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讀心理學有感(合集15篇)

欄目: 心理學 / 發佈於: / 人氣:8.72K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心理學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心理學有感(合集15篇)

讀心理學有感1

人,難以揣測,難以捉摸,可是,人也會時時露出破綻,這本書,就是看透別人,將各種各樣的謊言暴露無遺,使人聊天不再隔着肚皮,不再難以揣測。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讀懂人的心理,從面部特徵、表情、手勢、身體的移動、身體的距離、接觸、姿勢與服裝,從而讀懂人的.心理的。這本書主要是為了幫助我們周圍的人們的感覺,思想與意圖,讓我們讀懂他人的心思,人際交往更加的好。

人際交往,誰也不能説誰好誰不好,都是從起跑線開始,可是,當你讀了這本書之後,你就是比別人先跑出了幾步,遠遠的甩開了別人,成為一名交際高手,最終取得人生的成功!

全書共有大約130個章節,每一個章節的名字都是令人驚歎的,比如:不把別人比下去,不被別人才下去;風光絕不可佔盡,宜分他人一杯羹;適當的隨聲附和,讓交流更加流暢……這些都是書中寫到的,隨便挑一個出來,都能看的很精彩。

現在的我們正是學習的時候,可學習並不是只是學書上的知識,還有生活上,心理上,生理上的知識,在這段學習的過程當中,必定是沒有很快樂的,可是,當我們以後長大之後,也會像大人一樣,知道讀書是怎樣的有用,所以,學習雖苦,但沒有比生活更苦,加油!讓未來的我們,被千萬人崇拜吧!

讀心理學有感2

説話是一門藝術,無論在生活或者職場中,言語總是會起主導作用,影響着身邊的每個人。與他人交流時,如何説話是相當關鍵的。讀了這本書,感覺很有自我剖析一下的必要,感覺自己是一個口才不佳的人,二則是一個無幽默感的人,三則是一個不會讚美的人。雖説這幾項都是硬傷,但又一個説話注重分寸有尺度的人,是一個懂得善於傾聽的人,是一個不亂開玩笑性格較為嚴謹的人。名人卡耐基曾説“當今社會,一個人的成功,僅僅有15%取決於技術知識,而其餘85%則取決於人際關係及有效説話的本領。”説話看是簡單,但是要説出有水平,容易被人理解、接受的話則不能不懂説話的心理學。

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總是要和各類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每個人的心理特點、脾氣秉性、語言習慣等都是不盡相同的,所以有一句話説得好,見什麼人説什麼話,因人而異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我的理解是,與人真誠為第一,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人,真誠的用心對待,必然換取真誠的回報。第二,要微笑的面對對方,要懂得察言觀色,重視對方的態度。第三、要學會讚美,雖然説讚美別人,並不一定有回報,但是能夠提高和潤滑人際關係。第四,做一個善於傾聽的.人,在與人交談時,也需要學會做一個很好的聽眾,這樣,會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別人才會覺得受到了尊敬,同時自己也會獲取成功的喜悦。第五,沉默是金,三思而行,不亂説、説話內容精簡同樣也是很重要的。

説話的目的是什麼,主要是在於表達和溝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進行一個實際傳輸。會説話的人,小則可以討人喜歡,大則可以保身,成就大事業。而如果話未説好,小則樹敵,大則會讓工作毫無起色,讓事業舉步維艱。作為一名員工角色,在與同事説話中,個人理解最重要的四點:第一,要多讚美員工,讓員工充滿自信心,讓讚美聲帶動及感染每個人,通過讚美,得到對方的欣賞和尊重。第二,要多聽員工建議,多傾聽員工的聲音,這些是一筆無形的財富,這些聲音是改善的基石,提高工作效率的促動力。第三,要面帶微笑,每個人的表情都是內心深處的直接體現,面帶微笑是促進同事關係的重要點。第四,説話要注重尺度,不能什麼都隨意説,不注重場合。並且無論是批評或者表揚都不可不重分寸,要因人而異,對症下藥。

總之,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過程,在成長的旅途中,待人待物最重一個“誠”字。如何學説話,如何理解心理學,就是在學習如何做人。説話是一個技巧,一門藝術,我們需要持之以恆的去學習,去實踐,這樣必然能得到大家的信任和喜愛。

讀心理學有感3

人際交往也稱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關係。人際交往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反映着人們尋求滿足需要的心理狀態。從動態講,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一切直接或間接的相互作用,但都超不出信息溝通與物質交換的範圍;從靜態講,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動態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聯繫。據估計,大學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餘時間中有70%左右用於人際交往。有的人對成功人士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為85%的成功人士與良好的人際關係有關。因此,人際交往對大學生起着重要作用。

經過一個學期的對人際關係心理學的學習,讓我學會了以前似懂非懂的許多理論。讓我懂得了許多在社會中的處事與為人。人際關係心理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它值得我們去認真研讀,認真專研。現代社會,紛繁複雜、瞬息萬變,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與他人進行溝通和交往。我們要想從波詭雲譎的人生之海中,繞過波濤洶湧的暗流,駛過錯綜複雜的險灘,尋找一個指引人生航向的指南針,我們就必須學習和掌握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具有了解他人心理變化與動向的本領,具有認清環境和辨別他人的能力,從而擺脱無所適從的困惑,使我們能在風雲突變之際,能從容地讓心靈棲息在生命的港灣。更重要的是能為我們今後取得成功和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書嘗試從心理學的角度,運用心理學原理,結合實際生活事例,對為人處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心理現象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分析,並提供了操作簡便的解決思路與方法。通過學習,我知道了人們把良好人際關係的形成與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注意階段、接觸階段、融合階段。因此,我們在與人交往時,重要的是處理好這三者之間的關係。

通過學習,我擴展了很多知識,例如,它讓我更深層次的瞭解了許多理論,如歸因理論、人際吸引理論、認知失調理論等。所謂的歸因是指一個觀察者根據外在的行為作出有關行動者或他本人的內部狀態的推論過程。就徵對這些理論講一下下我的感悟。

歸因理論包括海德的通俗心理學,該理論關鍵是,確定其他人的穩定的、基本的心理傾向的動力;瓊斯和戴維斯的相應推論理論;凱利的因果歸因模型;韋納的成功和失敗歸因理論;羅特的控制源理論。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韋納的成敗歸因理論,韋納、弗里茲等人1971年等人敍述了對成功和失敗歸因類型,一類是歸因是內在還是外在的,另一類是進行了內外在歸因之後,觀察者還必須決定成功或失敗是穩定發生的還是不穩定發生的。當一個人把自己的成功或失敗進行歸因,毫無疑問有四種,一是努力,二是任務難度,三是運氣,四是能力。根據韋納的歸因理論來説,能力是內在的穩定性因素,任務難度是外在的穩定因素,努力是內在的不穩定因素,運氣是外在的不穩定因素。當一個人做出怎麼樣的歸因時也會影響對未來的預測,假如一個人在考試或工作失敗後,將其歸因為內部原因的話,如果他認為自己失敗的原因是自己能力不夠,那麼當他做出這樣的歸因之後,在以後的工作中,他也就再以不會努力了,相反如果把失敗的原因歸為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夠的話,他就可以奮發圖強來彌補過去的損失。他把原因歸為外因的話,如果認為是題目難,那麼他對此更加是無能為力,但如果歸因為運氣的話,他也許還會抱試試看的態度。但不管如何去歸因,其歸因的方式對歸隱者的影響是特別大的。這久告訴了我們,當我們自己失敗或成功之後,要以一種客觀的心態去評價自己,做出正確的歸因方式,從而使得自己更深層次得以提高和進步,否則就會使我們失去前進的方向。

人際吸引又稱為人際魅力,是指個人間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歡和親和的`現象,即一個人對其他人所抱的積極態度。人際吸引理論包括強化理論、相互作用論、得失理論、相等理論。其中強化理論是我影響最深的。人際關係的強化理論是以強化為核心,揭示情感強化和人際吸引之間的關係。拜恩和洛克認為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交往對象的接觸背後緊跟着懲罰,如批評、諷刺等等,那麼就會產生對對方的厭惡和反感,從而就會減弱或失去與對方交往的熱情,從而就會喪失對下一次交往的慾望和積極性,因此也就無所謂人際吸引了。反之,就會與對方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總之,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喜歡那些給予我們獎勵的人,而不喜歡導致我們情感不愉快的人。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很多很多。因此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把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只有這樣我們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才會走得更遠更好。儘管有那麼多的人際交往理論,我們都不能只看到一個理論的方式,因為在現在社會中,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很多。因此,我們必須注意自身和環境的因素,做到多種的結合,人際關係才會更好。

認知失調理論首先由費斯汀格提出。這個理論涉及有關認知元素之間的相互關係。認知失調理論的應用範圍很廣,如用於心理治療、兒童教育、消費行為、決策等。俗話説“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真正一帆風順的日子少之又少,我們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矛盾,磕磕碰碰是家常便飯。學習認知失調理論所述的原理、對現實生活的含義以及減少失調的方法,不僅使我們增長了心理學知識,在面對環境的種種壓力和挑戰時能調整自己的心態,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和諧,不讓忿懣、焦燥、憂心等帶來嚴重的問題,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而且有助於我們處理好人際關係,改進溝通,解決衝突,創作更好的業績。

我們大學生正處於一種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髮展時期,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大學生們心理正常發展、保持個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每個人生命的主宰其實就是自己,關鍵是你要有所改變,要有強烈成功的願望,針對自己人際交往中存在的題,結合自己的個性特點,以積極的態度和行為對待人際交往,相信就一定會找到合適的方法培養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逐漸學會交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基礎,左右逢源,遊刃有餘。可見良好人際關係對我們的作用是多麼的大。良好的人際關係,只有自己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用誠實,寬容和諒解的原則,樹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體中融洽的關係,並積極向外拓展自己的交際面,不斷贏利他人和社會讚譽,獲得更好的人際交往圈,才能最終輔助人生走向成功的大道。

讀心理學有感4

培蓓帶來這本《進化心理學》,一本從進化的視角看待人類的心理和行為的書。整本書的核心就是無論我們自己如何標榜文明化和社會化,本質上“人”是為了留下更多後代,為了生殖收益最大化而設計出來的,而關於男性與女性的“擇偶觀”在本書中給出了很多實驗,讀來非常有趣。

讓我們回顧一下進化論吧,這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變異、選擇和遺傳。

拿長頸鹿來説,脖子那麼長,並不是因為他想夠到樹葉拉長了自己的脖子;而是因為遺傳變異,發現有的長頸鹿脖子更長,可以讓他們更容易生存和繁衍,所以基因把長脖子這個特徵遺傳到下一代。

這樣經過成千上萬的積累,長頸鹿中就只剩下長脖子的了。像長頸鹿的長脖子、豪豬的刺、鳥類的翅膀…這些特性進化論中被稱為適應器,他們是幫助動物生存和繁衍的機制。

人類的眼睛、耳朵、鼻子、和味蕾等也都是適應器,而我們的心理機制、反應模式同樣是進化形成的適應器,比如看到蛇會害怕、看到美女會興奮,喜愛吃糖(確切地説對富含熱量的食物表現出特別的'偏好),關心子女(女性表現更明顯,因為女性擔負更多撫育子女的責任)等等。

這些心理能夠讓我們在遠古時代生存下來併成功繁衍,所以被自然選擇保留下來,成為我們的天性。因此某種心理如果能讓我們留下更多的後代,那這種心理機制就會被自然選擇保留下來。

作者非常嚴謹,因為所有的過去無法用事實來一一驗證,所以他自稱這些結論“都是假説”,恰是如此,讓我們看到作者求真的科學精神!有人讀過這本書後曾戲説,男人與女人走入禮堂時不應該手搭着聖經説:不論貧窮富貴健康疾病至死陪伴,而應該把手放在《進化心理學》和《自私的基因》這兩本書上,宣誓:我將違揹我的天性,忤逆我的本能,永遠愛你。

在書中作者也認為婚姻違背了人類本性,為了另一個人去放棄自私生存的本能決不利於人類的進化。小小幽默一下,如果準備為了愛情全身心投入義無返顧的人一定不能讀這本書,因為我擔心讀過本書的人會不再相信愛情。

無論愛情在詩歌文學中被描寫得多麼温情脈脈,浪漫到冒泡,本書還是理智地提醒我們,男女擇偶不過是為了繁衍和生存。甚至作者把人類直接稱為“雄性”和“雌性”,先來看看兩者的擇偶觀有多大的不同。

“雌性”總是更關注對方是否能“獲取資源和提供穩定資源”、“提供好基因”、“提供保護”;“雄性”更關注對方是否還“年輕”、“漂亮”、“身材好”。所以我們聽到“寧願坐在寶馬車裏哭,不願坐在自行車車後笑”,不單單是一句“膚淺”的宣言,這背後就體現出雌性希望雄性提供資源確保子女和自己有生存下去的基礎。

而雄性因為性行為的代價低,不確定孩子與自己的親子關係,就會選“年輕”、“漂亮”、“身材好”的雌性因為這些外在意味着生殖能力強,可以留下更多後代。看到這裏,我想有人會跟我一樣冒出不一樣的想法,畢竟如今時代與遠古是多麼不同呀,現代的我們不再為了求食物而忙碌奔波,基本也不存在被兇猛野獸吃掉的危險,我們不再活得原始、粗暴和直接。

相反,現代的我們優越、豐富而且複雜,那麼“擇偶觀”是不是也在進化呢?現在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姐弟戀,吃瓜羣眾很感興趣“為什麼鄧文迪的男朋友們一個比一個年輕”;看到越來越多版“女性下嫁”的故事,最新熱搜過百萬的娛樂新聞是“林志玲下嫁給日本醜星”。

所以,如今獨立勇敢的女性是否還是那個弱勢的“雌”性,而不再隱藏他們脆弱的男性是否還是那個“雄”性呢?《第二性》中波伏娃有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事實上不能指望壓迫者的慷慨,你想要平等與合作先承擔起你的責任…幾乎可以肯定…他們取得經濟與社會地位完全平等,就會引起深刻的精神變化”。

我越來越肯定的是,現代的我們因為社會角色的平等、責任分工的平等、經濟地位的平等,女性與男性可能會變異成“中性”。我不知道基因會如何選擇進化,可是我認為這是一個最美好的變異,因為無論今後誰在我們身側,那些觸目所及絢爛的人生和感情都是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握着!這才是一場真正的進化解放!

讀心理學有感5

拖延這個問題竟然博大精深。它不只是一種簡單的行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腦共同作用力之下的產物。正如書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經驗這三者交織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細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還會聯繫到如:早年記憶、對成功和失敗的各種恐懼、模糊的自我認識等等,這些我們自己都不太願意去觸及的深層次感受抑或真相。

通過鑑別和檢查那些我們將事情推掉的背後原因——對失敗、成功、控制、疏遠和依附的恐懼,加上我們的時間概念問題和大腦的.神經學因素。為我們學會怎樣理解拖延的衝動以及怎樣以全新方式採取行動做了一件非常紮實的基礎工作。

造成拖延的根源有很多,每個人都不盡相同,只有瞭解了控制你拖延的心理行為,才能對症下藥。拖延不是因為缺乏時間管理能力,也不是道德問題,它是一種複雜的心理問題,只有深入剖析自己的內心世界,才能得到。

《拖延心理學》就是認識自我的一面鏡子,它客觀地反映出了我們深層次的想法和問題,讓我們更好地接受自己,也由我們自己來掌握取捨,更為我們提供了達成目標、管理時間、謀求支持和處理壓力等一系列問題的實用性建議。

讀心理學有感6

每個人都有一種關愛他人與社會的潛能,這種潛能就是社會興趣。具有社會興趣的人,富有理解與同情他人的社會情感。人們通過心繫他人,協同合作,奉獻社會和關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式來體現社會興趣。這種社會興趣不僅包括對當下社會生活的興趣,還包括對未來美好理想社會的興趣。

在讀書會中,我們讀到了超越自卑的四條路徑,其中一條路徑是社會利益型。它裏邊講到擁有社會興趣使人們能夠更好地處理人生問題,促進人類共同發展,每個人在生命中都需要面對三個問題,而我想説的是第二個問題——為了共同發展,人如何與他人合作?表面看是説了發展與合作的問題,往更深一層看,還是人際關係的問題。

説到合作讓我想到,在心世界社團舉辦的重走長征路團體活動中,是以小組的方式參加,我們土木學院有30人蔘加,將他們隨機分組。有一個小組讓我記憶深刻,這個小組五個人分別由路橋專業的兩名男生和建工專業的三名男生組成,在此之前,他們彼此都不認識,卻在這次活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詮釋了合作的'魅力。

合作在當下這個時代是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各個領域各個行業都需要合作,學會合作能夠提高我們的團結精神,能夠使我們彼此信賴。“土幫土成牆,人幫人成王。”鱷魚和千鳥在合作,廉頗和藺相如在合作,我們也要學會合作,合作才是力量。

人際關係是社會人羣中因交往而構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繫的社會關係。所以,我們要想有好的合作關係,首先要有積極的的人際關係。

正如書中所説到的那樣,人際關係領域的積極超越意味着,不把他人視為競爭威脅或絆腳石,而是視為需要巧妙協同的夥伴,温暖善意的發出者和接收者。

讀心理學有感7

我讀了《教育心理學》這本書,感想深刻。

我認識到了學習教育心理學的重要性和學習教育心理學的目的。學習教育心理學的重要性:教師只有學習了教育心理學,才能系統而全面地掌握學生認識過程的規律和年齡特徵,根據高中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選擇適當的教材,採取相應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或許你認為不經意的一句話,但在學生的眼裏分量是多麼重,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有句話是這麼説的:“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老師的讚揚和鼓勵,就是對他們的賞識,就是對他們的認可,就能給他們信心和勇氣,讓他們邁出成功的第一步。一兩個月,僅僅一兩個月,奇蹟就會這樣出現了,經過老師的鼓勵和表揚,那位受鼓勵和表揚的同學將帶着這個信念,去不斷的努力,總有一天他會真正成功的。我也會永遠帶着這個信念:“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去關愛我的學生,最後我要説的是:賞識你的學生,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欣賞孩子的長處,肯定他們的每一個細微進步,讓他們不斷體驗成功的喜悦,找到學習的快樂和自信,並真誠地幫助他們,那麼,奇蹟就會發生,壞學生、後進生都會變成好學生!關於學習教育心理學的目的。教師為什麼必須學習教育心理學呢?通過讀書我知道了書中的`觀點。

第一,是因為教師要形成優秀的心理品質必須學習教育心理學,本書所要強調的是,教師只有認真學習教育心理學,才能知道作為一位人民教師,必須具備哪些優秀的心理品質,從而自覺地培養這些心理品質。

第二,是因為教師要提高教育業務水平必須學習教育心理學,這本書對此作了比較精簡的歸納和概括: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心理學問題比比皆是。但教師只有學習了教育心理學,才能系統而全面地掌握學生認識過程的規律和年齡特徵,才能選擇適當的教材,採取相應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2、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共產主義品德。學習過教育心理學的教師,就能夠掌握學生品德形成的規律,及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形成的心理特點,按照共產主義的面貌來塑造一代新人。

3、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因材施。.也就是説,教師瞭解了不同時期、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才能助長學生的優點,矯正學生的缺點。教育的作用就在於發掘學生的優點,克服學生的缺點。

可以科學地總結教育經驗,我覺得這也是第一點的基礎,是為提高教學質量作準備的。此外,本書還提到了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如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總結法等,可以説從理論上歸納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學的具體有效的方法。總的來説,本書對於學習教育心理學的基礎理論知識,瞭解普通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是非常有幫助的。

通過讀《教育心理學》這本書,我將會心理學裏面的知識,正確運用有效的評價和適當的表揚等正面引導的外因作動機的誘導,促使學生的認知興趣得到發展,形成穩定的、積極進取的人格特徵。讓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從而健全他們的人格和品德。

讀心理學有感8

在“全名閲讀”與“書香校園”活動的感召下,我也主動地參與的活動之中,捧起了久違的書籍,思緒萬千,書是人類的朋友,讀書使人聰慧,使人明理,使人進步,我經歷月餘的時間,記下百餘頁的筆記,把劉國政主編的一部《國小教育心理學》終於讀完了。去閲讀與學習的過程,感悟頗深。

《國小教育心理學》一書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突出了國小教育教學的特點,理論聯繫實際詳細,具體地從學習動機,知識技能學習,學習策略到讓教育和品法形成等學習心理學理論,也闡述了教育心理學羣體心理學,差異心理學理論知識,書中例舉大量國小教育,教學案例和實驗數據,使閲讀者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特別是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許多著名的教育家的.理論和觀念點,讀起來讓人耳目一新,也使我們對國小教育教學的理念,從中真可謂受益匪淺,其樂無窮。

此書共十二章四十四小節詳細具體的闡述了國小教育教學的基本心理活動規律對提交我們從教技能,指明瞭方向,擴展了教育教學思路,也為廣大教師避免走彎路開闊視野,提交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積澱無窮的動力。

讓我們共同攜手,以書為伴以書為友,讓閲讀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旋律,感受閲讀的樂趣。

讀心理學有感9

大學時期,曾經因為接觸了心理學這門學科而有些着迷,一個不經意中,在網上看見了這本名為《管理中的心理學》一書,頓時勾起了我翻閲的熱情。

人由於先天因素、後天社會生活及所受教育不同,他們的心理也各有特點,人的心理是複雜的,又是多變的,而且還具有鎖閉性的特點,即心靈深處的東西往往都是不輕易表露在外。想到這些,對本書的渴望又得以加深。甚至細細品讀時,不禁讓自己也身陷書中。這是怎樣的一本書?它把為人、為管理者的心裏狀態分析得如此透徹,更是用了淺顯易懂的語言教會了我如何去做一個工作者。讀罷此書,感覺受益匪淺。

作為一個工作者,這本書教會了我怎麼樣對待自己的工作、生活。它告訴我們,無論人處在何種環境中,都應該懷着一份感恩的心,善待自己的.工作、同事。對工作要盡職盡責,要充滿信心與激情,要把工作看成自己的事情來做,要做細、做紮實工作,要從小事開始幹好工作,不能好高騖遠,要有謙虛的態度等等,這些既給我們講了做人的道理,也讓我明白了工作的內涵。工作就是賦予激情與充滿信心,工作就是感恩與責任。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大長今作為一名成功女性所表現出的自信、堅忍不拔以及與困難抗爭到底的堅持。同時也讓我明白了現代管理更多的是需要理解與支持,無論是作為一個管理者還是一個工作者,因為你在工作中都會擔當不同的角色,都在表演者與觀眾這兩個角色之間周旋,只是看自己如何正確地扮演好當前的角色。

看罷此書,讓我也明白一個道理:世間萬事,最難讀懂的就是人的心。作為一個管理者,其實主要就是對人的管理,在這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只有擺正自己的位置,平靜自己的心理,才能正確看待人和事,也才能做到管理的遊刃有餘,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管理者。

讀心理學有感10

印象中的心理學書籍通常會給人“枯燥無味,深奧抽象”之感。可是讀完本書卻讓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彷彿自己與作者進行了一次心靈的對話。書中一開始的時候就提到了教育的關鍵在於教師,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響着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和成長。可見,我們的工作是註定與孩子們緊密相連的。讓孩子快樂、幸福、健康地成長是我們每個老師不容倦怠的工作。

合上書的最後一頁,書封面上那幾句極富感染力的話語仍然在我耳邊回想着:“教育的本質是心靈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多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是呀,這樣的話語讓我們每一個做教師都知道了要想真正教育好孩子,搞好教學,一定得了解、懂得心理學,就要掌握、應用好心理學。一個真正懂得心理學的教師,定能夠洞察學生的心裏,感知孩子的心裏,讓孩子從心底喜歡你。作為教師,長期以來,社會對教師一味強調風險、責任,相對忽視了他們作為一個平凡人的需要、獲得,這也是造成教師壓力增大從而產生心理問題的一大原因,所以,我們要不斷的增強職業認同感,從內心深處認識到: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它不僅關乎教師自身的未來發展,對學生未來的影響更是長遠而不可逆轉的,因此,它是一個非常有價值、有意義,並能夠從中找到樂趣的職業。所謂幸福感,它是一種樂觀的`態度,培養自身的幸福感,就是要學會多看看身邊的快樂滿足的事,學會腳踏實地追求切近的目標。

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自我的心理教師,要善於自我診斷、自我調節、自我保健,自我積極心理暗示,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每個教師都在一自己的情感、意志、認知特徵和個性特點等時刻影響、教育着學生,也就是説,出現在學生面前的是一個立體的師表形象。在學生的心靈裏,教師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燦爛的陽光,教師的人格魅力乃至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時時刻刻起着言傳神教、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要時時刻刻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人和人的交往只有真心才能長久,教師和學生也不例外,一個教師課講得很好,但是他的學生未必就學的很好,心理學揭示的規律告訴我們,愉悦的情感體驗可以是學生感知敏鋭、思想活躍,積極向上。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説的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學生在情感上比較親近老師時,多老師傳授的知識才會樂意接受。由此可見,教學是否成功離不開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

一個懂得心理學的教師定能洞察學生的心理,真正感知學生的心理變化,感知學生到底需要什麼,具體知道學生為什麼喜歡聽你的課,並能讓學生從心底裏感到舒服,很自在,讓學生學的很自信,很有成就感。那教師想要的結果自然而然就會出現。

讀心理學有感11

早上一起來,拉開窗簾,讓陽光充分地鋪滿整個房間。拿起昨天還沒看完的書,頓時被這一篇《心理學家的實驗》給吸引了。

《心理學家的實驗》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心理學家讓三組人同時前往一個村莊,第一組人因為不知道路程,所以沒有目標,一路上情緒都很低;第二組人雖然知道路程,但是旁邊沒有人告訴他們路程,情緒也很低;第三組人知道路程,旁邊有里程碑記錄,一共走了幾公里。每走過一個里程碑就相當於完成了一個小目標,所以一路上歡聲笑語,情緒高漲。

看了這個故事以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生活有目標,才能有足夠的動力前進。一個沒有理想與目標的.人,在思想上往往偏於保守。在行動上,常常想維持現狀。

記得那一次,我上二年級。老師讓我們在一張紙上寫出自己的夢想,長大後當什麼,下一週交上來給老師。我怎麼想也想不出來,因為我根本沒思考過這件事。為此,我的情緒一直很低落,因為我一直認為滿足自己的慾望就是達成目標,比如你想買一輛車,買車就是目標,怎麼買就是計劃,行動起來就能實現。後來才覺得目標並沒有這麼簡單,目標是一個人心中的理想,也是人的美好願望,目標不一定要遠大,它可以是一個快樂的標杆,每一次的目標都很簡單,但又不是觸手可及,這樣你就會在滿足中進步,且不會因為唾手可得造成失落感。

後來,我為自己的學習定下了一個小目標,每當這個目標完成之後,我會給自已再製定一個目標。到了年底,期末考試的時候,我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是啊,生活需要目標,你有了目標之後就會有前進的方向,自然就會有前進的動力。

讀心理學有感12

《兒童教育心理學》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著作。本書中提出了關於人的自卑感的理論。他認為人的人格結構形成於童年期,要解決人格心理問題必須從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幫助兒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兒童的首要和核心問題。阿德勒反覆強調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兒童培養和建立獨立、自信、勇敢、不懼困難的品質和積極與他人、集體合作的能力。

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易懂且便於操作,適合教師和家長閲讀學習。對於教育兒童有很大的幫助。兒童所有的活動都是他整體生活和整體人格的外顯,不瞭解行為中隱含的生活背景就無法理解他所做的事。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人格的統一性。懲罰對兒童來説一般是弊大於利。錯誤目標的確定通常緣於錯誤的判斷。兒童獲得印象的強度和方式,並不取決於客觀事實或情況,而取決於兒童看待和判斷事實或情境的方式。

懲罰之後加劇孩子對學校的厭惡感。除了人格的統一性外,人性另一個重要的心理事實是人們對優越感和成功的追求。如果我們不感到自卑或自我感覺處於“下游”狀態,我們就不會有超越當下的願望。優越感與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現象的兩個方面。

心理健康的孩子會把自己對優越感的追求轉變為前進的動力。學校是在為社會而不是在為自己培養學生。懶惰的兒童其實正在享受懶惰的好處。他們不需要揹負別人對他的期望,不需要努力,總表現出一副無所謂和懶散的樣子,他即使沒什麼好成績,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們的諒解。他的懶惰使他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最起碼他的父母要為他操心。

簡單來説,懶惰是那些缺乏自信心的人的一種自我保護屏障,但同時也阻礙了他們努力不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即使是最嚴厲的懲罰也無法使一個懶惰的兒童勤快起來。只有友好的啟發、積極的鼓勵才能增強他們的勇氣,才能使他們完全康復。自卑情結是指一種過度的自卑感,它促使人去需求唾手可得的補償和富有欺騙性的滿足。同時,這種自卑情結放大困難,消解勇氣,從而將通往成功的道路堵死。

一個人尋求超越他人的`方式如果不是建立自己的成就而是貶低他人,那麼他就是怯懦者。教育者必須加強兒童之間的友好感情,教育他們即使別人因為做錯了事而得分較低也不要蔑視他們。否則,孩子很容易形成自卑情結,喪失生活的勇氣。兒童的發展既不是由天賦決定,也不是由客觀環境決定;兒童對客觀事實的看法和他們與客觀現實的關係才是兒童發展的決定因素。成人不要期望兒童不犯錯,不要期望他們按照成人成熟的理智來行動,而要意識到,兒童在理解自身的處境時會經常犯錯。過於挑剔和嚴厲容易使孩子喪失勇氣,而過於温和和溺愛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賴心理。教育的目的必然是社會性的。社會情感讓個體感受到一種安全感,同時這種安全感支撐着他的全部生活。只有當我們把社會和他人的權利考慮在內時,道德觀念才會出現,也才具有意義。

那些習慣於把世界分為相互對立的兩個部分的成人,其思維方式仍然保留着兒童時期的特點。造成兒童在學校失敗的原因,不僅僅是學校教育體系的無效,還有兒童準備上的缺失與不充分。有些孩子遭受失敗後反而大受鼓舞,而有些孩子則會一蹶不振,對於這種因失敗而灰心喪氣的孩子應不斷進行鼓舞和激勵,對他們要温和、耐心和寬容。要讓每個孩子形成這樣一種印象: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要活的有價值。對於孩子的教育,家長或教師決不能有半點灰心喪氣。父母可以糾正學校教育的不足,教師則可以彌補家庭教育的缺陷。

教師即使有充足的理由也絕不應該指責家長。直接指出他們過去的錯誤,這於事無補。切記不可教條式的和他們説話,即便是提建議,也不應該用命令的語氣,而儘量用“可能,也許或你可以嘗試一下”等建議性的口吻。完全沒有必要去證明誰正確或顯示出自己的優越,關鍵在於找出一個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孩子。

這本書令我喜歡的原因是它沒有枯燥的專業術語,語言平實。而且充滿着健康的氣息,不似弗洛伊德悲觀的情緒。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對於我們教師來説,瞭解學生是非常必要的。作為一名教師,必須瞭解心理學。這本書是經典之作。

讀心理學有感13

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應該遵循一些教育原則,明白教育規律,使自己的教育更具有科學性、合理性。我讀了英國心理學家布麗姬特。賈艾斯的《發展心理學》。本書是發展心理學研究領域的經典之作。它綜合了心理學、社會學和醫學等各個領域知名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從胎兒的發展、嬰兒的認知、知覺發展、發展階段、記憶的發展、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情感發展、社會發展以及應用和未來的挑戰等方面,全面介紹人一生的心理髮展進程、各個階段的特點,系統闡述了發展心理學的歷史、重要人物、重要理論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對更深入地學習心理學知識具有指導意義。

書中第一章和第四章的內容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感受也多些。第一章胎兒的發展讓我更深入地意識到胎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們常説:“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認為起跑線應該指受孕的那一刻起。一個胎兒在子宮中就已經開始學習了。胎兒時期,認知能力、視覺能力、味覺嗅覺、聽覺、運動能力都在發展。很多認知技能都有自己的關鍵時期,一旦關鍵時期錯過了,一些認知技能將不能以同樣的熟練程度被學會。胎教的內容多少會被胎兒記住,也就是説胎兒有記憶。

例如:對新生兒地研究明確顯示,他們仍然記得在子宮裏的經驗。在出生之前一直聽的音樂會阻止他的哭聲,因為這個音樂並不是嬰兒第一次聽到。萊斯艾略特博士曾説:“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時,我們就已經具備了智力技巧和抵抗易患病的體質,以及獨一無二的適應早期生活的關鍵要求。”因此,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父母們應從胎教開始努力。第四章詳細論述了發展的階段。關於兒童心智和認知發展與兩個最重要的理論。

一個是俄國心理學家列夫·維果茨基認為兒童是跟更有經驗的人學習的“學徒”。維果茨基通過實驗提出了“最近發展區”,他認為是最近發展區刺激了兒童的發展。我明白了要想讓學生髮展,就得弄清學生的.現有水平,在學生最近發展區內促使學生髮展。促使學生髮展的關鍵是更有經驗的人恰當幫助。另一個是皮亞傑的發展理論。與列夫·維果茨基觀點不同的是皮亞傑把兒童看做體驗其周圍環境的“探索中的科學家”。皮亞傑的觀點更突出了兒童的自主性,因此皮亞傑的發展理論及著作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經過了四個不同的階段。感覺運動期(從出生到兩歲)、前期運思期(從兩歲開始到七歲結束)、具體運思期(從七歲開始到十一歲結束)、形式運思期(大概從十一歲開始到成年時期確立)。

每個兒童都是有差別的,他們將會以自己的速度經歷不同的階段。中國的國小生從六歲入學十二歲畢業,經歷着前期運思期、具體運思期、形式運思期。皮亞傑認為學齡前兒童是自我中心主義的,他們很難理解別人的觀點,並不是他們只關心自己。兒童在整個前運思期過程中都在學習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大約七歲時確實學會這個本領。由此我明白了,一、二年級的國小生上課為什麼注意力那麼容易分散,上課總喜歡王子窗外和擺弄自己的物品,總是不由自主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就連和老師談話時也總喜歡説自己有關的事情,而把老師的提醒拋到腦後。本來我很生氣總想:真可氣,這些小不點兒竟不把老師放眼裏,真是不長記性,前面左耳朵聽後面右耳朵就扔了。現在我明白了,我生氣也是白費功夫,他們本來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很難理解別人的觀點,今後再教低年級的學生時要多理解孩子並且引導他們學會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具體運思期的兒童出現了心智運思,懂得了守恆概念,可以同時探索同一事物的不同屬性,但只能思考具體的事物。

當碰到複雜的問題是,他們處理問題的程序仍然存在相當多的試錯成分,所以他們常常會重複前面已經做過的步驟。瞭解了具體運思期的兒童的特點後,教師們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因為學生常常重複已有的經驗解決新的問題,必然會出現許多錯誤,老師們也經常埋怨道:怎麼搞得,原來會的知識需要在新的知識中運用孩子反而不會了,講過好幾遍的東西就是容易錯。

也真不知道這些孩子是怎麼搞的?有時火大了,直接發到了學生身上,既挫傷了學生的自信心,也破壞了師生之間的和諧關係。十一歲的兒童和成年人才可以用形式運思去思考那些存在的事物,抽象思維才得以發展,做事情解決問題會制定出有效的計劃。教師此時可以指導學生根據學生自身情況制定各種有效計劃促進學生不斷地發展。

讀完《發展心理學》後,我想到了教育不能“拔苗助長”,應該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進行適當的引導教育。我對一個人的發展階段有了清醒的認識,也更多地瞭解了國小生髮展的各個階段的特點,同時也明白了,在自己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對學生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多一些包容,少一些遷怒。

讀心理學有感14

快樂是什麼?每個人都在追求快樂,人生的根本意義在於追求快樂,但是我們好多人的現實情況卻是深陷於煩惱之中不可自拔。什麼樣的生活才算真正的生活?什麼是快樂的智慧?如何保持健全的心靈?怎樣增添生活的樂趣?帶着這些疑問,我翻開了《快樂心理學》。我相信我一定會找到很多關於快樂的祕密。我做了如下的摘錄。

1、人生有悲有喜,在我們快樂的時候就要忘我的投入並且把這種快樂帶給別人,以至於因為我們的存在,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一些。

2、快樂就像一隻蝴蝶,你若伸手去捉它,往往會落空;但如果你靜靜地坐下來,它反而會在你身上停留。

3、所謂的死衚衕不過是一條街的拐角,走出這個拐角,又是一片海闊天空了。

4、快樂的時候,看問題的角度也更加清晰明確,不至於被一些失望、焦躁。恐懼等負面情緒引起的盲點所遮掩,快樂就像戴在心靈上的一副眼鏡,能讓你透過迷霧般的表象,看清事物的本質。

5、不是世界虧欠了我們什麼,而是我們自己虧欠了自己因為我們不停地對自己説一些消極的'東西讓自己無法積極地面對生活。

6、每一天都是上帝送給我們的禮物,一天有24小時,在這24小時了,你可能把大部分的時間都分給你忙碌的工作,但一定不要忘記留給自己10分鐘用來發呆,用來放鬆,思考生活的真諦。

7、辯論是一時的,朋友卻是永遠的,花朵早晚都會凋謝,留下的餘香卻能長存心底。

9、快樂處世法——謙虛,不要吹噓,對別人耐心一點,榜樣勝過説教。

10、快樂就是抓住離自己最近的東西;未來的還在未來,我們能掌握的只有現在,而現在的時光也如沙漏般一點一滴的溜走,每一份每一秒都是我們現在人生裏最黃金的時刻,你可能聽膩了這句話:過程永遠比結果重要。但這句話卻是實實在在的真理。

人生不會永遠一帆風順,尤其是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裏。有工作的困惑、家庭的煩惱,甚至疾病的困擾。但這都是生活的一面。生活還有另一面,就像一枚硬幣一樣當它掉在地上,你只能看到它的一面,只有當你把它撿起來的時候你才能看到另一面。快樂只需一句話:活在當下!如果你抱着這樣的態度對待生活和工作,那麼你會發現,工作的效率會高起來,生活的節奏會慢下來,而你自己,會快樂起來!

讀心理學有感15

幸福,有人把它編在歌裏,有人把它寫在書籍中。美國哈佛大學把它搬進教室裏。不僅如此,沙哈爾博士講授的有關幸福的“積極心理學”還成為哈佛大學排名第一的課程,超越了長期排名第一的“經濟學原理”,這是在歷史上首次以科學來論證幸福是什麼。曹校推薦給大家的就是這本-------《哈佛積極心理學》。

書中講到,沙哈爾給哈佛學生的十條幸福忠告;講到哈佛幸福課的四個目標;通往更快樂、更幸福的門徑等等。其中,有一句話使我感觸很深。“如果星星一千年內才閃耀一次,當它閃爍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會仰望它,可正因為它每晚都閃爍在星空,所以我們認為那是種理所應當的。如果一個人把一切都當做是理所應當,那他就不會懂得感恩和珍惜,自然也就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

感受幸福的人往往心懷一種信念和動力,這種信念和動力既能夠激勵自己不斷地前進,也能夠感動和改變周圍的人。感受幸福,會讓自己與幸福的聯繫更緊密。當面對孩子那天真無邪的笑臉時,所有的煩惱也就煙消雲散了;清晨,當迎着第一縷陽光,邁着從容的腳步踏進校園時,孩子們一聲聲“老師好!”,幸福的一天開始了!

感受幸福校園

法國小説家雨果曾説過: “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有人愛我們。”其實,教師的幸福有時就是一種感動,外界並沒有改變什麼,只是你的內心改變了,幸福是一種感覺,在美麗的校園裏,在和孩子們相處的每一天,在看着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自己也會感受到幸福。也為我們的校園注入了幸福的源泉!

感受幸福課堂

課堂是教師生命舞台,在電子白板整合的富有生命力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和學生們一起沉浸在課堂的氛圍中,遊動的各種各樣的魚、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的穿越、神話故事的`美妙世界------這是一個美妙的世界!在這裏,老師和學生一起悲傷,一起歡樂,弗洛姆曾説: “幸福本身不是結果,而是伴隨着力量增長的體驗。”在學生的成長與進步中,看到學生們一個個高舉的小手,激動的小臉,教師體驗到了喜悦和收穫的幸福。

感受幸福生活

感受幸福生活,就是要以積極向上的生活信念,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高雅的生活情趣,從平凡的教學工作中感受生活,享受生活,獲得職業幸福感。以平平常常的心態,高高興興的心情,去幹實實在在的事情。校長的話教育的真正目的在於促進個體獲得幸福體驗,提升幸福指數。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就是一種狀態,一種主觀感受。沉浸於自己的工作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職業的幸福感。在付出、理解、尊重、信任中,教師才會感悟到自己的價值,享受到作為教師的幸福,體味到對生活和事業的摯愛,感受到一種奮發向上、不斷前進的動力。

感受幸福,當和學生一起徜徉在美麗的校園時,我們幸福;當和他們共享一本好書時,我們幸福;當看到他們犯錯後不好意思低下頭時,我們幸福;當接到教師節他們用稚嫩的小手繪製的賀卡時,我們幸福;當看到課堂上他們一個個高舉的小手,激動的小臉時,我們幸福;我們從學生的身上體驗到教育的成就;在幸福中我們的個性得到張揚,理念得到提升,品性得到淨化,心境得到調和,讓我們都能做一個幸福的老師!

Tags:有感 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