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歷史教學設計【熱】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2.44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歷史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教學設計【熱】

歷史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掌握東晉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區的開發。

通過教師指導學生自學,使學生了解東晉、南朝時期的政治、經濟特點,培養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南朝的經濟為什麼能夠發展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事物的能力。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江南經濟的發展是北南雙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開發的結果;勞動人民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本課地位在教材中從其內容和篇幅上講都不重要,其中“東晉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區的開發”三節中,只有“江南地區的開發”一節是必講內容。

重點分析

江南經濟開發的主要表現。此時期經濟發展的重要特點是江南經濟發展並縮小了南北經濟的差距,因此重點講解經濟發展的具體表現可以使學生詳細瞭解南方發展的具體情況。

 難點分析

江南經濟開發的主要原因。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封建國家的分裂和頻繁的戰亂從總體上是不利於經濟的發展,使經濟發展缺乏必要的安定的社會環境,那麼,為什麼在動盪的時期,江南地區的經濟卻能夠得以發展,學生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師詳細講解。

 重、難點突破方案

關於“江南地區的開發”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教師應重點講解。建議教師分為三部分學習,即“江南地區的開發”的原因、表現和影響。其中表現和影響可以指導學生通過閲讀自己學習。“江南地區的開發”的原因,建議學生討論“為什麼在動盪的時期,江南地區的經濟得以開發”,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封建國家的分裂和頻繁的戰亂從總體上是不利於經濟的發展,使經濟發展缺乏必要的安定的社會環境,此時期封建經濟仍然得到了發展,就其原因是:①整體的分裂之中尚有局部的統一;②整體的動盪中尚有局部的安定,從地理範圍看此時動盪多在北方,南方自三國至南朝始終較為安定,為生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③統治者自身的重視也促進經濟的發展。④民族的交往也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北方富有生產經驗的農民帶來生產技術和生產資料,為躲避戰亂而南遷,均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和南北經濟差距的縮小。

 教法建議

關於“東晉的偏安”、“南朝的政治”兩節,雖然是教材中的閲讀內容,但是如果學生不了結這段歷史,就不可能掌握以後所學習的歷史知識。因此,建議教師通過串講使學生弄清這段歷史。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江南經濟開發的主要表現

教學難點:江南經濟開發的主要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教師首先提問:西晉時期統治者對內遷各族實行的奴役和剝削政策都包括哪些內容?推翻西晉王朝的少數民族是誰?在得到學生的正確回答後,教師進行總結:由於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導致了西晉統治的滅亡。

那麼在這個短期統一後中國社會進入到什麼階段了?此階段為什麼政局雖然動盪,南方經濟卻能迅速發展?我們不妨讀讀這段歷史,探個究竟。

 一、東晉的偏安

教師指導學生閲讀教材中“東晉的偏安”一節,並出示下列圖表,

朝代

建立者

時間

時間

西晉

東晉

進行表格的填寫,進行舊知識的複習和新知識的學習。同時通過知識的補充,使學生了結當時東晉政治的特點,瞭解:“王與馬共天下”。

 二、南朝的政治(420~589)

教師出示以上《南朝更替表》,通過學生閲讀教材和此表,讓學生回答:①南朝包括幾個朝代?②他們的都城在哪裏?③從三國到南朝共有幾個國家定都南京(建業、建康)?

答案:南朝包括宋、齊、樑、陳四個朝代,定都建康即今南京。南京有“六朝古都”的美譽,其六朝是指:吳國、東晉、宋、齊、樑、陳。

三、江南地區的開發

1、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

教師先讓學生閲讀教材,然後提出問題: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治上的特點是局勢動盪,王朝更迭頻繁,但也正是這一時期,江南的社會經濟卻得到迅速的開發與發展。這是為什麼?學生看書、討論,估計學生可能會回答出書中所列表面原因,教師可在此基礎上進行引導。使學生從經濟發展的條件如社會條安定、勞動力、勞動工具等方面進行分析。最後教師作總結:①江南經濟的開發,是在南方相對安定時發生的。説明戰亂破壞社會生產力,安定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②北方勞動人民大量南遷,為南方增加勞動力,帶去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可見地區間的經濟技術交流,可使先進生產技術得以推廣,促使落後地區經濟的發展。③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相互學習,結果是加深了交往,促進了融合。④因地制宜地進行開發。

2、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

此為本課重點,教師仍然指導學生閲讀課文,總結出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估計學生可以完成下列內容。農業:水稻栽培技術有了提高,開始使用綠肥、牛耕和糞肥也推廣普及,南方稻米產量超過北方,北方粟、麥等旱田作物南移,水碓、水磨廣泛使用,

圍湖造田;手工業:東晉南朝養蠶繅絲技術比前代大為提高,荊州、揚州是江南絲織品生產最多的地方。江南織錦技術得到普及與提到。揚州、荊州的冶鐵水平也很高。制瓷技術有了明顯的提高,瓷器成為普遍的生活用具,青瓷、白瓷的燒製技術都很有特色。紙的生產不僅質量精美,而且數量很大

3、江南地區開發的影響

教師直接指出江南地區的開發,有利於江南交通網形成,商業活躍,城市繁榮。

 板書設計

江南地區的開發

一、東晉的偏安

二、南朝的政治

三、江南地區的開發

1、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

2、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

3、江南地區開發的影響

歷史教學設計2

歷史教學教師的自我反思是“教學創新”的動力。教師需要聚焦課堂,反思自身的教學。如今新課程改革進行地如火如荼,教學模式也隨之一改再改,日見豐富。新課程、新標準、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這就要求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建立起一種學生本位的新模式。歷史教學也不例外。如何在歷史教學中破陳出新,在課堂中給學生以充分發揮餘地,從而得到鍛鍊,達到基礎知識、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位一體,是每個新老教師苦苦思索、探索、甚至頭疼的事情。認知指導實踐,許多教師在這個思想指導下在教學中嘗試改革,出現了探究性學習、興趣小組等各種行之有效的新方法,總結過去的教學工作,從中得到了一些體會,同時也找到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確定了今後工作努力的方向。這裏我想簡單地談一下我的觀點。

一、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説:“對於一切來説,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有些學生上課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對感興趣的事情願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表現出心不在焉。顯而易見,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學,就很難培養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0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並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激發興趣 活躍課堂, 新課改主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展學生的個性,開發潛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從心理學觀點看,興趣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著名物理學家丁肇中説:“成功的真正祕訣是興趣,因為興趣總在鼓舞着你向未知世界挑戰。”事實也證明,當學生對歷史產生濃厚興趣後,將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和探索。興趣是成才的起點和求知的動力。而國中學生學生,活潑好動,愛問問題,有些幼稚,又很可愛,因此,結合新課改的要求和學生的特點,我認為增強歷史教學的趣味性有助於學生在一個輕鬆活躍的氣氛中愉快地學習知識,完成歷史學習,改變他們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一) 、保持歷史課的生動性能大大激發學生興趣。 1、很多學生認為歷史課很枯燥,在這種心理作用下,他們無形中覺得很累,不願意開動腦筋,這時,生動通俗的語言就顯得極為重要。例如講到“炮烙之刑”時,我説:“商紂王創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種酷刑,他先叫人將銅柱子放在熊熊燃燒的炭火上,等銅柱燒得通紅通紅時,就強迫‘犯人’在銅柱上行走,‘犯人’剛踏在銅柱上,只聽到‘哧’的一聲,‘犯人’的腳板立即冒起縷縷青煙,‘犯人’搖晃兩下,站立不住,就‘撲通’一聲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燒死了。”這樣,學生彷彿“親眼看到了”和“親耳聽到了”,產生一種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加深了對商紂王殘暴統治的認識。 2、國中生在思維特點上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事物的認識處於感性認識階段,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直觀教學。如在講“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時,先讓五名學生表演歷史劇,再現歷史,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後又出示過圖示説明:秦始皇通過郡縣制把地方的權力集中到中央,這就是中央集權;又通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把權力集中到自己的手裏,這就形成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從而使枯燥的概念變得直觀、形象、生動,便於理解。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 3 、國中學生年齡偏小,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個小故事,調節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講“吳越爭霸”時,結合“卧薪嚐膽”的故事,教育學生只要發憤圖強,吃苦耐勞,就一定能夠成功。又如學習“商鞅變法”時讓學生講述“立木為信”的故事,使學生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教育了學生。第二單元學完後,組織學生舉行講故事比賽,不得不佩服學生的潛力,學生不僅故事講得好,體會也寫得好,不僅得到了啟示,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更濃了。 4、根據國中生表現慾望強烈的特點,設計有趣味性的課堂作業。採用分組或個人搶答等多種形式,最後對優勝的小組或個人進行表揚,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在熱烈的氣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也能夠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二) 尊重學生,營造寬鬆的學習氛圍,是學生保持學習興趣的保障。 現代的國中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在心理上更注重別人對他們的感受。當他們感受到你的尊重時,他們也能自覺自願地接受你的教育和影響,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學生,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面向全體學生,給他們以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機會。即使在學生回答錯誤時,也是平心靜氣地指導他們重新認識和更正錯誤。這樣,從上第一節歷史課起,就要建立起和諧融洽的師生合作關係和創設良好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建立起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總之 ,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以“趣”為導,抓住學生的“心”,激發學生的“情”,活躍學生的“思”,培養學生的“智”,發展學生的“能”。用多種形式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學生有了興趣以後就願意去學,去探索,去求知,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牢固掌握知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鑑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答案由自己歸納得出。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國中學生天真、幼稚,該説的他們説,()不該説的他們也説,有時課堂一旦放開,教師不易駕馭。可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大組,自薦組長,組長負責討論時推薦(自薦)代表發言、參與討論。在上導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設計了“秦始皇陵兵馬俑”這個內容。先由封面圖引出話題,再結合第17課的相關內容,使學生對世界第八大奇蹟有一定的瞭解,然後讓學生根據三幅圖中三個陶俑的'神態和動作猜猜他們的身份。學生討論的很激烈,進行了大膽的想象,他們都爭先恐後的發表自己的見解,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 短時間內便創造出了一個濃厚的學習氣氛 ,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使學生真正做了課堂的主人,享受到了歷史課堂的快樂。所以辯論課的開展,故事會的舉行倍受學生的歡迎和重視。總體來説,有以下幾方面的效果

(一)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進行一場成功的辯論賽,講出一個精彩的故事,首先準備大量的必備材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有關資料的收集,這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為了證明一個論點,必須運用古今中外的例子進行論證;講出一個精彩的故事,必須翻閲大量書籍,學生由此增長了見識,強化了記憶,拓寬了知識面。

(二)突出能力的培養 首先是思維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鍊。辯論有助於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學生辯論要出採,往往還需要創造性思維去搜集、佔用新材料、採用新途徑和新方法、發現新問題和新視角,表達方式上運用新策略和新詞彙,從而使立論有新意、論辯有新招並注重在辯論中創新。優秀的辯詞可以為我們的課堂提供寶貴的學習和借鑑。學生在短兵相接的辯論中,表現出機敏的智慧、快捷的思維、沉着的應變態度和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大大超出我的想象,這點也是我在付出了艱辛和努力之後,頗感欣慰的。此外,還有助於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合作學習能力等的增長。我在今後課堂教學中還將努力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學習的發展創造各種條件和機會,促進他們去主動學習、主動發展,並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學會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每個學生的自主性。並且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尤其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總之,我們只有把握住新課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學生敞開學史之門,指明知史之路,讓每位學生暢所欲言,遨遊史海,創新思維,施展才能。才能增強歷史學科的魅力。

歷史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敍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教學重難點】

“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複習提問:我國曆的女皇帝是誰?(武則天)她的政績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科舉制的發)

引導過渡:所以,郭沫若稱讚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意思是説武則天的統治弘揚了貞觀之治的成果,為後來的開元盛世開闢了道路。“開元盛世”為什麼會形成?有哪些成就?請看第3課。

一、“開元盛世”

學生閲讀10——11頁課文、插圖和資料,

1、“開元盛世”是在哪個皇帝統治時期?(唐玄宗)

2、唐玄宗剛當上皇帝時,主要從哪些方面進行改革?: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他採取的.措施有: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走馬任姚崇”);②整頓地方吏治;③崇尚節儉(反對奢侈——燒燬珠玉錦繡)。

3、根據13頁“文獻資料”和“動腦筋”: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些共同的地方?(他們都善於任用賢才,重視吏治,注意“戒奢從簡”,使政治較清明,經濟有發展,出現了封建社會裏的“治世”——“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

過渡講解:唐玄宗剛當上皇帝時,不但注意從政治方面進行改革,還很重視發展生產,使得當時經濟繁榮起來。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⑴農業:

①興修水利工程;

②農作物種植上:水稻採用育秧移植栽培、蔬菜品種增多、飲茶之風盛行;

③農具改進:唐朝時發明了新的生產工具和灌溉工具;

④抗拒天災的能力增強。

⑵手工業:

①絲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

②陶瓷業:代表作有越窯、刑窯和(最的)。

⑶商業:

①唐朝的商業繁榮,大都市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

②長安:不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的大都市。

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時期,歷稱為“開元盛世”。

三、唐朝的衰亡

1、學生閲讀15—16頁的課文,按16頁“活動與探究1”: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唐玄宗年少時,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情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能夠記得人民的疾苦,能夠勤於政事。)後來他堅持這樣做了嗎?(沒有)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

2、在唐玄宗統治後期發生的一場叛亂叫做什麼?(安史之亂)唐朝滅亡於哪一年?(907年)

【板書設計】

一、“開元盛世”

措施:

①任用名相

②整頓地方吏治;

③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⑴農業:

⑵手工業:

⑶商業:

三、唐朝的衰亡

歷史教學設計4

一、教材分析:

《亞洲國家經濟的發展》反映的是二戰以後亞洲國家經濟的發展情況。亞洲民族國家經濟的發展的先決條件之一是亞洲國家的民族獨立,與教材的戰後民族解放運動聯繫密切。亞洲民族國家經濟的發展雖然起步較遲,但進入60、70年代以後,經濟發展的增長速度十分迅速,為世界經濟的發展注入活力,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亞洲國家經濟發展的經驗和啟示又成為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借鑑。因此,本節教材的教學成為本章教材的重要內容。

二、教學目標

高二歷史説課稿亞洲國家經濟的發展1、主要掌握韓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以及西亞國家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理解“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均衡增長”戰略、石油輸出國組織等概念。結合區域,掌握地區的主要氣候特徵。2、發展學生的歸納和比較能力。使學生善於從典型的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原因中比較其異同。並分析亞洲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3、使學生在解讀歷史中感悟歷史,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去審視亞洲歷史發展的.作用,並從亞洲國家經濟發展的典型史實中總結經驗。

三、教學方法

主要採取閲讀法、比較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1、佈置預習提綱,要求學生根據學習提綱的要求自己進行預習。

2、出示《亞洲的經濟發展形勢》圖,讓學生熟悉亞洲主要國家的地理位置。

3、提出問題:“亞洲民族國家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引導學生從國際政治和經濟、亞洲國家政治和經濟兩方面入手分析。有利因素:世界政局相對穩定;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遇;民族獨立;勞動力和資源豐富;

不利因素:舊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存在;亞洲國家生產力落後。

4、檢查學生預習情況。亞洲國家經濟發展簡況表

地區

氣候類型

主要國家

發展概況

經濟類型

存在問題

備註

東亞

東南亞

南亞

西亞

5、比較韓國和新加坡經濟發展原因的異同。

6、歸納亞洲國家經濟發展的特點。發展速度快;發展不平衡;類型多樣。

7、討論:亞洲國家經濟發展的經驗和啟示。啟示:抓住機遇,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並且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也要更加國際條件,適時調整政策;同時反對舊的國際經濟秩序,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仍然是亞洲各發展中國家必不可少的一項艱鉅的任務。

8、強化訓練:(1)二戰後亞洲新興國家經濟發展具有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亞洲新興國家經濟的發展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面臨哪些主要問題?(2)戰後,北太平洋沿岸國家和地區各呈現怎樣的經濟發展形勢?從全球經濟發展的趨勢看,應如何認識?

歷史教學設計5

(一)必須更新教學觀念,貫徹落實原則。

新編高中歷史教學大綱和教材,依據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思想,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關於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創新工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精神及世界發展潮流編寫的,融於了現代教育理念。因此我們的教學理所當然應該依此指示精神設計。也就是説,更新教學觀念,落實四條原則:

1、開放性原則。歷史教學必須具有開放的思想,“要改變思想的參照系,擴大思維的空間,從過去那種狹隘的、封閉型中解放出來,變為寬廣型”的教學觀念(黃濟《教育哲學》P119)。在教學內容方面要求置中國歷史於世界環境之中,從更為廣闊的領域來認識中國歷史和文化,以更為現實的觀點來講解世界歷史和文化;適度向教材以外方面拓寬,引入體現時代性的史學新信息,加強與其他學科間交叉滲透結合。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尤其是發散思維。要求樹立正確的國際意識,增強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和國際競爭的意識。在教學方式上要求打破傳統封閉式教學,因教學對象、內容、環境等方面的不同而變化,並注意由課內校內延伸到課外校外。

2、民主性原則。教學中要求教師教學觀念民主,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教學方法民主,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教學行為民主,教態和諧、平易近人,多與學生“商量”,建立平等和諧的人際關係。

3、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性原則。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他們自身已具備的思想素質,智力能力,獨立性和自主性的作用,把學生樹立“主體意識”和“學會學習”作為教學設計的主要點考慮。教師要重視“主導”作用,特別是採取現代教育技術引導學生。

4、發展性原則。要把教學的着眼點放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方面,研究學生的認知障礙,尤其是學習心理方面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推動他們在自覺地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重視自身的發展,尤其是思維能力的提高和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

(二)必須減輕學生負擔,澄清四個問題

新教材面向全體學生,其目的是使每個學生的個性都能得到和諧的發展;新教材是從高中學生的實際出發編寫的,每個學生都可在其各自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和發展,新教材是以全面發展為基礎的,要求通過學習,使學生生產一種內驅力,從而增強自信、自立的能力,並由此獲得成功的體驗。新教材如何設計,使學生的學業負擔得以減輕呢?

1、要清除應試教育影響。長期以來,學校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造成學生負擔過重,嚴重地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這種傾向同樣存在於高中歷史教學之中。新教材的教學設計如果不能改變應試教育的這種定式,仍然堅持單純的背誦名詞,記憶年代,增加作業量的做法,依然採取訂正、改錯,不斷重複知識點的教法,就不可能實現提高素質的要求。從素質教育要求看,記憶只是學習知識的一種行為習慣和技能。教師應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尋找學生由知識障礙、能力障礙和情感障礙所引起的矛盾,並且提供一種消除這些矛盾的捷徑。教師應在教育中發揮學生的個性、興趣和才能。所以,歷史教師必須從應試的模式影響中解脱出來,才能設計出最佳效果的教學方案,才能減輕學生負擔。

2、應正確認識系統性。歷史教學的內容是從人類的全部知識中選擇的。而歷史材料浩如煙海,無所不包,每個系列自成體系。如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民族、外交等,各自內部又可分為一些小的系統。因此,每個時代歷史教材的內容都是自成系統的。編寫者按照當時的需要選定教材的內容,隨着社會的發展,視野與思路的變化,內容必須有所變化,這就成了新的系統。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只有按照這種相對系統,科學有序地進行教學,才能圓滿地完成任務,切不可貪多求全,片面地理解系統性。比如,新教材一方面加強經濟史、文化史,尤其是科技史的內容,增加了中國現代史的內容,另一方面簡化了事件的過程或歷史現象的描述,加強了宏觀知識和理性知識,這是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的,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就不能把用於開拓學生視野的教學內容自成體系,層層加碼,把增加或刪去的點,擴大成線,連成面;這種把廣闊分散的點變成專深嚴密的線的做法,勢必加重學生的負擔。所以一個最佳的教學設計,必須正確認識系統性。

3、需要正確認識重點與難點。重點、難點的確定,對於教學來説至關重要,它關係到教師對教材的組織、內容的調整及資料的選擇。分清重點、難點可以幫助學生從複雜紛繁的歷史過程中理出頭緒,抓住中心環節,從典型的歷史事件中看到歷史的本質。從這個意義上説,分清重點、難點是設計最佳教學方案的關鍵。目前,對於什麼是重點的理解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對於作為判斷重點的依據則基本上相近的。即認為教學重點是指教材中體現歷史基本線索、主要環節的那部分內容。教學難點就是教材中學生較難理解、較難掌握的那部分內容。由於教學重點不明確而增加學生負擔的事情較為普遍。我們認為在使用新教材時,教師必須重新審定教學重點,只有認準教學重點,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減輕學生負擔。我認為從以下三方面來分析教材重點:

第一,從事物的矛盾規律看,應該抓住歷史發展過程中起着領導、決定作用的矛盾,即主要矛盾或主要環節。

第二,從事物之間的聯繫看,要把一事物與他事物間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關鍵點為教學過程中的着眼點。

第三,要圍繞當時形勢來確定教學重點。

4、如何理解彈性。“彈性”按其本意是想用一本教材能同時調動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水平較高的學生能感到滿足,讓水平較低的學生,經過努力也可以接受。這種一本多用的設想當然有它的道理。但是,這種“彈性”往往運用得不好,很多教學設計因此而加重了學生的負擔。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學生水平標準不好掌握,“高”與“低”的界線不好界定,尤其是它的“亦此亦彼”的特性,使教師不易分辨。另一方面是由於教師的自尊心,一般地説,每個教師都希望以較高水平、較豐富的內容教給自以為較高水平的學生,所以“彈性”中往往是上彈較多,搞得教學設計中繁瑣龐雜,無疑加重了學生負擔。新教材“彈性”不僅表現在課文、文獻資料、圖表,而且表現在“閲讀與思考”,教師必須切實把握學生水平,改進教法,才能順利完成任務、實現目的。

歷史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分析美術作品背後的藝術語言以及美術的社會功能,掌握類似美術作品的欣賞語言及其表達方式和方法,並能運用鑑賞方法鑑賞美術作品。

過程與方法:通過欣賞對比、合作探究,理解美術作品所反映的歷史事件與典故,能夠以專業的美術術語賞析相關美術作品,提高美術鑑賞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激發創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美術作品所反映的歷史事件與典故。

難點:以專業的美術術語賞析相關美術作品,提高美術鑑賞能力。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激趣導入

教師組織教學,以輕鬆的談話方式開始課程,提問學生:當你想去了解歷史的時候,都會利用哪些渠道?學生自由發言,我會總結:除了通過查閲史料、參觀博物館、領略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運用網絡等資源外,古今中外的很多美術作品也是帶領我們進入歷史、瞭解歷史的另一條渠道。順勢導入新課《進入歷史》。

環節二:描述分析

1、教師通過播放幻燈片展示作品,引導學生欣賞閻立本的《步輦圖》。針對畫面內容,向學生提出下列問題:

(1)為什麼畫面當中只有一個人坐着而其他人都站着呢?為什麼是女人來抬步輦?

(2)為什麼坐着的人比其他人都畫得大一些?

學生根據課前蒐集的相關資料回答問題,教師總結:畫面描述的是吐蕃國王派使臣祿東贊拜見唐太宗,希望與大唐聯姻的場景。坐着的是唐太宗,身穿便裝,在一羣宮女的簇擁下,接見吐蕃使者祿東贊。利用女性的美貌和柔媚,來緩和戰場上的衝突,將唐太宗畫的身形高大展示身份尊貴以及大國姿態,整體呈現出唐初各民族之間的平等與和睦。

2、師生共同欣賞教材中的作品《荊軻刺秦王》,要求學生仔細辨認畫面上的人物和道具,以及構圖上的特點,同時思考問題:同樣是反映歷史事件的美術作品,為什麼該作品能夠產生一種緊張的氣氛?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畫面場景圍繞柱子展開,畫家並不要求歷史的真實,秦始皇長什麼樣子並不重要,關鍵是通過刺秦王的場景為進入石祠中祭拜死者的人營造出一種歷史的氣氛。畫面描述的就是匕首刺中柱子的那一瞬間慌亂的場景。

3、教師組織學生分組,並播放幻燈片,展示董希文的油畫作品《開國大典》以及照片《開國大典》的'圖片資料,帶領學生對比分析:油畫與歷史照片相比,在人物安排、神態等方面均做了哪些改動?為什麼?

學生分組進行討論並回答問題,教師補充:畫家在作畫時將人物的位置進行了精心安排,神態上也做了相應的藝術處理,這樣組織畫面是為了渲染開國大典這一盛事的舉辦,記錄了歷史性的一刻。

4、除了一些重大的歷史時刻,還有一些美術作品中會有權利的體現,教師出示作品《瑞鶴圖》,請學生欣賞並提出問題:屋頂上這麼多鶴有什麼特殊的寓意?

師生共同總結:在古代,祥瑞和奇觀都反映着一個國家或者朝代的興衰情況。畫家截取了宮殿的屋頂,真實的為我們再現了今天早已不見的北宋宮殿的莊嚴。空中的白鶴圍繞着屋頂成一個環形盤旋,這是天下太平的象徵,對這個景象的描繪是對皇權合理性的一種強調。而宋徽宗親自畫的這幅作品告訴人們:只有作為皇帝的他才有權利享有這個奇觀。

環節三:總結解釋

教師提出問題:總結一下美術與歷史的關係?談一談你的看法。

學生回憶作品並進行回答:美術作品反映歷史。教師總結:人類永遠有對歷史的認識、渴望和想象,除了寫下來的文字,美術的圖像是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透過這些圖像,藉助相關的資料,能使當代的人們走進歷史,與歷史對話。

環節四:拓展延伸

教師展示《拿破崙加冕》《加萊義民》《梅杜薩之筏》《大衞》,組織學生欣賞,並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回答以下問題:

1、作品表現的是什麼歷史事件?選取的是什麼樣的特定場景?

2、畫面突出了哪些細節?為什麼要這樣處理?

3、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觀點或立場?

小組之間討論,選出代表回答問題。必要時教師補充一些背景知識,説明美術作品與一般歷史事件的關係,從而加深學生對本課課題的理解。

環節五:小結作業

師生共同對藝術中的歷史與歷史中的藝術加以小結。最後鼓勵學生在平時生活與學習中留意以歷史為表現對象的藝術品,自己提問並尋找答案。

安排學生課後選擇一幅反映歷史事件的美術作品,要求學生在下節課口頭回答自己的發現。

四、板書設計

歷史教學設計7

目標知識與能力:瞭解人類形成的歷史,包括人類出現的概況、氏族社會形成的原因及特點、原始社會的解體等。

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整合教材引導學生思考探究人類起源的問題,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分析氏族社會的產生和原始社會解體等問題,使學生認識到: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文化的進步是人類社會前進的根本動力。重難點重點:氏族社會的產生及其特點和作用

難點:人類是怎樣由古猿進化而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提示目標(2分鐘)

1)、導入新課:複習舊課,

2)、出示學習目標:(教師解讀)

1、要求學生了解人類從古猿到人的演變歷程,明白火的使用、直立行走和製造並使用工具對人產生的作用,同時掌握氏族社會的特徵。

2、引導學生討論,用辯論的方式探討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必然性。

3、通過對人類起源的學習,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教育,培養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加強學生對人類自身的認識。

二、學生自學,質疑問難(8分鐘左右)

1)顯示自學提綱:1、現代人類是從哪一洲發展而來?南方古猿屬於什麼人?人類距今約多少萬年形成?

2、中國人類學家把“完全形成的人”分為哪四個進化階段?中國元謀人和北京人屬於哪一階段?人種的差異在哪一階段出現?

3、世界上的人類分為哪三大人種?人種的差異是什麼原因影響的?

4、母系、父系社會各有什麼特徵?

2)、按自學提綱自學。自學時,對不會的問題要做好批註,作為合作探究的`問題進行探究。

3)、教師檢查學情,指導學生自學,並適當點撥。

三.、合作探究,建構知識(15--20分鐘)

1、組內互探。自學中遇到不會的問題在組內互相交流。組內也解決不了的問題記好,到質疑時提出,聽其他學習小組或教師講解。

2、師生互探。對自學提綱中重點的內容及學習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進行展示、糾錯和點撥。

3、教學內容:

(一)人類的出現

1.“完全形成的人”現今所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兒?“完全形成的人”又分為哪幾個階段?結合中國的歷史,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中國的古人類有哪些,他們分別屬於哪個階段。

2.人種的差異現代人種何時出現?世界上的人類有哪些人種?

(二)氏族社會

1.母系氏族社會(原始農業、畜牧業出現)

2.父系氏族社會(原始農業、畜牧業分離,出現手工業和商品生產)

人類早期為什麼要過羣居生活?

為什麼最早出現的氏族社會是母系氏族社會?

那麼父系氏族社會又是怎樣出現的?有什麼特點?

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標誌着原始社會逐漸解體,人類社會開始進入階級社會。奴隸社會是人類歷第一個階級社會。

4.課後小結:通過本課學習,瞭解了人類的形成、氏族社會的發展。

5、學生熟記本課知識點:朗讀或默記:3—5分鐘

四、鞏固新知,學會運用(13分鐘)

1、教師多媒體出示訓練題、提高題(《基礎訓練》1課)。學生當堂回答,及時鞏固新知識。

2.佈置課堂作業:《基礎訓練》第1課部分重點內容,學生當堂完成。

3、教師檢查學生課堂作業完成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4.自主學習第2課:

自主備課記錄

自主備課記錄

教研活動記錄

教研活動記錄

板書

設計

第1課人類的形成

一、人類的出現1.“完全形成的人” 2.人種的差異

二氏族社會1.母系氏族社會(原始農業、畜牧業出現)

2.父系氏族社會(原始農業、畜牧業分離,出現手工業和商品生產)

教學反思

歷史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知識目標:瞭解遠古傳説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包括黃帝其人及他對華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貢獻、堯舜禹的“禪讓”和原始社會走向終結的有關史實

(2)能力目標: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方式合作學 歸納共同點,尋找歷史線索,提高抽象歸納能力,逐步學會從歷史表象看實質。

過程與方法:

(1)學生共同參與小組討論,回答問題,並進一步探索新的問題。

(2)通過互相討論、共同尋找答案的方式,體驗自主學評價。

(2)教學難點:氏族、部落、部落聯盟、流域、人文初祖、王朝、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等歷史名詞在本課出現很多。作為剛接觸歷史的七年級學生來説,正確理解非常困難。

教學工具

多媒體師生互動教學,PPT演示。

教學過程

1、引入:

[教師引導] (出示圖片以及相關網頁)20xx年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先生和他的夫人在河南參加了一個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而與他同時參加的,共有4萬人之多。而近來又有一份報紙用了很大的篇幅,探討尋根祭祖活動盛行,甚至上升到國家級別的現象及其背後的原因。為什麼祭拜黃帝陵那麼受重視?我們華夏民族、炎黃子孫的根又在哪裏呢?通過今天的學 在四五千年前,我國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就活動着許多部落。傳説中有兩位著名的`部落首領,那就是黃帝和炎帝。在東方有強大的蚩尤部落,在南方還有苗蠻部落。(出示部落分佈圖)相傳蚩尤部落勇猛異常,還曾經與黃帝部落發生了一場大戰。這場大戰在哪裏發生?

[學生回答] 涿鹿。

[教師講述](出示形勢圖)相傳蚩尤部落“銅頭鐵額”,驍勇非常,在涿鹿之戰中,黃帝部落一度落於下風,後來與炎帝部落結成聯盟,甚至要找來天女相助,還發明瞭指南車,才最終打敗了蚩尤部落。

[板書]一、炎黃戰蚩尤:

著名戰役:涿鹿之戰。

[教師提問]你怎麼看涿鹿之戰?

[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涿鹿之戰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教師講述](出示線索)炎帝和黃帝部落打敗了蚩尤部落,並且結成部落聯盟。而在炎帝和黃帝之後,又相繼出現了堯、舜、禹三個傑出的部落聯盟領袖。在長期的發展中,華夏民族形成了。因此,炎帝和黃帝被認為是華夏民族的祖先,我們也自豪的自稱為“炎黃子孫”。

[教師過渡]而其中,黃帝更是被稱為“人文初祖”,這又是為什麼呢?

[板書]二、黃帝——“人文初祖”

[教師提問]黃帝和他身邊的人有哪些發明?

[學生回答]……

[板書]黃帝宮室、衣裳、挖井、舟車

嫘祖:養蠶繅絲

倉頡:文字

伶倫:樂譜

[教師提問]看完了黃帝的貢獻,請大家回答剛才的問題,為什麼後人稱黃帝為“人文初祖”呢?

[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 黃帝被尊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為傳説他發明了許多跟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東西,如建造宮室、製作衣裳、教人挖井、發明舟車,同時他生活的時代還出現了文字、音樂、養蠶等,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所以在中國人看來,“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締造者和中華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着整個民族的智慧和創造,他是族羣的化身”。

歷史教學設計9

教材分析:本課時講述了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正常友好交往的基本原則——尊重與平等,它對指導學生如何與人交往,提高社會生活技能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認識尊重、平等的重要性和真正含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培養學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尊重父母、鄰居、同學、外地人、殘疾人的品質,使學生認識到人格的尊嚴,平等待人,引發人生價值的思考。

教學重點與難點:讓學生有意識地在人際交往中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教學方法:情境表演、討論。

教學準備:讓三、四個學生準備情境表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溝通與理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進行有效地溝通、理解的技巧。其實,能夠溝通與理解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雙方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待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尊重與平等。

[幻燈片] 二、尊重與平等

[老師敍述]下面,通過觀看王麗同學上國中後遇到的幾件事情,請大家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情境表演一:

[幻燈片] 展示演員表(主持人及解説:老師;演員:兩位學生。)

[表演] 王麗上了中學之後,開始有了自己的小祕密。她常常在自己的小房間裏寫信、寫日記。有一次,媽媽看她在房間裏呆了很久,怕她學習太累了,想叫她休息一會兒。於是,媽媽一邊推門進去,一邊説:“小麗啊,做作業那麼久了,休息一下吧。”王麗一聽是媽媽進來了,趕緊把日記本放進書桌的小抽屜裏。媽媽看她神神祕祕的,就笑了笑説:“什麼祕密啊?”王麗支支吾吾地説:“沒什麼。”其實,在她心裏已經想好了明天要去買把鎖來。(暫停)

[教師提問] 請同學們想一想,王麗的媽媽是去偷看王麗的小抽屜了還是沒有去偷看?請同學分別談談你的理由。

[學生討論] 有的同學認為當媽媽的一定很好奇,想看看抽屜裏究竟是什麼,她也是關心自己的.女兒。有的同學則認為媽媽知道那是王麗的祕密,覺得應該給她私人的空間,所以不會去偷看的。

[教師總結] 剛才同學們都對媽媽接下去的行為進行了猜測,並談了自己的理由,我們就看看下面的事情到底是怎樣發展的吧。

[繼續表演] 第二天,王麗正準備去買鎖,媽媽卻微笑着走進來,説:“這把小銅鎖送給你,爸爸媽媽知道你的想法,你長大了,希望有自己的空間,我們尊重你。”王麗拿着這把鎖,不知道面對父母的信任還應不應該把抽屜鎖起來,她覺得很為難。

[教師提問] 王麗的媽媽的做法你是不是感到很意外?

你從媽媽的做法中感受到了什麼?

你覺得王麗應該把抽屜鎖起來嗎?為什麼?

[學生討論] 有的同學認為要鎖起來,萬一被媽媽看了,祕密就沒了。大多數同學認為不用鎖了,既然媽媽把鎖送給了你,説明她尊重你、信任你,那你也應該尊重和信任她。

[教師總結] 正如大多數同學所想的,王麗沒有使用這把小鎖,而是一直讓它在抽屜裏靜靜地躺着。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了尊重和平等是相互的,父母應該尊重你,你更應該尊重父母,大家是不是知道以後該怎麼做了啊?

[教師敍述] 過了幾天,王麗在小區裏又碰到了一件事。

★情境表演二:

[幻燈片] 展示演員表。(略)

[表演] 一天,王麗和同學龔倩在王麗住的居民小區裏玩,王麗看到開修鞋鋪的老大爺,主動打招呼説:“張爺爺,您好,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嗎?”老大爺説:“謝謝,你已經幫我打掃好幾次衞生了。”龔倩悄悄地問王麗:“這個人是誰啊?”王麗説:“他是一個外地來的老大爺,在這裏開了個修鞋鋪,我們小區裏有好幾個外地人,有的開商店,有的賣早點,還有的修自行車。”龔倩説:“你怎麼對他們那麼好啊,我們和他們不一樣的,尤其是那個修鞋的大爺,手總是黑呼呼的。”(暫停)

[教師提問] 你們覺得龔倩的説法對嗎?

如果你是王麗,你會怎麼回答龔倩?

[學生討論] 一般同學都會説龔倩的説法是不對的。如果自己是王麗,他們會説“人與人之間是一樣的、平等的,應該互相尊重,不應該看不起別人”等。

[教師敍述] 大家説得很好,讓我們看看王麗是怎麼説的。

[繼續表演] 王麗聽了龔倩的話,鄭重地説:“人與人之間都是平等的,不管他們從事什麼職業,只要是正當的,就應該得到尊重。”龔倩聽了之後感到很慚愧,低聲説:“我懂了,我以後不會再看不起他們了。”

[教師總結] 從這則小故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人與人之間應該尊重、平等,不能因為工種的不同而看不起別人的勞動。外地人來異鄉打工,我們作為本地人應該幫助他們,而不是藐視他們,我相信你們知道以後應該怎麼做了,是嗎?

[教師敍述]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件王麗在學校裏遇到的事情。

★情境表演三:

[幻燈片] 展示演員表。(略)

[表演] 又有一天,王麗去上學,在學校的樓梯上,她遇到了她們班的一位腿有殘疾的同學,於是她就走上前,説:“我扶你吧。”“謝謝你。”當她們走進教室時,看到兩個調皮的男生在模仿她走路的樣子,那位同學傷心地哭了。(暫停)

[教師提問] 你們認為那兩個男生的做法對嗎?

如果你是王麗,你會怎麼做?

[學生討論] 一般同學都會説他們不對。如果自己是王麗,會罵那兩個男生,不許他們嘲笑殘疾人,應該尊重和幫助殘疾人。

[教師總結] 那麼,我們看看王麗她是怎麼做的。

[繼續表演] 王麗非常生氣,上前阻止他們説:“你們這樣做,實在是太不尊重別人了。我們大家都是平等的。想一想,如果你的腿有殘疾,還受到這樣的嘲弄,會有什麼感受呢?”那兩個男生被説得啞口無言。

[教師總結] 從上面的這則小故事中,我們知道了應該尊重同學、尊重殘疾人、幫助殘疾人,而不應該是嘲笑、諷刺殘疾人,大家説對嗎?

[教師提問] 感謝幾位同學的精彩表演。從以上的三則小故事中,我們都知道了人與人之間應該尊重、平等。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呢?

[學生討論] 同學們各抒己見。

[教師歸納] 大家都説得很好。我們應該

(1)平等的尊重他人的勞動。

(2)平等地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選擇。

(3)平等地尊重他人的合法權利。

(4)平等地尊重他人的人格尊嚴。在這個世界上,人與人是不同的,思想不同、職業不同、觀念不同,但尊重與平等地對待他人,這個是相同的,也是最起碼的。最後送大家一句話:你可以不喜歡他,但你不可以不尊重他;懂得尊重與平等,收穫豁達與平和。讓我們互相尊重、平等相處,讓這個世界充滿愛吧!

[結尾] 播放歌曲 《讓世界充滿愛》,並同時展示尊師愛生、捐款助殘、關愛殘疾兒童、關愛老人等圖片。

課後作業:寫一寫,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你體會最深的是什麼?

最讓你感動的又是什麼?

對你以後的生活又有什麼影響呢?

教學提綱:

二、尊重與平等

1、生活需要尊重與平等

(1)情境表演一:父母與子女間的尊重與平等

(2)情境表演二:對外地人的尊重與平等

(3)情境表演三:對殘疾人的尊重與平等

2、如何尊重與平等對待他人

(1)平等的尊重他人的勞動

(2)平等地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選擇

(3)平等地尊重他人的合法權利

(4)平等地尊重他人的人格尊嚴

主要參考書目:

1、《歷史與社會》(人教版)教材中第六單元《走進社會》第二課《你我他的世界》之第二課時〈尊重與平等〉。

歷史教學設計10

教學設計思路:

結合“説明文閲讀指要”,學會閲讀説明文。

一、明確説明對象。

任何一篇説明文都有確定的説明對象,或者是事物,或者是事理。明確説明對象,有助於明確目標,抓住重點,集中閲讀注意力。

1、請問本文的説明對象是什麼?它屬於事物還是事理?

2、試舉出我們學過的另外的説明文,並指出它們的説明對象。

二、説明的順序和方法。

這有助於幫助我們把握作者介紹説明對象時的思路和技巧。

1、請説明整篇文章的説明順序。

2、請説明各個部分的説明順序。

3、試列舉本文的説明方法並舉例。

4、試列舉我們學過的其他説明文,並説出它們的説明順序。

三、概括對象的特點。

閲讀説明文是為了蒐集其中的有用信息(知識),説明文中部分語言是為提供信息(知識),另一部分語言則是為了幫助説“明”信息,以幫助讀者理解信息。所以概括説明對象的特點,其實就是找出並提煉出文中的信息,去除那些幫助説明信息的語言。

1、請概括文章的前言及五個部分的`主要內容。

如前言部分説明了語言的起源、功能和重要性。

起源於:

功能是:

重要性:

2、請在100字以內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

四、精讀文章局部。

A、精讀文章第一部分,回答問題:

1、“單信號”時期和“雙信號”時期是如何劃分的?

2、最早達到成熟水平的文字是表形文字還是純表音字母?

3、文字的出現使人類發生了哪些變化?

B、精讀文章第二部分,回答問題:

1、“工業化”和“農業化”在語言生活中有什麼區別?

2、根據共同語範圍的大小不同,共同語可分為幾種?分別是什麼?

3、工業化時期為什麼要確定和普及共同語,怎麼做?

4、漢語的文言文在現代有沒有存在的必要,為什麼?

C、精讀文章第五部分,回答問題:你認為中國的語言和文字,應怎樣進行自我完善,才能跟上瞬息萬變的歷史步伐?

歷史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俄國的來歷;理解彼得一世改革,亞歷山大二世改革(廢除農奴制改革);的背景、性質及改革的影響。

通過比較兩場改革,提高學生分析比較歷史事件的能力。

通過從改革的內容中分析改革帶來的影響,培養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俄國兩次改革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培養學生學會運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去客觀評價歷史事件。

通過比較兩場改革,培養學生比較歸納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認識到:彼得大帝具有的優秀品質及關鍵歷史人物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改革促進了俄國社會發展,説明改革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重點:俄國農奴制改革及其歷史影響。

難點:理解改革的影響。

教學方法

材料分析法、地圖導學法、分析推理法、微視頻輔助教學法。

學習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討論法、分析推理法、比較學習法。

課前準備

PPT課件,微視頻等

【新課導入】

老師最佩服的人是普京,普京最佩服的人是彼得大帝。普京為什麼佩服彼得大帝?從俄國的改革中找找答案。出示課題《俄國的改革》。

【新課學習】

教師出示學習目標,學生明確目標。

一、 彼得一世改革

1、自學俄國的來歷完成自學提綱。

2、利用俄國疆域的擴張圖,簡單瞭解俄羅斯帝國的形成。

3、觀看 “有關彼得一世剪鬍子”的微視頻。激發學生興趣,導入對“彼得一世改革”的學習。

4、通過史料分析,讓學生認識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1) 教師補充材料,讓學生直觀認識俄國落後的具體表現。

(2) 教師出示歷史材料:

17世紀中期俄國農奴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農奴制不斷的強化下,俄國工商業發展極其緩慢。

—-《世界近代史資料選》

引導學生初步明確俄國出現落後面貌的原因——農奴制盛行。

5、學生大聲朗讀“彼得一世改革的'內容”。

教師對改革內容進行簡單説明,通過學生朗讀和教師的簡單説明,讓學生初步瞭解彼得一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生活上等方面改革的內容。

6、學習彼得一世改革的影響。

(1)學生在課本上找出改革給俄國帶來的影響。

(2)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從“改革的內容中分析改革帶來的影響”。從而培養學生史論結合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二、廢除農奴制改革

1、分析改革的背景

通過微課,讓學生了解19世紀上半期農奴制的弊端。

(1)解説中提到19世紀的俄國遇到了哪些問題?

(2)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2、分析改革的目的。

“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

——亞歷山大二世

3、學習改革的內容。讓學生朗讀。

5、從改革的內容中分析改革的影響。培養學生分析推理的學習方法。

6、從圖片和史料中,體會農奴制殘餘的存在,認識改革的不徹底性。

三、合作討論:比較兩次改革的異同

(1)一、二小組討論改革的相同點,老師提供兩個角度。

(2)三、四小組討論改革的不同點,老師提供四個角度。

(3)、小組代表展示交流後,老師引導歸納。

【課堂小結】

依據板書引導學生進行小結。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知識框架圖及重點知識,同時,讓學生深化認識,認識到“改革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關鍵人物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課堂檢測】知識搶答

1.沙皇專制統治時期俄國盛行的制度?

2. 使俄國成為歐洲軍事強國,開啟了俄國近代化進程的改革是?

3、1861年廢除農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4、推動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改革是?

5、這兩場改革最本質的不同是?

【板書設計】

第2課:俄國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俄國崛起

二、亞歷山大二世改革 偉大轉折

三、比較兩場改革 性質不同

【佈置作業】

結合俄國兩場改革的意義,談談你對“今天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認識。(要求多角度思維)

教學反思

我認為本課中的最大的亮點是學習指導:在講解兩場改革的影響是都有學法指導,有利於提高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在課的末尾通過組織學生討論去學習兩場改革的異同點,有利於培養了學生比較學習的方法。

歷史教學設計12

隨着新課程改革在全國各地的推進,對歷史教學的要求也相應發生了變化,與以往的課程評價相比,新的課程評價更加體現學生能力的培養與素質的提高。但是很多地方對歷史教學的評價標準不一樣,有的地方實施的評價也只是對原有的評價的一個改頭換面,並沒有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與對學生能力提高的改善。因此,筆者結合這幾年的教學研究與教學經驗,提出了對高中歷史教學的評價策略。

1.對教學評價的分析

1.1傳統評價的弊端。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隨着歷史新課程改革實驗在全國範圍內的大面積鋪開,傳統教學評價中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地在改革中體現了出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評價體系除了關注一般的史實,還要學生認同許多帶有專家個人感情色彩的史論。

現行的`高中歷史評價體系和機制加重了學生的德、智、體等方面的不均衡發展,唯智為先,智又以掌握知識為重。高中生除了掌握五本歷史教科書上的知識外,還要掌握補充的歷史史實中關於原因、影響、性質、實質的分析,掌握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繫、對比、歸納等關係的內容,還要經過超過正常作業量的歷史大學聯考模擬試題、全真試題的訓練。學生學到的僅僅是“歷史知識”,而對跨學科、超越學科的知識卻知之甚少。這種評價體系嚴重脱離學生的日

歷史教學設計13

一、教材分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課介紹的是中國古代史----隋唐文化。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盈,在歷史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隆盛時代,隋唐時期就是我國文化又一個高峯期。

2、本章知識點包括:隋唐時期的書法、繪畫以及石窟、音樂、舞蹈等藝術成就;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書法,閻立本和吳道子的繪畫,敦煌莫高窟的藝術成就等。

3、教學目標

⑴識記和理解

通過指導學生觀察顏真卿的書法碑帖圖片,使他們認識到顏真卿是繼王羲之之後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書法藝術在唐朝已進入黃金時代

⑵能力與方法

指導學生觀察比較閻立本和吳道子的繪畫作品,瞭解他們的成就,判斷他們各自的創作特點

⑶情感態度價值觀

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輝煌文明而自豪,立志於民族復興偉業;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和鑑賞能力,誘發他們對祖國傳統書法、繪畫藝術的興趣和愛好。

4、教材的重點、難點

重點:隋唐時期的藝術成就(“世界藝術寶庫莫高窟”是重點子目)

難點:“燦爛奪目的書法和繪畫”

二、教法設計

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高效率地實現教學目標,我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在啟發式教學原則的指導下,運用多媒體,採用創設情景法,直觀演示法、整體教學法,誘思導學法等教學方法。

三、學法指導

根據國中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的實際情況,我讓學生大膽參與課堂教學,指導學生通過自主閲讀法、發現法、歷史聯繫法和合作學習等學習方法,從材料中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深化對教材的整體認識,提倡學生與教師互動,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從而達到“學而思,思而疑,疑後悟”的目的。

四、教學流程

1、設計理念

鑑於對《新課標》的理解,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高度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我在教學中精選了教學內容,設計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通過歷史學習,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養,應對新世紀的挑戰。

2、教學過程

在整個新課教學中,我以“自主學習、實踐、創新”為主線,對本課教學環節作如下構想和設計。

[引入新課]

在新課的引入中,我注意運用啟發式教學:先創設一個重回隋唐時期的歷史現場,新穎別緻的動畫片不但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針對這個動畫片我巧妙設問:隋朝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叫做什麼?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的雕版印刷品是什麼?唐詩繁榮的情況怎樣?哪三位詩人的成就最突出?過渡導入:剛才大家所回答的是隋唐時期科技、文學方面的成就,今天則要學習隋唐時期在書法、繪畫、石窟、音樂、舞蹈等方面的藝術成就了。其中,敦煌莫高窟還成了中外旅遊者嚮往的名勝古蹟和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

[新課講授]

一、世界藝術寶庫莫高窟葉聖陶先生説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思維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在本章內容的第一個子目的學習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新課標的理念,我先採用情景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給學生放一段錄象,然後根據錄象內容和教材的內容,設計出如下問題:莫高窟位於今天什麼地方?它的大部分洞窟開鑿於什麼時期?為什麼説它是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學生完成40頁“練一練”:莫高窟被稱為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主要是因為(c——有大量壁畫、彩塑,精美而生動)。教師過渡講解:莫高窟所保存的文物,有許多就是書法、繪畫的藝術精品。它們也能反映隋唐時期在這兩個方面的輝煌成就。通過情境再現,學生從歷史場景中吸取信息,然後聯繫所學知識發揮想像,暢所欲言,既能深刻地理解歷史現象,又能培養豐富的想象力。

二、盛大歡騰的樂舞在第二個子目錄的教學中,主要是講述隋唐時期樂舞,我根據課標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我採用有利於加強學生記憶的直觀演示法。首先向學生一一展示《霓裳羽衣舞》,讓學生直觀,形象的瞭解隋唐時期樂舞,加深學生的印象和記憶。

三、燦爛奪目的書法和繪畫我採取情景教學法、誘思導學法和啟發式教學法等三種教學法並用的方式來處理。首先我通過欣賞一些書法繪畫作品的錄象再現隋唐時期藝術的輝煌,讓學生從中獲取有關書法和繪畫的影響的歷史信息。然後我通過設計問題:“今天的人才市場裏,常看到一些用人單位招聘條件之一是要求應聘者當場書寫一段文字。他們認為“字跡可以反映人品。”你認為這種做法有沒有歷史依據?”一步步誘導和啟發學生深入理解,培養學生從已學過的知識中提取有效信息。

歷史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過程。掌握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徵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張;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觀察所得,進行推理分析,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並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等方法學習有關問題。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

教師應該注重啟發式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並對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的表現予以及時而恰當的評價。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活躍而繁榮的文化盛況的學習,使學生對祖國文化有深入的認識,從而更加熱愛祖國曆史與文化,有志於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曆史與文化的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難點: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內容較多而且新知識、新內容多,不易掌握。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並瞭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學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一、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與“禮”的學説;主張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

注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敬而遠之。

(2)教育思想:開創了中國古代私人講學之風;把自己的思想主張貫穿到教育活動中;注重人的全面發展。

(3)孔子的歷史地位:儒家學派創始人,教育家,文化傳播者。

2.孟子

(1)思想內容:孟子繼承了孔子學説,並對其“德治”思想進行發揮,提倡“仁政”學説,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

(2)影響:對儒家思想發展有重要貢獻。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強調“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還對“禮”進行深入的討論。

(2)地位:廣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華,豐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內容,成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講完本子目後,歸納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發揮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學的基本特徵。

二、其他主要學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指導學生填表,之後啟發他們結合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分析老莊之學產生的社會基礎。

對於同一學派內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區別分析。從總體與局部兩個方面來把握各家學派的思想特點。

記住:法家代表除了上述三人外,還有吳起、申不害等。法家內部形成重“法、”重“術”、重“勢”三個不同學派,韓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三、建議分組討論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義。

啟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結合當時及以後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實來理解。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主觀認識、獨立思考與判斷,分析春秋戰國時期各學派思想對社會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並進行當堂檢測。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並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

五、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我們已經學習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過程,那麼,儒家思想又是怎樣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的呢?下節課我們一起學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課後小結

本課的設計採用了課前下發預習學案,學生預習本節內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課堂上師生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探究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忘、易混點等,最後進行當堂檢測,課後進行延伸拓展,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歷史教學設計1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國近代史呈現出兩條鮮明的主線,其中之一就是外國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收復新疆》則是這條主線的一個重要體現,在中國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歷史知識積累得較少,若要掌握較抽象的歷史概念,就必須運用淺化機制,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才能逐漸培養起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因此本課設計:課前師生共同蒐集有關收復新疆的資料。可以説,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辯論、討論的.發言更是體現學生課堂上的主體參與。

三、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阿古柏侵佔新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史實,掌握新疆行省的設置。

②能力目標:通過引導學生對“海防”“塞防”之爭的討論,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①“海防”“塞防”之爭。。

②收復伊犁的重要性和付出代價的必要性。因為中國用一大塊土地和大量的賠款去換取一座山城,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説是難以接受和理解的。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上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間,以及最終的結果和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阿古柏侵佔新疆

學生閲讀11頁“導入框”和本目課文內容,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劃出或標註答案。

1、根據13頁地圖,標明阿古柏入侵新疆的路線。(“浩罕國”→喀什噶爾→天山以南→[北疆]烏魯木齊→吐魯番等地)

2、有人説阿古柏“一僕二主”。請問他的“二主”是哪兩個?(英、俄)其中哪個國家直接出兵佔領伊犁?(俄)

設疑過渡:如果你是清朝的官員,面臨着新疆地區這麼嚴重的危機,你會考慮怎麼辦?(先讓學生合上課本,在小組裏自由表達,然後要他們打開課本看看當時實際上是怎樣處理這場危機的。)

Tags:教學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