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實用】國中歷史説課稿3篇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1.1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中歷史説課稿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國中歷史説課稿3篇

國中歷史説課稿 篇1

一、學情分析

1、九年級學生的知識面較廣,個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課堂上,應當順應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對學生的積極思維給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導,從而激發學生敢想、敢説、愛説的慾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部分學生對自主學習還不大習慣,缺乏相應的主動性;另外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他們對新鮮的、有趣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課要理清知識脈絡,由淺入深,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並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教材分析

1、主體線索和分期:資本主義發展史就是資本主義制度產生、確立及進一步發展完善的歷史,對於這段歷史的學習可抓住兩條線索,一是資本主義的發生史,二是資本主義的發展史。

資本主義的發生史是資本主義的童年時代,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資本主義的興起;二是資產階級的革命時代。

資本主義的發展史是資本主義制度最終確立並進一步發展走向成熟的時代,可分為四個階段:一是資本主義制度最終確立;二是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三是兩次世界大戰;四是二戰後至今。

2、教材重難點

重點:構建知識體系,理清知識點,使學生全面熟練地掌握基礎知識。

難點:使學生理解知識間的相互聯繫,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及亮兵中學的校情和學情,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緯度,本課的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構建知識體系,理清知識點,全面熟練地掌握基礎知識;歸納所學知識的規律,弄清知識間的相互聯繫、前後知識間的聯繫。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2、過程與方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研究問題的方法,並能用來解決實際問題;能把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相結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明確自己的不足,找出自己不足的原因,使自己獲得提升;正視自己,樹立信心,確立目標,有一個良好的心態;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

四、教學方法:

1、從激發學生的目的出發,啟發誘導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的想法、意見給予充分肯定,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在歷史學習中應提供主動建構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根據這一理論在課堂上要提供平台給學生展示和討論,同時,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豐富教學資源,在有限的時間裏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明確概念、啟發思維的目的。力圖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構思:

1、本課共分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發展和最終確立。

2、根據以上線索,重新組織教材並適當加工,利用真實、形象、有説服力的史實加以佐證,使學生的認識得到昇華和提高。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從多角度探討問題。

六、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教師明確資本主義的發展線索,直入教學主題。

2、教師講授新課,理清資本主義發展的知識脈絡,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3、資本主義的發展。學生自讀教材,完成《世界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英美法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簡表》,鞏固基礎知識。

4、資本主義在世界範圍內的確立。學生回顧工業革命的知識點,並自己歸納19世紀中期資產階級革命革命和改革的知識點。

5、活動與探究。教師提問並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和探究問題,每組派代表回答。

這樣,學生以問題為導向,積極思考,開拓思路,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這一問題,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6、課堂總結

7、課後作業。

國中歷史説課稿 篇2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大一統的漢朝》,它選自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的第三課時。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大板塊進行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於概括性的篇章,向學生們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課標要求:

內容標準: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活動建議: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

那麼根據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我的教學三維目標制定為如下內容:

(二)教學目標

1. 瞭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並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基本史實。

2. 學會一分為二地全面評價歷史人物;

3.通過談話法實現師生互動;藉助表格歸納法記憶基本史實;利用歷史短劇將學習難點簡單化。

4. 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們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這些目標,則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確立依據:首先,這個重點的設置符合課標要求;其次,本課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時間跨度較大,涉及的史實較多。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的範圍縮小在西漢的興盛,而漢武帝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則成就了這一興盛,所以,將漢武帝的大一統作為教學重點是比較恰當的。

2、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確立依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促成大一統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對於學生們來説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對這一內容的闡述較為簡單,不利於學生們形成全面清晰的認識,因而這一內容是學生們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至於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我會在後面的説教學過程中具體説明。

二、説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七年級學生們

優勢:本課的授課對象是七年級第一學期的學生們,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們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根據學生們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學法

(二)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和講解法,對於重點內容將採用表格歸納法、由學生們表演歷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着重培養學生們的學習主動性和歷史思維能力。

  三、説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新課 (3分鐘)

因為學生們是第一次接觸“大一統”這個名詞,所以我會在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前向學生們解釋清楚“大一統”這個名詞的概念,讓學生們對本課內容有一個大致的瞭解,明確學習方向。然後我會用語言過渡到新課的學習:那麼,漢朝是如何實現大一統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尋找答案。

這樣的導入簡單直接,可以讓學生們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並且帶着疑問有目的地展開新課的學習。

(二)講授新課(34分鐘)

1.文景之治(10分鐘)

這一子目的內容比較簡單,首先我會讓學生們閲讀教材,歸納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漢初的社會環境。然後利用這樣一個表格,與學生們一同完成對第一子目的學習。這個表格是秦王朝和漢初文景時期統治政策的對比。我將引導學生們回憶前面所學內容並利用本課教材內容完成這一表格。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們複習鞏固前兩課的內容,還可以在對比中加深對文景之治的認識。另外,表格內容條理清晰,有助於學生們記憶。

在完成這個表格歸納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內容後,我會讓學生們試着用一句話定義“文景之治”,讓學生們提高歸納概括能力的同時對“文景之治”形成明確的概念。

接着我會用這樣一句話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漢初文景時期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2.漢武帝的大一統(17分鐘)

這一子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我會讓學生們閲讀小字部分,回答這一個問題:漢武帝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麼?——漢武帝年輕有為,善於用人。

然後讓學生們進行小組討論,在3分鐘分別討論總結出漢武帝在政治思想兩大方面所採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至於經濟方面的措施,將在後面一課獨立單獨學習,這一點我會向學生們説明。在小組討論總結出答案後,我會給出我的答案。然後對學生們較難理解的推恩令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行進一步講解。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老師在學生們小組討論後給出答案,可以讓學生們在已經思考總結過的前提下發現自己認識的不足之處,加深理解。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們討論得出的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點撥。

那麼,對於推恩令的講解我將用這樣一幅圖表,直觀清晰,方便學生們理解認識。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內容,我會讓學生們表演課前準備好的歷史短劇,即由四個學生們分別扮演漢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説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採用,扮演漢武帝的學生們要説明為什麼這麼選擇。

然後我會進行小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利用歷史短劇不僅可以重新集中學生們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將教學難點簡單化,加上教師的進一步總結,讓學生們較輕鬆地進行理解學習。

最後,我依舊會用語言過渡到第三子目的學習:漢武帝的大一統,使西漢進入了鼎盛時期。但是,百餘年後,西漢逐漸走向了衰亡。重新建立的漢朝,定都在洛陽,歷史上稱為東漢。

3. 東漢的統治(7分鐘)

這一子目內容在教材中可以作為自主學習部分,所以我會將其進行簡單處理。學生們在閲讀全文後,讓一名學生們試着對“光武中興”進行簡單定義,還有一名學生們簡單向大家講述東漢的滅亡。這種方式有助於培養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三)鞏固總結 3分鐘

做好課堂總結有助於學生們理清本課的歷史發展線索,也有助於老師重新強調重點和難點。這裏我將結合板書引導學生們整理本節課的基本線索。

(四)課後作業

寫一寫:

俗話説,功過自有後人評,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漢武帝在位時,採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漢朝經歷了百餘年後才走向衰亡,你怎樣看待這兩位皇帝?

這一環節的設置是為了對應課標要求“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因為課時的限制,我將其靈活處理,作為學生們課後自主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國中歷史説課稿 篇3

歷史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其思想內涵廣泛滲透到其他各門課程中。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國中歷史説課稿川教版,希望能幫到你!

大一統的.漢朝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大板塊進行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於概括性的篇章,向學生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課標要求:

內容標準: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活動建議: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與漢武帝的歷史作用。

那麼根據教材內容與課標要求,我的教學三維目標制定為如下內容:

(二)教學目標

1. 瞭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並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基本史實。

2. 學會一分為二地全面評價歷史人物;

3.通過談話法實現師生互動;藉助表格歸納法記憶基本史實;利用歷史短劇將學習難點簡單化。

4. 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這些目標,則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確立依據:首先,這個重點的設置符合課標要求;其次,本課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時間跨度較大,涉及的史實較多。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的範圍縮小在西漢的興盛,而漢武帝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則成就了這一興盛,所以,將漢武帝的大一統作為教學重點是比較恰當的。

2、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確立依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促成大一統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對這一內容的闡述較為簡單,不利於學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認識,因而這一內容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至於如何突出重點與突破難點,我會在後面的説教學過程中具體説明。

  二、説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七年級學生

優勢:本課的授課對象是七年級第一學期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與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根據學生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學法

(二)教法與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與講解法,對於重點內容將採用表格歸納法、由學生表演歷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着重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歷史思維能力。

  三、説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新課 (3分鐘)

因為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大一統”這個名詞,所以我會在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前向學生解釋清楚“大一統”這個名詞的概念,讓學生對本課內容有一個大致的瞭解,明確學習方向。然後我會用語言過渡到新課的學習:那麼,漢朝是如何實現大一統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尋找答案。

這樣的導入簡單直接,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並且帶着疑問有目的地展開新課的學習。

(二)講授新課(34分鐘)

1.文景之治(10分鐘)

這一子目的內容比較簡單,首先我會讓學生閲讀教材,歸納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漢初的社會環境。然後利用這樣一個表格,與學生一同完成對第一子目的學習。這個表格是秦王朝與漢初文景時期統治政策的對比。我將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所學內容並利用本課教材內容完成這一表格。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複習鞏固前兩課的內容,還可以在對比中加深對文景之治的認識。另外,表格內容條理清晰,有助於學生記憶。

在完成這個表格歸納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內容後,我會讓學生試着用一句話定義“文景之治”,讓學生提高歸納概括能力的同時對“文景之治”形成明確的概念。

接着我會用這樣一句話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漢初文景時期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2.漢武帝的大一統(17分鐘)

這一子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我會讓學生閲讀小字部分,回答這一個問題:漢武帝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麼?——漢武帝年輕有為,善於用人。

然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3分鐘分別討論總結出漢武帝在政治思想兩大方面所採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至於經濟方面的措施,將在後面一課獨立單獨學習,這一點我會向學生説明。在小組討論總結出答案後,我會給出我的答案。然後對學生較難理解的推恩令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行進一步講解。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老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後給出答案,可以讓學生在已經思考總結過的前提下發現自己認識的不足之處,加深理解。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討論得出的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點撥。

那麼,對於推恩令的講解我將用這樣一幅圖表,直觀清晰,方便學生理解認識。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內容,我會讓學生表演課前準備好的歷史短劇,即由四個學生分別扮演漢武帝,法家、道家與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説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採用,扮演漢武帝的學生要説明為什麼這麼選擇。

然後我會進行小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利用歷史短劇不僅可以重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將教學難點簡單化,加上教師的進一步總結,讓學生較輕鬆地進行理解學習。

最後,我依舊會用語言過渡到第三子目的學習:漢武帝的大一統,使西漢進入了鼎盛時期。但是,百餘年後,西漢逐漸走向了衰亡。重新建立的漢朝,定都在洛陽,歷史上稱為東漢。

3. 東漢的統治(7分鐘)

這一子目內容在教材中可以作為自主學習部分,所以我會將其進行簡單處理。學生在閲讀全文後,讓一名學生試着對“光武中興”進行簡單定義,還有一名學生簡單向大家講述東漢的滅亡。這種方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

(三)鞏固總結 3分鐘

做好課堂總結有助於學生理清本課的歷史發展線索,也有助於老師重新強調重點與難點。這裏我將結合板書引導學生整理本節課的基本線索。

(四)課後作業

寫一寫:

俗話説,功過自有後人評,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漢武帝在位時,採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漢朝經歷了百餘年後才走向衰亡,你怎樣看待這兩位皇帝?

這一環節的設置是為了對應課標要求“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與漢武帝的歷史作用”,因為課時的限制,我將其靈活處理,作為學生課後自主學習,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