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趕海》評課稿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1.49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評課稿,所謂評課,是指對課堂教學成敗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評估,並且能夠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課堂上的教育行為作出正確的解釋。那麼優秀的評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趕海》評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趕海》評課稿

《趕海》評課稿1

昨天參加了把握年段教學特點,創設有效訓練情境——武進區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觀摩活動,聽了馬玲芝老師執教的《趕海》,領略了馬老師的教學風采。

馬老師的教學語言生動、簡潔,富有感染力。課文寫了一個孩子在舅舅的帶領下來到海邊趕海時的情景,生動展示了趕海的樂趣,表達了作者對大海、對生活的熱愛。全文語言清新活潑,充滿了童真童趣,作者趕海過程中的調皮、天真感染者每一位讀者。馬老師的教學緊扣一個“趣”字,趣讀、趣講、趣談,帶着孩子們在愉悦中趕海,構建了一個充滿歡聲笑語,靈氣飛揚的課堂。 上課伊始,馬老師就問:在我的記憶裏,趕海是件怎樣的事?引導到“趣”字上。寥寥數語後就轉入本課主題,讓學生説説課文寫了趕海的`哪些事?沒有拖泥帶水,進行無味的過多的導入情節。接着馬老師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畫出課文中描寫的自己認為最有趣的事情。

“趣”字開始闖入學生的視野,學生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深深感受到了趕海的“趣”,這一點從孩子們對課文段落的朗讀就能看出來。學生放聲朗讀之前,馬老師對學生説要想把課文讀得生動有趣,就要放慢速度,用心體會,讀出自己的感受。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一個個開始聲情並茂地讀起了自己畫出的句子,聽着孩子們的朗讀就能感受到學生已經讀懂了課文,已經在與作者產生共鳴,所以他們交流的時候才會説出自己認為有趣的理由,把初見大海時追逐浪花的喜悦、捉螃蟹時的快樂、逮大蝦時的好玩通過自己的朗讀展示出來。尤其是幾個語氣詞的朗讀,更是顯示出作者的驚奇、讀者的領悟,趕海的快樂時光感染着學生,使他們身臨其境。在理解“把大蝦比作武將”時,出示了大蝦和武將的圖片,找一找相同之處,並用詞形容他們,“耀武揚威、神氣活現、威風凜凜……”一個個詞語從孩子們口中脱口而出,學生們體會到了比喻的恰當、巧妙。在交流完趣事後,馬老師還讓同學們找找作者是怎樣把事情寫有趣的,接着安排了一個仿寫訓練。學生們模仿作者的寫法,結合自己趕海時的一些經歷,寫得挺有趣。但是我認為趕海這樣的經歷可能只有少數人有,如果能播放一段趕海的視頻,相信同學們對趕海會有更多瞭解。最後馬老師讓學生欣賞了歌曲《大海啊 故鄉》,緊扣着課文內容,在配樂朗讀全文中結束了教學。

從整節課的教學來看,馬老師指導學生時時在與文本進行着對話,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中,讓學生在朗讀中產生獨特的體驗,感受讀書的樂趣,實現着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親密接觸,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着,享受着語言的魅力。

《趕海》評課稿2

《趕海》是三年級下冊第四組第一課。這篇課文敍述了“我”童年時代跟着舅舅趕海的一件事,抒發了“我”熱愛大海,熱愛童年生活的真摯情懷。聽了葉老師執教的《趕海》,領略了葉老師的教學風采。葉老師的'教學語言生動、簡潔,富有感染力。課文寫了一個孩子在舅舅的帶領下來到海邊趕海時的情景,生動展示了趕海的樂趣,表達了作者對大海、對生活的熱愛。全文語言清新活潑,充滿了童真童趣,作者趕海過程中的調皮、天真感染者每一位讀者。

一、教者導入新課很自然,語言簡潔大方。

首先教學中教師教態自然、大方、得體,語言具有親和力,並能適時地讚美和鼓勵學生,課堂教學氣氛活躍,能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

二、字詞教學有特色。

字詞教學比較有特色,教師對課文重點字詞進行了歸類,有的將詞語,重點突出,不僅有效地解決了字音、詞義,特別是語氣詞和動詞的歸類非常好。

三、“一個“趣”串聯課堂。葉老師的教學緊扣一個“趣”字,找出趕海有趣的場景,再讓學生讀通讀順,最後提煉出幾個小標題,抓住文章主題,重點突出。

《趕海》評課稿3

《趕海》這篇課文的作者以飽蘸生活激情的筆墨,回憶了童年時代跟舅舅趕海的事。字裏行間躍動着作者對大海的喜愛,對童年生活的眷戀。這課內容比較淺顯,但我們不生長在海邊,“趕海”離我們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較難有真切的體驗,因此要上好這節課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恰當運用多媒體,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服務

吳老師在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利用多媒體展示、播放一些相關的圖片、動畫、視頻、音頻等,這些直觀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例如上課伊始,教師播放視頻《趕海的姑娘》,使學生對大海產生無限嚮往,將孩子帶入情境。這一設計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和思維,使學生進入文本的情境,產生閲讀期待。運用多媒體展示螃蟹、大蝦、武將等多幅圖片。特別是吳老師在講解“大蝦搖擺着兩條長鬚”時,左邊出示張牙舞爪的大蝦圖片,右邊出示身穿盔甲威風凜凜的武將圖片,形象地展現了大蝦與武將的相似點。

二、引導學生親歷實踐,感悟譴詞造句的“趣”。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吳老師在教學中,牢牢把握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注意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句,體會表達效果,體驗趕海的`樂趣。以讀為本。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交流個人感受、體驗,努力做到理解地讀,感悟地讀,讀出了味,讀出了情。品詞析句。一篇課文要賞析的字詞不少,這節課中,吳老師根據文章的語言特色,着力抓了“嘿”“咦”“哎”等幾個語氣詞的感悟、賞析,引導學生在讀中評,品中讀,讀後練,紮實地去培養學生的語感。

總之,XXX老師執教這一課,帶着學生和所有聽課老師一起跟隨作者去海邊趕了一回海。師生在共同感受趕海樂趣的同時,也感受到語文課堂的樂趣。

《趕海》評課稿4

《趕海》是蘇教版第六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敍述了“我”童年時代跟着舅舅趕海的一件事,抒發了“我”熱愛大海,熱愛童年生活的真摯情懷。有一千個老師就有一千種語文。本課中,教者用他的智慧、才情和對新課程的深切感悟,詮釋出的語文具有典型的個性。

一、人性的語文——心理相容

語文具有工具性,同時又具有人文性,這是不爭的事實。應浸潤人性的色彩,負載精神的使命,流溢生命的動感。

人性的語文,就是要挖掘課程中藴涵的美好人性。這堂課中説的是“我”和舅舅趕海的趣事,説的是“我”的童真、童心,説的是“我”熱愛大海,熱愛童年生活的真摯情懷。這些,無一不是美好情感在文本中的體現。

人性的語文,就是要創設喚醒學生、感染學生的課堂氛圍,喚醒和培植學生心中的美好情感。課程中藴涵的情感只有成為喚醒學生心靈的源泉和動力時,才能實現其陶冶、薰陶的價值。上課伊始,教師播放歌曲《大海啊,故鄉》,動情地談到:“這是一曲《大海啊,故鄉》,‘小時侯,媽媽對我講,大海就是我故鄉’每當我唱起這首歌,就想起我的童年生活。跟我一起寫:趕—海—”教者做的',就是一種喚醒的工作,調動學生的情感和思維,使學生進入文本的情景,產生閲讀期待。

人性的語文,就是要用教者自身的美好人性去關懷學生、滋潤學生。當學生用洪亮的聲音向老師問好後,教者讚道:“好,多有精氣神”;當學生劃出了表現趕海之趣的語句時,教者欣喜地説:“和我想得一樣,很會讀書”;當學生的朗讀出現問題時,教者則摸了摸該學生的頭,微笑着提醒道:“對不起,打斷一下,讀慢些,這裏是遠景,是整體描寫。”在這堂課中,教師和學生是課堂的參與者,他們真誠地敞開心扉,彼此欣賞,相互悦納;學生感受到平等和自由、尊重和理解,同時受到關愛、激勵、鞭策和鼓舞,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這種人文關懷使課堂處處充盈着奔湧的激情,閃耀着人性的光輝。這是這堂課得以存在和舒展的人文情境。

二、對話的語文——情趣彰顯

對話的語文,就是在課堂這個特定的情境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文本之間交流溝通的過程。對話的語文,不侷限於單純的語言形式,也是雙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對話。

對話的語文,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讀書。整體感知主要靠讀,有所感悟主要靠讀,培養語感主要靠讀,情感薰陶主要靠讀,積累語言更是靠讀。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上課之初,教者説:“趕海有趣嗎?趣在哪裏,哪裏有趣呢?”並讓學生默讀課文,劃出自己認為文章寫得有趣的地方。第二次讀是教師引導學生放聲朗讀2、3節:“怎樣才能讀得有趣?邊讀邊思,讀慢些給自己想象的空間。”第三次讀是指名學生個別讀、教師指導讀、全班讀相結合,讀出了趕海的情和趣。這種以“主問題”的形式帶動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採用了多層次、多方式、循序漸進的讀,使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的有效對話得以實現。[

對話的語文,不僅要讓學生體會到語文的“形”,而且還要讓他們觸摸到語文的“情”與“神”。葉瀾教授曾經説過:“我們的語文教學,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才能使其變為生命的湧動。”本堂課中,教者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將好的朗讀體現在聲音、表情、動作上”。如教者説:“摸得很小心,再聽聽,為什麼要這麼慢這麼小心?”學生回答:“因為螃蟹不容易捉到”“不能把它嚇跑”。又如:“這隻小螃蟹被我捉住了”應笑着讀;讀“捏”時作出動作等等。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被聲音、表情、動作激活了,課堂中充滿着語文的情趣。

三、生活的語文——靈性湧動

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學生帶着自己生活的知識經驗、興致靈感、思考需求參與。“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語文處處洋溢着生活的氣息。

生活的語文,就是要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出發來生成語文課程。從一定意義上説,生活的語文就是兒童的語文,就是基於兒童體驗的語文。兒童在語文實踐過程中,不但是課程意義的接受者,更是課程內涵的主動建構者。學生是以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體驗去解讀課程、建構意義的。本課中,教師坐在台前演舅舅,學生演小外甥或小外甥女,共同來表現“鬧”的場景。學生有的甜甜地、撒嬌地哀求舅舅,有的則用雙手拽住舅舅,嘴裏嚷嚷着就要今天去,就要今天去。這就是兒童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鬧”字進行的理解和對語文進行的解讀。

生活的語文,就是能用之於學生生活的語文。下課前,教師讓學生再看看課文,不懂之處可以再提出來。學生問道“退潮時為什麼有很多人?”教師將這個問題轉給其他學生,並提出下課後再繼續交流問題。在這樣的上,學生將語文與生活相聯繫,主動建構語文;又將語文拓展到生活、拓展到課外,將語文的外延擴展到整個生活。語文課程的意義在學生的建構中得到了重新發掘,這一發掘,融入了學生的情感、智慧、悟性和靈性,使學生的積累和潛能得到了噴發和湧動。

在整堂課中,還有兩點有待斟酌改進:

1、課堂中的“生生對話”沒能得到充分發揮,削弱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多元理解。

2、教師多次打斷學生的朗讀,使文本顯得支離破碎,破壞了文本的內在聯繫。

在課堂上,師生對話得很充分,但教師導得太多,引得太多,使得生生之間的對話顯得較為蒼白。在指名學生朗讀第3小節時,教師為了指導學生理解和朗讀,多次打斷學生,以自己的思想代替了學生的個性感悟,也使得整段文字被割裂、被肢解,顯得支離破碎。

我認為在學生自由朗讀2、3小節後,教師在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和學生之間展開閲讀交流。讓不同的學生展示其多元理解和個性化朗讀。學生讀完之後,可以讓其他同學評價:“他讀得怎麼樣?有沒有讀出趣味來?加入表情和動作是不是會更好些?”,通過生生對話達到互助互補、互激互促的效果。此時教師則從旁適時地點撥、引導,體現出“平等中的首席”。這樣設計,更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發揮和個性的張揚,使語文真正成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和文本之間的平行對話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