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教師

教師如何提高教學技能

欄目: 教師 / 發佈於: / 人氣:6.79K

只有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從現代教學設計入手,轉變日常教學行為,才能使先進的新課程理念與實踐融為一體,才能為有效地落實新課程標準奠定的良好基礎。如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教師如何提高教學技能,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教師如何提高教學技能

一、提高教師教學設計的技能

教學設計也是一般意義上的備課,它強調的是採用系統設計教學的原理來備課。我國著名學者何克杭在綜合多種教學設計定義的基礎上提出:“教學設計主要是運用系統方法,將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的原理轉換成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環節進行具體計劃、創設教與學的系統過程和程序;而創設教學系統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學習,啟發思考問題達到矯治行為的目的。”教學設計實際上是對課堂教學行為的一種事先策劃,是對學生達到目標、表現學業進步的條件和情境做出精心安排。

(一)把握教學內容,做到因材施教。

1.分析學情,瞭解情況。

2.深度解讀,研究教材。

3.確定目標,落實計劃。

(二) 策劃教學活動,擬定實施方案。

在經過前期的學習需求分析之後,教師對於課程內容與教學任務、學生的的基本狀況與已有準備應遵循着什麼線路展開,可以説大體瞭然於胸。下一步自然也就進入具體的系統策劃階段了,這一階段的工作大致有以下一些。

1.創建學習環境。由於學習產生於學習者與環境互動情況下的積極構建,因此為學生提供一個有效的學習環境,就成為教學設計必須解決的問題。教學設計正是規劃一個教與學相互配合的程序,安排好各種教學的“事件”、“情景”與“刺激”,以喚起、維護並推動學

習者進行有效學習的這樣一種教學實踐活動。發揮情景作用,提供學習支架,促進師生的交往,儘量創造和諧、民主的人際環境,創造出這樣的學習環境即充分的交往互動、平等的對話溝通、活躍的相互作用、和諧的心理氣氛、共同的合作參與。

2.制定教學策略。教學過程一般劃分為引導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引導他們瞭解知識、引導和組織他們進行實踐作業、檢查和鞏固知識四個階段。實際上教學過程既可以由具體到抽象,又可以由抽象到具體;既可以由認識到實踐,又可以由實踐到認識。綜合課的結構模式是建立在將教學過程劃分為感知、理解、鞏固、運用、檢查等階段理論基礎上的,五個環節順序是教學過程順序的具體體現。教師的教學模式有講授式、討論式、發現式、範例式和自學式等,它們都有不同的教學側重點、內容難易以及條件差異。教學方法多種多樣,要注意發揮教學方法的整體功能,堅持啟發式教學思想,堅持靈活性、滲透教育機制,運用現代教學媒體,達到最佳教育效果。

3、擬定實施方案。教師在教學設計的後期,應當在“厚積”的基礎上“薄發”,在“發散”的前提下“聚焦”,要有一個清晰的操作思路,克服遊離不定和枝蔓叢生的弊病,形成主線,抓住關鍵,適當調整,適度彈性,寫好教學計劃,抓住教材中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思維,做到成竹在胸,不慌亂,不糊塗,有常有變。

二、提高教師調控課堂教學活動的技能

上課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是教師通過具體的操作,引導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活動。上課實際上是教學設計付諸實施的過程,備課的意圖要在上課中貫徹實施,同時根據上課中的實際情況加以靈活調整。教師上好一堂課,需要多方面的素質,要在正確教學理念的指導下,遵循教學活動的規律,把握教學內容的特點,有效激勵和引導學生學習;教師要善於對複雜多變的課堂情景和開放靈活的教學過程進行科學的調控,要運用恰當的教學行為方式和教學藝術去促進學生行為矯治,課堂教學集中反映了教師的教學素養。

(一)激發動機的技能。教師激發學生學習的技能,是教師用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其在課堂學習中始終保持學習的活躍狀態的各種教學行為方式,其目的在於喚起內在需求,明確學習目的,激勵主動參與,開發學習潛能,增強學習信心,促進人格發展,提高學習效率,保證學習質量。教師激發動機的方式有設置刺激情景、運用目標激勵、激起內發需要、發揮成功效應、引導學生參與。

(二)導入新課的技能。導入新課的技能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採用各種教學媒體和教學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喚起學習動機、明確學習方向和建立知識聯繫的一類教學行為方式。課堂教學的導入如樂曲的引子,戲劇的序幕,有醖釀情緒、集中注意力、滲透主題和帶入情境的任務。導入的要素包括語言、信息、活動。導入新課的方式有做好新知識學習準備、採用始前教學策略、建立新舊知識聯繫、接示矛盾引發懸念、開展嘗試學習活動。

(三)呈現教材的技能。教師呈現教材的技能是指教師在教學大綱情景中,將課程內容展示在學員的面前,組織學員有效地掌握教材內容的一系列教學行為方式。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並能聯繫社會生活,發展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呈現教材的方式主要有聯繫師生的經驗、引入先行組織者、設置一定的問題、組織相關的素材、採用標誌的技術等。

(四)活動變化的技能。變化技能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信息傳遞、師生相互作用以及教學媒體運用等活動方式的改變和轉換,以引起學生興趣,它的意義在於提高教學效率,維持學習動機,穩定注意力,緩解學習疲勞。教師活動變化的方式有多姿多彩的教態變化、聲情並茂的語言變化、相互配合的媒體變化、活潑有趣的活動變化等。

(五)反饋調節的技能。反饋調節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教育目標為尺度,以促進學習為目的,要講科學性,重視自我調節。通過觀察式、談話式、作業式捕捉反饋信息,通過言語式、符號式、動作式、活動式選擇強化方式,及時校正差錯。

(六)結束授課的技能。好的課堂教學結束,應當從教材實際和教學目的出發,不但對該課有加深主旨的作用,而且對學生以後的學習、做人也具有發微燭遠的好處,要做到隨機、承接、誘導。在結束一個課題的時候,大體經過簡單回憶、提示要點、鞏固應用、拓展延伸四個階段。結束授課的方式進行概況總結,理清知識脈絡,提示課後事件,做好銜接過渡,重視激情勵志,鼓勵探索創新。

三、提高教師培養指導學生學習的技能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互動過程,教師與學生的關係也就成為了對話關係、 合作關係,教師就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和合作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行為本質上是一種指導學生學習的行為。

(一)講授。講授是教師以語言為載體,向學生傳輸知識信息、表達思想感情、啟迪心智、指導學習、調控課堂行為的一類教學行為。言語講授的基本要求是組織學生的表象,聯繫他們的經驗,推動參與,多種方法的互補,精妙生動的表達。講授技能是一種最基本、最常用的課堂教學技能,幾乎沒有那一種教學活動可以離開它。講授的方式主要有簡潔生動的敍述、清晰明確的解釋、有理有據的論證、動靜結合的傳輸等。

(二)提問。提問包括教師的提問和學生的提問。課堂教學離不開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而這種交流互動最主要、最常用的行為方式就是師生之間的問答,這種問答大致表現為三種情形:一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二是教師激疑致問,師生共同解答;三是學生自發地提問。通過教師的示範、指導,逐漸從教師善問到學生會問、從教師激疑到學員問難、從教師操控到師生對話,通過教師提問的示範、指引和潛移默化作用,讓學生學會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

(三)討論。作為一種對話行為,課堂中的討論有其自身的優勢和特點,討論是促進學生髮展的'一種全發方位多向互動,是導致“意義構建”的一種“社會協商”,是合作學習的一種常用方法。討論的組織模式有小組分散式、班級集中式和課堂議論式三種。討論一般在自學的基礎上進行,學生提出自學中發現的疑難問題,教師相機引導、歸納或補充,把若干問題集中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一個或幾個問題,然後組織小組或全班討論,教師要認真選擇討論題目,精心設計討論過程,對討論的結論和進行的情況,教師要做好總結並作出適當的檢驗與評論。

(四)學習指導。學習指導是指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具體學法、練習與作業等進行指導的一系列教學行為方式,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通過啟發、促進、引領、指導和幫助,使他們充分發揮自主能動性,有效地掌握知識、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學習方式的指導有自主學習的指導、探究學習的指導、合作學習的指導。具體學法的指導主要有直接型指導、滲透型指導、個別型指導和自悟型指導。

四、提高教師要具有教學反思能力

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教師要努力成為反思型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行為,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自我評價,記錄自己的教學效果和行為。教師及時進行教學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教前反思,可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教中反思,能使教學順利進行;教後反思,則是有批判、有總結地進行教學反思,能修惡改良,使教學經驗上升為理論。反思有助於教師理解與學習教學、課改和評價的動態過程,提高教學效果,促進教師成長,最終成為優秀教師。

五、提高教師課程開發的能力

教師要積極參與到校本課程的開發當中。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求教師不僅會“教”書,還要會“編”書,為教師提供一個創造性發揮教育智慧的空間。進行課程資源開發,師生資料來源廣,知識視野得到了極大的拓展。不僅如此,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還會學到不少在課堂上無法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如引導學生從網上下載並打印相關資料;根據自己的學習目的,去圖書館查閲、檢索資料;根據自身學習需要,到書店購買相關書籍等,這些都能表現為一種學習能力,它比純粹的學科知識更為重要。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要做社會生活的有心人,隨時發現可供利用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共同開發,讓資源的開發過程成為師生互動、共建的過程,增加師生學習實踐的機會,在實踐中鍛鍊,在實踐中成長,能力便在成長中生成。

六、提高教師人際交往與合作能力

在與學生產交往中,教師要學會主動與學生交朋友,放下教師的架子,更多地瞭解和接納學生,積極地關懷學生,恰當而開放地進行師生對話,在學生的心目中樹立親切、友善的良好形象。為學生創建一個理解、關懷的環境,養成學生自覺的學習行為,與教師一同參與到新課程改革的各項教與學的活動中。

七、提高教師要現代化信息技術能力

隨着信息技術與學科的不斷整合,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置身於這樣的一個高速發展的環境,廣大教師正經歷着現代教育環境下,人才培養觀念、模式、方法的變化、整合與創新。要把提高教師學科素養與信息技術應用結合起來。教師必須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術能力,並把它應用到課堂教學中,構建全新的教學模式。每一位教師必須從細微處入手,思考在信息化條件下如何教與學,樹立全新的教育觀念,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並學會在自己的教案設計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八、提高教師教育科研能力

教師要注意把教學實踐與教育科研融為一體,使它成為促進教師專業持續發展與教研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教育教學研究要立足學校實際,立足教學課堂,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要多反思,對教學進行經常性診斷與評價、研究與分析、研討與交流。經過反覆的探索和實踐,把新的教育理念真正變為教師的教學行為,最終促進教師自我學習、自我反思,從而促進教師主動參與教育科研活動,學會教學研究。

九、提高教師教學創新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特別是教學活動,教師語言若富於激情,便會時刻撞擊學生的情感,師生間便於充分展開思想的碰撞,心靈的接納,情感的交融,從而創造出一種情感撞擊後心靈的開闊,讓學生學習激情始終都保持在興奮點上,課堂活躍而適度,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心靈成長的愉悦。這樣真正創造出一種師生互動,心靈傾聽的分享方式,實現“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理念。 以上幾點依賴於學校常規活動的開展如:説課活動、集體備課、基本技能比賽、導學案使用、各種竟教比賽、培訓學習、、教師的專業水平的學習、課堂教學技能的考核等,為教師教學基本技能的提高提供廣闊的平台。

總之,當代教育要求教師不但具有超前意識,而且應具有豐富的人文素養,以及採集信息,處理信息,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能力。具有人本主義精神,能關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能把握教育發展的大趨勢,並能夠利用教育心理學原理,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中不斷開拓創新,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在課改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