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音樂

《音樂之聲》教學設計(7篇)

欄目: 音樂 / 發佈於: / 人氣:2.45W

作為一名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音樂之聲》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音樂之聲》教學設計(7篇)

《音樂之聲》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一)體會課文是如何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手法塑造瑪麗亞的形象的。

(二)品味課文中的環境描寫、人物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

(三)揣摩語言,發揮聯想和想像,感受課文的畫面感,以及其中唱詞所體現的音樂故事片特色。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注意檢查下面的字詞的讀音和理解

崢嶸山麓

鱗次櫛比:像魚鱗和梳子的齒一樣,一個挨一個地排列着,多用來形容房屋等密集。

漣漪:細小的波紋。

佇立:長時間的站着。

嬤嬤

頂禮膜拜:這裏形容十分虔誠地行禮。

彌撒

通宵達旦

(二)導入: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薩爾茨堡地方有一個馮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個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師的妻子,在納粹德國吞併奧地利之後,組成了家庭合唱團,到處演唱奧地利民歌和愛國歌曲。

這個故事曾被拍攝成德國影片《菩提樹》,後來由“二十世紀福斯公司”改拍成電影《音樂之聲》。

影片獲得五項奧斯卡獎。兩年內放映收入劇增至四千二百五十萬美元,超過《飄》。許多觀眾,多半是婦女,連看十數次,到1971年《音樂之聲》仍然膾炙人口,在美國曆年來票房收入最多的影片中站第三位。

(三)學生朗讀《音樂之聲》

提問:你喜歡瑪麗亞嗎?練習課文中的語句,談談你對她的看法。

學生用下列句式發言:

我喜歡(不喜歡)瑪麗亞,因為從這段

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她: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引導學生小結:課文運用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以及環境描寫,將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少女瑪麗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使瑪麗亞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解答: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喻為“天上的雲彩”“皎潔的月光”你認為這個比喻句恰當嗎?為什麼?你能用自己的一兩個比喻來形容一下瑪麗亞嗎?

(四)《音樂之聲》這部電影能夠獲得奧斯卡五項獎勵,表明這部電影很美,上面我們分析了瑪麗亞的形象美,除此而外,還美在什麼地方?

明白:環境美和音樂美

體會環境美:

請一位學生朗讀描寫環境的語句。

請同學們發揮想像,描繪畫面。

體會音樂美:

找出文章中歌唱的內容,從抒情、押韻等角度體會音樂美。

(五)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藝術效果探討。

側面描寫在文章中,豐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將正面描寫難以表現或無法表現的豐富內容,簡練而藝術地加以表現;活潑風趣的議論,增添了輕鬆歡快的喜劇氣氛。

拓展延伸:

你周圍有沒有像瑪麗亞這種性格的人?注意觀察,寫一段話描寫這個人。

《音樂之聲》教學設計2

教學設計思路

指導學生自讀本文,應引導學生了解影視劇本的特點,體會其畫面感;感知人物形象瑪麗亞的性格特點,學習刻畫人物的技巧;體會音樂故事片的藝術特色。

課堂教學可採用朗讀品味賞析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戲劇的品評鑑賞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崢嶸、嬤嬤”等詞的讀音,理解“鱗次櫛比、頂禮膜拜”等詞的詞義,並學會運用。

2.認識影視劇本的特點,掌握《音樂之聲》的劇情。

能力目標

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瑪麗亞的性格特點,感受其形象美。

2.能結合影視劇本的特點,賞析其畫面美,培養學生閲讀影視劇本的興趣。

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在真善美的音樂藝術世界裏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與追求。

教學重點

揣摩文中的兩個場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瑪麗亞,體會課文是如何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來刻畫瑪麗亞的形象的。

教學難點

揣摩語言,發揮聯想和想象,感受課文的畫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詞所體現的音樂故事片的底色。

教學方法

1.朗讀品味賞析法

2.討論法

3.點評法

教學媒體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研習課文,整體感知;欣賞品味,鑑賞畫面美、形象美、音樂美;説話訓練,體現鑑賞的個性。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戲劇按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可分為話劇、歌劇、舞劇、戲曲、影視劇等。今天我們一起欣賞大型的音樂故事片《音樂之聲》。(多媒體出示課文標題)

二、資料助讀

影視劇本的特點

電影文學劇本

專供拍攝影片而創作的劇本,是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稱電影文學。

電影文學劇本跟小説、戲劇一樣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節,其容量也像戲劇一樣受到時間的限制(攝製完成的電影一般放映兩小時左右)。但電影文學劇本又不同於小説和戲劇。戲劇中人物對白繁多,側重於聽覺表現;“電影語言”則是連續不斷的銀幕畫面,側重於視覺表現,不以人物對話為主。在電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畫,場景背景的交代.情節的發展,一切都須化為畫面和動作,很少以敍述人的“畫外音”(或字幕)表述。

電影文學劇本的結構也有別於小説和戲劇,是以“鏡頭”為單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節的發展以及觀眾的注意力和關心的程序,有節奏地、合乎邏輯地銜接成整體。

實際拍攝用的腳本大多由導演根據原劇本按拍攝要求改寫,稱為“分鏡頭劇本”。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音樂故事片。影片生動地塑造了熱愛歌唱、活潑歡樂的女主人公瑪麗亞的形象,並表現了奧地利人民熱愛祖國的民族感情。課文節選的是劇本的開頭部分,分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薩爾茨堡的野外,寫瑪麗亞的縱情歌唱,快樂遊玩;第二個場景在修道院內,主要寫眾嬤嬤對瑪麗亞的議論。課文運用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以及環境描寫,並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少女瑪麗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使瑪麗亞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劇本集中體現了畫面感和音樂故事片特有的音樂特色。

三、明確學習目標

學習本文。應實現以下目標:

1.瞭解影視劇本的特點。體會其畫面感。共4頁,當前第1頁1234

2.把握人物形象瑪麗亞的性格特點。學習刻畫人物的技巧。

3.感知音樂故事片的藝術特色。

四、整體感知,瞭解劇情

1.多媒體播放《音樂之聲》音像資料片斷,學生體會影視劇本的特點。

2.學生朗讀課文,感知文意。

學生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

明確:

課文節選的是劇本的開頭部分,寫少女瑪麗亞當了見習修女後仍不改她熱愛歌唱、無拘無束的快樂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課、例行莊重的宗教禮儀時。跑到野外放聲歌唱、忘情遊玩,後來猛然想起此時應做日常功課,於是匆忙趕回修道院。而在同時,修道院里正亂作一團,嬤嬤們在到處尋找瑪麗亞,院長就瑪麗亞當修女的資格問題徵詢意見,眾嬤嬤議論紛紛,她們都十分喜愛瑪麗亞,但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當瑪麗亞回到了修道院時。眾嬤嬤結束了對瑪麗亞的議論。

提問,本文寫了哪些畫面?

明確:課文主要寫了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薩爾茨堡的野外,寫瑪麗亞的縱情歌唱,快樂遊玩:第二個場景在修道院內,主要寫眾嬤嬤對瑪麗亞的議論。

五、欣賞品味,引讀提高

1.師生共同賞析作品的畫面美

(1)仔細品讀第一個場景描寫,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一畫面,感受其詩情畫意。

學生討論交流。

示例:巍峨崢蠑的阿爾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樹漫山遍野。樹林中不時傳來雲雀的歌聲,婉轉悠揚。高高的山巔上尚未化盡的點點殘雪,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如温潤的白玉般,攝人心魄。山風呼嘯,松濤陣陣,和着樂聲,迴響在曠野上。

山腳下,羣峯相擁,綠水環繞,薩爾茨堡坐落其中。極目遠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鱗次櫛比。一座莊嚴肅穆的修道院在綠樹濃陰中靜靜矗立,山坡上綠草葳蕤,樹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間仙境也。

(2)學生評點並體會其作用。

示例:這一段環境描寫,由遠及近,層次清晰,動靜結合,色彩和諧。作為主人公出現和活動的背景,與人物相映襯,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內心世界。

2.感受形象美

(1)師生共同品讀描寫瑪麗亞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語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

學生品味瑪麗亞的唱詞和動作描寫的語句。

明確:瑪麗亞的歌唱具有很強的抒情性,不僅表現了她對音樂的熱愛和天賦,而且展露了她豐富的情感。美好的心靈,揭示了她自由活潑的天性。

瑪麗亞遠眺羣山,輕盈地跳躍、旋轉,一會兒穿過小樹林,一會兒又奔到小溪旁……拍額頭、拔腿跑、撿外衣、驚呼等動作描寫,從外在形象上層現了她純真快樂、無拘無束的性格。

(2)課文第二個場景是眾修女七嘴八舌評説瑪麗亞,請概括眾人的意見,説説眾人眼中的瑪麗亞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自由發言。

課文科代表作總結:在眾嬤嬤眼中,瑪麗亞天性活潑,熱愛歌唱,不守常規,無拘無束;純真歡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樂,也總是給別人帶來快樂:她十分可愛又讓人頭痛。瑪麗亞自由活潑的性格,與修道院的環境和要求極不協調,因此她們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她們對瑪麗亞非常喜愛而又無所適從。

(3)課文臨近結尾處寫瑪麗亞回到修道院的情形。請仔細閲讀課文,嘗試表演,體會其性格特徵。

選五個同學表演,一人演瑪麗亞,其餘四人演修女。

選兩位同學以導演的身份點評。

明確:瑪麗亞闖進來時的一連中動作要匆忙,慌張、快捷:在眾修女嚴肅而毫無聲息的注視下,瑪麗亞的表情應由羞愧轉為無奈。共4頁,當前第2頁1234

這一段文字是顯示瑪麗亞個性的生動文筆。

(4)劇本在刻畫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獨到之處?你獲得了什麼樣的啟示?

學生自由發言,師生互動,共同探究。

生1:運用多種描寫人物的手段,如語言描寫、行動描寫、神態描寫、環境描寫等。

生2:立體刻畫,使人物形象豐滿生動。文中有正面描寫,如第一個場景以及第二個場景結尾瑪麗亞回到修道院的情形。也有側面描寫,如第二個場景中院長與眾嬤嬤對話和對唱。二者相輔相成,從不同角度塑造了瑪麗亞這個人物形象。特別是側面描寫,將正面描寫難以表現或無法表現的豐富內容,簡練而藝術地加以表現,頗見藝術功力。

教師提問:劇中為什麼沒有對瑪麗亞的心理描寫?

學生明確:心理描寫難以轉化為視覺形象,觀眾看不到。

教師引申:畫面感,是影視劇本區別於其他文學體裁的基本特點。影視作為視覺藝術,是由畫面構成的。與之相應,影視劇本除了人物語言描寫之外,主要運用環境描寫和人物動作,表情描寫,來刻畫人物和表現事件,使之能轉化為影視中實際的視覺形象或讀者頭腦中想象的視覺形象,這就是我們所説的影視劇本的畫面感。課文中對瑪麗亞在野外放聲歌唱時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瑪麗亞和眾嬤嬤的動作、神態描寫,都具有生動的畫面感。

(5)教師總結:課文運用人物的語育描寫和動作,神態描寫以及環境描寫,並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少女瑪麗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使瑪麗亞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3.體味音樂美

師生再次欣賞《音樂之聲》音像資料瑪麗亞歌唱片斷。

教師提問:課文是如何體現音樂故事片的特色的?

學生明確:劇本中,瑪麗亞的內心獨自式的縱情歌唱,具有濃郁的抒情風格:眾嬤嬤對白式的歌唱,富有喜劇風格。二者都體現了《音樂之聲》這一音樂故事片的特色。

教師適當補充:音樂故事片是似音樂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歐美以及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早已是一種相當成熟的電影藝術類型。《音樂之聲》被譽為“新風格”音樂故事片的傑作。在這部影片中,音樂是刻畫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劇情發展的重要表現手段。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於其音樂的藝術感染力。

六、説話訓練

教師創設討論氛圍,《音樂之聲》曾獲得五項奧斯卡獎,一度風靡美國,你認為人們喜歡它的理由是什麼呢?

學生回答。

生1:我認為主要是因為影片塑造了一位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女主人公瑪麗亞的形象。據説許多觀眾連看十餘次都不滿足,這其中多半是婦女。

生2:我認為主要是因為音樂不朽的魅力。音樂是一種神奇的語言。人們也許彼此言語不遇,但音樂在哪裏響起,哪裏的人就可以共同起舞。無怪乎,全世界都為瑪麗亞所傾倆倒。

生3:劇中眾修女活潑風糙的議論,突出體現了音樂故事片常有的喜劇色彩,這也是(音樂之聲)成功的一個因素。

……

七、課堂小結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的音樂故事片,這一節課我們集中欣賞了其畫面美、形象美,音樂美。眼前似乎是薩爾茨堡那壯闊優美的景色、瑪麗亞活潑輕快的身影,耳邊似乎傳來瑪麗亞歡快的歌唱,那優美動人的旋律從心裏流過,得到了至美的藝術享受。讓我們誠摯地道一聲:感謝瑪麗亞,感謝勒曼。共4頁,當前第3頁1234

八、佈置作業

1.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天上的雲彩”,你認為這樣的比喻恰當嗎?為什麼?你也試着用一兩個比喻去形容一下瑪麗亞。

提示:結合語境,這兩個比喻句生動而恰當地表現了瑪麗亞自由活潑的性格,以及眾嬤嬤對瑪麗亞的由衷喜愛而又無所適從。

2.你周圍有像瑪麗亞這種性格的人嗎?注意觀察,用一段話描寫這個人。

板書設計

音樂之聲

畫面美

形象美

音樂美

《音樂之聲》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把握人物形象特徵。

2、欣賞音樂劇作品,學習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和技巧。

3、體會奧地利人民的愛國情懷。

【教學重難點】

分析人物性格特徵,欣賞音樂劇作品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音樂之聲》中的插曲《雪絨花》,電影《音樂之聲》中的主人瑪麗亞熱愛歌唱,並以音樂的`形式表達出她對祖國的熱愛,今天,我們共同走進瑪麗亞的音樂世界,體會她無拘無束的快樂天性及偉大的愛國情懷。

簡介影片(視頻資料)

根據音樂劇改編而成的電影《音樂之聲》取材於1938年法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的故事,薩爾茨堡地方有個馮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個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師的妻子瑪麗亞,在德國併吞奧地利之後,組成了家庭合唱團,到處演唱奧地利民歌和愛國歌曲。影片以善良美麗的瑪麗婭,奧地利美麗迷人的秀麗風光,及一羣活潑可愛的孩子打動了全世界觀眾的心,本片獲得了1965年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欣賞音樂劇作品)

二、瞭解劇情

1、本文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用簡潔語言概括。

2、課文有兩個場景,劃分兩個場景,概括兩個場景內容。

學生默讀課文後分小組交流,達成共識,組內成員彙報。

明確:

1、少女瑪麗亞當了見習修女後仍不改他熱愛歌唱、無拘無束的快樂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課,例行宗教時,跑到野外遊玩,後來想起此時應做日常功課,匆忙趕回修道院,而此時,修道院正亂作一團,眾嬤嬤正在尋找瑪麗婭,並談論他是否適合當修女,當瑪麗亞突然趕回時他們也結束了對瑪麗亞的議論。

2、第一個場景:在薩爾茨堡的野外,寫瑪麗亞縱情歌唱。第二個場景:在修道院內,寫眾嬤嬤對瑪麗亞的議論。

三、走進劇情,認識瑪麗亞

第一場景:

播放電影第一個場景的情境,隨影片一起歌唱唱詞。

描述自己初步認識的瑪麗亞。

學生自由發言彙報。

情境表演:

感知劇情,模擬瑪麗亞在第一個場景中的活動,上台表演,其他同學配合歌唱唱詞,走進劇情。

第二個場景:

我們認識一個活潑自由、熱愛生活、音樂、心地善良美好、有豐富情感的少女,那麼,院長及眾嬤嬤眼中的瑪麗亞是什麼樣的姑娘呢?

學生分角色朗讀。

確定場景中出現的角色,分配角色聲情並茂的展示劇情。

彙報他人眼中的瑪麗亞。

情境模擬:模擬各修女正議論瑪麗亞時,瑪麗亞突然跑進院子時的情境。

想象創作:

院長把瑪麗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天上的雲彩”,你認為這樣比喻合適嗎?説明理由。

在認識瑪麗亞的基礎上也用兩個比喻來形容瑪麗亞。

問題探究:

院長及眾嬤嬤對瑪麗亞是否適合當修女的問題發表了見解,他們是否喜歡瑪麗亞呢?為什麼?

小組辯論。

辯論結論:

他們喜歡嗎麗亞。

理由:因為她純真快樂的天性,他自己快樂也給別人帶來了快樂,是她給循規蹈矩、死氣沉沉的修道院帶來了生氣。

深入認識人物:

你眼中的瑪麗亞是一位怎樣的姑娘?

自由全面評價人物。

四、欣賞作品

1、你喜歡這部影視作品嗎?為什麼?

小組交流、彙報説明理由:

明確:

⑴ 人物形象塑造鮮明。

⑵ 景色秀美,環境氛圍輕鬆。

⑶ 劇中音樂悠美。

2、問題探究,深入賞析:

⑴ 少女瑪麗亞的形象是如何展示出來的?

明確: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3、拓展練筆:

你周圍有像瑪麗亞這種性格的人嗎?採用各種描寫方法寫一段話描寫這個人。

4、兩個場景中環境氛圍形成了鮮明反差,你喜歡哪一種環境氛圍?為什麼?

5、文中的音樂美嗎?你感受到了怎樣的美?選擇文中的唱詞唱一唱。

  五、拓展延伸

創設劇情:當瑪麗亞跑回來時,大家也結束了議論走散了。你也嘗試當一次導演繼續創設劇情。

創設劇情表演。

影片後面劇情介紹:在奧地利的薩爾茨堡,喜愛歌唱的瑪麗亞,由修道院院長派去給海軍上校馮特拉普的七個孩子當家庭教師,馮特拉普失去了妻子,他像統領軍隊一樣嚴格死板的管理孩子們,瑪麗婭來了以後給孩子們帶來了温暖,帶來了歡樂,帶來了歌聲。瑪麗雅與上校結婚,全家組成了家庭合唱團,在德國併吞奧地利之後,上校一家在音樂會上演唱歌曲表達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並激起全場人們的愛國之情。影片生動地塑造了熱愛歌唱、活潑快樂的女主人公瑪麗亞的形象,並表現了奧地利人民熱愛祖國的民族感情。

視頻資料補充:

1965年,電影《音樂之聲》在全世界發行,演出了“真善美”的一幕,瑪麗亞成了家喻户曉的人物,但在1980年,一把大夥把辛苦建造起來的特拉普上裝化為灰燼,一年半之後在原來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嶄新的特拉普山莊,並且在山路和湖邊還建造了星羅棋佈的客舍接待遊人。如今,特拉普山莊這個家族經營的企業每年接納成千上萬對特拉普山莊情有獨鍾的遊客,現在特拉普山莊已經遠近聞名。馮特拉普加在逃往路上生出的小兒子正是打理這個企業的總管。

五情境創設,走出劇情

傾聽主題歌《音樂之聲》

結束語:

享有“音樂之鄉”之稱德薩爾茨堡是音樂大師其特的故鄉,濃郁的音樂氛圍使這一片優美的自然風景更具靈氣。影片體現出來的真善美是獻給人類靈魂的聲響禮物,這種美我們將繼續傳唱!

《音樂之聲》教學設計4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欣賞歌曲《北京的孩子逛北京》。

  教學目標

通過欣賞這首歌曲,使學生感受北京的生活氣息,培養學生熱愛北京的情感。

  教學過程

1、導入:學生在《北京的孩子逛北京》的音樂聲中走進教室。

2、初聽歌曲,啟發學生介紹自己對作品的感受,並歸納出歌曲中描繪了哪些北京景觀。

3、再次聆聽歌曲,引導學生關注歌曲中不同段落旋律的不同特點。

4、播放錄音,讓學生跟着錄音哼唱第一段旋律並朗讀第二、三段歌詞。

5、組織簡短的討論,讓學生談談“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自己認為最好聽的部分”或者是“自己認為最有特色的部分”,並説出原因,教師總結。

6、請學生跟着錄音進行歌表演,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學唱歌曲《美麗的家鄉》。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演唱二聲部時能做到音準到位,聲音和諧。

  教學過程

1、播放歌曲錄音,導入教學。可讓學生談談自己對這首作品的感受。

2、教師介紹歌曲的出處。簡要介紹歌劇《傲蕾一蘭》的主要內容,並播放歌劇片段,讓學生深刻感受歌曲的意境。

3、播放範唱錄音或教師範唱。

4、讓學生跟着錄音或在鋼琴伴奏下輕聲哼唱第一段歌譜,要注意唱準附點音符、十六分音符以及重音的位置。

5、唱熟第一段曲譜後,填詞演唱。

6、教師教唱第二段曲譜,依次學習兩個聲部,唱熟後,可用鋼琴彈一個聲部唱一個聲部。

7、教師可將全班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演唱兩個聲部並互換聲部練習。練習時要注意音準以及聲音的和諧。

8、教師伴奏,請學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欣賞《馴鹿》《冬獵》。

  教學目標

通過欣賞這兩首作品,瞭解月琴、柳琴的音色、演奏特點、表現手法以及樂曲所描繪的北方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

  教學過程

1、播放北方少數民族生活的錄像片段,導入教學。

2、介紹這兩首作品的出處、作者。

3、欣賞《馴鹿》

(1)播放錄音,讓學生談談樂曲描繪了怎樣的情景以及用什麼樂器演奏的?

(2)展示月琴的樂器圖片或實物,向學生介紹月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現手法。

(3)再次播放錄音,並播放鄂温克族人的生活片段,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音樂。

(4)請學生拍手或拍腿,用× ×× × × │ × ×× 0× × │的節奏為A段音樂伴奏。

4、欣賞《冬獵》

(1)播放錄音,讓學生談談樂曲描繪了怎樣的情景以及用什麼樂器演奏的?

(2)展示柳琴的樂器圖片或實物,向學生介紹柳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現手法。

(3)再次播放錄音,並播放鄂倫春人的生活片段,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音樂。

(4)讓學生談談書上所列兩段主題分別是以什麼樣的速度、情緒演奏的,分別表現了怎樣的情景。

5、將這兩首作品連起來欣賞,請學生談談這兩首作品有何異同,並比較月琴與柳琴的演奏方式有何不同。

6、請學生自選一首作品創編舞蹈動作進行表演,並作評價。

《音樂之聲》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體會課文是如何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手法塑造瑪麗亞的形象的。

2、品味課文中的環境描寫、人物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

3、揣摩語言,發揮聯想和想像,感受課文的畫面感,以及其中唱詞所體現的音樂故事片特色。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注意檢查下面的字詞的讀音和理解:

崢嶸

山麓

鱗次櫛比:像魚鱗和梳子的齒一樣,一個挨一個地排列着,多用來形容房屋等密集。

漣漪:細小的波紋。

佇立:長時間的站着。

嬤嬤

頂禮膜拜:這裏形容十分虔誠地行禮。

彌撒

通宵達旦

二、導入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薩爾茨堡地方有一個馮?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個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師的妻子,在納粹德國吞併奧地利之後,組成了家庭合唱團,到處演唱奧地利民歌和愛國歌曲。

這個故事曾被拍攝成德國影片《菩提樹》,後來由“二十世紀福斯公司”改拍成電影《音樂之聲》。

影片獲得五項奧斯卡獎。兩年內放映收入劇增至四千二百五十萬美元,超過《飄》。許多觀眾,多半是婦女,連看十數次,到1971年《音樂之聲》仍然膾炙人口,在美國曆年來票房收入最多的影片中站第三位。

三、學生朗讀《音樂之聲》

提問:你喜歡瑪麗亞嗎?練習課文中的語句,談談你對她的看法。

學生用下列句式發言:

我喜歡(不喜歡)瑪麗亞,因為從這段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她: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引導學生小結:課文運用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以及環境描寫,將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少女瑪麗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使瑪麗亞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解答: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喻為“天上的雲彩”“皎潔的月光”你認為這個比喻句恰當嗎?為什麼?你能用自己的一兩個比喻來形容一下瑪麗亞嗎?

四、《音樂之聲》這部電影能夠獲得奧斯卡五項獎勵,表明這部電影很美,上面我們分析了瑪麗亞的形象美,除此而外,還美在什麼地方?

明白:環境美和音樂美

體會環境美:

請一位學生朗讀描寫環境的語句。

請同學們發揮想像,描繪畫面。

體會音樂美:

找出文章中歌唱的內容,從抒情、押韻等角度體會音樂美。

五、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藝術效果探討

側面描寫在文章中,豐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將正面描寫難以表現或無法表現的豐富

內容,簡練而藝術地加以表現;活潑風趣的議論,增添了輕鬆歡快的喜劇氣氛。

《音樂之聲》教學設計6

課時:一課時

教學內容:

1、欣賞:《新疆之春》(小提琴曲)

《春曉》(歌曲)《春節序曲》(管絃樂曲)

《春天奏鳴曲》((小提琴與鋼琴)

2、器樂:學吹豎笛《春遊》

3、創作與表演:為旋律創作歌詞,並表演、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以描繪春天為主題的聲樂、器樂作品,瞭解藝術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並感受其抒情性、審美性;

2、掌握《新疆之春》、《春節序曲》主旋律;

3、學會用豎笛吹奏《春遊》;

4、通過創編歌詞、填詞唱歌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創作意識以及對音樂的理解、表現能力;

5、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小提琴獨奏曲《新疆之春》創作於1956年,由馬耀先完成初稿,李中漢參加修改並添寫華彩樂段和鋼琴伴奏。樂曲以通俗、樸素的音樂語言,豪爽、樂觀、奔放、流暢的樂思展示了新疆人民歡欣暢快的精神風貌和生活情趣,音樂具有鮮明的維吾爾族音樂風格。《春節序曲》是李煥之《春節組曲》中的第一樂章,作於1954—1955年間,這一樂章廣受人民的喜愛,常在音樂會上單獨演奏。樂曲以我國民間的秧歌曲調、節奏及陝北民歌為素材,通過熱烈歡快的大秧歌的場景描寫,生動地體現了我國人民在春節是熱烈歡騰、同歌共舞的情緒。《春天奏鳴曲》是貝多芬創作的十首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中的第五首。樂曲形象清新而又明朗,旋律歡快而活潑,充滿着希望和幸福感。

教學重點:欣賞音樂吹奏豎笛

教學難點:理解音樂,體會音樂藝術與文學、繪畫等姊妹藝術結合而產生的美。

教學準備:鋼琴、豎笛、三角鐵、小鈴鼓、多媒體、教材音樂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教學設計意圖

一、組織教學

1、宣佈上課。

2、面帶微笑地問好:“同學們好!”並環視全體學生。

1、全班起立。

2、有禮貌地問好:“老師好!”

營造上課和諧氛圍

二、導入新課

上節我們學習演唱了奧地利着名作曲家莫扎特的《渴望春天》,配樂朗誦了朱自清的散文詩《春》,感受到“春之聲”迴盪在我們周圍,春天讓人感受到勃勃生機、感受到無限美好的希望,也給藝術家以豐富的創作靈感,以春天為主題的音樂許多,本節我們將進一步學習經典的“春之聲”作品,進一步去感受這濃濃的春意。

認真聽講,隨教師進入新課內容。

承上啟下

導入新課

三、欣賞音樂

一)《新疆之春》

1、播放音樂,啟發感受,鼓勵學生用恰當詞語描述作品表達的情緒。

2、出示主旋律片段,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3、介紹音樂家

4、完整欣賞作品,感受音樂形象,哼唱主旋律。

1、認真感受,積極發言(豪放、樂觀、奔放、流暢、歡快、載歌載舞等)。

2、欣賞、感受各部分演奏形式的不同。

3、欣賞音樂,加深感受,哼唱主旋律。

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掌握主旋律有利於學生對作品的把握

二)《春節序曲》

1、播放音樂,啟發感受樂曲的風格特點,鼓勵學生用恰當詞語描述作品表達的情緒。

2、出示主旋律片段,引導學生對比感受。

3、介紹音樂家李煥之。

4、完整欣賞作品,感受音樂形象,哼唱主旋律。

1、欣賞、感受樂曲的風格特點,積極發言(如:熱烈的、歡騰的、載歌載舞等)。

2、欣賞、對比感受各部分音樂的不同特點。

3、欣賞音樂,加深感受,哼唱主旋律。

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掌握主旋律有利於學生對作品的把握。

三)《春天奏鳴曲》

1、播放音樂,啟發感受樂曲的風格特點,鼓勵學生用恰當詞語描述作品表達的情緒。

2、出示主旋律片段,引導學生對比感受。

3、介紹音樂家貝多芬。

4、完整欣賞作品,感受音樂形象,哼唱主旋律。

1、認真欣賞、感受樂曲的風格特點,積極發言(如:熱烈的、歡騰的、載歌載舞等)。

2、欣賞、對比感受各部分音樂的不同特點。

3、欣賞音樂,加深感受,哼唱主旋律。

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掌握主旋律有利於學生對作品的把握。

四)《春曉》

1、複習朗誦詩歌《春曉》。

2、播放音樂,啟發感受樂曲的風格特點,理解歌曲的深刻內涵。

1、齊聲吟誦詩歌《春曉》。

2、認真欣賞、感受樂曲的風格特點。

從文學的角度加深學生對“春之聲”的理解。

四、學吹豎笛《春遊》

1、教師彈琴,引導學生跟唱。

2、講解吹奏要領,並示範吹奏。

3、引導分析樂曲中旋律的異同,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

4、編配打擊樂。

5、班合作演奏樂曲。

1、隨琴輕聲哼唱旋律,熟悉曲譜。

2、練習吹奏豎笛。

3、找出樂曲中旋律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4、為樂曲編配打擊樂。

5、合作演奏樂曲《春遊》,感受合奏之美。

用樂器吹奏來加深學生對春的感受。

合作演奏樂曲《春遊》,感受合奏之美。

五、創作與表演

1、播放《春節序曲》第三樂段。

2、即興為《春節序曲》的旋律配一段歌詞《春節序曲》。

3、彈琴伴奏,演唱配詞。

4、引導學生編配舞蹈動作。

5、師生共同表演《春節序曲》音樂片段。

1、認真聆聽,用心感受,展開聯想,積極為《春節序曲》配詞。

2、演唱配詞。

3、積極為樂曲編配舞蹈動作。

4、演唱、跳舞,共同表演《春節序曲》音樂片段。

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及創新思維。

六、課堂小結

總結課堂知識要點,激發學習下節課內容的熱情和願望。

認真聽講,鞏固本節課知識點。

鞏固掌握本節課知識點。

七、佈置作業

教師佈置課後作業:

1、熟練掌握《新疆之春》、《春節序曲》主旋律;

3、熟練用豎笛吹奏《春遊》;

聽講並記下作業。

佈置作業可鞏固知識掌握。

教學後記:

1、學生對幾首樂曲感受、欣賞效果很好,不僅理解了音樂所表現的內容,而且更加深了他們對“春之聲”單元主題的理解;

2、學會了用豎笛吹奏《春遊》,表現出較高的興趣;

3、通過創編歌詞、填詞唱歌等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創作意識以及對音樂的理解、表現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音樂之聲》教學設計7

教學內容:

演唱《春天的信使》;聽賞《春之聲圓舞曲》

教學目標:

1、能演唱《春天的信使》,感受富有生命力的春天,培養喜愛之情。

2、聽賞《春之聲圓舞曲》感受春天,感受圓舞曲的魅力。

3、瞭解約翰·施特勞斯樂曲。

  教學重點:

用熱情的歌聲表現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與練習

春天來到人間,微風吹遍草原,山谷中傳來陣陣迴響。用音樂來模仿春風的旋律。

1、視唱用五年級下“春風的旋律”。

2、説説你眼中的春天?

二、聽賞《春之聲圓舞曲》

1、初聽《春之聲圓舞曲》

春天來到人間,小鳥都在歡樂的歌唱。奧地利音樂家約翰·施特勞斯用一首《春之聲圓舞曲》表現了他眼裏的春天。一起聽賞這首曲子。

提問:説一説你感覺到約翰·施特勞斯眼中的春天是怎樣的?

2、簡單介紹約翰·施特勞斯

《春之聲圓舞曲》 約翰·施特勞斯曲

奧地利作曲家小約翰-施特勞斯於1883年創作了這首圓舞曲,曾被填詞成為聲樂曲。儘管作曲家本人在創作這首樂曲時已經年近六旬,但從音樂中我們依然能感受到無比的青春活力。

3、老師與學生談談圓舞曲

提問:圓舞曲總是三拍子的嗎?

4、你還聽過約翰·施特勞斯其它樂曲嗎?

(根據情況可由老師介紹)

三、學習《春天的信使》

1、聽《春天的信使》

提問:在親切熱情的歌聲與旋律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2、聽《春天的信使》

要求:隨旋律哼唱歌曲

提問:歌曲表達對春天讚美歌頌的是哪部分?

提問:怎樣才能表現強烈的讚美情懷了?(唱得較強)

4、哼唱歌曲後部分。(強調節奏穩,掌握附點音符)

5、試唱全曲(注意八分休止符)

6、質疑問難

7、處理歌曲的演唱(師生相互討論交流)

8、參與《春天的信使》演唱活動及評價(師生互動的方式)

結束語:一年之季在於春,春天是播種的季節,春天充滿生命力的季節,春天是非常美好的,老師希望同學們在美好的春天裏能夠學習進步,取得更好的成績祝同學們擁有一個美麗的春天,健康成長。

課後反思:在本學月,我單獨對學生的演唱進行了抽查,發現學生的音準有比較明顯的問題,這應該在我們教研組都引起所有教師的重視,如何提高學生的音準成了我們的一個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