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伯牙斷琴評課稿含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9.15K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評課稿來輔助教學,評課的類型很多,有同事之間互相學習、共同研討評課;有學校領導診斷、檢查的評課;有上級專家鑑定或評判的評課等。那麼問題來了,評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伯牙斷琴評課稿含,歡迎大家分享。

伯牙斷琴評課稿含

伯牙斷琴評課稿含1

學習目標學會8個字,認識5個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明白“知音“的含義:能夠懂得對方的思想感情;體會伯牙斷琴的意義:知道知音是很難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學習時間:兩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導入播放樂曲《高山流水》,你們想到了什麼?在武漢市漢陽區的古琴台就流傳着一個優美的傳説——伯牙鼓琴遇知音。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的課文《伯牙斷琴》。

二、整體感知在《高山流水》的音樂中,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簡單字詞認讀,反饋。相互交流對課文內容的瞭解,在老師的指導下初步理清課文層次。

課文包含兩部分內容:伯牙練就高超琴藝;鍾子期高超的知音本領。

三、學習課文

伯牙的高超琴藝是怎樣練成的?自讀1-3自然段,思考;伯牙已學琴三年,為什麼還要繼續向老師求教?這説明了什麼?學生交流自讀心得。學習重點句子,強化“伯牙學琴功夫深”。

(1)這裏就像仙境一樣,伯牙陶醉在美景之中,……情不自禁彈起琴來。

“注意”“陶醉”“渾然”“情不自禁”等詞語,説明伯牙彈琴很投入,達到渾然忘我,情景交融的境界。

(2)樂曲聲時而表現大雨滂沱,……山崩地裂。

試着讓學生模仿這些聲音,通過這些排比句,你從中又體會出什麼?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句子,加深體會。伯牙練成高超技藝,是多麼不容易,現在他最關心什麼?帶着這個問題繼續讀課文。

出示句子:伯牙放下琴,……你全都能體會。”

為什麼伯牙很激動,而不是很感動呢?從這裏又説明了什麼?教師點撥:伯牙不是擔心自己是否彈得好,更關心別人是否聽得懂,遇到知音鍾子期使他既驚喜有感動。

四、教師小結這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

有感情朗讀表現伯牙琴藝高超的句子。

二、學習課文

鍾子期高超的知音本領。自由朗讀課文,鍾子期是一個有什麼特點的`人?

學生讀後反饋。從哪裏可見鍾子期特別善於聽琴?品讀句子,體會重點詞句。

分別朗讀描寫“高山”“流水”“下雨的情景”這三部分內容。通過“立刻”“興奮”“讚賞”等詞語體會出鍾子期特別善於聽琴。

指讀排比句“時而”,伯牙對找到知音的感受是什麼?鍾子期去世了,為什麼伯牙斷琴?

你是怎樣看待伯牙斷琴的?在小組裏交流自己的看法。

三、創設情景,以讀悟情有感情朗讀課文,創設情景複述課文。文中你感受最深的部分是什麼?讀給旁邊的同學聽一聽,相互交流。教師小結:知音難求,有了知音更要珍惜。

作業設計:完成書面詞句練習。寫一段最能表達自己感受的話,談談對“知音”的理解。伯牙斷琴

伯牙琴藝高超 鍾子期善於聽琴

知音難求,有了知音更要珍惜

伯牙斷琴評課稿含2

背景分析:《伯牙斷琴》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它是一段流傳千古的知音佳話!它是一場傷感的人生悲劇!子期離去,伯牙斷琴。千古絕響、魂繞古今教材採用話題隱含的單元呈現方式,從整體上顯示出本冊教材快樂、想象、探究、創新的風格特點。本單元的主題是引導學生感受至真至純的人間真情,讓學生在温馨情感的包圍中快樂地感悟友誼的真諦、友愛的偉大。緊承話題單元的核心指導思想,《伯牙斷琴》為我們再現了一個感人故事:伯牙苦學三年,練就了高超的琴藝,然而曲高和寡,倍感孤寂。幸逢知音鍾子期,二人一見如故、彼此仰慕、惺惺相惜。後來鍾子期去世了,伯牙悲痛萬分,斷琴以祭知音。學習本文,是在學生對“知音”已有的感性認識基礎之上,加深對“知音”的認識,形成正確、健康的交友觀;同時,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聽説讀寫的語文綜合能力。課文圍繞“學琴——勤學苦練盼知音;聽琴——心心相印遇知音;斷琴——千古絕唱謝知音。”三個部分來寫,樸實凝鍊的文字背後藴含的感情令人動容!“伯牙悲痛萬分,他扯斷琴絃,把琴摔在地上”一個“扯”字,一個“摔”字寫不盡伯牙對知音“愛之切”、對知音的離去“痛之深”、對失去知音後終身永不復鼓的“意之堅”。琴斷了,心碎了,可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千古絕唱卻穿越千年迴響在我們耳畔。自此,“高山流水”成為了中國人的心靈故鄉,“知音”一詞也成了中華文化史上出現得最頻繁、最密集的兩個字,這使得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充盈着中華文化的傳統精華。課文放置於“良師益友”這個話題單元,是要把這個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展現在孩子們面前,是要給他們以歷久彌新的人生啟迪。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課文第四、五自然而然段,明白“知音”的含義。

3、體會知音之於人生的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深入體會“知音”的含義,理解伯牙斷琴這一舉動。

三、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感知了《伯牙斷琴》的主要內容,學習了生字詞,並理解了課文的前三自然段。下面老師想考察一下你們掌握情況。來,看大屏幕:誰能第一個準確而響亮地讀出這些詞語。

1、大屏幕出示字詞,學生讀。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瞭解到伯牙是怎樣的一個人?你能用簡短的話概括一下嗎。板書:伯牙彈琴

師:伯牙高超的彈琴本領練成了,他多麼渴望有人能欣賞他,他遇到這樣一個人了沒有?(板書:鍾子期)他和鍾子期之間有着什麼故事呢,下面我們繼續學習課文,從書上找出答案。

(二)、品讀課文,體會情感。

A、學習第四自然段,感受知音相互理解、和諧默契的生動情節。

1、學生自由讀第四自然段,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出説明鍾子期特別善於聽琴的一句話。

2、體會句子:無論伯牙彈奏什麼樂曲,鍾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表達的思想和感情。

a、指名讀,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鍾子期特別善於聽琴? b、指導朗讀,強調“無論”“很快”這兩個詞。

3、引導學生體會 “高山曲”。

a、播放伯牙彈奏表現高山的樂曲,學生感受。b、學生交流聽完表現高山的樂曲後的感受。c、出示鍾子期聽完伯牙彈奏高山曲子後説的話:

鍾子期立刻興奮地説:“好一座巍峨的高山哪!我好像登上了泰山,親身感受到了那雄偉的氣魄呢!”

(1)指名讀。

(2)引導學生體會鍾子期的這句話。強調突出子期欣賞水平之高,(3)指導學生讀。提醒學生注意前面的'“立刻”與“興奮”。

4、學習“流水曲”。

a、出示句子,指導學生讀:“好一條滾滾大江啊!那江水滔滔,洶湧澎湃,多麼壯觀哪!”學生自由讀。

b、出示“江水滔滔,洶湧澎湃”的畫面,學生交流:看到畫面,聽着琴聲還想到了些什麼?指導學生將“江水滔滔,洶湧澎湃”的情形與伯牙的內心情感聯繫起來想象。

c、再讀句子,突出氣勢,體現遇到知音後內心跌蕩之情。

5、學習“雨中曲”。

a、出示“樂曲聲時而表現大雨滂沱,時而表現狂風怒吼,時而表現山崩地裂。鍾子期聽了,一 一説出了琴聲的含義。”

b、播放這三段音樂。聽着音樂,想想伯牙彈奏不同的曲子時,子期會怎樣讚美他呢?學生討論交流

c、説話練習:伯牙彈奏一首表現 的曲子,子期讚賞道:“!”

d、再讀句子,然後引讀:“子期,你真是我的知音!我在琴聲中要表達的感情,你全都能領會。”

B、學習第五自然段,引導學生感受伯牙失去知音內心的痛苦。

出示:後來,鍾子期去世了,伯牙悲痛萬分,他扯斷琴絃,把琴摔在地上,説:“知音已去,我彈琴還有什麼意思呢?”從此伯牙不再彈琴。

指導朗讀:

1、理解“扯”“摔”包含的情感。

2、指導學生反覆朗讀這句話。

3、出示詩歌。(這是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寫下的一首詩。)老師範讀。

(三)、總結拓展,情感昇華。

1、師總結:子期去世,重情重義的伯牙斷琴謝知音,可見知音難覓啊,當我們擁有知音時,一定要懂得珍惜。

2、欣賞《高山流水》。

師: 伯牙斷琴成了知音的代名詞,一曲《高山流水》成了千古絕唱,讓我們在琴聲中再次感受這動人的故事吧。播放曲子,學生欣賞。

板書: 伯牙斷琴

伯牙琴藝高超

鍾子期善於聽琴

知音難求,有了知音更要珍惜

課後反思:

《伯牙斷琴》講的是春秋時期的著名音樂家伯牙在漢陽的琴台上彈琴的時候,遇到了樵夫鍾子期。鍾子期能聽懂伯牙的琴聲,伯牙感到自己終於找到了知音,非常高興,就和鍾子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來年中秋,伯牙再次來到琴台與鍾子期相會,卻發現子期已經去世。伯牙悲痛萬分,他扯斷琴絃,把琴摔在子期的墓前,併發誓終生不再彈琴。由於這個傳説,人們把非常瞭解自己特長的人叫做“知音”。

知音,是令人嚮往的,人人都想擁有知音。伯牙斷琴,緣於知音難覓。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理解“知音難求”。怎樣才能讓學生深入地理解知音的可貴,真正地體會到伯牙失去知音後的痛苦與絕望?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淡化段篇內容的分析,要打破繁瑣講解的教學模式,構建起思想、知識、情感交流的網絡型的課堂結構的要求,我把在民間流傳的關於“知音”的傳説作為線索,把理解伯牙與子期之間的情感作為紐帶,對本課進行了如下設計:

一、補充背景,鋪墊情感。

為了拉近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走進伯牙的內心,去真切地體驗他的喜與痛。用複習第一課時內容作為導入,接着介紹伯牙練就高超琴藝而倍感孤獨的故事背景,為“知音難求”打下伏筆。“為什麼伯牙會認定在山野中遇到的樵夫就是自己的知音呢?課文中哪一句最能體現鍾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順勢一導,使課堂回到了課文中。在學習完第四自然段之後,又有一段故事的補白:臨別時二人的約定、次年伯牙滿懷期待的赴約、子期墳前痛苦地追憶,既豐滿了課文內容,又為伯牙斷琴作了感情上的鋪墊。

二、層層深入,體會情感。

先是從課文第四自然段入手,通過讀,抓住其中的重點句子和關鍵詞,體會“無論伯牙彈奏什麼樂曲,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表達的思想和感情。”在這個基礎上,聯繫第一課時所讀到的伯牙琴藝提高的原因,理解子期之所以能聽懂伯牙彈奏的樂曲,是因為他聽懂了伯牙內心對美景的熱愛,使學生對知音的理解,由知“音”深入到知“情”。接下來用圖片引導學生進行拓展。在這個層層深入的過程中,知音的形象漸漸清晰,知音在人生命中的地位也漸漸突顯。

三、創設情境,體驗情感。

《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育要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而語文課堂是情感流淌的課堂,在時甚至是激情澎湃的課堂,只有引導學生透過文本,入情入境地去體會人物的喜怒哀樂,才能讓學生與人物產生共鳴,從而實現文本與情感的交融,實現語文課堂中人文性教育的目標。具體到這一節課,採取的是入境想象的方式,用聲情並茂的講述營造情境,引學生進入情緒場。再回到課文,朗讀斷琴部分,已不需要教師的指導與提示,從“扯”與“摔”這兩個字的朗讀中,便能明顯地感覺到,學生對伯牙的傷痛已感同身受。

伯牙斷琴評課稿含3

教材分析:

《伯牙斷琴》是鄂教版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是本冊話題單元“良朋益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單元的主題是引導學生感受至真至純的人間真情,讓學生在温馨情感的包圍中快樂地感悟友誼的真諦、友愛的偉大。

緊承話題單元的核心指導思想,《伯牙斷琴》為我們再現了一個感人故事:伯牙苦學三年,練就了高超的琴藝,然而曲高和寡,倍感孤寂。幸逢知音鍾子期,二人一見如故、彼此仰慕、惺惺相惜。後來鍾子期去世了,伯牙悲痛萬分,斷琴以祭知音。學習本文,是在學生對“知音”已有的感性認識基礎之上,加深對“知音”的認識,形成正確、健康的交友觀;同時,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聽説讀寫的語文綜合能力。

另外,鍾子期的故鄉漢陽鍾家村,以及這段故事佳話的文化古蹟——古琴台和琴斷口,都在美麗的江城武漢,從另一個層面來説,這樣一篇故事佳話更能喚起孩子們對家鄉武漢的熱愛和引以自豪之情。

《伯牙斷琴》來源於中國古老的“知音佳話”,動人的故事背後藴藏着豐富而真摯的情感。問題的探究——“伯牙為何斷琴?”貫穿教學的始終,它既是文章的主線索,又是人物心靈的鏡子、閲讀故事的眼睛。教學設計中,採用讀的策略,抓住重點詞句段,進行反覆誦讀品悟,將問題的探究轉化為一種快樂的學習活動。同時,採用“以學生為生命主體,重視合作、探究、體驗”的學習模式,提高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使學生感到學習語文的快樂。在本課的教法中擬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1、運用電教手段優化教學。通過音像資源創設情境,再現畫面,從而激活思維、誘發情思,有助於學生跨越時空,感受伯牙與鍾子期之間惺惺相惜的真情。

2、以讀促講法。《課標》要求:“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本課語言文字細膩傳神,教師可將課堂的時間、空間最大限度地交還給學生,學生通過多層次的朗讀感悟,讀中體驗、讀中明理。

3、品讀析詞法。圍繞課後練習2所提出來的問題,抓住相應的詞句品讀,感悟。在品評中體會“知音”的深層涵義。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導語撥動情思、音像資源創設情思、品味詞句激發情思、讀寫結合。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課程資源的薰陶下,體會伯牙斷琴的意義。樹立健康的交友觀。教學重難點:

通過學習四、五自然段,明白知音的深刻內涵,體會伯牙斷琴的意義,瞭解知音難得,要懂得珍惜。教學過程:

一、主動感知——回顧前文,引“知音”

1、上節課我們認識了春秋時期著名的音樂家伯牙,他擅長彈琴,誰能簡單介紹一下他的學琴經歷呢?

2、指名説。伯牙觸景生情,融情於景,終於練成了高超琴藝,但此時的他更渴望有人聽懂他的琴音,直到他遇見了鍾子期,這份渴望便實現了!所有他稱鍾子期為——知音。(生答,板書:知音)

二、主動發現——緊扣主題,問“知音”

1、大家還提了一個很好的問題,還記得嗎?

(出示問題:

1、鍾子期是怎樣成為伯牙的知音?

2、伯牙為什麼要斷琴呢?)

2、這幾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在文中尋找答案。

三、主動參與——品讀感悟,説“知音”

1、請大家看“學路建議”。

(出示“學路建議”:

1、默讀課文第4自然段,用波浪線畫出體現鍾子期是伯牙知音的句子,標註關鍵詞,結合自己的體會,簡單批註。

2、小組內互相交流感受,準備彙報。)

2、個人自學,小組合作學習。

3、預設:

A:“鍾子期不會彈琴,但很會欣賞音樂,特別善於聽琴。” 緊扣“特別”、“善於”

插入鍾子期的資料簡介,引導學生體會他對音樂有很高的造詣。指導朗讀這句話。

B:“無論伯牙彈奏什麼樂曲,鍾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中的思想和感情。” 關鍵詞:無論、很快

出示句子,師引讀:伯牙彈奏鳥語蟲鳴——生:鍾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中的思想和感情。

伯牙彈奏風聲朗聲的交響曲——生:鍾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中的思想和感情。

師:你們找的這個句子就概括地寫出了鍾子期善於聽琴的特點,這也是他和伯牙成為知音的.基礎,後面又是怎樣具體描寫的呢?還有哪些句子? C:指名説,出示鍾子期聽完伯牙彈奏高山曲之後説的話:

鍾子期立刻興奮地説:“好一座巍峨的高山哪!我好像登上了泰山,親身感受到了那雄偉的氣魄呢!”

師:體會得真好!聽,伯牙在彈奏高山曲呢,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播放《高山流水》樂曲片段,指名説。師:鍾子期説這是一座怎樣的高山呢?

“巍峨”是什麼意思?

(出示圖片)你們看,像這樣高大而雄偉的山才能稱得上“巍峨”。

師:伯牙的高超琴藝讓人身臨其境,難怪鍾子期會如此興奮。誰來讀出這興奮之情? 指導朗讀。

師:同學們會想象、會朗讀,也是伯牙的知音呢!但我們更佩服子期和伯牙之間那心有靈犀的默契。齊讀。

D:品讀“流水曲”,緊扣“不住”、“讚賞” 聽流水曲,指導朗讀

師:當伯牙和子期都全身心地把情感投入到樂曲中時,才能達到彼此的心靈相通。此時你想對他們説什麼?(生答)只要彼此的心靈想通才能達到不用言説的默契吧!E:想象“雨中曲” 抓住三個“時而”品讀。

引導學生想象“大雨滂沱、狂風怒吼、山崩地裂”的情景。指導朗讀

師:此時,你就是鍾子期,聽到大雨滂沱的曲調時,你會説什麼呢?

練習説話:雨不停地下,伯牙的琴聲可能還會有變化呢!請大家拿出筆補充其他情景吧!(生動筆寫作)

再次回扣句子“無論伯牙彈奏什麼樂曲,鍾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中的思想和感情。” 難怪伯牙會感動地説:“子期,……”他為何而感動呢? 小結,初步理解“知音”含義。

四、主動建構——昇華內涵,歎“知音”

1、總結第4自然段寫法特點。(先概括後具體)

2、學習“斷琴”部分,扣“扯、摔”體會伯牙的悲痛。深化“知音”的含義:心靈相通、互相瞭解、互相欣賞。

3、引導討論:怎樣看待伯牙斷琴的舉動?

4、出示圖片,播放樂曲: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千古佳話,伯牙和子期這動人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武漢,漢陽的鐘家村、古琴台、琴斷口這幾個地名也由此而來。知音不單單指朋友,更是一種文化,超越時空,滲入我們身邊,成為美談。

五、主動拓展——學以致用,尋“知音” 課後作業:

1.用先概括後具體的方法複述課文第4自然段。

2.積累關於“知己”的名言,寫一寫,背一背。

3.假期裏探尋“知音”遺蹟,瞭解其他歌頌友誼的故事。如:管仲與鮑叔牙的“管鮑之交”、鄭少谷與王子衡的“生死之交”、角哀與伯桃的“捨命之交”……

板書設計: 伯 牙 斷 琴

概括: 伯 牙 ← 知音難求 → 鍾子期 具體:(擅長彈琴)(善於聽琴)

高山 興奮

流水 讚賞

大雨

一一道出

伯牙斷琴評課稿含4

《伯牙斷琴》是我校詹老師上的一節校級公開課。詹老師的課,之所以給我們留下這麼深的印象,我覺得與教師對文本的挖掘、領悟得深入、透徹是密不可分的,是教師巧設情境,精心構建教程的結果。

一、遊戲導入激發興趣

一開課,教師就指出“中國的語言文字是有顏色、有聲音、有畫面、有情節,甚至是有味道的”,出示詞語“清風徐徐”、“炊煙裊裊”、“高山流水”等,讓學生展開聯想,以遊戲的形式,讓學生在輕鬆的課堂氛圍中開始了學習。

二、以讀代講迴歸自然

整堂課,教師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的遍數不下二十遍。從剛開始接觸課文時“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讀到指名讀、分組讀、男女讀、全班齊讀;從要求讀通順,讀流利,到讀得有節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讀,引讀,配樂讀等。每次的朗讀並不是簡單機械的重複,而是環環相扣,步步提升。而這樣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都由一條“情感”主線緊緊地牽引,那就是教師抓住文本的“情脈”——伯牙與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氣地品味語言的情思,在不經意間,學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來了。

三、抓住重點品出意境

整堂課,教師引領着學生如同暢飲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裏行間,去品讀,去感悟。如讓學生品味三個“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麼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麼;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這一品,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對伯牙琴聲的喜愛,以及他們之間的情誼。學生“善哉”之聲自內心由衷地發出,一次又一次,不絕於耳。在此基礎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如,讓學生想象:伯牙破琴斷琴,終身不復鼓,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通過想象説話,再一次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種刻骨銘心的痛。這一品味,讓學生的情感得到了昇華: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難覓”,珍惜擁有,珍惜友情。

四、課外拓展畫龍點睛

教師在教學中,多次設計了讓學生閲讀課外資料的環節。如“文中並沒有直接寫伯牙的善鼓,你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嗎”、“伯牙與子期故事千古流傳,誰來講一講他們的故事”。這些安排,不僅體現了教師大語文觀的教學理念,還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理解什麼叫“知音”、“千古知音最難覓”作了很好的鋪墊。而“子期墓前,伯牙寫下了一首短歌”材料的引入,加上教師飽含深情的朗讀,則真正起到了畫龍點睛、感人肺腑的功效。

教師能夠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讓學生通過讀中感悟,在不知不覺中實現了學生、教師與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靈沐浴,真正達到了突顯語文教學實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