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1.72W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1

本節課,費老師能從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出發,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設計教學。教學中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即數方格的方法遷移到長方形面積的推導,讓學生通過動手擺小正方形,用尺量長與寬的長度等等,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

1.教學思路清晰,教學設計有層次。

這是一節平面圖形和計算相結合的課,其中既有結論的推導,也有結論的應用。整節課,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學思路沈老師注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訓練,每個操作環節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動來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理解,突出重點難點的內容,整個教學詳略得當,重,難點把握準確。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探求新知重過程與方法。

我覺得這節課充分地體現了新的數學課程理念。在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中,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去理解數學知識,獲取學習方法。老師課堂中始終圍繞着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新課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教學效果。整節課從動手探究→方法歸納→方法的應用上環環相扣,通過自己動手移一移,擺一擺,算一算的方法來探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了對公式的理解。教師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逐步推出計算公式,再推廣到身邊的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為今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應用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3.注重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要求,在教學中沈老師特別注重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學模式,發揮羣體的積極功能,使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並達成團體目標。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在小組探討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現,她對小組裏交流的要求説得明確而簡要,我們可以明確地觀察到,這對學生的操作,對整節課的展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組討論流於形式的現象。

4.教態自然親切,師生關係融洽。

課堂上教師通過對學生所展示出來的'強項智能的肯定,進一步激發和引導,可以帶動和喚醒其他智能相應的發展,從而,有效的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自我的認識水平。新課程,給我們更大的啟示,要關注學生,給學生一個寬鬆的氛圍,給一個合理的,恰當的,鼓勵的評價。老師很好的注意到了這一點。整堂課,老師始終面帶燦爛的微笑,對於學生漂亮的發言,總是,給予學生掌聲和讚揚聲,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對於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學生,潘老師總是耐心的加以啟示,引導,點撥。讓學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錯了也不要緊,讓學生處處,時時感受到老師的温暖,班級大家庭的融洽,和諧。這也是我們教師努力改進的地方。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2

今天上午聽了我們年級組劉老師的一節課,現在我就對這節課談談我粗淺的看法。“可能性”這一教學內容在目前的國小數學教學中是一個全新的內容,本節課主要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不確定現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來表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學生的經驗和活動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劉老師這節課的教學設計能根據數學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精心設計學生的數學活動。充分利用實物教具和多媒體課件等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本節課教學劉老師教態自然,語言準確,時間安排恰當。教學中,劉老師為學生創設了具有啟發性的教學情境,大膽放手,使學生在大量觀察、猜測、實踐探索與交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幫助學生建立不確定現象這一新的觀念。是一節依據新課程理念上的成功之課。本節課的亮點有一下幾點:

一、情境導入上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變魔術”活動吸引學生的眼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愛因斯坦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把數學問題轉化成有趣的情境,能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數學的存在,發現數學問題,激發學習興趣。在本節課的開始,劉老師設計的兩個魔術使我們學生充滿了好奇,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初步接觸“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簡單有效地突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問題,直觀地感受到可能性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喚起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為後面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劉教師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資源,提供一定的數學資料,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比如:在講“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的'問題時,當絕大部分學生都難理解時,劉老師及時地給學生提供相應的資料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本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三、練習設計的數量合理、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先讓學生判一判,再讓學生説説生活中的實例,最後讓學生來設計。練習由易到難、層層遞進。

但是再好的一節課也有它的遺憾之處,下面我就説説我的一點不成熟的想法:我覺得劉老師的在上課時缺少使用實質性的鼓勵語言。她每次總説“你很棒”或“你很好”等。是不是可以用“你真是生活的有心人”“你的知識真淵博啊”等等來代替它呢?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相信只要我們的教立足於學生的學,我們的課堂將更精彩、更豐富。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3

一、目標定位正確。

1、課內充分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

2、理解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3、讓學生能利用圓面積公式進行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二、引入自然。

1、複習鞏固了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同一圓內半徑與直徑關係。

2、複習鞏固了什麼叫面積,讓學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從而自然引入圓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

三、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讓學生自己動手畫圓,把圓平均分成若干份,再讓學生拼成近似的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讓他們仔細觀察,研究長方形的長(或平行四邊形的'底)是什麼,長方形的寬(或平行四邊形的高)是什麼,從而推導圓面積的計算公式。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探討的地方

在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為了照顧中差學生,教師應充分了;利用教具或課件展示,讓學生有充分的觀察和思考,真正感悟圓面積公式推導的整個過程。其次是在計算公式中對半徑的平方還需要指導和練習,以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實際過程中很好的運用。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4

本週二,我聽了謝老師執教的《年月日》。整節課,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教師激情飽滿,學生積極參與,通過師生互動,謝老師營造了一個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聽完這節課後,有很大的收穫,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教師精心備課,重視課堂常規,使教學紮實有效。

本節課開始,教師問學生今天是哪年哪月哪天,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來引出本節課的課題,與學生談話中進行了新課的導入,貼切自然,順理成章。

2、體現學生自主探索,注重知識獲得的過程。

本節主要採用多媒體教學,引導學生觀察辨析、自主探究,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通過看日曆填信息,在白板上標一標、圈一圈等活動,瞭解大月、小月以及特殊月2月的概念。通過交流讓學生自己發現月份的不同,更有利記住12個月天數的區別。藉助多種不同的方式,如、念着記、記單雙數、拳頭法、記歌訣等記憶大小月份,生動活潑,有趣,有助於學生的記憶。

3、練習設計巧妙,層次分明,讓學生深深的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年月日》2

上週三中午,我聽了朱xx老師執教的《年、月、日》一堂課。整節課,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教師激情飽滿,學生參與積極,通過師生互動,朱老師營造了一個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聽完這節課後,有很大的收穫,主要體現以下幾方面:

一、重視課堂常規,組織教學紮實有效。

在朱老師的課堂上,我們能看到孩子舉手發言時候筆直的小手以及很好的傾聽習慣。因為有了很好的課堂常規,就使得課堂教學紮實有效。

二、以學生髮展為立足點,以自主探索為主線,注重知識獲得的過程。

朱老師應用情景圖片和年曆卡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練習設計巧妙,層次分明。

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於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就有必要有意識地設計和生活相關的練習和活動,把數學應用於實際生活。朱老師的.練習設計巧妙,針對性強,強化了學生對年月日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不僅練習形式新穎多樣,而且讓學生深深的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而且設計闖關訓練,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體現了思維訓練的層次性。

值得商榷的地方有:

一、大月/小月的概念應在課堂對學生進行隨機滲透。

二、預設與生成的把握應準確到位。當老師佈置學生記下自己的生日,並在年曆表上圈出時,老師有必要對學生介紹公曆年份和農曆年份的認識。

三、黑板上的板書對一年有十二個月的歸納和表述不夠完整,只寫出了七個有31天的月份。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5

《年月日》是國小階段“量與計量”知識板塊中的一節概念課,“年、月、日”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聯繫,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

一、本節課的特點

1.以問題驅動,情境創設巧妙且貫穿始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及時進行激勵評價,學生學習的'熱情較高。無論課前交流還是課中學習,老師適時恰當地運用讚賞、鼓勵的語言評價,共計28次左右,評價語言較為豐富,既有肯定的評價,也有導向性、針對性評價。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活動中充分地表現自我,樂學,愛學。

二、教學思考

1.教師發問的次數較多,較為細碎,加強發問的針對性。

2.評價語言豐富,加強評價語言的準確性,計算結果對錯,應是計算準確,而不是計算的好。

3.加強評價語言的導向性。當學生回答問題聲音較小時,及時評價,你回答正確,如果聲音洪亮就更好了。

4.減少重複性的語言評價,20分鐘的微課,28次左右的評價,平均1分鐘1次,評價過於頻繁,教師説得過多,學生會聽覺疲勞,起不到評價的作用。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6

今天上午聽了陳老師《認識小數》這一節課,《認識小數》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7單元的內容,本課教學是學生在學習了整數和初步瞭解了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習小數的起始階段,是對數的認識的又一次擴展。 聽了這節課,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現從以下幾方面談談。

1、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促進知識經驗的遷移。

小數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就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從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景,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景“逛超市”“搶紅包”中,感悟小數的含義,體會數學回歸生活,讓每一個知識是充滿生活的氣息,找身邊的小數,得出要研究的素材。基於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展開教學,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由它們所見所聞的生活中的小數入手,引導學生探究小數的含義,這是一種立足現實生活現象,獲取數學意義的教學思路。“小數”這個概念對學生來説本來就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大量接觸小數的機會,陳老師將學生熟悉的商品價格作為課程資源。其次,陳老師也藉助長度單位來初步認識小數,在上出示米尺,給學生一些長度,比如説10釐米相當於是1分米,用分數表示為米,小數表示為0.1米,從而把整數、分數和小數的知識點都聯繫在一起。

2、給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

基於“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陳式”的理念。教師給學生提供了觀察思考的時間,給學生提供了交流的機會。由運用熟悉的米尺直觀認識,,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再到抽象概括小數的意義,實實在在地給學生創設了一片自主探究的天地,真正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課堂上,學生通過自己觀察、思考,瞭解1分米,3分米,7分米——寫成0.1米,0.3米,0.7米的變化,認識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學習陳式,又促使學生觀察、獨立思考、積極交流,讓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鍛鍊、提高各陳面的能力,全面發展。

3、注重了數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

小數在現實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即便是兒童,也經常會接觸到一些小數。老師充分利用了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創設了較為豐富的,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用商場裏商品的價格,讓學生感悟小數。通過這個環節,使學生把數學知識帶到了生活中去,又把生活中的數學帶回了課堂,學生通過收集,會發現很多,因此也會進一步覺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很大,離我們的生活很近,從而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內動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整節課中,陳老師能及時給予學生鼓勵性語言,營造寬鬆的課堂氛圍。並讓學生們時時給予掌聲鼓勵,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師生交流平等積極,並叫學生用分數對教師的這節課進行評價,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成功和愉悦。

稍稍不足之處的是:在教學中有點“趕”的感覺,特別在以米作單位的小數表示身高時,這個環節中,學生沒有經過充分的思考內化知識過程。在以元作單位的小數表示的含義教學環節中,學生已有了生活經驗,可以重點放在總結小數各數位表示的含義,在教學以米作單位的小數表示的含義,加強學生説的能力和説的過程的訓練,學生才能對知識由整體認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7

《萬以內加法》的教學,是學生學習了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口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起着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

本節課是一堂計算教學課,李宏老師根據數學新課標的基本理念,能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主要體現在下面幾點: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李老師根據課本的素材進行合理地設計,李老師根據學生喜愛的動物東北虎、丹頂鶴、蜥蜴、青蛙四種動物圖,並出示中國部分動物種數統計表,為學生創設了一連串的問題情境,用動物提問題,“中國特有的鳥類和爬行類類一共多少種?”“鳥類比爬行類多多少種?”等問題,學生都提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

教學例題時,李老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先出示不進位的271+122=,再出示進位的271+31=,重點指導滿十向前一位進一。筆算過程師指導學生説:如271+31=先把相同數位對齊,再從個為加起;個位上1加1得2,在個位下面寫2;十位上3加7得10,,十位滿十向百位進1,再加進上來的'1得3,得數是302。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能完整回答。

三、練習設計具有針對性,設計的標題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從而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

建議:老師應重指導,引領學生在探究中去發現計算方法。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8

本節課,沈老師能從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出發,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設計教學。教學中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即數方格的方法遷移到長方形面積的推導,讓學生通過動手擺小正方形,用尺量長與寬的長度等等,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學思路清晰,教學設計有層次。

這是一節平面圖形和計算相結合的課,其中既有結論的推導,也有結論的應用。整節課,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學思路沈老師注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訓練,每個操作環節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動來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理解,突出重點難點的內容,整個教學詳略得當,重,難點把握準確。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探求新知重過程與方法。

我覺得這節課充分地體現了新的數學課程理念。在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中,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去理解數學知識,獲取學習方法。老師課堂中始終圍繞着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新課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教學效果。整節課從動手探究→方法歸納→方法的應用上環環相扣,通過自己動手移一移,擺一擺,算一算的方法來探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了對公式的理解。教師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逐步推出計算公式,再推廣到身邊的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為今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應用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3.注重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要求,在教學中沈老師特別注重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學模式,發揮羣體的積極功能,使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並達成團體目標。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在小組探討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現,她對小組裏交流的要求説得明確而簡要,我們可以明確地觀察到,這對學生的操作,對整節課的展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組討論流於形式的現象。

4.教態自然親切,師生關係融洽。

課堂上教師通過對學生所展示出來的強項智能的肯定,進一步激發和引導,可以帶動和喚醒其他智能相應的發展,從而,有效的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提

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自我的認識水平。新課程,給我們更大的啟示,要關注學生,給學生一個寬鬆的氛圍,給一個合理的,恰當的,鼓勵的評價。老師很好的注意到了這一點。整堂課,老師始終面帶燦爛的微笑,對於學生漂亮的發言,總是,給予學生掌聲和讚揚聲,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對於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學生,潘老師總是耐心的加以啟示,引導,點撥。讓學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錯了也不要緊,讓學生處處,時時感受到老師的温暖,班級大家庭的融洽,和諧。這也是我們教師努力改進的地方。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9

1.關注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使算和用有機結合。

數學課程提倡向生活世界的迴歸,強調數學教學與生活的聯繫,計算教學更是不能只是簡單的計算,要把計算和生活應用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本課從例題材料(分氣球)到練習設計購買方案,都充分利用生活素材,以用引算,以算為用。學生充分的感受到數學學習是有用的,它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重視算理探究過程,提倡算法多樣化。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計算教學的關鍵。教學時,我注意讓學生主動探索口算方法,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索過程,獲得新的口算方法。在説算理的.過程中,圖式結合,讓學生更清晰思考的過程。説時引導學生把過程説完整,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算法的選擇上尊重學生的想法,兩種算法各有優點,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

3.尊重學生主體,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本課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動探索者。首先放手讓學生自主嘗試解決8020,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展示自己的思維,使每一位想説的同學都有機會去説。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法,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歡樂。

4.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好習慣是一位良師益友,有些學生往往很聰明,內容掌握的也很好,可在簡單的計算中出錯誤。究其原因是做時只圖快,做後不檢查造成的。課堂上我經常表揚認真、仔細的同學,讓同學友情提示,促使學生在計算中良好習慣的養成,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儘管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但仍有許多不足。這是我頭一次在這樣大型的教學大賽中講課,好緊張,有些細節未能顧及。如:8320,學生彙報算法時,忘了追問83為什麼要估成80?對學生反饋的信息處理的不太完美。同時我也很少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和評價同學們,若課堂中多一點兒童化語言可能就會另有一番風景。

總之,一堂課從設計到實施不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總會有收穫、有感悟,它將為我以後的課堂教學借鑑。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10

人教版國小六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

《分數除法》評課稿

主評:xx

這節課是選自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內容,這節課的內容較簡單,如果單純的從形式上去教學它們的關係:一個分數的分子相當於除法中的被除數,分母相當於除數,相信學生一定學得很紮實,但這樣以來算理往往被忽視,為了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漆老師這節課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下面我做一個簡單的點評,有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明確,合理,符合教材要求和學生實際。同時,漆老師還準確地抓住分數和出發這個教學重點,通過列式計算、觀察發現規律、總結規律、運用規律進行練習等教學過程,進行了()次有效的強化,關鍵的知識得到落實。漆老師對教學素材做了個性化處理。這節課的開始從把8個蛋糕、4個蛋糕、到1個蛋糕平均分給4個同學,最後到3個蛋糕平均分給4個同學,每個同學分得蛋糕的多少?引發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在教學中為了能讓學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老師讓學生在小組中動手分圓片。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兩種不同的分法,不僅體現了“在做中積累數學經驗”的主題,而且學生個性在小組活動中得到表現,張揚思維個性化。郭長有評:同時製成分蛋糕的'動畫課件,這樣的演示更能讓學生明白分蛋糕的過程,使重、難點得到了突破。既助於學生理解概念,也有助於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間觀念。

孫志忠評:對於本節課也有一些看法,和各位老師一起探討:在主動方面:這節課的內容較簡單,對於高年級的學生,老師還可以把更多主動權下放。例如:在後面總結規律的時候,教師大可不必一步步帶着學生,可以讓學生自己試着總結,老師適時的點撥即可。分數與除法”重難點強化的次數不夠,後進生對“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是不是都理解了呢,學生的個性是不是都得到了體現,是不是還有泡沫?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團隊提出一些改進建議:增加一次小組活動討論,多一次“做”數學的機會:是提出問題:對於被除數/除數=被除數/除數你有什麼問題?讓學生提出,並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解決。在此活動中,學習的主動權再次下放,即達到了強化重難點的目的,也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再次在做中積累數學經驗。篇二:《分數除法》案例設計評課稿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11

在聽完本小節的平均值之後,我對老師的教學設計印象深刻,我很驚訝老師會有這樣獨特的視角,教學層次的進步,整個班級,所以我不能放鬆,因為恐懼精彩的問題,哪個聰明的指導錯過了。他的優勢不能崩潰,讓我明白最深的一點是:

首先,我們可以從生活中挖掘出這麼多平均使用的例子,每個例子都有不同的重點,從不同的角度挖掘平均值,以及對未來的中值和數量的研究。

二,精心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前三組數據設計巧妙,因為平均意義更抽象,難以理解,老師讓學生做裁判,看哪組高層次的學生充分溝通各種比較方法,然後讓學生深入思考哪種方法更合適,通過全面分析,最終獲得最合適的平均方法。然後老師還會拋出什麼是平均值,如何找到這兩個問題的平均值,用條形圖和老師聰明的指導,讓學生觀察,分析,思考,最終探索Evenly是平均的靈魂數量,最終讓學生自己用自己的話來理解突破這一節類的焦點。多種方式解決學生的智慧,使學生的潛能發揮,體驗成功的`感覺,然後體驗創造學習的樂趣。

第三,這類教師重視觀察,比較法,發現法和討論方法等方法的應用,培養學生思考,溝通和表達的能力,教師認為學生有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學習,因為我通常害怕學生不能來自己,似乎完全相信學生。

第四,通過分析情況,解決問題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平均概念的理解,實現了在日常生活中尋求平均的實際意義,而且為學生創造自由表達。交流機會,提高他們的數學溝通能力。

第五,實踐設計的聰明才智,既有性又有趣。有水資源,奧運會等問題,在一個輕鬆的環境下,讓學生進一步深入瞭解平均的意義,也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從生活,回到生活到概念。

第六,教師和強烈的親和力,很強的掌握教室的能力。教師借用輕鬆幽默的語言感染學生,縮小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全班學生非常熱衷學習,學習效率也很高。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12

何老師執教的是三年級下冊的《搭配問題》,首先我要説的是何老師原來是帶國中數學的,現在帶三年級,從這堂課可以看出語言幹練、富有親和力,邏輯思維清晰,説明何老師適應力很強、轉型很快。

這節課主要以直觀的內容為主,她充分利用了教材資源。在情境創設時以低段學生喜聞樂見的美羊羊開生日宴會為主線,選取學生熟悉的吃早餐、穿衣、選禮物作為學習素材串聯起來認識生活中的搭配問題,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等待着我們去發現。

本節課是一節實踐課。課標的第一學段中綜合與實踐的目標是這樣指出的:1、通過實踐活動,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體驗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的過程,獲得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2、在實踐活動中,瞭解要解決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3、經歷實踐操作的過程,進一步理解所學內容。

本課的目標重在通過搭配問題以培養學生有序全面思考的能力,體會有序的好處“不重複、不遺漏”。從制定目標上看何老師制定的比較具體、合適。整個教學流程很清晰,從設計搭配圖讓學生動手操作擺一擺、畫一畫、連一連、讓學生體驗“做數學”。到合作學習、探究方法,從實物圖去擺,到學生抽象到用數字、圖形代替連線,再到練習時總結出用乘法解答,都是通過學生的展示和學生自己“説一説”,得到的,讓學生體驗“説數學”。最後用所學知識解決類似問題,如 “讀書好” 鞏固練習的設計,讓學生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老師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方式,很好的`落實了“有序思考”這一重難點。另外教材裏僅僅給出兩種連線方法:一種是每件上裝跟不同的下裝搭配起來,這樣就有兩個連線圖,另一種是將第一種連線中的兩個圖合併起來的綜合連線。並沒有出現2×3這樣的乘法算式,而今天的課堂中出現了,我認為這是合理的,因為三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直觀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在經過前面一系列的討論交流後,學生能意識到有序搭配,在這個前提下,算式的得出是水到渠成的。

俗話説的好“教學永遠是門遺憾的藝術”,我認為有些地方還是值得商榷的。

1、感覺課堂上生成的東西有些少,分析原因:一是課前,她看時間還多,讓學生翻書預習了,雖然預習也是一個好習慣,但這節課比較簡單的,一讓看了,學生就有了定式思維了,沒有了發揮,原因二是提問過於簡單,你一問學生馬上就能一口回答,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太少,只在鞏固練習時2*3的算術發揭示時,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

2、過度依賴課件,練習“拉動紙條”學生都已經把答案説的很清楚了,也有學生上台投影展示了,就沒有必要再課件重複回放。

“有序“的揭示哪裏總感覺有點不太自然。如果在例題的教學時,出示了2件上衣3件下裝後,一共有多少種搭配方法,你準備怎樣搭配?”再追問一句“擺的時候再想想怎樣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學生其實都會用前面學過的定位法來解決,這時候你自然而然的就可以揭示出“有序”。後面在學生活動的時候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問用定位法“有序”的擺,我們就能做到?,學生就不需要教師提示“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呀?”學生就會答不重複不遺漏。教師在小結時:“這都是要幹啥?”我們能否換一種問法:“同學們你覺得在簡單的搭配中要注意些什麼呢?”

第二,在例題教學完後,咱們加一件上衣,現在就不是他們預習時預先知道的答案,增加一下難度,有坡度的,有意識的設計題型,讓學生要跳起來夠一夠,可能課堂上生成的就會多一點了。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13

一、課前引入比較有新意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來展開教學,所以艾老師在本節課開始時,先讓學生來猜一猜發到的古文中有幾個字,這樣一來,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體現了學科間的聯繫。另外,讓學生先來估計一下有幾個字,也培養了學生對數的估計能力,同時通過這一活動,也可以瞭解到學生的知識的基礎,充分了解了學生的認知起點以後,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教學,學生已經會的,就不必過分強調,對於學生還未理解的,就可以放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獲取新知。

二、注重學生對於1000的概念理解

發展學生的數感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任務之一。數的認識由100以內擴展到1000以內,數目增多了,增大了,內涵更豐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引出1000之前,蔡老師首先讓學生明白數數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但是隨着數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個一個數,十個十個數擴展到用更大的計數單位來數。為了讓學生建立具體的數感,教師又利用小棒,讓學生從一個一個數到十個十個數,再到百個百個地數,最終引出10個一百是1000。在整個過程中,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及時進行強化,相信學生腦中所建立的1000這個概念,已經相當深刻了。隨後,蔡老師又讓學生再去數一數剛才的古文,“你打算怎麼數?”學生很自然地便能夠自主優化出最佳的數數方法,一百一百地數。通過這一活動,再一次強化了1000在學生腦中的印象以及對於1000的感受與認識。這一系列的教學設計,都充分體現了教師對於教材、對於學生的充分鑽研。

三、運用計數器讓學生明確數的組成對於不同的計數單位,所表示的數的意義是不同的`

蔡老師運用計數器直觀地向學生展示1000以內數的組成,通過在計數器上撥出不同的數,使學生在瞭解到數的組成的同時,也解決了讀數中出現的幾個特殊情況,當中間出現0時,不能省略,因為這一個0是表示佔位。

四、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數是數出來的

本節課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充分重視數數。教師設計了各種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學生數數。如讓學生從千字文中找到第985個字後接頭往下數,在這一過程中,蔡老師首先讓學生自己再數一數,然後由學生上台示範數,再由學生自己數,最後讓全班一起數,讓學生充分感受數數的過程,突破學生在數數中遇到整十整百的難關。隨後,又能過三輛火車,由淺入深,體現了練習的層次性與開放性。最後又通過生活中的數,讓學生體驗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密切了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14

12月25日,我參加了縣骨幹教師研修班在桂芝國小的活動,當時我是抱着學x的態度去參加這次活動的,故而非常認真地聆聽了3位老師的《整理與復x》,現在就顧老師的課説説我的看法。

一、課前溝通,拉近師生心理距離

課前,顧老師首先作了簡短的自我介紹,接着引導學生根據P107頁上的表格提示進行了交流。我認為,顧老師這一環節設計得很好。因為是借班上課,學生跟上課老師之間比較陌生,上課的老師對學生的學情也不是很清楚,這樣一來,既消除了孩子跟老師之間的陌生感,縮短了心理距離,上課的老師也大體上了解了一下學情,以便在接下來的課上有的放失。

二、創設情境,銜接零散知識板塊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x,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教學中,顧老師創設了小華一家逛商場的情境,將萬以內數的讀寫、大小比較,24時記時法以及克和千克三個零散的知識板塊銜接起來,避免了傳統數學復x課講、練、評的單調乏味,從而激起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復x課的效率。

三、微笑課堂,展示教者人格魅力

在課堂教學中要真正進行有效的、高質量的對話,其前提是營建平等、民主的人際關係,使學生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形成一種和諧的教學氛圍。整節課上,我們顧老師的臉上始終掛着一絲温柔、期待的微笑,讓我如沐春風,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學得輕鬆、愉快。相比之下,我自己的課堂氛圍就沒有她明主、平等,這將是我今後要努力的一個方面。微笑課堂,學生學得輕鬆,教師教得愉快,何樂而不為呢?

四、建議

1.在某些具體知識點的梳理上,我們是不是可以適當地放一放手。我個人認為;復x課,教師主要是幫助學生把學過的知識系統化,使這些知識在學生頭腦中豎成串,橫成鏈,形成一個知識網絡,沒有必要像老鳥餵食一樣,把每個知識點都嚼碎了餵給學生。其實我們可以在適當的時機拋出幾個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歸納總結,然後稍加點撥即可。比如在復x24時計時法和普通計時法時,我在教學預案中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1)誰來舉例説明如何把24時計時法轉換成普通計時法?(2)誰再來舉例説明如何把普通計時法轉換成24時計時法?(3)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有什麼區別?完了之後,我準備了三組題進行反饋練x,第一組是將24時計時法改成普通計時法,第二組是把普通計法改成24時計時法,第三組“我是小包公”,判斷改錯。

2.在練x題的設計上是不是可以出現一個“坡”度,這樣孩子可以獲得一種“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悦。

3.在復x萬以內的數時,顧老師出了這樣一組題:用0、9、3、6四個數組成一個四位數,其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讀零最大的是(),讀零最小的是()。當時顧老師是這樣處理的,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後在集體交流,説説是怎麼想的。即使顧老師當時指名説了思考過程,但我發現本題中的後兩個答案對孩子來説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我當時想,如果顧老師能把思考這道題的方法剖析給孩子們聽,即:讀零最大,首先考慮把零放在中間,即十位或百位,因為要最大,所以零隻能放在十位上,零的位置定了以後,這個數要最大,所以千位要最大,放9,然後是百位最大放6,最後是個位上放3,這樣這個數最大就是9603。

不讀零最小是(),因為零要不讀出來,所以只能放在末尾,也就是個位上,因為這個數要最小,所以千位上只能放3,百位上最小放6,十位上最小放9,這樣不讀零最小就是3690。我想顧老師這樣講一下,對於中等或中等以下的學生來説,他們就會更明白答案的來龍去脈了。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15

一、目標定位正確。

1、課內充分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

2、理解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3、讓學生能利用圓面積公式進行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二、引入自然。

1、複習鞏固了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同一圓內半徑與直徑關係。

2、複習鞏固了什麼叫面積,讓學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從而自然引入圓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

三、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讓學生自己動手畫圓,把圓平均分成若干份,再讓學生拼成近似的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讓他們仔細觀察,研究長方形的長(或平行四邊形的底)是什麼,長方形的寬(或平行四邊形的高)是什麼,從而推導圓面積的計算公式。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探討的地方

在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為了照顧中差學生,教師應充分了;利用教具或課件展示,讓學生有充分的觀察和思考,真正感悟圓面積公式推導的整個過程。其次是在計算公式中對半徑的平方還需要指導和練習,以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實際過程中很好的運用。

——————《統計》評課

這次景東杯課堂教學比賽,我聽了李丹老師上的《統計》這一課,作為一名教齡還不滿一年的年青教師,我覺得李老師這節課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整節課從新課的引入,新授,練習和課堂小結各環節的安排比較合理,有序,層次清晰,練習設計有層次,有拓展,既照顧全體,又為個別學有餘力的學生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體現了學生的個別差異性,如果長此堅持下去,定能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本節課中,李老師能提供學生比較充足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如課中老師讓學生説説如何統計班中每種水果喜歡的人數,在出示了統計圖後,讓學生説説看到了什麼,還安排了讓學生看統計圖同桌互相提問題等等,這樣在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質疑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性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由於李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比較民主,在課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生能在課中大膽質疑,如有學生髮現教師所給的統計圖的縱軸只有17個格子,就向老師提出:如果超過17人該怎麼辦這些寶貴資源的呈現無疑是我們數學課上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愛因斯坦曾説過這樣一句話: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十個問題更重要.在這裏我也想給李老師提幾點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要正確地處理好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係.在統計班中學生最喜歡吃的水果的人數時,教師明知道有個別學生已重複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學向老師反映某某同學已經站立過了,但教師沒有予以迴應.)我想這是因為在教案中教師有這樣一個預設的問題:我們怎麼知道班級裏每個小朋友都統計到了呢李老師想讓這個問題能在後面順理成章地出現,孰不知這樣做反而使教師要對班級人數重新進行統計,這樣做勢必要浪費許多寶貴的教學時間,`以致後來教師就乾脆造假,把總人數湊齊就算完成了人數統計,這樣做的結果顯然使統計失去了它的真實性和它的實際意義.教師對學生的提問要規範,表達要確切,如教案中“這是統計圖嗎”這句話表達就不夠確切,應可以這樣問:這是一張完整的統計圖嗎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注意傾聽,更需要有適時的評價.在本課中,當學生完成了第一張統計圖後教師要學生回答:你是怎麼看出喜歡什麼水果的人數最多和最少當有學生回答:喜歡草莓的有16人,喜歡菠蘿的有1人,所以喜歡草莓的人數最多,喜歡菠蘿的人數最少.這樣的回答顯然與教師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反應比較冷淡,也沒有對該生的回答予以肯定並進一步啟發,但我們知道該學生從數字上看出數量的多少顯然是沒有錯的,老師對該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後啟發學生從另外不同的觀察角度來回答問題,從而讓學生從觀察直條的高低來知道數量的多少.從試教課到正式上參賽課,我覺得李老師的進步是非常明顯的,只要她繼續不斷地努力鑽研教材和改進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國小數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