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集合15篇)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54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教學設計,歡迎閲讀與收藏。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集合15篇)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條形統計圖,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整理數據。

2、使學生能根據條形統計圖提出並回答簡單問題。

過程與方法:通過各科學習活動,讓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的過程,體驗最簡單的統計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藉助生動、形象的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並通過實例感受統計的必要性。

策略與方法:採用獨立操作與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課前準備:

教師

1、小松鼠圖片。

2、例1鮮花圖及塗好的條形統計圖各一份。

3、畫“正”字的數據統計圖片。

4、五張圖片:香蕉、蘋果、梨、桃、其它

學生:

1、每生自備兩份畫有紅、黃、藍、粉四色小花的紙片,其中一份正反面都要畫。

2、例2統計圖、統計表每生一份。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鋪陳出新

教學例1

1、情境引入

教師(神密的):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位小客人。

出示小松鼠圖片。

教師:它想和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歡迎嗎?(學生興奮的説:歡迎)小松鼠説:“今天森林裏正舉行鮮花會呢。同學們想去看看嗎?閉上眼睛老師帶同學們去。

出示93頁的鮮花圖。

教師:笛笛,到了,請同學們下車吧。同學們看到了什麼?有什麼問題嗎?

學生們紛紛提出問題,教師不做回答。

教師:要想解決同學們的這些問題,就讓我們先來做一項工作吧。打開課本93頁,同學們能在這幅圖上表示出各種花的多少嗎?

學生:能!

教師:那就拿起筆來,開始行動吧!看誰的作品又對又漂亮、整齊。

設計意圖:抓住低年級國小生喜歡小動物的特點,把小松鼠恰當引入課堂,足以使學生們眼前一亮,注意力盡被吸引,同時也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設計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統計圖,意在給學生提供獨立思維,獨立操作的空間,以開發孩子的潛能。

2、展示成果。

教師:哪位同學願意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給大家?

指名同學到講台上展示並講解自己的操作步驟。注意引導學生講清圖中每一部分,如:“()盆”表示什麼?數據從何來?小格子表示什麼?怎麼知道哪一條表示什麼花?

其它同學到講台前面來聽、看。(意在為學生創設爭相發言的自然氛圍)

引導學生自我對照。對的舉左手,不對的舉右手。(意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教師:請認為自己作品很棒的同學,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給身邊的同學和聽課的教師。(意在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同時也起到交流學習的作用)

教師:小松鼠也做好了,讓我們幫它檢查一下好嗎?(意在引出教師自備的統計圖,便於學生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3、 看圖提出問題。

教師:有什麼問題或有什麼信息要帶給大家嗎?

4、 比較實物圖和統計圖,看哪幅圖能很快幫我們回答問題?能讓我們一眼看出哪種花最多?哪種花最少?

5、小結

教師:剛才我們做的這些工作,就是數學中非常重要的知識——統計(板書課題)它在我們學習生活中有很多用處,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學好?

學生異口同聲的説:有!

教師:好,那就讓我們一起加油吧!請同學們回到座位上。

二、全面探究新知

1、收集數據。

教師:小松鼠想和我們大家交朋友,就要更多的瞭解同學們。它想知道每位同學最喜歡這四種顏色中的哪一種。(自然過渡到對例2的探究中)

學生紛紛説。

教師:請同學們在小卡上選自己最喜歡顏色花的下面畫上記號。交給老師,好嗎?

教師把收集的紙條握在手中,神祕的問:現在同學們最想知道什麼呢?

學生紛紛説。

教師:那現在我們就要先來記錄一下數據了。

教師讀,學生記。學生跟不上,紛紛表示抗議。(此環節意在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教師:跟不上,那怎麼辦呢?

面對出現的問題,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如何收集數據簡捷、方便。

如果學生説不出可以提示:以前數圖形個數時,數一個就做一個記號。(意在實現知識潛移)

討論後,學生彙報結果,好的方法給以充分肯定。如果學生能説出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數據,就要給以高評價,如果不能説出就以小松鼠引出。

教師:小松鼠看到大家想這麼多方法,可高興了,它也想了一種方法,讓我們一起看看。

出示“正”字的`數據統計圖片。

教師:老師讀一個,就畫一筆,數一數“正”字幾筆?代表幾個人?這種方法有什麼好處呢?

師生一起探討用畫“正”字方法統計數據的方法與好處。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從剛才討論的方法中選自己喜歡的一種,再來試一試,好嗎?哪位同學喜歡用畫“正”字的方法呀?在黑板上收集數據(意在重點向學生推薦這種方法)。

收集完後,叫學生彙報,並説明用什麼方法收集的。

2、數據的整理

引學生把收集的數據整理到統計表中,填完後集體訂正。

教師:同學們看着這張表能把這圖完成嗎?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與同桌合作完成,比一比,看誰的作品好,下課後貼在板報上。同學們可要好好表現呀。

3、 展示成果,描述數據

注意處理以下幾個問題:

① 塗的對不對?

② 整齊、美觀的引導學生自評,教師給以恰當點評。

③ 引導學生講清操作步驟。圖中每一部分的意義,頻數範圍有何作用?怎樣快,美觀?

④ 重點引導學生看圖提出問題或發佈信息。

4、 總結統計的作用

指名學生到講台上來,指着同學們問。

教師:你能看出我們大家喜歡什麼顏色的人最多嗎?喜歡什麼顏色的人最少嗎?

學生:不能。

教師:那再讓我們看看統計圖吧。

學生通過對比會發現統計圖的作用。

學生:統計圖能幫我們一眼看出數據的多少,能幫我們解決好多問題,讓我們發現好多有用的信息。

教師:是呀,隨着年級的升高,我們會學到更加豐富的統計知識。

5、師生共同小結本節課收穫。

三、 實踐應用

教師:這節課就要結束了,小松鼠學會了好多知識,可高興了。它説:快六一兒童節了,到時它還要來和我們大家一起過節日。還想為我們大家準備兩樣水果,可是準備哪兩樣呢?

出示水果圖。

教師:請同學們在自己最喜歡的水果下面做記號。

師生統計之後。

教師:小松鼠要回去為我們大家準備禮物了,讓我們和它説“再見”吧。(意在讓學生感受到統計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同時也對學生進行禮貌教育,與課始的情境創設迴應)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2

設計説明

與時、分、秒相比,年、月、日之間的關係更加複雜,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認知經驗,但是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的過程。本節課的教學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使學生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進步和發展。進步和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創設情境,聯繫生活,激發興趣。

教學時,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用生活中的數學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為基本理念,從課題的引入到課後的練習,以及課中關於年、月、日等知識的補充,都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感悟學習數學的意義,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2.注重觀察,引導發現,培養能力。

教學時,通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歷、年曆卡及相關統計表,讓學生在觀察中瞭解年、月、日及大月、小月等知識,在發現中掌握知識,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啟發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又讓學生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在自我探究、自我發現中獲取新知,成為學習的主人。努力拓展學生獲取知識的空間,讓學生將有關年、月、日的知識更加系統地納入自己的知識網絡中。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情檢測卡

學生準備 年曆卡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看日曆(一)

⊙談話導入,引出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今天的日期嗎?在你們的記憶中有哪些美好的或有特殊意義的日子呢?(學生自由彙報)

師:在這些特殊的日子裏,我們都用到了哪些時間單位?

(年、月、日)

師:關於年、月、日,同學們知道得真多!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日曆中的祕密吧!

(板書課題:看日曆)

設計意圖:以特殊的日子為切入點,從而有效地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打開學生的思維,同時為下面的新知教學做好鋪墊。

⊙親自實踐,探究新知

觀察教材附頁1,把xxxx~xxxx年各月份的天數記錄在表格中,談一談你的發現。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4年的年曆,和同桌説一説你從中發現了什麼。

學生獨立觀察,與同桌交流後彙報。

師:請同學們在表格中記錄下xxxx~xxxx年各月份的天數。

學生參照教材附頁1獨立完成。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互相核對、訂正所填的數據,以保證自己所填數據的準確性。

同桌交流、核對,師巡視。

師:請同學們觀察記錄表中各月份的天數,説説你有什麼新的發現。

預設

生1:一年12個月的天數有所不同。

生2:1,3,5,7,8,10,12月每個月有31天;4,6,9,11月每個月有30天。

生3:2月的天數很特殊,xxxx年、xxxx年、xxxx年的2月有28天,xxxx年的2月有29天。

……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一年有12個月。

31天:1,3,5,7,8,10,12月

30天:4,6,9,11月

xxxx年、xxxx年、xxxx年的2月有28天,xxxx年的2月有29天。

師總結:我們把有31天的月份稱為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稱為小月;2月是一個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數和別的月份都不一樣,所以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師:請同學們自己想辦法記住各月份的天數。

學生彙報記憶方法。

(如果學生説出了書中的兩種記憶方法,老師可以引導全班學生一起嘗試記憶;如果學生沒有説出來,教師可利用課件出示)

(課件出示)“左拳記憶法”。

請你伸出左手,握拳,拳頭背向上,從右向左,從1月數到7月,再從左向右,從8月數到12月。凡是數到凸的地方的那個月就是大月,有31天;凡是數到凹的地方,除了2月,其他都是小月。

師:請大家邊看邊實踐。

(課件重複演示,學生實踐)

(課件出示)“口訣記憶法”。

一三五七八十臘(12月),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11月)三十日;平年二月二十八,閏年二月把一加。

設計意圖:通過動手操作、探究、思考、發現知識,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老師的簡單小結,在學生髮現的基礎上介紹相關知識,幫助學生將零碎的知識進行梳理。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3

10月17和18日,我參加了在成都西南交大舉辦的國基教育大講堂《數的認識》教學操作指南研討會。2天時間由各地優秀數學教師:吳正憲,張齊華,楊皎,許衞兵,朱國榮,陳亞明,沈洋幾位大師展示高水平數學課,使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針對這次活動,談談自己的感受。

總體感覺,教師們共同的優點就是:聲音有親和力,甜美,語言精煉,教師無論是教學反思,還是回答當場提出的問題,大多都能很淡定、很全面的給予解釋,有條不紊。對課標吃得透,具有很高的數學素養。這都是很值得我學習的。

一、教學收穫

1.課件製作精美,動態的較多,更形象、直觀的看出是平移還是旋轉。鼓勵孩子,只要你好好學習,你也可以完成這種任務,引起學生對研究數學的學習的`一種責任感。

2.張齊華老師的《百分數的認識》這節課:1. 整節課氣氛比較活躍,老師情緒高漲,説話幽默,能感染學生,她特別享受教的過程,投入,和孩子們融為一體,讓學生很放鬆,孩子們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楊皎老師《生活中的負數》倡導的課前預習、師生互動、自主性學習、講了如何處理課堂生成與課程目標的關係〈每一環設計目的性要強,充分理解教材、預設要充分、你要放得開、收得攏〉。

4.許衞兵《認識分數》圍繞“先分後數”這一分數實質巧妙的建立起整數、分數以及小數三者之間的聯繫。把各種數有機的串聯起來,打通了各數之間的聯繫。短短的一節課,拋開了一般教學對分數的淺層的認識。從數,起源於數。出發,有落腳到分數也是用來數的。

5.吳正憲老師《分數的初步認識》,為了達成數的概念的建立,理解數的意義,整個過程,她不惜時間,充分讓孩子操作,試一試,想一想,折一折,説一説,幫助學生出不見分數的概念,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整節課,學生的學習室快樂的,接納新知是不知不覺的,概念的建立是學生獨立操作獲取的,概念意義的裂解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是幫助學生有形象到抽象架起橋樑的工程師。

二、自我反思

聽了兩天的課,確實收穫不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被他們上課的那種激情所感染,在課中老師要先有情感,才能開啟學生的思維。他們不只是授課,更是與學生心靈與心靈的溝通,以自己的那份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慾。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學會反思,學人之長,補已之短;在反思時要上升到理論高度,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反過來深入理解理論,再指導教學。在教學時要學會質疑,在質疑中成長,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 .能根據數據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數據的不同特徵。

2 .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從而明確學習目的,培養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眾數的含義,會求一組數據的眾數。

教學難點:弄清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的區別,能根據統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或作出決策。

教學活動

(一 )基礎訓練

【口算】

【解答題】

一袋玻璃球紅的、綠的各8粒,紅色玻璃球佔袋內玻璃球總數的 .

(二) 新知學習

【典型例題】

(一)完成教材第125 頁練習二十四的第4 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説一説你發現了什麼?

指出:五(1 )班參賽選手的成績有兩個眾數,88 和87 ,意味着在這次競賽中得88 分和87 分的人同樣多。而五(2 )班沒有眾數,則表示這次競賽中沒有集中的分數。在一組數據中,眾數可能不止一個,也可能沒有眾數。

(二)完成教材第125 頁練習二十四的第5 題。

學生先獨立計算出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然後説一説用哪個數代表公司員工工資的一般水平比較合適?為什麼?

8 .完成教材第125 頁練習二十四的第6 題。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先在課前調查本班學生所穿鞋子號碼,然後填在統計表中,再進行分析。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1 .小明對本班15 名同學擁有課外書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擁有2 本的有1 人,擁有3 本的有2 人,擁有4 本的有4 人,擁有5 本的有3 人,擁有6 本的有5 人。根據以上調查的情況,把下面的統計表填寫完整。

小明的同學擁有課外書的情況統計表

20xx 年9 月人數

人數

平均每人擁有本數

( 1 )估算一下,這15 名同學平均擁有課外讀物大約有幾本?你估算的理由是什麼?

( 2 )估算出這15 名同學擁有課外讀物的'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

2 .小力對本單元10 户居民訂報刊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沒訂任何報刊的有2 户,訂1 份的有3 户,訂2 份的有4 户,訂3 份的有1 户。根據以上調查情況,把下面的統計表填寫完整。

本單元居民訂報刊情況統計表20xx 年5 月

户數

每户訂報刊份數

( 1 )想一想,平均每户訂報份數是在1 ? 2 之間嗎?為什麼?

( 2 )計算出這10 户居民訂報刊份數的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

(五)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眾數這一統計量,並且通過練習理解了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這三個統計量的聯繫與區別,根據我們分析數據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確選擇合適的統計量。

【小結】

(三) 鞏固練習

【基礎練習】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123 頁的“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並結合生活經驗談一談自己的建議。

【提高練習】完成教材第124 頁練習二十四的第1 、2 、3 題。

學生獨立計算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集體交流。

【拓展練習】小軍對居民樓中8 户居民在一個星期內使用塑料袋的數量進行了抽樣調查,情況如下表。

住户1 號2 號3 號4 號5 號6 號7 號8 號

數量/個l5 29 l6 2O 22 16 18 16

( 1 )計算出8 户居民在一個星期內使用塑料袋數量的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可以使用計算器)

( 2 )根據他們使用塑料袋數量的情況,對樓中居民(共72 户)一個月內使用塑料袋的數量作出預測。

(五)教學效果評價(小測題)

小北對15 户居民一週用塑料袋的情況進行了調查,並製成了下表。

15 户居民一週用塑料袋情況統計表

户數111354

每户用塑料袋只數12131415l617

1 . 計算出15 户居民一週用塑料袋只數的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

2 . 為了更好地保護環境,你有什麼好的建議?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有餘數除法》學生對於除法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概念。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教師和學生一起探究有餘數除法,在探究中理解有餘數除法,建立餘數,有餘數除法的概念,理解餘數的含義,探究除數與餘數的關係,並知道有餘數的除法各部分名稱,並且體驗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性。

教學目標:

1、探索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讓學生再探索、練習中積累有餘數除法的試商經驗。

2、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聯繫生活實際解決簡單的問題,體驗成功的`喜悦。

教學重點:

經歷試商的過程,積累試商的經驗,逐步達到熟練程度。

教學難點:

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體會餘數要比除數小。

教學關鍵:

餘數要比除數小。

教具準備:

課件、掛圖等。

現實生活的聯繫性。

學情分析:

由於二年級學生,他們活潑好動,爭強好勝,想象豐富,求知慾旺盛;學習責任感不斷增強,但學習往往從興趣出發;他們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無意注意占主導地位,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擾。因此,教學中培養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他們逐步樹立自信、自尊、自律等積極心態,是他們通過思考,提高自我認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基礎,也是教師需努力和強化之處。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提問:在有餘數的除法裏,餘數和除數有什麼關係?

2、練一練:16÷818÷821÷8

全班齊練,指名板演。

二、師生互動、合作探究

1、師:上節課我們解決了分橘子的問題,學習了用豎式計算除法,

2、如果把板演的數21換成55,你會做嗎?(出示分草莓畫面,讓學生理解題

意,55個草莓平均放在8個盤子裏,每個盤子放幾個,還剩幾個?

3、探究試商的方法:

(1)引導學生列出算式。

提問:要解決“每個盤子裏可以放幾個?還剩幾個?這個問題可以怎樣列式?

(2)指名回答,板書:55÷8

師過渡語:面對要分的數目比較大,當我們再採取一次一次的分,繼續利用學

具來分是比較麻煩和困難的,那怎麼辦呢?

(3)先引導學生估算每盤大約放幾個。

(4)小組討論:怎麼判斷估計得對不對。

(5)指名回答,引導學生認識:8和幾相乘的積最接近55,又比55小。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以商6。

列式55÷8=6(個)……7個。

(6)啟發學生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嗎?

通過集體交流,使學生認識如果商是5,則會出現餘數比除數大的情況,所有

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數。

2、再次組織小組討論:怎樣估計兩數相除所得的商?

集體交流,達成共識:可以利用乘法口訣,兩數相乘的積要最接近被除數,但

又要比被除數小。

3、引導學生總結計算有餘數除法的四個步驟:一商,除數與幾相乘的積最接

近被除數,又比被除數小,商就是幾。二乘,商和除數相乘。三減,被除數減

去商與除數的乘積。四比餘數比除數小。

4、應用試商的方法填空:P5“試一試”。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6

教學內容:左右

 教學目標:

1、通過有趣的具體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活動中領會左右的意義。

2、使學生建立有關上下、前後、左右的`的初步空間念。

 教學重點:

能確定物體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教學準備:鉛筆、橡皮、尺子、文具盒、轉筆刀5樣學具。

教學方法:情境活動參與。

 教學過程:

一、體驗自身的左與右

1、大家説説,我們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

2、我們常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3、左、右手是一對好朋友,配合起來力量可大了。你身邊還有這樣的一對好朋友嗎?要求摸着説。

4、我們來做一個遊戲,聽口令做動作。

要求: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學生做,老師評。

 二、理解左邊與右邊。

出示擺一擺教學圖。

1、請大家也來擺一擺。

2、擺在最左邊的是什麼?

3、擺在最右邊的是什麼?

4、尺子的左邊有什麼?右邊呢?

5、有不同的意見呢?

演示練習:

6、請你們打亂學具擺一擺,説一説。

 三、體驗相對,並加深理解

1、我有一個問題想問問大家,我跟大家面對面地站着(舉起右手)問:老師舉起的是右手嗎?

2、請你們把右手舉起來再判定一下老師舉起來的是不是右手。

3、與學生同向,證實結論:

我們面對面地站着,因為方向相對,舉的右手就會剛好相反。

4、做遊戲:我們一塊兒舉左手,看誰舉得快又對。

四、鞏固練習。

1、練一練各題。 2、分析、評議。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並總結出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

2、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能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3、瞭解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體會數學的價值。

4、結合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空間觀念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1、課前遊戲:考考你的觀察力。

2、動畫引入:

藍貓三千問,08年什麼大事?森林裏舉行運動會。從這幅圖中你看到了哪些熟悉的圖形?

生:長方形和正方形。

藍貓:這兩個場地的面積有多大?

師:有哪些辦法?

生1:用面積單位去擺。

生2:可以計算。用長乘寬,我是預習的。

師:你能從擺面積單位的過程中,發現面積計算的方法嗎?我們今天來研究。

板書: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3、主動探究

(1)提供生:透明方格紙、1平方釐米正方形紙塊、尺子和一張印有六個圖形的紙。

師:請自己選擇材料和工具,想辦法求出六個圖形的面積,並把數據記錄下來。

作業紙:

長度單位:釐米

1號圖(橫放):長5寬32號圖(豎放):長4寬2

3號圖:正方形邊長24號圖:正方形邊長3

5號圖(橫放):長4寬16號圖(橫放):長6寬4

(2)學生個體活動,然後小組交流。

師:每人在組內交流你選擇了什麼圖形,用什麼方法得到了面積。小組內選擇一人記錄,一人彙報。

彙報:

第1組:用透明小正方形紙覆蓋在2號圖形上,2號圖形是長4寬2,有8個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積是8平方釐米。再覆蓋在6號圖形上,6號圖形是長6寬4,有24個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積是24平方釐米。

同時另一生記錄在黑板上。

師:你們覺得這種方法怎麼樣?

生:很簡單。

師:也是這樣做的舉手,有不同的嗎?

第2組:用小正方形擺在第1個圖形上,橫着擺一排5個,豎着擺了3個,一共要擺15個小正方形,面積是15平方釐米,同樣方法擺第4個圖形。

師:(指圖1)為什麼只擺7個?

生:因為一排5個,豎着擺3排就行了。

第3組:用尺子畫圖1格子,長是5畫5格,寬是3畫3行,一共是15個小正方形,面積是15平方釐米。

師小結:剛才用透明小方格去量,用尺子畫格子、用小正方形去擺,知道了這些圖形的面積。

(3)比較這些方法,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數方格的。

師小結:長是幾,就是有幾個這樣的面積單位,寬是幾,就有幾排這樣的面積單位,長方形面積就是含有面積單位的個數。

(4)長方形面積單位和什麼有關?又有什麼關係?

生:長方形面積與長和寬有關。

師:能結合操作中的數據,説説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生:1號圖形長是5釐米,寬是3釐米。面積有3個5是15平方釐米。

2號圖形長是4釐米,寬是2釐米,面積是8平方釐米。

3號圖形長是3釐米,寬是3釐米,面積是9平方釐米……

師:這些都説明了什麼?

生: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師:都説明了?

生:長方形面積是長乘寬。

師:長方形面積所含的平方釐米數正好是長和寬所含釐米數的積。

請生閉眼想象,長是7釐米,寬是3釐米,面積多少平方釐米?

長8米,寬5米,面積多少平方米?

師:長方形面積可以怎樣計算?

生:長乘寬(師板書)

師:正方形面積怎樣算?

生:正方形面積等於邊長乘邊長。

師:你怎麼想的?正方形面積為什麼等於邊長乘邊長?

生:因為正方形的四條邊一樣長。

師:正方形是長、寬相等的特殊的長方形。面積也可以用長乘寬,也就是邊長乘邊長(板書)

集體朗讀公式。

3、生活中的應用

(1)計算長方形面積要知道什麼條件?要求正方形面積呢?

圖:舉重場、田徑場(無數據)

師:要計算這兩個場地的面積,要知道什麼?

生:長和寬邊長

圖:兩塊場地出現數據。田徑場:長50米,寬30米舉重場:邊長8米

生計算。彙報:

生1:舉重場面積64平方米,8乘8=64生2:50乘30=1500平方米

(2)長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圖:籃球場P99--5求面積。長28米,寬15米生彙報。

(3)獎品:藍貓書籤

師:書籤是什麼形狀?估計面積大約多少平方釐米?

生1:大約是48平方釐米。生2:這個書籤大約是45平方釐米。

師:你怎麼想的?生:長9釐米,寬是5釐米。

師:你為什麼先估計它的長和寬?生:知道長和寬,就能估出面積。

請生測量書籤長和寬,計算面積。彙報;長是12,寬是4,12乘4=48平方釐米

(4)主席台背景圖:每個小正方形邊長是2米。算背景圖面積。

生1:將小正方形下移得到長,左移得到寬。

生2:畫出長方形長和寬的格子。

4、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8

【教學內容】

教材第32~33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會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拼組圖形,通過圖形拼組深化學生對圖形的認識。

2、在圖形拼組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想象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會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拼組圖形。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等學具。

【教學過程】

一、拼組圖形

師:我們在前面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你知道嗎?用這些圖形可以拼組出一些有趣的圖形,同學們願意來試一試嗎?

學生:願意。出示圖1的帆船。

師:怎樣拼組呢?我們先來看一看這條帆船,如果讓你用你手中的圖形來自己拼一個帆船,想想你會用到哪些圖形?為什麼?

學生:我會用到三角形,因為帆船上的兩頁帆很像兩個三角形。

師:老師注意到你説的話中用了兩個字“很像”,能給大家解釋一下你為什麼用這兩個字嗎?

學生:我覺得帆船上一兩頁帆像三角形,但不是標準的三角形。

師:對了,我們生活中的很多物體都像我們學過的一些圖形,但都不是標準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圓,所以我們在圖形拼組時,要想象這些物體和我們學過的哪些圖形相似。同學們會想象嗎?

學生:會。

師:繼續想象。

學生:我會用到長方形,兩頁帆中間的桅杆就很像一個很小但是很長的長方形。

學生:我會用到長方形和三角形,在帆船的底部的中間就很像一個長方形,旁邊就像兩個一樣的三角形,把它們拼在一起就像帆船的'底部了。

師:(出示拼組好的帆船圖)書上已經拼組好的帆船圖,你看看是不是和你們説的是一樣的?都用到了哪些圖形?

學生:用到了三角形和長方形。和我們分析的基本一樣。

師:看來同學們的分析是正確的,帆船的兩頁帆本來不是三角形,可它很像三角形,所以我們在拼組帆船的時候,就把它看成三角形來進行拼組。所以我們在拼組圖形的過程中,要抓住它像什麼,再來進行相應的拼組,這樣才能用我們手中的圖形來完成我們有趣的拼組。

師:那是不是圖中的每一個小細節、小東西都需要我們原封不動地拼組出來呢?

學生:不是,我們拼組的時候抓住的是比較大的東西進行拼組,那種很小的就沒有必要了。

師:老師已經明白你們的意思了,你們是説抓住事物比較有特徵性和代表性的東西來進行拼組,並不是每個小細節都要進行拼組。

師: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怎麼進行拼組圖形了,你們就照着這個圖來拼組一個帆船,開始。

學生自由地進行拼組帆船,老師巡視指導拼組過程。師拿一個小組的拼組帆船來展示,作適當的表揚和建議。

師:老師這裏還有一棵樹和一條魚,你們來看看,它們的各個部分又像什麼?你會用什麼圖形來進行拼組?

讓學生自由地發表他們的看法。

師:同樣看看書上已經拼組好的圖形,看看和我們的分析是不是一樣的。

學生自己總結分析的圖形和書上用的圖形有什麼區別?哪種更好,為什麼?

師:知道了魚和樹怎麼拼組了,現在我們來看看哪個小組拼組這兩個圖最快並且最像,現在開始。

學生在兩個圖形對比的基礎上,進行模仿,動手操作。

師:把你們拼組好的圖形擺放在桌上,我們一起來評一評,看看誰拼得最好。

二、給圖形取名字

師:同學們已經會拼組圖形了,下面這些小朋友也拼組了一些圖形,你會給這些拼組好的圖形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嗎?出示一些拼組好的圖形,如太陽、小房子、小汽車等。

師:首先要想一想這些圖形像什麼?然後再給它取名字。

學生討論後,抽學生彙報。學生彙報時允許學生給同一幅圖取不同的名字。比如同樣是一幢房子,有的學生取名為小房子,有的學生取名為白雪公主和小矮人的家,有的學生取名為温暖的小屋。然後師可以讓學生評一評,看誰的名字取得最好。

三、拼圖形講故事

師:小朋友會講故事嗎?講一個故事給大家聽聽。抽一個學生講故事。

師:小朋友講的故事真好聽,你能把這個故事的主要人物拼擺出來嗎?比如龜兔賽跑這個故事裏的小白兔怎樣拼呢?小烏龜又該怎樣拼呢?

師指導學生拼出小白兔和小烏龜。

師:這樣看着小白兔和小烏龜你能給大家講一個龜兔賽跑的故事嗎?

學生看着拼圖講故事。

師:小朋友能不能像這樣先拼擺圖形再講故事呢?下邊小朋友自己想一個好聽的故事,拼出故事中的一個情節,然後給其他同學講一講這個故事。

學生活動,師作必要的指導。

四、課堂小結

師:通過這次活動,你有哪些收穫?學生回答略。

師:看來同學們的收穫都不小,下邊依靠我們集體的力量,全班同學來完成一個大的拼圖。

學生拼圖,師給予必要的指導。拼好以後,師給予學生及時的肯定和鼓勵,全班學生可以圍着拼圖跳一個舞,活動在學生的歡呼聲中結束。

課後反思:

長方形,三角形,想想你,正方形,教學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9

設計説明

説起人民幣,學生並不陌生,但瞭解得又不太多。加深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使學生了解元幣之間的兑換關係是本節課的重要任務。針對上述情況,本節教學設計突出了下面兩個特點:

1.注重生活經驗在認識人民幣學習中的作用。

本節課在教學認識5元及5元以上面值的人民幣時,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其自由交流,在交流中深化認識,發現不同面值的人民幣的特徵,瞭解不同面值的元幣之間的兑換關係。

2.重視數學遊戲在學習中的作用。

低年級學生學習的目的性不強,在數學遊戲中獲取知識是《數學課程標準》中倡導的低年級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本節課在人民幣兑換環節設計了自由兑換人民幣的遊戲,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同時,使學生熟悉了各種面值人民幣的兑換方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人民幣票樣

學生準備 人民幣票樣

教學過程

⊙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

1.人民幣的單位有(  )、(  )、(  )。

2.填一填。

1元=(  )角     20分=(  )角

50角=(  )元3角=(  )分

師:同學們已經認識了1元及1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幣,那麼更大面值的人民幣大家想認識嗎?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人民幣的相關知識。(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上節課學習的知識,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人民幣單位之間的`進率,為學習人民幣的兑換奠定基礎。

⊙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學例3。(認識5元及5元以上面值的人民幣)

(1)教師分別拿出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的人民幣各一張。

提問:誰能説説這些人民幣分別是多大面值的?

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分別説出人民幣的面值。

師:這些面值的人民幣分別有哪些特徵呢?請同桌之間互相説一説。

彙報:這些人民幣都是以“元”為單位的,票面上的數字是多少,就是多大面值的人民幣。

(2)教師出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學生自由説出是多少錢。

2.教學例4。(人民幣的兑換)

(1)教師和學生做換錢遊戲。

教師分別出示面值是5元、10元的人民幣,並提問:用面值是1元的人民幣和老師兑換,應該分別用多少張呢?

學生將兑換的結果擺在桌面上,請一名同學上台展示自己的結果,並説出自己的思考過程。

(思考過程:5元裏面有5個1元,所以要用5張1元兑換;同樣道理,10元裏面有10個1元,所以要用10張1元兑換)

(2)教師出示面值是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幣,讓學生用面值是10元的人民幣和教師兑換。

師:説一説你的兑換結果,並説一説你是怎樣想的。

(思考過程:因為20裏面有2個十,所以一張20元要用2張10元兑換……)

設計意圖:

通過出示各種面值的人民幣,讓學生直觀認識每種面值的人民幣的特徵;通過兑換人民幣的遊戲,既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又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0

設計説明

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是前面所學內容的綜合,探究如何用方程來解決百分數的實際問題,在設計時有以下教學理念:

1.注重知識的遷移,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材引導學生藉助圖示來解決,降低學生理解問題的難度,學生更直觀地列出方程,再利用百分數化成分數的辦法計算,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把原有解決問題的策略遷移到新問題中是很好的辦法。

2.注重統計知識的滲透,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閲讀統計表,分析數據之間的關係,幫助學生找到等量關係是本節課的重點。另外,學生在課前調查了家庭月支出的情況,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於用自己的方式對家庭月支出情況展開實際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從中明確統計家庭月支出的意義,瞭解家庭月支出的情況。這樣就使“試一試”中的計算更具有現實意義,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大大提高。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統計自己家裏一個月的支出情況

教學過程

⊙舊知鋪墊,引入新課

1.先寫出下面各題中的等量關係,再列方程解答。

(1)星光國小有女生450人,佔全校總人數的,全校共有學生多少人?

(2)一段鐵絲剪去後,剛好是3米,這段鐵絲有多長?

(3)一桶油倒出20千克,剛好佔全桶油的,這桶油有多少千克?

2.引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瞭解自己家一個月的支出情況嗎?請簡單介紹一下。

(2)如果這個月讓你當家,你會如何支配家裏的支出?

(3)“當家”中的學問可多了,你們想弄清“當家”中的.數學問題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設計意圖:找等量關係和統計月支出的複習為探究百分數應用問題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做了良好的鋪墊。通過調查使學生了解了家庭月支出的情況,明確了統計家庭月支出的意義。

⊙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1.通過情境圖瞭解數學信息,明確要解決的問題。

(1)師: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樂樂家,看看樂樂是怎樣當家的,她給我們提出了什麼問題呢?

(2)課件出示教材46頁例題。

師:你從例題中瞭解到了哪些信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3)指導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設計意圖:讀題、審題是學生正確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通過收集信息、理解題意,為學生提供瞭解決問題的有力支持。

2.用百分數知識解決問題。

(1)學生嘗試獨立解答。

師:該怎樣求出樂樂家這個月總支出是多少元呢?請同學們先想一想,再動筆算一算。

生:500÷40%=1250(元)

師:可以用乘法嗎?

生討論。

(2)探究用方程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

①找出等量關係,畫線段圖分析題意。

或 

得出等量關係式:總支出×40%=買食品的錢數。

②根據等量關係式列出方程,解決問題。

解:設樂樂家這個月總支出是x元。

40%x=500

  x=500÷40%

  x=1250

答:樂樂家這個月總支出是1250元。

③展示自己列出的方程,集體訂正。

3.(1)小結:用方程解決求總數的問題要先找出題中的等量關係,順着題意列出方程,也可以進行逆向思考,用除法解決。

(2)與引入複習的內容作比較,體會百分數問題與分數問題的聯繫。

學生討論交流後明確:百分數問題與分數問題的解題思路完全相同,這節課所要解決的“已知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問題可仿照分數問題的解法,用方程法或算術法來解決。

4.把統計表補充完整。

師:剛才我們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樂樂家這個月的總支出是1250元。利用這個數據,我們再來幫樂樂解決一下其他的問題。

(1)出示樂樂家這個月的支出統計表。

(2)引導學生了解統計表中提供的信息。

(3)讓學生獨立計算,把統計表填寫完整。

(4)全班交流反饋。

食品

服裝

水電氣

書報

其他

合計

錢數/元

500

100

125

25

500

1250

佔總支出的百分比

40%

8%

10%

2%

40%

100%

設計意圖

通過讓學生觀察、比較不同的算法,明確分析數量關係在解決問題中的重要性,同時讓學生在對比中明確百分數應用問題可以看成分數應用問題,用解決分數應用問題的思路與方法來解決。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1

一、模擬片段教學與説課的區別

1、説課:説教材、説教學目標、説教法學法、説教學程序。案例:《分數的初步認識》、《用字母表示數》模擬片段教學:説教學程序。

2、説課的“説教學程序”:複習鋪墊、新授、鞏固、綜合運用、拓展延伸、小結等;模擬片段教學的“説教學程序”:一般説“新授”部分。

3、説課主要説“為什麼這樣教”,模擬片段教學重在“怎樣教”。

二、模擬課堂片段教學應注意的幾方面

1、要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情境;教師的語言表達:要注意教學語言的轉化;教師的教學語言;學生的彙報交流:直敍、轉述

2、要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如: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同桌互相説一説、自學課本等。

3、要體現課堂評價的多元;教師評價、學生評價適時、恰當。

4、要展示板書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與課堂教學同步(及時);有所選擇;字體規範;佈局合理。

5、不能出現科學性的錯誤;如:《平行與垂直》 《認識幾分之一》 《連續退位減法》。

6、要注意培養學生數學信息收集、整理和交流的能力;

7、要體現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

8、要關注學生方法多樣化,體現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式;學生不同的`解法、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表述等要能及時板書。

三、不同領域的教學內容應有所側重

1、計算具體情境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注重算理的引導與表述(如:9加幾,湊十法);板書的巧妙設計:色筆、橫線、位置

2、空間與圖形教師的演示;學生的動手操作;

案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3、統計與概率學生髮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板書不可少;案例:《複式條形統計圖》

4、解決問題學生髮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學生解題方法的多樣化。

四、其它一些問題

1、如何開頭?

2、教學目標要説嗎?

3、複習多長時間比較合適?《商的變化規律》

4、如何小結?

5、要充分利用資源—————沒有三角板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2

一、實驗項目與活動概述

我校先後進行了“國小全程動態式課堂教學模式與方法研究”等課題實驗,對改變教師教的方式、學生學的方式起到了良好推動作用。但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仍有不少教師觀念保守、方法落伍,致使教學效益不高,質量平平。

《國小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設計的研究與實驗》,是我們國小於xxxx年4月向諸暨教研室申報立項,該項研究是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的精神為指南,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的要求為依據,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和數學素養為目的的教學改革活動。

課堂教學是數學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鍛鍊並提高多種能力和培養一定數學思想觀念的主要渠道。課堂教學的質量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課堂教學的有效設計。我校研究的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活動,使學生採用合作、探究等方法,主動學習,高效學習,從而在數學課堂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都有更好的收穫與發展,即通過構建理想的數學課堂,促進師生共同和諧的發展。

為做好本項研究與實驗,我校組成了由一把手唐善民親自掛帥的課題組,制定了細緻科學的實驗方案、具體完善的實施計劃、建立了系統有效的保障機制。歷時三年多,先後召開行政工作會議5次,舉行講座9場次,組織教學活動20多次,有70多名教師執教研討課121節,教師撰寫論文(案例)60篇以上,製作課件32個,外出參訓34人次,編輯內部教研教改刊物4期,還舉行“課堂教學開放周”、“有效教學研討月”活動5次,召開家長座談會2次,校領導聽評課共100多節次。

二、課題研究的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方法

1、文獻分析法。

2、案例分析法。

3、行動研究法。

4、經驗總結法。

(二)研究步驟

1、論證準備階段:xxxx年2月至4月,組建課題組,設計研究方案,學習相關理論。

2、實施調整階段:xxxx年5月至xxxx年6月,制定實施計劃,按計劃開展實驗和研究。

3、總結整理階段:xxxx年7月至xxxx年12月,收集研究資料,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

三、已進行的主體工作

我校紮紮實實地組織開展了“國小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設計”研究,至今為止,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對數學課堂教學低效現象的分析

探究性教學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常用教學方式,自然成為新課標下數學課堂教學的“寵兒”。自己教學、組內研討、外出學習,常常會親歷許多不同探究場景,我們對探究教學中許多低效乃至無效現象思考良多:

1、探究中過多幫、扶,缺乏應有的自主性。

2、探究中問題的設置缺乏探究性。

3、探究中組織的方法缺乏科學性。

4、過於依賴“預設”,缺乏“生成”藝術。

5、探究內容選擇不當。

6、不和諧的師生關係。

(二)對數學課堂探究教學界定的再思考

由於數學學科本身的特性,數學的學習更多是藉助於思維,而不是直觀操作,數學的結果的驗證也更多要求嚴謹,而不僅僅限於觀察操作.那麼對數學教學中的探究設計,就應該有着鮮明的學科特點,那就是在我們的課堂裏,探究可以更廣泛地指向任何一個問題只要這個問題能成為學生思維的激發點,能讓學生經歷探討與研究的過程之後,獲得思維能力上的新增長。因此,數學課堂的探究教學有着豐富的研究素材和廣闊的實踐空間,值得我們關注。

(三)認真實踐,積極改進,提高探究教學設計有有效性

理念與實踐之間的差距,正是提醒我們,實施新課程,不能單靠有熱情,更需要有理性。選擇探究教學的設計進行研究,正是為了在對教學環境中探究活動所涉及的各種因素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對教學活動進行周密的安排與合理規劃,包括如何選擇適宜的探究材料、對探究時間怎樣進行精心地預估與分配、根據學生學習的特徵、學習的準備條件及對學習環境的要求來設計有利於個體學習的探究教學方案等。在實踐中對探究教學的設計加以科學理論的指導,在實踐中驗證和更新自己的理念,大處着眼,小處着手,認真改進,相信可以切實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探究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在數學上獲得更好的發展。四、實驗取得的成效(一)三年多來,我校組織各年級18個班級進行了國小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設計研究的課題實驗。通過研究探索,我們有了以下主要收穫:

1、通過課題組老師的共同努力,很大程度上改變探究教學中的低效現象,並以此推動全體教師的教學水平的提升。三年裏,李靜、蘇燕、李虹、高愛娥等一大批青年教師在實驗中成長起來,26人次被評為市骨幹教師、縣學科帶頭人。

2、促進了教師專業化成長與發展,也培養了一批數學教學業務骨幹。近兩年,趙華、劉潔、黃斌、郭柳等老師在國家、省專業雜誌上發表數學論文7篇,朱躍瓊、李明玲等11人獲得市、縣課堂教學競賽獎。

3、通過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總結,積累第一手研究素材和成果,為我校的數學教師提供一些可供選擇和參考的教學案例,為進一步研究如何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了可靠的經驗。xxxx年,我校被評為荊州市教育科研先進學校,今年又被評為荊州市教育科研示範學校。

4、我校把數學有效教學經驗向全縣10多所鄉鎮學校進行推廣,帶動了區域教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我校連續兩年獲得全縣國小教學質量評估第一名,去年數學單科成績名列全縣第一,網市、白螺等我校對口援教學校也取得了教育教學的優異成績。

(二)通過實驗,我校的課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主要在數學課堂教學問題設計有效性的“五點”和“五重”。

1、從“興趣點”出發。

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不像其他學科那樣內容豐富,生動有趣。以往的教學,數學課上就是公式,定理,數字。在學生眼中枯燥無味,有的學生一旦碰到數學問題就非常頭痛,毫無興趣。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已成為數學教學設計的出發點。例如我校的高愛娥老師,在設計《數學廣角》這一課的教學時,她考慮到學生愛看動畫片,就從學生們感興趣的方面引入新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從“重難點”入手。教材的重點難點是教學的重心所在,是學生認知矛盾的焦點,也是數學教學的基本特徵之一,學生如果經常遇到困難,就很難引起他們主動探索的積極性,在重難點處設計問題,能引起學生主動探索的慾望,激發學生的思維,有利於學生掌握重點,化解難點。如李靜老師的《可能性》一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情境,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材實際,讓學生在猜一猜、拋一拋、摸一摸、比一比、説一説等充滿童趣的情境中玩數學、學數學,學生通過活動,發現和掌握有關“可能性”的知識,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事物、思考問題。

3、從“障礙點”突破。

數學的特點是抽象,學習過程中難免有攔路虎,解決不好會影響整堂課的教學效果,所謂障礙點就是產生思維定勢或認知錯覺,認知方面走入死角,阻礙了對問題的解決,因此,教師要在學生思維的障礙點巧妙設問,引導學生走出認知的死角。如我校王君輝老師在設計《平均數》時,她在導入新課時,從計算不同人數的平均身高入手,引起學生認知衝突。

4、從“銜接點”拓展。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者不是空着腦袋進入教室的,因而教學不是從外部填入新知識,而是把學習者已有知識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是知識的處理和轉化。蘇霍姆林斯基説:“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得知識,這是最高教學技能所在。”因此要善於在聯繫舊知識的基礎上,抓住新舊知識銜接點,以舊引新,設問激疑,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獲得新知識。如我校費梅梅老師設計《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她抓住了商不變的性質與分數基本性質的內在聯繫,利用舊知識對新知識的遷移。

5、從“深化點”創新。首先是縱向提問,向學生滲透用運動的觀點探索數學問題,引導學生把問題由特殊向一般轉化(或由一般向特殊轉化),啟發學生探索,猜想,嘗試與創設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使學生明確數學知識及思想方法的發生和發展,由簡單到複雜,由具體到抽象的探索過程。其次是橫向提問,引導學生進行逆向或變式探索,使學生對問題有一個全面而清楚的瞭解。通過對數學問題的深化,創新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能力。還包括,數學課堂教學過程設計的“五重視”。

重視教學材料的設計。

教材,是眾多教育專家深入思考的產物,有着科學周密而藴涵深意的經典編排。但教材並不是聖經,允許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對教材有所調整。我校胡亞瓊老師在設計《9的乘法口訣》時,沒有按照教材編排,用依次加九的方法推導出乘法口訣,而是大膽地將“想想做做”中的題目作為例題,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得出結論:1個9是10減1,得9;2個9是20減2,得18;3個9是30減3,得27……,如此安排,一下子就將9的乘法口訣的獨特之處揭示出來,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

我校張軼閩老師第一次教學《認識時分》一課時,為了揭示一時和60分的關係,讓學生撥鐘面,將鐘面上的分針指向12,然後撥一撥,將分針轉一圈,看看時針走了多少。接着討論交流,再用課件演示一遍,揭示出結論。

結果發現學生掌握情況不太好,能理解的只有少數,立即調整設計思路,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再將課件演示三遍,分三次讓學生觀察,觀察分針從數幾走到了數幾,走了多少小格?觀察時針從數幾走到了數幾,走了多少大格?觀察時針和分針是否同時走,同時停?並思考:“1時”和“60分”之間有什麼關係?中間可以加一個什麼符號?

這樣將學習的要求細化,學生有重點,按要求進行觀察,每一個步驟學生都學得紮紮實實。

重視提高教學手段的有效性。

多媒體和教具等教學手段的運用,要用在該用之處,使其真正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易於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創設適宜的情境,幫助學生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把難點化解,使學生各種感官並用,有效的幫助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探索能力,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年級數學課題組“學中玩,玩中學”的課堂教學模式有三步運行程序:創設情景,激發活動樂於探索,激活主體寓教於玩,激勵發展。四年級數學課題組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學生課堂全動活動的氛圍,讓學生活動在課堂始末。六年級數學教師陳愛喜,在教學實踐中提出多角度挖掘學生活動要素的方法,其課題研究論文見諸報端。

重視練習設計。

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選擇和設計練習,提高練習的針對性;每節課要留有充足時間給學生答疑或進行小練習、小測驗,實施“課堂達標”考查;教師要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病歷”,以便分析學習動態,有的放矢地輔導。

二年級黃斌老師認為:鞏固練習是幫助學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重要手段。為了保持學生有良好的學習狀態,除了注意練習的目的性、典型性、層次性和針對性以外,還特別注意練習形式的設計,注意使練習有趣味性。

重視時間與效益的觀念。

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跟着感覺走,又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取決於教師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於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

如曾經聽到過這樣一個《8的分與合》的教學片斷:在學習了8的分與合之後,為了幫助學生記憶,教師設計了“找朋友”的情境,讓學生進行練習。教師將1至7七張數字卡片發給學生,學生依次拿着卡片跑到前面,喊道:“我是X,我的朋友在哪裏?”然後兩個好朋友手拉手跳一圈。就這樣完成7次,共用了六分鐘。原本説一次8的分與合只需要片刻功夫,如此設計活動程序,卻要花更多的時間。教師把這個練習的形式過分強調和美化了,雖然能調動學生的練習熱情,但它畢竟只是鞏固8的分與合的一種手段而已。

(三)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式、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品質、學習質量、學習效益。

通過實驗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有效學習的能力和綜合素質:通過親自參加活動,學生開始主動思考問題,且學生參與活動真實有效,既有師生之間的合作,又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既有課內小組的合作,又課外小組的合作,課內課外聯動了;學生自由思索起來,所學知識和課外生活聯繫起來,

同時通過遊戲、比賽、辯論、表演、實踐、實驗等,讓學生提高了學習的興趣;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技能提升,學生從過去追求“標準答案”轉化為追求“一題多解”,從過去追求“統一認識”轉化為追求“多種認識”,學生在課堂上掌握的知識主要是學生自主探究的結果,而不是老師灌輸的結果。五、本項實驗的總結和推廣

雖然該領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對於正確的效益觀、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相關因素、有效教學和學習的方法與策略、有效教學評價的標準等缺乏全面、系統的研究、實踐,在實施推廣上也存在不足和不平衡。因此,繼續開展國小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設計的研究與實驗,對構建國小數學課程評價體系所作的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對於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將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下去,都起到積極作用。

我們課題研究人員將以更加飽滿的工作熱情,進一步系統的學習“建構主義”等相關理論,廣泛學習外地老師的教研教改經驗,花大氣力總結和推廣本實驗的成果,以“新教育”實驗為推動力,再通過幾年的研究探索,全面構建國小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設計的操作體系,大力促進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益、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3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5頁例4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長,知道1釐米=10毫米。

2.讓學生通過整理,對相鄰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有系統、完整的認識。

3.結合實踐活動,滲透長度單位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及空間概念。

【教學準備】

多媒體、硬幣、學生直尺、身份證、彩條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媒體展示:美麗的七色彩虹。

教師:多美的七色彩虹呀!在各小組的桌上有和彩虹一樣漂亮的七彩紙條,請各小組分工合作量出它的長度有多少釐米,並作記錄。

學生彙報後,發現紫色彩條的長度有爭議。

教師:用釐米作為長度單位測量,有時得不到準確的結果,需要一個比釐米還小的單位——毫米。(板書:毫米)

二、探索新知識

1.觀察直尺,看1釐米中間有些什麼

(1)看一看,直尺上1釐米中間有些什麼?

(2)找一找,直尺上有哪些長度單位,你是怎樣發現的?教師小結:直尺上除了釐米刻度外,還有更小的小格,1釐米間的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教師媒體展示——毫米。強調:毫米是比釐米小的長度單位。

(3)指一指:用筆頭指一指1毫米,看一看1毫米有多長。(要求學生多指幾處)

(4)數一數:1釐米中間有多少個1毫米。

(學生彙報時,要求學生説出數的是從幾釐米到幾釐米,中間有多少小格)

根據學生彙報,引導分析、概括出1釐米=10毫米。

練習:2釐米=( )毫米8釐米=( )毫米( )釐米=50毫米60毫米=( )釐米

(5)介紹字母表示毫米。

提問:千米用什麼字母表示?米呢?釐米呢?猜一猜,毫米用什麼字母表示?

教師指出:國際上規定用“mm”表示毫米,1毫米可以寫成1 mm,那麼1釐米=10毫米可以寫成1 cm=10 mm。(板書寫出)

嘗試:你能用字母表示2毫米、3毫米、7毫米、10毫米、43毫米嗎?

學生獨立嘗試,全班展示。

2.實踐活動,感受1毫米的長度

(1)猜一猜,桌上什麼物體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2)量一量,身份證的.厚度究竟是不是1毫米?

(3)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教師示範:用拇指和食指拿身份證,然後抽出身份證,指出兩指間的縫隙就是1毫米。要求學生反覆練習,體驗1毫米的長度。

(4)説一説:桌上還有什麼東西的厚度是1毫米?

(5)想一想: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厚度是1毫米?

3.實際操作,用毫米作單位測量

(1)認一認,媒體出示練習十三中第2題的兩幅圖,引導學生認一認是多少毫米。

(2)嘗試量一量。

①媒體顯示兩種量曲別針的測量方法,哪種正確?並要求學生説明理由。

②嘗試量紫色彩帶的實際長度和量數學課本的厚度。

③開放測量,找合作伙伴一起,對周圍物體作隨意測量,看是多少毫米。

4.探究相鄰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議一議: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然後全組彙報,教師引導學生整理。

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通過整理,引導學生探究:除km和m間的進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鄰兩個長度單位的進率是10。

二、用新知,解決問題

1.做教科書第26頁課堂活動第1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然後選擇合適的單位填入括號中。

2.學生獨立完成課堂活動第2題教師提醒學生用mm為長度單位,引導學生認識其測量誤差。

3.指導學生做課堂活動第3題先估計100張紙的厚度,再實際量一量,並做好記錄。

4.鉛筆的長可能是幾釐米?

三、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應用了哪些方法探究毫米的有關問題?

教學反思: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4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84—86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探索並掌握三角形面積公式,能正確計算三角形的面積,並能應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應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操作、觀察、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進一步體會轉化方法的價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探索並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

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探索過程。

【教學關鍵】:

讓學生經歷操作、合作交流、歸納發現和抽象公式的過程。

【教具準備】:

課件、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紙片各一個,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各三組、剪刀等。

【學具準備】:

每組同學準備兩個完全一樣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各一個。

【教學過程】

一、欣賞畫面,導入新課。

展示圖片,讓學生找自己會算面積的圖形,並説出計算公式。教師提問:你會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嗎?好,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三角形的面積計算。

關於三角形,你學過哪些有關的知識。學生回答,師展示。

二、分組操作和討論,填寫實驗報告單。

(一)

1、上節課,我們是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來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的。大家猜一猜: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轉化成我們已學過的圖形來求面積呢?

2、請同學們拿出你們課前準備的完全一樣的兩個鋭角三角形、兩個直角三角形、兩個鈍角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

3、按照你的想法,和小組內同學一起拼一拼,剪一剪,看一看,可以把三角形轉化成哪些我們會求面積的圖形。

4、學生小組合作,拼剪圖形。教師巡視,幫助學困生拼剪。

5、各小組填寫發現報告單,填寫我們是用()拼或剪成了()。

6、小組彙報擺出的結果:

7、組織學生討論。

第一種:一個平行四邊形可以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其中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所在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第二種: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一個平行四邊形。

那麼,我們的平行四邊形跟三角形有沒有關係呢?

引導學生思考:

①兩個三角形的面積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

②三角形的'底和高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之間有什麼聯繫?

③三角形的面積該如何計算?

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

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高等於()。

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底等於()。

每個三角形的面積等於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

那麼,我們剛剛得出的結論還可以怎樣寫?(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二)、課件演示:用旋轉平移的方法將三角形轉化成各種已學過的圖形。

(三)、歸納公式

1、(屏幕顯示提綱)學生根據實驗報告回答。

A、三角形的底和高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麼關係?

B、怎樣求三角形的面積?

C、你能根據實驗結果,寫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

2、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積,用α和h分別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麼你能用字母寫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嗎?結合學生回答,教師板書S=ah÷2

3、進行愛國教育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今天我們一起動手推導出來的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發現了,

請看屏幕。(多媒體出示P85頁的你知道嗎?),學生閲讀後,彙報知道了什麼。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1、判斷下列説法是否正確。

(1)兩個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2)三角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一半。()

(3)三角形面積是S=ah。()

2、課件出示例2

紅領巾的底是100cm,高33cm,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師:請同學們算一算。(一生板演)集體訂正。

你認為計算三角形的面積,什麼地方容易出錯?(強調“÷2”這一關鍵環節)

3、完成做一做。

4、聯繫生活,做課本86頁的練習第1題。課件出示下圖:

師:你認識這些道路交通警示標誌嗎?知道它們的具體含義嗎?交通標誌對於維護交通安全有着重要的意義和作用。請大家算一算,這個標誌牌的面積大約是多少?(教育學生要遵守交通規則,注意交通安全,接着讓學生口頭列算式,不用計算。)

5、拓展題。

四、作業:

P86—3、4

五、回顧總結,深化提高: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今天我們分小組通過動手操作,相互討論、交流,用擺拼等方法將三角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推導出了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種“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能幫助我們找到探究問題的方向,相信同學們今後能應用這一數學方法探究和解決更多的數學問題,但請大家仔細想想,這節課,你們還有什麼問題嗎?

六、板書設計:

三角形的面積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三角形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2

三角形面積=底×高÷2

三角形面積=底×高÷2

S=ah÷2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5

一、教材説明;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人教版]第十一冊《圓的認識》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瞭解圓的各部分名稱。

2、會用字母表示圓心、半徑、直徑;理解並掌握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3、能正確熟練地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操作步驟。

4、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自主發現、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學流程;

1、導入新課

(1)學生活動(邊玩邊觀察)。

①球、球相碰玩具表演。②線系小球旋轉玩具表演。

[教師要求學生將觀察到的形狀告訴大家,學生異口同聲回答:圓形。這裏,教師採用學生感興趣的'玩具表演活動,既直觀形象,又易於發現,進而抽象出“圓”。學生從“玩”入手,不知不覺進入學習狀態。學習興趣濃厚,樂於參與,利於學習。]

(2)師生對話(學生可相互討論後回答)。

教師:日常生活中或周圍的物體上哪裏有圓?

學生:在鐘面、圓桌、人民幣硬幣上……都有圓。

教師:請同學們用手摸一摸,體會一下有什麼感覺?

學生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感覺:……閉封的、彎曲的。

教師(多媒體演示:圓形物體→圓):這(指圓)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麼不同呢?

學生:以前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共同特徵,都是由線段圍成的直線圖形。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指圓)這種圖形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

教師(鼓勵表揚學生):對,這個圖形就是圓,你能説説什麼是圓嗎?

學生討論後回答: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這時,教師請同學們把眼睛閉上,在腦子裏想圓的形狀,睜開眼睛再看一看,再閉上眼睛想一想,能否記住它。)

教師在此基礎上揭示課題,並請學生回答:你還想認識圓的什麼?學生説:還想認識圓的圓心、直徑、半徑……

[這裏通過生生交流、師生互動,形象感知、抽象概括,幫助學生正確建立“圓”的概念。]

2、探索新知。

(1)探究——圓心

① 徒手畫圓。

教師請兩個學生一同在黑板上徒手畫圓,然後請同學們評一評(3個人)誰畫的圓好呢?……師生認為用工具畫圓才能畫得好。[師生共同表演、平等相待、大家評説、其樂融融。]

②用工具畫圓。

教師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工具畫圓。學生畫圓:a.用圓規畫圓;b.用圓形物體畫圓。[畫圓方法任學生自選,既體現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又體現尊重學生(個性)、教學民主。]

③找圓心。

學生動手剪一剪、折一折,再議一議、找一找……自我探索發現圓的“圓心”。[教師放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發現新知,培養探究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小結: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圓心用字母“O”表示。(學生在圓形紙片上點出圓心,標出字母。)

④遊戲趣味題。

在操場上,體育老師在地上畫了一個大圓,給同學們做遊戲。老師説,不管你站在什麼位置,都會派上用場。你喜歡站在什麼位置呢?請你點出來。

[教師請學生邊點邊説明這點與圓的位置關係,同時給予評説。如學生點到“圓心”,師評説:“你很有雄心,喜歡別人圍着你轉,將來必成大器。”如學生點到“圓內”,師評説:“你比較守規矩,喜歡在一定的範圍內活動,將來不容易犯錯誤。”如學生點到“圓上”,師評説:“你做事很有規律,能夠遵循原則,同時與‘上司’相處喜歡保持一定距離。”如學生點到“圓外”,師評説:“你很了不起,思維活躍,思路開闊,做事不願受條條框框的束縛,喜歡創新,有開拓精神,將來定會大有作為。”……這樣教學,生動有趣,其樂無窮,激勵性強,學生樂學,學得輕鬆愉快、積極主動。學生對圓、圓心、圓內、圓上、圓外等基本概念能夠有深刻的理解。]

(2)探究——圓的直徑、半徑及其關係。

教師:你還想知道什麼?

學生:還想知道圓的直徑、半徑,直徑與半徑之間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