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歷史教學設計(合集15篇)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1.46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歷史教學設計(合集15篇)

歷史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知識目標:瞭解遠古傳説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包括黃帝其人及他對華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貢獻、堯舜禹的“禪讓”和原始社會走向終結的有關史實

(2)能力目標: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方式合作學 歸納共同點,尋找歷史線索,提高抽象歸納能力,逐步學會從歷史表象看實質。

過程與方法:

(1)學生共同參與小組討論,回答問題,並進一步探索新的問題。

(2)通過互相討論、共同尋找答案的方式,體驗自主學評價。

(2)教學難點:氏族、部落、部落聯盟、流域、人文初祖、王朝、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等歷史名詞在本課出現很多。作為剛接觸歷史的七年級學生來説,正確理解非常困難。

教學工具

多媒體師生互動教學,PPT演示。

教學過程

1、引入:

[教師引導] (出示圖片以及相關網頁)20xx年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先生和他的夫人在河南參加了一個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而與他同時參加的,共有4萬人之多。而近來又有一份報紙用了很大的篇幅,探討尋根祭祖活動盛行,甚至上升到國家級別的現象及其背後的原因。為什麼祭拜黃帝陵那麼受重視?我們華夏民族、炎黃子孫的根又在哪裏呢?通過今天的學 在四五千年前,我國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就活動着許多部落。傳説中有兩位著名的部落首領,那就是黃帝和炎帝。在東方有強大的蚩尤部落,在南方還有苗蠻部落。(出示部落分佈圖)相傳蚩尤部落勇猛異常,還曾經與黃帝部落發生了一場大戰。這場大戰在哪裏發生?

[學生回答] 涿鹿。

[教師講述](出示形勢圖)相傳蚩尤部落“銅頭鐵額”,驍勇非常,在涿鹿之戰中,黃帝部落一度落於下風,後來與炎帝部落結成聯盟,甚至要找來天女相助,還發明瞭指南車,才最終打敗了蚩尤部落。

[板書]一、炎黃戰蚩尤:

著名戰役:涿鹿之戰。

[教師提問]你怎麼看涿鹿之戰?

[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涿鹿之戰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教師講述](出示線索)炎帝和黃帝部落打敗了蚩尤部落,並且結成部落聯盟。而在炎帝和黃帝之後,又相繼出現了堯、舜、禹三個傑出的部落聯盟領袖。在長期的發展中,華夏民族形成了。因此,炎帝和黃帝被認為是華夏民族的祖先,我們也自豪的自稱為“炎黃子孫”。

[教師過渡]而其中,黃帝更是被稱為“人文初祖”,這又是為什麼呢?

[板書]二、黃帝——“人文初祖”

[教師提問]黃帝和他身邊的人有哪些發明?

[學生回答]……

[板書]黃帝宮室、衣裳、挖井、舟車

嫘祖:養蠶繅絲

倉頡:文字

伶倫:樂譜

[教師提問]看完了黃帝的貢獻,請大家回答剛才的問題,為什麼後人稱黃帝為“人文初祖”呢?

[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 黃帝被尊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為傳説他發明了許多跟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東西,如建造宮室、製作衣裳、教人挖井、發明舟車,同時他生活的時代還出現了文字、音樂、養蠶等,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所以在中國人看來,“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締造者和中華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着整個民族的智慧和創造,他是族羣的化身”。

歷史教學設計2

【教材簡析】

本節課是本單元的第三課,在本課中,學生將通過資料獲取地球運動的關鍵信息,從而認識地球晝夜交替現象的成因。

活動一:閲讀“地心説”和“日心説”兩大學説的文獻資料得準確的地球與太陽運動信息。

活動二:模擬實驗驗證晝夜交替現象

(一)根據地球與太陽的運動狀態改進原有的地球模型。

(二)通過模擬實驗,觀察晝夜交替現象。

(三)用連續組圖的形式記錄實驗現象進行解釋。

【學情分析】

在前一課學習中,學生髮現解釋晝夜交替現象成因的關鍵在於確定地球與太陽的運動關係,因此本課需要學生依據正確的地球運動再次模擬實驗,最終形成晝夜交替現象的正確解釋。這樣的設計,既體現科學的嚴謹性,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日心説”和“地心説”都是人類認識地球運動以及宇宙的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學説。

2、地球會繞地軸自轉,地球的自轉產生了晝夜交替現象。

3、地球還會繞着太陽公轉。

科學探究目標

1、學會在閲讀過程中使用文獻摘要,並能通過閲讀文獻獲取地球運動的相關信息。

2、能通過一系列的研究,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自己最終的觀點。

科學態度目標

1、實事求是,勇於修正與完善自己的觀點。

2、有證據意識,知道所有科學觀點都需要眾多證據的支持。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1、知道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與經濟的發展的動力。

2、知道科學技術的進步來之不易。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通過閲讀資料獲得準確的地球與太陽運動的準確信息,並通過模擬實驗驗證晝夜交替現象。

難點:解釋晝夜交替現象的產生原因。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材料一組

小組:反光效果好的小圓貼片、較硬的鐵線、第1課中學生自己製作的地球模型、手電筒、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5分鐘)

1、展示班級記錄表,幫助學生回顧上一節課中能解釋晝夜交替現象成因的幾種假設。

2、引導學生説出每種假設的根本區別就是地球和太陽的'運動狀態不同,從而聚焦到研究地球與太陽的運動狀態主題中來。

3、揭示課題: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歷史(板書)

二、探索:認識晝夜交替現象的成因(預設20分鐘)

活動一:閲讀文獻資料獲得準確的地球與太陽運動信息

1、閲讀托勒密的“地心説”和哥白尼的“日心説”比較他們的觀點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並記錄在活動記錄表中。

2、比較兩種學説,誰的觀點更具説服力,你的依據是什麼?

活動二:模擬實驗驗證晝夜交替現象

1、改進地球模型

a、根據地球與太陽的運動狀態改進原有的地球模型,增加實現自轉的“地軸”(地球有自轉軸且地軸傾斜作為事實直接告知學生即可,不必過度延伸)。

b、在地球模型相對的兩個面上分別貼上1個反光的小圓片,使兩個小圓片剛好分別處於白天和黑夜,為了方便觀察和交流給小圓片編號。

2、學生進行模擬實驗,並從地面觀察的視角來觀察不同的小圓片在地球自轉過程中的晝夜交替過程。

3、用連續組圖的形式記錄小圓片在地球自轉過程中的晝夜交替現象。

三、研討:交流晝夜交替現象的成因(預設12分鐘)

1、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説”和哥白尼的“日心説”的觀點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比較“地心説”和“日心説”,誰的觀點更具説服力,依據是什麼?

3、再次做晝夜模擬實驗與前一次做晝夜模擬實驗有什麼不同?

4、藉助活動記錄解釋晝夜交替現象的產生原因。

四、拓展:(預設3分鐘)

1、你還知道哪些現像可以證明地球在自轉?

2、課後收集更多可以證明地球在自轉的資料。

【板書設計】

3、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歷史

日心説證據:

1、有長期的觀測數據支持

2、伽利略通過觀測也證明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3、傅科用傅科擺證明了地球的自轉

地心説證據:

地球上看

日心説

地心説

產生晝夜交替現象的原因是:地球自轉

【活動記錄表】

活動記錄表一:比較異同點地心説和日心説的(填序號)

1、地球是球形的。

2、地球處在宇宙的中心,並且靜止不動。

3、地球是運動的,繞軸自轉,並且24小時自轉一週。

4、太陽處在宇宙的中心,並且靜止不動。

5、日月星辰等所有的天體都圍繞着地球運動,並且每天做一次圓周運動。

6、地球和其它星球都圍繞太陽做圓周運動。

地心説

日心説

活動記錄表二:畫出小圓片的亮暗情況

小圓片

自轉前半周

自轉後半周

亮暗

情況

【作業設計】

1、地球上產生晝夜交替現象的原因是()。

A、太陽繞地球轉

B、地球繞太陽轉

C、地球自轉

D、太陽自轉

2、改進地球模型時,穿金屬絲操作方法正確的是()。

A、從南極穿入,北極穿出

B、從下面穿入,上面穿出

C、從北極穿入,南極穿出

D、隨意穿,沒要求

3、下面()圖,小圓片的亮暗情況與實際觀察結果是一致的。

A、

B、

C、

D、

4、下列內容中不屬於日心説的觀點是()。

A、地球是球形的

B、太陽在宇宙的中心

C、地球圍繞太陽轉並且繞地軸自轉

D、地球在宇宙的中心

歷史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構成;分析馬克思主義誕生的社會背景;瞭解巴黎公社革命的基本史實,總結其經驗教訓;通過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對《共產黨宣言》的理解運用認識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過程與方法:通過19世紀中期工人階級生活狀況視頻,創設情景讓學生體會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通過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立場對《共產黨宣言》進行解讀讓學生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及現實意義。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馬克思中學畢業論文和個人經歷讓學生體會馬克思、恩格斯偉大人格和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

《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巴黎公社的主要措施

教學難點:

由《共產黨宣言》看巴黎公社的經驗教訓

教學方法:

講授法、探究法

教學手段:

情景創設、小組探究

教學過程:

導入:上課之前先問大家,你們最喜歡的課外書是什麼?我這裏也有兩本在中學生中很有市場的書——

出示《三重門》和《夢裏花落知多少》,顯示其發行量。

我今天向大家介紹是不是這些書,而是一本經歷了160年的時間考驗,有着更強大的生命力,這本書就是

出示《共產黨宣言》,顯示其發行量和再版次數。

這本書為什麼能經歷160年的時間考驗,為什麼能流傳到那麼多國家?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本書,走進它的作者,走進這個理論——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出示課題。

今年是這本書的作者之一——馬克思誕辰190週年,今年也是《共產黨宣言》發表160週年,也就是説馬克思在他30歲時寫出了這本傳世之作,那麼30歲的馬克思到底看到了什麼?是什麼促使他窮盡一生之力為之奮鬥?讓我們一起回到那個時代。

片斷一:機器轟鳴聲裏的抗爭與探尋——馬克思主義誕生的背景

出示視頻——反映19世紀中期工人生活狀況的視頻。

19世紀中期的歐洲正在經歷着一次巨大的歷史轉折,這就是——工業革命,而從剛才的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出工業革命最顯著的一個特徵就是——機器的使用。機器給資本家帶來了什麼?——財富;那給工人帶來的又是什麼呢?——超負荷的工作卻無法滿足最起碼的生活需求,也無法給孩子帶來幸福的童年,面對如此的現實,怎麼辦?

——反抗。哪些反抗?

——探尋。哪些探尋?

但這些最終都是以失敗而告終,而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都是沒有科學的理論做指導,所以迫切地需要科學的理論。

需要科學的理論,理論就會從天而降嗎?——還需要有人為之而奮鬥和努力。傑出的代表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

出示材料。馬克思所具有的優秀品質。——志向、堅持、犧牲、創新……

片斷二: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陽光——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在繼承了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哪些優秀文明成果?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當時的工人們尊稱年僅29歲的馬克思為“老爹”,把這一偉大理論稱之為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陽光”,而這“陽光“升起的時刻就是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這本2萬餘字的小冊子到底有些什麼內容讓全世界工人如此欣喜和充滿希望。請同學們閲讀材料一至材料五,歸納《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

(一)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二)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

(三)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

(四)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共產黨人不屑於隱瞞自己的`觀點

和意圖。他們公開宣佈: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

(五)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以上五點內容構成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在以後的30多年中,馬克思共撰寫了近20xx多部著作繼續豐富和發展這一理論。但《共產黨宣言》為其奠定了基礎。從發表至今,《共產黨宣言》經歷了160年的時間考驗,流傳到70多個國家,在不同的時空發揮着不同的作用,下面我們一起來穿越時空解讀這本《共產黨宣言》吧!

片斷三:穿越時空看《共產黨宣言》

我們來到的第一個時空是——19世紀70年代的巴黎。1871年的巴黎發生了一件大事。當時一位歷史的親歷者這樣描述這件事。……………………到底發生了什麼讓巴黎人民這樣激動?——巴黎公社的成立。

巴黎公社做了些什麼讓人民如此激動?請看86頁,歸納巴黎公社的措施。

——新型的工人政權,並且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工人政權,可是好景不長,72天后,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幅場景。…………

巴黎公社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並且敗得如此慘烈。雖然巴黎公社距《共產黨宣言》發表已經20餘年,但參加過巴黎公社的人可能並未真正系統地學習過馬克思主久,作為巴黎公社的倖存者,當他真正讀到《共產黨宣言》後,他又該怎樣總結那轟轟烈烈的72天的經驗與教訓呢?

材料一:

(一)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二)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

(三)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

(四)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共產黨人不屑於隱瞞自己的觀點

和意圖。他們公開宣佈: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

(五)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材料二: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裏,並且儘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

同學們在閲讀經典後總結出的巴黎公社的經驗和教訓與馬克思與恩格斯的觀點居然如此一致,大家很有做思想家的潛質。

那麼我們一起來看看《共產黨宣言》能不能解決中國自己的問題呢?讓我們一起進入第二個時空——20世紀的中國。

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理論正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與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最後讓我們一起回到21世紀的世界。當今世界,資本主義有沒有像《共產黨宣言》所預料的那樣滅亡?沒有,並且還在繼續發展。可是有趣是的資本主義國家也在看《共產黨宣言》。、

出示材料。

請同學們結合材料六至材料十,用21世紀的眼光對《共產黨宣言》進行解讀。

材料三:

(一)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户,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繫。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

(二)只要指出在週期性的重複中越來越危及整個資產階級社會生存的商業危機就夠了。在商業危機期間,總是不僅有很大一部分製成的產品被毀滅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經造成的生產力被毀滅掉。在危機期間,發生一種在過去一切時代看來都好像是荒唐現象的社會瘟疫,即生產過剩的瘟疫。社會突然發現自己回到了一時的野蠻狀態;彷彿是一次饑荒、一場普遍的毀滅性戰爭,使社會失去了全部生活資料;彷彿是工業和商業全被毀滅了,……

(三)最先進的國家幾乎都可以採取下面的措施:

1.剝奪地產,把地租用於國家支出。

2.徵收高額累進税。

3.廢除繼承權。

4.沒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亂分子的財產。

5.通過擁有國家資本和獨享壟斷權的國家銀行,把信貸集中在國家手裏。

6.把全部運輸業集中在國家手裏。

7.按照總的計劃增加國營工廠和生產工具,開墾荒地和改良土壤。

8.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成立產業軍,特別是在農業方面。

9.把農業和工業結合起來,促使城鄉對立逐步消滅。

10.對所有兒童實行公共的和免費的教育。取消現在這種形式的兒童的工廠勞動。把教育同物質生產結合起來,等等。

(四)代替那存在着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無論什麼時候,不管是在什麼地方,只要有麻煩,就有《共產黨宣言》;當麻煩沒有了,這本書就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當麻煩再次出現,那些忘記它的人們就又想起了它。今天的世界依然是麻煩不斷的世界,因此,世人仍然需要《共產黨宣言》。

歷史教學設計4

書法的歷史和發展軌跡

一、書寫的重要性

時代發展到現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電腦走進了家庭,走進了個人的生活,作為文字的記載工具,書寫似乎已經落伍了。你寫得再快,沒有電腦高手快,(每分鐘近200字)。在這個情況下,書寫還需要嗎?事實證明了,書寫還是需要的,不僅需要,而且仍然是很重要的。

(一)、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無法取代傳統的書寫;

(二)、作為傳統的書法藝術不會消亡。

二、什麼叫書法

古人對書法的理解,漢楊雄認為:“書,心畫也。”唐朝張懷鸛説:“書者,法象也。”清劉熙載説:“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以上定義過於玄虛。

近人由於書法創作繁榮,書法定義也引起了書者和書家的興趣。有人説“書法是造型的藝術”;有人説“書法是線條的藝術”;有的人説“書法是抽象的藝術”;有的人説:“書法是表現的藝術”……

書法的內涵有三個方面:一是表現的對象是漢字;二是書法表現的內容,三、是不同書者的感情和審美觀而造成的不同的書法風格。書法是書寫漢字,將情感寄予在漢字的點劃、結構和章法之中。

書法是什麼?是通過漢字書寫來表現情感意象的藝術。

三、漢字為什麼會成為藝術

藝術是給人以精神享受,一個受過傳統文化教育的人在觀賞書法作品的時候,對書法作品的線條節奏和結體時候,能夠揣摩出作者的感情脈搏、激發想象,啟動靈感,使整個身心沉浸在超然的境界之中。宋代蘇東波説:“明窗淨几,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

為什麼書法有如此大的'魅力呢?首先書法的對象是漢字。漢字是象形文字,漢字的性質為藝術創作提供了一個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張揚個性的舞台。

其二,漢字有着豐富的書體,縱向有甲骨文、金文、篆書、分書和楷書,點畫形式的多變。橫向看,不同的地域在不同時期創造出了不同的偏旁字體,同一個字有許多不同的寫法。

第三、書寫的工具是毛筆、墨和宣紙。

毛筆在商朝時就出現了。毛筆柔軟而富有彈性,用筆時提按頓挫的變化,能寫出粗細方圓各種不同的形狀和質感,所以,毛筆的表現能力(點畫)是鵝管筆、鋼筆、鉛筆以及油畫筆所無法表現得出的。

墨可濃可淡,濃者近,淡者遠,平面圖上可以表現出立體的縱深的效果。蘇東波用墨濃,作品顯示出珠光寶氣,神采奕奕。董啟昌善用淡墨,熒潤空靈古雅飄逸。

宣紙有很強的吸水性、滲透性和化印性。行筆慢則化,行筆快則幹。枯潤燥濕,能敏感第記錄下書寫的速度。虛虛實實,變化多端。

綜上所述,書法藝術的對象和加工的工具在表現上有兩個共同特點:一是對比豐富。筆劃的粗細、方圓;用墨的濃淡、枯濕;字體的大小、繁簡;結體的疏密、正欹;紙張的生和熟也表現出作品的不同風格。美是對立的和諧,書法的對立如此強烈,所表現出來的和諧和美感就成了藝術的條件之一。之二個特點:書法的表現形式較為隨意,粗細、正欹、疏密、大小都可以根據作者自己的審美觀作出比較隨意的處理。

書法的對象和書寫工具在表現上具有的豐富性和隨意性,是世界上其他書寫文字所無法比擬的。

總而言之,獨特的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化的一大貢獻!

歷史教學設計5

目標知識與能力:瞭解人類形成的歷史,包括人類出現的概況、氏族社會形成的原因及特點、原始社會的解體等。

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整合教材引導學生思考探究人類起源的問題,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分析氏族社會的產生和原始社會解體等問題,使學生認識到: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文化的進步是人類社會前進的根本動力。重難點重點:氏族社會的產生及其特點和作用

難點:人類是怎樣由古猿進化而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提示目標(2分鐘)

1)、導入新課:複習舊課,

2)、出示學習目標:(教師解讀)

1、要求學生了解人類從古猿到人的演變歷程,明白火的使用、直立行走和製造並使用工具對人產生的作用,同時掌握氏族社會的`特徵。

2、引導學生討論,用辯論的方式探討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必然性。

3、通過對人類起源的學習,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教育,培養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加強學生對人類自身的認識。

二、學生自學,質疑問難(8分鐘左右)

1)顯示自學提綱:1、現代人類是從哪一洲發展而來?南方古猿屬於什麼人?人類距今約多少萬年形成?

2、中國人類學家把“完全形成的人”分為哪四個進化階段?中國元謀人和北京人屬於哪一階段?人種的差異在哪一階段出現?

3、世界上的人類分為哪三大人種?人種的差異是什麼原因影響的?

4、母系、父系社會各有什麼特徵?

2)、按自學提綱自學。自學時,對不會的問題要做好批註,作為合作探究的問題進行探究。

3)、教師檢查學情,指導學生自學,並適當點撥。

三.、合作探究,建構知識(15--20分鐘)

1、組內互探。自學中遇到不會的問題在組內互相交流。組內也解決不了的問題記好,到質疑時提出,聽其他學習小組或教師講解。

2、師生互探。對自學提綱中重點的內容及學習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進行展示、糾錯和點撥。

3、教學內容:

(一)人類的出現

1.“完全形成的人”現今所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兒?“完全形成的人”又分為哪幾個階段?結合中國的歷史,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中國的古人類有哪些,他們分別屬於哪個階段。

2.人種的差異現代人種何時出現?世界上的人類有哪些人種?

(二)氏族社會

1.母系氏族社會(原始農業、畜牧業出現)

2.父系氏族社會(原始農業、畜牧業分離,出現手工業和商品生產)

人類早期為什麼要過羣居生活?

為什麼最早出現的氏族社會是母系氏族社會?

那麼父系氏族社會又是怎樣出現的?有什麼特點?

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標誌着原始社會逐漸解體,人類社會開始進入階級社會。奴隸社會是人類歷第一個階級社會。

4.課後小結:通過本課學習,瞭解了人類的形成、氏族社會的發展。

5、學生熟記本課知識點:朗讀或默記:3—5分鐘

四、鞏固新知,學會運用(13分鐘)

1、教師多媒體出示訓練題、提高題(《基礎訓練》1課)。學生當堂回答,及時鞏固新知識。

2.佈置課堂作業:《基礎訓練》第1課部分重點內容,學生當堂完成。

3、教師檢查學生課堂作業完成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4.自主學習第2課:

自主備課記錄

自主備課記錄

教研活動記錄

教研活動記錄

板書

設計

第1課人類的形成

一、人類的出現1.“完全形成的人” 2.人種的差異

二氏族社會1.母系氏族社會(原始農業、畜牧業出現)

2.父系氏族社會(原始農業、畜牧業分離,出現手工業和商品生產)

教學反思

歷史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和掌握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針和成就。

(2)掌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求同存異”方針。

(3)瞭解周恩來在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活動等基本史實。

(4)培養學生讀圖及處理信息的能力。

(5)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對新舊中國外交進行對比。

(2)實施師生互動、小組探究式學習。

(3)史料史圖分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誌着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被認為是處理國與國關係的基本準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的影響。

(2)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我國贏得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萬隆會議的成功,贏得了廣大亞非國家的理解與尊重。

(3)瞭解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與作用,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點]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難點]

1、正確分析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國初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國內外複雜形勢。

2、對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關係的基本準則的正確理解。

[教學過程]

一、自學檢測多媒體顯示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前一學期的'相關知識:中國是怎樣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遭受外來侵略,腐朽的滿清政府無力還擊,被動外交,簽定了《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不斷地喪權辱國。)

舊中國外交特徵:不平等、不自主、不獨立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國民黨統治時期,所面臨的“弱國無外交”局面仍然十分尷尬。新中國建立以後,如何在外交上確立獨立自主的形象?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二、合作探究

1、新中國成立後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麼?結合史實怎樣理解它?

2、建國初期中國處在怎樣的外交環境之中?

3、講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示:抓住提出、完善、影響等)

4、講述萬隆會議的情況。

(提示:抓住時間、地點、參加國家、討論主題、意義等)

三、展示提升

各組派代表彙報探究成果

1、新中國的外交政策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3、萬隆會議

4、根據“動腦筋”組織學生討論:周恩來為什麼能夠改變萬隆會議的航向?(他堅決執行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豐富的談判經驗,外交能力出類拔萃,處理重大事情時既能從容不迫、風度翩翩,又能急中生智、靈活應變,及時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平息了會議中的許多爭論,扭轉了會議航向。)

5、指導學生綜合“導言框”和“自由閲讀卡”有關日內瓦會議的材料,進一步體驗周恩來的外交才幹和人格魅力。談談“求同存異”方針的意義。(這個方針不但能在社會制度不同的亞非國家之間架設友好相處的橋樑,也能使得許多本來敵對的國家和平共處,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當然也為新中國國際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展示周恩來外交魅力資料(簡略)

四、梳理內化:學生談收穫

五、測評達標:見多媒體

佈置作業:提醒學生預習第16課《外交事業的發展》。

板書設計:見多媒體

歷史教學設計7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鑑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為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唐朝的歷史奠定基礎。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唐太宗和武則天進行簡單的評價,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太宗、武則天二帝的開明思想及其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到傑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於國中學,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難點: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任務作出恰當的評價。

【教學過程】

導入: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然後思考“為什麼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滅亡了”,使學生理解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在農民起義過程中,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一、唐朝的建立

隋朝太原留守李淵在太原起兵,618年攻佔長安,建立唐朝。

時間:618年開國皇帝:唐高祖都城:長安

出示《唐朝疆域圖》,強調唐朝長安城的位置。

二、貞觀之治

出示材料:

[貞觀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謂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

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及從中可以得到的結論:由於唐太宗對君民關係認識較為深刻(認識到人民羣眾的力量),貞觀年間,他的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思想而制定的。

1.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訓

2.貞觀之治的表現:政治,經濟,文化,外交,民族方面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3.盛世出現的'表現:

4.盛世出現的原因:

過渡:在唐朝歷出現了我國的一位女皇帝,大家知道是誰嗎?

三、女皇帝武則天

介紹武則天經歷

1.武則天的措施: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三是科舉制的發展,四是設北庭都護。

最後,引用郭沫若對其統治評價的話:“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2.不足:用酷吏,濫殺無辜,修寺廟。

小結:唐太宗、武則天都推行了比較開明的政治經濟措施,促進唐朝的繁榮強盛,對他們的統治應給予肯定。

【板書設計】

一、唐朝的建立

時間:618年開國皇帝:唐高祖都城:長安

二、貞觀之治

1.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訓

2.貞觀之治的表現:政治,經濟,文化,外交,民族方面

3.盛世出現的表現:

4.盛世出現的原因:

三、女皇武則天

1.武則天的措施: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三是科舉制的發展,四是設北庭都護。

2.不足:用酷吏,濫殺無辜,修寺廟。

歷史教學設計8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為第二單元“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的重點,是理解封建制度確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課。

本課主要介紹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通過對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使用、都江堰的出現和商鞅變法的實行來展示這一時期的變化,突出反映了變化的實質實質是導致封建制度的確立和封建社會的形成。本課是繼第七課“春秋戰國的紛爭”的延續。春秋時期的變革,推動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變化發展,為後來秦的統一打下基礎。因而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又為下一單元“同一國家的建立”做好了鋪墊。

教學重點: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教學難點: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學情分析

學生雖然學習了一些歷史知識,但還沒有形成比較規範的歷史學習能力和方法。而且學生的知識積累有限,對中國古代社會變革的歷史知識儲備較少。所以,學生對本課所涉及的歷史知識理解起來困難比較大,對歷史現象的認識沒有上升一定的高度,缺乏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瞭解戰國時期對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

2、瞭解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3、理解戰國時期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變化。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商鞅和李冰的活動,認識歷史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作用。

2、通過觀察“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圖”,提高識圖、用圖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了解都江堰設計原理,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2、理解商鞅變法的'作用,樹立改革促進社會發展的意識。

教學策略

1、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將鐵農具、牛耕技術、都江堰和商鞅變法的相關情況通過多媒體技術呈現出來,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

2、運用觀察學習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都江堰的結構和功能,認識李冰父子的偉大貢獻,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3、運用概括歸納的方法,啟發學生把商鞅變法等知識綜合分析,加深對戰國時期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呈現目標

教室結合現實問題,創設情景。2008年5月12日,發生四川汶川的大地震造成重大的破壞。離震中不遠的都江堰市,有一項修築於兩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卻幾乎沒有受到破壞。這項水利工程是什麼?戰國時期為什麼修築這樣的水利工程?當時的社會狀況如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八課——大變革時代。

學生認真傾聽,動腦思考,自由回答問題。課件顯示課題,引入新課。

課件出示學習木匾,學生認真識記、思考學習目標,明確學習要求。

(二)自主合作,梳理知識

出示學生閲讀思考題:

1、戰國時期發生了哪些社會變革?

2、觀察“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圖”,講述為什麼會在這個地方建設,它是怎樣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

3、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和作用是什麼?

4、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麼?

5、我國的封建社會是怎樣確立起來的?

6、你佩服李冰還是商鞅?為什麼?

學習先自主學習,自讀教材內容,觀察歷史地圖冊上的相關圖片,梳理知識要點。在教材畫出知識要點,並整理到筆記本上。

對於2、4、5題,可以通過合作學習,討論解決。

教室巡視,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指導學生觀察“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圖”的順序、要點。

引導學生從對國家和對個人兩個方面的影響進行分析,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在於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是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引導學生對李冰、商鞅進行評價的時候,應該結合他們各自的活動和時代的需要來評價。

(三)展示交流,精彩點撥

各小組彙報成果

1、課件顯示圖片:“戰國時期的鐵製農具”、“戰國時期的鋤範”、“鑄造鐵製農具示意

圖”;課後“思考與探究”。

鐵農具和牛耕技術對生產的發展有什麼作用?

學生思考回答: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的產量顯著提高。

2、課件顯示圖片“都江堰現狀全景圖”。為什麼李冰要在這個地方修建都江堰呢?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後,指圖講解,對都江堰簡單介紹。理解都江堰防洪灌溉的原理,感受它的偉大、科學、巧妙。

欣賞、討論教材中第61頁李冰石像和詩句:“始知秦太守,伯禹亦不知。”

共同總結:都江堰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科學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使成都平原變成“天府之國”。兩千多年過去了。都江堰至今還在造福於人民,這樣高超的設計和工程質量不能不令人讚歎,人們千秋萬代都在頌揚着李冰的功績。

3、指導學生排練歷史短劇:商鞅變法

第一幕:舌戰舊臣

第二幕:立木為信

第三幕:商鞅變法

第四幕:千秋功過

教師引導學生把握角色的心理和語言,然後分角色排練,各組派代表上台表演。某一小組的表演是否符合歷史史實,由其他小組進行評價。教師着重對學生評價方法進行引領。

4、戰國時期都有哪些變化?時代特徵是什麼?

學生討論回答: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使用、興修水利等屬於生產方面的變化,封建地主與農民的出現、商鞅變法、封建制度的確立等屬於政治上的變革。引導學生歸納出時代特徵——大變革的時代。

引導學生概括歸納知識提綱,多媒體展示板書設計。

教師啟發分析變法運動與戰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相互關係,從而得出戰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主要原因。

自由提問:在本節課的學習中,還有那些沒弄懂或感興趣的問題?以學生回答、評價為主,教師給予總結性點評。

(四)目標檢測,反饋矯正。

學生獨立做題,檢測學生對本課知識的學習情況。

1、閲讀材料,回答問題。

衞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1)文中衞鞅指的是誰?

(2)請概括這次變法的主要內容。

(3)請你分析這次變法的作用。

參考答案:

(1)商鞅。

(2)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建立縣制。

(3)經濟發展,國富兵強,為秦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

2.戰國時期都有哪些變化?時代特徵是什麼?

自我反思、總結本節課的收穫和不足。

教師反思

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説難度較大。為此,課前我鼓勵學生查閲資料、撰寫講稿、繪製掛圖等。通過角色體驗、表演歷史小短劇等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在熱烈的氣氛中掌握了基礎知識,進行了思維的交流與碰撞,學生支配的學習時間和活動空間都比較充裕,教學過程基本上是在師生互動中完成的。

由於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較少,加上教師引導的欠缺,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還不夠積極主動、熱烈深入。今後教學中要創設更加寬鬆的環境、民主的氛圍,積極引導,是學生敢想、敢説,積極主動參與課堂交流。同時,教師應充分重視學生的見解,每一次討論或各抒己見之後,要引導學生從不成熟的認識中歸納出一定的結論,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專家點評

本課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理念。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學習,以大變革為基本線索,抓住新知識與生活實際和社會熱點的聯繫,實現了歷史教學與社會現實的有機結合。課堂結構合理,準確把握重點和難點,形成了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在教法運用上突出了學生主體地位,學生參與課堂活動面廣,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有對話氛圍,有效地引領了學生的思維,促進了學生認識的提升和能力的提高。

角色體驗與教學內容融合得較好,但在角色體驗的設計應用上做得還不夠充分。要面向全體,保證人人都有機會參與思考和體驗,這樣才能確保角色體驗的有效性。

歷史教學設計9

一、科學定位,優化教學效果

(一)依據課標,確定教學主題。

首先,本課的課程內容為通過經濟繁榮、開放的社會風氣和唐詩的盛行,瞭解盛唐的社會氣象。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實為例,説明唐代民族和睦。其次,本課主要學習四部分內容,即經濟的繁榮、民族交往與交融、開放的社會風氣、多彩的文學藝術,分別從經濟發展、民族關係、社會生活和文學藝術四個方面展開,四者之間相互聯繫,從不同側面共同展現了唐朝的盛世景象,這些內容均和本單元主題切合,由此,我認為本課的教學主題可以確定為繁榮、開放。緊扣這一主題,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知道唐朝前期農業、手工業、城市繁榮的表現,知道唐太宗實行開放的民族政策及唐朝民族交往交融的情況,瞭解當時的開放的社會習俗及多彩的文學,知道文成公主對漢藏團結的歷史貢獻;通過歷史圖片及文獻資料的閲讀、鑑賞,學會發掘、概括歷史信息,並分析相關現象出現的原因;感受盛唐氣象,增強文化認同感,樹立民族平等友好的觀念,認識到中華民族的歷史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

(二)立足課堂,培育歷史素養。

歷史素養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歷史教育教學是實現培養與發展學生歷史素養的有效途徑。因此,課堂教學必須緊緊圍繞着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這一主線展開。在本課中,最突出的歷史素養有:

(1)史料實證素養,本課運用了大量古代的壁畫、瓷器、雕塑、石碑、繪畫、書法等實物史料,如展示出土的祕色瓷、唐三彩騎駝樂舞俑,證明唐朝陶瓷業生產水平很高,展示唐戴帷帽女子騎馬雕塑、吹排簫樂伎壁畫説明唐代社會風氣的開放,展示顏真卿的《顏氏家廟碑》、柳公權的《玄祕塔碑》、閻立本的《步輦圖》、敦煌莫高窟的彩繪壁畫和雕塑等説明唐朝書法、繪畫方面成就斐然。這些實物對於歷史研究起到了證據作用,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史料實證的學科精神。

(2)家國情懷素養,本課通過講解唐朝經濟的繁榮、民族的交融、開放的社會風氣、多彩的文學藝術感受到盛唐的氣象,增強了學生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通過學習唐朝與各民族交往,尤其是通過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實,感受到各民族之間的友好團結,樹立民族平等的觀念,認識到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的歷史。通過引用並朗誦唐朝的詩歌,感受唐朝昂揚進取的時代精神。

(三)貼近學生,凸顯教學立意。

根據本課在本單元的地位和學生實際水平,確定本課的教學立意在於:1.全面瞭解盛唐繁榮開放景象,基於課程標準,本課應讓學生掌握的是知道唐朝前期農業、手工業、城市繁榮的表現,知道唐太宗實行開放的民族政策及唐朝民族交往交融的情況,瞭解當時的開放的社會習俗及多彩的文學,知道文成公主對漢藏團結的歷史貢獻,這既符合本課教學內容實際,也符合國中學生的接受水平。2.閲讀歷史圖畫培養審美情趣,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閲讀歷史圖畫,本課採用了《雨中耕作圖》、《唐三彩騎駝樂舞俑》、《祕色瓷》、《步輦圖》、《唐戴帷帽女子騎馬雕塑》、《弈棋仕女圖》、《吹排簫樂伎壁畫》、《顏氏家廟碑》等大量的圖畫,既通過圖畫認識和了解了唐代在經濟、民族關係、社會風氣和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就,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優化環節,教材子目有機整合

(一)教材整合的設計

本課分成經濟繁榮、民族交往與交融、開放的社會風氣、多彩的文學藝術四個方面,看似相互獨立,但實際上這四個子目之間前後有着聯繫。講民族關係時,運用了閻立本的《步輦圖》,講解了文成公主入藏這段歷史,同時通過圖片瞭解到了閻立本的人物畫中的人物形態各異,神形兼備,凸顯了唐朝繪畫的成就。在講解開放的社會風氣時,運用了唐戴帷帽女子騎馬雕塑圖,既描述了當時的社會風氣,又展示了唐朝雕塑成就斐然。我認為把教材有機整合解決了內容繁雜和課時有限之間的矛盾,幫助學生構建起歷史知識結構的完整體系,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教材整合的注意點和反思

教材整合要服務於教學,能優化學生的學習效果,成就歷史課堂的魅力。所以教材整合要依據課程標準,依託教材。課程標準是編寫歷史教科書的依據,也是進行歷史教學和學生學業評價的依據,在進行教材整合前首先要研讀和領會課程標準的內容,把握其核心思想。其次,整合也不能漫無邊際,要從歷史觀和文明觀角度對教材中的內容作出合理的遷移和必要的取捨。另外,教材整合要結合學情和教師自身特點,在備課時應多考慮班級學生的學習準備狀態、認知水平和結構,學習風格,學習動機等,並能對學生在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進行預估,以生成一份結合學情特點的有實效的教學設計,整合子目內容,突出重難點,教師在整合時還要考慮自身特點,語言習慣,知識結構組成等,切莫東施效顰。本課的教材整合我認為可以再精緻些,使用時機再靈活些。教材的整合要建立在學生預習較為充分的情況下進行,要不然教材整合的結果會適得其反。

三、以詩證史,挖掘史料資源

本課講的是盛唐氣象,既包含了經濟、民族關係、社會風氣,也包含了文學藝術,而唐詩恰恰是文學繁榮的最突出表現,這一時期的'詩歌創作很多源自於當時的社會表現,通過詩歌來驗證史實,體現史料來源的多樣性,也幫助學生學會對史料真偽的辨析,充分挖掘了詩詞背後的史學資源,為此,我精心挑選了四首詩,詩的內容有關於筒車的使用,長安城的宏偉,對少數民族的冊封、唐女子下棋,涵蓋經濟、民族關係和社會風氣三個方面,而且是盛唐時期的作品,以詩證史,借詩歌內容來考訂史實,由詩以見證經濟、民族關係、社會風氣的繁榮、開放,同時也展示了唐詩的魅力,將主觀的鑑賞活動與嚴謹的學術考辨相結合,以詩證史,不僅大大拓寬了唐詩解讀鑑賞的思維空間,也有助於提高唐詩研究的學術品位,擴大了史料範圍,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從本課採用的以詩證史法來看,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的,讓學生多角度的認識了盛唐氣象。在採用這種方法教學時,要注意到詩與史實屬特徵不同的兩個領域,“虛”與“實”之分野十分明顯,因此在選擇詩歌的時候一定要貼近史料。

歷史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瞭解新航路開闢的原因、過程(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的地理大發現)和影響(包括歐洲的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對美洲和歐洲思想文化的影響等)。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世界地圖,瞭解古代文明區域的分佈以及新航路開闢的路線並繪製出各航海家的航線和所到達的地區。

2.採用歷史、地理和政治相結合的手段來全方位的把握世界文明由獨立、分散走向聯結的過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組織形式的形成以及商業革命、價格革命的原理等。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開闢文明交往航線的看似偶然實則必然,不僅要認識開闢文明交往航線之前世界的狀態,瞭解開闢的原因和過程,也要認識開闢後世界的格局和變化,養成聯繫地看待歷史發展的能力,樹立面向世界的眼光。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新航路的開闢及其影響。

難點:地理大發現使世界聯結成一個整體。

三、教學方法

(一)教師通過提問、舉例、圖片和實物的展示、紀錄片或書籍的介紹等方式來多角度進行知識講授。

(二)學生參與問題的回答,材料的閲讀,課堂趣味測試、小組討論等多方式的對知識進行學習和把握。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為紀念新航路的開闢,人們在葡萄牙里斯本塔古斯河口矗立了一個紀念碑。十五、十六世紀之交,西歐各國都想探尋通往東方的航線,經過一系列航海探險活動,終於開闢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學界在歐洲中心論的影響下,一般將這一過程稱為“地理大發現”。地理大發現改變了世界各大陸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狀態,加強了世界範圍的聯繫,為世界市場的開始形成準備了條件。新航路的開闢也是充滿血腥事件的近代殖民地掠奪和殖民地瓜分的開始。那麼,新航路的開闢具體是怎樣的一個背景和過程,又產生了哪些影響,帶着這些問題,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

(二)新課講授

1.新航路開闢的原因

(1)根本原因(經濟原因):15世紀前後,西歐國家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2)社會原因:歐洲人狂熱的追求作為貨幣的黃金、白銀,特別是《馬可·波羅行記》的流傳,誘使人們到東方“尋金”。

(3)直接原因(商業危機):引起商業危機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居間壟斷貿易,使歐洲獲利甚少;二是15世紀中葉以後,奧斯曼土耳其控制傳統商路,導致商路不通,引發商業危機。

(4)宗教原因:教會鼓勵人們到東方傳播天主教。

2.新航路開闢的條件

(1)主觀條件:

①14、15世紀歐洲興起了文藝復興運動,其主流社會思潮是人文主義,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價值,鼓勵人們敢於冒險、勇於開拓進取去挑戰並征服自然,大膽地追求財富並實現個人價值;

②西班牙、葡萄牙統治者的支持。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君主希望通過海外探險獲得財富,以鞏固並加強自己的統治。

(2)客觀條件:

①歐洲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的發展,為遠航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②物質條件:包括海船、物資和資金;

③地理知識:當時,歐洲已經開始流行地圓學説,繪製地圖的技術也已很先進。

3.新航路開闢的過程

(1)向東航行

①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抵達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②149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沿着迪亞士開闢的航路,終於到達了印度。

(2)向西航行

①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人哥倫布橫渡大西洋,開闢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②1519~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的`船隊繞過了美洲南端的海峽,橫渡太平洋,完成了環球航行。

4.新航路開闢的影響

(1)消極影響

①對印第安人大肆屠殺,把美洲納入征服和血腥掠奪的對象。此後,西班牙、葡萄牙佔據了美洲大部分地區。在殖民者的屠殺、奴役,以及歐洲傳染病的侵襲下,種族幾乎滅絕。因此是一場空前的災難;

②歐洲殖民者對亞洲、非洲和美洲進行殖民活動,將大量財富運回歐洲並轉化為資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極端貧困和落後。

(2)積極影響

①新航路的開闢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開始會合交融,日益連成一個整體。新航路發現以後,世界上原來相互隔絕的地區溝通起來,這可以説是世界各地區之間聯繫加強的第一步,也可以説是新航路開闢的最重大影響。正是由於世界走向會合,人類之間的聯繫越來越緊密。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人類歷史的轉折點;

②引發了“商業革命”: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商品種類日益增多,商業經營方式也發生變化(股份公司、證券交易所紛紛出現),貿易中心也由原來的地中海區域轉到大西洋沿岸;

③加速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新航路開闢後,西班牙等國從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銀,西歐貴金屬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銀價格下跌,物價高漲,貨幣購買力降低。自16世紀30年代至16世紀末,西班牙的物價上漲4倍多,英法等國上漲2倍至2倍

半。資產階級一面付出貶值的貨幣工資,一面以高價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額貨幣地租,也受到價格革命的影響。價格革命是原始積累的因素之一,它幫助了西歐資本主義的成長。

(三)鞏固提高

理解“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

1.“商業革命”表現為:

(1)世界市場的擴大。新航路開闢後,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絕的地區溝通起來,歐洲同美洲、亞洲之間的貿易日益發展,世界市場擴大了;

(2)流通商品的種類增多。世界市場擴大意味着產品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各國的市場上。美洲的許多農產品,如馬鈴薯、玉米等傳到歐洲,非洲的咖啡傳到歐美;

(3)商路貿易中心的轉移。世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4)人類眼界擴大,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

2.“價格革命”表現為:

美洲的白銀流向歐洲,使歐洲物價上漲,貨幣迅速貶值,傳統的經濟關係受到衝擊,這對歐洲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稱為“價格革命”。受價格革命的影響,各階級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

(1)製造商品和銷售商品的新興的工商業資產階級一方面付出貶值的貨幣工資,另一方面高價售出商品,獲得暴利;

(2)按傳統方式收取貨幣地租的封建主,因貨幣貶值而使實際收入減少,日益衰落;

(3)靠土地收入的農民和固定工資收入的僱傭工人,因通貨膨脹日益貧困化。這一切都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四)課後作業

比較鄭和的航行同迪亞士、哥倫布的航行,並做出評價。

五、板書設計

新航路的開闢

1.新航路開闢的原因

2.開闢新航路的條件

3.新航路開闢的過程

4.新航路開闢的意義

歷史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學中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北京人

難點:本課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並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課所講內容。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這節課是大家進入國中以來的第一節歷史課,對於歷史,大家並不陌生,國小的社會課本和日常的電視劇向我們講述了許多歷史知識和歷史故事,下面請大家結合自己所接觸的歷史知識,談談:什麼是歷史(歷史指的是什麼)?

學生討論,自由發言。(教師提示關鍵詞語:過去、現在、將來)

師生共同歸納:歷史指的是人類社會過去發生的事情。(強調重點詞語:人類、過去)

問:那麼,人類是怎樣誕生的?歷史又是從何時開始的呢?我國的歷史最早又是由誰創造的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人類的誕生

1.關於人類的起源

古今中外有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説,同學們知道哪些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傳説呢。能為大家講述一下嗎?

學生積極踴躍的講述人類起源的神話傳説。(西方上帝造人傳説、中國的女媧摶土造人、盤古開天闢地等等。)

師:關於人類起源,無論西方的上帝造人還是中國的女媧摶土造人都是神話傳説,並不真實可靠,那麼人類到底是怎樣誕生的呢?

2.勞動創造人

師講述:馬克思曾説過:“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經科學考證證明:人類是由類人猿經過漫長的勞動演變、進化而來的。

問:我國境內最早的人類是誰呢?

生:讀課文回答:元謀人

二、我國最早的人類──元謀人

問:元謀人作為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已有多少年的歷史?並要求識圖《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佈》圖,指出:元謀人生活的地區。

生答:170萬年,雲南省的元謀縣(長江流域)。

師歸納:距今170萬年的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它的發現揭開了祖國大地歷史的新篇章,使我國成為一個歷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國。

問:請同學們據《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佈》圖指出,除元謀人外,我國境內還有哪些遠古人類遺址?

生識圖回答:北京人、山頂洞人遺址。

問:北京人、山頂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歷史,生活在什麼地區呢?

(開展競賽活動:迅速閲讀看誰回答的即快又準)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萬──20萬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頂洞人/3萬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師歸納:除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外,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遺址從南到北,分佈很廣。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問: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又是怎樣生活的呢,下面讓我們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頂洞人!

三.北京人

1.北京人的體貌特徵

投放古猿、北京人、現代人頭像幻燈片,要求:比較三者的頭部有什麼區別,指出北京人同現代人相比,有什麼特點?

生識圖後自由發言。

師生歸納:北京人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

問:北京人既然保留着猿的特徵,但我們已經稱之為人了,這是為什麼呢,它又説明了什麼問題呢?

(教師提示:指出人和猿/動物的根本區別──會不會製造工具)

生答:説明北京人已經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了。

2.北京人制造和使用的生產工具

(1)問:北京人使用哪些生產工具呢?

生讀課文後回答:石器、木棒、天然火

師投放北京人制造的石器和天然石塊,讓學生加以區別以加深印象理解。

問:北京人又是怎樣製造石器和木棒的呢?並請同學們分析:北京人制造的工具有什麼特點?

生答:用石塊敲打而成;把樹枝砍成木棒。

特點:簡單、原始、粗糙

師強調指出:打製石器。並指導學生閲讀課後知識卡。

(2)天然火

教師首先解釋何為“天然火”:自然界中自然生成的火種。

問:請同學們想象,天然火生成的方式或來源有哪些?(結合文中動腦筋: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種的?)

生思考討論後自由回答。

問:請同學們結合現實生活想象一下,北京人可以用火幹什麼呢?

生想象後回答:照明、防寒,燒烤食物,驅趕野獸。

師投放“北京人用火追逐野獸”幻燈片,歸納指出: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

3、北京人的羣居生活

投放《北京人的生活》和《北京人生活時期的動物》圖片,請同學們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問題分解:北京人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之下,他們的事物來源有哪些,他們又是如何獲取食物的?)

學生想象討論,自由發言。

師生共同歸納:環境險惡、工具簡單粗糙,靠採集、狩獵為生,依靠集體的力量生存下來。過着羣居生活。

師:我們的祖先北京人正是在險惡的環境裏,憑着極原始的工具同自然進行着艱苦的鬥爭,不斷進化、進步。那麼,十幾萬年之後的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狀況又是怎樣的呢?

四.山頂洞人

投放“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山頂洞人的骨針和裝飾品”、“山頂洞人的生活”圖片,要求學生結合圖片自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指出:山頂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

1.結合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指出,山頂洞人在體質特徵方面有什麼變化?(模樣同現代人基本相同)

2.識“山頂洞人的骨針和裝飾品”圖,説明山頂洞人在製造工具方面掌握了哪些先進技術?並舉例説明(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例骨針)

3.在用火方面,山頂洞人獲取火種的方法同北京人有什麼不同?(會人工取火)

4.識“山頂洞人的生活”圖,説明山頂洞人生活的集體是怎樣形成的?(按血緣關係結合的氏族)

學生閲讀課文自由回答,然後師生共同訂正歸納總結,填寫圖表。

課堂總結、鞏固:

同學們,大家通過今天的學中國古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3、通過本課學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激發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難點:私有財產、貧富分化、階級等歷史概念和這些歷史概念出現的背景。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在前一節歷史課上,我們學到了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狀況。從中我們知道了在早期人類時期,他們的食物來源主要是採集和漁獵,以採集為主。現在,我們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周圍的人討論一下,原始社會人們僅靠在野外“採集”食物為生,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處,現在請同學們回答的是:一、這種不便表現在什麼方面?二、怎麼樣能夠避免這種侷限性?

[學生想像、討論]……

[學生回答]僅靠“採集”為生,有很多侷限性,首先,要受到季節的影響,像植物果實在冬天就很難找到;其次,如遇上自然災害,像水災、旱災等,可能生存就成問題;第三,由於食物來源不固定、不充足,就需要不斷變更生活場所,而這種場所的變更在實際中盲目性很大……

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

(問題回答過程中,教師需不斷地加以引導)

[教師過渡]剛才我們回答了以“採集”為生的原始居民的生活的不便之處及解決辦法,既然,我們提到解決侷限性的最好辦法是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那同學們想一想,自然界中的什麼現象可能促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導入框中關於神農氏揀墜落地上的穀粒並把它種在田裏的神話傳説能否給我們提供一些啟示?

[學生回答]原始人類在長期的採集過程中,注意到了可食的食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的現象,從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的嘗試,原始農業出現了。雖然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的傳説不可盡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長過程給先民以啟示,這一點應是確信無疑的。(在學生回答這個問題時,教師可逐步培養學生通過歷史表象看到或尋找歷史發展軌跡的能力。)

[教師指導]下面,我們閲讀一下課本上所引的《白虎通》原文。

[學生閲讀]……

[教師講解]這一段話的意思是:神農氏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製作工具,教民種植。那麼,這裏所説的天時、地利指的是什麼呢?我們説是自然環境,包括氣候、水分、土壤、植被狀況。這種地理環境直接影響到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況。下面,我們就先來看一下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教師講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遺址是1973年在浙江餘姚發現的。距今約七千年。從考古發掘的成果看,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進入原始農耕階段,而且有了較高的水平。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使用磨製石器,主要的器形有石斧、石錛等。還有專門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鏟和用於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於用石器,出土各種骨器的數量是石器的七倍,最常見的是骨耜。

請同學們看課本第8頁“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耜是最常見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裝的柄叫耒。通常又把這種裝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農業。在河姆渡遺址還出土了大量的稻稈、稻穀,這説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種植水稻,而且這在世界歷史上是最早的。現在我們再看一下課文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復原圖”,這説明了什麼?

[學生回答]説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鑿井的技術。他們飲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教師提問]我們再看一下課文中“幹欄式房屋”圖,這又能説明什麼呢?

[學生回答]説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過着定居生活。

[教師引導]還能説明什麼呢?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還能説明古代建築業開始萌芽,而且有了因地制宜的意識。

[教師講解]對,説明古代建築業開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幹欄式房子是一種木結構的地面建築。浙江地區地勢低窪,潮濕温熱。我國先民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於是蓋造幹欄式房屋。這種木建築房屋,一般都有若干木樁、圓木、木板組成,下部有木柱構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採取打樁的方法建成。樁木打成後,上架橫樑,再鋪板材,然後在木板上立柱構樑架和屋頂,形成架空的建築房屋。

幹欄式建築,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可避潮濕,下面還可以養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尚採用這種古老的建築形式。(教師在講解時,可以把幹欄式房屋放大圖與西南少數民族居住架子樓相比,對照講解,這樣,效果更好些)

[教師講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種植水稻、開鑿水井、建築幹欄式房屋以外,還飼養家畜,以豬、狗、水牛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還製造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那麼,現在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可以討論。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開始了原始的農耕生活;大量使用磨製石器和骨器;種植水稻、建築房屋、開鑿水井;飼養家畜,製作陶器、玉器和樂器。

[教師總結]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比較:從食物來源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主要靠採集野生植物果實為生,輔之以漁獵;而河姆渡人則有了比較固定的食物來源,即種植水稻,發展原始農業。從居住條件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裏;而河姆渡人已會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房屋的結構和樣式。

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使用打製石器,山頂洞人時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河姆渡人則使用磨製石器,並用耒耜耕地,而且會製造陶器、玉器和樂器。從社會分工的情況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正處於最原始的社會發展階段,沒有明顯的社會行業分工,而河姆渡人已經有了原始農業、原始畜牧業和原始手工業之分。

同學們,到現在為止,關於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狀況我們已經學完了。現在,我們把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成就寫在黑板上:

[板書]1.使用磨製石器、耒耜

2.種植水稻(世界最早)

3.建築幹欄式房屋,定居生活

4.挖掘水井,飲水方便

5.飼養家畜

6.製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學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歷史,現在,請同學們自己把“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和“大汶口原始居民”兩目看一下,按照學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農耕經濟有很大發展,農具發達

2.原始手工業有了很大進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質量很好

4.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教師講解]同學們,在填過後兩目內容之後,我們再來把知識更加系統一下:我們學中國粟就向東傳到日本、朝鮮,向西傳入阿拉伯、小亞細亞、俄國等國家和地區。

現在,我們看課文中的“半坡出土骨制箭頭、魚叉和魚鈎”圖,這説明,遠在新石器時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遺址中發現的骨制箭頭、魚鈎和魚叉等,標誌着漁獵生產在社會經濟中佔相當大的比重,我們再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房屋呈圓形,但特別低。

其實,這不是房屋的全部,半坡遺址的房屋大多采用“半地穴式”的建築形式。這種“半地穴式”的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發展而來的一種土木合築的建築。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每間房屋的面積大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此房屋平面近似圓形,向南開門。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對門口。房屋周圍的牆壁下都是用坑壁作牆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築的。牆壁中間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撐屋頂。

屋頂用排列整齊的木椽架起來,外表蓋着拌泥的草,以便抵禦風雨。課文中關於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第三幅插圖是“半坡出土的紡輪”,這是1955年在陝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它是我國古代發明的最早的捻線工具,它的具體操作方法是:在紡輪中間的小孔插一個杆,利用紡輪的旋轉把纖維擰在一起,並用同樣的方法把單股的纖維合成多股的更結實的“線”.另外,在半坡以後的其他一些文化遺址中,也出土了形式多樣的陶質紡輪,可見,當時這種捻線工具已被人們廣泛使用。(教師可以邊講邊用實物示範)。

現在,請同學們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想一想,再和同學討論一下,地理環境對長江流域河姆渡和黃河流域半坡的農耕作物品種有什麼影響,進而聯繫到在建築房屋時,飼養家畜時,各有什麼影響?(此問題可用投影儀打在屏幕上,也可以提前寫在小黑板上)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因為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氣候不同,故在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房屋建築方面也有區別。因長江流域水量充足,氣温暖熱,故適宜種水稻,黃河流域降水量相對減少,且氣温相對長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種植耐旱,且產量較高的粟為主。這種自然環境決定了長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現,也決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現在北方,因為這種建築形式可以適應北方寒冷的天氣。而長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幹欄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濕,二可以避蛇蟲猛獸之害。

[教師提問]既是這樣,我們應該怎樣處理與自然的關係?

[學生回答]人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中要科學合理、協調兼顧。(該問題可在教師引導下回答)

[教師講解]在大汶口文化遺址裏,我們首先要注意這幾個問題:一、大汶口原始農耕經濟有了很大發展,農具有磨製石鐮、石鋤等。二、原始手工業比以前有了更大進步,陶器有黑陶、白陶。三、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其次,從上述情況來看,大汶口文化遺址已經屬於原始社會晚期,這與生產力發展有很大關係。生產力發展又引起婚姻狀況的變化,比較固定的婚配對象出現,人們已經有了初步的家庭觀念,故出現了把財產傳給後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餘財產。其具體過程應是:

距今約四五千年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的社會分工日益擴大,商品交換日趨頻繁,每個家庭成為獨立的生產、消費單位,剩餘產品被用於交換。過去的“同族共產制”就逐漸為財產私有制所代替。從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裏隨葬品的情況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經出現,並且貧富懸殊特別明顯。

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隨着剩餘產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領們的財富不斷擴大,權力也在不斷增長,為了爭奪土地、財產,在各氏族之間開始了戰爭,氏族首領把俘獲來的別的氏族的成員變成了奴隸,在同一氏族內部,由於貧富差別的增大,也分成了兩個對立的社會階層。這樣,對立的階級產生了。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請同學們討論一下,選幾個代表表述。

這幾個概念是:河姆渡的原始農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私有財產、階級。

學生回答:河姆渡的原始農耕是指距今約七千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它是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生活的一個典型代表。從當時的生活狀況來看,他們已經掌握了磨製石器、製作耒耜、種植水稻、挖掘水井、建築房屋、製作陶器、玉器和原始樂器等技術。這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進入原始社會中期階段,比北京人、山頂洞人有了很大進步,是我國原始農耕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學生回答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引導,使答案更完整、準確)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可參照“河姆渡的原始農耕”一問回答。

“私有財產”和“階級”,可讓學生對比前面學過的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共同勞動、共同消費、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生活特點,得出財產的分配和人與人之間關係發生了本質變化的結論。(具體答案略)

歷史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瞭解宋朝社會生活大概的風貌,包括當時流行的穿着打扮、飲食的主要特點,居住條件和房屋建築的樣式;交通旅行的條件;文化娛樂活動、節慶風俗等方面。

通過了解過去的社會生活史,提高認識和改進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瞭解歷物質文化生活的條件和特點,有助於更好地認識我們現在的物質文化生活,提高創造性地改進物質文化生活的能力。

通過對於過去日常生活的瞭解,使學生對於歷史有更加生動直觀的認識,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與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親和力。

【教材分析】

本課的教學內容,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物質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項內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娛樂活動和節慶活動兩項內容。

從教材敍述展開的程度來看,服飾和瓦子可以視為重點內容。同時,服飾問題涉及到國內各民族間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響;瓦子屬城市商業繁榮的問題,也可以視為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提問和引導學生回顧和概括已經學過的宋朝農業生產、手工業生產發展和商業發展的史實,導入本課的教學內容,闡釋社會生產的進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發生新的變化,使學生認識到宋朝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進步基礎。

一、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1、衣:小袖狹身的短衣;婦女纏足。

欣賞《清明上河圖》等宋代的插圖,描述畫面中人物的服飾,或者通過不同的服飾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注意三個問題:

第一,宋朝服飾特點的歷史變化,從王朝初年的簡樸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説明了統治階級的日漸腐朽。第二,宋代的服飾中明顯地反映了少數民族的影響,朱熹説:“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領衫,靴鞋之類,先王冠服掃地盡矣。”這是長期以來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結果,使學生認識到,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豐富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作用。第三,在宋朝出現的纏足陋俗,説明當時統治階級價值觀念的腐朽和婦女地位的低下,引導學生批判性地認識這些歷史現象。

2、食:北方以麪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為多,南宋吃魚多;

導學生思考當時南北方飲食習俗的差異和少數民族對於中原地區飲食習慣的影響。

4、住:茅屋、瓦房、宅第。

展示各類住房的圖片,要求學生指出宋代的民居有哪幾類?各類的民居各有什麼特點?引導學生比較城市和鄉村住房的不同,便於學生認識和比較。

4、行:牛車,驢車;乘轎,騎驢騾。

引導學生認識宋朝主要有哪幾類交通工具,不同社會地位的人在使用的交通工具方面有何差異?除了交通工具以外,宋朝時便利人們出門旅行的條件還有哪些?

二、熱鬧的瓦子和歡樂的節日

1、瓦子: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

引導學生分析在瓦子裏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動?再加以概括,使學生認識在瓦子中有文藝、體育等娛樂活動,有商品、飲食等買賣交易活動,有服務類的活動等等,表現了大都市的繁華。

2、節日:春節、元宵、端午節、中秋節。

要求學生指出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節慶活動?流傳至今的重要傳統節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經出現了?要求學生指出當時的人們是如何歡度這些節慶日的?哪些活動今天已經不多見了?哪些活動與今天還有類似之處?

教師最後闡述節慶活動是一個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吸取傳統節慶活動優秀的精華部分,豐富我們的生活。

三、課堂小結(略)

四、作業:課後作業

歷史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權,清朝的建立及其對全國的統治,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措施,清朝製造文字獄及其危害。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滿洲興起及清朝建立對全國統治的歷史,分析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影響、清朝製造“文字獄”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文字獄”的社會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當與否將直接影響到社會發展的道理。

【教學目標】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權的強化。

本課的重點是君主集權的強化。教材從介紹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權強化這一主題。教材首先敍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議政王大臣會議,説明當時君主的權力有限;然後介紹雍正建立軍機處的目的和作用,説明君主集權的加強;最後敍述、分析了文字獄的出現及其影響,説明清朝是從政治、思想等多方面來強化君主集權制度。

課的難點是君主集權強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權的強化一方面加強了君主的權力,有利於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不利於社會的發展。

【教學過程】

導入:北京的中心有一處名聞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麼?(故宮)它的原名叫什麼?(紫禁城)它的用途是什麼?(皇帝居住和辦公的`地方)在這裏進行統治的最後一個王朝是什麼王朝?(清朝)那麼清朝是怎樣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樣進行統治的?

一、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略講)

1、滿洲的興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屬奴兒干都司管轄(出示《明朝疆域圖》)

(2)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時間:1636年

開國皇帝:清太宗皇太極

都城:盛京

3、山海關大戰和清軍入關

附表:滿洲發展的歷史

時間族名政權建立者

1115年女真金完顏阿骨打

1616年女真後金努爾哈赤

1636年滿洲清皇太極

二、君主集權的強化

1、設立軍機處(雍正帝時設立)

指導學生觀看兩組圖片,並閲讀有關圖片的文字説明。一組圖片包括乾清宮和乾清門外的軍機處,另一組圖片是瀋陽故宮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説明指出了這幾組建築物的用途。在學生觀看閲讀的時候,可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説一説上述建築不同佈局的意圖。(主要反映出皇帝與臣下的關係,瀋陽故宮建築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説明王公大臣對皇帝的牽制作用;北京皇宮中乾清宮與軍機處的建築突出了皇帝的至高無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説明君主權力的加強)

在學生對上述內容認識後,引導學生討論軍機處的設立對於君主集權的作用問題。軍機處的設立,君臣等級關係進一步分化(君:獨斷專行;臣:惟命是從)

2、文字獄

文字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從知識分子的詩詞文章中摘取隻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製造了大批冤獄。

文字獄往往是一些詩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統治者為什麼要小題大做,掀起文字獄?

通過引導學生的討論,分析清朝製造文字獄的目的和危害。(可以從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滿洲貴族統治者與漢族民眾的矛盾等方面進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獄的影響時,鼓勵學生從其禁錮知識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過問政治等方面進行討論。)

目的: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

危害:

(1)造成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

(2)使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從而禁錮了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討論:君主集權強化的利弊

總結君主集權加強後,對解決當時清朝政治矛盾、減少官僚之間的扯皮、鞏固清朝統治方面的作用;另外,君主集權加強後,對皇帝的獨斷專行、大臣的惟命是從、不利於正確決策等方面的弊端。

作業:課後作業

歷史教學設計14

科舉制的創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掌握科舉制度創立和完善的過程;

⑵瞭解與科舉制有關的進士、明經、殿試、狀元等相關歷史名稱和知識點。

⑶理解科舉制的創立對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及對後世中國產生的巨大影響

2、過程與方法:

⑴通過小組討論歸納,使學生認識到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政權選拔各級官吏的一項重要制度,影響極為深遠,從而引導學生不斷探究,交流學習心得,培養合作意識。

⑵通過角色扮演,藉助圖片、圖表、歷史文獻等輔助,再現歷史情景使學生創造性思維得到發揮,線索更加清晰,使學生真正走進課堂,產生歷史認同感,體驗學習的快樂。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科舉制的創立有利於加強封建統治,對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科舉制創立和逐漸完善。

2、難點:科舉制度的影響

【教學方法】

1、角色扮演,分組討論。

2、師生互動,讓學生參與歷史教學,培養學生共同學習、合作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人云:人生有四大喜事。那麼是什麼呢?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我們今天就談談其中的一件喜事那就是金榜題名時,提到金榜題名時,我們立馬就會想到考試,我們每個同學可謂是久經沙場的老將,我們知道考試是今天社會對人才的一種較為公平選拔方式。那我們知不知道在古代社會是如何選拔人才的呢?由此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一)科舉制的誕生

1、誕生的背景:魏晉時期按門第出身的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創立前,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條件。也就是説要做高官必須同時具備①本人要出自高門權貴家庭。②還必須有地方官員和高門權貴推薦。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是不能做高官的。這樣選拔官吏的實權並沒有控制在朝廷手中。)

2、科舉制在隋朝的誕生與哪兩位皇帝相關?分角色表演隋文帝、隋煬帝時期的讀書人,介紹自己所處時期的選官制度和形式,概括總結文帝和煬帝分別為科舉制誕生做了哪些貢獻?

3、討論:科舉制的誕生的作用。教師總結科舉制與它的本質區別是:普通讀書人和貧窮人家的.子弟可以自願報名參加官府的考試,這樣就擴大了選官範圍,選官權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科舉制的創立。

過渡:隋朝科舉制雖然規模不大,還不完善,但卻有着重要意義。那麼,科舉制在唐朝是怎樣完善的?

(二)科舉制的完善

1、唐時科舉考試的科目以哪兩科最重要?常設考試科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明字、三史科、開元禮科。以進士和明經科最為重要。

2、唐朝科舉制的完善與哪些皇帝有關?

唐太宗時,擴充國學規模,擴進學舍,增加學員,考中進士第一名,稱狀元。

武則天時,大力提倡科舉,舉行殿試,不僅有文舉還開設武舉。

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主要考試內容

進士及第是一種高榮譽,人稱“登龍門”。新進科進士聚集在京城長安曲江參加國宴,在曲江垂簾觀看。高門權貴也雲集於此挑選新科進士做女婿。新科進士們附詩抒情、春風得意。

(過渡):我們現在學習了這麼多,請大家討論一下科舉制對當時和後世及對整個世界文明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三、科舉制的影響

(1)改善了用人制度,對社會發展有進步意義。

A、科考形式是封建時代所可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考試。

B、他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擴大了唐朝以後封建統治的階級基礎,為封建統治階級不斷注入新鮮血液。

(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3)開創了整個社會讀書求學的良好風氣。

詩賦取士,促進了唐詩和唐文化的發展,造就一批詩人,推動古文運動和傳奇小説發展,使唐文學達到很高水平。

歷史教學設計15

一、概念

二、西歐諸國的文藝復興

①英國人文主義的傑出代表是戲劇家莎士比亞.

②法國作家拉伯雷著有《巨人傳》。

③德意志人文主義代表人物伊拉斯謨著有《愚人頌》。

④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著有《堂吉訶德》。

三、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

(1)近代自然科學蓬勃興起的條件:

①文藝復興的深入發展使人們對自然界各種現象的認識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②生產經驗積累,技術能力的'提高也為科學研究創造了條件。

(2)成就:

①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太陽中心説”,否定了上帝選定地球為宇宙中心的謬論,動搖了封建神學的基礎。

②德意志學者開普勒發現行星沿橢圓形軌道繞太陽運行的規律。

③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用自制望遠鏡證實了哥白尼學説的正確性,他注重實驗、實踐,被視為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者。

④意大利的布魯諾和英國的弗蘭西斯培根是卓越的思想家,他們提倡唯物主義的科學研究方法。

Tags:教學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