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作文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7篇【推薦】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34W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傳統文化作文7篇,歡迎大家分享。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7篇【推薦】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 篇1

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彩。有瓷器、京劇、小吃、笛子,有鼓、紅旗、天安門、皇冠,還有國畫、花轎、中秋節、對聯等。其中最為有名的要數龍井茶了。 龍井茶有四絕:色、香、味、美。茶泡在水裏,顏色由淺變深,漸漸變綠,然後聞到一股淡淡的香味。嘗一口,味道棒極了!泡茶的樣子就更有趣了,透明的杯子裏放一小簇茶葉,用開水一衝,於是有的葉子像是急性子,“嗖”的.一下就竄到水面上了;有的葉子性子不急,緩緩地向杯底沉下去;還有的葉子很固執,既不沉下去,也不上升,就在杯子中間來回晃悠。 龍井茶不但味道好,而且對人身體有好處。它含有多種礦物質,能提神醒腦,消除疲勞,增強記憶力。 正是因為茶對人有好處,所以許多人都愛喝它,也就有了中國傳統茶的文化了。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 篇2

你從題目上應該可以看出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我國民間剪紙藝術

剪紙是一門民間藝術,在中國各地廣為流傳,其中河北省蔚縣的剪紙最為著名。蔚縣剪紙有着悠久的歷史,其工藝流程別具一格:第一步是“薰香”,把原紙樣或設計的草圖,貼在一張白紙上,然後點燃蠟燭進行煙燻;第二步是“悶”,就是將刻花用宣紙剪成將要刻制的.畫幅大小,用水淋濕,用手壓實;第三步是刻制,把剪紙剪刀換成換成刻刀,刻制時以銀刻為主;第四步是着色,點染所用的顏色要先用酒調和。

做一副剪紙作品真不容易,不過努力勞動就一定會有成果的。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 篇3

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彩!有猜燈謎、包餃子、舞獅子、剪紙和書法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書法!因為中國的書法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書法是我國的瑰寶。爸爸告訴我,歷代書發家有:歐陽修、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他們被稱為四體。爸爸曾經帶我去看過書法展覽,有寫得方方正正的楷書,有寫得龍飛鳳舞的草書。雖然有些我看不懂,但覺得很漂亮。爸爸説,中國的毛筆書法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我們要繼續發揚光大。所以我有空就向爸爸學習毛筆字,我體會到:一個小小的點,看起來簡單,寫起來卻很難。要是握筆的姿勢、用筆的力度不對,字都寫不好的。看來寫毛筆字也是一門學問。

我為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而驕傲,為中國古老的書法藝術而自豪。我愛中國的書法!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 篇4

週末下午,我和媽媽一起去參加了一個捏麪人的活動。

聽了老師的介紹,我知道了原來捏麪人早在漢朝的時候就有了,到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現在它還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呢!而且它還有了一個很專業的名字叫麪塑。

大概瞭解了捏麪人的歷史,我們就開始跟着老師學捏麪人了。

首先,老師教我們用紅色的麪糰搓成一個水滴形,一頭尖尖,一頭圓圓,要搓得非常光滑,不能有裂縫。接着,再做三個綠色的小水滴,用手壓扁,三片綠油油的葉子就誕生了;最後,往紅色水滴的圓頭上一貼,再裝上一個綠色的小杆子,咦!一個活靈活現的小辣椒就出現在了我的眼前,真是太神奇了!

短短的一節課上,我們還學做了南瓜、胡蘿蔔、黃瓜和玫瑰花,其中最難做的要數玫瑰花了!首先要拿一根小竹籤做花莖,在竹籤的一頭裹上黃色的麪糰做花芯;接着用紅色麪糰做出許多大大小小的'水滴形麪糰,再把它們一個一個地壓成花瓣的形狀;最後再把這些花瓣從小到大,從裏到外,一片一片地把黃色的花芯包裹起來,包的時候必須要將花瓣輕輕向外壓一壓,增加立體感。中間要特別注意花瓣壓得要和餃子皮一樣外圈薄中間厚,這樣花瓣才能立起來。做完花朵,老師又教我們將綠色麪糰壓成長方形裹在竹籤上當花莖,用前面的方法做出綠色的葉子,用工具壓出葉脈,裹在花莖上,這樣一朵鮮豔的紅玫瑰就做好了。

情人節那天,我準備把這朵紅玫瑰送給我的媽媽,祝她永遠幸福。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 篇5

陶瓷——是我國經典的一門傳統文化。從古至今已有八千年的歷史了。今天,我準備親自去“陶陶樂”體驗館親手做陶瓷。

店裏的叔叔非常熱情,他連忙拎起一小袋棕灰色的.陶泥,放在可轉動的鐵盤上;接着用水桶接來一些水,便耐心地教我做了起來。

“第一步:捧泥。”叔叔握着我的手。先用力把泥拍扁(饅頭狀);然後用雙手輕輕往裏擠壓;一個橢圓形差不多就“變”出來了。叔叔還告訴我一個小祕密:一定要時不時用水打濕手,保持濕潤。

“不好啦!我的泥塑歪了!”

“小朋友,看起來做陶瓷簡單,做起來難。對嗎?”

我點點頭,叔叔兩隻手肘緊頂膝蓋,捧着泥,這才把泥“救”回來了。(因為鐵盤轉得快)這泥真是“有驚無險”啊!

“第二步:挖洞。”我先把大拇指插進陶泥中,再圓弧形式的向外撥、撥……你瞧,我這步輕而易舉地做了出來。叔叔豎起大拇指笑着對我説:“你做得真好!”

“沒有啦……”

“第三步:塑形。”叔叔告訴我:陶泥的可塑性很強。他先示範給我看:用拇指和食指一起把杯身往上拉、拉……

終於,一個充滿着中國傳統藝術的陶藝杯展現在我的面前。

回家後,我又查閲了陶瓷的資料。原來,早在新時期時代,我們祖先就拉開了陶瓷史的序幕。一開始,陶瓷只是一般的生活用品,作為容器和餐具。後來陶瓷製造逐漸脱離了實用主義,出現了只作為裝飾用的一種產品。

通過這次親手體驗做陶瓷和查閲資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陶瓷)……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 篇6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多,有中國結,中國書法,京劇臉譜等,不過我最喜歡品茶。我先説一説有關西湖龍井茶的故事吧。

在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四次去龍井茶區視察,品嚐龍井茶,讚不絕口,並將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從此,龍

井茶名聲大振,揚名天下。

所以我把家裏的龍井茶拿出來,準備泡上一杯,品嚐一下。剛拿出來的茶葉是深綠色的,扁扁的,脆脆的。我把茶葉放進一

個透明的杯子裏,再讓媽媽幫我倒上九十度左右的開水。倒進去以後,茶葉幾乎都浮了上去,只有幾片茶葉豎在杯底。搖一下杯子

,茶葉好像都在跳舞。此時龍井茶的顏色變成了淺綠色。媽媽説品茶就像品味人生。我想嚐嚐人生的`味道,就迫不及待地喝了第一

口,有點苦澀,但帶點清香,這大概就是人生的苦味吧;緊接着,我喝了第二口,這次味道比較淡,還略帶些甜味。真是苦盡甘來

啊!我想這大概就是人生中的甜味吧;第三次喝就沒什麼味道了,和白開水差不多,但是清香還在其中。

我喜歡品茶,更喜歡茶文化,由此我更愛我的家鄉,龍井茶也是杭州人的貢獻吧!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 篇7

中國的城鎮化建設日新月異、氣象萬千,這紛紛擾擾的城鎮化氣象何如?我覺得心中有一點堵。

改革開放的成就令人矚目,三十年的時間,中國從青瓦紅牆走上了高樓大廈。極目遠眺,鱗次櫛比的樓羣拔地而起,一層層,一幢幢,一圈圈,一片片。從多層到高層,一路造來,挨挨擠擠,蔚為壯觀。然而,如此千遍一律,如此高發達的物質經濟追求,如此的城鎮化建設讓人困惑,文化的精神訴求又在哪裏呢?

我們不可否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我更認為城鎮的發展不能偏了方向。

深圳,一夜崛起的都市。它的地位和成就不容忽視。可去過那裏的人,在不瞭解歷史的情況下,怎能聯想到她曾經小漁村一個呢?現在除了高樓大廈,還留下了什麼?那裏似乎早已失去了一些本地的傳統,一些特有的漁村文化正在消亡。川流不息的行人車輛,喧鬧繁忙的現代都市,快節奏的生活讓人目不暇給,一羣羣市民被關進了一個個小區的各個樓層的某某室,“當”的一聲,早已隔絕了交流,隔絕了親情,隔絕了友情,隔絕了傳統,更隔絕了世代承襲的農耕文化。南北間的建築差異,只在課本上才能發現,現實中的,盡是高樓。

這就是城鎮化的雄偉氣象嗎?非得要拆去傳統重鑄現代文明嗎?城鎮化,你的利弊究竟孰輕孰重?

中國的城鎮化建設,是否就是將小屋建成一棟棟樓房,磚路澆成一片片水泥呢?想看看窗外自然的風景,卻只看到比你高一層的飯店。“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田園生活還有幾人記得?更有誰能奢侈地領略?曾經隨處可見的畫面,如今只能到風景點尋覓,或從掛在牆上的一幅幅畫面裏去聯想與想象。此情此景,喜歡戀舊的人心中是何等的淒涼!中國的城鎮化建設的大氣象,是在用無價的文化底藴,換來日益增長的`利益數字。我們只看到了GDP在上漲,看不到歷史的痕跡正慢慢消褪。那些往昔的景象,逐漸成為後代欣賞的紀錄片。我們一旦丟失了自己的文化,將不斷與其他文化趨同,最終失了特色,最終也將失去了民族自己。

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環顧周遭,我們還是找到了一點希望,捕捉到了一些傳統文化元素的傳承。

首先,區域化的整體保護凸顯城鎮化發展良好效應。江南水鄉烏鎮,是一個少有的保留了歷史文化韻味的小鎮。如今依舊是青石板、小溪橋、瓦檐矮屋扁舟搖。傳統文化的韻味浸染在釅釅的水波中。慶幸烏鎮市長當年的力排眾議;也慶幸還有人未被利益矇蔽了雙眼;更慶幸我們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還未泯滅殆盡。

其次,點塊狀的保護與恢復銜接着小城的過往。我來到姜堰這個城鎮生活已十三年了,遊遍市區,感慨城市化進程太快,有許多我未來得及去記憶的,就已經在歲月的河流中消逝了。十三年間,家門前的那條小河,也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填平,成了路。白求恩橋沒有了,曲江樓不見了,壩口廣場消失了。除了當年我邁過的國小大門,東嶽萬年台還在!可是她在現代化建築中顯得極不和諧。儘管這樣,路過今日的北大街,古色古香的文化街區,重建的復古的小平房,整潔整齊寂無喧鬧。然而,樣子那麼熟悉,感覺卻陌生了許多。

面對上上下下的城鎮化氣象,保留也好,改造也好,應該是大勢所趨吧?是否每座城市都應該留下一塊地方?它不用於房地產規劃,只是單純地保留,保留着去追尋歷史的一種方向。

讓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始終縈繞着氣象萬千的中國城鎮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