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實用的歷史説課稿4篇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9.57K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是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歷史説課稿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歷史説課稿4篇

歷史説課稿 篇1

教學目標

1.概述孫中山為民主共和而鬥爭的主要史實:建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領導辛亥革命,頒佈臨時約法,捍衞民主共和的鬥爭,促成國共合作。

2.感受孫中山的革命精神:百折不撓,天下為公。

3.感受其在二十世紀中國社會鉅變中的歷史作用。

指定本課教學目標的依據

1.吳老師的教學目標的設計是以學生為主體,爭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課前預習,學講的方式讓學生動手動腦,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極其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本課教學目標的制定如下:

1.根據學生的需要制定教學目標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在必修已經學過,學生對比已較為掌握,教材其他的內容都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或者大概聽過,並沒有充分的瞭解

2.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制定教學目標

3.根據實際生活的需要制定教學目標

歷史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通過孫中山精神的學習,讓學生學習孫中山的美好精神

教的活動

首先,個人覺得吳老師作為新老師在講《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這一課已經講的不錯了,尤其吳老師在小組合作探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並且是這堂課的靚點。

吳老師利用一段有關孫中山先生的臨終遺願錄音和觀看照片導入新課,引出了今天上課的主要內容:孫中山一生為革命做了哪些貢獻?還有哪些未完成的使命?他的革命精神和對他的評價。首先她對學生的預習進行了檢測,之後很自然的講解了孫中山先生為民主共和做出哪些鬥爭的知識,然後給出同學一兩分鐘思考時間,請同學主動回答老師的問題。在維護共和中吳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孫中山為捍衞民主共和鬥爭失敗的原因是什麼?這時候讓同學從材料中獲得有效的信息,培養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回答問題。講解到孫中山一生最偉大的轉變是什麼的時候?着重突出了新三民主義,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這裏是老師教學中應該突出的一個難點問題,一定要突出新三民主義新在什麼地方,學生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還不是很深。

吳老師利用了很多設問和提問的方法,請同學積極的回答,並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對學生回答有些吃力的方面加以引導。

最重要的是吳老師設計兩個合作探究問題,學生共分成六個小組,每組八個人左右。每一個探究題給出十分鐘左右的討論時間。讓小組交流,然後學生給出討論結果。分別把他們組內的關鍵寫在白板上,然後闡述自己的觀點。在這期間對歷史感興趣的學生可能就會發表自己很多的看法,但有一些同學還只是處於被轉換的迷茫中,不知道這節課的重難點。

最後在學案上吳老師安排了課後檢測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老師提出的三個問題,藉以獲得新知識或鞏固、檢查已學的知識。

我覺得不足的是:①這堂課從開始到結束沒有一個學生提出對孫中山先生看法的任何異議之處,我們現如今的學習不就是辯證的看待任何事情。

②老師真的只是在引導了,把課堂還給學生,我覺的不是老師只是一節課並沒有講足夠讓學生知道的知識。其實學生沒有老師那麼足夠的能力。學生在回答完問題後老師是否應該給出一些評價。

③學生課堂內講的知識涉及到很深的層面,但是真正在現如今的高中教學模式下,真的會在實際教學中做到這些嗎?

學的活動

吳老師將學生分為了6個小組,每組8-9人。小組討論主要在合作探究活動時採用,在合作探究之前一直是不分小組活動。

這節課學生參與度很高,除小組探究外也是全程和老師互動頻繁,學生主要活動和內容如下:

1、聆聽孫中山臨終遺願錄音和觀看ppt上其照片

2、全班齊讀ppt上的本課課標要求

3、預習檢測時,學生積極舉手回答需填空處內容,3名同學皆準備充分,回答正確

4、 瀏覽ppt圖片,並據此回答孫中山為爭取共和做出哪些努力,學生小聲討論後回答,與老師互動

5、回答ppt上的填空題,大多自己在下面報出自己認為正確的答案,之後認真聽教師分析

6、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孫中山維護共和鬥爭失敗原因”,發言同學歸納了幾點自己的觀點,其他同學也認真聽取並及時補充自己意見。

7、學生齊聲回答新三民主義“新”在哪裏,在“民權”部分有些卡,在教師幫助下重新理解

8、在回答新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的聯繫時,只有很少同學有反應

9、 一起齊讀孫中山名言,並且回答問題“從中感悟到哪些精神”,三名同學站起發言

總的來説:學生參與度很高,回答問題較積極,其餘在聽的同學也保存專注力在課堂;同時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時也給予引導和啟發,師生互動在學生回答問題時頻繁

小組合作探究部分

探究一:

問題一:孫中山歷史評價問題,有人認為他與華盛頓和盧梭具有相似性,學生認同哪一種,5分鐘討論後,兩個小組的代表發表他們的觀點:

觀點一:認為與華盛頓相似,學生分別將他們兩者在三個不同年齡階段所做的事業性質進行對比,發現其具有一致性,同時總體概括其一世事業都是資產階級革命的領袖,都被譽為國父等等

觀點二:認為與盧梭相似,學生回顧了盧梭的人民主權、契約論等主張,孫中山的理念中也體現了類似的觀點。同時學生創造性的提出盧梭的浪漫主義在孫中山的個人性格中有很強的體現,尤其是孫中山對袁世凱抱有的幻想。

問題二:學生根據材料回答孫中山和華盛頓辭職的原因,並對其辭職做出評價,5分鐘討論後,兩個小組代表發表他們的觀點:

觀點一:認為是孫中山的高風亮節,以及對袁世凱的幻想

觀點二:補充另一個觀點,認為是被迫無奈,從而點明瞭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探究二:

學生就“最欣賞孫中山哪些地方”討論,並將其寫在白班上到講台上向學生講述

小組討論後都在白板上寫下了關鍵詞,其中兩位小組代表上台發言。

其一:講述了孫中山好幾點大家所不知的特點,如布衣總統,生活簡樸、不貪戀權力等。

其二:以其愛國為總點,分別從其救國,不貪戀權力等方面展開論述都有自己的觀點並且表達能力都不錯。

總的來説:小組合作探究環節,很明顯發言的學生都有自己的見解,而且看得出來課前做了功課,涉及很廣。

但是就小組討論環節來看,很多小組成員在討論的時候並不積極參與,每組只有幾個同學在討論,有些同學都開始兩兩交談明顯不在討論相關話題,顯然每組回答問題已經指定好固定的人了,其他人就不做討論的努力了

學會了什麼

見習是一件非常令人愉快的一件事情,我們小組各有分工,我就將我的的部分談談。我的任務是學生學到了什麼?除了課堂上的重點知識,孫中山的思想,貢獻。評價。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內容。

這是一個重點班,班級的氣氛相當的活躍,我注意到,同學們除了教科書,事先都準備了厚厚的一疊參考資料。所以説不管課堂學到什麼,課後同學們至少學會了如何就某一主題去查閲資料。

在課堂上,老師先是挖詞填空,同學們爭相回答,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學到了如何去把握機會,展示自己。以及如何歸納課本上的知識。

其次,經過同學們在課堂上的討論,部分同學學會了如何與同伴分享自己的觀點,以及如何在別人反駁你的觀點時,進行維護觀點,改正觀點。

在討論之後的展示環節,同學們,一部分人學會了傾聽,另一部分人學會了如何去表達自己,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去更好的吸引人多眼球。

……

除此之外,我還想提的是,學生本可以學到什麼。

第一,論從史出的思想方法,當一位男同學説他的觀點,故事,老師可以因勢利導,進行追問

第二,對於創新意識的重視,一位女同學提出孫中山的浪漫主義,老師應該在分析她的這一觀點的同時,對她予以表揚,表揚她在課堂上提出了這個相對新穎的思想。

第三,書寫能力,審美情趣,同學們上去寫字,有的非常美觀,有的很一般,老師可以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歷史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商鞅變法》是高二歷史選修1第二單元的內容,主要介紹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改革,重點是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變革,歷史的一大進步,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為日後秦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體現了知識的延續性,起着承上啟下的歷史作用。

二、説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理解商鞅變法的必然性和積極意義,知道商鞅變法的措施。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歷史想像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學會全面思考問題,培養和提高分析能力,學習分析事物因果關係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體會商鞅變法的過程和意義,對學生進行從小立志、追求理想、勇於改革、進取創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同時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認識歷史人物和歷史問題的能力。

(2)認識改革對歷史的推動作用,正確對待歷史上和現實生活中的改革。從商鞅為改革而死的人生經歷,感悟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4、過程與方法:通過課前準備,培養學生查閲資料、收集信息的能力。通

過情景再現和史料分析,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

5、重點:商鞅變法的內容;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兵強。

6、難點:商鞅變法特點;一分為二地看待商鞅變法的得失

三、説學生

本課教學對象是高二年級選修歷史的學生,經過高一一年的學習,已經掌握了較系統的歷史知識,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有一定的分析綜合概括能力,因此在選修課的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四、説教法

針對本課的特點,依據“啟發式”教學法,對學生進行導學,並採取講授,討論,學生課堂表演等教學方法,充分運用教材插圖以及多媒體設計課件,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五、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2分鐘)

播放《走進新時代》這首歌。同時課件上顯示這首歌的部分歌詞,“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高舉旗幟開創未來……”(目的是營造課堂氣氛,以便成功導入“改革”的教學內容)

(二)講授新課(35分鐘)

一、商鞅其人(生平簡介)(5分鐘)

1、展示“商鞅像”。請學生結合教材P22的內容及收集的相關資料介紹商鞅的生平,教師作適當的補充。

2、引導學生閲讀P23【學思之窗】的內容,談談秦孝公為什麼對帝王之道不感興趣,反而對稱霸之道感興趣?讓學生結合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最後教師歸納總結。

3、補充商鞅徙木立信,取信於民的歷史小故事(提倡誠信的重要)

二、商鞅變法的內容(15分鐘)

1、引導學生閲讀P23—24教材內容,尋找落實知識點

2、老師逐一講解;

(1)關於“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利用多媒體展示相關史料,結合教材,設置問題:為什麼説“為田開阡陌封疆”破壞了奴隸制的生產關係?“重農抑商“的思想在當時有什麼積極意義?結合現實,談談你對這一思想的認識,讓學生討論,教師適當啟發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最後利用教材插圖《獎勵耕織》《商鞅銅方升》加深對商鞅變法相關歷史的理解和認識。

(2)關於“獎勵軍功、加強集權”,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及收集的資料,組織學生分成奴隸主貴族守舊派和新興地主階級改革派,展開宮廷辯論,加深對變法內容和評價的認識。

3、學生髮言商鞅變法中哪一條最重要,為什麼(這是見仁見智,沒標準答案的,目的是啟發學生進行發散思維並且能加深學生對變法內容的印象)(2分鐘)

三、對商鞅變法的評價(10分鐘)

1、商鞅變法的作用

引導學生結合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從政治、經濟、軍事幾方面討論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最後請學生閲讀教材P27【資料回放】、插圖和P28歷史縱橫概括總結商鞅變法對秦國乃至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

2、變法的歷史侷限

引導學生閲讀P28教材內容和【學思之窗】,思考:商鞅變法有何歷史侷限性?怎樣看待這些歷史侷限性?這些歷史侷限性與改革的指導思想(法家思想)有什麼關係,與階級屬性有沒有關聯,從而對商鞅變法形成完整的、科學的認識。

3、商鞅變法的特點

引導學生結合商鞅變法的內容、作用分析商鞅變法的特點。

四、商鞅之死(對改革的感悟)(5分鐘)

1、教師設計讓學生分組討論問題:守舊勢力為什麼強烈抵制和抗拒商鞅變法?他們是如何抵制和破壞變法的?導致商鞅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什麼?為什麼説“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

2、組織學生討論商鞅之死是否意味着變法的失敗(一場變法的成功與失敗的標準,不在於實施變法人的生與死,而在於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4分鐘)

3、啟發學生,我們應當學習商鞅的什麼精神?培養學生勇於變革、與時俱進的意識、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課堂小結(5分鐘)

展示自制表格引導學生完成,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認識

領域措施作用侷限

經濟

政治

軍事

思想文化

社會習俗

教師講解説明:商鞅變法是一次較為徹底的地主階級的改革運動,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習俗等領域進行了全面改革,促進了秦國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富國強兵和後來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但也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侷限性。我們應一分為二地來評價商鞅變法。同時商鞅變法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只有不斷的變革,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從商鞅身上,我們看到了改革家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大無畏的獻身精神。任何一場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所以同學們應該好好學習,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

(四)鞏固練習(3分鐘)

針對學生的實際和教材的特點,設計一套練習題,利用多媒體展示完成。

(五)佈置作業

完成教材的本課測評題

六、説板書設計

將本課要點設計成知識框架,直觀明瞭。

歷史説課稿 篇3

夏商西周的興亡

夏的都城在陽城,統治中心地區,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

夏朝的國家機構,是奴隸主階級壓迫平民和奴隸的工具

朝代暴君亡國之君

夏朝夏桀夏桀

商朝紂紂

西周周厲王周幽王

西周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內容是什麼?起了什麼作用(見《課課練》126頁)

商朝曾幾次遷都,直到商王盤庚遷都到殷,統治才穩定下來。後來又稱商朝為殷朝。

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西周。

以上對夏商西周的興亡歷史知識點的總結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知識講解能很好的幫助同學們的學習,同學們努力學習哦。

華夏之祖

炎黃部落聯盟—→華夏族—→漢族——→中華民族

黃帝——→人文初祖

1、我國原始社會結束在禹時期2、我國奴隸社會開始於公元前21世紀

3、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叫“禪讓”制。首先實施該制度的是堯推選舜為繼承人,結束該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標誌着奴隸制度開始了。

以上對華夏之祖知識點的內容總結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在考試中取得很好的成績,加油吧。

歷史説課稿 篇4

  一、分析教材,確定重點

  1.教材的內容和地位

縱觀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了隋唐、宋元、明清的歷史,以時間進程為線,分時期描述,各主題前後相承、緊密相聯。

《成吉思汗與忽必烈》是第七學習主題第四課的教學內容。本課從政治上看:呈現了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強大而統一的政權???元朝,它是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從經濟上看:它上承唐宋,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它又下啟明清,將繁盛傳承到明朝、清朝,直到清朝中後期中國社會才呈現衰敗之勢。從民族關係上看:元朝民族進一步融合,回族形成,它為民族關係的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局面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從歷史人物角度看:成吉思汗被譽為世界100位有影響力人物之一,忽必烈是中國封建歷史傑出帝王之一。總之,本課承上啟下,有助於學生從多角度整體把握歷史發展脈絡。

  2. 教材的編寫特點和設計意圖

本課有三個子目。首先教材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示“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的背景、過程和統一後的'情景。同時輔以“寫寫”“想想”等語言,激發學生興趣。接着,教材以大量文筆、圖片展示“忽必烈建立元朝並統一中國”的過程、舉措和影響,並輔以“讀讀”“看看”“説説”等指示性語言加強知識的掌握和觀察分析能力的提升。最後,教材簡要展現了民族關係發展的原因和表現。

從知識層面講,本課涉及解王朝興衰更替、國家統一、政權鞏固、民族發展、歷史人物等重大內容的過程,有一定的深難度。從過程和方法層面講,本課是一個感知歷史現象到歸納歷史知識,從歸納歷史知識到認識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過程。

  3. 教學重點的確定

綜合上述教材分析,學生要在一堂課內多角度、完整全面的掌握理解困難很大。因此,我結合教材和《歷史課程標準》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取捨和重組,並在對比同單元歷史人物的基礎上確立了緊扣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兩個歷史人物為核心的學習主線,以使學生明確學習中心。同時結合《課標》的要求確立以評價歷史人物忽必烈為學習的重點。

二、 分析學情,確定難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正確分析學生情況,是學案設計的基礎,是新課程理念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

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具備了自主閲讀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但七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還在發展中,在歸納、分析、判斷、評述等邏輯性較強的問題上,存在較大難度。因此我確立了以客觀、公正的“評價歷史人物-------忽必烈”為基石,推廣到明確歷史人物評價的方法和原則為教學難點,這也是本課的落腳點。在教學環節的設計時,本着符合學生心理特徵,遵循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形象到抽象,呈階梯狀的學習進程以突破難點。

  三、 依據課標、教材和學情分析制定學習目標

1. 知識技能:説出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的史實,記住忽必烈建立元朝,統一中國的時間。列舉忽必烈的治國措施。説出元朝民族關係發展的表現。

2.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忽必烈統一中國的意義的辯析,培養學生多角度全面分析事物的能力。通過忽必烈歷史功過的評析,使學生掌握分析和評價歷史人物的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蒙古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他們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形成正確的民族觀。認識元朝的統一促進民族融合,社會發展,是歷史的進步。

  四、 圍繞目標,設計學習方式、教學方式

  1.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本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教學理念,以學案導學為核心,採取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主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自主閲讀、思考、探究),它有助於學生積極主動的獲得知識,探索新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自主學習也是合作學習的前提,只有充分的自主,才能更好的合作。合作學習(交流分享、講解評析)有助於培養學生善於與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的能力,樹造樂於交流分享心得的品質。同時,學生在探討分享中易於激盪思維,拓展視野,從而更全面深入地分析歷史現象,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2.教學方式???組織、指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的領路人,因此教師的角色以組織、指導學生為主。(1)教師的組織方式:施以各種方式提醒學生,以維護課堂的紀律;組織學生學習活動的語言簡潔、具體、明確,具可操作性;評價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及時,富有激情,並對優秀小組加分,以激發學習熱情。(2)教師的指導方式:通過讀書指導法促成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歸納分析法幫組學生掌握有效的歷史學習方法;通過啟發式提問、談話法開啟學生思維,引領學生學會運用歷史的眼光評析歷史現象、歷史人物。

在歷史課的教學中,教與學是相互聯繫影響的,學案為師生的教與學搭建起了互動的橋樑,營造了成長的平台。

Tags:説課稿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