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音樂

世界經典輕音樂排行榜

欄目: 音樂 / 發佈於: / 人氣:1.78W

幽默曲——德沃夏克

世界經典輕音樂排行榜

首家喻户曉的世界名曲,是作者於1894年創作的。當時作者正在他的祖國——捷克的葦梭卡地區度假,其間作者一連寫了八首“幽默曲”,皆為鋼琴獨奏小品。德沃夏克的鋼琴獨奏曲,包括種種舞曲在內,大約有八十餘首,但唯有這首《幽默曲》廣為流傳,深入人心。

本曲為八首“幽默曲”中的第七首,原曲以鋼琴獨奏曲形式為人們所喜愛,由小提琴天才克萊斯勒改編的小提琴獨奏曲似乎更為人們所熟悉。後來本曲還被改編為管絃樂曲、其他各種樂器的獨奏曲以及輕音樂等,甚至還有人為本曲撰寫了哀傷或充滿朝氣的歌詞,可見它的流行程度。

“幽默曲”是十九世紀以後逐漸興起的一種音樂體裁,多采用2/4或4/4拍子,以各個段落的表情極富變化為特徵。但本曲似乎更類似一首小夜曲,像民歌一樣樸實、親切,並沒有任何 “詼諧”的成分在內。 本曲為優雅的稍緩板,降G大調,2/4拍子。以第一主題為中心構成第一段,經過轉成降g小調的中段後再予以反覆,為複合三段體。 反覆時省略一部分,因而形式更為簡單。

匈牙利舞曲第五號——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的全部匈牙利舞曲都可歸為世界名曲,尤以前十首最受世人的青睞。

其中《匈牙利舞曲》第五號,升f小調,這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廣為世人所知的樂曲,不但到處被演奏,而且被改編成各種不同形式的器樂曲。作品於1852年創作。

《匈牙利舞曲》第五號,節奏自由,旋律有各種各樣的裝飾,速度變化激烈,帶有一定的即興性,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廣為世人所知的樂曲,當時他在維也納對該地的吉普賽音樂頗感興趣,於是記下了許多吉普賽音樂的旋律。1869年他開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實際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賽音樂的旋律,加以編輯和整理而成。

《匈牙利舞曲》第五號因其旋律優美,在卓別林的喜劇電影《大獨裁X》中作為插曲出現。理髮師按此音樂的節奏為顧客刮鬍子的片斷,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片段。

樂曲採用復三部曲式,g小調,稍快的快板,2/4拍:

一開始即呈示出的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題,這一主題以勻稱平整的附點節奏寫成,柔和抒情而略帶淡淡的憂愁。移高八度反覆時,情緒變得更為纏綿。接着,出現了節奏活躍、帶有匈牙利查爾達什舞曲中那種快速段落風格的第二主題,與第一主題形成了生動的對比。隨後樂曲進入中間部,奏出情緒激昂的主題,表現了匈牙利人民熱情奔放的民族性格。速度忽慢忽快的中間部後半部分表情豐富,體現了匈牙利吉普賽音樂即興性的特點。最後樂曲再現第一部分,在熱烈而歡快的氣氛中結束。

阿根廷,別為我哭泣

一部音樂劇想要獲得喝彩,一首優美得令人難忘的歌曲是不可或缺的。「Don’ t cry for me, Argentina」這首強調愛家愛國的抒情宣言最是賺人熱淚。歌曲中貝隆夫人願生死與人民同在的誓言,滿溢熱愛人民的情思,也表達願以一己之力革除國家弊端的決心。整首曲子在麥當娜充滿感情的嗓音發揮下,更加令人動容。麥當娜演繹的的貝隆夫人,剛強有餘,歌曲中充滿了堅毅的情緒,字字句句擲地有聲,體現了一位性格剛毅,具有百折不撓精神的偉大女性。

麥當娜無疑又一次超越了自己,唱快歌出身的她,在這首既大氣恢宏又悽戚婉轉的歌中,扮演了困境中爭取尊嚴的角色。讓人吃驚的是,她竟然以那種飽受不平而近乎哭泣的女低音開始,在管絃樂隊隱隱約約的伴奏下漸漸抬起了頭,而且還挺起了胸,用女性特有的那種弱小但堅強的聲音一再在向一個民族唱歌:“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那或許就是音樂的力量,它讓一個人釋放出了她自己所沒有的光芒。就像小草鑽出了地面,頂翻壓在頭頂的石塊,

向陽光舒展身軀一樣,這首歌喚醒了凡人心中的悲劇感,讓他們也願意加入其中的合唱,和同胞一起重返磋砣歲月。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圓舞曲,作品第325號是小約翰·施特勞斯繼圓舞曲“藍色的多瑙河”之後的又一部傑作。完成於1868年,同年六月十九日初演於維也納,並由作者親自指揮。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郊區有一片美麗的森林,它離城市不遠,歷來吸引着千千萬萬的遊人。這片森林也是許多居住在維也納的大作曲家們經常光顧的地方,森林的美景常常激起他們的靈感。小約翰·施特勞斯是地道的維也納人,“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就是他獻給故鄉的讚歌。為了使樂曲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作者在管絃樂隊裏破例地加上了奧地利的民間樂器——齊特爾琴(原文為Zither,是一種撥奏絃樂器)。

維也納之所以成為圓舞曲的故鄉,幾乎全拜施特勞斯家庭成員的功勞,但只有約翰·施特勞斯二世始終被世人銘記心中,並擁有“圓舞曲之王”的美譽,《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藍色多瑙河》皆出自這位天才的生花妙筆。

他曾帶領樂隊訪問歐洲各國,使維也納圓舞曲風靡全歐洲。他的圓舞曲獨具特色,旋律酣暢,柔美動聽,節奏自由,生機盎然,是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主要曲目。他還將源於德國南部性格温和的連德勒舞,改造成為結構簡單、節奏靈活、旋律優美、感情奔放的音樂體裁,在市民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此外還作有《雷鳴電閃》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爾卡舞曲及幾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創作了《蝙蝠》、《羅馬狂歡節》、《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吉卜賽男爵》等十六部輕歌劇,對於歐洲輕歌劇的發展有着相當深遠的影響。

莫扎特鋼琴協奏曲

莫扎特鋼琴協奏曲都是以巴洛克協奏曲為基礎,進而確定了18世紀古典協奏曲的結構原則。即:

(1)三個樂章對比並置的套曲結構(J決一慢一快的排列形式);

(2)採用雙呈示部(第一呈示部結束於主調,第二呈示部轉入屬調或關係調,與接續的展開部相接);

(3)鋼琴演奏者極富技巧性的華彩演奏(cadenza);

(4)強調獨奏樂器不同於協奏樂團的音樂性格。

莫扎特的這些成就,使協奏曲不再片面表現技巧,而具有與交響曲同樣深刻的意義,也使莫扎特成為近代協奏曲形式的“創始人”。他在西洋音樂史上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鋼琴協奏曲。他奠定了今日協奏曲第一樂章的形式,並將樂團提升到與獨奏平等的地位,而不再只是伴奏的角色,自此以後的協奏曲只是或多或少地將莫扎特所奠定的形式稍加改變。如今一般沿用的協奏曲形式,可以説都奠定於莫扎特。“莫扎特對協奏曲,尤其是鋼琴協奏曲所做出的貢獻相當於貝多芬對鋼琴奏鳴曲的貢獻。”

莫扎特只寫過兩首小調的鋼琴協奏曲,d小調第20和c小調第24。對比起作者的其它鋼協,這首第20形式之宏大、內容之豐富、戲劇性之強是首屈一指的。它有莫扎特後期交響曲的規模與氣勢,甚至給人以“貝多芬先聲”之感。

莫扎特29歲(1785年)創作此曲時,是其歌劇鉅作《費加羅的婚禮》完成階段,正值其創造力的巔峯時期。而他已有兩年沒有涉足交響曲的創作,因此有人説他把這部協奏曲當作交響曲來寫了。

莫扎特少數的小調作品,都直接反映了其骨子裏滲透着憂鬱、陰暗心緒的精神世界。作品第一樂章一開始樂隊呈示部的第一主題立刻營造起一片陰暗的氛圍。第二主題則是傷感、憂鬱的旋律。兩個主題在樂章的發展中進行了多次具有戲劇性的對話。這一樂章深沉的特質與莫扎特一貫明朗的作風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第二樂章名為“浪漫曲”,這在十八世紀的協奏曲中並不多見。此樂章的抒情性在第一樂章緊張的戲劇性對比後顯得尤為親切感人。但中部又捲起了一陣驚慌不安的風暴。這樣的對比緊張效果在莫扎特作品的慢樂章中是十分罕見的。

第三樂章回旋曲也與作者大部分協奏末樂章輕快歡愉的格調不同,一開始就把人帶入到緊張不安的氣氛中。隨後依次出現了抒情的第二主題,熱烈明快的第三主題,最後樂觀的第四主題使樂曲在明亮快樂的情緒中終結。

分析比較三大輕音樂團的演奏風格

成立於30年代後期的曼託瓦尼樂隊是輕音樂誕生的標誌,其演奏風格流暢舒展,旋律優美、動聽,音響華麗豐滿。六、七十年代,保羅·莫里亞樂團進一步融合了古典與流行,其演奏富清新明朗、旋律純樸優美、織體乾淨細緻,浪漫迷人且頗具現代感。而詹姆斯·拉斯特樂隊則以熱烈的旋律、獨特的和聲聞名,在其推動下輕音樂成為了一種真正獨立的音樂形式。

曼託瓦尼出生於意大利古老的水城威尼斯,這種血統關係, 使他的音樂具有濃郁的南歐浪漫情調和意大利歌劇的優美旋律。出生於馬賽的保羅· 莫里亞,其音樂每個音符都滲透着法蘭西民族特有的浪漫情調, 讓你聯想到葡萄酒, 玫瑰鬱金香地中海的陽光情人的歡笑和眼淚。而詹姆斯·拉斯特雖出生在善於理性思維聞名於世的德意志,但這並沒有妨礙他那才華橫溢的音樂情思和熱情奔放的音樂風格的形成。

詹姆斯·拉斯特和保羅·莫里亞的音樂都極為通俗, 只要稍具音樂細胞便能接受, 可謂雅俗共賞。相較之下,曼託瓦尼似是“陽春白雪” ,需要較高的音樂修養和藝術感悟力才能欣賞。

曼陀瓦尼樂隊是以絃樂為主的龐大管弦樂團,曼陀瓦尼利用他對小提琴表現方式的充分了解,恰如其分地操縱了整隻管弦樂團,依託大量絃樂器織成的“弦瀑”是其標誌性音效。保羅? 莫里亞樂團雖亦以絃樂為主,但他對流行音樂的.熱愛使樂團具備了不同於曼託瓦尼樂團的演奏特色,樂隊以絃樂演奏主旋律,但也偏愛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的使用,以突出動感。詹姆斯? 拉斯特對管樂則更加偏愛,不同於其它輕音樂團,其作品演奏趨向個人化,樂隊由原來的演奏主體轉變為演奏配角,以重點突出某種樂器,團員的個人演奏特色因而得以凸顯。

豐富多彩、別具一格的配器是輕音樂改編的一種手法。曼託瓦尼喜歡使用歐美民間樂器, 例如曼陀玲、西班牙吉它、口琴、手風琴等,這成了他的一大特色。詹姆士· 拉斯特創造性地把人聲引進了輕音樂之中, 動人的無詞混聲合唱和優美的旋律的有機融合,可謂獨樹一幟, 別具匠心。

四季——維瓦爾第

安東尼奧·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約1678-1741)是巴洛克鼎盛時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和音樂教育家。

小提琴協奏曲《四季》大約創作於1725年,是維瓦爾第五十歲時發表並獻給波希米亞伯爵W·馮·莫爾津的一套大型作品《和聲與創意的嘗試》共十二部協奏曲中的第一部到第四部,合稱《四季》,其中的旋律至今仍長盛不衰。四部作品均採用樂章協奏曲形式的正宗標題音樂。維瓦爾第在總奏與主奏交替形成的復奏形式上,巧妙地配以標題。在維瓦爾第之前,還沒有人以標題音樂的方式譜寫過協奏曲。由於維瓦爾第的《四季》屬於標題音樂,所以從形式上看,自然較其他協奏曲顯得自由而且不平衡,但這樣反而更能表現出巴洛克時

期的特點及魅力。這四部作品畫意盎然,激發出人們對巴洛克時代音樂的濃厚興趣。

《四季》由四首三樂章的協奏曲構築而成,分別描繪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維瓦爾第在每一曲的總譜扉頁上各附有一首解釋音樂的14行詩,用以説明音樂的特性,並且還把這些詩行分散地寫在各樂段或樂句上,使音樂和文字聯繫起來。其實,沒有這些文字的輔佐,維瓦爾第那細緻入微的刻畫已經使他所要描繪的內容赫然易見了,加上這些文字,只是更加強調出作品的標題性而已。因此整部作品情景交融,絕不是難以進入的艱深之作,即使初聽古典音樂者也可一聽之下,“入耳即溶”。

《四季》的標題分別為:《春》E大調、《夏》g小調、《秋》F大調、《冬》f小調。 其中以《春》的第一樂章(快板)最為著名,音樂展開輕快愉悦的旋律,使人聯想到春天的葱綠;

《夏》則出乎意料之外,表現出夏天的疲乏、惱人;

《秋》描寫的是收穫季節中,農民們飲酒作樂、慶祝豐收的快活景象,這個樂章歡快而又活潑;

《冬》描寫人們走在冰上滑稽的姿態,以及由爐旁眺望窗外雪景等景象,其中第二樂章非常出名,曾被改編為輕音樂而廣為流傳。

小夜曲——舒伯特“歌曲之王”

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1797-1828)在歐州音樂史上有“歌曲之王”的稱譽。當時的民間傳説認為,天鵝將死的時候,會唱出最動人的歌。維也納的音樂出版家哈斯林格在舒伯特逝世後不久發現了他未曾問世的作品,認為他去世前半年所寫的十四首歌,當屬動人的絕筆,於是將它們彙編成集,以“天鵝之歌”命名出版,其中的第四首就是這首《小夜曲》,是1828年用雷布斯塔布的詩譜成的。

《小夜曲》, 這是舒伯特短促的一生中最後完成的獨唱藝術歌曲之一,也是舒伯特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此曲採用德國詩人萊爾斯塔勃的詩篇譜寫成。

作為西洋樂曲體裁之一的”小夜曲”, 都以愛情為題材,這首《小夜曲》也不例外。”我的歌聲穿過黑夜輕輕飄向你……”,在鋼琴上奏出的六絃琴音響的導引和烘托下,響起了一個青年向他心愛的姑娘所做的深情傾訴。隨着感情逐漸升華,曲調第一次推向高潮,第一段便在懇求、期待的情緒中結束。抒情而安謐的間奏之後,音樂轉入同名大調,”親愛的請聽我訴説,快快投入我的懷抱”,情緒比較激動,形成全曲的高潮。最後是由第二段引伸而來的後奏,彷彿愛情的歌聲在夜曲的旋律中迴盪。 樂句之間出現的鋼琴間奏是對歌聲的呼應,意味着歌手所期望聽到的迴響。

小夜曲產生於歐洲十七、十八世紀,原為男人夜晚向心上人求愛所唱的歌曲,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這裏鋼琴曲低聲部一連串和絃式的音樂進行,就是模擬吉他伴奏的音型,用以襯托幽靜深情的歌聲。古今中外有不少作曲家都寫過小夜曲,據説以舒伯特的這一首流傳最廣,至今仍可在音樂會、磁帶、唱片中經常聽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