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作文

家鄉的風俗作文必備(15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34W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家鄉的風俗作文必備(15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1

年糕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在我的家鄉,過新年時餐桌上擺上一盤香噴噴的年糕點心,是必不可少的。

從過新年的這天起,大街小巷就有老爺爺在叫喊吆喝“賣年糕嘍!”天空泛起魚肚白時,奶奶就已早起,穿過一條條街,到街頭去買。街上本空無一人,誰知這會兒卻排起了長長的隊,奶奶早去晚歸,待我睡眼惺忪地下樓時,才看到奶奶的身影在廚房裏一晃一晃的。

“奶奶,你要做糖水年糕了?”“是啊,給我的寶貝孫女吃。”我看着奶奶把年糕浸到水裏。接着她低頭側身從櫥櫃裏小心翼翼地拿出一隻易碎碗,把浸好的年糕放到碗裏,細心地擺盤。擺好後的年糕頗像一朵盛開的花。我插話到:“奶奶,咱家不是有不鏽鋼碗嗎?為什麼要選一個這麼容易碎的?”奶奶一邊開着煤氣灶,一邊伸手摸摸我的腦袋,笑着説:“因為新的一年要‘碎碎平安’!”

奶奶往鍋裏倒少許適量的水,然後輕輕地讓粘住碗的年糕傾身滑下去。‘譁’的一身,鍋裏像竄起了火星子,又像是搖曳的風鈴,發出清脆的響聲。奶奶不停地翻動着鍋鏟,讓年年糕躺的更舒服些。我明顯看到,在奶奶的指揮下,年糕像個體操運動員,來回反着身,重複着高難度動作。製作一碗糖水年糕再容易不過了,等到差不多快好的時候,把混合好的糖水用勺子輕輕順下去。奶奶招呼我倒糖水。我的眼睛死死盯着糖水,透明晶瑩的`糖水散發出一股怡人的芳香,沁人心脾,估計奶奶是先在糖水裏摻了些花瓣。其中的寓意説是水中月,鏡中花,願每一個人都能在新年如意所得。

趁奶奶撈年糕之際,我輕手輕腳溜了出去。:“哇!”我猛吸一陣,條條街都散發着家裏那個味兒。現已臨近傍晚,絲絲橘光衝破天際,似繪畫大家的手筆,馬路上人來人往,川流不息。那股淡淡的清香若有若無,又似乎衝斥着整條小街。我尋味聞去,原來家家户户都在做糖水年糕。回到家時,那盤年糕的擺盤設計變的面目一新,香味依舊讓人垂涎欲滴。我伸手拿了一塊往嘴裏放,頓時兩眼放光,情不自禁吟詩一句:“年糕精緻點春心,夜景繽紛舊歲除!”。

這就是每逢過年讓我翹首以盼的一件事。

家鄉的風俗作文2

五月初五是端午。這一天人們吃粽子,划龍舟,插艾草,紀念偉大詩人屈原。而我雖對屈原沒有深厚的感情,但也會跟着外婆一起包粽子。

瞧,外婆已經把準備好的食材放在桌子上:糯米,粽葉,香菇,瘦肉,紅棗,應有盡有。

開始包粽子了,只見外婆從盆裏拿出兩片泡好的深綠色的粽葉,捲成一個上寬下窄的圓錐形小桶,把雪白的糯米放在裏面,鋪上幾顆紅彤彤的小棗,又蓋上一層糯米。接着用粽葉把糯米包裹起來,用粗線圍着它紮上兩圈,拉緊,打結。哇,一個三角形粽子就這樣包好了。多神奇啊,我感覺外婆簡直就是給我變了個魔術。

我也來一個!

我學着外婆的樣子:先卷粽葉,放在左手,用湯勺舀糯米,放進葉裏……一切都井井有條。沒想到到了拿餡料的環節,一個手忙腳亂,我竟將包好的糯米倒了出來!

哎,重新來過。

這次,我小心翼翼地拿起餡料,擺在糯米上,又用糯米把餡料一層一層地蓋上。一切順利,整個粽子看起來非常的飽滿。我暗自高興,連忙拿起粗線捆住粽子。誰知道,顧此失彼,糯米竟從另一頭的粽葉中嘩啦啦地滑落下來——手沒拿穩,前功盡棄!

我覺得我可能只適合當外婆的小助手吧!畢竟,包好一個完完整整的好粽子,真是不容易啊!

在我眼巴巴地觀望下,不出一個小時,外婆就把一個個漂亮的`粽子包好了。它們紮在一起就像一串豐收的果實。

外婆告訴我粽子包好後,要馬上用水煮熟,這樣才方便儲存。我看着外婆把粽子一個一個放進水裏,心裏就像有隻貓在抓癢癢一樣,非常着急。雖然粽子放進水裏沒煮多久,但我已經一遍一遍地揭開蓋子,查看裏面的情況。沒辦法啊!誰讓等待的時間總是那麼漫長呢?

當鍋中開始飄出淡淡的香味,我的口水早就流了下來。等到粽子一煮,我迫不及待地撈出一塊,開吃!我小心翼翼地剝開粽葉,看着煮熟了的糯米變成了一顆顆閃亮亮的珍珠,我毫不猶豫地一口咬了下去,滿嘴都是粘乎乎的,甜膩膩的,美味極了。

端午節就這樣過去了。我雖然沒有學會怎麼包一個好粽子,但是我吃到了一個又一個美味的香粽子。我的端午節,不虛此節!

家鄉的風俗作文3

春節期間喝“元寶茶”是我家鄉的風俗。

每年的除夕夜,我都會回外公家過年。四世同堂的除夕夜熱鬧非凡,吃年夜飯、賀歲拿紅包、一起看春晚,當然還有一項最重要的事——陪外公煮“元寶茶”。

關於“元寶茶”,小時候我還鬧過笑話。有一次,我對着煮茶的鍋子裏,用勺子撈了半天,也沒見着一隻“元寶”。外公笑話我是“小財迷”,邊刮我的鼻子,邊告訴我:“傻小囡,‘元寶茶’不是真正的元寶煮的,你看,這個兩頭尖尖的像不像元寶,其實它是用金桔加枸杞和冰糖煮出來的。”待我再長大點,有次參觀民俗博物館,才知道原來“元寶茶”最早源於江南,開始是向皇帝進的貢茶,後來民間也逐漸興起,寓意新年‘元寶進門,發財致富’。

煮元寶茶不難,關鍵在掌握火候。外公會先將金桔的一面劃個十字,然後放入水中大火燒煮約十分鐘,再撒入冰糖和枸杞用小火慢慢熬。待金桔的清香逐步散開來,茶湯變得有點粘稠,呈現鮮亮的.橙黃色,外公就雙手合十,喃喃自語,有時是“祝老祖宗福如東海,無病無災”,有時又是“保佑我們一家平平安安,福氣滿滿”……

除夕夜的第一盞“元寶茶”,一定是外公親手奉上給我們家的“老祖宗”的。這時候的外公就像個小孩子,恭恭敬敬地雙手端好茶盞,遞給已經笑得合不攏嘴的老阿太。阿太接過“元寶茶”,舀上茶盞裏的兩隻“元寶”,開開心心地宣佈:“年年送寶入我家,雙福臨門保平安!”然後,我們按照輩分、年齡,每人捧上一杯茶“雲寶茶”,咕咚咕咚喝下去,就也把新年的健康福氣帶到了身上。

現在我已長大,自然而言地也就接過了家裏煮“元寶茶”的任務,並創造性地進行改進,比如,除了金桔外,有時還用雪梨或紅棗,冰糖也用得少了,補血少糖,滋陰補肺。每當有親朋好友來家裏時,我也有模有樣地學外公的樣子,煮上一杯杯“元寶茶”,將我對長輩、親友們的祝福和感恩,都融化在其中。

家鄉的風俗作文4

二十四節氣中,一些特別重要的節氣,總是有勞動人民的民俗過法,而且在我們遼闊的華夏大地上,每個地方的方式方法還不一樣呢。比如冬至,北人方吃餃子,南方人吃湯圓,在我們江南地區則又是吃餛飩,而今天我要説的是我們溧陽這一帶立夏時節要吃的美食——烏米飯。

“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杜甫在《贈李白》一詩中這樣寫道。青精飯就是我們溧陽這一帶,在立夏時節要吃的烏米飯。每年這個時候,烏飯葉就已經開始慢慢上市了,這個時候可是新鮮的時令貨哦。像我這樣的吃貨,總是會走在小區路上,突然聞到某家人家廚房間飄來的香氣中一眼就認出它。“阿婆阿婆,有烏飯賣咯。”我飛跑着回家,告訴了外婆,外婆一臉驚奇地問:“你怎麼知道的?”我説:“我在路上就聞到人家家裏飄出來的`香味嘍。”外婆頓時哈哈大笑的説:“你真是個小吃貨。”

第二天外婆起早趕到菜場買來了新鮮碧綠的烏飯葉,我和媽媽先把樹葉洗乾淨,一邊洗一邊有一陣陣清香撲進鼻子,是一種大自然的清香,聞了神清氣爽,耳聰目明,就打通任督二脈。然後外婆把洗淨的葉兒放入裝滿熱水的盆子裏,用手反覆按壓葉兒,時不時拿起些許放到手掌心搓一搓,終於將近半個小時的揉壓,烏飯樹葉的大部分汁水都被擠了出來,咋一看不就是我寫毛筆字的墨汁嘛,再把樹葉過濾出來,用紗布包好,用力擠壓,最終擠出了大半臉盆“墨汁”。等“墨汁”水稍微放涼些,再把洗淨涼乾的糯米倒入“墨汁”浸泡三個小時以上,再去看時,糯米已經變成“黑米”了。最後把“黑米”放入蒸鍋蒸熟,就是香飄萬家的烏飯嘍,我迫不及待地盛上一碗,一顆顆米粒黑油油,亮閃閃,香噴噴,如果不是散發的香氣和熱氣,還以為盛了一碗黑寶石呢。再撒上一層白糖,一口下去,忍不住閉上眼睛大讚人間美味。

吃完烏飯外婆告訴我,立夏時節吃烏米飯是我們這裏代代相傳的民俗傳統。吃烏飯可以祛風解毒,防蚊叮蟲咬,讓我們在接下來的炎炎夏日安然度過。我不禁感歎:原來烏米飯不僅僅好吃,到如今還承載了我們一方傳統文化的內涵!

家鄉的風俗作文5

我的故鄉是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每年五月初都會格外熱鬧,因為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準備端午節。

最終等到了五月初五這一天。

早上,太陽還沒有鑽出被窩,人們就已經開始忙碌了。瞧!東家的孩子起了個大早,跑進跑出;西家的孩子也早早起牀,忙前忙後;大人們則在屋裏屋外一向忙活着。猜猜看,他們在幹嘛?他們正忙着做端午節的特色食品——粽子。那裏的粽子可謂一絕:白色的糯米摻着幾粒紅豆,顯得格外調皮;有的粽子包裹着豬肉,吃起來噴香可口;有的粽子包裹着蜜棗,包你吃了甜甜蜜蜜……並且,形狀也不一樣,有三角的,也有四角錐形的;有枕頭形,也有小寶塔形的;有圓棒形的,還有一角向上,其餘伸向四方的.呢!

你到街上走一走,空氣中瀰漫着迷人的粽子的香味。步入並不繁華的街道,小街小巷人山人海,挑東西的,拉家常的人,隨處可見。最熱鬧的要數村子裏那片空地啦!看!裏三層,外三層的人圍成了一個偌大的圓。人們期待着舞獅的隊伍快點登場。在一陣鑼鼓聲中,兩隻漂亮的獅子登場了。他們左一下,右一下,像只笨拙的小熊。可愛極了!

時間像個頑皮的孩子,轉眼間,一點多了。人們排着長隊,又一次走出了家門,站在街道兩旁。年輕的小夥子穿上節日的盛裝,從街道中穿梭而過,到鎮上去參加一年一度的賽龍舟。此時,鎮上那條不知名的河變得可熱鬧了。

午時三點,比賽開始了。河中的那一隻只龍舟一字排開,像一批威武的戰士。龍舟上隊員們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他們緊緊地握住划槳,整裝待發。鼓手們也擺出了各自的架勢,好象在説:“今日的比賽必須是我贏”。三點十五分,不知從哪裏傳來了一聲鏗鏘有力的哨聲,龍舟彷彿是一條真龍在碧波上划行,水面上留下一道道水紋。鼓聲、吶喊聲交織成一支動聽的樂曲……

夕陽西下,夜晚的靜寂替代了白天的繁忙。飯後,人們集中坐在空曠的平地上,樹陰下,打個火堆,圍着火堆盡情地跳着,唱着,饒有興趣地聊着午時的比賽。

家鄉的端午節樸素中帶着幾分華麗,繁忙中帶着幾分悠閒。走在大街上,我的心境異常激動。因為,這也是孩子們的節日。

家鄉的風俗作文6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七年級八年級滿街走。”每當我聽到這首歌謠時,家鄉過春節的情景就會浮現在我的眼前。

家鄉的春節從臘月初八開始,到來年的正月十五才結束。

農曆臘月初八又稱臘八節。在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會熬上一鍋熱氣騰騰的臘八粥,然後泡上一罈臘八蒜準備吃餃子用。

喝完了香甜的臘八粥,在人們的百般忙碌中,迎來了過年之前的一個小高潮——小年。

小年夜,各家各户都備上豐盛的食物祭灶神,求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俗稱“辭灶”。

小年一過,在外打拼的人們開始陸續返家。家中的親人也懷着喜悦的心情,等待着遊子們的歸來,開始置辦年貨。雞鴨魚肉是必不可少的,糖塊、對聯、福字也要買上好多……

除夕夜,家家都不得滅燈,爺爺説這樣的寓意是新的一年以光明開頭。室內,一家人吃着餃子,看着春晚,共享天倫之樂。

大年七年級這一天是我認為在春節裏最熱鬧的一天了。走到大街上,那叫一個熱鬧非凡:街上賣什麼的都有:有女孩子喜歡的首飾品裝飾品、有男孩子喜歡的鞭炮、有小孩子喜歡的'小玩意兒,有人人都喜歡的食物……人們都在這街上有説有笑。在東廟上也是十分熱鬧,表演班子來到這裏來給我們扭秧歌表演雜技,看錶演的人們把表演的人圍起來,特別是小孩子們,他們都站在最前排,有時會小小地在他們的表演上“搗亂”一把,常常會惹得周圍的人哈哈大笑起來。

在八年級到初七這幾天,人們都開始走親戚了。

春節後第一個節日就是元宵節,這一天要吃湯圓。晚飯過後,人們要賞花燈,放煙花……之後就開始了新一年的工作和生活。

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

家鄉的風俗作文7

“過新年,穿新衣,吃餃子,放鞭炮……”,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每個小朋友都喜歡熱熱鬧鬧過大年吧,每家每户過新年時都有很多習俗吧,我們家過年也有很多有趣的習俗,你想知道嗎?讓我來説給你們聽聽吧。

貼春聯

我奶奶家原來在鄉下,貼春聯可不像城裏人家只貼在一個門上,那可是個大工程。年三十中午前,家裏的男人們都要發動起來,把所有的院門、房門、倉庫門都貼上,連雞舍和牛棚都不放過。貼好春聯後,還要在大院的門口放一根桃樹枝,表示全家人都到齊了,外人就不能來串門啦。

守歲

大年三十晚上,我可最高興了。吃完年夜飯,我就和哥哥放鞭炮,到村口看扭秧歌,然後就和全家人看電視,等着迎接新年的到來。終於,聽到了鐘聲響起,鞭炮齊鳴,我就趕緊去給長輩拜年收紅包啦。當然,除夕的餃子也是我盼望的,因為我們家的`餃子裏面有錢呢,為了吃到餃子裏的硬幣,每次我都要把肚子吃的圓鼓鼓的,生怕吃不到錢啊。

拜年

年七年級早上,我還睡的迷迷糊糊的,就陸續有人到家裏來拜年了,我只好起牀穿好新衣服,趕緊也和大人們去別人家裏拜年,拜年要規規矩矩的問好,不能亂跑亂跳的。在城市裏,人們都已經電話拜年,短信拜年了,可是在鄉下,還保留了到家裏拜年的習俗。

圖吉利

從小到大,我也過了好多個新年了,關於過年的吉祥話我也知道一些了。比如,吃餃子的時候,餃子如果破了不能説“破”,得説“掙”了;還比如,年夜飯要吃桃子罐頭和杏罐頭,寓意逃離災難,幸福永遠;還有諸如年三十一整晚都不能關燈啊,七年級不能掃塵啊等等,都是很多人家過年的習俗。

哦,對了,現在我奶奶家已經搬到了嶄新的大樓上,比原來的平房條件好多了,但是過年的習俗幾乎都沒變,一樣沒變的還有我們這個大家庭其樂融融的温情,一想到一家人圍着爺爺奶奶高興地説啊笑啊,我就迫不及待地要過年了,新年快來吧!

家鄉的風俗作文8

説到春節,大家都知道,但因每個地方的習俗不同,過的春節也有所不一樣。我的家鄉在渦陽縣,下面,就讓我給你們介紹介紹那洋溢着濃濃年味的春節習俗吧!

春節對於當地老百姓來説是最重要的日子,節前數日甚至十幾日內,家家户户均忙於辦年貨。農曆正月七年級,老百姓起得都很早,據説女人一年四季做飯做家務,很辛苦,所以今天晚起一會兒享享福,這日的早餐就交給男人了。在太陽出來之前,這一天不能倒水,當日不打掃,忌動剪刀,剪刀已於除夕紮起來了。家人起牀一般不相互催叫,這意味着一年都着急忙慌!

全家起來後洗漱完,換新衣,拜天地尊長。早餐不吃肉,説是老天爺不吃葷,主要吃扁食,半圓形,韭菜粉絲餡,鍋內於除夕夜兑好水,篦子上放饅頭,説是不宜空鍋。下扁食時,要放鞭炮,這是春節期間準備的`最大的一炮。

扁食煮熟,先盛兩碗置放中堂或灶台敬神靈祖宗。早飯後,鄉鄰互相走動問好,給長輩拜年,行磕頭禮,要壓歲錢。但除至親及小孩外,大人只禮節性地表示“拜年”,即挽起讓座。家家準備香煙(過去為旱煙)、花生、瓜子、玉米花、飴糖等食物招待,拜年以午前為限,集鎮有踩高蹺、玩旱船、説書唱戲者,鄉間僅下馬兒聊天、玩牌,七年級走千里,給乾孃拜年;有“七十一”祝壽者,午餐豐盛,閤家圍桌飲酒,其樂融融。八年級起開始走親串友,直至初十前後,一般規矩八年級走姥姥家,九年級去姑姑家,初四去岳丈家,初五忌走親戚,每回拜年要隔一日,否則要被稱為“拜跟腳子年”。

拜年禮物隨着經濟條件的好轉而不斷變化,過去僅拿饅頭、綠豆丸子、麻花,加兩包或四包困子(點心),但禮品一般不全部收下,留每樣少許,隨各家習慣。如今以點心、飲料、水果、酒等禮品為主,縣城有不少人在年前送禮物,年後不再送,而是相互請客吃飯。

九年級早晨也吃頓素扁食,諺語稱“九年級吃頓扁,不吭也不喘。”初五、初十、十五吃餃子,葷素隨意,但有下餃子時放鞭炮的習慣。

這就是我們家鄉春節的風俗民情,每家每户都是紅紅火火地過年,都是開開心心地迎接新年黎明的到來!

家鄉的風俗作文9

每個地方都有不一樣的春節風俗,正因為它們不一樣,才讓年更有味兒。

我的老家在安徽安慶,我們家鄉的春節風俗多彩多樣。

過完小年,家家户户都要拿着祭品,去祭拜老祖先。這祭品可就很有講究了。要用燒了個半熟的豬頭、豬腳和豬尾巴來祭祖,當然還少不了一隻大公雞和一條連一片魚鱗也不能少的鯉魚。這個是老祖宗留下的規矩,只有這樣才能顯示出對先輩的尊敬。

除夕晚上,關上大門,一家人品嚐着豐盛而又美味的年夜飯,享受着温馨的時光,所有人都會忘記這一年的傷心難過,用快樂和喜悦的心情迎來新的一年。這頓飯要吃的越慢越好,老輩説,這就是守歲。

第二天,天矇矇亮時,就聽一陣又一陣的鞭炮聲。大家用這響亮的炮聲迎來新的一年,也是對新年的.祝福和期盼。七年級這天拜年問好,到處熱熱鬧鬧的。

八年級有一個奇特的風俗就是不掃地。很多人問,這是什麼風俗?因為一年到頭,家家都要用掃把掃地,而這一天是掃把的生日,要讓它好好休息一天。

初五晚上還有一個有趣的風俗習慣叫“老鼠嫁女”。因為以前在農村,到處都有老鼠的蹤跡,它們無惡不作,偷吃糧食,亂咬傢俱,而且它們繁殖能力強,祖輩們氣得怒髮衝冠。可趕又趕不走,便想到了一個“自己哄自己”的方法。這天晚上,大家把房間的燈亮着,早早上牀睡覺,生怕驚擾了老鼠嫁女兒。大人心裏想,老鼠應該把女兒嫁出去了,還偷着樂呢。其實誰也不知道老鼠到底出來沒有,到底有沒有把女兒嫁出去?或許沒有嫁出去,還偷了點東西又回洞裏去了。你猜為什麼是老鼠嫁出去而不是結婚呢?因為嫁出去説通俗點兒就是老鼠走了,結婚就意味着又搬來了一隻新的老鼠。哈哈,我們的祖先可真會想辦法,眼不見,心不煩,給自己一點心靈的安慰。

初七這天,大家用稻草編制一個假的黃鼠狼。在黃昏時,讓雞親眼看着村民把黃鼠狼送走了,從此雞也就不再害怕黃鼠狼了。

你瞧,我們老家的春節風俗有趣奇特吧!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獨特的風俗,每個民族的各種節日也都頗有趣味。下面,我就帶着大家一起領略一下我的家鄉——雲南,傣族的潑水節吧!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是為了紀念傣歷的新年。它一般在清明節前後舉辦,通常持續三到七天,其間會舉辦各種有趣的活動。

潑水節,顧名思義,潑水,自然是這一節日眾多活動中最隆重的`一環。清晨,廣場上,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各自拿着採集的鮮花和樹葉,沾了些水,就開始互潑。你潑我,我潑你,一朵朵晶瑩的水花在空中綻開,這朵朵水花,象徵着吉祥、幸福與健康,“水花放,傣家旺。

潑濕一身,幸福終生”,一羣羣男女青年,用銅缽盛着水,湧出大街小巷,嬉戲追逐,不管認識的,不認識的,當地人,抑或遊客,逢人便潑,從頭到腳,全身濕透,人們非但不生氣,反而樂呵呵的,欣然接受彼此的祝福。大家翩翩起舞,一邊唱歌一邊互相潑水,到處都是水的洗禮,到處都是水的祝福,到處都是水的歡歌!鑼鼓之聲響徹雲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一朵朵水花,一串串笑聲,潑水節,成了歡樂的海洋!走在被幸福之水盪滌過的大街上,讓人心曠神怡,神清氣爽。

到了晚上,人們把一盞盞自制的孔明燈放飛上天。只見天幕上羣星閃耀,光彩奪目,孔明燈一閃一閃地飛向遠方,把漆黑的夜空點綴得特別美麗。在皎潔的月光下,孔明燈帶着家鄉人民的美好祝願,和那一顆顆善良樸實的心,漸漸地飄向遠方,而人們卻久久不肯離去……

整個潑水節期間,除了潑水和放飛孔明燈這兩大活動之外,還有賽龍舟、浴佛、孔雀舞等許多頗具特色的民族節目,舉族上下一片歡騰!

泱泱中華,孕育了雲南傣族,更是孕育了家鄉人民那純潔樸實的心。潑水節,就是傣族人民感恩天地潤澤,勤勞換來幸福的象徵啊!我喜愛我的家鄉,喜愛家鄉的民俗文化,更愛家鄉人民善良而樸實的心!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早上,淡淡的晨霧給大地披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晨霧散去,太陽從東方徐徐升起,大街小巷沉浸在一片祥和歡樂的氛圍中,人們嚮往的方向只有一個,那就是——家。而這時,除夕已經臨近了。

每逢春節,米餜是桐廬人過年必備的美食,自然而然,做米餜的“大戰”也就在家家户户打響了。我的外婆可是個包米餜的老手,蒸粉團、揉粉團這些技術含量高的活非她莫屬了。水多了要爛,水少了要有乾粉;蒸的時間長了要糊,時間短了要有生粉丁;搓揉少了不勁道,口感不糯;搓揉多了糰子就涼了不易拿捏。只有外婆這樣久經歷練的人才把控的'好。

想做出味美的米餜,餜餡尤其重要。外婆前一天就備好了老嫩適中的冬筍切成絲,讓味道鮮美的筍絲更好地綻放自然的味道,加上外婆親手製作的油豆腐切丁,再加上農家豆乾絲、醃菜絲、榨菜絲,切丁的豬肉榨出豬油,浸潤所有的食材,放下調料加上辣椒,撒一把脆嫩的蒜葉,把食材的美味體現得淋漓盡致。

我已接到做米餜殼子的任務,傳統的米餜殼子都要手捏,雖然勁道但特別麻煩。在追求美食的路上,智慧的勞動人民始終會想出更好更便捷的方式,發明了做米餜殼子的機器,一扣一壓,那米餜糰子就變成了碗狀,盛入菜餡收了口子,一個桐廬人喜愛的小食米餜就做成了。但原本那心想事成的願望在我手裏卻破滅了,米餜壓下去時,會粘在機器上,這可是個麻煩。嗯,模具裏搓點菜油更加潤滑,可還是不行,油都被米糰子吸走了。哦,再給米糰子抹了些麪粉,這樣油和麪粉的強強聯手,雙重隔離,得以使米糰子輕而易舉地做出光滑而又軟糯的米餜殼。就這樣,我如法炮製,順風順水,功夫不負有心人,米餜越做越多。

轉眼間,外婆已端着米餜到老屋土灶上蒸制,在烈柴猛火的高温催熟下,米餜正在接受水與火的最終塑造,等待完美成型,很快讓灶間瀰漫出濃濃香味。終於,滿滿一蒸籠的米餜出爐啦,我顧不及燙手,先抓一個嚐嚐,鮮香飴醇,沁人心脾,還帶着竹蒸籠的清香味,可真是名副其實的舌尖上的美味。一個小小的米餜,它包含了我們在新一年裏的期望,團團圓圓,幸福美滿。

別看米餜小,腹中乾坤大。辛酸鹹辣香,温暖在心田,小米餜,一道不可缺少的歲末美味,春節的序曲徐徐拉開。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在我的家鄉桐鄉有一個習俗——“搶糖糕”。每當有人家造好了新房子,就要在新房落成的某一個黃道吉日的清晨祭上樑菩薩,同時要準備很多東西,比如:糖糕、圓子、薯片、蝦條,以及紅包、一元硬幣之類的,站在新造好的房子上把東西拋下去,讓四周的`鄰居來搶,俗稱“搶糖糕”,據説是為讓新房子聚人氣。

“嘿咻,嘿咻,嘿咻……”我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在前一天一起拖着幾個笨重的袋子氣喘吁吁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為“搶糖糕”做準備。這次我們村拆遷造新房,幾十户人家一起“搶糖糕”,那可真是史無前例,那場面想想就叫人興奮!

十月一日是個好日子,也是上樑大吉“搶糖糕”的日子。我們一家在早上四點鐘就起牀開始了拜上樑菩薩的儀式。家家裏面紅通通,燈火明亮;外面人聲鼎沸,四處得到消息的人陸續趕來,興高采烈。

我喜出望外,激動得睡不着覺,三點多就醒了,在新房子裏竄進竄出,看什麼都覺得新鮮。拜好菩薩以後,重頭戲“搶糖糕”開始了。爸爸領着幾個男親戚(扔糖糕的人也有講究,只能男人扔)“噼裏啪啦”放了幾個鞭炮,便開始撒東西了。我呢?早就把袋子頂在頭上,準備接受“洗禮”。

滿天的零食猶如雨點般向地面襲來。它們帶着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形狀呼呼地飛向人羣,麪包、糖果、糖糕……還有雞腿!樓下的人一邊歡呼,一邊低着頭,左右開工地在地上亂抓,有幾個乾脆頂着一個大筐在頭上,看見東西往哪兒扔,就把筐子往哪兒移。

相比洶湧的人羣,我太矮了,我那袋子也太軟了。於是,我飛快地衝進家裏,推出一個大紙箱,找準一塊“風水寶地”,就仰着頭朝爸爸他們大喊:“這裏,這裏!”果然,好東西像長了眼似的向我飛來,我不停地把落在身邊的東西往紙箱裏扔,滿地都是五顏六色的東西,滿眼都是伸來伸去的手和腳。

半個小時左右,“搶糖糕”結束了。人們拖着搶到的一袋袋“糖糕”心滿意足地回家了。路邊上,有幾個老年婦女還在互相拉開了袋子,比一比誰搶到的東西好,誰搶到的多;在有些亂糟糟的場地上,還有幾個人在細細搜索,不時從隱蔽處找到了一隻巧克力元寶,一塊貼着紅心的一元硬幣……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記正月七年級掃墓活動

新年的第一天,也許很多地方,很多人都是高高興興地出門拜年。可在我們這裏卻不同,這一天,我們要去給已故的祖先們掃墓。

這看似很平常一件事,但實則大有學問呢!這一天,我們要起得特別早,要搶在上午掃墓上墳。出發前我們要準備好蠟燭、肉、香、鞭炮、銀元、酒、筷子等祭祀用品,一切準備就緒,爸爸便驅車帶着我們一家老小前往墓地。公路上的汽車寥寥無幾,且大多行駛於墓地的方向。我們雖來得不算遲,但早已有人開始掃墓、祭拜,鞭炮聲此起彼落……

我們先來到奶奶的墓前,爺爺先把肉、飯、酒、筷子、蠟燭擺放好,這時大伯點燃了鞭炮,“噼裏啪啦…。”,我剛開始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便問媽媽“為啥要放鞭炮?”媽媽説“鞭炮是用來叫醒奶奶告訴她過年了,我們來給她拜年,讓她多吃點東西,跟我們一樣開開心心的。”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鞭炮放完大家都來到墓前,點燃香每人3根不能多也不能少。這又是為什麼呢?沒等我問,爺爺告訴我:原因有三,第一根是敬天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第二根是敬地希望來年大豐收、第三根是敬去世祖先感謝祖先留下的基業。如果不懂的人少一根都是大不敬。我拿到香後,媽媽説:“按照我的動作做好。”只見媽媽雙手拿着香在奶奶墓前鞠三個躬,嘴巴里面低估着,像是讓奶奶保佑我們之類的話。然後媽媽把香插在奶奶墓前,並將酒灑在墓前。我按照媽媽的樣子照做一遍,家族的人也便依次燒香、祈福。我實在不能理解,這樣真的能保佑我們一家嗎?

我想起了奶奶生前對我們的'好,她是多麼希望我們一家人過上好日子啊!她對我的好,仍歷歷在目,有什麼好吃的,她第一個就想到我……雨天替我送傘,熱天給我扇風……她曾無數次的鼓勵我要認真學習……奶奶温暖的手,温和的聲音,慈祥的面容……至今還一直在我的腦海温存。今天掃墓,讓我回想到很多的往事……(加上這個小節,回憶奶奶的好,你才能與下文悟出掃墓的意義相銜接。必不可少哦!)

我突然明白,祭祖是為了感謝祖先們賜予我們生命,領悟生命的意義,從而更加懂得感恩和珍惜生活中一切。

新年第一天,和家人一起掃墓,意義非凡。

家鄉的風俗作文14

“正月正,賞花燈”,每逢元宵節的夜晚,當空明月之下,公園中、街道上到處光彩奪目,熱鬧非凡——四處懸燈結彩,一盞盞燈籠,點亮了整個城市。

鬧花燈的起源還要從漢武帝的大臣東方朔説起。

有一次大雪過後,東方朔在御花園中採梅花時,看見一位宮女要自殺,他連忙勸阻。原來宮女在元宵進宮之後,得不到皇帝的寵幸,也無法出宮見父母,便要尋短見。東方朔靈機一動,扮成算命先生,在京城中散佈謠言,説玉帝對京城中的百姓不滿意,要派火神來製造火災。謠言四起,也傳到了皇帝的耳中。東方朔表示火神,愛吃元宵,可以讓宮女元宵做元宵,上供火神。同時讓家家户户掛燈籠,火神肯定覺得已經發生火災了,便不會再次放火。漢武帝照辦了。正月十五的夜晚,東方朔在萬家燈火中安排,元宵和父母見面。而鬧花燈,這個習俗也就這樣保留下來了。

“曲屏深幌解香羅,花燈微透。”遠遠望去,我看到的是燈的海洋,在皎潔的月色中透出一種朦朧之美:紅的,黃的,紫的燈火在眼眸中跳動着,閃爍着,就如一朵朵奇異的.花朵正在欣然怒放。我不由加快了前進的步伐:如此盛大壯觀的花燈,歷經千年之久,卻依然撩人心絃。

近賞,我彷彿進入了一條由花燈組成的溪流,無聲無息,而又瀰漫着淡雅與浪漫的氣息,正是“花燈十里正迢迢”的美。

花燈乃是小巧精緻的。抬頭仰望中,總能發現意料之外的驚喜:這盞宮燈,鯉魚在其中盡情遊弋;這朵蓮花燈,探首墨綠蓮葉外的淺紅,那般可愛靈動;以及那掛在牆角的小燈籠,也還原了粉牆黛瓦的古厝樓台……猶如詩句所説“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不知不覺,嘴角掛上了一絲淡淡的笑,餘光瞥過旁人,他們亦然。

在元宵節裏,人們普天同慶共賞花燈,以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賞花燈是一個富有浪漫氣息的習俗,已經温暖了我們上千年,是中華文化不可缺的一部分。

“剩綺餘芳還有韻,夜闌頻點照花燈”,燈的溪流還在流淌,在我心中留下一個美麗的韻,直到天明……

家鄉的風俗作文15

家鄉的風俗,總是散發着一種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

我的家鄉上高,是一座美麗的小縣城,算不上大,但在我心中的`分量卻很足,它的一些風俗你知道嗎?

在上高,人們建房子都極為講究,從選擇地址、破土開工、上樑,直到喬遷,都遵循着一套極為嚴謹的傳統風俗。

首先是選擇屋址。在定地基時,通常要請一位風水大師來看風水,大門一定不能對着山溝深壑、開闊大道以及直衝江河,屋址一定取順勢,並要前低後高,立一塊帶有“福”字的壁照,可以“辟邪去煞”。正所謂“左青龍,右白虎”,左可比右高,右不比左高,顯然,這是古代崇龍尚左的風俗。

其次是破土開工。人們在開工前,先打好房基,然後在木樁上端裹上紅紙或紅布,由主家家長挖第一鍬土,俗稱“破土”,再在四角撒上太平銅錢,俗稱“鎮邪”。開工多選雙日,尤是“逢六”“逢八”,最忌“十四”。有些人還會貼對聯,以示喜慶。

再次是上樑。上樑一定要選黃道吉日,乘太陽高高升起,吹嗩吶。並按老幼次序拜樑,讓工匠們把樑升起,擺正後,在樑的兩端壓上麻餈。那場景,熱鬧非凡,大傢伙聚在一起,歡歡慶慶,一醉方休。這種酒,就稱之為上樑酒。據傳統風俗,一席木、二席泥、唯有三四席。此風俗一直沿襲至今未變,唱彩調,放鞭炮,説吉祥話,拋酒麻餈,糖果……

最後是喬遷。人們在喬遷時,對小孩一定要和睦,在搬家的過程中,不可多與他人打招呼,切忌午睡,而且一定不能打破東西。在搬家當天,因在新宅煮一些開水及將電風扇在家中四方吹撥,以求“風生水起”,晚餐可煮一些湯圓,甜品,全家共食,表示團團圓圓之意。

看到喬遷之喜的場景,再思這一連串的過程種種,應該是上高的祖輩們的經驗積累,更是前輩對生活更好更美的追求。

至今,有些風俗已被改革掉了,但還是流傳下來了一些風俗。那是家鄉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

Tags:風俗 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