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生物

生物説課稿通用15篇

欄目: 生物 / 發佈於: / 人氣:5.8K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生物説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生物説課稿通用15篇

生物説課稿1

一次教學視導中,聽了七年級生物教師的一節生物課,其中教師的精心設計對課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學有較好的借鑑作用,現將其整理出來,供老師們教學時參考。

(一) 學生表演,導入新課 老師讓學生分別扮演醫生、護士、病人,表演17世紀以前由於醫生誤將動物的血輸入人體,導致病人死亡,醫生又給另一位病人輸入人血,結果有的病人活了,但有些人還是死了,引導學生討論,順利導入新課內容。這樣設計既體現新課程張揚學生個性的理念,又迎合七年級學生好動好表現的心理,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起到了導入新課的作用。

(二) 自學新知,積極競答 接下來教師給出幾分鐘時間讓學生自學本節教材,然後通過“搶答遊戲”來檢測學生的自學情況。根據新課程的新理念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得出的、能夠獨立發現的,儘量給學生機會讓他們自主獲取知識。“搶答小遊戲”,既調動積極性又活躍了氣氛還獲得了知識。

(三)創設情景,深入展開 教師進行無償獻血教育。這是本節的一個重要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也是本節的難點。

教師是這樣設計展開的:

第一步:通過討論“有人認為獻血會傷元氣,而且會造成貧血,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請説出理由。” 讓學生認識到獻血對人體的健康是沒有影響的,而且適量獻血還可提高造血功能,預防心臟病。從心理上消除對獻血的過慮和誤解。

第二步:引入一個真實的故事情景,“一天放學後,隔壁學校學生×××背上書包走在樓下,兩個正在打鬧的學生把放樓上陽台上的花盆弄掉下來,不幸正打中這位同學的頭,真是禍從天降,當時他就暈了過去,滿頭鮮血,周圍的同學和老師趕緊把他送到醫院,醫生檢查後説是顱內出血,必須立即手術,否則有生命危險,可驗完血後發現,醫院裏他這種血型的血正告急,在這千均一發,生死攸關的時刻,周圍的同學和老師都站出來願意用自己的鮮血來挽救他的生命。你可能不會遇到相同的情況,但在醫院裏每天都有許多人在生與死的邊緣徘徊,如果你或你的親人在需要用血時,而血庫裏沒有血,你的心情又會是怎樣?通過感人的實例來扇動學生的情感,激起學生產生成年後自願獻血的強烈願望。

第三步:再利用多媒體展示無償獻血場面的圖片,插入學生收集來的圖片影像資料,並出示老師的無償獻血證,再一次激發學生成年後參與無償獻血的決心和願望,並從心底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 以上三步曲設置了三種不同的情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來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提升。多給學生機會去體驗去感悟,這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方式。

(四)實驗探究,感受科學 血型與輸血的關係是本節的一個重點。教師作了這樣處理的,“現在有個重要的事要同學們幫一下忙,高速公路上剛剛出了交通事故,有四人身受重傷,而且失血過多,把傷者送到醫院後,確定需要輸血,輸血前要確定他們的血型,現在把這個重任交給在座的各位。” 接着借多媒體手段給同學們講清血型測定有關原理和方法。讓學生帶着重要任務來聽講,經驗告訴我效果很好。再讓學生動手來模擬血型的鑑定,完成剛才的重任。(模擬是因為所謂“血液”、“血清”都是能相互反應的化學溶液。)並讓學生進行實驗結果的交流。這個探究活動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到知識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繫,讓他不再感到科學是那麼遙遠,而是可愛的有用的。通過結果的交流,能讓同學們體會到合作的魅力和重要性,進一步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五)活動交流,體會成功 血液與人類生活的關係,教師採用課前開放,課上交流的形式展開。這是培養新課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最好方式,為了使調查不流於形式並確有成效,考慮到學生在調查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困難,課前教師作了精心的組織:

⑴ 學生自由組合成六個調查組:醫院外科調查組;醫院婦產科調查組;(因有學生的家長在裏面);上網調查小組;學校閲覽室調查小組;血站調查小組;採訪小組(採訪對象為一些輸過血的人)。

⑵ 師生共同設計調查方案,並提供參考方案。

⑶ 給外出調查的小組準備學校的介紹信,使活動真實而有意義;給閲覽室調查小組聯繫時間和工作人員,並初步篩選出相關資料,節省他們的搜索時間。給上網調查小組提供網址或關鍵詞。 教師信任他的學生會有很大的收穫,實踐結果確實如此。課上學生交流的方式多樣,或答記者問,或對白,使課堂由剛才的師生互動變為生生互動。新教材要求開發和運用周圍環境、生活中的資源來豐富我們的課堂,使我們的教學活起來。調查活動是很好的方式也是很有效的途徑,教師充分利用了新課程的這一資源。 最後,老師設計一個開放性的作業“向全社會為無償獻血設計一份宣傳廣告”(形式不限,或漫畫或板報或倡議書等)。讓學生帶着熱情,帶着思考走出教室。

案例點評: 《輸血與血型》是七年級下冊第四章第四節內容。

本章分為四節,教材通過前三節的介紹讓學生對血液循環系統形成一個完整、清晰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特意把與現實生活關係密切的《輸血與血型》單獨安排一節,是對新課程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目標的全方位體現,因此,本節內容在全章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節文字量不多,知識量也較少,但是卻與人類生活有十分密切的關係。這些內容學生也很感興趣,渴望獲得相關知識的慾望也很強烈。基於此,正好鼓勵、支持、學生課前通過上網等多種途徑查閲、收集了解有關血型與輸血的知識,並展開調查,課上交流。通過學生豐富的感性體驗與深刻的感悟,來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目標有效達成。 教師在整個教學中,注重融入情景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努力創造一個和諧、民主、並充滿激情的課堂氛圍,教師不再是單純的解道、授業解惑者而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夥伴,學生也不再是一味地聽與接受,而是主動去探究、發現、體驗與感悟,獲得知識的同時提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加上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讓國中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而又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真正做到愉快地“享受”學習!

生物説課稿2

一、教材

第九章生態環境的保護包括二個資料,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對環境的保護。環境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是國際和國內環境保護形勢的發展所趨,這兩個資料應當是相互相承的。而現實中人們對於前者的瞭解遠沒有後者那麼廣泛,故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的介紹具有必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環境的保護之間關係即是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是第八章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

二、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根據大綱和課程目標,本課資料要求瞭解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和保護措施,瞭解我國生物多樣性的概況和麪臨形勢。

2.情感態度目標:

①經過對生物多樣性三個層次的理解,掌握局部和整體的統一觀念及對生物多樣性的概念有更深刻的把握。

②經過對我國生物多樣性的概況與形勢的分析,增強愛國情感和建設祖國的社會職責感並且建立起完整而科學的環境保護意識。

3.本事目標:

經過讓學生收集關於生物多樣性的環保宣傳資料,提高學生收集處理信息,提高語言表達本事和信息交流本事,培養學生的合作態度。

三、重點、難點

重點:①對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及保護(知識重點)。這個知識點是建立科學環保意識的理論基礎,僅有在瞭解了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才具有科學的態度和飽滿的熱情投入行動,而保護措施就是我們能夠起而行的具體體現。②我國多樣性的概況及形勢(情感重點)。此是本文的情感重點,僅有明白我國面臨的'嚴峻形勢,才增強學生社會職責感及能讓我們對環保事業堅持下去的源動力。

難點:生物多樣性的間接使用價值。這個知識點需要對第八章的生態系統的成分、結構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這些已學知識相聯繫起來才能真正理解,並且無法用具體的感性材料能夠幫忙學生的理解,比較抽象,故將其列為難點。

四:教法、學法

教法:本節課我採用的是講述法,但不是傳統的注入式,而是結合了直觀教具(圖片),討論式的教學方法,由此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

學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更要的是讓學生充分體現其主體性。讓學生讀——經過閲讀課文,讓學生學會收集信息的本事,增強理解力。

讓學生講——討論分析信息,讓能表達出來,培養語言表達本事。

讓學生想——在討論、分析、綜合過程中,學生主動思考並得到其所需信息,培養歸納、比較、綜合本事。

讓學生做——學生在收集對生物多樣性的宣傳資料中得到實踐,培養實際收集信息本事。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我以一句廣告詞來引入本文。畫面是一雙黑猩猩純真無邪的眼睛,所提出的口號就是"我們不想孤獨的生活在這個地球上".

2.引出課題:生物多樣性及保護

從三個層次上來理解生物多樣性這個概念:基因,生物物種,和生態系統

3.進入教學過程:

(1)設計問題情境:為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

學生帶着問題閲讀課文,組織討論,得出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經過這種學生自學和討論來體現本文的重點資料——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增強閲讀本事,並能夠提高分析、歸納其所得信息本事及交流本事。在這個基礎上,對本文的難點——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讓學生來説明自我對其的理解,從而帶動學生回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概念的理解,並請學生比較生物多樣性的三種使用價值的側重點。以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方式讓學生自我處理所應對的難題來解決本文的難題。

(2)展示資料,探討問題:我國的生物資源和麪臨威脅。

用圖片(有條件的能夠用錄象)來展示我國存在的各種美麗生物和瀕臨生物,瞭解大自然的美,並且瞭解我國生物多樣性在世界上所處的位置,來感受到我國的生物資源之豐富。

讓學生表達出自我收集起來的資料(包括圖片、數據),由這些直觀感性材料中鬚生能夠強烈感覺到我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迫切需要(比如:大批藏羚羊被剝光皮赤裸裸的棄於在山谷中,如此觸目驚心!),就引出一個問題:如何保護這些美麗的生靈?

由此展開討論,包括以下幾個資料:①我國生物多樣性面臨什麼威脅?②這些威脅來自於什麼?③為消除這些威脅我們能夠做些什麼?

讓學生從生活中得到啟示,並舉出例子。(比如對於外來物種入侵問題,能夠舉出幾個例子來加深理解)

六:作業

最終留下思考題:我們在生活日常中能夠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做些什麼?

七:板書設計

第九章生態環境的保護

第一節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

一、生物多樣性的概念

二、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1、生物多樣性的直接使用價值

2、生物多樣性的間接使用價值

3、生物多樣性的潛在使用價值

三、我國生物多樣的概況

我國生物多樣性的特點

我國生物多樣性所面臨的威脅

四、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加強教育和法制管理

生物説課稿3

各位老師,你們好!

今天我要進行説課的內容是《認識生物的多樣性》

首先,我對本節內容進行分析

一、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級生物生物上冊第二章的內容。

本節內容包括: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這部分內容較為重要,學生很難理解,同時也是高中生物的重要部分,所以學好這個內容為學好以後的生物知識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而且它在整個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領會生物多樣性的涵義,列舉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

2 能概述生物種類、基因與生態系統多樣性之間的關係。

3.説明保護多樣性的重要意義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對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的學習,初步概述它們之間的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生物多樣性的學習,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通過學習我國的珍稀的植物資源,增強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學生的討論學習,加強學生的寫作和交流。

重難點

重點:列舉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概述它們之間的關係。

難點:1.基因的多樣性。 2.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之間的關係。

三、説教法

基於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2.活動探究法

3.集體討論法

四、説學法

五、説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讓學生進入情境(約 3-5 分鐘)。

方法:課件展示:遊戈的魚羣、飛翔的海鷗、撲騰入水的企鵝、跳躍的'猴羣、飛跑的麋鹿、追逐的獵豹、悠然的丹頂鶴、開屏的藍孔雀、成片的森林

2.新課講授 25 分鐘:

(1)指導學生閲讀教材,並提問:生物的多樣性的三個層次是哪些?

(2)引導學生分析資料,並進行討論。

(3)組織學生學習基因的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4)與學生一起討論生物多樣性三個層次之間的關係。

3.學生訓練與討論 10 分鐘

4.課堂小結 3-5 分鐘

六、説板書設計

生物説課稿4

一、説教材

本課來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第三章第二節第一課時,主要內容有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學生已經學習了製作臨時裝片、高倍鏡的使用及細胞膜等相關知識,這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並且本節課也是後面將要學習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動物細胞的有絲分裂等內容的重要基礎。因此學習本課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

二、説學情

學生雖然學過了高倍鏡的使用和細胞膜,但由於線粒體等細胞器比較小,它們的內部結構很難細緻的觀察到,並且功能也較抽象,因此這節課採用顯微投影、動畫等直觀方式深入學習,以降低這節的教學難度。

三、説教學目標

1、能舉例説出幾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能正確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線粒體和葉綠體的形態和分佈。

2、通過製作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形態和分佈,提高動手能力;通過對各種細胞器結構圖的觀察及分析,提高觀察、分析和類比歸納的能力。

3、通過對細胞亞顯微結構的認識,初步認同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點、部分與整體的辯證關係,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四、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舉例説出幾種動物細胞的中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難點:認同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五、説教法學法

這節課我將採用:模型和多媒體展示等直觀教學,實驗探究和小組討論等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幫助他們認識細微的結構並理解抽象的功能。

六、説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首先放映某玩具工廠忙碌的車間的視頻,並提出問題:

(1)一件優質的產品是如何通過各車間和部門之間的配合生產出來的?

(2)細胞中也存在類似的部門或者車間嗎?

(3)細胞中的各種“車間”是怎麼樣的?試着舉例説明。

我提問前兩個問題,旨在引導學生存疑思考,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以及對細胞的觀察,可以説出“分工合作”這一關鍵詞,並且通過類比,學生能更形象的認識細胞內的各個“車間”——細胞器。對於第三個問題,學生可能無法準確回答,此時便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由此引出課題: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

2、新課展開

(1)結合學生之前製作臨時裝片和使用高倍鏡的操作基礎,引導學生規範操作實驗,正確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黑藻葉片細胞和人口腔上皮細胞,同時請學生記載和描述觀察到的線粒體和葉綠體的分佈和形態,之後展開組內和組間交流討論,通過高倍鏡觀察細胞,解決細胞中有什麼結構的問題,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微觀世界的細胞。

一方面製作臨時裝片和使用高倍顯微鏡是之前學生熟練掌握的,對於他們來説並不難,另一方面,線粒體是細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是細胞的“動力車間”,而葉綠體是植物細胞光合作用的場所,是植物細胞“養料製造車間”和“能量轉化站”,認識它們的結構和功能又是之後學習呼吸作用及光合作用的基礎,因此用這種動手操作的方法能讓他們在直接經驗中初步直觀感知這兩種相對重要的細胞器,同時鍛鍊用科學的語言表達生物現象的能力。

(2)藉助顯微投影和功能動畫,幫助學生深入學習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看的過程思考:

①線粒體和葉綠體有哪些形態,由幾層膜構成,膜分別有什麼特點?

②線粒體和葉綠體功能是怎樣的?是怎樣體現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

由於線粒體、葉綠體又比較小,只通過上述的觀察實驗,學生不能深入的觀察到雙層膜以及內膜向內摺疊增大酶附着位點等等這些特點的,因此在這個環節中我會採用顯微投影的方式指導學生觀察它們真實細微的形態並嘗試畫出這兩種細胞器的結構。而這兩種細胞器的功能是動態的,抽象的,因此我將採用播放提前製作好的功能動畫來解決這個問題,同時幫助學生理解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3)結合細胞的'亞顯微結構模型和課本內容,解決細胞內還有哪些細胞器、它們的結構和功能又分別是怎樣的問題。

由於剩下的細胞器並不少,學生不能系統的回答上來,這時請學生在學完線粒體和葉綠體的基礎上,仔細觀察內質網和高爾基體的立體模型及功能動畫,並請代表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示這兩種細胞器的形態和功能,同時也幫助學生更好的區分這兩種在結構和功能上略有相似的細胞器。之後請學生以喜歡的方式介紹其他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採用這種多元半自主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僅鍛鍊他們用直觀的方式表達抽象的概念,也能幫助學生形象的記憶和理解。

(4)讓學生觀察動植物細胞亞顯微結構模式圖,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完成以下問題:

①類比歸納動植物細胞亞顯微結構的異同點。

②總結歸納線粒體、葉綠體、內質網和高爾基體這四大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對於內容相對比較分散的這節課來説,系統的歸納和總結能更好的幫助他們理解和記憶。

3、小結作業

我會請學生總結本節課主要內容,並安排課後任務:生活中尋找合適的材料,嘗試製作動、植物細胞亞顯微結構模型。

本階段可以在梳理本節內容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並且將問題延伸擴展,真正讓學生髮散思維,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七、説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採用圖畫式板書,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各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同時有助於學生記憶和複習,板書如下。

生物説課稿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光合作用的發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三節第一課時的內容。教材呈現的是科學史教育,是對眾多科學家關於光合作用探究過程的簡介。但同時,教材介紹的經典實驗還藴含着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好素材。因此,對本節教材的再加工和深度開發,可以為高三實驗設計的教學奠定基礎,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精神,突出了生物學科重視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學科特點。

2、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大綱要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 知識與技能: 通過研究經典實驗,從而認識人類探索光合作用的歷程;瞭解經典實驗的方法及結論;能説出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場所、條件等。

(2) 過程與方法: 體驗前人設計實驗的技能和思維方式;經歷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初步學會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控制實驗條件、設置對照等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科學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激

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培養學生敢於大膽質疑,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探究光合作用原料、產物、場所、條件的方法;瞭解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難點:光合作用發現過程中經典實驗的原理和方法;運用原理設計簡單實驗。

二、教法設計

課堂教學應該儘可能讓學生多動腦想、動手做、動眼看、動嘴説,讓學生親自去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參與課堂問題解決的習慣。所以本節課採用了“過程式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設疑質疑,引導學生觀察、分析並得出結論,使學生在積極參與的基礎上強化科學思維,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三、學法指導

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學習成功的必要條件,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進行指導,使其學會學習。結合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指導學生主要採用以下學習方法:

1、自學法

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生進行有目的、有側重地閲讀教材,自主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2、歸納法

引導學生對相關素材進行觀察、對比、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完善化。

3、討論法

創設課堂論壇,使學生具有展示自我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同時,在討論中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習慣。

四、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以知識為載體,思維為主線,能力為目標,我設計瞭如下四個教學環節:

(一)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國中已經學習過,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轉化成儲存着能量的有機物並釋放氧氣的過程”。這看似簡單的結論其實是許多科學家長期不懈探索的結晶。在探究光合作用的道路上,科學家們是如何做的呢?他們的巧妙做法對我們有何啟發呢?今天我們就循着科學家探究光合作用的足跡,學習科學設計實驗的方法,並初步揭示光合作用的奧祕。

(二)高屋建瓴,講授新課

首先向學生展示本節課的主題思路——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提出問題

作出假設

設計實驗

結果分析

得出結論

利用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統領本節課的教學,將教材介紹的經典實驗置於這個科學探究過程的共同模式中,使學生通過對經典實驗的學習和分析,初步建立科學探究的能力。

探究一:探究植物對空氣的影響——普里斯特利的實驗

提出問題

得出結論

結果分析

作出假設

設計實驗

植物可以影響空氣成分嗎?

植物可以影響空氣成分。

植物能產生動物呼吸和蠟燭燃燒所需要的氣體。

植物可以更新空氣(後來的研究表明“更新”的實質是吸收C02釋放O2)。

1、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將小鼠和點燃的蠟燭分別放在一個密閉的玻璃罩中,不久小鼠死亡,蠟燭也熄滅。

2、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將小鼠和點燃的蠟燭分別放在有綠色植物的密閉玻璃罩中,則小鼠不易死亡,蠟燭也不易熄滅。

普利斯特利的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問題:氧氣是植物在什麼條件下、在哪種結構中形成的呢?

探究二:探究綠色植物釋放氧氣條件和場所——恩格爾曼的實驗

提出問題

得出結論

結果分析

作出假設

設計實驗

黑暗中

明暗對照

光束對照

1、好氧型細菌在黑暗中是均勻分佈的;在光照下分佈在被光照射到的葉綠體的部位

2、好氧型細菌分佈在被極細光束照射到的葉綠體部位

光照下

植物釋放氧氣的條件和場所分別是什麼?

氧氣是植物在光照條件下由植物的葉綠體形成釋放的。

綠色植物產生氧氣需要光照條件,反應場所是葉綠體。

提出問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中的氧是來源於反應原料中的水還是二氧化碳呢?

探究三:探究光合作用釋放氧的來源——魯賓和卡門的實驗

提出問題

作出假設

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是來自於水還是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是來自於水(或者是二氧化碳)。

得出結論

結果分析

設計實驗

A氣體無放射性,B氣體具有放射性;而且等體積二者的質量比為8:9 。

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來自於水,而不是來自於二氧化碳。

以上三個實驗向學生展示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生應該能形成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在此基礎上,給學生提出自主探究的問題——以薩克斯實驗為素材,讓學生按照以上講述的思路,探究光合作用的其它產物。

課堂探究:光合作用的其他產物------薩克斯實驗

根據所給材料,按照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即: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結果分析→得出結論的思路,設計實驗證明“澱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

實驗材料:天竺葵、暗箱、燒杯、酒精燈、鐵架台、

黑紙片、蒸餾水、酒精溶液、碘液等

實驗步驟:

結果預測及分析:

解析:本實驗的學習是以探究式實驗題型的形式出現,同學們借鑑上面幾個實驗的方

法和原理,通過分組討論,不難得出相應現象、結果和結論,然後師生再共同總結歸納。這裏要強調實驗步驟設計的'因果關係和需要注意的實驗細節,以及實驗原則的應用。

實驗步驟分析:

① 對正常植株暗處理

消耗原有營養物質

② 葉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

體現對照原則和單一變量原則

③ 光下再培養一段時間

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

④ 酒精加熱脱色

防止綠色對實驗現象的干擾

⑤ 用碘液處理脱色後的葉片

原理:碘遇澱粉變藍色

⑥ 觀察葉片顏色變化

薩克斯的實驗歸納總結:

提出問題

作出假設

設計實驗

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除氧之外還有什麼?

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還有澱粉。

碘液處理

酒精脱色

得出結論

結果分析

曝光一側的葉片經過碘液處理後變成藍色,而遮光一側的葉片經過碘液處理後不變藍。

植物在光合作用中產生了澱粉。

(三)梳理歸納,簡要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總結出了科學家進行實驗探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結果分析→得出結論→再提出問題→……

結合教材中的四個經典實驗我們探究得知: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條件是光能;產物有澱粉和氧氣;而且知道氧氣中的氧全部來自於反應物水.

(四)反饋練習,作業延伸

1、如圖某植物經過暗處理後,其上的葉片再由光照射一段時間,然後脱色並用碘處理,結果有錫箔覆蓋的位置不變藍,而不被錫箔覆蓋的部位呈藍色.該實驗證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葉綠體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 ⑤光合作用合成澱粉

A.①②

B.③⑤

C.②⑤

D.①③

2.如圖甲是綠色植物在有光照條件下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的裝置圖;乙、丙和丁是另外三個實驗裝置圖.則驗證綠色植物是否在有光照條件下釋放出氧氣的對照實驗裝置圖和驗證在有光照條件下是否由綠色植物釋放出氧氣的對照裝置圖依次是( )

A、乙和丁

B、乙和丙

C、丙和乙

D、丙和丁

3、設計實驗證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實驗材料:天竺葵、暗箱、燒杯、酒精燈、鐵架台、

NaOH溶液、蒸餾水、酒精、碘液等

實驗步驟:

結果預測及分析:

此題的用意在於讓學生進一步熟悉實驗設計的基本思路,掌握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其學以致用意識。

五、板書提綱

生物説課稿6

一、教材分析

(一)課題

新陳代謝與酶

(二)課型

探索性實驗課

(三)教材內容及位置

現行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第一節45~48頁

(四)課時安排

本節重點是理解酶的概念和酶的特性。酶的概念是與酶的發現史聯繫起來的,可採用講述法。酶的特性是通過探索性實驗實驗四、實驗五,然後引導學生討論和總結得出。

根據教參,講述和實驗約2課時。如果將兩節課分開,不利於整體教學,因此,我計劃用兩節連堂課在實驗室內完成該節全部教學目標。

(五)編排意圖

教材緒論説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新陳代謝是生物體內全部有序的化學反應的總稱。既然是化學反應,就有催化劑。教材根據學生認知特點,通過探索性實驗得出結論,以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際操作能力,也是讓學生知道實驗是生物學的學習研究和實踐中不可缺少的。

(六)前後聯繫

學生在國中階段已學習過多種消化酶在食物的化學性消化的作用且做了“觀察唾液粉酶對澱粉的消化作用”實驗。本節從酶的發現史入手,簡單介紹過程,總結得出酶的概念,再通過實驗得出酶的特性,為後面進一步學習其它生命現象奠定基礎。

(七)教學目標

1、酶的發現(A:知道)2、酶的概念(C:理解)

3、酶的特性(C:理解)

①實驗五:

a、初步學會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學反應的方法

b、探索澱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學反應

②實驗四:

a、初步學會探索酶催化效率的方法

b、探索過氧化氫酶和Fe3+催化效率的高低

以上目標是按《大綱》要求確定的。

(八)教學重點

1、酶的概念

2、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專一性和需要適宜條件的特點

實驗教學是訓練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故本節的能力培養與知識教學同等重要,同為重點。

(九)教學難點

組織和引導學生完成酶具有高效性、專一性的實驗。

(十)教學關鍵

正確的認識來源於正確的認識方法和過程,對本節內容,學生知識的獲取來源於正確的實驗操作而總結的結論,故應規範學生的實驗操作程序,引導學生總結出正確的結論是本節關鍵所在。

二、學情分析

(一)現有基礎

學生在國中階段學習《生物》時,本應有多個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但由於我市具體條件限制,許多學生在中學階段尤其是生物學科基礎差,前後聯繫不強,加之高中教材前面才安排了“三個實驗”,給本實驗操作有一定難度。

(二)學習動力

高中學生正處青春期,好奇心強,加之才開始接觸生物實驗不久,所以學生對實驗教學喜而不厭,興趣是動力的源泉,又可通過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的積極性。

(三)學習能力習慣

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和其它條件限制,學生習慣於偏重書本知識的理解記憶和習題解答,而不注重實際操作的訓練。這種狀況短時間內還無法糾正,學生往往抽象思維能力強,實驗技能差,實驗時習慣於得出“先入為主”的結論,達不到探索性實驗的目標。為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須在實際課教法上採取相應措施。

三、課前準備

(一)實驗分組

宜將操作能力強與書本知識掌握較好的學生合理搭配;選擇實驗能力較強、組織紀律性較好的學生擔任組長,以帶動各組實驗取得好的效果。

(二)器材準備

1、實驗器材:

新鮮的質量分數為20%的肝臟研磨液,體積分數為3%過氧化氫2溶液,質量分數為3.5%的氯化鐵溶液,質量分數為2%的新鮮澱粉酶溶液,質量分數為3%的可溶性澱粉溶液,質量分數為3%的蔗糖溶液,斐林試劑(實驗現配),熱水。

2、其它器材:

試管、量筒、燒杯、試管架、温度計、石棉網、三角架、酒精燈、火柴、衞生香等。

以上均可由實驗員準備。

(三)預試實驗

教師必須先做預試實驗,可驗證或修正實驗步驟等,使實驗的關鍵和難點能心中有數,以便調控實際教學程序。

四、教法分析

(一)講述法

通過教師的語言闡述,讓學生知道一些有關本節內容無法驗證的知識,也便於激發學生的思維,在實驗探究中集中注意力,得出正確結論。

(二)實驗法與演示法

實驗法與演示法是生物直觀教學的重要方法。實驗法使學生手腦並用,從感性材料獲得感性認識,從現象中總結出結論,同時培養基本操作技能。在實驗中,老師演示方法步驟的關鍵和難點是必不可少的。故兩種方法是本節課聯繫的主要教學方法。

(三)發現法與對比法

探索性實驗要求課前不必預習,以避免“先入為主”,通過教師指導、設問;學生自己操作、探究,在實驗中發現現象。同時,對實驗前後的認識和現象進行對比,再進一步分析實驗結果,總結歸納,得出酶的高效性、專一性等,從而培養基礎技能和訓練思維能力,以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五、學法指導

(一)強調規範操作

規範的實驗操作具有科學性強、效率高、目標一致,節省材料等特點,故應提倡並強化操作程序,糾正錯誤的操作習慣,提高實驗效果,以達到實驗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實驗能力。

(二)指導觀察

觀察是學生獲取實驗現象的重要環節,指導學生觀察要具體、細緻,且忌目無重點。

(三)引導討論、歸納

要引導學生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適當地分析、討論、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六、教學程序

在本節教學中,教師先用講述法學習酶的定義,再用實驗法探究得出酶的特性。對酶特性部分,教師講解宜少而精,大量時間應由學生操作,教師巡迴指導,突出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是實驗四與實驗五同時進行,所以,進行實驗時宜採用分段式,即講解一段,學生獨立操作一段,學生總結出結論後再進行下一個實驗。具體如下:

強調幾點:教學與實驗一併進行,要遵守組織紀律,一切聽從指揮。

(一)組織講解酶的發現

1、酶的發現史

2、酶的概念

(二)組織教學酶的特性

1、實驗四: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1)統一講解和演示

①簡析“實驗原理”:過氧化氫酶、Fe3+均可催化H2O2分解為H2O和O2

②簡析目的要求:學會探究酶催化效率方法,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催化效率高低。

③演示規範操作:按預先標明的步驟規範演示,注意只演示步驟,不説明結果。

(2)學生操作實驗,教師指導

指導要點及設問

①加入過氧化氫酶液和FeCl3液後,應立即用手指堵住管口,並立即觀察實驗現象。

②向試管內液麪上方放入快要熄滅的衞生香時,動作要快,但不要插入到氣泡中,以免使衞生香潮濕而熄滅。

③過氧化氫溶液有一定的腐蝕作用,應提醒學生注意,加藥品時切勿濺到皮膚上。如果濺到上面,應立即用清水沖洗掉。

④當分別向過氧化氫溶液中加入已知數量的3+和過氧化氫酶分子後,哪個試管產生的氣泡快、多?(加過氧化氫酶的試管)

⑤哪個試管內反應產生的氣體能使熄滅的衞生香猛烈地復燃?(加過氧化氫酶的試管)

⑥試管中產生的氣體各是什麼?(均為氧氣)

(3)引導總結得出結論

根據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得出酶的特性之——高效性

2、實驗五:

(1)統一講解和演示

①簡析實驗原理:澱粉和蔗糖都是非還原性糖,它們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均能生成還原性糖。還原性糖能夠與斐林試劑發生反應生成磚紅色氧化亞銅沉澱,用澱粉酶分別催化澱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試劑鑑定有無還原性糖。

②淺析目的要求:初步學會探索酶催化作用特定的化學反應,探索澱粉酶是否催化這兩種化學反應。

③演示實驗操作

(2)學生操作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指導要點及設問

①製備的可溶性澱粉必須完全冷卻後才能使用,如果温度過高,會破壞澱粉酶的活性。

②注意兩支試管應放在水温為60℃左右,低於50℃或高於75℃,會降低化學反應速度。

③如果加蔗糖的試管也出現磚紅色沉澱,要指導分析原因:

a、蔗糖液放置時間過長,蔗糖被微生物分解成還原性糖,影響實驗結果

b、試管未洗乾淨也會影響

c、蔗糖本身不純淨

④指導學生正確使用酒精燈,杜絕隨意用火。

⑤在實驗過程中,兩支試管的顏色發生怎樣的變化?

加入澱粉的試管:淺藍色→棕色→磚紅色

加入蔗糖的試管:淺藍色不發生變化

⑥保温5分鐘的目的是什麼?(保證有足夠條件供酶分解)

(3)討論總結

通過實驗讓學生明確:澱粉酶只催化澱粉水解,對蔗糖不起催化作用,從而得出酶只有專一性,也推導出酶的多樣性特徵。

(三)課堂小結

1、通過講述法和實驗法探索,得出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酶具有高效性、專一性、多樣性特徵,酶的催化效率需適宜的外界條件。

2、糾正實驗課中學生的不正確操作。

(四)練習設計

1、本節練習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回答在教學程序中的設問,讓學生邊觀察邊回答。

2、各小節實驗的總結提問。

3、課後練習

①完成實驗報告冊上的練習,落實基礎。

②完成一個探索性實驗: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值的影響。

七、板書設計

正板書(大黑板)

新陳代謝與酶

1、酶的發現史:1773年斯帕蘭札尼實→1836年施旺→1926年薩姆納→1980年切赫

2、酶的意義: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

3、酶的特性:

(1)高效性:無機催化劑的107~1013倍。

(2)專一性:一種酶只能催化某一種或某一類化合物的反應

注:由於酶的專一性,反應也如此複雜,酶具有多樣性

(3)酶需要適宜的條件

適宜的温度:38℃左右催化率最高

適宜的PH:絕大多數酶在PH=7的環境催化效率最高

小黑板板書

實驗四: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的催化

實驗五:探索澱粉酶對澱粉和蔗糖的作用

生物説課稿7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是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的第三章。通過該單元前兩章的學習,學生對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和造成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有了一定的認識。學生從學習生物的分類,到認識生物的多樣性,都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本章特別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新課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對該部分要求“關注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説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意在使學生通過調查和資料的收集、處理、交流等活動,幫助學生領悟生物和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並積極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活動。由於本節涉及的活動多,學生又是初次嘗試角色扮演和辯論,所以本節內容將分為兩課時進行,我主要講的是1課時“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原因”。

(二)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將該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知識目標

舉例説明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

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動植物的生存現狀。

2.技能目標

在“角色扮演”和“辯論會”活動中,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處理信息、語言表達、與人合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學會關注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進一步增強關愛生命、熱愛祖國的情感,形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參與意識,真正把保護生物多樣性付諸於行動上。

(三)重點和難點

1重點:描述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

2難點: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處理信息、語言表達、與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説學生。

通過一年多對生物的學習,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語言表達、與人合作等的能力已經大大加強。學習態度更加主動,參與意識有所增強,初步具備了關注生物圈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同時,由於生理和心理的不斷成熟,他們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有較大提高,渴望表達和被人認可。這些都為自主探究學習創造了條件。

三、説方法

1.教學方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本着"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思想,我大膽的改變了課堂教學模式,採用了"資料分析—角色扮演—辯論會"的新型模式。本課活動多,容量大,所以課前分好小組,組織好學生做好充分準備工作是相當必要的,如收集信息,製作課件,小組分工並寫好簡要的發言提綱等。通過教科書上6幅圖片和小組收集的圖片,引導學生分析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通過角色扮演完成對面臨威脅的原因的探究,通過辯論活動,對保護麻雀的方案達成共識,從而使學生意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大意義。

2.學習方法

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僅僅為了"學會"知識,更是為了"會學"知識。在本節課中,學生將通過多種途徑如:合作探究—自主探究—角色扮演—辯論活動—總結歸納等,來開展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四、教學準備:

教師:1、收集資料,製作課件。

2、將學生分成八個小組,有針對性的組織學生收集相關資料。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由組長分配,共同完成資料的收集、整理並在老師的指導下製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

五、説過程

我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一、預熱段,臨景入興,激發動機;二、探究段,包括資料分析、角色扮演、辯論會三個部分;三、拓展延伸段包括課上拓展和課下延伸。

(一)預熱段。臨景入興,激發動機。

大家對那些憨態可掬的海豹一定不陌生,一到繁殖季節,鄭百上千只海報聚集在一起,場面非常壯觀,可是你知道嗎?現在,今天,海報正面臨着滅頂之災。請大家觀看視頻,

1.處理:播放海豹被屠殺的視頻(組織學生觀看)

看完這個消息你有什麼感想嗎?我請同學來談談。。。。。。

我這一段的設計意圖是:上課伊始給學生播放熱點視頻,學生不僅注意力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薰陶。新課標註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教學開始就要滲透這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的態度。

2.教師對談感想的學生給與激勵性評價“同學們都有一顆慈愛之心,都懂得珍愛生命,老師由衷的感到欣慰,當你們有能力保護那些弱小的生命時,你們一定要記得:保護它們就是保護我們自己。其實,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大自然是個和諧的鏈條,在這個鏈條上各種生命環環相扣,一物制約着一物,誰也無法獨領風騷,但是由於人們隨意破壞了這個鏈條上的某一個環節,失去了某種制約的生物,某些生物就變得瘋狂起來,而另一些生物則可能面臨滅絕的危機,今天我們就來探討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出示板書“保護生物多樣性”。

我給大家3分鐘時間,請各組同學對本組信息進行討論、完善。請組長將本組的關鍵信息板書在小黑板上,與大家共同分享。

(二)探究段。

第一部分:資料展示。

1.下面請一組介紹現在已經滅絕的動、植物情況。

(1)組員1簡介麋鹿歷史;組員2介紹新疆虎等多種滅絕的動植物。組員3對照動物滅絕年代石碑進行交流;

(2)其他組員談把石碑建在麋鹿苑的什麼感想?

我這一活動的設計意圖是:學生將課下收集的資料帶入課堂與他人分享,既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又鍛鍊了學生對資料的收集,歸納,整理能力,還使得課堂活潑起來,更好的吸引住了學生。質疑2既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使學生了解生物正面臨着威脅。

學生回答完後進行激勵性評價,“一組同學收集的資料太豐富了,不僅有麋鹿失而復得的歷史,還向大家展示了多種已滅絕的動植物,最後的感想談的也很深刻,他們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我們其他組的同學也一定不會甘於人後的,老師期待着你們更精彩的表現。這些生物我們還沒來得及認識他們,他們就從地球上消失了,現在我們只有在石碑上才能看見他們冰冷的名字,而在自然界中再也不見他們的蹤影,在眾多的生物類羣中,鳥類和哺乳類滅絕的種類最高。

2.請二組同學展示“對17世紀以來鳥類和哺乳類滅絕的數量的分析”。針對這幅圖片,二組同學提出了三個問題:

(1)鳥類和哺乳類滅絕趨勢各為什麼?

(2)推斷鳥類和哺乳類的滅絕原因是什麼?

(3)推斷為什麼近現代鳥類和哺乳類滅絕的速度在不斷加快?

請二組的三位同學為大家展示討論結果。

這一活動的設計意圖是:通過分工合作,使每個組員都能參與到資料的分析整理中來,鍛鍊他們的資料處理能力。通過圖表的分析,發展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同時使他們認識到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已越來越嚴重。

同學們,人類文明發展越快,向自然界索取的東西越多,對於自然界的破壞越嚴重,現在世界上的哺乳動物已經很少了,照這樣的趨勢繼續下去,這些哺乳動物將在一萬到兩萬年的時間內徹底消失。全世界生物多樣性面臨滅絕的危險。我們來關注一下我國的珍稀動植物。

3.請三組同學為大家介紹我國珍惜動植物現狀。3位組員介紹課本給出的6種生物並豐富課本知識,包括20xx年6國科學家搜尋白鰭豚的結果和朱䴉目前的分佈情況,其他組員介紹我國部分一級保護動植物的現狀。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不僅能使學生在資料收集中瞭解我國珍稀動植物的現狀,完成教學目標1和3,還能訓練他們的收集資料、整理信息和語言表達能力。真正達到了師生間,生生間的資料共享,在學生充分體會成功、自信、被人欣賞的喜悦同時,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第二部分:角色扮演。

這部分由其餘5組同學從我是森林,我是藏羚羊,我是魚,我是水葫蘆這四種角色中任選一種按要求進行角色扮演

要求:課前以小組為單位,結合95頁資料和本組收集的信息,認真討論,並擬定發言提綱,組長主動徵求組員意見,充分發揮組員的作用,討論後,每組分別推選一位同學,代表本組角色的利益就這種角色的現狀,受到傷害的原因,希望得到人們怎樣的保護等問題進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完後,組長點明該種角色面臨的威脅和我們應怎樣做。

在這我收錄了一篇學生的發言稿【我是水葫蘆】我是水葫蘆,我不像白鰭豚那樣有着悠久的歷史,我是新來的,不過我的現狀可比他強多了,我喜歡這個新家,在這裏我沒有天敵,我不擔心被消滅,這裏的水質污染嚴重,可對於我水葫蘆來説,確實天賜良機,因為那些被污染的水使我們的天然肥料。那些含化肥,有機農藥,氮、磷、鉀的工業廢水污水是我們的最愛,所以,我們瘋狂了!我們長滿了滇池,入侵了河道,現在連長江都是我們的.領地,我們覆蓋河面,接受了全部陽光,我們生長吸收了養料,佔有了空間,使那些自以為是的土著走向死亡。人們哪!給你們一個忠告:下次再引進物種是一定要慎重,由於缺乏天敵就算在柔弱的生物也可能會對當地物種造成毀滅性打擊。

角色扮演的設計意圖是:各個學生能力不同,有的擅長表達,有的擅長寫,有的擅長分析卻不願站到前排,而“角色扮演”活動注重集體智慧,發揮個人優長。突出學生主體,強化準備意識。給與學生充分發揮才華的舞台,從而更加深刻體會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艱鉅性。活動中學生躍躍欲試,積極發言,課堂氣氛可以被推向高潮。

活動結束後,學生對以上八組進行自評與互評,通過學生的自評與互評,發現了自己與他人的閃光點,從而更加信任自己,欣賞他人,能做到取人之長,補已之短。

最後請幾個學生共同進行歸納總結影響生物生存的原因,並板書。

第三部分:辯論會

以“麻雀是否應得到保護”為題進行辯論,每個小組選派一名代表參加,抽籤決定正反方,給三分鐘準備,小組成員可幫忙組織材料,我們先請正方的一號辯手發言。。。

我們的辯論太精彩了,一號同學的發言正中要害,2號同學的伶牙俐齒讓在場同學佩服,3號同學理論聯繫實際,5號同學的反駁,6號的脣槍舌劍都太出彩了,正反有理,反方有據,勢均力敵,同學們,從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角度看,麻雀應得到保護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我們在保護麻雀的問題上應該怎樣做呢?我們大家一起提出合理化建議好不好?八位辯手都把他們精彩的一面展示給了大家,在這八位中你最欣賞誰,就為誰投上寶貴的一票吧,我們來選最佳辯手,誰票最多誰就能得到寫有老師祝福和全班同學簽名的紀念冊。這一活動的的設計意圖是:通過激烈的辯論,學生能夠合理的將所學到的科學知識運用到社會中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拓展延伸段

1.課上拓展

(1)理論聯繫實際,環保從我做起。

向同學們發出倡導:在我們有限的能力內,我們能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做什麼?

學生暢談做法,可以任意舉例,例如:不亂摘野菜,不把野生動物當寵物,不吃青蛙,雙面使用紙張等。

(2)理論聯繫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執法人員據舉報,調查發現餐館出售的食品中有野生鳥類,他們依據的是垃圾桶裏鳥類的足,引導學生説出他們的推測理由。

2.課下延伸

大自然是人類唯一的家園,它賜予我們生存的條件,我們應存着感恩之心接受大自然的賜予,請大家在課下收集一首小詩,幾句語錄或用幾句話來表達這種感恩之心。讓我們把感恩之心落於實踐,讓它成為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路。

綜述

以上是對"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這一節教材的認識和教學過程的設計。本着改變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我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熱切的參與和激烈的辯論中,使學生主動而輕鬆的學到了知識,鍛鍊了資料的收集、整理和語言表達能力。整堂課,生動活潑,學生由始至終處於一種興奮的狀態,成功的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六、説板書

本節課我採用自由式板書,這樣即能表現本節重點,很好地説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又能增強參與性,與本節教學氣氛相符。

附板書: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1.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

2.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的原因:

七、教學反思

優點:本節教材的內容向學生傳遞的信息量較少,我沒有拘怩於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組織學生將知識與問題延伸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擴大學生的信息量。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參與意識較強,氣氛和諧。本節課讓學生自主地選擇問題進行自主研究,在研究中鍛鍊自己的分析歸納能力,在研究中發現新的問題。能事先組織學生自己製作PPT演示文稿,為學生提供了一良好的合作交流與研究的平台。

不足:忽視了學生作品製作的質量,以後教學中要注意的。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非常豐富,但是教師要提前閲讀指導,進行取捨,以便短時間內把問題的重點交流出來

生物説課稿8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所説的《多細胞生物體的組成》是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四章第二節的內容,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學習目標分析、教學方式方法、技術準備、教學流程設計等六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包括器官、系統的概念以及綠色開花植物和人體的結構層次,它既是細胞和組織知識的深化和發展,還將為學生學習生物體各種結構與功能,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打下基礎。因而本節內容與各章節關係密切。在教學中十分重要,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對於今後學習生物學知識至關重要。

二、 學情分析

我們的學生都來自農村,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差,這節課的語言理解表達問題較多,對他們既是一個挑戰,又是一個提高的過程。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組織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對器官和系統沒有認識,因此本節課重點從學生能夠感受到的宏觀結構入手,如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人體的消化系統等,而達到教學目的。

三、 學習目標分析

結合新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和七年級學生的特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 描述多細胞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個體。 描述人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 使學生學會正確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2、 通過觀察、討論、探究、交流與表達,讓學生體驗探究獲取知識的快樂,體驗與人合作的樂趣。

教學重點:

描述植物體和人體的結構層次

教學難點

基於器官、系統兩個概念比較抽象,學生理解有些難度,因此確定器官、系統為本節的`一個難點;由於人體的結構層次比植物體複雜,再加上人體的結構層次不能直接觀察到,因此這部分內容也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四、 教學方式方法

1、 教法:

A、 這節內容理論性較強,比較抽象,所講述的知識大多是微觀的,知識難度較大,因此,我用多媒體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將微觀結構宏觀化,以形象思維啟迪學生的抽象思維,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從本節課的實際出發,從而增強直觀效果。

B、 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分析,找出知識之間的聯繫。

2、 學法

A、 複習與回顧-----提出問題----確定學習目標-----活動與探究-----交流與討論----練習與提高

B、 指導學生在學習中如何觀察現象、分析現象、分析問題、總結規律。

C、 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五、 技術準備

本節課使用的軟件,主要設備為:PPT演示文稿;交互式觸摸一體機

六、 教學過程分析

本節課設計了六個教學環節:第一環節:複習回顧,引入課題;第二環節:目標展示,明確新知;第三環節:多細胞生物體的組成;第四環節:反饋練習;第五環節:課堂小結;第六環節:佈置作業。

教學設計具體如下:

1、 教師出示植物體的葉片,學生回憶植物體的葉片中都有那些組織?

2、 出示西紅柿果實的幻燈片,讓小組討論、交流西紅柿果實中都包括那些組織?這些組織按怎樣的次序排列?引出器官的概念。介紹綠色開花植物體的六大器官,得出綠色開花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3、 出示胃的幻燈片,學生回憶胃所包括的組織,介紹人體常見的

一些器官。由食物的消化、營養的吸收引入系統的概念。介紹人體的八大系統,得出人體的結構層次。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生物説課稿9

一、教學理念

科學是一個探究的過程,學生在生物學課程中的學習方式也應該體現自然科學的這一特點。探究性學習指學生通過類似於科學家科學探究活動的方式獲取科學知識,並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科學的方法和技能、科學的思維方式,形成科學觀點和科學精神。本節教學設計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強調科學結論出現在探究試驗之後,讓學生通過觀察、質疑、表達和交流等探究式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教材分析

本節的教學內容是《生物(必修)·穩態與環境》(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第4章第2節內容。

種羣是生態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層次,也是生態學的重要概念之一,同時也是學習羣落和生態系統內容的基礎。本節教材是在對種羣有了初步瞭解之後,介紹種羣數量的增長方式。本節教材有助於學生認識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瞭解數學方法在生態學中的應用並領悟系統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此外,還有助於強化學生的生態意識和環保意識。

三、學情分析

高二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生物知識基礎、一定的觀察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及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能力,但對知識的聯繫整合及拓展運用有待進一步提高和培養。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精心設置疑問,激發學生進行探究和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還注重學生對知識整體的理解和構建知識的網絡結構,以及對知識的拓展提升。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是學生自己進行知識建構的過程。因此在學法指導上採用提供觀察、思考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並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歸納,從而對原有知識加深理解。本節內容的理論性較強,因此教材安排通過我們熟悉的田鼠種羣數量變化的例子進行探究,有了具體直觀的瞭解後再展開。教學內容採取了力求通俗、多舉實例、聯繫實際的處理方法,從而使這部分內容更符合高中學生的認知水平。

四、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描述種羣數量的變化規律,説明其內在原因;

2、闡明指數增長和邏輯斯諦增長的區別和聯繫;

3、舉例説明環境容納量對種羣增長的限制。

五、能力目標

1、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體驗科學研究的方法和科學研究的艱辛;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形成自主、協作的精神,培養責任心;

2、關注人類活動對種羣增長的影響,形成辨證的生態學觀點。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種羣的增長方式和環境容納量

六、教學方法和設計思路

根據教材特點、學習者的情況和教學目標,本節課所採取適合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目的是着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更突出培養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創新思維。教師的引導下,從知識的發生過程入手,重視把凝結在教材中的科學活動充分展開,重視概念的產生、知識的形成及思維獲得過程,着重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觀察、思考、分析、歸納、總結,使學生在一系列教學活動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索精神,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根據本節課的知識特點,設計以鼠為線索貫穿整節課。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材料鼠引入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鼠災引入數學方法來構建指數增長的公式模型和曲線模型;通過分析問題→探究數學規律→解決實際問題→建構數學模型(公式、曲線)→模型檢驗修正,思考數學公式、曲線的生物學意義。通過一農田生態系統鼠的數量變化引出邏輯斯諦增長曲線,理解環境容納量。最後還是通過對鼠的治理學習種羣增長曲線對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七、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師的組織和引導學生活動教學意圖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展示】

展示湖泊被鳳眼蓮、水田被福壽螺、一枝黃花侵入、及洞庭湖的人鼠大戰的視頻。

【提問】

1、洞庭湖附近所有的東方田鼠被稱為什麼?

2、東方田鼠為什麼突然大量增長?

【講述】xxxx年,湖南洞庭湖鼠災大爆發,原因是洞庭湖水位不斷上漲,東方田鼠原來棲息地被破壞,另洞庭湖地區的人民羣眾有着的不良飲食習慣,那就是人們習慣吃蛇,大量地販運蛇,從而導致了老鼠天敵——蛇的'數量大幅減少。

【提問】

1、田鼠種羣數量接下來如何變化?

2、我們應該如何防治?

【過渡】

鼠到底如何防治才是最有效的,接下來我們一起復習種羣的增長方式後再來回答。

【板書】

第二節種羣的增長方式觀看視頻,學生思考,進行小組討論。通過學生生活中熟悉的鼠例子引入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活和檢測學生已有的知識貯備。教學內容教師的組織和引導學生活動教學意圖指數增長

【講述】

經研究田鼠的繁殖力很強,種羣數量每天可增加2、3%。

【思考】

理論上在洞庭湖區域,假設有100只田鼠,請問在接下來每過10天的數量將會是多少?並完成以下表格。

【講述】

請大家根據表格中的數據,畫出田鼠的增長曲線。(以時間為橫座標,細菌數量為縱座標。)(注:表格中的具體數據已算出。)

【提問】

通過這個圖我們清楚的得到指數增長曲線圖(“J”形曲線),請同學思考種羣要呈指數增長應具備什麼條件和它的特點是什麼?學生相互討論填寫表格,並根據表格數據寫出數學公式。學生根據具體數據畫出曲線。學生在黑板上畫出曲線圖,並請同學評價。學生進行討論總結種羣指數增長產生條件和增長特點。使學生學會處理、分析數據的方法。通過具體實例,加深對數學模型的理解,並用數學語言解釋種羣數量增長的規律。明確“J”型種羣增長的有因。教學內容教師的組織和引導學生活動教學意圖邏輯斯諦增長

【過渡】

這個“J”增長能一直持續下去嗎?假設洞庭湖田鼠若繼續持續增長下去,會出現什麼問題?種羣數量將怎麼變化?

【提問】

請同學到黑板上畫出種羣數量變化曲線圖。並請同學對此曲線圖進行評價和分析。

【過渡】

此曲線呈“S”型,稱“S”型增長曲線,即邏輯斯諦增長曲線。

【提問】

請同學觀察思考種羣邏輯斯諦增長的產生原因和增長特點。

【提問】

請同學根據種羣邏輯斯諦增長的增長特點畫出其增長速率曲線。

【提問】

K值是環境容納量,是指在長時期內環境所能維持的種羣最大數量。是種羣在該環境中的穩定平衡密度。請問其在自然界中,種羣數量是否總能穩定在K值?為什麼?種羣的K會不會出現變化呢?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過渡】

根據我們複習的種羣兩種增長方式,接下來我們可利用此模型解決很多的生物學問題?

【展示】

鼠是繁殖力很強的有害動物,考慮應當採取什麼措施來控制田鼠的數量?這些措施實際上是在影響種羣增長模型的什麼參數?

【展示】

請根據種羣數量增長的相關知識,分析大熊貓種羣數量鋭減的原因,對瀕危動物如大熊貓應採取什麼保護措施?

【展示】

如果你是漁場主,你怎麼讓自己的漁場獲得最大的收益,實現漁場的可持續發展?

【展示】

我國自1393-1990年以來人口統計數據如下,以上人口增長曲線符合哪種類型?按照此曲線發展下去將會出現什麼狀況,鑑於我國人口的現狀應當採取什麼措施?學生分組討論回答。生活資源和空間有限、天敵增多學生相互討論得到曲線。學生總結種羣邏輯斯諦增長的產生條件和增長特點。學生相互討論回答。學生對幾個常見類型的生物種羣進行討論分析。通過具體的實例引入“S”型曲線。通過學生相互討論分析,培養學生合作能力,學會從材料中獲取信息能力。,分析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展示】

多媒體展示練習,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

1、在下圖中,表示種羣數量在無環境阻力狀況下增長的是()

2、一個新的物種進入某地後,其種羣數量變化,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種羣數量將會一直持續增加

B、K值是環境條件允許的種羣數量最大值

C、先呈“S”型增長,後呈“J”型增長

D、先呈“J”型增長,後呈“S”型增長

3、右圖是甲、乙兩個種羣增長速率隨時間的變化曲線。下列有關敍述,正確的是

A、t2時甲種羣個體數量一定大於乙種羣

B、t3開始甲種羣出現環境阻力

C、t4開始乙種羣的年齡結構呈衰退型

D、t5時乙種羣出生率等於死亡率

學生做練習通過對學生練習結果的評價,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小結請同學對本節課進行總結,根據同學總結的情況作一定的補充,並強調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思考: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並談談你的體會。採用概念圖總結全課。J型曲線S型曲線條件種羣增長速率有無K值曲線對知識點進行總結,對本節內容進行反思和相互交流評價。

通過小結和思考可以知道是否達到教學目標。進行賞識性的評價是對學生活動的總結和昇華,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良好的發展。

生物説課稿10

一、説教材

本節內容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必修3)第5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中的第5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這節內容包括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等內容,負反饋調節是重要概念,是學習完生態系統的結構、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後的綜合知識,體現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是一個統一聯繫的整體。教材通過兩個種羣之間負反饋調節的實例,闡述什麼是負反饋調節。之後,安排了一個“思考與討論”活動,讓學生建構食蟲鳥與害蟲這兩個種羣之間的負反饋模型,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練習建立概念模型,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負反饋的含義。

3此後,再以森林中生物羣落與無機環境之間存在負反饋調節的事例做進一步説明,涉及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的相互聯繫,再闡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有一定的限度。是學習掌握第六章生態環境的保護主要理論依據和知識基礎。

1知識目標:

(1)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2)舉例説明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3)簡述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

(4)設計並製作生態缸,觀察其穩定性。

(5)認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性,關注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 2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設計並製作小生態瓶,觀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2)探究各種生態因素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和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自然的意識。(

(2)確立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類自身的觀點,使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

教學重點:

(1)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2)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教學難點: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的概念區別及其關係。

二、説教法

直觀教學法:引用一些直觀的圖片和實地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氛圍,同時應用講述法、比較法、指導讀書法、討論法等,引導學生思考和分析一些實踐中的問題,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總結和應用的能力。

三、説學法

通過討論、交流的方法對生態系統種羣數量發生變化的原因進行分析,提高他們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理解,通過聯繫生活實際分析自己有哪些行為破壞了生態系統穩定性,加強他們的環保責任感意識,。通過課題|:實驗設計並製作生態,觀察其穩定性。總結規律,得出結論,開發學生的自主探究實踐的`能力。同時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説教學過程

課件展示、引入:學生演示他們預習製作的生態瓶圖片,交流生態瓶的製作過程,

隨後説明其中的生物存活的時間。由此複習舊課:組成生態系統需要有哪些成分、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又是什麼?

(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食物鏈和食物網)(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這些是維持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基礎。

推進新課: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有的生態瓶中的生物存活時間較長,有的生態瓶中生

物就很快死亡了(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維持生態系統穩定的基本條件)。從而進入新課:生態系統都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一旦受到內在或外來因素的影響,這種穩定性會發生一定變化,從而影響到生物的生活。

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通過圖片,引導學生分析森林生態系統進行適當的砍伐、草原生態系統的適當放牧、海洋生態系統的適當捕捉動物不會破壞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學生概括出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概念。教師精講概念的三層含義:

①它是生態系統發到一定階段的所具有的一種綜合能力②結構和功能即是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能量的輸入和輸出、物質的輸入和輸出的相對穩定③它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兩部分。

分別展示不同生態系統的圖片,組織學討論分析,讀圖、識圖、分析圖片,引導學生講圖文信息轉換為文字信息,教師進行講解,強調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恢復力穩定性要強調其核心是“遭到破壞,恢復原狀”,使學生理解負反饋調節的機制師生共同比較歸納出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的概念、來源及特徵。畫出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的關係曲線圖。抵抗力穩定性恢復力穩定性生態系統在收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後恢復其原狀的能力

1、生物繁殖的速度快,產生後代多,能迅速恢復原有的數量。

2、物種變異能力強,能迅速出現適應新環境的新類型。

3、生態系統結構簡單,生物受到的制約小。概念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並使自身的結構和功能保持原狀的能力

來源

1、生物的種類、數量多,一定外來干擾造成的變化佔總量的比例小。

2、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途徑多,一條途徑中斷後還有其他途徑來代替。

3、生物代謝旺盛,能通過代謝消除各種干擾造成的不利影響

特徵

1、各營養級的生物數量多,佔有的能量多。

2、各營養級的生物種類多,食物網結構複雜。

探究二:思考討論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

課件展示與講述結合,學生分組討論,組織語言表達思考的答案,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進一步上升為理性認識,接近與現實生活的距離。

例如:保持與提高生物的數量,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提高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保護草本、苔蘚、地衣等耐性強,繁殖快的小植物和各種小型動物,提高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保護和建設多種不同類型的局部生態系統,形成互補生態。提高生態系統的綜合穩定性。

主要讓學生明確以下觀點:

(1)自然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環境;

(2)人類活動的干擾正在全球範圍內使生態系統偏離穩定狀態;

(3)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

反思總結,練習鞏固:對本節知識點進行回顧,整理出簡要的知識主線,為學生系統性複習鞏固提供思路,課件展示老師課前收集準備的相關練習題,指導學生完成練習題,加學生深對本節知識的理解把握。

結課佈置作業:我們已經學習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那麼,生態系統的各種功能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呢?在下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方面的內容。這節課後大家可以先預習這一部分,着重分析他們之間的關係。並完成本節的課後練習及課後延伸拓展作業。達到對本節內容知識的鞏固提高和延展的目的。

生物説課稿11

一、教材分析

《減數分裂和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一節是高中生物新教材第五章第一節第二小節的內容,本節的主要內容是以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為例來説明減數分裂過程。減數分裂是一種特殊的有絲分裂過程,它以有絲分裂為基礎,又是第六章遺傳變異中“遺傳三大規律”的細胞學基礎,減數分裂的知識不僅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也是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掌握這部分內容為以後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啟後的橋樑作用。

二、設計意圖

本課首先通過引導學生對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染色體的變化的比較,初步尋找減數分裂的學習策略(用已有的有絲分裂知識間接説明減數分裂中染色體的變化),再引導學生對照教材示意圖、應用剪貼圖,使學生初步領略學習策略尋找的途徑,從而使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學生的內在潛能得以充分挖掘和發展。其次,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變通,將學習“有絲分裂過程”方法遷移到減數分裂的學習中,使學生佔有、運用、享受了知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潛能,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再次,引導學生創造性的學習,即構建減數分裂有關的知識結構,尋找記憶的關鍵內容,把握思維鏈條的關鍵,提高記憶的效率,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三、教學目的

通過分析大綱,考綱的教學要求,“減數分裂和配子的形成”內容應達到D(應用)水平。由於減數分裂過程比較抽象,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參差不齊,但有一定的分析、歸納和總結能力。針對學生心理狀況和接受知識能力情況的瞭解,確定教學目的如下: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識記並理解(以精子形成過程為例)減數分裂概念、過程、特點。

2)、明確減數分裂是生殖細胞形成過程的一種特殊的有絲分裂方式。

3)、掌握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變化規律,為學習第六章《遺傳和變異》奠定細胞學基礎。

4)幫助學生形成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思維活動、推理和總結,讓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分享“交流”更重要。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確立物質是運動、發展、變化的唯物主義觀點,加深對事物自身變化規律的認識,培養對立統一和發展變化的觀點。

四、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以精子形成過程為例闡述減數分裂的過程,這部分知識不僅是有性生殖的關鍵,而且涉及有絲分裂中染色體的行為、數量變化知識,還是以後學習遺傳變異的“三大遺傳規律”的細胞學基礎,要十分重視這一內容的學習。因此確立本節重點是減數分裂概念、過程。而減數分裂過程中各時期變化比較複雜、抽象,學生在學習時,思維方向容易偏離,學生也會感到枯燥,不容易理解,因此確立本節教學難點是減數分裂過程中各時期的變化特點。在學習過程中中,關鍵是幫助學生弄清染色體減半的原因以及為第六章學習遺傳和變異的“三大遺傳規律”奠定細胞學基礎,所以教學關鍵是理解同源染色體分離和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而引起的染色體數目變化以及染色體組合方式變化的關係。

重點:減數分裂概念、過程

難點:減數分裂過程中各時期的變化特點

關鍵:理解同源染色體分離和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而引起的染色體數目變化以及染色體組合方式變化的關係。

五、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中主要採取教師講述和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六、教學手段

在實際教學中,採用計算機課件的動態演示和學生動手貼剪貼圖,營造一定的學習環境。

七、學法指導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比較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過程,使學生髮現學習減數分裂的方法,完成對學生進行探索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的學法指導。通過分析、歸納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同源染色體、染色單體數目變化圖表等關鍵知識點,完成自我監控策略的學法指導。通過設計各種疑問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動,激勵學生善於思考、歸納和總結,掌握學思結合的學習方法;通過複習、比較,掌握温故知新的學習方法等。

八、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課

1、複習提問:用有絲分裂過程的動畫課件,複習其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特點(複製、着絲點分裂、平均分配等)。

2、導入新課:細胞分裂的方式有三種有絲分裂、無絲分裂、減數分裂,我們知道減數分裂是一種特殊方式的有絲分裂。那麼,減數分裂的過程是怎樣的?究竟特殊在那裏呢?下面我們來學習“減數分裂與生殖細胞的成熟”。

(二)學習新課

1、演示減數分裂的動畫課件,請學生仔細觀察,對比與有絲分裂過程的異同,並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引出減數分裂概念。其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變通,按照學習有絲分裂的方法來認識減數分裂的過程,實現學習方法的遷移。

2、精講減數分裂的過程,並對同源染色體等概念及時解釋。

3、再演示減數分裂的動畫課件,強調減數分裂的過程是連續變化的,並請學生依照課件説明減數分裂各時期的特點及染色體的變化數目。

4、鼓勵同學們用磁性模型到黑板上粘貼剪貼圖,這樣既突出了本節的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其目的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對學生進行探索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的學法指導。

5、再對學生們的出色表現及時肯定和鼓勵以後,同學們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這時提出:子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減半的原因和組合方式的問題,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並加以分析、討論,得出結論,解決關鍵點。此過程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物説課稿12

一、教學目標

第一節1、舉例説出生物的性狀,以及親子代間在性狀上的延續。舉例説出不同種性狀和相對性狀之間的區別。

2、舉例説出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

3、關注轉基因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影響。

第二節1、描述染色體、DNA和基因之間的關係。

2、描述生殖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

3、説出基因經生殖細胞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第三節1、舉例説出相對性狀與基因的關係,描述控制相對性狀的一對基因的傳遞特點。

2、説明近親結婚的危害

3、增強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方法解釋生命科學的有關問題的能力。

第四節1、説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

2、解釋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原因。

3、能用科學的態度看待生男生女問題。

第五節1、舉例説出可遺傳的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並能説出引起這兩種變異的原因。

2、舉例説出生物的性狀既受遺傳物質的控制,又受環境的影響。

3、初步體驗調查生物變異的方法,提高處理調查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釋調查結果的能力。

4、舉例説出遺傳育種的同種方法,以及在生產中的應用。

二、教學重難點

1、性狀和相對性狀概念的理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2、基因怎樣經過生殖細胞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3、讓學生理解孟德爾遺傳學理論,並能用遺傳圖解解釋遺傳現象。

4、認識性染色體與人的'性別的關係。

5、讓學生理解可遺傳的變異和不可遺傳變異。

三、教學策略

第一節1、由兩句俗語引出遺傳變異現象及概念。

2、學生談談自已和父母在外貌、行為方式和生理特徵方面的相似之處並結合書P25圖片,歸納總結性狀的概念。

3、請同學舉例: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總結相對性狀的概念

4、強化對相對性狀的理解,“兩同”“一不同”。

5、思考:有沒有絕對不會遺傳怕變異呢?請同學舉例並歸納總結:如果受環境影響而沒有改變的性狀是不會遺傳下去的。

6、性狀是生物的特徵,這些特徵由什麼決定的?引出基因控制性狀。

7、學生看書P26轉基因超級鼠,教師指導學生讀圖,強調:顯微注射器、大鼠生長激素基因、輸卵管等知識點。

8、完成P27討論1、2、3,得出基因控制性狀的結論

9、引導學生關注轉基因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影響,強調要注意其安全性。

第二節1、由孩子像父母引出思考:父母依靠什麼途徑把這些性狀傳遞給孩子的?

2、學生看P29圖找規律:教師提示從數量、染色體組合情況、着色後顏色的位置等方面着手

3、老師引導學生分析這些情況説明什麼問題

4、思考:人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數量是23對,那麼精子和卵細胞的染色體是否是23對呢?

5、學生自學“比耐登”的發現,老師引導總結規律。

6、學生完成P31填空

7、思考:為什麼一對夫婦所生的幾個孩子長相會不同?為什麼通過DNA檢測能做親子鑑定?學生通過討論加深了對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的理解。

8、練習並小結。

第三節 1、如果一個父親是雙眼皮,控制的基因是AA,母親是單眼皮aa,那麼孩子的基因應該是Aa,他是單眼皮還是雙眼皮呢?

1、學生看書瞭解孟德爾的實驗過程

2、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是孟德爾,當看到第一代全是高莖時你會怎麼思考?矮莖到哪兒去了呢?是吸收了,還是暫時沒表現出來?你會不會繼續種下去呢?

3、孟德爾是不是隻研究了一種性狀?為什麼研究多種性狀?

4、介紹孟德爾總結的遺傳學規律,回到課前引入時的單、雙眼皮的問題,學生分析

5、老師講解遺傳學圖解的畫法

6、用孟德爾的遺傳學規律分析生活中的遺傳問題

第四節 1、學生觀察比較男、女染色體排序圖,找出不同之處

2、老師介紹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

3、思考:兩幅圖,哪個是男性的染色體圖,哪個是女性的染色體圖?圖中哪個是X染色體哪個是Y染色體?

4、思考:就性染色體來説,在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細胞中,應該有幾條性染色體?男性有幾種精子?女性有幾種卵細胞?

5、學生根據遺傳學圖解:分析並體會生男生女的機會是均等的

6、進一步介紹:性染色體上也有很多不同的基因,也是一小段NDA決定性別。

7、結合練習進一點了解有關性別的學生感興趣的問題

第五節 1、展示圖片,同種生物的千差萬別,引出變異的現象

2、探究:花生果實大小的變異

老師引導學生思考探究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3、畫出折線圖:大家折線圖中能分析得出什麼結論

4、歸納總結:可遺傳的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並舉例讓學生分析

5、播放視頻資料:讓學生了解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的方法

6、分析書上三種育種實例的原理

7、練習;閲讀資料:袁隆平與雜交水稻

生物説課稿13

一:教材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的第五章《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的第一節內容。通過前面各章的學習,學生對“基因是什麼”、“基因在哪裏”和基因如何起作用“等問題已有了基本的認識。本章內容既是對前四章內容合乎邏輯的延續,又是學習第六章《從雜交育種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重要基礎。本節介紹了可遺傳變異的兩種類型: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其中基因突變從實例入手,通過對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的分析,引入基因突變的概念,然後詳細闡述基因突變的原因和特點、意義。在基因重組部分,教材設置了“思考與討論“的欄目,旨在讓學生利用數學方法,通過計算,體會基因重組機制提供的極其多樣的基因組合方式。正文中則簡要闡述了基因重組的概念、類型和意義。本節內容引導學生從分子水平上理解遺傳物質如何引起生物變異的。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舉例説明基因突變的特點和原因。

(2)舉例説出基因重組。

(3)説出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意義。

2、能力目標:

(1)通過對課本中實例的分析,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的邏輯推理能力。(2)通過學生之間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激發靈感,提高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3)教師精心設計智能訓練和反饋.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生物變異的事例,增強學生對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護意識,培養學生們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熱愛科學的興趣。(2)引領學生進入“自主—合作—探究”新課程理念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教學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依據

1、教學重點

基因突變的概念、特點及原因。

基因重組的實質即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已經在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中作過詳細的介紹,因此在本節教學中不再列為重點內容。

2、教學難點

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意義

難點在於能讓學生體會出這兩者意義上的區別:只有基因突變才能產生新的基因,才有可能使生物產生出前所未有的新性狀;而基因重組只不過使原有的基因乃至性狀重新組合。(基因突變是新基因產生的途徑,是變異的根本來源,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基因重組是生物變異的來源之一,對生物的進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儀、電腦演示教學軟件

五、課時安排

2課時(參考課時1,這裏為了留足學生自主—合作的時間,還包括課堂的反饋訓練)

六、教學模式、方法和手段引導思維探究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

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氛圍;同時應用講述法、談話法、比較法、指導讀書法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配合知識內容,用投影打出資料或電腦演示相應軟件,解決知識上的難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加課容量。

七、教學過程及策略

(一):引入一章

引入:由第五章的題圖,各種各樣的人都是由共同的祖先進化來的(結合父母到子代的性狀)引出變異。(從現象到本質,從宏觀到微觀,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這是教學中應遵循的一項原則)“遺傳伴隨着變異,泛起進化的層層漣漪。遺傳變異規律的妙用,贏來戰勝病魔的驚喜”(由遺傳過渡到變異,齊聲朗讀題圖旁的這段話能激起學生學習探索新知的熱情和慾望,挖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課堂效率)

第一節引入:通過國中生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認識到生物的變異首先與遺傳物質有關,其次與環境有關(出示兩則資料,創設問題情境也作複習引入可遺傳變異的三種來源)教師總結點撥(板書):可遺傳的變異有三種來源: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

(二):基因突變的新授教學

1、基因突變的實例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基因突變的概念,教材不是從概念到概念,而是從實例(鐮刀型細胞貧血症)入手(實際教學中,我又增補了該病例的症狀和發病的直接原因血紅蛋白的介紹,為了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該病的發病過程)

從現象開始,追溯根源,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積累,大膽聯想、推理、討論甚至辯論①基因突變的根本原因②基因突變的概念(還可結合問題探討,讓學生猜測基因突變的類型和結果)。針對學生的討論結果,教師可不急於做出評判,而是通過觀察軟件(課本“思考與討論”中P81圖)引導學生進一步思維探索。

該軟件開始可從上→下順次演示,比較符合學生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當學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後,再次演示可變為從下→上次序播放。而此種安排則有助於學生明確因果關係,進一步加深知識理解(基因對性狀的控制是通過蛋白質合成來實現的)。

學生認真觀察、思考、得出結論(最後以填空的方式引導學生完成):

遺傳信息改變控制血紅蛋白分子合成的DNA鹼基序列發生了改變(變成)轉錄mRNA上相應密碼子改變翻譯多肽鏈上相應的氨基酸改變血紅蛋

紅細胞異常(鐮刀型)白異常教師點撥引導學生得出基因突變的根本原因、概念、時間等問題(板書)。

2、基因突變的原因和特點

基因突變的具體原因(外因→內因)作為人工誘變育種的理論依據,學生對此知之甚少,所以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教師引導學生)做一下知識梳理(板書)

基因突變的特點教學,我採用教師指導學生閲讀(呈現教師設計的問題,讓學生有目的地看書),(問題指出後,教師退居組織者、指導者、信息資料提供者位置,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他們運用課本知識展開互動的討論,相互啟發,互相補充,解疑去惑,獲取知識,鍛鍊能力。教師也可以參與其中,“亦師亦生”讓課堂氣氛更加熱烈和融洽)

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討論探究,他們已對基因突變的特點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但若想使他們更加準確、牢固地掌握本知識點,教師的系統點撥是必要的(針對上述教師的提問或討論過程中學生的典型問題作具體的解釋和講解)。(板書)

3、基因突變的類型及意義

基因突變的類型有自然突變和誘發突變(人工誘變)兩種。前面介紹的基因突變的特點側重於自然突變(在課本P82文中有提到,也為以後的誘變育種打下基礎)。

在基因突變特點的探討學習過程中已充分滲透了基因突變對生物進化的意義。(這裏引導得出結論的同時重點強調)(板書)

(三)、基因重組的新授教學

温故知新: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引入

問題情境:P83課本中的“思考與討論”(貼近生活的感性實例: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卻難以找到兩個一模一樣的人,即使同卵雙生的雙胞胎也不完全一樣。)

帶領學生梳理知識直接找出基因重組的概念、類型(板書)

師生討論:在生物體內,尤其是高等動植物體內,控制性狀的基因數目是非常巨大的,因此,通過有性生殖產生的雜交後代的表現型的種類是很多的。如果把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換引起的基因重組也考慮在內,那麼,生物通過有性生殖產生的變異就更多了。在人的23對染色體上大約有3萬對基因,若將兩種基因重組都考慮在內,那麼通過有性生殖產生的後代變異類型將無以計數。(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基因重組可以為變異提供極其豐富的來源,是生物多樣性的原因之一,對生物進化有重要意義。)(板書)(四)、課堂總結及反饋訓練(多媒體展示)

列表比較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有關知識(本質、發生時間、原因、條件、發生可能、意義等方面),讓學生討論再回答。(注重知識的橫向聯繫,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

反饋訓練(注意典型性,由基礎到提高的層次性)

八、板書設計

一、變異的類型

可遺傳的變異有三種來源: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

二、基因突變

1:概念DNA分子中發生鹼基對的替換、增添、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根本原因DNA分子的鹼基對發生變化時間DNA分子複製時

結果引起基因結構的改變,可能會導致生物體的性狀發生改變。

2:原因

3:特點普遍性、隨機性、不定向性、低頻性、少利多害性

4:意義基因突變是新基因產生的途徑,是變異的根本來源,是生物進化的原始材料三、基因重組

1:概念:生物體在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2:類型

3:意義基因重組是生物變異的來源之一,對生物的進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生物説課稿14

在教學過程中,本人針對學生現狀及教材要求,做了兩個大膽嘗試,一是學生的客觀現狀:學生對七年級上冊知識的掌握程度較不到位,遺忘率較高;二是本節知識要求,學生是嘗試性地進行分類,避免又誤入老師怕學生不懂,詳講細講,結果學生吃不下,出現包辦的現象,我大膽採用了分組活動的方式。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談談我對本節知識的理解及我的課堂運作:

一、教材分析

(一)本節知識的基礎位置:

1、在本章中的作用:要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核心是保護物種的多樣性,而要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首先必須瞭解形形色色的生物,認識生物的主要類羣,根據一定的特徵對生物進行分類,是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基礎,因此本節知識是學好本單元的基礎。

2、在《生物》中作用:本節知識將促進學生對一年半來學習的生物知識進行一定的歸納綜合,是考察學生也是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的一個好機會。

(二)、本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嘗試根據植物的特徵進行分類;

(2)列舉植物的主要類羣。

2、能力目標:

(1)分組競賽式活動,有效促進學生的分工合作能力的提高;

(2)課前三分鐘猜一猜活動,逐步提高學生的理解遷移能力、分析歸納能力等;

(3)生活式的質疑,使學生進一步發展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多媒體教學、分組活動,增強直觀性、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2)競賽式分組活動,加強學生的協作能力,激發學生的求勝心;

(3)通過分類學習,要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達到自覺保護的目標。

(三)、本節重點、難點:

通過分類活動來學習生物的分類。

二、教學方法安排:

1、《課程標準》中提到,“課程理念要面向全體學生,要以適應不同學校的條件和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利用農村學校、農村學生的特點,以小組為單位,課前採集、收集常見植物,為課堂實踐提供素材,也為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創造條件。CAI課件的運用,增加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可一定程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針對生物科學不僅是眾多事實和理論,也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課程標準》中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本堂課我大膽採用學生分組競賽活動的導學方式,在課堂中為學生提供充分討論的時間、空間,教師主要起引導、指導的作用。競賽制的引入,有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好勝心理,促使他們更好、更主動地學習。

3、設置了“課堂實踐”,讓學生親身體會了植物的分類,增加了感性的認識,使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4、“課堂延伸”的問題設置,為下節課的順利進行埋下伏筆,也讓學生有意識地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運用及其意義。

三、學法指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學生的學法指導,重視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科學素養教育,着眼於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1、以小組為單位的課前預習準備工作,為小組長提供了領導管理能力發揮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針對學生的基本現狀,佈置學生課前複習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有目的地讓學生試着找出書中出現的植物類羣名稱,儘可能以圖表的方式體現,課前檢查,並對小組長做適當的指導,如:書中有ABCDEF六類植物,而七冊書中只出現五類名稱,指導學生思考並引導他們如何藉助工具書或網絡查找所需知識。既節省了課堂時間,保證課堂的順利進行,也考察了學生的協作能力、綜合理解能力。

2、課前三分鐘班長主持的猜一猜,學生參與程度高,同時活躍了課堂氣氛,輕鬆帶領學生進入新課。

3、設置“幫你想一想”,可有效引導學生建立思考的思路,幫助其分析、解決問題。

4、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意在培養學生團結互助、協作等精神,以適應未來社會需要。

四、教學主要程序:

1、學生的課前準備,包括本節知識的預習和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複習歸納整理工作,主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

2、以班長主持的課前三分鐘猜一猜導入,輕鬆帶領學生進入新課,把本節課基本定位在一種寬鬆和諧互動的課堂氣氛中。

3、通過P81的觀察與思考,讓分步活動完成P82的討論,在活動中引入競賽方法。第一步先完成第1題:幫書中的六種植物找到他們的家,配合CAI演示,幫學生直觀完成。第二步完成第3、4、5題,為使學生能順利完成,我設置了“幫你想一想”,幫助引導學生建立思考的思路,幫助他們分析、解決問題。活動中,各小組把本組的答案按從簡單到複雜的順序,由左到右排列,中間用箭號連接貼在卡紙上,各組用展示的方式給出答案。把第2題調整到第三步,學生在瞭解了類羣名稱後,理解會較到位,完成的質量會較高。第6題則放在“課堂實踐”後來總結得出。

4、“課堂實踐”活動,讓各組選派一名選手(小組長可協助),對他們帶來的植物進行實際的分類,以比賽的方式進行。老師視具體時間情況,作適當的點評,若時間充裕,可較詳細介紹分類的方法及回答學生的疑難,若時間不允許,可先簡單、靈活從中尋找植物分類的依據是植物的根、莖、葉、葉脈、果實、種子等(學生先總結,教師引導、補充)(即完成討論題第6題),學生疑難可延伸到課後討論。

5、CAI出示“課堂延伸”題目,讓學生明確任務,促進學生對分類知識的理解及應用,同時為下節課的順利進行埋下伏筆。

生物説課稿15

一、教材分析

“植物的無性生殖”是第一章第七節的內容,主要介紹了植物的營養繁殖與植物的組織培養。本節課所講授的主要部分是“植物的營養繁殖”,主要講解的內容有:讓學生理解營養繁殖(嫁接、扦插、壓條),該部分,最主要地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親自實驗操作學習嫁接技術。除此之外,讓學生了解組織培養,即無性生殖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

二、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和植物的有性生殖有了深入的瞭解,為學習本節內容奠定了知識基礎。生活中,學生雖聽説過“無心插柳柳成蔭”,也見過一些利用嫁接培育的植物,但大多數學生對此沒有實踐經歷。所以本節課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嘗試實驗操作,這樣既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又能提高實踐動手能力。

組織培養對於學生來説比較陌生,但現在許多高校都有組織培養實驗室,網絡上也有實驗視頻。可以讓學生通過視頻形象地感知組織培養技術,同時亦可開展生物興趣小組,讓學生參觀組織培養實驗室。從而讓學生在學會相關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列舉植物的無性生殖、區別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

2、理解嫁接、扦插、壓條實驗技術。

3、認識植物的組織培養技術。

【保底教學目標】其中1、2為保底教學目標,因其是本節的重點內容,考試所佔比重較高,因此將其確定為保底教學目標。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親自實驗操作嫁接、扦插與壓條技術的能力。

【保底能力目標】此處既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營養繁殖,同時亦能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對生物的興趣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

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列舉植物的無性生殖、區別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

2、理解嫁接、扦插、壓條實驗技術。

3、認識植物的組織培養技術。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親自實驗操作嫁接、扦插與壓條技術的能力。

五、教法教具材料的準備

(1)準備薔薇枝條、刀片、嫁接薄膜。

(2)準備天竺葵。

(3)提前錄製芽接與枝接的實驗視頻。

六、教學過程

[導入]:

1、複習式導入法:【保底教學】因此處內容已講過,因此提問時,着重提問班裏的後進生,擬採用兩大組PK形式進行提問。

(1)綠色開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按照功能分為兩大類:

根、莖、葉是營養器官;

花、果實、種子是生殖器官。

(2)種子的主要結構是胚,它是由受精卵發育來的,因此用種子繁殖屬於有性生殖。

【保底教學】:“卵”易錯字,找後進生到講台上書寫。

2、談話式導入法

[師]同學們,我想大家都聽過“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句話,那同學們想想這就話所描述的柳樹是由種子生長髮育而來的呢,還是由柳樹枝條發育而來的呢?

[生]柳樹枝條發育而來的。

[師]沒錯,植物的生長髮育不是必須依靠種子生長髮育這種有性生殖方式才可以,無性生殖同樣能長成岑天大樹。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植物的無性生殖”。

[新授]:

(一)植物的營養繁殖

<一>營養繁殖

[師]學生自學課本P39“植物的營養繁殖”內容,約1min。

利用多媒體形象展示甘薯、馬鈴薯、草莓、落地生根的繁殖。

同學們,這些植物是如何進行繁殖的呢?

[生]甘薯根;馬鈴薯、草莓莖;

落地生根葉。

[師]很好,那麼根、莖、葉又是植物的什麼器官呢?

[生]營養器官。

[師]沒錯,像這種用根、莖、葉等營養器官進行繁殖的方式叫做營養繁殖。【注】落實學生筆記。

<二>嫁接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閲讀課本P40-41頁中的“嫁接”,約2min。

1、讀圖識嫁接

利用多媒體,展示“嫁接”圖片,讓學生形象感知嫁接的概念,並且理解為什麼要嫁接。

[師]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這幅圖片有什麼特點?

[生]整棵樹由兩部分構成。

[師]同學們觀察很細緻,這就是“嫁接”的結果。

接上去的枝條或芽叫做接穗。

承接接穗的植物體叫做砧木。

(詳細介紹課本P41頁所展示的圖片中,接穗與砧木的特點。)

接穗(柿樹):產量高、營養價值豐富,但耐寒、耐寒性不強。

砧木(君遷子):耐寒、耐寒,但果實小、產量低。

[師]同學們,大家思考一下:為什麼要嫁接呢?

[生]獲得更好的遺傳性狀,生長速度快。

2、學生分組實驗:【能力教學】

【注】強調實驗安全,小心用刀。

學生四人一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薔薇的嫁接。

目的要求:嘗試進行薔薇的嫁接。

材料器具:薔薇枝條,刀片,嫁接薄膜和枝剪。

實驗過程:①學生觀看老師提前錄製的相關實驗視頻。

②學生實驗,四人一小組,左右兩大組進行PK。

【注】: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獎勵班級儲值金卡。

3、教師提問:

①嫁接成活的關鍵是?

接穗的形成層與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結合。

【保底教學】落實學生筆記。

②新生出的枝條開花結果後是水蜜桃還是毛桃呢?

<三>扦插

1、教師演示:

教師演示扦插天竺葵的實驗。

2、教師提問:

①扦插在剪取莖段時,為什麼上端的切口是水平的?而下端的切口是斜向的?

水平:減少傷口水分過多蒸發。

斜向: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積。

②扦插的概念。

【保底教學】落實學生筆記。

<四>壓條

1、教師講解

充分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形象地感知壓條的概念與過程。

2、教師提問

[師]為什麼要剝去半圈樹皮?

[生]在剝去樹皮的部位積蓄有機養料,促進生根。

<五>及時鞏固:

1、以圖區分嫁接、扦插與壓條。

2、營養繁殖與種子繁殖(有性繁殖)有什麼本質區別?

營養繁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

【能力教學】此處為重點內容,注意啟發學生,並落實學生筆記。

3、營養繁殖的優勢?

①保持了母體的遺傳性狀;

②比種子繁殖快。

<六>練一練

1、營養生殖與有性生殖的本質區別(D)

A、能否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

B、能否進行細胞

C、能否形成生殖細胞

D、有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

2、一枝原來開紅花的碧桃樹嫁接到開白花的.碧桃樹上,新嫁接的

枝條開花的顏色是(A)

A紅色B白色

C粉紅色D紅色和白色

3、繁殖優良品種的果樹、花卉時,為了保持這些品種的優良性狀,

在下列繁殖方式中,不要採用(A)

A種子繁殖;B扦插繁殖;

C壓條繁殖;D嫁接繁殖。

(二)植物的組織培養

知識延伸——利用實驗視頻進行講解。

七、隨堂檢測

(一)、基礎達標

1、把馬鈴薯切成小塊種在土壤裏,這種繁殖方式叫做()

A.壓條B.嫁接C.扦插D.營養繁殖

2、水蜜桃味甜,毛桃味酸,現將水蜜桃(接穗)接到毛桃(砧木)上,成熟後接穗接出的果實味道是()

A.酸味的B.甜味的C.一半酸一半甜D.酸甜適中

3、下列各項不屬於營養繁殖的是()

A.利用根繁殖B.利用莖繁殖

C.利用葉繁殖D.用種子繁殖

4、營養繁殖在生產中的益處有()

①繁殖速度快②後代性狀一致③短期內可以獲得大量性狀一致的植株④引起品種的退化

A①③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④

(二)學考體驗

1、(20xx福州)“無心插柳柳成蔭”所描述的植物繁殖方式是()

A.扦插。B.嫁接。C.克隆。D.播種

2、(20xx濟南)下列哪一種繁殖方式不能保持果樹原有的優良性狀?

A扦插。B嫁接。C壓條。D用種子繁殖

3、(20xx東營)素有“水果”稱謂的草莓果肉多汁、酸甜可口。草莓生長良好時,會生出一種藤蔓,在藤蔓的端頭又會生出新的小植株。草莓的這種繁殖方式是()

A種子繁殖B有性生殖C植物嫁接D營養繁殖

八、板書設計

第七節植物的無性生殖

材料:根、莖、葉

營養繁殖

方法:扦插、嫁接、壓條

植物的無性生殖

組織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