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熱】比的認識評課稿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1.42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要開展評課稿準備工作,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信息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那麼問題來了,評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比的認識評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熱】比的認識評課稿

比的認識評課稿1

“認識整萬數”是在學生學習了萬以內數的讀寫之後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認識計數單位“萬”“十萬” “百萬”“千萬”,瞭解這些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制關係,掌握億以內數的數位順序,會根據數位分級讀寫整萬數。聽了高鶯老師執教的《認識整萬數》一課,我覺得高老師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好:

一、聯繫生活、激趣導入、承前啟後。

新課伊始,高老師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藉助計數器,通過學生撥珠猜老師買的物品的價格這一形勢,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讓我們一起回顧:高老師問:我買了一件東西,在計數器上可以用7個算珠表示,而且都在同一個數位上,是多少呢?激活已有的認數經驗:算珠擺在不同的數位上,計數單位也就不同,表示的數也不同。為把學生認數的範疇由個級擴展到萬級,搭建了一個很自然地遷移和類推的平台,這個導入的設計,既符合數學知識本身的邏輯性,又符合學生學習的學習規律。

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認知。

認識整萬數是建立在萬以內數認識的基礎上的,學生認識萬以內的數所積累的學習經驗,為學習整萬數的認識創造了條件。高老師藉助學生已有的數數經驗,從在千位上撥7顆珠表示7000想起,10個一千是一萬,在師生共同得出“10個一萬是十萬”後,讓學生自己推測還有哪些計數單位,並説説自己是怎樣想到的。並追問“有什麼好辦法記住這4個新的數位”,使學生認識到萬級計數單位的.排列也是有規律的,都有“萬”字,和個級上的計數單位是一一對應的。這樣就使學生認識到萬級計數單位的排列也是有規律的,理解萬級上的數就表示有多少個萬,這樣便於理解這樣數為順序表,對數位順序表理解的更加透徹。在這個過程中,高老師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者,教師僅是引領者。

在寫數的過程中,高老師也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在寫410000時,高老師先讓學生在計數器上撥一撥,然後再寫一寫。到只有計數器,先讀數再寫數,到最後只根據讀作寫數,在這個過程中,高老師層層遞進,步步加深,由直觀到抽象,由簡入繁,完全符合國小生的認知規律。

又比如讓學生理解“滿十進一”,高老師分了兩步走:一是認識新的計數單位時,10個一萬是十萬,10個十萬是百萬,10個百萬是千萬。二是在鞏固練習的環節中,師生共同撥珠,從195萬到206萬,一萬一萬的數。從980萬到20xx萬,十萬十萬的數。高老師先引導學生思考應該在哪個數位上撥珠子,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有序的提升。

三、動手操作、積極探索、掌握新知。

在整節課中,高老師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多次讓學生在紙質計數器上擺一擺,並藉助計數器上的直觀,讓學生自主地寫數和讀數,自己去探索寫數和讀數的方法,在“你是怎樣準確、快速地讀寫整萬數”的啟發下,來歸納出整萬數的讀寫法。這樣,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發展的空間和時間,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下,老師的正確引導下,使知識真正被學生理解並內化。(並要求把寫數和讀數的方法説給同桌聽,使學生的思維在交流中條理化,並逐步完善。)學生在“撥、寫、想”的過程中動手、動口、動腦,多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每次學生寫出數後老師都不忘及時追問“是多少個萬?”。)

四、運用生活、學科整合、延伸拓展。

在認數的過程中,老師收集了社會、自然和科學知識中的數量信息,這樣有利於學生認識大數目,感受大數目;有利於學生從這些信息中,拓展知識視野,培養對社會、自然、科學以及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學習數學知識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運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踐問題,從中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獲得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在這一環節中,高老師收集了大量的來自生活中有關整萬數的信息:楊舍鎮總人口、張家港市總人口和江蘇省總人口。在“體會整萬數之大”環節,高老師增加了“鳥巢”題,還用自己班級的人數、學校作比較,從學生“哇”的驚歎聲中可以看出,效果非常好。另外有關自然界中的信息和關於環境污染方面的信息,學生通過看圖片,閲讀信息,不僅會讀了大數而且從中還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數學美,數學可以給我們帶來許多信息和驚喜。

比的認識評課稿2

葉老師在傳統教學風格的基礎上,添加了很多新的元素。注重強化知識點的訓練,能力的培養,注重對學生情感的薰陶,同時又注重和學生間的平等對話,通過教師個人的人格魅力和深高的教學素養把整節課演繹的十分精彩。

葉老師在10的認識教學中,通過認識10、數序、比較大小、數的組成和寫數幾個環節向我們呈現了一節優秀的常規課。先不説課本身的好壞,就看班級六十多孩子在課上的表現,就可以看出老師對孩子訓練有素。即使是後排的孩子離老師比較遠也能把小手放好不亂動,真的很不容易。因為剛剛帶完一年級知道在開學兩個月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能幫助孩子養成這麼好的習慣的確很難做到。

再説説教學中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葉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盯着每一個孩子,觀察他們的聽課狀態,並及時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讓每個孩子都能專心聽課。教師語言具有親和力,聲音不大不小,聽起來特別舒服。

本次教研活動我的感觸很深,我覺得講台就是教師的舞台,這個舞台不一定多麼豪華,台下也不一定有觀眾和掌聲,只要有孩子們,有我們不斷地耕耘,那麼這個舞台就一定是最絢麗的!

在以後的工作中,我也會把學到的業務用在自己的工作之中,而且我還會虛心向前輩請教,不斷努力地學習、鑽研,使自己的課堂真正顯示出實效性,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夠走在教改之路的前沿。

比的認識評課稿3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緯度》中提出:

1、紮紮實實的,學生能夠學會的課是一節好課。

2、情景創設得好,學生學習積極高的課是一節好課。

3、教師的教學環節清晰,教學重點突出的課是一節好課。

4、教師關注課堂生成資源,並予以適時引導,點撥,形成動態生成的課是一節好課。

今天,我的同事樑老師的.課《認識時分》讓其中的理念貫穿課堂,使得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一、創設有效的學習環境。教學一開始,教師便以“猜謎語”的情景導入新課,使學生渴望認識時間,瞭解時間,從而學會科學利用時間。教學時與分之間的進率時,教師又創設了“手動撥鐘面”和“課件演示時針與分針同時走”的情景,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交流,發現1時=60分。

二、教學環節清晰有效。尤其在感受,體驗1分鐘有多長,教師讓學生經歷了“靜坐——聽音樂——做活動(可做口算題、寫字、畫畫等)”這幾個環節,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一分鐘雖然短,但合理利用可以做很多事情,從而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

三、關注課堂的生成資源,並予以適時引導,點撥,形成動態生成。在認識整個鐘面有幾個大格,幾個小格時,教師扮演了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自己觀察,數一數,然後彙報交流。通過這樣,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知識自然而然地刻進學生腦海中了!在探討1時=60分時,第一次播放時針與分針同時走的課件,只有一個學生髮現分針走得很快,其他學生沉默不語。這時,教師手動慢慢撥動一次,再讓學生彙報。生依然處在模糊狀態,只有兩生髮言。生1:分針走得快,時針走得慢。生2:分針走一大圈,時針走了1時。在這關鍵時刻,教師不厭其煩,重新組織課堂:“同學們,咱們再觀察一次,看誰的眼睛最亮,可以看清時針和分針各走了多久?”課件重複播放,剛播放結束,一個學生搶着説:“我看見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了一大格。”一語驚醒夢中人。其他學生點頭示意他們也發現了。在這個時候,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得出1時=60分

四、葉瀾提出“有待完善的課,即真實的課”是好課的標準之一。樑老師給我們呈現了一堂真實的課,課堂中除了以上的亮點外,但也要美中不足的地方。如:教師在操作課件時的技巧有待加強,課堂上對學生激勵性的評語我們不該吝惜。要知道,學生的自信心來自老師對他們的肯定!

比的認識評課稿4

張俊麗老師執教的數學課《正比例》教學思路清晰,教學效果良好。

根據教材和內容的特點,老師選擇了師生互動,以教師的“引”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這一概念。首先,讓學生弄清什麼叫“兩種相關聯”的量,老師引導學生從表格中去發現時間和路程兩種量的變化情況。其次,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考慮路程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這一變化過程中,有什麼規律呢?學生看了表之後,發現路程和時間比的比值是一樣的,都是90。讓學生理解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的。比值都是90,從而突破了正比例關係的第二個難點。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會一定。把學生對成正比例量的意義的理解成一系統。由於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這一概念,之後的學習還是讓學生對比着例1來自己理解數量和總價的正比例關係。最後,在兩個例題學習的基礎上總結出成正比例量的'意義,把這意義從局部的路程和時間、數量和總價推廣到其他數量之間的關係。

主要優點有以下幾點:

1、新授前先尋找生活中的量,為新課做了很好的鋪墊。

2、注重學生的體驗,所有由於條件的限制沒有讓每個學生都進行真實的實驗,但是能精心製作課件,模擬實驗,運用課件幫助學生理解“相關聯的量”,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3、能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規律”都是由學生得出,在學生完成有困難時及時的給予點撥。

4、教學時能緊密的練習生活實際,做到學以致用,符合新形勢下的教學理念。

比的認識評課稿5

我觀摩了高老師的示範課《成正比例關係》,收穫頗多。

一、豐富的事例導入

從社會新聞入手,聯繫學生過年前的壓歲錢,讓學生感受花了的錢和剩下的錢的關係,從而引出相關量。例子還涉及:買魔方,數量和總價為相關量,單價一定。買書,單價和數量為相關量。玻璃杯裝水,體積和水面高度為相關量,水的體積一定。正方形邊長和周長為相關量,正方形邊長和麪積為相關量。學生在大量的事例中感受到了,一個兩變化,另一個量也跟着變化,並理解這兩個量就叫相關量。

二、動手操作

錢老師給每個學生都準備了座標紙,讓學生將前面接觸的相關量,用具體的數值,在座標紙上標註出來。學生通過觀察,最後發現,所有的點可以連成一條直線。尤其是在畫正方形周長、面積和邊長的圖形時,學生通過對比感受到。正方形的周長和邊長中,座標點可以連成一條直線;而正方形的面積和邊長中,座標點連起來後是一條曲線。

建立在學生動手實踐,操作感受的基礎上,錢老師順勢倒出了兩個相關量是一種特殊的.關係,這種關係即二者成正比例關係的感念,從而將重難點成功突破。

三、自主探究

在接下來的環節,錢老師將學生遇到的問題歸納起來,並投影出來,指導學生通過自學去思考這些問題該怎樣解決。如,什麼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什麼叫成正比例關係?經過探討後,總結出成正比例關係的概念。

四、建立數學模型

錢老師將解決比例問題,歸納為三步走。即,第一步,判斷兩個量是否相關聯。第二步,判斷比例是否一定。第三步,判斷是否成正比例關係。

建立在這個數學模型下,學生在練習鞏固的過程中,順利的完成了成正比例關係的判斷。並且拓展到了成反比例的量。

聽了錢老師的課,我最大的感受是他關注學生,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權利,他旁證博引豐富恰當的教學例子,這些例子充分挖掘了各個地方的教材,既有對國內教材的比較,又有對港台和國外教材的分析。可見,錢老師對教材的分析,對課標的解讀是非常全面和到位的。

比的認識評課稿6

“認識小數”是在學生認識了萬以內的數和初步認識了分數,並且學習了常見計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的。本課教學雖然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小數,但是由於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所以大多數孩子還是能理解接受,王老師在整節課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小數的含義,設計時力求從現實生活出發,選取學生身邊的事例,並讓生活素材貫穿整個教學的始終,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數的含義。

一、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促進知識經驗的遷移。

小數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就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王老師利用多媒體創設較為豐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景,以學生較為熟悉的貨幣單位為教學突破口,以學施教。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景“逛超市”中,感悟小數的含義,體會數學回歸生活,讓每一個知識是充滿生活的氣息,又如找身邊的小數,得出要研究的素材,導入下一環節的教學。

二、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組織教學活動,實現知識的意義建構。

小數是十進分數的另一種形式,十分之幾用一位小數來表示,百分之幾用兩位小數來表示,儘管這是一種規定,但教學時,並不能把這一結論直接呈現給學生,而是通過舉例的方式,讓學生觀察、説理、比較中漸漸發現規律。而後用自己發現的規律來解決問題並作出相應的解釋。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遷移、合理推理和邏輯思維能力。

如:在教學中,先告知學生把1元平均分成了10角,要取其中的一份用整數表示(1角),用分數表示(1/10元),這裏把重點放在1/10元的含義上,讓學生複習了分數的含義,再直接告訴1/10元可以用小數0.1元來表示,得出1元=1/10元=0.1元,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去理解小數。然後直接找一個點,讓學生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出來,有用分數的,也有想到了小數的,讓學生理解分數和小數在這裏都表示一個意思,都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幾份。然後總結出十分之幾的數用一位小數來表示,百分之幾的數用兩位小數來表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三、疑惑:

1、老師在教學國小的認識時,大都是以米尺引入,這裏我們王老師由貨幣單位引入,對學生的小數的知識構建有沒有影響?實際生活中,學生對於貨幣的認識和接觸比米尺要熟悉得多,如是從米尺入手,一部分學生對長度單位的換算反而要生疏一些。

2、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初”的度要如何把握?

比的認識評課稿7

本節課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1、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充分發揮了學生主動性,讓每位學生參與到學習之中,運用已學知識推導出倒數。

2、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教學設計合理,運用遊戲創設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學的主動。課堂氣氛活躍,活而不亂,教師及時運用激勵性語言,語言親切。提問具有啟發性,師生配合默契,學生學得輕鬆。小數帶分數的倒數,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得出新知。

3、教師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難點,給予的`點撥。本節課教學效果較好。

比的認識評課稿8

xxx實驗國小曾老師執教的《認識廣告》一課,是課堂教學與生活完美結合的課。這節課充分體現了品德與社會(生活)新課標的理念,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課。本節課的亮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活動豐富。

這節課的每一項活動設計,曾老師都從學生生活實際和認識水平出發,精心設計了教學活動。既有教學遊戲、角色表演、練習等讓學生動起來的活動,又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的講授、欣賞、討論交流等讓學生靜下來的活動。也就是説做到動靜交替。在課堂上的活動都是圍繞教學目標而開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的思維活躍,積極體現參與活動,發言充分,師生之間配合默契,課堂氣氛融洽。達到了教師啟動,學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效果,在活動中實現了教學目標。

二、教學氛圍和諧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課堂上的每時每刻,師生都處於活動之中。在活動過程中,曾老師的教態自然、端莊大方,面帶微笑,語言有親和力,給人以親切感。在學生活動、分組討論時,老師都融入到學生當中,進行點撥、啟發,師生關係融洽。

三、關注學生生活體驗。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在本課教學中,曾老師還大膽的設計了小小記者現場採訪的情景活動,課堂交流出現氣氛異常的活躍,學生們表現出一種自豪感。因為學生彙報交流的'內容是他們親自參與社會實踐所獲得的成果,表面上看是在交流彙報,實際上是學生對生活的一種認識和體驗。注重給學生成功的體驗。

我個人認為針對“有沒有必要做這麼多廣告”的小小記者採訪活動部分,應做為課前佈置給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然後學生課堂上進行彙報交流,這也較實在。這樣做也許不會擠去課堂空間,也許不會導致拖堂。

比的認識評課稿9

《比例尺》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認為原老師的課有下面幾個亮點:

1、情境再現,建立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本課內容距離學生生活較遠,雖然在今後的地理,製圖等知識中,會有所體現,但是以目前六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講,卻不會接觸。所以,教師將導入情境設置在學校的範圍內,通過讓學生表演談話情境,引出問題:“你能把學校的操場畫進本子嗎?”利用這樣的`導入,很快拉近了本課教學與學生生活經驗之間的距離。

2、在動手操作中得出概念。

通過讓學生設計製作校園平面圖,親身體驗設計師的感覺,讓他們在實踐中體會如何確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計算數據,如何作圖等。在彙報交流時,恰當的傳授知識。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總結出比例尺的定義,認識縮小比例尺。

3、適當點撥,大膽放手。

新課標提倡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而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師如何充當號者一角色呢?我認為,教師既然是引導者,教學中的講解和點撥是必需的,教師既然是組織者、參與者,講解和點撥又應是適時適度的。在將本課概念講授清楚以後,教師大膽放手,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的方式,自主完成任務,而教師的大膽放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交流彙報的過程中,教師再進行一些適當地點撥,既實現了教學目標,又使教師的教學過程變得輕鬆自如。

4、對於學生的理解及時給予肯定和評價。

以人為本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在這一理念指引下,數學課堂教學中應重視數學學習的個性化發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既要尊重學生的數學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學生的數學思維成果。

在教學中,求比例尺時,學生出現了多種求法,老師就循着學生的思路展開教學,並和學生在認真傾聽學生講解的同時,對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與評價,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並且説明,學生可以有自己不一樣的解法,但要注意書裏的規範與完整。

總之,原老師遵循學生學習心理規律,尊重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和感悟中總結和調整自己的學習,在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學會學習。

比的認識評課稿10

施老師的課帶給我最大的體會是那兒童般的語言和適合學生年齡特徵的環節設計。本節課的亮點有: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熱情,有利於學生學習。

在導入階段,教師出示遊樂場情景圖來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同時讓學生感到加數相同的情況在我們生活中處處都有。為下面的教學提供一個平台。

二、在新知的教學中能突出重點。

本課的`重點是認識乘法的來歷,在教學時,施老師主要是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通過列連加算式,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加法與乘法的比較,幫助學生體驗乘法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當學生列出了幾個加法算式後,教師出示了4+4+4+4…+4=?這麼多數加在一起,你覺得怎樣?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突出矛盾,計算不方便,然後引出了可以用乘法計算。這樣,乘法的來歷就很明瞭了。

三、在練習中突破難點。

施老師設計的練習都很典型,涉及了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尤其是後面的第4題,每豎行合作寫算式時,學生的熱情高漲,積極活躍的去做題。而老師在學生的反饋中也引導學生注意先想想是幾個幾,然後再列式,第六小題的判斷題中,涉及到了有加數不同的時候,學生通過觀察,認識到了不同的加數是不能用乘法計算的,只是時間關係,要是再讓學生説一説就更好了。

建議:

1、在乘法的引入環節上。施老師引導大家列出了很多幾個相同數相加的算式,然後又出示了幾個算式去觀察是幾個幾,最後由4+4+4+4…+4=?引出了可以寫成一個比較短的算式,從而介紹乘法。我覺得可以列出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算式後,直接就介紹可以用乘法來計算,再説説這是幾個幾,可以寫成幾乘幾,這樣會節省出後面練習的時間。

2、對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題體現的不太明顯。學生的表達能力並沒有太多的體現。

3、在語言上要多強調是幾個幾相加,不要光説是幾個幾。

比的認識評課稿11

聽了熊老師的《用比例解決問題》這節課,我受益匪淺,她能把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完整的展現給我們,我認為這節課有兩大亮點:

1、聯繫生活,習舊引新

教學開始,熊老師讓學生判斷兩種量成什麼比例關係,把學生原有的知識又重新展現出來,為本節的教學重點作了很好鋪墊。

2、“三疑三探”教學每一環節重點突出

在設疑自探這一環節,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圍繞學習目標進行歸納和補充,形成的自探提示具有層次性、針對性和探究性。

在解疑合探環節,熊老師檢查學生自探情況,難以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讓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讓每個學生都參於其中,符合新課改要求,學生確實解決不了的問題,師生共同探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質疑再探環節,熊老師鼓勵學生敢於向老師、課本質疑,學生質疑的問題具有挑戰性、創新性,另外,熊老師能靈活處理課堂生成的新問題,收放有度。

在運用拓展環節,學生都能圍繞學習目標編一些基礎題或拓展題,熊老師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會做一些習題,並説出做題思路、解題方法,老師自己設計的練習題,緊扣例題,讓學生在熟悉的比例關係中,進一步掌握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不足之處:在拓展環節中,把學生編的題應收集在一起,有選擇性的展示讓學生共同探討。

比的認識評課稿12

正比例的知識,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比和學會了分析基本數量關係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學生學習反比例知識以及進一步研究數量關係的基礎,內容抽象,學生難以接受。整堂課許老師讓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自主建構正比例的意義。

1.聯繫生活,從生活中引入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許老師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引導學生髮現我們的身邊處處都有相互關聯的兩種量,如:“已行的路程”與“行駛的時間”,購買數量和總價;工作總量和工作效率……等等。

2.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

在這一節課中課中,教師計算比值的方法進行由淺入深地自主探索,並用數學的'表達方法對各種生活現象進行了數學的抽象和加工,實現了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信息社會把能否分析和利用信息作出決策作為衡量一個人信息素養的重要標準。在學生理解了“正比例的意義”後,教師引導學生採集生活中的具有正比例意義的現象和數據,編製成正比例關係的表格進行數據的判斷。當學生以數學的眼光去關注生活,收集數據,作出數學的判斷時,同時也切身感到了數學的實踐性魅力。

3. 練習設計具有階梯性

許老師自從引出正比例定義後,讓學生判斷這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關係。首先出示表格讓學生觀察數量變化進行判斷;其次出示文字敍述題進行判斷;最後利用帶有字母的等式進行判斷。練習設計由易到難,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比的認識評課稿13

《我們認識的數》是一年級重要的數學實踐活動之一。李賦婷老師能深入鑽研教材,根據學生所學的100以內的數和兒童的年齡特徵、心智發展水平,精心策劃了一個比較好的教案。其特點主要是注重了數與現實問題的聯繫。

在數與現實問題的聯繫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整堂課的活動素材都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讓學生在現實背景下進一步感受和體驗數的現實意義,幫助學生認識數學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本節課應重視估算,活動中指導新課標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着十分廣泛的運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每次學生彙報完所收集的數據後,都應引導他們小結:你是怎麼找到這些數的`?用了什麼方法?要注重估算策略的滲透。

在數與實際問題的聯繫中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李賦婷老師注重引導學生學會數學地理解和認識事物,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與數量關係聯繫起來,將一大堆的數據與分析綜合等思維方法聯繫起來,以培養學生數學地理解和解釋現實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李賦婷老師從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高度,在教學過程中有較多地培養學生數感的活動,通過説一説、比一比、猜一猜、數一數等活動,綜合運用100以內的數描述實際問題,強化數的認識,估數的方法,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係,從中增強數感,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

比的認識評課稿14

聽了《用計算器計算》一課,給我的感覺是全面、紮實、細緻,很值得我們借鑑。

我們知道,“生態課堂”的關鍵是處理好師生關係、生生關係、人與環境的關係和人本化的教學行為,下面本人就“人與環境的關係”的合理處理在本節課中的體現談談自己的感受。

1、合理使用計算器

今天的重點就是如何使用計算器。教學中學生不僅要知道如何用計算器算正確數據,還要知道什麼時候用什麼時候不用計算器。課中,教師設置了很巧妙的兩個教學環節:一是導入時的快速計算,方法自選,教師依次出示4道題目(75-65= 550÷5= 125×16= 589×76 ),前3題直接口算,並説説選用什麼方法,後1題則問:看誰的小手先舉起來?你選用的什麼方法?為什麼大家都選擇計算器呢?為合理選用計算器作了鋪墊;二是在認識計算器,學會用計算器計算後,設計了“合理計算”環節,通過4道題目讓學生進行計算,在計算的過程讓學生體驗到有的題目可以用計算器計算,而有的題目只要口算就行了,一層一層的計算練習,逐步讓學生深深知道計算器計算的.合理應用性,感受到靈活的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不同的計算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2、細緻處理資源

如在新課導入時,教師問:你在哪些地方看到人們使用過計算器?使學生感悟到數學是學習有用的東西;在學生使用計算器時,能讓學生很自願地把計算器上的聲音關掉;教學用計算器計算時,能在屏幕上演示計算過程,關注了學困生;讓學生用計算器計算後,教師時不時問學生:你用計算器計算的感覺是什麼?你覺得在計算時應注意些什麼?你有什麼想對大家説的?用計算器計算一定正確嗎?並通過列豎式驗算,體驗用計算器計算的優點。從這些細節就知道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需要的關注和關心,值得我們學習。

3、關注數學文化

數學是一種文化,是人類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閲讀和理解水平,精選了部分計算器背景材料,通過多媒體的展示,豐富學生對數學文化的認識和感受.如:介紹了古代人們計算的方法——算籌,介紹了近、現代我國勞動人民發明的計算工具——算盤,介紹了現代發明的計算工具——計算器及計算器的發展歷史等。通過這些史料的學習,學生知道數學知識的產生首先源於人類生活的需要,體會數學在人類發展史上的作用,激發了學習興趣,受到歷史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很好,把一堂原本讓學生認為是很簡單的課上得實用而有趣,是一堂真正的示範課。

比的認識評課稿15

本週數學教研活動,我有幸聽了曾老師《大數的認識》大數的寫法一課。聽了曾老師的課令我感觸頗多同時得到了許多啟發,這些感觸和啟發正是我要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注意和改進的地方。

一、注重知識的遷移,尋找學生“最近發展區”。

曾老師在教授億以內數寫法之前,首先引導學生回憶和鞏固萬以內數的.寫法。抓住了萬以內數和億以內數寫法的相通點,讓學生在回憶和鞏固萬以內數寫法的過程中初步領會了億以內數的寫法,為下面如何正確寫億以內數做了很好的引導和鋪墊。

教師在教授新課時應當關注新知識與已有知識間的關係,在課堂教學中將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建立起自然聯繫。尋找到“最近發展區”,這樣的教學有助於學生花更少的時間掌握新知識。

二、重視方法的培養,尋求數學學習的規律。

曾老師在本課中很重視大數寫法的方法教學。反覆提醒學生億以內數寫法中應該找到關鍵字“萬”,並做好標記。引導學生認識到“萬”字之前是萬級上的數,“萬”字之後就是個級上的數,藉助數位順序表由高級寫起,從高位到低位一位一位的寫。學生對方法的掌握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解題速度,同時提高了正確率。

數學教學中,學生對於方法的掌握是至關重要的。我們應該注重引導學生總結方法,並在總結方法的過程中探究對於數學某一知識點的規律,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學習中存在的的竅門和數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