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評課稿(通用13篇)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2.24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評課稿來輔助教學,評課有利於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評課稿(通用1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評課稿(通用13篇)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評課稿 篇1

今天聽了一節《認識分米和毫米》。“認識分米和毫米”是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的,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並且通過學生自己的實際測量,感悟並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瞭解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在實際生活中提高估測能力;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這節課田老師上得很精彩,也很紮實,我感觸頗深。下面我就這一節課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教學長度單位時首先要引出單位。田老師從學生已經認識的兩個長度單位入手,先讓學生回顧米和釐米兩個長度單位,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繫,有利於學生新知的掌握。比如:讓學生比劃出一米和一釐米的長度,他們之間有什麼聯繫,然後讓學生再去填上合適的單位,一幢樓房高20();一盒飲料8()。在“飲料盒8釐米後,設計了一個吸管1()”,由此激起學生探尋釐米以外的長度單位的強烈願望,這樣就非常自然地過渡到了新課分米的認識。在講授1分米有多長,教師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分米”變為學生看得見摸得着的表象——找1分米的實際長度,放手讓學生從自己的實際出發,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擴大學生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對問題進行獨立探索發現、討論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成果。田老師在教授分米,知道單憑聽講接受是不夠的,一個長度單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有效的環節,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地感受,逐步地強化。通過讓學生認一認、找一找、量一量、、畫一畫等一系列多種感官參與的活動,幫助學生比較清晰地建立了對分米和毫米的表象,所以在讓學生交流一分米到底有長,讓學生看着直尺找一找一分米是從刻度幾到刻度幾,有學生回答從刻度“0”到刻度“10”,有學生回答從刻度“1”到刻度“11”等等,教師的問題具有啟發性,帶動了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回答的豐富多彩。在讓學生畫一分米時,讓學生交流畫的時候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是從刻度幾畫到刻度幾,要畫上端點,畫完後要標註一分米。田老師還讓學生用手比劃,對着直尺比劃出一分米有多長,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着吸管的兩端,感受一分米有多長。再讓學生找一找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或厚度大約是一分米的。

在新授毫米時,田老師讓學生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學生就説出了數學書的厚度大約是1釐米。田老師説如果不用“大約”這個詞,怎樣精確地表示出數學書的厚度呢?這就需要我們一起來認識一個比釐米還小的長度單位。它就是——毫米。就非常自然的`過渡到了毫米的學習。在這裏田老師“注意細節”,這也是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教師把握了教學中每個細小的環節。“大約”一帶而過,既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長度單位,也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嚴謹意識。接着田老師就講述:直尺上1釐米中間有一些小格,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你能用自己的手指比畫一下1毫米的長度嗎?這樣巧妙地引導會防止學生覺得知識傳授過程的做作。教師學生用已學長度單位量的活動,讓學生意識到不足1釐米時,為了測量的精確,我們需要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毫米,在實際操作中逐步建立起毫米的概念。在認識一毫米之後,又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毫米的物品,比如胸卡的厚度,硬幣的厚度等等。小朋友們在操作敍述中,進一步加深了對1毫米的感知,很能體現操作與感知的實效性。通過以舊引新,激活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激發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在練習中,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繫和發展,在練習中比較,在比較中練習,強化對長度單位的認識與應用,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如活動情境——讓學生找長度是1毫米的物體;生活情境——讓學生了解生活中與毫米有關的信息,以上這些教學設計,不僅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中親身感受數學,讓他們體驗到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學,萌發一種“數學真有趣,我要學數學”的心理。

本節課的教學重在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情感和體驗,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真是其樂無窮。在教學中,讓學生在一個積極主動學習的課堂環境中,不僅真正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間觀念,而且使他們真正體會到數學好學,數學真有趣。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數學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識,而是充滿魅力和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數學教學給學生帶來的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探索的魅力、發現之餘的喜悦和無窮的求知慾。整個教學流程重點突出,層次清晰,可以感覺到教師在備課時下了一番工夫。教師通過量一量、畫一畫、數一數、找一找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了知識,參與面廣,活動量大,在活動中提高了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並且課堂氣氛融洽,學生聯繫生活,深化概念,過程不做作也體現了數學美、符號化,對於學生的後階段的學習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田老師這堂數學概念課,教與學都做到了以“做”為中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讓學生動手測量,親身經歷,用心總結,才能學得會,辯得請,記得牢。如果真要説一些我的個人看法,我覺得有些學生忙了一節課也還是似懂非懂的,練習中卻會出現很多錯誤,班級人數多,操作活動多時,學生的注意力易分散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評課稿 篇2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並且通過學生自己的實際測量,感悟並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本節課吳老師教學環節清晰,層次分明,重難點突出。

1、從這部分知識特點來看,長度概念在學生的思維發展中屬於遺忘較快個一個知識點,學生因為日常應用較少,知識點空間想象能力需求大,固在教學本課時應充分挖掘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印象。教師在處理這部分知識特點是,合理巧妙的情境引導,用最短的時間幫助學生回憶長度概念,並通過實踐激發學生的長度的空間觀念。

2、從學生主體性,教師引導方面來看,長度概念的.掌握論方法實踐操作優於其他任何教學手段。而本節課教師則充分考慮到這方面,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教師引導為輔;以學生動手探索為主,教師談話傳授為輔;以學生綜合感悟總結為主,教師總結評價為輔。整個教學流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合理引導角色。

3、教師通過量一量、畫一畫、數一數、找一找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了知識,參與面廣,活動量大,在活動中提高了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並且課堂氣氛融洽,學生聯繫生活,深化概念,過程不做作也體現了數學美、符號化,對於學生的後階段的學習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評課稿 篇3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並且通過學生自己的實際測量,感悟並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從總體上來看,這篇教案設計重點突出,環節清晰,層次分明,鞏固獨特到位。下面就本節課的總體及細微之處表達一些個人的想法。

在複習舊知階段。長度概念在學生的思維發展中屬於遺忘較快的一個知識點,教師合理巧妙的情境引導,用最短的時間幫助學生回憶長度概念,並通過實踐激發學生的長度的空間觀念。教者首先讓學生回憶學過的米和釐米單位,並用手比劃一下它們的長度,激發學生的長度空間觀念,直接進入今天的學習主題。

在教學新授新知分米階段,本段的設計巧妙之處就是將知識簡單化,讓學生在量的'過程中建立1分米長度概念,教者通過看一看、數一數、找一找、畫一畫等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感知長度單位概念,得出1米=10分米。在交流畫1分米的畫法時,有多種找出1分米的方法,比如刻度0—刻度10,刻度1—刻度11等等,教師總結也就是畫滿刻度10,就是1分米。然後互相檢查是否畫了1分米,這樣的一個活動過程,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間的差異,採用互查,互學等形式,完美的體現出差異教學思想。

通過讓學生用釐米作單位,去量數學書的厚度的活動,讓學生意識到不足1釐米時,為了測量的精確,我們需要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即毫米。切實地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在實際操作中逐步建立起毫米的表象。然後講述:直尺上1釐米中間有一些小格,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你能用自己的手指比畫一下1毫米的長度嗎?此部分講解非常細緻到位,值得我學習。

注意細節”是教學成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把握了教學中每個細小的環節。“大約”一帶而過,既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長度單位,也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嚴謹意識。特別是在認識1毫米1毫米地數時,數到5毫米的刻度線時,讓學生觀察這個刻度稍微長些,是5毫米刻度線,滲透讓學生以後看刻度時更準確更快的方法。這個方面講解得很細緻。

從多媒體應用方面來看,教師能夠把握每次集體交流過程,通過實物展台呈現給每位學生,照顧了全體,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建議:

1、隨着數學的綜合化,數學的長度單位不在是生硬的文字,而是生動形象的字母符號等等,所以,在學習分米和毫米單位時,可以順其自然地介紹他們還可以用字母符號來表示,這樣更加地全面具體。

2、教者在最後一環節安排學生合作:選擇長度單位再測量,並寫出來。時間太急促沒能完成,結果就匆匆結束讓學生課後完成,這樣的活動不算完整,好多學生是不能完成的,也不懂的,不是一個完整的課堂,我想有佈置就應該有檢查和評議。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評課稿 篇4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這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米和釐米,這一內容的基礎上展開學習的,這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並能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來估計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品的'長度。

在這堂課中,教學分米這個概念時,我讓學生測量自己的文具盒的長,(大約20釐米)然後就直接讓學生來觀察自己的直尺上的刻度,告訴學生:由於人們經常要以10釐米作標準去估計、度量一些物體的長度,所以把10釐米換成了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從而來引入其中10釐米就是1分米,讓學生體會到了分米產生的過程和必要性,再來讓學生説説剛才測量的文具盒的長和寬各是幾分米,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手來比劃一下1分米是多長,建立1分米的表象。

在教學毫米時,我收集了電話卡、一分硬幣、鑰匙等等。通過估一估、量一量,讓學生建立起毫米的表象。接着我就介紹了毫米,然後讓學生用毫米來測量兩枝鉛筆分別有多長,再來比一比到底是誰長誰短。讓學生感到毫米這一長度單位的引入顯得十分需要,同時激起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內在動力,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地需求。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基本都能比劃出1分米、1毫米大約有多長,並能很快地説出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1釐米=10毫米。學生在頭腦中對四個長度單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釐米的長度表象,但多數學生僅僅停留在表面,遇到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物體的長度中就缺乏瞭解決的策略。在完成書上的第5題時,題目中數字比較小,而且都是2,填上一個合適的單位名稱,問題還不大。但是在補充習題還有其它的練習中,由於數據變大,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各有不同,所以練習中問題就比較多了,發現有一小部分學生在填寫單位名稱時錯誤百出。例如:鐵釘長2毫米,課桌高65分米,文具盒長23毫米等。學生頭腦中已有了長度單位的表象,可有時和實物卻對不上號,鬧出了一些笑話。

看來我們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主動思考,正確地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所學的知識。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評課稿 篇5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分米和毫米不僅是認識長度單位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學生逐步掌握測量方法和技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本節課的重點是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分米、毫米做單位測量或描述物體的長度。

課的開始,我通過簡單的複習,讓學生回憶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明確他們之間的關係,並且用手比劃出他們的長度。這樣可以為後面1分米和1毫米長度的建立打下基礎。

在教學分米時,我通過例題裏文具盒的寬大約是10釐米,直接告訴學生10釐米也就是1分米,這樣是引入了1分米,但是我感覺沒有讓學生產生學習分米的需要。接下來我通過認一認、比一比、畫一畫、找一找等一系列有層次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分米的概念。在認一認時,我通過讓孩子在直尺上找出其它的1分米以完善學生對1分米的認識。新課改強調對單位實際意義的理解,所以在讓學生比劃1分米時,我通過讓學生在直尺上比劃,試估等過程讓學生反覆操作以加深對1分米長度的概念。課前我沒有準備什麼長度是1分米的物品,但是孩子還是找出了不少,比如:手機的長度、兩隻眼睛眼角之間的距離、粉筆、卡片、鉛筆的長度、手掌的寬度等等。關於米與分米的關係,我是讓學生通過討論得出的',學生通過自己的推理説的非常好,然後再讓學生在米尺上驗證。

在教學毫米時,我是通過讓孩子估測數學書的厚度,然後直接告訴孩子因為用釐米已經不能直接準確地量出數學書的厚度,這就需要比釐米更小的單位——毫米。但是,這些都是我告訴孩子的,他們沒有親身體會毫米的小、短、薄,沒有產生學習毫米的需要。在引入毫米時,我可以讓孩子測量帶的卡的厚度,通過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後引入毫米這一長度單位,這樣孩子理解會更深刻。然後我通過一些操作讓學生感受1毫米有多長:量1分硬幣的厚度,比劃1毫米的長度,捏10張的厚度,但是我沒有讓孩子説出他們的感受,而是我自己在感慨1毫米的短。

這節課基本算是成功的,孩子都是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知識。但是仍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更細緻地考慮孩子的情感目標,不是我在教,而是他要學,變被動為主動。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評課稿 篇6

本節課是在學生對長度單位“釐米”和“米”的已經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來學習認識毫米和分米。新課標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和理解數學,讓學生真切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實踐,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力求做到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同時在課堂教學上,為學生提供充分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來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推理、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估測的能力,建立起正確的長度觀念,以達到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目標。

1.關注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把“關注學生的經驗”作為一個基本理念提了出來,明確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我們由此可以看出,《標準》用“出發”和“基礎”來表述“經驗”的作用,強調學生的“經驗”是其數學學習的起點。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需“關注學生已有的經驗”,引導學生展示其已有的經驗認知水平,然後把“經驗”作為其認知發展的起點,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認知再發展。在教學1毫米的認識時,因學生已有對釐米和米的認識基礎,於是我設計了猜一猜的環節:“那1毫米有多長呢?你來猜一猜”。

學生就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認識基礎,用手比劃出了自己的不同的認識。有的認為這麼長,有的認為那麼長,學生的想法不同,自己認為的1毫米的長度也不同。然後結合學生的認知經驗,再進行1毫米長度的認識,學生就便於接受。在後面的練習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在括號裏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裏面有這樣一個題目:兔子尾巴長約7(),這時學生出現的答案不同,有的説釐米,有的説毫米。到底哪個單位合適呢?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用手比劃出長度,在比劃中感受哪個單位最合適。

2.關注學生的親身體驗。

最有效的學習是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這種體驗能給予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和情感體驗的空間,可以激活學生思維,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學生是數學活動的主體,體驗性學習為每個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台,因為學生的發展是有差異的,所以當學生面對新的問題時,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來審視客觀世界,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便是一個展示豐富個性的過程,同時也是我們認識學生的過程。

毫米是學生現在所能認識到的最小的一個長度單位,對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但他們每人的直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對於毫米的認識並不是一張白紙,可以説有了一些基本的感性認識。我就在學生猜測1毫米有多長後,直接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直尺進行測量學習。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尺子上從哪裏到哪裏是1釐米,觀察1釐米裏面有什麼發現,藉助多媒體把直尺放大,使學生能清晰地觀察到:1釐米被平均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這時雖然學生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長,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學生在腦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觀察,還需要用手畫一畫、比一比,通過學生動手,加深學生對毫米的印象。經過上面的觀察與操作,學生腦中1毫米的表象是否已經正確建立了呢?我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是1毫米。藉助課前準備地一些物品,如一分硬幣,電話卡等,讓學生進行實際觀察,並用尺子量一量,進行確認。我讓學生用會員卡當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夾住,再輕輕地、輕輕地抽出來,現在兩手指之間的距離就是1毫米。看着它,你有什麼感覺?”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充分地感知1毫米的長度。在認識1分米有多長時,我藉助學具中的金箍棒,讓學生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通過動手進行實際的測量和觸摸,體驗和感受1分米的長度。接下來設計的找物體的環節,就是讓學生根據所體驗、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運用,把課本知識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從生活中更直接的體驗1分米有多長。在鞏固練習的部分,學生對分米和毫米已經有了初步的理解,並且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大部分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如:填寫單位名稱、簡單的長度單位換算、物體的估計和測量等。

概念教學的課堂,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評課稿 篇7

學生是數學活動的主體,體驗性學習為每個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台,學生的發展是有差異的,因而當學生面對新的問題時,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來審視客觀世界,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便是一個極富個性的過程。

在《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時,認識1分米後,提出問題,“你還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嗎?”學生有的説從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還有的學生髮現不一定是整十數的,還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後還有學生總結出起點到終點的`個位都是相同的,這樣剛好就是10釐米。至此,教師再進行一個定論:也就是説,只要夠10釐米就是1分米。

再如,體驗1毫米的長,“伸出你的手,輕輕的捏住一分錢,慢慢的抽出來。”,學生説“太小了” ……,這些感覺就説明了學生在腦中已經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同時,他們也體驗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體的長度”,“還有當不是整釐米時,認識毫米就知道多幾小格就是幾毫米了”,教師理解了,適時進行點撥:“也就是能幫助我們測量更精確,對嗎?”

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欣賞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體驗探究學習的過程,在這樣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上,學生隨時會閃現與眾不同的想法,耐心聽取每一個學生的發言,激勵他們把自己的內心世界表達出來,從中解讀他們的體驗和思維,這樣才能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評課稿 篇8

在二年級(上冊),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釐米和米,也初步學會用釐米和米作單位測量或估計物體、線段的長度。在三年級(下冊)學生還將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學習用千米作單位描述公路、鐵路及河流的長度,描述常見交通工具行駛的速度。可見,分米和毫米不僅是認識長度單位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學生逐步掌握測量方法和技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設計教學時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舊知與新知的有效銜接

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學生對釐米和米的已有認識,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並由此幫助學生明確分米、毫米與米、釐米的關係。課拾,我和學生一起回憶已經認識的兩個長度單位,通過比劃1米,1釐米有多長引發學生對原有經驗的記憶。通過隨意的談話式問題引出1分米的.概念,我問:測量一支鉛筆用什麼作單位比較好?再問:(手裏拿一張紙條)如果測量這張紙條的長應該用什麼作單位?學生自然會説用釐米,這時我就讓學生測量出10釐米並把它剪下來。當學生剪完後舉起來給我看時,我就説:“像這樣一根長10釐米的紙條,我們也可以説它的長是1分米。”用已有知識10釐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二、操作與思考的有效合作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通過操作並藉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實際長度的表象,幫助學生逐步提高對物體長度的把握能力。讓學生剪出1分米長的紙條,讓學生畫出1分米長的線段,讓學生找出接近1分米長的鉛筆,藉助銀行卡的厚度讓學生體驗1毫米等活動都是為了幫助學生逐步形成1分米、1毫米實際長度的表象。像這種概念教學的課堂,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讓學生動手測量,親身經歷,用心總結,才能學得會,辯得請,記得牢。但同時還需要靜下來心來思考,有些學生忙了一節課似懂非懂的,練習中卻會出現很多錯誤,所以課末我送給同學們這樣幾句話:做題之前要思考,拿不定主意先比劃,看看哪個更合適,再下手來把它填。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評課稿 篇9

“認識分米和毫米”是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教材旨在實際活動中讓學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長度表象;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瞭解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在實際生活中提高估測能力;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本節課中還存在一些不足:

1.對分米長度單位的認識,沒有像前面講毫米時學生就覺得需要一個新的長度單位,感覺分米就像是告訴學生,強求學生要學習和掌握的。如可以讓學生通過測量課桌面的'長。

2.學生在生活中找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和1分米的物體時,找到的物體太少,學生的思維太窄,平時不留心觀察生活。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滲透熱愛生活,觀察生活的意識。

3.教師語言不夠準確,如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和1分米,自己少説了大約。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評課稿 篇10

在上個學期,學生已經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釐米和米,能體驗1米和1釐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釐米。本節課要在實際活動中讓學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長度表象;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瞭解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在實際生活中提高估測能力;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和分米,進入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角色中去。

教學中我和學生收集了校訊通卡、一分硬幣、生活中10釐米的物體以及一粒米的長、寬來認識1毫米。這些物體的長度、厚度、高度都與分米和毫米有關,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通過在真實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議一議、説一説、做一做,讓學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決生活中長度問題的一些策略,發展空間感。讓學生多“動”、多“説”、多“想”、多“表現”,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和解決問題,從中感受數學的意義、價值,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成功的快樂。同時用手勢表示長度單位,是建立相關概念的重要活動,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經歷“比劃——在尺上驗證——修正比劃——再驗證……”的過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漸做到儘可能地準確。

也存在一些問題:課堂上我在帶領學生數“1釐米裏有幾毫米”時,我只讓學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數,有的學生對1毫米的認識出現了錯誤,把直尺上的1根小豎線看成是1毫米,數到了1釐米有11個小格。第二題數橡皮和回形針的長度時有些學生出現了錯誤。如果當時我在黑板上畫一根放大地直尺,指名上黑板數一數,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後,理解就深刻了。從我個人來講,對課堂的駕馭能力有待提高。教學思路要清晰、有層次,不可以被外在因素所幹擾。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評課稿 篇11

在上個學期,我們學習了兩個長度單位:釐米和米,並能比劃1米和1釐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釐米。本學期的分米和毫米也是比較抽象的問題,在備課中要多下功夫,所以本節課我通過學生的操作來認識分米和毫米,讓學生自己多猜測、多動手、多交流,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和解決問題,這樣學起來比較容易。

教學中我把舊知與新知銜接起來,充分利用學生對釐米和米的已有認識,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並由此幫助學生明確分米、毫米與米、釐米的關係。課前我讓學生收集了銀行卡、一分硬幣、生活中10釐米的物體。這些物體的'長度、厚度、高度都與分米和毫米有關,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還通過比劃1米,1釐米有多長引發學生比劃1分米、1毫米的長度。還讓學生動手測量出10釐米並把它剪下來。並告訴學生像這樣一根長10釐米的紙條,我們也可以説它的長是1分米。巧妙的用已有知識10釐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本節課有很多不足,在認識1釐米等於幾毫米時,我只讓學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數,有的學生對1毫米的認識出現了錯誤,把直尺上的`1根小豎線看成是1毫米,數到了1釐米有11個小格。當時我只在語言上糾正他,如果我在黑板上畫一根放大的直尺,指名學生上黑板數一數,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後,理解就深刻了。另外,鼓勵性的評價語言還比較少。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再接再厲,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評課稿 篇12

1.問題設計過細、過碎,牽引的痕跡還是很明顯。

教學中設計的問題小而具體,是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但細細思考還是覺得所設計的問題過細、過碎,有老師領着走之感,學生的思考空間較小,可能會影響學生的自主探究和有效建構。

在上面認識毫米這一環節中,不到1釐米,到底是多少?要想精確地知道它的長度,有什麼好方法嗎?只用釐米這個單位還能不能精確地表示出它的長度?那怎麼辦?比釐米小的單位是什麼呢?有知道的嗎?毫米藏在哪兒?這把尺子上怎麼沒見到?如果想把毫米從這每個釐米間表示出來,你想用什麼辦法?你能不能按你的想法在尺子上01之間把毫米給表示出來?你能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的長度嗎?通過剛才我們真正地接觸這1毫米,你有什麼感受?課後我思考是否可以把上面的這些問題適當整合一下,拓寬學生的思考活動空間,課堂上可能會有更多的生生互動,學生可能會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也可能會更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建構和數學能力的提高。

2.張弛有度,注重學習方法訓練,為學生提供創造的空間,幫學生養成創新的習慣。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學習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學會一節課的新知,而是要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時間去探究,併為他們提供探究的空間,激發他們探究慾望,培養他們獲取新知的能力,這樣就為學生創新意識的稱張提供了一個無比遼闊的空間,我覺得這對於學生來説才是最寶貴的。

在教學毫米的學習時,結構清楚,先產生毫米的需求,再通過找1毫米,認識1毫米,再找生活中的1毫米,然後再通過估一估,量一量,進一步深化好摸的認識,整個層次是鮮明的。在分米的.設計過程上也和毫米是類似的,我思考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適時調整:在毫米的認識學習以後,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我們是如何學習毫米,説出剛才我們學習毫米使我們都使用了哪些策略,説一説我們是怎樣學習的。把學習的方法交給學生,再放手由學生自己有針對性的、有目的性的進行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探究進行分米的學習,這樣可能能更好的體現學生學的主動,這樣達到的學習效果也許會更好。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評課稿 篇13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觀念,並且體會米、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關係,這是國小階段的一個重要的基礎,併為學習千米做準備。被借殼的教學我認為比較成功的就是:靈活地去處理教材,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併合理地安排教學層次,設計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課前通過簡單回顧學過的長度單位,為學習心得長度單位做好鋪墊,在用這些長度單位過程中是學生感受到認知上的衝突,用釐米作單位不能量出數學書的厚度,使學生產生學習更小的長度單位的需要和必要性。這樣引入新知識的教學,不是為給學生知識而教,而是把知識建立在他們需要的基礎上,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估測也是和課件觀念

最有效的學習是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它能給與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和情感體驗的時空,解惑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新知的學習直接導入新的長度單位分米。然後通過測量、在學生尺上只1分米、畫1分米長的線段、用手勢比劃、閉眼想1分米長的、折1分米長的紙條、進而找生活中大約是1分米的物體,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裏牢固的長度觀念,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認識1分米以後,構建新舊知識,使學生明確米和分米之間的關係,然後迴應刀客是提出的問題,估計課桌的高讓學生在此找到答案。再如,體驗1毫米的`長,伸出你的手,比劃1毫米,説説你的感受,學生説太小了,只有一張電話卡那麼厚這些感覺就説明了學生在頭腦中已經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同事,也體驗到毫米的作用,在測量很短小的物體的長度、還當不是整釐米時也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另外,被借殼我還為孩子們提供大量動手操作,組織探索的機會。學生動手亮數學課本方面的長和寬,還有厚度,亮所帶紙條和毛線的長度,以及動手畫1分米、幾毫米的線段,目的都是讓孩子們經歷了認識分米和毫米的過程。

三、幫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運=應用意識

在練習設計中、我注重新舊知識的練習和發展,設計了將所學長度單位在樓梯上排隊的練習,在南郊、整理中強化對長度單位的認識,也增強了長度單位之間的練習。在掌握新知的基礎上,設計了小明的日記,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選擇正確的長度單位,有培養了學生的感恩情懷。

回想本節課,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比較高,效果也還不錯。但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如:由於是星期一,孩子們的紀律意識比較弱,雖然有客人老師在聽課,又是需要大量動手的課,孩子們活躍的個個想一試身手,收也收不住。由此可見我的課堂組織和調控方法上還需不斷努力學習。另外,這是一節概念課,內容比較抽象,如果能把多媒體課件用上,直觀形象的演示會讓這節課更別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