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熱]經典歷史典故15篇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2.38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過典故吧,典故的來源大致有三個。第一,來源於民間故事、傳説、民間習俗、神話、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個地名等。還苦於找不到優秀的典故?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經典歷史典故,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經典歷史典故15篇

經典歷史典故1

1、明鏡高懸

傳説,劉邦攻入秦都咸陽,進入咸陽宮,巡視秦王室存放珍寶的倉庫,只見其中金銀珠寶,不可勝數。但是其中最令劉邦驚異的,卻是一面長方形的鏡子。它寬四尺,長五尺九寸,反正兩面都能照人。如果用平常姿式走近它,能照出人的倒影。如果用手捂着心口走近它,就能照出人的五臟六腑(fǔ)。如果有病的人捂着心口去照它,就會從中看到自身疾病所在的部位。如果女子的心術不正,被它一照,就會發現她的膽特別大,心臟跳動也異於常人。據説秦始皇怕人懷有異心不忠於他,所以經常讓宮女們照這面鏡子,發現誰的膽特別大,誰的心臟跳得特別,就殺掉誰。

後來,就用“明鏡高懸”比喻官吏能明察秋毫,光明正大,執法嚴明,判案公正。

2、約法三章

秦末,沛公(即劉邦)首先打進秦國都城咸陽,他本來只是個小亭長出身,見秦宮裏富麗豪華,美女如雲,於是賴在宮中飲酒作樂不願離開。張良極力勸説,講明秦王即因荒淫無道而亡,若劉邦進宮作樂,就會重蹈秦王覆轍,早晚以失敗告終。劉邦這才覺悟過來,他悉召諸縣父老、豪傑説:“父老忍受秦嚴厲苛刻的刑法很久了!我和諸侯及楚懷王約定,誰先入關誰即稱王。現在,我同父老們約定三法:殺人者處死刑;傷人和盜竊按情節輕重治罪;秦國的苛法一律廢除。官民均可安居樂業了。”此約法三章甚得百姓擁護。

現在,凡事先講定規則,要大家共同遵守之時,人們常用成語“約法三章”概括。

3、背水一戰

公元前204年,漢王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領漢軍去攻打趙國。趙王和趙軍統帥陳餘,率領二十萬兵馬,集結在井陘(xíng),準備迎戰。

趙國謀士李左車向陳餘獻計説:“我有個主意,井陘口這個地方兩旁有山,道路狹窄,車馬很難通過。我們派三萬人抄後路截斷他們的糧車,你統率大軍正面阻擊漢軍,把城牆壘得高高的',不與漢軍交戰。這樣一來,漢軍前進不得,後退不能,又無糧草,成了甕(wèng)中之鼈(biē)。我看不出十天,我們就可以捉住韓信。”但是,趙王沒有采納李左車的意見。韓信知道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採用,十分高興。他把兵馬集結在離井陘口三十餘里的地方。到了後半夜,韓信派兩千名輕騎兵,每人帶一面漢軍紅旗,從小路迂迴到趙營的側後方,埋伏起來。命令他們待趙軍傾巢而出時,襲入其大營,拔去趙軍旗幟,全部插上漢軍的紅旗。韓信又派一萬人馬作先頭部隊,沿着河岸擺開陣勢。陳餘等人看見韓信把兵馬安置於背水之處,大笑他是傻瓜,不懂用兵,便率領趙兵全力迎戰。漢軍的二千輕兵見趙軍全營出動,只留下一個空營,立即闖進趙營,拔掉趙旗,換上漢旗。韓信則假裝敗退,向河岸陣地退去。趙軍追到漢軍靠河陣地,漢軍後無退路,個個背水拼命廝殺。而趙軍久戰不勝,士氣開始低落,又發現背後自己的軍營都插上了漢軍的旗幟,軍心頓時大亂,紛紛潰(kuì)逃。漢軍乘機前後夾攻,大破趙軍。

“背水一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決一死戰。

4、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説:“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麼多呢?”説着,心裏已喪失了鬥志,便從牀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yú)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虞姬自刎(wěn)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的兵卒逃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

以後人們就用“四面楚歌”這個成語,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而陷於孤立窘(jiǒng)迫的境地。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

5、一敗塗地

秦朝時候,沛縣縣令叫泗水亭長劉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驪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連三地逃走了很多。劉邦想:這樣下去,不等到驪山,就一定會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來想去,索性把沒有逃跑的人都釋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陽二縣交界的山澤中。

秦二世元年,陳涉在大澤鄉起兵反秦,自稱楚王。沛縣令想歸附,部屬蕭何和曹參建議説:“你是秦朝縣令,現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劉邦召回來,挾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辦了。”沛縣令立即叫樊(fán)噲(kuài)去請劉邦。可是當劉邦回來時,沛縣令見他領有近百人,恐他不服從自己的指揮,又懊悔起來。於是下令緊關城門,不讓劉邦進城。劉邦在城外寫了一封信,綁在箭上射給城裏的父老,叫沛縣父老們齊心殺了縣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們果真殺掉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進沛縣,並請他做縣令。劉邦謙虛地説:“天下形勢很緊張,假若縣令的人選安排不當,就會‘一敗塗地’,請你們另外遲選別人吧!”但最後,劉邦還是當了縣令,稱做沛公。

“一敗塗地”本來是一旦破敗,就要肝腦塗在地上的意思。但後人則一直借用它説明失敗之後,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勢。

6、外強中乾

秦國和晉國之間發生了戰爭,晉惠公要使用鄭國贈送的馬來駕車。大臣慶鄭勸告惠公説:“自古以來,打仗時都要用本國的好馬,因為它土生土長,熟悉道路,聽從使喚。用外國的馬,不好駕馭(控制),一遇到意外,就會亂踢亂叫。而且這種馬外表看起來好像很強壯,實際上並沒有什麼能耐(原文是‘外強中乾’),怎麼能作戰呢?”但是惠公沒有聽從慶鄭的勸説。戰鬥打響後,晉國的車馬便亂跑一氣,很快陷入泥濘,進退不得。結果被秦軍打得大敗,晉惠公也被秦軍活捉了。

經典歷史典故2

高山流水

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位著名的音樂家,他的名字叫俞伯牙。俞伯牙從小非常聰明,天賦極高,又很喜歡音樂,他拜當時很有名氣的琴師成連為老師。

學習了三年,俞伯牙琴藝大長,成了當地有名氣的琴師。但是俞伯牙常常感到苦惱, 因為在藝術上還達不到更高的境界。 俞伯牙的老師連成知道了他的心思後,便對他説,我已經把自己的全部技藝都教給了你,而且你學習得很好。至於音樂的感受力、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沒學好。我的老師方子春是一代宗師,他琴藝高超,對音樂有獨特的感受力。他現住在東海的一個島上,我帶你去拜見他,跟他繼續深造,你看好嗎?俞伯牙聞聽大喜,連聲説好!

他們準備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東海進發。一天,船行至東海的蓬萊山,成連對伯牙説:“你先在蓬萊山稍侯,我去接老師,馬上就回來。”説完,連成划船離開了。 過了許多天,連成沒回來,伯牙很傷心。他抬頭望大海,大海波濤洶湧,回首望島內,山林一片寂靜,只有鳥兒在啼鳴,像在唱憂傷的歌。 伯牙不禁觸景生情,由感而發,仰天長歎,即興彈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滿了憂傷之情。從這時起,俞伯牙的琴藝大長。 其實,成連老師是讓俞伯牙獨自在大自然中尋求一種感受。

俞伯牙身處孤島,整日與海為伴,與樹林飛鳥為伍,感情很自然地發生了變化,陶冶了心靈,真正體會到了藝術的本質,才能創作出真正的傳世之作。 後來,俞伯牙成了一代傑出的琴師,但真心能聽懂他的曲子的人卻不多。

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遊。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時,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 邊避雨。伯牙耳聽淅瀝的.雨聲,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動景象,琴興大發。伯牙正彈到興頭上,突然感到琴絃上有異樣的顫抖,這是琴師的心靈感應,説明附近有人在聽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見岸上樹林邊坐着一個叫鍾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請到船上,兩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説:“我為你彈一首曲子聽好嗎?”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聽。伯牙即興彈了一曲《高山》,子期讚歎道:“多麼巍峨的 高山啊!”伯牙又彈了一曲《流水》子期稱讚到“多麼浩蕩的江水啊!”伯牙又 佩服又激動,對子期説:“這個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聲,你真是我的知音啊!”於是兩個人結拜為生死之交。

伯牙與子期約定,待周遊完畢要前往他家去 拜訪他。 一日,伯牙如約前來子期家拜訪他,但是子期已經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聞 聽悲痛欲絕,奔到子期墓前為他彈奏了一首充滿懷念和悲傷的曲子,然後站立起來,將自己珍貴的琴砸碎於子期的墓前。從此,伯牙與琴絕緣,再也沒有彈過琴 。

經典歷史典故3

1、心廣體胖:心胸寬廣就會長胖嗎?

曾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儒家學者,他既是思想家,又是教育家,主張“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積極傳播儒家思想。他所著的《大學》《孝經》對後世影響深遠。

曾子對品德有這樣的論述:人們要使自己的意念變得真誠,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子一樣,一切都發自內心的感受。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裏無惡不作,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經常為掩蓋自己所做的壞事而撒謊。殊不知,內心的想法會通過一言一行體現出來,被別人察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獨自一人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身心,使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意念真誠。

內心真誠,人的身體也就會變得更健康,更舒暢,所以“心廣體胖”這一成語指人心胸開闊,外貌就安詳。

心廣體胖實際上是在講人的身體和精神的統一。人的內心如果寬廣,身體就會自然呈現出舒泰的樣子,這就是心寬體胖。和我們現在常説的“相由心生”“腹有詩書氣自華”是相似的道理,都是強調人的內心世界會影響外表形象,因此,一個人要重視內心修養,重視進德修業,這是儒家的基本價值導向。但是,我們今天在用這個詞的時候,常常會指一個人內心沒有什麼憂愁,是樂天派,因此就能吃能睡,以至於發胖,這就是曲解了成語的本義了。因為做樂天派雖然也很好,但卻缺少了古人那種砥礪自己,隨時隨地注重內心修養的精神氣概,變得過於世俗了。

“心廣體胖”也説成“心寬體胖”。需要注意“胖”字在這裏並不讀作pàng,而是讀作pán。當讀作pàng時,表示“發胖”的意思,也就是人們最容易理解的“變胖”,當讀作pán時,則表示“舒泰”的含義,與前面的“寬”字或“廣”字相對應。

2、量體裁衣:優秀裁縫的必備技能

子觀越王之志何若?意越王將聽吾言,用吾道,則翟將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自比於羣臣,奚能以封為哉?——《墨子》

《墨子魯問》裏説,墨子派自己的弟子公尚過前往越國,公尚過很快得到了越王的重用。一次,公尚過向越王推薦自己的老師墨子,越王非常高興,對公尚過説:“先生假如能讓墨子到越國來教導我,我願意將過去吳國的五百里土地分封給墨子。”越王還大方地派給公尚過五十輛馬車,讓他聲勢浩大地到魯國迎接墨子。

墨子對公尚過説:“據你觀察,越王這個人的心志怎麼樣?假如越王能虛心接受我的言論,採納我的學説,那麼我將前往,量體裁衣地為越王提出建議。如果越王不聽從我的言論,不採納我的學説,那我去了,就是把‘義’出賣了。同樣是出賣‘義’,我就在中原國家好了,何必大老遠跑到越國呢!”

後來,“量體裁衣”便固定下來,成了常用語。明朝嘉靖年間,就有一個“量體裁衣”的故事。據説當時京城中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裁縫,只要是他裁製出的衣服,無不合身,因而受到人們追捧。一次,一位御史大夫請他去裁製一件朝服。裁縫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問道:“小的還要請教老爺,您當官當了多少年了?”御史大夫不解地問:“你量體裁衣,做好你的本職工作就夠了,為什麼要問這個?”

裁縫回答説:“我這也是在量體裁衣呀!如果您初任高職,必定意高氣盛,走路時會自然地挺胸凸肚,所以裁衣時要後短前長,才會合身。如果您已經做官幾年,就會意氣微平,衣服前後長短一致即可。如果您當官許多年,馬上就要退休,內心難免憂鬱,走路時會不自覺地低頭彎腰,這樣做出的衣服就應前短後長。所以,我如果不問明您做官的年頭,怎麼能裁出稱心合體的衣服來呢?”

“量體裁衣”這一成語至今仍常用,指按照身材尺寸裁剪衣服,也比喻按照實際情況辦事。

時代在發展,街上流行紅裙子的`景象一去不復返了,取而代之的是遍地開花的量體裁衣、私人定製。其實,不僅人的衣着如此,一個城市的發展也是如此。但是,就在城鎮化步伐日漸加快的今天,我們的城市建設卻似乎掉入了某種怪圈。

提到城市,每個人腦海裏都會有許多的畫面:寬闊的馬路,林立的高樓,川流不息的汽車,行色匆匆的人羣……但是,如果全國湧現出幾百個“小北京”“小上海”,那會讓人恍惚間不知“今夕是何年”。所以,城市的發展更需要“量體裁衣”。另外,在旅遊業產值日新月異的大好時光,遊客們也常常驚覺,不同景點的紀念品大都有似曾相識之感。如果旅遊品市場也“匱乏”到幾種產品走天涯,那還會不會讓遊客驚歎華夏子孫在智慧上整齊劃一的奇觀呢?在快速發展的時代,不管是個人、城市還是產業,都需要多元化、個性化,而量體裁衣則可以實現這個目標。

“量體裁衣”中的“量”字在這裏讀作liàng。需要注意的是,“量”字讀作liáng時,表示“估量、測量”的意思,而讀作liàng時則表示“容量”或這裏所體現的“估計、衡量”之意。

“量體裁衣”的近義詞較多,有“量入為出”“實事求是”“對症下藥”等。

3、碧血丹心:丹心、丹青,傻傻分不清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 萇弘(cháng hóng)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莊子》

“碧血丹心”源於古代“血化為碧”或“萇弘化碧”的典故。東周景王時,萇弘任上大夫。景王死後,王族內亂,萇弘和卿士劉文公聯手,借晉國幫助平亂,輔立王子即位,史稱周敬王。萇弘忠心耿耿,盡心竭力,又有雄才大略,深得周敬王的信任。君臣戮力同心,想復興周朝,但是,他們這樣做,引起諸侯國中一些政客的嫉恨,衞國大夫説:“周王朝自從幽王以來,至今已歷十四世了。萇弘還想復辟,一定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

不久,晉國的範氏、中行氏、智氏、趙氏、魏氏、韓氏六卿內訌混戰,範氏和中行氏被其他四氏剿滅。範氏原為晉國執政正卿,又和周王室的卿士劉文公有姻親關係。因此,在晉國內亂時,周王室明顯地站在範氏和中行氏一邊。趙、智、魏、韓四氏滅了範氏和中行氏後,接着又追查周王室中支持範氏和中行氏的人。他們知道劉文公根基深、地位高,無法扳倒,便指名道姓要周敬王懲治萇弘,而周敬王認為萇弘是輔立自己的功臣,一向忠心不二,不肯懲處他。

晉國正卿趙鞅便派大夫叔向出使周王室,用陰謀詭計離間周敬王和萇弘的君臣關係。他故意頻繁地同萇弘接觸,有時密談到深夜才告辭,試圖引起周敬王和劉文公的懷疑。最後,叔向去覲見周敬王時煞有介事地説:“大王,我們晉國已經查明範氏、中行氏之亂與萇弘無關,你不必再查究萇弘了。我也告辭回國覆命去了。”叔向臨走時,故作匆忙狀,把袖中一封偽造的信件遺落在殿階上。內侍把信撿起來交給周敬王。周敬王打開一看,竟是萇弘寫給叔向的密信。信中説:“請轉告晉君,儘速發兵攻打周國,我將迫使敬王廢黜劉文公,而請你做內應。”周敬王把偽造的信傳給劉文公,劉文公看了大怒,不由分説,立即要周敬王抓捕萇弘,誅滅其九族。周敬王念其輔佐之功,不忍加害,但最終還是把萇弘放逐到了千里之外的蠻荒蜀地去。

萇弘有口難辯,悲憤交加,沒想到自己對周王室一片忠心,到頭來卻因一封假信,落得如此悲慘結局。他到蜀地後,鬱鬱寡歡,不久便自殺了。萇弘的冤死,引起了當地人們的憐惜同情,他們把萇弘的血用玉匣子盛起來,埋葬並立碑紀念。三年後,掘土遷葬,打開玉匣一看,萇弘的血已化成了晶瑩剔透的碧玉。

“碧血丹心”常用來指滿腔正義的熱血,一顆赤誠的紅心。形容十分忠誠堅定。

“碧血丹心”中的“碧”指的是碧玉,“丹”字指的是紅色,而“丹心”一詞表示忠心。“赤膽忠心”和“碧血丹心”含義類似。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碧血丹心”一詞錯記為“碧血丹青”,也不要與文天祥詩句中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混淆。我國古代繪畫常用硃紅色、青色,所以“丹青”一般代指繪畫。古時在竹簡上記事,為了便於書寫,避免蟲蛀,就先用火烤青竹,讓水滲出,像出汗一樣,所以用“汗青”指代竹簡,也指代史書。

經典歷史典故4

第一個則是武大郎,武大郎名叫武植,生得身材高大,相貌堂堂,並且還考中了狀元做了官。也是被同窗嫉恨而給他瞎編了個故事,後來被施耐庵看到,便收入了《水滸傳》裏,從此武大郎身材矮小、面貌醜陋的形象一直流傳在民間。

第二個人就是陳世美,他本名陳年穀,是清朝初年人。陳世美為官清廉、公正無私,得到康熙皇帝的賞識而逐漸高升。他的一個同窗好友曾經接濟過他,有一天也來求幫忙,結果被管家謝絕,於是便懷恨在心,給他編了個戲劇《秦香蓮》,從此陳世美名聲大臭,這傢伙也是夠缺德的'。

交友還需謹慎,千萬別教損友哦。

經典歷史典故5

1、投桃報李

出自《詩經》: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從“木桃”到“瓊瑤”,只是一枚感謝的種子而已——緣於愛與被愛。這之間連接的不過是一份心意罷了。或許,木桃對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報之以瓊瑤,也未必就是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聲由衷的“感謝”吧。

2、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原文:涓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

書面記載最早為清代的《增廣賢文·朱子家訓》,原為民間俗語,後清代朱用純編輯收錄,為教子醒世用。

3、寸草春暉

出自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寸草:形容兒女的心力像小草那樣微弱。春暉:象徵母親的慈愛。小草微薄的心意報答不了春日陽光的深情。比喻父母的恩情沉重,難以報答。

4、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出自明朝《增廣賢文》一書。

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餵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5、結草銜環

結草與銜環都是古代報恩的傳説,出自《左傳》。

前者講一個士大夫將其父的愛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這位愛妾已死去的父親為替女兒報恩,將地上野草纏成亂結,絆倒恩人的敵手。

後者講有個兒童挽救了一隻受困黃雀的性命,黃雀銜來白環四枚,聲言此環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潔白,身居高位。後將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當厚報,生死不渝。明朝時馮夢龍在《醒世恆言》中寫道:大恩未報,刻刻於懷。銜環結草,生死不負。

6、漂母一飯之恩

韓信少年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拼命習武,卻仍然無以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為人家漂洗紗絮的老婦人,人稱“漂母”,見韓信可憐,就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深受感動。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始終沒忘漂母的一飯之恩,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以千金相贈。

7、知遇之恩

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彈奏琴絃,鍾子期擅長聽音辨意。有次,伯牙來到泰山(今武漢市漢陽龜山)北面遊覽時,突遇暴雨滯留巖下,寂寞之餘,拿出古琴彈了起來。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鍾子期聽到後,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隨後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這使得伯牙驚喜異常。二人因此結為知音,並約好來年再相會論琴。可第二年伯牙來會子期時,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經因病去世。伯牙痛惜傷感,摔破了古琴,從此不再撫弦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8、士為知己者死

這是春秋末期晉國著名刺客豫讓説的,強調感恩報恩。因為對自己有知遇之恩者智伯被趙襄子所殺,豫讓認為“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悦己者容”,決心刺殺趙襄子為智伯報仇。第一次攻擊失敗以後,他用漆瘡爛身體,吞炭弄啞聲音,殘身苦形,使妻子不識,然後尋找接近趙襄子的時機。第二次行刺仍以失敗告終,但是被捕的豫讓説:“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義。”他請求趙襄子借衣服讓他砍一刀。趙襄子脱下了貴族的華服,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然後伏劍自殺。

經典歷史典故6

相傳在秦朝的時候,有一户姓孟的人家,種了一棵瓜,瓜秧順着牆爬到姜家結了瓜。瓜熟了,一瓜跨兩院得分啊!打開一看,裏面有個又白又胖的小姑娘,於是就給她起了個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長大成人,方圓十里八里的老鄉親,誰都知道她是個人好、活好、聰明伶俐,又能彈琴、做詩、寫文章的好閨女。老兩口更是把她當成掌上明珠。

孟姜女的故事

這時候,秦始皇開始到處抓夫修長城。有一個叫範喜良的公子,是個書生,嚇得從家裏跑了出來。他跑得口乾舌燥,剛想歇腳,找點水喝,忽聽見一陣人喊馬叫和咚咚的亂跑聲。原來這裏也正在抓人哩!他來不及跑了,就跳過了旁邊一堵院牆。原來這院牆裏是孟家的後花園。這工夫,恰巧趕上孟姜女跟着丫環出來逛花園。孟姜女冷不丁地看見絲瓜架下藏着一個人,她和丫環剛要喊,範喜良就趕忙鑽了出來,上前鞠躬施禮哀告説:“小姐,小姐,別喊,別喊,我是逃難的,快救我一命吧!”

孟姜女一看,範喜良是個白面書生模樣,長得挺俊秀,就和丫環回去報告員外去了。老員外在後花園盤問範喜良的家鄉住處,姓甚名誰,何以跳牆入院。範喜良一五一十地作了口答。員外見他挺老實,知書達理,就答應把他暫時藏在家中。範喜良在孟家藏了些日子,老兩口見他一表人才,舉止大方,就商量着招他為婿。跟女兒一商量,女兒也同意。給範喜良一提,範公子也樂意,這門親事就這樣定了。

那年月,兵荒馬亂,三天兩頭抓民夫,要定的親事,誰家也不總撂着。老兩口一商量,擇了個吉日良辰,請來了親戚朋友。擺了兩桌酒席,歡歡喜喜地鬧了一天,倆人就拜堂成親了。常言説,“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雲”。小兩口成親還不到三天,突然闖來了一夥衙役,沒容分説,就生拉硬扯地把範公子給抓走了!

這一去明明是凶多吉少,孟姜女成天哭啊,盼啊!可是眼巴巴地盼了一年,不光人沒有盼到,信兒也沒有盼來。孟姜女實在放心不下,就一連幾夜為丈夫趕做寒衣,要親自去長城尋找丈夫。她爹媽看她那執拗的樣子,攔也攔不住,就答應了。孟姜女打整了行裝,辭別了二老,踏上了行程。孟姜女一直奔正北走,穿過一道道的山,蹚過一道道的水。餓了,啃口涼餑餑;渴了,喝口涼水;累了,坐在路邊歇歇腳。有一天,她問一位打柴的白髮老伯伯:“這兒離長城還有多遠?”老伯伯説:“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是幽州,長城還在幽州的北面。”孟姜女心想:“就是長城遠在天邊,我也要走到天邊找我的丈夫!”

孟姜女颳着風也走,下着雨也走。一天,她走到了一個前不着村、後不着店的荒郊野外,天也黑了,人也乏了,就奔破廟去了。破廟挺大,只有半人深的荒草和齜牙咧嘴的神像。她孤零零的一個年輕女子,怕得不得了。可是她也顧不上這些了,找了個旮(gā)旯(lá)就睡了。夜裏她夢見了正在桌前跟着丈夫學書,忽聽一陣砸門聲,闖進來一幫抓人的衙役。她一下驚醒了,原來是風吹得破廟的門窗在響。她歎了口氣,看看天色將明,又背起包裹上路了。

一天,她走得筋疲力盡,又覺得渾身發冷。她剛想歇歇腳,咕咚一下子就昏倒了。她甦醒過來,才發覺自己是躺在老鄉家的熱炕頭上。房東大娘給她擀湯下麪,沏紅糖姜水,她千恩萬謝,感激不盡。她出了點汗,覺得身子輕了一點,就掙扎着起來繼續趕路。房東大娘含着淚花拉着她説:“我知道你找丈夫心切,可你身上熱得像火炭一樣,我能忍心讓你走嗎!你再看看你那腳,都成了血疙瘩了,哪還是腳呀!”孟姜女一看自己的腳,可不是成了血疙瘩了。她在老大娘家又住了兩天,病沒好利索就又動身了。老大娘一邊掉淚,一邊嘴裏唸叨:“這是多好的媳婦呀!老天爺呀,你行行好,讓天下的夫妻團聚吧!”孟姜女終於到了修長城的地方。她打問修長城的民工:“您知道範喜良在哪裏嗎?”打問一個,人家説不知道。再打問一個,人家搖搖頭,她不知打問了多少人,才打聽到了鄰村修長城的民工。鄰村的民工熱情地領着她找和範喜良一塊修長城的民工。

孟姜女問:“各位大哥,你們是和範喜良一塊修長城的嗎?”

大夥説:“是!”

“範喜良呢?”大夥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含着淚花誰也不吭聲。孟姜女一見這情景,嗡的一聲,頭髮根一乍。她瞪大眼睛急追問:“俺丈夫範喜良呢?”大夥見瞞不過,吞吞吐吐地説:“範喜良上個月就……就……累……累……累……餓而死了!”

“屍首呢?”

大夥説:“死的人太多,埋不過來,監工的都叫填到長城裏頭了!”

大夥話音未落,孟姜女手拍着長城,就失聲痛哭起來。她哭哇,哭哇,只哭得成千上萬的'民工,個個低頭掉淚,只見哭得日月無光,天昏地暗,只見哭得秋風悲號,海水揚波。正哭着,忽然嘩啦啦一聲巨響,長城像天崩地裂似的一下倒塌了一大段,露出了一堆堆人骨頭。那麼多的白骨,哪一個是自己的丈夫呢?她忽地記起了小時聽母親講過的故事:親人的骨頭能滲進親人的鮮血。她咬破中指,滴血認屍。她又仔細辨認破爛的衣釦,認出了丈夫的的屍骨。孟姜女守着丈夫的屍骨,哭得死去活來。

經典歷史典故7

明史記載“大吏令不便,輒寢閣不行。有所擊斷,直行己意”,即上級的命令不切實際就束之高閣,不去執行。與上司有所爭執,就徑自照自己的意思辦。

針對吳淞江下游水旱災害,重點考察了三江古道,撰寫、、等一批考察報告和研究文章,對疏浚吳淞江水道提出了許多有益的見解。他主張制定治田規矩,對沿吳淞江一帶被人私佔圍墾的茭蘆地,限期清退疏通;對官府攤派的`各種不合理税賦予以廢除;在災情發生之時,應及時召募災民,採取“”的措施,儘快興修水利工程等等。

在自己的文章中,揭露了惡霸橫行、吏治腐朽的現實,為一名被流氓羣兇殺害的弱女子張氏鳴冤。在歸有光和昆、嘉兩縣鄉紳、舉子的聲援和努力下,肆惡元兇終被法辦。

在長興縣做縣令時,歸有光一心要為民作主,憑着書生意氣,公開貼出,要求大户們不許“刻剝小民”,這完全違反了官場的“潛規則”。

歸有光由大學士、等引薦升任南京太僕寺丞,且他被留在北京內閣,負責纂修時,京城有權貴想籠絡他,歸有光不為所動,後某權貴日益為皇上所寵,他則“遂絕不與通”,深受時人讚歎。

一個小的事情也可以從側面反映,他一直信奉“惟有讀書高”、“”的理念,以60歲高齡考上進士。

經典歷史典故8

衣錦還鄉

發生地:南京新亭,典故:南朝柳慶遠治兵有方,梁武帝蕭衍在還沒當皇帝前就很賞識他。蕭衍做了皇帝后,封他重安侯,食邑千户。公元505年,又封他為雍州刺史,並在新亭為他送行。蕭衍説,你這次衣錦還鄉,有你鎮守西部我也就可以無憂了。

經典歷史典故9

一:吳剛伐桂

抬頭仰望明月,可見當中有些黑影,在我國便傳説這就是吳剛在伐桂。唐代,演繹出吳剛砍桂的神話,傳説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本為樵夫,醉心於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説:“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而他也不斷地砍下去。到最後,也沒能將那樹木砍倒。

二:東施效顰

古時候,越國有兩個女子,一個長得很美,叫西施,一個長得很醜,叫東施。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雙眉緊皺。東施一見,以為西施這樣就是美,於是也學着她的樣子在大街上走來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見了她的這個樣子,嚇得東躲西藏,不敢去看她。後來人們就用“東施效顰”來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處和本身的缺點在哪裏,胡亂模仿。其中的“效”是“仿效”,“顰”是“皺眉”的意思。

三: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説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裏。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説:“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經典歷史典故10

蕉鹿自欺

有個鄭國人,某天在野外砍柴。看到一隻受傷的鹿跑過來,他就衝上去把鹿打死了。之後他怕被人發現,就把死鹿藏在一個大坑裏,上面蓋上蕉(即?麻)。等到他砍完了柴,想要回家的時候,卻怎麼也找不到那隻鹿了。尋覓無果,最後他告訴自己,今天我根本沒看見過什麼鹿,這都是我做的夢吧。後來蕉鹿自欺演變成一個典故,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把真實發生過的'事情反倒當做虛幻的存在。

經典歷史典故11

以管窺天

【出處】《史記·扁鵲列傳》。

【釋義】以:用或從的意思;管:就是竹管、竹筒;窺是從小孔或縫隙裏看。本意是從竹管裏看天空,只能看到很小一部分。比喻見聞狹隘,看問題片面。

【歷史典故】

戰國時期齊國的名醫扁鵲,原名秦越人。因為他救活了許多瀕於死亡的人,所以當時人們把他稱作傳説中黃帝時代的神醫扁鵲,而不去提他真實的姓名了。傳説,扁鵲曾得到過仙藥和祕方,能隔牆給人看病,並能看清病人的五臟六腑,病灶在什麼地方。

有一年,扁鵲帶領弟子外出巡醫,路過虢國都城的王宮,隔牆聽到宮內一片哭聲,不知除了什麼事,他就向宮外守門人詢問。方才得知是太子剛剛去世。扁鵲又問:“他什麼時候去世的?得了什麼病?”守門人回答:“今天早晨雞叫二遍的時候去世的。太子的病是血氣運行沒有規律,陰陽交錯而不能疏泄,所以突然昏倒而死。”扁鵲憑藉自己的經驗,已經知道太子得了什麼病。於是,他對守門人説:“請稟告君王,我是齊國的醫生秦越人,能使太子復活。”守門人瞧了瞧扁鵲,説:“先生該不是胡説吧?人死了還能治活?我聽説上古有個姓俞的醫生,治病不用湯劑、藥酒及其他東西。一解開衣服診視,就能知道疾病所在,然後剖開皮膚,疏通經脈。先生的醫術能如此,那麼太子就能再生了,不然的話,要使他再生是騙人。”扁鵲再三請求守門人,他就是不答應。扁鵲歎息説:“您説的那些治療方法,就像從管子裏去看天,從縫隙中看花紋一樣。我用的治療方法,不用給病人切脈、察看臉色、聽聲音,只要觀察病人的體態神情,就能説出病因在什麼地方。”

守門人見他説得很有把握,終於答應替他去稟報國君。國君一聽太子有救了,非常高興,即刻請扁鵲進宮給太子看病。扁鵲仔細檢查了太子的身體,切了太子的脈,然後為太子實施鍼灸。當銀針扎進太子身體後,太子就慢慢睜開眼,嘴脣微微動了動,周圍的人們都驚訝地睜大了眼睛。扎完針後,扁鵲又為太子配製了幾副藥,同時告訴太子侍從如何煎服。最後,他對君主説:“太子不出一個月,身體就會康復。”果然,沒出一個月,太子完全恢復了健康。

從此,扁鵲的名聲就更大了。

【成長心語】

守門人一開始不把扁鵲看在眼裏,他不相信也不瞭解扁鵲有如此高的醫術,只能説明他見識狹隘。而生活中還有一些人,不但見識狹隘,心胸也狹隘,他們用厚厚的殼把自己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生活在自己狹小冷漠的世界裏。他們處處以自我利益為核心,無朋友之情,無惻隱之心,不懂得寬容、謙讓、理解、體貼、關心別人。他們始終生活在憤怒及痛苦的陰影下,阻礙了正常的人際交往,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所以才是真正的睿智,以一種豁達、寬容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木人石心

【出處】《晉書·隱逸傳·夏統》。

【釋義】本義為“木頭人,石頭心”,比喻人全無感情,不為外物所動。

【歷史典故】

晉朝有個名士叫夏統,會稽人,是位超凡脱俗的隱士。他多才善辯,很有名氣。當時,許多人勸他出來做官,都被他拒絕了。

一次,他來到了京城洛陽,太尉賈充聽説了,便想利用他的才學和名望來擴充自己的勢力,於是就勸他到自己身邊來任職,被他婉言謝絕。賈充不甘心,調來整齊的軍隊,裝飾上華麗的車馬,吹着響亮的號角,從夏統面前走過。賈充對夏統説:“如果你同意到我身邊來做官,就可以指揮這些軍隊,乘坐這樣華美的車子,那該有多威風啊!”夏統對眼前豪華顯赫的場面就像沒有看見似的,根本不動心。

賈充仍不死心,又招來一些美女,在夏統面前輕歌曼舞。賈充心想,這下你總該動心了吧。不料,夏統漠然如初,毫不動搖。賈充見全然打動不了夏統的心,不解地説:“天下竟有這樣的人!真像木頭做的人,石頭做的心啊!”

【成長心語】

誘惑,是一個會讓人心動的詞彙。每個人的心中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轟轟烈烈,殊不知,這轟轟烈烈中便包含了無數次誘惑的考驗。誘惑是從來都有的,差別在於面對誘惑,每個人所作出的不同反應。有的人享受誘惑,讓自己沉醉於誘惑之中,一步步地淪陷;有的人潔身自好,他們不同流合污,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

我們身處的社會雖然不是物慾橫流,但也有太多的誘惑,要想保持自己高貴的人格,便需要以一顆禪定的心去抵禦誘惑。只有這樣,才能不被別人牽着鼻子走,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人生。

負米養親

【出處】《孔子家語·致思》。

【釋義】借米以贍養父母,形容人非常孝順。

【歷史典故】

子路,春秋末年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裏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裏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要求了嗎?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揹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父母去世以後,於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石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着豐盛的筵席,子路常常懷念雙親,感歎説:“真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揹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孔子讚揚他説:“你侍奉父母,可以説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成長心語】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皋魚在父母死後發出的'歎息。這與子路的心態不謀而合。盡孝並不是用物質來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對父母是不是發自內心的誠敬。我們能孝敬父母、孝養父母的時間一日一日地遞減。如果不能及時行孝,會徒留終身的遺憾。孝養要及時,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時候,才思親、痛親之不在。然而,今天的很多孩子缺乏尊重父母、尊重長輩的美德,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想想看,一個連父母都不尊重的孩子,他怎麼能算一個好孩子?他怎麼能算一個好學生?長大後,他怎麼能尊重老人、贍養老人?怎麼能擔負起家庭和社會的重任?“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子路為我們做出了最好的榜樣。

鴻鵠之志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士容》和(西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釋義】鴻鵠:天鵝,叫聲洪亮,飛得很高;志:志向。天鵝翱翔於天空的遠大志向。比喻志向遠大和有抱負的人。

【歷史典故】

秦朝末年,統治者昏庸無道,不斷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僅要交納沉重的賦税,還要服繁重的徭役,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有一個人名叫陳勝,字涉。他因為家境貧寒,不得不以替別人耕種為生。他深刻地體會到下層人民的疾苦,也為當時社會上所存在的嚴重的貧富差異而憤憤不平,於是,他便暗暗地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這種局面。

一天,他和別人一起在地裏勞作,中間休息的時候,他們談起了現在過的苦日子。陳勝因失望而歎息了好長時間以後,對同伴們説:“假如以後誰發達了,一定不要忘記曾經一起受苦的人啊!”同伴們都覺得他是異想天開,笑着回答他説:“我們都是被人僱來耕地的農民,連自己的土地都沒有,哪裏談得上富貴啊?別做白日夢了!”陳勝長長地歎了一口氣説:“燕子和麻雀又怎麼會知道天鵝凌空飛翔的遠大志向呢!”

胸懷大志的陳勝,後來揭竿而起,成為秦朝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

【成長心語】

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是一個人成才的基礎。舒爾茨説:“理想猶如天上的星星,我們猶如水手,雖然不能到達天上,但我們的航程可憑它指引。”從古到今,大凡有作為的人都是有崇高理想的。吳王夫差滅了越國,越王勾踐懷着復國之志,卧薪嚐膽,發憤圖強,終於打敗了吳國。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在青年時代就樹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遠大志向。他以此為目標,奮鬥終生,實現了他的抱負。讓我們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向着遠大的目標前進吧!

鵬程萬里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逍遙遊》。

【釋義】鵬:傳説中的大鳥;程:路程;萬里:遠大。相傳鵬鳥能飛萬里路程。比喻理想宏偉,前程遠大。

【歷史典故】

傳説,在遙遠的北方,有塊不毛之地,那裏有個無邊無際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裏有一種魚,其身寬達幾千裏,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鯤。鯤變成了一隻大鳥,就是鵬,它的脊背好似巍峨的泰山,它展開雙翅,宛如遮天的烏雲一樣。

大鵬鳥乘着旋轉的狂飆盤旋向上,搏擊一下翅膀,就激起海面三千里的浪。它乘着旋風,直向高飛去,扶搖直上,衝入雲霄,一下子就可以飛出幾萬裏。如此遠的距離,大鵬鳥要過半年才能飛回到原來的住所休息。

沼澤中有隻小小的雀兒,看見大鵬在高飛,不以為然地笑笑説:“它將飛到哪裏去呢?我跳躍飛騰,悠然向上,不過幾丈高,又回到地面上,在蓬蒿叢中飛來飛去,自由自在,這也是極得意的飛行啊。它飛飛向幾萬裏外的地方,是為什麼呢?”

後來,人們常用“鵬程萬里”作為祝賀或自勉的話。李白在《上李邕》中,寫道:“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漁家傲》中,寫道:“九萬里風鵬正舉。”

【成長心語】

俗話説:“石看紋理山看脈,人看志氣樹看材。”一個人如果沒有志氣,就不會奮發向上,也成不了一個有成就的人。立志是成功的起點,一個人只有具備明確的目標和遠大的理想,才會朝氣蓬勃,勇往直前。志有高下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志向,就像登山一樣。有的人發誓要登上最高的山,有的人卻只想攀上丘陵。登高山固然辛苦,只要堅持到底,必能如願。那種“一覽眾山小”的境界,豈是登丘陵的人所能感悟和企及的?唯有具備遠大的理想,經過努力之後,才能取得驕人的成就,因為偉大的動力來自偉大的目標。

夸父逐日

【出處】《山海經·海外北經》。

【釋義】夸父:古傳説中的人名。夸父拼命追趕太陽。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歷史典故】

遠古時候,在北方荒野中,生活着一羣力大無窮的巨人。他們的首領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孫兒,信的兒子,名字叫做夸父,因此這羣人就叫夸父族。他們高大魁梧,意志力堅強,而且心地善良,過着與世無爭的日子。但是當時的大地上毒蛇猛獸橫行,夸父每天都率領眾人跟洪水猛獸搏鬥。

有一年,天氣非常熱,火辣辣的太陽直射在大地上,烤死莊稼,曬焦樹木,河流乾枯。人們熱得難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紛紛死去。夸父看到這種情景心裏很難過,他仰頭望着太陽,告訴族人:“太陽實在是可惡,我要追上太陽,捉住它,讓它聽人的指揮。”族人聽後紛紛勸阻。有的人説:“你千萬別去呀,太陽離我們那麼遠,你會累死的。”有的人説:“太陽那麼熱,你會被烤死的。”

但是夸父心意已決,他看着愁苦不堪的族人,説:“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於是,夸父告別族人,從東海邊上向着太陽升起的方向,邁開大步追去,開始他逐日的征程。

太陽在空中飛快地移動,夸父在地上如疾風似的拼命追。他穿過一座座大山,跨過一條條河流,跑累的時候,就打個盹,餓的時候,就摘野果充飢。眼看離太陽越來越近,他的信心越來越強。越接近太陽,就渴得越厲害。但是,他沒有害怕,一直鼓勵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陽了,人們的生活就會幸福了。”

九天九夜之後,在太陽落山的地方,夸父終於追上了它。夸父無比歡欣地張開雙臂,想抱住太陽。可是太陽熾熱異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黃河邊,一口氣把黃河水之水喝乾;他又跑到渭河邊,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夸父又向北跑去,那裏有縱橫千里的大澤,大澤裏的水足夠夸父解渴。但是,夸父還沒有跑到大澤,就在半路上渴死了。

【成長心語】

卓越者和平庸者最根本的差別,並不在於天賦,而在於有沒有人生的目標。人生沒有目標,正如生活沒有方向,讓人意志消沉,碌碌無為而虛度一生。平淡而有規律的日子,使人愜意,但讓人容易失去方向。不甘於平庸一生,不願意永遠被埋沒,則需要樹立目標,然後向着既定的目標努力奮鬥。樹立自己人生的目標,就如同黑夜中燃起不滅的燈,照亮我們前進的方向。只要有了目標,平淡的日子亦能放射出絢麗的光芒,生活才會變得充實和有意義。

紙上談兵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釋義】紙:書;兵:用兵之道。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歷史典故】

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就熟讀兵書。他一談起用兵之道來,連趙奢都説不過他。日子久了,趙括便自以為天下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但趙奢深知兒子並沒有帶兵打仗的真本事,因此他臨終前囑咐趙括,千萬不要擔任將軍的職務,否則必定會給趙國帶來失敗。

公元前262年,秦國進犯趙國。趙孝成王任命廉頗為大將,率軍抵抗。久經沙場的廉頗領軍20萬前去抗敵,兩軍在長平展開了大戰。廉頗見秦軍強大,不能硬拼,便決定在長平築壘固守,等到秦軍糧草供給不足的時候再出兵作戰。於是廉頗下令閉門不出,進行嚴密防守,不管秦軍如何挑釁,都不應戰。就這樣,廉頗在長平堅守達三年之久,秦軍沒能得逞。

秦國見一時無法取勝,就派人到趙國都城邯鄲去散佈流言,説廉頗懼怕秦兵,秦國特別怕趙王任命趙括為將。趙王果然中計,下令由趙括取代廉頗為大將。

趙括根本沒有實際作戰經驗,一上任便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向秦軍發起全面攻擊。秦軍假裝戰敗,一直將趙軍引到秦軍大營前。趙括知道中計,可為時已晚。趙軍成了甕中之鼈。幾十萬趙軍內無糧草,外無援軍,陷入了絕境。

46天后,趙括決心孤注一擲地向外突圍,還沒衝到秦軍的陣地前,就被亂箭射死了。主帥一死,趙軍全線崩潰,40萬大軍全被秦軍活埋。從此以後,趙國一蹶不振。

【成長心語】

做人如果沒有理想,就如同天空中沒有太陽。如果有了理想卻沒有行動,理想永遠只是理想。在“想要”和“得到”之間還有兩個字,那就是“做到”。行動才是實現夢想的關鍵。趙括空有理論,卻忽視戰場上的實際情況,他將自己所想的當成一種真知灼見,最終只能以失敗而告終。“做”與“想”是不一樣的,它需要耗費腦力和體力,需要面對過程中的許多困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將我們心中的所想變為現實,才能驗證它是否可行。

經典歷史典故12

(一)烽火戲諸侯

公元前718年,周幽王宮涅繼承王位。當時差距發生地震,可幽王卻不思救火之災,反而縱情於聲色犬馬之中,醉生夢死。幽王三年,褒國為取悦幽王,進獻美女褒姒。褒姒可謂名不虛傳的絕色佳女。細柳腰,冰肌玉膚、花顏妖嬈、色眼微動,便可令人魂不守舍。褒姒進宮後,幽王便不理朝政,終日在皇宮尋歡作樂,帶褒姒和文武百官去驪山温泉遊幸,為了遊幸的安全,在驪山西繡嶺第一峯上修築報警設施——烽火台。

卻説褒姒入宮後,幽王集眾愛於褒姒一身。不久,褒姒便為幽王生得一子名伯服,幽王倍寵褒姒。可此時的褒姒卻整日雙眉顰蹙,鳳目含憂,幽王看在眼裏,痛在心上,以為褒姒思鄉懷舊,遂令樂工彈琴為其解悶,希望得到美人一笑,可幽王使出了渾身解數,也未能如願,於是面諭百官,“誰能使王妃一笑,賞黃金萬兩。”寵臣虢石父説他有妙計可使妃子一笑。幽王大喜,催其快講:“王妃常憂,是恐大王三年之後,她母子無容身之地,大王若能立伯服為太子,點燃烽火,叫王妃看千軍萬馬的壯觀場面,褒姒肯定笑顏常開。”幽王聽後即令詔書廢申皇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為皇后,伯服為太子,即駕幸驪山。

幽王來到驪山温泉行宮,命令點燃烽火,但見狼煙四起,火光沖天,各路諸候看見烽火,急忙調動三軍,直奔驪山。近前卻聽樓閣裏,琴瑟聲聲,觥籌交錯,卻不見一兵一卒,可此時的褒姒看見驚恐萬狀的各路諸候,卻嫣然一笑,幽王見褒姒嫵媚百生,不覺欣喜若狂,於是重賞虢石父。之後幽王又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後來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後來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即位,開始了東周時期。

(二)孟姜女哭長城

秦朝時期,秦始皇發動八十萬民工修築萬里長城。蘇州有個書生叫萬喜良,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四處躲藏,誤入孟家花園,無意中發現了孟姜女正在洗澡。古人貞操觀念極重,信守女兒之體只能為丈夫所見,故二人乃結為夫妻。然而新婚不到三天,萬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長城了。半年過去了,萬喜良一點消息也沒有。這時已是深秋季節,孟姜女惦記丈夫,就啟程到萬里長城尋夫。一路上吃盡千辛萬苦,誰知到了工地後才知道萬喜良已經累死了,屍骨被填進了城牆裏。明代,政府大修長城,招致民怨沸騰。老百姓為了發泄對封建統治者的不瞞,又改杞梁妻為"孟姜女",改杞梁為"萬喜樑",加了諸如招親、夫妻恩愛、千里送寒衣等情節,創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長城"傳説。

(三)不到長城非好漢

這句家喻户曉的.名言出自毛澤東1935年創作的詩詞《清平樂六盤山》,全詞為:“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峯,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詞中借“長城”表達紅軍長征的目的地,並非真正長城。

經典歷史典故13

歷史典故:神機妙算的'故事

釋義

形容機謀高明。

故事

赤壁大戰前夕,諸葛亮過江東與東吳都督周瑜共商破曹大計。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能,惟恐對東吳不利,藉故欲除掉他。一天,他要求諸葛亮十天之內弄到十萬支箭。諸葛亮笑着説好辦,並把工期該為三天。周瑜暗喜,讓諸葛亮立下軍令狀,到期不完成,以軍法處置。周瑜派魯肅到諸葛亮那裏去打探情況。發現諸葛亮正在悠閒地彈琴。諸葛亮一見魯肅,拉住他的袖子道:“子敬救我!”他要求魯肅在第三天夜裏調撥20只戰船,戰船四周都用黑布蒙上,擺滿稻草人,每船配備30名軍士,讓他們帶上鑼鼓號角。魯肅不知底細,答應了。三天後,諸葛亮笑吟吟地邀魯肅一同登上戰船,船向江北駛去,漸漸逼近曹操的水兵大寨。魯肅驚問:“你要去送死嗎?”諸葛亮只不動聲色地勸魯肅飲酒。這時,大霧滿江,曹操聞報,説東吳派水兵來襲,他認為這是誘敵之計,命令不許出戰,只用亂箭猛射。大霧散後,諸葛亮20只戰船上滿是箭,一數10萬多支,到周瑜處交命。周瑜歎道:“他神機妙算,我比不上啊!”

經典歷史典故14

《孟母三遷》

孟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3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孟母很有教養,非常重視對孟子的教育。

孟家附近有一塊墓地,送葬的隊伍經常從他家門前走過。孟子經常模仿隊伍中吹鼓手和婦女哭啼的樣子,還不時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把戲,在地上挖一個坑,把朽木或腐草當作死人埋下去。孟母對兒子這樣玩耍很生氣,認為不利於他讀書,便把家遷到了城裏。

到了城裏孟母要兒子熟讀《論語》,像孔子那樣做人。可是他家處於鬧市中,打鐵聲、殺豬聲、叫賣聲終日不斷,聽着聽着,他就讀不下去了。接着,他就和鄰居家的孩子玩起了做買賣的遊戲,孟母覺得這個地方,確實很難集中心思讀書,便再次搬遷到城東的學宮對面居住。學宮那裏的環境很好,書聲琅琅,讀書的氛圍很濃。孟子很快的安下心來讀書。有時,他還向學宮裏張望,觀看裏面的學生是怎樣讀書,又是怎樣跟隨老師演習周禮的,回到家裏,也模仿起來。一天,孟母發現兒子在磕頭跪拜,以為他又在玩埋死人的把戲了,心裏很難,在聽兒子説是在演習周禮後,就又高興起來。

後來孟母把孟子送進了學宮,學習《詩經》、《尚書》。“孟母三遷”教子的故事流傳至今。

《斷機教子》

“斷機教子”,講的是孟母鼓勵孟子讀書不要半途而廢的故事。孟子少年讀書時,開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學回家,孟母正坐在機前織布,她問兒子:“《論語》的《學而》篇會背誦了嗎?”孟子回答説:“會背誦了,”孟母高興地説:“你背給我聽聽。”可是孟子總是翻來覆去地背誦這麼一句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孟母聽了又生氣又傷心,舉起一把刀,“嘶”地一聲,一下就把剛剛織好的布割斷了,麻線紛紛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親把辛辛苦苦才織好的.布割斷了,心裏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問母親出了什麼事。孟母教訓兒子説:“學習就像織布一樣,你不專心讀書,就像斷了的麻布,布斷了再也接不起來了。學習如果不時時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遠也學不到本領。”説到傷心處,孟母嗚嗚咽咽地哭了起來。孟子很受觸動,從此以後,他牢牢地記住母親的話,起早貪晚,刻苦讀書。

孟母施教的種種作法,對於孟子的成長及其思想的發展影響極大。良好的環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禮儀風習的薰陶,並養成了誠實不欺的品德和堅韌刻苦的求學精神,為他以後致力於儒家思想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還有一個版本: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我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斯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選自《列女傳》

《買肉啖子》

原文:

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懷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譯文:

孟子少年時,有一次東家鄰居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説:"東家為什麼殺豬?"孟母説:"要給你吃肉。"孟母后來後悔了,説:"我懷着這個孩子時,席子擺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這都是對他(孟子)的胎教,現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於是買了東家的豬肉給孟子吃,以證明她沒有欺騙。

孟母不僅重視客觀環境對少年孟子的影響,而且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啟發教育孟子。“買肉啖子”的故事,講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對孟子施以誠實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截髮延賓》

一次,鄱陽郡孝廉範逵途經陶侃家。時值冰雪積日,倉促間陶侃無以待客。陶母剪下自己的長髮賣給別人做假髮換得酒菜,又砍下家中幾根屋柱,全都劈開當柴燒,還將坐卧用的草墊鍘碎作為馬料。客人暢飲極歡,連僕從也受到未曾想到的招待。

範逵知陶母所為,既歎其才識,又深愧其厚意,曾感歎的説:“沒有湛氏這樣的母親,生不出陶侃這樣的兒子。”範逵告別時,陶侃相送百餘里。

範逵問:“你想到郡中去任職嗎?”陶侃回答:“想去,可苦於無人引薦。”範逵拜見廬江太守張夔,極力讚美陶侃。張夔召陶侃為督郵,領樅陽縣令。在任上以有才能而著名,又遷任主簿。張夔後來舉薦陶侃為孝廉。從此,陶侃仕途開了掛。

經典歷史典故15

【畫龍點睛】

南北朝時期,樑朝張僧繇是吳地人,他擅長畫龍,而且畫龍的藝術技法,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有一次,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的牆上,畫了四條白龍,活靈活現,呼之欲出。奇怪的是,這四條白龍都沒有點上眼睛。許多觀看者對此不解,問他:“先生畫龍,為什麼不點上眼睛呢?是否點眼睛很難?”張僧繇鄭重地回答:“眼睛是龍的精髓所在。點睛很容易,但一點上,龍就會破壁乘雲飛去。”大家都不相信他的'回答,紛紛要求他點睛,看看龍是否會飛躍而去。

張僧繇一再解釋,龍點了眼睛要飛走,但大家執意要他點睛。於是他提起畫筆,運足氣力,剛點了其中兩條龍的眼睛,就烏雲翻滾,雷電大作,暴雨傾盆而下。兩條剛點上眼睛的白龍騰空而起,乘着雲霧飛躍到空中去了,而那兩條未點睛的白龍,仍留在牆壁上。大家驚得目瞪口呆,全都傻眼了。

【成長心語】

龍的眼睛就是整幅畫的關鍵,無疑,張僧繇抓住了其中的奧祕與精髓,就如同掌握了童話故事中神祕的咒語一樣。我們的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有些人聽課的時候,毫無選擇,將老師講的每一句話,全都記下來,這樣無疑會將老師提到的重點忽略掉。學習中的知識點是要掌握的,但提升能力關鍵在於方法。把握重點,掌握點石成金的“咒語”,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Tags: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