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15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8.35K

在人們素養不斷提高的今天,報告十分的重要,報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應該是準確無誤的。其實寫報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15篇)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1

隨着我國社會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我鄉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婦女兒童成為我鄉農村的主體人羣。“留守”使農村實際生活人口結構性失衡,引發了農村家庭的穩定問題、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着農村經濟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發展,阻礙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是一個亟待關注和關愛的社會羣體。破解農村留守家庭的“留守”之痛,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木葉溪鄉婦聯對全鄉11個村的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生存與發展狀況進行調研,並結合鄉實際情況,通過採取召開村、組婦女之家幹部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進村入户與留守婦女兒童面對面談心等方式,開展調研活動。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木葉溪鄉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城18公里,屬典型的山區地形。區域面積12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975畝。全鄉轄有11個行政村,78個村民小組,共有居民8118人,2253户。留守婦女327人,留守兒童175人。

根據調查情況,目前我鄉留守婦女有以下主要特點:

一是在年齡特徵。參與問卷調查的11個村的44名婦女中,60歲以上的一般因年齡較大、男性外出較少,留守比例較低。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婦女大多文化偏低,國小和國中文化程度者居多,高中文化程度只佔2%。三是在留守原因上,客觀因素是需要在家務農、撫養子女和贍養老人,主觀因素是本人不想外出務工或家人不支持。

從此次留守兒童情況調研來看,目前木葉溪鄉共有175名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父母在本省務工的佔總數40%,在外省務工的佔總數60%。留守兒童有88%由祖輩監護,有12%由其它人監護。留守兒童父母三個月回家一次的僅佔3%,半年回家一次的佔31%,一年一次的佔43%,與兒童溝通經常的家長佔66%,偶爾的佔19%,不溝通的'佔到15%,在外務工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係維繫鬆散。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秀的佔15%;良好的佔50%;一般的佔35%;

二、現狀及問題

(一)留守婦女

1、農村留守婦女成為家庭生產生活中的頂樑柱,勞動強度大,身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留守家庭中男性外出務工後,以前男性承擔的一些責任轉落到留守婦女的肩上,使得婦女在原有社會責任的基礎上新增了一些責任。她們上有老下有小,在家中需要照顧老人和小孩,還要擔負起家中農活,在家庭生產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是家中主要的青壯年勞動力和頂樑柱。被調查的留守婦女除農閒季節外,勞動強度大幅增加,勞動時間明顯變長,大約有三分之二的留守婦女表示自己身體狀況下降,體力大幅度透支。

2、大部分農村留守婦女文化水平偏低,參政議政熱情亟待提高

調查顯示,農村留守婦女當中國中以下文化的約佔九成,高中或中專文化的不到一成。其中,國中以下文化的大部分只上過國小,少部分國小都未畢業。總體來説,大部分農村留守婦女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觀念、認知水平低,接受新理念、新技術的能力較差,在處理婆媳關係、鄰里關係以及子女教育問題上都有很大的侷限性,尤其是一些新的農村生產實用技術接受起來也有一定難度。由於文化水平低,思想僵化,參政議政熱情亟待提高。她們普遍認為參政議政是男人們的事,有的即使認識到了自己的民主權利,也僅僅停留在參與選舉層面上。

3、大部分農村留守婦女具有與男子平等的經濟地位

調查顯示,農村留守婦女家庭收入主要來源兩部分,一是丈夫外出務工收入,其次是農村婦女在家務農收入。家庭總收入中,雖然丈夫外出務工能增加一部分收入,但農村婦女在家的務農收入也在家庭收入中佔有相當的比例。在經濟支配方面,有80%的家庭收入主要由夫妻雙方共同支配或留守婦女支配。

4、業餘生活單調

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村留守婦女平時基本沒有娛樂活動,社會交際圈狹窄,精神文化生活單調。勞動之餘的文化生活主要是看電視、聊天、串門,打牌,而極少讀書看報、補習知識。在有煩惱時,跟丈夫、朋友、父母、公婆及其他人傾訴很少。大多數農村留守婦女由於平時忙於農活和家務活等,沒有時間參加娛樂活動,加上生活範圍較小等因素,造成了農村留守婦女精神壓力大,不能從參加文體活動中讓自己減壓。

(二)留守兒童

1、生活水平較低。據調查,在全鄉175名留守兒童中,40名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條件困難,佔留守兒童總數的23%,所在家庭人均收入低於5000元。留守兒童的每週生活費人均30元,除去吃飯花銷,留守兒童幾乎沒有零花錢。

2、家庭教育缺失。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主要都是祖輩進行隔代撫養,由於受到自身文化水平限制,無法對留守兒童的知識學習進行適當的輔導,無法擔負起撫育兒童健康全面成長的重責。

3、親情關懷缺失。多數留守兒童每年和父親生活在一起的時間屈指可數,打電話成為留守兒童與父母聯繫的主要方式。由於缺乏有效溝通,導致留守兒童與其父親之間的親子關係淡漠,他們無法得到足夠的來自父母的關愛。據學校老師反映,學習不認真的往往是留守兒童,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家長的監管力度不夠,他們的學習就無人過問,很容易成為差等生。

4、安全問題有待解決。留守兒童由於監護人對兒童監管不利,或顧不過來,或無人照管,而兒童又缺乏應變和自我保護能力,更容易遭受傷害或侵害。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2

隨着農村剩餘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轉移,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當今的一個越來越嚴峻的社會問題,我縣作為一個人多地少的山區縣,“留守兒童”問題顯得更為突出。為此,縣政協教科文衞委、宣教部門政協聯絡處,結合近年來我縣政協開展“農村教育幫扶工程”的實踐與思考,通過問卷調查、入户走訪、個別訪談、集體座談等形式,就我縣留守兒童問題開展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現狀

截止今年6月底,我縣共有留守兒童24675人,佔學生總數的40%。農村學校佔70%以上,如竹林灣教學點佔100 %,沙畈河國小佔72 %,石橋鋪中學佔78 %。他們被父母、被學校、被社會所“忽視”,心靈上缺少呵護、生活上缺少照應、行為上缺少管教、學習上缺少輔導、安全上缺少保障,殘酷地輸在“起跑線上”。留守兒童通常顯現以下三個突出問題:

(一)學習成績較差。

留守兒童與其他同學相比,由於父母教育“鞭長莫及”,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在學校多數因成績較差又受到老師的冷落,導致他們上課思想拋錨,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自覺性不強,學習興趣減弱,於是出現逃學、曠課,甚至產生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中途輟學,外出務工。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國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較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佔30%,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佔80%,農村中國小校70%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我縣的調查情況比上述還要嚴重。

(二)行為習慣不良。

突出表現在:

一是沾染不良陋習。大多不講個人衞生,不遵守校紀校規,缺乏禮貌待人常識,不少孩子沾染上抽煙、賭博、打架、酗酒、沉迷網吧、早戀等不良習性。

二是心理髮展異常。他們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在個性心理上表現異常,有的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羣、不善於與人交流;有的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三是人生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心存愧疚,父愛母愛失常,採取物質補償表達自己的愛。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逐漸形成“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

(三)安全狀況堪憂。

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監管人多為隔代老人,年邁體弱,監護能力和精力不足,使學校、家庭的安全鏈不牢。孩子自我保護、自我控制的意識和能力弱,因而極易成為被侵害的對象,諸如被拐賣等現象並不罕見;交通事故、溺水身亡、打架致傷等事故時有發生;加之一些孩子受社會不良風氣侵蝕,染上好鬥滋事、小偷小摸等不良習性,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又成為影響社會秩序的隱患。

二、原因分析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一)農村經濟發展滯後。留守兒童問題的凸顯,從根本上講是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勞動力向發達地區流動,以及城鄉二元結構長期存在,教育資源向城市傾斜帶來的結果。當今,農村尤其是邊遠山村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農民擁有的生產資料嚴重不足,不得不拋家別子,通過外出務工,掙得勞務收入來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據調查,留守兒童父母雙方外出的佔48%,單方外出的佔52%,從而使兒童不得不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

(二)家庭責任意識淡薄。一個完整的家庭和“原始”的親情是留守兒童最大的心理需求。有的家長家庭教育意識淡薄。他們以為只要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就行,缺乏對他們精神上的培養、引導與慰藉。有的監護人監管不力。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大多是老年人,身體狀況不好,自身素質較低,監護能力不足,監護精力不夠。有的父母過度依賴學校。他們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孩子健康成長取決於老師,把“無限責任”推給了學校和老師。更有甚者,為怕孩子長大吃虧,給他們灌輸暴力恐怖意識。我們調查中,有一位留守兒童的爺爺對孩子説:“老師再批評你,你就捅他兩刀,小孩子殺人不犯法。”第二天,孩子真的帶了一把長刀到學校,幸虧被及時發現,沒有造成危害。

(三)學校教育措施乏力。一方面應試教育現狀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觀。學校的主要注意力仍然在書本知識的灌輸上,“唯分數記英雄”,“唯升學論成敗”,而輕視對學生的法律、道德、心理、生存和安全教育,甚至放鬆對成績較差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由於財力保障的不足,教師師德的不平衡,管理機制的不健全等諸多因素制約,少數教師甚至不顧忌留守兒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注意保護甚至傷害其自尊心,使其產生厭學情緒。大量農村學校很少召開家長會,和學生家長的溝通與互動幾乎沒有。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雖有要求,但多數流於形式,缺乏系統的管理、考核、評價機制,使留守兒童教育這個社會新出現的嚴峻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和深入研究,缺乏系統可行的應對措施。

(四)兒童成長環境不優。各級政府沒有將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擺上議事日程,既沒有專門機構負責,也沒有研究出台對策措施。關心下一代工作組織網絡不健全,覆蓋率低,村“兩委”關愛工作基本沒有啟動。同時,由於監護體系的缺失,使留守兒童與社會的不良風氣、不良信息缺乏防護隔離,更容易受到直接侵蝕,使他們幼嫩的心靈和心理被任意扭曲。一些娛樂場所缺乏有效監管,互聯網、電視、書刊等文化傳播媒體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蝕性、誘惑性極強的、不健康的信息,讓缺少監護引導的留守兒童無法選擇地接受吸收,嚴重地影響着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健康養成。農閒時節,農村“帶彩”玩牌風盛行,許多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也參與其中,很少過問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三、幾點建議

當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已經成為一個重大的社會課題,既涉及千家萬户的幸福、兒童未來、家庭未來,又關係國家和民族的興衰,是一項關係社會未來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工程。無論是家庭、學校還是社會教育方面,留守兒童所處的環境令人觸目驚心。因此,引起家庭、學校、政府和社會的深入重視已刻不容緩。為此,我們建議:

(一)家庭要承擔應盡之責。

“子不教,父之過”。家長要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要儘可能調整好外出方式,夫妻雙方儘量不要一同外出務工,鼓勵有條件的家庭將子女帶在身邊,到務工地或居住地接受教育。如果夫妻雙方都外去打工,要真正選好監護人,加強與監護人、子女和學校老師的溝通交流。外出務工家長至少每週要與監護人聯繫一次,監護人要對留守子女在學習、思想和生活上進行認真教育、監督和管理,及時反饋子女的情況。家長要通過電話、短信、書信等形式與孩子溝通交流,定期回家看望孩子,使他們感受到親情的温暖。要多向老師詢問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及生活情況,要教育和引導他們學會自我約束,學會面對困難,樹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學校要發揮主陣地作用。

學校要對留守兒童進行調查統計,登記造冊,建立檔案,全面掌握其家庭及監護人情況、掌握留守兒童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學習態度、心理狀況等基本情況。要注重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關注他們的成長變化。學校要爭取配備心理老師,或對教師進行相關培訓,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留守兒童的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得到及時矯正和疏導。老師要主動與留守兒童交朋友,在安全上,時刻提醒;在生活上,儘可能提供幫助;在心理上,細心觀察疏導;在學習上,耐心輔導;在交往上,鼓勵他們融入班級生活,減少其心靈的孤獨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潑開朗的學習和生活心態。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堅持啟發、疏導原則,強化行為規範的養成訓練;要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和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在親身體驗中受到教育,以彌補親情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及學校要制訂系統全面的制度與措施,使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制度化、規範化,並對制度措施落實情況、落實效果進行檢查、督辦、考核、評價,納入教師考核的重要內容,使其真正落到實處。要會同相關部門制訂規劃和實施對策,逐步解決“5+2”與“10+2”問題,為留守兒童的星期天、寒暑假營造良好的活動環境。

(三)黨委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視。

各級黨委政府要專門系統研究,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構建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的教育、監護體系,營造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建立和落實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的工作機制,加強經費投入保障,整合衞計、團委、婦聯等部門的職能和項目資金,建立關愛留守兒童的社會機制和“愛心基金”,在教育局設立幫扶管理中心,解決“愛心源”的整合配置問題。要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機構,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加大指導和協調力度,公安、司法、民政、關工委等部門要協力配合,整體聯動,共同編織關愛留守兒童“愛心網”。要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創造和增加就地、就近就業機會,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和就業,從而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要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改“户籍制”為“居住地制度”,讓留守兒童可以隨父母在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要制定相關政策,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加大對農村教育的優秀教師和經費的投入力度,擴大農村學校寄宿比例,改善農村學校的寄宿條件。要將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納入鄉鎮及機關部門工作考評範圍,鄉鎮黨委、政府要相應將留守兒童工作作為駐點國家幹部和村“兩委”班子年度考核內容。

(四)社會要形成關愛氛圍。

要建立機制,搭建平台,疏通渠道,挖掘“愛心源”,動員引導社會各界、各方人士為留守兒童獻愛心,真正形成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的有效對接,構建一張補缺拾遺的監護網絡。要借鑑縣政協委員幫扶留守兒童的探索作法,動員和鼓勵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以及公務人員、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五老”人員、成功企業家和社會有識之士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形成豐富的社會“愛心源”,為留守兒童當“代理家長”,對他們的生活、學習、心理、安全等方面,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關懷,力所能及地充當孩子學習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情人和成長路上的保護人。要強化社區和村委會的責任,有條件的社區、村居,都要設立圖書室和活動室,為留守兒童提供課外、假期活動場所,充分發揮“五老”人員在農村的作用,開展結對幫扶,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廣泛宣傳留守兒童工作的重大意義、保護留守兒童方針政策及法律措施、成功的留守兒童工作機制和工作經驗,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3

xx縣是一個五山一水四分田的農業縣,全縣總人口40.7萬人,農業人口約佔75.4%。全縣在外務工人口為43043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達7317人,留守兒童數量相對較大。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成為外出務工農民的後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帶來巨大影響。為全面瞭解xx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20xx年以來,xx縣婦聯對全縣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及監護情況先後兩次做了調查,一是對勞務輸出量較大的鄉鎮下發了調查問卷,二是對全縣267所中國小及幼兒園全面普查。普查結果顯示:全縣留守兒童共計9545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約7317名,部分中國小留守兒童已超過在校生總數的50%;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無助、學業失控、道德失範、心裏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照顧等困難和問題,結合此次調查,現將"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總體現狀

1.留守兒童分佈廣泛。在這次調查中,在我縣45740名兒童中,有7317名農村留守兒童,佔16%,其中女童有3624名。單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4643名,佔留守兒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2674名,佔留守兒童的37%;隨父母進城生活的流動兒童有783名。為了增收致富,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隨之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2.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63%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3%被託付給親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70%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約80%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70%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秀的較少。

4.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欠佳。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為習慣好的佔35%,中等佔55%,其中,説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於遊戲、網絡,抽煙、喝酒、拉幫結派、參與盜竊、搶劫現象的佔10%。

二、存在的問題

由於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於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於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

1.學習成績一般。由於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特別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大部分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中我們發現,全縣7317名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績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半數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沒有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

3.性格發展不健全。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願管理教育或者不善於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中國小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衝突。他們沒有傾訴的渠道,監護人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在從嬰幼兒期到兒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過程中,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因素。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係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安全的憂慮,從更深層次來看,反映了留守兒童內心的壓力。

 三、形成的因素

由於我縣留守兒童存在的量大,涉及的面廣,近而在開展的留守兒童的工作中還有一定的難度,需要社會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們縣對留守兒童工作做了一定的努力,認為留守兒童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原因。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於城鄉隔離的户籍制度以及與這

種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羣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

2.家庭原因。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同時,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留在家裏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國小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3.教學原因。由於教育內容、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温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四、對策及建議

1.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發展農村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貫徹落實政策,確保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是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基本措施。根據20xx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以流入地為主和公辦學校為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為主方針”,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並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流動兒童接受教育創造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3.完善學校教育,構建學校監督網絡。對於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羣體,學校除了知識的傳授和學業的管理外,要給他們更多的心靈關懷。建立留守兒童專門檔案,更多的瞭解他們的家庭狀況、心裏狀況,關注他們的成長變化。20xx年,縣婦聯在教育部門的配合下,首先以xx縣第四中學為例,建立了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示範家長學校,就是讓這部分學生住校,教師給予他們特殊的關愛,以多種方式瞭解孩子的思想動態,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現在該學校有留守班級3個,近160名學生。

4.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婦聯組織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級婦聯要充分發揮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的職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優勢,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宣傳教育,不斷優化農村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社會環境。要認真履行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職責,着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大力發展農村和社區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家長學校等家教服務網絡,進一步規範農村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管理,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加強對外出務工父母和留守兒童監護人的教育引導,真正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和義務。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4

在中國,“留守兒童”問題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的問題。基於課題需要和我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我們針對留守兒童問題在某些偏僻的農村進行了實地的調查和走訪。通過這次調查,我們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性格、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較突出的問題,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協同合作。

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有這樣一個羣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卻留在了農村家裏,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包括內地城市,也有父母雙雙外出去繁華都市打工。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便成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羣體——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名詞,“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着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從農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就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羣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的少年兒童中大部分處於0—14週歲,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它親戚、朋友一起生活。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佔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髮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據XX年五普資料顯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近XX萬人。有專家推算和保守估計,近年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至少在4390萬以上。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佔比例高達18-22%。父母雙方都外出流動,兒童不能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況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超過了半數,比例高達56.17%。因人口流動引發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1、監護不力

據統計,80%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和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侷限與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留守兒童”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與孩子在交流溝通上存在困難。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及國中教育的在學率都低於正常家庭兒童,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進入國中階段以後,“留守兒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週歲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僅為88%。在他們自我保護意識極端強化時,就會形成孤僻,焦慮,自私等心理,不願和人交往,對他人不信任,對自己不自信,缺乏了正當的引導,產生各種心理上的問題,當他們寂寞無聊,,學校周圍網吧遊戲廳成為學生快樂的天堂。“留守兒童”大都是隔代撫養,代溝明顯,父母常年在外,總覺得有愧於孩子,便給錢以補償,老人也縱容孩子,不多加以管教,自己也放縱自己。他們享受着自己覺得應該得到的生活,不關心他們的父母在做什麼,在哪做,危不危險。“留守兒童”大致存在以上問題,當然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我們不容忽視的,留守兒童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教育方面的問題,它已逐步變為一個社會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有待以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協調合作。

2、缺乏撫慰

據西部某勞務輸出大省在一縣域內的調查顯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通信頻率月均不足1次。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並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範、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項調查顯示,19.6%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不如人,11.4%覺得自己受歧視,9.5%有過被遺棄的感覺。北方某省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兒童所佔比例已高達20%。

3、疏於照顧

監護責任不落實,監護人缺乏防範意識,兒童防護能力弱,農村“留守兒童”容易受到意外傷害,甚至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公安部門統計數據顯示,被拐賣兒童羣體中,第一位是流動兒童,第二位是“留守兒童”。女孩受到性 侵害又不能及時得到父母幫助,極易釀成嚴重後果。由於大部分“留守兒童”屬於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對突發性事件也缺乏應變和自救能力,沒有父母的直接監護,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兒童”上學路途較遠,經常起早摸黑趕路,人身安全令人擔憂。

4、社會關愛不足問題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兒童”心理方面產生了很大的變異,他們多在性格方面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抑鬱和孤僻,很難融入正常的同齡人羣體。加之,目前農村的社會活動和人際關係基本上是以家庭和親緣關係為紐帶展開的,對於自己家庭及親緣關係之外的其它人的困難處境,他們雖有同情的態度,卻也無可奈何。於是“留守兒童”們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有得不到社會關愛的情況下,只能靠自己對生活及社會的理解生活並發展自己,於是道德滑坡、學習偏差、心理缺失等現象在他們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現可。

“留守兒童因”為父母的離開,在很多方面都發生改變,出現的主要問題如下:

1、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長期的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甚至是他人監護、無人監護,使“留守兒童”無法象其它孩子那樣得到父母的關愛,家長也不能隨時瞭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變化。這種親情的缺失使孩子變得孤僻、抑鬱,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地影響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這些心理方面的問題,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使他們不論是在家裏,還是在學校、社會都經常出現一些與其它孩子不一樣的行為,這些行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留守兒童監護人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由於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這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他們把這種思想加註在不學習的思想,孩子無法享受正常親情關愛,逆反心理加強,網吧也不足以滿足,他們開始打架鬥毆,抽煙喝酒,其實哪個不是因為心中的孤獨寂寞。他們打架賭博,不關心自己的身體,安全也成為了重要的問題。他們感覺無人關心自己的生死,可是遠在他鄉的父母卻無能為力,苦口婆心、循循教導,卻讓他們覺得“煩人”。放縱自己,也放縱着着生命。

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週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萬人。今日發佈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活動調查分析報告》顯示,32.9%的家長每天會和孩子聯繫一次,39.8%的家長每週會同孩子聯繫一次,21.1%的家長每個月才和孩子聯繫一次,4.9%的家長每年才和孩子聯繫一次,1.3%的家長甚至和孩子沒有聯繫。“留守兒童”存在嚴重的“親情飢渴”。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對孩子的成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地的“留守兒童”中大部分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面臨着許多方面的問題和煩惱,需要有親人安慰和關心。但由於這些兒童的父母長年在外務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幾年都難以給孩子打一個電話、寫一封信、見一次面,以此維繫親情很難勾通思想、傾聽煩惱,給孩子予以足夠的關懷。有的父母多年不與孩子見面,甚至使孩子遺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談不上有何親情可言。由於長期遠離父母,逾四成以上“留守兒童”感到孤單,三成以上“留守兒童”出現心理衞生問題。

2、學習問題

由於父母雙方或一方不在身邊,對“留守兒童”學習方面的幫助和監督大大減少,甚至完全減除了,使孩子在學習方面處於一種無人過問的狀況。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中等偏下。學好了,沒人誇;學壞了,無人罵。漸漸使孩子對學習產生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學習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於是其行為開始出現偏差,各種超越道德、規則的行為開始在孩子身上出現。加上監護人本身對孩子親情缺失狀況的同情,於是在孩子行為稍有出格的時候也不會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離健康發展軌道的方向上越走越遠。缺乏管教引發行為失範甚至越軌,在“留守兒童”身上體現極為普遍。儘管有許多留守兒童也表現出了強烈的求學願望,然而,“留守兒童”實際學習情況卻不容樂觀。

從總的調查情況來看,留守兒童只有2%的成績優秀,10%的成績中等偏上,成績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當差的卻佔到了88%!這主要是由於心理問題的干擾以及學習自控力較差所造成的。有絕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反映無人督促學習,這反映出監護人本身的態度和能力減弱了原有家庭的監督作用,影響了他們自控力的形成。

3、生活問題

“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是不容樂觀的,特別是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兒童的生活狀況,問題尤為突出。留守兒童的父母之所以拋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為家庭務農的收入無法讓自己的家庭過上穩定的生活,否則如果有一點辦法,他們都會想法設法與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難是留守兒童家庭的普遍特徵。雖然他們出去打工可以掙到一些錢,但其付出與收入相比依然是極不平衡的,有時因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掙到的錢還不能及時拿到手,所以他們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節儉的。父母離開後,“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在節儉方面表現的更為突出,表現在飲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飽就行了。兒童時期正是長身體的時期,合理的飲食結構和營養搭配對孩子的成長來説是十分重要的。處在這一年齡段的城市兒童,是備受父母及親友呵護的,而農村“留守兒童”只能在極度節儉的狀態下過着維持温飽的生活。這些兒童在生病的時候,也往往沒有能力和條件去醫院救治,只能採取一些簡單的、傳統的方法治療,或者乾脆硬“扛”。 “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衞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裏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另外,眾所周知,目前中國的農業被稱為“老弱病殘”農業。優秀的勞動力大部分都離開鄉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殘成了農業的主要勞動力。“留守兒童”在其稍有一點力氣的時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勞動者的隊伍中去,即使他們不去幹那些高強度的體力活,也要承擔各種家務勞動。過早的分擔家庭負擔對他們的健康成長的影響也極大。

從上面的簡單説明我們可以看到,出現在農村“留守兒童”身上的問題很多,也很嚴重,已經不是個別人的問題了,而是關係到一個人數達2300多萬的羣體的問題了,而且這個羣體還在不斷壯大。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而面對留守兒童這一社會現象,無疑對中國日後的發展極為不利的。留守兒童無論是學業、心理、健康、前途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他們都是農村的兒童,是未來農村建設的主力,如果不及時採取有效措施解決他們身上出現的問題,使他們在平等、和諧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未來的新農村建設將受到極大的影響。

要想找到解決的辦法,必須先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留守兒童”現象的出現從大的方面講就是因為農村經濟發展滯後產生的。農村經濟發展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所以我們在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時要儘量尋找其產生的`更直接的原因,只有這樣才能儘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也只有這樣才能不至於耽誤一代人的成長。

農村國小“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親情關愛的缺失,是導致孩子產生心理問題的直接原因。

隔代監管和隔代教育使“留守學生”不同程度地產生心理問題,對他們的身心發展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很多家長外出務工後,就把兒童託付給年邁的父母(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管,“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負責照管孩子的農村老人不僅年邁而且絕大多數文化素質較低,難以從體力和智力上擔負監管重任,在長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響下,“留守兒童”因“情感飢餓”而產生畸形心態,主要表現為:任性、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性格孤僻,自我為中心,合作意識差;沒有禮貌,沒有上進心,集體榮譽感不強,道德品行較差;學習成績低下,學習缺乏自覺性、積極性和刻苦精神;由於家庭沒有稱職監護人,學校、家庭又無法溝通,學生厭學情緒日趨嚴重,學生就更加難管了。

(二)、學校的不當評價、教師的不當教育,是導致“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

1、學校的“分數”評價導致“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

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學校以分數高低來評價教師和學生的教育評價機制,把學生劃分為好學生和壞學生,使得我們的教師把更多的精力傾注到那些學習成績好,聽話的學生,而對於那些學習基礎差,又經常違紀的學生,更是不聞不問,不理不管,而這一部分學生中,大多數是“留守孩子”。雖然新課改在不斷推進,學校的評價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從各學校、基層教育部門制訂的考核細則中不難發現,無論從多少個指標中來考核教師,最終拉開教師之間分數的還是班級學生們的“考分”!

2、教師的不當教育導致“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

①教師不當學生觀,是“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之一。在傳統的教育中,學生的成績好壞或聽不聽話,是直接影響教師學生觀的主導因素。教師對成績好的學生投入更多的關注,對成績差的學生常常是一點機會都不給,或者是給予很少的機會。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大多數是“留守兒童”,他們無論如何都不會引起教師的重視和信任,於是就會抑鬱悲觀,往往以“不好”、“更不聽話”的方式與教師對抗。而他們的逆反又會激起教師對這部分學生的厭棄,這樣的惡性循環導致師生關係惡化,有的教師甚至採取挖苦諷刺的方式,給這部分“留守兒童”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

②教師落後教學觀,是導致“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第一、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自主權。認為學生是白板,教師可任意塗抹。教師把學生看成課堂教學的附屬品,學生必須無條件地服從教師,使學生產生自卑感、恐懼感。第二、信奉“嚴師出高徒”的古訓,認為“玉不琢不成器”。學生在課堂上不能有半點違背教師的意思,懲罰成為家常便飯,學生每時每刻如履薄冰,如臨大敵,很容易產生心理疲勞。第三、由於教師產生職業倦怠,對學生嚴重地不負責任,對學生的學習漠不關心。兒童在家得不到關愛,在校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三)社會的不良環境、成人的不良影響,是“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重大誘因。

社會是一個大熔爐,對於人的成長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目前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社會教育的原因,存在的問題也十分嚴重,具體表現在:

1、社會上的不良場所對“留守兒童”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

目前農村小集鎮上的一些公開的和隱蔽網吧,違反國家有關規定,為了賺錢,而大量招徠在校學生,甚至引誘學生。國小兒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強,而“留守兒童”又缺乏父母的監管,網吧對他們的不利影響就更大,經常偷錢、編造謊話逃學上網。

2、成年人的不良行為對“留守兒童”的成長也帶來了不良影響

農閒時節,“閒人”太多,致使賭博風盛行。無事幹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賭博,許多“留守兒童”的代管監護人也參與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過問孩子的情況。這種“潛移默化”對孩子帶來很大的不良影響。

孩子是家庭的未來,更是祖國的未來。為了孩子能有一個美好的成長和生活環境,不讓孩子有過多的心理壓力,能讓每一個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對此,我有以下建議:

一、 家庭方面

目前在中國,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後勤部長”就可以了,至於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本身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麼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並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村主任聯繫,加強溝通。向老師説明自己的情況,瞭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於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家長還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繫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並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要求“監護人”一定要保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一定要囑咐其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

另一方面,應採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保證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緻,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通過溝通以瞭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除電話外,可採用書信等進行交流。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翡翠”,只要心裏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有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學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

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為與“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

可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權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閉式教育。

三、社會方面

淨化社會環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網吧、遊戲廳、錄像廳等,這些不良社會環境對自制力比較差的兒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希望社會各界能夠獻出他們的愛心,應該給予他們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關愛更多孩子的成長。父母應該關注他們,聆聽他們的內心,而不是一味的教導。讓他們體會到親情,體會一個孩子應得到的愛。學校不該關注麼?孩子的自卑心理、懦弱心裏不正是學校應該關注的麼。從他們自身角度出發,不讓他們自卑自懦,讓他們在父母那裏缺少的愛被填補。社會更應該關注,瞭解他們的生活,關注他們,讓他們覺得自己不是被孤立的。

總的來説,父母之所以打工,主要因為“錢”。如果經濟發展好,人人過上小康日子,誰還會遠走他鄉,打工賺錢,哪裏還會有留守兒童之説。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和穩定。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於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自發自覺的來關愛、幫助、支持“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着生機,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少年智 則國治,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希望有更多的人繼續關注這些“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5

堯棒鄉位於獨山南部70公里處,全鄉合併後現轄5個行政村,95個村民小組,土地面積1萬畝,全鄉總人口13800人,全鄉在外務工人口約為950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達567人,女272人,其中國小留守兒童達438人,留守兒童數量相對較大,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成為外出務工農民的後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帶來巨大影響。

為全面瞭解堯棒鄉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20xx年以來,堯棒鄉中心學校在鄉黨委的領導下,對全鄉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及監護情況每年開學做了調查,並把調查數據彙總在學校的開學報表上。每年初對全鄉9所完小及3所教學點和九年一貫制中心國小及幼兒園全面普查,並對勞務輸出量較大的村寨下發了調查問卷。結合此次調查,現將"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總體現狀

1、留守兒童分佈廣泛。在這次調查中,在我鄉2280人兒童中,有567人農村留守兒童,佔全鄉兒童的25%;其中女童有272人,佔所有留守兒童的48%。單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430人,佔留守兒童的75%;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86人,佔留守兒童的15%;另外,隨父母進城生活的流動兒童有 70 名。為了增收致富,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隨之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2、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75%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務工,一方在家。其中85%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15%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5%被託付給親友。

3、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70%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約80%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但是90%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秀的較少。

4、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欠佳。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為習慣好的佔25%,中等佔45%,其中,説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於看電視、遊戲、網絡,抽煙等不良現象的`約佔30%。

二、存在的問題

由於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於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於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無助、學業失控、道德失範、心裏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照顧等困難和問題。

1、學習成績一般。由於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特別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大部分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中我們發現,全鄉567名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的不足10%,90%以上成績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半數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沒有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調查報告《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3、性格發展不健全。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願管理教育或者不善於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中國小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衝突。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係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安全的憂慮,從更深層次來看,反映了留守兒童內心的壓力。

三、對策與措施

農村孩子是未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其中“留守兒童”佔了相當大比重,關注“留守兒童”就是關注農村的未來,解決好“留守兒童”問題,為他們創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長的環境和空間,有利於促進學校教育和農村社會的良性發展。為了保證屬於“留守兒童”的學生的健康成長,堯棒鄉中心學校協同鄉黨委政府採取了一些應對措施

1、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基礎建設,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體系。要加大學校義務教育投入,管理好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鄉黨委加大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力度,儘量從各種渠道對農村貧困家庭的經濟上給予幫助,使一些家長多有些時間來照顧自己的子女。同時還利用調查結果分析,採取有效的措施。

3、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婦聯組織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級婦聯要充分發揮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的職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優勢,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宣傳教育,不斷優化農村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社會環境。

4、學校加強教學管理,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對“留守兒童”產生了一定的吸引力。

5、學校各科老師,主要行政人員和班主任對學生加強心理教育,及時對“留守兒童”進行疏導教育,達到減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目的。

6、大力開展校園活動。這幾年,每年學校都要開展大規模的校運會、廣播體操比賽、慶祝六·一等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緩解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加了校園生活樂趣,對“留守兒童”也是有吸引力的,緩解他們的厭學情緒。

7、實施制度化的家訪,逐步建立起了學校與“留守兒童”照管者共同支持的教育模式。

通過上述措施,我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留守兒童”常見的問題得到有效制約,極少發生類似的事件“留守兒童”輟學人數及少,就是有力地證明。

四、建議

由於沒有社會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配合,學校教育變得吃力,“留守兒童”離開校園後接觸不良社會風氣,家庭教育又不到位,他們又是惡習重犯,給學校教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1、家庭教育方面

首先,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儘量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温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長。其次,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繫和溝通,儘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第三,還要加強與代理監護人、學校的聯繫。

2、學校教育方面。

學校方面要重點加強對留守學生的教育與管理。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一、要求各農村中國小對留守學生登記備案,專門管理,根據情況區別對待,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管理。二、充分利用假期、召開留守學生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影響產生合力效應。三、加強對留守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法制道德觀念,不斷增強學生的遵紀守法意識。四、重視對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幫助指導留守學生解決各種困惑和疑難,對其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引導他們走過人生髮展的關鍵時期,幫助其健康和諧發展。建立對“留守兒童”的幫扶制度,設立“留守兒童”檔案,經常性地與他們溝通情感,彌補其缺失的親情,使“留守兒童”在學習之餘得到生活上温暖。

3、政府及社會方面。

留守學生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綜合的社會問題,僅靠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難以解決,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統一認識,積極配合,協同努力,形成對留守學生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學、扶貧助困、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等領域紮紮實實開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學生教育管理體系。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其實是“三農”問題的衍生物,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我們提出的時代要求。留守兒童問題的妥善解決,不僅有利於義務教育在農村的落實,提高農村的教育質量,還有利於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更關係到廣大農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6

××縣地處江蘇省北部,現有70餘萬人口,屬於經濟欠發達地區。近年來,大批農民外出務工創業,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已近20餘萬人,為農村家庭帶來收入,同時也造就了一個特殊羣體--“留守兒童”。 針對這一現象,自去年起,由縣婦聯牽頭,組織教育局、勞動局、團委等多家單位對全縣的“留守兒童”進行了全面的調查。一是以鄉鎮為重點,進行全面排查。二是以學校為重點,對“留守兒童”進行全面摸底。三是召開教育專家、部分家長的專題研討會。此外我們還對我縣“留守兒童”現象比較特出的孟興莊鎮為試點,重點展開調研。據統計,孟興莊鎮共有6.1萬人口,17所國小,在校國小生為4908名,其中1860名兒童的父親或母親外出打工,佔學生總數37.9,1330名兒童的父母雙雙外出打工,佔學生總數的27.1。該鎮所有“留守兒童”中,由祖父母照料的佔86,寄養在親戚家的佔14。經過調查,我們發現,家長對“留守兒童”的監護往往處於真空或半真空狀態,家長、學校、社會三維一體的教育面中,呈現明顯的薄弱環節,“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建設中存在不少問題。現結合此次調查,將“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集中表現

1、學生成績不佳。據調查,留守兒童羣體中,成績較好者僅佔12。在農村,教育觀念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讀書無用論,很多人認為讀書沒有多大用處,而出去打工能省學費還能掙錢。這種思想潛移默化,助長了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厭學情緒,從而導致學習成績更加一塌糊塗。另一種認為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麼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當然,有些農村留守子女的監護人教育觀念還是很強的,卻由於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無法對兒童進行學習輔導,現狀堪憂。

2、個性心理健康發育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有重要影響。由於父母不在身邊,長期的家庭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久而久之,嚴重影響了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個性特徵上,他們常常表現為兩種傾向:內向、孤僻、不合羣、不善於與人交流;脾氣暴躁、衝動易怒。不健康的心理成為摧殘“留守子女”的“重磅炸-彈”。

3、價值觀與人生觀偏離。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心理,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一種物質補償的方式,加大對孩子進行物質投資,這種投資在很大程度上只侷限於單純的消費,這種消費極易形成兒童的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的人生觀,缺少勤儉節約的`精神。

4、犯罪與越軌現象嚴重。據調查,“留守兒童”違法違紀現象很嚴重,這些兒童逃學、曠課、不交作業,甚至沾染打架、、酗酒等不良習氣。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另外,留守子女對年老隔代的或關係較疏遠的長輩的教育往往不會很順從地接受,而且這些長輩也可能因本身種種原因而無法對這些兒童進行行為控制和社會化教育的重擔,那麼就可能導致這些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現狀透析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如此之重,下面就調查中所發現的問題作一些簡要分析。

1、家庭方面。家庭是青少年社會化的一個最重要的環境,兒童的社會生活知識、道德規範,首先是從家庭中獲得的。留守子女與父母的分離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體由父母變成了其他的撫養者,其中絕大多數是祖輩,還有一部分是其他的親戚。祖輩在兒童的教育上往往存在許多誤區。其一是祖輩覺得兒童缺少了父母的照顧,對兒童過分溺愛,養成了兒童任性的性格;其二是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較低,他們很難和兒童交流,在學習方面不能給兒童任何幫助。而寄住在其他親戚家的兒童,新的家庭環境對兒童更加不利,站在親戚的立場上不便對兒童進行管束,兒童也很難在親戚家中產生歸屬感。

在外務工的父母平常很少與子女溝通,只有在節假期間回家,父母普遍存在“補償”心理,因此帶給兒童的只有物質補償,而缺少精神食糧。父母在此期間也不會督促兒童學習,糾正他們的不良行為、進行過多過嚴的管束,因而造成了很多家長成為兒童學習、身心發展事實上的旁觀者,在某種程度上造成兒童在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社會化的不足。

2、學校方面。學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會化主體,由於留守子女的父母外出打工,學校無法及時聯繫到家長,進而無法和他們一起對留守子女進行教育和監管。加之留守家庭的兒童大多由祖輩撫養,而老人由於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的侷限性,往往忽視了對內心世界的關注,各學校教育無法協調。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7

目 錄

一、留守兒童的現狀

(一)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

(二)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和心理狀況

(三)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一)親情缺乏、心態失衡

(二)習慣不良、學習較差。教育單調、安全難保

(三)道德滑坡、價值扭曲

三、當代大學生對留守兒童的認識

表1對什麼是留守兒童的含義認識

表2 政府在關注留守兒童方面發揮的作用

表3我們是否有必要對留守兒童進行一些深入的思考和了解

四、關愛留守兒童的建議

(一)各級政府應進一步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

(二)家庭應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

(三)學校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護

(四)社會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懷

五、對關注、關愛留守兒童的倡議

留守兒童的現狀

【摘要】“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週歲及以下的兒童。

留守兒童人數眾多,已經形成一個需要予以高度重視的羣體。半數以上的留守兒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更為重要的是,超過半數的留守兒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他們只能與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親屬在一起生活。這種狀況,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心理髮展等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留守兒童的國小教育狀況良好,但國中教育問題明顯。進入國中階段以後,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就大幅度下降了,14週歲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僅為88%,這與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的發展目標是嚴重不相符合的。因此,如何在留守兒童中加強和鞏固國中教育,是一個十分緊迫的任務。留守兒童主要分佈在農村地區,農村留守兒童是關注的重點對象。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農村留守兒童所佔比例高達86.5%,數量達到1980多萬人。農村留守兒童應該成為關注的重點。為了掌握這些狀況的現狀,尋求更多關愛留守兒童的建議,我利用暑假在臨近的各鄉村對部分留守兒童進行了調查實踐。

一、留守兒童的現狀

(一)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

在調查中發現有近68%的留守兒童與其祖父母住在一起, 11%與其親戚住在一起,還有21%的留守兒童與其他人住在一起。由於父母不在身邊,43%的留守兒童與自己的監護人之間存在着矛盾,其中54%的留守兒童在處理矛盾時採取悶不吭聲的態度,只有22%選擇向父母訴苦。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只有43%的留守兒童對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持擔心態度的,有49%的留守兒童覺得父母不在身邊自己缺少安全感的。在調查中,只有不到70%的'留守兒童覺得社會對自己是關心的,超過1%的留守兒童覺得這個社會對自己一點都不關心。

(二)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留和心理狀況

家境好一點的留守兒童,被送到了當地的寄宿學校,有相對安定的學習環境。與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留守兒童,雖然在生活上能夠有所照顧,但是在學習上,年邁的爺爺奶奶給予不了任何輔導。在調問卷查中,49%的留守兒童遇到學習問題時,採取向老師求助,自己解決的人數只佔到25%。只有46%的留守兒童在週末學習,玩的人數達到14%。在學校學習態度好的留守兒童只有48%,35%的同學寫作業是出於老師的要求。在被調查的100名留守兒童中,有77%的留守兒童除了在學校學習外,沒有其他的學習途徑了。

家境好一點的留守兒童,去父母的約束後,往往容易受到祖父母的溺愛,失行為散漫。一些寄宿在學校的留守兒童,情緒憂鬱低落。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自閉,對他人漠不關心,不接受他人善意關懷等心理。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缺乏與父母溝通,從而導致留守兒童在心理、行為上產生了嚴重的缺陷。諸如他們性格孤僻,情感相對冷漠;進取心不足,學習成績不理想;生活習慣和人際交往能力差,違紀違法行為時有發生等。68%的留守兒童認為如果政府努力幫助他們,他們的生活將會更好。

(三)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

由於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出現漏洞,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不能實現有效對接,再加上當前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問題還沒能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導致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普遍低於其他學生,健康成長狀況也令人堪憂。

大多數教師也認為留守兒童大都是“雙差生”、“問題兒”。他們的學習狀況令人擔憂,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缺乏熱情,進取心、自覺性不強,有厭學傾向。還有的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説謊打架,小偷小摸,花錢大手大腳,沉迷於錄像、遊戲,具有破壞性。

這些都是因為家庭教育方式不當造成的,當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三種方式。

一是放任型。由於沒有時間和精力來關心孩子的教育成長問題。那些接受寄養的人,擔心引起誤解,影響親戚、鄰里之間的關係,對孩子不敢管理,放任自流;還有少數祖父母也無意對孩子進行約束。這部分留守家庭中的兒童學習完全靠自覺,生活學習缺乏監督。

二是溺愛型。父母一方在家或單親的家庭,有的經濟條件較好,無力關心孩子的思想,便只知道在物質上滿足他們,或孩子一生氣就順從他們,導致溺愛。有的祖父母或寄養家庭認為孩子長期離開父母,缺少父母疼愛,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照顧和關愛,事事依順着孩子,長時間也會造成對孩子的過分溺愛。

三是嚴厲型。一方在家的父母,往往因為工作繁忙,沒有過多的時間關注孩子,當孩子一旦不聽話或犯錯時,就大聲呵斥,動輒打罵;有的祖父母由於思想觀念陳舊,以“書是南山竹,不打書不熟”、“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為信條,使用粗暴教育手段。

因此,這些孩子在情感、意志、興趣、性格、需要、動機、目標、抱負、信念和世界觀等方面都沒有得到很好的教育。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一)親情缺乏、心態失衡

71%的留守兒童經常會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14%的留守兒童有時會想念父母。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間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這些留守的孩子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差。90%的留守兒童希望得到同學們的關心,與同學們一起學習,玩耍。他們在生活中有時候不能得到滿足,就會在某個特別時期心態異常,出現失常的情況,嚴重的兒童也出現了偏激的舉動。

(二)習慣不良、學習較差。教育單調、安全難保

處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其行為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差。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行為偏激。調查中發現34%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他們不聽監護人的教導,目無學校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撒謊和欺負同學等行為發生。

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外,臨時監護人重養輕教,教育的責任就全部落到了學校的身上,而學校教育是需要家長配合、社會支持的。然而,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監護人的配合。如家長會無人蔘加,學生違紀或者受到侵害後無監護人配合處理。留守兒童是弱勢羣體,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沒有父母的直接監護,容易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侵害後又無親人傾訴,往往得不到及時的發現和處理。加上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斷點,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

(三)道德滑坡、價值扭曲

家長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條件,但部分家長忽視了對孩子的倫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別是部分父母長期在外,因無暇照顧子女而產生負疚感,於是採取給孩子物質和對孩子放任的方式來進行補償,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擁有過多零花錢,極易形成功利主義價值觀、享樂主義人生觀和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等陋習,甚至導致了一些“讀書無用”的錯誤思想的產生。調查中,不想讀書,想自己去賺錢的留守兒童佔12%,他們並把人生髮展方向定位為打工掙錢。

三、當代大學生對留守兒童的認識

表1對什麼是留守兒童的含義認識

知道什麼是留守兒童47%

不知道什麼是留守兒童 25%

有點印象,不是很清楚28%

政府重視,8%

作用很大 63%

政府比較重視,

發揮作用比較大 22%

政府不太重視, 7%

發揮作用不大  22%

政府不重視,8%

根本不發揮作用 8%

表2 政府在關注留守兒童方面發揮的作用

表3我們是否有必要對留守兒童進行一些深入的思考和了解

無所謂 3%

非常有必要 95%

沒有必要  2%

表4造成農村留守兒童的主要因素(多選)

當地經濟的落後73%

政府社會關注不夠 45%

孩子缺失親人的關愛引發的心理問題  37%

其他因素  11%

從表1我們容易發現當代大學生對留守兒童的具體含義的瞭解程度是令人震驚的,知道什麼是留守兒童的人數只佔47%。這一數據不難説明,這個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程度還遠遠不夠。有63%的同學認為政府在關注留守兒童這個方面不夠重視,發揮作用不大。令人欣慰的是,我們通過表3發現絕大多數的同學認為我們有必要對留守兒童進行一些更為深入的思考和了解。

在回答“您對關注留守兒童有更好的建議嗎?”很多同學認為政府應當完善各種保障制度,政府應該增加對當地教育事業的投入,給予留守兒童親人般的温暖和實質性的教育;還有一些同學認為提高農村人民生活水平、改善農村教育設施是解決留守兒童的根本,作為當代有素質的大學生,我們更應該主動取關心、幫助留守兒童;還有一部分同學持只有的觀點:我們得加強對留守兒童心理方面的開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六、關愛留守兒童的建議

留守兒童問題直接影響着部分兒童的健康成長和未來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最為關注的是有可能帶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能否健康成長關係到千家萬户的幸福,關係到社會的和諧穩定。留守兒童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給予關愛。

(一)各級黨委、政府應進一步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工作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明文規定:“暫時或永久脱離家庭環境的兒童,或為其最大利益不得在這種環境中繼續生活的兒童,應有權得到國家的特別保護和協助。”當前,要想真正有效地解決關愛“留守兒童”的這樣一個重大社會問題,要發揮各級黨委和政府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主導作用。具體建議如下:

1、各級黨委、政府要完善關於關愛“留守兒童”的各項法律、法規、政策;

2、各級黨委、政府要落實特定的職能機構,負責關愛“留守兒童”的具體工作;

3、各級黨委、政府要建立“關愛留守兒童聯席會議”制度,綜治、教育、婦聯、團委等部門單位應定期通報交流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情況。

(二)家庭應給予農村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

作為家庭,在關愛留守兒童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做法:

1、強化父母作為法定監護人的責任,進一步完善委託監護制度;2、家庭要給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3、要強化家庭教育觀念及其重要性,家長、特別是外出打工的

留守兒童的父母,要學會與孩子溝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發揮家庭教育對孩子的獨特的教育功能,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三)學校要給予農村留守兒童更多的關護

作為學校,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1、學校要建立留守兒童工作機制,負責對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心理上的指導。

2、要將留守兒童的教育納入考核班主任工作中,有班主任負責留守兒童的日常思想交流、學習和在校安全情況的監管,定期與留守兒童父母及監護人溝通。

3、要在學校教育中增設相關課程,加強留守兒童精神、心理、生理、行為方面的指導教育,引導兒童走過人生髮展的關鍵時期,教育主管部門要儘快為農村學校配齊心理教師,讓他們和其他任課教師共同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幫助兒童健康、和諧發展。

4、要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切實有效地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與管理。農村中國小普遍寄宿條件差,很多甚至沒有寄宿條件,這使得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的教育功能無法有效發揮。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的投入,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和各種文體投入,要儘量為不能有效地提供有利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羣體中成長,以對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

(四)社會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懷

兒童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同的責任,建立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迫在眉睫。要構建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的教育和監護體系。可由老教師、老黨員幹部、青年志願者等羣體構成一張補缺拾遺的監護網絡。有條件的行政村和自然村,都應設立圖書室和活動室,讓留守兒童有個活動的場所。要充分發揮老黨員、老幹部、老教師等五老人員在農村的作用,與留守兒童結對幫扶,關心督促留守兒童的成長,讓全社會關心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全社會的關心對於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培育他們健全人格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經過這次社會實踐發現,目前留守兒童的各種現狀是不容樂觀的。不過,我們相信只要各級黨委、政府能夠真正的重視家庭、學校、社會三結合,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全方位對留守兒童進行關愛、關護、關心,就能夠達到真正關心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一定可以得到保障。

(五)對關注、關愛留守兒童的倡議

當代大學生現在缺乏社會責任感。對社會道德瞭解不深。在遼陽,能夠參與的社會活動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在以後我們上網看報的時候應該更多的瞭解社會,關注那些需要幫助的羣體。我們從童年走過,爛漫的人生季節他們也應該享有。我們今後更應關愛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幫助他們。體現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8

摘 要:近些年來,一些農村地區每逢過年基本上沒有了以前的熱鬧,而作為“留守兒童” 問題的附帶現象卻屢見不鮮。如今,“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問題。 基於課題需要和我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故我針對留守兒童問題在自己的農村進行 了實地的調查和走訪。通過這次調查,我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 方面存在着比較突出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等各 方面的共同努力,協同合作,保證兒童的健康成長。

導言

此次決定在自己的家鄉——邵家鋪村進行有關“留守兒童”的調研問卷,主要是因為近些年來發現自己的一些親戚逢年過節幾乎都在外面打工,長期不回家。但是孩子卻放在家裏,讓孩子的爺爺、奶奶照顧,讀書。如果把孩子帶上身邊,先不談有沒有時間精力照顧孩子,僅是保證孩子在大城市唸書的高額費用就會讓人望而卻步。由此導致孩子的成長遭到嚴重的忽視,親情也逐漸成為孩子們心中的軟肋,而我的一個妹妹就正是“留守兒童”中的一個。所以,想通過這個調研,讓村民們對農村這個情況有一個清楚的認識,認識這個問題帶來的危害,儘可能地幫助他們。

一、調研的背景和地點:

由於改革開放,我國東南沿海經濟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同時也隨之創造了越來越多的工作機會。而在廣大的農村地區,農民從事農業,不僅各方面的條件缺乏,而且年收入還不高,所以導致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尋求發展,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羣體,即為留守兒童。

根據本地政府的調查顯示,本地的留守兒童中有大部分處於0~12週歲。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佔絕對大比例的隔代(爺爺、奶奶等)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比如:教育方式、監護能力等等。而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為了深入瞭解留守兒童問題給當地兒童造成的影響,我利用寒假的機會對我家鄉——湖北省鬆滋市

沙道觀鎮邵家鋪村的留守兒童的情況進行了調查。

沙道觀鎮東鄰荊州區彌市鎮,西枕鬆東河大堤,南與公安縣斑竹壋鎮隔河相望,北與涴市鎮連地接壤,為鬆滋市東方門户,是湖北省新農村建設試點鎮。東距古城荊州31公里,西距市政府所在地19公里。國土面積5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4萬人,轄22個自然村,含6個居民小組、63個村民小組。20xx年,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5889元。 本次調查以沙道觀鎮邵家鋪村4組(注:組為村民小組,便於村委會管理)居民為主體,對全村民小組47户中的25户居民進行隨機抽樣調查,並以其他村民組為輔助調查對象,以個人訪談方式進行調查。自從1978年我國開始改革開放以來,該村民小組到外地打工的人數逐漸增多,並在20xx年外出打工人數達到頂峯,現在一直呈現此種情況。

二、調研框架與方法

1.調研框架

確定調研地→瞭解當地情況→確定調研總體的方向→設計問卷,訪談提綱,準備相關材

料→進入調查地→開展調研活動→統計,得出大致結論,反饋→撰寫調研報告

2.調研方法

為保證調查的客觀性和普遍性,採用隨機抽樣的調查方法,採取面對面訪談的方式,通過對不同年齡段的人羣進行調研,以此來得知村民們對這個問題的真實看法。

2.1問卷調查

我們全村共有17個村民小組,便於調研,我決定在自己家所在的村民小組第四組進行調研。

此外,我們這個村民小組共有47户,隨機對其中的25户農户進行問卷調查,每天調查5户,分五天進行。並在調研的過程中分發網上下載的資料以及圖書,向一些不知道“留守兒童”危害的農民進行簡短的宣傳。

2.2深入訪談

除了針對保護區周邊居民的調研,我們還和邵家鋪村的村長以及居民小組的隊長進行了交談,對這個問題的現狀有了一個整體的印象,使得自己獲得的資料是來自多方面的,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3.調研過程

前期準備階段(1月10日-1月15日):聯繫調研地負責人,確定調研內容,查閲文獻,制定調研計劃,製作調查問卷。

調研階段(1月20日-1月25日):到自己的家鄉——邵家鋪村裏瞭解“留守兒童”問題的大致情況;走訪農户進行問卷調查;向居民宣傳關注兒童成長的重要性。

總結階段(1月26日-1月28日):整理調查問卷,統計數據,根據調研目的對數據進行整理、統計、分析、歸納,最終提出建議。

三、調研內容:

1、參與調研農民的基本情況:

本調研隨機選取沙道觀鎮邵家鋪村中的25户居民,共78人。從抽調居民的年齡來看,年齡小於12歲的一共有18人,年齡在12-18之間的一共有8人,年齡在18-30之間的一共有3人,年齡在30-40之間的一共有18人,年齡40-50之間的一共有19人,年齡50歲以上的一共有12人,其中男性42人,女性36人。從文化程度來看,約有14.7%的農户是國小以下文化程度,其中約有20.6%的農户是國小學歷,國中文化程度的約佔44.1%,高中文化程度約佔14.7%,大學文化程度約佔5.88%。農村中知識層次較高,但是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務的青年農民大多都外出去打工。其中,我們有數據發現,年齡在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佔到調研居民中的33.3%,正在讀書的孩子也佔了絕大部分。

2、當地居民對“留守兒童”問題的認識情況:

A、所調研的居民,沒聽説“留守兒童”這一名詞的有43人,聽過的有16人,知道其含義的有15人,知道其危害的有4人;

B、出去打工的有27 人,在家務農的33人,在本地打工的15人,讀書的有30人; (注:每個農户的外出打工人員也在這個問題的調研範圍內,但不算在總人數中)

C、知道政府針對這個問題採取措施的有0人,知道政府對這個問題有過關注的有21人,知道政府對這個問題根本沒關注的有57人;

D、認為解決這個問題希望很大的有30人,認為解決這個問題還需努力的有39人,認為解決這個問題沒希望的有9人;

E、未成年人認為受到影響的有19人,認為沒受到影響的有7人;

(注:幼齡兒童的.答案算在第三類中)

F、留守兒童存在嚴重的“親情飢渴”??的有23人

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中等偏下有9人

心理封閉和情感世界問題有8人

監護人缺乏保護意識導致的意外傷害比例較大有6人

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有5人

監護人自身綜合素質偏低有20人

由此可見,當地的“留守兒童”問題很嚴重,而且我們當地政府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度還不是很高,導致相當一部分孩子的成長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視,心理脆弱,性格內向,各種問題隨之產生,急需受到大家的關注。

四、“留守兒童”現象導致的“併發症”:

1、我們當地的勞動力不足,有相當的一部分農田被閒置、荒蕪,經常是年紀較大的村民下地耕種,效率低下;

2、村裏人數慢慢減少,平時過年過節少了一份熱鬧,鄰里關係難以長期維持; 3、孩子們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缺乏親情,提前心理早熟,缺乏快樂;

五、建議與思考:

根據此次的調研結果,給我們當地的農民伯伯的建議如下:

一、家庭方面:

1、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並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2、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村主任聯繫,加強溝通。向老師説明自己的情況,瞭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於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

3、家長還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繫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並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要求“監護人”一定要保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一定要囑咐其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

4、應採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保證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緻,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通過溝通以瞭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除電話外,可採用書信等進行交流。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翡翠”,只要心裏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有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學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為與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可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權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閉式教育。

三、社會方面:

1、淨化社會環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網吧、遊戲廳、錄像廳等,這些不良社會環境對自制力比較差的兒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

2、政府要儘可能加強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度,並相應的採取一些措施,比如加大農村的經濟效益,??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和穩定。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於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自發自覺的來關愛、幫助、支持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着生機,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後勤部長”就可以了,至於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麼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9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羣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卻留在了農村家裏,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包括內地城市,也有父母雙雙外出去繁華都市打工。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便成了一個特殊的社會羣體,也是一個弱勢羣體——— 留守兒童,成為一衷煺遍的社會現象。而這一現象的產生同時也導致了大量的農村留守兒童從此缺失親情的撫慰,形成了情感的空缺。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有 1.2億農民工常年於城市工作,由此產生近xx萬少年兒童留守家中。而據中華全國總工會最新統計,我國現有農民工已增至1.5億,隨着國家快速的城市化進程,更多的農村盈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留守兒童的數據也將與日俱增。

調查時間:

xx年7月16日-xx年8月16日

調查對象:

廣東省**縣中國小學校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兒童以及關聯對象

調查方式:

問卷調查、訪談以及當地參考數據

 社會實踐調查經過

一、“留守兒童”現狀

調查數據顯示,該縣在中國小就讀的“留守兒童”共8839人,佔全縣中國小生數(人)的14.9%。其中,在中學就讀的佔全縣中國小學生數(人)的12.96%,共有2663人;在國小就讀的佔全縣國小學生數(人)的15.95%,共有6176人。其中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的留守兒童佔絕大部分,佔90%;而由親朋好友照顧的佔10%。留守兒童身心收展尤其是人品、心理成長方面存在的問題正日益凸顯,這是由於留守兒童缺少正常家庭教育,這一現象有待引起全社會的'密切關注和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1、在讀未成年人中,留守兒童佔很大部分。隨着經濟的快速收展,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難以滿足村民生活需求,越來越多的村民將目光瞄向城市,湧向城市,希望創造更好的生活。因此,在該縣讀書的同學中隨機抽取了50名同學進行調查,其中有21名是留守兒童,佔42%。這説明留守兒童佔的比例還是相當高的。此外,“隔代監護”,也就是由(外)祖父母監護的留守兒童佔13人,佔61.90%。

2、留守兒童普遍學習環境差,學習成績偏低。

由於學校教育設施簡陋,師資力量不足,以及師生缺乏溝通,教師教育方式不當,留守兒童中有28.14%的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自己解決或根本不理會。根據xx年上學期的期末考試成績,成績在中等以下的同學當中,留守兒童佔了54.14%,在0~60分之間佔28.95%,60~75分之間佔 21.19%。

3、留守兒童心理現狀

普遍欠良好。當問及是否“願意和老師説心裏話嗎?”這類問題時,據統計回答是“否”的留守兒童佔38.45%,還有很多小孩心理成熟緩慢,在問到“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時,被問及到為什麼不想當科學家、老師諸類問題時,都回答家裏不好不現實,相當部分對自己缺乏自信,覺得自己將會一事無成,沒有擁有值得別人稱道的地方,甚至少數同學在被調查問到“被人欺負時怎麼辦?”時回答“忍氣吞聲”,另外還有65.23%都以為生活現狀很苦惱。

4、留守兒童自我約束力較弱。

由於缺乏監護,以及孩子自我約束力不強,心理意識和行為作風得不到及時的、有效的糾正,導致在學習、紀律、意識形態上都存在着偏差,通過對其監護人以及鄰居的訪談中瞭解到,很多留守兒童都不喜歡聽監護人教導,在學校也經常紀律違規,經常發生打架鬥毆現象,甚至還出現了偷盜等一系列問題。

二、對調查結果的分析

1、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普遍偏低。父母外入,由於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環節,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和進取心,作業未能按時完成,或者應付了事,造成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因為缺少家庭教育,不少留守兒童產生了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留守兒童一旦在某個環節跟不上,往往越學越糟,厭倦學習、不求上進。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教學質量。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秀的不到20%,65%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甚至有些留守兒童上課紀律性差,出現逃學現象。

3.調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別,並將解決留守兒童問題與城市民工子女入學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實行農民工“市民待遇”,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4.各級政府特別是教育部門應該給予一定的扶持和幫助,政府應合理分擔留守兒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謂的借讀費和擇校費。

結束語

迫切希望社會更多關注農村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必然現象,是加快城市化、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社會現象,解決留守兒童問題迫在眉睫。他們很難得到父母的關愛,得不到父母的言傳真教,得不到父母意識的幫助。在他們的意識裏,父母親在他們的印象中,是一個長期的漂泊的身影,是可視而不可及的希望。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孤獨的,他們的成長是寂寞的,他們的價值觀是模糊的,人生觀是慘淡的。他們希望社會關注他們,重視他們,他們需要我們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上的扶持,他們需要的是社會對他們行為的認同,在社會上被更好的對待。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10

實踐背景:或許我們年少輕狂,一路上縱情歡歌;或許我們涉世未深,一張張青春的面龐寫滿嚮往;或許我們胸懷信念,一雙雙眼眸深處洋溢虔誠;我們忘記了一路顛簸的辛苦,在我們的眼裏,沒有小山村荒涼的景象,沒有人煙稀少的孤寂感!我們擁有的是年少的輕狂,激昂的鬥志和熱血的情懷.還未來得及醖釀好心情,我們已踏上那片青土地。經過半個多小時的顛簸,汽車終於把我們帶到了目的地一個美麗的小山村。初步走訪,我們瞭解到當地的一些主要情況。我們走家串户,走訪留守兒童在家的生活、學習等情況,並採取問卷調查的形式瞭解他們的心理動態,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學校給孩子們帶去了書籍、文具及衣物等,並在校長的親自陪同下冒雨發放到兒童手中。

實踐內容:我們分別針對該村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和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安全衞生、思想狀況等方面,採取問卷調查、走訪、開辦學習輔導班等方式和留守兒童家庭進行了零距離接觸,調查結果如下:

(一)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

1、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情況。根據調查,留守兒童以父母雙方外出務工為主,也有父母親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留守家中。

2、由於村莊面積較大,房屋密集度小,留守兒童分佈廣泛,平日相互來訪較少,直接造成留守兒童的封閉心理。由於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瑕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常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

3、留守兒童以隔代監護為主。從總體情況看,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數是兒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為主,有一小部分跟近親住在一起,還有極個別的留守兒童由老師或其他人擔當監護人。大部分留守兒童屬於未成年人,缺乏自我的保護和意識。

4、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衞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裏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由於留守兒童長期沒能與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這些留守兒童在生活、教育、心理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父母關愛不夠。據調查瞭解,父母親常年累月在外打工,一週、一個月、半年甚至一年都難得打一次電話、寫一封信、寄一本學習用書,不能很好地和留守兒童維繫親情,溝通思想,鼓舞上進。有的留守兒童還會因為長期與老人住在一起,產生“隔代親”現象,導致父母和孩子感情不深,彼此之間產生隔膜。

2、教育問題日趨明顯。一是監護人教育難有實效。留守兒童多是隔代監護,祖輩與孫輩之間年齡相差在40歲以上,思想觀念不一樣,文化背景不一樣,加祖輩多數受教育的不多,甚至有文盲的,因此是物質關心多,精神關注少,難以引導孫輩進行正常的學習。二是學校教育無法到位。留守兒童上學的地方離家裏都比較遠,上下學要在路上佔相當多的時間,在學校學習的時間不多,老師很少對學生進行家訪。

3、人格發展不健全。由於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留守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願意接觸或接觸太少,內心封閉,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緒消極,孤獨,言語少,不合羣,不願意也不善於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鬱自卑,乃至憤世嫉俗的心理。

4、監護人精力能力不夠。父母委託的監護人往往是女性或者是祖父、祖母等年紀較大的人,這部分人或者由於忙於其它的事或者由於要同時監護幾個小孩或者是年齡較大而精力不夠,投在留守兒童的時間和精力不多。其次,不少監護人的文化素質比較低,他們的表達能力不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不夠了解,不能給予他們必要的法律、安全、衞生等方面的基本常識的幫助、指導,不能在學習上予以輔導。

5、從對留守兒童對父母外出的態度來看,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對父母的外出表示理解,小部分對父母外出的態度是無所謂,而當他們在和父母多呆一起和家裏的經濟情況能變好之間選擇時,絕大多數的兒童選擇和父母多呆一起,少數表示無所謂。在看待父母的外出是否影響自己的性格時,一半的兒童認為有影響。

(三)措施及建議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和留守兒童家庭進行零距離接觸,和留守兒童進行了心連心的交流,鼓勵他們勇敢面對生活,努力學習,幫助他們走出生活的“陰影” 。力爭幫助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生活觀、道德觀和價值觀;用真愛撫慰留守兒童脆弱的心,用真情為他們指明前進的道路。但是對於廣大的留守兒童來説,知心哥哥、知心姐姐的關愛僅是一種彌補,是對留守兒童親情缺失的一種彌補而已。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情況下,強有力的綜合性社會支持體系的建立非常必要。建立起一個以基層政府、學校、社區、家庭、鄰里為中心的留守兒童的監護體系,特別是加強農村的社區建設,是有效填補留守兒童內心對愛、對親情缺失的一種方式。只有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才能為農村留守兒童撐起一片愛的藍天。

1、強化政府統籌管理,加大社會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設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學收費要標準,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學條件。對未能入學的民工子女可以通過開辦寄宿制學校,假期學校等,逐步建立社會監管體制,打破城鄉體制,給予農民工及其子女切實的`市民待遇,運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幫助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打工地學習和生活。開闢打工子女就學的“綠色通道”,使其享受與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所在。

2、學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 ,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3、鎮、村兩級要逐步探索幫助留守兒童教育與管理的新路子,在社會上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結對幫扶,也可以建立家長代管制度,教師要真心實意地走進學生心靈,從心靈上關心關愛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驅除他們由於父母不在而積壓在心頭的陰影,讓留守兒童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求知,學會追求。

4、家長要轉變觀念,增強自身發展的能力,多渠道尋找就業門路。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帶上跟隨自己打工讀書生活。要正確教育和引導好孩子,樹立“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如果條件允許夫妻最好留一個在家與孩子一起生活。因為家庭的安全

感和親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無法取代的。外出的父母要經常回家或打電話與孩子溝通,交流感情,和學校溝通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5、相關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加大新聞宣傳力度,引起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引起社會的重視,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尋求解決的辦法和途徑,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讓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讓在家的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四)社會實踐活動的收穫

1、鍛鍊品質,歷練人生,大力弘揚奉獻精神。短短几天裏,我們和孩子們進行了零距離的內心交流,我們將愛帶進了這個美麗的小山村,我們讓愛在青山綠水,藍天白雲中得以傳承。我們匆匆走過,收穫的不止是美麗的風景。我們更多的是體驗到了作為一名志願者的感動和快樂,難忘的經歷是人生一筆財富。

2、羣眾的支持與擁護是我們此次活動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活動自始至終都得到父老鄉親的支持與配合。無論是隊員們的吃住問題,活動的宣傳,或是深入留守兒童家庭的調研,抑或是關愛留守兒童的宣傳活動,當地羣眾都熱心的幫助我們,這是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此次活動,我們學會了如何待人處事,學會了用真誠和微笑去幫助和感謝他人。我們收穫了信任,收穫了果實,也收穫了快樂!

3、團結、奉獻精神是一項活動順利進行的關鍵。隊員們在活動過程中互相幫助互相勉勵的團結之心以及用真情服務社會的奉獻之心與投入實踐活動的熱情,是本次社會實踐活動富有成效的關鍵。

4、收穫成果,再接再厲,將愛進行到底。本次活動得到了學校黨委等組織單位的大力支持,正是因為有了全社會的共同關注,我們才能讓愛心的力量更加強大。孩子們的快樂成長、村民的感謝等等,都讓我們收穫感動,收穫欣慰。我們堅信,愛心事業不會因為實踐活動的結束而結束,我們會繼續努力,將愛傳承!

(五)總結:

大學生寒假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社會實踐也是大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最好陣營,更是大學生服務社會的最好窗口。社會實踐促進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從與人民羣眾的廣泛接觸、瞭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體驗,從無數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啟發和教育,使思想得到昇華,社會責任感增強。在實踐中,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提高了認識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也磨練了青年大學生的意志,也培養了大學生理論運用與實際的能力與團隊合作的精神。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11

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湧入城市,他們在為城市建設和發展及農村經濟發展、家庭收入做出貢獻的同時,其子女的教育問題已凸顯出來。外出打工農民大多是青壯年,子女正值學習階段,多數被丟給爺爺奶奶或親戚照顧,這些“留守子女”的教育管理狀況如何?存在哪些問題?前不久,內蒙古赤峯市婦聯、赤峯市家庭教育研究會就赤峯市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深入調研,在松山區,敖漢旗、巴林右旗發放調查問卷700份,收回有效問卷700份。同時,婦聯的工作人員又在松山區、寧城縣入户走訪了部分留守兒童及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與部分留守兒童及監護人進行了座談訪談。結果發現,農村留守兒童中:22%有暴力傾向,36%學習成績差。

調查顯示,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有三種情況:一是隔代監護型(佔73%),即由祖輩——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託管的方式;二是親朋監護型(佔20%),即把孩子託給親朋好友,叔嬸、姑舅或要好的朋友。監護人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學業成績和物質上的滿足,以便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而對於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卻很少關注,一切順其自然,順其發展。三是自我監護型(佔7%),即由於沒有上面兩種條件,或其他原因,監護的責任就成了孩子自己,根本就談不上家庭教育。

這些留守兒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親情的缺失,影響了身心健康發展,造成一定程度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在對700名留守兒童進行調查後發現,35%的父母經常給孩子打電話;8%的孩子經常給父母打電話; 15%的父母經常回家;3%的孩子經常去看父母;9.6%的不經常聯繫;8%的孩子竟然沒有父母電話;14%的孩子不知道父母打工地址;37%的父母一年回家一次;出去後再也沒回來過的佔1、6%。 留守兒童強烈渴望與親人情感交流,11%的孩子變得膽小;14%依賴性強;不善交往的7%。

其次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影響了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的養成,導致行為偏差的出現。由於種種原因,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幾乎是空白。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出現行為偏差,甚至出現違法犯罪行為。在對700名留守兒童的相關調查中發現,在難過、孤獨和苦悶時她們無法發泄,29%的想唱歌或做其它娛樂活動;25%的想看電視;3%的想上網;0.9%的想吵架罵人;0.1%的想離家出走;心裏有吵架、罵人、打架衝動的有22%;另外,受打工家長的影響,留守兒童易產生“讀書無用”的思想,出現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成績普遍較差。700名留守兒童中,有36%的孩子學習成績為較差。由於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對外界不願意接觸,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不同程度的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父母不在家,對於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説,得不到較好的正確的指導和幫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們生理上的正常發育,有的在心理上留下了很大的陰影。因為自律能力很差,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裏不聽話,在學校道德品德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説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同時留守兒童的安全也有很大的隱患,多表現在上學路上,因為農村撤鄉並鎮,多數孩子學校與居住地較遠,一、二年級的孩子坐出租車(費用70元/月,午飯2元/天),稍大些四、五年級的孩子起早貪晚騎自行車上學或步行,路途上有不安全因素存在。

針對發現的問題,婦聯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與措施:

一是在留守兒童相對集中的地方,當地政府要充分利用撤鄉並鎮、農村教育佈局調整等有利時機,充分利用閒置資源,成立“留守兒童學校”或在學校、社區、嘎查、村成立“留守兒童家園”、“留守兒童監護人指導站”。全面細緻地對轄區內留守兒童進行摸底登記造冊,培訓離退休教師、幹部等“五老”人員,成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成長顧問”,定期走訪留守兒童家庭,定期與其談心、上心理課,陪伴留守兒童成長。在“留守兒童家園”設心理輔導室、學習輔導室、娛樂活動室。“留守兒童監護人指導站”要定期授課,利用留守兒童父母返鄉之際,或利用寫信等形式,給他們傳授有關知識,讓他們及時瞭解掌握孩子的心理、學習、生活等方面情況,給孩子更多的關愛,增強其監護人的責任意識。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利用網絡讓親子定期視頻見面,以加深留守兒童對父母的依戀,解決留守兒童因親情缺失、分離焦慮而導致的性格、人格方面的障礙。

二是強化社區家長學校的辦學功能,擴展留守兒童家長學校內容。各級婦聯要充分發揮優勢,利用現有社區家長學校,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繼續開展“爭做合格父母,培養合格人才”的“雙合格”家庭教育實踐活動。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的教育,通過社區家長學校,使他們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掌握與孩子溝通的方法,更好地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要動員全社會各界熱心人士加入到關愛留守兒童行動中,開展“愛心媽媽”認領留守兒童活動,讓留守兒童不再孤單,讓“留守兒童”真正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

三是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為留守兒童提供健康成長的環境。由於農村教育佈局調整,越來越多的農村學生選擇了寄宿制。寄宿制使得教育部門承擔起了越來越繁重的監管責任即第二監護人的職責,並已成為全方位監護學生的主陣地。老師已不僅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承擔起父母的責任,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和學生建立起依戀關係,這樣才能彌補留守兒童因親情缺失而導致的心理、性格、品格問題!

四是從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變家長外出的方式和親子溝通方式。從調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比較大,如果有一個人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少得多。建議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孩子已經上學,而又沒有相當可靠的人作為監護,最好就留一個在家監護孩子,保證家庭教育的完整性。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帶到務工所在地上學,如果條件不允許,則要改變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與孩子經常性的聯繫。

五是建立農村社區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充分發揮村(社區)的教育作用。兒童少年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區共同的責任,目前,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於絕大部分村(社區)沒有建立相關的兒童少年教育組織,使得村(社區)在兒童少年的教育與成長髮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隨着農村進城務工人口越來越多,舊的家庭成員長期穩定不變的家庭結構已經打破,新的家庭成員經常性缺位的家庭結構已經開始形成。原來那種穩定的由家長親自伴孩子走過兒童少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父母短期、長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將越來來多。這樣,兒童少年的監護與教育的責任就幾乎全部落在了學校的肩上。但是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只有全部時間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時間大部分是在家庭和社會度過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建立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指導站等村(社區)教育機構就顯得尤為迫切。同時,現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村(社區)教育和監護體系的可能性和基礎。一是因為基層黨政機關人員有大量富餘人員,中國小校有大量退休人員,他們大都能勝任中國小生監護、教育和生活料理等工作。二是部分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家庭經濟相對較富裕,他們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建立某種機構,來管理和監護其子女,使他們能安心在外務工。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12

漫長的寒假如期而至,老師留了一個奇怪的作業——做一份調查報告。想了幾天,我決定去調查現在非常普遍的留守兒童。

什麼是留守兒童呢?在中國有這樣一個弱勢羣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遠走他鄉離開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用勤勞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卻留在了農村家裏,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包括內地城市,也有父母雙雙外出去繁華都市打工。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便成了一個特殊的羣體———留守兒童。

為了瞭解留守兒童的生活,我來到了農村的大舅家。當我問起大舅村裏有沒有留守兒童時,大舅眼中流出一些茫然,我只好又説:“就是父母去大城市打工,被留在了這裏的孩子”大舅馬上説:“這種孩子呀,我們這兒多得是!”説完,他便帶着我來到了東邊的一户人家。進了大門,我便有些震驚了——這是一個孩子住的地方嗎?搖搖欲墜的瓦房,土壘的灶台,充滿潮濕氣息的牀,幾個盛飯的鐵缸和一把脱了水的乾巴巴的菜便組成了這個家。遠遠望去,這幢房子好像在風口浪尖裏。房子的.主人是一個七八歲的兒童,他父母為了“改善生活,走出農村”,去一個花天酒地的城市裏打工。為什麼兩個人出去打工還掙不出這個孩子所需要的東西?舅舅説,他的父母每晚都在麻將桌前紙醉金迷。我不禁有些氣憤,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孩子都應該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都應該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摔了,這對父母卻狠心的丟下了這個孩子。

那麼,孩子又怎麼想呢?那個男孩説,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請父母回來,哪怕是父母讓他去種地、去搬磚,只要天天能夠見到親人的音容笑貌就行。聽了這話,我和舅舅不禁一陣揪心。我給孩子的父母打了電話,打了半天才打通母親的。他的母親一聽是個小孩,馬上對我破口大罵:“你個***,我給孩子掙錢犯了什麼錯?你以為我在外面掙錢容易?你們這些***根本不瞭解我們這種人!……”我掛了電話。

走出那孩子的家,我卻看到了令我震驚的一幕,一個小胖子正在拼命地跑着,一邊跑一邊發出殺豬般尖鋭的嚎叫聲,而後面跟了幾個跟我差不多大的男孩,正拿着木棍、石頭髮狂般追趕着。舅舅把我帶到一邊説:“這種情況在我們這也時常發生,那些都是你説的留守兒童,他們就這樣混日子。”….我從資料上看到過留守兒童更暴力、容易犯罪,但卻從來沒真的看到過。我拉着一個正在“追殺”的男孩問:“你們難道不怕坐牢嗎?”沒想到他竟然老老實實地説“不怕,父母都不管了,我們還規矩什麼?”

過了幾天,我來到了這羣“不怕死的人”的住處。我沒有想到,這羣靠偷、搶起家的孩子的日子過的卻並不雜亂。他們每早穿好衣服,排着隊洗漱、一起吃飯、收拾住處,並十分團結互助,最重要的一點,他們把這裏叫做家!

我很想説,留守兒童的父母真的錯了。他們一直以為掙了錢,讓孩子有學上、有住處孩子便滿意了,其實不然。孩子最期盼的不是學校裏的朗朗讀書聲,有時他們更喜歡父母教的歪歪扭扭的字;孩子最期盼的不是在眾多土房中的小洋樓,而是像其他孩子一樣能有父母温暖的懷抱!

留守兒童的父母們,不要再為錢疲於奔命了,那冷冰冰的紙永遠換不回孩子的歡聲笑語。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13

近年來,“留守兒童”成為全社會越來越關心的問題。“留守兒童”由於父母在外務工,相互交流溝通少,加之社會、學校管理銜接機制還不十分健全,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論為犯罪或成為犯罪對象,為弄清“留守兒童”犯罪與被害情況,筆者對我縣至今發生的“流守兒童”犯罪與被害案件進行了統計與調查,經分析,發現流守兒童犯罪與被害越來越嚴重,已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

一、留守兒童犯罪與被害案件的特點

據本院統計部門與公訴科統計:20至今,本院辦理的“留守兒童為被告或者為被害人”的案件共26件44人。

在起訴的27名被告人中,未成年被告人達21人,佔留守兒童48%,其中:14歲到16歲7人佔留守兒童16 %,16歲到18歲14人佔留守兒童32%;國中留守兒童犯罪11人,佔52%,國小及以下被害留守兒童6人,佔29%。如鄭某某年僅十六歲,才上七年級,因父母外出打工,自己跟着奶奶生活,奶奶年老,監護不力,鄭某某養成了小偷小摸的習慣,多次偷竊他人,最終因年9月12日盜竊李某某現金200餘元及手機一部而被抓獲。44名犯罪與被害的留守兒童中,在校學生23人,佔52%。如高某某、翟某、雷某、肖某、杜某均為在校學生,且父母外出打工,這些兒童因缺乏監管,聚結在一起,多次攔截學生,威脅搜身,搶走少量金錢。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經對所辦案件的調查與走訪發現,留守兒童的家庭經濟普遍比較困難,孩子經濟緊缺,容易誤入偷搶的歧途。如留守兒童張某某,年僅16歲,在某中學讀書,家裏有4口人,其父母迫於生計,在深圳打工,留下其現年72歲的老奶奶照顧他,但其父母沒有文化和技能,打工收入不高,每月僅寄回200元給他們過生活,張某某手頭緊缺,便養成了順手牽羊的習慣,20xx年6月16日,張某某到某小區玩,見5號樓前停一輛未鎖的電動車,便又牽了出來,在街上騎時被被害人發現,一不小心張某將自己牽進了牢房。留守兒童由於學校與家庭之間安全紐帶銜接不上,又常處於無人監護狀態,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機,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的安全事件時有發生;還有一些孩子由於上學路途較遠,經常起早摸黑趕路,也是非常危險的,這就説時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不夠,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政府及各部門對留守兒童的管理仍是空白。如:有些學校尚未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村委會也沒設立外出務工人員花名冊,相關部門對留守兒童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也尚未進行政策性的思考。筆者通過調查認為從存在的的問題中能夠找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對症下藥以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進行“送法進校園、進鄉村”工作,提高保護意識和能力。根據留守兒童犯罪與被害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和教育,進一步增強社會各界保護農村留守兒童合法權益的觀念,提高農村留守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二、紮實開展農村治安整治行動。結合“平安建設”活動,開展以打擊侵害農村留守兒童犯罪為重點的農村治安管理專項整治行動。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突出抓好治安巡邏、聯户聯防、灣院聯防,特別要做好學生上學高峯和放學高峯時段及路途、校園地區和網吧等重點部位的巡查工作,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侵害鄉村留守兒童犯罪的發生。

三、發揮鄉村學校在關愛留守兒童中的主導作用。鄉村學校可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記載留守兒童的家庭地址、委託監護人情況及聯繫電話、留守兒童父母打工地點及聯繫方式等,學校可將班主任及授課老師的聯繫電話號碼交給留守兒童、家長和委託監護人,以便聯繫和溝通情況。同時,學校要多組織留守兒童開展各項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增強學習、生活樂趣。

四、加大鄉村義務教育投入,發展農村寄宿學校。隨着農民工的增多,鄉村的生源在減少,有些農村學校該合併的應合併。結合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有條件的農村可以改擴建一批農村中國小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鼓勵並支持到寄宿學校就讀。

五、暢通農民工子女隨農民工就近入學渠道。把農村留守兒童帶到父母務工地就近入學,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的根本措施。建議教育主管部門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為農村留守兒童隨父母進城學習創造條件。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14

一、調研背景

上海師範大學第八屆研究生支教團在服務地廣西省田陽縣的四所國小,選取了400名留守兒童開展了有關留守兒童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的調研。本次調研立足於支教團所服務的廣西四所國小的留守兒童,希望通過本次調研瞭解服務學校內留守兒童們學習、生活中面臨的問題及需求,為今後針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工作奠定基礎。在調研問卷環節中,為了保證問卷的有效性,我們特意選取四至六年級的高年級學生進行問卷填寫,並在填寫過程中對調研目的、個別問題進行説明。調研數據真實可靠,統計認真負責,是上海師範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在此次調研的真實體現。此外,我們還通過留守兒童家訪的形式進一步瞭解孩子們真實的生活情況,以確保調研的真實可靠。經過近兩個月的努力,現將調研分析與報告公佈如下,期待各位領導、專家與老師進行批評與指導。

二、調研結果分析

從家庭情況來看,有95%留守兒童所在的家庭基本都來自於低收入家庭,其中有56%的家庭月收入不滿千元;與此同時,我們發現,這些留守兒童多為非獨生子女,非獨生子女佔調研總數的73%。由此可見,家中人口多、收入來源少是西部山區家庭父母紛紛選擇外出打工的初衷。然而,當父母一方或者雙方均外出打工時,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又如何得到保障?調研顯示,有68%的留守兒童日常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等親戚撫養,而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撫養人中文化程度達到國中及以上水平的僅佔26%,其餘均為國小及以下的文化程度。據此可推斷,留守兒童們在非父母親撫養的生活中不但缺失普通孩子們所擁有的父愛、母愛,即使撇開撫養人的責任心不論,其撫養人的文化水平也很難對孩子們的學習產生實質性的幫助。

通過“家庭情況”的調研數據顯示,留守兒童們經濟生活困難、家庭生活缺少父母在旁關懷、日常學習得不到撫養人的有效幫助是留守兒童羣體存在的普遍問題。

在初步瞭解留守兒童們的家庭狀況後,問卷以孩子們日常與外出打工父母的瞭解與交流的角度切入,以對待父母外出打工的態度、日常生活的獨立性與處事選擇等方面,來探求孩子們的心理狀況。

調研顯示,父母親平均每年在家少於3個月的情況分別為78%與74%,與此對應的是,由於長期在外,大部分父母親對於孩子們的日常教育主要通過電話的方式,進行説教式、理解式的教育;然而,仍有38%的孩子連每月與父母交流一次都達不到。雖然如此,卻有26%的留守兒童對於父母不在家表示出了願意或無所謂的態度,根據課堂及家訪的情況反饋,這部分孩子的學習成績與行為規範往往有待加強;當然,大部分留守兒童們則體現出了超越年齡的成熟與獨立性,有83%的孩子會經常或偶爾在父母親外出打工期間感覺到孤獨,但也有60%的學生對父母外出打工表示理解。在“對於父母不在家的感受如何?會痛恨父母嗎?”的問題中,留守孩子們也體現了他們較於其他學生羣體的.懂事。多數學生表示父母不在家會感受到孤獨和無助,也會很想念父母,但都表示不會痛恨父母,因為他們都理解父母,知道父母外出務工是為了家庭生計、為了供他們讀書生活;只有極少數學生表示出對父母的痛恨,父親或母親在你年幼時就離開了他,沒有讓他感受到父愛或母愛。此外,數據表明大部分留守兒童們的心理並不閉塞,當他們心情不好或有心裏話時,有近50%的學生選擇與自己的朋友進行分享;然而,有些學生仍會選擇自行解決與消化自己的情緒與心情,這一比例也達到了35%之多;願意與自己親屬或老師分享心裏話的學生分別只有10%與6%。

這一板塊的數據提醒我們,留守兒童們的心理狀況值得我們去關注,那些異於同齡人的懂事究竟是不是好事?那些少數極端痛恨父母、遇到問題自我解決的閉塞兒童是否為他們的成長埋下了更大的隱患?如何在父母親不在身邊的日子裏幫助留守兒童們排除學習、生活、情感中的困難?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索並且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留守兒童日常學習方面,其學習成績呈現出“橄欖形態”,在班中達到一般及良好水平的學生達68%;生活中,當自己做錯事面臨長輩及老師的批評時,近9成的孩子都能虛心接受,同時逾9成的孩子們在支配父母給予的生活費會選擇勤儉節約,而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間絕大部分孩子的人身安全也沒有受到影響。這幾組在學習與生活上較為樂觀的數據都進一步表明了留守兒童們的成熟度與獨立性。然而,那一小部分學習不佳、面對錯誤無所謂、人身安全受到過影響的留守兒童仍然需要我們予以關注。在社會高速發展、公益事業提速的時代下,我們所要關心的不僅僅是大眾性問題,更應該關注小眾化需求。況且,仍有61%的留守兒童認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在於不在身邊是有區別的;更有63%的孩子堅定地認為父母外出打工對其學習有影響。根據以上客觀選擇題的統計數據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們對於父母在自己學習生活中重要性的認知總體呈現出3:2的態勢,這説明留守兒童們面對父母外出打工這一情況時心情是矛盾的,是需要我們去進一步瞭解與疏導的。

這在開放性問題的統計中,孩子們給出的回答也驗證了我們的推斷。多數學生希望父母能增加在家陪伴自己的時間,也希望他們能多花時間關注自己的學習,但同時又矛盾地希望自己的父母不要過多操心,只要在外打工平安、多打電話和家人溝通交流就好。而對於學習生活中的要求,孩子們大多隻表示希望在自己考得不好的時候,父母不要打罵他,如果考得好的話,可以有所獎勵,比如帶他去百色、陪他玩遊戲、為他檢查一次作業、在六一的時候給他們買一套新衣服和鞋子等簡單的事情。這些平凡的希望體現了孩子們的童真,也真實反應了父母外出打工對於留守兒童們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負面影響。

本次調研從教師家訪、學校關愛措施建立等方面就學校教育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度進行了解,從數據顯現,學校對於留守兒童羣體的關注度並不高,甚至可以説當地學校幾乎沒有意識到留守兒童成長所面臨的特殊問題。數據顯示,每年一次或每學期一次被老師家訪過的留守兒童不到30%,而根據支教團調研小組的進一步家訪也發現,留守兒童並沒有得到學校或班主任教師的特別關注,有60%的孩子表示,上學幾年來,老師幾乎沒有來家訪過。此外,所調研的四所國小也幾乎沒有專職的心理教師與辦公機構對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學習、情感予以幫助,這樣的教育盲點所帶來的影響也從孩子們“最希望學校為你們做的一件事是什麼”一題中得以體現:大多數學生希望學校可以延長電話開放的時間或設立信箱,可以讓自己多跟父母打電話溝通或者收到父母的信;還有學生希望學校能提供專門的心裏輔導教師或教室,能夠有人能聽他們傾訴,不再孤獨。

通過這一系列的數據及支教團調研小組近一年來的實地瞭解,我們認為當地學校教不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都沒有給予留守兒童特別的關注。然而,在家庭環境無法提供這些孩子們所需要的教育與關愛的現實情況下,這些責任無疑就要落到學校;再者,作為西部山區的寄宿制學校,教師是與孩子們日常接觸最頻繁的,也是最容易發現問題的,因此,加強學校教育對於留守兒童學習生活的關注度是急需的。

三、留守兒童關愛措施建議

1.籌建留守兒童辦公室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

成立關注留守兒童成長的辦公機構,在關注校內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的同時,要完善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監護人、臨時監護人與其父母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為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要定時、及時地向其監護人、臨時監護人和外出務工的家長通報學生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為主、家庭為輔的教育局面。在留守兒童的教育中,學校、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談,主動關心關愛,主動發現問題,積極開展各類結對幫扶工作,提高留守兒童及其家長對學校及教師的親密信賴度。

2.設立“留守兒童之家”構建全方位的關愛體系

區別於辦公機構的基礎性設施,學校應設立“留守兒童之家”此類真正針對留守兒童開放的關愛場所。從留守兒童的角度出發,建立以愛心投遞、親情熱線為主的溝通方式,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便利,有條件的校舍可安置電腦,按實際需求為留守兒童提供與父母視頻交流的機會;還應建立健全教師家訪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真正瞭解孩子們的真實想法與需求,並以此調整關愛措施。此外,要重視臨時監護人的教育、監督工作,儘可能向臨時監護人介紹一下教育孩子的常識,開設一些簡單易懂的培訓,讓他們更瞭解孩子,從而更好地引導、關愛孩子。同時,要充分利用春節等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的“黃金季節”,多與留守兒童家庭溝通交流。

3.將關愛融入日常教育將關愛行為化作一種習慣

對於每個人來説,家是温暖的,對於留守兒童來説學校就是他們温暖的家,老師就是他們對他們全權負責的“父母”。在教育教學工程中,要格外留意留守兒童的情緒變化,要學會默默地予以關愛。可以在班級建設中,增加留守兒童的職責,通過擔任班幹部、課代表增強其自信心與責任感,以此促進其學習、生活的規範性。此外,應當開展豐富的校園活動,一方面能吸引留守兒童興趣,增加校園生活樂趣,更能緩解部分孩子的厭學情緒;另一方面,通過學生自助籌備“六一晚會”等機會,將活動準備期間的任務更多地讓留守兒童們擔當,增加他們與老師、同學間的交流,在交流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留守兒童是敏感的,是需要學校與教師細心去關愛的,只要在日常行為管理、教育教學過程中將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羣體予以留意,定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總結

支教團調研小組的感悟留守兒童無疑是一支特殊的羣體,我們通過調研不只看到這一羣體內心的孤獨與閉塞,更能看到這一羣體的自立與堅韌。與父母的聚少離多不是他們走向極端的根本原因,他們在生活物質上並不十分匱乏,他們更多是內心世界對愛的一種渴望,這種愛不只是父母可以給予的,他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扮演“父母”的角色。在這其中,學校、教師無疑應當承擔這樣的角色,而作為來這裏支教的老師,我們也有責任、有義務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協助當地學校引導留守兒童們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15

近年來,隨着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村大批勞動力外出務工,在給農民創造增收致富機會的同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羣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問題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問題。我們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學生幹部暑期三下鄉活動針對留守兒童問題在保定市順平縣神南鄉北神南村進行了實地的調查和走訪。在當地村委會的幫助下,我們的隊員深入當地國小和村民家中,與他們進行了溝通和交流,對他們的家庭教育問題有了較為清楚的瞭解,本文通過分析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需求,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解決提出合理建議,以期為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和建設盡棉薄之力。

一、實踐背景

教育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尤其應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和投資,農業、農民、農村問題是當代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其發展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其中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根據權威調查,中國農村目前“留守兒童”數量超過了5800萬人。57.2%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留守兒童中的79.7%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13%的孩子被託付給親戚、朋友,7.3%為不確定或無人監護。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髮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207月8日—10日,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學生幹部暑期“三下鄉”活動保定市順平縣神南鄉北神南村針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開展了調查。

據瞭解,神南鄉位於保定市順平縣縣城西北35千米。面積94.5平方千米,人口1.14萬。轄18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北神南村。由於此地多山地,少耕地,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利,經濟發展較緩慢,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放棄了種田而選擇出外謀生,因而當地留守兒童的現象十分普遍。

本次調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為視角考察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即透過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邊遠地區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生活狀況、心理狀況。

二、實踐成果和收穫

通過對留守兒童及非留守兒童發放不同的調查問卷和在一定程度上的走訪,我們瞭解到了以下留守兒童中存在的以下問題:

(一)、留守兒童生活問題

留守兒童的家庭經濟普遍比較困難。由於沒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顧,而且在實際生活中這些孩子動手能力比較弱,大多家務不願去做,爺爺奶奶與兒童有一定得隔閡,大多孩子不願聽從爺爺奶奶的使喚,具有較大的叛逆心理。身體健康受到很大損害。調查中發現,選擇與子女分離而外出務工的父母,大多是居住在貧困村(居)、缺乏生產資源,生產生活無一技之長,只有靠外出打工來維持生濟,加之外出後也很難找到如意的工作,打工收入也往往不高。因此,這些留守兒童家庭的生活普遍拮据。

(二)、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主要體現在隔代教育問題,隔代教育力不從心,父母在外打工,學習只能依靠學校老師,回家後沒有父母的監督和指導,孩子的自覺和自律都略有下降,外加爺爺奶奶大多為不識字人羣,沒有能力指導留守兒童的學習。從而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下降,有些還由於厭學等原因逃學輟學。留守兒童學前教育也從一定程度上出現了缺陷。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的一生。

(三)、留守兒童行為發展偏差

由於隔代的長輩往往對其過分溺愛放縱,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孩子的生活、學習無人督促,部分留守兒童出現行為偏差,兒童親情的缺失,就很容易走極端,甚至使一部分兒童對父母產生怨恨情緒,使“代溝”加深,致使大多數留守兒童造成心理抑鬱,性格孤僻,對以後的人際交往、協作求助、學業發展等產生不良影響。特別是無人監護的留守兒童羣體,父母由於無法照顧孩子會產生內疚感,便會在金錢上進行補償,而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太少,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陋習。

(四)、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亟待關注

0-14歲的兒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由於長期與父母分離和缺乏溝通,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關愛,加上常受到周圍孩子的歧視、排擠和欺辱等,由於沒有父母的照顧,留守兒童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願意接觸或接觸太少,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徵,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不少留守兒童情緒消極,失落自卑,行影孤單,甚至心理壓力過大,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形成了一定的人格障礙。

三、措施和建議

留守兒童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經濟不發達。留守兒童數量的增長與經濟增長成反比,經濟越發達,外出務工的農民越少,留守兒童數量就越少;經濟越不發達,外出務工的農民越多,留守兒童數量越多。但當留守兒童存在於我們這個社會時,我們通過實踐給出了以下幾點措施和建議:

(一)、家庭方面措施及建議

家庭教育要進一步普及和深化。家庭教育的過程是孩子與父母互動的過程,只有在雙方共同參與的過程中實現交流和溝通,才能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建立留守兒童家長學校,教育臨時監護人真正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注重道德教育,更多地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家長要加強與代理監護人的聯繫。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特別是年幼孩子的成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幫助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是家長的主要工作。要求代理監護人對留守在家的子女在學習、生活和思想上進行認真教育、管理、監督,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關愛。

(二)、學校方面措施及建議

完善學校教育,發揮學校教育主導作用。重點加強農村中國小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在留守兒童教育中,學校應義不容辭地發揮主導作用。學校成立留守兒童管理領導小組,明確學校各部門及班主任、任課教師的責任,形成校內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在學校教育中增設相關課程,加強精神、心理、生理、行為方面的指導教育。農村中國小班主任和老師要給予留守兒童特殊的關愛,要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堅持啟發、引導的疏導原則,強化行為規範的養成訓練,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留守兒童在親身體驗中受到教育,以彌補他們親情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

(三)、社會方面措施及建議

政府應對留守兒童問題給予高度重視。有關部門開展義務教育、衞生保健、社會救助等方面的服務提供依據。要加大綜合整治力度,積極預防和嚴厲打擊侵害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活動。要廣泛動員社會各界,推動構建留守兒童教育監護網絡,逐步建立關愛留守流動兒童的長效機制。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涉及社會轉型的眾多問題,需要構建職能部門保護機制,創造全社會關愛留守兒童的大環境。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協調小組成員單位要加強聯繫,共同做好關愛留守兒童工作。

(四)、自我約束方面建議及措施

最後,關於留守兒童,自己還應該加強自我教育和引導,要樹立自信心和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