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心理學》讀後感15篇[集合]

欄目: 心理學 / 發佈於: / 人氣:2.64W

讀完某一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心理學》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心理學》讀後感15篇[集合]

《心理學》讀後感1

一個人不是生來就會被打敗!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裏有這麼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初讀《焦慮心理學》,裏面也有這麼一句話與之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對於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態度應該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可是,我們並沒有修煉出看空一切的心境,處於這世俗間,社會的發展是越來越快,我們終日苦於追上它的步伐,內心卻越來越焦慮。

(一)誰的生活不曾“一地雞毛”

《焦慮心理學》這本書是從生活、職場、社交等方面細談焦慮產生的原因,提供自我調整的建議與方法。少年時代,程度或輕或重,我們會焦慮,害怕被老師當堂提問、害怕考試。也有很多人在大學聯考前夕一夜無眠,考前身體出現小症狀。步入職場後,我們也會因為各種不適應而不得已戴上一個假面具,害怕與領導同行,害怕人前發言。一度為了博取同事的好感,永遠都對別人説“好”,永遠的不拒絕,天天領着“好人卡”。但是,我們時常會感覺職場是無硝煙的戰場,而我們在這裏壓抑着呼吸,活得不痛快。

(二)勇敢且客觀地面對焦慮,把握當下

托馬斯.卡萊爾也曾説過未哭過長夜的人,不足以語人生。其實,每個人都曾經歷過人生的灰暗階段,在夜深人靜的'夜晚,都曾輾轉反側,思考着這是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反過來想,焦慮不一定都是壞事。每個人都曾在無法掌控的生活裏橫衝直撞,但是做好了準備,最後可能也會因為這份焦慮獲得一份意想不到的成功。我們要學會剝離外殼,在安靜的夜晚去審視,我們恐懼的源頭,客觀公正的來看,焦慮的始發點是已失去和過高的評價,但憂慮的事情卻並沒有發生,正如書中所説“恐懼未知,你所擔心的80%都不會發生”。不如勇敢客觀來看焦慮本身,既然已經失去,我們就不要糾結;未來還未發生,我們不要過分煩惱。焦慮不一定是壞事,它可能會塑造另一個成功的你。

(三)修煉自己,讓自己成為“世外高人”

“腹有詩書氣自華”,如若我們都有那書墨香,自信淡然,面對焦慮,或許我們可以變得更從容。《焦慮心理學》這本書中,也曾告訴我們可以通過閲讀,在書中獲得片刻的寧靜。在那些焦慮的歲月中通過品讀別人的人生,來豐實自己的閲歷,等自己的心境變得豁達,我們回首再看那些生活中疼痛、抉擇的艱難,會發現生活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難。同樣,我們可以找一個願意傾聽我們內心想法的朋友,將內心憂慮説出來,在與朋友交流中獲得些許温暖,就像是漫漫長夜中看到點點光亮。因為述説自己經歷的這個過程,其實就是自愈的過程。

其實,讀完這本書,靜下心來。回首過往,會發現無論我們經歷怎樣的措手不及,等時間沉澱,那些焦慮的事情終歸會成為我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經歷。最終我們會發現焦慮沒有這麼可怕,而我們也不是生來就會被它打敗!

《心理學》讀後感2

西方的通靈者大概和中國的算命先生差不多,怪誕心理學讀後感。這樣的事我接觸得也不算少了,因為我父親比較相信這個,經常找先生替我算命。出於好奇,我自然或多或少也會了解一些,但不是很相信。我倒希望它可以相信,因為每次的結果都還不錯。確實它們對我的生活還是產生了影響的。按照書中的説法,這一類都是他們根據信息收集編出來的謊話。可是對於性格方面的描述,為何又會感覺那樣貼切?難道這些也是他們經過長期收集統計出來的結果嗎?那是真是假呢?出生的時間對人的影響真有那麼大嗎?那豈不是應驗了命運一説?果真是如此嗎?

不希望這是真的,因為我願意看到努力拼搏而得來的收穫,同時我又不希望是假的,那樣的世界似乎也就不存在一些讓人敬畏的事物了。壞人如果努力也要給他一個好的結果嗎?我可不願意。而且生活中人們會把一些有聯繫的事情理解成是命運,那樣的説法是錯誤的嗎?前後的因果,命運的安排,我説不上來。真的是奇怪的心理呢,複雜而且混亂。希望這本書能給予我啟示。

書中説“人們對於自身的性格和能力抱有不切實際的樂觀態度”,言下之意就是自我感覺良好。這樣的話,人自然會欣然接受別人的讚美之詞。所以對於別人的好的評論,會認為非常正確。可是對於一些不好的評論,我也是覺得很符合的。那這個又該如何解釋呢?我肯定不會連好壞評論都分不出來吧。認真想一想,評價中的好些詞語都是模稜兩可的,很模糊。

我只是片面性的撿取了符合的,並且將一些牽強附會到自己身上嗎?如果真是這樣,我想這也是沒辦法的。人的無中生有的能力可是向來就很強的啊。這樣想想,我可被那些評論害得不輕。被認為聰明的我(同時也是自認為)並沒有好好努力。

我一直很奇怪那些參加邪教和傳銷活動的人為什麼那麼容易被洗了腦。一直很自負,認為自己的話肯定不會這樣子的,可是,現在仔細分析,我倒是那種很容易被吸收並洗了腦的人呢。好奇心強,對生活沒有很明確的原則和底線,隨大流意識比較強,也有較強的自我辯護意識(這點似乎正在慢慢弱化)。我不想説這樣的'我就很不好,換個角度看待的話,倒也不賴,不是嗎?要避免被洗了腦,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學會自己思考,可是這並不是件簡單的事,破除習慣絕不簡單,不管是不愛思考的習慣還是思維定式。至少我在這方面是比較差勁的,要加油了。

書還沒有看完,可是我已能感覺得出來,作者的觀點是根本沒有鬼神和命運一説,生活中的各種奇異現象都是人類心理和潛意識的作用結果,在現有的各種研究和證據下是這樣的。對於前面提到的問題——命運這種説法是錯的嗎?我想答案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分析了。順境中可能使人怠慢或者心平氣和,逆境中可能使人放棄或者減輕痛苦,關鍵還得看主人公的心態了。

噢,天吶,事情總是那麼讓人難以判斷,很糟糕,不是嗎?

《心理學》讀後感3

或許是在學校兼任了心理諮詢師的緣故,很長一段時間裏,對於心理活動、行為活動會特別好奇,也會特別想要研讀關於心理學的書籍,在家鄉温暖的閒暇時光,拿起剛買的《怪誕心理學》開始細細品讀。

《怪誕心理學》,英文書名是Quirkology,Quirk,翻譯為中文有“巧合”之意。是被譽為“英國大眾心理學傳播第一教授”頭銜的著名心理學教授理查德·懷斯曼(Richard Wiseman)著作,個人很喜歡的一位心理學家。

書中通過一些人們在生活中所經歷的一些案例和一些看起來很詭異、荒誕,但卻很無聊的小實驗,從而剖析出一個個你可能比較關心的心理現象,比如全世界最好笑的笑話是什麼?為什麼有些人竟然會回憶起不曾發生過的事情?為什麼女性駕駛員更容易超速行駛?夏天出生的人和冬天出生的人誰的運氣更好一些?真心的笑容和虛假的笑容都打着哪些難以掩飾的'烙印?

“相信別人,不過別忘了切牌”,書中第二章節的標題,整本書,最觸動我個人的也是這句話,講述的是撒謊與欺騙的心理學觀點。比如,如果一個説謊者信誓旦旦,又冷靜又沉着,那應該怎樣發現破綻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懷斯曼仔細研究了説謊者與真話者的區別,並得出一個另類的結論,判斷是否説謊的標準並不在於説謊者的行為舉止,而在於遣詞造句。懷斯曼發現,説謊者的話往往沒有真話者那麼多,提供的細節更少。原因可能在於,外在的行為舉止是比較容易控制的,但要控制遣詞造句和説話方式則要困難的多。

閲讀時我不禁和孩子們的某些言行對上了號,我任教的班上有個聰明卻很調皮的小男孩,成績異常優秀,但他自我管理方面有些欠缺,一次上課前,我收到學習委員遞上的一張記錄條,紙張上工工整整的寫了“李德餘未交作業”,在詢問他的過程中,他眼睛不停往左上瞟,眼珠不停打轉,講話支支吾吾,毫無邏輯,經反覆詢問,可愛的孩子滿臉通紅,小手攥緊,這些種種表現都表明他在説謊,經過我耐心開導,問清不交作業的原因,並讓他利用學習時間補上,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是犯錯要勇於承認並改正。

謊言更多是通過語言來判斷,因為語言的邏輯層次高,使得人們對於語言的即時控制力不如對於自己的表情來得容易吧。而暗示告訴我們,當你選擇相信一件事情的時候,和事情的真相都沒有關係了,以至於當真相被披露的時候人們更加無法相信。畢竟自我否定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之一了。所以我們才要培養自己判斷真相的能力與接受真相的能力吧。

看完這本書,對於它,我無法給予出好與壞的評價,但卻有它獨特的説不出的魅力。這本書不僅僅告訴你一些你聞所未聞的知識,還可以改變你無數的思維方式。無論是對於謊言的識別,還是有關世界上為何有那麼多巧合,甚至是如何打造完美的搭訕之詞和徵友廣告,在這本書裏都被討論得淋漓盡致。這其實也是心理學的魅力所在吧!

《心理學》讀後感4

心理學是一門深奧的學科,我看完《心理學的故事》後還是不能很好地明白它。希望能通過學習而對心理學有一定的瞭解。

心理學聯繫的學科非常廣泛,如生物、醫學、物理等,所以心理學也是一門非常複雜的學科。心理學的用途也非常廣泛。老師要懂得學生的心理才可以很好地教育學生,才能對學生青春期做出來的事進行科學的處理。所以,現在的老師在學習時都要學習心理學。經營者瞭解消費者的心理才可以賣出商品,因此他們都有研究消費者的心理。心理學真的無處不在。有人説:瞭解人的心理由如察言觀色,會做人的.人無論在哪個朝代、社會都可以活得很好,因為他們懂得人的心理,也可以利用它來讓你的家庭更加和睦、快樂、幸福。

接觸心理學有一段時間了,在這段日子裏,我從中學到了,也感悟了許多,發現生活中的很多問題、現象都可以用心理學去分析、解決,就越發感覺到心理學的魅力。

由美國作家墨頓·亨特著的《心理學故事》講述了不同的學家的心理理論,這本書其實可以當做一本很好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因為情節比一般心理學方面的書籍生動、有趣,所以不會顯得枯燥無味,我在看書的過程也不會因為太難看懂或者無趣而中斷我的看書熱情。

第一章為我們介紹了眾多的學者們,心理學家亦或是無心插柳的學者們,他們大多的都是你所熟知的先哲們,他們的思想,他們曾參與涉及心理學的故事,每一句都很值得我們深深地去品味一番。詳細的內容介紹,使得我們很簡單的就可以瞭解到各個學者們的思想和理論,就如你會發現在哲人希波克拉底的眼裏,人的情緒和情感都是來源於大腦,人的喜悦、悲傷、憂鬱以及眼淚都是來自與大腦。

就像我們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座祕密花園。我們守口如瓶,我們學會遺忘傷痕,可是某些深藏的記憶,卻擁有着不可思議的力量,那是連我們自己也漸漸難以瞭解的世界。歲月可以埋藏真相,卻很難真正磨滅潛意識裏那些模糊的影像,它們常常竄入夢囈,有時也侵蝕意志。我們誰也沒有百分百的把握,説我們的精神沒有瘡痍,我們的心靈不曾哭泣,只是我們殘存的意志,在努力維繫那根已經繃緊的“弦”。生活的麻木不仁與內心的苦痛不安,源於對角色的絕對界定,源於心理學的缺失。感謝心理學,在我們茫然無措的時候,陪着我們走下去。

心理學聯繫的學科非常廣泛,如生物、醫學、物理等,所以心理學也是一門非常複雜的學科。心理學的用途也非常廣泛。老師要懂得學生的心理才可以很好地教育學生,才能對學生青春期做出來的事進行科學的處理。所以,現在的老師在學習時都要學習心理學。經營者瞭解消費者的心理才可以賣出商品,因此他們都有研究消費者的心理。我是學營銷的,以後可能會從事銷售方面的工作,所以也應該要了解消費者的心離才可以很好地進行工作。

古人有云,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就是這個道理。心理學的妙用不僅僅可以瞭解別人的思想還可以治癒心理的傷口。而這本書使我更加了解心理學和了解自己,朋友。

《心理學》讀後感5

讀了《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一書,我覺得這是一本非常有用的書。從而對教學有了更深入的體會。他選擇的都是校園中最多見的事情,來分析其中所包括的心理學的原理。

書中重點研究了23種教育心理現象,卻全然沒有一般心理學書籍那些枯燥難解的專業術語,沒有呆板無趣的説教,讀後感覺像是朋友之間的一次傾心交換。首先給我們提供了很多鮮活生動的學校典型案例,使我感覺到就像在聆聽產生在自己身旁的事情。然後作者從心理學的專業角度動身,通過羅列心理原理類似的.其他案例和心理學實驗,對學校案例進行了深入而淺出的剖析。每每讀到作者那些總結性話語的時候,都讓我有豁然開朗之感,書中除對案例的精彩剖析以外,作者還給我們提出了很多解決問題的對策,這些對策非常實用易行,簡直就是一線教師的管理寶典。

很多時候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常常憑直覺判斷,我們都認為我們自己是對的。但是我們的想法常常會藏着許多盲點。比如學生出錯違背了學校紀律,我們的做法就是批評,我們也認為這樣做肯定是正確的。但是我們常常疏忽了行動主義的“聯結”和“強化”的觀念。有些學生違背紀律是故意的,目的是為了引發教師的注意,如果教師給予不痛不癢的懲罰恰好滿足了學生的意圖,那末倒強化了學生違背紀律的行動。還比如,對一個出錯的孩子,我們終究的教育目的就是學生自己認錯,學生不認錯好像事情還沒有完,學生態度變好了,自覺認錯了,教育也就完成了。其實這裏就藏着一個盲點,學生長此下去就會認為犯了錯只有認錯就能夠,有些學生明明沒有認識到錯,為了迴避教師的批評,就會做表面上的認錯。那末教師的行動就是引發了學生撒謊。

本書中還有很多這樣看似普通的例子,背後卻隱藏着深入的心理學知識。像書中提到的“破窗户理論”、“旁觀者效應”、“虛假

的一致”等等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瞭解了這些心理學理論,對我的教育教學有很大的幫助,使我不再“盲目操作”,可以依“理”辦事,有章可循。

對孩子來講,由於身心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束縛的能力相對較弱,如果總是經歷失敗,那末對事情的興趣就會大大降落,特別是象學習這類需要付出長時間努力的活動。而對學習一旦失去了信心,學習就很難進行下去,固然也不可能有好的結果。

所以,對孩子,一定要更多的去給予鼓勵,讓他們自己品味更多的成功,體驗更多的成功後帶來的喜悦。這樣孩子才會把沉重的學習任務,變成內在的動機,只有有了內在的動機和興趣,學習才會變得輕鬆。同時體驗了更多的成功以後,孩子才會更有信心,也才會更願意去嘗試困難,面對挑戰,克服自我,才會出現良性的循環和不斷的進步。

這本書提到的心理學知識不但包括學生的,也包括教師自己的,通過讀這本書,相信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會有更多的收穫,也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的充實,這本書值得我們好好品讀。

《心理學》讀後感6

在讀了《每天學點教育心理學》這本書後,“以寬容收穫孩子的笑容”和“笑一笑,樂一樂”這兩節最能引起我的共鳴。

在“以寬容收穫孩子的笑容”這一節有這樣一個一個事例:一個一向從嚴治班的班主任,批評吵鬧的學生,引起學生的反抗。他就讓學生匿名談對這件事的看法。好幾個學生都建議老師給學生改過的機會,不要發脾氣。老師很受啟發,認識到要嚴而有度。這個事例簡直是在説我一樣,我對學生常常大聲批評,學生也寫日記希望我不要生氣,對身體不好。雖然我感動於學生的懂事,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很多時候是過分苛求學生了。學生作為未成年人,犯錯誤很正常,上帝還原諒呢,為什麼我們就要生氣,嚴厲批評呢?書中的話彷彿就是對我説的:蘇霍姆林斯基——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同時書中諄諄教導,作為教室不能忽視寬容這種教育策略。昨天下午崔xx考試還是不寫卷子,我想發怒時突然想到這本書的教導,於是仔細看了他的試卷,誇獎他説:你寫的題比以前多了,有進步。沒有想到放學時,他對他媽媽大聲説:老師誇我考試寫題有進步。我那是誇他,我是咬着牙忍着氣説的啊,可是他竟然高興的報告給家長。這讓我領略到了寬容的`力量。

“笑一笑,樂一樂”這一節,則強調了幽默的力量。令人愉快的幽默可以改善學習效果,可能提高學生記憶力百分之十五。面對期末複習和包班的現狀,每天沉重的皺着眉頭,很難有笑容給學生。學生是鮮活的生命,比我們更苛求陽光雨露的心靈怎麼能適應今日每天重複的複習時光?我沒有智慧和學識待給學生思考性的幽默,但我可以儘量以輕鬆的心態面對學生,給學生更多的笑容和快樂啊。上課有張師德投票表,我把各科老師名字寫黑板上讓學生抄在表格裏。崔某説:“我把你的名字寫成和數學老師合在一起的了,你叫黃小肖。”班上大笑,我很想嚴厲的吵他破壞課堂紀律,但想想也不是什麼大事,我不是希望更多的給學生輕鬆寬容的氛圍麼?於是我也笑,説:“那我也可以叫崔龍龍了。”班上學生更是開心的大笑。下課一個女生問:老師你和浩然誰眼睛大啊?這麼沒有知識含量的問題我以前一定會瞪她一眼轉身而去,但我看過《每天學點教育心理學》之後不這樣做了,我覺得應該讓後學生感受到老師和他們是一樣的,可以做很多他們那個年齡喜歡的事情。於是我走到悍然面前,摘下眼鏡,和他比誰的眼睛大。看着浩然瞪大的眼睛,最後還用手指撐起眼皮,周圍學生目不轉睛的比較這我們倆的眼睛,我一下笑噴了。沉重的複習階段還能有這樣轉瞬即逝的歡笑時光,對學生老説是多麼難得啊。而我除了對他們笑一笑,並沒有做什麼啊。模擬考試下來,我們班100分多了,我似乎覺得這是笑一笑的功勞。

古諾特博士説過:“在經歷了若干年的教師工作之後,我得到了一個令人惶恐的結論,發覺我是教學成敗的學習氣氛,身為老師,我掌握無比的權利,使學生過得悲慘或快樂,我可以作為折磨人的工具或繼發靈感的媒介。我能侮辱人或使人開心,也能傷人或救人。”確實惶恐啊,我們手中的權利決定着學生一天的心情甚至整個童年的回憶。就為這個,我不敢停下閲讀的腳步。

《心理學》讀後感7

身為老師,相信大家對《教育心理學》這本書是再熟悉不過了,各自家中都會有好幾個版本的書籍,最新購得的這一本來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它能寫出什麼新意?帶來什麼新東西呢?滿心期待着。

打開目錄,是既熟悉又新鮮的感覺,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艾賓浩斯的記憶遺忘曲線實驗,師範學習時便已在腦中刻下深刻印象;布魯納的認知學習實驗、皮亞傑的認知發展實驗,是在參加工作後漸漸熟識起來的;鄧克爾的功能固着實驗、柯爾伯格的道德兩難實驗,則是些不折不扣的新朋友。書中給這些心理學史上的經典實驗加上了“學習即條件反射”、“期望導致結果”、“發現中學習”這樣的標題,直截了當地告訴你“是什麼”、“該怎麼樣”,光是看目錄都覺得大受裨益。

收穫一:知其所以然

為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我在班中建立了一套獎勵機制,大致是:10個√換一顆☆,10顆☆換一個印章,10個印章換一樣小禮物。讀到米斯切爾的延遲滿足實驗後,方才明白這樣做背後的深層意義:延遲滿足能力從小就有,能夠自我延遲滿足的人,更善於調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擁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多的未來成功的希望。因此,培養人的自控能力,必須從小抓起,要讓孩子從小就習慣於需求的延遲滿足,適當的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抵制誘惑。孩子的.進步離不開表揚和獎勵,家長和教師要學會延遲獎勵策略,當孩子有很好的表現和取得進步時,可以給他一個累積獎勵的標誌,等累計到一定階段後再進行獎勵。通過這樣的獎勵方式可以強化延遲滿足行為。

收穫二:落到實處

有句話説得好:“無論什麼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錯,第二次就容易做錯。”這是什麼原因?洛欽斯的“第一印象”效應實驗很好的闡述了這個問題,讓我從根本上了解了“第一次”教育的重要性。因此,開學時的首次師生見面,我會打好招呼,露出一個燦爛的笑容,親暱地摸摸孩子的小腦袋,多説些讚許的話,這些舉動雖小,但會讓學生感到被重視的温暖,為今後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良好基礎。特別對於所謂的“差生”來説,這是師生良好溝通的開端。另外我還要組織好第一次早操,上好第一節課,批改好第一次作業,做好第一次批評和獎勵……

一直以來,在教學過程中我能注意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改進教學方法,研究並解決各種教學問題,但一直都是就事論事,沒有從學生的心理層面上來思考。事實上,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心理學的因素對學習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只有瞭解了學生的心理,再去研究“教”與“學”,再去建構課堂,才能讓我們的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古人有云:“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就是這個道理。

教育心理學就好像是我們教學的源頭活水,汲取這源頭活水,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教學,真正實現靈活、高效、學生樂於參與的生命課堂。書本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平台,而我們所要做的便是用心學習、用心實踐。

《心理學》讀後感8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和羣體的社會心理現象的心理學分支。個體社會心理現象指受他人和羣體制約的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如人際知覺、人際吸引等。羣體社會心理現象指羣體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徵,如羣體凝聚力、社會心理氣氛、羣體決策等。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和社會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受到來自兩個學科的影響。在社會心理學內部一開始就存在着兩種理論觀點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謂社會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和心理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在解釋社會心理現象上的不同理論觀點,並不妨礙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應具備的基本特點。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相處等方面來體現個體社會心理現象。例如:如何成為受別人喜歡的人。

人人都希望成為一個討人喜歡的人,被他人讚賞和喜歡,能夠讓一個人感受到更為強烈的成就感。哲學家威廉·詹姆士説過:“人性中最強烈的慾望便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敬慕。”被人喜歡和尊重,可以激發一個人做事情的無限熱情和精力。如何成為一個討人喜歡,並受人尊重的人呢?答案簡單而複雜,因為大家都是同一個屬種的人,感覺其實在很多時候都是相通的。我們很容易得到這樣的結論,那些只知道關心自己的人,人們會不屑地認為他們自私,他們難以成為討人喜歡的人;而那些只喜歡自己的人,也同樣難以成為討人喜歡的人。

喜歡和尊重應該是相互的,當一個人對自己給予過度的關注和愛護,那麼他有限的精力用於真正關心他人的必然少了許多,當另一雙目光希望得到你的關注和愛護時,卻沒有得到滿足時,你又如何期盼在自己希望的時候得到他人的關心和喜歡呢?喜歡和尊重還應當是真誠的,而不是為了某種目的的逢迎和討好,那種虛偽而不真實的感覺總是難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當你驀然回首時,卻發現自己總是生活在一種虛假的感情中時,往往會將真實的自己一同喪失了。努力做一個討人喜歡的`人當然很好,然而,凡事過猶不及,過分關注他人,希望被他人讚賞和認可,還需要在一個人獨立自尊的前提下。否則,一個失去自我的人,只能夠生活在他人的影子裏面。

不瞭解自己的所需所求,不能體會自己真正的需求,只是為了讓所有滿意和喜歡自己,可能那種付出是真誠而單純的,但是這種付出的過程和最終的結果對於個人而言往往是非常辛苦的,這是同樣不可取的。無論是對朋友還是對親人,都應該把握一個分寸,適度為最好。“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也就是説,你在什麼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過你的職位去做不該你做的事。做一個討人喜歡的人,做一個真誠獨立的人,而決非一箇中庸的和事佬。其實一個真正討人喜歡的人,也必定是一個招致一部分人厭惡的人,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或許能夠更為自如和自由看待如何討人喜歡,以及如何去做一個純粹的人。懷着樂觀和積極的心態,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成為一個使他人快樂的人,讓自己快樂的心成為陽光般的能源,去輻射他人,温暖他人,讓家人朋友乃至於更廣闊的社會,從自己身上獲得一點欣慰的理由。

《心理學》讀後感9

“朝三暮四”的典故源出《莊子·齊物論》,是説某人在給猴子喂橡子時,對猴子説以後準備早上給三個晚上給四個,猴子聽後很生氣。見猴子生氣,他便改説早上給四個晚上給三個,結果猴子聽後很滿意。養猴人固然有狡猾可惡的一面,但他善於揣摸猴子的心理,在總數不變的情況下,利用首因效應成功地讓猴子轉怒為喜,確實值得稱道、值得學習。

學習“朝三暮四”,就是要學習心理學、懂點心理學。銷售行業有一句名言,叫“成功的推銷員一定是一個偉大的心理學家”。之所以有此説法,就是因為銷售本身就是一場心理博弈戰,如果想成功地賣出產品,必須讀懂客户內心、瞭解客户需求。不懂心理學,就不會成為一名優秀的銷售人員,對於保險銷售業而言,這點尤甚。

首先,成為一名優秀的保險銷售人員需要把握人們的消費心理。保險作為商品,對消費者來説是一種消費。通常人們在確定是不是要買、為什麼要買、怎麼買、什麼時候買、在哪裏買商品時,往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既包括個人的愛好、興趣、需要、動機、個性特徵、價值取向及情感意志等個人因素,也包括家人、鄰居、同事、朋友以及自己的經濟地位等社會因素,還包括社會潮流、商品特點、宣傳包裝等諸多因素,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影響人們的消費心理,進而決定人們的購買行為。因此,要想成功銷售保險商品,就必須把握人們的消費心理,只有這樣,才能制定出貼近人們消費心理的策略。

其次,成為一名優秀的保險銷售人員需要把握人們的保險心理。所謂保險心理,即每個準客户個體對保險的各種反映,它包括對保險的認知心理、情感趨向、決策心理等。由於每個人的個體心理、社會環境不同,保險心理也不相同。例如,接受同樣的保險宣傳後,有的人可能很快對保險產生認同進而產生購買的動機,但有的人卻可能對保險產生排斥心理。儘管人們的保險心理不盡相同,但是有規律可循、有共性可依。如果能把握住人們對保險反映的規律,即保險心理活動規律,對於有效地宣傳、轉變人們對保險的認識,誘發購買保險的動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另外,成為一名優秀的保險銷售人員還需要把握銷售心理。保險銷售的過程,實質上是銷售人員和準客户的心理互動過程,是一場心理博弈戰。在這場戰鬥中,銷售人員要想取得勝利,就必須讀懂準客户內心、瞭解準客户需求,用創造性的方法、技巧,解決準客户的購買心理問題,誘發人們的保險購買需求,產生購買動機,做出購買決策。靈活應用銷售心理知識,無異能夠幫助銷售人員取得成功,使得銷售行為的'效率最大化。

總之,只要有人與人的活動就離不開人的心理活動,只要有人的心理活動就會產生心理學。保險銷售作為與人打交道的活動,必然離不開心理學。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銷售人員意識到心理學對保險銷售的重要意義,開始注重對心理學知識的培訓和學習,有的保險公司甚至把心理學的學習培訓當成對優秀人員的獎勵。長此以往,相信保險銷售的效率會越來越高,因為,多學點心理學,就能在保險銷售中多些成功。

《心理學》讀後感10

《心理學》這本書中有許多心理學和生活的知識,這些知識給了我極大的啟迪。

心理學中的知識是人類學習的基礎,心理學的知識就是人們對生活、對社會的態度。

這本書的主人公就是一個心理學家。他是一個不太喜歡心理學的人。這個心理學家就是一個不會用心理學的人,因為一直都是一個被認為是個“心理學的人”。他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心理學,不會用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以心理學為主的科學和實踐為主的學科。它有一個顯著的優勢--心理學作為一種新興的理論和技術,它對人們的心理健康的需要具有很強的挑戰性。它不僅僅使一個人對心理學產生興趣,而且使人們對這個世界產生了更深刻的認識。這種認識在心理學中也是不可取的。它是一個對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作用的理論和技術,它把心理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們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更加全面、深入,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更加深刻。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不願意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或一些與心理有關的事情。他們認為這些事或許是不起眼的小事,只是我們對別人的看法和自己的感受。他們不知道怎樣才能解決一些問題。只有他們自己去做了,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

但是,有一些人認為,不管是什麼樣的人,他們在做的都是平凡的.事。而這些人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問題,或者一直處於被動狀態,從而使人們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不能正確地區分自己。他們認為心理學的一些規律或許可以成為我們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數,就是他們缺少對社會的認識和了解。所以,有些人認為心理學可能不會被認為“心理學”,但是,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着手解決,例如對於個人的認識問題,他們認為自己的心理有着不可忽視的影響。

心理學是一門應用極其廣泛的學科,它有着與其他學科不同的特點和它與學科的差別。它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是一門重要的心理學學,它對我們將來在工作崗位上有着很重要的指導作用。

心理學作為一門應用極具發展性的學科,它是現代社會中人們普遍關注的學科之一。它是我們在教育、引導下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徑,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運用的心理學教育。

它的應用,是在人的心理生理和社會生活過程中,由各種心理因素構成的綜合的系統,其內容包括:人的認識問題、情緒、情感、性格等;人的行為問題和環境問題;人的適應問題、社會生活問題等;人際關係問題等。它的應用,是幫助我們正確認識和把握自己,培養適應社會的人才,促進社會的發展。

心理學是一門應用極具研究性和創造性的學科,它不僅具有理論性和技術性的特點,同時也具有科學性和藝術性。因此,它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藝術性,它是一門應用極具創造性和藝術性的學科。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認為自己的心理學沒有學好,就連實踐也學不會。而有一些人,他在研究自己心理學方面,總是把心理學與自己的實踐結合得非常好,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毫無保留地應用到實踐中去,把自己的觀點毫不保留地應用到實踐和工作中去,使他們的認識和理解更加統一、深入、一致,使他們認為自己的理論知識有用武之地。

《心理學》讀後感11

社會心理學是一門學科,它的學科生命力寓於全社會不同個人和由這些個人所組成的不同羣體的需要和應用之中。社會心理學是指社會因素引起直接或間接地反映社會事物及社會關係並對社會行為產生導向作用,對社會發生影響的心理活。通過讀這本書可以讓我明白社會心理學伴隨社會發展,在已有成就的基礎上寓益突破歷史上形成的“心理—社會或社會—心理”這種社會心理學框架,用多學科的視角和方法去研究社會心理狀態、過程和社會對社會行為的內在規定性,將會推動社會心理的進一步發展。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和他人打交道。因此,人際關係是社會心理學中的中要內容之一。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人際關係的實際是人與人的利害關係。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怎麼對待你,你滿足了別人的需求,別人便同樣會滿足你的需求。總想從別人那裏得到什麼的人,是迷失於方向的人,只會把你原來的想法顛倒過來,只有給予、給予、再給予,那麼你就會贏得別人的喜歡。人際關係的兩個基本的維度是:感情上的“親疏“和地位上的“尊卑“。在社會交換理論看來,人際交往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人們之間的所有活動都是交換,是一種經濟交易,人們試圖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並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從而確保交換結果是一個正的淨收益。交換的東西是非常廣泛的,可以是“社會“性的',包括信息、地位、情感、服務和物品等。不過當人們建立關係後,分歧就難免,衝突也就可能出現。

在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接受着各種各樣的信息。知覺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整體反映。社會知覺是對人的知覺,它是關於他人和自我所具有的各種屬性和特徵的一種整體性的知覺,人們也由此形成社會判斷,並進一步對他人作出有根據的歸因。它主要包括對他人的認識,對自己的認識,對羣體的認識,對社會因果關係的認識。自我知覺的內容有兩個基本成分:自我概念與自尊。

馬克思曾經説過,“人象鏡子那樣是從別人那裏發現自己的“。人們對自己首先要有自信,堅強的自信是成功的源泉,其實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能力低下而是信心不足,還沒有上場,精神首先敗陣。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後的自暴自棄。所以我們要有自信。

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對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或看法。對他人的知覺中的社會心理活動規律在實踐生活中的運用,而我們也應該在“皮格馬利翁效應“中得到啟示,對他人要有醫生的心腸,但不能有醫生的眼光。我們需要被別人信任,受到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積極的肯定與評價的一種精神需要。有許許多多普普通通的人由於受到信任和期望的激勵而邁上了成功之路,也有許多一時的誤入歧途的人因受到信任和期待的激勵而重返正道。因此,我們要走出“暈輪效應“的迷宮,從客觀上去看待別人。

通過看這本書,雖然沒有完全讀懂,但是可以學到和我們的交際心理學一脈相承的知識內容,讓我們更好地學習專業的知識,讓我獲益良多。最後希望學好心理學,我想以後應該很有用的,至少可以提高我們的修養。

《心理學》讀後感12

心理學是以心理現象及其變化規律為研究對象的科學。犯罪心理學以犯罪人的心理為研究對象,是心理學研究的特殊領域。

心理科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心理現象是腦的機能,是客觀現實的反映,人的生理機制為心理現象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基礎。情緒、情感和意志都是人的心理活動,任何心理活動都有其發生、發展和完成的過程。從心理活動產生的方式來説,是在客觀事物的作用下引起的腦的反射活動,是人的高級神經活動。心理活動是客觀存在的反映,這種存在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意志,沒有客觀事物的作用,心理活動就不能產生,但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並不是像鏡子反映物象一樣消極、被動,人在受客觀事物作用的同時,也在積極地作用於客觀世界。客觀世界在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中具有決定性作用,它決定並制約着人的一切心理活動和一切個性心理特徵。人的實踐活動擴展了人的認識可能性,使人的認識不斷豐富起來。實踐是人認識客觀事物的基礎,是檢驗現實反映是否正確的標準。人對現實的反映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反映的內容是由外界事物的作用決定的,是客觀的,但它同時也是主觀的,因為這種反映是物質的腦的神經活動過程,是由一定的人來進行的,總是受反映者所累積的個人經驗和個性心理特徵的制約,通過認識主體的活動得到實現的。

作者多年來一直從事犯罪心理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經過多年的醖釀、積澱和研究,終於編撰出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犯罪心理學》一書。本書以嶄新的形式,獨到的見解,對於犯罪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進行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闡述,對學術界爭論的有關問題慎重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與看法。本書的理論建構獨具特色,具體結構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犯罪心理學的基礎理論部分,包括第1章至第6章,主要探討犯罪心理學的學科性質與研究方法,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犯罪人的心理現象等;第二部分是運用犯罪心理學的基礎理論對各種類型犯罪人進行的心理分析,包括第7章至第12章,我們重點剖析了不同年齡、性別、經歷犯罪人的.心理,幾種故意和過失犯罪心理,變態犯罪心理,羣體犯罪心理以及犯罪人在不同訴訟階段中的心理:第三部分是犯罪心理學研究的終極目的——犯罪心理的防控,在第13章中,我們對犯罪心理防控的具體技術手段作了具體詳細的介紹;第四部分是對犯罪心理學研究的展望,在第14章中,我們就犯罪心理學的應用研究與學科發展提出了獨到的看法,既具有總結性又具有前瞻性。上述四部分內容(包括每一章節)之間既有聯繫又各有獨立性。

犯罪心理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它不能脱離社會和時代而獨立存在。考慮到這一點,我們密切聯繫當前社會發展背景,把犯罪人置於當代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中,對其犯罪心理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剖析。在本書的撰寫中,我們還吸納了國內外學術前沿的犯罪心理學的理論觀點,努力與最新的研究觀點保持同步。

《心理學》讀後感13

關於教育的三個常規問題,我想教師重在思考怎麼教的問題。因為,教什麼的問題有課程綱要和教材的明示,為什麼教的問題那是職業的使命,為國家培養建設人才,滿足社會需要,只有這怎麼教的問題,才是職業化、專業化的根本所在。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怎麼學,怎麼學得更好,是教育研究和行動的出發點和主要依據。其中,如何抓住教育契機,就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而不讓孩子錯過教育良機,又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命題。

邊玉芳等人編着的兒童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年4月版)中,列舉了許多中外今昔的經典實驗,從實踐到應用分析,我感受到教育契機十分重要,許多例證都指出了一個大略的時段(年齡段),顯得有些宏觀,談到的啟示和建議也較抽象。者能夠提醒讀者,啟發思考,引發相關聯想,從而指導和影響實際。那麼,陷於日常瑣碎事務中的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能否達到要求,積極抓住契機給予適當的反應施教,很耐人琢磨。

首先,教育肯定存在教育契機的問題,其中不乏實例,教師也都認可,不必贅述。

其次,教育契機是否要激發創造,自然是應該的。只是,教師積極自主地引發教育良機是上策。這是責任所在。該如何創造教育契機呢?如果能夠把創造契機和實施教育並行同時完成,肯定是上上策。更多的時候,我們是要有意無痕地創造,然後在水到渠成時引導學生達到我們的教育目標。所以,教育契機的`出現,看似偶然,也是必然的。這樣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能夠順應並接納對方的終極的或階段性的狀態。如果要向下猛藥,那有風險,要慎之又慎。我認為,“塑造”如此,“矯正”亦如此。例如矯枉過正的策略,最好作為創造契機的策略,而不好作為矯正的辦法。因為,給教育對象一個心理上的舒緩的過渡階段,是以人為本,否則容易出現逆反的現象。

當然,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怎樣抓住契機施教。最好的辦法和途徑是教育對象能夠自我教育,其次是同伴互助,再次是師長引導,在活動中實現教育目標。

儘管兒童心理學一書談得更多的是兒童的教育,其實有許多觀點和策略也適合青少年。本文前半部分好像主要針對德育方面,其實教學方面也同樣存在契機問題。在每節課、每週教學安排中都有教育契機問題要解決。在聽課時,常有這裏的異議。他或她怎麼不這樣説呢?要是那句話能夠這樣説多好,那樣教學情境肯定就又是一番模樣,效果會大不一樣的。如此之類,遺憾多多。排除其中個人風格的原因,其實這裏有許多遺憾,都是身在其中的授課人沒有抓住教育良機的遺憾。

那麼,如何處理才能夠避免或者少些遺憾呢?教師加強學習,多反思多實踐,做有心人,在相互學習中不斷積累教育智慧,提高專業化水平,是正確的道路。學會創造良機,抓準契機施教,是其中重要的內容。這一直是衡量一個教師是否優秀的重要指標。

別讓孩子錯過受教育的良機,是責任,是使命。我們要努力提高相關專業技能,不辭使命,加強自主實踐研究十分重要,這是可以自己獨立去做的一件事情,得來也比較實在。加強教學反思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

《心理學》讀後感14

今天,我再次細細品讀了朱智賢的《兒童心理學》一書,《兒童心理學》讀書心得。書中認為兒童入學的學習準備,除了生理準備,還有心理準備,心理準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有些兒童對學校生活的嚮往,常常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由於學校的外表現象的吸引。例如,學校的校舍、桌椅、牆上的圖畫、很多同學在一起等等。有些兒童不能或不願按老師的指示進行學習,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或粗枝大葉地去完成。對於在學習態度上還沒有準備好的兒童,教師應該採取積極的辦法由系統地來進行必要的教育工作。例如,用具體的範例來鼓勵兒童學習,啟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兒童參加班上的共同活動,培養他們按照教師的指示進行工作願望,教會他們把學習和遊戲區別開來,在學習時專心學習。

書中讓我明白了“建立關係”的重要性。在我以前的觀念裏,好像只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了才會建立所謂的關係。其實與他人建立關係是兒童期最關鍵的任務之一,也是最早的任務之一,理解關係的形成是理解兒童發展的根本。而兒童關係的最初依賴於家庭關係,家庭作為一個系統不僅僅是它的組成部分的總和,而且是一個憑藉自己本身的資格而存在的有活力的實體。影響兒童適應的是家庭的功能,而不是家庭結構,撫養環境的質量才是最具決定性的,最持久的影響。兒童的發展是在人際關係的環境中發生的,關係主要是在家庭的環境中出現的,人際關係的質量決定了適應。從出生開始,兒童就預先被適應成要與他人形成關係。依戀關係在嬰兒期出現,在隨後的幾年裏從反射式的行為模式發展的高度選擇性的,有計劃的和靈活的反應系統,心得體會《《兒童心理學》讀書心得》。發展與同伴形成的關係也很重要,但是這和與父母的關係不一樣。與其他兒童的交往幫助學得許多社會技巧,幫助形成兒童的社會身份,同伴合作也能促進智力發展,被排斥的兒童尤其有以後出現心理問題的危險。

書裏特別強調兒童的情緒發展。情緒並不完全是消極的東西,它被認為對社會適應有幫助,更重要的是,它在人際關係中起重要的作用。情緒有生理基礎,是人類的天賦的一部分。新生兒就是通過情緒來滿足自己生理上的'需求。讓兒童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是相當重要的,若不能習得這種技能會給他以後的社會生活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這個能力的發展就是將看護人的外在控制轉移為孩子的自我控制,這個過程要持續整個兒童期,並且涉及到學習許多調節自我情緒及其表達的策略。

《兒童心理學》書中非常細化地從各個部分對兒童心理學進行了研究和分析,使我更加清晰地瞭解兒童。在拜讀之後,使我充分體會到作為一個老師的不易以及這份責任感,要更加細心和耐心地去觀察每一個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來跟他們説話,把自己和學生們看作是平等的對待,用他們的心去思考,去體會。

總的來説,《兒童心理學》是一本挺不錯的書,書中有許多理論如果能與自己的教育實際結合起來,應該能使自己的工作上升一個台階。

《心理學》讀後感15

焦老師上課的時候有問到,你覺得給你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哪一本書,也許是這麼問的,不能是教科書,不能是小説。我第一本想到的是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那時候看這本書差點沒看瘋掉。不能否認佛洛依德果真是一個天才,他大膽的想象與規律推斷讓我對心理學產生了深厚的愛好。《夢的解析》對於我這個非心理學專業,又剛開頭接觸心理學的人來説是很難懂的,幾乎是一本天書,但是我還是堅持讀了下來。還記得那時候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我都用《夢的解析》中寫的方法為自己解夢,還拉這四周的同學為他們解夢,呵呵,很瘋狂。這是一本特別好玩的書,最近準備重讀等重讀完再介紹吧。或許有同學也在看這本書我們可以相互討論一下,由於我當時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宿舍的人都被我討論怕了。記得當時每天早上,我第一句問他們的話就是“你們昨晚做了什麼夢”

而這次介紹的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書,是《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這本書是一本國外的譯本,是國外心理學的入門教程,寫得特別通俗易懂,書中用許多心理學在生活中運用的例子來解釋心理學的原理,看過這本書的人對心理學都有也許的瞭解,而且會對心理學產生深厚的愛好。

《心理學與生活》讓我印象最深刻有幾大點:首先,就如我介紹中提到的,它運用了許多心理學在生活中運用的例子來讓初學者更加簡單的理解心理學的一些原理,並且大大提升了對學習心理學的愛好;其次,這本書的作者並不會簡潔的排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終是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對你進行啟發,或者用提問的方法,或者舉例,或者運用一些圖案,他能充分的從初學者的角度動身,而不是從一個心理學專家的角度動身去編排這本書,這點讓我很鄙視;還有,這本書每章後都有一個總結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點列出來,在這點上,我國出的許多教材也有類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習題在後面,並沒有做一些總結性的歸納。

我曾經向許多同學和伴侶推舉過這本書,我認為,假如是心理學的初學者,就肯定要看這本書,而假如是一個已經對心理學很有討論的人我也覺得這本書同樣很值得去看。我自己也已經讀過幾遍,有時候閒下來的時候,也會間或翻開某些章節看看,裏面寫得許多東西都很有意思,對生活好像很有啟發的樣子,讓你不由的從心理學的視角去觀看和理解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四周的人和事。

有時候,我在想,我們介紹訓練技術學基礎的書也完全可以仿照這本書的'寫法。國內的學科基礎的教材,總是很喜愛介紹許多學科的概念性的東西,介紹許多有關學科歷史的東西,介紹許多晦澀難懂的理論與方法,讓剛剛學習這個學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產生厭倦。學科的理論與方法當然很重要,但是我覺得應當運用循序漸進的方法,更多的是從培育同學的學習愛好動身,運用一些實際運用的例子,來讓初學者對這個學科產生深厚愛好的同時,又能讓初學者瞭解這個學科的基本原理和學問結構,從而為他們以後的學習鋪平道路。

同樣,盼望已經看過這本書的同學和準備看的同學,我們可以多溝通一下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