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語文

關於教學的小故事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1.49W

關於教學的小故事1

作為一名科學教師,對於《科學》這門學科就要抱着一種非常認真的態度。每次上課都要認真備課,提前實驗做好一切準備。在我做實驗時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關於教學的小故事

我上四年級《混合後的變化》一課。課前我按教材要求精心做了實驗:測量液體混合前後重量和體積是否發生變化。我準備好了實驗材料:燒杯(帶刻度)、油、水、天平、砝碼、記錄表。第一步,用天平稱出1號燒杯的重量86.4克,倒入油之後,量出油的體積50毫升,然後稱出油和1號燒杯的重量146.9克,進而計算出油的重量60.5克。用同樣的.方法得出水的體積50毫升,水的重量63.7克。第二步把水和油混合後,量出水和油的體積120毫升,稱出水和油的重量210.6克。前後一對比,發現混合前後重量沒有發生變化,而體積卻增大了一部分。這與科學教參不一致。這是怎麼回事呢?是我做得不精確嗎,我又做了一遍,結果完全一樣。換成其他液體怎麼樣呢?我把油換成牛奶重新做了一遍,其結果與前一次仍然是相同的。於是,我就用同樣的教具在班裏演示了這個實驗。給學生的結論是:液體混合前後重量不變,混合後體積增大。

課後,我與其他教師針對實驗課結論進行交流,又查閲了有關資料,發現我的實驗結論是錯誤的。為什麼我經過三次實驗,結果都是錯誤的呢?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三位老師一起合作,共同觀察,研究問題到底出在哪兒,是不是燒杯刻度不準,於是用量筒做了這一實驗,結論正確,又用以5毫升為一刻度的小量杯代替燒杯,反覆做了這一實驗,最終得出了正確的結論:液體混合後體積變小了。那麼錯誤出在哪裏呢?有可能是燒杯的刻度不準確。

我們用2個同樣的燒杯,量出同體積為50毫升的水,倒在一起,體積竟然比100毫升刻度超出20毫升。原來就是燒杯的刻度不準確,導致了實驗錯誤的結論。

第二天,我及時給學生把實驗結論更正過來。告訴同學錯誤的原因,並再次用量筒演示這個實驗,讓學生親眼看到正確結論。

通過這節實驗課,我深深體悟出:科學實驗課來不得半點馬虎,科學是實事求是的!我感受到,做一名科學老師首先要有認真的科學態度,尊重科學;其次,要多向其他教師謙虛請教,遇到難題要反覆研究、探討;還要加強學習,增加新知識,不斷充實自己。

關於教學的小故事2

從教多年,我摸索出一點教育激勵學生的“小技巧”,自覺有一定效果,現在把它説出來,與大家分享。

巧用激將法

此法主要適用於那些聰明但學習不夠勤奮比較任性的學生。今年我剛接了新一年,班裏有一名學生—姜碩,從我接班起就瞭解到他比較任性,行為習慣養成情況不太好,屬於聰明但學習不夠勤奮的那種。在課堂上,他總是注意力不極中,不是擺弄這個,就是擺弄那個,一開始寫作業,他就削鉛筆,磨磨蹭蹭的,班裏最後寫完作業的幾個人中準有他。對此,我沒少批評他,但效果不佳,很是讓我頭疼。

在我準備12月初學校組織的經典誦讀活動時,當我在班級裏宣佈要為我準備的兩個節目挑選演員時,姜碩表現得特別積極,看着他着急的表情,我隨口説道:“姜碩你這節課要是認真聽講,表現好的話,我就讓你演課本劇中農夫一角。”我的話音剛落,只見姜碩坐得筆直,小手也背到的身後。看來他中了我的計謀,其實我心中早就覺得他是農夫的不二人選,由他演出一定能取得比較搞笑的效果。但我不能直接把角色給他,一定要釣一釣他的`胃口。接下來的語文課上,他表現得特別好。在練習的過程中,他一度總是記不住台詞。我就説:“你看這麼簡單的幾句台詞,別的同學都背下來了,你這麼聰明怎麼總是背不下呢?”結果在下一次的彩排時,他果然背了下來,看來他是下功夫了。接下來的時間裏,我利用他對演課本劇的認真態度,沒少糾正他的不良習慣,都起到了不錯了效果。可喜的是姜碩的課本劇表演也得到了校領導和各位老師的好評。

當然激將法也不可亂用,一定要摸清學生學習基礎、能力、性格。並且在激將時不要傷學生自尊。

適當的物質刺激

我們班有40個孩子,上國小一個多星期了,正式鈴都響過了,他們還安靜不下來,總得我説上二三遍上課了,他們才能坐好。但還有個別學生的注意力不在課堂上。這天,我不想再不停地強調了,便把準備好的很多“小獎章”拿出來,進入班級後,我先耐心地等了一會了,發現有幾個孩子自學坐好後,我馬上走過去在他的頭上貼上一個小獎章,然後説:“這幾個同學今天表現得很好,她們都知道現在已經是上課的時間了,應該坐好等待老師上課了。”其他孩子們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這裏,不用我再強調什麼,他們都坐得端端正正了。我問大家:“想要嗎?那就要專心聽講,表現好的孩子才能得到獎勵。”他們一個個都躍躍欲試,都想爭取得到獎品。這堂課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回答問題主動、大膽,聽講很專心。我在獎勵的同時還告訴他們:“如果你得到獎品後表現不好,獎品就要收回來,獎給其他的同學。”一般得到獎品的學生把獎品小心地放在桌子上或夾在書裏後,表現得更好了。對於沒有得到獎品的同學,我一直在鼓勵他們:“只要你表現的好,比你以前有進步,老師就獎勵你。”孩子們一直有得獎品的期待,一節課都在努力。因為我準備得很多,而且獎勵面也很廣。後半節課,當紀律不太好組織的時候,我又把“小獎章”獎勵給一個坐的端正,聽講認真的孩子,其他同學馬上就有精神了。這個時候我就想偷笑,這些孩子都挺好強的。下課時,我還告訴他們:“如果你這節課沒有得,下節還有機會。”這樣一節課上下來不會很費勁,而且學生的良好聽講習慣也養成了。

對於剛入學不久的一年級孩子説,課堂鼓勵可以適當地用物質刺激。但在使用物質獎勵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以下的問題:

1.物質獎勵的次數不能太多,物及必反。剛開學時,我用物質獎勵他們,現在更多的是語言獎勵和行為獎勵。

2.物質獎勵多準備點獎品,讓孩子們感覺到只要他們努力了,進步了,就能得到獎勵,這是對他們的肯定。

3.物質獎勵也要變花樣。今天獎蘋果,後天就可以獎寶葫蘆,這樣他們的積極性會更高。

這就是我的一點“小技巧”,在使用這些“小技巧”時要注意:

一、量人而用。

一定要根據學生實際,充分了解學生。

二、設計合理保密。

對學生的要求不能過高,並且注意連續性,又不能讓學生本人知道你的用心。

關於教學的小故事3

《小木偶的故事》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了一個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話故事。課文先寫老木匠做了一個小木偶,並在小木偶的臉上添了一個“笑嘻嘻”的表情,以為只要會笑小木偶就會永遠快樂;接着寫小木偶在着急、生氣、委屈甚至是痛苦、傷心時也總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因而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挫折;最後寫小木偶在小女巫的點化下,擁有了所有的表情,此時作者發出了由衷的感歎:“要是隻會笑,那可是遠遠不夠的`。”

教學這篇略讀課文時,我先引導學生閲讀課文前的閲讀要求自讀課文。自讀時,先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再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分角色朗讀,在充分自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閲讀收穫,如,在小木偶身上發生了一件什麼事?小木偶遇到一系列挫折時,心裏會想些什麼?文章的最後一段話是什麼意思?學生在交流閲讀體會時,我還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一談,加深對最後一句話的理解。最後組織學生展開想象續編故事,拓展思維,鼓勵學生創造性表達。

另外,我還鼓勵學生蒐集表達有特色的詞語,進行語言積累。如,ABB式:笑嘻嘻、毛茸茸;AABB式:蹦蹦跳跳、嘟嘟囔囔;ABCC式:可憐巴巴。學生學習效果良好。

關於教學的小故事4

小熊的媽媽生病了,為了能掙錢替媽媽治病,小熊每天天不亮就起牀下河捕魚,趕早市到菜場賣魚。

一天,小熊剛擺好魚攤,狐狸、黑狗和老狼就來了。小熊見有顧客光臨,急忙招呼:買魚嗎,我這魚剛捕來的,新鮮着呢!狐狸邊翻弄着魚邊問:這麼新鮮的魚,多少錢一千克?小熊滿臉堆笑:便宜了,四元一千克。老狼搖搖頭:我老了,牙齒不行了,我只想買點魚身。小熊面露難色:我把魚身賣給你,魚頭、魚尾賣給誰呢? 狐狸甩甩尾巴道:是呀,這剩下的誰也不願意買,不過,狼大叔牙不好,也只能吃點魚肉。這樣吧,我和黑狗牙好,咱倆一個買魚頭,一個買魚尾,不就既幫了狼大叔,又幫了你熊老弟了嗎? 小熊一聽直拍手,但仍有點遲疑:好倒好,可價錢怎麼定?狐狸眼珠一轉,答道:魚身2元1千克,魚頭、魚尾各1元1千克,不正好是4元1千克嗎?小熊在地上用小棍兒畫了畫,然後一拍大腿:好,就這麼辦!四人一齊動手,不一會兒就把魚頭、魚尾、魚身分好了,小熊一過秤,魚身35千克70元;魚頭15千克15元,魚尾10千克10元。老狼、狐狸和黑狗提着魚,飛快地跑到林子裏,把魚頭魚身魚尾配好,重新平分了,小熊在回家的.路上,邊走邊想:我60千克魚按4元1千克應賣240元,可怎麼現在只賣了95元小熊怎麼也理不出頭緒來。

你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嗎?

關於教學的小故事5

“水在池子裏睡覺,在小溪裏散步,在江河裏奔跑,在海洋裏跳舞、唱歌、開大會”,學生也容易理解,於是我從另外的角度提出問題:“睡覺”,“散步”,“奔跑”,“唱歌、跳舞開大會”在課文中能不能交換?要解決這個問題,學生既要想像水在不同環境中的各種狀態,又要辨析幾個動詞或動詞性詞語的意義,這就迫使學生開動腦筋,從而促進思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這樣作,能讓學生感悟到一條使用語言的基本原則,這就是詞語要準確地表達事物的特徵。當然,學生在討論中也可能提出,水在江河裏也會唱歌、跳舞,在海洋裏也會睡覺,這也沒有什麼可為難的。水在江河裏跳舞、唱歌,那是在發大水的時候,水在海洋裏睡覺,那是風如平浪靜的時候,也就是説是在某些特殊的時候,在一般情況下並非如此,正因為這樣,所以,課文在這一段話的開頭用了一個詞“平常”,這進一步説明,作者寫作時思考的嚴密和用語的精當。

學生在議論水對人做好事的'時候,教室裏小手林立,幾乎所有學生都想發言。十幾位學生髮表意見後,舉手要求發言的仍有很多,但由於時間有限,我只好強行結束討論,轉入新的話題,結果致使一部分學生因沒有展示自我的機會而情緒低落下來。要是一開始就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那每個人就都能發表意見了;在此基礎上開展全班交流,起質量就會明顯提高。

當問到水為什麼會發脾氣,幹壞事時,沒人發言,小組討論後,學生仍説不到點子上。無奈之下,我只好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這樣雖然簡便、省時,但索然無味,難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是我早料到這一着,在學生思維受阻時講一講“小村莊的被毀滅的故事”和哈爾濱缺水事件,學生就很容易明白,水之所以為患,那是由於人們破壞植被,污染環境的緣故。這樣,在接下來議論怎樣讓水只做好事不幹壞事的時候,學生的思路就會更加明析了,發言就會更加中肯了,接受的人文教育就會更加深刻了。

課堂教學,最根本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關注學情是促進學生髮展的基礎,只有關注學情,才能科學地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的方式方法,最大程度地讓學生獲取知識,增強能力,活躍思維,弘揚創新精神,那種無視學情,一味跟着經驗走,跟着教參走,跟着感覺走的教學,只能是高耗低效的教學。對《失物招領》的三點質疑

關於教學的小故事6

還是第一次教一年級,面對一羣剛從幼兒園出來的孩子。走進課堂孩子們用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神看着你,他們有的在課堂上忍不住要上上廁所,忍不住要偷偷的喝喝牛奶,忍不住要和旁邊的同桌聊聊天。此時任你的嗓門有多大,任你的眼神有多犀利,過不了三分鐘他們就照舊,氣歪了也不理你。和孩子們在一起生活了幾個月,驀然回首,發現我也收穫了許多……

在教學1~5數字時,為了讓學生熟練地掌握數字的書寫,我要求學生天天堅持把每個數字寫一行。那天教完了數字3和4後,佈置作業時,我聽見有位學生在座位上低聲説:“唉!又是些數字,真沒勁!什麼時候老師能佈置有趣一點的作業?”學生的話引起了我的思索。對於上過幼兒園的孩子來説,的確枯燥無味,那五個阿拉伯數字要天天練寫,確實是一件很煩瑣的事。作為教師,是否可以把傳統的教學方法改一改,適時調整寫數的方法呢?過了幾天,認識數5之後,我把田字格寫好後,進行了如下的作業設計:“同學們,今天和老師來比一比看看誰的數字寶寶寫得最漂亮,好嗎?”還沒等我把題目讀完,學生就迫不及待地在作業本里寫,興致很高,有的學生端端正正寫完後,用大拇指指着自己,迫不及待的讓老師去欣賞他的作品。

從那以後,我就不再讓學生純粹地寫數字,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寫數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今天讓學生寫寫自己家的電話號碼,記記老師和小夥伴家的`電話號碼;明天讓學生寫一些有規律的數,例如:1.3、5、或2.4、等,在寫數的同時感受數學的奧祕。學生興趣十足,寫的數字也一天比一天端正、規範……。

其實,“枯燥”與“生動”之間只隔着一層窗户紙,對學生來説,熟悉的情景和親身的體驗,他們都喜歡,都充滿好奇,都有樂學、好學的願望。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只能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這節課中我處理的雖是“小數字”,而留給我的卻是深深的思考……。

數學課是一個不斷髮展、永不停歇的過程,“變是永恆的不變”,讓我們在陶行知思想和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帶着自己的感悟,認識新課程、探索新課程,走進新課程,走進孩子的心田,我願在春天最美妙的音符中能和孩子一起成長,讓數學教學青春永駐!

關於教學的小故事7

"數學是一切科學之母"、"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它是一門研究數與形的科學,它不處不在。要掌握技術,先要學好數學,想攀登科學的高峯,更要學好數學。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搞好研究與教學是增強學生數學觀念,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讓人痛心的是,長期以來,一些本來生動活潑的數學知識,由於被淹沒在大量的“加、減、乘、除和乘方、開方運算”、“分式、繁分式的`化簡”、“解方程的技能訓練”以及“大量的人為編造的以致脱離實際的所謂應用題”和“各種各樣的解題技巧、解題模式的訓練”中,而失去了其應有的魅力,學生也許學到了不少具體的數學知識,但卻很少甚至根本沒有領悟到其內在的本質,只有知識的“軀體”,缺乏知識的“靈魂”……

要搞好國中數學教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認真研究國中教學的各種規律,並加以有機綜合,形成適應自身教學的有效方法。如何讓數學課上得更理性,更科學有效?我認為要真正做到“功夫花在備課上、精力放在研究上、本領顯在課堂上。”我們要在行動的“實”上下功夫,在研究的“深”上想方法,開創行動紮實、研究深入的課程教學改革下局面。

首先,一切數學知識都來源於現實生活中,同時,現實生活中許多問題都需要用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方法去思考解決。比如,洗衣機按什麼程序運行有利節約用水;漁場主怎樣經營既能獲得最高產量,又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一件好的產品設計怎樣營銷方案才能快速得到市場認可,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為此數學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經營和開拓市場的能力。

其次,現實告訴我們,大膽改進學習方法,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學習方法的改進身處應試教育的怪圈,每個教師和學生都不由自主地陷入"題海"之中,教師拍心某種題型沒講,會考時做不出,學生怕少做一道題,萬一考了損失太慘重,在這樣一種氛圍中,往往忽視了學習方法的培養,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方法,但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才是正確的方法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聽講的過程中一定要有積極的思考和參預,這樣才能達到最高的學習效率。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應營造一個寬鬆和諧、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而之前的備課則不應當受教材思路的影響,重新組織教材,把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在學習過程學生有知識的掌握,個性的解讀、情感的碰撞,且創新火花不斷閃現。

再次,教與學必須有一個和諧步驟,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步驟來實施素質教育,使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其中,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要擊中思維的燃點,這樣不但能對全體學生的認知系統迅速喚醒,從而提高單位時間裏的學習效率。學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學習熱情激發起來,萌芽學習興趣,認知系統開始運轉。

國中學生剛剛進入少年期,機械記憶力較強,分析能力仍然較差。鑑此,要提高七年級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效果,務必要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這是每一個國中數學老師值得認真探索的問題。

關於教學的小故事8

今天,我上完《小木偶的故事》,感覺心情特別愉快。

這篇童話故事趣味性強,學生理解課文並不難。因此我在教這課時,採用了以下教學流程:自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分角色讀課文,體會故事藴含的道理──積累詞語,豐富語言──展開想象,續編故事。

其中,我感覺最有特色的地方是:“積累詞語”這一環節。因為這課表情的.詞特別多,所以我安排了讓學生劃詞、讀詞、理解詞、運用詞來達到積累運用的目的。我把“板着臉、笑嘻嘻、憤怒、親熱、温柔、痛苦、傷心、着急、委屈、生氣、齜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憐巴巴、放聲大哭”板書在黑板上,然後讓學生讀詞,以邊讀邊做表情動作來理解詞,最後以選詞説話達到運用的目的。這一環節的設計感覺很好,學生因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種表情演示,興致高漲,也能比較直觀形象地理解詞語的意思,個別學生對某些詞不理解就猶豫着不知道如何做表情動作,這時他們會左右觀看,從同學的表情中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詞語。在這樣的教學中,既輕鬆又收效好,老師的解釋已經顯得多餘。

這一節課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度過,連我也被他們豐富多彩的表情所感染,如果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這樣輕鬆愉悦,又何愁學生不愛學語文呢?這就是有效教學吧,能讓學生在輕鬆的課堂中學到各種語文知識,讓學生深深地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從而喜歡上母語。

關於教學的小故事9

《小木偶的故事》是篇略讀課文。略讀課文怎麼上,一線語文老師各有各法。略讀變精讀有之,略讀變自讀有之,略讀變不讀,偶爾也有之(時間不夠用時)。畢竟,《語文課程標準》對於略讀課文的要求過於粗放:“略讀課文重在略讀方法的指導,在閲讀實踐中,逐步培養學生的略讀能力。”一直以來,我比較贊同葉聖陶先生的觀點:“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應用什麼?以我手中的第七冊童話主題單元為例:我已經帶領學生把精讀課文《巨人的花園》和《去年的樹》“細嚼慢嚥”了,略讀課文《小木偶的故事》,就要應用為訓練學生快速把握文章內容、主旨(我所定的訓練重點)的材料了。甚至,還可以做複述或寫作應用文本。因為,對略讀教學的評價,首在考察學生能否把握閲讀材料的大意。無獨有偶,教材編寫者似乎在佐證我的思考:《小木偶的故事》閲讀提示只有兩點:1、認真默讀課文,看看在小木偶身上發生了一件什麼事;2、聯繫生活實際,説説自己對最後一段話的體會。文章末尾的“小泡泡”,則提出了“續編”要求。任務1其實就是把握文章大意,任務2相當於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主旨的領悟),“續編”則為口、筆頭寫作要求。顯然,一節課把三大要求全部完成必定蜻蜓點水、囫圇吞棗。

抓住以上主幹,我果斷取捨:把“小木偶身上發生了一件什麼事”融入“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之中(課堂學習活動的第一大板塊);以“擬人體”童話寫作特點帶出“人物”、“對話”以及讀好對話的辦法,再全班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完後重點體會最後一段話所藴含的深刻道理(第二大板塊),並從“寫”的角度提煉出“主旨高遠”對童話創作的意義。最後,拓展閲讀《小木偶的故事》(二)(三),着重體悟它們的主旨(第三大板塊);“續編童話”口、筆頭任務,佈置為家庭作業。(《小木偶的故事》公開課設計、課件、資料)

這樣的備課思路,雖自歎為神來之筆,但也做好了被質疑乃至被否定的思想準備——雖然我知道類似略讀課文的教學模式很多年前就存在了,但我校“一板一眼”上課的老師仍為大多數。

開課後的“模擬表情遊戲”,很為老師們讚賞,被認為是整節課最出彩的環節。“默讀課文,再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在支架的指引下也完成順利,凸顯了良好的表達功底(功夫在平時呢)。磕磕碰碰的地方,就是對“老木匠説得沒錯,笑是很重要的。不過,要是隻會笑,那可是遠遠不夠的”的深層體會。即便我出示了提示詞,抓住個別同學的發言聯繫生活實際作點撥,還是有幾個學生在文本表層的“笑”裏打圈圈,跳不出來。兩篇拓展文章,第二篇也只看了三分之一(課前本有“備用”思想)。總的來看,課堂教學活動比較順暢,目標達成較為理想。

研討課結束後,幾個老師陸續向我反饋了評課意見。有點出乎我的意料,她們其實是很喜歡這樣的拓展閲讀的,只惱於平時略讀課堂找不到類似的到位材料。一位老師説,提供一篇課外閲讀文章就可以了;還有一個老師説,師生合作朗讀費時太多(約8分鐘),可以改為各小組選喜歡的.人物對話去朗讀、彙報。我解釋:沒有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策略,一是因為小組合作需建立在有效機制上,否則易流於形式;二者小組合作更耗時。如果時間無法把握,後面的拓展部分就無法完成。我課堂的第二、三大板塊內容,其實都在為重難點“體會主旨,領悟寫法” 服務。

該老師還説,我的課例讓她想起“生本”教學的“以讀引讀”。我釐清:兩者有較大的不同。我的拓展內容並非同類主題文章的“讀”的延伸,而是為“寫”做鋪墊的。以往,我教過的四年級學生受慣性思維影響,在續編故事時大部分都想到小木偶如何找小紅狐要回揹包(或報仇)。統一的思路,千篇一律的主題,沒有意義。我這節課,就是針對往屆學生出現的“寫”的問題,應用主旨高遠的材料“以讀引寫”,為學生的小練筆及單元習作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