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一核五圈四帶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2.22W

提出

一核五圈四帶

2016年6月,《長江三角洲城市羣發展規劃》提出,在長三角城市羣中構建“一核五圈四帶”的網絡化空間格局。

具體

“一核”是指上海,“五圈”是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和寧波都市圈,“四帶”是沿海發展帶、沿江發展帶、滬寧合杭甬發展帶以及滬杭金髮展帶。

中國提在長江三角洲城市羣建“一核五圈四帶”

國家發改委、住建部日前印發《長江三角洲城市羣發展規劃》。規劃提出在長江三角洲城市羣構建“一核五圈四帶”的網絡化空間格局。具體為: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促進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寧波都市圈五個都市圈同城化發展;促進滬寧合杭甬發展帶、沿江發展帶、沿海發展帶、滬杭金髮展帶四條發展帶聚合發展。

國家發改委、住建部日前印發《長江三角洲城市羣發展規劃》。規劃指出,長江三角洲城市羣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外來人口最多的區域之一,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規劃提出,構建“一核五圈四帶”的網絡化空間格局。發揮上海龍頭帶動的核心作用和區域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依託交通運輸網絡培育形成多級多類發展軸線,推動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寧波都市圈的同城化發展,強化沿海發展帶、沿江發展帶、滬寧合杭甬發展帶、滬杭金髮展帶的聚合發展,構建“一核五圈四帶”的網絡化空間格局。

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按照打造世界級城市羣核心城市的要求,加快提升上海核心競爭力和綜合服務功能,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發揮浦東新區引領作用,推動非核心功能疏解,推進與蘇州、無錫、南通、寧波、嘉興、舟山等周邊城市協同發展,引領長三角城市羣一體化發展,提升服務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能力。

促進五個都市圈同城化發展:

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鎮江、揚州三市。提升南京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設南京江北新區,加快產業和人口集聚,輻射帶動淮安等市發展,促進與合肥都市圈融合發展,打造成為區域性創新創業高地和金融商務服務集聚區。

杭州都市圈。包括杭州、嘉興、湖州、紹興四市。發揮創業創新優勢,培育發展信息經濟等新業態新引擎,加快建設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湖州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全國經濟轉型升級和改革創新的先行區。

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三市。發揮在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中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和創新資源富集優勢,加快建設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發展,提升合肥輻射帶動功能,打造區域增長新引擎。

蘇錫常都市圈。包括蘇州、無錫、常州三市。全面強化與上海的功能對接與互動,加快推進滬蘇通、錫常泰跨江融合發展。建設蘇州工業園國家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區,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推進開發區城市功能改造,加快生態空間修復和城鎮空間重塑,提升區域發展品質和形象。

寧波都市圈。包括寧波、舟山、台州三市。高起點建設浙江舟山羣島新區和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寧波港口經濟圈、台州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改革創新試驗區。高效整合三地海港資源和平台,打造全球一流的現代化綜合樞紐港、國際航運服務基地和國際貿易物流中心,形成長江經濟帶龍頭龍眼和“一帶一路”戰略支點。

促進四條發展帶聚合發展:

滬寧合杭甬發展帶。依託滬漢蓉、滬杭甬通道,發揮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寧波等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和綜合服務優勢,積極發展服務經濟和創新經濟,成為長三角城市羣吸聚最高端要素、彙集最優秀人才、實現最高產業發展質量的中樞發展帶,輻射帶動長江經濟帶和中西部地區發展。

沿江發展帶。依託長江黃金水道,打造沿江綜合交通走廊,促進長江岸線有序利用和江海聯運港口優化佈局,建設長江南京以下江海聯運港區,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打造引領長江經濟帶臨港製造和航運物流業發展的龍頭地區,推動跨江聯動和港產城一體化發展,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基地,增強對長江中游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

沿海發展帶。堅持陸海統籌,協調推進海洋空間開發利用、陸源污染防治與海洋生態保護。合理開發與保護海洋資源,積極培育臨港製造業、海洋高新技術產業、海洋服務業和特色農漁業,推進江海聯運建設,打造港航物流、重化工和能源基地,有序推進濱海生態城鎮建設,加快建設浙江海洋經濟示範區和通州灣江海聯動開發示範區,打造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相協調的海洋經濟發展帶,輻射帶動蘇皖北部、浙江西南部地區經濟全面發展。

滬杭金髮展帶。依託滬昆通道,連接上海、嘉興、杭州、金華等城市,發揮開放程度高和民營經濟發達的優勢,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驗區為重點,打造海陸雙向開放高地,建設以高技術產業和商貿物流業為主的綜合發展帶,統籌環杭州灣地區產業佈局,加強與衢州、麗水等地區生態環境聯防聯治,提升對江西等中部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

長三角“新洗牌”26城入圍

6月3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佈消息,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已正式印發《長江三角洲城市羣發展規劃》。下一步,國務院有關部門將着手研究制定支持長江三角洲城市羣發展的具體政策。

這將成為長三角城市羣發展的新標尺。

長三角城市羣共涉及26個城市

在這份57頁的《規劃》中明確界定,長三角城市羣在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範圍內,由以上海為核心、聯繫緊密的多個城市組成,主要分佈於國家“兩橫三縱”城市化格局的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規劃範圍包括上海、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合肥、蕪湖、馬鞍山以及杭州、寧波等26個城市。

此外,《規劃》指出,發揮上海龍頭帶動的核心作用和區域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依託交通運輸網絡培育形成多級多類發展軸線,推動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寧波都市圈的同城化發展,強化沿海發展帶、沿江發展帶、滬寧合杭甬發展帶、滬杭金髮展帶的聚合發展,構建“一核五圈四帶”的網絡化空間格局。

“此次出台《規劃》,是為了將長三角城市羣統一規劃佈局,這樣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和市場空間由東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推動人口經濟佈局更加合理、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對推動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創新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浙江省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徐劍鋒直言,“經過近十年的積累和發展,杭州都市圈是目前概念最清晰、融合最活躍的圈層,這為融入長三角城市羣奠定了基礎。”

對於杭州都市圈,《規劃》中再次明確要求,發揮創業創新優勢,培育發展信息經濟等新業態、新引擎,加快建設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湖州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全國經濟轉型升級和改革創新的先行區。

根據《規劃》,長三角城市羣未來將在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等發展定位上實現突破。到2020年,僅佔全國2.2%國土空間的長三角城市羣將集聚11.8%的人口和21%的'地區生產總值。

浙江改革大市温州為何落選?

和之前規劃不同的是,安徽省的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等八大城市首次被納入長三角城市羣,而江蘇以及浙江的部分城市落選。

《規劃》顯示,浙江的温州、麗水以及衢州並不在長三角城市羣之列。

就在2013年,温州被納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開始融入長三角的步伐。

僅僅3年後,温州意外落選。

“剛開始很吃驚,怎麼温州會沒有?温州怎麼不屬於長三角了呢?”温州市委政研室調研員、温州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馬津龍有些驚訝。

曾經擔任温州市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主任的馬津龍覺得,“温州是浙江乃至全國改革的前沿,温州以及‘温州模式’對於融入長三角是有積極意義的。”

但在徐劍鋒看來,地理位置以及產業佈局是落選的重要原因。“温州和浙江、江蘇部分城市的產業上雷同,而且温州距離上海以及江蘇較遠,不利於各方面的交流發展。同時,此次將安徽許多城市列入,是為了將沿海發達城市的產業進行梯度轉移,温州並不需要這樣的轉移和承接。”

另據瞭解,温州、麗水以及衢州均已被列入海峽西岸城市羣範圍內(海峽西岸城市羣是以福州、泉州、廈門、温州、汕頭為五大中心城市,帶動由21個城市組成的城市羣)。“區域規劃不重複,也是考慮的重要原因之一。”徐劍鋒認為,“A規劃定位這個城市發展經濟,後來B規劃又批覆要求這個城市着重發展生態,這樣一來兩個規劃就互相沖突反而不利於城市的發展。”

另一方面,“温州和杭州、寧波、舟山、嘉興相比,與江蘇、上海的經濟聯繫比較少,融入長三角的基礎並沒有那麼好。”馬津龍同時提到,“這次列出的長三角城市羣主導產業關鍵領域和温州現有的產業格局並不一致。而且也可能還和近幾年温州的城市競爭力的各項指標走弱有關係。”

不過,今年伊始,温州已經明確提出,“加快趕跑,努力打造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的標杆城市。”

規劃建設上海至湖、嘉、甬等鐵路

綜合交通體系將成為長三角城市羣融合發展的關鍵。

此次《規劃》中着重提出了“構築以軌道交通為主的綜合交通網絡”,並強調,完善城際綜合交通網絡、提升綜合交通樞紐輻射能力、加快打造都市圈交通網、暢通對外綜合運輸通道等。

《規劃》顯示,長三角城市羣之間將陸續規劃建設上海-蘇州-湖州、上海-嘉興-寧波等鐵路(含城際鐵路),並將適時研究上海城市軌道交通延伸至蘇州、南通、嘉興等臨滬地區。

不僅如此,商丘至合肥至杭州、杭州至温州、舟山至寧波至金華間的鐵路(含城際)將作為長三角城市羣交通基礎設施的重點工程進行推進。

此外,針對長三角城市羣間的公路、水路以及樞紐站場,《規劃》也作出了明確計劃。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規劃》中還提出,鼓勵電信企業逐步取消城市羣異地移動電話漫遊通話資費,實現通信一體化和電信市場一體化,降低信息溝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