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囚綠記》教學設計8篇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8.07K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囚綠記》教學設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囚綠記》教學設計8篇

《囚綠記》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的:

1、體會本文詠物抒情的寫法,瞭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2、瞭解本文的構思,體會它結構精巧、變化多姿的特點。

3、瞭解有關語句的深刻含義和表現手法,感受本文語言含蓄優美的特點。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聯繫當時的社會環境,明確作者在抒寫對綠的摯愛之情中,表達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嚮往,對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的歌頌。

2、難點,讓學生在閲讀中明確“綠”的象徵意義,而不只是結論的傳遞。

三、教學設想:

從圈劃、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體驗和理性思考的語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語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四、課時安排:

二課時

  五、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巴金回憶一位作家時説,他有“優美的性格和黃金的心”,同他談話,“彷彿聽完一曲貝多芬的交響樂,因為,我是和一個崇高的靈魂接觸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囚綠記》的作者,一位很有才華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譯家??陸蠡。陸蠡(lǐ)是一位真誠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歲,堅貞不屈死於日寇酷刑之下。1983年4月,國家民政部批准他為革命烈士。

現在,讓我們一起研讀陸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綠記》,去接觸他那崇高的靈魂。

二、研讀課文

(一)整體感知課文

1、釋題:“囚綠”就是把綠色囚禁起來。

作者為什麼要囚綠呢?

要求學生帶着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高聲朗讀、輕聲朗讀、一個人讀,找個伴兒一起讀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讀課文。

教師明確要求:標註段落,圈劃疑難字詞。或結合課後註釋,或同學相互討論,合作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也可當場求助老師。

2、教師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線索。

①、作者為什麼要囚綠?(因為他愛綠)

②、他把綠“囚”牢了嗎?(他後來把綠釋放了)

③、離開了綠,他對綠的感情又是怎樣的呢?(他對綠充滿了思念)

教師歸納板書:戀綠??囚綠?? 釋綠??思綠(線索)

(二)、研讀“戀綠”的部分(第1-7小節)。

1、學生速讀課文。指明學生找出表現作者愛綠感情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適當引導講解,在學生找出後,或組織學生齊讀,或組織分組讀,在讀中與作品直接對話,感知這篇散文的語言風格。

2、創設情境:假設學生是作者,要直接抒發對綠的喜愛之情,與綠直接“對話”,要求學生以課文第五小節一段話“綠色是多寶貴的啊……也視同至寶”為例,變換人稱、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發對綠的喜愛之情。

(三)、研讀“囚綠”部分。(第8-11小節)

1、作者因為愛綠而囚綠,課文那些語句寫出了他綠友的愛之深?指名朗讀文中有關語句。

2、教師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學生觀察它的枝條向一個方向伸長即向着陽光方向生長的外形特點,揭示喜愛它的第二個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問:作者得到“綠”了嗎?找出文中的有關語句來説明。

板書: 對生活的熱愛

3、對作者“囚綠”這個行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學生討論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歸納總結:作者那份對綠的渴望,表現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的嚮往;但是另一方面,這也是一種自私之舉,是對綠的施暴之舉,是對生命的一種遏制、一種摧殘。

4、對被囚的“綠友”的尖端總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麼啟示?

要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因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佔有它,結果卻不能如願的事例的實例,進一步理解作者所闡明的人生哲理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明確:常春藤的不屈不撓;生命不可侵犯;萬物各得其所,人為不可干擾;如果真的喜歡這個事物,那就給他(它)自由,讓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書: 生命的尊嚴不可侵犯

(四)、研讀“釋綠”部分。(第12-13節)

學生討論:由作者“釋綠”的時間和地點,你聯想到什麼?

教師穿插介紹陸蠡有關事蹟: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編輯,小海淪陷後,他留滬主持該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説,被捕,刑審數月,受盡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祕密殺害。

教師明確:“釋綠”這部分是文章的主題所在,在這裏,作者從“這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那種頑強抗爭的性格,永向光明的執著中彷彿也照見了自己的性格和命運。作者後來“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珍重地開釋”表明了他發自內心深處的對自由和光明的呼喚。

板書: 呼喚自由和光明

(五)、研讀“思綠”部分。(第14小節)

引導學生朗讀體會課文最後一句話的含義:含蓄地表現了他對日寇鐵蹄下的同胞的惦念與牽掛。

  第二課時

一、課文總結

1、本文題為“囚綠記”,意思是記述“囚綠”的經過。

① 哪幾段寫囚綠的?囚綠之前,之後寫了什麼?

② 哪一段,哪幾段寫得特能打動你,使你動情的,做一下記號,待會兒我們要好好朗讀和品味。

③質疑。有疑惑的地方打個問號。

學生自讀、圈劃。

2、提問任務一

全班交流後明確:

文章自始至終緊扣一個“綠”字,戀綠(擇綠、賞綠)??囚綠??釋綠??思綠,這過程與作者的感情有什麼聯繫呢?

每一個意念與行動都體現着作者對綠的愛,文章的最後,作者向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誠意的祝福,願它繁茂蒼綠,一年後還在懷念並盼望再見。曲折有致地表現了愛綠色生命的生活經歷和心靈歷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愛綠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進。

3、閲讀全文時,哪一段或哪幾段最打動你?我們來讀好好品味一下。

個別讀(説明理由)、散讀、全讀。

4、我們在朗讀時,都被作者對綠的摯愛感動了,作者為什麼對綠——一株常春藤這麼愛呢?請同學們再默讀課文,思考兩個問題,圈劃有關詞、短語、句子,作些批註。

①作者筆下的綠有怎樣的特點呢?

②面對摯愛的綠,作者有怎樣的體驗與理性思考呢?(提示:應聯繫當時的社會背景——“烽煙四逼”。)

學生自讀、思考、圈劃、批註。

四人小組交流。

全班交流(每組推選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確概括綠特點的詞語,形成板書。

蓬勃

綠 向陽

固執

從作者的體驗思考中,我們感悟了作者為什麼那麼愛綠,那就是:

學生小結:因為綠蓬勃向上,充滿生機;因為綠永遠向着陽光,固執,堅持已見;因為綠使處於孤獨、寂寞、苦悶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勵,所以,他深深地愛綠——一株常春藤。

這就是本文的主旨嗎?

學生回答:不!還有更深一層的思想,綠有它的象徵意義。

5、什麼是象徵?聯繫當時的社會背景,説説“綠”的象徵意義。(提示:由綠的特點,作者的體驗思考聯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確,形成板書

生命、希望

象徵 嚮往光明、自由

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

6、小結:作者以一株常春藤為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綠色是自然給予人類的審美心理需求,它給人以和平安寧的象徵,給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詩詞中就有不少寫“綠”的名句,能背幾句嗎?(學生背誦,談自己的理解。)

這些詩句中寫到綠,體現了詩人獨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傳頌。綠在視覺上給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寧。這就是一般人都喜歡綠,愛綠的原因。而我們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時刻,不僅寫愛綠,更賦予綠以時代需要的象徵意義——(齊讀板書。)我們從中窺見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喚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崇高的靈魂”。他確實有一顆——“黃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國的年代,《囚綠記》確有照亮民族心靈的作用。

文章貴在立意,立意貴在真實、深刻,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囚綠記》就是這樣一篇真實、深刻,有鮮明時代氣息的優秀散文,值得我們寫作時學習、借鑑。

7、我們從品味關鍵句入手,讀懂了這篇優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黃金的心。由此可見,我們要快速讀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從品味凝聚作者感情體驗,理情思考的語句,從含有言外之意的語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託物寄意類文章,應從物的特點思考,展開聯想,聯繫相似點,明確象徵意義。

當我們自己寫作時,應在文章的顯要處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寫上凝聚自己感情體驗與理性思考的語句,使文章脈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二、佈置作業 :

課文《囚綠記》在表現手法上有許多可供我們鑑賞學習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結構清晰,簡繁得當,各盡其妙。

②借物抒情,託物寄意的象徵手法。

③善用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

④文字表達細膩、質樸等。

請同學們從表現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寫一段200字左右的鑑賞文字。

《囚綠記》教學設計2

看了三個版本《囚綠記》的教學設計,最大的感觸是要真正解讀好一篇文章,設計一個相對完美的教案真是不易。與前兩次的教學設計相比,這一次的設計在構思上更別緻,教學內容上更細緻,語言品析也更精緻。學生在豐富的教學活動中不僅得到了思維上的訓練,更獲得了散文閲讀方法的指導。

從教學構思上看,《囚綠記》這篇文章的教學切入點可以從“我”的行為表現切入,可以從“我”的情感角度切入,也可以從“囚綠”這一主要事件切入,但無論哪一種切入總有點兒顧此失彼之感。而這份設計以“我”對綠的稱呼作為一個小小的切入口不僅理清文章的行文脈絡,而且理清了“我”的情感脈絡,在兩者之間找到可一個很好的平衡點。站在這條主線上再進行散文語言的品讀活動,既有利於學生獲得整體上的理解,又有利於學生對細節的品讀。

從教學內容上看,這份設計對綠的稱呼只是一個小小的切入口,而作為重點教學內容呈現的是隨着稱呼的變化“我”的情感的變化以及文本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在重點內容的突破上採用品讀的方式。1.學生通過圈畫批註、增刪比較、品味重點字詞的方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文本中所流露出的對“綠”的炙熱的愛。2.抓住文本的重點句、難點句進行細節品讀,探究這些細節與文本整體即作者所要表達主旨的聯繫。3.在品的基礎上重讀,品讀結合。讀出散文的語言美、結構美甚至思想美。如讀出排比句和感歎句的特點,朗讀類比的語句,讀出我對綠的喜愛之深,讀出對綠的頑強,不自由毋寧死品質的敬重等。

從語言品味上看,這份設計非常注重對文本語言的品析。王榮生在《散文教學教什麼》指出,散文閲讀要領之一就是體味精準的言語表達,體味必須是細讀,必須是細細體會。怎麼細讀呢,按南帆先生的説法就是沉入詞語。真正的文學大師的語言,是具有生命的靈性的,它有聲,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與質感,是應該細細地去體味、沉吟、把玩,並從中感受到一種語言的趣味。這份教學設計語言品味隨處可見,如在抓“我”的行為舉止表現愛時,引導學生品析“天天望,看它,看它,細細觀賞”這幾個動作雖都有看的意思,但有何不同。如在引導學生感悟常春藤形象特徵時引導學生抓住“總、甚至於、都”等關鍵詞,體會它的變化與特點。更甚的是能夠抓住平常不太引人重視的虛詞去品味“我”對綠的複雜情感,感受“我”對綠的讚美之情。相較而言,很多時候我們在教學散文時除了關注思想感情,除了關注手法,特別是修辭手法,基本沒有特別的方式方法,在品析語言時也常常帶有一種“貼標籤”、“概念化”的嫌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得到一些概念化的修辭手法、表現手法之外,其他似乎別無所獲。何為品析語言,散文的語言到底如何品,這份設計其實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最後,提一些個人的想法。意見不一定成熟,供宋老師參考。

1.文本中對“綠”的第一個稱呼應該出現在第4段“綠影”,這是在“擇綠”時對常春藤的一種稱呼。後面生四的內容可以提到這裏。

2.對於情感的解讀,文中的“我”對綠的愛意應該是逐層加深的。文中在“擇綠”階段對綠的感情應該是一種需要式的歡喜。“綠友”階段應該是真正意義上的愛。情感思路我覺得應該是:歡喜——深愛——惱怒(愛之深、愛之切)——敬重——懷念。

3.文中哪些地方還能體現“我”對綠的愛,這幾句是不是也能體現呢?

(1)我懷念着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擇……

Ps:我懷念着綠色,如同魚兒盼着雨水……

(2)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過了一個月,兩個月……

Ps: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過了一兩個月……

4.後面的一個提問:改成請你站在常春藤的角度為它寫一段內心獨白,以表明它的心志。

5.最後一句的覺得那個“着”字更能表現一種期待之情。建議改句為:

我懷念我的原窗綠友。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吧。

《囚綠記》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綠”寄予的深刻思想內涵。

(2)象徵手法運用的獨特技巧。

(3)知人論世的解讀技巧。

2.過程與方法

學生髮現問題,學生解決問題,由表及裏,自主閲讀,合作探究,教師點撥,遷移訓練,課外練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中華民族永不屈服於黑暗的精神;樹立正確的“愛”觀;明白對錯誤的自省便是一種成長。

以上三個目標的確定,力圖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並重的教學理念。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綠”的多重象徵義之間的內在聯繫。

(2)知人論世的解讀技巧。

2.教學難點

作者在臨行前才開釋“綠”的原因;由此引發的對人性私心的審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觀賞四幅圖片。提問,看着這些綠色的植物,你有什麼感受?

二、閲讀文題,發現問題

綠色是多麼美好啊。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有一個作家陸蠡也寫過一篇關於“綠”的文章。投影文題《囚綠記》,請同學們看文章標題,思考:這篇文章的標題,給你留下哪些懸念?

學生髮言,教師把學生提出的問題製作成幻燈片

三、閲讀文章,合作討論

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篩選整合。針對學生提出問題的多少分小組。幾個問題分幾個小組。讓學生帶着問題閲讀文章,然後把自己的思考和小組成員交流,看是否一致。最後推選一名同學發言。

四、解決問題,答疑解難

1.囚綠探因

(1)關於“生命、希望、慰安、快樂”

當作者來到北平,選擇公寓的房間時,他選擇了一間在常人看來不甚理想的房間,房間的窗朝東,在亮得很早的北方的夏天,從早上5點到中午11:30,都受太陽照射,特別炎熱,何況房間靠南的小窗,一角玻璃還給打碎了。但“我”在有選擇自由的情況下卻選定了這間房,那是因為“我”喜歡破玻璃外長着的那根常春藤,可見“我”對綠的喜愛和嚮往。這種對綠的喜愛應該是緣於一種人與生俱來的天性,那就是把綠當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樂的化身。文章中“從前我有個時候”,友人替“我”拔去牀底下未除淨的草根茁出的嫩芽時,“我”還引以為可惜這段話就是明證。所以看着窗口的那片綠,“我”聯想到渡過沙漠者望見綠洲的歡喜和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漂來花草莖葉的氣息的歡喜,感到“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2)關於“愛、幸福、青春”

“我”望着常春藤的生長,就如望着當年的自己在成長,它漸漸變青,漸漸變老,不正是作者人生歷程的寫照。也曾經用一顆純真的童心,追求愛與美的夢,也曾像常春藤一樣在風雨中展現自己婆娑的舞姿,而青春式的幻想,會隨着悠悠的時光漸漸破滅,現實的冷酷也會澆熄那顆青春熱枕的心。

個體通過愛一個對象,才能意識到自己的愛和幸福。在常春藤的身上,“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心中那份對愛的希冀。在愛的希冀中,延續着自己的生命。

(3)關於“孤獨、疲累、簡陋、自私、佔有”

我在陌生的古城中感到孤獨,簡陋的房間,破碎的窗口映來的綠影,卻深深觸動了內心的那片空寂,染了些希望的曙光。讓我忘記了睏倦的旅程與已往的不快,似乎與一位舊友的對話裏,得到了內心的宣泄。

當心中對綠產生佔為己有的私念時,是“我”害怕逝去的美好再次會在急促的人生裏流逝,綠裏映射了“我”的過去,而對往昔已經開始懷念與回味時,“我”已經感到了珍惜眼前美好的重要。於是囚禁了綠,以它的毀滅來成全個體慾望的滿足。

2.囚綠結果

分為四個階段:

(1)“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舊伸長,依舊攀援,依舊舒放,並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這段話表現“綠”頑強的生命力。

(2)“每天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囚禁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於一枚細葉,一莖卷鬚,都朝原來的方向。”這段話表現“綠”執着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永不屈服於黑暗。

(3)“它漸漸失去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這段話表現“綠”即使失去生命力,也不會放棄自己的追求。

(4)“瘦黃的枝葉被放在原來的位置上,被致以誠意的祝福。”表現“綠”終於贏得自由和光明。

3.釋綠探因

(1)植物的固執,讓“我”不快,損害了“我”的“自尊心”。該放卻沒放。

“我”滋生了一種自私的“魔念”,把綠的枝條從破窗中牽引到自己黑暗的房間來。綠在黑暗中的掙扎,使“我”對綠的感情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看着“它的尖端總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於一枚細葉,一莖卷鬚,都朝着原來的方向”,我為了這永遠向着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可是,“我”仍舊讓柔弱的枝葉垂在我的案前。

(2)植物變成病孩子般,我意識到自己的過失,為病損的枝葉可憐。該放卻沒放。

當看到植物“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時,作者把它看成是病了的孩子,可憐它、同情它,並計算着自己南歸的日子,打算在離開時釋放它,恢復它的自由。但是這種自由是有條件的,必須是“我”離開這房間,離開北平。如同《囚綠記》序言中所寫的,“我沒有達到感情和理智的諧和,卻身受二者的衝突,我有時接受理智的勸告,有時又聽從感情的慫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讓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頭。這矛盾,把我苦了。”“當命運的意志命我雙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擔子,強我緣走窄小的生命的繩索,我是多麼戰兢啊!為了不使自己傾跌,我竭力保持兩端的平衡。在每次失去平衡的時候便移動腳步,取得一個新立足點,或則是每次移動腳步時,要重新求得一次平衡。”“我”在放與不放之間的矛盾中掙扎,其實是理智與情感的衝突,是綠色生命與“魔念”之間的衝突。

(3)盧溝橋事件也沒有讓“我”立刻釋放“綠”,而是為了求得自己的自由才釋放“綠”。

日本開始侵略北平,“我”面臨被囚禁的危險。在朋友的催促下,“我”不得不變更計劃,每日留心開車的消息。身處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畢竟還有“綠”相伴。所以他不能放走“綠”。直到他離開北平前往相對安全的上海,獲取自己渴望的自由時他才釋放“綠”,還“綠”自由。

當個體生命本身有了某種欲求時,他才能體驗到同類事物的那種欲求。“我”有了對光明自由的渴求才真正體驗到常春藤對光明自由的渴求。

五、歸納概括“綠”的多重象徵義

作者是在和綠的精神對語中,一步步昇華對綠的認識的。開始作者只是從一般意義上把綠看成是生命、希望、慰安、快樂的象徵,經過一段日子的觀察,作者對綠的感情昇華到愛和幸福,聯想到青春年華。後來他感受到綠對自由光明的頑強不屈的追求,最後在經歷民族的苦難時,作者更進一步從綠的品質上感受到了我們民族的精神,完成了對“綠”象徵意義的最後昇華。也完成對自己靈魂的淨化和昇華。這正是此文不同一般象徵手法的獨特之處。

六、遷移訓練

閲讀文章《文竹祭》,思考,解讀這篇文章應從什麼地方入手;文章借什麼物寄託怎樣的思想情感?

七、課堂小結

學生自由談,教師總結。

這節課通過對《囚綠記》的解讀,領悟到作者感悟“綠”的最高象徵含義的情感體驗經歷,剖析了作者思想轉變的契機,讓我們的靈魂在自然之綠中淘洗,在思想之綠中淨化。

八、寫作訓練

你的生活中,是否有過傷害生命的經歷?如果有,請你藉助一種自然之物,運用託物寄意的象徵手法寫一篇散文,表達你的思想情感。

《囚綠記》教學設計4

一、導入

直接導入,教師書寫課題作者,強調“蠡”的書寫,簡單介紹一下作者。

二、同學們預習過課文了,你覺得文章以“囚綠記”為題,好不好?為什麼?

事先佈置預習,瞭解學生的回答,進行預設:

①分析回答問題,要求學生根據文章內容,儘量選擇文中的詞語來概括。(活動一)

文章的中心事件就是“囚綠”。

囚綠的原因:(1——7)擇綠而居 與綠對語 細心賞綠

囚綠的經過:(8——10)牽綠入户 幽囚“綠友”

囚綠的結果:(11——14)固執囚綠 開釋綠囚 懷念綠友

小結:全篇圍繞“囚綠”來組織材料,展開敍述。

②結合內容概括的短語,簡要複述課文內容,注意過程轉換處的過渡。(活動二)

三、以作者的行為表現為中心,我們選擇了“囚綠”作為題目,如果要以作者的情感為中心來確定題目,你覺得可以改成什麼題目呢?為什麼?——“愛綠記”

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作者的“愛綠”?

行為舉止:擇綠而居 與綠對語 細心賞綠 ——喜愛,留戀

牽綠入户 幽囚“綠友” ——喜愛,不快,惱怒

開釋綠囚 懷念綠友——祝福,懷念

通過寫人物的行動來表現情感。這裏可以理一下情感的變化。突出變與不變。

重點分析囚綠的行為:

追問:“我”的種種行為表現和情感都是源於對綠的愛,最讓人不解的是哪種行為表現?你怎樣理解這種行為?(作者將其稱之為魔念)

“我”是如何囚禁常春藤的?學生齊讀第8段。

修改比較:(活動三)

原文:我從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來……

改文:我從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屋子裏來,教它伸長到書案上,讓綠色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裝飾這簡陋的房間和抑鬱的心情,借綠色來比喻葱蘢的愛、幸福和猗鬱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隻小鳥,要它作無聲的歌唱。

教學方法:採用增刪替換比較的方式品讀

【這些行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是一種自私、是一種控制。但這種自私、控制的行為實際上是因為“我”對綠愛之深、愛之切,以致這種愛轉變為一種佔有慾。】

直抒胸臆:

綠色是多麼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懷念着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開始瞭解渡越沙漠者……綠是自然的顏色。

這些語句重點是朗讀,體會排比、比喻等修辭的作用。“我開始瞭解……”一句可以設計仿句練習。(活動四)

插敍往事:簡單瞭解,明確插敍的作用即可。

細緻描繪:選擇幾處描寫常春藤的語句,重點品讀,體會用描寫來表達情感。

小結:全文通過……,描寫了作者的情感變化,表達了作者對綠的喜愛之情。

四、你覺得“囚綠記”和“愛綠記”這兩個標題,哪個更好?為什麼?

1、“囚綠”的行為表現了“我”對綠愛之深。

2、“囚綠”還能表現出綠在被囚環境下那種堅貞不屈、不屈服於黑暗、追求光明的自由意志。

五、課文5——7段寫到了“我”與綠對語,那麼當“我”幽囚了綠色後,如果“綠”可以説話,我們之間會展開怎樣的對話?(要求:根據9、10段的內容;對話要能體現被囚之“綠”的品質和追求)(活動五)

六、作者寫這樣一株常春藤,敍述自己囚綠的經過,有什麼用意呢?

1、常春藤的象徵意義(託物言志)

2、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借物抒情)

3、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小見大)

4、尋找文本中透露的信息,補充相關材料,瞭解寫作背景,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志趣和追求,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七、課堂總結。

八、佈置作業。

《囚綠記》教學設計5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抓住重點詞句,理清文章思路,體會其間藴含的情感;探討“綠”的深刻含義;理解“堅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內涵,培養良好的情操。

2.過程與方法:小組合作探究與展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頑強的個人品質與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

二、學習重點

理清文章思路,體會其間藴含的情感;探討“綠”的深刻含義。

三、學習難點

理解“堅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內涵,培養良好的情操。

四、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自學預習

(一)預習導學案

1.通讀文章,掌握重點字音字形。

涸轍( ) 鑲嵌( ) 婆娑( ) 蕈( )菌 莖( )

葱蘢( ) 遷徙( ) 學徒( ) 猗( )鬱 瞥( )見

急不暇( )擇 了截( )爽直 揠( )苗助長

2.有感情朗讀課文,學生互相(或教師)糾正錯誤字音。

3.再讀課文,理清思路。

課文中哪幾段是寫“囚綠”?“囚綠”之前、之後主要寫了哪些內容?每一部分流露出作者什麼樣的情感?(完成表格)

第二課時:課堂教學

(一)欣賞圖片,導入新課

幾米説:生命中不斷有人離開或進入,於是,看見的,看不見了;記住的,遺忘了。然而,看不見的,是不是就等於不存在;記住的,是不是永遠不會消失?我要問:你曾喜歡的那一片濃綠,囚住了,是不是可以算作真的擁有呢?

(二)課文研讀,品味鑑賞

1.預習檢測。

課文中哪一部分是寫“囚綠”?“囚綠”之前、之後主要寫了哪些內容?每一部分流露出作者什麼樣的情感?(填寫下表)

明確:

2.重點研讀。

速讀課文,篩選出描寫常春藤(綠)的語句,説一説你喜歡哪個句子,為什麼。

關注下面一些語句,引導學生品讀畫線的詞句:

當太陽照過它繁密的枝葉,透到我房裏來的時候,便有一片綠影。

看它怎樣伸開柔軟的卷鬚,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看它怎樣舒開摺疊嫩葉,漸漸變青。

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

它的尖端總朝着窗外的方向。

永遠向着陽光生長。

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

我望着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

下雨的時候,我愛它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

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隻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

植物是多固執啊!

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

綠是生命、希望、慰安、快樂的象徵;綠的這一切特性使處於孤獨、寂寞、苦悶中的作者獲得了精神上的激勵,所以,他深深地愛着綠。因為愛綠心切,所以“囚綠”,這體現了作者對綠的“自私之愛”。綠被囚禁之後,它的尖端總朝着原來的方向,固執,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於黑暗,這使作者的心靈受到觸動,所以最後才會“珍重地開釋”“祝福”,這體現了作者對綠的“敬重之愛”。

3.主題探究。

(1)作者對於“綠”有着一種特殊的感情,那麼,從原文看,作者眼中的“綠”僅僅是“綠”麼?對於作者來説,“綠”是不是還有別的寓意呢?

注意下面這些語句:

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葱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鬱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隻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着窗外的方向。

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

結論:“綠”的寓意。

常春藤雖然被作者“囚禁”了,但是它的尖端總朝着窗外的方向。它是這麼的固執,永遠朝着陽光生長,這説明它永遠不屈服。最後作者想通了,放了綠。作者無法囚綠,恰恰説明了綠的頑強和倔強,代表着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文中提到,因為作者那時遇到了盧溝橋事變,他因由常春藤的不屈服的品質聯想到了中華民族對待外侵略者表現出來的固執與不屈服,對勝利與光明的嚮往以及追求自由的精神品質。

(2)引入作者介紹和背景簡介。

陸蠡(1908-1942),現代散文家、翻譯家。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綠記》等,譯著有《羅亭》《魯賓遜漂流記》等。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編輯,上海淪陷後,他留滬主持該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説,被捕,刑審數月,受盡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祕密殺害,年僅34歲。

(三)拓展延伸

“綠”本為常春藤,卻有着思想寓意,這就是“象徵”或“託物言志”的寫法。

象徵是一種表現手法,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來表現某種概念、思想、精神品質和感情。

託物言志是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描寫或刻畫,間接表現出作者的志向、意願的抒情手法。

象徵、託物言志手法在古典詩歌中最為常見。請同學們課下蒐集一首運用了象徵(託物言志)手法的詩歌,並簡要賞析。

《囚綠記》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散文的相關知識,包括敍事散文的基本特點,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現手法。

2.體會作者表達的深刻的思想內涵。

3.瞭解如何運用象徵的手法,並能在寫作中進行模仿。

◆過程與方法

1.介紹本文的寫作背景,即作者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以便學生能夠準確、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內涵。

2.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對“綠”的認識、感受和理解。

3.設計問題,結合學生對“綠”的理解,引導學生體會本文作者對“綠”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發的對不屈服於黑暗、頑強抗爭的精神的讚美。

4.結合作者的身世,引導學生加深對本文內涵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中華民族和一切進步勢力不屈服於任何黑暗勢力、頑強抗爭、永不氣餒的民族精神。

2.樹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散文,尤其注意節奏和語氣的運用。

2.體會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寫作特點,理解託物言志的象徵寫作手法。

3.體會作者在散文中寄託的感情、散文的內涵美及其象徵意義。

◆難點

1.理解“綠”的.在本文中的象徵意義及作者賦予“綠”的深刻思想內涵。

2.結合作者讚美“綠”的歷史環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教學突破

1.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分組討論“我心中的綠”。

2.通過講解,引導學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寫作手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課前將學生分組,提出預習內容和要求,讓學生查找有關讚美綠的文章,並將本文與之進行比較;查找有關抗戰前期中國歷史的資料。

2.蒐集一篇託物言志的散文,與本課在寫法、語言上進行比較。

◆學生準備

1.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思考自己對於綠的認識,並與作者的認識進行比較;標出課文中難理解的字詞句,以便共同討論。

2.複習上節課所學的內容,準確地把握本文的寫作目的和讚美對象,同時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1.以人們對綠的認識導入新課。

2.朗讀教學,指導學生正確地朗讀課文。

3.組織學生探究作者的用詞技巧。

4.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回答。

學生活動

1.進入新課學習。2.學習有感情地朗讀散文。

3.探究作者的用詞技巧。 4.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並思考原因。

一、交流預習心得,導入新課(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出上節課所學的有關散文的知識,並請學生回答。

2.總結學生的回答,從人們對綠的各種不同認識人手,導入新課。

3.結合學生的回答,介紹現代散文作家陸蠡及其寫這篇文章時的社會、歷史環境,然後放《囚綠記》的朗讀帶,或者教師自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注意字音、停頓、重音和朗讀的技巧。

4.給學生3—4分鐘時間默讀課文,細細體會文章表達的意境。

學生活動

1.根據所學內容,積極回答教師的提問。

2.積極發表自己對綠的認識和看法,如有的説“綠象徵聲睨”,有的説“綠象徵希望”,等等。

3.結合歷史知識想象當時社會惡劣的歷史環境,感受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態,交流自己對當時社會歷史狀況的認識;注意課文中生字的讀音及朗讀技巧。

4.閲讀課文,劃出不能理解的字句,體會散文的意境。

二、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出問題:“這朝東的房間令人感到炎熱”,作者為什麼還選擇“這朝東的房間”?

2.讓一位學生朗讀第五段,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讚美綠的,又如何形容其對綠色的渴望的。

3.提問:“我開始瞭解渡越沙漠者望見綠洲的歡喜,我開始瞭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飄來的花草的莖葉的歡喜”各自説明了綠色給人什麼的感覺?

4.引導:作者是如此的愛綠,以致“忽然有了一種自私的念頭”。作者為什麼要“囚綠”?請同學們思考。

5.提問:作者“囚綠”後,常春藤的生長狀況如何?作者有什麼新的感受?

作者的一片“善意”,為什麼感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惱怒它的固執”?

學生活動

1.思考問題,在課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才選定這房間的。

2.把文中作者讚美綠的句子找出來:“綠色是多麼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從中感受作者對綠的喜愛和深情。

3.回答教師的提問,結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色是自然的顏色”,更深地體會綠色給人的感覺。

4.帶着問題閲讀第八段,並説出自己的看法:“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葱蘢的愛和幸福”,作者太愛綠了,以致於想佔有它。

5.用課文中的語言回答:“他的尖端總朝着窗外的方向”,“它不瞭解我對它的愛撫”,“它漸漸失去了清蒼的顏色”, “好像病了的孩子”。

三、組織討論.分析作者的感情變化(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善意有時候是具有危險和破壞性的”。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會,談談對這句話的看法。

學生活動

小組討論,代表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對“善意有時是具有危險性和破壞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愛,等等。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1.引導學生複習上課時教學內容,進入新課。

2.分析作者對綠的感情的變化及變化的原因。

3.分析“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的意義。

4.引導學生比較抒情散文和敍事散文的寫作特點。

學生活動

1.複習上課時所學知識,進入新課。

2.聽講,理解作者對綠的感情變化及其原因,瞭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寫作手法。

3.聽講,把握文章的主旨。

4.通過比較,瞭解敍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各自的寫作特點。

一、朗讀本文,複習已學內容,進入新的學習(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通過教師範讀、學生齊讀和點名朗讀等方式,以適當的節奏讀散文,回顧上節課的知識。

2.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對綠的感情變化由愛到囚的過程及其原因。

學生活動

1.認真配合教師,在讀的過程中,温習上節所學的內容。

2.暢所欲言,結合生活知識和平時的閲讀積累回答教師的問題。

二、組織學生討論.分析課文(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問:作者為什麼最後讓綠囚恢復了自由,並且“向他致以誠摯的祝福,願它繁茂蒼綠”?

2.結合學生的回答給予正確的引導分析,並總結作者對綠的感情變化,即由愛到囚再到釋放並祝福的原因。

3.通過分析“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説明“綠囚”的象徵意義。(可組織學生討論)

4.提問:聯繫文章中交待的歷史背景説一説,課文表達了“我”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活動

1.展開討論,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愛綠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動了。

2.通過教師的分析,進一步瞭解作者思想變化的過程,感受其變化的原因。

3.討論“綠囚”的象徵意義,如代表了當時不怕任何黑暗勢力的中國人民的抗爭精神。(作者也被這種精神所折服)

4.討論作者在本文中表現的思想感情,進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寫作手法。

三、教給學生比較閲讀的方法,總結全文(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分析本文作者的語言特點,結合學生難以理解的字句進行分析説明。

2.總結全文,對於敍事散文的一般特點進行總結和歸納,並與抒情散文進行比較,使學生了解其區別。

學生活動

1.結合教師的分析,理解課文的重點字句,把握本文的語言特點。

2.把本文與以前學的散文進行比較,加深對敍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寫作語言特點和表現手法的理解。

本節總結

本文是現代散文家陸蠡的代表作,寫作者在上海“孤島”時期,懷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兩枝碧綠的長青藤被自己牽進迎窗的案頭,然而這“囚進”屋裏的綠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陽光,顏色卻一天天變得萎黃,枝條也細瘦起來。直至抗戰爆發,作者被迫南歸,才將這個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釋放,並真誠祝福它繁茂蒼綠。

課文寫的是“囚綠”的故事,實際上是讚美“永不屈服於黑暗”的精神,歌頌忠貞不渝的民族氣節,也是作者期望淪陷的祖國山河早日擺脱日寇黑暗統治、重獲光明的內心的表露。

作者採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兩枝綠藤的想象描寫,啟人聯想,讓人尋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筆,用象徵和暗示的手法,給人留下思維空間,把人引向一個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學探討與反思

通過教學,教給學生閲讀、欣賞、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學的關鍵。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識,背誦一定數量的名家名篇,有助於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興趣是學習的最好教師。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鼓勵他們多發言,多發表觀點。在散文教學中,教師要堅持朗讀、品味、思考相結合原則,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內涵美。

《囚綠記》教學設計7

【教學設計思路】

《囚綠記》是新課程必修2第一單元中的一篇散文,教授這篇課文是以把握作者情感脈絡為“經”線,以探究文章主旨為“緯”線,在經緯線索中體會散文的魅力,培養學生開放性的思維。

【教案】

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把握作者情感脈絡,進而分析文章主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來把握作者情感脈絡。

通過點撥來引導學生分析文章主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學生開放性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教學難點 分析文章主旨,並引導學生分析它的現實意義。 教學方法 誦讀法和點撥法相結合。 教具、實驗情況 多媒體。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課前導入

1、引用顧城的《一代人》。

2、調動學生想象題目“囚綠”的含義。

一、課前準備

1、想象題目“囚綠”的含義,為課文學習做準備。 引用《一代人》創設美的情境,引起學生學習探究本文的興趣二?閲讀課文

學生快速瀏覽課文,並找出有關表達作者情感的語句。

二?閲讀課文

學生勾畫出有關表現作者情感的語句。

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瞭解課文大致意思。

1、學生探究作者喜歡綠色的原因,重點研習課文第五至七段,並通過朗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2、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對“綠”的情感變化,重點研習課文第八至十二段,並朗讀體會。

(教師點撥學生分析具體語句,並指導學生的朗讀。)

(展示課件。)

三?合作探究

1、明確:作者喜歡綠是因為綠是生命、希望、慰安、快樂,綠色寶貴啊!

示例:“我懷念着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着雨水!”這句話寫出了作者焦急的盼等着綠的心情,而綠對作者來説猶如涸轍裏的魚期盼雨水一樣,是一種生命、希望。

(學生朗讀,體會那樣一種焦急盼望的心情。由一人讀進而全班齊讀。)

2、明確:因為喜愛綠所以想要“囚綠”,但“囚綠”帶來的並不是歡喜,而是惱怒。

示例:“我為了這永遠向着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 這些語句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內心的矛盾痛苦,“損害了我的自尊心”説明這綠的執著深深刺傷了作者,他的滿腔熱情化為泡影,所以喜歡變成了惱怒。

(學生朗讀,學生互評。) 培養學生欣賞能力,尊重個性閲讀。

重視指導學生朗讀,進而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

通過朗讀品味散文藝術之美,全體師生共同分享其中韻味。

通過分析囚綠的過程,進而探究其中包含的現實意義。

四、擴展延伸

學生談啟發。

示例:常春藤的執著告訴我們任何時候不要放棄。

作者“囚綠”並沒有帶來快樂,一時的自私並不能帶來長久的愉悦。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開放性的思維能力。

五、主旨探究

聯繫背景,作者想要通過“囚綠”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重點研習文章最後兩段。

(教師點撥學生分析重點語句,並指導學生的朗讀。)

(課件展示。)

明確:文中提示性語句是“盧溝橋事件發生了”,因此本文寫作的大背景是在中華民族存亡的危機關頭。“囚綠”之“綠”其實寓意深刻,它象徵了不屈服於黑暗,渴望自由、陽光的中國人。

(學生朗讀最後兩段。) 在擴展延伸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六、總結全文

通過這樣的思路告訴同學們,同一個人面對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啟示。背景知識對於我們把握文章主旨是很重要的。

站在21世紀的我們從《囚綠記》中又收穫了新的啟示,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處在國家危亡的關鍵時刻,《囚綠記》既是血淚之作,又是前行的動力所在,這是陸蠡留給後人的財富。

【板書設計】

綠 囚 國

《囚綠記》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朗讀以悟情 品析以釋旨 續寫以練筆

教學方法:

整體感知 讀寫賞悟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並釋題

1、“囚”是什麼意思?

2、“綠”是指什麼?

明確:綠色的常春藤

3、那麼“囚綠”是怎麼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話回答)

明確:我從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裏來,教它伸長到我的書案上,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

二、選讀語段,體悟感情

1、能用自己的話説説作者這樣做表現了他對“綠”有怎麼樣的感情嗎?

明確:喜愛

2、請你找出文中體現作者對綠喜愛的語段內容,並醖釀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讀出來。

(1)學生找出體現作者喜愛綠的語段,並輕聲地朗讀。

(2)小組內先交流朗讀,然後討論如何朗讀更好。

(3)全班同學交流朗讀,體會作者對“綠”的感情。

*教師可根據情況組織全班朗讀,並對朗讀予以指導。

三、圈畫語句,品悟文旨

1、通過剛才的朗讀,我們深深地體會到作者對綠的喜愛之情。那麼,作者為何對綠有如此之情,請你從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語句。

明確: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並不感到孤獨,……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於抑鬱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葱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來比喻猗鬱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囚住一隻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齊聲朗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還有沒有其它的緣故呢?請你找出文中能體現作品寫作背景時間的語句。

明確:盧溝橋事件發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連於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終於在一天早晨……。離開北平一些年了。……

3、哪個同學能説説中國的這段歷史呢?

4、面對列強入侵,作為一個愛國的作家,能無動於衷嗎?他寫這篇文章真得就沒“別有用心”嗎?請你從文中圈畫出表達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語句,然後在文旁進行批註。

(1)小組先進行討論圈畫出“言外之意”的語句。

(2)然後各人再進行批註。

(3)朗讀交流批註情況,教師作好點拔小結。

(4)填寫句子:

作者通過寫在北平一段生活中“囚綠”的小故事,通過一株不屈於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寫,表達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續寫一段話,鍛鍊寫作能力

1、作者離開北平之時: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向它致誠意的祝福,願它繁茂蒼綠。請你結合文意,接着這句話“用形象的語言描繪一下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見陽光的情態”。

2、交流寫作情況。

3、師根據情況作好總結。

寫在後面的話:新的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師來説,我認為最重要一點是教給學生聽説讀寫的方法,教給學生品悟文章意旨的方法,指導學生怎麼樣地整體地把握文章的寫作主旨,而不是把文章肢解,去一句句地分析,去一詞一詞地分析,搞得零零碎碎,文不成文,意不見旨,把文章的整體美破壞無形。到最後學生:聽文不清,説文不暢,讀文無情,寫文無意,到如此地步,實在是教者的悲哀!

Tags:囚綠記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