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優秀(3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08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優秀(3篇)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

很早就知道有《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而且知道這本書先是一本網絡作品,由於廣大網友們的追捧,好評如潮,作者當年明月把博客裏的連載送進了印刷廠,一口氣出版了5本,更多人看了後還是好評如潮。我還知道當年明月的這套書之所以好評如潮是因為他把枯燥的正史寫得生動、風趣,看過的人都很喜歡。當然佩服之至啊!於是就買了一套來讀。

讀了幾個星期了,還沒有讀完,但收穫已經很多了。不僅僅是補習了明朝的那段歷史,還領悟到了歷史以外的道理,但最大的'收穫是作者的寫作風格!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朱元璋出生在元朝末期一個農民世家,缺乏食物,於是他就去討飯吃,做和尚。但到後來,元朝卻把朱元璋列為造反成員,以此為藉口來殺朱元璋一家。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朱元璋就是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成為一代偉人的。他不得不戰鬥,而在戰鬥中,他學會了冷靜、堅持與果斷。冷靜讓他能夠準確判斷局勢,甚至在失敗後能夠正確總結經驗;而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果斷,讓他能夠從現在的局勢中正確而快速地判斷。這三件“寶物”結合起來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線,而朱元璋利用這道防線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須要學會冷靜、堅持與果斷。它們讓你準確在判斷局勢;讓你在失敗後能重新勇敢地站起來,而不至於崩潰;讓你從困境中發現機,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靜、堅持和果斷,那麼所有的困難都能迎刃而解,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

看到明朝的吏治,我們現在要幸福多了。起碼沒有那麼多的殺身的危險了。莘莘學子,苦讀八年,通過科舉,混上了一官半職。不知道哪一天,趕上皇上不高興,不知什麼原因,腦袋就搬家了。小時候在農村,到了夏天的時候,外面的火堆旁,會有大批的飛蛾繞着火堆飛舞。那明亮的火堆,是光明,是希望,是崇高。一批又一批的飛蛾前仆後繼撲進火堆燃燒了自己。這就是追求崇高的代價,而現實中的我們又有哪個人不是,象飛蛾一樣地向前衝呢?正如,我在前一篇文章中所説,感謝思想家們告訴了我們生活的真諦——活在現在,活好每一天。要不然我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2

《明朝那些事兒》記述了明朝兩百多年的歷史,將暗淡的歷史煥發精彩。當年明月用他那幽默的筆風,從客觀的角度,剖析人物的心理,帶着讀者去品明朝。

一個王朝的興起,在於前一個王朝的腐敗,一個王朝的滅亡,在於這個王朝的無能。每一個王朝都是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裏,人們打打殺殺,從叔侄大戰到闖王李自成,從蒙古部落到後金部,大人物被打倒,小人物趕上去。一個王朝滅亡,另一個王朝誕生,這像是在輪迴,但其實是在進步。

一個國家的統治需要實力。沒有實力就會被推翻。弱的遲早會被強的征服。只有這樣推陳出新,社會才能發展,人類才能進步。一個經濟繁榮,軍事力量強大的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人民富有就不會造反,軍事國防強大就不會有別國侵略。

一個國家是不能沒有錢的。明朝亡於無銀。國富則民強,國貧則民受欺。中國原來是世界上罕見的帝國,西漢時有絲綢之路,明朝時有七下西洋,各國的友好使臣,商人留學生不斷的湧來,那時何等的強大。後來貧窮下去了,經濟不能再使人温飽,軍隊不能夠足以保衞領土,八國聯軍就來趁火打劫。

為人處事要講氣節,但有時候氣節等於死心眼,我們要有氣節,但不能死心眼。暫時的忍讓是為了以後的長治久安。正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否則就是欠扁,很顯然,明朝的大部分官員就是欠扁的。

在很多時候心態和信念是可以決定成敗的。一支抱着必死決心的軍隊是一支無敵的軍隊。連死都不怕還有什麼可怕的呢?相信自己能行,仗就打贏了一半,相信自己不行,那麼仗就別打了,早點認輸投降或者乾脆自殺算了。所以説士氣很重要,堅定信念調整心態,有決心才有動力。自信很重要,但過於自信就成了驕傲,一個驕傲的將軍會讓手下的千萬士卒喪命。一個好將軍就是一個高素質的兵。一次次血腥的戰役磨練了他們的意志,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從戰友的`屍體中獲得總結。面對強勁的敵人,不斷的戰敗,敗久了就會產生恐懼,但不管有多麼恐懼,下次依然要與他再戰,因為國家需要。終有一朝打垮敵人所向披靡!那麼一塊好鋼就這麼煉成了。

什麼物件都有氣數,氣數就相當於保質期。一個王朝在世界上存在多久,這段時間就是他的保質期。氣數的保質期就相當於國力,國力有增無減時氣數殆盡。國力如果永遠強盛氣數就永遠不盡。所以我認為氣數是可以左右的。

斷斷續續用了一年的時間終於看完了整套的《明朝那些事兒》。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3

趁今年寒假有空餘的時間,我又捧起了講述明史的書——《明朝那些事兒》。

這本書開頭主要講述的是自幼是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因為忍受不了元朝的統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後被人誣陷説他要起義,被迫投靠了當時的起義隊伍。慢慢的,他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漸漸顯露了出來,他先是打敗了其它比他強的起義隊伍,後又經過與元的數十年的征戰。最後趕走了,元朝的皇帝,統一了中國。

中間又講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便利用胡淮庸這個“導火索”,廢除了丞相制度。又創造了內閣。當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權力歸於君主,可是他錯了,後面的朝代中,任何一個內閣都比丞相還會奪權。

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醜惡的小人,一個個專制奪權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捨生取義的將領,還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讀完了這本書,回過頭來想想,才發現自己從書中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而這些改變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殘殺、父子反目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嗎?

在這本書中,最讓我佩服的人就是鐵鉉。他不過是一個書生,可是在面對朱棣的起義下,唯有他沒有退縮,他前往了前線,找到了那些傷兵,逃兵,並帶領着他們與朱棣展開了抗衡,正是這麼一位普普通通的書生,讓朱棣吃了不少苦頭。看到這裏,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就是這麼普通的書生,就可以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這説明他懷有多大的愛國情懷啊!

在這本書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是啊,我想鐵鉉正是靠着對國家熱愛的心和隨時準備為國家獻身的信念而活的吧。

我認為,如果我們想要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話,就必須樹立我們人生的目標。只有準確的認識到我們每時每刻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雖然如今我們的國家不需要我們去着想,但是我們必須要為我們的未來着想。就像外國文學家説的那樣“為麪包而活”,意思就是:我們必須為我們自己有的吃而努力。因為一旦我們沒吃的了,就會餓死。不説保衞國家,就連自己的命都沒了,還談何國家?

或許等我們擁有這個信念之後,我們的人生路會越來越順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