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讀《活着》有感15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21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活着》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活着》有感15篇

讀《活着》有感1

這是我第一次讀餘華的書,故事樸實,可結尾又是那麼殘忍。我向來都不愛看悲劇的,也從不願直視社會上真真切切存在的慘案,我是個理想主義者!曾耳聞過《活着》中的一些故事與人物,所以《活着》在家中書櫃已久,甚至書上面都有了一層薄薄的灰。每每捧起它,我卻又一次次地放下,終於,我翻開了它,專心地讀着。

小説開篇便寫了兩位老福貴——男主人公和一頭老牛,由主人公的敍述來追憶往事,揭開了故事的序幕:

地主的兒子福貴的一生命運坎坷,該經歷的,不該經歷的,都經歷了。從家庭的富裕到落魄,從富貴參軍到回鄉過着食不果腹的窮日子。災難在他身上接踵而至,猶如晴天霹靂般地將他原本就不太美滿的生活毀於一旦。兒女雙亡,妻子病逝,“偏頭”女婿工作時遭意外去世,連比較後的親人,年僅七歲的小外甥都先天而去。每當一個厄運降臨,我的心都會為之一顫,若是那樣壯烈地死去,也就罷了,可偏偏就是那樣平淡地一個又一個死亡,普通人,連死去都是那樣無助,那樣平靜。福貴本是一個紈絝子弟,如今卻得面臨自己的摯愛一個又一個地離他而去,心如刀割卻又眼睜睜地束手無策。

書看完了,可每每想到福貴所遭遇的這些事情,我都會眼泛淚光,即便過了許久,那種為之惋惜,為之憐憫,為之悲切的情感也揮之不去。

上天可真是眷顧他——打仗的時候讓他從死人堆裏爬了出來;土地革命的時候他已不再是地主了;一個個親人死去他活着,他似乎是比較幸運的人,但卻是比較可憐的人!

小説比較後寫福貴和老牛漸漸遠去,那滄桑的背影,與夕陽的餘暉、無垠的田野,已融為了一幅畫,福貴的背駝了,他揹負着一家人活着的希望。他失去了一切,有活着的意志無法被剝奪。

他,為了活着而活着。

這是鬥爭與生存的故事,作者用樸實無華的筆墨,寫出了當時中國社會中農民不同時期的生活經歷,打造出福貴這麼一個看似幸運而又可伶的人。

正如餘華所説的:

“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而活着”。

讀《活着》有感2

前兩天我讀了一本長篇小説,《活着》,這是餘華的作品之一。這本書的用詞很簡練,淡淡的,好像品茶一樣,讓我回味悠久,感觸很深,好像還有種刺痛的感覺。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一個叫福貴的少爺,由於年輕時好,輸光了整個家產,由一個好吃懶做的富人,變成了一個徹徹底底的窮人。富有的時候,除了具有富人的惡習以外,他還要翻倍。而窮的時候,他比一般的窮人還要窮上幾倍。然而,命運並沒有因為他成了一個非常窮的窮人,就停止了對他的掠奪,而這種手段卻是最殘忍的:死亡。福貴的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孫子和朋友們相繼死去。我不知道每一次的失去福貴是什麼心情。喜也好,怒也罷,這都不關我的事,即使這樣,也會讓我這個旁觀者感到心涼,會哭上一會兒。

書中的所有人,面對命運,沒有任何抱怨,也許他們不懂什麼是抱怨。所有的一切,他們除了承受,還是承受。

經歷的越多,徹悟的就越深。如果人明白了死亡是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實是另一種的生,那麼人就會活得真實、寧靜、淡然,就像福貴在靜靜的午後向別人講述自己的一生。

人為什麼活着?這是一個永久的話題,更是一個眾説紛壇而沒有結論的話題。餘華這樣説:“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

這讓我想起了身殘志堅的作家史鐵生。他年輕時因為一次意外,雙腿殘疾,之後又頻發重病,生活坎坷,然而他在《我與地壇》中曾説:”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他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活着是艱難的,生存是充滿苦難的,正是這些,許許多多維大的、平凡的人物,使我們透過淚水觀察到了微笑,通過苦難體會到了生存。

《活着》像一直古老的歌謠,在向我們講述着一個生命中,脆弱與頑強、歡喜與哀傷的真相,讓我們懂得卑微生命中藴藏着如金子般閃亮的光芒。讓我們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夠一步步把無邊的苦難變成繼續前進的力量。

這本書,描寫的是失去,告訴我們的是得到的意義;描寫得是死亡,告訴我們的是活着的意義!一個好的開端並不能代表以後永遠都是好的。就像書中的福貴:剛開始是大少爺一個,可後來呢?不是窮得比一般的窮人還要窮嗎?當絕望和痛苦消失在寬廣的海岸線時,温暖而和煦的陽光總會相聚在一起。讓我們都去到山澗,望着那無垠的大海,不禁從容的吶喊道:“感謝我的父母!”

讀《活着》有感3

人終究要踏上死亡的道路,因此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題記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讀了餘華的《活着》,書中講述了一位叫福貴的富家少爺,先是把家產賭光淪為一無所有的窮人,父親氣恨而之,接着他不幸被國民黨捉去當壯丁,歷經死難而倖免於世,但母親也因病去世,再接着兒子有慶被抽血至幹而死,女兒鳳霞產後的敗血症而亡,妻子家珍得軟骨病最終病死,繼而女婿二喜工傷而亡,外孫子苦根因吃豆子被撐死了,最後,只剩下老了的福貴和一頭牛的故事。這個故事跨越了中國從國民黨到毛澤東的時期,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讀完這個平凡的故事後,我明白了絕望的不存在。

餘華在序中這麼寫:“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來自於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與苦難,無聊與平庸。

我喜歡與年邁的老者交談,因為與他們交談總能使我對人生多一份思考。已到暮年的他們,不是痛苦地與這個世界説再見,惶恐着死亡的到來,亦不是在生活的磨練中留下哀愁的容顏,抱怨着不公的昨天。我看到的是,歲月的磨練讓心靈在塵埃中洗盡鉛華,潔白純淨。遊覽過萬千世界,經歷過生命的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卻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給似木流年增添了柔和,讓生命在落葉中安享靜美。恬靜的年華里,他們不再問花於幾許,只問是否淺笑安然。

《活着》裏面有一句話非常棒,“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生活只有一條,失去了就真的沒有了,這是無價的,是用金錢也買不了的。人生無常,聚散離合。在每個離別的路口,我們只能目送着一個又一個的背影,重重疊疊的留戀不捨載滿了無盡的牽掛祝福。在生命與靈魂融匯的瞬間,凝聚着的是美好,幸福,這瞬間所迸發出的光華值得我們用一生守候,永世珍藏。

老者的心靈都如同流水經過的鵝卵石,晶瑩透亮。年少的我們又怎能吸收全部的光芒?只因為,芸芸眾生,不免沾點人間煙火,不經歷時事滄桑的磨練又怎能得到真正的修煉,讓淡然演繹一生呢?但是,這份淡然的人生態度卻多多少少給予了我一份前行的從容。就像一位哲人説過,其實生活到頭來不過是虛驚一場。暮然發覺,原來那麼多隨風而逝的過往都變成了歲月的逝水沉香,成長的苦痛,似乎如風中的記憶,輕描淡寫。我開始學着反青春囈語背後的寧靜,輕輕敲打着歲月的皺痕,只希望人生的光景中,我仍然可以選擇做回那個積極樂觀的自己,讓心如鏡,悠然前行。

生命本身就是一場旖旎多姿的單程旅行,其魅力正在於它的單程,在於它的有去無回。既如此,我們就當心神清明,盛裝華服地踏上這程生命的幸福之旅,享受生命的奢華。在似水年華中譜就生命的華美樂章。

生活的路還很長很長,生命還得一路高歌,一路向前。活着,比什麼都重要。活着,這幸運。

讀《活着》有感4

有人説,福貴是悲慘的;但我認為福貴是堅強樂觀的。

望着天空,如果是漫天的星辰,我會想明天一定是晴天;如果烏雲密佈,我會想雨會在半夜襲來,將烏雲帶走,明天依然是陽光燦爛。福貴也是這樣樂觀的人。

在將家當全部輸光後,福貴沒有一蹶不振而是拿起皮影闖南走北,養家餬口。在當大兵的時候,即使自己很害怕,依然堅強的活了下來,並且相信總有一天自己會回家。即使經歷父親,母親的離世,兒子有慶的突然離開,女兒的難產過世,妻子的生離死別,女婿的意外死亡,就連最後孫子也離開了,他依然活着。

有人説,這樣的活着,不如去死。但是又是否有想過,生命是父母賦予的,每個人的生命都寄託着父母親最美好的祝願。福貴必須活着,他是徐家唯一的生命了,也是父母親最後的願望。

福貴他必須活着。家珍的希望就是福貴好好地活着。也是孩子們的希望。龍二因為地主的頭銜被槍斃,福貴看着嚇到尿褲子了,他感歎到,那五槍原本應該打在自己身上的。上天的庇護,福貴更應該好好地活着。

活着,相信明天會更好,變得樂觀的活着。是我最大的感觸。假如一個人每天只能在埋怨與淚水中度過,那麼這樣的一天又有什麼意義呢?

哭着,是一天;怨着,也是一天;笑着,也是一天。為什麼不選擇開心的過好每一天呢?我想起一位同學,每天抱怨着現在學校的不好,懷念過去的校園生活。耷拉着臉,一把鼻涕一把淚,怎麼也停不下來。同學們的安慰,她一律屏蔽,只專注於哭泣與懷舊。最後,發現當自己希望停止悲傷時,卻發現身邊可以安慰自己的人已經所剩無幾了。

無論生活給我們多大的困難,都要咬緊牙關向前衝!悲傷時時有,生活得繼續。

讀《活着》有感5

這天讀了一篇文章叫《好好活着就是愛母親》,感覺與這標題一樣,於是也把它當題目來發表感想了。

年輕的詩人在自己25歲生日的那天在火車底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當時,他的母親正在炊煙熬了一鍋紅米粥,正為遠在北京的他祝福着。他是査海生。一個國家,可以失去一個詩人。而一個母親,根本不能失去孩子。是的,畢竟是自己懷了十個月,經過艱苦的過程才換希望的誕生,哪個母親不把畢生精力都灌注在孩子身上?説不愛孩子,那只是個藉口,然而他就這樣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就是對母親的不孝,是對母親一種心靈上的精神上的折磨!

天下間的母親都好簡單,只要孩子好好活着,健健康康,就是最大的回報。現在的年輕人老是説要賺好多錢讓母親過上好生活,要給母親買這個買那個,讓她過後現代的生活,也許母親真的不需要天天有人接送,吃高檔菜,住高檔房子,她可能甚至會覺得你這樣會把她與要好的朋友鄰居隔絕,她甚至覺得這樣一幢大房子反而困住了她。她可能希望你可以賺好多錢,但不一定都花在自己身上。也許她就這樣靜靜看着你,就夠了。

密集的,輕盈的雨水與雨絲表達了對大地深沉的愛意和温柔呢喃,那麼一個孩子對母親,如何表達最深的愛呢?不是輕輕一吻,不是一件合身的衣服,不是精緻的胸針,而是好好活着。因為“再也沒有一個健康美好的生命,讓孕育了生命的母親更幸福了”因為你的好好活着,才能給母親一個吻,才能給她買一件合身的衣服,才能親手給她別上精緻的胸針,我媽媽常説:“有身體才有一切。”漸漸我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了,愛母親,就要好好活着。

讀《活着》有感6

只用了半天的時間,就把餘華的《活着》這本書看完了。餘華的文筆一直是極好的,也是極為現實的,讓人就像在讀一個個故事。看完了之後,卻並不輕鬆,總感覺有一塊石頭壓在心上,讓我喘不過氣來,又讓我的心一陣陣的鈍着疼。對於主人公大起大落的人生唏噓不已。

這本書在開篇的幾頁,就提出了活着的'意義。“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這麼簡短的一句話,就寫到了我的心裏,我想自己也應該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這甚至讓我想起了曾經笛安小説中寫過的那句話:我不是因為活着的慣性而活着。

主人公福貴的前半身,是個標準的浪蕩子弟,吃喝嫖賭敗光了自己的家產,氣死自己的父母之後。幡然醒悟,生活卻再也沒有向他展開笑臉,每次他想努力一些,就要見到生活的曙光,可是生活偏偏要給他一個火辣辣的巴掌。

本來幸福的一家,就在當時社會背景的大潮中支離破散,最後只剩下福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而那頭老牛,他取名為富貴。整本書的劇情跌宕起伏,當我為福貴可以改過自新,一家人過着貧窮,但是可以聚在一起的幸福生活而高興時。福貴去城裏給自己的老孃找郎中看病,卻被國民黨抓了壯丁。終於在幾經轉折,回到家鄉之後,卻發現自己的女兒已經聾啞,母親已經去世。

生活的苦難從來不會因為你的努力,而少給你增添一點壓力。福貴的妻子本是有錢人家的大小姐,卻要跟着福貴去辛苦的勞作,最後因為營養不良吃喝不好,而得了軟骨病。幸運的是,福貴的兒子在一天天長大,那真的是一個聰明可愛的孩子。可就是這麼一個聰明可愛的孩子,卻在為縣長的女兒獻血過程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可他當時只是個孩子。看着醫生不顧孩子死活,抽乾孩子的血,只為了救縣長的女兒。我哭了,因為這個可愛的孩子死的真的太冤枉了。那個時代,一個窮苦人家的孩子,命就那麼不值錢嗎?

四口之家變成了三口之家,福貴的聾啞女兒鳳霞慢慢長大了,終於找到了一個疼愛自己的丈夫,本以為生活可以讓這個苦難的家庭幸福一些。可是鳳霞在生孩子之後大出血死了,留下了一個可愛的孩子苦根。福貴的妻子,在幾個月之後也拖着病體撒手人寰。這時候的家庭,就剩下了福貴的外孫、女婿一起生活。儘管如此,大家也要努力活着。可是福貴的女婿也在工作的過程中死去了,臨死前的最後一眼,是苦根什麼都不懂的大眼睛。再後來,福貴無意中讓孩子吃了豆子,撐死了。

就是這樣的生活,讓風燭殘年的福貴還要努力生活下去。“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

活着,多麼沉重的話題。這本小説,就像福貴坐在大槐樹下,緩緩講述着他的一生,語氣中沒有大喜大悲,這種大喜大悲卻傳達到了我們的心裏。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像福貴一樣,即使面對生活的苦難,也要坦然的活着。

就像餘華曾説過的那樣,我們會來到這個世界,是不得不來;我們最終會離開這個世界,是不得不離開。作者:白靜

讀《活着》有感7

世人總説“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可是真正嘗足了那百分之八十的苦事憾事的人是少之又少。

“活着”是充滿力量,它的力量不在於喊叫、進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忍受現實的苦難、平庸、孤獨、絕望,抓住像流星飛逝的幸福瞬間,看它在手指縫隙流走,在黑夜之中消逝無聲。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的和尚。”福貴和老牛漸漸遠走,我彷彿聽到他粗啞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

福貴從戰場上撿了一條命回家,説:“這下可要好好活了。”家珍看着他説:“我也不想要什麼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給你做一雙新鞋。”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吃不上飯的時候福貴揹着鳳霞往家裏走説:“就是全家都餓死,也不送鳳霞回去了。”家珍輕輕地笑了,笑着笑着眼淚掉了出來。後來王喜牽走了羊,大家過上集體吃食堂的日子,有慶可憐巴巴地問王喜:“我每天都能來抱抱它們嗎?”看到這裏,觸碰內心裏的一抹柔軟,那我也可以抱一抱你嗎?有慶上學後低着頭給福貴説:“我學會了很多字,這些字夠我用一輩子了。”一輩子很長,一輩子很短。

家珍説:“我夜夜聽着你從村西走過來,我就知道有慶死了。”家珍説:“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福貴看着那條彎曲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有慶赤着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像是灑在了胸口,心窩,心尖上,灑滿了鹽。

二喜説:“爹,我腰疼的不行了。”那是哭的把腰哭疼了。鳳霞和二喜的影子,一個躺着一個跪着,一動不動,只有二喜的眼淚在動,一顆一顆大黑點點在人影之間滑落。

“家珍死的很好。”福貴的手貼在家珍胸口,胸口的熱氣像在手指縫隙裏一點一點漏了出來,她捏住了福貴的手,就癱在了他的胳膊上。二喜和若根也在走廊盡頭那個小小方方的房間裏再也沒有回來。死去,其實是活着真正的名字。

時間是最殘忍的劊子手,曾經擁有過,一家人一起在茅草屋喝過一鍋零星米粒的粥,便足以慰藉內心的寒冷,便足以度過這孤獨寧靜的餘生黑夜。

活着容易,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不易。

讀《活着》有感8

活着,簡單的兩個字,道出了許多心酸、無奈以及對生活的期望。

生命垂危的人想要健康活着;被生活壓迫的人想要體面活着;一腔熱血的職場新人想要出人頭地活着,頭髮花白的老人想要闔家團圓活着。

可老天從不讓我們如意。有的人被病痛折磨,溘然長逝;有的人為生活奔波,碌碌無為,有的人終身奮鬥,一無所有;有的人晚年孤獨,孑然一身,而福貴。

當我一口氣讀完這本書,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我同情富貴。從壯年到老年,在這充斥着苦難的幾十年裏,他用佈滿老繭的雙手,親自埋葬了他身邊最親近的人,也埋葬了他人生中所有的悲痛與淚水。

本是美滿的家庭卻被命運肢解,他摯愛的人一一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過多而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被鋼板所夾慘死。唯一陪伴他的外孫苦根,在那個饑荒的年代,因一頓飽飯,活活噎死。

孑然一身的晚年,跌宕起伏的一生。在夕陽的餘暉中,已然垂暮的老人牽着牛遠去,沙啞的歌聲在土地的盡頭緩緩升起。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挖藏,老年做和尚。”

如果此時能夠回到過去,賭桌上的福貴,還會孤注一擲嗎?

面對生死,最可怕的不是溘然長逝,而是看着身邊的人陸續離自己而去。我們永遠無法預測明天和意外的順序,無法預知人生所謂的正確答案。但我們能夠珍惜當下,好好學習,好好活着。

讀《活着》有感9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餘華的《活着》是一部充滿血淚的小説。每當我掩卷之餘,都會甚感啟發,深感人生之無常,想到魯迅先生説過,人的悲歡是不相通的。

書中主要人物是一個農民,名字很吉利,叫福貴,雖然名曰福貴,但一生所謂的“福貴”從未光臨到他身上。他的一生可謂是“黃蓮樹上掛苦膽,苦上加苦”,死亡的陰雲時刻籠罩在他家的上空,他活着的意義,彷彿只是在為了給自己最親近的人送行。福貴年輕時是一個百無一用的地主少爺,賭博輸光祖業後就從此一蹶不起,厄運頻頻。先是父親氣急攻心從糞缸上掉下來摔死,母親病死,接着兒子有慶被醫院抽血過多而死,女兒鳳霞產後大出血致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做工遇難橫死,外孫苦根吃豆子被撐死。

從地主變成貧民,被國民黨抓壯丁,土改,大躍進,,分田到户,最後看着一個個親人相繼離他而去,到晚年,年邁孤苦的福貴與一頭通人性的老牛相依為命……

每讀一頁,都讓我止不住淚濕雙眼,生命裏難得的温情總是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但是,面對這傷心而略有些荒唐的死亡,福貴並沒有對生活絕望,而是堅強地活下來了。

從福貴能這樣活下來的經歷中,彷彿通過他的活着告訴人們,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活着,生命才有意義,不論你是以一種怎樣的姿態活着。有時候,苦難也是生命中的一種必然,不能輕易的放棄生命才是實質。書的最後寫了這樣的一段話:“我知道黃昏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的來臨。”

想到《肖申克的救贖》裏的那句話,人活着只有兩件事,忙着生或者忙着死。這本身就是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結尾那個與富貴同行的老牛暗示一個另高貴的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其實人真的只是一種存在,它和萬物一樣並無意義。

“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我之所以取名為雲淡風輕,只是嚮往句中那樣的頓悟及豁達,人生追求的一種境界,它讓我知道了從容的行走在這世間,是一種成熟與智慧的美。

淡然,悠然的活着,它的力量不是用來吶喊,而是忍受。忍受是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所以,無論“福貴”是否降臨於我,我一定要好好的活下去。

讀《活着》有感10

有人説餘華的筆下太過殘忍,説讀完這本書是對心靈的考驗,的確,這是一個人悲慘的故事,這本書説,人是為了活着而活着,我不大理解這句話,對這句話的理解是,為了活着而活着,因為只有活着才有無限可能。

讀過活着,平凡的世界,血色浪漫,其歷史背景都是上世紀中後期,好多讀者都説,喜歡那樣的年代,具體點無非就是説,喜歡那個年代人的思想單純,為人淳樸,沒有像現代這樣人與人之間沒有信譽,感情,還有的説,羨慕那時候的愛情婚姻,即使是在結婚前男女都不曾見過面,可一但結了婚就是一輩子,朝朝暮暮,相敬如賓,白頭偕老,事實的確不可否置,但是我要説的事,這個觀點太過片面,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大概是現代社會現象反應出了內心渴望的東西,而和書中的這人與人,婚姻種模式產生了某種共鳴,人越是是迴歸原始,就離真實的自己越近。

活着這本書,讓我看見了的脆弱,也看到了人的堅強,曾幾何時,我也想生活在那一樣一個年代,簡簡單單的生活,可我始終無法體會到那個年代的生活,聽父輩説,在他們小的時候,經常餓肚子,吃不飽飯,每天都很辛苦,可能這就是原因之一吧,你很難想象一個人在温飽都無法解決的情況下尋花問柳,

現代的色情氾濫可能就是古人説的温飽思淫慾。

反觀主人公富貴,在年少時期,儘管已經為人夫,為人父了,可因為家庭富裕有足夠的條件花天酒地,人若不能主宰自己,必將成為慾望的奴隸,人若不受苦難,便不能成長,在富貴敗完家業後不久其父親便去世了,此時的富貴估計看天都是昏的,敗光家業可算是天都塌了,但好歹父親在世,自己出生一直都過着少爺的生活,對下地幹活一概不知,可禍不單行,其父親去世,可算的上是雪上加霜,不久丈人接走了家珍,更是讓這個家支離破散。

儘管如此,他依然而然的接受了的當下糟糕的現狀,那會內戰還有沒結束,他們家以前是地主老財,家產的一百多畝地賣給了牌桌上的龍五,他們家的四合院也被龍五接手住了進去。

他找到龍五租了五畝地,挑起全家人生活的重擔,是他對家庭責任的開始。

讀《活着》有感11

“有慶再也不會從這條路上跑來了。”每當我看見這句話時,就會想起那本字裏行間都充滿了悲傷的書——《活着》。

這本書以旁觀者的身份寫了富貴“精彩”的一生,而他的“精彩”莫過於年少不懂事,嗜毒如命,敗光了家產,氣死了父親。母親生病,他在求藥的過程中被抓去當了壯丁。回來時,母親已染病而死,後來,妻子和女兒也死了。

這本書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有慶的死了。在這裏生死就像玩笑一般,富人的命值錢,而窮人的命便如糞土一般,在舊社會的背景下,權力地位顯得格外重要,而生命的去留卻是格外的草率,有慶的悲哀不是死亡,而是他懷着對生活的美好念想和對社會的善意去對待着生活中所有的人或物,而現實回報給他的卻是殘酷的死亡。是人性的自私,是生命的草率。那些人,配不上他的善良。

對於富貴而“精彩”的一生,我只有着感歎,沒有可憐與同情,他的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每個人的生命質量都一樣,只是你怎樣體現,怎樣發揮,他自己選擇了好吃懶做,選擇了吃喝嫖賭,才使他的人生走向了悲劇,並不是命運捉弄了他,而是他摧殘了生命的質量,並不值得可憐。

富貴能接受前半生的豔福,自然也接受得了後半生的苦難。他前半生活着是為了物質的索取,後半生則是為了單純地活着。書中也提到了,活着就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這不免有些消極,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人活着是為了提升生命的價值,是為了世界的進步而活着。

年少不要做讓自己後悔的事,不要讓自己最後只為活着而活着。

讀《活着》有感12

有的人活着是為了滿足個人的物質享受,有的人活着是為了追求一種精神,還有一種人活着不是為了什麼,也不知道為了什麼。他們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而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正如《陽光的快樂生活》中所唱的那樣:糊里糊塗地活着也挺樂呵!雖然他們並不樂呵,但他們的生活態度詮釋了生命的真諦!

打開《活着》這本書,耳邊悠揚地響起美國民歌《老黑奴》,聽着聽着,彷彿那位飽經風霜的老黑奴不經意間走進了我的視線:枯瘦的骨架外面搭着一件濫衫掉色的破布,散亂的頭髮被風吹的更加散亂,黝一黑的面頰上爬滿了歲月的皺紋。不由的,我對老人生出一種憐憫之心。他向我挪動着,軀體彎得像一個拉緊的弓,似乎在拼命的直起身,想往遠方看,然而始終沒有抬起頭來,但還是讓我看到了他的腮部在動,好像在訴説着一個生命的不幸。

他一生經歷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樂觀地面對生活,沒有一句抱怨的話。他是不是已經麻木了呢?人生的苦難已經超越了他所能承受的範圍,但他沒有選擇逃離,而是勇敢地與生命抗爭。

每當我無所事事,寂寞纏身之時,我都會思考,人到底為什麼要活着呢?這時,老黑奴的形象躍然於我腦海,他彷彿問我:"今天你過的怎樣?其實我每一天都過得比這還累。"

我醍醐灌頂般頓悟,當生命不斷超越它的極限時,就會自然的表現一種超然,一種高尚。這種高尚又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的一視同仁。

我盡情的享受着這一刻的超然,老人漸漸遠去,然而始終沒有走出我的視線……

讀《活着》有感13

已經過了六點,煩躁的下午慢慢墜入淒涼的夜晚。天空抹上了他神祕的一面,月光透過窗簾的縫隙鑽進房內,照亮了悲傷的一角。

打開紗窗,任風無情的侵襲,那角的悲傷也隨之翻動。走近它,一縷淡香迎面而來。書本上刻有宋體的《在苦難中有尊嚴地活着》,是莫言的,頓時心靈似尋到了莫大的慰藉,一道來自天堂的光芒射向於我。

飽覽之後,大致講述的是莫言兒時的生活經歷。苦難是那時生活的寫照,而艱難則是代言詞。儘管如此,莫言這一代名家就是從這出發的。莫爸那時被人誣陷,莫媽又舊病復發,無錢醫治。艱難的生活,無一不壓迫着莫言。而莫言並不為此擔心,而更加重視母親,因為村裏已有好多個婦女因受不了苦難的折磨,都自尋短劍了。怕自己的母親也如此。莫言就每天下工回來都故意放高聲音來喚母親,生怕自己母親一個想不開,做出傻事來 。終於,一次下工回來,不曾望見母親的幼小莫言就跪在地上放聲大嚎,朦朧眼眸中,忽看見母親,母親問其故,莫言不答,莫媽知道兒子心裏想什麼,就爽朗地説:“孩子,放心吧,閻王不叫,我是不會去的!”就這樣,一場無聲鬧劇結束了。

本文還講述了莫言因為飢餓而合一羣孩子圍在一塊兒學狗叫,目的僅為了口糧。回家後,不免引來莫爸莫爺的批評:“嘴巴就是一個過道,吃啥子都一樣,何必為了吃食而學狗叫,做人應當有骨氣!”

是啊,做人應當有骨氣,在苦難﹑不如意中,要隱忍,要樂觀向上,要有骨氣的奮進﹑上進。

不能在這麼悲觀消沉下去了。我的志氣都死到哪裏去了。我要努力,不能被苦難所大倒,我要以樂觀的心態看待問題,應懷着積極上進的思想去解決問題,不能讓我在這麼墮落下去了。

一陣清風拂面,懶散已從我的字典裏消除,取而代之的是努力。當我再次面對苦難的時候,我已攜着不卑不亢、從容優雅的心態去接受一切,當然,我不會就此罷手,而會比以前更加努力,積極

晚風漸拂去我一天的疲憊,望向窗外。夜靜謐着,皎潔月光撒了一地,灰濛濛的天空中繁星點綴。路旁,秋末冬初的風拍打着樟葉,夾雜着幾聲撩人的犬吠,我愜意地合起了書。

只有恰當的人,在恰當的時間,捧起恰當的書,才會如花朵般綻放,擦出細碎的芬芳。想這文與我的偶見,也是一種塵緣吧,遠離荒寒、喧囂、浮躁,我懂得了不卑不亢、從容優雅的面對一切。

讀《活着》有感14

再次翻開餘華的《活着》,一種莫名的感動再次湧上心頭。餘華寫得很平靜,沒有刻意渲染,我看得也很平靜,面對富貴的一生經歷,心中並沒有波濤翻滾,這是那個社會中再平常不過的生命。

活着,在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現實生活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在閲讀這部小説的過程中,我幾度落淚,並不是因為作者的寫作手法有多麼煽情,事實上,這部小説從頭到尾都一直用一種平實得近乎冷漠的筆調進行冷靜的敍述。然而正是這種樸實、平淡的語言,卻能帶給人們一種極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家珍病重,自知時日無多時對富貴説的話:“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見你們”。不想死,不是為了榮華富貴,也不是為了功名利祿,只是不想離開自己的親人,只是怕死後再也見不到他們。這樸實的話語所表達的,不正是最真實的最感人的情感嗎?

這部小説的確讓我感到沉重,我覺得《活着》是一部超越個體情感而站在人類關懷的高度進行的創作。人的一生都不會風平浪靜,會經歷無數坎坷風雨,但人就是要默默得為了活着而忍受。這個看似荒唐的理由卻充滿了對生命價值的肯定,任何理由都不是人放棄生命的理由,這個簡單卻又充滿哲學的道理被餘華用小説的形式進行了詮釋。“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少年去遊蕩,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書的最後似乎沒有忘記又留下講述者自己在慢慢降臨下來的夜幕中説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話,“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成長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自己的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

在艱難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艱難!

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為自己找什麼藉口,因為“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讀《活着》有感15

我們常常會不由自主地想,活着的意義是什麼?進一步來説,活着的定義是什麼?在當今這個年代,我們所想的是如何讓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這是我們對活着的理解。然而,當活着都成了一種奢望,當自己生命都不能把握的時候,正如本書作者餘華所説,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01.故事從這裏開始。

《活着》以一個老人的視角娓娓講述故事,講述的是一段關於命運與死亡的鬥爭史。這位經歷了親人相繼離世的老人,他內心微小的希望一次次地在現實中破滅,他生命中的温情一次次地被現實所剝奪,直到他唯一的外孫也離開了人世,活着成為了他人生最大的奢侈,他從此和一頭垂危的老牛相依為命,故事也至此結束。他的活着是一種結局,同樣是一種新的開始。在我看來,這位老人在人世經歷了這般遭遇之後,他的靈魂早已沒有了生命力,只剩下一個空蕩蕩的軀殼,活着僅僅是在維持肉體的生命力。他看淡了世間所有活着之外的事,沒有什麼能再喚起他的靈魂。他甚至倦於死亡,只是靜靜地以一種活着的方式度日,不用思考,不用擔憂,只是靜靜等候。我們很難想象與理解主人公當時的心境,但透過文字我們能感受他對生活的無力感,所有的感情融為了一種緩慢的活着方式,一種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生存方式。這種結果的出現必然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密不可分,而主人公福貴正是大部分勞動人民在那個時代的縮影。一個兵荒馬亂的時代總會給老百姓帶來巨大的生存壓力,為了活着,人們經歷着層出不窮的逃亡和失去。為了活着,人們一次次失去了底線。我不禁認為,人本身一定是懼怕死亡的,人本身就是自私的,人越是活得艱苦,就越是艱苦的活着。

02.我們一直在路上。

聯繫實際生活,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我們不用為生存而過分擔憂,因而我們很少提到“活着”這個詞,似乎“活着”僅僅是一種維持生命的方式。相反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裏,人們都在拼命地想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我們提到更多的是“生活”,我們往往忽視了生命的脆弱性,往往會忘記活着本身就是一種幸福。世人總説“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可是我想説,不正是這些困難險阻讓我們不斷成長了嗎?無論身在何處,我們都在與周圍的世界接觸周旋,明爭暗鬥,我們都有着自己的掙扎,當我們開始抱怨社會越來越不近人情,世界越來越冷漠之時,我們不曾想過其實是自己的能力越來越差了。你貪於安逸,貪慾享樂,才會在受到一點傷害時覺得世界不公,活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活得離主流越來越遠。但請記得,活着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在一個和平年代裏活着更是一種幸福。無論我們將來會遇到什麼不如意之事,最起碼我們手裏握着活着的幸福。而接下來,我們需要做的是保護好這最基本的幸福,之後用自己的雙手去打拼,獲得更大的幸福。

03.願你活出自我。

活着容易,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不容易。在不同的時代裏,人們的生活水平是不同的。正如《活着》的小説創作背景為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人們無法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更多的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活着,能夠活下來是人們最大的奢侈。而在當今社會,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滿足,人們更多的是對精神生活的追求,這也決定了你終將成為什麼樣的人。活着容易,但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不容易。我們身處於社會中,我們必然會面臨着各種誘惑,會有着各種選擇,會接受各種挑戰,當這些自己親身經歷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沮喪、會失望、會犯錯,甚至一不小心成為了自己討厭的人。書中説:“做人還是簡單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命。”的確如此,經歷了輪迴好不容易來到人世走一遭,我們何不讓自己活得更快活呢?

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走。所以在這個美好奇妙的過程中,讓我們把握美好青春年華,努力讓自己的人生熠熠生輝!

Tags:有感 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