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第十一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01W

第十一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觀後感

第十一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觀後感

本屆航展恰逢珠海航展20週年,最吸引國人乃至世界關注的,毫無疑問是“20系列”中的殲20。而在開幕式當天,與國產四代機同場獻技的,還有“山鷹”高教機殲7的終極改進型。

比起四代機,“山鷹”可謂微不足道,早已吊不起軍迷的胃口。可要知道,1996年的首屆航展上,“山鷹”的前輩殲7是當時的明星。殲7MG(殲7E的出口型)在珠海上演低空通場時,曾達到了將近40度的可控迎角,一時技驚四座。卻被西方略帶戲謔的稱為“改進的最好的過時飛機”。

説起殲7,她是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長期使用的主力戰機,作為中國第一款可兩倍音速巡航的噴氣式戰機,在奪取前線制空權和國土防空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被軍迷們親暱的稱為“七爺”。

在那個殲10尚在襁褓、殲11尚未引進,甚至殲8II都數量稀少的年代,是七爺撐起了共和國的藍天。況且算來,八爺也算是七爺的“魔改”,更不要説從超7計劃發展而來的“梟龍”了。

殲7的原型米格-21是蘇聯的經典二代機,而她卻在中國被髮揚光大,甚至被改到“親媽都不認識”。服役50多年,殲7總產量早已超過2000架,是中國生產數量最多的二代機,也是改進型號最多的戰機。僅不完全統計,就包括殲7I、殲7II、殲7III、殲7IIIA、殲7B、殲7M、殲7E、殲7G、殲7P、殲7PG、技術驗證機殲7FS等型號,被出口到17個國家。

20年彈指一揮間,七爺陪我們經歷了許許多多。一部殲7的'歷史就是中國軍用飛機的發展史,也是中國航空工業的由弱到強的成長縮影。過去迫不得已修修補補的辛酸,如今已是可以講給孩子們聽的傳奇。

第十一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觀後感

萬眾矚目的2016年珠海航展在今天(11月1日)正式開幕,上午10時20分左右,兩架殲-20飛抵珠海機場。在進行雙機通場後,又以單機再次通場,爬升盤旋向公眾致意。

10月28日,中國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大校證實,空軍試飛員將駕殲-20飛機在第11屆中國航展上進行飛行展示,這是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隱身戰鬥機首次公開亮相。申進科當時介紹,殲-20飛機是適應未來戰場需要,由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隱身戰鬥機。目前,殲-20飛機研製正在按計劃推進,該機將進一步提升我空軍綜合作戰能力,有助於空軍更好的肩負起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神聖使命。

根據公開報道,殲-20首飛於2011年。截至今年年初,共有11架殲-20現身試飛場。在5年的時間裏,從2001號到2102號,不斷改進、試飛、蜕變,為第四代戰機加入中國空軍戰鬥序列鋪平了道路。

不遠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展區內,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實物旁,長征家族的全系列火箭如哨兵一般,筆直地挺立在展區中央,接受着大家的“檢閲”。

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還在太空中遨遊,長征火箭和快舟火箭先後邁出商業航天的戰略步伐,普通人離自己的太空夢也不再遙遠。航天員在天上一飽眼福,航展的觀眾們也能借此機會好好體驗一把。

據介紹,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攜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實物、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新一代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以及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等模型參展,它們當中大部分屬首次參展。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有關負責人表示:以中航工業、航天科工、航天科技、中國電科、中國電子、中國兵工、中國兵裝、中國航發等為代表的軍工央企,在此次航展上展示了我國航空航天產業加速發展的成果,挺起了中國航空航天強國的關鍵脊樑。

第十一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觀後感

第十一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以下簡稱“珠海航展”)將於今日起至6日在珠海舉行。本屆航展共有11類160多項核心航空產品和系統展示,其中63項以實物展示,57項為首次展出。一些國內外軍迷都十分關注的機型也加入展示,其中,一直帶着神祕光環的中國新一代隱形戰鬥機殲-20,定於今天上午劃破珠海航展的上空,進行飛行展示。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0月31日評論稱,此次珠海航展提供了一次罕見的機會,讓世界得以一睹中國最先進的軍事技術與硬件水平,並特別指出殲20可與美國的多種先進戰機媲美。文章稱,在爭奪制空權方面,由中國成都飛機工業集團製造的殲20與美軍的F-22猛禽戰鬥機和F-35閃電II型戰鬥機“不相上下”。

除此之外,文章還表示,此次珠海航展中將展示的殲-10B多用途戰鬥機、空警-500預警機、轟-6K戰略轟炸機以及武裝直升機武直-10K也都頗具亮點。在無人駕駛方面,中國也將展出多種兼具監控和攻擊功能的無人機,如翼龍II型中空長航時無人機和彩虹-5型無人機,後者可以與美軍的MQ-9“死神”無人機相提並論。

美媒評論稱,珠海航展顯示出,中國在武器裝備國產化的路上已經越走越順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空軍的許多裝備還是從俄羅斯進口。如今,中國空軍的裝備自給率正在以令人驚歎的速度迅猛增長,中國空軍也將活動範圍從僅限於守衞境內領土擴展至可向指定區域投射偵查與戰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