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讀我與地壇有感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04K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我與地壇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我與地壇有感15篇

讀我與地壇有感1

如果要我用一個詞來形容我讀過史鐵生《我與地壇》的感受的話,我想我不會用感動這個詞,因為感動這個詞不足以表達這其中飽含的力量和歷練。那麼,只有震撼一詞可以準確表達我心意了吧。史鐵生在這本書裏的文章,對母親的懷念無疑是最令我動容的,一位孱弱的母親需要有多大的耐心和勇氣才能撫養起一個在二十幾歲失去雙腿,脾氣暴躁的兒子呢?又是如何在兒子獨自在地壇散步之時,焦急地尋找着兒子?兒子的成功,母親再也無法親見,我對這位母親感到無限悲憫。

此外,史鐵生在懷念自己童年和故人的文章中也讓我感到了暖暖的温情,即使是在那麼一個殘酷的時代,那麼混亂的時代背景下。人物的命運多有不順,甚至有些是多舛,但他的筆鋒總是在這個時刻輕輕一收,不再讓悲傷的情緒氾濫,只是留存着記憶中那份美好,只為這可憐人兒的生命而默默祈禱祝福。我以為,這是他心中的大愛,也是他對生命的尊敬。

誠然,他的身殘志堅令我們健康的人汗顏,但更重要的是,在與死神的較量過程中,他表現出的坦然和淡定是震懾到了死神了的。縱使他是在經過一番苦痛掙扎才重新認識到生的可貴,死的必然,才認識到生命給予他的'考驗是一場歷練。只要全然的熱情才能止息痛苦。於是,史鐵生將對命運不公的怨恨也早已化成對萬物生靈的熱愛,對周邊細微事物和人的關懷。生活於他,不過一場與時間的賽跑,他被定在輪椅上,卻已然飛向雲霄。

死與生,美與醜,貧與富,愛與恨,這些事物間的界限往往是混沌不清的,如果沒有死亡帶來的恐懼,也就不會有在生的幸福。正如史鐵生所説,因為此岸是殘缺的,所以彼岸才不會坍塌,我們的世界永遠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裏。

讀我與地壇有感2

《我與地壇》是一篇散文,作者是史鐵生,為我們講述了作者在遭遇了人生的滑鐵盧之後,在地壇對人生和生命的思考與感悟。

20歲,人一生當中最狂妄的年紀,史鐵生卻在這時永久的失去了雙腿,一生被禁錮在了輪椅之上。“沒處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這園子裏。跟上班下班一樣,別人去上班我就搖了輪椅到這來。”地壇,成為了史鐵生思考生命和消磨時間的地方。地壇,也與史鐵生拴在了一起。沒有史鐵生的地壇是不完整的地壇,沒有地壇的史鐵生也不是如今的我們熟知的史鐵生。

十五年間,地壇每一個角落幾乎都有史鐵生的輪椅壓過的痕跡,他也看到了地壇的人與事。一對白頭偕老的`夫婦,作者在文中寫道,十五年來這對夫婦和他是一直堅持到地壇來的人。妻子總是依偎在丈夫身上,兩人之間平平淡淡,或許史鐵生的理想就是這樣的平淡的生活吧。史鐵生還寫了一個在地壇的老頭,一個真正的飲者,一壺酒或許就是他的一切,一個人獨自在地壇之中散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還有一個熱愛唱歌的小夥子,史鐵生在一旁寫作,小夥子就在另一邊唱歌。雖然有時會出現差錯,但嗓音也是不錯的。地壇和地壇的人帶給了史鐵生在人生低谷的一絲慰籍。

史鐵生的母親,是一位可以理解兒子的母親,也是一位稱職的母親。當史鐵生在地壇待了一個下午時,他的母親也就擔心了一個下午。母愛是無私的,是偉大的,是天地之間最感人的。地壇,不僅僅是一個地方,不僅僅是史鐵生散心的地方,它同時也是史鐵生母親對史鐵生愛的體現。究竟有多少個黃昏,史母在不為人知的角落裏觀察着史鐵生的一舉一動。究竟有多少次為了尋找兒子而滿頭汗水。史母生前,史鐵生沒有感受到母親的愛,但在史母逝世之後,史鐵生明白了母親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地壇,它也同樣是寄託着史鐵生對母親那份沒有表達出的愛和對母親的深深地愧疚之情。樹欲止而風不待,子欲養而親不在。地壇,它同樣見證了史鐵生與母親之間那段苦澀的親情。

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史鐵生第一次遇見那個小女孩。一次意外得知,那個小女孩竟然是一個有問題的孩子,上蒼美麗贈與了她,為何又要給予她呢?史鐵生在此頓悟了,沒有了醜陋,那麼美麗又有何用呢?生活本就是苦難與美好並存的,有美好就勢必會出現苦難,有苦難美好也就在不遠處。不需要一直糾結於一時的苦難,相信明天,希望就在前方。

地壇,對於史鐵生來説,是自己散心的場所,是自己思考生命的一個地方,也是對母親思念與愧疚的寄託,同時也是他人生的一處新起點。史鐵生與地壇,早已不可分割。

讀我與地壇有感3

母愛不是香醇的茶水,也不是濃郁的咖啡,只是一碗平凡的白開水。母愛是一個甜美的字眼,它可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是一句噓寒問暖;是一個充滿鼓勵的掌聲;也可能是一個飽含深情的擁抱。

《我與地壇》這本書流露着史鐵生對母親的留戀,每一個字似乎都在傾吐着母親對他不平凡的愛。尤其是在史鐵生寫作剛剛卓有成效時,他與母親卻早已陰陽兩相隔,“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痛讓我潸然淚落。母親有着這樣一個原本風華正茂卻在一夜之間突然癱瘓的的孩子,揹負着整個家庭的命運,為了兒子的雙腿治病,負債累累。她的離開好像是因為上帝不忍心,而把她召回去吧。他想起曾經合歡樹的晃動的樹影,想起自己再也看不到已經有房頂一般高的合歡樹,想起撫養自己長大的母親,想起童年的事,想到失魂落魄的自己,想起當年母親在臨死前臨終的話語,生活了下來,母親的影子依舊在他的心裏隱約地晃動。

倘若世界沒有了困苦,世界還能夠存在嗎?要是沒有了愚蠢,機智還有什麼光榮呢?要是沒有了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繫自己的命運?也許這是上天的安排,這是多麼一位平凡的`母親,又是多麼一份不平凡的愛。

同樣是一天,作者正想去地壇裏度過新的一天,他拿好書,搖着輪椅,突然發現自己的東西忘了,於是趕緊回去拿。他小心翼翼地轉過輪椅,看到母親站在院子前,眼睛旁邊紅腫着,似乎對兒子的回來沒有任何反映,水嘩嘩的眼睛直視着兒子,好像在譴責自己的過錯,又好像在禱告上帝保佑自己的孩子。也許在那個時候作者只會厭煩母親這樣的做法,然而當母親長眠於地下時,當他回頭,也只能看到枝葉飄落,秋風習習。

每當秋風瑟瑟,大雁北歸時,作者常常回想起北海的菊花,常常回想起曾經的母親。在作者雙腿癱瘓後,脾氣也隨之變得暴怒無常,死的念頭頻來入夢。母親那時候也常常肝疼整宿都翻來覆去無法入睡。一天,母親跟作者説:“北海的菊花開了,我帶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流露出央求的神情。“什麼時候?”“你要是願意的話,就明天?”母親説,作者答應了,讓母親喜出望外。雖然這個時候母親還大口大口地嘔吐出鮮血,但她依然去了,這也就讓母親永遠地離開了,就在他臨終前,依然堅持用最後一口氣説:“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話音剛落,黯然逝去。又是一個秋天,作者和妹妹去北海看了菊花,看到了菊花潑潑灑灑,高潔浪漫的樣子,讓自己好好活,頑強的活……

歷史的每一瞬間,都有無數的歷史蔓延,都有無限的時間延伸。作者雖然來生孤獨,無數的歷史和無限的時間也因破碎而成片段,但母親還依然在他的心中晃動,在命運的混沌之點中,激勵自己活下去,永遠,永遠…………

我也有一位母親,常常與作者一樣讓母親顧慮、焦躁和擔心,將自己能做的事都重壓在母親的身上,但我與作者截然不同的是,母親依然在我的身邊,幫助我,呵護我,無微不至地照顧着我。是母親給予了我們生命,是母親給予了我們温暖,母親就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最形影不離的朋友!我們要珍惜眼前的幸福!

國小的一天,不知哪來的一股怨氣,讓剛剛起牀的自己心情壞到了極點。沒有吃早餐便背起書包怒氣衝衝地去了學校,那天正好輪到我站崗,我拿着本子站在學校門口,還是心不在焉。在快要下崗時,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在了我的眼前,母親拿着糯米糰子站在門口,召喚我過來,我一把拿過糯米糰子,漲紅了臉,氣哄哄地把糯米糰子扔進了垃圾桶。現在看了這本書,懷念起當時自己的幼稚,也倍感羞愧,既然母親給予了你生命,你也應該以加倍的感恩回報母親,感謝母親對自己的撫養。

懷念曾經,母親將我們帶到了人世間,一把屎,一把尿地幫助我們,打理着我們的生活,一句句最質樸的話語裏無不感受出那份對兒子的愛。母愛像蠟燭,奉獻青春,用自己的青春灌溉我們幼小的心靈;母愛像大雪中的一件皮衣,供給温暖,呵護我們長大;母愛像甘泉,為我們添加成長的能量;母親像一枚指南針,在你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時為你指明前進的方向和道路。我們既有一份力量,就應該用每一分力量去回報母親,感恩母親這樣平凡的人,給予了我們不平凡的愛!

讀我與地壇有感4

《我與地壇》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壇作為寄託自己情感與發泄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於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裏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迴,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

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着,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着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地了,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果、內容不一。

史鐵生不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作者始初並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醖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脱苦惱,並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於到時後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

在課本未節選的部分中,還有作者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出現的人們及對他們人生的思索;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複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轉變為穩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還需一片淨地,細細地品味人生。

當我讀《我與地壇》這本書時,它就像磁鐵一樣把我給吸引住了,讀完以後更是讓我百感交集,受益匪淺。它告訴我雖然被命運打倒了,但是隻要勇敢的面對生活,就會活出自己的價值。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淒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縮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多餘的,因為“一個人出生了,從他開始泣哭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將會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目”。但人總歸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無論上天註定了什麼樣的結果,無論上天給予了什麼樣的歸宿,既然已給予了生存,就必須思索如何生存,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母親對他來説真的很重要。面對她那個被命運嚇怕的兒子,她不曾放棄過。每天的鼓勵與支持。她無時不期待她的兒子可以幸福,即使她自己承擔着如此多的痛苦。她把她的痛苦埋在了心理,她用她無私的母愛,一點點打動自己那心已冰涼的兒子。

記得我聽媽媽給我説過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那是一個天生失語的小女孩,從小和媽媽相依為命。在她們貧窮的家裏,媽媽每天辛苦工作回來後給她帶一塊小小的年糕,是她最大的快樂。

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經過了晚飯時間了,媽媽卻還沒有回來。天,越來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決定順着媽媽每天回來的路自己去找媽媽。當她看見媽媽的時候,媽媽手裏拿一塊小小的年糕倒在路旁,已經永遠的離開了她。

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媽媽再也不會醒來,現在就只剩下她自己。媽媽的眼睛為什麼不閉上呢?她是因為不放心她嗎?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該怎樣做。於是擦乾眼淚,決定用自己的語言來告訴媽媽她一定會好好地活着,讓媽媽放心地走……

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語做着這首《感恩的心》,淚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從她小小的卻寫滿堅強的臉上滑過……“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她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做着,一直到媽媽的眼睛終於閉上……

孔子説得好“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感恩,因為我們身邊有好多人都在為我們付出汗水和心血,我們無法回饋,只能用感恩來讓他們感到快樂和安慰。

讀我與地壇有感5

有人説,讀書,是為了都讀到自己,可是,我並沒有對這本書,也就是<<我與地壇>>產生任何共鳴,不過,也不是沒有任何收穫。

《我與地壇》是我國著名作家史鐵生先生的作品,這本書是講述史鐵生的回憶,作者史鐵生是位殘疾人,雙腿癱瘓,可是,在文章中很少寫他的絕望,更多的是史鐵生對於未來的希望。

現在,有多少人因為受不了學習或是工作上的壓力,選擇了死亡,他們放棄了自己健全的身體和寶貴的生命,可是,有多少人羨慕他們健全的四肢,渴望擁有健康的身體啊。史鐵生雖然被永遠的固定在輪椅上,但是,他依然堅持了下來。那些遇到一點小事就去死的的人憑什麼有資格得到健康的身體,而那些真正熱愛生命的人卻。如果殘疾人擁有了健康的身體,他們還會像原來一樣嗎?史鐵生還會有那麼大的成就嗎?或許不會。這些人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自己得到的永遠不會珍惜,永遠都在追求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人,絕大多數都是貪婪的。

人,絕對不可能沒有一點錯誤,絕對不可能沒有經歷過失敗,所以,我總在幻想,幻想一個完美的自己,可是,再完美的人也終究逃不過一個結果,那就是死亡,就像書中説的“你一生都在追求,一直都在勝利,一向都是幸福的。但當死亡來臨的時候你想你終於追求到了什麼呢?你的一切勝利到底都是為了什麼呢”,我們總是希望自己是一個完美的人,避過所有的錯誤、失敗,直接到達終點,可是,到了人生的盡頭,這又有什麼用呢?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成功,不是勝利,而是過程,生命的意義就在於你能創造這過程的美好與精彩,生命的價值就在於你能夠鎮靜而又激動地欣賞這過程的美麗與悲壯。所以,“完美”“成功”“勝利”也就有那麼重要了,不是嗎?可是依舊有人,並且永遠不會斷絕的人去追求它,因為“背了運的時候只是想走運有多麼好,要是能走運有多好”,其他的一切,早已經變的不重要了。

《我與地壇》中,史鐵生描寫的最多的一個人物,莫過於他的母親了,通過史鐵生的描寫,對於他的母親,我的感覺就是漂亮、温柔、和藹、寬容、大方,而且很愛自己的孩子,史鐵生剛剛雙腿癱瘓是,脾氣暴躁,喜歡砸東西,每到史鐵生髮飈時,母親便一個人躲出,默默的流眼淚,並且一直在史鐵生的身邊鼓勵他,陪伴他,想盡辦法讓他多出去走走,就算是史鐵生獨自一人在地壇時,她也會悄悄地跟着他身後,這是多麼令人感動的母愛啊,一心一意的為孩子好,卻不求任何回報。

在讀史鐵生先生寫的.關於“母親”文章中,我總會想到自己的母親,回想起母親為我做的許多事,平時我也經常和母親發生矛盾,可是,當我回憶母親時,那些與母親之間的不愉快全都不見了,剩下的全部是母親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愛和愛護。史鐵生不一樣,等他醒悟過來時,母親已經走了,我依然可以去愛母親、擁抱母親。所以我們一定要孝敬父母,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後悔。

珍惜生命,珍惜過程,珍惜父母,珍惜你身邊的一切值得珍惜的東西,不要失去了才後悔莫及,就像周星馳的那句經典的台詞所説的“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擺在我面前,我沒有好好珍惜,如果能重來”,可是,人間沒有後悔藥,也不能重來,所以我們能做到的,只有珍惜眼前的愛,不讓自己後悔,其他的我們無能為力。

讀我與地壇有感6

實際上我不是很喜歡中國近現代文學,尤其是鄉土文學和文革後的文章。或許是時代久遠,也或許是我自己“不貼近生活”,總是沒有辦法真正地去感受那文字底下的生活。

之前在知乎上看有人説“中國的鄉土文學的被推崇是一定時代的產物,在當代的時代背景下可能無法像當初那樣給人共鳴,也或許沒有那麼大的時代意義了。”

實際上一直是在心裏有在牴觸這類文章吧,但是看史鐵生的書,卻不得不感歎他確實是對於那個時代,有所超脱吧。

印象很深的就是,對於當初文革時代的少男少女們,和現在的流行文化下的年輕人,他都回答説了“青春”的影子。當初在看到這篇文章時,我是有點震撼的,因為我之前也有看過國外的一篇論文説,文革時期少男少女穿軍裝,喊口號,是一種“性暗示”,之前是覺得很扯,但是現在想想看來,確實有那麼點道理。現在觀念的開放,又似乎只不過是不同形式的綻放。

青春的能量總是要去噴發。無論是當初的語錄歌還是現在的`流行歌曲,不管是過去的軍裝亦或是現在的潮牌。變的只是形式,不變的是其反映的一個年齡段所帶有的特質吧,不變的只是那青春的能量無處安放。

我又想起來以前語文老師在課上講過的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了,實際上一代代人所經歷的卻又是那麼的相似。

我覺得史鐵生的文章總有一種“反雞湯”的成分在裏邊,他沒有去鼓吹自己的殘疾給自己的帶來了什麼提升,反而是講這是一種很普通的事情,正如人生總是具有多樣性,沒有必要覺得自己有多麼的與眾不同,自己生來就是為了做成什麼。

是啊,人們總是在渴求着希望自己有所不同吧,無論是在什麼樣的時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艱苦,可是卻又都只顧着盯着自己的困苦,自覺不同,總是覺得自己的痛苦無人能感受。祖父祖母輩經受過物質上的匱乏,於是對孩子輩們嘮叨到“你們現在生活太幸福啦”,而當代人的怨氣在於工業社會轉向後工業社會的內卷壓力下的煩惱,反駁長輩道“你們又懂些什麼”。

一個時代總是自有其反映,就像過去的鄉土的文學漸漸地被人感覺離生活遠離開來,在未來,我們現在所熱衷的東西,也會漸漸地被淡化吧。就像在《流浪地球》裏面,在未來,當我們白髮蒼蒼,我們的子孫輩也會嘲笑我們“什麼年代了還拿着手機看短視頻啊,煩死了。”

但是一個個時代,不變的終究還是那一個人。人類的文化相對於進化的尺度來説,太短太短了,像《人類簡史》裏寫的那樣“獵人的身體,農夫的胃”我們還是跟數萬年前的祖先一樣,體內有着相同的理化性質,為情緒所衝動。一個時代沒有像説的那樣的不同,都不過是在為未來積累罷了。

讀我與地壇有感7

《史鐵生作品精選》已被我列入到我最喜歡的書中,而史鐵生則被列入到我最喜歡的人中。我對散文卷中的《我與地壇》深有感觸。

《我與地壇》總共分了七個大段落,在這七個大段落裏,史鐵生講述了他與地壇點點滴滴的故事,還講述了他在地壇時的思考和他所看見的事物,在最後一段時,他還講述了現在去地壇時是怎麼想的。

我從沒去過地壇,不知道地壇是什麼樣子,但是通過史鐵生在散文中的描述,我似乎真的去過那個地方。史鐵生的思緒是我遙遙不及的,我佩服他所思考的事情。他在他的散文中,小説中,詩歌中,劇本中,書信中都寫下了一個個偉大的定律;在《我與地壇》中,他發現和寫下了不止一個偉大的`定律:死和活是什麼;地壇裏有過史鐵生的車轍的地方也有他母親的腳印;人有優點就有缺點。

在《我與地壇》裏,我首先就瞭解到史鐵生他一定很愛安靜,他一定很愛思考。如果,史鐵生還活在世上,我一定會去見他,聊聊他所寫的散文,聊聊我們的生平,可惜了,世界上又有一位才子墜落。

讀我與地壇有感8

我們這輩子從來不會一帆風順,偉人不會,英雄不會,男人不會,女人不會。我們總會遇到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甚至絕望的困難,毫無疑問,這是我們一生的冬天。但是,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有一種讓人們突破冰凌的力量,彷彿向死而生的偉大歌聲,突破了時間與肉體的界限,突破了無限大的可能性,史鐵生來了,像我展示他浩瀚不屈的精神世界。

大家應該知道,現在這個時代有一種文化正侵蝕着年輕人,那就是喪文化。喪文化背後的'“喪圈子”有着龐大的羣體基礎,他們認為什麼都無用,努力無用,奮鬥無用,反抗無用。認命。隨意,就這樣吧,永遠是他們的精神寫照。沒想到,當年魯迅先生努力想要讓中國青年拜託的“冷氣”,如今又被很多人供奉了起來。這對社會的發展很不利,年輕人失去了闖勁,失去了朝氣,本應熱情如火,現在反倒暮氣沉沉。

而史鐵生呢?那個到地壇時,“失魂落魄”的人,他真的失掉了自己的魂魄了嗎?並不是,史鐵生比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肢體健全的人都具有人的魂魄。讀《我與地壇》,眼前就像展開了一幕幕畫面,歲月流轉,一個更加立體生動的史鐵生從片段的記憶裏歸來。我們沒有選擇,或許可以抱怨上帝的不公,世間總有壞事,但是,親愛的年輕人們,我們是要麼向前,要麼就被道路覆蓋。我們不好説他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但他卻勸説着自己接受苦難: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每次讀到這句話,心裏就會“砰”地觸動一下。很難從某種意義上對這句話做個闡釋,但卻總在冥冥之中從中得到一些鼓舞的力量。

正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如果一個人精神徹底沉淪了,那他也就是徹底沒救了。史鐵生還是史鐵生,地壇還是地壇,春風依舊在,四季的變化自然那麼巨大。史鐵生是在怎樣的痛苦中鼓舞着世人?彷彿在説“你瞧!你看看我,你看看我的鬼樣子,你再看看我有神的目光,朋友,再試一試,我們的生命都富有這樣偉大的力量”。他果真試了,度過那段自我否定的時期,生命因他的作為而煥發出新的光澤,因為他是史鐵生啊,沒有超能力,和常人比起來甚至還要差上一些,但是毫無疑問,他一定是一個英雄,不能飛翔甚至不能正常行走。但是,英雄是那些發光的人,是引領我們走出困境,給予我們希望與念想的人,史鐵生完全吻合這些特性嘛。

他是英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我們都擁有一個類似於地壇的地方,我們都有特別不為人知的期待,只要我們不放棄,我們都可以成為一個在地壇中發光,照耀他人的人。於無可救藥之地,療人絕望,這正是地壇的意義。

讀我與地壇有感9

在《我與地壇》出版那年,有人曾説,“這一年有了《我與地壇》,即使沒有任何其它書籍的出版,中國文壇也是大豐收。”

當時買書時,我還看不懂這本書中的深意,現在細細品來,那句話的確不錯。

史鐵生的散文不同於我讀過的其它女作家的文筆。龍應台於瑣事中讀懂了生活的真諦,自有一股脈脈温情;張曉風的散文更為細膩,有柔媚之感。惟讀史鐵生的文字,除了堅韌之外,比尋常男作家多一份深邃和厚重,我想應當是他正直青春時兩腿截癱,心境多次在生與死間遊走的緣故罷。

他為尋找寧靜來到地壇,地壇也因他而熠熠生輝。史鐵生作為一個苦難的`人,他想過死,想過放棄,但他最終明白,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他把死看成旅人艱難跋涉後終點的燈光,給人温暖和安慰,他像疲憊的人盼望休息一樣盼望最後的沉睡,但他並不急於求死,他仍掙扎着前行,他選擇做一個勇士。他繼續艱難的活着,他夢想消滅殘疾,消滅病痛、醜陋、愚昧和鄙陋,但又發現這樣的世界寡然無味。他聽憑命運的安排 ,充當起苦難的角色,他知道“是沒什麼道理好講的。”他不再抱怨,他向着思考的路走去 。

思考了死亡,思考了苦難,史鐵生開始思考活着。他想要索取,想要讓這悲慘的命運多得到點兒什麼。他説,活着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着。他終於走到了能讓母親為他驕傲的地方。

地壇似乎有着一種魔力,它接納了那個落魄的人,那個搖着輪椅進來的青年,以它特有的悠久和博大、寂靜和深邃,幫助了那個青年人找到了心靈的安寧。他走過生,走過死,走過朝陽和落日,走過生命的輪迴。他有着博大而深沉的心。

史鐵生在地壇永恆的安靜中找到了靈魂的歸屬。他説,“有一條界線似的,邁過它,只要一邁過它便有了清純之氣撲來,悠遠渾厚。”地壇就是這樣一個神奇的地方,平息洶湧的心緒,淨化紛亂的靈魂。那是一個荒曠的所在,引領我們回到最初的眺望,去看那生命的固有的疑難。

史鐵生憑藉地壇的寧靜回望寫作的零度,他已在空靈澄淨的心中達到最高的境界:如果無法在地壇中找到安靜,不如在安靜中找到地壇。靈魂不死,他説: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

讀我與地壇有感10

“這故園放佛在為了等我……”是感情?是命中註定?心物相織的情感勝任了眾所周知,先人稱:“天人合一”後又有人改為“物我合一”,當融入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即意象與人心間構成了某種聯繫,似乎就會被公認,價值量一路攀升。

是夜,給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卻以此尋找屬於他自己地壇中的光明,但願無所求,一心永恆久。你與世界相連,與地壇一脈相承,彷彿它成為你生命的靈魂,神韻富而萬物肅,那裏是你的寄託,是半生坎坷的載體,你就這樣挨着它,靠着它,似擁有着一切,唯物主義者永恆。

你説:“它只屬於你。”我説:“我不跟你搶。”不是不去搶,而是搶不來。我無法駕馭屬於他自己的靈魂,它之於我,如同水之於龜,絕非生之必要。印象裏的地壇給我的印象是一個黑洞,深邃的,獨行迷。我只敢遠遠佇足,可望不可即,我清楚的明白,它在等一個人,可惜並不是我。

我孑孑然徘徊於路口,也曾嘗試着幻想成為史鐵生一樣人的我是否會有守候故園這片淨土的心情,不敢想,剎那間,轉瞬即逝。《追光者》中有這樣一句歌詞:“我可以等在這路口,不管你會不會經過·····”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了你和你的故園。

有這麼一種境界,物我合一,超脱物外,絕不是我們口中的`想入非非,將未知一面展現,更注重的是物與人的互感默契度,當這種境界被營造,似乎一切終究不能成為定論,終自寫下:

目中野芳馥郁開,碧草蓊鬱緊隨來。

不念覆土載我車,遙望故園仍樂我。

心中苦痛俱奈何,化作塵埃本不多。

可憐幽徑偏愛我,物我之外無三者。

但願地壇似我心,演繹靈魂聞佳音。

是的,不必説那命中註定的地壇,萬物有靈皆若此。情之連早已超脱一萬年。誠然,共鳴者,天下之智者也。情過意境,望塵莫及,終不乏是非千秋索。

有這麼一種力量,前途無量;有這麼一種情感,萬壽無疆。世間萬物與心連,攜手天地,雖不得“零落依聲淚”,倒也“長逝入君懷”。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讀我與地壇有感11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先生的散文作品,是史鐵生先生花十五年的結果,文章中作者寫了對人生的感悟,在文字中作者有了很省的感情,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

史鐵生先生在二十一歲的時候因為腿疼來到了北京的一個大醫院,從此以後,史鐵生先生再也沒能站起來過,他在人生的.最重要、最狂妄的時候不幸失去了雙腿,這個疼痛降臨到了他的頭上。在這個慘痛中,是他的母親喚醒了他的意志,在這裏史鐵生先生有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堅強地走了下去。

然而,他打敗了困難的挫折,每個人都不可能會一生都一帆風順的,會遇到種種不可磨滅挫折,種種的抗拒不了困難,只要我們願意去挑戰、去克服。就不可能會有做不成的事。

《我與地壇》史鐵生先生的文章中讓我學會了堅強的意志,讓我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瞭解。

讀我與地壇有感12

史鐵生一定是一位堅強而開朗的作家,在《我與地壇》這本書中,我似乎真的在與他對話,傾聽他的思想。

《我與地壇》敍述了作家史鐵生在一座名叫地壇的廢棄古園中遇到的人與他所思索的人生。第一次搖着輪椅進入地壇時,史鐵生已經雙腿癱瘓了。他在這幽靜古園中,遇到了一對恩愛的夫婦、一個熱愛唱歌的小夥子、愛喝酒的老者、一多可愛而又不幸的兄妹,他們給了史鐵生很多啟迪。史鐵生在地壇中大多是思考,思考生活,思考世界,思考母親。

最讓我感動的,還是史鐵生在地壇裏回憶他的母親。史鐵生由於癱瘓而煩躁不安,他的母親擔心他出事,在史鐵生去地壇的時間裏,總是心神不寧坐卧難安。可惜的是,母親的愛史鐵生直到母親逝世才感悟,才後悔自己沒有關心過她。?讀了史鐵生的`故事,我想到了自己的媽媽,我貪玩回家晚了,她總是會焦急地在門口張望;我做作業做的急了,她總是會在一旁耐心的指點;我哪裏受傷了,她總是會擔心的問候……

這麼多小事中,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一年級時數方塊。那時我總是搞不明白為什麼明明是三個小方塊,老師卻説是四個,因為其中一個小方塊底下藏了一個,要不然那個小方塊怎麼擺在第二層呢?即使老師這樣細緻的講,我也聽不明白只能似懂非懂的點頭。

回到家,我好多題目都不會做,練習本上擦了又擦,都擦得破損了,皺皺巴巴的紙張正如我那擰在一塊的思維,怎麼也解不開。媽媽便在一旁指導,她搬出跟老師一樣的理論,但我理解不了。媽媽講了好幾遍,畫了一張又一張的草圖,她的頭上都滲出了細細密密的小汗珠,看來她也不知道該怎麼教導我這個笨女兒了。

可是,媽媽就是媽媽,她永遠都是最好的嚮導。媽媽給我找來幾個小盒子,擺好對我説:“我們來做個遊戲好不好

我擺小盒子,你來數個數,然後再來做題。”這種遊戲一直伴隨了我好久,直到我數清了小方塊。

現在,當初的笨女孩長大了,聰明的媽媽卻蒼老了,再也理不清女兒那複雜的英語語法與方程了。但我不想學史鐵生,一直錯過那偉大的母愛,我會感恩於母親,感恩於這本書,是它使我明白了一個母親的心。?《我與地壇》是一本可以好好珍藏的書,正如那母愛,細細品味才能讀懂,才能學會珍惜。

讀我與地壇有感13

今天讀的是史鐵生《我與地壇》中懷念母愛的一篇散文——《合歡樹》。母親還年輕的時候,由於一心想為我治好病,忽略了我對寫作的痴迷。

直到一次敷藥將我燙傷,才逐漸對治好我的腿絕望,開始像治腿一樣瘋狂的支持我寫作。文中母親兩次的瘋狂,一次是瘋狂治病,一次是瘋狂支持作者寫書。從瘋狂二字中,表達出來的是一個母親對兒子滿滿的愛。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母親也曾對我們各種瘋狂,比如小時候瘋狂的讓我們好好學習,長大了瘋狂的為兒女找工作跑前跑後...

這些瘋狂可能不被年輕的我們所理解,但是不能否定這瘋狂中,滿滿的都是母親對我們的`愛。文中作者説“三十歲了,第一篇小説發表了,母親卻已不在人世”。在感觸作者懷念母親的同時,也不免感到遺憾與惋惜。我們現在好多人的母親還健在,那麼等到未來有一天,母親離我們遠去的那天,你會像作者這樣惋惜與遺憾嗎?我希望不要,希望大家珍惜現在,從現在珍惜這份無私的、也許不被理解的母愛。

在生活中,多陪母親吃一頓飯,多陪母親逛一次街、多陪母親嘮嘮嗑。多年後你雖然孤獨一人想念母親,悲傷、難過着,但這種悲傷中不再有遺憾,這種悲傷也許更是一種還念與享受。就如作者所説“人有時候只想獨自靜靜地呆一會。悲傷也成享受。”

讀我與地壇有感14

等史鐵生先生活到他最狂妄的年紀時,老天卻帶走了他的雙腿。使他後半生不得不坐在輪椅上,他絕望過、憤怒過,但最後依然好好的活了下來,沒有放棄希望。

史鐵生先生缺少了雙腿,他參透了更多東西,我覺得他説的?與我想的起了共鳴。若世上都是完整的人,每個人都長得一模一樣,這個世界將毫無生機可言。然而,上帝造出了千千萬萬個人,每個人都不一樣。這當中必能排出個好壞來,而總得有一些人有着壞模樣,這樣壞模樣的人才能反襯好模樣的人。人因為每個人不同,審判一個人的標準也有所變化,並不注意人們的外表了,而是注重他們的內心。而史鐵生先生就是“不完整”的人,他比正常人缺了雙腳,顯出他與別人不一樣,他的'聰慧、質樸、有毅力才被表現出來。

但是,你先天差,後天就一定差嗎?並不是,先天的從你來到這個世上你的父母就已經替你決定好了,你不能再改變它。你所能做的就是,改變後天的,比那些先天比你好的人更努力的學習、勞動、工作,來彌補先天的不足。?你比別人愚鈍,那就刻苦練習;你比別人急躁,那就多讀書,培養耐性;你比別人少了許多許多,那就比別人努力少的這麼多倍。

可怕的是那些天資比你好的?,可後天還比你努力的人。所以,趁着些天資比你好的人偷懶的時候,快去努力吧!

讀我與地壇有感15

第一次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的時候是在我的高中時代,一次書籍裏的邂逅,讓我跟這位素未謀面的偉人產生了一次觸碰心絃的碰撞,感覺就是那麼陌生而又熟悉,感覺文章裏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就是為了我而生的,在人生最艱難的這幾年裏,我那顆幾乎將近乾枯的心在這裏找到了知音,重獲生機。

時隔多年,再一次碰到它的時候,如遇摯友,而如今我已經是個步入工作崗位一年多的青年了,突破重圍,更加擔當,很是感謝他曾經在我最無助的時候給予了我信念的力量!

《我與地壇》雖然沒有史詩般華麗的篇章,優美的辭藻,卻有着大氣而又舒緩的音符,像一個充滿智慧的年邁長者,在向你平靜地訴説着生死的奧妙,娓娓道來。文章精簡,卻猶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每一個樂章都在努力表達着自己的見解,每一個字眼都能觸碰人的心靈,引發每一個在生活貧境的人重新燃起對生的渴望,對夢的追尋!《我與地壇》是史鐵生對自身命運理性的反思與審視和對自我人生的一次超越,幾乎在絕境中找到了存在的理由與存在的可貴。

至盡為止我仍然喜歡史鐵生的作品,是因為在史鐵生身上我看到的是一種樸實,樸實最後面閃耀着的是最強烈的人生之光,沒有那追逐功名利祿的貪心也沒那嬌柔造作的虛偽,完全出自內心與自然,完全是真誠的袒露,他給我呈現出的是一種在這逐漸崇尚物質名利的社會中該有的人生觀,並不是因為窮,因為不幸,就可以理所當然的認為一切都是這個社會虧欠自己的,自己可以無所愧疚感的加倍像這個社會索取,不管生活帶給了我們,我們都應該按照自己該有的步調繼續前進。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從小到大,身邊至親的相繼離去,讓我一次次對死亡與生命產生無盡的不解與恐懼感,年幼的曾經曾經以為死亡只是一個人暫時離開,所以曾經不曾害怕,隨着時間的推移,慢慢長大了,我才發現生活裏再也沒了依靠沒了守護自己的臂膀,於是開始後怕,慢慢對讓你即將挑起重擔的生活產生怯退感,直到有一天,《我與地壇》告訴我那句話,我才明白,有些人雖然已經離去,可是去又不曾離去,甚至成為了更加頑強活下去的理由的時候,我發現自己變得成熟,穩重。

"兩條腿殘廢後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的確,那些原先他可以也應該獲得的都無情將他拋棄了,殘疾人往往都要承受好多常人所無法忍受的肉體上的折磨與痛苦,在這裏唯一生的慾望那就是當健全的精神力量足以對抗肉體的殘疾的時候。生活裏,往往肉體的殘疾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內心不夠強大,比如有些癌症病人無意知道了自己患上絕症之後,儘管醫生告訴他你還有幾年的生命,但是多數人可能連一年都活不到就離開了,因為精神的殘疾死亡速度已經遠超了肉體的.萎縮。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中談到:"人為什麼活着?因為人想活着,説到底是這麼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慾望。可我不怕死,有時候我真的不怕死。有時候,——説對了。不怕死和想去死是兩回事,有時候不怕死的人是有的,一生下來就不怕死的人是沒有的。我有時候倒是伯活。可是怕活不等於不想活呀?可我為什麼還想活呢?因為你還想得到點什麼、你覺得你還是可以得到點什麼的,比如説愛情,比如説,價值之類,人真正的名字叫慾望。這不對嗎?" 説實話的,父親離開人世之後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熬過來的,直到現在,我都不敢想象那段不堪的過去。

一個僅有10歲的小孩,一個重度殘疾無法自理的母親,然後就僅此而已,生活沒有了任何依靠,這裏,生活就像史鐵生失去了前進的雙腿一樣,那一段已經成為過不去的過去,我依稀只記得我經常會抱着母親痛打痛哭,我曾無數次問自己:"為什麼生活可以如此活生生奪取我所有的摯愛,為什麼別人家的小孩可以擁有這麼完整陽光的童年,而僅有10歲的我就只能接受生活的一次次殘酷的挑戰,飽受命運的折磨?"那個時候,母親也只能無助的含淚輕輕撫摸着我的頭髮,忍着被我捶打的疼痛,那種曾經的無力感,我至今想起心依舊絞痛着。如今的我只是慶幸着,那個時候不知被什麼信念支撐過着,讓我一步一步艱難的從不幸的命運深潭中抽身而出,求學,兼職,照顧殘疾母親,過去的十年我已經嚐遍生活帶來的百態——冷嘲熱諷。可那又怎麼樣,生活的形態雖然是畸形的,可是保持靈魂的活力豈非更加重要。

Tags:地壇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