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三國演義讀後感彙總15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03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國演義讀後感彙總15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1

一本好書就像一瓶陳年老酒,越是品味就越是香醇。

成書於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説。位於四大名著之首,也是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歡的。裏面的故事情節生動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就讓文學如同美麗的音符,在我們心中盪漾。

説起《三國演義》,大家便會很自然的想起了胸懷大志、仁義之至的劉備;想到智謀超羣、神機妙算,為蜀漢大業鞠躬盡瘁的諸葛孔明;想到英武非凡、忠心耿耿、義重如山的漢壽亭侯關羽;想起藝高勇猛、正氣凌然、堅不可催的莽張飛;想起老奸巨猾、假仁假義、居心不良的曹操;忘恩負義、陽奉陰違的孫權…

劉玄德三顧茅廬,我看到了敬仰和感恩。正因劉備屈尊三顧,尋訪卧龍,孔明感其恩,才隆中對策,縱談天下。兩人自始至終都肝膽相照,心神無二。劉備三顧,贏得了諸葛亮的.感恩之心,所以即使後主劉禪如何昏庸,諸葛亮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孔明三氣周瑜,我看到了許多。周瑜大費兵馬,而孔明卻不費一兵一馬,坐享漁翁之利。荊州襄陽,南郡都歸於劉備了,真是:幾郡城池無我分,一場辛苦為誰忙!?在後來,周瑜用美人計,但孔明仍讓劉備安然回城還抱得美人歸。嗐“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不僅如此,在後來的“假途滅虢”之計也被孔明識破了,真是:一着棋高難對敵,幾番算定總成空。孔明就是智謀第一,不負於司馬徽比喻為“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不然吳國多次派使都要不回荊州呢!由後周瑜之死告誡人們,成功人生首要一條是修身養性。遠離嫉妒惡劣心理,學會及時制止息怒,嚴於律己,心胸坦蕩,心情愉快是何等重要!

我喜歡劉關張的桃園三結義,敬重他們遵守諾言,兄弟絕無二心;我喜歡關羽的過五關斬六將,我看到了他們的情誼,看到了他的勇武;我喜歡劉備的三顧茅廬;我看到了敬仰和堅持,換來孔明的一生傾心;我喜歡諸葛亮的火燒新野,我看到了機智;喜歡趙子龍的長阪單騎救生,我看到了英勇和驚人的膽量;我喜歡……

我要學諸葛亮的謙虛謹慎,劉備的仁愛,關羽的大義凜然,曹操的才華橫溢,周瑜的萬人之英…………

三國演義讀後感2

説起《三國演義》,大家都瞭解、都知道,説起《三顧茅廬》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為了復興大漢的大好河山,前往隆中請諸葛亮出山。通過三番邀請,劉備的誠心感動了諸葛亮,幾人一番交談之後,同歸新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就是:做人要有誠心,做事要有誠意,這樣,這件事就會變得又簡單又完美。

劉備探訪諸葛亮的第一件事是:安排禮物。劉備此時誠心滿滿,大包大攬的就往諸葛亮居住的隆中走。説到這裏,我不得不想起周文王拜訪姜子牙的場面,以禮相待顯誠心,這何嘗不是我們生活中走親訪友時的一部分呢?

接着,劉備一行人遇見了司馬徽,碰見了田間勞作的農夫,打聽到了一些諸葛亮的消息。雖然他們沒有訪到其人,但卻先聞其聲、先聞其名。在與其他人的交談中,禮儀也是劉備不乏的一部分。

劉玄德一顧草廬,只碰見草房裏的童子。劉備説了一大堆自己的名號,但習慣一向清貧的小童子卻説:“我記不得許多名字。”由此也可以看出來清閒的山中與世俗紛爭巨大的'區別。諸葛亮不在,一行人只好上馬回去。劉備走時還不忘給小童子囑咐一句:“如先生回,可言劉備拜訪。”

回新野的路上。大家再次遇到了山中隱士:崔州平,玄德再次向徐州平探聽消息。此時,張飛已經不耐煩了,劉備穩穩地答了一句:“此亦隱者之言也。”

一行人遇到卧龍之友,冒着風雪前來二顧茅廬。看到了我們現在經常吟誦的一句詩: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看來山中隱士對於生活的詮釋更是不一樣。可這次遇到的是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劉備再一次失望,拿起文房四寶,呵開凍筆寫了一封信,又拜辭出門。一路上遇到了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

張飛這下徹底怒了,他的言語被劉備訓斥了一頓。於是三人同行,三顧草廬。這次諸葛亮真的在,在寢室裏休息。三人站立在門口等待。諸葛亮出來了,他未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之事,精密分析,井井有條。最終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打動了。出山加入了世俗紛爭之中。

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只要你做人有誠心,做事有誠意,沒有什麼是做不完美的。誠心治天下,我要好好品味這句話。(李霖賢)

三國演義讀後感3

《三國演義》記敍了東漢末年至西漢之間,以劉備、曹操、孫權為首的三個軍事集團,為了獨霸天下以至沙場廝殺的戰亂時期。其中有許多個性鮮明的英雄人物:獨霸一方、窺伺天下的亂世梟雄;解民倒懸、廣施仁政的一代義主;橫刀立馬、勇猛絕倫的威猛大將;運籌帷幄、足智多謀的軍師謀士……然而,在這個人才雲集的時代裏,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赤膽忠誠的諸葛亮。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諸葛亮的寫照;“受命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從此,他義無反顧地追隨劉備;應對東吳的'盛邀,他斷然拒絕;白帝託孤,他全心全意輔佐劉禪;他“六出祁山”,只是為了興復漢室;上表《出師表》,表達了他對蜀漢政權的赤膽忠誠。諸葛亮的忠誠深深打動了我,令我敬佩不已。

從古至今,忠誠一向受到人們的敬仰。屈原的投江自盡,以身殉國,是忠誠;荊軻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兮一去不復還”,是忠誠;趙子龍亂軍救主,一身膽也,是忠誠;魏徵敢於直言,向李世民進諫兩百多次,是忠誠;岳飛的“精忠報國”,是忠誠;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忠誠……忠誠是一種美德,值得我們去學習它,歌頌它,傳揚它!

大家耳熟能詳的“兩彈”元勛——鄧稼先,因為忠誠,他先身士卒;因為忠誠,他不怕犧牲;因為忠誠,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因為忠誠,他把自我寶貴的生命獻給了國家!雖然僅有平凡的工作,但他卻家喻户曉,受到全國人民的敬仰,就是因為忠誠。有了對國家的忠誠,他才用盡一生精力研究‘‘兩彈’’,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可見,忠誠對人們成就一番事業,也是十分重要的。

此刻的社會,人們的物質享受多了,像金錢、權力、名譽等利益,深深誘惑着人們。有些人為了追求個人利益,從而不擇手段到達目的,違背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只要有利可圖,就將忠誠拋之腦後。這樣的人,往往只能享受一時的利益,最終的下場都是身敗名裂。

忠誠,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流逝的時光,社會改變,漸漸銷蝕了忠誠的光芒。青少年是民族的未來肩負着民族騰飛的的重任,我們要時刻提醒自我,不能違背忠誠,要使忠誠永放光芒。

忠誠,是青春衝刺的諾言,是生命履行的職責,是安身立業的根本,更是人生路上不可缺少的品質。讓我們做一個忠誠的人,一個忠於學業、事業的人,一個忠於社會和國家的人!

三國演義讀後感4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擴展學生的閲讀面,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為此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學生的閲讀,不僅指導學生進行課內閲讀,還指導他們進行課外閲讀。課外閲讀是課內閲讀教學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補充,它使課內知識得以遷移到課外去。開展課外閲讀,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探求知道的慾望,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從小在他們心靈上播下決心攀登科學高峯的種子。

每學期初我都結合閲讀教材,把一學期要向學生推薦的閲讀書目確定下來,包括讀多少課外書,讀哪些書,如何安排時間等列入到教學計劃中,有計劃地幫助學生選擇適合他們閲讀水平,對於他們身心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的課外讀物,引領學生進行課外閲讀。俗話説不動筆墨不讀書,無論是課內閲讀還是課外閲讀,我們的`最終目的都是為寫作所服務,葉聖陶老先生説過:閲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

這就告訴我們作文教學無法孤立而行,它必須根植於閲讀這一土壤。在閲讀教學中滲透寫作訓練,兩者相輔相成,才能促進學生閲讀能力的提高,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寫作能力,所以課外閲讀中也要做到讀寫結合。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時主要分為三步,第一步是上好書推薦課,課上或是由老師向學生推薦書目,或是由學生之間彼此推薦自己喜歡的書籍。第二步是好書共讀階段,在閲讀時教給學生一定的閲讀方法,指導學生根據自己閲讀的內容選擇相應的讀書方法。同時指導學生記採蜜本和讀書筆記,對於書中優美的詞句,精彩的描寫,生動的對話,好的開頭和結尾,精闢的議論,寫作常識,以及文章的結構提綱還有名言精句等都記錄到採蜜本上,以備寫作是運用。學生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指導學生把自己讀後的感想也就是讀後感寫在讀書筆記上。這樣大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第三步是召開讀書彙報交流會。讀書交流會是學生讀書成果的一個展示階段。交流會上同學們交流自己的讀書收穫,以及讀書經驗,交流會的召開更加激發了學生的讀書興趣。根據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本學期我向學生推薦了《三國演義》這部名著進行閲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是《三國演義》讀書彙報交流會中的第一節彙報課。

三國演義讀後感5

小朋友,你喜歡《三國演義》嗎?你看過《三國演義》嗎?我喜歡《三國演義》,喜歡文中威風凜凜的英雄人物。《三國演義》中共描寫人物1178個,有名有姓的就有1123個,其中有4人在文章中僅僅出現1次。

我最喜歡的是《草船巧借箭》這一章。諸葛亮和周瑜聯合破曹操,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排兵佈陣樣樣精通,聰明過人,周瑜十分嫉妒,總想除掉諸葛亮。

有一天,周瑜召集大家商議攻打曹操的事情,特意把諸葛亮叫來。周瑜對諸葛亮説:“馬上就要和曹操交戰了,水上作戰,最需要弓箭,可我們的箭很少,請您在十天之內造十萬支箭吧!”

諸葛亮沉思一會,慢慢説道:“十天太長了!還有幾天就要打仗了,三天吧,三天之內我負責造出十萬支箭!”

周瑜大喜:“軍中無戲言,請立軍令狀!”

諸葛亮二話沒説,拿起筆立下了軍令狀!

第二天,周瑜派魯肅去打聽消息。諸葛亮一見魯肅,就緊緊的`握住魯肅的手説:“先生救我!三天之內我如何能造出十萬支箭?”魯肅説:“我怎樣才能救你?請快講!”

諸葛亮説:“請借給我二十隻船、六百名士兵,再準備一些稻草,我有妙用。還有,千萬不要告訴周瑜!”

第三天,天剛矇矇亮,諸葛亮就叫上魯肅一起去取箭,魯肅驚問:“去哪裏取箭?”“曹操的大營!”諸葛亮輕鬆地説。魯肅嚇得呆呆的坐在船上一動不動。

二十隻船用繩子連在一起,上面插着草人,諸葛亮一聲令下船隊飛速向曹營進發。漫天大霧籠罩長江,船隊到了曹操的水寨,士兵一起敲鼓吶喊,曹操不敢出戰,忙命令士兵用箭將他們射退。曹營裏萬箭齊發,一會兒功夫,二十隻船上的草人身上密密麻麻地佈滿了箭。

這時,太陽出來了,大霧慢慢散去,諸葛亮命令快速返回,並叫士兵高喊:“謝謝丞相借箭!……”

十萬支箭整整齊齊的擺放在岸邊,周瑜看得目瞪口呆,心中長歎:“氣…死…我…了!!”

諸葛亮用自己的智慧,巧借了十萬支箭,氣得曹操仰天長歎,驚得周瑜目瞪口呆。他的才幹令大家佩服!他的事蹟被人們稱讚!“諸葛亮”這個名字成了智慧的代名詞!

三國演義讀後感6

《三國演義》是以三國時期的史實與民間傳説為依據,元末明初小説家羅貫中所創作,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的小説。

曹操進攻徐州的時候,劉關張三兄弟被打散,劉備投奔了袁紹,關羽暫時投降,寄居於魏都許昌,等待着他大哥劉備的消息,曹操對關羽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金錢美女,關羽不為所動,曹操又忍痛割愛,赤兔馬相贈,又費盡心思送新袍,可見對關羽的厚愛,可是關羽依然心在他大哥劉備身上,不過關羽表態,他也並非是忘恩負義之人,他必須再曹營立下戰功,他才會離開,

這邊曹操愛才,心想,那我就不能給你立功的機會啊!因為怕關羽一旦回報了自己的善待就會離開。

話説袁紹這邊,在劉備的`鼓動下,派河北大將顏良帶領10萬精兵去討伐曹操,先到白馬,曹操親率領5萬迎戰顏良,可惜宋憲,魏續相繼被顏良在陣前所殺,徐晃出馬戰顏良,20個回合,漸漸不支,曹操心疼戰將,看情況不妙,鳴鑼收兵,後來在謀士程昱的建議下,讓關羽上,這就有了斬顏良的故事,

顏良死的冤枉!

三國演義中24將河北大將顏良排名太靠後,有點冤,我們日常聽到最多的是:斬顏良,誅文丑,這表達不妥“刺顏良,誅文丑”比較適合,

兩軍對壘,曹操也是狡詐,也不派兵遣將,排兵列陣,不按照套路出牌,這邊都沒有列隊,關羽騎着赤兔馬突然衝出,袁軍這邊顏良想起出戰前劉備的囑託:“吾有一弟,乃關雲長也,身長9尺5寸,丹鳳眼,卧蠶眉,喜穿綠色戰袍,使用青龍大刀,必在曹操處,如果見到他,可教急來”

顏良以為關羽想來投奔,而沒有做好和關羽的戰鬥的準備,而被殺,關羽騎的可是呂布以前的赤兔馬,這千里馬拼的就是速度,像閃電一樣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那會整個袁軍,估計都懵了,等清醒過來時候,關雲長已經到了顏良跟前了,顏良未及反應,措手不及,人頭落地!

關羽這怎麼能叫斬呢?刺客還差不多,一般情況都是兩軍對陣,自報家門,然後開戰。這關雲長也沒有準備,直接就衝過去解決了戰鬥……

全是劉備這一句話坑死了顏良!

真是“只因玄德臨行語,致使英雄束手亡”

可悲可歎!

三國演義讀後感7

三國的羣雄爭霸,是後人津津樂道的傳奇;孔明的「草船借箭」,是智慧與機智的象徵;劉備的「桃園結義」,是真情與義氣的流露,值得世人一再玩味。所謂:「讀『三國』領悟人生」,只要讀了三國,世間的紛紛擾擾都不足為奇;只要讀了三國,世間的紅塵俗事一眼就能道破。

遙遠而神祕的「三國」時代,戰爭不斷,爾虞我詐。經由作者生動的筆觸,我穿越時空,體驗劉備與孔明的「三顧茅廬」,明白一個人具備才能與品德的重要,知道上位者禮賢下士才是成功的關鍵。

如果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的賞識,它會是千里馬嗎?「劉備」和「孔明」之間就有著這層微妙的關係。如果劉備沒有慧眼識英雄,沒有三顧茅廬鍥而不捨的精神,沒有在路上遇到水鏡先生的機緣,也不會有現在的三國傳奇。就像我在低年級時,功課也算是名列前茅,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沒有發揮的機會!到了中年級,換了一位新老師,發現了我的天份,讓我有表現的`空間,造就了現在有信心的我。

「三國演義」是歷史故事中的經典,書裏的英雄豪傑全都是令人敬佩的對象。其中孔明在「空城計」中臨危不亂的表現,令人嘖嘖稱奇。在士兵、武器不足的情況下,想到如此一個妙計,抓準敵方奸詐狡猾的心態「引狼入室」,其實面對困境迎戰,化危機為轉機,才是最高明之對策。另外,我十分同情和孔明水火不容的周瑜,雖然他自大、高傲了些,但誰不希望自己永遠是第一呢?半路殺出一個機智的孔明和自己競爭,確實是很棘手,但我們永遠要學會抱持著開朗、樂觀的態度去面對挑戰。換個方向、角度思考,其實多一個競爭對手,互相較量,提升自己的實力也是不錯的!反觀周瑜的做法真的是非常消沉,無法戰勝他人就置他人於死地,最後甚至因為如此,年紀輕輕就命喪黃泉,是何苦呢?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生路上,我們不可能永遠第一,學習接受失敗,再接再厲,何嘗不是另一種成功呢!就拿我來説好了,六上的時候我們班轉來了一個功課名列前茅的女孩,當然會對我造成不小的壓力,尤其是一旁的同學還會故意搧風點火的挑起戰爭。但是最後,我和這名同學成了好朋友,我們互相學習,彼此幫助,一同接受良性的競爭。

三國的故事經過了無數個歲月,可以永遠作為我待人處事的借鏡,相信「三國壯志不動搖,寓意精神永不朽。」

三國演義讀後感8

捧一本《三國演義》,呷一口康師傅冰紅茶,對上無比熱情的太陽公公,用比知了更亢奮的聲音宣佈——“我戀愛了!”——愛上趙子龍。——題記

三國時代是一個羣雄割據、將士雲集的年代,而子龍更是從中湧現出來的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

長板坡一役中,撤退的劉備軍遭曹操軍追擊,倉皇之下與劉備妻兒離散。忠肝義膽的子龍單槍匹馬衝入重圍,於曹軍十萬大軍中尋找劉備妻兒,並在懷抱阿斗的`情況下殺出重圍,途中單挑曹軍五十多員大將,無一不勝。七次出入長板坡,他毫無懼色,如入無人之境。正如劉備所贊:“子龍一身是膽!”

愛上趙子龍,愛他的勇!

在漢中與曹軍對戰時,子龍親率一組人馬探測軍情。未料,在途中便碰上曹操大軍,戰鼓一聲,短兵相見。無奈曹軍人多勢眾,子龍只好率軍撤回蜀營。誰知曹軍窮追不捨,不多時便兵臨城下。子龍自知敵眾我寡,便心生一計:突然下令軍隊收起軍旗,停打戰鼓,又把軍營大門大開,命將士不得出面迎擊,一副靜候曹軍入內的模樣。此舉果真奏效,生性多疑的曹操誤以為蜀營中有埋伏,便下令撤軍。子龍看準時機,令旗一揮,頓時戰鼓大作,人聲鼎沸,士兵們用弓箭從後射曹軍。曹軍措手不及,一時間兵敗如山倒。這就是有名的“漢水空營退曹軍”。

愛上趙子龍,愛他的智!

當年劉備平定益州,許多人建議他論功行賞,將成都內的住宅和外圍的桑田賜給有功將士。獨有子龍反對併為百姓着想:“益州百姓飽受戰爭之疾苦,應把田宅歸還給他們,使他們安居樂業。”這種愛民如子的性格令他深受百姓的愛戴。

愛上趙子龍,愛他的仁!

子龍的豐功偉績正如此詩:

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

漢永功勛在,當陽姓子彰。

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

清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他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考場如戰場,如有子龍的勇氣,區區試題又怎能難得倒我們?學習如用兵,如有子龍的才智,天文地理又怎能難得倒我們?21世紀也如三國,如有子龍的仁德,生活交際又怎能難得倒我們?

愛上趙子龍——無悔!

三國演義讀後感9

當將《三國演義》這本書全部看完、合上書頁的一刻,我恍然之間感悟到了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的真情,周瑜、黃蓋使苦肉計的良苦用心,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英勇;似乎還看到雲長刮骨療毒的從容,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機智、七擒孟獲的仁厚;也領略到關羽單刀赴會的勇敢,劉備三顧茅廬的求賢若渴、諸葛亮巧用空城計的大膽......

這本書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其中,我最佩服的就是關雲長和諸葛亮了。為什麼他們值得我佩服呢?關羽結識劉備、張飛,情同手足。他受曹操厚待卻不忘本,立功報答曹操後離去,追尋劉備。白馬之戰中,關羽刺河北名將顏良於萬眾之中。隨後攻樊城、降於禁、斬龐德,一時間威震八方。關羽驍勇善戰、視死如歸、重情重義。諸葛亮呢?劉備三顧茅廬,用真誠打動了他,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後取勝的策略。諸葛亮借自己三寸不爛的口舌功夫,使孫權、劉備站在同一條戰線上,在赤壁之戰中大獲全勝,給了曹操沉重的一擊,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諸葛亮輔佐劉備,為完成統一中國、重振漢室的大業,他外聯東吳,內修朝政,南征平叛,北抗強魏,作“八陣圖”,造損益連弩、木牛流馬,與敵交鋒,屢操勝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我認為最令我感到惋惜的'就是張飛了,一代豪傑毀於兩個無名小卒之手,真是令人痛心!雖然我覺得曹操是一個能臣兼奸雄的“兩面派”,他疑心重重,陰險狡詐,但是他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我們可以從《龜雖壽》中體會出他不服老的精神和他的雄心壯志;也可以從《觀滄海》中感受到那大好美景。張飛的勇敢魯莽、心直口快,趙雲的渾身是膽、冷靜忠誠,劉備的求賢若渴,孫權的優柔寡斷,魯肅的外愚內智,司馬懿的老奸巨猾,呂布的見利忘義,都讓我記憶猶新,印象深刻。

我覺得《三國演義》是一位無聲的“老師”。從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身上,我明白了做人應該膽大心細的道理;從神勇無比的關羽身上,我懂得了為人應該忠一不二、知恩圖報的道理;從求賢若渴的劉備身上,我學到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道理......有這樣一位“良師益友”每天陪伴着,我更加堅信,明天的我一定會更加優秀!

三國演義讀後感10

等到姜維連夜差人修好棧道後,整頓好軍糧兵器後,調遣好船隻後。又一次向後主表奏,説他要率軍攻打魏國。後主劉禪看錶奏之後,表示他很猶豫,不知道該不該讓姜維去帶兵攻打魏國。每次我看到他決策一件事情,不是被宦官左右,就是各種猶豫不決。從未有過自己的決定,也從未有一個當好君主的模樣。真是丟他爹劉備的臉。

譙周給劉禪説,請一定要阻止姜維進軍攻打魏國。我夜觀天象發現,這次出行很有可能出現大簍子,所以還是不要讓姜維打仗的'好。後主聽了後,就説讓姜維試一試,如果打了敗仗就再阻止他。譙周聽了後,就回家裝病不上朝了。我看了這些內容,發現一件事,你們古人都好裝病,一旦遇到挫折。你們古人的心靈就那麼脆弱,不堪一擊嗎。不過諸葛亮也裝過病,但他裝病,是為了讓劉備當上皇帝。那個時候,大臣們都想讓劉備當皇帝,但劉備就是萬般推辭,最後呢,還不是當了。所以説,這種事,推辭的不了,不如直接接受呢。

姜維臨出發前,問他的部下廖化説:我現在出師,一定要恢復中原,我應當先攻打哪裏?廖化也是個老實人,直言不諱,直接説這仗沒法打,我沒法決策。姜維聽了後生氣啊,直接讓廖化留守漢中。自己決定去洮陽。廖化啊廖化,你説你,劉禪都説讓姜維帶兵出去打仗了,你這個時候再説,這仗不好打,我沒法決策。任誰都會生氣,更別提姜維。

鄧艾和司馬望(又是你倆)那個時候正在談兵,聽説這件事情後,就派人去打探姜維要去哪裏。司馬望知道蜀兵都往洮陽去了,就問鄧艾,姜維多計,難道是假裝攻打洮陽實際上是攻打祁山呢?鄧艾這個聰明人,一看就知道,姜維這是要真的攻打洮陽。

司馬望知道後,肯定是各種好奇。鄧艾就説,每次姜維都出現在咱們有糧食的地方,現在洮陽那裏沒有糧食,姜維一定料想我們只守祁山,不守洮陽,所以他才攻打照樣。如果他得到這座城池,他就可以囤積糧草,聯結羌人,緩緩圖之。司馬望又問了,那我們該怎麼辦呢。司馬望真的是好愛問問題啊。鄧艾也是真的喜歡回答問題。鄧艾説,咱們可以先撤走這裏的軍隊,兵分兩路去救洮陽。距離洮陽有二十五里遠的地方,有一座侯河小城,這是洮陽的咽喉之地。你引一軍在洮陽埋伏,偃旗息鼓,大開西門。我再引一軍埋伏在侯河,這樣一定能大獲全勝。

他們計劃好後,各自按照應定的計劃行動。只留下一個不出名的將軍留守祁山寨。

三國演義讀後感11

前幾天,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讀完深有感受,真是受益匪淺。

這本書主要講了古代三國時期的著名戰役。諸葛亮的草船借箭,關羽的過五關斬六將等都令我回味無窮,值得沉思。

當讀到諸葛亮“大擺空城計時”,我的心一下就被揪住了。空城?面對百萬敵軍,豈能掉以輕心?我生怕他們會闖入城中,但胸有成竹的諸葛亮一點兒也不緊張,因為他知道,如果自己緊張,自己的計謀就會落空,敵軍就會看穿城中無人,馬上就會闖入城中四處破壞,老百姓會遭殃,所以他要放鬆,鎮靜,沉着,不能讓敵軍看穿。於是,他若無其事地在城牆上彈琴,優美動聽的'琴聲四處響起。敵軍見了,以為城中有埋伏,就不敢輕舉妄動,退走了,這時我的心才放鬆下來。驚歎諸葛亮的足智多謀!

又讀到了“諸葛亮草船借箭”,我又緊張起來。甚至汗毛孔都張得大開,生怕大霧突然散去,諸葛亮暴露出來,來不及返回就被消滅。但沒有像我想象的那樣。因為霧太大,看不清對方,所以諸葛亮只把那幾個稻草人立在船上,一個船上的稻草人插滿了箭就換下一個船,這樣來回交換,就輕易把十萬支箭拿到手。等霧散了,諸葛亮早就跑得沒影了。曹操這才知道上了當。這都是源於諸葛亮的‘上懂天文下知地理’,知識淵博而又知己知彼啊!

想到諸葛亮,我又想起自己那次經歷的一件事。那一次,我的風箏掛在了一棵高高的樹上,我想把它夠下來但夠不到,我又不會爬樹。正當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時,一個足球飛了過來,剛好碰到風箏,風箏因而抖動了一下。我觸景生情,受到啟發,就拿起幾個小石子,用力向風箏砸去。終於,風箏被砸了下來,漂亮的風箏完璧歸趙。

還有一次去游泳池游泳,也許是因為地板太滑,我一不小心滑倒在水裏,我在水裏撲騰,“咕咚咕咚”喝了好幾口水,這時我突然想到了諸葛亮大擺空城計時的冷靜,我便冷靜下來。因為我離岸邊很近,我就雙手伸平,扒住了地,終於停了下來。等我上岸後,我真想謝謝諸葛亮,是他讓我化險為夷,自己救了自己。

通過讀《三國演義》,我懂得了:遇事一定要沉着冷靜,只有冷靜下來,才能順利解決問題。

三國演義讀後感12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説,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説到:“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藉着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趙雲,這位五虎將軍在長阪戰亂的時候,他為什麼要拼死保護劉備的妻兒老小?為什麼他在長阪坡肯把馬讓給劉備的夫人?因為他心中有那無愧的選擇,他最終把精神轉化為一種動力——從曹操八十三萬軍中衝了出來,這不禁讓人回憶起那首高亢激昂、鏗鏘有力的詩:“血染徵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糜夫人在當陽長阪坡中,身受重傷,趙雲找到她時,她隨時都有生命危險,趙雲三番五次請她上馬,她卻覺得自己是個累贅,為了不連累阿斗和趙雲,為了讓趙雲順利衝出包圍圈,她毅然投井身亡。“戰將全憑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拼將一死存劉嗣,勇決還虧女丈夫!”

典韋,他是曹操的貼身將領,率領虎衞軍,為了保護曹操,他不惜捨去性命。他手無寸鐵、身無片甲地保護曹操,人們都説曹操是亂世梟雄,可為什麼這麼值得典韋保護呢?因為他選擇了曹操,就要為曹操效力,他認為為曹操付出生命是應該的,這難道不是從心靈上做出的正確的選擇嗎?這是他心靈深處的大義,是為國奮鬥而義無反顧的大義。

請讓我們從內心、從心靈上做出正確的選擇吧!

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從古人心靈深處的選擇中我們感受到了他們的大義所在。是心靈的選擇讓他們至今閃耀着奪目的光芒。

捨棄自私,選擇高尚;捨棄奸詐,選擇誠信;捨棄小我,而完成大我……這才是人們從心靈、從靈魂上的大無畏的問心無愧的選擇。

三國演義讀後感13

在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歡的便是《三國演義》了。這本書描繪出了一個精彩絕倫的世界,塑造了近兩百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義薄雲天的關羽,愛民如子的劉備,狡黠奸詐的曹操……在這些叱吒風雲的人物中我最欣賞、最崇敬的還是卧龍先生——諸葛亮。

我敬佩諸葛亮之才。他淡泊明志、布衣粗茶、耕讀山中,卻從未忘卻憂國憂民。草廬一對,未出茅廬便已知三分天下。他一燒博望,二燒新野,三燒赤壁,三把火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礎。借風、借火、借箭,輕搖羽扇,決勝千里之外。他在江東舌戰羣儒,鼓動三寸不爛之舌,説服孫權與劉備聯合抗曹之時;在危機時刻臨危不亂,鎮定自若地想出條條妙計之時;在中軍帳中從容地調兵遣將,運籌帷幄之時,我都由衷地崇敬與敬佩。單從智謀才幹而論,諸葛亮稱得上是"三國第一人".

我悲哀憐諸葛亮之遇。他一生志在興復漢室,但他的遠見卓識並沒有被完全採納實施,這就為後來蜀漢政權的悲慘結局埋下了禍根。劉備去世,臨終託孤,諸葛亮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少主劉禪年幼無能,蜀國的一切重擔,榮辱興亡,都壓在了他身上,但他卻"力挽狂瀾於既倒".平定五路大軍、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前後《出師表》慷慨陳詞,痛表一顆憂國憂民心。他用自己的`身軀撐起了整個蜀漢政權,是何等雄壯而又悲涼!

諸葛亮鞠躬盡瘁,愛民如子。就連臨終之前,還念念不忘軍中之事,用最後力量保護大軍安然撤退。當得知他故去的消息時,百姓人人涕泣,至有哭死者。

讀過《三國演義》後,我為諸葛亮凜然正氣所感召,為他的忠義之舉而激動,為他的淡泊之志所淨化,為他的聰明才智所傾倒。而我們要學習他的淡泊明志,百折不撓,忠心愛國的品質,做一個對社會,對時代有用的人。

在閲讀過《三國演義》、學習過《出師表》後,該學生能對諸葛亮這位歷史人物進行用心用情的評價難能可貴。建議能結合諸葛亮的《誡子書》再寫一段,從而使文章內容更為豐滿,結構更穩定。

三國演義讀後感14

“文鴛單騎退雄兵姜維背水破大敵揚州”,該篇講述了都督毋丘儉因不滿司馬師擅行廢立之事,與刺史文欽以廢主之名,舉兵討伐司馬師,毋丘儉失敗之後,司馬師卧病不起,並在傳印於其弟司馬昭後病逝。

開頭就提到,毋丘儉與文欽率兵討伐司馬師,但最後卻淪落到毋丘儉被人設宴殺之,而文欽大敗而歸的下場。這場戰役雖不及三大戰役赫赫有名,但也極為精彩,是我最喜愛的片段之一。那麼,信心滿滿、野心勃勃的毋丘儉一眾將領為什麼會戰敗呢?其實早在司馬師在府養病時就已聽到了淮南的告急,並請太尉王肅等人一同商議,眾人談到毋丘儉好謀而無斷,文欽有勇而無智,所以司馬師命令王基領前部兵來南頓城下寨。那為何他要命令王基領兵前往呢?因為南頓極好屯兵,可提兵星夜取之,若遲則毋丘儉必先至矣。而回到戰爭最本質的要點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因為輸給了敵方的戰略謀劃,毋丘儉最終不可避免地迎不了他的勝利,並且極為可悲地死於慎縣城的縣令宋白精心設置的盛宴上。回到開始,毋丘儉與文欽起兵造反的目的是什麼?便是因司馬師的廢立之事所引起的不滿;戰勝後的司馬師又如何了呢?在毋丘儉與文欽密謀殺害司馬師之時,他早已患病,且卧府養病中。這兩人的.造反使司馬師不得不帶病出徵,戰後便病逝了,並於死前將印傳於其弟司馬昭,兩人心心念念地盼着打敗司馬師反身為王,而司馬師即便是戰勝了也活不久,這場戰役到了最後,雙方皆不在了。最可笑的一點是,曾經曹爽心腹之人魏殿中校尉尹大目,因其主為司馬懿所殺,故事司馬師,但常有殺司馬師報曹爽窒息呢,又素與文欽交好,在文欽殺入敵方陣營前,他曾為文欽向司馬師求情,並想告與文欽司馬師命不久矣,但文欽並不聽勸言,反先前計劃,最終大敗而歸。

看完這些我深有感觸,一個人明明能夠有機會達成所願,卻偏偏與勝利擦肩而過;而另一邊的勝方卻在之後因病消逝,讓人分不清孰勝孰敗了。而戰場上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也使下一步走向了未知的道路,不到最後誰也不清楚結局,可謂步步驚心。從中我也感悟到了,凡事要三思而後行,不到最後一刻決不放棄!

三國演義讀後感15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一詞出自《三國演義》,這個假期,我閲讀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説家羅貫中。《三國演義》是我國章回體小説的開山之作,也是我國最為流行的長篇歷史小説。

《三國演義》主要講述的是東漢末年,羣雄割據混戰。曹操,孫權,劉備的英雄人物風雲再起,紛爭不斷,生動地描寫的蜀魏吳三國之間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和最終司馬炎統一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涿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中前期劉備和曹操之間相互征戰,中後期司馬懿和諸葛亮鬥智鬥勇。翻開它就猶如展開了一幅歷史畫卷,這幅畫卷裏既有鼓角爭鳴,硝煙瀰漫的戰場,也有文臣武將爭權奪利,勾心鬥角的紛爭,同時也有情意深長的友情。

這本書人物個性鮮明,令人難忘。有求賢若渴的曹操,氣量狹小的周瑜,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仁德善良的劉備,樂不思蜀的劉禪,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魯肅,忠心耿耿的趙雲,義薄雲天的關羽等。我最欣賞的人物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諸葛亮出山前三分定天下,出山後連用三把大火,挫動曹軍的鋭氣。分別是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其中火燒赤壁更是使得曹軍大敗。他能言善辯,曾在江東舌戰羣儒,讓孫權派兵救劉備。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草船借箭,巧借東風,更顯得他神機妙算。連周瑜都輸他一籌,他洞悉敵友利用司馬懿多疑的性格,上演空城計,退了司馬懿五十萬大兵。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一心一意操勞蜀國大小事宜,他六出祁山想盡快收復中原卻不幸在五丈原逝世諸葛亮一生可以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來形容。我最佩服的人物是仁德的劉備。他三顧茅廬不顧兄弟的勸告執意進山三請諸葛亮可見他禮賢下士。他寧每日步行十里也不棄百姓於不顧,可見他的仁義。也正因為劉備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君主,才能讓許多賢才為他所用。《三國演義》這本書有許多精彩的內容,如趙雲長阪坡單騎救主,張飛長板坡吼退曹軍,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等。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之後我明白了做事前要思考清楚要考慮這件事帶來的後果在學習上不能驕傲自滿因為驕兵必敗,我們應該像諸葛亮一樣,心胸寬闊,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的挑戰!以上是我讀《三國演義》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