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通用】四年級數學評課稿15篇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3.09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評課稿準備工作,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那麼你有了解過評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數學評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通用】四年級數學評課稿15篇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1

今天聽了兩位老師講的這節同課異構課,他們都注重讓學生經歷現實的情境,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含義,體現了新課標的相關理念。縱觀這兩節課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第一節武老師是從複習舊知開始,從而觀察幾個數字的不同,由宇航員的事例引入新課,自然真實。李老師在課一開始,就利用卡通人物—“山羊”開餐館的情境,呈現了“山羊快餐店”通過價格變化吸引顧客的故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將知識很好地融入到生活中;接着讓學生討論前後三次價格中小數點在什麼位置,以及小數表示的實際價格,使學生體驗到小數點位置不同會引起小數點大小的變化。

這樣把學生置於現實生活情境中,給學生一個真實的任務去解決,把教材的數學問題變成一個具有挑戰性、探究性的學習過程,做到了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便“課堂教學”為“課堂生活”。

二、對重難點的解決到位。

學生在經過自己的學習知道了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數,這個數將擴大到原來的10倍,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這個數將擴大到原來的100倍,由於向右移動是擴大,讓學生思考向左移動會什麼樣呢?舉一反三,讓學生來説明向左移動是縮小,向左移動一位縮小到原來的十分之一,向左移動兩位縮小到原來的一百分之一……他們説明為什麼會縮小,縮小到原來的'多少倍,這些知識是本節課講的重點、難點,通過一節課的練習,學生能夠準確的舉例説明。可見兩位老師的課堂效率很高。

三、兩位老師在設計時也有一些不同的側重點。

武老師從這節課的時間分配來看,比較注重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小數點搬家時,佔用了很大一部分時間,讓學生先學會如何移動小數點,然後引入書中的問題,這樣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就不會覺得很突兀,理解起來比較容易,課堂很紮實,而且板書簡潔有效。

李老師從觀察小數入手,導入很簡潔,為後面的教學節省了時間。她把大量的時間放在了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課件演示,理解小數點的變化,而且練習量也很大,對訓練學生的掌握程度上有很大的幫助。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下面對這節課提幾點個人的看法與大家交流:

1、我自己思考:有這麼便宜的礦泉水嗎?從4元——0.40元——0.04元,現在去買一瓶礦泉水花4分錢,是沒有的事啊,應該把數字變的大些,貼合現實生活,不能與現實生活不符合。

2、在語言上,擴大了和擴大到的意思是不一樣的,是不是該強調一下,而且也該強調一下原數這個詞,有時是與原數比,有時是與前一個數比較,需要學生注意區別。

3、李老師在板書的設計上可以再補充一些,課件演示很好,要是在寫一寫就更好了。武老師在引入時花了很長時間,我覺得可以把宇航員事件省略掉或者放到後面,由第二個練習題直接引入會更好。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2

本學期我們學校舉行數學組優質課評比時,江老師教學的是《烙餅問題》這一課。在這堂課中江老師以“烙餅”為主題,以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為主線,圍繞怎樣烙餅,才能使所用的時間最少?展開教學,設計了烙1張、2張、3張----單張,雙張餅的探究過程。充分應用教學教具,以烙3張餅作為教學突破點,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佳方案的意識,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利用手中小圓片代替餅,經歷了從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規律——建構數學模型的過程,整節課有以下特點:

一、注重問題的提出。

課的開始時,江老師直奔主題,然後引入,“烙一張餅需要多少時間?烙兩張餅呢?”當學生髮現烙一張和兩張都只需要6分鐘,這時江老師問“為什麼都只需要6分鐘?”“兩張餅怎樣烙最省時?”江老師的問,問在點子上、問的恰當、問的精練,怎樣烙最省時,是這節課的難點,重點。其實,這樣的提問還很多,如烙三張餅時,江老師先讓學生演示,一個學生烙四次,需要12分,另一個學生烙三次需要9分鐘,江老師適時提出:為什麼會節省3分鐘?怎樣才能最節省時間?這些點子問題,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思考,為學生建構數學模型,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很好地突破了教學難點,滲透了優化的思想。

《標準》中指出:當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很容易找到,而且會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的策略,這裏的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優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烙三張餅的方法,是本節課的突破點,江老師先讓學生實際操作,讓學生説出烙餅的'兩種方法,引發矛盾問:12分鐘和9分鐘的區別在哪?為什麼這樣烙省時?學生在經歷了觀察後,使他們建立了在烙餅的過程中,讓學生得出用交替烙法時間最省。教師並沒有停留在這,接着又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形成烙餅的方案,從而達到方案的優化。烙3張餅的方法在這裏是重點也是難點,把這個問題放給學生討論、合作、探究,解決了問題,再接着運用表格求4張、5張、……這些餅數的時間。然後引導學生觀察表格,展開討論普通烙法和快速烙法哪一種較方便?“你有什麼發現?”,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選取最優方案,最後總結出:餅數×一次所用的時間=所求餅數的時間,得出:奇數張運用交替烙法時間最省。

三、合理創設小組合作的機會。

新課程倡導小組合作學習,但並非是遇到問題就一定要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江老師的這節課上運用的很適當,當烙餅遇到問題時採用了小組討論的形式,而其他的一般問題都留給學生獨立思考或同桌交流,使得小組合作學習真正發揮了為突破重難點服務的作用。比如學生在烙6張餅時,提出了兩次三餅最佳烙法時,老師及時提出小組合作操作試試,讓學生自己發現還是用三次兩餅烙法更為方便。

總之,本節課很好地突破了教材的教學難點,滲透了優化的思想,是一堂很成功的課,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學功底,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3

聽了史老師《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係》一課,整體感覺教師教態自然,語言幹練,重難點突出,各環節安排緊湊,練習有層次,是一堂成功的課。以下我簡單的談談本人的一些感受和體會:

第一、從生活實際入手,激發學生興趣。教師出示了一系列有關交通工具的信息,導出了速度的`讀法和寫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二、重難點突出,教師適時點撥。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並熟練運用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係解決問題,開課時教師出示速度,讓學生寫出表示方法,並進行了認讀,教師適時引導,讓學生比較和以前我們見過的單位有什麼不同,説明了速度的單位是複合單位。為了讓學生清楚的理解速度、時間、路程各自的含義,教師一一進行了説明,特別是對於路程這個概念,更是用示意圖表示了出來,讓學生加深理解,從而更方便的研究三者之間的關係。

第三、整堂課體現了大容量快節奏

本課教學設計緊湊,環環相扣容量大,節奏快,充分利用了課上的每一分鐘。

第四、練習設計形式多樣。

練習設計層次性強,有梯度,題型靈活多樣,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關注了全體學生的成長。

建議:

1.當學生在黑板上做題出現了錯誤時,教師應及時予以説明。

2.稍有難度的題目上,教師應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4

今天李xx老師展示的是《小數的加減法》,這是整個小數計算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下面我就結合李老師的這節課,談一談我的感受。

第一、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萬以內數的加、減法的基礎上教學的。李老師很好地把握了學生學習的起點,引導學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數加減法的舊知遷移到小數加減法這一新知中。

第二、在學生進行了交流反饋環節時,李老師通過及時的引導,幫助學生掌握了重點和突破了難點。例如:在教學“小數加減法”時,通過學生板演,老師提出了三個有價值的.問題。

1、豎式計算時應注意什麼?

2、對於計算的結果,當小數末尾有0時,是怎麼處理的?

3、小數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有什麼相同點?正是隨着不斷的追問、補充、完善,得到了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即相同數位對齊,按照整數計算法則進行計算。

第三、整節課中,全體同學的參與積極性很高,主要表現在分組討論和參與展示環節。

建議:

1、在計算教學中,應對學生強調用通過多種方法驗證計算結果,培養學生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

2、缺少學生的自我學習小結,檢測完成後,讓學生自我小結一下:這一課我收穫了什麼,還有什麼沒弄懂,我課堂上表現如何,發言幾次,質疑幾次。學生通過自我小結,將整節課在腦海中再現一次,起到回顧的作用,還可體會到參與的喜悦和成功的幸福。

3、在展示環節中,學生缺少自學成果的展示,本節課學生在整數加減法的舊知基礎上通過自學、組內交流,多數學生是能夠學會小數加減法計算的,課堂上如果能夠展示的話,教師只要加以追問、補充、完善,就可使學生明確算理,掌握了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這樣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5

本次學習彙報活動中,王澤霞執教的《折線統計圖》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課堂上,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活躍,每位同學都能積極動腦,主動參與到數學的學習中,並學有所獲。

首先是教師親切的話語、適時的評價都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享受到快樂,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敢説、想説,在生生、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習數學。

本課由學生熟悉的“五一蒙山旅遊”引入,通過教師統計遊客的數量,從而統計近幾年遊客的數量。這個環節,教師沒有直接展示折線統計圖,而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先展現了條形統計圖,進而生動形象地演示了整個折線統計圖的繪製過程。這樣做既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知了折線統計圖的特徵,也為後面自己繪製折線統計圖,提供了正確的方法。

接下來,教師讓學生找出折線統計圖的要素,學生彙報時顯得比較零散,於是引導學生有序地觀察,着重觀察了統計圖上的對應點,及對應點之間線段的`變化趨勢。從而學生感知到數據的變化,即遊客數量逐漸增多,呈上升趨勢。此時教師拋出“根據上升趨勢,你又什麼感想?”,激起學生的深入思考,讓學生聯想到今年遊客的數量應該會更多,由此體現折線統計圖的應用價值,對未發生的事件進行合理的預測。

第三個環節,特意出示了原來的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學生通過對比,小組討論二者的異同,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徵:繪製簡便,能更好地看出數據的增減變化。

此外,教師還注重了數學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到折線統計圖的實例,如心電圖、學生跳繩統計圖、身高統計圖。進而感知折線統計圖在現實生活的廣泛應用。

最後繪製統計圖的過程,可先讓生自己討論要注意的問題,再通過課件演示,指導他們正確畫圖。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6

今天李老師展示的是《小數的加減法》,這是整個小數計算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下面我就結合李老師的這節課,談一談我的感受。第一、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萬以內數的加、減法的基礎上教學的。李老師很好地把握了學生學習的

起點,引導學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數加減法的舊知遷移到小數加減法這一新知中。

第一、在學生進行了交流反饋環節時,李老師通過及時的引導,幫助學生掌握了重點和突破了難點。例如:在教學“小數加減法”時,通過學生板演,老師提出了三個有價值的問題。1、豎式計算時應注意什麼?2、對於計算的結果,當小數末尾有0時,是怎麼處理的?3、小數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有什麼相同點?正是隨着不斷的`追問、補充、完善,得到了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即相同數位對齊,按照整數計算法則進行計算。

第二、整節課中,全體同學的參與積極性很高,主要表現在分組討論和參與展示環節。

建議:

1、在計算教學中,應對學生強調用通過多種方法驗證計算結果,培養學生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

2、缺少學生的自我學習小結,檢測完成後,讓學生自我小結一下:這一課我收穫了什麼,還有什麼沒弄懂,我課堂上表現如何,發言幾次,質疑幾次。學生通過自我小結,將整節課在腦海中再現一次,起到回顧的作用,還可體會到參與的喜悦和成功的幸福。

3、在展示環節中,學生缺少自學成果的展示,本節課學生在整數加減法的舊知基礎上通過自學、組內交流,多數學生是能夠學會小數加減法計算的,課堂上如果能夠展示的話,教師只要加以追問、補充、完善,就可使學生明確算理,掌握了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這樣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7

今天我們相聚在平利,一起聆聽了羅xx老師執教的《營養午餐》一課,猶如共同細品了一壺平利的八仙雲霧茶,韻味悠長、回味甘甜。不管是教學設計的起點,還是教學過程的落實都是以促進學生髮展出發的,尤其在對學生評價的時機把握上掌握的恰到好處,使整個課堂熠熠生輝。

一、學生取得突破性成功時激勵性評價

教育是一種賞識性教育,課堂中老師相信學生具有優勢和潛能,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和欣賞,比如羅老師在課堂上運用“這是一個特別了不起的發現”、“你説到點子上了”、“他的提醒非常到位”、“你特別有心思”等等這些語言,無疑是給學生安裝了後續自覺學習馬達和發動機。

二、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引導性評價

俗話説“親其師信其道”,只有讓學生放下心中的包袱,學生才能學得輕鬆。在學習中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羅老師會伸出温暖的大手幫助學生走出困境,例如“你的思路很清晰,但老師要糾正一下”、“你説的很好,老師給你提一點建議”、“孩子們要注意用耳朵聽”這些語言讓學生如沐春風,都自覺的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去。每一位學生都能自己的學習,老師就會教的無比輕鬆。

三、學生合作學習時導向性評價。

本課一共設計了三次合作學習,第一次是聽了營養專家的話,同學們自由交流時,羅老師指導到“咱們班的同學特別會學習,都會傾聽他人的想法”。第二次合作是讓同學們自己搭配不同的菜式時,羅老師提醒大家“要一人做好記錄,另一人準備彙報”,這樣就使合作學習變得有序。第三次合作學習是四人小組合作計算每種菜式的熱量時,羅老師提出合作要求:小組討論、交流、檢驗、修改,最後小組內成員舉手表決。這樣的設計就會無形中把每一位成員都捲入計算的活動中,教會了學生如何合作學習。在彙報的過程中,每一位學生都很活躍想表達自己的'想法,羅老師是這樣調控的“這節課你很積極,這次能把機會留給別人嗎?”這些評價的語言不僅能使學生收穫學科知識,培養合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擁有了學習的夥伴,感受同學的友誼。

羅老師這種準確把握評價時機的教學技藝,讓我們領略到精彩的課堂教學的魅力,為學生打造了一個完美的學習空間。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8

今天聽了同課異構活動程老師和葛老師做的《口算除法》一課,有很多的感觸。兩位老師上課語言親切,簡潔,各自展示了數學教學的魅力,符合新課標的理念,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小組活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教學效果好。

1、課前與學生的溝通方法不同,但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葛老師用“我很棒”,“我們都很棒”這樣的鼓勵語言,讓學生充滿自信開始今天的學習,而程老師是利用大家喜歡的動物,期待和一起學習的小動物,帶着期盼,集中精神開始今天的學習。

2、教學中,兩位老師都緊緊抓住本課的重點,對口算除法的整十數除以一位數的算理,進行小組互動,動手操作,教師演示等方法,讓學生對口算除法的算理理解透徹。葛老師在小組自主活動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幾種計算方法,並找到最優的一種,程老師利用小棒的平均分明白計算的算理,二位老師都將本課的重點突出,讓學生掌握了算理。

3、教學中課堂練習環節設計多樣、精煉。葛老師利用小試牛刀,男女比賽,火眼金睛會判斷,生活中的數學等新式各異的練習,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並開展比賽,讓學生產生競爭意識,而且更加嚴格要求自己認真計算。程老師利用咱陽泉的.旅遊景點,帶領學生旅遊的同時,解決實際問題,在激發學生學習的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熱愛家鄉的教育。

4、兩位老師都遵循新課標理念,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作為合作者、引導者,在教師的引導下,輕鬆快樂的學習,將課堂還給了學生,教學效果良好。

改進建議:

1、小組活動組織有序,起到活動的作用。但活動規則一定要讓學生明白,這樣才能有序、有目的的活動,在有限的時間裏活動有效。

2、加強評價,運用激勵評價的方法,更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枯燥的計算教學。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9

今天聽了史**老師執教的《最常見的數量關係》,教學中,史老師注重學生的讀、寫、理解、應用的能力,教學效果良好。

1、新課導入,史老師結合生活實際,客車、摩托車、農用拖拉機、輪船等的速度,為學生呈現了實際的生活例子,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助於學生對數量關係的理解得更為透徹。

2、教學中注重了引導、嘗試、發現、歸納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史老師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了引導,引導學生讀出、寫出速度這樣的複合單位,並在引導中發現,共同總結速度的正確寫法、讀法,速度、路程的理解,速度、路程、時間之間的關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教學內容清楚,層次分明,從速度的'讀、寫開始,自然過渡到行程問題中的數量關係,熟練掌握了本課內容。

4、教學中,史老師設計的練習針對性強,有梯度,無論是判斷題,還是根據算式説出表示什麼,還是表格形式靈活求出路程、速度、時間等,特別是最後一道限速題,解決實際問題,將數量關係有效融合,鍛鍊了學生的應用能力。

建議:課堂練習有梯度,但在安排上應該調整,如把根據算式説問題放到後面,學生通過前面的練習再做這樣的題會更容易些。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10

聽了鄧老師的這節課,收穫很多。

1、本節課是口算教學課,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看,教師充分的挖掘教材,注重知識間的聯繫,落實學生的素質培養、注重學生的能力,面向全體、注重每個學生的發展。真正成為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

2、本節課體現了教師重視學生的口算教學和重視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

3、教師注重培養學生從主題圖中找出數學信息並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針對數學問題自主探究規律,總結規律。能大膽放手讓學生嘗試學習,獨立思考的.前提下小組合作學習。

4、課堂教學中體現算法多樣化,並能引導學生選擇優化算法,整節課教師比較重視口算算理,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5、小組活動有效,分工明確。

6、鄧老師説了一個“幾百幾十除以一位數的口算”,後面的讓學生照樣子説一説,這個很好,從後面的學習中可以看出,學生根據這個就能自行總結口算的類型。

7、練習應該也很精彩。

建議:

1、80÷20=4,鄧老師説應用應該怎樣寫才完整呢,學生説加單位,鄧老師應該在黑板上寫出來。

2、每一類型的口算在學習過後應該及時鞏固一下,我看到鄧老師有設計,但應為時間問題沒有呈現很可惜。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11

我參加了學校開展的青藍互助“同課同講”活動,聽了張x和李xx兩位老師執教的《確定位置》一課,給我的.感受很深,本課體現了以下特點:

1.張老師以遊戲“打地鼠”引入,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引出了課題。“找座位”是一個學生感興趣且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探究新知時,以座位“找一找”的活動進行,讓學生初步感受到:要確定位置首先要弄清確定位置的方法。同時,使學生感到確定位置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加深了學生對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印象。

2.兩位老師同課同講,銜接、過渡自然,李老師語言精練,設計的鞏固練習形式多樣,層層深入、步步推進,環環相扣。

整節課學生在有意創設的來源於生活又富有活動性的學習情境中,學得積極主動,趣味盎然,在主動參與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12

本節課,鄭老師能從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出發,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設計教學。教師的教學總體來説,是一節成功的有實效的課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目標定位準確。體現在以下幾點:

(1)通過操作活動,分類比較,初步感知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認識平行和相交,以及相交中的特殊情況——垂直。

(2)讓學生到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培養學生簡單的抽象、歸納、比較的能力,激發學生喜歡數學的情感。

2、教學思路清晰,教案有層次。

整節課,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學思路,教師注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訓練,每個操作環節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彙報交流等活動來加深對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的理解,突出重點難點的內容,整個教學詳略得當,重,難點把握準確。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3、探求新知重過程與方法。

我覺得這節課充分地體現了新的數學課程理念。在探討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時,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去理解數學知識,獲取學習方法。老師課堂中始終圍繞着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新課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教學效果。整節課教師以分類為主線,設計了兩次分類活動來初步感知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認識平行和相交以及相交中的特殊情況——垂直。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了對位置關係的理解。教師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逐步歸納出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為今後學平面幾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4、注重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要求,在教學中於老師特別注重分組活動,體現在設計兩次分類活動時,要提前把自己的分類標準在小組內交流。這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小組合作,同伴互助的教學模式,發揮羣體的積極功能,使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並達成團體目標。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在小組探討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現,她對小組裏交流的要求説得明確而簡要,我們可以明確地觀察到,這對學生的交流,對整節課的展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組討論流於形式的現象。

5、教態自然親切,師生關係融洽。

課堂上教師通過對學生所展示出來的.強項智能的肯定,進一步激發和引導,可以帶動和喚醒其他智能相應的發展,從而,有效的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自我的認識水平。新課程,給我們更大的啟示,要關注學生,給學生一個寬鬆的氛圍,給一個合理的,恰當的,鼓勵的評價。老師很好的注意到了這一點。整堂課,老師始終面帶燦爛的微笑,對於學生漂亮的發言,總是,給予學生讚揚和鼓勵,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比如當老師看到很多同學畫出兩支鉛筆的位置關係時,她欣喜的説:同學們的想象力很豐富。當學生對分類的標準提出質疑,教師説:真是個善於思考的孩子。當學生的分類標準不適合時,老師總是耐心的加以啟示,引導,點撥。讓學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錯了也不要緊,讓學生處處,時時感受到老師的温暖,班級大家庭的融洽,和諧。這也是我們教師努力改進的地方。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13

李老師教學的《小數的性質》一課,雖然我已經在班裏講過了,但是聽了李老師的這一課後,我覺得還是給了我很多啟示:

一、注重方法滲透,先學後教,引導自主探索。

在探究小數的性質時,李老師首先出示了0.1、0.10、0.100三個小數,猜一猜他們之間的關係,,大家通過預習,很容易就看出是相等的,然後李老師又及時追問,為什麼是相等的呢?從而讓大家帶着疑問自學書中的內容,這樣學生在學習時目的比較明確,而且在討論時有一定的方向,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小組彙報時,大家的彙報很有調理,有秩序,一人彙報一點知識,可見在平時小組活動中老師對學生做到了很好的訓練。

二、及時總結方法,講練結合。

在得到小數的性質後,李老師還讓大家觀察了填上或去掉0後,小數的什麼變了,什麼沒有變?而且還及時給與的'練習:0能去掉嗎?這些環節的設計主要是為了在學生今後的練習時遇到這樣的情況不至於出錯,顯示出了教師知識的全面性。

三、設計多樣化、多層次的練習,提高學習興趣。

例如:價格中的0可以去掉嗎?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可以去掉?還有一些基本的填空、判斷題等,都從各個角度考查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最後的思考題雖然因為時間的關係,學生不一定全都能理解,但是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學生的應變能力,還是有一部分人的潛力是巨大的。

建議:在呈現小數的性質時時間分配比較長,導致後面的化簡和改寫小數有些倉促。

我在講這一課時是先出示了1分米、10釐米、100毫米長的線段,讓學生觀察後發現他們是相等的,接着把他們都換成用米作單位的數,再得到結論。我發現了一個不錯的設計片段,供大家借鑑。教師首先板書三個“1”,讓學生判斷,是相等的,接着在第二個1後面添寫上一個0,在第三個1的後面添寫上兩個0,板書寫成:1、10、100,提問:這三個數相等嗎?(不相等)強調“0”可不能亂添。那麼你能想辦法使它們相等嗎?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回答可以添上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或“分米、釐米、毫米”就相等了。板書寫成:1分米=10釐米=100毫米。然後要求換成用米作單位的數,引出0.1米、0.10米、0.100米。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你發現了什麼了?讓學生從左往右看,是什麼情況?再從右往左看,是什麼情況?發現了什麼規律?引導學生找出規律: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時,小數的大小不變。

我們在講課時容易受一些課件的限制,把知識分散化,可以嘗試擺脱課件,按自己的想法讓知識簡單化一些。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14

靈武市第四國小牛曉飛説實話,我比較喜歡聽天空有風的課,因為從馬軍花那兒經常能聽到一些非常新的教學方法,開拓我的思路,今天也不例外,收穫頗多,我把它記下來,和您一起交流,希望得到您的指導。

上課內容是新學期的第一課時--《方程》,她準備非常充分,沒有利用現成的課件,自己精心設計了幻燈片,安排了四個環節,為這節課的成功做了非常好的鋪墊。

第一環節:她打破課本中為他安排的例題,從生活中常見的學生喜歡玩的蹺蹺板入手,兩個學生體重不相等和相等的幾種情況,大大吸引了孩子們,緊接着引入了書中的例1,如果想知道某個物體的重量就需要用到砝碼,在老師的設計下,學生自己總結了算式:20<5020+30=50.,並獨立完成了書中的`例1。

第二環節:紅隊和白隊進行體育比賽,紅隊得了40分,白隊得了50分,紅隊再追x分,比分會怎麼樣?學生猜測三種結果,老師適時地板書:40+x<50,40+x>50,40+x=50,巧妙地突破了例2的難點,學生獨立完成例2時,全班幾乎沒有錯,老師又從例2中板書瞭如下幾道算式;50+x>100

X+50<200

50+50=100

X+50=150

2x=100

第三環節:老師讓學生根據上面的算式特點進行分類,得出等式和不等式兩類,然後又從等式中找出了方程和非方程,並由學生自己總結了方程和等式之間的關係,嘗試用集合圈表示出來,運用了遷移的教學方法,效果較好。

第四環節:通過練習鞏固了今天的所學知識,學生掌握情況還是很不錯的。

這節課聽下來總體感受如下

1、每一個知識點的引入都很巧妙,讓兩個例題的教學都有水到渠成的感覺。

2、學生利用已有的學習經驗,自己總結出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主體地位被髮揮的淋漓盡致。

3、教師每個環節的設計都是比較到位的,關鍵時刻主導地位引領的也不錯。

4、教師在課上和學生相當平等,“請”字始終掛到嘴上,課堂氣氛很融洽。

最後感謝天空有風讓我學到這麼多,更是讚歎她對教育的執著,我要向她學習。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15

5月13日校本教研中聽了葛老師講的植樹問題,“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葛老師利用學生的動手操作,小組活動等形式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明確了植樹問題中兩端都栽情況的解決問題,教學效果良好。

1、導入新課的形式新穎,教師利用猜謎語的形式導入,激發學生興趣,在伸出雙手,找出手指之間的間隔,理解間隔的概念,以及間隔數,將複雜的問題形象化,學生易學、易懂,開了一個好頭。

2、葛老師上課的`思路比較清晰,她先提煉出數學模型(間隔數+1=棵數),最後將這一數學模型應用與生活實際。整堂課節奏緊湊,層層深入,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引發了樂學的動機,在開放的課堂中提供了樂學條件,在活動的氛圍中增加了樂學的體驗。在上課過程中,“猜想到驗證”的學生學習過程一直貫穿着整節課中。

3、課堂教學體現系統性。葛老師能靈活構建知識系統,注重教學內容的整體處理。能活用教材,讓資源啟迪探究。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通過例題,讓學生比較系統地建立植樹問題中“兩端都要種”的情況。

4、課堂練習設計合理,如採用表格的形式出現不同的已知的條件,解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感受植樹問題服務於生活,同時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5、葛老師還注重了利用例題的教學進行了歸納與總結,經過老師與學生的共同研究交流,總結出瞭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的學習。這節課充分體現了老師與學生、教法與學法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