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語文

提高農村國中作文教學質量論文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7.57K

【內容摘要】長期以來,由於多種原因,寫作困擾眾多師生的一大難題。我們農村國中猶如突出:學生寫作興趣淡泊,作文錯別字多,詞彙貧乏,詞不達意,無材料、無主旨等。我針對學生作文中的問題,分析原因,總結作文教學的困惑、提出相應的對策,切實提高農村國中作文教學質量。

提高農村國中作文教學質量論文

【關鍵詞】農村國中 作文現狀 對策 提高 質量

引言:我從事農村教學也快八年,主要擔任國中的語文教學,我深刻地體會到國中是學習寫作的關鍵時期,作文教學的重要,可現實狀況是這個時期農村的許多學生對作文“厭”和“怕”,把這種心理狀態一直保持下去,只會使學生的作文越來越差。而且我們老師在作文教學這塊所下認識不夠、所下功夫不夠。為此,結合我多年的教學經驗,分析幾點原因,淺析幾點切實提高農村國中作文教學質量和大家一起切磋。

一、 當前農村國中學生的作文現狀

首先表現在作文題材的雷同,單一。 相對城市孩子而言,農村學生由於受生活環境、家庭條件等因素的影響,生活經驗少,生活內容單一,見得少,聽得少,讀得也少,造成他們知識面狹窄。所以學生的作文很多時候題材都是雷同的,內容很單一。記得本學期我讓學生以“我終於學會了……為題進行作文,超過一半的學生就寫了“我終於學會了做飯”和“我終於學會了洗衣服”。全班近四十個學生,內容竟然只限於二個題材,可見學生經歷感受之單調、知識容量之匱乏。

其次,作文內容的貧乏,有大、空、抄的弊病,缺乏真情實感。見識面的狹窄決定了學生作文內容的單調,空洞。學生的作文或者按照老師的要求寫親身經歷的,就存在空洞的弊病,如寫事一類的文章,學生大多用流水帳的形式把它記錄下來,抓不住“六要素”,更難以寫具體;或者找來一些劣質的作文書,照搬照抄,根本不是自己親身經歷,長此下去,就會讓學生產生依賴的心理。

再次,學生寫作技能差、語病多、不會使用標點符號,作文缺乏創新精神。 農村國中語文課堂對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比較單一,教學上存在無計劃和脱節的弊病,造成學生的寫作技能較差。如大多學生只知道用三段式來寫,具體的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可列一個自然段,怎樣用過渡句過渡段來加強文章內部的銜接,學生無法把握,有的甚至一段到頭,讀來費解 、吃力。學生寫人的作文裏,他們不知道怎樣將人物寫生動、寫活,什麼地方用神態、動作來描寫,描寫人物時可用上哪些學過的生動的詞語、句子等,語言描寫只會“XXX説”這樣的乾癟模式。這樣。在作文內容的具體上功夫不夠就很難妙筆生花,就難以談作文的創新精神了。同時,學生的句子雖是通順的,但受農村方言的影響,語病較多,方言也多。作文中標點符號的使用也存在諸多問題,有的無區別的亂用,什麼地方都用上句號;有的不知在什麼地方斷句,什麼時候想起來就在什麼地方點一下,以至寫出來的話時斷時續等等

二、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

(一) 學生因素。 作為寫作主體的學生個人,受多種因素的限制,知識容量匱乏,視野狹窄。學生的生活除了校園就是家裏,接觸社會的機會和條件不多。農村的校園生活本來就比較單調,學校裏開展的活動不多,除了書本上學的知識,學生的課外讀物少之又少(多數學生的父母在外打工,留守的孩子們靠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或其他親人照看。這些留守兒童,一來那些代理家長不懂得該給他們買什麼樣的課外書,二來有的還根本買不起,即使買了也沒有時間和習慣看)。還有就是國小階段的作文訓練也沒有達到要求,基礎很差。

就課程來説,從學生到老師,到學校到家長對藝體科目的學習和重視都不夠,這就更造成了學生知識的匱乏。學生回到家裏要麼幫家長乾點活,要麼和同伴玩耍,週末和節假日大多也只是在家裏度過,出門的機會不多。知識的欠缺還造成了學生心理的劣勢,那就是膽小、羞怯,表達障礙,不能敢想敢説,這樣給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發展造成難以估量的影響。“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沒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足夠的對事物的感性認識和體驗,要讓學生寫出具體、生動、內容豐富的文章來,對學生來説,無疑是要做“無米之炊”。

(二) 教師因素。 受地理環境的影響農村國中教師的見聞、信息也相對匱乏、閉塞,多媒體教學根本沒有,想給學生拓展都沒有條件。教師們接受新鮮知識、理論的途徑有限,對課改的方向不夠明確,對新課程改革的一些理念的領會不夠深刻。同樣的,對新課程背景下作文的改革理念,朝着什麼樣的方向發展更是隻能得到一知半解。教師不能用科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其本身的素質成為制約農村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 學校、家庭、社會等因素。 農村校園設施的不完備,教學觀念落後,再加上家庭經濟條件的不寬裕,農村社會文化背景的落後,都對學生的知識的吸取、能力的培養有重大的影響。父母不在身邊,在學習上不能給孩子以正確地引導、師範和督促。素質教育的理念並沒有深入每個教師、家長的內心,有的地方仍然沿襲着應試教育的弊端,況且父母和教師的溝通不夠。家庭經濟的不寬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行動乃至思想。整體文化背景的落後,文化氛圍的淡薄更是對學生產生了難以磨滅的影響,這種影響甚至有些根深蒂固。

三、在提高作文教學上下功夫

(一).強化目標管理,克服隨意性。

農村中學的作文教學大多處於劣控和失控的狀態之中,必須強化目標管理,即以教研組為單位,以科任教師為載體,對全校的作文訓練制訂嚴格統一的規定,從思想認識、數量規定、指導措施、批改要求、講評方法等一系列方面進行宏觀控制,微觀處理。

作文教學過程的隨意性,常常導致作文教學處在一種混沌狀態之中。因此教研組在制訂年度教研計劃時,可以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作文能力訓練的要求,作出作文教學在質和量上的具體統一的要求。具體操作可從教師的思想認識、數量規定、指導措施、教學詳細批改要求、講評方法等方面,用量化管理的方法,限定內容、時間、數量,全體語文教師討論一致通過後,堅決實施,不能打折扣。期中監督檢查,期末追蹤查詢。在實施目標管理的過程中,要求每位教師必須有自己的作文指導計劃,並另設作文教案本。長期如此控制,就會在本校乃至本地區形成序列化、規範化,使作文教學有條不紊地進行。

(二)強化環境管理,克服封閉性。

與城市學校相比,由於歷史的原因,客觀條件的制約, 目前農村文化生活還比較落後,農村中學絕大多數缺乏應有的作文訓練環境,家庭無報刊雜誌可看,學校無圖書室閲覽室,或者有數量也是少得可憐。再加上近乎空白的課外活動,使學生長期處在貧血的文化氛圍中。這種先天不足的語文環境,勢必使學生嚴重地營養不良,兩耳難聞窗外事,寫作源泉枯竭,寫作熱情窒息。因此,必須對現有的作文教學環境強化管理。強化環境管理,就是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師在一個學校或一個班級,創造一種寬鬆、開放的作文環境,學生一旦進入這個特定的環境氛圍中,就自覺地受到感染和薰陶,情不自禁地投入作文學習,主動地“找米下鍋”,我們就可以因勢利導,幫助他們解除寫作興趣不濃、把寫作當成負擔這個包袱。具體操作時,建議七、八年級作文開放,九年級作文收攏。所謂七、八年級開放,意思是這兩個年級時,每次佈置作文,先讓學生蒐集整理借鑑各種有關的寫作材料一週後再叫學生交作文本。克服長期以來那種把學生封閉在四堵牆的教室裏,死限學生在短短的兩節課時間裏,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亂煮“夾生飯”的做法。所謂九年級收攏,有它特定的含義。因為我們的學生都要面臨應試的檢驗,有了七、八年級的充分準備,到了九年級,應該説是厚積薄發的階段,要面對會考。作文教學特別是課堂作文,特別需要製造一種競爭環境,時間就是分數,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必須快速成篇,組與組比、人與人比,甚至班與班比,看誰完成得又快又好,利用小黑板公佈結果,不斷激勵競爭機制。此外,還可以和學生商量,規定畢業班(可以推廣到非畢業班)學生每人每週抄寫兩篇作文,各種文體、各種結構方式兼顧,並推選兩位責任心較強的同學負責輪流檢查、登記、公佈,始終營造作文氛圍,讓作文時時印在學生的心中。通過一系列手段,強化作文環境管理,保證作文這半壁江山永遠充滿生機與活力。

(三)積累素材,夯實基礎

我認為是國中學生的經歷太少,他們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三點一線”的學習生活方式,使得他們沒有太多的生活體驗與感悟。俗語説:“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對此事的真實寫照。因此,在七年級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作文素材的積累尤其重要。

①指導學生觀察生活,留心生活

農村生活一樣是廣大豐富的,只要我們引導學生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和體驗,這就是積累素材的最佳途徑。留心觀察,用心想象,細心體會。對可喜可悲,可憎可愛的人和事要“情動於衷”,才會“不吐不快”,有如活水源頭,泉湧不止。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人一事,感情世界的波折,只要留心觀察,用心品味,你會發現所有的一切都可成為寫作的素材。品讀生活這部無字書,永遠有説不完,道不盡的'意藴。同窗情,班級裏的趣聞樂事,家庭的煩惱與抗爭,社會的時常與留俗,世界的和平與衝突,這一切都會在學生心裏留下點滴,產生共鳴。

②用教材作為寫作範例

選入課本的文章,都是經過教育專家精心篩選的,可以説是提煉後的精華。這些文章具有代表性、教育性,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是培養學生聽、説、讀、寫能力的重要憑藉。葉聖陶先生曾説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練成熟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務必要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儘可能地去探索。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善於利用教材,用好教材,

培養學生閲讀的能力、概括能力、豐富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積累作文素材,提供寫作的範例,做到學以致用。例如在學習《紫藤蘿瀑布》後,讓學生借鑑課文,再用心觀察我們學校教學樓後面生機勃勃的如瀑布般的藤蔓植物,寫出所見所感,效果就是不一樣。

③指導學生正確的素材積累方法

(1)指導學生如何積累寫作素材

寫作的素材來源於寫作者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就是自己的見聞和感悟。如: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人一事;感情世界的一喜一悲;班級裏的趣聞樂事;家庭的煩惱與抗爭;社會的流行與凡俗等。只要是能夠觸動心靈,

無論是大事小事,都可以作為寫作的素材。間接經驗就是讀到的、看到的、聽到的各種各樣的事件。如:課內課外閲讀的書報雜誌;看到的電影電視節目;還要聽別人講許多故事等。積累寫作素材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用心記,用心思考;第二,用筆勾畫、用筆記。在這兩種方法中,用心記、用心思考是最為重要的。

無論是直接經驗方面的素材還是間接經驗方面的素材,都應盡力地用心把它記住;用筆勾畫或作筆記是輔助的積累方法。用筆記只能夠作為臨時之便,用筆記錄過後仍然需要用心去記。只有儲存在自己大腦裏的才真正屬於自己的,

才能夠在今後的學習和寫作活動中運用自如。因此,我堅持學生寫週記的習慣,即使對信息的收集,整合,再處理,以致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部分學生真正地愛上寫作,不再是逃避。

(2)指導學生歸納梳理素材的方法

積累了豐富的素材以後,還需要對其進行歸納梳理,以便於在寫作時運用自如。

對素材進行歸納梳理的基本方法是進行分類。對素材進行分類的標準很多,如:寫景的、寫人的、寫事的等。可以讓學生根據他自己的情況來決定,教師只需加以簡單的指導就可以,比如,外貌、心理、神態、肖像、動作等可以歸納為寫人類;班級裏的趣聞樂事;家庭的煩惱與抗爭等歸為寫事類等。

(3)指導學生加工整合素材的方法。歸納梳理好的素材,還需要進行加工整合。同一個素材,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就可以用來表達不同的主旨,比如,神農嘗百草的故事,既可以用來論證開拓創業,又可以用來論證敢於實踐,還可以用來論證不斷求索。只要勤於動腦,

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去對一些典型素材進行分析和加工整合,就會發現,許多的素材都是多功能的,可以用來表達不同的主旨。

(4)指導學生恰當地運用素材

許多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往往是把已有的素材原封不動地抄寫到文章中來,

這樣寫是無法與自己想要表的內容連接上的,更不會寫出不出好文章。因此,

在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素材以後,還需要指導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恰當地運用素材。其方法主要有:

1、將原本比較複雜的、比較長的故事用概括性的語言進行敍述,加以壓縮。

2、對原來比較簡短的素材加以擴展,使之變得更加豐富和充實。

3、結合所需要表述的觀點對所選用的素材加以分析,讓文章的材料和觀點結合得更加緊密等。其原則就是根據文章的主旨和材料的性質來予以選擇使用。

總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只有積累了豐富的素材,我們才會有有選擇的使用。羅丹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中處處存在動人之處”。朱熹也説過:“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對學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學生身邊。只要我們鼓勵學生用心觀察,勤于思考,注意積累,再加上教師適當的指導,作文“無話可説”的局面就會得到改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2]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3]林崇德主編.中學語文教學心理學.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4]蘇立康主編.中學語文教學研究.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