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推薦)關於歷史典故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1.97W

關於歷史典故 篇1

重蹈覆轍的意思

(推薦)關於歷史典故

[釋義] 重:再一次;蹈:踏上;覆:翻倒;轍:車輪軋出的痕跡。再走翻過車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敗的教訓;重犯過去的錯誤。

[語出] 《後漢書·竇武傳》:“今不慮前事之失;復循覆車之軌。”

[正音] 重;不能讀作“zhònɡ”。

[辨形] 重;不能寫作“從”;覆:不能寫作“復”。

[反義] 前車可鑑 前車之鑑

[用法] 一般用於勸説、希望和警告的場合。一般作謂語、賓語。

重蹈覆轍的.成語典故

東漢時,桓帝寵幸宦官,導致宦官互相勾結,壟斷朝政,陷害忠良。李膺和杜密等忠良大臣糾集太學生郭泰等人竭力剷除宦官。公元一六六年,宦官們在桓帝面前誣告李膺等人造反,桓帝聽信饞言,下令把李膺等忠良大臣關進大牢,人數多達幾百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黨錮之禍”。

當時,竇武的女兒是皇后,竇武受封為侯爵,他為人正直,從不仗勢欺人。看到宦官的胡作非為,十分憤慨,上書對桓帝説:“如果再讓宦官這樣胡作非為下去,將會像秦朝二世一樣,因為給龐臣太多的權力,導致龐臣造反作亂,最終失去江山,陛下可要吸取教訓,千萬別重蹈覆轍呀!”桓帝經過竇武提醒,體會到自己的錯誤,於是就放了李膺等人,結束了“黨錮之禍”。

關於歷史典故 篇2

1.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

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説:“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麼多呢?”説着,心裏已喪失了鬥志,便從牀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因為這個故事裏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遊手好閒;但後來卻被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因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裏討論學術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羣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2.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是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馬鋪山)的事件。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並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告捷,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繫。後來,劉邦採用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才得脱險。

“白登之圍 ”後,劉邦認識到僅以武力手段解決與匈奴的爭端不可取,因此,在以後的相當一段時期裏,採取“和親”政策便成為籠絡匈奴、維護邊境安寧的主要手段。

3.輪台悔詔

漢武帝晚年,求長生不老,竟被方士巫術迷惑,幻想成仙。他招進一批方士在宮中煉什麼不老丹。那些方士的三寸不爛之舌,害得他終日神情恍惚。不老丹未煉出來,有一個他寵幸的“活神仙”李少君倒病死了。武帝總説人家羽化成仙了。武帝還依方士之言,在宮裏鑄—銅柱,高達二十丈,柱頂鑄一仙人。頭頂玉盤,承接天上降下的仙露。武帝天天喝飲仙露,不料病倒了。多虧太醫救治才沒喪命。諸如此類的蠢事,不勝枚舉。北京北海公園裏還有這承露盤的山寨品哩!

武帝六十五歲那年的一天,正在宮中昏睡,夢見無數木人,手持棍杖圍着他喊打。驚醒後,對寵臣江充談及夢狀。江充説,如今流行巫蠱之術,一定有人利用木刻小人詛咒陛下。武帝信以為真,即命江充查究。這江充是混進宮中的一個奸臣,有次因一偶然事件與太子劉據發生摩擦。這下,便想借機攻訐太子,在皇帝面前討賞。江充預先指使人刻了一小木人,暗中埋在太子宮裏。然後親率人馬挖出來,以陷害太子。太子不等江充去向武帝稟報,立即徵調武士搶先砍了江充腦殼。武帝聞報大怒,命宰相帶兵拘捕太子,鬧得宮中殺聲震天。太子母親衞皇后含憤自盡,太子本人被迫出逃湖縣(今河靈寶西)。後因官兵追捕甚緊,太子已無處可躲,只得自縊身亡。

事後,武帝終於查明:是江充蓄謀製造小木人事件,迫使太子起事。太子死了,後悔已晚。武帝下詔誅滅江充九族,在太子自縊身亡的湖縣築了一座思子宮,以表對枉死太子的哀忱。

太子枉死後,武帝痛定思痛,幡然醒悟。看看眼前,從他曾祖父劉邦起就有了的匈奴之患,至今未能平息,不斷侵擾國土,堂堂大漢王朝軍隊連吃敗仗。將軍李陵的五千人馬也全軍覆滅,李陵甚至投降了匈奴,派到匈奴去修和交好的使臣蘇武也被匈奴扣留,杳無音信。太史令司馬遷為李陵辯護,竟被他處以宮刑。那些年,朝政不僅毫無建樹,而且日益鬆懈,致使政令不出皇宮,酷吏橫行,貪官當道,輕濟萎縮,百姓深惡痛絕,怨聲四起。

武帝常想:這樣下去,天下定會大亂。他不甘心劉家幾代人坐了一百多年的天下,在他這一代毀於一旦。於是,他決心痛改前非,強振精神,重整朝綱,振奮民氣,讓大漢王朝再展雄威。

武帝走出深宮,舉行了一次“親耕禮”,就是吩咐左右大臣都帶上農具,在一片地裏親自耕種。這雖然是象徵性的行動,但足以號令全國上下發展生產,求得豐收。禮畢,他對羣臣説:“朕即位以來,做了不少悖理之事,使天下人愁苦,如今追悔不及。從今以後,凡傷害百姓之事,全都應當罷廢。不得再行!”

大鴻臚寺(朝廷九卿之一,掌管少數民族事務)田千秋見皇上追悔往事,便乘機進諫説,多年以來,方士們稱神道仙,迄今不僅未見任何成效,反而撕擾亂了了百姓思想,放棄了農耕,只是騙取錢財,腐饒蝕人心。應該一律罷遣!武帝稱讚田秋説得對,立即詔令把方士們全部趕出宮去。接着,封田千秋為丞相,囑他恢復曾祖父倡行的“與民休息”的治國方略。革除弊端,重整大漢河山。

主管財政的搜粟都尉桑弘羊也向武帝出謀,派大批軍士到輪台(今新疆輪台縣西)屯田墾荒,以增加財政收入。武帝未予批准,還就此下昭説:

“以前主管大臣奏增加百姓賦税,讓每人多繳納三十文錢作軍費。今又奏請屯戌輪台,輪台在姑蘇以西一千多裏,從前發兵攻打姑蘇,雖然得勝,但因路途遙遠,沿途死了數千,何況如今要到姑蘇以西更遠的地方!當年軍士死亡,離散悲痛,朕常常掛念在心頭。今派兵到輪台築壘墾田,豈不又要擾亂千家萬户,苦害百姓嗎?朕實在不忍聞!當今最要緊的是,廢止殘酷刑罰,減輕百姓賦税。鼓勵農耕,讓養馬者得免勞役。只要國家開支不缺乏。邊防守備不放鬆,即可。”(請查閲原文)

這道詔書,史稱“輪台悔詔”。這道“悔詔”下達之後,武帝對外不再用兵。以前的種種歪門邪道,一律戒絕。雖然健康每況愈下,還是身體力行,用各種手段推行了許多改善百姓生活的政策、措施,民心得到安撫,各地反抗朝廷的活動也有所緩和,使漢朝渡過了危險關頭,經濟開始再度繁榮。

關於歷史典故 篇3

一、“六尺巷”

康熙時期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而張英回饋給老家人的是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主動在爭執線上退讓了三尺,下壘建牆,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於是兩家的院牆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來。毛主席在建國後會見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時,曾經講到這個故事,説起這四句詩,用來表達兩國之間的事宜應該謙讓、平等。只是後來我們看到的不是這個樣子了。

二、 “絕纓盡歡”

楚莊王賜羣臣酒,日暮酒酣,燈燭滅,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絕其冠纓,告王曰:“今者燭滅,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纓持之矣,趣火來上,視絕纓者。”王曰:“賜人酒,使醉失禮,奈何欲顯婦人之節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與寡人飲,不絕纓者不歡。”羣臣百有餘人,皆絕去其冠纓而上火,卒盡歡而罷。居二年,晉與楚戰,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獲甲首,卻敵,卒得勝之。莊王怪而問曰:“寡人德薄,又未嘗異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對曰:“臣當死,往者醉失禮,王隱忍不暴而誅也。臣終不敢以廕庇之德而不顯報王也。常願肝腦塗地,用頸血湔敵久矣。臣乃夜絕纓者也。”(《韓詩外傳》亦載)

楚莊王寬容臣下酒後失禮,並巧妙地為失禮者遮醜,暗地施德於臣,因而取得了失禮者的忠心,換來了以死相報的忠臣。故劉向在這則故事後議論道:“賢王必憐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窮也。如此則名號業矣,國土得矣。”

楚莊王明明可以知道誰是那個非禮的大臣,但卻故意想法放過了他,裝作不知道這事。結果得到那人出生入死的報答。這就是明知故昧所見的奇效。它既是一種處世策略,又是一種領導藝術。

對一般人來説,生活在紛繁複雜、人際關係險惡的社會之中,明哲保身不過是一種避免禍害的態度,明知故昧也不失為一種少惹是非的策略。

三、“宰相肚裏能撐船”

呂蒙正字聖功,河南人,太平興國二年擢進士第一。五年,拜左補闕,知制誥。未幾,擢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參政耶?”蒙正陽為不聞而過之。同列不能平,詰其姓名。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為愈也。”時皆服其量。(《宋史·呂蒙正傳》)

這則説明:別説是一般百姓,就是那三度為宰相,以敢説敢言著稱的呂蒙正,當初入朝參政時,曾有人不滿而發出譏諷,呂蒙正也明知故昧,裝作沒聽見。有人想為他追查那譏諷的人,呂蒙正卻阻止説:“不必了,如果知道了他是誰,必然會終生記在心頭,對雙方都不好,所以,還是不知道的好。” 這就是“宰相肚裏能撐船”,大人有大量。作為領導藝術,明知故昧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於非原則問題,能夠放過去的就放過去。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戴禮記·子張問人官》)也就是這個意思。

四、“丙吉碎玉”

西漢時期,丙吉在做相國的'時候,他有一個馬伕很好喝酒,又一次在送丙吉上朝的時候,馬伕忍不住嘔吐,把污穢吐在了丙吉的車駕上。他的管家很生氣,就跟丙吉説了,想要把馬伕給辭掉。丙吉説:他只不過是吐了丞相的車嘛,有什麼大不了的。如果你把他趕走,那要他以後到哪裏去謀生呢?你就認了吧。這個馬伕就因此留了下來。

宋朝有個著名的開國元勛叫曹彬,他曾被封為王。在戰爭中,他繳獲了敵人的一件價值連城的美玉,每天都要玩賞很長時間。又一次,他大宴賓客的時候,想要向客人炫耀一下這塊美玉。於是就讓屬下去拿這塊玉,所有的客人也都伸長了脖子,想要一睹這塊美玉的風采。當這名屬下正拿着這塊玉走進殿堂的時候,不小心搬到了門檻,摔倒了,把玉也打得粉碎。眾人都大驚失色,那名屬下非常惶恐,都害怕曹彬發怒。沒想到曹彬只是笑笑説:它註定這個時候毀掉,誰也攔不住。你也不必害怕。就讓那名屬下出去了。

關於歷史典故 篇4

貴妃醉酒

貴妃醉酒歷來被公推為中國傳統四大美人圖之一。在此次酒局中,楊貴妃美中見醉,醉中見美,與太監宮女們演了一出好戲。這是十大酒局中唯一的美人酒局,而且是唯一以女子為主角的酒局,所以不可不選。

卻説這天傍晚,皇宮院內涼風****,皓月當空。唐玄宗與楊貴妃本來相約在百花亭品酒賞花,屆時玄宗卻沒有赴約,而是移駕到西宮與梅妃共度良宵。良辰美景奈何天,雖然景色撩人慾醉,楊貴妃也只好在花前月下悶悶獨飲,喝了一會不覺沉醉,邊飲邊舞,嘴裏唸叨着“李二郎你枉為人君,説話不算數……” 萬般**,此時竟難自排遣,加以酒入愁腸,立時便醉。一時**萌動不能自持,竟至忘乎所以,面對高力士等一干太監宮女,楊貴妃頻頻作出種種**猥褻狀,倦極才怏怏回宮。

《貴妃醉酒》是出著名的'京戲。據説《貴妃醉酒》最早的版本是崑曲。原曲目中楊貴妃大醉後自賞懷春,輕解羅衣,春光乍瀉。當然高力士們不解這種風情,倒也無傷大雅。後來梅蘭芳同志親自出手,以霹靂手段對這部作品做了“去污化處理”,所有少兒不宜內容統統被切掉了。於是,《貴妃醉酒》也就從當初的**變成了今日8歲以上孩童也可觀賞的正劇。

關於歷史典故 篇5

以前,有個地主有很多地,找了很多長工幹活,地主給長工們蓋了一批團結樓住着,一天,地主的謀士對地主説:“東家,長工們這幾年手上有點錢了,他們住你的房子,每月交租子,不划算,反正他們永遠住下去,你乾脆把房子賣給他們起個名堂叫做-----公房出售!告訴他們房子永遠歸他們了,可以把他們這幾年攢的錢收回來。”地主説:“不錯,那租金怎麼辦?”謀士説:照收不誤,起個日本名兒,叫物業費!地主很快實行了,賺了好多錢,長工們那個高興啊!

過了幾年,地主的村子發展成城鎮了,有錢人越來越多,沒地方住,謀士對地主説:“東家,長工們這幾年手上又有錢了,咱們給他們蓋新房子,起個名堂叫做舊城改造,他們把手上的錢給我們,我們拆了房子蓋新的,叫他們再買回去,可以多蓋一些賣給別人。”地主又實行了,這次,有些長工們不高興了,地主的家丁派上用途了,長工們打掉牙只好往肚子裏咽,地主又賺了好多錢。

又過了幾年,地主的村子發展成大城市了,有錢人更多了,地主的土地更值錢了,謀士對地主説:“東家,咱們把這些長工的房子拆了,在這個地方建別墅,拆出來的地蓋好房子賣給那些有錢的大款還能賺一筆。”地主説:“長工們不幹怎麼辦?”謀士説:“咱給他們錢多點兒,起個名堂叫貨幣化安置,咱再到咱們的豬圈旁邊建房子,起個名堂叫經濟適用房,給他們修個馬車道讓他們到那邊買房住。”地主説:“他們錢不夠怎麼辦?”謀士説:“從咱家的錢莊借前給他們,一年6分利,咱這錢還能生錢崽,又沒風險,再起個洋名兒叫房屋貸款。”地主又實行了,長工們拿到錢,地主的經濟適用房到現在才建了一間,長工們只好排隊等房子,直到現在,還等着呢------

於是,長工們開始鬧事了,地主有點慌,忙問謀士怎麼辦?謀士説:“趕緊通知長工們,房子要跌價了,別買了,租房住吧,正好把我們的豬圈租給他們。”結果,這麼多年後,長工們的錢全沒了,還在租房住,直到永遠!

故事完了,你笑了嗎?!笑了?那説明你家是“地主”或者你家有大房子住,最起碼住的不是“豬圈旁邊”的那套。反正我沒笑,這其中飽含了太多的辛酸苦辣!!!

蘇東坡買房的歷史典故

北宋那年的春天,蘇洵帶着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來到了汴京。汴京寬闊的大街上,兄弟二人左顧右盼,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世上還有這麼繁華的城市。在一處幽深的巷子裏,那個花蝴蝶般的妓、女朝蘇洵招了招手,蘇洵的臉立即漲成了豬肝色。他看了兩個兒子一眼,對這座城市剎那間充滿了無名的恐懼。

照蘇洵的意思,在汴京租一處房子住下算了,等謀取了功名,説不準都是要外放的。蘇軾不同意。蘇軾説:“租房子哪如買房子!”蘇軾又説:“租的房子永遠是人家的,買的房子才是自家的。”

蘇轍也附和哥哥,説:“我們應該買一處房子。”

於是,他們就有了一棟房子。這棟房子在儀秋門附近,房前房後遍栽高大的榆樹和槐樹。房子的後面,是一處佔地約半畝的小花園,園內的花兒已開始含苞吐蕾,有早熟的蝴蝶在花蕾上扇動翅膀。

不久,朝廷的任命下達,蘇洵被任命為校書郎,在京城任職。蘇轍只有辭去外補職務,陪同父親住在汴京,這是宋朝的規矩,無須贅言。

蘇軾卻去了鳳翔府,出任籤書判官,不得不告別剛剛入住的房子。蘇軾的這一西行,在他以後人生的旅途中,或許埋下了某種暗示。

以後的若干年,蘇軾輾轉於鳳翔、杭州、徐州等地方任上,居住的都是官舍。年輕的蘇軾,一心想建立功業,還沒有出現過為自己造房築屋的'念頭。

烏台詩案後,蘇軾被貶黃州。在這裏,他開始築建他一生中最有田園風味的“雪堂”。

這一年的冬天,黃州飄起了鵝毛大雪,雪稍霽,蘇軾就開始在黃州東門外東坡故營地築造房屋。房屋建好,蘇軾給它取名雪堂。

蘇軾在雪堂的四壁畫上了森林、河流及漁夫垂釣的景緻。雪堂的石階下有一座小橋跨溝而過,除了下雨天,這條水溝都是乾涸的。溝裏常有野兔出沒。在雪堂的東邊,蘇軾栽了一棵柳樹,每天早晨,枝頭有黃雀梳理着羽毛。蘇軾僱人在柳樹下打了一眼土井,井水清澈,除了汲水做飯,蘇軾還用井裏的水澆花、洗衣服。繞過柳樹,走下山坡,是一望無際的稻田,稻田旁栽着幾棵高大的桑葚樹,桑葚成熟時,小孩子吃得滿嘴紅紫。

雪堂後邊,是一個小土崗,遍栽青翠的毛竹,蔭翳蔽日,蘇軾搬一把躺椅,就在這下邊乘涼,間或打個小盹兒,立即就有蝴蝶飛來,在他眉毛上翩翩起舞。

這一段時間,蘇軾喜歡讀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賦。在田間耕作時,他將《歸去來兮》中的句子打亂,重新組合起來,配上當地民歌小調,教家人吟唱。他用竹枝敲擊着接牛角,敲出了優美的旋律。

一幅多麼美妙的田園圖啊!

然而,這種生活不久就被打破。朝廷一張詔書,蘇軾由黃州遷任汝州。是夜,蘇軾站在雪堂的院子裏,遙望滿天星辰,長久地沉默不語。

蘇軾九月抵達金陵,和王安石在一起數日,飽覽了秦淮河兩岸的美景,他懷戀雪堂,想在這兒再置一處房子。他想,朝廷這樣把他調來調去,每到一地都得尋找房屋,很是操勞,不如趁早找一個養老的去處。

消息傳出,儀真的太守邀請蘇軾,讓他把養老的房子建在儀真。

儀真靠近金陵,有着優越的地理條件。

湖州太守騰元發是蘇軾的好朋友,親自登上門來,迎接蘇軾去湖州小住,並勸他在山清水秀的宜興買上一塊田地,還出主意,讓蘇軾上表朝廷,一家老小需要靠種田謀生,申請朝廷允許他把家安在宜興。

恰巧,騰元發有一個親戚,在宜興城外二十里的深山中有一處田地,每年可產八百擔大米,蘇家可以憑此衣食無憂了。蘇軾有點兒動心。託人賣掉了他父親當年在汴京買下的那處住宅,籌了銀兩,用來購買田產。

一天清晨,蘇軾去看那片田地。船在荊溪裏行走,兩岸繁樹濃蔭,恍如仙境。想到將來要在這樣的環境中頤養天年,蘇軾幾乎陶醉了。

那果然是一片肥沃異常的土地,可以説旱澇都能保住好的收成。

蘇軾站在那片田地上,開始謀劃起來,那兒種水稻,那兒種桑椹,那兒種柑橘。等等。他手舞足蹈,像一個小孩子。

蘇軾把這片地買了下來,又寫信給騰元發,説已決定在荊溪邊買上一處房子,然後把家小接來,要長期定居於此了。

過幾天,房子找到了,這是一棟老宅子,房子建得古樸而精巧。

幾經説合,原房主人同意五十萬錢出手,蘇軾掏乾淨所有口袋,才湊齊這筆錢。買下房子,蘇軾掐着手指頭定了個黃道吉日,準備在那一天搬進新房子裏去。

離搬進新房子的日子越來越近了。這天晚上,有着很好的月亮,蘇軾與朋友邵民瞻在月下散步,邵氏就是這所房子的説合者。他們偶然進了一個村子,聽到一個老婦人在一間茅舍裏很傷心地痛哭。蘇軾聽得心酸,就推門進去問個究竟。

老婦人説:“我有一套房子,世代相傳好幾百年了,可我生個不爭氣的兒子,賣掉了房子,把我攆到這間茅屋裏來了。看到明晃晃的月亮,想起祖宅,很是心酸。”

蘇軾一問之下,暗自吃驚。老婦人所説的房子正是自己剛買下的那所。蘇軾彎下腰安慰那位老婦人説:“你不用傷心了,我就是買你房子的人,現在我就把房子還給你。”蘇軾掏出買房的字據,當着老婦人的面撕掉了。

蘇軾帶着家眷要離開宜興了。小船在荊溪裏穿行,兩岸有怪鳥驚起。小兒子問蘇軾:“父親,我們的房子呢?”蘇軾站在船頭,抬目望向遠處。

遠處一片迷濛。

關於歷史典故 篇6

傳説中的黃帝是一位聖王明君,也是一位修道的人,他一統華夏,“職道義,經天地,紀人倫,序萬物,以信與仁為天下先”,在治世的同時修身證道,以德教化百姓,為中華傳統道德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傳黃帝生下來兩個多月就會説話,十歲時就對當時情形有相當瞭解,明瞭自己的責任,注重修身積德,長成後更是個聰明非凡的人物。

他即位後,看到當時諸侯中的九黎族蚩尤暴虐百姓,誅殺無辜。為了拯救人民,他徵召各路諸侯兵馬討伐蚩尤。但蚩尤憑藉妖術,黃帝之兵不能前進。於是黃帝在瓊林台虔誠向上天祈禱,請求天命,西王母便命使者授給黃帝玉符,天帝又命玄女教給他兵機,授予《九鼎神丹經》、《陰符策》等,賜給他九天六甲兵信之符,黃帝在神兵的幫助下克伏了蚩尤之黨,平定四方,天下始歸一統。

黃帝劃分州野,制禮興樂,教化百姓,率民以事天。黃帝在打敗蚩尤後,於當年七月又來祭天,感謝上帝幫助之恩;三年後的八月第三次祭天,報答上帝使國家強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他在泰山上舉行了“封禪”儀式祭祀天地。在泰山頂上築壇,行祭天禮,叫封;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作平壇,行祭地禮,叫禪。黃帝得到了天賜的寶鼎——銅鼎,在那時是極其珍奇的;有鳳凰銜着卞圖送給他,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又有黃龍捧河圖洛書獻給他,這些都表明是天下安寧、大祥的徵兆。

黃帝曾向玄女詢問治國之道,玄女回答:“君無為而民自化,君好靜而民自正,君無事而民自富,君無慾而民自樸。以文善化,循循誘導;懲惡揚善,扶弱濟困;上應天理,下順民心;行仁義,施德惠;立正法,塞邪道;修廟堂,祭祖明;四方懷德,百姓感化;以正治國,以德服眾,以理教化,慈悲寬宏……”黃帝又問:“何謂王道之弊?”玄女回答:“官昏庸而貪,喪德而暴;積亂於內,引患於外;伐民縱暴,好歹倒懸;民冤不伸,惡暴不除;不樹中樞,眾心散亂;疏於善化,邪風盛行;浪費鋪張,天降饑荒……”,黃帝問道“有人隱居山林修行,言能歸九天,可否?”玄女回答:“有根基者、有善慧者、有功德者,天必應之,隨緣而歸。若不修心、修德,多邪念,則難有機緣,縱然修行百年也難歸矣。”黃帝問:“可否知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玄女回答:“觀現在,就知過去;看今世作為,即知後世禍福。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天道昭昭,善惡分明。”黃帝本來是智慧絕倫之人,經玄女一説,自然是聲人心通。

黃帝幾經跋涉,尋真訪隱,問道修道。他登崆峒山,問廣成子以大道,廣成子告訴他至道之精要:“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存神定氣,方可長生”。之後他又到過峨嵋山,見真人於玉堂,真人講道:“順應大道,以德治世,便可以把天下交給他;一切行為合乎天理,便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

黃帝尊奉有德,任人唯賢,他常聽從賢臣的忠告。黃帝還將全國共分九州,提出以“德”施天下,修德立義,惟仁是行;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義,要求官員節簡樸素,以身作則。

黃帝觀測日月星辰運行規律以制定曆法,確定天下萬物名稱;教百姓造屋築城,播百穀草木,製造舟車,養蠶製衣,史稱當時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黃帝還以甲、乙等十天干,子、醜等十二地支、六十甲子循環來紀時、紀日、紀年,定度量衡之制。黃帝令擅長描摹繪畫的史官倉頡蒐集、整理文字。倉頡揣摩文字,廢寢忘食,感動了神明,有鳳凰銜來神書,歷經數年,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遂成文字,揭開了天地間的奧祕,使民族文化從此有了一個穩固的載體。黃帝令樂官伶倫作律,伶倫在山谷中找到適合的竹管以作簫,吹它的聲音作基本音,就是“黃鐘之宮”,又製成長度不同的十二個管,應十二律,並以他聽到的鳳凰的鳴聲來校正它們,後來又相應鑄了十二個鍾作樂音的標準。黃帝祭天於泰山時,親自創作了第一支樂曲《清角》,人稱天樂,曲調昂揚激盪,感天動地,流傳後世。黃帝與岐伯諸人討論醫理,作內外經,有《素問》、《靈樞》等各種醫書,使百姓疾患得以治癒。

相傳黃帝后來以功德隆重而得道昇天,民皆仰望和讚頌。《管子》一書寫道:“黃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來,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黃帝之治也,置法而不變,使民安其法者也”

黃帝帶頭實踐修之身而天人合一治世,依據大道的規律法則創立了符合大道規則的人間法律,給人們指明精神迴歸、淳德歸道之路,使道德作為人們恪守不離的思想行為準則。當時社會,尊道是人們共同自然信守的共識,維繫着仁治社會狀態,人們的心靈和行為都充滿着上善,通過修身能夠直接與大道相感通,與神相感應,與人為善,慈愛萬物。黃帝的豐功偉業和海納百川的精神,使人們充份感受到人文始祖和中華民族祖根文化的魅力和身為華夏兒女的驕傲和自豪。

關於歷史典故 篇7

誤殺呂伯奢

當年曹操刺殺董卓未遂,逃出京城。董卓派人追捕,並四處張貼告示,到處設下捉拿曹操的羅網,情勢十分險惡。

曹操和救他脱險的陳宮逃到曹操父親的.老友呂伯奢家。呂伯奢熱情款待,因家中無酒,便急忙出去買酒。曹操坐在前堂,忽然聽見後面有磨刀聲,頓時起了疑心。悄悄走到後院,聽裏面説:“綁起來,殺吧!”立即大驚失色,沒等再認真觀察,就決定先下手。於是提劍闖入內宅,見一人殺一人,老少八口全倒在血泊之中,殺到廚房,看見一隻豬剛剛被困上司蹄待宰。這才明白是因為誤會而錯殺了真誠待客的主人一家。

曹操和陳宮時又匆匆逃離呂家。但是在半路上又和興沖沖、喜滋滋買酒而歸的老翁呂伯奢碰上了!陳宮滿面愧疚,抬不起頭。曹操卻在兩馬相錯之機,一揮劍,又把慈祥的老翁殺死了!

陳宮大驚:“前面殺人,是由於誤會,現在明知是恩人,卻還要殺害,太不像話了!”

曹操道:“呂伯奢到家,一見被殺之人,必定告官,追殺我們!”

“你這樣做,也太不仁義了!”陳宮道。

曹操冷笑道:“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關於歷史典故 篇8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可説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周瑜死後,他繼任東吳的都督。設計擊敗了蜀漢的關羽,派部將潘璋把關羽殺死後,不久他也死去。

呂蒙本來是一個不務正業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沒有什麼學識。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麼可取的.地方,後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他和從前完全不同,是那樣威武,踉他談起軍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使魯肅覺得很驚異。便笑着對他開玩笑説:“現在,你的學識這麼好,既英勇,又有如謀,再也不是吳下的阿蒙了。”

呂蒙答道:“人別後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後來的人,便用“士別三日”這句話,來稱讚人離開後不久,進步很快的意思。

關於歷史典故 篇9

【歷史典故】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他都會設法辦到,因此廣受大家的讚揚。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項羽兵敗後,季布孤身一人殺出重圍,開始了他亡命天涯的生活。而當了皇帝的劉邦一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於是下令通緝季布。

那些仰慕季布的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化裝後,到山東一户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後來,朱家去找汝?侯夏侯嬰説情。在夏侯嬰的勸説下,劉邦不僅撤銷了對季布的通緝,還封他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季布有一個同鄉曹邱生,聽説季布做了大官,就馬上去見季布。但季布對他有些誤會,知道他要來,就虎着臉,準備發落幾句,讓他下不了台。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麼?沉,話語多麼難聽,只是對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敍舊,並説:“你我都是楚地人,既是同鄉,便應該珍視鄉情才對。我聽説楚地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您是怎麼能夠有這樣的好名聲傳揚在樑、楚兩地的呢?皆因你是我的同鄉,我才到處宣揚你啊。你為什麼不願見到我,與我結為朋友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對於他的誤解頓時消除了,兩人從此成為至交。

【成長心語】

誠實守信、信守諾言是為人處世的一種美德,更是為人處世之本。如果一個人言而無信,失去了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就如同失去了比千金還寶貴的東西。誠實的人能忠實於事物的本來面目,不歪曲,不篡改事實,同時也不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光明磊落,言語真切,處世實在。誠實的人反對投機取巧,趨炎附勢,見風使舵,爭功推過,弄虛作假,口是心非。誠實守信首先是一種社會公德,更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關於歷史典故 篇10

柴紹(588年-638年),字嗣昌,晉州臨汾洪洞縣(今山西臨汾市堯都區賈得鄉柴村)人,唐朝初期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娶唐高祖女平陽昭公主為妻,唐朝建國以後封為霍國公,食邑封一千二百户。 柴紹幼以任俠聞。補隋為太子千牛備身,淵起兵,紹兼領馬軍總管,率先登陷陣。高祖武德初,從李世民征戰,以功封霍國公。太宗貞觀初,轉左衞大將軍,出為華州刺史,後加鎮軍大將軍。

負心漢之説

紀錄平陽公主事蹟的《舊唐書》和《新唐書》一作於後晉,一作於北宋,但無一記載平陽公主的名字和年齡。唐高祖李淵共有19個女兒,平陽公主排行老三。平陽公主的母親是李淵 的原配竇氏,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母親。李建成和李世民相差十歲,李世民和李玄霸同年,和李元吉差不到兩歲,這樣推斷,平陽公主最大的可能就是李建成的妹妹 ,李世民的姐姐。

平陽公主在李淵太原起兵前就嫁給了柴紹。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李淵起兵前讓家人親戚逃回太原,其中包括兒子建成、元吉,女婿柴紹等人。這時柴紹和平陽公主在京城洛陽,柴紹接到李淵的'信後,對 平陽公主説:“你老爸要造反,我想去和他會合。我們一起跑肯定跑不掉,把你留下我又怕你會有危險,你説怎麼辦?”平陽公主立刻説:“你儘管一個人走,我婦道人家,躲起來很容易,到時候自有辦法。”於是柴紹就丟下老婆獨自逃走了。

平陽公主回到李家在武功縣的別宅,遂散家資 ,招引山中亡命之徒,得到數百人,起兵響應李淵。又派家僮馬三寶説服附近的“盜賊”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師利等投誠,攻克長安附近不少縣城。她嚴明法令,禁止士兵搶劫,附近的人都來投奔,最後集結兵力七萬人之多,威振關中。

公元617年9月,李淵主力渡過黃河進入關中,這時他發現平陽公主已經為他在關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盤,於是派柴紹帶了幾百騎兵去迎接平陽公主。接下來,平陽 公主挑選了一萬多精兵與李世民會師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長安。柴紹與平陽公主夫妻二人各領一軍,各自有各自的幕府,平陽公主的這一萬多精兵就稱為“娘子軍”。唐軍能南渡黃河進入關中,不作一戰就包圍長安,然後很快攻克之,平陽公主的功勞是至關重要的。關中平定之後,這才被封為"平陽公主",因為獨有軍功,每次賞賜,都與其他公主有所不同。

長安之戰後,平陽公主的事蹟就不再見於史籍,直到她武德六年(公元623年)2月初去逝。史書上記載了她的死訊。而之所以會記上這一筆還主要是由於她的葬禮與眾不同,有前後部羽葆鼓吹、大輅、麾幢、班劍四十人、虎賁甲卒。禮官提意見説女人下葬用鼓吹與古禮制不合,李淵則説:“鼓吹就是軍樂 ,從前公主親臨戰陣,擂鼓鳴金,參謀軍務,古時候有這樣的女子嗎?以軍禮來葬公主,有什麼不可以的?”於是特地破例以軍禮下葬平陽公主,並且詔命按照諡法所謂"明德有功曰“昭”,諡平陽公主為“昭”。

關於歷史典故 篇11

文章摘要: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集體主義是我國人民新時期正確的價值取向。

當今我們依舊口口相傳的言語典故都是古人實踐經驗的積累和總結,是人民創造歷史的最好證明,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博大精深的部分,同學們呢,作為繼承者我們當然有責任理解其中的哲理,促進其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下去,下面就讓我們從歷史唯物主義部分説起。

1.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2.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集體主義是我國人民新時期正確的`價值取向。

3.大公無私;捨生取義——我們應該樹立集體主義的價值觀。

4.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無水大河干——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是相互儲存、相互轉化的,我們應把集體利益放在首位。

5.見利忘義;唯利是圖;人不為已,天誅地滅——自私自利的極端個人主義。

6.卧薪嚐膽——人生價值和遠大理想的實現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

7.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

關於歷史典故 篇12

1.金屋猶自賦長門——陳阿嬌與漢武帝

陳阿嬌是漢武帝劉徹姑母的女兒,武帝五六歲時曾説如能娶阿嬌為妻,就建一座金屋把她藏起來。漢武帝登基,立阿嬌為皇后。阿嬌因妒忌衞子夫得寵,多方離間武帝與衞子夫的關係而被廢黜,退居長門宮,不再得幸。阿嬌想恢復昔日的專寵,就以黃金百斤請司馬相如作《長門賦》呈獻武帝,企望復得寵幸。典出司馬相如《長門賦》。

2.花叢懶顧又幾人——元稹與韋叢

唐代詩人元稹與韋叢夫妻恩愛,妻子27歲時不幸早逝。元稹心失所愛,卻難忘舊情,對女色再無眷戀之意,表達了對妻子的忠貞和懷念。典出唐代元縝《離思》:“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3.淚酒傾盆長城新——孟姜女與杞梁

孟姜女是秦代杞梁的妻子,秦始皇築長城,把死去的杞梁埋在長城下。孟姜女送寒衣來到長城,知道丈夫已死,就對着長城大哭。十日後,長城崩塌。露出了杞梁的屍骨。典出民間傳説。

4.銀漢清淺兩下分——織女與牛郎

織女是王母的外孫,牛郎是人間的一個孤兒,後兩人結為夫妻,生兒育女。玉帝大怒,就把織女抓回天上,牛郎在後追趕,王母拔出金簪,畫成天河,從此兩人天各一方。每年乞巧節時,喜鵲搭橋讓兩人相會一次。典出民間傳説。

5.青衫濕遍泣孤墳——納蘭性德與盧氏

清代詞人納蘭性德與盧氏婚後美滿和諧,但好景不長,結婚三年時盧氏因難產去世。盧氏的離世給了納蘭性德極為沉重的打擊,半個月後,納蘭性德寫下了《青衫濕遍·悼亡》一詞:“青衫濕遍,憑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扶病,剪刀聲、猶在銀缸。憶生來,小膽怯空房。到如今,獨伴梨花影,冷冥冥、盡意淒涼。願指魂兮識路,教尋夢也迴廊。”表達了對亡妻的一往情深,同時也流露出難以排遣的傷痛。

6.金石錄成聲聲慢——李清照與趙明誠

李清照是宋代女詞人,和趙明誠婚後兩情相悦,情投意合。兩人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收藏,並撰寫整理《金石錄》一書。後金兵南侵,趙明誠在南下赴任途中不幸得病而死。李清照悲痛欲絕,懷着對丈夫的無限懷念之情,寫下了“千古絕唱”《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怎一個愁字了得!”

7.孔雀年年東南去——劉蘭芝與焦仲卿

劉蘭芝與焦仲卿真心相愛,可偏執頑固的焦母卻對她百般挑剔。劉蘭芝毅然請歸,焦仲卿向母求情無效,就勸説劉蘭芝暫避孃家,待日後再設法接她回來。分手時兩人盟誓永不相負。誰知劉蘭芝回孃家後,趨炎附勢的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的兒子。焦仲卿聞訊趕來,在太守兒子迎親當天,兩人雙雙殉情而死。典出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

8.三生石畔養花魂——林黛玉與賈寶玉

林黛玉與賈寶玉是曹雪芹創作的《紅樓夢》中的人物,小説中寫林黛玉前世為離恨天上三生石畔一棵絳珠仙草,神瑛侍者(即後來的賈寶玉)日以甘露灌溉,後來又受天地精華和雨露滋潤而修成女體,心中鬱結一段纏綿不盡之意。後神瑛侍者下凡,絳珠仙子願隨他去世間走一遭,將畢生眼淚還給他。以報灌溉之恩,最後林黛玉為賈寶玉淚盡而死。

9.扇底桃花又一春——李香君與侯方域

明代詩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一見傾心,留贈扇子做為定情物,不久納李香君為妾。因時局變化,侯方域遠走他鄉,李香君就天天手持定情扇等侯方域歸來。閹黨阮大鉞為瀉私憤,強迫李香君嫁人,香君誓死不從,頭撞樓柱,血濺定情扇。友人深為李香君的貞烈品性感慨,將扇面上的血痕點染成桃花。後清軍南下,侯方域降清,李香君下落不明。

10.《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時,日日與君好。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離君天涯,君隔我海角。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尋花,夜夜棲芳草。

【譯文】您出生的時候我還未出生,我出生時您已經老了。我們年齡相差懸殊,不能談婚論嫁,所以當我們相逢時,您遺憾我出生的太遲,而我遺憾您出生的太早。您出生的時候我還未出生,我出生時您已經老了。遺憾不是同一時期出生,年齡相差不大,可以天天與您相攜手而行。您出生的時候我還未出生,我出生時您已經老了。我在天涯遙望着您,您遠在海角。您出生的時候我還未出生,我出生時您已經老了。恨不能一天化為美麗的蝴蝶,夜夜歇在花草上。

此詩為唐代銅官窯瓷器題詩,作者可能是陶工自己創作或當時流行的.里巷歌謠。1974-1978年間出土於湖南長沙銅官窯窯址。見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下冊,《全唐詩續拾》卷五十六,無名氏五言詩,第1642頁,中華書局,1992年10月版。這首詩是感歎兩人相愛卻不能長相守的無奈辛酸。我覺得詩中的無奈可能是由於年齡的差距,還有距離的遠近,此詩和流傳於網絡的《最遠的距離》有異曲同工之妙。《最遠的距離》全詩如下: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愛到痴迷,卻不能説出我愛你。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説我愛你,而是想你痛徹心脾,卻只能深埋心底。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説我想你,而是彼此相愛,卻不能夠在一起。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而是明知道真愛無敵,卻裝做毫不在意。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明明無法抵擋這一股氣息,卻還裝做毫不在意,而是用一顆冷漠的心,在你和愛你的人之間,掘了一條無法跨越的溝渠。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樹與樹的距離,而是同根生長的樹枝,卻無法在風中相依。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樹枝無法相依,而是相互瞭望的星星,卻沒有交匯的軌跡。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星星之間的軌跡,而是縱然軌跡交匯,卻在瞬間無處尋覓。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瞬間便無處尋覓,而是尚未相遇,便無法相聚。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魚與飛鳥的距離,一個在天,一個卻深潛海底。

關於歷史典故 篇13

蜀漢後主劉阿斗的的歷史形象並不是很好,所以後人總是在揣度,為什麼諸葛孔明不另立新主呢?

一 先從隆中對策説起。當時諸葛亮為劉備定下的最高戰略目標是“興復漢室”,這樣做一是可以使師出有名,二是可以爭取民心,無疑為劉備完成霸業提供條件。如此聰明之舉為何曹操孫權沒有想到呢?其實二人未必沒有想到這一點,只是曹操、孫權二人都無皇室血統,根本不可能打這個旗號去創業,劉備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倘若諸葛亮廢了劉禪,百姓便會起疑,“丞相説的興復漢室還算不算?”廢了劉禪,等於自己砸自己的招牌,自毀長城!

二 劉禪雖不為明君,但在諸葛亮時期卻不謂庸主,還未有後期那般荒唐,無非是貪戀女色、聽信幾句謠言,尚未構成大錯。試問諸葛亮有什麼理由廢了他?廢一個皇帝,勢必造成朝中大亂,蜀國本身羸弱,如何經得起這一大動?如此一來,反倒天了自家風險。

三 諸葛亮要廢劉禪,是因為劉禪無能,不能完成大業。那麼他若廢了劉禪便説明他完全有能力滅了魏國,與東吳平分天下!但蜀國當時由此力量否?滅不了魏國卻廢皇帝——他諸葛亮便是大罪人!諸葛亮何等英明?豈會為此自毀前程。

四 諸葛亮只想當丞相,對皇帝不感興趣。當皇帝固然好,但人家要是沒興趣,還是白搭。

關於歷史典故 篇14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説:“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説:“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着説:“現在大王的廚房裏有的是肥肉,馬廄裏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着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着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着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説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Tags: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