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通用15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85K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與地壇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通用15篇)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

初讀這作文文章時,我就被作者那樸實無華的文字,深沉幽邃的情感,意藴綿長的哲思所深深地打動。於是,當我靜下心來再讀這作文文章時,我發現,這作文文章中所浸透的對人生的感悟,對生活的理解,對生命的揣摩已不再是表面浮起的`清波,而是作者內心最深處,靈魂最地層,在經歷了數十年的堅苦勵煉之後,所積澱下來的洪流蕩漾。特別是第二部分也就是作者對自己母親描寫最為集中的一部分,它給我留下的印象格外深刻,下面我就來談談對這一部分的理解。

有些事情發生得實在太快、太突然,不等你想明白,搞清楚,它就赤裸裸地擺在你面前,暴風驟臨一般讓你喘不過氣來,而你所能做的只是默默地承受。作者無疑是令人同情的,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卻忽然殘廢了雙腿,在他人生作文章即將奏響之時卻猛然印上了休止符,這樣的打擊的確是巨大的,不論換作誰,也會吃不消的。

但是,作者無疑也是幸運的,他有一位理解他關愛他的母親。在他深處荒園獨自面對着殘垣斷壁、破瓦。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2

數年前,在國中課本的語文書上偶然翻過《我與地壇》,便為作者折服,但當時只能感歎作者的不幸與堅強,那時的還不知道我們這只是我們的初初見面,往後種種,我不知在書本上,作文中寫過多少遍作者的例子,對我來説,史鐵生,不僅僅是一個名字,還是一個生動有温度的形象,但我也想當然的以為我已經領會到了他的所有,但時至如今,我又再度翻開這本書,書本里一個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在像我招手,那是史鐵生的世界。他在最年少輕狂的時候失去了雙腿,再次變成了一個需要媽媽照顧的“嬰兒”,命運多麼殘酷,多麼無情,史特生在地壇的撫慰下漸漸平靜,他無可奈何而又漸漸平靜,他逐漸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是,而是一個終將會到來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他還是想要把生命活的更有意義,最終,他或許以作家的身份向世界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可是,他的媽媽呢,那個經常被史特生記起的媽媽,那個在史特生出門時默默靜望的媽媽,半生悽苦,唯一的希望也被命運所戲弄,誰又能夠撫平她的傷口,史特生説也許就是因為他媽媽太苦了,所以才被早早的召回,也許這算是一種安慰吧。

在地壇裏,史特生見證了許許多多的人,這些人也許是偶然經過史特生的世界,對他投以一瞥,卻把半生呈於史特生眼前,一位短跑運動員在短跑生涯即將結束時被發現有天賦,日日歌唱的小夥子也不見總蹤跡,漂亮的少女智力有缺,年邁的老夫妻陪伴中老去…命運總是喜怒無常,休論公道,這些在地壇中與史特生相遇的人們,也許在半生過後,會帶着命運的饋贈回於地壇吧。可是,誰又能知道呢?

史特生説,當牽牛花初開的季節,葬禮的號角就已吹響。但他還説,太陽總在一面下山時在另一面爬山。也許,歲月催人老,但心呈稚兒永青春。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3

為什麼在真正失去後才會懂得母親的辛勞?為什麼不抓住當時的美好?為什麼在無法挽回後才會嘗試思考?作者史鐵生已經告訴我們,他的痛悔,他的自責,難道我們要重蹈覆轍?我的答案是“不”。

剛開始,作者認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但事實相反,他很幸福,他有一個愛他、會照顧他、時時刻刻關心他的母親。而他的母親,是活得最苦的母親,兒子雙腿癱瘓,情緒低落,脾氣暴躁,自己心裏不好受,但是為了兒子,她撐起了整個家。可是,當時的作者全然不知。這裏讓我看得有些心酸,覺得作者實在是太不懂事了,一點也不理解母親,還跟她唱反調。但是仔細想想,現在的我們與當時的作者不都一樣嗎,一點也不瞭解母親的良苦用心。一次次的爭吵,一次次的傷害了母親的心,但母親還是與從前那樣對待你、愛護你、關心你。母親的無私、包容令人欽佩,那我們的自私、一意孤行呢?

母親永遠的`走了,再也不回來了,這才引發了作者的思考,漸漸懂得了母親的辛勞。可現在,一切都已經追悔莫及,只是痛悔,只是自責,留下的只是空空的牀,空空的房······

所以,我們一定要抓住現在的美好。我們要珍惜母愛,回報母愛!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閲讀心得體會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

某年我與地壇讀書心得

讀書心得體會5

讀書心得體會50篇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 王麗

讀書心得體會 3 5

一篇讀書心得體會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4

在我看來,這篇文章是作者發給人生的一封感謝信,他試圖通過這次寫作來回顧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雙腿殘廢之後,那段艱難的歲月,陪伴他的人或物。作者是幸運的人,當時的情景很容易就可以聯想到,二十出頭的青年,意氣風發,正是大展才華,揮灑青春的年紀,就這樣癱了,出行不方便那到是次要,而在內心的憤慨與寂寥是常人無法體會的,於是他暴戾,陰鬱。

然而,他的頭腦還是清醒的,他努力的剋制自己,於是他遇到了地壇,也可以説是地壇找到了他,亙古不變的景象轉化為內心的震撼,遍地的蕭條,卻讓內心孤獨的他找到了心靈的家園,於是他愛上了這裏,這裏的一切彷彿是專門為他設計的,寧靜,空曠,沒有人來打攪,他可以靜靜的坐在那,抑或看書抑或發呆,於是,先前的躁動便被地壇這寬宏的大氣所吞噬,可以説,這使心靈的沉澱。

可歎的是,作者忘記了,他不是棄兒,在他痛苦的時候還有一個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親,年輕卻飽受苦難的兒子,行動不方便,內心暴___,煩躁,卻偏偏一個人去了那荒蕪的地壇,作為母親,怎能不擔心,但只能待在房間乾等,內心的煎熬卻在激烈的進行,她沒有錯,但此刻卻在默默忍受兒子給自己的`懲罰,母愛是寬容的,兒子的安全才是她現在最擔心的。

回憶過往,當年那個自暴自棄的少年已經長大,於是他緬懷着那段時光,在那艱難歲月中對生命的理解,以及母親給予的關愛與啟發,地壇裏他自省,瀰漫着濃郁的人生況味,但那隻説明過去,現在,作者有了自己的理解:幸福之路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5

讀過《我與地壇》,領悟到了不同尋常的人生,肢體殘疾的史鐵生,有着超乎常人的意志,他的堅持感動着我,雖然失去雙腿的他有過失落,有過暴躁,可還是有充實人生。

作者思考着自己的人生,生死觀,親情一系列比較觸動我們心靈的事情都顯示在史鐵生的筆下。

他在二十歲的時候就失去雙腿,面對迷茫的生活和自己現在如此不幸,看着在地壇公園來來往往的行人,看着他們健全的雙腿,再看看自己那陪伴自己一生的輪椅,心中憤怒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是啊,那對於一個心靈受傷的人來説是一種多麼大的打擊,可是,他並沒有因為世界對他的不公而放棄自己的生命。再想想我們的身體健健康康,生活在幸福的家庭裏,可還是有人經常對父親發脾氣,可是,現在想想,史鐵生遭受的困難和打擊,我想,我們連發脾氣的資格都沒有。好好珍惜現在那擁有的生活,不要等失去了再來後悔。

史鐵生的痛苦,在他的`母親身上是加倍的,但母親一直理解兒子,尊重兒子,面對着一個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失去雙腿的兒子,內心是如何的痛苦,為了孩子能在心靈上有一份寬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靈上的“痛苦”和"恐懼",其中的味道,可能只有天底下作為母親的人最明白,偉大是一種無私愛,無私的行動。可是,造化弄人,在史鐵生第一次獲獎的日子裏,他是多麼希望母親還活着,多麼希望母親可以多誇她兩句,用自己的成績給母親小小的安慰,這個機會都沒有了,這位為他承受了那麼多痛苦的母親已經去世了,人世艱難,事與願違。

史鐵生通過文字告訴我們人是不能追求絕對的公平的,永遠的利益和無憂無慮的幸福是不可能的屬於熱和一個人的。沒有無憾的人生才是真的人生。

人世間最真情,是無私,最不求回報的便是母愛,在史鐵生的筆下,熱情的讚揚着偉大的母愛。在我們生活中母親也是如此,在點點滴滴中都有母親的身影,我們的母親也在為我們付出着她的一切,所以,多關心她一點,她也會累,也會有離開我們的一天,所以,趁着還沒有完全失去孝順媽媽的時間裏,多關心她一點,我們不能太自私,只想這自己,從而忽略了身邊的最愛。

時間過得很快,把握現在,給自己的媽媽一份真正屬於她的愛,因為沒有任何東西是不求回報的。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6

不知不覺中,步入同大已半月有餘了,閒暇之際,翻看了史鐵生的作品《我與地壇》,不禁有了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來堅持搖着輪椅在地壇思索感悟的成果。文章中好像流露出一種他活到最狂妄時失去雙腿的悲憤與痛苦,但是,這種情感也隨着地壇的那一幕幕悄然發生又悄然逝去的故事消逝了,流露出更多的則是對人生的感慨,對母愛親情偉大的讚美,字裏行間中流露的樸實無華洋溢出作者心靈最深處的情感。

作者圍繞着那座“心靈園林”,用一種緩慢平和而又坦然的敍述語氣,訴説着地壇的人和事。那些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那一段段坍記了的高牆與散落了的`玉砌雕欄都是史鐵生十五年的朋友,也是他心靈上的慰藉。

對於那個漂亮而令人憐惜的弱智姑娘以及她的哥哥,對於那對由年輕人變成相濡以沫的老夫妻,作者如同一個路人般,靜靜地在旁凝望着這些好像凍結了的事。好像史鐵生就是地壇的另一個化身,見證着園子裏的歷史。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挫折和苦難,但是逃避不是唯一的選擇,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挫折和苦難只是生活的調味劑不能一遇到他們就逃避,史鐵生的雙腿殘廢了,但是他卻沒有因為人生的挫折倒下,反而冷靜的思考,成功渡過了人生的難關。生命是最重要的,人生如夢,一個人只有一世,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下去,而不是輕生,逃避的只是懦夫,肯面對現實活下來的才是勇者。人在世間可能會面對種種挫折,有時開心,有時鬱悶,有時憤怒,有時傷心,活下去才可以改變這一切,如果不能活下去,那這些就沒有意義了,人活在這世開開心心的活一世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就尋死。

史鐵生他打敗了困難的挫折,每個人都不可能會一生都一帆風順的,會遇到種種不可磨滅折,種種的抗拒不了困難,只要我們願意去挑戰、去克服。就不可能會有做不成的事。

《我與地壇》這篇文章讓我對生命的意義加深了了解。在同大未來兩年的學習生涯中我會樹立明確的目標,並且堅持不懈,矢志不渝的為之奮鬥努力。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7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來搖着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果,文章中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間洋溢着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這對一個年輕生命來説如雷轟頂。在經過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他的意志,他堅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而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了第一把種子。

文中,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兒都是要加倍的。難道,我們的母親天生就是來為我們承擔苦難的?難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親成為這世上最痛苦的母親?難道,你真的願意讓你的母親在夜深人靜時肚子哭泣?母親深深地愛着我們,她們為了自己的兒女默默地奉獻着,而我們又該為自己的母親做些什麼呢?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艱難地一步步走了過來,因此,文壇上多了一名新秀。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髮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已是“子欲養而親不待”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麼雋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誨,她只想讓兒子活下去,簡單快樂地活下去,此時此刻,作者也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一直和毫不張揚的愛。

《我與地壇》給予了我們警示—要勇敢面對挫折,珍惜親情,正確對待人生,不要輕言放棄,要懂得理解,堅強等等,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心靈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8

我在午後捧着這本書細細地品味,常常需要停下來望一眼遠處,思考一些。史鐵生的文字似乎把我帶到了無邊無際的哲學的大海,在那裏,他的思想如浪潮般湧來;又彷彿是在懸崖邊,聽他一個曾經在死亡陰影中的人緩緩講述他在絕境中領悟出的生命的救贖。

有些人選擇結束,以此逃避錘鍊。海子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後卧軌自殺;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老舍在北大墜入冰冷的河水。所謂絕境,就是讓人誤以為無路可走而拜倒在他的腳下。史鐵生也是想過死的。他在一個狂妄的年齡雙腿殘疾,病卧醫院時他也曾藏下一卷電線。但是終究是一絲殘念,讓他留了下來。也許是因為母親説“要好好活着。”,也許是友人與他互相叮囑“先別去死,再試着活一活看。”再或者,也許僅僅是因為不甘心。只是因為想再繼續活下去。

他悟出了“死是一件無需乎着急去做的事。”

一旦我們選擇了生,一旦我們決定要去奮鬥拼搏一把,那死氣沉沉的絕境也只得放開一條路。在看似山窮水盡的地方,人惟有乞靈於自己的精神和意志,才能向死而生,跋涉到柳暗花明的時候。

人生中密佈着上帝的試煉。有時候我們幹不過上帝,比如我們無法逃避從天而降的磨難。但是我們卻可選擇對於苦厄的態度。絕境是一個機會,給不屈的人,使之完成人生生如蟻而美如神的.蜕變。

奧林匹斯山上的神火為何而燃燒?那不是為了一個人把另一個人打敗,而是為了有機會向諸神炫耀人類的不屈,命定的侷限儘可永在,不屈的挑戰卻不可須臾或缺。即時眼前瀰漫着死氣,我們當吹響戰鬥的號角,向死而生。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9

地壇,只是一個荒廢又無人看管的舊園子罷了,史鐵生喜歡去那兒享受悠閒與寧靜,或看看書,或歇息歇息,又或打個盹兒。過了一段時間,園子裏就多了一些人:一對年邁的老夫妻,高大和矮小成了對比;一位總喜歡繞着園子跑幾圈的長跑者;一位愛唱歌,卻經常會唱錯調的'小夥子;還有一位無言的哥哥和弱智可憐的妹妹。時間一長,大家也就慢慢熟悉了,史鐵生的性情也不像他剛剛癱瘓時那樣喜怒無常。在這個園子裏待了無數個春夏秋冬,看過無數次花開花落,或許當時青春羞澀,或許為了證明自己勇敢膽大,卻不經意間懂得其道理後後悔萬分。

到後來,史鐵生愛上了寫作,就連寫作也喜歡在這園子裏、悄悄躲在陰影裏寫。一見到人會立刻把本子合上,把筆叼在嘴上,似乎本子裏裝着什麼天大的奧祕。這個充滿着休閒舒適的地壇,載滿了他的喜怒哀樂,這些心情應該記錄在他生命中的筆記本上。

生,活的;命,能力。

可以是一株小苗,也可以是參天大樹;可以是飛舞的蝴蝶,也可以是此時正立於花骨朵兒之上的蜻蜓。世上萬物皆有生命,也有自己的方向,人又何嘗不是?

改,變更;變,變化。

史鐵生在母親的期望下,穩定了情緒,變得願意接受。世上萬物皆會改變,他們會改變,但卻未知未來。

年,幾載;歲,歲月。

我看到那對老夫妻,年輕時一個花容月貌,一個風流倜儻,現經流年折磨,皺紋爬上面頰,滄桑無比。世上萬物皆有年華輪迴,他們的時間,一直在身旁不斷流逝。

生命如同年華易變。

青春如同煙花易逝。他的一切生命在於地壇,你的生命又在何處朝你招手?——後記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0

在最紛繁嘈雜的都市之中,史鐵生覓得了地壇,從此便有了份寧靜;

在最輕薄浮躁的當今社會,我邂逅了《我與地壇》,自此便多了份思考。

思考一:生存還是毀滅?

這是史鐵生最初的思考,更是困擾人類千年已久的問題!幸好,他用殘缺的身體給出了最完美的回答。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慘痛的災難使他“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在經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決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下了第一把種子。然後,是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弱智的女孩……無數次給作者鼓勵和感動的人無心地創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這裏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堅強地走了過來。

然而,面對挫折和苦難,有些人卻選擇了親手扼殺自己的生命: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西班牙作家馬利亞諾在住宅裏響起了沉悶的槍聲;中國當代詩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後,卧軌自殺……這些事實讓人觸目驚心,追其根源是對生命的不負責,對生命的不重視,其留給世人的只有感歎和惋惜。 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説,都只有一次,值得我們好好把握。誠然,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呢?與其悲傷痛苦,草率結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將它看作是生活賜予我們磨練自己的機會呢?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正是有了這些磨練,才使我們體味到人生的樂趣。我們應該懂得熱愛生命,重視生活的磨練,體驗友愛、負責、學會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思考二:如何更好地活?

孔子曾言“未知生,焉知死”,餘華説“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可他們並沒有告訴後人應當如何去好好地活。史鐵生也知道其問之難,“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於是他仍然到地壇中去,希望這位靜邃淵沉的老人能夠指點一二,使其最終醍醐灌頂。然而在這一點上,地壇沒有明確回答,只是在以處變不驚的態度暗喻着一切,她安排了眾多的人出現在史鐵生那時的生命之中,雖然都是過客,卻隱含着問題的答案。一對十五年後步入老年的中年情侶,他們相濡以沫共度一生;一個熱愛唱歌的小夥子,不知是否在後來交上了好運;一位喝酒的老人,姿態隨意放浪不羈;一位捕鳥的漢子,痴等着一種可能再也捉不到的飛鳥;還有素樸優雅的女工程師,被埋沒了的長跑健將,以及弱智姑娘和她的哥哥。

這些人的生活或喜或悲,或平靜或跌宕,或有激動的際遇,或有遺憾的歎息,但他們都坦然地應對,過去的一笑了之,只在地壇裏享受一時半刻的寧靜清幽,最後就像雪泥鴻雁一般杳無蹤影,只為史鐵生增添了一份記憶的盛筵。 他們雖然消失在無涯的時間荒野之中,但終究還活在這個世上,每個人都有他們活的方式,他們活出了他們的滋味,更引領着史鐵生找到了救贖的道路,即“該怎樣活”的答案:“每一個乏味的演員都是因為他老以為這戲劇與自己無關。每一個倒黴的觀眾都是因為他總是坐得離舞台太近。”是的,自覺生活與己無關,當然無法進入生活;而過於進入生活之中,則像佛語所説的“住色生心”一般,難以逃脱心中的罣礙。與生活保持若即若離的姿勢,這,就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思考三:母愛有多偉大?

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裏都是加倍的。”這讓人的腦海裏立即湧現出朱自清散文裏父親去買橘子的背影,也讓我想到母親戴着花鏡坐在燈下為我織毛衣,深夜裏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們應該懂得親情。母親深深地愛着我們,為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奉獻着自己的一生,她為我們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們又能為母親做些什麼呢?即使我們不是為了自己活,也算是為了愛我們的母親,報答我們的母親而活下去,否則會把她的心傷透的。 哪個母親願意看到一個年輕的生命慢慢凋零?但是有時,她也不敢直説出來,怕刺激了孩子。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着,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裏消失了。

我們也應該為這一細節而感動,那是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走了過來,文壇上多了一個新秀。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髮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麼雋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誨,只是讓他活下去,簡簡單單真正做到善待生命。作者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而這種愛鼓勵着病痛中的他好好地活着。

為了母親,為了親人,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自己未盡的責任,讓我們都好好活着。相信,我們一直都在路上!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1

朝聞道,夕死可矣。

朝幻滅,夕死已遲。

朝醒徹,夕悟不晚。

二十多歲的年紀,意氣風發之時,心中有無數的凌雲壯志,妄圖創造一番雄圖偉業。在這百廢待興之世,在這一展英姿的時刻。

千秋沒縱橫。

雙腿,癱瘓了。希望碎了。癱瘓不止雙腿,更癱瘓了心。碎了一地。

一位青年日復一日去往地壇,眾人只會感到奇怪。倘若加上推着輪椅,便只剩同情與無奈罷了。

輪椅的車轍遍佈了地壇的四角,每過一轍,心甚痛不同以往。往來的行人,或是充溢同情,或是滿心譏諷,那又能如何呢?在最好的年華遭遇最不應該的不幸,這個世界早已讓他遍體鱗傷。一個悲傷都能成為享受的`人,他的內心該有多麼孤寂,多麼絕望。陷入了無法自拔的深淵。

沒有流淚,卻有壓抑不住的絕望寂寥。

我試圖透過文字去窺探一點,只是一點,就已使我歎息不止。

那一個地壇,在一個地壇,是否存在生命的意義?是否有重新慰藉的能力?地壇只是一個框架,一份遠離凡世的甚囂塵上的清靜。

但至親之情難得可貴。

那一道道車轍的背後,有着母親的腳印,有着她找不到兒子的急聲叫喊,有着天塌了地也未陷的勇氣。自己的孩子失去了生命的色彩,在背後成為了他堅強的依靠。

不知是哪次勞累,哪次呼喚,哪次關愛,哪次堅強。讓他醒悟。大徹大悟。

就算生命跌破了谷底,也會有希望的火星被親情重燃。

這不是一次挑戰。這是一次重生。

希望的火苗重新點起,便有燎原之勢,不熄。

窮盡天地的感激與思念,終將讓北海的菊花不止絢爛。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2

今天,我懷着對石鐵生的深深敬佩,讀了他的散文名著《我與地壇》。石鐵生經歷了截肢和疾病,站在風雨中,但他有一把巨大的傘-他的母親。

對他來説,地壇是他的第二個家,他的精神家園,他的幸福之源。但對他來説,更重要的是一句話,感覺自己像個母親。

史鐵生面對挫折,心臟,惱怒不已,傷心不已,但神遇見了他的祭壇。此生,是個寶,給他一個安靜的.世界,讓他明白了,還有一些優秀的謊言。

但這一切,都抵不過他的母親,母親進行面對各種病痛與兒子需要截肢的打擊,卻依然沒有堅強地在狂風暴雨中不斷跋涉,為兒子可以撐起自己一把傘,為他綻放,為他璀璨……她是中國最美的母親!

寫着寫着,我的眼睛模糊的世界,但在我心裏清楚,我認為我永遠不會忘記母親的身影,當她的精心烹飪的身影,洗衣身影彎腰她,她在寒風中站在圖.....我從小就這樣,我的母親為我付出太多了,但我只懂得享受,沒有慾望的回報。現在,我的母親是未來銀褪色,他的臉上不再光滑,而且我已經成熟了。過去曾經,惟妙惟肖。事實上,我長大了每走一步都是在她的足跡印。我已經踏上了新的征程,接下來的路,我會努力前衝,用我的腳強,在他自己的腳印印。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3

這本書的作者史鐵生,在二十歲,本是最狂妄的年齡,卻忽的殘廢了雙腿,這飛來橫禍,使得他變得暴戾,抑鬱。

就在這時,他遇到了地壇,地壇成為了作者的傾訴對象,成為了一個能給史鐵生心靈慰藉的地方。於是,史鐵生愛上了這裏,愛了整整十五年,他靜靜的坐在這裏,發呆,看書或思考。書中史鐵生有一段對小蟲的描寫,小蟲雖小,而且身處荒蕪之地,但它們都以自己的方式活着,展現了小蟲的生命力之頑強。史鐵生的觀察之仔細令人難以想像。也許,這也是史鐵生對生命的思考吧!

史鐵生在這裏終日思考着生與死,他説:“一個是要不要去死?第二格是為什麼活?”那時的他暴躁,厭生,曾無數次的要去死,但隨着時間的沉澱,他終於領悟透了。他開始熱愛生命。

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説,都只有一次,對於這寶貴的一次,我們應該去珍惜愛護它。人生之路難免會有坎坷挫折,沒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我們應該去辯證的看待挫折,難道它不也是上帝給我們的機遇嗎?法布爾説過:“讓生命最後一刻提前到來的人都是懦夫,蠢貨,傻瓜。我們有權憑着自己的意願決定墜入死亡之淵的'方式,但不意味着我們有權輕生遁世。”

在史鐵生從黑暗中逃出來的過程中,他的母親也起着重大作用,書中寫道: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麼事又翻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這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牆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母親在想什麼?安慰?禱告?擔憂?史鐵生還寫到,這園中不單單有我的車轍,有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更可以看出母親在史鐵生生命中的重要性。

有人説:“史鐵生的母親偉大的超過了許多母親。”而我,卻認為這種説法是大錯特錯的。每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都是無私的,母愛不分大小,只是愛的方式不一樣罷了!

母親對我們的愛都是加倍存在的,我們應在珍惜母愛,享受母愛的同時不要忘了感恩母愛。不要像作者那樣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4

史鐵生是一位殘疾作家正當生命最燦爛的季節命運卻讓他受到了最沉重的打擊--一他失去了雙腿。這會是一種多麼難言的痛苦啊又會有一種多麼哀傷的心情直到他學會了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讓真情在筆尖流露。於是便有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有了《奶奶的星星》有了《合歡樹》有了《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表達的感情是痛苦的複雜的。深沉的。作者講述在雙腿殘廢之初自己的悲痛欲絕心緒的荒蕪冷落前途的暗淡渺茫以至於自己一次又一次在死亡邊緣徘徊偶然走進了那個與自己同樣荒蕪冷落的園子--一地壇。這座古園映照了作者的生活也記載了他深深的車轍它可以理解作者的心情可以感受作者的悲痛因此它向他展示了石門中的落日寂靜卻安詳高歌的兩燕蒼涼卻張揚着生命的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似乎講述着青春的童話還有飄搖的落葉清純的草木坦蕩的荒藤浮誇的琉璃和似一朵小霧停在半空的蜂地空屋似的蟬蜕。窸窸窣窣生長的響動。地壇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在地壇他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地壇留住了作者留住了一個用感情寫字的作家。作者常説:這古國彷彿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作者深愛着地壇他更深愛着自己的母親。

作者表達的對母親的愛是深重而沉痛的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因為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忽然截癱的兒子惟一的几子儘管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可事實終究是無法改變的。於是她就默默的忍受着。用母親無私的愛包容兒子包容兒子的命運;於是她只有一天一天的熬過去一天一天的禱告:"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説這挺好。"於是她只能漫長的`等待。她疼愛兒子並且理解兒子她知道兒子需要一點時間獨處需要這個過程。然而她不知道這過程得要多久和這過程的盡頭究竟是什麼。等待母親只能漫長的等待……母親不知道她的兒子是多麼想讓她一超分享自己的快樂兒子憂鬱的心中重新閃現出了快樂的影子要是母親看到她該多麼高興啊。兒子第一次這樣為母親想可是已經來不及了。母親的去世終究讓他明白了: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

我想一個人在一生當中,總會遇到幾件讓自己感到不幸的事情,可是每個人對於“不幸”的理解可能會有很大的差別,有些人可能覺得自己失業了,這便是人生的一大不幸,而有些人卻完全覺得這不算什麼。本文的作者史鐵生命運把他逼上了絕境,雙腿落下了殘疾,以後可能再也不能站立起來了,可能每個人遇到這樣的境遇都會感到悲觀絕望吧!特別是家人都需要自己照顧和養活的時候,發現自己什麼也做不了,反倒還要家人照顧自己,這時的心裏想必會很不是滋味。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不止一次的追問到“一個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當一個人在面臨絕境時,是否還有活着的意義?當一個人看不到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看不到未來的希望之時,到底還有沒有必要活着?我想作者曾經在地壇這個地方對“生與死”這個問題思索了很長的時間。在地壇經常出現的那個小女孩,從遠處看,我們只會看到她的可愛和美麗,當我們知道她是弱智時,我們是否為她可歎惋惜,但正是這個小女孩活着,在她得身上才體現了美的意義,如果她死了便一切意義都不存在了,包括她與生俱來的美,雖然在她的人生中承受了苦難,但一個人能活在這個世上也就很不容易了。

在文中史鐵生寫到寫作就是為了活着,就是自己在絕境中所撞開的那條路,能讓自己活下去的那條路,“活着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着”,當一個人面對“生與死”時一切的理想和抱負都會顯得那麼的蒼白無力了,人們只會想到了用什麼方式“活”?只會想到自己怎樣活下去,這時人的本性便會完全暴露的顯現了,一個人想要活下去獲得物質比什麼都重要,就這麼直接,就這麼現實,所有寫作便是為了活着。

本文作者緊緊圍繞着人應該怎樣面對苦難這一中心主題,一個人能過超越苦難,活在這個世上,就是對自我超越的最好的詮釋,因此人活在世上本身就很不容易。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5

最近在於老師、同學們一起研讀史鐵生先生的文章,作者筆下的人生感悟使我感受頗深。於是閒暇之餘便翻開了史鐵生先生的代表作——《我與地壇》。

封面上的幾個大字彷彿閃着光芒,地壇,那園子的景物是今非昔比了,但我依然可以想象到一個雙腿截癱的青年日復一日的獨自來到這園子裏尋找情景。在幽靜的小道上,在圓牆下的一溜陰涼下,在老柏樹的枝葉下,夾雜着苦澀的車輪印,彌補着那顆失魂落魄的心與情。史鐵生先生曾説自己與地壇相遇,如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他讓一個佈滿滄桑歲月的頹院與一個心靈將要絕望的人相遇了,這事兒不禁有些荒唐,但仔細回想也的確如此。

地壇中佈滿了苦澀的車轍,也同樣佈滿了母親的腳印。是啊,多麼自嘲又讓人心碎的結果。兒子與母親之間交流的'代溝畢竟是太常見了,可如果這代溝出現在一個身陷殘廢的青年身上時,“殘”“廢”這兩個沉重又絕望的字眼將會怎樣把這溝壑壓向萬丈深淵,這點我不曾設想,也不敢設想。命運的逆襲改變了這個美好的家庭的生活,就好像你面對這一條“生”的光明大道,卻被一隻手無情地攝向了“死”的黑暗中,截癱的痛苦撕扯着這對母子的心……為了治好病,史鐵生先生的母親下了很大的心思,史鐵生的一篇題為《合歡樹》的散文中也提到過母親為他四處奔走尋醫的情景,希望多大,失望多大,沒有人可以理解母親的痛苦。而史鐵生先生大概是將這痛苦交織着複雜的心情付諸於文字,在字裏行間之中訴説着一個偉人的沉鬱與糾結吧。這痛苦是曾經的自暴自棄,是不理解母親的良苦用心,時曾對母親的那份決意的倔強和羞澀。地壇中,那尋覓多少次被無情地拒之門外,又有多少次那個倔強認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少年郎親身目睹了他母親憔悴的背影。直到命運再次在不幸的傷口上撒鹽時,史鐵生懂了,可他悔之已晚矣。我無法理解上帝為什麼這樣摧殘一個身陷殘疾的人,這難道是為了苦其心志,方能成大才嗎?如果真是那樣,我想,換做我,我倒是希望做一個平凡的人,而史鐵生先生可能也同樣會是如此。既然這樣,那句“上帝見母親太苦,就招她回去”也就不再顯得蒼白無力,自欺欺人了……

地壇依舊是那樣會安靜祥和,我回想起文中出現的一對兄妹;男的開朗活潑,女的漂亮淳樸,他們每日在地壇中歡笑着。這本是一段美好的故事,卻因女孩子的天生智障變得讓人心碎。多年後,男孩保護着女孩不受欺負,但他們的堅強在上帝那兒就如同浮雲一般,我想無言是面對殘酷現實最好的結果了。也許史鐵生先生説得對:“世上的事常常是上帝的居心變得可疑”,但上帝是對的,為什麼呢?沒有人能把這世界想明白;史鐵生先生給出了答案,原因很簡單:“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嗎?如果沒有愚鈍,機智有何光榮?沒有醜惡,漂亮怎能維繫自己的命運?沒有惡劣和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如何界定自己的美德?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是否會變得膩煩和乏味?”我想,上帝為了大部分人,終究會犧牲一部分不行的人們吧,所有的美好都有苦難來襯托,一個無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潭死水,而像史鐵生先生這樣的人正是為了世界的美好來承擔苦難的人。這樣想來,我難以為健全人啟齒,我們難以理解這世間的幸福究竟是什麼,更別説真正意義上的談及了。我想,史鐵生先生註定是開啟救贖之路的金鑰匙之一吧。

生的開端,也是死的開啟;而死的到來,也同樣是生的延續。人無法左右死亡,這也是史鐵生先生經常思考的問題——來到這世上,人為什麼而活?寫作

嗎?不,寫作只是為了活着,是對生命的寄託,至少他是這樣想的。地壇依舊如此,春夏秋冬,五味雜塵,今生雖死,來世猶生!地壇因他不同,世界因他不同,人類因他而驕傲。

————以此為那在天的英靈送去我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