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推薦】歷史説課稿4篇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2.84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寫説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説課稿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推薦】歷史説課稿4篇

歷史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內容是第二單元《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中的一課,是奴隸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時期,是早期國家的產生,比較重要。本課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夏朝的興衰。2、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3、西周的分封制。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瞭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説出西周的分封制,為進一步瞭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2)培養學生分析課題的能力,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歷史進程、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歷史發展線索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我把現代信息技術與本課的內容進行整合,針對七年級學生的現狀,實行問題導航式教學模式。七年級學生求知慾強,但知識積累不夠豐富,對一些複雜歷史現象和概念模糊不清,因此,本課以教師講述為輔助,把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定為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夏商西周時期創造了光輝的文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奴隸社會的國家之一,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以此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重點

西周的分封制。

(四)教學難點

西周的分封制及朝代興亡的歷史性規律。

(五)教學手段

為了生動形象直觀,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手段來完成教學,從而激發學生學校興趣,提高良好的課堂效果。

二、説教法

1、採用問題導航式教學法

首先根據本課課題的"興"與"亡"二字,設計了"自主先學 整理史料"的問題表格,引領學生對比分析"興"與"亡"的國君及時間,然後再圍繞本課的重點難點設置了若干個小問題,以圖説文,讓學生在討論中,在教師的指導下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自主探究式教學法

對學生進行分組導學,採取精講深化、分析綜合、設疑辯論教學方法,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3、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運用多媒體課件,提供有關歷史資料,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加深學生對各知識點的印象。

三、説學法

引導學生分析夏商西周滅亡的原因及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能夠取得勝利的原因,讓學生學會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並充分利用自學、討論、辯論等方式,讓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增強學生的參與協作意識。

四、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視頻導入,創設情境。

多媒體展示"禪讓制到家天下"的視頻,並引導學生一邊觀看視頻,一邊解決如下問題: 片中的誰破壞了"公天下"的禪讓制?

取而代之的是哪種制度?

此制度結束了____社會步入了____社會。

在增強學生興趣的同時,也讓學生有目標地理解了公天下變家天下這一知識難點。 世襲制的開始,標誌着原始社會的結束,奴隸社會的開始,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二)分析課題,出示目標

1.首先分析課題涉及到幾個朝代?分別講到了朝代的興和亡?最終再讓學生了解這近一千三百年的興亡規律是什麼?

2.出示目標,學生學習目標定位。

(三)講授新課

1、整體感知 興亡線索-----自主先學 整理信息出示表格,學生自主看書五分鐘後,展示交流並標記課本。

注意:興與亡的對比及由興轉衰的過渡。

2、細化知識 君臣史事------明君暴君 道盡興亡事(1)學生講歷史人物故事一至兩分鐘。

(2)學生再進一步看書將人與事填入相應的朝代卡中,準備三分鐘後再同位交流並且展示。

(3)學生分兩組分別對以下幾個問題思考並回答展示:

為何夏的建立標誌着國家的產生?

而炎黃堯舜統治時是部落聯盟呢?

盤庚遷都的原因有哪些呢?

將牧野之戰填入西周對嗎?

(4)分析史料 揭密分封:

通過圖象、動畫及聲音等巧妙地展示了分封制的目的,內容及作用。讓學生一邊聽,一邊看,一邊想,一邊記。多位學生在互相補充下回答完整後,標記課本並進行短時地形象記憶。接下來設置了"草擬聖旨領悟聖意"的環節,讓學生模擬周天子的身份給姜尚分封齊地,且詔書中要包含分封制的目的,內容和作用。待學生準備一分鐘後展示,最終教師展示配音的詔書,其內容如下:

為了加強對齊地的管理,現將齊地人民及土地賜於姜尚進行管治。太平之時姜尚要鎮守齊地,周室危機之時要出兵保護周室安全,此外,還要定期進京朝貢和述職。望姜尚勤政愛民,發展生產,振興齊地經濟,開拓周室疆土。

這樣做既附合了分封制的歷史背景,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最後就問學生"分封制"真能保西周太平下去嗎?它有沒有弊端呢?演示動畫,讓學生明確"諸侯勢力膨脹,威脅周室安全"的歷史事實,也為之後的春秋戰國亂悠悠埋下伏筆。

3、認識歷史,感悟昇華------歷史軌跡 藴藏玄機首先再次出現興亡表格,引導學生提出探尋興亡玄機的原因。之後出示了兩段自制且錄音的可以反應明君興國和暴君亡國的兩則史料。

史料如下:

湯任用賢臣伊尹,關心百姓,農民和商人各安其業,商朝很快強大起來……周文王勤於國事,重視農業生產,重用賢才姜尚,周國國力也逐漸強大起來,其子周武王經牧野之戰後,打敗沒落的商朝,建立了西周。

夏桀徵發百姓建造宮殿,終日飲酒作樂,把百姓當成坐騎,百姓恨透了他,竟想與桀同歸於盡……商紂王建造宮殿,"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盡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來鎮壓人民,同時建立鹿台,搶掠百姓財產,失盡民心,所以人民在牧野之戰中紛紛倒戈……周厲王暴虐無道,使人民不滿,引發國人亂動,後來還上演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一幕,至此,周王室失信於天下,終於走上了滅國的道路。

歷史説課稿 篇2

一、 教材分析:

本課出自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歷史課本第二單元“近代化的艱難起步”。本課和前幾課聯繫緊密。中國在近代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國門被強迫打開,中國各階層為挽救民族危亡,從經濟、政治到思想文化、社會風尚,開始了一場深刻的變革。本課主要從“照相和電影在中國的出現”,“剪髮辮,改稱呼”,“易服飾”這三個題目介紹清末民初社會的變遷,突出了社會生活也隨着時代潮流不斷進步的特點。內容豐富多彩,都屬於實際生活的典型事例,理論性不強,意在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繫。

二、學情分析:

經過一年的歷史學習,八年級學生無論在學習方法還是知識的積累上,都有了初步的基礎,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識。這個年齡的學生抽象思維開始發展,但仍然相對較弱,仍以形象思維為主,雖然參與意識很強,但卻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對生活習俗的認識只停留在表面,而不會對其內涵和歷史意義進行深度思考。

三、教學目標:

基於對新課程的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的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一)、知識與能力:

1. 知道照相術,電影在中國的出現和發展。

2. 瞭解民國初年剪髮辮,改稱呼的基本史實,並試分析出現的原因。

3. 瞭解中山裝、旗袍的基本知識,嘗試通過服飾的變化來確定社會發展變化。以此來培養學生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加工整理所收集的資料,組織開展主題活動彙報會,向全班同學彙報展示各小組探究的結果。

2、 教師在學生彙報活動中,及時引導學生思考,透過表象看本質,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社會生活變遷的原因。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學習中逐步認識到隨着社會的進步以及人類文明的發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類的生活必將發生重大的變化。中國社會接受西方傳入的照相和電影,剪髮辮,改稱呼以及服飾受西方影響發生變化等反映了時代發展的必然

四.重點難點:

【基於對教學目標理解及學生實際的瞭解,我將本課重點,難點確定如下:】

重點:知道照相,電影在中國的出現和發展;瞭解民國初年剪辮,改稱呼,易服飾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

難點:理解剪髮辮,改稱呼的原因和嘗試從服飾的變化中瞭解社會的變化與發展。使學生認識到這時中國社會的進步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五、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交流學習

(基於新課程改革培養學生探究式學習的能力與合作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的要求,確定此教學方法。)

六、教具選擇:多媒體

七、課前準備:

1、將學生分成三組:科技組、禮儀組、服飾組。

2、教師幫助學生制定自學提綱。

3、教給學生整理資料的方法。

4、推薦資料:《老照片》叢書、電影《西洋鏡》

  八、教學過程:

(一)導課: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二)帶着問題,自學課文,檢測學習效果。

(三)成果展示交流。

1、學生展示交流學習成果。

2、教師提問,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並總結深化。

(四)、歸納拓展:

學生討論:為什麼清末民國中國的社會生活會有如此大的變化?

教師糾正或補充、深化,提升學生的認識。

  九、練習:會考鏈接。

強化訓練會考考點。

  十、小結和板書設計相結合。培養學生歸納知識、梳理知識的能力。

  十一、反思:

優點: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交流的能力,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不足:時間安排前鬆後緊。

歷史説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7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綜合探究三————《遊歷華夏》,根據教育美育原理和心理學家羅傑斯的人本主義教學模式,我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堅持以人為本,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嘗試進行美育與教學的有機結合,以便更好地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本節課標有兩個,一是學會從地圖與圖表獲取信息,一是學會比較不同地區的不同特點,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教學內容實際上是一節單元綜合課,重在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引領學生挖掘了本土教材客家文化。

我所面對的學情是:

基於對以上分析,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這三個。

對本節的重、難點進行了如下處理:

—————

在學法上,我採取從課前、課堂與課後三個環節的指導。

本節採取的教法主要有這五種。下面,我側重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處理:

因為本節採取的是小組合作的綜合探究課,所以對學生的課前指導宜詳細

而具體。總的準備有2個,其中學生的準備按互補原則又具體分為三個小組:攝影組、地理組、經濟組。每組各有主題、任務、成果展示和評價四個目標。每個小組再進行具體分工。如:

攝影組:網上查找深圳,鄭州,西安和烏魯木齊的自然景觀圖片及風土人情圖片、下再分設4組:圖片組、課件組:、展覽組、主持組。

地理組:負責所經地區地形與氣候的多樣性及南北與東西地區的差異性、

下再分設地形組、氣候組、南北組、東西組、展覽組,分別帶着各自的問題查找資料。

地形組:

1、我國地形區有哪些?2、我國地勢有什麼特點?

氣候組:

1、我國的氣候類型有哪些?2、氣候的顯著特點是什麼?3、秦嶺—淮河有哪些地理意義?

南北組與南北組:

1、本地區的自然景觀與風土人情。2、分析差異的原因。

展覽組:

1、負責評選所有圖片,選取精華打印,張貼。2、負責本小組的成果展示與講解。

歷史説課稿 篇4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工業革命的興起》,共分為六個部分: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設計感悟。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中的第一目。教材以英國紡織業出現的一系列重要發明引入,主要講述工業革命的進程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這也是學習本單元的關鍵內容之一。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教對象是八年級的學生,他們具備一定的認知和理解能力,但對於“工業革命”這個歷史事件卻瞭解較少;此外,因教材內容比較簡略,需要通過設計各種活動幫助學生形成比較直接和感性的認識。

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

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擬定如下: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過程,瞭解工業革命期間的重要科技成果及其對人類的影響,認識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及人類不斷創新的精神。

為達成教學目標、落實本課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採用情景教學、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形式,具體設計如下:

教學過程

由新課導入、初步感知、深入領悟、學以致用四個環節組成。

在新課導入環節,通過播放一段各種列車奔馳的視頻,引起學生的興趣,並提出疑問:你知道火車是怎麼來的嗎?追根溯源,引入工業革命的主題。

用學生比較熟悉和有親切感的素材開始講授,容易吸引其注意力,引起對本課知識的興趣,也有助於拉近他們同工業革命的心理距離。

為幫助學生儘快進入工業革命的歷史情境,我在“初步感知”這一環節首先讓學生觀看一段由圖片和配音組成的自制視頻,找出工業革命前後人們生產方式的變化,從而引出工業革命的概念,即生產方式由手工勞動向機器生產轉變;然後讓學生根據設置的問題自主學習,初步掌握工業革命的相關要點,學生完成自主學習後,再通過提問的方式檢測自學效果。之所以這樣處理,是因為工業革命的相關要點是本課教學重點之一,用提綱式的問題將要素提取出來是一種便捷而高效的做法。同時,引導學生帶着問題預習,有的放矢,有助於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此基礎上進入環節三——深入領悟

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通過尋找歷史事件間的因果聯繫,探究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原因。

先將全班分為四大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每組討論一個歷史事件。例如,第1小組探究資產階級革命為工業革命的興起提供的`條件,第2小組探究新航路的開闢與工業革命的關係。每組由組長組織,一名記錄員記錄組員的發言情況,最後由一名發言人展示本組的探究結果。教師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應給予及時指導,對於學生不太熟悉的知識,如圈地運動,則需提供一些補充性資料以幫助學生理解。最後,教師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歸納,進而突破難點。本探究側重引導學生尋找歷史事件間的因果關係,可培養學生的知識整合及牽引能力;同時,小組探究的形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工業革命在具備了發生的條件後,首先在英國進行。那麼,在此過程中究竟出現了哪些重要的發明創造呢?通過問題承轉,進入下一環節。

由四位學生分別代表傳統手工紡車、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和蒸汽機帶動的紡紗機,描述自己的優點,指出前者的不足,最後由全班同學歸納總結。如由蒸汽機帶動的紡紗機指出,水力紡紗機需要靠天吃飯,而自己則完全跳出地理位置的侷限等。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

這樣做的目的在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呈現工業革命期間在紡織業方面出現的重要發明。該活動在加深學生的印象、落實重點的同時,也可讓學生感受到人類不斷追求進步、不斷創新的精神。

蒸汽機作為一種嶄新的動力機器在其他領域也發揮了巨大的威力,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讓我們去工業革命成果展覽館看一看。

將教材中的文字內容用圖片加以展示,在展示的同時配以簡單的文字説明。通過圖片,向學生直觀地呈現工業革命時期取得的重要成果。這樣做,可在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更讓他們感受到“蒸汽時代”的來臨,在各個領域都打上了“蒸汽時代”的烙印。

那麼,在這個嶄新的時代裏,人們的生產生活又發生着怎樣的變化呢?請欣賞情景漫畫——“瞧這兩代人!”

八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理性、邏輯思維尚不夠強,漫畫這種形式直觀、生動、形象,能勾起學生興趣。

1.第一幅漫畫:手工VS機器。通過對比分析,學生自然得出結論:生產方式發生由手工生產向機器生產轉變,提高了生產效率。

2.第二幅漫畫:馬車VS火車。學生從直觀的漫畫中不難發現,人們的交通出行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出行速度提高,交通也越來越便捷。

3.第三和第四幅漫畫則從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人們的觀念和文明程度變化的角度加以展示。

通過以上漫畫的分析,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在認真觀察、思考後,在老師引導下進行認真分析,能夠很好地理解本課內容。

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分析圖表和文字史料,培養學生閲讀圖表和史料分析的能力。通過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得出結論,最終落實重點,突破難點。

工業革命使人類文明的進程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直至今日,我們仍享受着工業革命帶來的速度與效率。我國鐵路經過六次大面積提速後進入鐵路高速時代。武廣鐵路客運專線的開工,更是我國鐵路交通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採用最先進的技術,建成後從武漢到廣州乘火車僅需不到5小時的時間,比原來縮短了一半以上。怎一“快”字了得!

從歷史迴歸現實,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生活,學以致用。探究生活中還有哪些方面有工業革命的影子,將課堂延伸至課後!

設計感悟

本課較多采用圖文資料,能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也能培養學生閲讀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時通過開展各種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Tags:説課稿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