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藝術

中國木雕藝術起源簡述

欄目: 藝術 / 發佈於: / 人氣:2.73W

中國木雕藝術起源簡述

中國的木雕藝術起源於新石器時期,距今7千多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現木雕魚。秦漢兩代木雕工藝趨於成熟,繪畫、雕刻技術精緻完美。施彩木雕的出現,標誌着古代木雕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木雕我國的木雕藝術源遠流長,發現的最早的木雕藝術品是在河姆渡出土的木雕魚和遼寧新樂出土的木雕鳥。浙江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木雕魚,呈“T”字形,象手杖柄,柄上刻有橫線、斜線和直線。另一件木雕魚長11釐米、高3.5釐米,很象一條活潑的游魚,是一件純供欣賞的藝術品。當時沒有金屬工具,憑原始的動物骨、齒和硬質的石塊來磨刻,製作的艱難程度可以想象。 商周時代,出現殷代王室的“六工”和周代的“八才”,説明木雕已經被納入國家管理範圍。遺留下來的木雕多為禮器,裝飾方法已有施漆、鑲嵌和雕花等多種。 春秋戰國的木雕工藝分成了建築裝飾木雕、木俑、宗教造像、禮祭等不同的木雕行業。盛行漆繪木雕,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戰國木雕女俑,俑體以長木削成,形體僅具輪廓大形,面貌、服飾皆為彩繪、鬢髮整齊,是代表作品。

  木雕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的木雕藝術起源於新石器時期,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現木雕魚。秦漢兩代木雕工藝趨於成熟,繪畫、雕刻技術精緻完美。施彩木雕的出現,標誌着古代木雕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唐代是中國工藝技術大放光彩的時期,木雕工藝也日趨完美。許多保存至今的木雕佛像,是中國古代藝術品中的傑作,具有造型凝練、刀法熟練流暢、線條清晰明快的工藝特點,成為當今海內外藝術市場上的“寵兒”。明清時代的木雕品題材,多見為生活風俗、神話故事,諸如吉慶有餘、五穀豐登、龍鳳呈祥、平安如意、松鶴延年等木雕作品,深受當時社會歡迎。

木雕種類紛繁複雜,各大流派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形成各自獨特的工藝風格,享譽全國,東陽木雕誕生於宋代的浙江東陽,擅長雕刻,圖案優美、結構精巧。清代乾隆年間,被稱之“雕花之鄉”的東陽地區,竟有400多名工藝師被召進京城,修繕宮殿;樂清黃楊木雕從清代中期起就成為中國民間木雕工藝品之一,以雕小型黃楊木陳設品而聞名中外;明初有長樂人孔氏,利用天然疤痕樹根進行雕刻,是福建龍眼木雕特有的傳統工藝,被世人所重視;廣東金漆木雕起源於唐代,它用樟木雕刻,再上漆貼金,金碧輝煌,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潮州木雕的傳承意義

潮州木雕,是我國的一項寶貴的藝術遺產,對於建築、工藝、雕刻、繪畫的發展,都將提供出許多有益的經驗。

潮州木雕在裝飾與寫實的結合、美觀與實用的統一、精美雕鏤與統一單純的處理、一目瞭然與經久耐看的兼顧以及構圖的經營、形象的刻劃、刀法的運用、髹漆貼金等等,都有着獨到而卓越的創造,是熔雕刻與繪畫於一爐的藝術。在潮州地區,房屋的脊、檐、外壁,通常飾以灰批、嵌磁、磚雕或石雕;木雕則被安置在門、窗、前廊的樑架、柱頭等顯眼而又不受日曬雨淋的地方;傢俱方面,大則屏風、几案、牀榻,次則櫥櫃、椅凳,小至放燈芯、盛紙媒的筒子,莫不加以雕飾;而在過去,與祭祀有關的神龕神轎,饌盒、爐罩、燭台等,更是木雕藝人們的用武之地。

由於現代居住環境的改變,潮州木雕失去了原先的依存條件,加之傳統民俗日益淡化,神龕、神亭等物品淡出日常生活,所以潮州木雕的用武之地日漸減少。另一方面,潮州木雕工藝精細,創作難度大,加工程序多,且多手工操作,既辛苦又無法形成規模化生產,經濟效益差,因此目前從事木雕加工生產的人愈來愈少,青年一代尤其不願從事這項工作,這導致潮州木雕陷入後繼乏人的境地,亟待搶救、扶持。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廣東省潮州市的李得濃、陳培臣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潮州木雕的`歷史發展

潮州木雕始於何時不得而知,現潮州開元寺天王殿樑架上有一"草尾"裝飾的斗拱為唐代遺物,而懸掛銅鐘的木龍則為宋代遺物。潮州許駙馬府建於北宋治平年間,其建築裝飾木雕亦以"草尾"為主。由此可知潮州木雕唐宋時期即已存在,公元1054年,潮州郡守鄭仲重做計時器"漏"時已有"指工繩木,卯金塗漆"的記載。

至明清兩代,潮州木雕技藝臻於完美。明末,石窟藝術基本停頓,各大寺院多制木雕佛像及佛器、案几的木雕裝飾,出現多層鏤雕技術。特別是清末民初年間,海內華僑回鄉建造祠堂、豪宅成風,大量採用潮州木雕,使之達到登峯造極發展階段,現存大量的潮州木雕多數為這個時期的作品。

潮州木雕之所以能歷久不衰,流傳至今,默默耕耘在這片園地裏的世世代代的民間藝人,功不可沒,他們更以其嘔心瀝血之作為潮汕增光、為雕刻藝術史添譽。

1957年,著名潮州木雕藝術家張鑑軒、陳舜羌創作的圓雕蟹簍在世界青年聯歡節藝術博覽會上展出,引起轟動並榮獲銅質獎章,這件作品獨樹一幟,具有三維空間欣賞視角,翻開了中國木雕史的新一頁。

1962年1月28日,《人民日報網絡版》(副刊)全版介紹了《潮州木雕》,在全國引起重視。為了裝飾人民大會堂廣東廳,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專門召集了黃幟明、陳雨田、吳江冷、楊堅平等藝術家及木雕藝人張鑑軒、陳舜羌、李小棕、葉錫永、林行能、郭映騰等一班人,集體設計製作了兩件大型金漆木雕《雉雞梅雀圖》、《魚蝦海味圖》(三米見方)裝飾於人民大會堂中,成為劃時代代表作。

“剪不斷”的內蒙古剪紙藝術

民間藝人將這個特有的藝術形式代代相傳

剪紙是我區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考古學研究,其淵源可追溯到北魏時期,而學術界觀點是遠古石器時代,他們認為那時人類就已經發現和運用了形象表記的藝術手法,並相繼創造了在各種材料上鏤刻、透空的藝術語言。這種完善的遠古藝術手法在原始社會的巖畫、彩陶,紅山文化的玉雕等都有所體現。今天的民間剪紙與之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徵上極其明顯的一致,這充分説明它們之間的傳承和延續關係。

民間藝人將這個特有的藝術形式代代相傳,使剪紙藝術成為一種貼近生活、植根於大眾的民間藝術。我區的剪紙藝術和剪皮藝術極為豐富,在農牧民的生產生活中產生、發展並延續了幾千年,是北方遊牧民族和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和林格爾民間剪紙為例,其影繪較多,有遠古巖畫和匈奴青銅鏤空藝術觀念的傳承。由此可看出一個地區的剪紙風格與民族文化歷史、經濟基礎、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遠古圖騰崇拜等的密切關係。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間美術研究學者、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範學院美術學院教師王紅川説,包頭地區民間剪紙文化的形成,有着深遠的歷史發展背景。包頭是北方草原遊牧文化、紅山文化、仰韶文化的同期交匯地,許多古老的文化因素在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不斷交融和更替中被傳承下來。包頭的漢墓中曾出土過用金箔剪制的各種動物形的貼飾,這是此地自古就有剪紙類鏤空藝術的歷史見證。

豐富的剪紙遺存,卻面臨着即將消亡的困境

“和林格爾、包頭剪紙藝術已先後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除此之外,我區赤峯、通遼、鄂爾多斯、阿拉善、烏蘭察布、呼倫貝爾等地至今還有着極為豐富的剪紙遺存,但卻面臨着即將消亡的困境,情況堪憂。其中,鄂温克、達斡爾、鄂倫春等民族也有自己獨特的“非紙剪紙”,他們用樺樹皮、獸皮等平面材質剪刻成獨特的紋樣,廣泛地使用在衣物、器物和居室的裝飾中。其中有很多紋樣以花草、動物形象為題,傳承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具有深厚的北方民族歷史文化內涵。目前,各地相關部門正在準備或已經開展了原生態剪紙藝術搶救與保護工作,成效顯著。”內蒙古剪紙學會會長段建?對記者説。

在歷史上,我區的剪紙藝術傳承主要是以“母傳女,長帶幼”的形式代代傳承和發展。傳統剪紙的傳承是為了適應節令民俗的更替,功能豐富多彩,而現在剪紙的傳承呈現出單一化趨勢,隨着眾多民俗的消失,剪紙失去了真正的實用功能,現在只有在春節等節日才貼剪紙窗花、掛飾等。與此同時,剪紙中所藴藏的獨特歷史文化信息和表現手法漸漸被人遺忘。我區原生態剪紙藝術發展現狀並不容樂觀,過去的木格紙窗不見了,刺繡花樣不用了,剪皮消失了……

目前,我區原生態剪紙藝術的傳承基本上呈現一種青黃不接的狀態,原生態剪紙藝術如何發展,是全國各地剪紙藝術家關心的問題。段建?説:“剪紙藝術一定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發展。目前剪紙藝術界正處在一個過渡轉型時期,我區原生態剪紙藝術面臨發展困境,老一輩傳承人相繼去世,年輕一代亟待培養,形成穩定的傳承鏈條。現代剪紙藝術只有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才能使剪紙藝術作品具備足夠的力度。藝術的獨特性、民族性是最重要的。近年來,我區的剪紙藝術家在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上創造了很多具有濃郁生活氣息和民族風格的剪紙藝術。”

搶救、保護、傳承、發展剪紙藝術

自1992年內蒙古剪紙學會成立以來,開展了大量的剪紙藝術活動。其中在我區大中專院校、中國小課堂中引入剪紙課程,取得了顯著成效,內蒙古師範大學、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呼和浩特蒙古族學校、赤峯學院、和林格爾縣職業中學等學校的剪紙教學和成果在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

近年來,內蒙古剪紙學會重點搶救、保護、傳承和發展我區具有濃郁民族地域特色的原生態剪紙藝術,深入民間,向民間剪紙老藝人學習,在全區開展了搶救瀕臨消亡的。

剪紙遺存等活動,發現了大批珍貴的原生態剪紙和老一輩傳承人。2001年,我區首家個人剪紙傳習所段建?剪紙傳習所在和林格爾縣成立,11年來,這個剪紙傳習所已免費為近1000人培訓民俗剪紙藝術,他們中有學生、農民、工人、教師等。近年來,經過內蒙古剪紙學會的不懈努力,湧現出以段建?、王紅川、劉靜蘭、榮鳳敏、薩仁、馬淑珍、張宇娜、劉玉堂、趙福、蘇伊樂、趙志生、門小勇等為代表,既有深厚傳統基礎、又有鮮明個性的一大批優秀剪紙藝術家,他們的剪紙作品,有着獨特的文化內涵,並多次在全國和國際剪紙大賽上獲獎。經過6年多的編撰,《中國民間剪紙集成·和林格爾卷》今年出版,該書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第一部剪紙專項集成。2006年至今,和林格爾剪紙學會共收集剪紙2.3萬餘幅,拍攝與剪紙文化相關民俗照片4.5萬餘張(套),錄製光盤17碟,撰寫文字32萬餘字,並首次為186位剪紙傳承人完整地譜寫個人傳記和剪紙故事。

具有民族風情和地方特色的剪紙作品走出國門

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區剪紙也逐漸走向產業化發展道路,並取得許多有益經驗。以起步較早的和林格爾剪紙為例,和林格爾剪紙從原生態剪紙藝術作品的搶救、保護和創新、發展到剪紙產品開發,逐漸形成了一條健康發展道路。

和林格爾剪紙是全國有名的剪紙文化品牌,有1300多個內容100多個品種的剪紙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它們通過集中分類、合理配置、精良包裝等方式,使許多具有濃郁民族風情和地方特色的剪紙作品走出國門,遠銷到美國、日本、法國、德國、意大利、丹麥、瑞典等國家和地區,成為傳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和林格爾剪紙學會通過產業發展,保證了農村會員和剪紙老藝人通過剪紙獲得一定收益,同時在剪紙搶救、保護、傳承和發展活動中有了一定經濟支持。

段建?説:“我區剪紙產業現在處於一種分散的、自發的個體單一經營方式,後備資金嚴重不足,制約了剪紙產業的發展。剪紙產業化發展要把眼光放遠,堅持原生態剪紙的保護與傳承,在保持原生態剪紙藝術性和文化價值的基礎上,產業化之路可能才會走得更穩健。”

蘇繡:一針千絲繪製的絢麗畫卷

刺繡在中國有着三千多年的歷史。發源於蘇州的蘇繡,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精細,針法活潑,色彩雅潔的獨特風格。與湖南的湘繡,廣東的粵繡,四川的蜀繡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名繡”。五彩繽紛、絢麗多彩的蘇繡,被人們譽為中國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