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讀傅雷家書有感(彙編15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2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傅雷家書有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讀傅雷家書有感(彙編15篇)

讀傅雷家書有感1

每個父母都無比切掛自己的孩子,無論孩子再身處在何方,他們的身上都會牽繫着父母的心。書的作者傅雷用筆將這“父母心”寫在紙上,讓愛化成家書,一封封寄向遠方的兒子傅聰。

父愛如山,傅雷對傅聰的愛自是如此。高尚,純潔,無私,因在外留學,傅聰的中文越來生疏。作為父親,傅雷與兒子的書信交往絕大是中文。在家書中,傅雷曾給傅聰指出他的語法和字句的錯誤,一次可能是偶然,但五六次甚至更多次便是有意而為,讓傅聰知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需要繼承和發揚。

在傅雷嚴格的教育下,傅聰不僅蜚聲樂壇,而且自我反省能力也十分強。出國留學期間,他刻苦勤學,美妙的琴身博得了大多數人的讚譽。但傅聰並沒有過分驕傲,相反在家書中客觀冷靜的分析自己的優缺點,並與父親商討方法加以改正。因此事業上的成功並沒有使傅聰師喪失自知之明。眾人的掌聲和讚美沒有減少他對藝術的謙卑,並且把父母當做最為信賴的人,時不時向他們在信中彙報自身情況,這便是他對父母的最好回報。

正是這樣,兒子遇到了挫折,父親的一封家書是極大的精神動力。這些諄諄教誨。在必要時將會是最為有效的強心劑。因為它很質樸,令我們不斷越過困難險阻,因為他是親人的期待,令我們揚起前進的風帆。

悠悠歲月,茫茫大海,家書將遙隔萬里,身處兩地的父子的心緊緊連在一起。一份家書,承載着濃濃的父子情。世界上最真誠,最令人感動的愛就在這一封封家書中了。

讀傅雷家書有感2

人與人本就是那麼的有所不同,也不知他們每個人的性格是否一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也會有所不同。

傅雷對自己兒子的教育非常的嚴格,後來所寫的家書的開始就是寫的送別大兒子傅敏。前幾封家書都無時無刻的提起傅雷對兒子的道歉,一次次後悔自己年少時對兒子的教育方法,年少時,傅雷脾氣暴躁,對待家中的人亂髮火,傷到了自己的家人,老了之後便懂得了許多道理,在心中無數次愧疚,希望得到兒子的包容與原諒。

之前的傅雷與我媽現在差不多。

她十分的強勢,她想什麼都叫我硬聽着,沒有任何資格去反對她,哪怕她講的是錯的,一旦你頂嘴了,她,又將你數落一頓。

有一次,她在教弟弟寫作業時,我在一旁看書,此時的我時而看書,卻有時被他們所講的提醒,我在一旁靜靜的聽着,時不時的還偷看一眼弟弟的題目,漸漸的發現她講的越來越不對,我就忍不住開口告訴她,説她講錯了,她當時聽我的話,臉色頓時下拉了一大截,當時,我並沒有察覺,還是繼續盯着我手中的書,頓了幾秒之後,她便沒有再講什麼了,繼續按照剛才的思路講題。我聽着聽着發現,她還是按照剛才的思路講的,就又一次指出她講錯了,她頓時就發火了,怒氣衝衝的對我説:“叫你教你又不教,還説自己要看書,現在讓你看書,我來教,結果你自己又在這教,你到底想幹嘛?”聽完之後,我一下子欲言又止,頓了頓,拿着書走開了,想離她倆遠點。內心還十分充滿不滿?明明是她講錯了。

現在將她和傅雷放在一起想了會吧,也許再等她老點就會感覺到不對了吧?也許會像傅雷一樣後悔吧!

想想傅雷寫給兒子的書信,一次又一次流露出對兒子的關心,也在信中一次次提醒着兒子,早些給自己回信,她會不會在不久的將來也會變成如此?等我們長大之後會時不時的關心思念我們?長大後的自己會不會體諒他們?都回家看看?未來很遠,但步步很艱難。

讀傅雷家書有感3

當我看完《傅雷家書》,難道“家書才抵萬金”?傅雷先生是怎樣現身説法教導孩子,每一封裏,凝聚着一位父親對祖國,孩子深厚的愛。

在那麼多封家書中,我看到最多的除了父親對兒子傅聰的教導,還有是傅雷先生在藝術,音樂方面的造詣很深。幾乎,每一封信中都向孩子談音樂作品,談表現技巧,藝術修養等,而不僅僅是希望孩子一天天沒有節制的訓練,而是講究技巧,從事物中領悟情感,才能不做它們的奴隸,用心書寫自己的創作。在家書中,不管是聰去波蘭留學,還是後來赴世界各地演出,傅雷先生始終關注着兒子在音樂藝術道路上的成長,不時給予指點,還不時寄給中國古典的文學名著及藝術方面的畫,書籍。在傅雷先生教導孩子中,還有是怎樣叫孩子面對壓力,如何正確處理生活中的問題,也能看出傅雷先生望子成龍的心更多在孩子在成長道路上的發展,所遇的困阻,同時細心的給出自己以往的經驗,拳拳愛子之心,更是溢於言表。

讀完《傅雷家書》,感動於傅雷先生言傳身教,怎樣高度負責餓精神與心力對社會,祖國及人類世界盡到自己的責任。

可以想象當傅聰從萬里歸來時,迎接他的不是雙親欣喜的笑顏,而是兩盒殘忍的寒灰。心中又是何等的苦痛。

傅雷夫婦所表現對孩子的諄諄教誨,真誠交流,每一次都另人感動。這樣一對夫婦是中國夫婦的典範,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雙雙憤而棄世。即使生者已不在,可是他們的精神卻會伴隨着我們,用新的勇氣和信心來面對更加美好的明天。慘痛的教訓的背後,人們一定會清醒,一定會用正義的力量來阻擋魔鬼般瘋狂的黑暗,為光明的中國繼續奮鬥!

讀傅雷家書有感4

翻開《傅雷家書》,一封封深情的家信映入眼簾,父母的諄諄教導、孩子的感恩之情,不覺已流入心間。

傅雷先生對古今中外繪畫、音樂等方面的知識在這部家書中汩汩地流淌,潤澤的不僅僅是他的孩子,而且是萬千讀者。作為教師的我,邊讀邊用卡片摘錄其中精華片段,以用來細細品味。如:

〈一〉自己責備自己而沒有行動表現,我是最不贊成的!……只有事實才能證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動才能表明你的心跡。

〈二〉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

〈三〉得失成敗儘量置之度外,只求竭盡所能,無愧於心。

〈四〉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解脱。

〈五〉太陽太強烈,會把五穀曬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

〈六〉一個人惟有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終不至於被回憶侵蝕。

〈七〉……多思考人生問題,宇宙問題。把個人看的渺小一些。那麼自然會減少患得患失之心。結果身心反而會舒泰,工作反而會順利。

《傅雷家書》連同卡片一直放在我的牀頭,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都會拿出來翻閲,仍會有新的啟迪。我覺得:人是為社會之人,當以服務社會為己任。傅雷以為社會培養有用之才為己任,這種走出“小我”的心境值得效法。

看傅雷怎樣培育他的孩子,從家書中顯而易見。他在給兒子傅聰的信裏,這樣説:“長篇累牘地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年輕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不論在做人方面還是其他各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誼,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父母愛子女是天性。自己做了母親,也真真切切體會了“心疼”一詞的滋味,自以為母愛熾熱,然讀《傅雷家書》而知不足。與一些有“責任心”的家長一樣,或期望值過高或急於求成,記得我的孩子剛剛進入青春期,逆反心理逐漸的凸顯,出現偏離的時候,我就小聲告訴自己,要冷靜,要注意調整自己的心態,要與孩子進行心與心地交流。這樣無數次的下來,我的性情逐漸變得温和,處理親子關係也變得巧妙。雖然只有週末的陪伴,孩子內心強大的獨立學習能力與生活能力令人歡喜。我想這就是《傅雷家書》給與的智慧吧!

天高任鳥飛,讀《傅雷家書》懂得了對孩子既要定位高遠,又要量力而行,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我根據孩子的特點,讓其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器樂。平時不輕易增加孩子課外作業負擔,每逢假日,帶孩子參觀革命英雄勝地,讓他對中國歷史有更加清楚的認識,同時開拓視野,並向孩子推薦優秀的課外讀物,提高其文學素養。今年六月孩子已經九年級畢業,畢業的同時,發現了他的變化:無論在學業上還是做人處事方面擁有了更多的責任與擔當。讓我欣喜的是,六年後的他,也將成為我們教師隊伍的一員。

我成為了母親的同時,我還是一個教師,對待自己的學生,如同自己的孩子,十分注意學生的言行舉止和生活習慣及學習習慣,要求他們生活儉樸,學習專注,充分挖掘他們內在的潛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在教育教學中,關注於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在恰當的時候,在他們犯錯、矛盾、成功、喜悦的時候,我會運用小紙條、小獎勵、小短信形式給與鼓勵與勸慰,甚至是一個微笑的眼神、一個不起眼的小動作,這些小小的舉動,我想都是莫大的欣慰!孩子畢竟是孩子,需要有指引人,需要有支持鼓勵他的“父親母親”。

《傅雷家書》不僅僅是書信,還是傅雷和傅聰交流藝術的平台,處處可見深厚的藝術功底。在一篇篇清新的文筆中,我們還可以感受到父子之間的濃濃親情,即使相隔萬里,依然不減。

讀傅雷的父親,我想起我的父親對我的教導,我的父親是土生土長的農民,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父親在部隊呆過八年,因此在他身上總可以感受到軍人所特有的精神與毅力。部隊復員後,父親和母親共同經營一家生活用品店,也正因為誠信經營,口碑極好。如今商店已經經營有38年了,父親常年的打拼積累了豐富的人生閲歷,在打拼的同時,父親把教育我當成首要任務,他在我身上耗費的精力和心血有目共睹。從國小到國中,父親對我的生活、學習習慣以及做人方面給與我很多的教導,但父親對我的成績並不是很注重,反倒更注重我為人處事的原則和做人的道理。在那時,父親常常給我講起以前的故事,雖然我不是很能理解父親苦苦婆心的教誨,但是我知道父親只是想讓我做一個真真正正的人、一個大寫的人。

父親並不是什麼偉大的人物,但是父親豐富的人生閲歷是我這個年齡沒有經歷過的。所以一直以來,父親的教誨銘記於心,身體力行的去實現。他雖然不是像傅雷一樣偉大的人物,但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個值得我一生去敬仰、佩服、學習的人。

《傅雷家書》是我最為欣賞的一本書。傅雷寫給兒子的不僅僅是家書,而是一個個人生哲理。書中時時給人深刻的教誨,處處閃耀着智慧的光芒,給我們帶來的愛與精神,永遠影響着下一代。

讀傅雷家書有感5

《傅雷家書》講的是傅雷在他長子赴波蘭留學時給他寫的信。信中他們聊音樂,聊生活,聊理想,聊戀愛。他們是父子,也是老生,更是朋友。傅雷身為父親更是對孩子關心有加,幾乎是每個月就要通兩回信,不論是忙與不忙,回的信長或短。他總是認認真真,逐字逐句的看過去,再一絲不苟的回信。信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透露着濃濃的愛意。我覺得正是這一份份愛為傅聰成為優秀的鋼琴家打下牢固的地基。

其中的一個情節令我印象深刻。當時傅聰因出國不得已與初戀相隔兩岸,他的父親立馬察覺到傅聰被戀愛所困擾。但他並沒有立馬讓傅聰停止交往,只是提醒他,他的理想和學業的重要性。那孩子自己去明白道理。為了方便傅聰,傅雷花了不少錢弄了兩個麻繩方便搬運。一位普普通通的翻譯家卻為了孩子學習了不少音樂專業的知識。這是多麼偉大的父愛呀!正如温家寶所説:“父愛如大海般深沉而寬廣。”

幸運的是,我也有一位這樣愛我愛的深沉的父親。幾年前的一個暑假。窗外是辣的太陽毒蛇吐着信子,虎視眈眈的盯着我,真叫人待不下去。此時,在門外站的汗流浹背,滿臉焦躁,面紅耳赤。心中是數不盡的懊惱和倔強。

那天,和母親因一件極小的事大吵了一架,一氣之下,我站在門外不肯吃飯。誰知也聽見母親摔門進房間的聲音。就這樣站在陽光下暴曬,心卻漸漸靜了下來,卻有些不知所措。這時,門開了。父親把我拉了進來,涼爽的空氣輕拂着我的面龐。他沒有説話,默默的為我添了一碗飯坐在一旁的椅子上看着我吃。“以後什麼情況下都不可以不吃飯。”父親依舊是那樣面無表情,眼底閃爍着是不易察覺的關心呵護。他聲音沉穩寬厚,聽不出多餘的情感,可能聲音鏗鏘有力。穿透了我最後的倔強,心中的委屈與憤怒都隨着淚水流了下來。父親遞給了我一張紙巾,欲言又止,終是沒有説什麼。只是拍了拍我的肩,轉身便去廚房洗碗。嘩嘩的流水聲,寬厚的背影成了我永遠的記憶。

世界上有這樣一羣人,他們是家裏的頂樑柱。卻是孩子最依賴最堅固的後盾,他們擁有着世界上最尊敬的稱謂——父親。他們的愛如大海般深沉而寬廣,他們沒有優美的言辭去表述愛意,卻用一個個微小的動作去傳達愛。

讀傅雷家書有感6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寫給傅聰、傅敏等的家信摘編,寫信時間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讀物,也是一部充滿着父愛的教子篇,傅雷夫婦是中國父母的典範,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是他們先、後成“家”,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輯印在這本小書裏,不是普通的家書。傅雷在給傅聰的信裏這樣説:“長篇累犢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

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

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佈給別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隨處給你做個警種,做面‘的鏡子’,不論在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藝術的,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家書中父母的諄諄,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裏行間,給天下父女強烈的感染啟迪。

傅雷和傅聰的家書給了我許多。我們很多家長忽視了同孩子的朋友關係,養了十幾年,卻沒有真正地享受過為人父母的樂趣,他們因為迫切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待孩子的心態扭曲了,各種揠苗助長的措施出籠了。有些家長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們想過沒有,他們有傅雷那種身教重於言傳的品質嗎?光學傅雷一個“打”字,打得出一個好結果嗎?於是孩子嚐到了、拳頭的滋味嚐到壓力和恐懼下學習的苦頭,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雖然由於的原因,但在這一點上他是幸福的,因為他和兒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現在,很多家長也爭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這就成了親子教育的典範。

讀傅雷家書有感7

古人云“未得還鄉淚欲珠,一書封了又躊躇。”傅聰身為一名鋼琴家,不斷往返於世界各地,這一封封薄薄的家書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他如何做人做事,如何為人處事。一封封家書有的不僅僅是用親情和社會閲歷匯成的字跡,更是無法丈量的愛。

每一位父親都是愛他的孩子的,然而,傅雷的愛並不是含情脈脈,他,始終將國家放在一地位,對孩子深沉的愛放在第二位。他對孩子的嚴加管教,更是傅聰如此優秀的主導因素。

愛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陽光,使貧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間的温暖;愛是一泓出現在沙漠裏的泉水,使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愛是一首飄蕩在夜空的歌謠,使孤苦無依的人獲得心靈的慰藉。

正如文中這樣,兒子遇到了極大的挫敗,父親的一封家書,是極大的精神動力。這些諄諄教誨,在必要時,是不會覺得煩的,它是最有效的強心針。因為它很質樸,令我們不斷越過困難險阻;因為它是親人的期冀,令我們揚起前進的風帆。

在家書中,傅雷曾給傅聰指出他的語法和字詞的錯誤。一次可能是偶然,但五次六次甚至更多次,便是有意而為之。我認為,傅雷這樣目的是讓傅聰知道,我們都是中國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每個人都有神聖的使命去傳承他,維護他,不能有任何差錯。

傅雷在給傅聰的信裏這樣説:"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發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正是如此,傅聰才開始更加熱愛熱愛音樂,不斷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甚至熬夜練習,以求不辜負家人的希望。但同時,傅雷又告訴兒子“人壽有限,精力也有限,要從長遠着眼,馬拉松才會跑得好。”只有親人才會不厭棄煩的告訴你要注意什麼,減少那些彎路,直通人生的彼岸。

《傅雷家書》中的每一篇,都經過歷史文化的積澱。這是一本“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藝術學術修養讀物”,更是平凡又典型的“不聰明”的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深刻寫照,我們可以像傅雷一樣從中體會做人、學習的道理。優秀的父親,出色的兒子,不平凡的家書。

讀傅雷家書有感8

尊敬的各位前輩、親愛的書友們,大家好!首先祝各位中秋節快樂!闔家幸福!

在這個家人團圓的日子裏,跟各位分享一本充滿着父親對兒子苦心孤詣的《傅雷家書》。20xx年離家到成都讀大學,第一次主題班會,輔導員讓我們每人給父母寫封信,那算是我人生的第一份家書,開始只是當作作業來完成,寫着寫着,回憶起昔日與父母朝夕相處的情景,不禁落淚,平日羞於用語言表達的對父母的感恩和愛,都藉助信紙上的文字盡情傾吐,這可能也是書信被稱作"最温柔的藝術"的魅力所在吧。

該書是由著名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傅雷及其妻子寫給兒子的信編成的一本書信集,摘編了傅雷自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書信。書信的內容,除了一般生活瑣事外,較多篇幅都是在和兒子研究藝術,討論人生,傅雷年輕時留學法國,面對同樣年紀輕輕就孤身在波蘭求學的兒子傅聰,他用自己的經驗閲歷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對客氣的人,或是師長,或是老年人,説話時手要垂直,人要直立。";點評兒子傅聰演奏"以演奏而論,我覺得大體很好,一氣呵成,精神飽滿,細膩的地方非常細膩,tonecolour變化的確很多。我們聽了都很高興,很感動。好孩子,我真該誇獎你幾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剛從昆明回滬的時期,你真是從低窪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從此注意整個的修養,將來一定能攀登峯頂。"在肯定兒子鋼琴演奏水平的同時,他還教育兒子道"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最要緊的是‘人’。在沒成為藝術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同時,對兒子的社交禮儀、作息習慣、理財技巧,戀愛婚姻等問題也進行了指導,像良師益友一樣提出意見和建議。字裏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拳拳愛子之心,溢於言表。

傅雷曾經説過他寫信給兒子一是為了討論藝術;為了激發青年人的感想;訓練傅聰和傅敏的文筆和思想;做一面忠實的"鏡子".傅雷作為一名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不僅翻譯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爾扎克、羅曼·羅蘭、伏爾泰等名家著作。還廣泛涉獵了中外文學、音樂、繪畫,且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上星期我替恩德講《長恨歌》與《琵琶行》,覺得大有妙處。白居易對音節與情緒的關係悟得很深。凡是轉到傷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聲韻。《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 ,像琵琶的聲音極切;而"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幾句,等於一個長的pause "銀瓶……水漿迸"兩句,又是突然的attack ,聲勢雄壯。至於《長很歌》,那氣息的超脱,寫情的不落凡俗,處處不脱帝王的nobleness ,更是千古奇筆。……" 他深刻懂得,藝術即使是像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傅雷也通過書信培養留學波蘭的兒子建立起對國家的熱愛,有別於口號式、圖景式地説教,傅雷告誡兒子從一個樂段的處理着眼,從對事業的嚴謹,對父母的孝敬,對妻子的理解,對友人的寬容做起,具體而細微地構建對國家的情感:"一個人對人民的服務不一定要站在大會上講演或是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隨時隨地地點點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訴人家,無形中就是替國家播種、施肥、墾殖。"

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位父親細心呵護兒子的成長,但同時我對傅雷式的教育也略有些質疑:他教導傅聰要有計劃地工作生活,減少不必要的時光消磨,要有"安排的技術",為孩子親自編制教材,制定課程,嚴格督促,完全執行,反覆地灌輸家庭經濟計劃的經驗和心得,他在國內為兒子準備好他認為的正經書郵寄到波蘭,讓兒子不要光把時間用於消遣讀物,他會一一地指出兒子的書信中的錯誤,甚至是教兒子該如何用豐富的詞語表達感情。他規定孩子怎樣説話,怎樣行動,做什麼,吃什麼,不能有所逾越······有網友把傅雷對兒子傅聰的培養和郎朗父親朗國任對郎朗的培養概括為"中國式天才教育".傅雷信中絲毫不掩飾自己對兒子的愛,但這種愛在我看來也略顯緊繃:傅聰沒有及時回信,他上升到品格高度進行解讀,並且在每封信中都要督促傅聰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注重樂理的學習,不要有太多的交際以免佔用學習的時間,樹立"科學的"生活論……

父母走的彎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轍,希望兒女們青出於藍。走過青春期的孩子們或許會慢慢卸下逆反心理,逐漸地聽從父母的教訓,那也是孩子們面臨社會千變萬化,對生活有所體驗感悟後對父母苦心的理解吧。紀伯倫有詩: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

他們是對生命本身充滿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經由你來到這個世界,但不是出自於你。

雖然他們和你在一起,但他們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但不是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他們的身體居住在你的屋子裏,但是他們的靈魂卻不是。

因為他們的靈魂居住在明日之屋,甚至在夢中你也無法前去那兒探訪。

你可以盡力使自己變得像他們,但是盡力不要使他們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倒流,也不會駐足在昨日。

讀傅雷家書有感9

這兩天剛剛看完傅雷1954年的家書,也就是傅聰剛去波蘭那段時間傅雷夫婦寫給他的。我以前從來沒有看過家書,一直都以為家書都是父親訓兒女,成天説一些大話來教訓兒女的那種,但今天只看完了傅雷寫給兒子家書的一小部分,我就被家書的內容,語言和情感徹底感動了,迫不及待地來寫讀後感。我一直以為,像傅雷這樣偉大的翻譯家,像他和他的夫人這樣偉大的教育家,應該有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應該成天在信中督促兒子幹好本份的工作,練好琴,跟着老師好好學習什麼的,但看過之後我才發現,我是多麼的庸俗,天底下的父親母親都是一樣的,都對子女懷有深深的關愛,都會對背井離鄉的兒女噓寒問暖,而不只是説大話,滿嘴教育的口吻,甚至他們比普通的父母還要關心孩子的身體,情緒。唯一不同的是,在書信裏,他們會用比普通人的書信更精湛的語言來表達他們內心的感受,詮釋他們內心無法抑制的思念和關懷。

傅雷寫信的開始,是傅聰剛離開上海,去北京等待出國到波蘭的消息。在那段時間裏,傅雷幾乎是幾天一封信,偶而他的夫人也會寫一兩封,不重傅雷沒有提到的內容,可見他們夫婦倆對剛剛離開上海卻還沒有出國的兒子是多麼懷念。家書裏,他們無所不提,從傅聰當時的學琴與學樂理,俄文的進度,告訴他應抓緊樂理的學習,俄文倒可先放放,並且語重心長地告訴他樂理對他在國外的學習生涯是多麼重要,且在心裏提的不止一次,有時甚至一封短信裏就提醒兩次要抓緊時間學樂理。可見傅雷對孩子的學習和今後的事業是很看重的。除了學業,傅雷長提的就是傅聰的愛情,告訴他他現在年紀還小,應及早的現將學業,事業穩定,將基礎打牢,愛情這事兒暫時不要談。

他還告訴他:學問第一,藝術第一,真理第一,愛情第二。甚至傅雷夫婦還拿他們自己的愛情勸説傅聰,不要太早談戀愛,要把心思供給自己的第一個偶像:巴赫,貝多芬,肖邦等等。心中的話語,儼然一副朋友的模樣,完全不像長輩。做為父母,傅雷夫婦也沒忘教孩子一些出國的禮儀,例如"搔頭的習慣務必革除,飯桌上勿忘伸懶腰"等等。當然還有一些練琴別太累,練琴時要學會收束自己的情感,多出去走走等等類似的囑咐。家書中無不透出一對父母對兒子深切的愛子之心,這對管得寬父母,不停對出國在外的兒子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對兒子進行遠程監控,語氣卻又那樣平緩,温柔的像一對多年的老友,以至於讓人不時地生出無限的感動。

我想傅聰,這位中國著名的鋼琴家,應該會為他有這樣一個理解他,關懷他的父母感到温暖與自豪吧。

讀傅雷家書有感10

傅雷是一位偉大的父親。

在讀《傅雷家書》這本書之前,我從網上了解到傅雷的一個兒子傅聰是鋼琴大師,另一個兒子傅敏是英語特級教師。我不禁感歎:兩個如此厲害的人那麼他們的家長一定也很厲害。但是,厲害的家長不一定教育出厲害的兒子,而需要很多品質才行。例如要負責,有耐心,而且在教育的同時還要付出很多,比如説時間,體力,腦力等等,而傅雷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父親。

事實上,不僅僅是傅雷,所有的父親哪個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呢?也許一些人會常常被父母嘮叨,自己非常非常的煩躁,還在想如果父母不再嘮叨該多好。那你就錯了。父母做的一切還不是為了我們自己嗎?人生是我們自己的事,既然如此,他們為什麼還要費時間費力的幫你管你教導你,你還不一定孝敬他,他也不能得到什麼利益?他們為什麼要做這種費力卻不被你理解的事情?難道他們還不是為了我們自己嗎?為了讓我們的未來更美好,只要看着這些,就足夠了。他們並不期望你長大後報答他,孝敬他,只要能在一個地方默默地看着你發展的更好就足夠了,甚至他們都擔心老了以後會成為你的累贅。如果説孩子是為父母活着,那説明孩子錯了,如果説父母是為孩子活着,我想這句話一定是對的。

我們之所以存在,是父母的力量在支撐。就算你做了什麼錯事,世界上任何人都拋棄你,父母永遠都會等着你,等你轉身,等你回頭。

所以,從今天開始,不要做了錯事責怪父母,不要讓父母為你做完一切你需要做的事,不要和父母頂嘴,不要大聲對父母説話,父母的年紀大了,不要在他説話時提出他的錯誤,不要埋怨父母沒有給你好的一切,因為父母給你的一切就已經是他們的一切。從今天開始,做一個好孩子。還不晚。

讀傅雷家書有感11

在寒假裏,我讀了《傅雷家書》這本書,古句説的好“家書抵萬金”,《傅雷家書》則是傅雷及他的夫人寫給他們兒子傅聰和傅敏的家信,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使他們分別成為了著名鋼琴大師和英語特級教師,教育他們先做人,後成“家”。

其中在1954年一月三十日晚的信中“孩子,這些我都很懂得,媽媽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終身會印在我們腦海中,隨時隨地會浮起來,像一幅幅的小品圖畫,使我們又快樂又惆悵。”這句話使我感觸非常深刻,父母總會知道你的想法,就像我一樣,我在想什麼,媽媽總會知道,什麼也瞞不過去。

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教師,他們説的每一句話都是對我們的教導,為我們起着領導、典範的作用。讀了《傅雷家書》你會發現,母愛如海父愛如山,愛的表達方式都是不一樣的,但我們卻不懂得如何理解父愛。

讀傅雷家書有感12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其夫人1954年至1966年間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的家信摘編,該書是一本優秀的青年思想修養讀物,是素質教育的經典範本,是充滿着父母之愛的教子名篇。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教育他們先做人、後成家,是孩子培養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因此傅雷夫婦也成為中國父母的典範。

傅雷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個人的文化修養極高。而他培養的對象又是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終於成長為國際大師的兒子傅聰。他深刻懂得,藝術即使是像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他教育兒子説: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

人儘量發展,沒成為藝術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

每個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體會過父母的慈愛和教誨。當我讀着這本家書時,感到的是另一番教誨,不是老師的教導,不是長者的叮囑,而是父母對兒女的關切,是不同於我的父母的關愛,卻不失被細心呵護的感覺,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種父母之愛,這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體會不到的。

那一封封家書,就像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我像一個乖孩子在感受着,聆聽着,用心銘記着。

讀傅雷家書有感13

命運對勇士低語:“你無法抵禦風暴。”勇士低聲回答:“我,就是風暴。”——題記

時光作渡,眉目成書,從此深情都不被辜負。每一段青春都會老去,但是,總會為夢留一抹空域,記憶,永遠會因夢而綺麗。

傅雷先生在兒子傅聰取得成就後,於信中,將心中的千言萬語融在寥寥數語之中。難以控制的激動驕傲,不加隱藏的表揚鼓勵,平靜後的語重心長,那些父母在子成龍時的種種情緒,自然地從紙間流露,淌入心中。一縷欣喜又平淡的情緒隨傅雷先生的筆觸緩緩飄出。在信末,他對兒子更高的期望——無法得到卻終生追求的完美,引人深思。從字裏行間,隱隱體會到,這個小夥子,面對過多少險阻,經歷過多少磨難,掙扎過多少矛盾,這些都只有他自己知道。終於換來自己的成功,家人的自豪,老師的認可,聽眾的稱讚。時光,從不會辜負每一個有心人。

這讓我想起這世間另一位有心人——羽生結弦。

容顏如玉,身姿如鬆,翩若驚鴻,宛若游龍。羽生就是這樣一位驚豔的男花選手,在2018平昌冬奧會上,成為66年來奧運歷史上第一位蟬聯冠軍。

羽生在14年中國杯預熱時不慎摔倒,頭部留血,卻依然不顧眾人勸説,頭裹繃帶入場。因為受傷造成的失誤,羽生一次次狠狠地摔在冰面上,卻依然固執地完成了整個自由滑節目。在冰面上犀利如舊他下場後卻步履維艱,疼痛難忍。他對比賽的尊重,讓人想勸他放棄卻又忍不住給他打氣。解説員陳瀅在採訪中表示,她解説花滑這麼多年,頭一回看到裹着繃帶上場的選手,讓她由衷感動。

今年的冬奧會,面對四周跳小將們的挑戰,羽生絲毫沒有退縮,拼盡全力完成了五個四周跳的高難度節目。他今天的成就,值得在場的每一位觀眾為他起立鼓掌。但在比賽()的背後,每個運動員都有無數的不為人知的血與汗。腳踝的扭傷,身體上斑駁的紫青色摔痕,頭部因摔傷而晃盪的感覺……在常人不知處,他們獨自奮鬥。為了個人,為了國家,一切咬牙堅持,不懼流血!

在賽場上,音樂、跳躍、旋轉、步法,哪個不是運動員重複過無數遍的?但從羽生的眸中,總能看到他獨獨在冰場上才有的眼神——對花滑無可比擬的熱愛與敬重。那樣堅毅的情感,足以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在一次次死亡後果敢地重生,點亮更亮麗的天上虹。

何不如傅聰先生一般,將自己投身於音樂,用潺潺流水般的音符,滋潤人們幾近乾涸的靈魂;用濃烈似火的熱情,點燃聽眾內心深處的火把。

這類人所共同追求的,何不是那“完美”二字?讓人心動,甘願為之畢盡一生。作者:2016級11班:越繹芝

幸得識卿桃花面,從此阡陌多暖春。感謝在我們最美好的年紀遇到的你們,在我們心底埋上一層夢的種子。總有一天,它會發芽開花,指引我們在塑造完美的路上翩翩起舞!

讀傅雷家書有感14

指尖輕撫過紙頁,透過一個個文字,我彷彿看到燈下那對深邃明亮的眼睛,空氣中瀰漫的深沉父愛,字裏行間跳動的赤子之心。

遠隔千里,憂思紛飛,一對望穿秋水的眼睛,天空中彷彿有滑翔的鴻雁,為遠在異鄉孤獨的傅聰帶去了心靈的慰藉與方向。他明亮的眼睛,如同一盞希望的燭台,其中睿智的光芒閃爍在迷茫暗夜中,是如此遙遠卻又如此親切,點亮了內心的火花與熱情。

“心酸的眼淚是你培養心靈的酒漿。”留學生活中的困難一個個接踵而至,年輕氣盛的傅聰只能無奈地仰天長嘯,他告訴兒子人生的本質,哲學理性的生動語言根植於兒子的記憶之中。

樓適夷先生曾經説過:“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這也是一部充滿着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他,鋼琴藝術大師,卻不以家長權威自居,摒棄高高在上的傳統教育方式,以平等親切的態度,“坐”下來與孩子平和的交流,流露出對孩子的尊重與理解、真誠坦率,同時表現出對傅聰的關心。

他非常關心遠在異鄉的兒子身心健康,噓寒問暖,無微不至的愛使那海外遊子感受到來自家中的温暖。

其中,對兒子的感情問題他幾乎每封家書都有所提及。

愛情是一朵美麗的火花,美則美矣,無奈不能持久。生機勃勃的青少年,似乎一張紙條、一瞥目光、一次衝動,都會以為那就是美好的愛情。可是,這朵美麗的花終究會隨青春狂熱的逝去,而被遺忘,又何必執着於美好夢境而沉溺過去?

敵人的可怕並不一定在於面目的猙獰,和顏悦色,一腔熱情,同樣會耽擱我們寶貴的光陰。所以,我們應該把過剩的情感,投入重要的學業中,腳踏實地,向前看。

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

傅雷曾在書信中説過:“東方升起了一顆星,這麼光明,這麼純淨,這麼深邃。”

難道這顆“星”,就是赤子之心嗎?赤子之心又為何物?它是什麼樣的?

也許傅雷早已為我解答。

只要堅強,就不怕失敗,也不怕挫折,不怕打擊;只要堅強,就不會被勝利衝昏頭腦;只要堅強,就永遠不會孤獨,即使孤獨也不怕了!

堅強的心就是赤子之心。

江聲浩蕩,滔滔不竭的黃河,長江,敲響了“復旦”的鐘聲,鐘聲復起,天已黎明,願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愛國之心。

愛國的心就是赤子之心。

讀傅雷家書有感15

在異地的父子倆,給對方寫信,兩人的交往在藝術上,思想上,文化上產生了靚麗的火花。這本書最亮眼的地方就是父子倆之間的深情,但讓我格外關注的就是他們身上具有的自我批判的精神。自我批判的精神,難道不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嗎?

傅雷,脾氣暴躁,常常因為兩個兄弟的頑皮而動手。但在第一封信中,他強烈反思並批判了自己青壯年時代的教育方法。最終迎來了,父子倆之間的諒解。傅聰,因為具有自我批判的精神,不但努力改掉了演奏時身體抖動的壞毛病,而且迎來了父親的讚賞。

這種自我批判的精神,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前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便是曾子的自我批判。大家都在各自的路上行走,這一條路是不是彎的?是不是通向自己想要的方向?在忙碌當中,沒辦法知道。只有停下來,對自己進行自我審查,批判,才可以及時調整,糾正自己以往的錯誤。反之,如果一個人不具有這種精神,那麼,他將會一錯再錯,而這種人,恰恰也正是自滿驕傲的人。

自我批判不但要在個人上有所體現,而且要在一個集體,國家當中有所體現。在面對大革命的失敗,中共中央進行了強烈的自我批判。召開了八七會議,確定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從此以後,把軍隊的掌管權,死死的握在了自己手上。文革以後,中共中央承認了文革的失敗,不在於階級為綱,將重心轉移到抓生產,促改革身上,大膽的平反冤假錯案,使人民團結一心,才有了今天中國繁榮昌盛的模樣。

批判與自我批判,所以能成為有力的武器,也就在於它能培養冷靜的科學頭腦,對己,對人,對事都一視同仁,做不偏不倚的檢討。而在當今社會,這種批判的精神,似乎也普遍缺乏。人們在被責怪的時候,第一時間並沒有想到自己錯了,而是大聲喊着某某人怎麼樣?承認自己錯了,就這麼難嗎?我們應該勇於自我批判,善於自我批判,讓自我批判成為自己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