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孔子》觀後感15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19W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孔子》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子》觀後感15篇

《孔子》觀後感1

被熱炒了很久的《孔子》終於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傳活動中,愈發“老來俏”的主演周潤發揚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這番話讓本次評審團的成員們不禁誠惶誠恐。然而觀影歸來,大家卻只感覺到欣賞了一場宂長的“百家講壇”,而且很顯然,胡玫導演講故事的能力,遠遠不及於丹老師。

CCTV-6電影頻道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語:“打開電視看電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開電影看電視”則更為恰當。電影故事從孔子得到魯公賞識擔任大司寇開始,前半段主要講述了孔子在魯國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國家,然而處處受掣肘,只得遠離故土,與弟子踏上週遊列國的路途。後半段則集中講述孔子在周遊列國的路上遇到的種種困境,欲尋明主而不得,歷經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顏回死於非命等坎坷,最後葉落歸根回到魯國傳道授業了此餘生。如此複雜的內容想要用一部電影表現出來,原本就是個艱難的任務。而擅長拍歷史題材電視劇的胡玫導演,也顯然並沒有拿捏好尺寸,於是,觀眾們便在電影院裏花費了兩個半小時“欣賞”到了一場“電視劇”。

平心而論,電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劇情,通過保護小童、齊魯會盟、平息公山狃叛亂等段落,集中表現了孔子的仁愛、智謀和軍事上的才華。尤其是孔子他仕途受挫,不得不從魯國出走,眾弟子趕來追隨等一組戲,起承轉合之間頗為流暢,算是片中的亮點。但後半段孔子他周遊列國的歷程卻成為了一場支離破碎的橋段集錦,影迷們均認為這一部分毫無主線可言,零散且瑣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遲遲不見高潮出現,也總是看不見電影將要結束的徵兆,期間有幾位觀眾陸續離場,一去不復返。有相當一部分的影迷認為電影最大的敗筆就是蒼白無聊的劇情。

《孔子》觀後感2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令人百聽不厭的話,究竟出自誰人之口?我不説,想必大家都知道。此人乃是我國古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他曾先後周遊魯、宋、衞、陳、蔡、齊、楚等國。以上不過是我找到的一部分資料,比起電影《孔子》,那可真是小巫見大巫。

這部電影類似於“回憶錄”一類,開篇就像我們展示孔子在公元前479年臨終時的場面。孔子的一生歷經坎坷:僅用一百乘牛車就嚇退了齊國三百乘戰車,並收復齊國所爭得的“汶上三城”,卻因季氏一族挑撥被迫趕出魯國;收養了一名本用來陪葬的小孩長大後卻“大逆不道”;驅逐出魯國而在各國周遊是受盡戰亂之苦;弟子子路因戰爭,顏回因搶救書籍而死??總之,在孔子重回魯國之前,孔子的每一刻都毫不平凡。

《孔子》所帶給我們的不僅只有孔子的那段生平,還有發人深思的“人生問題”。電影中孔子説了這樣一句話:“你看那前面的路,哪一條不是坎坷難行的呢?”人生也是如此。假若真有一條平坦的路,

最好不要去走,也許這就是一條最為黑暗的犯罪之路,甚至是一條絕路。一定要選擇以“言必信,行必果”、“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樣的話作為“招牌”的看似狹隘的“小路”。

實際上我們在生活中也曾碰到過許多類似於孔子一生中的某些事。在做出選擇時不妨想想,是不是可以向孔子一樣選擇一條最為“難行”的路。

《孔子》觀後感3

這個寒假,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對此,我很是感觸。

對於孔子,我們也已經對他的瞭解很少了,我想,我們這些後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這些中華民族上以往的歷史。

影片中感觸最深的,是夢想與現實的衝撞。孔子從政,期望實現自我的社會夢想,卻被現實無情地拋棄。孔子一心只想實現自我的夢想,對可能的困難估計不足,最終只能黯然離去。

孔子到了晚年,認清了夢想與現實的關係。他最能影響社會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從政。他的弟子有各種各樣的才幹,能夠將他的思想傳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講學上,能夠影響到更多的人,意義要遠大於參政。

聯繫到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抱怨身邊的事不如自我所願,不完善,不合理等等,還喜歡去描繪一個夢想的情境。可是,這些都於事無補。

現實擺在那裏,我們也僅有從思想上轉變,親自去行動,不要總依靠於別人。不要只是替別人着急,看到自我應當做的,才最重要。這樣,把握好方向,有步驟、有計劃、從實際出發,夢想才會越來越近。

這部影片人物刻畫的生動形象,也能讓人深受教育,人們能在這種場景中得到知識。孔子應對貴族與惡勢力不低頭,應對困難不畏縮,應對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會激勵我永遠向上。

所以,我們這一代新世紀的幼苗,必須要銘記這位開創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孔子》觀後感4

聽説媽媽明天要帶我去看盼望已久的電影——《孔子》,我心裏就像裝無數只小兔子一樣“怦怦”直跳。

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跟着媽媽來到電影院。電影開始時先介紹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的魯國。他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據説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氣很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記錄下來,編成《論語》,這本書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電影正式開始,我聚精會神地看起來。魯國國君魯定公把孔子從一個平民百姓提升為中都宰,再從中都宰提拔為大司寇,最後又提拔為代相國,希望能實行孔子“以禮治國”的思想,也同時制約勢力強大的三桓。孔子在當官期間做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釋放三桓中季氏的小奴,還廢除活人陪葬的'陋習;第二件事是不費一兵一卒收復被齊國佔領的三城;第三件事是鏟三桓,還毀三座高城。後來三桓中的季氏為權利把孔子趕出魯國,孔子只好周遊列國去,他的弟子們也一起跟隨他。孔子的弟子對孔子真是忠心耿耿啊!過十幾年,年邁的季氏意識到自己錯,於是先把孔子的弟子冉求請回魯國,再把孔子和其他弟子們也一一請回。這時孔子已經七十多,再加上傳來最得意的弟子——顏回和最親密的弟子——子路去世的消息,真是雪上加霜呀!不久,孔子就病逝,終年七十三歲。

看完電影,我覺得孔子真是個偉大的人物,可惜他生活在動盪的春秋時代,要是生活在唐朝的“貞觀之治”太平時期,一定會有更大的成就!

《孔子》觀後感5

胡玫是個了不起的女導演,她能把有關於信仰與理念的重大主題在熒屏的方寸間運籌帷幄,不能不説這些有關於她的氣度與胸懷,正如比李詠更出眾的哈文一樣,其唯美與氣魄的完美統一,告訴世界,女人的心胸不只是僅僅能容下廚房與男人,如果有其善良、善感、堅忍與包容,她甚至比男人更能容下這個正反兩面的世界,在胡玫導演的電影《孔子》裏我看到了這一點。

後人追尋着孔子閃閃發光的思想一走千年,卻不知其實孔子的一生也是因落魄不得志而鬱鬱寡歡。那麼多有見地的政治思想和四兩撥千斤的軍事謀略,只能寄託給能夠採納它的明君智臣,這不能不説是其命運的悲哀,所以當我們看到顏回在冰河中用生命去護衞聖人的思想時,看到子路急於實現孔子的理想而戰死沙場時,我們便會不由自主地熱淚狂奔。電影的結尾我們看到堆積成山的竹簡被各種顏色的布匹分類包裹着,那其中不乏“人之初性本善”的教化,也不乏馳騁疆場時爭與讓的哲學,滿頭白髮的孔聖人就那樣安詳的坐化期間,窗外是一個山高水長雲霧繚繞的人間仙境。這也許就是中國人心中的天堂,那是常人渴望而不可及的。所以正如最瞭解女人的是男人一樣,最瞭解男人的也是女人。而孔聖人是洞穿了人心,不管你是男人還是女人!他更是看透了事物發展的規律,而且縱貫古今。

也許,我所理解的孔夫子未免太過粗淺,但在看這部電影時,我確實感到了孔子的真實存在。其實不管你認不認同,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裏,都或多或少地保有着儒家思想的印記,這已經成為人們評價是非的標準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流砥柱。

《孔子》觀後感6

週三晚上,學校組織五、六年級觀看《孔子》這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從而我感悟至深。

孔子很仁和,救過一個小奴隸。有一年,大司馬死了,很多人要陪葬,那個小奴隸也包括在內。為了能逃過此劫,小奴隸逃到了孔子的住處。可和孔子對着幹的公山狃卻説孔子私藏“人犯”,要治孔子的罪。孔子不但處事不驚,而且一句“道不同,不相為謀”,直接表明了自己的立場,迫使強勢的公山狃打消了處死小奴隸、治孔子罪的念頭。瞧!孔子是不是非常聰明。

孔子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的傳承,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髓。

孔子很愛自己的弟子,弟子們也愛老師。有一回,孔子一行人在冷得結了厚冰的湖面上行走,不一會兒,只聽“嚓、嚓”幾聲,冰碎了,孔子的書一部分掉進了冰涼的湖水裏,顏回縱身跳入水裏,卻被冰涼無情的湖水凍僵了,命喪湖中。孔子痛不欲生,痛失了一名可傳他大道之人。

看到這,我不禁想起學校裏同學們的表現:有些人為了自己利益而傷害別人;有些人因為其他同學挑唆而攻擊別人;有些人則是為了自己獲取勝利,而向老師、同學説他(她)的壞話??,每當做這些事前,請大家想一想對方,想一想孔子,他們師兄是多麼團結友愛呀!大家如果多一點寬容,就不會有這麼多的是非。

這部影片令悲傷而又感動,被孔子的仁和打動,被他們師兄弟間的真情打動!

《孔子》觀後感7

春節前,吃飯的間隙,將《孔子》看完了,沒有能夠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總體印象,覺得孔子是一個苦難的思想家。後來,有些疑惑,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中,孔子的思想應該是被淹沒的呀,怎麼會流傳至今呢?(這大概跟孔子周遊列國講學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影片中並未表現過多。

今天在閲讀《中國新聞週刊》(總第454期)時,讀到了《電影孔子誕生記》。讀到了一些這部電影的前後故事,心中不禁重新念起了這部電影。

我是八零年出生的一代。當我還不知道孔子的時候,我聽説了儒學,那時,還特別以為“經世濟用”就應該是人生的偉大追求;後來,知道了孔子,讀了一些《論語》,覺得他的一些話説得挺對,對現在的我仍然有用處。但是,至於“紀念”這一主題,是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現代人真的想紀念孔子?想紀念孔子的什麼?

又讀到《我們應該如何紀念孔子》的時候,我突然發現,其實,我並不瞭解孔子,所以,我才淺陋地説了一些話。戴佩榮先生從“個體與羣體”“羞恥心與罪惡感”“悦樂精神與憂患意識”這三個方面探討了孔子精神的現實意義。當然,這還是淺嘗輒止的,我網覺得深刻一些的,我應該認真讀《論語今讀》。

不瞭解是可怕的,因為不瞭解就沒有發言的資格與權利。當自己瞭解得還比較少的時候,儘可能少一些開口説話。

《孔子》觀後感8

人生在世,誰都有遠大的志向和美好的願望,可實現這些需要走一大段並不平坦,荊條叢生的坎坷的路,需要克服許許多多的困難,勇敢堅強是必不可少的武器,唯有具有堅忍不拔毅力的人才能在遭受各種困難,遇到各種危機時迎難而上,困難和挫折不會因為你的脆弱而退縮,即使再大的苦難,只要勇敢堅強一點,也是可以過去的。有時候,要努力幾次,也能成功,就像孔子。再一個國家中穿梭,付出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這當中有必不可少的失敗,失敗不僅是一次挫折,也是一次機會,它使你找到自身的欠缺,不輕言放棄,一個能用堅強,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命中一切苦難的人,才是最精彩的,閃閃發光,令人敬仰。

我過的事豐衣足食的生活,從未嘗試過外面的艱辛,我也有遠大志向,有一顆愛國的心,總是幻想着長大後為祖國貢獻力量,一切起來就滔滔不絕,直到了今天我才明白,這一切都是虛無縹緲的,我沒有付出行動,平時一遇到了困難就會輕易退縮,在遠大志向的道路上不知道失敗了多少次,但是從未在失敗當中前進,奮發。堅強和勇敢是掌握人生航向的舵手,把握命運的動力槳,但我還沒有擁有,不知不覺偏離了軌道,堅強和勇敢這兩個字眼和我很遙遠。但我相信,我會從此時此刻開始,努力把方向重新調整過來,讓堅強和統一與我同行,像孔子一樣,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懈努力,持之以恆。

莊子故事,流放百世;孔子名言,啟迪心智,感受那深邃的精神。

《孔子》觀後感9

銘記戰爭,保衞和平,珍愛生命——電影《孔子》觀後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朝聞道,夕死可矣”。電影《孔子》帶我們重回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恍惚中,我彷彿聽到了孔子對弟子們的諄諄教導;聽到了顏回謙和恭敬的話語;聽到了子路勇敢果斷的聲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們奉為“至聖”,他如一顆絢麗的流星,在歷史漫長的黑夜中用短暫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給後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啟示。

孔子助魯國抗齊時,幾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敵軍潑灑而去。霎時光,火光把天都映紅了,慘叫聲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燒死!孔子,自然也就是悲慟不已,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混亂年代,有什麼對錯可言?弱肉強食,或許就是戰爭年代最殘酷的。

試看戰爭年間,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百姓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一場戰爭動輒就要死幾千人,甚至幾萬人;而和平年間呢?社會安定,百姓們豐衣足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兩者相比較,保衞和平,難道不就應嗎?

古代封建社會,僅一個季平子死亡就要幾百人甚至幾千人陪葬,難道人命真的有貴賤之分嗎?不,只就是因為封建社會就是歷史的必然趨勢。那時的統治者視人命如野草般,動不動就草菅人命!孔子為了救一個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戰羣儒”,以一己之力駁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這就就是孔子“仁義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電影中,孔子曾與弟子失散,路人這樣描述他:“氣度像個大人物,卻像喪家之犬般狼狽。”讓人有些心疼:一個聖人,怎會落魄至此?有幾人又能理解孔子?

從血淋淋的歷史中,我們得到的啟示太多太多:銘記戰爭的教訓;保衞和平的年代;珍愛寶貴的生命。

《孔子》觀後感10

電影《孔子》講述的是我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就知這親的年代生活。孔子滿腹經論,學識淵博。他就任“中都宰”這個職務時,使中都面貌大變,老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户。孔子所以受到魯定公的重用,被魯定公任命為大司寇。

當時是奴隸社會,有一個這樣殘忍的陋俗,就是隻要有一個王權去世了,他的奴隸們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權勢,提出要廢除這個殘酷的陋習,用智慧戰勝了兩位王侯貴族,展現了孔子的聰明和機智,以及他的仁愛之心。

孔子擔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魯定公去會見齊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戰車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絕,只好帶着孔子的十乘戰車去會盟,受到齊國的威脅,但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輛牛車嚇退齊國的五百戰車。所以,得到魯國王的稱讚和重用。孔子與他的弟子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國之間,傳授學問,用仁愛之心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對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讓我感動,就是顏回下到冰海,給孔子撈書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長時間,就被凍僵了,已三個時辰了,顏回沒有緩過來,這種視書如命的精神讓我感動。

這部電影僅僅是孔子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藝術體現,我要從孔子的文學著作《論語》再深入進行了解,要向他學習“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精神。

《孔子》觀後感11

孔子是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看電影之前,我對孔子的印象就停留在這樣的認識上,直到看了《孔子》這部電影。

從電影的結構來看,這部電影就是一部人物的傳記。傳記很容易流於平庸,因為對人物一生的描寫如果平鋪直敍就無法突出亮點。而這部電影通過幾個吸引人的小故事來展開敍述:比如説服別人救下小奴一命。也通過一些炫麗的戰爭場面特技和一些令人涕泗交流的感人場面來抓住觀眾的心;這樣的安排無疑使電影增加了跌宕起伏的力量,使人物的形象飽滿豐富。

從電影的內容來看,孔子的一生無疑是偉大的;他追求仁義,並希望把仁政運用於治國理念中;他傳道授業,哪怕顛沛流離,忍飢挨餓。他秉承了自己信念,直到終老。電影裏,孔子是個有血有肉的人,與弟子的感情深厚令人動容,與魯君談論政治,鏗鏘有力,與季氏比賽射箭也是旁徵博引……而他被人嫉恨,被迫背井離鄉,流浪他鄉,卻為他的英雄形象塗上了悲情主義的色彩。

當然這部電影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從人物塑造來看,雖然選用巨星周潤發來演孔子,但周高大偉岸的身軀明顯顯得用力過猛了,一個懷才不遇、滿腹經綸的孔子在劇中顯得文武雙全,缺乏失意文人的樣子;而演員滿口論語與人物性格顯得疏離,周迅飾演的衞國夫人南子表現輕佻,與當時那個年代的女性形象也相去甚遠。從史實角度來看,顏回下冰水冒死救書簡的行為也有點脱離實際,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軍,更像法家思想的代言人。

總之,不管怎樣,孔子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還是光輝燦爛的,他到老年的時候專心致志在魯國傳道授課,編著了《春秋》等經書。他的思想也為後來統治者治國理政提供了重要依據。

《孔子》觀後感12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朝聞道,夕死可矣”……電影《孔子》帶我們重回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恍惚中,我彷彿聽到了孔子對弟子們的諄諄教導;聽到了顏回謙跟恭敬的話語;聽到了子路勇敢果斷的聲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們奉為“至聖”,他如一顆絢麗的流星,在歷史漫長的黑夜中用短暫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給後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啟示……

銘記戰爭的教訓。

孔子助魯國抗齊時,幾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敵軍潑灑而去。霎時間,火光把天都映紅了,慘叫聲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燒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慟不已,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混亂年代,有什麼對錯可言?弱肉強食,或許是戰爭年代最殘酷的。

保衞跟平的年代。

試看戰爭年間,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百姓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一場戰爭動輒就要死幾千人,甚至幾萬人;而跟平年間呢?社會安定,百姓們豐衣足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兩者相比較,保衞跟平,難道不應該嗎?

珍愛寶貴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會,僅一個季平子死亡就要幾百人甚至幾千人陪葬,難道人命真的有貴賤之分嗎?不,只是因為封建社會是歷史的必然趨勢。那時的統治者視人命如野草般,動不動就草菅人命!孔子為了救一個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戰羣儒”,以一己之力駁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這就是孔子“仁義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電影中,孔子曾與弟子失散,路人這樣描述他:“氣度像個大人物,卻像喪家之犬般狼狽。”讓人有些心疼:一個聖人,怎會落魄至此?有幾人又能理解孔子?

從血淋淋的歷史中,我們得到的啟示太多太多:銘記戰爭的教訓;保衞跟平的年代;珍愛寶貴的生命。

《孔子》觀後感13

聽説媽媽明天要帶我去看盼望已久的電影——《孔子》,我心裏就像是裝了無數只小兔子一樣“怦怦”直跳。

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跟着媽媽來到電影院。電影開始時先介紹了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的魯國。他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與教育家,據説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氣很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記錄下來,編成《論語》,這本書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電影正式開始了,我聚精會神地看了起來。魯國國君魯定公把孔子從一個平民百姓提升為中都宰,再從中都宰提拔為大司寇,最後又提拔為代相國,希望能實行孔子“以禮治國”的思想,也同時制約勢力強大的三桓。孔子在當官期間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釋放了三桓中季氏的小奴,還廢除了活人陪葬的陋習;第二件事是不費一兵一卒收復了被齊國佔領的三城;第三件事是鏟三桓,還毀了三座高城。後來三桓中的季氏為了權利把孔子趕出魯國,孔子只好周遊列國去了,他的弟子們也一起跟隨他。孔子的弟子對孔子真是忠心耿耿啊!過了十幾年,年邁的季氏意識到自己錯了,於是先把孔子的弟子冉求請回魯國,再把孔子與其他弟子們也一一請回。這時孔子已經七十多了,再加上傳來最得意的弟子——顏回與最親密的弟子——子路去世的消息,真是雪上加霜呀!不久,孔子就病逝了,終年七十三歲。

看完電影,我覺得孔子真是個偉大的人物,可惜他生活在動盪的春秋時代,要是生活在唐朝的“貞觀之治”太平時期,一定會有更大的成就!

《孔子》觀後感14

我趁暑假的時間讀了《葉聖陶作品精遜,我覺得這本書特別好,也很有創意,我很喜歡看。而且這本書的封面也設計得不錯,上面畫了一個稻草人,還有幾隻蝴蝶在飛舞,很美,很漂亮。

葉聖陶,大家一定聽説過吧?他就是我國著名的作家,在我的眼裏,他寫的作文都是很棒的。據我所知,葉聖陶爺爺寫的散文、小説、歌謠、童話等作品一共差不多有七八十篇呢!打開書本,第一、二、三頁上畫的栩栩如生的圖片頓時吸引我的眼球,加之書本中的幾十篇文章寫得楚楚動人,我看得津津有味,還從中學到了許多好詞好句呢!

其中,我最喜歡葉聖陶爺爺寫的那篇《三棵銀杏樹》。書中的銀杏樹生命力非常強,經歷了30年的風吹雨打後還能保持原來的樣子。而且這個銀杏樹結出的果子可以拿來聽,雖然不甜,但是有一種清香的味道。葉聖陶對銀杏樹的喜愛可見一斑。銀杏樹開出的花並不起眼,容易被人忽略,可這些美得不起眼的花兒卻成了葉聖陶眼裏耀眼的明星。葉爺爺細緻的觀察加之細膩的描寫,使得黃裏透白的小花一下子折煞羣芳,似乎成了花中之王。

作為國小生,平時寫作文和日記是大家最頭疼的事了,但看到葉聖陶爺爺通過自己的悉心觀察,把平凡的銀杏樹寫得那麼可愛,美麗。我想,大家也應該多留心生活,觀察生活,體會生活。將自己的真情實感,切身感受寫到文章中去。

《孔子》觀後感15

有一次,一位農民老伯伯把幾隻蚌用磚頭戳碎後吃,我看見從敲碎的蚌殼裏流出一種淡藍色液體,就問他:"這是什麼東西?1、03年非洲大部分地區遭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災。怎麼還有同學不背書包嗎。我的哥們小於多才多藝:會溜冰,健談,伶牙俐齒的他還擅長打乒乓;”這時,我才如夢初醒,關閉了電腦。

對於孔子,我們也已經對他的瞭解很少了,我想,我們這些後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這些中華民族上曾經的歷史。

影片中感觸最深的,是理想與現實的衝撞。孔子從政,希望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卻被現實無情地拋棄。孔子一心只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對可能的困難估計不足,最終只能黯然離去。

孔子到了晚年,認清了理想與現實的關係。他最能影響社會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從政。他的弟子有各種各樣的才幹,可以將他的思想傳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講學上,能夠影響到更多的人,意義要遠大於參政。

聯繫到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抱怨身邊的事不如自己所願,不完善,不合理等等,還喜歡去描繪一個理想的情境。可是,這些都於事無補。

現實擺在這裏,我們也只有從思想上轉變,親自去行動,不要總依賴於別人。不要只是替別人着急,看到自己應該做的,才最重要。這樣,把握好方向,有步驟、有計劃、從實際出發,理想才會越來越近。

這部影片人物刻畫的生動形象,也能讓人深受教育,人們能在這種場景中得到知識。孔子面對貴族與惡勢力不低頭,面對困難不畏縮,面對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會激勵我永遠向上。

所以,我們這一代新世紀的幼苗,一定要銘記這位開創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Tags:觀後感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