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5篇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89W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

一、課標解讀 (一)數與代數1。能結合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能認、讀、寫小數。2。能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3。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4。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能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5。認識年、月、日,瞭解它們之間的關係。二)空間與圖形1。結合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並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2。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3。結合實例,感知理解對稱現象。4。通過觀察、操作、認識軸對稱圖形,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三)統計與概率1。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有所體驗。2。通過實例,認識統計表和象形統計圖、條形統計圖(1格代表1個單位),並完成相應的圖表。3。能根據簡單的問題,使用適當的方法(如記數、測量、實驗等)收集數據,並將數據記錄在統計表中。4。通過豐富的實例,瞭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為整數)。5。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能和同伴交換自己的想法。四)實踐活動1。經歷觀察、操作、實驗、調查、推理等實踐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2。獲得一切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3。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五)思想品德和情感教育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5篇

二、教材分析:

(一)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小數的初步認識,位置與方向,面積,年、月、日,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用數學解決問題,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面積以及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1、會筆算一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會進行相應的乘、除法估算和驗算。2、會口算一位數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數,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每位乘積不滿十)。 3、初步認識簡單的小數(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初步知道小數的含義,會讀、寫小數,初步認識小數的大小,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

4、認識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八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餘的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會看簡單的路線圖,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5、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並認識面積單位,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會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並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6、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瞭解它們之間的關係;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數;知道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7、瞭解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瞭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8、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9、初步瞭解集合和等量代換的思想,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1、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位置與方向,年、月、日,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

教學難點:位置的確認,計算的算理,時間的計算。

三、學情分析:

1、國小三年級的學生雖已發展了有意注意,但還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響而分心。這個年齡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還較差。上課不專心聽講,有其自身的年齡特點。2、學生一般對上課所講的內容不容易感興趣。如果教師講得有趣,學生肯定會全神貫注。3、學生雖然已上了三年級,但有的學生還未養成上課聽講的良好習慣。4、有的學生不適應教師的講課形式或不喜歡任課教師,而“遷怒”於聽課。5、有的差生平時受到教師的關注少一些,而教師的批評正是一種關注,潛意識想得到教師的關注,所以不認真聽講。 總體上,從上學期成績分析看,成績較理想但還需繼續努力,本學期要因材施教,分別對待。對於自己認為聰明得很,平時懶讀、懶寫、懶做題,成績也不會好到哪兒去的學生,可以引導多自學,自己悟出道理,小組展開討論,比教師苦口婆心的説教會更有效。對於基礎很差、幹勁更差,上課不遵守紀律,作業叮囑再三都不能完成的十多個同學,更要認真對待,發現他們思想、學習中的閃光點,鼓勵他們的點滴進步,與家長聯繫溝通,與優生結對子,力爭使他們成為砌牆的磚頭——後來居上。

在國小階段的最後一個學期,要繼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四、增優補差

1、創造性的使用和處理教材。教學選取的素材要密切聯繫學生的現實生活,新穎有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在教學中,要注重利用“信息窗”“情境圖”,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要創設有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能充分體驗,把主動權放給學生。重視有效的小組研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體驗合作的快樂。3、儘量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對口算和計算的興趣,提高學生準確計算的能力。提倡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個性發展。 4、應用題的教學要重視學生理解題意,分析題意的過程,準確的把握數量關係,逐步提高舉一反三的能力。 5、要充分利用數學學具,重視學生操作,讓學生積極的動手、動腦、動口。6、作業佈置力求少而精,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區別對待。作業批改要及時,並努力做好批改記錄,以便進行有的放矢的反饋和矯正。 7、對後進生要多給與關心和幫助,多給他們提供成功的機會,激發其上進心。鼓勵學生間的相互幫助,使後進生樂於接受。 8、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多讀書,多查閲資料,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多聽課,多評課,汲取先進教師的教學經驗,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2

教材分析

《統計與可能性》是蘇教版國小數學第五冊第九單元第1課時的內容。《統計與可能性》是在學生學習過一些簡單的可能性知識,知道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會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來描述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為下面學習可能性的大小打好鋪墊。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經歷與體驗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過程,學會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數據,體會統計是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2)能力目標:經歷試驗的具體過程,能對試驗可能發生的結果做出簡單判斷,並做出適當解釋,從中體驗有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情感目標:培養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初步感受動手試驗是獲得科學結論一種有效方法,激發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發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學情分析

本節課中,我根據學生認知特點、興趣知識與經驗的需求,設計教學,突破難點。“統計與可能性”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過一些簡單的可能性知識,知道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會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來描述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些內容本班學生掌握得比較好。所以這節課的重、難點是使學生經歷實驗的具體過程,從中體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這個知識點不單單是統計就可以了,還要進行分析,為什麼可能性的大小與不同顏色的球的佔總數量的多少有關。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研究了學生的認知特點。三年級的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而動手操作可以直觀形象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質特徵,所以我通過讓學生自己親自動手操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來突破難點。我讓學生通過活動學習數學,讓活動貫穿始終,既有學生自主也有小組合作完成的數學活動,注意調動學生動腦、動手、動眼、動口,多種感覺器官密切配合,協調活動,學生通過摸一摸、畫一畫、數一數等形式,在 “ 做中學 ” 、 “ 學中做 ”, 減輕了學習負擔,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得以充分發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進一步發展。在問題解決,拓展應用這一教學環節中,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所以我認為在本次教學中,學生比較愉快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經歷與體驗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過程,學會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數據,體會統計是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2)能力目標:經歷試驗的具體過程,能對試驗可能發生的結果做出簡單判斷,並做出適當解釋,從中體驗有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情感目標:培養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初步感受動手試驗是獲得科學結論一種有效方法,激發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發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經歷實驗的具體過程,從中體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連除應用題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係,學會列綜合算式用兩種方法解答連乘應用題.

2.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和靈活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學會有條理地敍述思維過程.

3.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熱情,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

認識連除應用題的數量關係,初步學會兩種解答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連除應用題的.兩種解題思路.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激疑誘趣.

1.出示【圖片“參觀農業展覽”】

三年級同學去參觀農業展覽.他們平均分成2隊,每隊分成3組,每組15人,一共有多少人?(用兩種方法列綜合算式解答)

答:一共90人. 2.改變複習題的一個條件和問題後,出示例2.

例2:三年級同學去參觀農業展覽.把90人平均分成2隊,每隊平均分成3組,每組有多少人?

教師提問:例題與複習題在條件和問題上有什麼變化?

教師導入:已知條件和問題發生了變化,還能用原來的方法解答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共同研究的新知識.(板書:應用題)

二、師生共同參與探索.

1.學習兩種分析、解答應用題的方法.

出示例2:三年級同學去參觀農業展覽.把90人平均分成2隊,每隊平均分成3組,每組有多少人?

(1)自由提問,思考討論.

教師提問:看到這道題,你想到了什麼?有哪些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如下問題,教師可以進行簡記:

①這道題已知什麼條件,要求什麼問題?用線段圖如何表示?

②要求每組多少人?必須先求出什麼?

③分步列式如何解答?

(2)彙報結果,共同探索.

①教師提問:誰能回答第①個問題?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線段圖

②教師提問:誰能解決第②個問題?

結合學生討論,教學兩種解法,並列出綜合算式.

第一種解法:要求每組有多少人?必須先求出每隊多少人?(藉助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已知條件中告訴我們共有90人,平均分成2隊,求每隊多少人?就是把90人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知道每隊45人,又知道每隊分3組,就能求出每組有多少人?[

板書:

每隊多少人? 綜合算式:90÷2÷3

90÷2=45(人) =45÷3

每組有多少人? =15(人)

45÷3=15(人)

第二種解法:(藉助線段圖)要想求每組多少人?必須先求出一共多少組?知道每隊分3組,分成2隊,就是求2個3是多少?用乘法計算.6組對應90人,要求出每組多少人?就是把90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

板書:

一共多少組? 綜合算式: 90÷(2×3)

3×2=6(組) =90÷6

每組多少人? =15(人)

90÷6=15(人)

2.觀察比較,歸納概括.

教師提問:觀察兩種解法在思路上有什麼異同?

引導學生説出:相同點是所求的問題一樣.不同點是先求的不一樣,第一種解法先求的是每組多少人,第二種解法先求一共多少組,所以第一步的解法也就不一樣.

3.引發思考,掌握檢驗方法.

教師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兩種解法可以互相檢驗,除了這種方法外,還可以怎麼檢驗應用題?(小組討論)

引導學生髮現:把已經計算出的結果作為已知條件,進行逆運算,如果最後算出的結果與題目的已知條件相同,説明解答正確.

15×3×2

=45×2

=90(人)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4

設計説明

1.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已有的經驗和要學習的知識緊密結合。因此,本設計在學習新知之前鼓勵學生説一説:關於年、月、日的知識,你已經知道了哪些?一是投石問路,可以較好地瞭解學生的認知起點;二是能充分挖掘學生身上的資源;三是創設一個關於年、月、日的知識情境,在不經意間為引發學生的疑惑作鋪墊。

2.創設情境,聯繫生活,激發興趣。

本設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為基本理念,從新課的引入到課後的練習,都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體現“小課堂、大社會”,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注重觀察,引導發現,培養能力。

本設計通過年曆卡及相關統計表,讓學生在觀察和發現中掌握年、月、日及大月、小月等知識,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又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究者,使學生在自我探究、自我發現中獲取新知,成為學習的主人。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20xx年、20xx年的`年曆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關於年、月、日的知識,你已經知道了哪些?

預設

生1:一年有12個月。

生2:有的年份有365天,有的年份有366天。

2.説一説記憶中美好的或有特殊意義的日子。(生自由彙報)

3.觀察教材76頁主題圖,説一説年曆上標註了哪些特別的日子。在這些特別的日子裏,都用到了哪些時間單位?(年、月、日)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年、月、日)

設計意圖:選擇學生感興趣、熟悉的素材作為引子,以特別的日子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內容就在身邊,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拓展學生的思維。同時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繫,加深對時間單位的理解,為下面的新知教學作鋪墊。

⊙親自實踐,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觀察20xx年、20xx年的年曆。(課件出示)

思考:

(1)一年有多少個月?

(2)一年中哪幾個月份有31天?哪幾個月份有30天?

(3)2月有多少天?

2.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1)一年有12個月。

(2)一年中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31天,4月、6月、9月、11月有30天。

(3)20xx年的2月有28天,20xx年的2月有29天。

3.小結:我們把有31天的月份稱為大月;有30天的月份稱為小月;2月是一個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數和其他的月份都不相同,所以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設計意圖:通過認真觀察20xx年和20xx年的年曆,讓學生自主發現並總結大月、小月的天數及2月的特殊性,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能力。

4.記憶大月和小月的方法。

(1)拳頭記憶法。(課件演示)

①伸出左手,手背面向自己,握住拳頭。從右邊第一個凸起處開始數起,第一個凸起處是一月,凹下的地方是二月,接着以此類推數到七月,轉回來,從數一月的地方接着數八月,一直數到十二月。凸起的地方就為大月,有31天;凹下的地方,除了2月,其他都是小月,有30天。

②請大家邊看邊實踐。

(課件重複演示,學生實踐)

(2)歌訣記憶法。

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

説明:臘,這裏指臘月,一般指農曆十二月,在這裏代表公曆十二月。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思維水平。用歌訣幫助記憶,讓課堂教學的形式“活”起來。

5.知識拓展:一年中,為什麼有7個大月,4個小月?

師:每年大月有7個,小月有4個,這其中有一段有趣的歷史小故事。(播放錄音:大月、小月的由來)

(學生恍然大悟,原來這都是人為規定的)

設計意圖:大月、小月的特殊安排使學生心中有一個大大的“?”。回溯歷史,既解疑釋惑,又豐富和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使數學學習滲透着濃濃的數學文化。以英文August(八月)與國王的名字(奧古斯都)印證八月的演變,令學生折服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5

一、把握教材,準確定位目標

24時計時法是國小數學第六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學生在生活中對24時計時法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生活題材。結合這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①理解24時計時法,能用它正確地表示時刻,會計算經過的時間。②明確兩種記時法的不同並能正確地進行互換。③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④滲透珍惜時間的教育。其中,理解24時計時法並能對兩種計時進行互換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

二、尊重學生,選擇教法學法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本節課我以學生髮展為立足點、以自主探索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採用設疑激趣、直觀演示、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手段,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觀察辨析、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動完成知識建構。

三、結合生活,巧設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過程分為五個環節:①創設情景,導入新課;②合作探究,理解建構;③聯繫生活,實際應用;④趣味遊戲,鞏固深化;⑤回顧質疑,拓展延伸。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在這個環節中,我是按照“説一説——猜一猜——想一想”的主線進行教學的。

説一説:你喜歡看哪個電視節目?它是在什麼時刻播出的?

猜一猜:這是什麼節目開始了?(播放《新聞聯播》片頭音樂)《新聞聯播》是在什麼時間播出的?電視上寫的是晚上7:00嗎?(播放《新聞聯播》片頭視頻)19:00和晚上7:00表示的是同一時刻嗎?

想一想:你在哪裏見過類似的計時法?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記時法呢?我們一起來研究。

【首先通過“説一説”引導學生回顧12時計時法;再用《新聞聯播》的播出時間構建學生的認知衝突,引起學生對24時計時法的注意;最後藉助“想一想”喚起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的關於24時計時法的經驗,引入新課的學習。】

另外,學生回答時教師相機板書幾個時刻,並出示課題《記時法》(板書),為下一個環節的教學作好準備。

2、合作探究,理解建構

這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我設計了三個層次:比較兩種計時法、理解24時計時法、溝通兩種計時法。

(1)比較兩種計時法

為了使學生體會兩種計時法形式的不同和它們在生活中的不同應用,結合板書我設計了三個問題:①這兩種計時法有什麼不同?②你能分別給他們起個名字嗎?③你更喜歡哪種計時法?引導學生藉助學習工作紙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名稱比較

()計時法

()計時法

學生彙報時,統一認識:這種計時法叫做12時計時法(板書)。它廣泛地應用於生活尤其是口語交際中。而這種計時法採用0時到24時計時,叫做24時計時法(板書)。它簡單明瞭、不易出錯,被廣泛地應用於交通郵電、廣播電視等部門。

(2)理解24時計時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直觀和操作能調動學生耳、眼、口、手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使學生的感知更加敏捷、想象更加豐富、思維更加活躍、學習更加高效。24時計時法比較抽象,是教學的難點,為了使學生透徹地理解,我採用了動畫演示和學具操作兩種手段。

首先播放這段動畫(播放動畫),引導學生髮現12時後的時刻依次是13時、14時、15時……使學生形成對24時計時法的感性認識。再通過操作學具使感性認識上升為抽象思維。我為學生準備了標有時間刻度的紙條(出示),用不同的顏色標註0時至12時和12時至24時。結合時間彩條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積極思考:①紅色、藍色彩條分別表示什麼?②請把規定的時刻標註在相應的位置上。③0時是今天的開始,它和昨天有什麼關係?④0時是白天還是黑夜?把月亮畫上去吧!

最後引導學生討論:一天的時間這樣短,怎樣才能幹更多的事呢?滲透珍惜時間的教育,自然地過渡到下一環節的教學。

(3)溝通兩種計時法

同學們,為了讓大家吃好早飯,二七區教文體局把咱們上課時間向後推遲了10分鐘,這可真是個好消息。瞧!這就是我們新的作息時間表(屏示),你能把它填寫完整嗎?填完後跟你的小夥伴説説你是怎樣想的。

作息時間表

節次12時計時法24時計時法

午第一節上午8:30——上午9:108:30——9:10

第二節上午9:20——上午10:00()

課間操()9:50——10:10

第三節上午10:20——上午11:00()

第四節上午11:10——上午11:50()

中午

午第一節下午2:40——下午3:20xx:40——15:20

第二節下午3:30——下午4:10()

活動下午4:10——下午5:00()

【使學生在“觀察範例,發現規律——完成表格,應用規律——組內交流,概括規律”的思維過程中,掌握兩種

計時法的'互換。(上午相同,下午只需加上或者減去12即可。板書)】

3、聯繫生活,實際應用

為了提高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為學生準備了三個現實題材:

(1)觀察圖畫內容,你知道答案嗎?引導學生運用觀察鐘面和畫線段的方法解決問題,讓學生體驗算法的多樣化。

53

首班車:6:00

末班車:20:00

本站:淮河路

下站:路寨

開往:火車站

19

首班車:6:00

末班車:21:00

本站:淮河路

下站:路寨

開往:火車站

鄭州市商業銀行營業時間

儲蓄:週一至週日9:00——17:00

結算:週一至週五9:00——12:00

13:00——17:00

(2)李叔叔要去火車站附近的紅珊瑚大酒店參加會議,晚上8:30結束。他能趕上哪趟公交車回家?培養學生從材料中收集有效信息的能力。

(3)這是銀行的營業時間牌。到這個牌子,你知道了什麼?引導學生對材料進行綜合的分析、深入的思考。

4、趣味遊戲,鞏固深化

同學們這節課表現得真好,為了獎勵大家我帶你們玩一個遊戲。我用握拳的手臂表示時針,另一個手臂表示分針,請同學們根據2個手臂的位置和夾角判斷它表示的時刻。(做動作)引導學生體會這個鐘面既可以表示3:00也可以表示15:00。然後再出示18:00和6:00要求學生做出相應的動作,引導學生髮現這兩個時刻時針和分針在鐘面上的位置是相同的。

【這個環節看似遊戲,實則是對本課重難點的鞏固和深化。】

5、回顧質疑,拓展延伸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有什麼問題?還想了解哪些知識?

【這樣的問題不僅能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回顧和總結,還可以激發學生運用上網、閲讀、請教等方式進行深入的研究。為本節課的教學畫上了一個內容豐富的省略號。】

四、突出重點,精心設計板書

我採用了比較式板書形式,突出了重點難點,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上就是我的教學設想,希望能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實現。】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6

設計説明

理解萬以內數的意義、比較兩個一位小數和兩個同分母分數的大小對學生來説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節複習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關注了以下兩個方面:

1.設計有針對性的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在教學時,結合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幫助學生回顧萬以內數的意義,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更好地理解萬以內數的意義,並掌握比較兩個一位小數大小的方法。

2.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獲得對分數的直觀感受。

通過畫一畫、填一填等活動,給學生創設親身體驗的空間,使學生獲得對分數的感性認識,同時進行兩個同分母分數大小比較的相關訓練,激發學生學習分數的興趣和自信心。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整理複習

1.説一説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數。

師:請同學們先獨立閲讀教材84頁第一個問題,然後請大家動手寫出幾個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整數、小數和分數,並在小組內説一説各自所寫的數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示的意義。

(1)學生在小組內交流。

(2)個體彙報。

(3)集體總結。

數可以作為數量的數(基數);計數的數(序數);度量的數(量數);計算的數。

2.複習數位順序表。

師:同學們,你們還記得數位順序表嗎?請大家把教材84頁的數位順序表補充完整。

(1)學生獨立完成。

(2)個體彙報。

(3)出示教材84頁計數器,讓學生獨立寫出各數。

(4)指名彙報每個數中的`“5”分別表示什麼意思。

師:如果在每個數中的“5”所在的數位上添上7顆珠子,那麼在計數器上應該怎麼表示這些數呢?先畫一畫,再寫一寫。

(小組內交流後個體彙報,然後集體總結)

(5)課件出示教材85頁1、2題。

(學生獨立完成後集體訂正)

3.複習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

(1)舉例説一説怎樣比較數的大小。(引導學生從整數大小的比較方法、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和分數大小的比較方法三個方面進行交流)

(2)學生先與同桌交流,然後個體彙報。

(3)集體總結。

(4)課件出示教材85頁3、4題,組織學生個體完成後在小組內交流。

4.複習分數的意義和簡單計算。

(1)請分別畫圖表示和,並畫一畫、説一説如何計算+和-。

(2)學生獨立完成後彙報。

師小結:同分母分數相加減,分母不變,只把分子相加減;1減幾分之幾的計算方法:先把1寫成與減數分母相同的分數,再計算。

設計意圖: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同時引導學生把相應的知識內容與解決問題結合起來,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能夠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具有一定的空間觀念。

2、複習鞏固長方形的周長、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辦法,能夠準確進行測量並求周長。

3、利用周長的相關知識,能夠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

4、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進一步獲得對簡單幾何體的直觀經驗。

5、在交流的過程中回憶求周長的計算方法,感受計算方法的多樣性,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教學重點: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感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

1、同學們,這學期我們學習瞭如何觀察立體圖形,通過我們自己親自動手搭積木,我們學會了什麼?

2、除了學習觀察立體圖形,我們還學習了求什麼圖形的周長?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複習有關圖形方面的知識。

二、鞏固探究

1、複習觀察立體圖形

每出示一個,讓學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積木照樣子搭一搭。搭出圖形之後,認真觀察,説一説從正面、側面、上面可以觀察到什麼樣的形狀?

交流,訂正。

2、複習周長的計算方法。

什麼叫周長?怎樣求長方形的周長?正方形的周長又該怎麼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題,彙報訂正。

3、完成第13題。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20釐米長的鐵絲,用它圍成一個長方形,它的周長是多少?

還是用這根鐵絲圍成一個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

通過剛才的操作,你發現了什麼?

4、剛才我們又是動手操作,又是測量計算,累了吧?我們一起到足球場去輕鬆一下吧!看!這就是我們將要去的足球場。出示第14題。

自己看圖、讀題,想一想,在這道題中都告訴了我們什麼信息?

這道題一共讓你求出幾個問題?會不會解答?

做完這道題,你有什麼想法嗎?

三、拓展實踐

我們再獨立解決幾個實際問題:

1、足球場是個長方形,長120米,寬95米。李林繞着足球場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2、學校北面有一塊長方形的實驗園,長是30米,寬是20米,如果四周圍上籬笆,籬笆長多少米?如果有正好一面靠牆,籬笆長多少米?

3、小結:這節課,我們複習了什麼內容?

四、作業:作業本上的作業

板書設計:

總複習

立體圖形 求周長

長方形的周長

正方形的周長

總複習(四)

教學目標:

1、繼續複習有關年、月、日的知識,能夠正確地觀察日曆,回答問題。

2、複習可能性的相關知識,進一步感受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複習有關搭配的知識,能夠按照題意進行正確搭配。

4、能夠根據已知信息,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通過複習加強鞏固,進一步訓練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

在以前的複習中,我們都複習了哪些知識?

本學期我們學的內容除了剛才説到的,你認為還有哪些知識我們應該再複習整理?

我們一起來整理回顧這些內容,看誰解決這樣的實際問題最棒!最棒的同學我們可是有獎勵的!

我們一起來比一比、賽一賽好嗎?

二、鞏固探究

1、回顧整理有關年、月、日的知識。

同學們,你還記得有關年、月、日的哪些知識?

出示第16題:一年365天,合幾個星期零幾天?

請同學們自己試着做一做。

誰來説一説你是怎樣想的?

2、解決實際問題:

出示92頁第18題的圖片及文字。

請同學們認真看圖,誰能説一説這幅圖是什麼意思?告訴了我們什麼?

你是怎樣設計住房方案的?

3、複習“搭配中的學問”

出示第20題:我們剛才解決了住宿問題。現在我們在一起來解決穿衣的問題好不好?

這是我們學過的搭配中的學問。你能不能自己試着解決呢?

如果解決得好、搭配得棒,我們將評選它為“出色設計師”。

自己解決,評選“出色設計師”。

4、回顧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題,指名讀題,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體回顧:

在這一學期中,你學到了什麼知識?

你還有什麼想知道的問題?

三、小結:這節課,我們複習了什麼知識?

四、作業:作業本上的作業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8

一、説教材

1、説教學內容

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南師大版)數學第六冊第115頁的《對稱現象》。

2、説教材編寫意圖

這節課內容主要是結合生活情境和現實題材,從實踐到理論,再用實踐檢驗理論,層次分明,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認識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對稱現象的事物,讓學生初步感知對稱現象的基本特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後面的軸對稱圖形做好準備。

3、説教學目標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體學生,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諧、全面的發展是制定課堂教學目標的主導思想。根據以上分析及課標要求,我擬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結合具體的實物或圖片,知道對稱現象的基本特徵;。

能力目標:經歷觀察、討論、交流等活動認識對稱現象,培養學生的初步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會判斷對稱現象。

情感目標:感知現實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對稱現象,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物體或圖形的對稱美,激發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4、説重難點

重點: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對稱現象

難點:認識對稱現象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使學生正確理解生活中的對稱現象的特徵,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學生感覺比較困難的,因此將其作為難點。主要將採用“觀察發現——實踐驗證——操作應用”的方式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二、説學生

學生學習本單元內容的基礎是他們已有了一些生活經驗及初步認識的簡單圖形,如學生已經的長方形、正方形、圓等幾何圖形是學習對稱圖形的知識基礎。對稱這一概念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還有些陌生,但生活中許許多多的具有對稱現象的事物學生也看見過,對三年級學生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好動心理和實踐操作能力,所以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操作進行教學。

三、説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主要採用“觀察發現——實踐驗證——操作應用”的教學流程。

為了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精心設計各個環節,創設問題情境,把教材內容與電教媒體有機地結合起來,化靜為動,激發學生探求新知慾望,同時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實踐等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

針對新課程教學思想,本節課的教學,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首先要營造一個愉快、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通過老師的語言、動作、表情,傳遞給學生一種親切、鼓勵、信任的情感意識,形成和諧的課堂氛圍,從而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2、其次是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習興趣。採取的手段主要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初步感知。安排動手操作,驗證討論,讓學生帶着教師給出的問題邊自學,邊思考,達到學有所思,學有所獲的目的,這樣,可以做到既讓學生學習,又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

3、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選取學生比較熟悉的題材和圖形讓學生觀察、操作,既有利於讓學生感受到對稱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又有利於學生對對稱圖形的認識。

四、説教學程序

總體思路 :“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獨立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與創造者,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秉着這樣的指導思想,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將教學思路擬訂為“初步感知——實踐驗證——操作應用”努力構建操作探索型課堂教學模式。

1)、初步感知

引入:同學們,我們生活中有許多有趣的現象,大家要善於觀察、發現,從中就能學到很多知識,胡老師就從生活中學會了一個魔術,大家想不想看老師表演一遍?(想)(魔術:印花)

老師把白紙貼在黑板上,用毛筆在紙上畫一幅畫,然後將紙對摺,提問:請同學們猜一猜現在會產生什麼現象?(兩邊一樣的畫)

請大家仔細觀察這兩幅畫,你發現了什麼?(兩邊一樣)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通過“印花”魔術的方式引入新課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好奇心。然後讓學生初步瞭解現實生活中存在的`這種特殊現象,初步感知對稱現象的基本特徵是“兩邊一樣”。

2)、探索新知。

1、看一看:

像這種沿着中間這條條摺痕對摺後,兩邊一樣的現象,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下面請同學們隨老師一起去看一看。

(大屏幕展示常見的對稱現象,學生欣賞。)

像我剛才所看到的這些兩邊一樣的現象,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對稱現象。(揭示課題:對稱現象)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觀察大量的現實生活的對稱現象,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生活中存在許多這種對稱現象,通過學生的“看”,引出對稱現象的“兩邊一樣”同時揭示新課。

2、折一折:

請同學觀察老師給帶來的兩隻蝴蝶圖片(一隻對稱的,一隻是殘缺的),它們是不是對稱圖片呢?(一隻是,一隻不是)為什麼?(有一隻是兩邊一樣,有一隻兩邊不一樣)

那麼我們又怎麼知道蝴蝶左右兩邊是不是一樣呢?(沿着中間這條線對摺,看能不能重合)

請同學先説一説沿哪條線分開,蝴蝶兩邊一樣,然後請同學上台動手摺一折。

我們通過對摺,看兩邊能不能重合,能重合的就説明兩邊是一樣的,這樣我們就可以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對稱的。

提問:請同學看一看這兩隻蝴蝶,你更喜歡哪一隻?(對稱的哪隻)為什麼?(因為它對稱的)為什麼喜歡對稱的?(因為對稱的很美)

(板書:美)

我們大自然中的很多事物都是很美,同學們一定要愛護它們,不要隨意破壞我們美麗的大自然。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為了驗證學生的觀察是否正確,學生剛才通過“看一看”看出對稱現象是兩邊一樣,通過兩隻蝴蝶進行對比來看,然後讓學生通過對摺,看是否能夠重合,從而驗證學生的觀察出“兩邊一樣”的正確性。同時通過兩隻蝴蝶的對比,引出對稱美,並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教育學生要愛護大自然。

3、判一判。

師:我們學過很多的平面圖形,請同學來判斷一下哪些平面圖形是對稱圖形,哪些不是對稱圖形?(出示長方形紙、正方形紙、圓形紙等)

請同學上台折一折,看兩邊是不是一樣,能不能重合?

得出:長方形、正方形、圓等是對稱的。

(教師將對稱的圖形紙貼在黑板上)

本環節在學生認識了對稱現象的基本特徵後,讓學生應用對稱現象的特徵檢查我們生活中的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圓等是否是對稱的,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找一找

同學們知道了怎樣來判斷對稱現象,下面請同學來找一找我們校園裏的對稱現象。

(1)出示校園操場圖

學生觀察,並從中找出對稱現象,並説一説沿哪條線分開兩邊一樣。

(2)找一找生活中的對稱現象

其實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圖形或物體都是對稱的,你能找一找嗎?請同學之間相互説一説。

(學生討論,尋找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再請學生説一説。)

(教室兩邊的窗户、坐的凳子、黑板、人的兩隻眼睛、兩隻耳朵、伸出的雙手等)

師:同學們,伸出你的手,它們是對稱的嗎?你能用我們的手做出一些對稱的動作嗎?

(學生比出各種各樣的動作,如:學小兔、舉雙手、做有趣的舞蹈動作等。)

師:同學們,對稱現象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同學們剛才所説的對稱現象,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生活中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對稱現象?(對稱很美)

本環節是讓學生找一找我們生活中的對稱現象,使學生意識到我們生活中大量存在對稱現象,並讓學生體會到因為對稱美,所以生活中才會有這麼多的對稱現象。

5、做一做。

師:同學們,我們生活中的對稱現象都是那麼美麗,我們要學會利用對稱,美化我們的生活。下面請同學隨老師一起來動手製作一些美麗的對稱圖形呢。

(1)畫

先將紙對摺,將一張複寫紙夾於中間,任意在紙上畫一幅畫,請學生猜想打開後會產生什麼現象?(兩幅一樣的畫)

請幾名學生上台動手畫一畫。

(2)剪

先將紙對摺,先用筆畫一些簡易圖形,然後沿邊線剪開,得到一些對稱圖形。(如衣服、花瓶等)

請學生上台剪一剪。

(3)折

學生拿出老師先發的紙,自己動腦折出一些美麗的對稱物體來。

選擇優秀的學生作品,進行展示,並做出評價。本環節設計了“畫”、“剪”、“折”三種簡單的製作對稱圖形或對稱物體的方法,主要是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和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並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之中,同時又應用於生活。

五、課後小結

師:同學們,通過同學們開動腦筋,做出了這麼多美麗的對稱物體來,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什麼問題?

(我知道了什麼是對稱,我認識了生活中許多的對稱現象)

師:同學們説得很好,今天我們不但感受到了對稱美,而且還能創造對稱美。其實呀,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只要同學們注意去觀察、發現,從中就能學到很多數學知識。

1、遵循國小生的認知特點,指導學生操作、觀察、引導概括。

2、注重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

3、學生動口、動手、動眼、動腦為主的學習方法

回到課前引入的話題: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只要同學們注意去觀察、發現,從中就能學到很多數學知識。數學知識由具體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體,在這樣周而復始的過程中,學生在獲得了從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識的飛躍過程。

六、板書設計:

為了將教學重、難點清晰的呈現學生面前,利於學生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我將板書設計如下:

對稱現象

印花

印花

兩邊一樣——美

板書設計主要體現本課的知識重難點,使學生認識到對稱現象的特徵是兩邊一樣,更着重體現出對稱的美。

七、全課設計意圖:

本節課的總體設計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與生活,紮根與生活,又運用與生活。教學中注重學生在課堂上親手實踐,親自體驗,主動探索,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練習體現了層次性,知識技能得以落實與發展。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9

設計説明

1.多媒體的運用貫穿教學始終,突破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通過播放課件“龜兔刷牆”而引入新課,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產生了解決問題的迫切願望,接着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融入多媒體技術創設不同的實驗任務;通過多媒體演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內在聯繫,形象、生動地由長方形演變到正方形,類推出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利用多媒體技術,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課堂訓練,學生通過解答問題鞏固已掌握的知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達成教學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活動不能簡單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在課堂上,使每個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探究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猜測把所學知識緊密聯繫在一起,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積累知識。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小組內同學相互幫助,不僅解決了問題,還增強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3.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

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本設計引導學生先動手操作,再觀察發現,最後得出結論。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通過操作學具和統計表格,發現長方形的面積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積之和,從而總結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充分體現了“知識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教學價值觀。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直尺 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 彩紙 表格

學生準備 直尺 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 彩紙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故事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有一天,烏龜又遇到了兔子,並向兔子提出了挑戰,這次進行粉刷牆面的比賽,看誰能贏?

1.課件出示:兔子粉刷一塊長方形的`牆面,烏龜粉刷一塊正方形的牆面,它們同時開始,同時完工。

2.學生會出現爭議,教師引導:怎樣才能比較出誰贏了?(要先知道它們粉刷牆面的面積到底哪個大些)

3.揭示課題。

師:在實際生活中,有些物體的面積用單位面積去量既不方便又不符合實際,這就需要我們找到一種計算面積的方法,今天我們就一同來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設計意圖:在學習新課之前,創設學生感興趣的“龜兔刷牆”的情境,能迅速而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面開展教學作鋪墊。

⊙觀察發現

1.課件出示教材66頁例4中的問題(1)。

師:你能求出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嗎?你想到了什麼辦法?拿出學具來試一試吧。

2.小組合作,在長方形裏擺邊長為1釐米的正方形。

師:能展示一下你們擺的結果嗎?

預設

(1)學生用正方形(面積單位)鋪滿整個長方形。

(2)學生可能只在長邊和寬邊上擺出面積單位。

(3)學生直接説出用5×3=15,就是長方形的面積。這時也讓學生用手中的學具擺一擺,説明自己這樣計算的道理。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在長方形中擺面積單位,突出面積計算的本質是對面積的度量。讓學生想象將長方形全部鋪滿,體現出必須用面積單位密鋪所測圖形,這時通過所鋪面積單位的個數就可以求出圖形的面積。

3.通過追問,突出數面積單位個數的方法。

組織學生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為什麼要用面積單位將長方形全部鋪滿?預設中的第二種情況是什麼意思?(使學生明確儘管只鋪了一部分,通過想象,也可以數出鋪滿後所有面積單位的個數)

(2)你是怎樣數出全部面積單位的個數的?請結合下圖一起數一數。

學生彙報:

一種情況:一個一個的數,大家一起再數一數。

另一種情況:用5×3=15(個),説一説5表示什麼?3表示什麼?15表示什麼?(5表示每行擺5個,3表示有這樣的3行,15表示一共有15個面積單位,也就是長方形的面積)

(3)思考:長方形的長、寬與面積單位的個數有什麼關係?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寬有什麼關係?

師小結:可以用長×寬來計算這個長方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交流數出面積單位個數的方法,明確每行個數與行數以及面積單位總個數之間的關係,為最後概括出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作準備。

⊙自主探究

師:其他長方形的面積是不是也可以用“長×寬”來計算呢?想不想驗證一下?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一步驗證。

1.教師讓學生任取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至少擺3個)。一個同學記錄,其他同學擺,邊操作,邊填表。(出示課件)

2.選3名同學到黑板上擺,再彙報擺的長方形用了( )個面積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 )平方釐米,長是( )釐米,寬是( )釐米。因為( ),所以我發現這個長方形的面積等於( )。

3.(1)若有學生擺出了正方形。要求正方形的面積,該怎樣計算呢?

(2)教師通過課件出示下面幾個圖形,讓學生計算每個圖形的面積。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一)理解用整十數除商一位數筆算的算理,掌握用豎式計算的思維過程和書寫方法.

(二)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初步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

教學重點:

筆算用整十數除商一位數的思維過程和書寫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算理,確定商的位置.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投影出示)

我們先來複習一下有關整十數除法的口算.

1.口算.(找個別同學説説是怎樣想的)

60÷30 80÷20 180÷60

450÷50 240÷40 720÷80

540÷90 420÷70 280÷40

2.在下面的括號裏能填幾?

30×( )<200 40×( )<270

(30乘以6的積最接近200,又小於200,所以括號裏填6.)

請一個同學説一説40×( )<270,括號裏能填幾.(強調“”)

全體同學獨立完成下面各題.

30×( )<61 40×( )<84

70×( )<270 80×( )<330

20×( )<48 50×( ) <140

3.請兩名同學在小黑板上筆算下面的題.

36÷3=12 35÷8=4……3

訂正時要引導學生去比較這兩道題在計算時有什麼不同.

36÷3用除數去除被除數的前一位數有商.

35÷8除數比被除數的前一位數大,所以試商時要看被除數的前兩位數.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計算法則”.

同學邊回答,老師邊用投影出示.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法則

1.從被除數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數試除被除數的前一位數,如果它比除數小,再試除前兩位數;

2.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寫商;

3.每次除後餘下的數必須比除數小.

二、學習新課

出示例1

60個同學去參觀航空模型展覽,每20個同學編成一隊,可以編成幾隊?

分析:已知有60個同學,每20個同學編成一隊,要求能編成幾隊,就是求60裏面有幾個20,用除法計算.

60÷20=3(隊)

師:請把自己是怎樣想的説一説.

(60裏面有3個20,所以商3)

師:它的除數20是一個兩位數,像這樣的除法,叫做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這樣的式題也可以寫豎式筆算.書寫格式與用一位數除是一樣的.

在老師的引導下,使學生理解,計算這種除法時,要看被除數的前兩位數,被除數是60,就是6個十,除數是20,就是2個十,60除以20,就是6個十除以2個十,怎樣想?(2個十和幾相乘等於6個十.從乘法口訣“二三得六”可以找到2個十和3相乘得6個十.所以,60除以20,商是3.3要寫在被除數的個位上面,即60的個位數0的上面)

答:可以編成3隊.

做一做

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同學在作業本上做,幾名同學寫在膠片上)

沒有什麼問題,訂正後出示例2.

例2:200÷30=6……20

師:請同學試做,自己做完後,可以和同桌同學交流一下,説説自己是怎樣想的,又是怎樣做的.

然後請同學回答,這道題商在什麼位置上?説一説為什麼?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類推,引導學生理解算理)

除數是兩位,就要先看被除數的前兩位.被除數的前兩位比30小,説明20個十除以30商不夠1個十.(也就是在十位上不夠商1)就要看被除數的前三位,想200裏面有幾個30,也就是想幾乘30的積接近200又比200小,6乘30的積是180,接近200,而且餘數比除數小,所以應該商6.(完成板書)

做一做

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首先想一想商應該寫在什麼位置上?為什麼?

訂正以上三題後,引導學生討論:用整十數除商是一位數的時候,該怎樣除?商寫在什麼位置上?

投影出示:“除數是一位數除法法則”

請同學對照“除數是一位數除法法則”類推出除數是整十數,應該怎樣除.

1.從被除數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數試除被除數的前兩位數.如果它比除數小,再試除前三位數;

2.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寫商;

3.餘下的數必須比除數小.

三、鞏固反饋(投影出示)

思考題.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做下面的題.

(1)在下面的.□裏填上適當的數.

□÷40=6……28

500÷□=7……10

(2)20個少先隊員收了160千克蘋果,如果每筐裝20千克,還差2個筐.原來有幾個筐?

要求認真審題、獨立思考.做完以後,可以討論、互相交流,説説自己思考的過程.

學生在做練習時,老師巡視批改,個別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四、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用整十數除商一位數的筆算除法,關鍵是要掌握商寫在什麼位置上.

作業:看書第41、42頁.

設計説明:

本節課是學習用整十數除商一位數的筆算除法.用整十數除商一位數的筆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這一內容的口算和用一位數除筆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用整十數除商一位數筆算的算理與口算基本相同,因此,本節課教學新知識之前,要充分複習舊知識,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試做、討論理解用整十數除商一位數除法的算理,從而可以為下面學習的除數是任意兩位數的除法打好基礎.

本節課充分體現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可以使新知識得到鞏固,最後安排了思考題,使有餘力的學生的聰明才智得以發揮和展示.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1

教學 目標

1.通過“旅遊中的數學”的活動,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在解決如何合理“租車”的活動中,滲透列表解決問題的策略。

3.通過設計“旅遊計劃”,提高收集數據與處理數據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解決合理“租車”的活動中,滲透列表解決問題的策略。

難點:在解決合理“租車”的活動中,滲透列表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準備:課件

課時安排:2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課前老師要求同學們收集一些有關黑魚湖的信息,有收穫嗎?你們從哪裏獲得的?(學生髮言)老師從上也收集到了一組黑魚湖的圖片資料,請看大屏幕。(多媒體播放黑魚湖的風景圖片,並配以文字説明)

我們大慶的黑魚湖美嗎?今日的黑魚湖以她的恬靜、秀美、張開臂膀,歡迎四海賓朋!(課件播放聲音“黑魚湖歡迎您!”)同學們想去嗎?什麼時候去?(五一)好!我們就五一去,去一天時間,早上去,下午返回。

可在去黑魚湖之前我們應幹什麼?預案中都應包括哪些內容?(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利用課件隨機出示。

時 間 安 排

活 動 安 排

上 午

中 午

下 午

二、指導實踐

怎樣才能高效完成準備工作?(分工)請同學們注意聽安排,一、二小組負責制定日程,三、四小組負責選擇食品,五、六小組負責制定租車,最後我們一起來算一算所需的費用。這樣安排同學們能接受嗎?大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最重要的是要懂得競爭,我們要在同一任務的兩個小組間選擇一個最佳。

1、在制定日程安排時要綜合考慮到哪些因素?(學生自由發言)老師可以一個信息:從學校開車到灜湖需要50分鐘,請同學們將具體的'活動安排填在這張工作紙上:(課件出示)

2、在購買食品之前應先做好哪些準備工作?(調查同學們都愛吃什麼食品,統計出吃每種食品的有多少人,每種食品的單價)全班按63人計算,請三、四小組同學根據事先調查結果將購物填在下表中,(課件出示)計算過程中同學們可以使用計算器。

教學工作紙二

--------超市食品價目表

品 名

單價(元)

數 量

總 價

合 計

/

/

3、在制定租車時儘量想到什麼?(每個人都有座,而且經濟合理)還應調查些什麼?(去黑魚湖有哪幾種車型,每種車的費用)你們調查了嗎?全班學生按63人,請五、六小組將租車填在下表中,(課件出示)計算過程中必要時可用計算器。

教學工作紙三

大巴車租金100元 限坐30人

中巴車 租金60元 限坐22人

小巴車 租金40元 限坐15人

一:

二:

三:

四:

4、各小組明白自己責任了嗎?發工作紙。

三、解決問題

各小組合作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四、交流

1、我們一看一、二小組制定的日程安排,先有請一組的代表上台展示並解説,(師生共同優化)下面有請二組代表上台展示,(師生共同優化)在此基礎上,師生評選出一個最合理的日程安排。

2、三、四小組的代表請你們上台來展示你們所做的購物,有請!你們完全採用了事先調查結果嗎?為什麼?(有些食品不適合外出攜帶)有些食品為什麼買這麼多?不買這麼多行嗎?為什麼?(師生共同優化,並評選出一個最佳的購物)

3、有請五、六小組代表上台展示他們所制定的租車,(由學生評選出一個最佳)你們認為這個有沒有不足?(只想到63個學生的座位,沒有考慮到還有兩個老師)從中你有什麼感悟?(想問題要周全)

4、還有哪個沒有解決?(所需費用)怎樣估算每人所需的費用?(學生自由發言)實際支出會比這個多還是少呢?為什麼?

五、活動反思

1、本節課我們學習有哪方面的數學知識?課前我們都做了哪些數學實踐?解決問題時都綜合運用了哪些知識?

2、學習過程中你有什麼感悟?

六、活動欣賞

播放一組黑魚湖圖片,我們家鄉美嗎?你們熱愛自己的家鄉嗎?哪以後怎麼辦?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能結合直觀圖示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幾分之一表示,能用摺紙、塗色等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能讀、寫分數。

2、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3、體會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

知道把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這些物體的幾分之一。

教學難點:

理解八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

教學準備:

課件、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猴山上有4只小猴子,玩得可開心了,可是他們玩得滿頭大汗,向猴媽媽要水果吃。可是猴媽媽只有一個桃子,想一想:把這個桃分給四隻猴子,怎樣分才公平呢?

猴媽媽把這個桃平均分成了4份,每隻小猴分得這個桃的幾分之幾?

學生:1/4。(電腦出示一個1/4)

教師:你是怎麼想的?

學生:因為把一個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個小猴子得到一份,這一份就是這個西瓜的1/4。

教師:那這一份呢?這一份,還有這一份呢?(對,每一份都是這個西瓜的1/4)

教師:我們已經知道了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這個物體的1/4。這節課我們繼續認識分數。

二、教學例題

1、教師:桃子吃完了,可小猴們還覺得不解渴,這時猴媽媽又端來一盤桃。

把一盤桃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讀題,説説你知道哪些信息?

你能幫猴媽媽分一分嗎?(生分)

指明交流,展示分法。

提問:這盤桃平均分成了幾份?一份在哪裏?是幾個?

指出:通常把4個桃子看成一個整體。(畫O)問:要怎樣分?(平均分)

師:我們用虛線表示平均分。

出示:把四個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每隻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這盤桃的()

提問:這裏的分母分4表示什麼?(總分數)分子1呢?

2、8個桃。

如果這盤有8個桃子呢,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出示:把8個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

生獨立分一分,並且塗色。投影展示。説説怎麼想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二)

出示:把一盤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每隻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是這盤桃的()。(齊讀)

問:這裏的分母4表示什麼?1呢?

3、12個桃。

如果這盤有12個桃子呢,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出示:把12個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

4、更多的桃。

猴媽媽拿來了更多的桃子,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出示:把一盤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齊讀)

5、比較。

討論:這4次分桃,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板:一個整體平均分)

6、出示:把一盤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

問:剛才怎麼都是這盤桃的四分之一,而現在怎麼變成了這盤桃的二分之一?

7、小結:今天學習的分數和以前學的分數有什麼不一樣?

出示: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這些物體的幾分之一。

三、鞏固應用

剛才的學習,同學們表現都非常好,小猴給大家帶來了一個闖觀遊戲,你們敢接受挑戰嗎?

1、想想做做1。

生獨立填,互相説一説自己是怎樣想的。

對後兩個,師:你能看着這兩個圖,提一個問題嗎?

小結:只要把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把它平均分成幾份,這樣的一份就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

説一説:剛才我們分別把什麼看作一個整體?我們還可以把什麼看作一個整體?

舉例:你是一個小組的幾分之一,是全班的幾分之一,為什麼分數不一樣?

2、想想做做2。

生自己填寫12個的四分之一、12個的三分之一、15個的5分之一、15個的三分之一

比較:想個問題考考你的同學

出示16個,問:其中的一份還能用三分之一表示嗎?

3、想想做做3。

你覺得先提醒同學們注意什麼?(畫虛線表示平均分,再塗色)

出示:把()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成()份,表示其中的1份,是()個。

4、遊戲:一堆小棒12根,你能表示這堆小棒的幾分之一?

5、線段圖。

出示: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

(1)取一份。

(2)取2份。

(3)瘦身。

四、自我評價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分數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3

教學內容:教材第4頁例2及練習一第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讓學生在圖上表示各建築物的位置關係,並集體交流,使學生知道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製的。

2.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3.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知道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製的。

教具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引入情境

複習四個方向,請學生介紹學校四個方向的建築物。

想讓更多的人瞭解我們學校,可以使用校園示意圖。

二、動手操作,學習新知

出示第4頁彩圖。

1.這些小朋友正在繪製示意圖,看過他們的情況你能説出繪製校園示意圖時要畫上哪些內容嗎?

2.生繪製校園示意圖。

3.小組交流展示。

4.看第4頁彩圖,説説怎樣畫更簡便、更清楚?

三、鞏固練習

1.出示第6頁第2題彩圖。

這是小明的房間,你能幫他介紹一下四面的擺設嗎?

2.一人説房間的陳設,一人繪製出平面示意圖。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繪製。

3.全班交流。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把有關方向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學會了繪製簡單的平面示意圖。課後請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繪製一張標準的`校園示意圖給你們的爸爸媽媽看看,向他們介紹我們的校園。

板書設計:

繪製平面圖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這些物體的幾分之一。

2、體會分數與現實社會的聯繫,初步瞭解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談話:你們知道平時老師喜歡做什麼事情嗎?(摺紙)你們玩過嗎?那你能折出這張紙的幾分之一嗎?(動手摺一折)

展示: 説説你是怎樣折的?

導入:剛才大家的折法雖然不一樣,但都是把一張紙平均分成了幾份(板書: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二、教學新課

1、出示一個裝有蘋果的果盤,果盤上用布遮蓋,學生能看到蘋果,但無法看到蘋果的個數。

述:老師這裏有一盤蘋果,如果把這盤蘋果平均分成6份,你們能想到什麼?(1/6)如果把這盤蘋果平均分成2份,你們又能想到什麼?(一份是這盤蘋果的1/2)

一盤蘋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可以用1/6表示,平均分成2份,每份可以用1/2表示。那麼這盤蘋果有幾個呢?平均分了以後,每一份怎樣用分數表示呢?這堂課我們繼續來認識分數。

取下蓋布,露出6個蘋果,誰能把這盤蘋果平均分成6份?(生演示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6份。)

述:我們剛才是把誰平均分成了6份?(6個蘋果)對了,我們是把這些蘋果(媒體演示把這些蘋果圈起來)平均分成了6份(媒體演示分6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些蘋果的幾分之幾?這樣的一份是幾個,每個蘋果就是這盤蘋果的幾分之幾呢?是誰的1/6?

問:現在誰來説説這裏的1/6表示什麼意思?

2、問:你現在還能把這些蘋果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這些蘋果的幾分之幾呢?

3、、操作體驗

(1)要求:請你拿出6個圓片代替6個蘋果動手分一分,然後互相説一説每份是這些蘋果的幾分之幾?

(2)交流演示:你是怎樣分的,可以看出每份是這些蘋果的幾分之幾?(1/3、1/2)是誰的1/3?這裏的一份是幾個蘋果(2個),那每兩個蘋果就是這些蘋果的幾分之幾?這裏的.一份又是幾個呢?那為什麼這3個蘋果是這些蘋果的1/2呢?

(3)現在你能説説這裏的1/3(1/2)表示什麼意思?(指名説説)

自己再輕聲地説一遍。

小結:是啊,我們把這盤蘋果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每一個就是它的1/6,把這盤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兩個就是它的1/3,把這盤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3個就是它的1/2。剛才我們得到的1/6、1/3、1/2都是把什麼來平均分的?把這盤蘋果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三、想想做做

(媒體演示)

小結:剛才我們通過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每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四、操作實踐、鞏固加深

1、老師在材料袋中為大家準備了一些學習材料,你們能通過不同的分法,説説每一份與這些物體的關係嗎?

2、活動要求:以小組為單位,每兩人合作取出材料袋中的一種學習材料先分一分,並填寫好活動報告,最後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5

設計理念

1、聯繫現實,創設情境,注重融合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要選取密切聯繫學生生活生動有趣的素材、素材應當來源於學生的現實,這裏的現實應該是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夠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學生素材應儘量來源於生活,在其中又應當具有一定的數學價值。對於三年級同學來説,學生的現實或許更多地意味着他們直接相關的、發生在他們身邊的、可以直接接觸到的事與物,例如今天我當家這個情境就取材於學生熟悉的班隊的活動。其中,四個計劃的設計則來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

2、在開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穫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培養學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組學習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學生在開放的小組羣體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談,無拘無束地討論,獨立思考,相互學習。在討論與交流中,思維呈開放的態勢,不同見解,不同觀點相互碰撞,相互引必,相互點燃,從而實現個人與他人,小組與全班的全程對話。

3、重組整合例題,對教材二度開發

在新課程標準和教材之間,彷彿是一片不確定的開闊地,它要求教師從一個單純的教材組織者、執行者轉變為教材的研究者、開發者,鼓勵教師心情釋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與標準之間馳騁創造力。因此我們在設計時根據教學的需要,重組、整合了例題,對教材進行了二度開發。大膽地開放小教室,把生活中鮮活的、學生感興趣的題材引進數學的大課堂,把兩步計算應用題的教學過程設計為今天我當家的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和小紅一起邀請朋友、上街買菜、社區服務、購物,在完成計劃中自然無痕地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合作學習。

2、培養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就在身邊。

3、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結合內容滲透思想教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複習導入

談話:同學們,學校開展今天我當家的活動,你們想參加嗎?小紅也想參加,她想利用雙休日當一回小主人。她把想法和爸爸説了,爸爸説:好啊!不過那要看看你沒有有當小主人的能力?於是他就考考小紅了。

出示:買青菜用2元線, 買白菜用了多少錢?

提問:你們能解答?為什麼?是呀!缺了一個條件也就不知道買白菜的錢和買青菜的錢有什麼關係了,那你猜猜爸爸會怎麼説呢?

生自由發表意見。(買白菜比青菜多用3元錢;買白菜比青菜少用1元線;買白菜的錢是青菜的2倍)

[評析:細緻入微地滲透生活觀念,精心設計,巧妙藉助今天我當家的場景,對生活要索進行提煉,創設了良好的活動情境,幫助學生從細微之處看生活,在生活氛圍中自覺調動原有認知儲備,全身心地為小紅想計策、出主意。]

二、提供材料,研討新課

談話:小紅也全部答對了,爸爸高興地説:那就讓你來當家吧!於是小紅就制訂了當家的一些計劃,她的第一個計劃是什麼呢?

1、出示:計劃一:邀請朋友

請3個同班好朋友,2個興趣班好朋友,請小鄰居的人數比同班好朋友和興趣班好朋友的總數少1個,請人( )小鄰居。

提問:你們會算嗎?説説看,為什麼要先求3+2=5(人)?是啊,跟小鄰居的人數有直接關係的是同班好朋友和興趣班好朋友的總數。

(出示線段圖,圖略)

提問:在圖上哪一段表示同班好朋友的人數?哪一段表示興趣班好朋友的人數?同班好朋友和興趣班好朋友的`總數呢?所求的問題在哪兒?第二段怎會比第一段短一些呢?接下來怎麼辦?(生答師板書)

談話:小紅請好了小夥伴準備去買菜,媽媽和奶奶聽説小紅想當家,非常支持。

練一練:奶奶給了10元錢,媽媽給了20元錢,爸爸給的錢比媽媽和奶奶給的總數少2元,爸爸給了( )元錢。

同桌交流後回答。

2、出示:計劃二:上街買菜

買表菜用了2元錢,買蘿蔔用了3元錢,買肉用的錢比買表菜和蘿蔔的總數多8元,買肉用了( )元錢。

談話:誰願意説説?(買答師板書)小紅也很快地算出來了,這時旁邊一位正買菜的老爺爺看見,也想請她們幫幫忙。

練一練:買茄子用了4元錢,買冬瓜用了2元錢,買魚的錢比買前兩樣的總數多4元錢,買魚用了多少錢?

引導:你們願意幫忙嗎?同桌互相説一説。

[評析:數學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和必需的數學,就應該密切聯繫學生生活,使學生感到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數學是生動、有趣的。不節步步深入,分別設計了邀請朋友上街買菜等生活實例,激活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誘發出我就是小紅的意識。讓學生充分交流想法,尊重學生個體思維,呈現方式的多樣化體現了課堂的開放性。一方面培養學生留心身邊事物的習慣,另一方面使學生感覺到書本上的知識來源於人的實踐活動,學生學習興趣盎然。]

3、談論:吃完午飯,小紅決定去完成第三個計劃,去小區劉奶奶家打掃衞生。小紅多會安排呀!

出示:計劃三:社區服務

2個同學洗衣報,1個同學掃地,擦窗的人數是洗衣服和掃地的總數的2倍,擦窗的有( )人。

生答師板書。

談論:小紅和小夥伴們把劉奶奶家打掃得乾乾淨淨,高高興興地往家走,下地好遇上小區管理員張叔叔,原來啊,他正在發搞好家庭衞生的倡議書呢!

練一練:第一次發了22份倡議書,第二次發了38份倡議書,第三次發的是前兩次的總數的3倍,第三次發了多少份倡議書?

[評析:在數學課中創設情境,並不是為了創設而他設,主學生在感興趣的情境中認識數學知識,體驗玫理解數學,感受數學的力量。因此在四個計劃這一主線中還必須注意數學知識間的銜接與穿插,上街買菜算算錢,小區發了多少份倡議書,這些都能在現實中找到藍本,學生身臨現實情境,與鞭説是在解答題目,還不知如説是在做身邊的一件事情,不僅實現了《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而且還注意了學科間的融合與滲透。]

4、揭示課題

5、引導:比較三組算式你有什麼發現?(相同點:都是先求總數,因為要求的問題都與總數有直接關係;不同點:因為所求的問題和總數的關係不同,所以計算方法也就不同。)

6、看書質疑(學生完成例1)。

三、開放練習,拓展提高

1、媽媽買了8個蘋果,6個梨,9個香蕉,買的桔子比蘋果和香蕉的總數多7個,買了多少桔子?

學生彙報,逐題出示:①8+6=14(個)②8+6+9=23(個) 14+7=21(個)23+7=30(個)

引導:這樣做行不行?為什麼?如果算式是對的,如何改題目?

[評析:這是一個有多餘條件的問題,讓學生在想中練,錯中悟,使每個學生都成為選擇信息的主體,變以往學生坐等信息為主動獲取有用的信息。]

提問:小紅當了一天的小主人,有沒有把所有的錢都用掉?她一共有多少元錢?用掉多少錢?還剩多少錢?這些錢可以用來幹什麼?

生自由發表看法。

談論:小紅想把奶奶給的10元錢還掉,然後再捐給班級裏的一名貧困學生10元,現在她還剩多少錢了?最後她還有一個計劃。

3、出示:計劃四:購物(圖片)

鋼筆 飲料 鉛筆 小畫冊 薯片 牙膏

6元/支 3元/瓶 1元/支 4元/本 3元/袋 5元/支

提問:小紅會買些什麼?四人小組討論幫小紅設計一個與從不同的購物方案。(學生設計)

提問:如果要把所有的物品都買下,需要多少錢?錢夠不夠?如果不夠,你會想出什麼方法呢?(滲透打折、還價等思想)

[評析:在課尾設計讓學生用20元錢駢買提供的商品的活動。看似簡單,由於學生在開放的窨,開放的羣體合作中收集、整理信息,不僅設計了10多種與眾不同的購物方案,而且還延伸出:如果買東西后錢多了可用來捐款、還給父母、存起來等多種辦法,適時地滲透了思想品德教育。當有同學提到要把所有的商品全買下而錢又不夠怎麼辦時,學生的回答更是數彩紛量,如討價還價、打折優惠、先欠再還、買一送一,有些購物策略甚至連老師也始料不及。開放的活動開發了學生豐富鮮活的認知潛能,在積極思考、主動與同伴合作、積極與他人交流中,不公增進了運用數學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信心,而且還意識到自己在集體中的作用。]

四、課堂總結

小結:這一天小紅過得非常有意義,不僅出色地完成了她制定的四個計劃,解決了很多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今天我當家的活動中,她的能力的素質都得了鍛鍊和提高,而且在輕鬆愉快中學會了兩步計算的應用題。同學們,其實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多觀察,勤動腦,想念任何難題我們都不怕!

[評析: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之一,在於用數學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養成應用數學的意識。學數學最終是為了用數學。]

課後反思

新一輪課程改革將在國家統一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實現教材的多樣化。因此作為教師努力實現從教材使用者向教材開發者、研究者鐵色的轉變,聯繫生活,整合教材,彙集眾家之長,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創設探索性和開放性的情境,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自信心。

讓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其中的媒介是課堂。課堂作為學生學習的主陣地,理應為學生帶來的充滿理性探索的智慧體驗和由於才識展示與情趣激發交織而成功體驗。教師應為之而不懈努力,真正使學生感到寬鬆、坦然、自由愉悦,沒有任何形式的壓抑和強制,讓他們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無所顧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果斷而自主地決微和實踐,使學生有具性得彰顯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