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33W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

20xx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化了課程育人的導向;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增強了指導性;加強了學段銜接。通過學習,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使我對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對今後的教學活動實施有了更多的思考及指導作用。

總體來説,兩版的課標內容,基本沒有變,即各個學段對語文基本知識、能力的要求的標準沒有變。學習新課標結合實際教學,讓我感到變化比較大的就是從三年級教科書開始,每個單元設有“導語”,在單元導語中明確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這樣要求老師在教學中注重語文要素的落實,及時優化調整教學設計,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

新課程理念注重閲讀教學,閲讀是為了着重培養理解書面語言的能力而進行的語文訓練,它符合語言文字學習的特點,“讀”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最重要途徑,忽視“讀”或“讀”不到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聽説讀寫技能的訓練便成了無源之水。我感覺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孩子們課外閲讀書目的數量及程度鼓勵力度不夠,缺乏一定的評價方法。在今後的閲讀教學中一定要改正,爭取提高自己的閲讀教學。

我將從實際情況出發,做到遵循課標精神,尊重教學實際,用好統編教材。在新課標的引領下,領悟精神,和學生共同成長。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2

20xx年版新課標發佈後,最大的變化之一便是情境式學習和實踐式學習。

在課程理念中也提及到了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變革。

首先我們應該瞭解什麼是情景式的學習方式。課標是這樣解釋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實施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慾,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情景式的學習方法是教師為達到自己的教學目的,主動地給孩子們營造一種以形象為主的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生動的具體的場景,並藉此讓學生產生情感上的體驗,從而幫助孩子們認識、學習的學習方法。

我們通常認為,科學合理的情景式學習方法有利於教學質量的提升,更有利於孩子們的學習,最為主要的是可以減輕孩子們的厭學壓力,持續性的吸引孩子們的學習注意力。

不論哪個年級的孩子們都喜歡聽故事,我們也常聽一些孩子們説道——某某老師喜歡講故事,不喜歡上課,但是我們的成績卻很好。這就是情景式學習方法的有效性。孩子們容易被故事吸引,從而注意力提升,全神貫注的進行學習,也會充滿興趣的去完成我們的作業任務。所以講故事,是我們語文老師常用的一種情景式教學方法,更應該成為我們孩子們的學習方法。

在一些難以理解的知識點的時候如果我們可以引進我們的生活情景,孩子們會在學習中被充分調動積極性和原有的知識儲備,增強孩子們對知識的理解。因為孩子們熟悉身邊的事物所以對可以遷移的知識會有親切感和渴求度。

情景式教學就是為了幫助孩子們認識生活和理解知識,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和生活實踐中創立一種更加有效的溝通。

“引導學生注重積累,勤于思考,樂於實踐,勇於探索,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就是實踐式的學習方式。我們的教學內容應該可以在生活中得到實踐。換一種説法,實踐可以將一些抽象的知識體系豐富為一種可見的活動,便於學習者的理解和應用,增加學習者的學習情趣,最終形成“抽象知識——實踐深化——加深認識——優化知識”的良性循環。

學生也是有差異的,在我們的教學中,我們應該關注到學生差異,然後在進行教學。怎樣彌補學生的差異和學生的不同呢?那就是閲讀。鼓勵自主閲讀、自由表達;倡導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注重閲讀引導,培養讀書興趣,提高讀書品位;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作用,拓展語文學習空間,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當孩子們的學習能力得到提升後孩子們子讓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會如魚得水。

閲讀就是在給孩子們開創一條屬於自己的學習方式和認識世界的方式。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3

怎樣理解“突出課程內容的時代性和典範性,加強課程內容整合”?

我的一點想法是課程內容的時代性和典範性是什麼?怎樣加強課程內容的整合?

語文課程的內容時代性怎樣突出呢?課標中是這樣解釋——充分吸收語言、文學研究新成果,關注數字時代語言生活的新發展,體現學習資源的新變化。在這裏我想的是,我們應該在自己的課程中突出一些現在流行的內容,如果説我們還是在唱老調子,那麼就很難吸引學生。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極為發達的社會,社會信息的流通也更加快速,每一個人都在很快的接受着各種各樣的信息。所以如果説我們的課堂內容和當今的文化沒有一點點聯繫,我們的課堂又應該怎樣吸引學生呢?

我們的教學中必須引進當今的一些文化元素。比如説在課前聽一些當今流行的網絡音樂。《孤勇者》就是很好的音樂。我們也可以自己製作一些小視頻進行播放。小視頻是當今文化信息流通最便捷的方式,快手和抖音也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交流平台。所以自己製作一些小視頻,尤其是帶上小視頻中的一些最被大眾所喜歡的元素,一下子就可以拉近師生距離。

我們播放音樂也好,製作視頻也好,並不是沒有原則的,而是需要在價值觀念和思想情感上進行把握,只是表現形式上有所變化。

現在的孩子也很喜歡動漫,如果我們可以將這樣的形式加以修訂引入課堂,也是對孩子們的幫助。這種幫助不僅僅是提升孩子們的注意力,還可以啟發學生全面地認識動漫作品。孩子們喜歡《斗羅大陸》,而老師們一直在幫助孩子們“戒掉”。我們可以分析一下。

一種文學存在,就一定有它的理由。以《斗羅大陸》為主的網絡文學作品存在在當下一定有它們的理由,並且這一種文學作品並不是像火星文一樣一年兩年就會很快消失,而是已經存在了十幾年的文學現象,所以我們的孩子們有理由去辨別和認識是這一文學現象。現在這些文學作品已經有了很大的市場,我們應該讓孩子們學會辨別,並從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或者是自己能夠辯證的文學作品。

對於網絡文學和手機我一直認為我們應該學習大禹治水,疏導。

我想時代性也不一定就是指這個時代的時代性,應該是每一個時代的時代性作品。我們學習戲劇和文學一定避不開八大樣板戲,這八個樣板戲是非常完美的。所以每一個時代的時代性文學作品一定是每一個時代最獨特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我們應該學習。但是絕對不能學習虛假的文學作品。比方説“某某救母”。

我們這個時代最具與代表性的作品是什麼?我想無疑就是當今的。所以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作品一定是重中之重。我們的教材一定要強調內容的典範性。比方説,《山海情》就是非常好的脱貧攻堅文學作品,我認為這一類的文學作品應該入選到我們的教材中,因為現代有很多孩子並不知道什麼是脱貧攻堅,也不明白什麼是全面小康,更不明白什麼是“兩步走戰略”,也不知道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應該在我們的課本中滲透,不僅要讓中華民族的偉大戰役記錄史冊,而且還應該讓孩子們知道並流傳。我們的教材在選文中也是精選文質兼美的作品。對於一些有歧義的文學作品不應該選擇,對一些影響價值觀念的文學應該儘快刪除。所以,我們的選擇內容一定要重視對學生思想情感的薰陶感染,重視價值取向,突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識源於生活,我們的知識只有在生活中被應用,我們的知識才會具有無比強大的吸引力。所以我們的知識應該在我們的課堂上還原到我們的生活中,這就是情景教學之一。語文可以還原,比方一個詞語的含義,我們可以創造出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國大勝阿聯酋”“中國大敗阿聯酋”不同的語言文字在不同的環境中就有不同的含義,這是國外文學所沒有的。數學也可以。我們可以將我們的數學思維延伸到我們的生活中,應用題本身就是一個推理問題,所以生活中的推理是不是可以好好地用一下呢?

每一個學科都不是單獨存在的,我們應該將我們的學科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相互融合。有很多老師反映學科知識過於難,很難讓孩子們理解,其實我們可以將我們的學科知識相互融合,還原知識的本來面目,就可以促進知識的學習。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4

近一段時間,聽了各位專家對新修訂的20xx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標準方面的解讀,頗有收穫。還記得十年前的20xx年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那是在我剛畢業的時候接觸的。從教十年。又接觸到了20xx年版。這一次的標準跟20xx年相比,有了一些新的方面。值得我思考。

特別是在聽華師的教授崔允漷的講座時,感覺他的語言風趣,解讀很形象。讓我一下子就抓到了新課程標準的一些新的思路。

我們在之前的時候説的是學生的素質,而現在説核心素養,應該説在新課標出來之前也一直在談,那麼素質和素養之間有什麼區別呢,崔老師用了一個非常生活化的例子。讓我豁然開朗。他説,開汽車很重要的一種素質是方向感。而方向感主要取決於遺傳基因。那麼是不是地理老師就教不了了?那這個素質是地理老師教不了的。那麼,地理老師要教的又是什麼呢?地理老師其實要教學生的應該是另外的四個地理核心素養: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

崔老師還明確給我們解讀了核心素養這個概念。

第一,核心素養不是學科專家的素養,是公民的素養、每個學生的素養。

第二,素養不是不要知識,學科知識學習必須要學校來完成,學校是學習學科的地方,是系統學習知識的地方。

第三,核心素養強調的是學了知識或技能之後能做什麼,能解決什麼問題。核心素養不是不能評價,核心素養一定要可教、可學、可評,不能評價的就不是目標。

新課標的第二個突破是學業質量。

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本學科學習之後的學業成就綜合表現,不是知識點學習之後的成就表現,而是知識的綜合運用。

崔老師為了説明白什麼叫學業質量,舉了一個狗的例子。她説那種“狗頭”考了解,“狗身”考理解,“狗尾巴”考簡單應用,學生得了100分也不知道什麼是“狗”……這種做法將要退出歷史舞台。

我們一聽就知道這種學習是不可取的。現在倡導要關注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或運用,強調真實情境的問題解決。換一句話,目標要關注“一隻完整的狗”,而不是分解開來的“狗頭”“狗身”“狗尾巴”。

崔老師還提出了一個觀點,素養導向的大單元教學

首先,我們教學的最終最終目標是素養目標。素養目標包括創意實現、形成美感、確立觀念、解決問題、完成任務、製作產品、形成作品、編制方案。

看這個素養目標,我們就能夠知道,只讓學生去了解、理解、記住是不可以的,因為這些都是階段性目標,過程性目標,我們最終的目的是讓能夠讓學生去運用。通過運用學到的這些知識而形成素養。

而要實現素養目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抓手,就是要進行大單元教學。

大單元的表徵之一就是有一個組織者,即通過所説的大觀念(大概念)、大問題、大項目以及大任務,通過這樣的組織者,把單元內容、學習結構化。

關於大單元教學,我們學校這幾年也一直在進行,並且也依託於項目化學習。由此可見,我們學校的教學理念,應該説一直走在了教育的前端,也跟這一次的新課標是相吻合的。

崔老師還説了一個觀點,就是教師要編制學歷案。

崔老師仍然用一個很具體很生動的表述,讓我們理解了為什麼要編制學歷案。他説的醫生寫處方從來不寫自己要做什麼。都寫病人要做什麼?而老師備課呢,卻都在寫自己做什麼,所以我們的工資就比不過醫生,因為醫生是以患者為中心,而老師是以自己為中心的。

説的很通俗,但是細想想,的確如此。這就是我們的對象意識、學生意識。崔老師説我們一定要轉變這樣的意識,那就先從設計學歷案開始。那麼學歷案是什麼呢?崔老師給他下了這樣一個定義。

一、學歷案是一個專業的助學計劃,是為了學生更好地學好教材,支持學生幫助學生學好教材用的教育方案、專業計劃。

二、學歷案是認知地圖,擁有明確的目標和達成目標的學習路徑。

三、學歷案是學習檔案,完整地記錄學生學習過程,可反覆查閲。

四、學歷案是互動載體,是老師與老師、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互動的文本。

五、學歷案也是監測依據,利用規則抽樣,瞭解學科學業質量情況。

通過崔老師的解讀,總結一句話:教下去的是技能、留下來的是素養;教下去的是課文、留下來的是道。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5

語文新課標新增了6個語文學習任務羣,其中在拓展型學習任務羣增加了整本書閲讀任務。

學段要求中,將每學段的“閲讀”改為“閲讀與鑑賞”。

我區課外閲讀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的制定就與語文新課標整本書閲讀主旨相切合,非常實用。整本書閲讀學習任務羣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根據閲讀目的和興趣選擇合適的圖書,制定閲讀計劃,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閲讀整本書,藉助多種方式分享閲讀心得,交流研討閲讀中的問題,積累整本書閲讀經驗,養成良好閲讀習慣,提高整體認知能力,豐富精神世界。

就整本書閲讀教學,淺談一下我班的做法:

首先,我校以校本課程的形式,每週三節校本課程充分保障學生充足的閲讀時間。根據閲讀興趣自由選擇合適的圖書

再次,開展豐富多彩的閲讀活動。我班以讀寫繪的形式,組織學生開展整本書閲讀,通過“讀書分享會”、“我是故事大王”、“繪製整本書思維導圖”、“讀書筆記我最棒”、“大手拉小手親子共閲讀”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增加學生閲讀興趣。

還要及時評價表彰,通過每月一次的整本書閲讀國小士、閲讀小碩士,閲讀小博士評選活動以及“堅持之星”評選活動,激勵學生堅持閲讀,強化閲讀習慣。

以下是我班級活動的部分圖片縮影。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6

暑期全員培訓結束後不久,就領到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這是參加工作以來,第一次由學校統一配發的課標書籍。曾經自己也買過《課程標準(20xx年版)》,但是沒有詳細讀過。因為此次暑期全員培訓有一個微型講座,也在網上看了很多專家對新課標的解讀,但就像王崧舟老師説,當我們聽別人的解讀時,已經是二手貨了,缺失了自己的理解,還是要自己一字一句去認真品讀。於是假期裏,我把20xx年版的和20xx年版的來對比讀,看看這十年的時間,我們有了哪些新的改革方向。

隨着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教育需求從“有學上”轉向“上好學”,必須進一步明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優化學校育人藍圖。

與20xx年版不同的是,這一次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以人民為中心,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德育為先,提升智育水平,落實勞動教育。反映時代特徵,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義務教育課程體系。聚焦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明確人生髮展方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就課程性質的表述而言,兩者都有提到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但《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特別強調:語文課程應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積澱豐厚的文化底藴,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全面提升核心素養。

由此可見,語文課程性質的具體表述,就是圍繞語文課程的核心素養文化自信展開的。而這一點也是在20xx年版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沒有提到的。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網絡新媒體迅速普及,人們生活、學習、工作方式不斷改變,兒童青少年成長的環境深刻變化,人才培養面臨新挑戰。我們需要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語文課程在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文文字、增強凝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時代新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7

課標是教學的方向,本學期在學校的精心組織下,我認真學習了課標,針對課標附件中“關於課外讀物的建議”,結合日常的教學,我做了如下思考:首先,可以分類推薦。課標給的是按文體分類的:童話、寓言、故事、詩歌散文、長篇文學名著。我認為可以根據閲讀習慣和常見的內容分為:雜誌、文學類、自然科學類和歷史傳記類。其次是由課本向外延伸拓展。可以由課文自然延伸。如七上由《詠雪》《陳太丘與友期》延伸到《世説新語》的整本書閲讀。重視自讀課文後的推薦。

如八下《大雁歸來》一文課後便推薦了利奧波德的《沙鄉年鑑》。還可以根據作家作品推薦。如《阿西莫夫短文兩篇》選自《新疆域》,這本書是短篇科普文集,非常適合補充閲讀。以上的推薦方式非常有利於學生對某一專業領域興趣的培養,和集中瞭解,同時也適合進行羣文閲讀教學。最後,課外讀物一定要符合學生心理、年齡特點,符合學生的語文閲讀基礎。

老師在推薦讀物時,可以遵循從現代文到古文、由短到長、小説散文先行等原則。培養孩子的閲讀興趣十分重要。平日裏可以推薦學生閲讀世界四大短篇小説家的作品,在較長的假期裏推薦學生讀一些歷史小説及人物傳記,不但可以和歷史學科進行互補,故事性強的小説也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8

很有幸參加了4月27日市舉辦的語文新課標準解讀報告會,終於讓我明白了國小語文其性質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因此,我們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不能把語文課上成自然科學類、思想品德或別的什麼課,而要把語文課上得象語文課,就是要還語文的本體特徵。其次,是兒童的語文教育,是兒童學習母語、運用母語為主的教育。那麼,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範疇下怎樣才能把國小語文課教得“有滋有味”呢?在這裏,我想結合下面三點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語文味

所謂的語文味即是語文的文學藴味,包括語文、文學、形象、構思、意境、哲學、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語文美。所以,語文課就要應有濃厚的語文味。而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領悟語文的美,首先必須從語言入手,從品味語言達到超越語言,着眼於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引領學生獲得感受,體驗情感、理解見解,使之轉化為智慧,最終積澱文化,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讓界。那麼,如何讓教師上出語文味?

首先.語文教學必須從語言文字入手,引領學生對語文作品反覆涵詠體味。給學生創造充分閲讀的時間,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的心靈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師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大量閲讀、細細品讀、深情誦讀中反覆涵詠體味,學生領會語言文字之美,從而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困繞“語文本體”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甚至是有創意地去理解、欣賞作品,產生對文本的情感美、語言美、形象美、構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認同與讚賞,併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創作欲,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二、兒童味

國小的語文是兒童的語文。兒童就是兒童,他們既不是縮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預備:兒童是一個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獨立的人,兒童又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此,國小語文教學必須從成人霸權中走出來,還兒童以發展語文素養的自主權。

語文教師的任務,主要不是教導學生和控制學生,而是通過文本向學生提供一個更活躍、更開闊的語文實踐平台。在“還”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自起至終、自覺自願地成為學生實踐的組織者、服務者和幫助者。激發學生的閲讀願望和激情;洞察學生在語文實踐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障礙;誘發學生作為一名讀者的發展和創見;帶領學生經由語文課走向一片新的語文天地。為此,我要在語文課體上體現“兒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現幾童的主體地位,把兒童的精神融入語文課,讓童聲、童心、童趣在老師的喚醒、激肋和鼓舞下真實體現。在教學中兒童自有兒童的感動,兒童自有兒童的詮釋,兒童自有兒童的情懷,兒童自有兒童的夢想。語文的主人是兒童,我們要尊重兒童的原始表達,要體會語言的真意,要讓兒童真情流露,語文課就要尊重兒童的語文世界,上齣兒童味來。

三、個人味

語文課的語文味,一般是説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理教材、組織教學活動、選擇教學手段、運用教學語言以及教師的儀表風度等諸種因素.凝聚之後顯示出來的審美風貌.審美風貌表現為真(真實可信)、誠(誠摯深沉)、新(新穎獨特)。這種審關風貌體現於教學的全過程,併為學生所品評體驗.或深或淺或長或短地吸引着學生。無個人味的語文課,猶如作家筆下塑造的缺乏個性的人物形象,對讀者來説總是缺乏影響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説,這樣的語文課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説:上課如作文。可見“課如其人”的説法也合乎邏輯,正如大自然裏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個性絕對相同的教師,因為即使他們的年齡、學歷相同,但每個人的性格、氣質、感情、特長等總是千差萬別的,那如何使語文課富有個人味呢?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學時做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時也要研究學生,熟悉學生,不研究學生怎麼能教好他們呢?教學是為育人服務的,身為語文教師,要想上出不乏個人味的語文課,就要努力體現書要滾瓜爛熟.!上課即使不看教材.也都在肚子裏。

第二、突現優勢,形成個性化教學風格。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揚長避短,即突出“人無我有”,在語文課上顯出與眾不同的個性:如有的教師個性豪放,慷慨激昂,那麼在教學中就上出情來,教出意來,讓學學生在濃濃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師見多識廣、博學多才,善於引經據典、妙語連珠,那麼,在教學中就應用開放的教學方法來拓寬學生的視野,擴大其知識面。總之,為了語文課的個人味,每位教師都要善於發現和發揮自己教學上的優勢。善畫的要運用插畫的優勢;善讀的要運用範讀的優勢:善唱的要運用吟唱的優勢如此等等,讓教語文課是很有趣、很有味道的。讓學生兩節課下來説“呀,怎麼這麼快就結束了?”這樣的語文課哪能沒有個人味?在新課程改革的進程裏,“有滋有味”的語文課,應能讓聽者如沐春風,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9

今天**老師的講座,使我受益匪淺,我從**老師透徹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的課程標準已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一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説,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

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以: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我還將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繫,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着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説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閲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新的一輪以課程與教材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開,這給國小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挑戰。

我認為首先就是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目標整體轉為,弘揚人文精神,目標的整合具體體現在:語文教學內容上的整體觀,要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整體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整體觀,要堅持讀寫聽説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的辯證關係;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實現知識能力的不斷遷移。

另一點體會是,新課程標準仍然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

我覺得把握新的課程評價標準,有一點最應值得重視,那就是:語文課程評價一定要立足於現代社會要求學生所具備的語文素養上,也就是説,我們的評價要讓社會認可,當我們的學生踏入社會,社會上的人説“這個人的語文素養不錯”時,我們的評價才沒有出問題。現代社會需要怎樣的語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除了這兩點,現代社會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和運用現代技術搜索,處理信息的能力,基於這些思考,就可以發現目前的評價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口語交際的水平,也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的書寫能力,更沒有很好地去評價學生開展語文活動的實踐能力,既然現代社會需要這些能力,我們就應該做好這方面的評價工作。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0

在學校教研組工作的安排下,我學習了《語文新課程標準》。《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通過學習,我受益匪淺。

一、我對“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創造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我們知道語文來自於生活,最終還是要在生活中運用,所以在教學中凸顯語文的實踐性是十分有必要的。《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説:“語文學習情境源於生活中語言文字運用的真實需求,服務於解決現實生活的真實問題,創設情境應建立語文學習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之間的關聯,符合學生認知水平;應整合關鍵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體現運用語文解決典型問題的過程和方法。”所以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牢記語文學習的這一特點。我在教學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習作三《瞭解傳統節日》時,因為這個主題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大部分同學對春節、中秋節、端午節都比較熟悉。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對中國傳統節日有更深刻的認識。我先讓學生利用各種方式蒐集傳統節日的來歷,風俗,傳説,故事等,接着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彙報,然後將傳統節日的故事整理下來回家後講給自己的家人聽一聽,最後引導孩子們親自動手實踐,比如和家人包粽子,做花燈,做月餅等。這樣的語文學習不僅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了語文,同時又將語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加深了學生對傳統節日的印象,學中取樂,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總而言之,創設學習情境,教師應利用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語文學習資源與實踐機會,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等相關經驗,增強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建設開放的語文學習空間,激發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熱情,引導學生在多樣的日常生活場景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習語言文字運用。

二、我樹立了“關注互聯網時代語文生活的變化,探索語文教與學方式變革”的意識。

隨着時代的發展,語文教學已不是傳統的教學模式了。作為老師應積極利用互聯網資源為自己的教學增色添彩。《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利用網絡資源平台,拓展學習空間,豐富學習資源整合,多種媒介的學習內容,提供多層面、多角度的閲讀表達和交流的機會,促進師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多元互動。充分利用網絡平台和信息技術工具,支持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為學生的個性化創造性學習提供條件。發揮大數據優勢分析和診斷,學生學業表現優化教學,提供及時準確的反饋和個性化指導。積極關注教學流程,教育學方法資源知識學習評估等變化,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語文學習。”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課堂學習效率。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羣島》時,我利用希沃易課堂中的多種功能(課件推送)等,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創造條件。比如在掌握多音字後的課堂練習時,通過課堂互動,將練習發送到學生的平板中,學生自主完成後進行生生互評,既保證了每個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又有效地鞏固了學生的知識。

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網絡進行全方位的交流,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增加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機會和範圍。並且通過網絡平台對學生提問類型、人數、次數等進行的統計分析使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疑點、難點和主要問題,更加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

《語文新課程標準》雖然改動較大,但都是在原有課程標準上的創新。其內容豐富,內涵深遠。作為一名老師只有不斷研讀,在教學中始終立足新課標,尊重課堂實際,在實際教學中領悟新課標的精神,方能真正學有所悟,學有所感,學有所用。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1

20xx年4月21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終於頒佈了。與20xx年版的課程標準比較,修訂的力度變化之大,是教育界全體有目共睹的。我在認真聽取了核心專家對該課程標準的權威解讀之後,我的心得與思考如下。

一、新課標修訂變化

本次新課標修訂中最亮眼也是最鮮明的改變就是強化了課程教育中的育人導向,首次點明瞭語文教育學科的“核心素養”。相較於傳統的“三維目標”,該新課標修正則主要圍繞着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四個方面進行闡述。此外,新課標在課程內容結構上進行了修正,將語文教學能力作為核心,把其它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實踐活動推到了輔助或者附加的地位,並且設置了與此相配的六個不同的任務羣,分別是基礎型學習任務羣(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發展型學習任務羣(實用性閲讀與交流、文學閲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閲讀與表達)和拓展型學習任務羣(整本書閲讀、跨學科學習)。最後,新課標之中加入了對學業質量的評價,具體闡述了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後應該達到的學業成就。

二、新課標解讀心得和思考

作為國小教師,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認識到此次的《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在語文課程的設置以及教學等方面,相較於以往更重視語文知識與能力的培養。所以我們不僅應該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還要能能夠和諧地把讀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既能讓學生充分閲讀,又能有效發揮教師的指導閲讀的作用。

我們首先要依託新課標中的課程結構和育人目標,明確學習任務羣的定位和功能,準確理解每個學習任務羣的學習內容和教學提示,圍繞學習主題,以學習任務為導向,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資源,設計基於大任務、大單元、真實情境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注重語文與生活的結合,注重聽説讀寫之間的有機聯繫,加強內容學習和思維發展的整合,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累語文學習經驗,統籌安排教學活動;注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基礎性,培養學生未來學習、生活和發展所需的基本素養。

那麼,如何在國小語文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在教學工作中,我認為國小語文教學中應該做好以下兩點。

首先,要善於開拓學生的思路。要開拓學生的思路,就必須重視誘發因素的選擇和運用。我們知道,不誘不發,誘導得好,就會思緒綿綿,言辭滔滔。誘因範圍廣泛,一書一畫等等,都可以用之誘發引導,打開思路。情景教學是集成“形真、情切、意遠、理藴”的特點,教師應在教學中有目的地創設情景教學,在情景中展開聯想的彩翼。語文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的特點,通過語言、實物、音樂、圖畫、表演、生活,把學生帶入教材描寫的情景中,激情引趣,啟發想象,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心理學家通過實踐證明,人們的思維有一種套用習慣的定式傾向,這種傾向愈強,思考問題的方式就越單調,思路就越狹隘、呆板、就不能進行靈活的創造性的思考。在教學中當學生一時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響,老師就要看準時機,巧妙地加以引導,挑起爭論,激起波瀾,讓他們從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開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樂趣無窮。

其次,要引導啟發學生帶着問題去讀文,去學知。由於學生知識少而有限。能夠真正理解一篇課文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理解課文的內涵尤為困難。所以,就需要我們老師巧妙設計問題,逐步由淺入深對課文進行探究。正好這個學期聽了幾堂公開課,我得到一點感觸,老師要上好一堂課除了熟悉教材、抓住重點,教師的教學方法很重要,課堂問題的設計也是能體現出這堂課上得成功與否的關鍵。巧妙設計問題,逐步由淺入深對課文進行探究。

新課程標準像石,敲出星星之火,只有跟着新課標的方向前行,我們才不會迷失前進的方向!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2

5月6日下午,工作室全體成員通過網絡觀看的方式,認真學習了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研究員吳欣歆教授關於《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的解讀。網絡學習結束後,工作室成員在微信羣裏積極發言,分享着對於新課標的理解。下面我就語文核心素養方面説説自己的一點點體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核心素養強調的是: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這四個方面屬於一個整體,也就是缺一不可。簡單來説,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希望孩子可以具備這樣子的核心素養能力:

1、對中華文化有認同感、對中國文化的生命力有信心。

2、具備良好的語感,能有效交流溝通,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有深厚情感。

3、有好奇心、求知慾,思維靈活,積極思考。

4、能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語言文字作品,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課程目標在過去三大核心素養的基礎上,新增了“文化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此次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對於堅定文化自信,在總目標中尤為凸顯。因此,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我們要樹立全新理念,在語文閲讀理解和寫作指導上,要多圍繞這三大文化來拓展閲讀、答題和寫作。

通過這次學習,讓我知道了新語文課程標準給國小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同時也帶來了挑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深入瞭解新課標的實質和主要變化,才能全面準確地掌握新課程理念,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有的放矢。

學而思、思而行、行則成。接下來,我定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反思,讓課程煥發出思維的活力,幫助學生在學習中建構完整的知識能力體系,達到全面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目標。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3

20xx版“語文新課標”出爐,筆者根據新課標“學段要求”;目前語文考試的題型分佈和考核要點;家庭教育實際操作,彙總整理,解讀孩子成長的各階段中,家長們給予孩子助力的要點,希望能幫助制訂有價值、目的性強的家庭語文學習管理規劃。

今天首先介紹的是國小低段(一、二年級):

思想價值

介紹:

任何學習的首要條件是思想認識上的正確,這是保證學習順利進行,促進學習積極性的保障。

課標要求:

1、瞭解中華傳統文化及背後的內涵。

2、崇敬革命領袖、革命家、英雄人物,明白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家庭管理建議:

1、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直觀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瞭解以及對文化背後價值觀的理解,可以從介紹最貼近生活的“24節氣”開始。

2、對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的瞭解,可以從“看電影、電視、課外故事書”開始。

3、日常生活中,説説自己或長輩們小時候的生活故事,與現在優越的生活形成對比,加深孩子對幸福生活的理解。

4、樹立“學習責任感”,首先讓孩子明白學習是為自己學習,不是為別人學習。

語文基礎

介紹:

“語文基礎”在語文學習中指的是“拼音”、“漢字”、“詞語”,是整個語文學習的基礎,直接決定語文整體學習的效果。

課標要求:

1、認識1600個常用漢字,會寫其中800個常用漢字。(所謂“常用”,指的是在“當代”各類漢語閲讀材料中的“出現頻率”和“教學需要”來確定的。新課標附錄5“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收錄有3500個常用漢字,可以此為參考。)

2、學會漢語拼音;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3、掌握筆畫和偏旁部首,學會規範、端正、整潔的硬筆書寫;寫字姿勢正確。

4、學會用音序檢字法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

家庭管理建議:

1、拼音、漢字讀寫相結合,反覆聽默寫,進行鞏固。

2、特別注意:與英語字母讀音的區別;地方方言對孩子讀音的影響。

3、不會寫的字和不認識的字,養成查字典的好習慣。

4、通過字形、部首的規律,瞭解漢字的意思,與生活實踐相聯繫。

課外閲讀

介紹:

“課外閲讀”是孩子喜歡上語文學習的最好方式,也是語文學習積累性的集中體現。新舊課標對“課外閲讀”的篇數、字數都進行了細化要求,還附有“課內外讀物建議”和“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足見對其的重視程度。

課標要求:

1、閲讀附有“圖畫、拼音與漢字相結合”的“童話類、寓言類、故事類”書籍。

2、朗讀兒歌、兒童詩;背誦淺近古詩50篇。

3、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家庭管理建議:

1、從聽家長講故事開始,到家長和孩子一起“親子閲讀”,效果最佳。

2、不僅要學會默讀,更重要的是要能用普通話大聲朗讀,出聲閲讀是訓練語感的重要途徑。從開始的“磕磕巴巴”到最後的“流暢而有感情”。(“有感情”的標準,是與文中的標點符號所能傳遞出來的情感情緒相一致的語氣、語調、語言節奏。)

3、讓孩子在文中尋找自己喜歡的“詞語、成語、格言警句”,引導理解其在文中的意思,養成摘錄的習慣。(最好是整句摘錄,而不是隻摘錄詞,這樣才能更好的體會詞)。

4、閲讀結束後,鼓勵與家長共同討論文中“感興趣的情節和人物”→再到複述“內容大意”→最後交換讀後的“感受、想法、意見”。

作文

介紹:

“作文”是語文學習的核心,是“物→意→文”轉換的過程,最能表現出學生的綜合能力。是“觀察”、“積累”、“審題”、“立意”、“構思”、“文字組織”等多環節考核。

課標要求:

1、學會基本的“看圖寫話”,即從一幅圖到多幅圖的觀察,尋找圖畫中的重點,進行口頭語言表達,再到“一句話”、“多句話”、“一段話”、“幾段話”的文字表達。

2、鼓勵運用所積累的詞語、古詩於看圖寫話中。

3、正確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歎號”。

家庭管理建議:

1、家長帶孩子多出去走一走,玩一玩,在玩的過程中,耐心引導、熱情討論、細心回答,引導孩子求知慾、學會發現和感知美,熱愛生活。

2、養成“心情日記”習慣,保證每週一則。

所謂“心情日記”,指的是:喜歡從生活中尋找和觀察印象最深的場景、片段、事件、人物,並用多種方式記錄下來(畫畫配文字;拍照配文字等),同時簡單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表達自己的感情。

所謂“付出才有回報”,語文學習“細水長流”,沒有辦法“打急抓”,全靠學校教學,是不現實的,我們的家長也需要相應的努力,給孩子將來輕鬆學習語文打好基礎、製造條件。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4

通過學習我們明確了《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上進行了一次系統而大膽地變革。它吸收了現代課程論的最新成果,對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新的理念對於富有膽識、敢於創新的人來實踐它。它在呼喚着能夠對課程標準的理念進行準確詮釋,以新型的教學方式完美實施課程標準的新一代教師。

新課標提倡的自主、互助在我的教學中也逐漸體現出來並在課堂上不斷實踐着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涉及了識字、閲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實踐能力幾個方面。看完新課程標準,對於閲讀和寫作方面的體會自己頗有感觸。新的課程理念非常注重閲讀教學,閲讀是為了着重培養理解書面語言的能力而進行的一系列語文訓練。它符合語言文字學習的特點,“讀”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徑。忽視“讀”或“讀”不到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聽説讀寫技能的訓練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語文教學的過程性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思維方式等。學生的學習結果不一定是具體、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種見解,產生一個方案,策劃一項活動,注重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學習者對所學的內容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應是全體學生積累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的年齡、知識積累和個性特點,決定了其學習品質的差異性、因此,反映在學習結果上差異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學生的差異有多大,只要是積極參與了學習研究的過程,都要給以肯定和鼓勵。承認差異就是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體現語文教學的過程性,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邊讀邊思,領悟語言表達之精妙,獲得情感體驗之愉悦。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討論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或同桌研究,或分組討論,或自由組合交流,以期達到人人蔘與、各抒己見的目的;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尋求解決的途徑。

閲讀教學,首先要使文本開口“説話”。這就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地通讀課文,才能抓住重點,也才能與文本深入對話,因此,初讀是閲讀教學的基礎。但是想到自己過去一年的語文閲讀教學中初讀這一重要的教學環節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問題:一是時間得不到保證,學生在課堂上匆匆地讀一遍就進入精讀,在家讀的時間也得不到保證,向我們山區學校,學生回去沒有家長的督促,很多學生就回去的作業就等於是空的;二是初讀目標不明確,認為初讀就是讓學生有充分的讀書時間,於是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讀,多數學生是有“口”無“心”;三是缺乏教師的指導,就是一個“讀”字貫穿始終;四是反饋不及時,自己不知如何評價學生的讀,以至於學生應有的語文能力得不到訓練。另外,感覺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孩子們課外閲讀書目的數量及程度鼓勵力度不夠,缺乏一定得評價方法,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會努力改正,爭取提高自己的閲讀教學。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裏,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5

學習了新版《語文課程標準》後,我明白了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教語文,並不單單是讓學生機械地背誦幾篇拗口的詩文,公式化地賞析幾段文字,按照模板寫一些沒有經歷體驗的空洞文字。而是要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體系。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做到讓他們活學活用,而非紙上談兵,則要求我們教師創設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習任務為載體的學習情境。學生在情境當中會產生學習知識的願望,真實情境下的學習更容易產生成就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