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13篇)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3.17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中歷史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13篇)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和掌握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針和成就。

(2)掌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求同存異”方針。

(3)瞭解周恩來在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活動等基本史實。

(4)培養學生讀圖及處理信息的能力。

(5)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對新舊中國外交進行對比。

(2)實施師生互動、小組探究式學習。

(3)史料史圖分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誌着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被認為是處理國與國關係的基本準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的影響。

(2)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我國贏得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萬隆會議的成功,贏得了廣大亞非國家的理解與尊重。

(3)瞭解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與作用,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點]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難點]

1、正確分析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國初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國內外複雜形勢。

2、對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關係的基本準則的正確理解。

[教學過程]

一、自學檢測多媒體顯示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前一學期的相關知識:中國是怎樣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遭受外來侵略,腐朽的滿清政府無力還擊,被動外交,簽定了《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不斷地喪權辱國。)

舊中國外交特徵:不平等、不自主、不獨立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國民黨統治時期,所面臨的“弱國無外交”局面仍然十分尷尬。新中國建立以後,如何在外交上確立獨立自主的形象?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二、合作探究

1、新中國成立後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麼?結合史實怎樣理解它?

2、建國初期中國處在怎樣的外交環境之中?

3、講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示:抓住提出、完善、影響等)

4、講述萬隆會議的情況。

(提示:抓住時間、地點、參加國家、討論主題、意義等)

三、展示提升

各組派代表彙報探究成果

1、新中國的外交政策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3、萬隆會議

4、根據“動腦筋”組織學生討論:周恩來為什麼能夠改變萬隆會議的航向?(他堅決執行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豐富的談判經驗,外交能力出類拔萃,處理重大事情時既能從容不迫、風度翩翩,又能急中生智、靈活應變,及時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平息了會議中的許多爭論,扭轉了會議航向。)

5、指導學生綜合“導言框”和“自由閲讀卡”有關日內瓦會議的材料,進一步體驗周恩來的外交才幹和人格魅力。談談“求同存異”方針的意義。(這個方針不但能在社會制度不同的亞非國家之間架設友好相處的橋樑,也能使得許多本來敵對的國家和平共處,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當然也為新中國國際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展示周恩來外交魅力資料(簡略)

四、梳理內化:學生談收穫

五、測評達標:見多媒體

佈置作業:提醒學生預習第16課《外交事業的發展》。

板書設計:見多媒體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能力

瞭解隋朝繁盛的歷史:①隋朝的建立和統一;②社會經濟的繁榮;③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通過引導學生對“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及其作用”等問題的思考,培養學生根據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視頻資料和設問,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②通過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經濟繁榮的表現及原因。

③在學習“隋朝大運河的開通” 這一內容時,充分利用各種資料和信息,結合動態示意圖,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把握大運河開通的目的、作用等重點知識。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①通過對“隋朝的統一”和“社會經濟的繁榮”等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和保障。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珍惜今天統一、安定的社會環境。

②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最偉大的工程之一,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和偉大創造力的集中體現。據此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學生情況分析: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七年級年級學生的思維日益表現為以邏輯思維為主,但形象思維仍佔有一定的位置,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應多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中感悟歷史。

2.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説明

①導學法,指導學生收集有關隋經濟發展和大運河的資料,準備歷史短劇的表演。

②探究式,通過採用圖片、視頻資料、學生製作的模型等直觀手段創設歷史情境並精心設計問題,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能力。

③體驗式,採用角色扮演法。在教師指導下,使學生在主動體驗、感受歷史的過程中探索和解決歷史問題,從而促進和發展學生的認知、情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3.技術準備,以及前期教學狀況、問題、對策等研究説明

採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因為視、聽、觸多感官相結合對學生觀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將會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

前期教學中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待逐步提高,需要教師引導改進。佈置課前預習可以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意識;多渠道蒐集史料可以培養學生獲取歷史信息、整理並運用史料的能力。讓學生準備歷史短劇,在蒐集、閲讀、編、演的過程中將體驗和感受所承擔的角色,通過角色扮演加深對所探究問題的認識。教師製作課件資料,設計探究問題。

三、教學資源與資源準備

1.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級下冊)

2.自制多媒體課件。

3.網站資料、材料。

四、多媒體應用分析

五、教學過程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3

教材分析:本課時講述了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正常友好交往的基本原則——尊重與平等,它對指導學生如何與人交往,提高社會生活技能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認識尊重、平等的重要性和真正含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培養學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尊重父母、鄰居、同學、外地人、殘疾人的品質,使學生認識到人格的尊嚴,平等待人,引發人生價值的思考。

教學重點與難點:讓學生有意識地在人際交往中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教學方法:情境表演、討論。

教學準備:讓三、四個學生準備情境表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溝通與理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進行有效地溝通、理解的技巧。其實,能夠溝通與理解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雙方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待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尊重與平等。

[幻燈片] 二、尊重與平等

[老師敍述]下面,通過觀看王麗同學上國中後遇到的幾件事情,請大家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情境表演一:

[幻燈片] 展示演員表(主持人及解説:老師;演員:兩位學生。)

[表演] 王麗上了中學之後,開始有了自己的小祕密。她常常在自己的小房間裏寫信、寫日記。有一次,媽媽看她在房間裏呆了很久,怕她學習太累了,想叫她休息一會兒。於是,媽媽一邊推門進去,一邊説:“小麗啊,做作業那麼久了,休息一下吧。”王麗一聽是媽媽進來了,趕緊把日記本放進書桌的小抽屜裏。媽媽看她神神祕祕的,就笑了笑説:“什麼祕密啊?”王麗支支吾吾地説:“沒什麼。”其實,在她心裏已經想好了明天要去買把鎖來。(暫停)

[教師提問] 請同學們想一想,王麗的媽媽是去偷看王麗的小抽屜了還是沒有去偷看?請同學分別談談你的理由。

[學生討論] 有的同學認為當媽媽的一定很好奇,想看看抽屜裏究竟是什麼,她也是關心自己的女兒。有的同學則認為媽媽知道那是王麗的祕密,覺得應該給她私人的空間,所以不會去偷看的。

[教師總結] 剛才同學們都對媽媽接下去的行為進行了猜測,並談了自己的理由,我們就看看下面的事情到底是怎樣發展的吧。

[繼續表演] 第二天,王麗正準備去買鎖,媽媽卻微笑着走進來,説:“這把小銅鎖送給你,爸爸媽媽知道你的想法,你長大了,希望有自己的空間,我們尊重你。”王麗拿着這把鎖,不知道面對父母的信任還應不應該把抽屜鎖起來,她覺得很為難。

[教師提問] 王麗的媽媽的做法你是不是感到很意外?

你從媽媽的做法中感受到了什麼?

你覺得王麗應該把抽屜鎖起來嗎?為什麼?

[學生討論] 有的同學認為要鎖起來,萬一被媽媽看了,祕密就沒了。大多數同學認為不用鎖了,既然媽媽把鎖送給了你,説明她尊重你、信任你,那你也應該尊重和信任她。

[教師總結] 正如大多數同學所想的,王麗沒有使用這把小鎖,而是一直讓它在抽屜裏靜靜地躺着。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了尊重和平等是相互的,父母應該尊重你,你更應該尊重父母,大家是不是知道以後該怎麼做了啊?

[教師敍述] 過了幾天,王麗在小區裏又碰到了一件事。

★情境表演二:

[幻燈片] 展示演員表。(略)

[表演] 一天,王麗和同學龔倩在王麗住的居民小區裏玩,王麗看到開修鞋鋪的老大爺,主動打招呼説:“張爺爺,您好,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嗎?”老大爺説:“謝謝,你已經幫我打掃好幾次衞生了。”龔倩悄悄地問王麗:“這個人是誰啊?”王麗説:“他是一個外地來的老大爺,在這裏開了個修鞋鋪,我們小區裏有好幾個外地人,有的開商店,有的賣早點,還有的修自行車。”龔倩説:“你怎麼對他們那麼好啊,我們和他們不一樣的,尤其是那個修鞋的大爺,手總是黑呼呼的。”(暫停)

[教師提問] 你們覺得龔倩的説法對嗎?

如果你是王麗,你會怎麼回答龔倩?

[學生討論] 一般同學都會説龔倩的説法是不對的。如果自己是王麗,他們會説“人與人之間是一樣的、平等的,應該互相尊重,不應該看不起別人”等。

[教師敍述] 大家説得很好,讓我們看看王麗是怎麼説的。

[繼續表演] 王麗聽了龔倩的.話,鄭重地説:“人與人之間都是平等的,不管他們從事什麼職業,只要是正當的,就應該得到尊重。”龔倩聽了之後感到很慚愧,低聲説:“我懂了,我以後不會再看不起他們了。”

[教師總結] 從這則小故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人與人之間應該尊重、平等,不能因為工種的不同而看不起別人的勞動。外地人來異鄉打工,我們作為本地人應該幫助他們,而不是藐視他們,我相信你們知道以後應該怎麼做了,是嗎?

[教師敍述]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件王麗在學校裏遇到的事情。

★情境表演三:

[幻燈片] 展示演員表。(略)

[表演] 又有一天,王麗去上學,在學校的樓梯上,她遇到了她們班的一位腿有殘疾的同學,於是她就走上前,説:“我扶你吧。”“謝謝你。”當她們走進教室時,看到兩個調皮的男生在模仿她走路的樣子,那位同學傷心地哭了。(暫停)

[教師提問] 你們認為那兩個男生的做法對嗎?

如果你是王麗,你會怎麼做?

[學生討論] 一般同學都會説他們不對。如果自己是王麗,會罵那兩個男生,不許他們嘲笑殘疾人,應該尊重和幫助殘疾人。

[教師總結] 那麼,我們看看王麗她是怎麼做的。

[繼續表演] 王麗非常生氣,上前阻止他們説:“你們這樣做,實在是太不尊重別人了。我們大家都是平等的。想一想,如果你的腿有殘疾,還受到這樣的嘲弄,會有什麼感受呢?”那兩個男生被説得啞口無言。

[教師總結] 從上面的這則小故事中,我們知道了應該尊重同學、尊重殘疾人、幫助殘疾人,而不應該是嘲笑、諷刺殘疾人,大家説對嗎?

[教師提問] 感謝幾位同學的精彩表演。從以上的三則小故事中,我們都知道了人與人之間應該尊重、平等。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呢?

[學生討論] 同學們各抒己見。

[教師歸納] 大家都説得很好。我們應該

(1)平等的尊重他人的勞動。

(2)平等地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選擇。

(3)平等地尊重他人的合法權利。

(4)平等地尊重他人的人格尊嚴。在這個世界上,人與人是不同的,思想不同、職業不同、觀念不同,但尊重與平等地對待他人,這個是相同的,也是最起碼的。最後送大家一句話:你可以不喜歡他,但你不可以不尊重他;懂得尊重與平等,收穫豁達與平和。讓我們互相尊重、平等相處,讓這個世界充滿愛吧!

[結尾] 播放歌曲 《讓世界充滿愛》,並同時展示尊師愛生、捐款助殘、關愛殘疾兒童、關愛老人等圖片。

課後作業:寫一寫,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你體會最深的是什麼?

最讓你感動的又是什麼?

對你以後的生活又有什麼影響呢?

教學提綱:

二、尊重與平等

1、生活需要尊重與平等

(1)情境表演一:父母與子女間的尊重與平等

(2)情境表演二:對外地人的尊重與平等

(3)情境表演三:對殘疾人的尊重與平等

2、如何尊重與平等對待他人

(1)平等的尊重他人的勞動

(2)平等地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選擇

(3)平等地尊重他人的合法權利

(4)平等地尊重他人的人格尊嚴

主要參考書目:

1、《歷史與社會》(人教版)教材中第六單元《走進社會》第二課《你我他的世界》之第二課時〈尊重與平等〉。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動;説出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知道玄奘西行、鑑真東渡的史實故事。

觀察“唐長安城示意圖”,瞭解長安城的城市佈局特點,培養觀察能力、想像能力。

過程與方法:

瞭解和收集遣唐使與鑑真東渡、玄奘西行的史料,培養從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過列表比較鑑真東渡與玄奘西行的異同,學習用列表歸納整理知識的方法。

通過觀看長安城的歷史圖片和課文材料,想象唐都長安城中外交流的盛況。培養學生豐富的歷史想象力和創造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鑑真、玄奘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唐朝的經濟、文化對日本等國產生了巨大影響,唐朝在頻繁的對外交往中,進一步促進了自身經濟、文化的發展,從而形成對祖國曆史與文化的認同感。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重點:

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鑑真東渡等史實,説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難點:

本課頭緒較多,內容較雜,地名、國名較陌生,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困難。

本課的地位:

這節課主要介紹唐代開放與交流的的外交關係。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峯時期,唐政府推行對外開放政策,使得這一時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極為繁盛,唐朝的威名遠播四方,出現了自西漢以來中外交往的第二個高潮。學習本課將更加有助於全面完整的瞭解唐朝。

三、學情分析:

學生大都看過電視劇《西遊記》或有關通俗讀物,對劇中人物及主要故事情節都很熟悉,學習熱情高漲,很容易進入歷史情境。

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有很強的`求知慾,但認識能力還不高,仍帶有片面性和表面性。需要教師點撥幫助。

四、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以現代學生觀和教學觀為指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學生個性發展,加強學生間學習的合作性,構建以學生髮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為內涵的學習體系,強調課堂教學中的民主氣氛,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主動發展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自主整合學習資源,然後知識遷移,

鑑於對《標準》的理解和對教材、學生等因素的分析,確定教師在本課的教學方式以啟發、引導為主,課件演示為輔助手段,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的思維由集中到發散到集中;學生的活動形式以情景想象,故事敍述,討論等為主,給學生充分的發散思維空間,培養個性並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五、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教師:上網查詢、蒐集、整理有關資料,製作課件。

學生:收集有關鑑真、玄奘的資料。可以上網查詢,可以看書查找。

(二)教學或活動過程

1、導入新課

出示《日本和服圖》和《唐代女俑圖》,讓學生觀察説一説“這兩幅圖片的異同點?這説明了什麼?(目的是啟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自然而然地導入新課。)

2、學習新課

第一目:遣唐使與鑑真東渡。

主要介紹唐與日本的經濟、文化交流和鑑真異域傳道的情況,是本課的重點,我是這樣處理的:

(1)指導學生閲讀教材,解決如下問題:

①什麼是遣唐使?

②遣唐使到唐朝交流什麼?

③對日本社會有什麼影響?

這三個問題答案明確,學生在閲讀後能夠自己解決。

(2)為了使學生對唐代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產生感性認識,我又設計一道開放性問題,讓學生説一説“在今天的日本,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受唐代的影響?”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出示日本文字、和服、茶道、重陽節登高、菜餚的圖片,使學生在形象直觀的圖片中輕鬆突破重點。

(3)接着出示《鑑真》的畫片,學生介紹鑑真的生平,教師補充。

(4)教師用多媒體演示鑑真六次東渡示意圖,引導學生思考:

①“鑑真盲目航東海表現了他怎樣的精神?”

②“鑑真到日本做了哪些事?”(為了滿足學生的興趣和要求,我引導學生觀看教材《日本唐招提寺圖》並介紹這幅圖,使學生認識鑑真這位友好使者對促進中日文化做出的貢獻。

第二目:玄奘西行。

主要介紹玄奘西行求法的情況,是本課重點。我採用播放音樂渲染情境和講故事的方式,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獲取知識。具體步驟:

(1)播放動畫片《西遊記》的片頭曲,讓學生説一説“這是哪部片子的主題曲?片中的主人公是誰?”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指出《西遊記》是部神話小説,帶有一定的誇張手法,但歷史上確有玄奘西行取經的事情,只是玄奘是一個人和一匹老馬,而不是3個徒弟的。

(2)出示“玄奘畫像”,請學生介紹玄奘的其人其事,教師補充。

(3)出示“玄奘西行路線圖”的多媒體課件,教師演示其經過的地方,解釋天竺地理位置,請學生思考:

①觀看這個路線圖你有何感想?

②玄奘西行有哪些貢獻?

(4)為了瞭解學生對前兩目的掌握情況,昇華前兩目的教學內容。我又設計一道題:“列表對比鑑真東渡與玄奘西行的異同點,從他們身上你學到了什麼?”

第三目:國際性大都會長安。

主要介紹唐朝長安中外交流的盛況城市建築佈局特點。這部分內容課標雖然沒有要求,但它是唐朝中外交流的一個縮影。為此,我採用藉助圖畫再現情境的方式,具體步驟:

(1)出示“敦煌壁畫中反映長安城中西域各族人”的圖片、“笑入胡姬酒肆中”的圖片。(教師做簡要介紹)。提問“這兩幅圖片説明了什麼?”(瞭解長安不僅是國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國際性大都市。)

(2)指導學生觀看《長安城示意圖》,讓學生説一説:

①長安城分成幾部分?

②整體佈局有什麼特點?

為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我又出示了《大明宮復原圖》及《大明宮含元殿復原圖》,使學生了解長安城的宏偉。

(3)再次出示“日本都城平城京”的示意圖,讓學生説一説有哪幾部分構成?與長安城有什麼異同?這説明了什麼?(認識長安城建築佈局對周邊鄰國的城市建築與都城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

3、課堂小結

我請同學們説説“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最想説的一句話是什麼?教師在此基礎進行小結。

教師總結: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大唐帝國繁榮的經濟,強盛的國勢,對很多國家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出現了開放與交流的盛況。大唐帝國又以匯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兼容幷蓄外來文化的精華,使大唐文明更加輝煌。事實告訴我們只有開放與交流,才會發展與進步。

4、課堂練習:通過對唐都長安城的學習,結合課文資料,想象唐都長安中外交流的盛況。用30字左右概述。(培養學生想象和概述的能力)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5

一、案例標題: 《好歌曲大家唱---改革開放30週年

學科:國中歷史

年級:八年級下第三單元活動課

二、案例內容:好歌曲大家唱---改革開放30週年

(一)、設計指導思想:通過對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進行歸納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教材分析:本節活動課讓學生深刻到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

教學重點:1.十一屆三中全會。2、改革開放後的祖國建設成就。

教學難點: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

(三)、學情分析:學生已學習了改革開放後的歷史事實,也感受到生活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通過欣賞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及改革開放後成就的圖片,引出為改革開放喝彩。

②、培養並鍛鍊學生以下能力:歸納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獲取、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

③、通過紀念改革開放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並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更深切的認識改革開放的意義,瞭解自己肩負的歷史責任。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聯繫時事熱點導入新課。

②、在教學過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利用問題的層層鋪墊、推進,把歷史和現實更好地結合,通過師生的'互動信息交流,使學生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對改革開放30週年的歸納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黨

和政府的出發點:始終代表廣大人民羣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樹立愛國愛黨的思想。

②通過紀念改革開放30年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熱愛祖國和民族自豪感,並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艱辛與輝煌成就,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更深切的認識改革開放的意義,瞭解自己肩負的責任。

(五)、教法學法①、通過好歌曲導入新課。

②分析歸納黨和國家在不同時期重視民生的措施。

③、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六)、媒體選擇 :視頻、圖片等。

(七)、教學程序

1、情景再現: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其他視頻、圖片引出課題:好歌曲大家唱---改革開放30週年

2、教師:出示十七屆三中全會圖片介紹:十七屆三中全會的時間、地點、內容、意義。

3、活動一: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國家在不同時期重視“民生”問題措施讓學生合作完成:

1.時間:1950-1953年

措施:()

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意義:()

2. .時間:()

措施:三大改造

內容:()

意義:

1958年

4出示練習:綜合理解改革的歷史作用。

⑴、説出日本明治維新,俄國1861年改革歷史意義。

⑵、你認為我國的改革開放應該吸取什麼經驗教訓?

5、議一議:改革開放的巨大作用.

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

6、課堂總結: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

7、教學評價設計 :

8、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9、從學生的問題出發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並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

10、設計出師生互動方式;

11、爭取準備兩、三種針對不同羣體學生的教學安排;

12、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處理,發掘出教材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和育人作用;

13、課堂教學要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學生的分組活動。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歷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包括電力的廣泛應用,發明家愛迪生和他的發明成就,汽車和飛機的發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實。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比較電的發明前後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培養學生歷史想象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汽車的發明與使用對人們更有利還是更有害?”等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推動社會進步發揮的巨大作用,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進而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課教學重點:電力的發明和廣泛應用,汽車和飛機的問世。

本課教學難點:學生對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社會的進步的理解。

教學設計思路

教學媒體

幻燈片、圖片、視頻

教學結構與過程

[導入]今天我們已習慣了藉助了電燈照明,使用電話與人交流,我們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五顏六色的汽車來來往往,遙望藍天,銀白色的飛機在空中翱翔......還有今天的世博會,這些都讓我們自然的聯想起人類歷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

[教師引導]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人類在生產領域又有一次大變革。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它以電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誌,人類由“蒸汽時代”過渡到“電氣時代”。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相關的知識。

[板書]

第20課 第二次工業革命

一、電力廣泛應用。

[教師引導]同學們家中或周圍都有哪些電器,它們分別有什麼作用?

[學生回答]電燈,可以用來照明;電視,可以瞭解世界大事和娛樂;電飯鍋,可以煮飯;電熨斗,可以熨衣服;電腦,可以查資料、玩遊戲;電熱水器,可以用來洗澡……

[教師引導]同學們説得很好。我們的生活和“電”有着密切的聯繫,那麼電是如何發明的呢?請同學們閲讀課本第一段小字內容。

[學生看書]……

[教師講述]第一段説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的背景,即政治的穩定促進了經濟的繁榮。那麼電是怎樣發明的呢?請同學們閲讀第二、三段小字內容。

[學生複述]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1866年,德意志人西門子研製出發電機,但這種發電機存在許多缺點,到19世紀70年代,發電機才進入實際生產領域。

[教師講述]剛才大家説了電的發明的理論基礎,那麼電力作為一種新能源,與蒸汽動力相比具有哪些優點?

[學生回答]傳遞速度快,傳輸損失小,能遠距離輸送並可按用户需要分配能量,使用方便、清潔高效、價格便宜等。

[教師小結]由於電力作為能源具有這麼多優點,所以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二、電器的發明與使用

1.電力在生活領域的應用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已經説了電與我們生活中的密切聯繫。那假如沒有電,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

[學生回答]沒有電,我們將不得不熬過一個個漫長而漆黑的夜晚;我們不能看電視,不能打電話,不能上網聊天;沒有電,自來水沒有了,冰箱也不能使用,食物的儲存成為難題;城市裏,電車不能行駛,學校裏,電教設備也不能使用……

[教師小結]總之,沒有電,我們的生活將會很不方便,所以説,電的發明和使用,是人類在生產領域的一場巨大的變革,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教師引導:第二次工業革命另一個重要領域的發明,是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通訊領域。

[出示圖片]早期的電話。

[教師講解]這是最早的一次電話通話演示,圖中的通話者就是電話的發明者貝爾。在1876年的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上,貝爾展示的電話引起了轟動。電話及電報事業的發展,為快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從而大大加強了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繫。

[教師過渡]在電器發明領域,美國科學家愛迪生最為著名。下面就來了解一下愛迪生和他的發明。

2.愛迪生髮明耐用電燈泡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閲讀本目內容,瞭解愛迪生髮明燈泡的過程。

[學生看書]……

[教師講述]在電燈發明以前,人們普遍使用的是煤油燈或煤氣燈,這種燈不但亮度差,而且燒起來有黑煙和臭味,要時常添加燃料,擦洗燈罩,還很容易引起火災。自從電出現以後,很多人都想用電來照明,併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效果都不理想,以至電燈很難普及使用。

愛迪生立志解決這一難題,在幾年的時間裏,他和他的助手們廢寢忘食,試驗過從世界各地找來的1600種耐熱材料、6000種植物纖維,才找到合適的燈絲材料,終於造出了耐用的白熾燈。

[教師補充]愛迪生是著名的“發明大王”。他一生中有近兩千項發明,正式註冊的就有一千三百多項,其中最著名的除了電燈以外,還有留聲機、電影攝影機、鹼性蓄電池等。許多人稱愛迪生是個“天才”,而他本人卻回答説:

[投影顯示]

“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

[教師提問]請大家就這句話結合自己對愛迪生的瞭解談談個人的認識和感受。

[學生回答]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鐵製工具、牛耕等生產工具的使用情況,理解先進生產技術在促進社會發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通過分析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現象,認識到封建生產關係比奴隸制更能適應生產力發展。在掌握和了解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作用的基礎上,分析商鞅變法的成敗,以掌握初步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創設問題情境,培養“解決”歷史問題,再實踐前人的創新過程的探究式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培養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樹立“實現抱負不怕挫折和犧牲”的觀念,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的價值。

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本課難點:封建社會的形成。

教法學法:分組導學,學生自學探究。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

1.將學生分為4個小組,佈置研究任務。一組:研究大變革的`時代背景。二組:蒐集商鞅的有關資料。三組:用歷史短劇的形式表現出商鞅舌戰守舊羣臣。四組:調查改革開放前後人們生活水平的變化.

2.教師查閲書籍、報刊、網站等,收集相關資料。瞭解學生的準備情況以便能及時、準確地對學生的資料作出評價、指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國慶長假就要到了,請同學們談談打算怎樣度過假期?

你們知道上世紀70年代人們是怎樣過假期的嗎?

四組同學進行了調查,請他們展示調查結果.

通過調查,我們知道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改革開放]

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戰國時代也是一個大變革時代,讓我們瞭解當時的改革是怎樣推動社會進步的.

二、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通過學生角色[奴隸、統治者、新興地主]扮演,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1.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水平提高。奴隸生產積極性不高。

2.奴隸主大量開墾私田,改變剝削方式,成為新興地主。

3.統治者統治面臨危機。[“公田不治”諸侯爭霸]

三、討論問題:

假如你是當時的統治者,怎樣解決這些社會問題?

通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要變法改革。

四、指出當時各國都進行了變法,提問最徹底的變法在哪國?

引出秦國商鞅變法。

二組同學介紹商鞅。[以多種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績是變法.,那麼變法的具體情況怎樣?

三組同學表演歷史劇商鞅舌戰守舊羣臣。

地點:秦王宮殿

人物:秦孝公、商鞅、大臣甲、乙、丙主持人

場景:秦孝公與商鞅對坐於舞台右側,作議事狀,大臣甲、乙、兩邊説邊上。

大臣甲:聽説孝公要啟用商鞅這窮小子進行變法,這不是亂了祖宗的規矩了嗎?

大臣乙:是啊,祖宗傳下來的規矩怎麼能夠亂改!

大臣丙:我們趕快去勸勸孝公吧!

主持人:孝公心裏非常贊成商鞅的主張,覺得不變法就不能使秦國富強起來,但是看到反對的人那麼多,又感到為難,就把許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讓他們辯論。

大臣甲:現在的制度是祖宗傳下來的,官吏做起來得心應手,老百姓也都習慣了。不能改,改了準會亂!

大臣乙:新法是胡來,是謬論!

大臣丙:古法、舊禮改不得!

商鞅:你們口口聲聲講什麼古法、舊禮,請問這一套能使國家富強起來嗎?從古以來就沒有一成不變的法和禮。只要對國家有好處,改變古法、舊禮有什麼不對?墨守成規只能使國家滅亡!

眾大臣:這……這……

孝公:先生説得對,新法非實行不可!秦國現在很多人大量開墾私田,不向國家交税,貴族生來就有爵位和田宅,整天遊手好閒,百姓不願生產和當兵打仗,地方貴族不聽中央指揮。先生認為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來改革?

討論:假如你是商鞅,你會採取什麼措施?

學生討論,制定變法措施。

用多媒體展示商鞅變法內容。

討論問題:秦孝公死後,太子即位。守舊的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結果商鞅被處死。請大家議一議,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麼?

引導學生總結出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

五、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8

【內容標準】

通過商鞅變法等史實,認識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作用。

一、內化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在生產上是巨大的歷史進步,大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

2.掌握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

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勞動體驗,比較石制農具與鐵製農具的性能,理解鐵器得到推廣的原因。

2.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瞭解商鞅變法的背景。

3. 通過看書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製作,讓學生掌握、分析商鞅變法的內容, 培養分析歸納的能力以及協作學習的精神。

4. 學生就“商鞅變法是成功還是失敗了”進行辯論,對商鞅變法進行評價。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學習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過程中,培養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學會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的價值。

二、教材分析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有了迅速發展。促使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是鐵器的使用。鐵製農具出現以後,牛耕漸趨普遍起來。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提高了生產力水平,使社會經濟有了顯著的發展,也使社會關係發生了變化。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生產力發展的第一個高峯期。

戰國二百多年的歷史,上承春秋,完成了由奴隸制到封建制的轉變,下迄秦,完成了從諸侯割據稱雄的封建國家到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轉變。而這一切的變化均與戰國時代的變法或改革有着密切的聯繫。戰國各諸侯國的變法,清除了奴隸制的殘餘,最終確立了封建制度。其中的商鞅變法是最徹底的`一次改革,它使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秦滅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它是成功改革的典型。

教學重點:

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

教學難點:

如何評價商鞅變法。

三、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課前老師精選有關商鞅變法的材料(包括商鞅生平、秦孝公發佈的《求賢令》、“廷議”相關內容等)(8K紙一頁)準備課堂使用,為學生提供一定的知識儲備。

學生準備:

佈置學生課前進行“勞動體驗”,自由組合小組,分別使用石器和鐵器進行割草或翻地等勞動,並按要求寫出勞動報告(寫明:時間,地點,參加人員,勞動工具,勞動項目,比較結果,勞動體會)。

四、教學流程

入境生趣, 導入新課:課前同學們進行了勞動體驗,請大家展示交流自己的勞動成果。

(多媒體展示一些圖片)

過渡:“春秋戰國時期是巨大的社會變革時期。西周時期,人們通常在貴族的田地中集體耕作,稱為千耦其耘。到春秋時期,田地裏出現了個體小農。”

提問:為什麼在這個時期會出現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的現象呢?(學生可能會提到“勞動工具的改進”“人身自由”“交租税”等字眼)

從事個體生產的人與奴隸有什麼不同?

(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出現)

過渡:地主階級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在政治上卻無實權。新興地主要想建立他們的封建統治,發展社會經濟,就必須廢除奴隸主貴族的各種特權。由此引入“社會變革”。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競相改革,其中最成功的是秦國商鞅變法。

(多媒體展示戰國形勢圖,學生列舉改革各國)

商鞅變法

⑴要求學生在看書、閲讀資料後思考:商鞅為什麼要變法?(學生回答,老師引導到“角色扮演”:模擬“廷議”)

⑵ “經過這些“波折”後,商鞅是如何變法的呢?”引入商鞅變法 的主要內容與歷史作用。

⊙首先,讓學生看書2—3分鐘並思考商鞅變法的內容。

⊙然後,學生小組討論:“商鞅變法的每一條內容如果能實行 會產生什麼影響?”

⊙在這個討論基礎上,老師組織全班交流:“商鞅變法還會遭到哪些人的反對?為什麼?”

⊙最後,引導學生列表歸納變法內容和作用。表格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梯形、圓形、三角形、方形等。

“商鞅變法十八年,秦國面貌為之大變。可是秦孝公去世後,商鞅慘遭“車裂”而死,商鞅變法是成功還是失敗了?”(學生辯論後,老師可總結幾點:商鞅變法上有國君的支持,下有百姓的歡迎,加上商鞅本人的決心,改革的措施符合時代的要求,因此獲得成功,使秦國崛起。通過商鞅個人命運與變法關係的辯論,讓學生認識到,只有順應歷史潮流,具有創新、獻身精神,才能實現自身價值)

練習鞏固

以水果拼盤形式出現,激發學生興趣。拼盤由四種水果組成,每盤水果與相關題目鏈接。如香蕉、草莓、西瓜、蘋果等。

教後師生雙反思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推動了社會的變革,而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各國變法或變革的實現使封建社會得以形成。所以,對於商鞅變法的內容及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採用分組討論的方法,解決這一問題。而對於封建社會關係的形成在對學生講解的基礎上,通過引導學生了解生產工具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的分析,結合當今把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現實來解決本課難點。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通過學生掌握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內容及對洋務運動的評價等知識點,培養提取要點能力;

通過將前後知識進行聯繫和對比學習,培養論從史出的意識;

通過討論並辨證評價洋務運動,瞭解評價歷史事件的基本標準並初步學會使用,具備基本的辨證思考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洋務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與主要內容。

難點:如何組織好課堂辯論;評價洋務運動。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出示《法國佳士得拍賣圓明園鼠首兔首銅像》圖片 ,這些是今年來法國藝術品市場最高規格的文物珍品展之一。這些在海外漂泊了已經140多年珍貴歷史文物什麼時候能夠回到祖國懷抱的,會讓我們不得不想起近代史上的什麼事件?對,是第二次戰爭英法聯軍搶劫、燒燬圓明園。

學習新課

(展示時間軸)讓我們把視線放在第二次戰爭剛剛結束的1860年,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歷史的進入19世紀60年代的時候,貧弱的清政府在剛剛失敗於英法之手的時節,卻還要不得不去拼命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這表明當時的中國面臨的是一種什麼局面?(生答:內憂外患)對,當時的清政府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面對此背景,假如你是當時的一名朝廷重臣,你會向皇帝提出那些辦法解除危機呢?

討論:(學生分組討論後發言,注意歸納要點)

那我們再來看看當時清政府內部一些官員是怎麼説的?

課堂辯論:分別扮演洋務派和頑固派代表人物

辯論結束教師着即引導並展示洋務派曾國藩和李鴻章的話

提問:兩人有一個共同的什麼主張呢?(學習西方國家技術)

看來我們中也有一些同學與這些官員的想法不謀而合!這部分官員在戰爭中親眼目睹了或親身感受到了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他們對清軍武器裝備的落後有切膚之痛,因此他們才敢於大膽拋棄“天朝上國”的落後觀念,提出了向洋人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軍事技術的想法,有這種思想的人在當時被稱為洋務派,正是在他們的推動下,洋務運動拉開了序幕,古老而落後的近代中國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這也正是中國在近代化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

洋務派如此積 極地主張向西方學習技術,最終目的何在呢?

(維護清朝統治)

當時,洋務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有哪些人呢?大家看書,勾畫出他們的名字。

接下來請大家迅速瀏覽課文,用五到六個字歸納洋務派學習西方有幾大措施。

(學生看書後回答:辦軍事工業、辦民用工業、辦近代教育、建近代海軍)

課堂討論:全班分為四個大組,各專題研討一項洋務運動的舉措;各大組又以四人為一個小組,合作完成各項任務,各小組要確定一箇中心發言人。

第一小組問題有:(軍事工業)

①合作完成洋務派創辦近代軍事工業簡表;

②觀察江南製造總局炮廠圖,分析和大刀、長矛等傳統武器的手工製造相比,這些軍事工業大都採用了什麼生產?

(表格採用師生一問一點的方式,然後問其他同學有無異議。)

洋務派首先從軍事工業做起鮮明地體現了這場運動的哪個目的?(強兵)(再回答第二問,點對比圖)師生交流時注意讓學生看到機器生產開始取代傳統的手工生產,是中國人主動地在傳統生產技術上做出的重大變革。所生產新式武器改變了洋務運動前清軍以冷兵器為主的局面(點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戰鬥力。

到70年代,洋務派發現要維持軍事工業的運轉還要解決資金、燃料和原材料等來源的問題,所以又創辦了一批為軍事工業服務的民用工業。我們來看第二小組的完成情況。

第二小組問題有:(民用工業)

①合作完成洋務派創辦近代民用工業簡表;②結合“小字”內容思考,開平礦務局的煤發揮了什麼重要作用?(表格採用師生一問一點的方式,然後問其他同學有無異議。)

關於第二個問題,老師給出了一段補充材料。(點出)

輪船招商局和漢陽鐵廠在抵制外國經濟侵略方面也曾經功不可沒。(點出)

總結指出:(點出)洋務派興辦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採用了當時西方先進的機器生產技術,這是中國工業化的起點。

第三小組問題有:(教育)

①洋務派的教育舉措有哪些具體做法? ②結合七年級學習的八股取士的考試內容和目的比較,洋務派的教育舉措有哪些新變化?(點出對比圖)

(師生交流時注意讓學生理解學習內容和途徑、目的發生了變化,打破了儒學壟斷教育的局面,開啟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

第四小組問題有:(海軍)

①洋務派共創辦哪幾支海軍?②創辦海軍體現了洋務運動的什麼目的?(點出海軍對比圖)洋務派發展海軍同樣體現了強兵的目的`,這也是清政府對海防態度發生的重大轉變。

思考:洋務運動在中國持續了30多年的時間,它最終有沒有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呢?請大家結合前面所學19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的遭遇思考並得出結論。(點出問題)

(學生回答:沒有實現,追問為什麼,展示時間軸突出洋務運動後的重大史實,指出甲午戰爭的慘敗與影響)

(自由討論)洋務運動沒有如願地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那我們又應該如何客觀公正地評價這個重大的歷史事件呢?老師給出當今史學界對洋務運動評價的主要觀點和評價歷史事件的標準,大家可以討論後表明你的態度,你支持哪一種?

當今觀點:

A、徹底否定,沒有價值

B、全面肯定,無可挑剔

C、雖然失敗,但作用明顯

(學生做出選擇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選擇的原因。在互動交流中注意引導學生結合內容的學習加深理解。)

老師是贊成C項的,因為這是一種公正全面的評價。我們也可以看看教材的説法……,下面再請同學們看一段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李鴻章自己對洋務運動的評價。

教師總結:洋務運動發生在中國近代社會新舊交替的特殊歷史階段中,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洋務派的主觀目的是維護封建社會統治,而不是把中國引用資本主義。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技,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闢了道路。

(點出小結提綱)我們今天系統地學習了洋務運動,同學們根據這個提綱,再到課文上去落實一下相關的知識要點。(2分鐘)

總結和評價:

1、討論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不然就會流於形式,膚淺而且不能解決問題;

2、分組是最大的問題,小組多的話,難以控制課堂紀律,組少的話,組員人數多,一些調皮的學生是在濫竽充數。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10

【課標要求】

1、知道中國歷史朝代名稱。

2、識記歷史朝代更替順序。

3、探討朝代更替原因和規律。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記住朝代名稱,重點朝代建立年份、開國者。

2、記住朝代順序,理解記憶朝代更替歌訣,鍛鍊學生的速記能力。

3、理解朝代更替的規律及原因,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多媒體展示《中國歷史朝代更替一覽表》(以下簡稱“一覽表”),培養學生對朝代及更替的整體認知能力。

2、利用提問探討方法,培養學生對中國歷史發展規律的分析能力。

3、通過對原因剖析,培養學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總結歷史規律及發展變化的`原因,學生認識到歷史向前發展的必然性,以史為鑑,知興衰得失,繼往開來。

【重點難點】

一、重點:朝代更替順序。

二、難點:朝代更替的原因及規律。

【授課類型】

自設專題綜合課。

【版本及教材】

嶽鹿版,涉及七八年級歷史共四冊。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學生複習課本相關內容。

【教學方法】

討論法、探究法、列表法、歌訣法多法結合。

【教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回顧一下,你知道中國哪些朝代?你能完整説出朝代更替的順序嗎?(點學生回答)從同學們的回答可看出,同學們對朝代更替掌握得不夠全面和準確,為了便於同學們更全面準確掌握朝代更替順序、發展變化的規律和原因,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中國歷史朝代更替》。

二、問題引導

問:中國第一個朝代的名稱是什麼?建立於何時?建立者是誰?都城在哪裏?第一個朝代的社會性質是什麼?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一、瞭解孫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動;掌握同盟會的革命綱領和武昌起義的歷史影響等

二、通過觀察想象當年加入同盟會的儀式、武昌起義的緊張情景等插圖,體會三民主義的實際影響以及辛亥革命在民眾中產生的巨大震撼力;理解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敗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比較同盟會政治綱領與三民主義的聯繫與區別,資產階級革命派與維新派的歷史聯繫與本質區別。

三、使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的發揚光大;武昌起義的槍聲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撓革命精神的張揚。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不斷進取的精神,將鼓舞我們完成民族復興大業。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中國同盟會的建立及其綱領,武昌起義和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教師講授法圖片分析法提問啟發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南京又稱金陵,自古被譽為虎踞龍盤的帝王之地,有詩為證:“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老師就曾經在南京這座美麗的城市裏生活過三年,拍下了許多美麗的照片(ppt展示中山陵巍峨的'全貌),在中山陵中葬着的就是被稱為“中華民國國父”的孫中山先生,孫先生做過什麼事呢?有什麼功績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二、新課教學

1、2分鐘快速閲讀第一子母,完成老師給出的“孫中山創建革命黨”的表格,時間、地點、綱領、性質。ppt展示興中會成立後各地湧現的多個政治團體,思考:處於分散狀態的革命團體對革命形式的進展有何影響?(不利於統一的政治活動,因此迫切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全國性的組織---同盟會應運而生。)

師:10多年後,中國同盟會怎樣建立起來?(可按下列要點啟發學生回答——時間:1905年;地點:日本東京;領導人:選孫中山為總理;革命綱領: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機關刊物:《民報》)

師:“三民主義”是從同盟會綱領闡發而來的,兩者之間有哪些相同?有哪些變化?(可參考下表進行啟發分析)

小結:兩者沒有實質上的不同,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對原來同盟會的綱領加以闡述和完善而已。這樣的革命綱領適應當時的歷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已經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成了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後來,就是在三民主義的鼓舞下發生了武昌起義,並取得初步的勝利。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12

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

知道秦始皇和秦統一中國,瞭解秦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統一措施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教材內容】

本課主要學習三部分內容:秦滅六國、確立中央集權制度、鞏固統一的措施。三部分內容是密切聯繫的,共同圍繞秦統一中國這一主題。秦滅六國,完成了初步統一,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鞏固統一的措施都維護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歷史,對於一些專業術語難以理解,需要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通過直觀形象的演示讓學生理解“專制”“中央集權”“統一”這些術語;學生對歷史課非常感興趣,尤其有表演的慾望,可以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調動學生更多地參與課堂,讓課堂變得更加靈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秦朝的統一,瞭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瞭解鞏固統一措施及其對鞏固國家統一的作用。探討秦歷史意義,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習識讀歷史地圖。

【過程與方法】

識讀《秦朝形勢圖》《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圖》,研讀文字材料、《統一漢字》《統一貨幣》圖片材料,獲取有效歷史信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奠定了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

教學重點

秦的統一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這個概念以及秦始皇的統一措施產生的深遠影響。

教學方法

講授法、互動法、啟發教學法等學習方法

自主學習法、問題探究法、小組討論法等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途徑查找資料,製作多媒體課件和教學設計學生準備:提前預習,有條件的可以課外閲讀

教學過程

温故知新,導入新課

在上新課之前,我們簡單地回顧一下上一單元我們所學的內容。(和學生一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建立,接着就是商朝和周朝,周分為西周和東周,而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問學生)春秋與戰國兩個時期一共存在了多少年呢?(學生答: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549年)但是現存的文獻和文物卻記錄了春秋戰國時期的762次國家間的戰爭。天下大勢是分久必合,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列國的紛爭就成為阻礙統一的最大的力量。所以為了統一就必須結束當時諸侯國彼此之間的戰爭,這種戰亂的局面什麼時候結束的呢?又是誰結束了這種局面呢?帶着問題我們共同來學習《第9課秦統一中國》。(板書:第9課秦統一中國)授新課

一、秦滅六國

通過課名大家就能知道是誰結束戰亂局面實現統一啊?(學生答:秦國)。戰國七雄並立,為什麼是秦國脱穎而出兼併六國實現統一呢?大家結合我給出的材料(課件展示)和課本的內容,思考一下秦滅六國有哪些條件呢?

1、條件(板書)

(1)民心所向。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混戰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災難,也不利於各地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和交流。因此結束戰爭實現國家統一是當時各族人民的強烈願望。

(2)秦國實力雄厚。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經過長平之戰,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的進攻。

(3)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秦王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廣招人才;能夠禮賢下士,任人唯能;敢於向部下承認錯誤。這些人才文能治國安邦、武能克敵制勝,對秦統一大業的完成做出重大貢獻。

2、過程

公元前230年,“秦王掃六合”,開始了統一六國的戰爭。按照由近及遠,遠交近攻的戰略各個擊破,用了9年的時間,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3、秦統一的意義

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不已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從此,統一始終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

過渡:俗話説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秦國經歷了漫長的一百多年的兼併戰爭,最終在軍事上完成了統一大業,面對空前廣闊的疆土,各地交流困難,思想混亂,邊患嚴重等等這些問題,秦王嬴政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來鞏固統一呢?

二、確立中央集權制度及鞏固統一的措施

秦國疆域很大,為了更好的治理,在政治上要建立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僚制度。

1、政治上:開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制度創新)

(1)皇帝制

嬴政分別取“三皇”、“五帝”中“皇”與“帝”字組成皇帝二字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稱呼,嬴政自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皇帝自稱“朕”,皇帝的命令稱“制”“詔”,印章稱“璽”,其他人都不許用,對皇帝的名字也有避諱。

(2)三公制

皇帝之下設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組成中央政權機構。丞相掌行政,相當於今天中國的國務院總理;太尉掌軍事,相當於軍委主席;御史大夫掌監察,相當於紀委書記。但最後的決斷權都是由皇帝掌控。

(3)郡縣制

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政權割據,秦始皇沒有實施西周的分封制,而是在地方上實行郡縣制。全國分為36郡,後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長官稱郡守,郡在今天和省差不多;在郡下設縣,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郡縣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縣以下又設鄉、亭、裏等基層社會組織。影響:郡縣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後我國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對後世影響深遠。秦始皇通過郡縣制把地方上的權力集中到中央,這就是中央集權;又通過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把權力集中到自己一人手中,這就是君主專制。這樣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就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皇帝是權利的中心,這套封建官僚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過渡: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從政治上鞏固了統一,但經濟和文化上還存在很多不變,影響統一的鞏固。

2、文化上:統一文字

戰國時期七國文字的書寫各有差異,為消除文字上的差異,使頒佈的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也為了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夠順暢溝通,秦始皇統一文字,小篆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後來又流行一種更加簡易的隸書。文字的統一有利於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過渡:六國新滅,遺民未曾心服,為了使人民不反抗,最根本的,莫過於統一人民的心思。

3、思想上:焚書坑儒

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將全國的歷史、醫藥、占卜和植樹以外的書下令焚燬;把在背後議論他的相關儒生全部活埋。

過渡:戰國時期幣制非常混亂,像是齊國、燕國使用刀幣,楚國使用蟻鼻錢,魏國、趙國使用布幣,不利於國家對經濟的管理。

4、經濟上: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秦始皇下令廢除六國的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標準貨幣。為了改變以前各諸侯國使用的長度、容量和重量標準不一的狀況,秦始皇規定以秦製為基礎,統一度量衡制度。這都便利了經濟的發展。

過渡:當時在咸陽,你坐馬車到其他地方是非常不方便的,因為之前各個諸侯國的車輛和道路的寬窄是不一樣的,秦國馬車較大,在其他地方行駛不了。為了加強各地的交通往來

5、交通上:車同軌、修馳道;開靈渠秦始皇下令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修築從都城咸陽到達各地的道路,使秦朝的陸路交通四通八達。又派人開鑿靈渠,溝通了湘江(長江水系)和灕江(珠江水系),便利了南北的水運交通。道路不通時,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修築貫通全國的道路,並開鑿靈渠;文字不同時,統一文字,將小篆頒行全國;錢幣不同時,統一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標準貨幣;度量衡不同時,以秦製為基礎統一度量衡。這都有利於經濟、文化的交流,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鞏固了中央集權。

過渡:當時北方的匈奴虎視眈眈,不時南下侵擾

6、軍事上:北擊匈奴修長城,南統越族開靈渠

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征討匈奴,收取了河套地區,並且為了抵禦匈奴,修築了萬里長城。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開鑿的靈渠也便利了秦朝南下統一越族。過渡:秦的北進南下,使得秦朝的疆域不斷拓展,最終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之一。

三、本課感悟

秦的統一不僅是地域的統一,而且是文化和精神上的統一。從此以後,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統一成為主流,而分裂、戰爭僅僅是歷史上簡短的小插曲。

四、本課小結

五、隨堂練習

六、板書:

第9課秦統一中國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13

教材分析

1、課標要求:講述林肯在南北戰爭中的主要活動,説出《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主要內容,理解南北戰爭在美國曆史發展中的作用。

2、主要內容:課文以“美國南北戰爭”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介紹。首先是戰爭的爆發,概括了南北戰爭的起因和戰爭初期北方處於劣勢的情況;其次以北方的勝利為線索,着重敍述了林肯政府的作用、戰爭的結局、戰爭的性質和作用。

3、美國南北戰爭是美國曆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在美國曆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作用,加強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在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

4、本課不僅關係着美國曆史的發展,而且影響着世界的發展,也有助於解決我國台灣的問題。

學情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瞭解到學生沒有通過網絡或圖書去更多地瞭解美國,沒有知道美國當時南北實行不同經濟制度的原因,分析不出戰爭初期北方連連失利的原因,對於戰爭的性質也沒有認識,對於林肯的評價也褒貶不一。因而,教師要適當引用網絡等相關資料進行引導,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給學生通過閲讀、討論、分析進行集體探究。

教學目標

1、瞭解美國向西部領土的擴張情況。

2、掌握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戰爭過程中的`主要事件和戰爭的結局。

3、分析美國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南北戰爭中北方由失利到勝利的原因及戰爭的性質和意義。

4、評價林肯,學習他的堅忍刻苦、正直廉潔、熱愛祖國、維護統一的高貴品質和精神。

5、借鑑美國曆史,討論中國如何把握好一國兩制解決台灣的問題。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美國政府在南北戰爭中採取的措施;南北戰爭的性質和歷史意義。

2、教學難點:美國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和美國南北戰爭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