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站長反思:網站策劃過程中犯過的六大錯誤

欄目: 工作計劃 / 發佈於: / 人氣:1.07W

首先説明,我並不是專業的網站設計人員,我不太懂網站設計、編程的技術,我負責公司整體網絡推廣,因為網站是公司網絡推廣的基礎,所以網站建設也是我工作的重點之一。

站長反思:網站策劃過程中犯過的六大錯誤

關於策劃的含義,可查詢“策劃”一詞的百科詞條。

一、關於網站功能定位的考慮不周

(一)實現銷售還是體現品牌形象

在網站設計之初,我們首要考慮的問題就是這個網站是要體現品牌形象還是要促進銷售,定位不同,網站的首頁、導航、內容頁等等所有的東西都不同。可是難的是,領導往往會既想體現我們是高大上的品牌,又想很好的促進銷售,這對於沒有多少品牌知名度的中小企業來講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實際的網站設計過程中,領導的橫加干預、強硬態度往往會讓我們無所適從。

我所經歷過的公司,領導在網站設計中常有的現象包括:看到某個公司的網站動畫效果很炫(整站FLASH,我們知道根本不利於SEO),領導就説你看他們網站感覺多好;看到某個公司首頁的大圖做的很美很動感,領導就説你看人家公司的網站做的多有檔次,我們也應該多加些動畫效果……也就是説,他們認為,網站的形式越花哨就越能體現一個公司的檔次,即使在此過程中我們一再的強調我們網站設計的核心是促進銷售而不是體現品牌形象,領導也不會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是否偏離了這一核心,往往他們關心形式勝過用這個形式來實現什麼效果。

我也經歷過在領導的強壓下(遇到不理性的領導,如果網站不按他們的審美來,審核基本通不過,即使在你的堅持下硬性通過了,他們也會越往後越難以忍受,以致於讓你快做完時再推倒重來……)不斷往網站上添加越來越偏離核心的動畫效果和圖片,最後就是網站的功能實現的不倫不類。

可能是我的溝通能力有限吧,我沒辦法在很短的時間內改變領導對於網站設計的想法,也沒辦法將我對網站設計的理念有效的傳達給領導,我只是想,如果領導還非如此要求不可,我能不能嘗試做兩個網站,一個是虛無縹緲的高大上,一個是紮紮實實的以促進銷售為核心。

有網友質疑我的觀點,説品牌和銷售是相互促進的,並不相互矛盾。我説是的,但是這裏面是有邏輯關係的,你是要通過塑造品牌形象來促進銷售,還是先通過促進銷售從而形成品牌形象,就需要仔細考慮了,你不可能用一個網站同時去實現兩個功能。

(二)是否實現在線銷售/在線預約

這個問題,我在規劃網站時沒有考慮。網站建成以後,領導突然問我為什麼不考慮在我們網站上實現在線銷售。我的回答是:我們的產品暫不適合實現在線銷售。我們是工業生產企業,產品的買賣要涉及到用户方的廠長、車間主任、車間工人、技術、安裝以及各級負責人,再加上我們的產品是屬於定製而非通用設備,所以,短期內實現在線銷售的可能性不大。

現在回頭想想,我的觀點是正確的,我錯的地方是,當初規劃網站時沒有就這個問題和領導溝通,以致於差點再次推到重來。

後來隨着對產品和用户瞭解的'加深,我認為在網站上添加在線預約等類似功能是可行的。這提醒我以後規劃網站時,要先細緻考慮在線銷售或在線預約等類似功能實現的可能性。

二、沒有考慮到用草圖來溝通

沒有事先用草圖的形式探討各層級導航的樣式、排版 沒有事先用草圖的形式探討各級頁面的排版、佈局 沒有考慮將上述要求用草圖形式和設計公司/部門同事溝通

之所以會想到這3個小問題,是因為在網站設計中的溝通成本太高,我們的想法被執行出來時,已經偏差到十萬八千里之外了,想拉都拉不回來,以致竟然發生了2次推導重來的情況,這當然與我當時剛進入公司有關,雙方當時都處於磨合期。

但是,即使是在那樣的情況下,我覺得我們仍然可以做的更好一些,我當時如果採用草圖而非單純的語言來和他們溝通,如果我們在制定效果圖前先通過草圖來探討佈局、排版等問題,應該能少走一些彎路。

三、其實可以更好的應用LOGO旁邊的空白

LOGO大多放在網站導航欄的上邊,一般情況下,如果LOGO旁邊不放搜索框等工具,往往會在LOGO旁邊加上公司的宣傳口號、廣告語(有的公司在 LOGO旁邊加上自己公司的名字,我覺得這就很畫蛇添足了,LOGO本身如果不足以體現你們公司,那你還用它幹什麼),我一直覺得這種做法過於生硬了,但是沒想到什麼更好的方法。

在看過《DON’T MAKE ME THINK》這本書(可能對於專業做網站設計的人這本書很基礎,可是對於我這樣的人來講,這本書給我的啟發不只是網站設計那麼簡單)後,我瞭解到,可以在 LOGO後面加上一句口號來體現本網站的內容,這個口號可以是原來公司的廣告語,只要這個廣告語不是太生硬,並且用來表達公司和網站都同樣適用,也可以是能夠有效的傳達為什麼用户要留在你的網站上的簡短、言之有物的概況。

四、網站規劃時,沒有對用户羣體進行分析

(一)沒有考慮用户羣體的年齡、性別、職業社會地位、審美等特徵

有可能是因為我原來的公司都是針對企業做服務或產品的,所以,在網站設計之初,我就從來沒有考慮過要先去研究我們的用户羣體,只是按照流行的網站設計標準來做。

我現在之所以考慮到這個問題,是因為年前我發現登陸我們網站的人當中有相當一部人年齡在40歲以上,他們處於傳統行業,文化水平不是很高,操作電腦不太熟練,並且常規的12號字體和灰色讓他們閲讀起來有些吃力。

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就建議網站設計公司幫我們更改字體、字號和顏色,得到的回答是“12號字體是標準字體,是他們公司的硬性要求,沒辦法更改……”,我很失望,如果給我們設計網站的公司是這樣的水平,我們不能責怪他們,只能怪我們在最開始沒有考慮這些基本問題,如果我們在尋找網站設計公司時就加入了這一要求,結果就不會是當時那樣。

這個經歷讓我印象深刻,並且受益匪淺,因為它讓我意識到的不僅是要根據用户羣的特徵來考慮網站的色系、字體、字號等這些小問題,它還讓我進一步意識到採用用户角色模型、有源設計和情景模擬等用户研究和可用性測試方法在網站設計中的重要性。至於這些用户研究和可用性測試的方法,講起來就太深太多了,感興趣的你可以在騰訊等公司的用户體驗和用户研究的博客上了解,也可以閲讀騰訊CDC的《在你身邊,為你設計》這本書和其他關於交互設計的書籍。

(二)沒有考慮用户羣體使用網絡的習慣,以致於沒有添加搜索功能

剛開始設計網站時,我想我們網站的內容不會太多,沒必要添加搜索框,用户肯定很快就能找到他們想找的信息,可是隨着網站優化過程中不斷添加的軟文、新聞等信息,網站的內容越來越多,就連新員工想在我們網站上找些東西都變得有些困難,這時我才意識到我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

當然,後來隨着我對用户體驗、交互設計瞭解的加深,我也逐漸意識到從用户使用網絡的習慣這一角度,我們也應該添加搜索框,因為有人喜歡用導航來尋找自己想要的信息,而有人卻喜歡直接搜索,在通過導航找不到相關信息時,有部分人會轉用搜索,有部分人會離開。

(三)沒有考慮用户羣體原有的購買習慣,和轉移到網絡上之後的購買習慣

意識到這個問題,並不是從我們自己公司網站的設計上,而是來自於和其他公司交流的過程。

這個公司是汽車配件行業,原來用户都是從經銷商那裏購買產品,現在公司考慮通過網絡直接和用户聯繫。在這個過程中,我腦子裏突然出現一個問題,即這些原來通過經銷商購買產品的用户,轉移到網上之後,他們的購買習慣是什麼樣的,他們在購買產品時關心什麼,看中什麼,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對於這些問題我突然心理沒了底,畢竟原來所有的信息都是通過經銷商來傳遞的,這些通過經銷商傳遞來的信息肯定是符合漏斗定律的,也肯定會有失真,再有,他們在網上買此類產品時,是像我們買衣服似的直接去淘寶、阿里巴巴這樣的網站呢,還是去汽車之家、太平洋汽車這樣的專業網站,還是用搜索引擎來尋找呢,這個問題確實讓我很困惑。

我們都知道網站建設和優化都只是網絡推廣的基礎部分,這個基礎部分在整個推廣體系中處於什麼位置、它會被用户如何使用、在購買流程的哪個環節使用,會決定我們網站功能的設定和內容的設定。

當然,現實中我們常做的是,先不想這些,先做出一個網站,再根據結果逐步修正,如果是前幾次做網站,用這種思路無可厚非,但是做的多了,我們不應該總是在走同樣的彎路。如果我們以後在網站設計時就事先把網站放到網絡推廣體系和用户購買流程這樣一個大的框架裏去思考,對我們後續的工作會有事半功倍的促進作用。

(四)沒有考慮用户羣體對於產品的認知

在我們網站建好之後(優化關鍵詞“冷凝水回收裝置”),我們收到的大部分諮詢電話和我們的產品並不相符,然後我就慢慢意識到,冷凝水回收裝置,在我們公司內部和在用户那裏不是一個意思。我們公司內部,把冷凝水回收裝置普遍作為一整個冷凝水回收系統來對待,而用户所想要的冷凝水回收裝置,往往只是一個冷凝水回收泵,僅僅一個水泵而已。

因為沒有想到這個問題,不只是造成了網站轉化率低,同樣造成了瀏覽量高但諮詢量低的問題,因為我們網站產品描述是依據我們自己的認知設定的,很多人來到網站上看過兩頁,發現我們的描述和他想要的東西根本不相符,所以他很快就離開了,雖然他們確實是我們的用户。

同樣的問題,在我朋友設計網站時也碰到了。他新建了一個推廣“如何進行股權激勵”專題培訓課的網站,期間我給他做過一次簡單的可用性測試。我發現,網站首頁醒目的“股權專題”4個字,當時我就想,恩,這個點進去以後一定會是像新聞專題那樣的一系列關於如何進行股權激勵的文章、解析,結果我點進去,等着我的只是冷冰冰的開課時間表,當時我的心就涼了半截,好像被誤導了一樣。在他們公司內部,“股權專題”已經是深入潛意識的“如何進行股權激勵專題課”的簡稱,而在客户那裏,他們對於“股權專題”這4個字的認識和我相當。

經歷過這件事,我就想到,當初我們客户來到我們網站上可能也有這樣落差極大的心理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