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圍城》讀書筆記1000字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3.18W

《圍城》這本書名聲極大,書中的許多句子亦成為經典。仔細看來書中故事雖然沒有其他小説驚心動魄,但其中滿含的隱喻和觀點卻耐人尋味。下面是《圍城》讀書筆記,1000字左右,歡迎閲讀。

《圍城》讀書筆記1000字
  《圍城》讀書筆記1

第一次拿手機看名著一開始不習慣啊!以為“圍城”講得是一個城市裏的形形色色的人川流不息的生活狀態,當我讀完第一章節後發現“圍城”是在講述一個主人公叫方鴻漸的多半身生活。

書中提到“圍城”這個詞還是從蘇文紈口中説出此後再也沒有出現過該詞,而是從另一個角度向我們展示“婚姻”中的那道“圍城”在我看來主人公方紅漸遇到鮑小姐所在船上發生的事件,讓人覺得方鴻漸的“平庸”,沒有太多男子氣魄或許是當時環境的影響外加蘇文紈的挖苦與諷刺,讓他忍氣吞聲以至於被鮑小姐玩弄。

對主人公方鴻漸體吾主要是從他對唐小芙的感情中又插入蘇文紈的感情,導致糾結與膽怯心裏並存,還有趙辛楣當時追蘇文紈過程中對方鴻漸的態度和語言幽默風趣,方鴻漸明明知道蘇文紈對自己的感情卻不去迴應,只是表面應付,從中不敢愛也不敢恨的態度全讓唐小芙看在眼裏,一開始當做笑柄,任方鴻漸對自己“私下的追求”,以至於方鴻漸和唐小芙感情糾葛很脆弱,蘇文紈一離間導致他們的感情走向了終結。

還有一處對我的印象較深的地方是方鴻漸和孫柔嘉結婚後,兩人的世界總是在“無休止的爭吵中度過”一開始我也以為孫柔嘉會比較温柔平易近人,沒有想到後來也成為一個潑辣,斤斤計較,庸俗勢利之人。夫妻兩個人在經濟上,家庭環境(背景下),生活方面存在太大差異,以及兩人思想的交鋒,小説雖寫這兩個人卻是兩種派別的代表,一個是在傳統封建家庭背景下又接受了一些西方教育的影響青年,而另一方則先以温柔善良在婚後轉入庸俗勢利的女性代表,交織結合在一起……

從趙辛楣身上看到“情敵”的表現(一開始對方鴻漸)到“同是天涯淪落人”再到“真摯”的感情,趙辛楣的家世背景給予他很大“便利”相比較而言還是比較喜歡的人物(在這篇小説中)

從“蘇文紈”身上看到“高傲”(知識才能)到“好強女性的心裏”再到婚後“唯利是圖”,又去招惹趙辛楣的情感,讓我們讀者很厭惡,憎恨,很鄙視她,她的“高冷”已經被這行為抹殺了。

從“孫嘉柔”身上看到由“温柔”到“柔弱”到“強勢”再到“潑婦”最後“庸俗勢利”對感情真心流露只是迫於當時家庭原因處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婦女”形象的代言人,體吾“婚姻”生活的悲催性。

從“方鴻漸”身上看到“無能”“軟弱”“糾結”當時社會環境下以“大家庭種留學生”的形象青年,兼顧兩種思想又有一種“無奈”的情感夾在其中,從“對情感追求”到“希望感情”再到“絕望”(對唐小芙感情破滅頹廢)再到遇見“孫柔嘉”對情感“模糊性”最後到“婚姻給予的枷鎖”折磨的讓人窒息。

大多數人物都是為“方鴻漸”做陪襯從側面讓讀者明白方鴻漸所被困在這“圍城”下的生活狀況再現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人物心裏,又有一種悲憫情懷夾在其中讓人有一種思索在裏面“命運的安排,還是安排的命運?”“人影響環境,還是環境影響人?”“思想決定行為,還是行為決定思想?”“思想能否鞭策行為?”

  《圍城》讀書筆記2

是曾經的俗人俗世紛紛擾擾為他設了一座悲哀的城,抑是不願踏破圍城的自己不做掙扎?只聽得最後鴻漸與柔嘉永遠不斷地爭吵,訴説着內心的煩惱,不息於耳……

鍾書先生寫的《圍城》一書,展示了方鴻漸這個小人物一生的故事,只覺得既可笑又可悲。和蘇文紈的愛情,原本便是一場鬧劇,文紈的自視清高,使得方鴻漸只得敬着她。文紈以為走進了他的圍城,不過一直在城外打轉罷了。唐曉芙的温婉,也許才是他想要的。但曉芙不是優柔寡斷的方鴻漸,告別了他便在淚花中目送他遠去。夜闌盡處,閃爍的心火,映出決絕的容顏。孫柔嘉的精明,讓方鴻漸竟一步步走進她的城。但這並非他本意。於是最終只換來無休止的爭吵。在三閭大學的知識分子中,方鴻漸看到了圓滑,迂腐,一切讓他不適,這再也不是當初他夢想的大學了,但他依然未作掙扎。一切的一切,如書中所言,如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裏的人想出去。

方鴻漸註定是一個悲哀的角色。悲其不爭,哀其不幸。當在文紈,柔嘉的咄咄逼人中,他只得屈服。他就是這麼一個人吧。可當他遇到曉芙,他願意與驕傲的文紈做一個了結,只想傾訴內心的想法。可當説了之後,明明被他感動的曉芙卻説不願看到他,他本願為她付出一切卻再未回頭。愛,是滄海遺珠。

有時,愛是堅韌的東西,可有時,它只是一池碧水,一榭春花,一陌楊柳,一窗月光,天明之後,就要乾涸,萎謝,褪色,消失,短暫到,不能用手指寫完——等待。

可即使方鴻漸與唐曉芙走在一起,或許結尾也不是那麼美滿。就如他心心念唸的三閭大學,曾以為會幹出一番事業,最終卻也無法結尾。正應了小説題目——圍城。人們總有想得到的東西,愛情,事業,夢想…可當你真真切切的得到了之後,你卻覺得想逃脱一切,忘了最初的目的。

一個人最困難的不是追求,因為你會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最難的是堅守,堅守最初的信仰。

這讓我想起一位先賢,莊子。飄搖不羈,輕輕拂過塵世萬千。他冷眼看盡世間不平卻牽腸掛肚,到底是無法看穿。面對張口即得的楚國相位,他心中又何嘗不是思緒萬千。先秦諸子,誰不想實現自己的烏托邦之夢?但他最終選擇了朝敦夕月,落崖驚風。“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他明白那是自己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他的一生只屬於明月清風。面對名利,他一直淡然以對,心中清泉不捲起一絲塵泥,心中明月朗照乾坤。

如今,我們不會選擇像莊子那樣成為一名隱士,但依然要堅守住那份清風明月自在懷的心境。

也許人多是這樣,你不捨,他舍,你捨得,或者他就捨不得,如果離開是必然,不如留一個空白,即使不回頭,日後想起也不會覺得那麼逼仄。那麼看來,唐曉芙當初的離開,在看似遺憾的背後,卻是最好的決定。

在生活的座座圍城中,我們拼命的到城裏去,最終卻倒想出來了。也許一開始就不要進去便沒這煩惱了。可我們的一生總該有些追求啊,最重要的是,在得到後的淡然。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否則,就像方鴻漸一樣,生活在永遠的痛苦中。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可即使時光千迴百轉,當我們迴歸心海深處,那片幽藍深靜中,我是鮫人,依然會為你落淚成珠。

  《圍城》讀書筆記3

美國的心理學家弗洛姆曾寫過《愛的藝術》一文,其中提及共生有機體這一概念。在其論述中,認為好的共生狀態應當是,一個個體因為另一個個體的存在而得以昇華,兩者的心理上,是相互依賴的。這是一種共生關係,而絕不應該是一種控制或者不對等的存在。

愛情裏的雙方,應當是自由的,這種自由,便意味着雙方都應關注對方的存在,是一種對等的共生而非寄生。如若因着張愛玲的狀態,低至塵埃裏卻依然歡喜,總是存在着力竭之時。因為她是在一個不對等的狀態之下存在着,她必將在圍城之中受到煎熬而“想逃出來”。

愛情,應當是一種積極的情緒,是一種基於對方而帶來的愉悦感。但“給予”其實是一個複雜的雙層含義的詞語。給予絕不僅僅只是“給”,也不是放棄,或者被別人奪走東西或做出犧牲。對於一個有創造性的人而言,“給予”是力量的最高表現,恰恰是通過“給予”的過程,他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力量,他可以發現他不依賴外界的輸入而自發產生的內在的力量。“創造性的人”的創造性便在於此,可以獨生產個體存在所需的力量。

而愛情中的.獨立,便意指於此。愛情之中的人,應當至少具有創造性,正如同一棵植物,生產着成長所需的物質。

然而,共生有機體的形成,可能並不是一個輕鬆的過程。如何在兩個人的相識相伴中得以昇華,並非是一個容易解答的問題。

在步入婚姻的殿堂時,每一個人似乎都需要完成一個超越——超越過去那種只有一個人的生活。個體在真正的成長之前,似乎都是一個“非生產型性格結構”的人。何來此説?個體在原生家庭中,其實都是作為一個被供養的對象而存在的,父母面對子女是,無所取的狀態可能會讓一個人沒有足夠的意識去關注“給予他人”。即使是能夠關心他人,如何做到無索取的給予,仍是一個充滿挑戰的任務。如何從一個需要外界供給的動物轉化為自給的植物,這種轉化的過程充滿着痛苦與挑戰。

而我們的生活中,多少人便是如同方鴻漸等人一般,是生活在一個需要物質供給維繫的動物世界裏,每一個人都被社會的洪流裹挾着、被動的前進着,能有幾人得以以堅定地意志去關注自己的精神狀態而非是否餓肚子。

這種對精神成長的忽視,一是出於對社會洪流難以抵抗的處境,另一個便是對精神成長缺乏關注。而且,自我意識的發展與成長,是一個折磨人的過程,充滿着對自我的否定、懷疑、需找、融合的過程,或許,這是條“少有人走的路”。

我們的前輩們似乎總結出了另一條捷徑,以減少因為精神狀態的差異而導致的婚姻失敗的可能,那便是“門當户對”。相似的背景下的兩個人精神層面的差異小,衝突會減少。然而這種結合可能多數時候只是減少了衝突的可能,卻不見得能夠會因“結合”而帶來兩個人的昇華。這種結合,更多的是減少出現矛盾的可能,不至於“想逃出去”,至於是否能樂在其中,便不得而知了。

愛情與婚姻,或許真是一個永恆之難題,幾千年的紛紛議論,也未見其果,或許,我們也只能在圍城的內外,體驗着、觀看者芸芸眾生相。

  《圍城》讀書筆記4

書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寫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幾乎每次都因方鴻漸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如在與蘇文紈的交往中,方鴻漸明知自己與她“好比兩條平行的直線,不論彼此距離怎麼近,拉得怎麼長,始終合不攏成為一體。”但卻在蘇文紈的軟硬兼施中遲遲不敢表明自己的心。當遇到唐曉芙時,他真正墜入了愛河,但他倆處於萌芽狀態的愛情卻在蘇文紈的無情報復下夭折了,但其中也有方鴻漸怯懦造成的,如“他(方鴻漸)聽到最後一句話,絕望地明白,抬起頭來,兩眼是淚,像大孩子捱了打罵,咽淚入心的臉。

唐小姐鼻子忽然酸了。”你説得對。我是個騙子,我不敢再辯,以後決不來討厭。“站起來就走。唐小姐恨不能説:”你為什麼不辯護呢?我會相信你,“可是隻説:”那麼再會。“她送着鴻漸,希他還有話説。外面雨下得正大,她送到門口,真想留他等雨勢稍殺再走。鴻漸披上雨衣,看看唐小姐,瑟縮不敢拉手。唐小姐見他眼睛裏的光亮,給那一陣淚濾幹了,低眼不忍再看,機械地伸手道:”再會——“有時候,”不再坐一會麼?“可以攆走人,有時候”再會“可以挽留人;唐小姐挽不住方鴻漸,所以加一句”希望你遠行一路平安“。

他回卧室去,適才的盛氣全消滅了,疲乏懊惱。女傭人來告訴道:”方先生怪得很站在馬路那一面,雨裏淋着。“她忙到窗口一望,果然鴻漸背馬路在斜對面人家的籬笆外站着,風裏的雨線像水鞭子正側橫斜地抽他漠無反應的身體。她看得心溶化成苦水,想一分鐘後他再不走,一定不顧笑話,叫傭人請他回來。這一分她好長,她等不及了,正要分付女傭人,鴻漸忽然回過臉來,狗抖毛似的抖擻身子,像把周圍的雨抖出去,開步走了。” 這段原文是寫唐曉芙收到蘇文紈的報復書信後責備方鴻漸後發生的事,其中足以體現方鴻漸的怯懦。

後來方鴻漸被解除了教師職務後。他還沒有在事業的挫折中清醒過來,便受到孫柔嘉的誘惑,而逃避到了“一個自己並沒確認是否愛他的孫柔嘉的婚姻中”,以為這裏是一個可以逃避失敗和壓抑,追求自由生活的幸福港灣,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後以至於和孫柔嘉離婚。方漸鴻一生中遭遇了很多“圍城”,這是他的性格決定的,感情這座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而在三閭大學着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裏面充斥着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裏後,面對的卻是一個社會大圍城,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

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但是僅僅限制於“試圖”,並沒有比較實際有效行動,剩下的,只是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

讀完《圍城》之後,又想起了“ 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這句話。

  《圍城》讀書筆記5

這個寒假,我拜讀了錢鍾書先生的《圍城》。讀之前,我一直以為這是一本描寫二戰時期的人們黑暗的嘴臉,但是我覺得讀之後給我震撼更大的是人與人之間所謂的“愛情”。

自古以來,人們總是有很多關於男女間純潔的愛情的傳説,什麼梁山伯和祝英台呀,羅密歐與朱麗葉呀,甚至近代的小説例如《家》《春》《秋》中的主人公那些為了愛情不惜付出巨大的代價,這讓人們總是對純潔的如同雪花般的愛情有着完美的印象。我也一直覺得,男女之間的愛情是純潔的,是永恆的,是不帶有任何塵世間氣息的,如同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般讓無數人幻想。但是《圍城》完全顛覆了這一切。我個人認為,這本書中最完美的人物就是唐曉芙,她應該是愛着葉鴻漸,葉鴻漸也愛着他,可是造化弄人,兩個人的內心都過於脆弱,兩人間的關係彷彿脆弱的神經,雖然二人都極力維繫着,卻被蘇文紈以摧枯拉朽般的態勢破壞。而蘇文紈更是可憐,她真心的愛着葉鴻漸,殊不知葉鴻漸只是在失去了鮑小姐之後將她當成了心靈上的寄託而已,管她是蘇文紈還是蘇文絝,只要是個女的就成,不在乎是誰。可笑蘇文紈還把葉鴻漸當成武器,趕跑了趙莘楣,也許也是咎由自取吧。還是趙莘楣看得開,“蘇文紈不喜歡自己説明她眼界太低,這樣的女人配不上我。”但是這裏我不得不質疑,趙莘楣對蘇文紈是愛麼?僅僅因為對方看上了別人,就不去愛她了,這還算愛麼?

此書剛開始的時候還能看到作者內心那一絲絲完美愛情的影子,越到後面越是功利,越是腐敗,越是難以理喻。蘇文紈嫁給一個大胖子,很明顯不是因為愛。汪先生和汪小姐,年齡差了20歲,從汪小姐對汪先生不經意間流露出的厭惡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汪小姐很有可能只是愛她先生的錢和地位,而不是她先生本身。葉鴻漸和孫柔嘉,簡直就像一場鬧劇,兩人之間只是略微的好感,甚至可以説只不過不互相厭惡而已,在流言蜚語下,在眾人不懷好意的調侃下,竟然成了,真是笑話呀。或許真的像書中説的“兩個人結婚不一定要相愛,只不過是互相看着不討厭就行了”。

當今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發的複雜,物慾氾濫,可怕的物慾如同洪水猛獸一般,不僅僅衝進了象牙塔,還打入了人們的愛情殿堂。柏拉圖式的愛情真的或許只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吧。閃婚,裸婚一系列的新名詞出現,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今婚姻走向畸形。女方總關心男方有沒有房,男方關心女方家長是不是高官。“門當户對”四個字在人們的心中徘徊來,徘徊去,只不過彷彿像未出嫁的閨女,羞於從嘴中蹦出來見人罷了。家庭究竟是一個男女間維繫愛情的地方,還是社會中冰冷的生產關係?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或許,愛情就像一個白衣飄飄的女子,站在霧氣瀰漫的江渚上。給人以希望,又永遠無法得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