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讀心理學有感合集15篇

欄目: 心理學 / 發佈於: / 人氣:2.47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心理學有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讀心理學有感合集15篇

讀心理學有感1

人,難以揣測,難以捉摸,可是,人也會時時露出破綻,這本書,就是看透別人,將各種各樣的謊言暴露無遺,使人聊天不再隔着肚皮,不再難以揣測。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讀懂人的心理,從面部特徵、表情、手勢、身體的移動、身體的距離、接觸、姿勢與服裝,從而讀懂人的心理的。這本書主要是為了幫助我們周圍的人們的感覺,思想與意圖,讓我們讀懂他人的心思,人際交往更加的好。

人際交往,誰也不能説誰好誰不好,都是從起跑線開始,可是,當你讀了這本書之後,你就是比別人先跑出了幾步,遠遠的甩開了別人,成為一名交際高手,最終取得人生的成功!

全書共有大約130個章節,每一個章節的名字都是令人驚歎的,比如:不把別人比下去,不被別人才下去;風光絕不可佔盡,宜分他人一杯羹;適當的隨聲附和,讓交流更加流暢……這些都是書中寫到的`,隨便挑一個出來,都能看的很精彩。

現在的我們正是學習的時候,可學習並不是只是學書上的知識,還有生活上,心理上,生理上的知識,在這段學習的過程當中,必定是沒有很快樂的,可是,當我們以後長大之後,也會像大人一樣,知道讀書是怎樣的有用,所以,學習雖苦,但沒有比生活更苦,加油!讓未來的我們,被千萬人崇拜吧!

讀心理學有感2

理學領域有哪些事實,是人們不願相信的。

1.焦點效應與透明度錯覺:我們往往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並且直覺地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

這可能造成對於他人行為的過分解讀,而理解這一點可以幫助自己緩解不利情緒,要清楚你所表現出來的尷尬或緊張別人很可能並未察覺。

2.預測誤差:我們常常低估我們完成一項任務的時間;也常常高估情緒事件的持續性影響。

這意味着我們對自我的認識是有侷限性的,想要準確預測行為最好參考過去在相似情境下的行為,不能僅憑臆想。我們有較完善的心理免疫機制,使得重大事件帶給我們情緒的影響很可能比我們曾以為的要輕微得多。

3.自我服務歸因:把好的結果歸因於自己,而把壞的結果歸因於其他。

就像當我們獲得成功的時候,我們常會將原因歸於我們超乎尋常的才智和品德;但當我們失敗時,我們會覺得自己的失誤是普遍發生在其他人身上的。

這能夠保護人們免受抑鬱,幫助緩解壓力,並讓我們認為自己比真實的`更優秀,激發我們努力去自我實現。但過分地高看自己就顯得狂妄和傲慢了,而與之所對應的謙卑,並不是看輕自己,而更像是不太在意自己,一方面讓人們為自己的專長而欣喜,另一方面也真誠地認可他人的專長。

4.自我妨礙:我們會通過設置障礙來阻撓自己獲得成功。這個行為看上去是自己拆自己的台,但其實自我妨礙並不是為了破壞自我而是保護自我。

因為害怕失敗,我們可能在任務剛開始時不好好幹,以此不讓自己產生過高的期望;因為害怕失敗,我們在關係到自己形象的困難任務中不盡全力。盡全力失敗了比因耽擱而失敗更令人泄氣,如果在重重阻礙下我們竟然成功了,那對自己的信任會更加堅固;而如果失敗了也不會因此懷疑自己的天賦和能力,自己的自尊也不會受到損害。

5.錯覺思維:我們常常在隨機事件中找規律,當我們期待發現某種重要聯繫時,我們很容易將隨機事件聯繫起來,以此來支持自己的信念。

假如我們相信事件相互關聯,我們更可能會更注意某些支持性的證據。就像答主高中時每當體育課因為下雨取消就會記憶深刻,那時候我甚至總結出了體育課那天多半會下雨的經驗,現在想想體育課和下雨之間當然沒什麼聯繫。

而這種將隨機事件建立聯繫的行為往往容易讓我們產生一種控制錯覺,認為各種隨機事件受我們的影響。這種控制感會讓人很爽,但它也能讓你沉迷在小概率事件的謎之自信中,比如賭博。

我認為,這些內隱的思維習慣是中性的,沒有好壞之説,能適應當時的環境就是有利的,能在進化中被篩選出來就説明它有它存在的生物意義。很多時候用自我意識去幹涉這些習慣並不一定有利,但能瞭解這些習慣確實能幫助我們提升生活體驗。

讀心理學有感3

心理學的流派非常之多,除了因為是一門流行且有用的學科外,也跟心理學自身太過複雜,可驗證性的標準較難清晰有關。社會心理學就是其中的一門學科。讀這本書最常用的表情就是瞪大眼睛,因為忽然發現某個現象原來並不是表面那樣簡單,而是有深層次的原因,就像我們雖然可以熟練操作並使用電腦,但對電路板、硬件、操作系統之間的互動往往一竅不通。

這本書提供的概念非常多,每一個都能帶人走進一扇新的大門,認識一個全新的自己。列舉概念是個好方法,但活學活用或許更有趣,下面就試着用案例來分析一下,不一定準確,但至少有了思考,就是一點點進步吧。

情景概述

鬧鐘響第一次,這是前一晚小紅特意怕遲到提早設置的鬧鐘,稍微早了些。然而她按掉鬧鐘後並沒有及時起來,她想,第一遍就起完全不是我的風格嘛,再重複響鈴時候起牀也還來得及。於是她睡着了,第二遍響鈴重複了第一次。第三次的時候,忽然發現已經比平時晚了20分鐘,鐵定會遲到了。於是她坐起來又躺下了,反正也遲到了,乾脆請假不要去了,好好在家休息一下。

於是她發微信給領導編了個謊言説自己有點難受,想要請假,領導過了一陣子回了一句好。但她忽然發現自己真的有點難受,她感覺自己請假請的非常正確。她看了一會兒宮鬥劇,半道單位有同事打電話問一些公事,她忽然非常生氣,認為對方在刺探自己是不是真的生病了,於是很不爽。

她明天會參加一個小考試,今天空出一天來,正好應該背書。但她覺得時間還早,所以開始追劇刷手機。到了晚上她發現時間過去了,感覺很懊惱,但想了想,算了還不如安安心心的玩,省的玩一半學一半也沒有什麼用處。於是整整一天一眼書都沒有看。

第二天她去上班,總覺得別人在用異樣的眼光看着她,所以她開始做出一副忙碌並且理直氣壯的樣子開始工作,並且在與別人溝通的時候使用特別斬釘截鐵的態度。於是在一個項目風險預判中,她做了一個魯莽的判斷認為自己可以HOLD住。當團隊成員對此提出異議的時候,她堅信自己是對的並且認為對方挑戰了她的權威,所以態度很不好。但一個小時後,小紅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問題,向同事道歉。

下午她參加了考試,有一些題不會,她想,果然不出所料,肯定過不了,即使看書也不會看到這些題目的。

分析與思考

1、小紅沒有起牀,是因為她自己非常懶惰。這個判斷對嗎?

判斷小紅沒有起牀上班,是由於懶惰,這是內部歸因,也是人們通常最容易做出的判斷。但忽略了外部歸因,首先小紅因為要面對考試和項目管理,可能有很大壓力導致了失眠。其次小紅很久在長時間的壓力狀態下工作,連續幾個禮拜加班,身體和精神都已經到了極限。所以在分析一件事的時候,不要輕易的給別人定性,要學會內外因一同分析。

2、小紅撒謊後對同事正常電話溝通的牴觸情緒是哪裏來的?

當時小紅是在看宮鬥劇的中途發生,宮鬥劇基本都是在各種陰謀,笑裏藏刀,挖坑之類的情節中打轉。小紅本身請假就有一些心虛,對於同事的來電有本能的防禦心態。而且環境對於她的判斷有很微妙的影響,這樣就讓小紅在當時的情形下,變的敏感多疑,把一通正常的電話想象成了一種試探。

3、小紅對於考試沒過認為看書也不行是什麼心理現象?

這是一種認知失調。小紅由於沒有時間準備考試,對考試存在畏懼感。越畏懼,就越想逃避,以便後續失敗的時候可以給自己找到藉口。對努力可以帶來成功的合理化的反面認識,就是不努力就會失敗,但不努力如果不是因為自身的原因,是客觀條件導致的,那麼這種失敗就不是很難接受的事實。

4、小紅為什麼撒完謊後真的感覺自己很不舒服?

也是認知失調的`一種表現形式,因為小紅認為自己有積極正面的形象,但是撒謊這件事會讓她感受到自己沒有想象中那麼積極正面,所以她的身體開始自我覺知,試圖將行為合理化。生活中經常見到這種現象,甚至有時候還會有比較神奇的情況發生。

5、小紅當時為什麼激烈的堅持自己的觀點?

外顯態度是小紅與同事的判斷意見不同。但內隱態度是小紅來上班後,由於耽誤了一天的工作,有着強自尊心態的她,開始用一種防衞的姿態對待同事的意見,這屬於內隱態度。所以本來是工作的討論,升級成為印象管理,小紅產生了固着心態,就是我們常説的,對事和對人的分別。但小紅通過內省調整了自我認知,及時的發現了自己的問題,調整了心態用客觀的角度來面對建議。也就是説,她意識到了自己對這個行為的基本歸因錯誤。

那麼,做出了以上的分析,我們應該可以給小紅提出一些建議:

1、正視自己的內心,不要通過客觀原因去逃避。比如小紅不想去工作,那麼完全可以正視自己的這個念頭,頭一天晚上就決定給自己放一天假休息,這樣能避免後續很多不妥當的行為發生。

2、在工作方面,保持對事不對人的客觀態度,避免因為高自尊對行為錯誤歸因,導致做出錯誤的判斷。

3、正確評價自己,不能因為休息了一天就對自己的工作能力產生不安全感,不要受外因影響太多,要維持自己基本的判斷和信念。懷疑時,仔細分析自己周圍是不是有什麼隱性因素在影響自己的判斷,多用同理心去溝通。

最近事情太多,這篇讀書筆記質量並不那麼高。(這一句可以劃掉,因為這種原因的定義屬於外部歸因,其實應該使用內部歸因認識到自己就是有一定的鬆懈態度)。忽然感覺心理學是讓人無所遁形的照妖鏡,能逼出骨子裏的小我來,真是痛並快樂着的一件事啊。

讀心理學有感4

《兒童教育心理學》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著作。本書中提出了關於人的自卑感的理論。他認為人的人格結構形成於童年期,要解決人格心理問題必須從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幫助兒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兒童的首要和核心問題。阿德勒反覆強調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兒童培養和建立獨立、自信、勇敢、不懼困難的品質和積極與他人、集體合作的能力。

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易懂且便於操作,適合教師和家長閲讀學習。對於教育兒童有很大的幫助。兒童所有的活動都是他整體生活和整體人格的外顯,不瞭解行為中隱含的生活背景就無法理解他所做的事。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人格的統一性。懲罰對兒童來説一般是弊大於利。錯誤目標的確定通常緣於錯誤的判斷。兒童獲得印象的強度和方式,並不取決於客觀事實或情況,而取決於兒童看待和判斷事實或情境的方式。

懲罰之後加劇孩子對學校的厭惡感。除了人格的統一性外,人性另一個重要的心理事實是人們對優越感和成功的追求。如果我們不感到自卑或自我感覺處於“下游”狀態,我們就不會有超越當下的願望。優越感與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現象的兩個方面。

心理健康的孩子會把自己對優越感的追求轉變為前進的動力。學校是在為社會而不是在為自己培養學生。懶惰的兒童其實正在享受懶惰的好處。他們不需要揹負別人對他的期望,不需要努力,總表現出一副無所謂和懶散的樣子,他即使沒什麼好成績,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們的諒解。他的懶惰使他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最起碼他的父母要為他操心。

簡單來説,懶惰是那些缺乏自信心的人的一種自我保護屏障,但同時也阻礙了他們努力不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即使是最嚴厲的懲罰也無法使一個懶惰的兒童勤快起來。只有友好的啟發、積極的鼓勵才能增強他們的勇氣,才能使他們完全康復。自卑情結是指一種過度的自卑感,它促使人去需求唾手可得的補償和富有欺騙性的滿足。同時,這種自卑情結放大困難,消解勇氣,從而將通往成功的道路堵死。

一個人尋求超越他人的方式如果不是建立自己的成就而是貶低他人,那麼他就是怯懦者。教育者必須加強兒童之間的友好感情,教育他們即使別人因為做錯了事而得分較低也不要蔑視他們。否則,孩子很容易形成自卑情結,喪失生活的勇氣。

兒童的發展既不是由天賦決定,也不是由客觀環境決定;兒童對客觀事實的.看法和他們與客觀現實的關係才是兒童發展的決定因素。成人不要期望兒童不犯錯,不要期望他們按照成人成熟的理智來行動,而要意識到,兒童在理解自身的處境時會經常犯錯。

過於挑剔和嚴厲容易使孩子喪失勇氣,而過於温和和溺愛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賴心理。教育的目的必然是社會性的。社會情感讓個體感受到一種安全感,同時這種安全感支撐着他的全部生活。只有當我們把社會和他人的權利考慮在內時,道德觀念才會出現,也才具有意義。

那些習慣於把世界分為相互對立的兩個部分的成人,其思維方式仍然保留着兒童時期的特點。造成兒童在學校失敗的原因,不僅僅是學校教育體系的無效,還有兒童準備上的缺失與不充分。有些孩子遭受失敗後反而大受鼓舞,而有些孩子則會一蹶不振,對於這種因失敗而灰心喪氣的孩子應不斷進行鼓舞和激勵,對他們要温和、耐心和寬容。要讓每個孩子形成這樣一種印象: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要活的有價值。對於孩子的教育,家長或教師決不能有半點灰心喪氣。父母可以糾正學校教育的不足,教師則可以彌補家庭教育的缺陷。

教師即使有充足的理由也絕不應該指責家長。直接指出他們過去的錯誤,這於事無補。切記不可教條式的和他們説話,即便是提建議,也不應該用命令的語氣,而儘量用“可能,也許或你可以嘗試一下”等建議性的口吻。完全沒有必要去證明誰正確或顯示出自己的優越,關鍵在於找出一個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孩子。

這本書令我喜歡的原因是它沒有枯燥的專業術語,語言平實。而且充滿着健康的氣息,不似弗洛伊德悲觀的情緒。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對於我們教師來説,瞭解學生是非常必要的。作為一名教師,必須瞭解心理學。這本書是經典之作。

讀心理學有感5

今天開始學習心理學知識,讀到心理學發展簡史的時候頗有一些感觸。

如果説真正的心理學知識是一個完整的人,那麼我看到的就是肢體的碎片,扭曲變形的內臟,一地雞毛。當然,有些組織的部分還是比較完好的,但這些碎片呆在一起不停地互相吵鬧,沒個消停。往往都是後代否定前人,或是同代人之間的互相否定。

本該是研究人的心理的嚴肅的重要的知識,而現在呈現於我面前的卻是一團亂麻。

有些研究的思路其實是很好的。比如祖師爺馮特,運用讓被試者在實驗室中自我觀察的方法進行研究。我沒想到會在普通的知識中看到這樣的真知灼見,但遺憾的是馮特的這種方法被後世已經基本否決。

同時代的美國人華生,以人的身體對外在刺激的反應為研究對象,認為這些反應“不外是肌肉的收縮和腺體的分泌。”這也是真知灼見,是把人當做機器來研究。但我很不解的是,華生非常反對馮特的構造心理學。兩者矛盾嗎?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個問題而已。華生的這種狹隘讓我感受到他的無意識,當然,華生也是一個代表。大多數的人都是這樣,只要自己認定了一個道理,就盲目地去反對與之相反的理論,而不去考慮兩者的兼容互補性。似組詞

以上兩個人物屬於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他們的理論我覺得還是有價值的。而到了20世紀50、60年代往後,心理學的.發展出現了巨大的倒退。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以羅傑斯和馬斯洛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這個學説認為人有自我的純主觀意識,只要有適當的環境,人就會努力去實現自我、完善自我。該學説反對生物還原論和機械決定論。

一開始我想説這個學説是垃圾,後來想想這是太抬高它了,實際上這根本就是心靈的毒藥。羅傑斯和馬斯洛該好好看看前人的書,比如帕斯卡爾,馬可奧勒留之類。這樣的理論,根本無法用差勁來形容。當然另一方面,也許大眾需要的正是這個。

當代還有一個著名的流派叫生理心理學,那一大串定義我看都看不懂,裏面把眾多的名詞和領域集中在一起,非常混亂。誠實守信

由此可見心理學發展的倒退,而人類的文化大概也是這樣倒退的。從創始的清晰,到後代的不斷反對,不斷提出新觀點,然後不斷把各種不相干的東西混雜在一起。亂作一團。

這就是“人”,反對、重建,反對、重建,但全是碎片,全是混亂。以目前的這種情況,所謂“心理學”還會發展嗎?人類的知識還會發展嗎?等待它們的,只有毀滅。它們不僅無生命,而且畸形,早晚會嚥下最後一口氣,或毀於一旦。涅槃,即是如此,只有把舊有的全部毀掉,新的才能有土壤和空間生長出來。

讀心理學有感6

快樂是什麼?每個人都在追求快樂,人生的根本意義在於追求快樂,但是我們好多人的現實情況卻是深陷於煩惱之中不可自拔。什麼樣的生活才算真正的生活?什麼是快樂的智慧?如何保持健全的心靈?怎樣增添生活的樂趣?帶着這些疑問,我翻開了《快樂心理學》。我相信我一定會找到很多關於快樂的祕密。我做了如下的摘錄。

1、人生有悲有喜,在我們快樂的時候就要忘我的投入並且把這種快樂帶給別人,以至於因為我們的存在,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一些。

2、快樂就像一隻蝴蝶,你若伸手去捉它,往往會落空;但如果你靜靜地坐下來,它反而會在你身上停留。

3、所謂的死衚衕不過是一條街的拐角,走出這個拐角,又是一片海闊天空了。

4、快樂的時候,看問題的角度也更加清晰明確,不至於被一些失望、焦躁。恐懼等負面情緒引起的盲點所遮掩,快樂就像戴在心靈上的一副眼鏡,能讓你透過迷霧般的表象,看清事物的本質。

5、不是世界虧欠了我們什麼,而是我們自己虧欠了自己因為我們不停地對自己説一些消極的東西讓自己無法積極地面對生活。

6、每一天都是上帝送給我們的禮物,一天有24小時,在這24小時了,你可能把大部分的時間都分給你忙碌的'工作,但一定不要忘記留給自己10分鐘用來發呆,用來放鬆,思考生活的真諦。

7、辯論是一時的,朋友卻是永遠的,花朵早晚都會凋謝,留下的餘香卻能長存心底。

9、快樂處世法——謙虛,不要吹噓,對別人耐心一點,榜樣勝過説教。

10、快樂就是抓住離自己最近的東西;未來的還在未來,我們能掌握的只有現在,而現在的時光也如沙漏般一點一滴的溜走,每一份每一秒都是我們現在人生裏最黃金的時刻,你可能聽膩了這句話:過程永遠比結果重要。但這句話卻是實實在在的真理。

人生不會永遠一帆風順,尤其是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裏。有工作的困惑、家庭的煩惱,甚至疾病的困擾。但這都是生活的一面。生活還有另一面,就像一枚硬幣一樣當它掉在地上,你只能看到它的一面,只有當你把它撿起來的時候你才能看到另一面。

快樂只需一句話:活在當下!如果你抱着這樣的態度對待生活和工作,那麼你會發現,工作的效率會高起來,生活的節奏會慢下來,而你自己,會快樂起來!

讀心理學有感7

合上書,難免有些思緒萬千,真的,這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感覺。想一想畢業已經二十多年了,當重拾《教育心理學》時,我突然發現自己對教育心理學的掌握竟是那樣的薄弱,似乎都有些陌生了,不僅僅是從量上掌握不足,從質的提高上更是難以提起。再加上我們學校正在進行課堂教學改革——靈動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更加讓我感覺到自己能量上的不足。的確,加強教育心理學的學習,彌補這麼多年的不足,是提高修養的捷徑之一。

總的來説,這本書用一定的篇幅講述了學習教育心理學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的有關知識,似乎有些枯燥乏味,但往後閲讀就會發現其內容還是緊密結合了中國小實際,不僅解決了學生的心理,實際上也解決了老師的部分心理問題;不光是解決了教育教學問題,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似乎也涉及到了一定生活問題、道德修養。

寫至此,我不得不説一些題外話,説一説自己的從教之路:

一是以前我講究的是如何教好,如何上好,於是,才能往往發揮到極限,又是唱又是跳,又是畫畫又是講故事,聲情並茂,聲淚俱下。愣是靠自己的表演吸引着學生的目光。問題是表演一旦不被認可,那麻煩可就大了去了。

二是我怎麼講已經編寫好了教案,設計好了計劃,一切都按部就班,學生就這般讓老師牽着鼻子,認真的走完四十分鐘。問題是人人都願意被牽着鼻子嗎?一旦有走神兒的出現,我的威嚴就會發揮得淋漓盡致,往往許多人就會被逼上梁山,説是我要學,實際往往會變成要我學。

三是《教育學》上講究的是學生為主體,老師為引導,實際上學生心中有多少疑問,他們的層次如何,我很少去備學生,一堂課下來,主體到底動了多少?到底調動了他們多少積極性?仔細體會其中之味 ,似乎有點皇上不急太監急的味道。

四是很是辛苦。課堂上疲憊不堪,課後大量習題伺候,學生寫的是人困馬乏,我也改的筋疲力盡。提高是提高了,但靠的是加班加點,靠的是犧牲自己和學生休息鍛鍊的時間,是以知識為本位,分數為本位的“高污染,高消耗”的教育。這種情況下,並沒有考慮我和學生的'身心健康。

通過本次的讀書學習,針對自己在教學中的弊病,我深深地明白了,心理教育是培養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質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機能,充分發揮其心理潛能,促進個性發展的教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構建相互作用的社會活動過程。作為教師不僅僅是要傳道、授業、解惑,不僅僅是將幾道題,寫幾個字,更要注重學生心理方面的發展變化,深入學生內心深處,與學生交朋友,仔仔細細地全面的瞭解學生,這樣才能做學生的貼心人,才能不怨天尤人,自己的教學思想才能在學生的內心深處發芽、長葉、開花、結果,才能全面地掌握學生認識過程的規律和年齡特徵,才能選擇適當的教材,採取相應的措施,才能使“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等教育理論落在實處,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正正經經地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時我也明白了,心理的發展變化往往會影響學生的情緒,也會影響教師自己的情緒。尤其是面對後進生的時候,我們的心裏往往會失衡,我們的語言往往會表達的尖酸刻薄。先拋開自己這方面的修養不説,作為教師要明白自己情緒背後有沒有過度的期待,如果有,必然會影響自己在教學中的表現。俗話説:“欲速而不達”就是這個理。因此,老師必須耐心的想一想,自己的所想所作是否有利於是想自己的教學思想,是否有利於知識的傳授,如果自己的心理並不健康,我們就得努力使自己走出精神的牢獄,做傷痛的終結者。要不然,自己心裏的問題都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又如何去面對心理並不成熟的孩子呢?這就使我不由得想起了趙本山所表演的那個小品,諷刺一些人自己心裏就有病,反而給別人看心理,裝模作樣的去做心理醫生,結果,沒把別人的病看好,反而使自己昏厥於地,讓人貽笑大方。

因此,在以後的日子裏,我一定要在處理班級事務時,做到時不走極端,情緒上不大起大落,不在個人的利益上斤斤計較,從而使自己心態平和,使自己懂法知法,進而就會高高興興上班去,快快樂樂回家來。在人與人之間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氛圍。我一定要用心去聽孩子的苦衷,去接納孩子的感受,不輕易去否定孩子的感受,絕不輕易的下結論,俯下身子,去理解和明確孩子的感受,注意自己的言行,協助孩子表達內心的感受,幫助孩子疏導不良情緒。使每一個孩子充滿快樂、充滿激情、充滿陽光、進一步提高自己教學的主導性、針對性,主動而科學地駕馭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一步豐富教學藝術。有一句話説得好:用你的眼睛去發現美,你就會發現許多。話又説回來,如果你用眼睛去發現醜,那麼你的心靈就會被灰塵矇蔽。

當然,學生的心理變化更是千變萬化,百人百性。由於他們的天真、敏感、好奇、心智不成熟,他們還不會找到合適的途徑來調節自己的心理,還找不到合適的途徑來發泄自己由心理所產生的負面情緒,所以更需要來自老師的關心,更需要合理的疏導。否則,他們由心理所產生的負面情緒往往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生活、交友一系列息息相關的事情。孩子就算是沒有影響他們的學習,但心理上的情緒久而久之也會結成一定的疙瘩,造成這樣那樣的心理疾病,就算是重點大學畢業畢業,但心理上的陰影也會伴其一生,從這一點上來説,能算是一個合格的學生嗎?

事實證明,自從讀了這本書後,我在靈動課堂的實踐中也有不少的收穫,對我校在靈動課堂所實施的一些新的做法找到了一定的理論依據。就拿最近的一件事來説吧:我班有一位學生叫王宇豪,學習的積極性並不高,即使要到講台做展示,也總是哼哼唧唧,詞不達意。以前我總是與其家長聯繫,夾七夾八地訴説一通。然而就在最近的一次打飯時,我與孩子們一起排隊,唯有王宇豪同學將勺子遞到我的手上,讓我先打。對於他的這種做法,我在與家長聯繫時,反覆地肯定孩子懂事,有禮貌。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沒想到王宇豪變了。從此,他總是積極地參與班級的一些事務,包括髮言,幫助同學。他的成績也是一路飆升。究其因,我想這應該是孩子心理上起了變化,我的一句簡單的話與往日對他的否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的肯定觸動了他心裏那一塊温柔,開啟了他追求進步之門,讓孩子由被動走向了主動。可見,一句話能把人説笑,一句話能把人説跳就是這個理!學習教育心理學,掌握孩子心理真的如同我們中醫上的治病,痛在頭上,也許病因在腳上;痛在腳上,也許病因在腰啊!

總的來説,在以後的日子裏,我還要繼續閲讀不同版本的教育心理學,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質,進一步深入學生,掌握孩子品德形成的規律以及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形成的心理特點,正確把握適當有效的評價,不斷健全孩子的人格,促進他們的心智發展,為我校在靈動課堂教學的模式中發揮出自己應有的力量!

讀心理學有感8

人際交往也稱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關係。人際交往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反映着人們尋求滿足需要的心理狀態。從動態講,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一切直接或間接的相互作用,但都超不出信息溝通與物質交換的範圍;從靜態講,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動態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聯繫。據估計,大學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餘時間中有70%左右用於人際交往。有的人對成功人士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為85%的成功人士與良好的人際關係有關。因此,人際交往對大學生起着重要作用。

經過一個學期的對人際關係心理學的學習,讓我學會了以前似懂非懂的許多理論。讓我懂得了許多在社會中的處事與為人。人際關係心理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它值得我們去認真研讀,認真專研。現代社會,紛繁複雜、瞬息萬變,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與他人進行溝通和交往。我們要想從波詭雲譎的人生之海中,繞過波濤洶湧的暗流,駛過錯綜複雜的險灘,尋找一個指引人生航向的指南針,我們就必須學習和掌握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具有了解他人心理變化與動向的本領,具有認清環境和辨別他人的能力,從而擺脱無所適從的困惑,使我們能在風雲突變之際,能從容地讓心靈棲息在生命的港灣。更重要的是能為我們今後取得成功和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書嘗試從心理學的角度,運用心理學原理,結合實際生活事例,對為人處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心理現象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分析,並提

供了操作簡便的解決思路與方法。通過學習,我知道了人們把良好人際關係的形成與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注意階段、接觸階段、融合階段。因此,我們在與人交往時,重要的是處理好這三者之間的關係。

通過學習,我擴展了很多知識,例如,它讓我更深層次的瞭解了許多理論,如歸因理論、人際吸引理論、認知失調理論等。所謂的歸因是指一個觀察者根據外在的行為作出有關行動者或他本人的內部狀態的推論過程。就徵對這些理論講一下下我的感悟。

歸因理論包括海德的通俗心理學,該理論關鍵是,確定其他人的`穩定的、基本的心理傾向的動力;瓊斯和戴維斯的相應推論理論;凱利的因果歸因模型;韋納的成功和失敗歸因理論;羅特的控制源理論。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韋納的成敗歸因理論,韋納、弗里茲等人1971年等人敍述了對成功和失敗歸因類型,一類是歸因是內在還是外在的,另一類是進行了內外在歸因之後,觀察者還必須決定成功或失敗是穩定發生的還是不穩定發生的。當一個人把自己的成功或失敗進行歸因,毫無疑問有四種,一是努力,二是任務難度,三是運氣,四是能力。根據韋納的歸因理論來説,能力是內在的穩定性因素,任務難度是外在的穩定因素,努力是內在的不穩定因素,運氣是外在的不穩定因素。當一個人做出怎麼樣的歸因時也會影響對未來的預測,假如一個人在考試或工作失敗後,將其歸因為內部原因的話,如果他認為自己失敗的原因是自己能力不夠,那麼當他做出這樣的歸因之後,在以後的工作中,他也就再以不會努力了,相反如果把失敗的原因歸為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夠的話,他就可以奮發圖強來彌補過去的損

失。他把原因歸為外因的話,如果認為是題目難,那麼他對此更加是無能為力,但如果歸因為運氣的話,他也許還會抱試試看的態度。但不管如何去歸因,其歸因的方式對歸隱者的影響是特別大的。這久告訴了我們,當我們自己失敗或成功之後,要以一種客觀的心態去評價自己,做出正確的歸因方式,從而使得自己更深層次得以提高和進步,否則就會使我們失去前進的方向。

人際吸引又稱為人際魅力,是指個人間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歡和親和的現象,即一個人對其他人所抱的積極態度。人際吸引理論包括強化理論、相互作用論、得失理論、相等理論。其中強化理論是我影響最深的。人際關係的強化理論是以強化為核心,揭示情感強化和人際吸引之間的關係。拜恩和洛克認為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交往對象的接觸背後緊跟着懲罰,如批評、諷刺等等,那麼就會產生對對方的厭惡和反感,從而就會減弱或失去與對方交往的熱情,從而就會喪失對下一次交往的慾望和積極性,因此也就無所謂人際吸引了。反之,就會與對方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總之,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喜歡那些給予我們獎勵的人,而不喜歡導致我們情感不愉快的人。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很多很多。因此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把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只有這樣我們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才會走得更遠更好。儘管有那麼多的人際交往理論,我們都不能只看到一個理論的方式,因為在現在社會中,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很多。因此,我們必須注意自身和環境的因素,做到多種的結合,人際關係才會更好。

認知失調理論首先由費斯汀格提出。這個理論涉及有關認知元素

之間的相互關係。認知失調理論的應用範圍很廣,如用於心理治療、兒童教育、消費行為、決策等。俗話説“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真正一帆風順的日子少之又少,我們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矛盾,磕磕碰碰是家常便飯。學習認知失調理論所述的原理、對現實生活的含義以及減少失調的方法,不僅使我們增長了心理學知識,在面對環境的種種壓力和挑戰時能調整自己的心態,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和諧,不讓忿懣、焦燥、憂心等帶來嚴重的問題,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而且有助於我們處理好人際關係,改進溝通,解決衝突,創作更好的業績。

我們大學生正處於一種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髮展時期,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大學生們心理正常發展、保持個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每個人生命的主宰其實就是自己,關鍵是你要有所改變,要有強烈成功的願望,針對自己人際交往中存在的題,結合自己的個性特點,以積極的態度和行為對待人際交往,相信就一定會找到合適的方法培養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逐漸學會交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基礎,左右逢源,遊刃有餘。可見良好人際關係對我們的作用是多麼的大。良好的人際關係,只有自己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用誠實,寬容和諒解的原則,樹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體中融洽的關係,並積極向外拓展自己的交際面,不斷贏利他人和社會讚譽,獲得更好的人際交往圈,才能最終輔助人生走向成功的大道。

讀心理學有感9

幸福,有人把它編在歌裏,有人把它寫在書籍中,讀《哈佛積極心理學》有感作文1500字。美國哈佛大學把它搬進教室裏。不僅如此,沙哈爾博士講授的有關幸福的“積極心理學”還成為哈佛大學排名第一的課程,超越了長期排名第一的“經濟學原理”,這是在歷史上首次以科學來論證幸福是什麼。曹校推薦給大家的就是這本-------《哈佛積極心理學》。

書中講到,沙哈爾給哈佛學生的十條幸福忠告;講到哈佛幸福課的四個目標;通往更快樂、更幸福的門徑等等。其中,有一句話使我感觸很深。“如果星星一千年內才閃耀一次,當它閃爍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會仰望它,可正因為它每晚都閃爍在星空,所以我們認為那是種理所應當的。如果一個人把一切都當做是理所應當,那他就不會懂得感恩和珍惜,自然也就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

感受幸福的人往往心懷一種信念和動力,這種信念和動力既能夠激勵自己不斷地前進,也能夠感動和改變周圍的人。感受幸福,會讓自己與幸福的聯繫更緊密。當面對孩子那天真無邪的笑臉時,所有的煩惱也就煙消雲散了;清晨,當迎着第一縷陽光,邁着從容的腳步踏進校園時,孩子們一聲聲“老師好!”,幸福的一天開始了!

感受幸福校園

法國小説家雨果曾説過: “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有人愛我們,讀後感《讀《哈佛積極心理學》有感作文1500字》。”其實, 教師的幸福有時就是一種感動, 外界並沒有改變什麼, 只是你的內心改變了,幸福是一種感覺,在美麗的'校園裏,在和孩子們相處的每一天,在看着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自己也會感受到幸福。也為我們的校園注入了幸福的源泉!

感受幸福課堂

課堂是教師生命舞台,在電子白板整合的富有生命力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和學生們一起沉浸在課堂的氛圍中,遊動的各種各樣的魚、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的穿越、神話故事的美妙世界------這是一個美妙的世界!在這裏,老師和學生一起悲傷,一起歡樂,弗洛姆曾説: “幸福本身不是結果, 而是伴隨着力量增長的體驗。”在學生的成長與進步中, 看到學生們一個個高舉的小手,激動的小臉,教師體驗到了喜悦和收穫的幸福。

感受幸福生活

感受幸福生活,就是要以積極向上的生活信念, 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高雅的生活情趣, 從平凡的教學工作中感受生活, 享受生活, 獲得職業幸福感。以平平常常的心態, 高高興興的心情, 去幹實實在在的事情。校長的話教育的真正目的在於促進個體獲得幸福體驗, 提升幸福指數。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就是一種狀態, 一種主觀感受。沉浸於自己的工作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職業的幸福感。在付出、理解、尊重、信任中, 教師才會感悟到自己的價值, 享受到作為教師的幸福,體味到對生活和事業的摯愛, 感受到一種奮發向上、不斷前進的動力。

感受幸福,當和學生一起徜徉在美麗的校園時,我們幸福;當和他們共享一本好書時,我們幸福;當看到他們犯錯後不好意思低下頭時,我們幸福;當接到教師節他們用稚嫩的小手繪製的賀卡時,我們幸福;當看到課堂上他們一個個高舉的小手,激動的小臉時,我們幸福;我們從學生的身上體驗到教育的成就;在幸福中我們的個性得到張揚,理念得到提升,品性得到淨化,心境得到調和,讓我們都能做一個幸福的老師!

讀心理學有感10

本性生理中談到了波折,書中從波折構成的緣故原由、體現形式及品種等方面對其做了很詳細地表明和分析,波折對於所有人來説都是會遇到的。因此對於這一章節學習不僅對在實際中照舊生活中都是很有資助的。可以讓我們遇到波折時不慌不忙,用最好的措施來處理和辦理而不影響和生活。

在人羣生理這一部門中,消耗者生理這一章節對我們最有實際意義現代管理學讀後感 。本節第一點談到的便是消耗者舉動,在原先我一定認為購置者與銷售者的關係只是單純貨物交易關係。但在讀了這一節,讓我深入地瞭解到不只是這一點,實際還存在着轉達消息這一要害。提到轉達消息那就涉及到日常的辦事,要是在交易中沒有一句話,那又怎樣轉達消息。管理心理學 讀後感而且轉達消息抵消耗者舉動的研討,對開發新市場,有效分割市場,促進批發有着很大作用。因此要更加看重辦事。 羅賓斯管理學讀後感 之後又談到消耗舉動的生理影響和它的社會關係都是那麼的實際有用,讓我們增長不少知識在管理運動中,人是第一因數,面對差別民氣理運動艘反映的紛紛複雜的徵象,學校管理是社會一個縮影,它以學校管理實踐為基礎,以個別的生理、羣體生理嚮導生理和組織生理為基本的思路,針對管理實踐中的問題,論述了管理生理學的`基本理論,看重辦理實際問題,補充了相關的生理學方面的知識。對學校的管理起了積極的作用。

在人羣生理這一部門中,消耗者生理這一章節對我們最有實際意義。本節第一點談到的便是消耗者舉動,在原先我一定認為購置者與銷售者的關係只是單純貨物交易關係。但在讀了這一節,讓我深入地瞭解到不只是這一點,實際還存在着轉達消息這一要害。提到轉達消息那就涉及到日常的辦事,要是在交易中沒有一句話行政管理學讀後感 ,那又怎樣轉達消息。而且轉達消息抵消耗者舉動的研討,對開發新市場,有效分割市場,促

我以為在《管理生理學》中,相同是一個十分緊張的環節。管理心理學 讀後感相同:指在管理中產生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或羣體,經過一定的聯結渠道,傳遞和交換各自的意見、觀點、思想、情緒與願望,從而達到相互瞭解、相互認知的過程。而人與人的相同有着許多特殊性:主要是經過言語來舉行的;不僅限於信息的交流,而且包羅情緒、思想、態度、觀點等的交流;交流動機、目的、態度等生理要素有着緊張的意義;會呈現特殊的相同停滯。

讀心理學有感11

大學時期,曾經因為接觸了心理學這門學科而有些着迷,一個不經意中,在網上看見了這本名為《管理中的心理學》一書,頓時勾起了我翻閲的熱情。

人由於先天因素、後天社會生活及所受教育不同,他們的心理也各有特點,人的心理是複雜的,又是多變的,而且還具有鎖閉性的特點,即心靈深處的東西往往都是不輕易表露在外。想到這些,對本書的渴望又得以加深。甚至細細品讀時,不禁讓自己也身陷書中。這是怎樣的一本書?它把為人、為管理者的心裏狀態分析得如此透徹,更是用了淺顯易懂的語言教會了我如何去做一個工作者。讀罷此書,感覺受益匪淺。

作為一個工作者,這本書教會了我怎麼樣對待自己的工作、生活。它告訴我們,無論人處在何種環境中,都應該懷着一份感恩的心,善待自己的工作、同事。對工作要盡職盡責,要充滿信心與激情,要把工作看成自己的事情來做,要做細、做紮實工作,要從小事開始幹好工作,不能好高騖遠,要有謙虛的態度等等,這些既給我們講了做人的道理,也讓我明白了工作的內涵。工作就是賦予激情與充滿信心,工作就是感恩與責任。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大長今作為一名成功女性所表現出的自信、堅忍不拔以及與困難抗爭到底的堅持。同時也讓我明白了現代管理更多的是需要理解與支持,無論是作為一個管理者還是一

個工作者,因為你在工作中都會擔當不同的'角色,都在表演者與觀眾這兩個角色之間周旋,只是看自己如何正確地扮演好當前的角色。

看罷此書,讓我也明白一個道理:世間萬事,最難讀懂的就是人的心。作為一個管理者,其實主要就是對人的管理,在這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只有擺正自己的位置,平靜自己的心理,才能正確看待人和事,也才能做到管理的遊刃有餘,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管理者。

讀心理學有感12

如何藉助肢體語言強化自身優雅的社會魅力,激起對方良好的社交心理反應,就需要我們完美的運用相關心理學的互動策略。在沒有看過《社交禮儀中的心理學》之前,我一直都不曾注意過,在社交活動中,往往人的一舉手一抬足,都會影響到別人對你的印象。

讀過之後,我才覺得受益匪淺,才深切的體會到,社交心理學——也是一門藝術!一般,人們都會説笑臉相迎,能夠加多一點印象分,但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才知道,握手,其實才是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就如第一章印象整飾術:禮儀第一修煉中提到——“握手:傳遞手心的温暖與友好。握手已經是現在最通行的相見禮節,是表現友好的一種方式。與陌生人初次見面,人們大都會重視着裝和微笑,但據調查指出,握手能夠對人的第一印象起決定作用,因為人類能夠對來自內在或者外在的刺激作出更強烈更敏鋭的反應。

而握手,也不僅僅是簡單的兩隻手我在一起而已,同樣也要講究技巧,最重要的是要掌握握手的標準姿勢:行禮時行至距握手對象約1米處,雙腿立正,上身略向前傾,伸出右手,四指併攏,拇指張開與對方相握。握手時應用力適度,上下稍許晃動三四次,隨後鬆開手,恢復原狀。

握手的同時面帶微笑,則更能讓人更具魅力,微笑,也是一門藝術。而從微笑中,也能夠分析在社交活動中的一些心理。書中提到:“美國加州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南希博士做了一個實驗,他讓兩百多名實驗者看了一些表情各異的男性和女性的照片,之後讓他們對這些表情和人物魅力進行評判。女性笑得更多,因為她們天生扮演着哺育者和安撫者的角色。

結果發現,沒有面帶微笑的女性大都被認為是心情不高興,而男性表情嚴肅、面無微笑卻被認為是比較有權威感。由此可見,女性生來就笑得更多,而且人們潛意識裏要求她們笑得更多。要想和別人的.交往有積極的效果,使自己更具魅力,女性應當笑得更多。”除此之外,書中還提到了如何打招呼才能為自己的談吐加分、如何坐立行走才能展示優雅、如何恰當裝飾才能讓儀容賞心悦目等等;以及通過怎樣的身體語言來恰到好處的傳遞情感……

由此也可見,社交活動中的任何一個細微之處,都與心理學緊緊掛鈎。讀過這本書之後,我才知道,只有很好的學會社交禮儀中的心理學,從社交活動中的每一個細微之處出發,完美地引用社交禮儀心理學,恰到好處的藉助身體語言等相關心理學互動策略,才能夠更好的展示自身魅力,在社交活動中,愉悦自己,也愉悦他人……

讀心理學有感13

印象中的心理學書籍通常會給人“枯燥無味,深奧抽象”之感。可是讀完本書卻讓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彷彿自己與作者進行了一次心靈的對話。

書中一開始的時候就提到了教育的關鍵在於教師,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響着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和成長。可見,我們的工作是註定與孩子們緊密相連的。讓孩子快樂、幸福、健康地成長是我們每個老師不容倦怠的工作。

合上書的最後一頁,書封面上那幾句極富感染力的話語仍然在我耳邊回想着:“教育的本質是心靈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多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是呀,這樣的話語讓我們每一個做教師都知道了要想真正教育好孩子,搞好教學,一定得了解、懂得心理學,就要掌握、應用好心理學。一個真正懂得心理學的教師,定能夠洞察學生的心裏,感知孩子的心裏,讓孩子從心底喜歡你。作為教師,長期以來,社會對教師一味強調風險、責任,相對忽視了他們作為一個平凡人的需要、獲得,這也是造成教師壓力增大從而產生心理問題的一大原因,所以,我們要不斷的增強職業認同感,從內心深處認識到: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它不僅關乎教師自身的`未來發展,對學生未來的影響更是長遠而不可逆轉的,因此,它是一個非常有價值、有意義,並能夠從中找到樂趣的職業。所謂幸福感,它是一種樂觀的態度,培養自身的幸福感,就是要學會多看看身邊的快樂滿足的事,學會腳踏實地追求切近的目標。

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自我的心理教師,要善於自我診斷、自我調節、自我保健,自我積極心理暗示,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每個教師都在一自己的情感、意志、認知特徵和個性特點等時刻影響、教育着學生,也就是説,出現在學生面前的是一個立體的師表形象。在學生的心靈裏,教師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燦爛的陽光,教師的人格魅力乃至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時時刻刻起着言傳神教、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要時時刻刻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人和人的交往只有真心才能長久,教師和學生也不例外,一個教師課講得很好,但是他的學生未必就學的很好,心理學揭示的規律告訴我們,愉悦的情感體驗可以是學生感知敏鋭、思想活躍,積極向上。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説的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學生在情感上比較親近老師時,多老師傳授的知識才會樂意接受。由此可見,教學是否成功離不開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

一個懂得心理學的教師定能洞察學生的心理,真正感知學生的心理變化,感知學生到底需要什麼,具體知道學生為什麼喜歡聽你的課,並能讓學生從心底裏感到舒服,很自在,讓學生學的很自信,很有成就感。那教師想要的結果自然而然就會出現。

讀心理學有感14

或許是在學校兼任了心理諮詢師的緣故,很長一段時間裏,對於心理活動、行為活動會特別好奇,也會特別想要研讀關於心理學的書籍,在家鄉温暖的閒暇時光,拿起剛買的《怪誕心理學》開始細細品讀。

《怪誕心理學》,英文書名是Quirkology,Quirk,翻譯為中文有“巧合”之意。是被譽為“英國大眾心理學傳播第一教授”頭銜的著名心理學教授理查德·懷斯曼(Richard Wiseman)著作,個人很喜歡的一位心理學家。

書中通過一些人們在生活中所經歷的一些案例和一些看起來很詭異、荒誕,但卻很無聊的小實驗,從而剖析出一個個你可能比較關心的心理現象,比如全世界最好笑的笑話是什麼?為什麼有些人竟然會回憶起不曾發生過的事情?為什麼女性駕駛員更容易超速行駛?夏天出生的人和冬天出生的人誰的運氣更好一些?真心的笑容和虛假的笑容都打着哪些難以掩飾的烙印?

“相信別人,不過別忘了切牌”,書中第二章節的標題,整本書,最觸動我個人的也是這句話,講述的是撒謊與欺騙的心理學觀點。比如,如果一個説謊者信誓旦旦,又冷靜又沉着,那應該怎樣發現破綻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懷斯曼仔細研究了説謊者與真話者的區別,並得出一個另類的結論,判斷是否説謊的標準並不在於説謊者的行為舉止,而在於遣詞造句。懷斯曼發現,説謊者的話往往沒有真話者那麼多,提供的細節更少。原因可能在於,外在的行為舉止是比較容易控制的,但要控制遣詞造句和説話方式則要困難的多。

閲讀時我不禁和孩子們的某些言行對上了號,我任教的班上有個聰明卻很調皮的小男孩,成績異常優秀,但他自我管理方面有些欠缺,一次上課前,我收到學習委員遞上的一張記錄條,紙張上工工整整的寫了“李德餘未交作業”,在詢問他的過程中,他眼睛不停往左上瞟,眼珠不停打轉,講話支支吾吾,毫無邏輯,經反覆詢問,可愛的孩子滿臉通紅,小手攥緊,這些種種表現都表明他在説謊,經過我耐心開導,問清不交作業的.原因,並讓他利用學習時間補上,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是犯錯要勇於承認並改正。

謊言更多是通過語言來判斷,因為語言的邏輯層次高,使得人們對於語言的即時控制力不如對於自己的表情來得容易吧。而暗示告訴我們,當你選擇相信一件事情的時候,和事情的真相都沒有關係了,以至於當真相被披露的時候人們更加無法相信。畢竟自我否定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之一了。所以我們才要培養自己判斷真相的能力與接受真相的能力吧。

看完這本書,對於它,我無法給予出好與壞的評價,但卻有它獨特的説不出的魅力。這本書不僅僅告訴你一些你聞所未聞的知識,還可以改變你無數的思維方式。無論是對於謊言的識別,還是有關世界上為何有那麼多巧合,甚至是如何打造完美的搭訕之詞和徵友廣告,在這本書裏都被討論得淋漓盡致。這其實也是心理學的魅力所在吧!

讀心理學有感15

今天的社會日新月異,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世界隨着互聯網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小,而人們面臨的諸如家庭關係、工作關係、社會關係及恐懼、焦慮、抑鬱、擔憂、自卑等心理問題卻越來越多,這些問題的凸顯使人們的心理與身體健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關注與瞭解我們自身的心理與心理學的知識是我們教師十分有必要的。寒假中我閲讀了邢羣麟、楊英著的《生活中的心理學》(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xx)一書,收穫與感悟良多。

讀完《生活中的心理學》一書,讓我瞭解到日常生活中,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受心理活動的影響與制約,懂得運用心理學管理自己,我們的生活才會幸福。比如,我們可以利用奇妙的心理暗示對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種影響,幫助我們克服不良的情緒,建立良好的意志。暗示作用,在本質上就是用別人的智能,影響是指取代自己的思維和判斷,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很少能被暗示者意識到。暗示分為他暗示與自暗示。這種心理暗示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我們可以利用它的積極面為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服務。如我們早晨醒來由於睡眠不好而眼圈發黑、精神不振時,可以利用積極的自暗示一面,理智地控制自己緊張的情緒,暗示自己到户外活動活動,呼吸新鮮空氣,舒展舒展筋骨,做做操或跑跑步就會好的,這樣就能振作精神、輕鬆、高興地到學校工作了。

對於利用他暗示必須有一個前提條件。日常中,我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欽佩、信任、崇拜或喜歡的人的影響與暗示。這種他暗示讓我們放棄了部分的自主判斷,這可以使我們能夠接受智者與旁者的指導,可作為不完善的自我的補充,這在一定程度是有適應意義的。這種他暗示必須有一個前提條件——我們必須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見,暗示作用應該作為自我和主見的補充和輔助,這樣才能幫助我們建立良好的心理機制,起到畫龍點睛的積極暗示作用,避免消極的心理暗示,避免受人操縱、控制,成為別人或異端邪説的工具。

除了以上積極的心理暗示外,我還對書中的其他心理知識感觸深刻。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如果過分地追求榮譽,就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扭曲,只有在挫折中感悟真諦,才能建立自信、自愛、自立於自強。在社會生活中把握比較的尺度,要立足於健康的比較,如比實績、比干勁、比投入,學習良好的社會榜樣,努力完善人格,做一個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的人。

用心理學的知識不斷調整我的心理,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做一個健康的人、成熟的人,放下過去那日益沉重的包袱,輕裝上陣,精力充沛地面對現在,信心百倍地去迎接未來,去開拓生命的新境界。

Tags:有感 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