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弟子規》讀後感(合集15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6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弟子規》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弟子規》讀後感(合集15篇)

《弟子規》讀後感1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此書堪稱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生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禮儀篇

龍傳人,最文明,重禮儀,有傳統。

小黃香,把席温,讓吃梨,數孔融。

青少年,禮弄懂,生活中,多踐行。

待父母,有孝心,兄弟間,手足情。

親同學,近鄉鄰,多交往,互尊重。

見師長,把禮行,先稱呼,再鞠躬。

家來客,莫生冷,敬茶水,讓座凳。

進他宅,先敲門,事説清,莫久停。

交談中,注眼神,言大方,心誠懇。

粗痞話,切莫雲,刻薄語,傷感情。

乘車船,風尚新,讓座位,敬老人。

見面時,笑臉迎,問聲好,暖三春。

做錯事,歉意誠,對不起,化糾紛。

求人幫,先説清,事辦到,謝緊跟。

【入則孝】

父 母 呼 ,應 勿 緩 ,父 母 命 ,行 勿 懶。

父 母 教, 須 敬 聽, 父 母 責 ,須 順 承。

冬 則 温, 夏 則 凊, 晨 則 省, 昏 則 定。

出 必 告, 反 必 面, 居 有 常, 業 無 變。

事 雖 小, 勿 擅 為 ,苟 擅 為 ,子 道 虧。

物 雖 小 ,勿 私 藏 ,苟 私 藏, 親 心 傷。

親 所 好, 力 為 具 ,親 所 惡 ,謹 為 去。

身 有 傷, 貽 親 憂 ,德 有 傷 ,貽 親 羞。

親 愛 我 ,孝 何 難 ,親 憎 我, 孝 方 賢。

親 有 過 ,諫 使 更 ,怡 吾 色,柔 吾 聲。

諫 不 入 ,悦 復 諫 ,號 泣 隨, 撻 無 怨。

親 有 疾, 藥 先 嘗 ,晝 夜 侍 ,不 離 牀。

喪 三 年 ,常 悲 咽, 居 處 變 ,酒 肉 絕。

喪 盡 禮, 祭 盡 誠, 事 死 者, 如 事 生。

弟子規禮儀篇讀後感:

"弟子規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這是弟子規第一段。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是教做人,"有餘力,則學文".而我們現在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學文"上,大大忽略了做人教育。雖然也有品德課、政治課,卻只是背書、考試,過後水過鴨背,什麼也沒留下,更別提深入骨髓的東西了。這是我們現代教育的最大失誤。

弟子規如何教孩子做人呢?這一段講的是總的原則,後面還會具體事情具體説。總的要求是:首先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一切言行謹慎、講信用。對待大眾平等仁和,親近仁德的`人,向他學習。能夠做好這些,還有精力,才可以學習知識,如果做不好這些,學習知識是沒有用的。

這個總的教育原則,到今天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如果每一個人能夠做到這些,我們的和諧社會才是可以期待的。機器人可以把全世界的知識放在自己的芯片上,但是他們沒有血肉,沒有靈魂,因為他們無法做到"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我們的教育,是要教育出一羣機器人呢?還是要教育一羣人?

現代生活的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心理壓力增大,子女教育困難,鄰里關係緊張,同事之間互相猜忌。面對這些問題,每個人總是想盡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擺脱以上煩惱。可是,最後的結果只是顧此失彼,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快樂。

《弟子規》裏面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需自己去細細品味。生活似酒,人生像畫,歲月如歌。或許正是由於人生中有許多酸甜苦辣,才會使快樂的滋味更加甜蜜。

《弟子規》讀後感2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古人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曾子就曾經説過這麼一句經典的話:“吾日之者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謀劃是否守信。學業是否時常複習?曾子説的很有道理,每天反省自己,就是在自我督促,使自己的學業大有進步,也會擁有更多朋友。我就有過這樣的經歷。

那是七年級的上個學期的事。那時候,我每天上完英語課,回到家裏是從來不讀、不復習的,甚至連書也懶得打開。結果到了期末考試,我一篇課文也讀不出來,同學們的嘲笑聲此起彼伏,深深地傷透了我,我甚至想找一個地縫鑽進去。可人總是要面對現實的,我一直按照那句“傳不習乎”來督促自己。到了下半學期,我幾乎上完英語課回家,沒有哪天不跟着磁帶一遍遍地讀課文的,我不為什麼,只因為那些朝笑我的同學點燃了我的鬥志,我要證明給他們看,我能學好英語!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當我在講台上流利地讀完幾篇課文後,台下的同學們眼睛瞪得比牛眼還要大。是的,我最終成績從60多分直接上到了70分!如果當時我沒有練習功課,那麼最終的.結果讓那些嘲笑我的同學更看不起我的,不是嗎?

再如《弟子規》中説:“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生無變。”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要通報一聲,以免父母掛念,平時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選定的職業或志向要努力完成,不要輕易改變。以前我去哪裏玩,都不告訴父母,回來的時候也不聲不響的。自從我知道了這句話後,決心改變這個壞毛病,做一個讓父母放心的好孩子。

“對飲食勿抉擇,食適可,勿過則”。對於食物,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偏食會營養不良。吃東西要適可而止,不要過量,過量會損傷脾胃。我有一個姐姐,她吃飯十分挑食,這個不吃,那個不吃,倒是天天笑零食離不開她的嘴。每天不是吃可樂雞翅,就是吃方便麪或西紅柿,從來不見她吃過一口青菜。一到冬天感冒發燒天天伴她左右,身體也十分虛弱。雖然她是我的姐姐,比我大一歲,但是我倆走在大街上,大家都認為我是姐姐,她是妹妹。因為我比個子高,身體也比她結實。我一定要把《弟子規》這本書推薦給我的姐姐看,讓她和我一樣健康成長。

對於《弟子規》我每讀一句,都會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啊!《弟子規》真是我的良師益友,和它朝夕相處,我就會作為一個既懂事又快樂的人。

其實,古人還留下許多千古絕句,如“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像這樣的句子,還有很多很多。我也從中受益匪淺,如從“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中,我學會了聽取別人的意見。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我懂得了友情的份量。“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明白了,趁我們年輕的時候,要多多努力學習,將來,當我們回首往事時,就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多讀經典,能對身心有益,對古人進行心與心的交流,不是更能提高我們的修養嗎?讓我們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吧!

《弟子規》讀後感3

暑假裏我把蔡禮旭老師講的《弟子規》從頭到尾看了兩遍,深感相見恨晚,為什麼我們小時候沒有學老祖宗留下來的這麼寶貴的精神遺產?我對現在的教育模式,價值體系產生了很大懷疑。

《弟子規》講述的是看似很淺顯的如何待人接物和修身養性的生活習慣,可這些貌似淺顯的語句做起來很不容易。如果從小時候就學習《弟子規》,會對孩子一生的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即使小時候不懂具體的意思,會在以後生活中慢慢領悟到《弟子規》的正確性。《弟子規》是幫助孩子大好人生根基的很好的基石。

我感悟最深的有這幾句話:“道人善,即是善”,“揚人惡,即是惡”,“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言”,“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道人善,即是善”,“揚人惡,即是惡”——現在網絡也好,電視也好,為了一己私利,充斥着許多色情暴力,奇奇怪怪的新聞與廣告,變相的宣傳了“惡行”,他們要為社會大眾負責啊!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武力是智者不忍,不屑於使用的,因為他往往是沒有效果的工具。

後面兩句是教人不要惡語傷人,不要多嘴多舌,俗話説禍從口出,要人小心處世。

還有許多句子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並踐行,《弟子規》真是簡單話明大道理,體現的是中國老祖宗的智慧。

弟子規,聖人訓……”一遍遍誦讀着朗朗上口的《弟子規》,一次次聆聽着《弟子規》給我們帶來的諄諄教誨,心中的那盞燈漸漸明瞭。

“入則孝,出則悌”告訴我們友愛兄弟,孝敬長輩,“孝”字也就從此銘刻於我們心間,使我們在關心長輩的同時也學會了尊重他人。“謹而信”為我們譜寫着一支思想昇華的歌,良好的生活習慣也伴隨着我們進入更高的階梯。“泛愛眾,而親仁”的做人守則成為人生起步的扉頁,也是一個轉折點。更是那“有餘力,則學文”的學習手冊帶領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走出迷津。

《弟子規》之所以被稱為弟子規,想必是那些望子成龍的'博士,有學問的人給後代留下的“字典”。正如諸葛亮為阿斗寫的《出師表》一樣。古中國之所以被稱為古中國,也一定離不開好書的啟蒙。上千個春秋,一代又一代的學童在不停的翻着這本書,實踐着這本書中的任何一個字。《弟子規》就是這麼一本好書。無論是牙牙學語的孩子,還是兒童,少年,甚至壯年,老年都耳熟能詳,熟讀成誦。《弟子規》早已成為歷史的篇章,成為華夏兒女成長的腳印。

的確如此,《弟子規》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它至真,至純;《弟子規》是引領孩子步入規範殿堂的老師,它至善,至美!《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孝敬父母,讓我懂得如何做人,也讓我懂得了言而守信。如果説《弟子規》是一本好書,我便是讀書人;如果説《弟子規》是一條河流,我便是魚兒;如果説《弟子規》是一片藍天,我便是翱翔的雛鷹;如果説《弟子規》……《弟子規》薰陶着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文明上,禮節中又跨出了一大步。

讓《弟子規》點燃我們心靈的火把,在烈火的讓少中點燃那盞不滅的燈。讓《弟子規》永恆,讓經典永恆,讓愛永恆!

《弟子規》讀後感4

在寒假裏,老師讓我們通讀《弟子規》,開始我覺得沒什麼意思也看不懂,後來,媽媽讓我上網看了《弟子規》電腦版説明,讓我讀一句看一句註解,慢慢得我終於明白了。這本書是我國古代兒童的啟蒙讀物,是約束兒童的行為,明確道理的規範讀本。這本書無論是在孝悌,行善,日常行為等方面都給予了正確的解説。主要是讓我們從思想上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讓我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做好事,摒棄不良行為。

第一部分"守孝悌"。這三個字看似很簡單,其實內容很豐富。這裏包含了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師長"這裏指"長輩""老師"及"兄長"。一個人首先要孝順父母,烏鴉尚知反哺,作為人更應該對養育我們自己的父母加以報答。一個人如果不孝順父母,不熱愛我們自己的家人,長大以後就談不上熱愛故鄉,熱愛祖國了。所以"守孝悌"是做人的根本。結合我的生活,我發覺有很多地方我做的不夠,當媽媽爸爸批評我的時候,有時我明知道不對也要反駁;當我情緒不好的時候,有時我會對他們大喊大叫,不能做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通過了解此句的真正含義,我明白這是對父母的不尊不敬。

其次,這本書還講述了日常起居的行為規範。比如"衣貴潔,不貴華"穿的衣服乾淨整潔就可以了,無需高檔、華麗,更不能互相攀比,看誰的衣服及用具貴重、奢華,這都是不正確的行為。這也是我爸爸媽媽經常教育我的,學生要以學習為主,互相攀比對我們的成長是無意義的,只有害而無利。 犯錯誤是難免的,有了錯誤要勇於承認,即使遭到斥責或打罵,也應該拿出勇氣面對。"過能改,歸於無",只有知錯,才能改錯。不能因為掩飾犯下的錯誤,就撒謊,而犯下另一個錯誤。我從小媽媽就教育我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長大以後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我牢記媽媽的教誨,牢記古人的尊尊教導。

"物雖小, 勿私藏,苟私藏 ,親心傷"這本書還在道德方面教育我們明辨是非的觀念。別人的東西不能佔為己有,不能私動,私動是可恥的行為。我記得在我上幼兒園的時候,爸爸媽媽曾經説過: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因為那不是我們自己的,如果喜歡回家跟媽媽爸爸説,我們給你買。至今這句話還印在我的腦海裏,永遠不會忘記。"不如人,當自勵"、"見人善,即思齊",如果思想、學習上有不如別人的'地方,應當努力下功夫趕上,以好的榜樣激勵我們自己。上學期我的數學因為不認真、馬虎,成績不理想,得100分的時候很少,於是我暗暗下決心通過努力我一定要得到提高。

這本書產生的時代畢竟是封建社會。有它的歷史侷限性,我們要站在現今時代的高度評判學習這本書。有繼承,有摒棄,傳承健康的歷史文化精髓,維護民族文化遺產,使中華民族的精神永遠流傳下去。

《弟子規》讀後感5

《弟子規》規範了人的行為,每句話都有一個道理,每句話都發揚着一種思想,《弟子規》用最簡短的文字,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概括的形象全面。通俗易懂的文字裏揭示着許多做人的道理,對於我們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義,將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對此,我反省了自己,並總結出三點做人最重要的品格: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通過這次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着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

第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

以上是於自身的規範,但是於父母,與家人的規範我認為可以很好的用“入則孝,出則弟”來解釋。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弟子規》讀後感6

中華優秀傳統有悠久的歷史,令我欽佩,有傳統節日、有傳統文化、有傳統禮儀、有......我曾看過許多有關中華傳統的書,卻為中華傳統禮儀感到自豪,因為((弟子規))中的中華傳統禮儀令我印象深刻。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作為學生要有學生的言心規範,這是古代聖賢的教導,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其次要做事謹慎,為人真誠,講信用。

作為子女的我們不孝敬父母很可怕的,父母生我們、養我們長大不容易的,所以我們要孝敬父母。我的父親看似對我冷漠、嚴厲,其實他是十分愛我的,但他不會表現的很大的明顯。有一次,我需要買一些文具,要去街上去,看着父親忙裏忙外的,根本沒空,而我又急要,扭扭捏捏地來到父親身邊,道明瞭意思,父親沉默了,世界似乎安靜了,靜得我可以聽到父親的心跳得很快,我連忙向父親保證,我會去會買,不和陌生人説話......父親知道我去意已決,就默默地給了我錢,讓我出去了。為了不讓父親擔心,我在我什麼時候上車、下車時都發一條短信給他,讓他不要太擔心,從街上回來上車時,也發短信給他,甚至一回家就去找他,讓他看到我平安歸來,他看了我一眼就忙自己的了,讓我覺得他似乎沒有看我發的短信,單位知道他看了。從那以後,我要去街或更遠的地方,都會“出必告,反必面。”

古時的人十分孝敬自己的父母,例如賢能仁孝的劉恆:劉恆在8歲之時,受封為王,就赴封地主持政務,其母親還不得去,當劉邦去世,呂氏當權,讓劉恆的母親到代地與兒子團聚。忽然有一天,劉恆的母親患病,病情嚴重,劉恆派人找來最好的醫生,又購買了名貴藥材給母親治病,其母親一病三年,卧牀不起,劉恆也整整精心侍奉了三載,並在此期間寢食難安。三年後,劉恆的母親終於病癒,但劉恆自己卻由於日夜操勞,病倒了,後來,很快就康復了。不久,京城裏漢惠帝劉盈病死,繼而呂后猝死,大臣周勃等派人迎接劉恆登基為帝,理由是劉恆賢能仁孝,名揚四海。劉恆登基後,第一件事便是派人接其母親回京,尊為太后。

父母生我們、養我們,太辛苦了,所以我們要孝敬父母,我們不僅要孝順父母,還要學會做人。

學會做人,首先要做到“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講退錯。”不合理的事情,不要輕易向別人許諾,假若輕易許諾了,就容易使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古時的范仲淹信守諾言,他的老師李先生臨終前,交給他一個包裹,讓范仲淹轉交給他的兒子。范仲淹來到京城,偶然和王大人相識,他得知王大人和李先生同鄉,就把李先生的事告訴了王大人。沒幾日,有一位自稱李先生兒子的少年來到府上,投靠王大人,少年一見到范仲淹,便問要包裹,范仲淹遲疑了一下,就把包裹給了少年。當夜,王大人拿着包裹,原來這一切都是王大人安排的,當王大人拆開包裹,看到的全是雜物。其次范仲淹早已看出破綻,調了包。三年前,范仲淹信守諾言,找到了李先生的兒子,將珍藏的包裹親自交給了他。

《弟子規》中,所提到的禮儀,讓我感慨,是啊,我們要孝敬父母,做人要講究誠信,我們應該向劉恆和范仲淹等,作為榜樣,向他們學習。中華優秀傳統讓我感到自豪,我們要把中華優秀傳統傳承併發揚光大,這是我們作為中華兒女應該做的!

《弟子規》讀後感7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注: 立於:處在。使自己處在不會失敗的地位。就像畫畫,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象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憑着自己的意願任意胡為,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後,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算起來,真正意義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其實,這麼算也不見得正確,因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注: 每句話,每個行動。]一舉一動[注: 指人的每一個動作。]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裏的人民哪裏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注: 古:指古代的社會風尚。舊時指人心奸詐、刻薄,沒有古人淳厚。],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注: 潛:暗中同,不見形跡;默:不説話,沒有聲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覺受到感染、影響而發生了變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讀後感8

近幾年裏,我校全面推進學習國學經典。我讀了《弟子規》,茅塞頓開,平時裏對人生的點滴感悟都在聖賢的教誨中有明確的答案,字裏行間充滿着人性的真正體現。

“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這是《弟子規》中的一句,一句看似普通的句子,卻引起我不同尋常的遐想。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制定讀書計劃的時候,不妨寬鬆一些,實際執行時,就要加緊用功,嚴格執行,不可以懈怠偷懶,日積月累的功夫深了。原來窒礙不通,困頓疑惑的地方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草草而看,這段文字好像在講述關於制定讀書計劃的方法及後果的事情,但如果細細品味下去,這句話説得是不是應該在讀書的時候抓緊時間,不要胡思亂想,要專心致志?答案很明確:是。但又如何抓緊時間呢?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書非借不能讀也”。它的意思是“如果書不是借來的,就不會認真地讀,不會抓緊時間去讀,而反之,如果這本書是借來的,你的心理暗示就會告訴你:這是借來的,是要還的,要抓緊讀,自然而然就會提高閲讀效率。這樣的結果往往是把自己買來的書束之高閣,上面佈滿灰塵,這難道是正確的嗎?

還有許多同學遇到困難就“不假思索”地去問別人,這也是不好的習慣,應該“遇惑而思,不得則問”。文學是要靠聚沙成塔般積累的,如果你想一步登天,那只是沙上建塔,徒勞無功。 “百善孝為先。”一個對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如果説他能夠幹成大事業,那也許是一種巧合;一個不懂得禮節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後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

幾個月前,我和爸爸、媽媽和弟弟一起去老家看爺爺,中午吃飯的時候,滿桌都是豐盛的菜,我舉起筷子正要吃,忽然想起了《弟子規》中的教導“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我立即放下筷子,去廚房拿來碗盛滿飯、菜,先端給爺爺,又給弟弟倒了飲料,最後自己才開始吃飯,大家都誇我是個懂事的孩子,其實,他們還不知道,我是受了《弟子規》的啟發。是啊!現在我們多幸福!吃穿不用愁,父母、長輩對我們倍加關愛、呵護,生活上照顧得無微不至,可有些孩子連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沒有,整天只知道讀書,成了高分低能的人。父母過分的溺愛孩子,把孩子培養成温室的花朵,他們往往經不住風吹雨打;還有些孩子不尊敬父母、長輩,認為父母、長輩所做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他們體會不到父母、長輩的良苦用心,這都是不可取的。尊老愛幼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作為新時代的我們也應該具備這種美德。

“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有一天晚上,媽媽突然感到不舒服,躺在牀上,臉色很不好。我摸了摸媽媽的額頭,感到很熱,便對媽媽説:“媽媽,你發燒了,走,我帶你去看醫生去。”而媽媽卻擺手説不用。於是,我先找來毛巾敷在媽媽的額頭上,併到附近診所去請了醫生來,醫生來了後,先詢問了一些情況,然後給媽媽打了針,配了藥,並囑咐媽媽這幾天要注重休息,之後就走了。這時,媽媽望着我,會心的笑了。接着,我將媽媽扶起來,給媽媽餵了藥。這不正是弟子規的體現嗎?

《弟子規》還有許多做人的行為規範,我要用實際行動來努力,做一個新時期的四好少年!

《弟子規》讀後感9

第一次聽到誦讀《弟子規》的聲音時,我立即被那朗朗上口的語句所吸引。當第一次雙手捧着《弟子規》用心去讀的時候,我立刻被書中博大精深的學問深深震撼折服,甚至背上發涼,感覺自己很無知。原來在生活工作學習中我連很多最基本的常識都不知道,更別説做到。“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書中聖人的教導一遍又一遍激勵着我用心去讀,隨着讀書次數的增多,我感到越來越充實,心胸越來越開闊,越來越幸福。每讀一遍《弟子規》等於聆聽一次聖人的訓導,多一次聖人的指點。特別是當我反覆讀“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時,猶如醍醐灌頂一般,有一種大夢初醒的感覺。一個人進步首先要敢於、勇於、樂於面對自己的不足,具備“容、納”的品質,才能很好的吸取他人的長處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我終於悟出了這個道理。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冬去春來,生生不息。日月無私照,灑向人間皆是愛。字字如珠的教導,讓我逐漸懂得了感恩,明白了仁的內涵應是人敬人,人愛人,人助人。感悟出了知福福長有,惜福福長久,造福福無窮的道理。也正是在一遍遍讀《弟子規》的過程中我漸漸喜歡上了思考和寫作。

平時喜歡寫“三字經”式文體,主要就得益於讀《弟子規》。現在,教育孩子時就經常用到《弟子規》。每當孩子犯錯時,就讓她們背《弟子規》,然後對照書中所説問孩子該怎麼做?慢慢發現,其教育效果遠比其他責罰好的多。讀書為明理,明理好做人,做好人就要讀好書,《弟子規》就是教我們如何解決衣食住行的最好教材。

目前,我們的企業正全面打響“精細化、補短板、降成本”攻堅戰。在我們賴以生存的企業大家庭正處在蓬勃發展的關鍵時刻,如何快速提升全體員工的安全意識、質量意識、成本意識,精品意識、自主管理意識等是企業目前亟待解決而又棘手的課題。企業需要忠誠的高素養的'員工一起來推動企業的發展,員工需要在温馨和諧的企業中愉悦工作,展示才華,奉獻力量,體現出自己的人生價值。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弟子規》中為我們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我想,只要我們大家都將《弟子規》中的要義學習,學習的人都會心存感恩,努力工作,會發自內心的幹好本職工作,愛護和建設我們共同的家。

結束語

讓我們在學習民族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同時,感恩《弟子規》,感恩聖人教誨,感恩我們的企業,感恩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感恩身邊的每一位同事,感恩企業提供給我們的平台。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學習,踐行,學習,踐行……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在百度上輸入“錢文忠”,看看復旦大學歷史系學教授錢文忠做客百家講壇的視頻《解讀弟子規》。相信大家在看過之後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穫。

《弟子規》讀後感10

假期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個特殊的作業——背誦《弟子規》,讀了這本書以後,我體會非常深刻,同時也學習到了許多新知識。

在這本書裏講了許多故事,其中讓我感受最深刻的是:"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句話的意思是説,讀書的方法講究三到:就是心到,用心地想;眼到,仔細地看;口到,專心地讀。仔細想想這句話可真是太有道理了,結合我平時的日常學習去體會這句話確實也是如此,就比如説我在學習電子琴的時候,真的需要用心記譜,用眼睛仔細的看樂譜,手彈的同時又要大聲讀譜,這樣練進步是非常大的。又比如説背單詞需要我先看書,反覆聽磁帶,同時大聲朗讀,這樣才能真正地把單詞記在心裏。

其次,這本書講述了日常起居的行為規範。比如,"衣貴潔,不貴華",穿的衣服乾淨整潔就可以了,不需要高檔、華麗,更不能互相攀比,看誰的衣服及用具是名牌、貴重,這都是不正確的行為。"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是説吃飯時不能挑食,這不吃,那不吃,造成營養不良。更不能夠愛吃的就暴飲暴食,這樣會對身體造成危害。讀了這本書以後,我改掉了挑食的壞習慣,爸爸媽媽都誇我長大了,懂事了!

這本書最重要的.是讓我們在思想道德方面,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讓我們發自內心的養成良好的習慣,做好事摒棄不良行為,學會做人,做一個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人。我會時刻用這本書鞭策自己,它將像一座燈塔一樣照亮我的漫漫人生路,讓我健康快樂的成長。

有很多人他都誤以為在現在文明的社會,高科技、高物質享受的社會當中,傳統的文化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所以有很多古聖先賢所留下來的這些文化精髓,可以説是遭人所遺棄,很多人都不曉得這些寶藏它的可貴。尤其近一、兩百年來,中國遭受極大的動亂,許多的傳統文化道德都在這個蕩亂的時代當中,被破壞殆盡。尤其是道德,德教,在今天可以説是已經完全失去了。很多人也很感歎,當今的社會不安寧,人在茫茫的人生當中,不知所為何來,可以説是茫然無知。

"弟子規"有很多塊:"入則孝、謹、信、泛愛眾、親仁、有餘力"在看完弟子規的時候,在我生活不足的地方改進了。比如説:在吃飯的時候,長者沒坐下吃飯,我們應該等着大人們吃飯。

還有,我們都知道,人一生出來,與我們最接近的就是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才能孕育優秀的下一代。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社會它的動亂,我們可以説源於家庭不健全。如果説來改善這樣的社會,應該要從我們的學習中着手,而我們最根本的基礎點,就建立在家庭當中。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有可能學校的教育,社會教育才有可能更進一步的發揮出來,所以,家庭教育才是我們的根本。

你知道嗎?在古時候,他們非常重視兒童教育,從小就瞭解應該如何把兒童教好。為什麼他們這麼重視?因為小孩一生出來,他沒有受到社會的污染,他們很純潔。如果你惡他就惡,你善,他就善。

《弟子規》讀後感11

對於一個整天研究外文文獻,接受西方科技教育,崇拜美國自由的人而言,國學意味着八股文、之乎者也這些令人費解的文章,各種不人道的條條框框、心理折磨,是古代統治者用來馴服民眾的工具。是的,在未了解之前,它已經被我貼上了“腐朽”、“霸道”、“落後”的標籤,真是應了那句“主觀臆斷、妄下定論”,現在想來有些無知。

20xx年6月,從南京風塵僕僕的返回石家莊,想在石家莊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打造屬於自己的世界。也是那個時候,在正奧醫藥接觸到了弟子規,每天晨讀,語速超快,第一次都跟不下來,由此可想,正奧員工對弟子規的熟悉程度。通過了解,正奧的董事長秦總對國學甚是痴迷,不惜拿出重金鼓勵員工背誦弟子規,只是因為自己受益匪淺,通過背誦將大家領入門,每日踐行,有機會接受中國國學帶來的好處。

出身傳統家庭的我,從小至今,出門前總會告訴家裏人,“我上學去了”或者“我去***家玩去了”,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媽,我回來了”,這似乎是一個規矩一樣,也許這就是家庭教育。現在我在《弟子規》中,看到“出必告,反必面”這句話,才知道原來這條規矩出自此處,原來我一直在踐行《弟子規》,只是由於無知而未知。

當我讀到“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悦復諫,號泣隨,撻無怨”的時候,我感到十分羞愧,還沒有嚴重到“親有過”,只是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我就已經內心十分不耐煩了,總覺得時代變了,老古董的思想應該遺棄,連聽完的耐心都沒有,十分羞愧。父母的養育之恩大過天,不應該如此不盡孝道。如今父母年事已高,似乎沒有精力再去表達什麼不滿,又或者是經歷國學洗禮後的我心態甚佳,在他們身上看到的是滿滿的關心、擔心和依賴。

初入社會的我,總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見識不同素質的人。遇到蠻不講理、惡言相向的人也十分尋常,此時我總在心裏默唸“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倒不是真的覺得對方是“流俗”,只是以此來勸慰自己,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像學生一般單純友愛,不能期待所有事都順順利利,人總是要經受一些挫折才能成長。這讓我想起來廣譽遠部門的張經理的一個故事。小姑娘也是剛剛步入社會,因為打電話處理緊急事件,公交做過站,同時為了能儘快返回處理,一路小跑過紅綠燈,“啪”,雙腿跪地、血肉模糊、鞋都踢飛了一隻,經歷身體和心理上雙重摺磨,登時讓她想起弟子規中那句“事勿忙,忙多亂”,同時還安慰自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這真是印證了“餘力學文”這一節,“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中國國學博大精深,終有感觸,從此刻起,立志學習國學,品讀經典,傳承精華。

《弟子規》讀後感12

最近,拜讀了我們祖先的傑作《弟子規》,這本書全文不過360句,計1080字,其基本內容,是融合古代聖賢對青少年學生的訓誡,教誨青少年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弟子規》即據此編寫,先後有序地講解了學童們孝敬父母、關愛兄弟、修身養性、為人處世、讀書求學的生活基礎規範。這本書分為入則孝、處則弟、謹篇、信篇、泛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

細細品味後茅塞頓開,平時裏對人生的點滴感悟都在聖賢的教誨中有明確的答案,字裏行間充滿着人性的真正體現。

在弟子規第四課"信",我知道了能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實踐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母親履行的責任像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責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淨心田。父母永遠的付出,不曾為回報等待,一心守候,只為子女成材。我學了"入則孝"以後,心裏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一個對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如果説他能夠幹成大事業,那也許是一種巧合;一個不懂得禮節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後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

《弟子規》裏面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需自己去細細品味。

生活似酒,人生像畫,歲月如歌。或許正是由於人生中有許多酸甜苦辣,才會使快樂的滋味更加甜蜜。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這是弟子規第一段。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是教做人,"有餘力,則學文"。而我們現在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學文"上,大大忽略了做人教育。雖然也有品德課、政治課,卻只是背書、考試,過後水過鴨背,什麼也沒留下,更別提深入骨髓的東西了。這是我們現代教育的最大失誤。

弟子規如何教孩子做人呢?這一段講的是總的原則,後面還會具體事情具體説。總的要求是:首先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一切言行謹慎、講信用。對待大眾平等仁和,親近仁德的人,向他學習。能夠做好這些,還有精力,才可以學習知識,如果做不好這些,學習知識是沒有用的。

這個總的教育原則,到今天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如果每一個人能夠做到這些,我們的和諧社會才是可以期待的。機器人可以把全世界的知識放在自己的芯片上,但是他們沒有血肉,沒有靈魂,因為他們無法做到"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我們的教育,是要教育出一羣機器人呢?還是要教育一羣人?

現代生活的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心理壓力增大,子女教育困難,鄰里關係緊張,同事之間互相猜忌。面對這些問題,每個人總是想盡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擺脱以上煩惱。可是,最後的結果只是顧此失彼,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快樂。

《弟子規》讀後感13

我讀了弟子規中的入則孝和出則弟,我知道了: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更應努力的學習禮、樂、射、御、書、術等六藝,各種經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

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藉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裏。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親穿的是否温暖,居處是否暖和。夏天,要考慮父母是否感到涼爽。每早起牀,一定要看望父母親,請問身體是否安好;傍晚回來了,也一定要向父母親問安。外出時,先告訴父母要到哪裏去,回家以後,一定面見父母親,讓他們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對於所從事的事情,不隨便改變。

事情雖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稟告父母,假如任意而為,就有損於為人子女的本分,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揹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來,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裏一定十分難過。

父母親所喜愛的東西,當子女的都應盡力準備齊全,父母所厭惡的,都該小心排除。萬一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一定會給父母親帶來憂愁,我們的品格有了缺失,會讓父母親感到羞辱、沒有面子。

母親愛護子女,子女能孝順父母親,那是極其天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麼困難呢?如果父母親討厭我們,卻還能夠用心盡孝,那才算得是難能可貴。一般人總認為,父母要對子女有所付出後,子女才要有行孝的義務,這和菜市場的討價還價有什麼兩樣呢?

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着面孔,聲色俱厲,臉色要温和愉悦,話語要柔順平和。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的勸諫,那要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諫。若父母親仍固執不聽,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親陷於不義,甚至放聲哭泣,來懇求父母改過,即使招父母親責打也毫無怨言、

當父母親有了疾病,熬好的湯藥,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嚐嘗,是否太涼或太熱。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有應該侍奉在父母身邊,不可隨意離開父母太遠,在父母重病時,最需要有人照顧,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邊陪伴,照顧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温暖與滿足的。在父母臨終病重之際,為人子女的我們,豈能因為事業忙,或沒有時間,而放棄這種機會呢?

當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喪三年,守喪期間,因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傷哭泣起來,自己住的地方也改為簡樸,並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辦理父母的喪事要依照禮儀,不可草率馬虎,祭祀時要盡到誠意。對待已經去逝的父母親,要像對待父母生前一樣的恭敬。

《弟子規》讀後感14

我的爸爸媽媽都愛讀書,我們家的書架上有好多書。我最愛讀的.的是《弟子規》。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告訴你吧,因為我讀了《弟子規》以後,變得更孝順、更懂事了,老師和爸爸媽媽都經常表揚我,我太高興了!

以前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弟子規》,還在網上下載了一份,叫我自己去讀,可是有好多字都不認識,而且讀不懂,所以我沒有認真去讀。今年暑假,學校佈置我們和家長那一起閲讀《弟子規》,還要求我們必須會背。

於是假期裏我就和媽媽一起讀《弟子規》。媽媽叫我自己先練習讀,可是我有很多字不認識,就去問媽媽。她開始還要告訴我這些字的讀音,可是一會兒她就不耐煩了,因為媽媽覺得我老是打擾她看書,就叫我自己去查字典。通過查字典,我認識了好多新字呢。可是我根本不懂這些句子是什麼意思,媽媽就給我講解。有些句子的意思她也拿不準,就去查閲資料,然後給我講。通過誦讀,我知道了很多知識,特別是懂得了在家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還知道了外出、待人接物、求學等的禮儀和規範。

我讀了“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一句,明白了父母教育我們時,我們要恭恭敬敬地聽從。如果我們做錯了事,父母責備你,就應當虛心接受。即使爸爸媽媽批評錯了,也不能頂嘴。‘‘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讓我知道了爸爸媽媽叫你,行動要快。爸爸媽媽需要你幫助他們做事的時候,不要偷懶,要認真。所以我在家裏的時候,只要爸爸媽媽叫我做事,我都馬上去做,從不磨蹭,也不偷懶。

我又讀了“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知道親人生病了,要在牀邊好好地照顧病人,我就像這樣做的。開學不久,媽媽生了重病,媽媽輸了液過後,身體非常虛弱,躺在牀上一動不動。我就在家陪媽媽,給她倒水,給她拿藥,幫她把牀弄暖和。有一天,媽媽要去睡午覺,叫我給她熱一點中藥,我怕媽媽空腹喝中藥對胃不好,還給媽媽煎了一個荷包蛋。還有上一次,快要九點了,媽媽還沒有起牀,我想媽媽以前每天給我做早餐,我也該回報媽媽,於是就給爸爸媽媽做了一碗荷包蛋,媽媽很高興。媽媽表揚我,我説:“‘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雖然不能報答媽媽,但是要試着報答嘛!”媽媽親親我的臉,感動地説:“你怎麼這麼孝順呀!”我説:“都是你把我教得好。”媽媽激動地把我摟在懷裏。在我們的照料和關心下,媽媽健康了許多。

我對媽媽説:“媽媽,你生病了,我要多做家務事。你以後病好了,我也要多做家務事。”我説到做到,在家洗碗、拖地、抹灰、炒菜,到超市買菜,給媽媽端水送藥,按摩捶背,每天給媽媽講笑話,讓她開心。媽媽很感動,天天都要表揚我,説我能幹,誇我孝順!

我讀了《弟子規》,懂得了許多道理。以後我還要多讀這樣的經典好書,長大後成為品德優良的好人。

《弟子規》讀後感15

我們國小時熟讀《三字經》,中學時背誦《論語》。但我們卻只限於把那些文字背下來,並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含義和教育意義。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傳統道德,現在的我們又做到了哪些?讀《弟子規》後,我感觸很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在尊師敬長,孝敬父母方面,我們真的做到嗎?

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是否想過媽媽在懷胎十月的辛苦,她為了不壓着我們,不能睡一個囫圇覺;是否想過媽媽在分娩時期的痛;是否想過父母把我們從嬰兒培育到現在的辛苦。他們每天起早貪黑,外出掙錢,供我們讀書識字,但我們是否真正關心過他們,是否為他們做過什麼,哪怕是很小的一件可以讓他們感動的事。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慢慢長大了,尤其是青春期的叛逆,在父母教導我們時,我們早已厭倦了他們的嘮叨,囉嗦。但是我們卻不能理解他們的用心良苦。反而對他們產生反感。

現在的社會上,大多數父母都很溺愛自己的小孩,從而導致孩子嬌生慣養,目中無人,不懂得尊重他人,也許我們認為:父母為我做的,都是應該的,所以我們理所當然的不斷索取。但是我們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温室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遲早有一天我們要長大,因為現實社會必須要學會獨立,這樣你才能立足於社會,不會被淘汰。要時刻銘記: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我們要學會尊重他人,關心長輩,在日常生活中,給父母多分擔一些,讓他們在辛苦的同時,更多一份欣慰。

在與朋友和睦相處,互幫互助方面,我們是怎麼樣對待的?

俗話説:“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在每個人生活交際圈內,除了父母,就是朋友同學。但是,年少時期的我們,只知道為朋友兩肋插刀,這就是我們所認為的哥們義氣,但是現實生活中,並不允許我們這麼做,而且我們也不能這麼做,如果是真正的好朋友,當他發現你做錯事時,他會即時阻住你,在與好朋友相處時,要做到: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如果你想別人尊重你,幫助你,那你就必須學會尊重他人,幫助他人,將心比心。當朋友身處困境的時候,你要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幫助好朋友走出困境。在與朋友同學相處中,凡事不要太斤斤計較,這樣會讓彼此產生隔閡,失去知心的朋友。好好珍惜眼前青澀寶貴的友情。

是否在誠實守信,嚴於律己方面,做到了問心無愧?

小時候,我們就聽膩了“狼來了”的故事,我們知道了説謊話的後果;聽過黃生借書的故事,我們懂了守信用的重要性;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焉。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做人一定要誠實守信,這樣你才會有更多夥伴朋友。現實社會中,我們生活在形形色色的環境下,避免不了不了説一些無謂的謊言,但是我們要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避免犯錯誤。

等我們步入社會後,就會明白一諾千金的'真正含義,當你在事業上需要與別人合作時,別人首先關心的是你的誠信度。因為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你連最根本的誠信都沒有,那你只能是失敗的一個人。

讀《弟子規》後,令我受益匪淺,認識到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自己真的應該吾日三省吾身,我們要做優秀的子女,優秀的學生,別人優秀的朋友,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