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毫米的認識》評課稿(7篇)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1.17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評課稿編寫工作,通過評課的反饋信息可以調節教師的教學工作,瞭解、掌握教學實施的效果,反省成功與失敗原因之所在,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創造性,及時修正、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那麼優秀的評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毫米的認識》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毫米的認識》評課稿(7篇)

《毫米的認識》評課稿1

楊老師執教的課題是《分米、毫米的認識》。楊老師幽默風趣,親和力強,課堂上能較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節課在猜一猜、比一比、量一量、讀一讀、找一找、估一估、議一議等操作活動中認識毫米與分米,調動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各種感官參與其中,形象的演示、抽象的概括,達到讓學生真正理解、真正掌握的目的,同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這節課有兩大亮點值得學習:

一是精彩的導課。楊老師是這樣導課的:老師肩上揹着一根長長的隊旗旗杆(金箍棒),做動作,讓學生猜一猜,老師表演的`是哪個電視劇的人物。學生猜測:孫悟空。然後教師把金箍棒變短,觀察,説説現在的金箍棒有多長?(1米),再變短(1釐米),説説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1米=100釐米。教師問:“還有其它的長度單位嗎?”引領孩子們自然而然的進入新知的學習之中。這樣的導課,即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較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富有趣味性,同時也較好的回顧了前面學習的知識:米與釐米的認識,為下面的學習做好準備。我在想:如果我來設計這節課,我是做不出美猴王的動作,也想不到用金箍棒的變化把舊知的複習隱含其中的。相比之下,直接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回顧舊知,遠不如楊老師的這種設計活潑有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是毫米的感知。在感知1毫米大約有多長的時候,楊老師是這樣設計的:先量出約1毫米長(厚)的物體,如硬幣的厚度、銀行卡的厚度等。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物體,然後抽出,觀察兩手指之間的長度,然後再放入,再抽出,這樣反覆操作,反覆觀察,經過不斷的感知之後,楊老師提出問題:“你想對毫米説什麼?”孩子們紛紛説:“你太小了”、“你太短了”、“你怎麼這麼短呀”。然後得出結論:毫米是用來測量較短物體長度的。在我教學毫米認識的時候,這一環節我卻沒有這樣讓學生捏一捏,而是讓學生直接根據自己的感知用手指比一比,相對來説:直接用手指比一比遠不如這樣捏一捏的感知更具體,更形象,感知也更加準確、充分。看來,一節課的各個環節都需要我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精心的設計和思考,很多時候,換一種設計方式,會更適合孩子,會讓孩子的理解更深刻。

一點值得商榷的地方:課堂上,在楊老師開始引領學生認識分米的時候,到下課還有5分鐘的時間,到進行練習的時候,已經下課了,感覺對分米的認知有些倉促,而相對來説,分米也是學生不容易感知、理解的。在學習之前,我與楊老師進行交流過:可不可以這節課只認識毫米。這樣就可以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感知與操作,從而更全面的認識。很多時候,我們在解讀教材的時候,不僅僅要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與安排,更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的使用,讓我們的教學設計更加適合我們的學生,更利於學生的學習。

《毫米的認識》評課稿2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並且通過學生自己的實際測量,感悟並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本節課吳老師教學環節清晰,層次分明,重難點突出。

1、從這部分知識特點來看,長度概念在學生的思維發展中屬於遺忘較快個一個知識點,學生因為日常應用較少,知識點空間想象能力需求大,固在教學本課時應充分挖掘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印象。教師在處理這部分知識特點是,合理巧妙的情境引導,用最短的時間幫助學生回憶長度概念,並通過實踐激發學生的`長度的空間觀念。

2、從學生主體性,教師引導方面來看,長度概念的掌握論方法實踐操作優於其他任何教學手段。而本節課教師則充分考慮到這方面,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教師引導為輔;以學生動手探索為主,教師談話傳授為輔;以學生綜合感悟總結為主,教師總結評價為輔。整個教學流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合理引導角色。

3、教師通過量一量、畫一畫、數一數、找一找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了知識,參與面廣,活動量大,在活動中提高了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並且課堂氣氛融洽,學生聯繫生活,深化概念,過程不做作也體現了數學美、符號化,對於學生的後階段的學習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毫米的認識》評課稿3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並且通過學生自己的實際測量,感悟並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從總體上來看,這篇教案設計重點突出,環節清晰,層次分明,鞏固獨特到位。下面就本節課的總體及細微之處表達一些個人的想法。

在複習舊知階段。長度概念在學生的思維發展中屬於遺忘較快的一個知識點,教師合理巧妙的情境引導,用最短的時間幫助學生回憶長度概念,並通過實踐激發學生的長度的空間觀念。教者首先讓學生回憶學過的米和釐米單位,並用手比劃一下它們的長度,激發學生的長度空間觀念,直接進入今天的學習主題。

在教學新授新知分米階段,本段的設計巧妙之處就是將知識簡單化,讓學生在量的過程中建立1分米長度概念,教者通過看一看、數一數、找一找、畫一畫等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感知長度單位概念,得出1米=10分米。在交流畫1分米的.畫法時,有多種找出1分米的方法,比如刻度0—刻度10,刻度1—刻度11等等,教師總結也就是畫滿刻度10,就是1分米。然後互相檢查是否畫了1分米,這樣的一個活動過程,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間的差異,採用互查,互學等形式,完美的體現出差異教學思想。

通過讓學生用釐米作單位,去量數學書的厚度的活動,讓學生意識到不足1釐米時,為了測量的精確,我們需要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即毫米。切實地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在實際操作中逐步建立起毫米的表象。然後講述:直尺上1釐米中間有一些小格,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你能用自己的手指比畫一下1毫米的長度嗎?此部分講解非常細緻到位,值得我學習。

注意細節”是教學成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把握了教學中每個細小的環節。“大約”一帶而過,既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長度單位,也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嚴謹意識。特別是在認識1毫米1毫米地數時,數到5毫米的刻度線時,讓學生觀察這個刻度稍微長些,是5毫米刻度線,滲透讓學生以後看刻度時更準確更快的方法。這個方面講解得很細緻。

從多媒體應用方面來看,教師能夠把握每次集體交流過程,通過實物展台呈現給每位學生,照顧了全體,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建議:1、隨着數學的綜合化,數學的長度單位不在是生硬的文字,而是生動形象的字母符號等等,所以,在學習分米和毫米單位時,可以順其自然地介紹他們還可以用字母符號來表示,這樣更加地全面具體。

2、教者在最後一環節安排學生合作:選擇長度單位再測量,並寫出來。時間太急促沒能完成,結果就匆匆結束讓學生課後完成,這樣的活動不算完整,好多學生是不能完成的,也不懂的,不是一個完整的課堂,我想有佈置就應該有檢查和評議。

《毫米的認識》評課稿4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屬於計量單位的教學,是在學生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並有了一定的度量能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安排的'本課教學內容是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並且通過學生的實際測量感悟並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但鑑於學生年齡較小,分米和毫米在生活中接觸得比較少,費老師調整了教學內容,把“分米和毫米的認識”分為2課時進行教學,本課只要“認識毫米”,減緩了學習坡度,降低了學習難度,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回顧課堂,費老師在設計上對學生對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這類抽象的知識引導地很細緻,這樣的教學更容易讓學生建立一個空間模型,讓他們在頭腦中形成毫米的概念。

1、對二年級學生來説,計量單位的學習比較枯燥乏味,費老師能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看一看”、“數一數”、“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從而對毫米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活動中提高了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並且課堂氣氛融洽,學生聯繫生活,深化概念,對於學生的後階段的學習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2、十分注重對細節的引導。如在引導出1毫米後,教師問:“1毫米有多長呢?”問題拋出後,先讓學生在尺子上找一找1毫米,再和同桌説一説1毫米有多長,引導學生在通過獨立思考找到1毫米之後,在進行同桌交流,最後再組織全體討論,對1毫米的概念認識十分到位。

3、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費老師舉了很多例子:1分硬幣、電話卡、信用卡、一沓紙等物品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還讓學生説一説生活中用毫米作單位的物品,加深印象。同時學生能感受到數學知識源於生活,用於生活,體會數學與周圍生活的密切聯繫。

4、環節設計紮實有效。特別是在教學在練習本上畫一條8毫米的線段時,注重引導學生觀察直尺,充分利用直尺上的5毫米線,既教給知識,又培養技能

總體而言,這節課教學流程重點突出,層次清晰,教學效果好。

《毫米的認識》評課稿5

今天聽了一節《認識分米和毫米》。“認識分米和毫米”是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的,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並且通過學生自己的實際測量,感悟並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瞭解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在實際生活中提高估測能力;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這節課田老師上得很精彩,也很紮實,我感觸頗深。下面我就這一節課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教學長度單位時首先要引出單位。田老師從學生已經認識的兩個長度單位入手,先讓學生回顧米和釐米兩個長度單位,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繫,有利於學生新知的掌握。比如:讓學生比劃出一米和一釐米的長度,他們之間有什麼聯繫,然後讓學生再去填上合適的單位,一幢樓房高20();一盒飲料8()。在“飲料盒8釐米後,設計了一個吸管1()”,由此激起學生探尋釐米以外的長度單位的強烈願望,這樣就非常自然地過渡到了新課分米的認識。在講授1分米有多長,教師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分米”變為學生看得見摸得着的表象——找1分米的實際長度,放手讓學生從自己的實際出發,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擴大學生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對問題進行獨立探索發現、討論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成果。田老師在教授分米,知道單憑聽講接受是不夠的,一個長度單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有效的環節,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地感受,逐步地強化。通過讓學生認一認、找一找、量一量、、畫一畫等一系列多種感官參與的活動,幫助學生比較清晰地建立了對分米和毫米的表象,所以在讓學生交流一分米到底有長,讓學生看着直尺找一找一分米是從刻度幾到刻度幾,有學生回答從刻度“0”到刻度“10”,有學生回答從刻度“1”到刻度“11”等等,教師的問題具有啟發性,帶動了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回答的豐富多彩。在讓學生畫一分米時,讓學生交流畫的時候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是從刻度幾畫到刻度幾,要畫上端點,畫完後要標註一分米。田老師還讓學生用手比劃,對着直尺比劃出一分米有多長,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着吸管的兩端,感受一分米有多長。再讓學生找一找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或厚度大約是一分米的。

在新授毫米時,田老師讓學生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學生就説出了數學書的厚度大約是1釐米。田老師説如果不用“大約”這個詞,怎樣精確地表示出數學書的厚度呢?這就需要我們一起來認識一個比釐米還小的長度單位。它就是——毫米。就非常自然的過渡到了毫米的學習。在這裏田老師“注意細節”,這也是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教師把握了教學中每個細小的環節。“大約”一帶而過,既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長度單位,也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嚴謹意識。接着田老師就講述:直尺上1釐米中間有一些小格,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你能用自己的手指比畫一下1毫米的長度嗎?這樣巧妙地引導會防止學生覺得知識傳授過程的做作。教師學生用已學長度單位量的'活動,讓學生意識到不足1釐米時,為了測量的精確,我們需要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毫米,在實際操作中逐步建立起毫米的概念。在認識一毫米之後,又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毫米的物品,比如胸卡的厚度,硬幣的厚度等等。小朋友們在操作敍述中,進一步加深了對1毫米的感知,很能體現操作與感知的實效性。通過以舊引新,激活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激發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在練習中,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繫和發展,在練習中比較,在比較中練習,強化對長度單位的認識與應用,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如活動情境——讓學生找長度是1毫米的物體;生活情境——讓學生了解生活中與毫米有關的信息,以上這些教學設計,不僅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中親身感受數學,讓他們體驗到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學,萌發一種“數學真有趣,我要學數學”的心理。

本節課的教學重在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情感和體驗,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真是其樂無窮。在教學中,讓學生在一個積極主動學習的課堂環境中,不僅真正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間觀念,而且使他們真正體會到數學好學,數學真有趣。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數學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識,而是充滿魅力和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數學教學給學生帶來的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探索的魅力、發現之餘的喜悦和無窮的求知慾。整個教學流程重點突出,層次清晰,可以感覺到教師在備課時下了一番工夫。教師通過量一量、畫一畫、數一數、找一找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了知識,參與面廣,活動量大,在活動中提高了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並且課堂氣氛融洽,學生聯繫生活,深化概念,過程不做作也體現了數學美、符號化,對於學生的後階段的學習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田老師這堂數學概念課,教與學都做到了以“做”為中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讓學生動手測量,親身經歷,用心總結,才能學得會,辯得請,記得牢。如果真要説一些我的個人看法,我覺得有些學生忙了一節課也還是似懂非懂的,練習中卻會出現很多錯誤,班級人數多,操作活動多時,學生的注意力易分散

《毫米的認識》評課稿6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分米和毫米不僅是認識長度單位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學生逐步掌握測量方法和技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本節課的重點是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分米、毫米做單位測量或描述物體的長度。縱觀本節課,田老師巧妙構思,精心安排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猜測、交流等活動,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表象,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能力。與上節課相比,教學流程更清晰合理,語言表述更準確到位,具體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巧妙導入,激發探索慾望

強烈的探索慾望是學生學習最好的動力。課的伊始,田老師通過簡單的複習,讓學生回憶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明確它們之間的關係,並且用手比劃出它們的長度。再通過填合適的單位,既鞏固了學生對米和釐米的認識,又通過“一根吸管長1()”,這一問題引發了認知衝突:米太大,釐米又太小了,進而激起了學生認識比釐米大、比米小的長度單位的慾望,學生興趣盎然地進入下一階段的探索學習。這樣的導入簡潔、有效。

二、注重體驗,建立清晰表象

低年級的學生容易接受直觀形象的事物,對於分米和毫米表象的建立教師重在讓學生體驗和感悟。田教師在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之後,分別讓學生在學生尺上找1分米和1毫米,用手比劃出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閉上眼睛想長度,找出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或厚度大約是1分米或1釐米,再畫出1分米長的線段等,通過豐富多彩的體驗、感知活動,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學生的認知更加真實,更加清晰。

三、聯繫生活,體現學習價值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説過:“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祕難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離實際。”因此在教學中在不違背教學宗旨的基礎上,應儘量優化以生活為背景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從中感受數學是從生活中來的。因此,數學教學中應注重內容的生活性,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主動思考,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本課教學中,教師把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安排了多次觀察直觀教具,測量身邊物體的實踐活動,學生對1分米的實際長度有一個初步的直觀印象,並且通過手勢幫助學生形成1分米的表象,接着通過找一找、看一看、數一數,使學生直觀地認識到分米和釐米、分米和米之間的關係。毫米的認識也是通過測量數學書的厚度引發出學習需求,教師同樣組織了多樣的“找一找”、“量一量”、“數一數”等體驗活動,讓學生建立了1毫米的表象,並結合身邊的'物體,如“膠帶紙的厚度”、“手機的厚度”等,豐富學生的體驗,體會出分米、毫米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現出學習的價值所在。

四、關注發展,活躍學生思維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兼顧差異。田老師充分關注到這一點,交流時注重讓學生展示不同的方法,如畫1分米長的線段,在學生展示畫法後,繼續提問:有沒有不一樣的畫法;量回形針長度時交流不一樣的想法。這樣既給了學生展示的機會,又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深化了學生的認識。

五、優化練習,增強應用意識

學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後,田老師緊扣教學重點設計了多樣的練習,有填合適的單位,有實際的測量活動,從而更好地落實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會用分米、毫米做單位測量或描述物體的長度。發展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當然,個人覺得本節課還有一些方面做得不夠到位:

一、忽視了估測意識的培養。概念教學應與估測相結合。如在實際測量時,應讓學生選擇單位後先估一估長度,再進行測量。

二、語言的表述還需進一步準確。如讓學生説胸卡的厚度大約1毫米時,教師讓學生實際測量,發現不足1毫米,教師説:以後我們還要學習更小的長度單位來測量胸卡的厚度。這樣表述合適嗎?

三、問題指向不太明確。如當學生畫完1分米的線段,第一位學生展示畫法後,教師問:有沒有畫法不一樣的?學生總是圍繞刻度0—10説自己的畫法;直到問:你是從幾畫到幾,有不一樣的嗎?學生才説出了很多不一樣的方法。課堂結構就顯得不太緊湊,導致練習拖延了時間。

四、靈活應變能力有待增強。本節課已經拖延了時間,應在交流測量結果後用一句話結束本節課,如:課後同學們可以繼續選擇感興趣的物體去測量。而不要再總結本節課學了什麼知識,要靈活應變。

《毫米的認識》評課稿7

本節課劉老師思路清晰,語言簡練,能運用多媒體技術為教學服務,並且做到重、難點突出。

1、“毫米產生的意義”在本課中是以已有知識為前提引出的問題,當原有學習經驗在實際學習中受困時,必然會產生一種新的認知,即毫米的出現。

2、在“毫米的認識”時,先認識1毫米,再到1釐米=10毫米,這個過程始終圍繞學生的動手在直尺上找,讓學生切身體會到毫米與釐米的關係,這樣直觀的體會比死記硬背更記得牢。這個環節的重點是學生的動手操作:a.在直尺上找出1釐米=10毫米。B.利用1元硬幣、身份證等物品讓學生切身體會1毫米有多長,產生一種直觀感受,為日後填寫單位做準備。

3、在“實際測量”環節中,首先先複習了物體的.長是如何測量的?一端對準“0刻度”,另一端對準幾毫米就讀幾毫米。注意的地方:

a.一端對準“0刻度”。

b.直尺的邊緣要與被測的物體的邊緣對齊。這個必須在測量前要複習到。在這設計了8毫米,有兩種方法:

一、找到5毫米的地方往後數三格就是8毫米。

二、1釐米=10毫米,10毫米—2毫米=8毫米,這裏5毫米的認識非常關鍵。

Tags:評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