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生物

國中生物教學設計集合15篇

欄目: 生物 / 發佈於: / 人氣:1.89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中生物教學設計,歡迎閲讀與收藏。

國中生物教學設計集合15篇

國中生物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 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2、 舉出例子並初步培養學生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難點: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點。

教學過程:

導入:先比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為什麼仙人掌的葉子退化成刺,得出結論是為了適應乾旱的環境。同時學生分析刺蝟、變色龍、竹節蟲,得出除了環境影響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適應環境。

除了環境影響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適應環境。

分析書本P19的資料,回答問題:生物的形態結構或生活方式的特點與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什麼關係?觀察兔子和貓的雙眼在頭部的位置,你能發現什麼問題? 從而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生物為了適應不同環境其形態結構都有所改變。

生物除了適應環境,同時也影響環境。

過渡問題: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動地適應環境呢?生物本身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學生舉出例子,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植物對環境的影響,動物對環境的影響(蚯蚓、鼠婦疏鬆土壤,柳、杉樹能吸收空氣中的有害成分,幫助淨化空氣,人類大量得排除廢氣、廢水使環境受到污染……)

講解實驗: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

? 1.提出問題: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

? 2.作出假設:裸地,草地,茂密的灌叢的空氣濕度不一樣.

? 3.制定計劃:學校內測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叢中的濕度.(裸地指什麼?灌叢指什麼?)

? 4.填寫P7空氣濕度記錄表.並畫出曲線圖.

? 5.注意: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小水窪,測量濕度時,能把乾濕計放在水窪邊嗎?測量灌叢的濕度時,能把乾濕計放在地上嗎?

舉例:曲線圖的畫法:

總結:前面一節課和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環境對生物有影響,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影響着環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環境是不可分割的統一的整體,我們可以利用這些知識來解答下面問題。

6、練習:

1)如果將生活在淡水中的鯽魚放入海水中,不久就會死亡,這一現象説明( )

A.每種生物都是有壽命的

B.每種生物都有自己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

C.動、植物改變生活環境就會死亡

D.生物的生存環境很容易破壞

2)生活在陰濕環境中的植物,葉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

A.充分利用光能 B.減少陽光照射

C.適應低温 D.適應潮濕的環境

3)許多種鳥具有保護色,但也難免常被嗅覺發達的獸類所捕食,對此最好的解釋為( )

A這些鳥不適應環境

B.被食的鳥是警惕性不高的

C.適應是絕對的

D.適應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對性

國中生物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學生對本節的學習有一定的難度。但是,本節的不少問題又是懸而未決的,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從達爾文提出“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類古猿”開始,適當介紹有關生物進化觀點與神創論觀點的爭論,引導學生認識到在科學發展的歷史中,存在着唯物和唯心觀點的鬥爭。

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歸納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中所採用的各種方法:在研究現代類人猿與人類的根本區別時,可以採用比較的方法找出事物的異同點;在探尋人類祖先的蹤跡時,地質考察、尋找古人類化石和遺物證據等方法特別重要。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和文字材料,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閲讀積極思考“地殼劇烈運動使地球的自然環境發生了哪些變化”“自然環境的變化對森林古猿的生活產生了哪些影響”“古人類化石以及石器,反映出古人類在運動方式和使用工具上有哪些特點”等問題,讓學生在討論和交流中主動地獲取知識,並提高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還要特別重視學生對課文的閲讀和理解。本節文字的篇幅不大,但內容相當豐富。第4頁的第二段課文,主要闡述環境的變化和森林古猿自身形態結構的變化,使得下地生活的森林古猿朝着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運動和行為方式的改變必然促進取食方式的改變,前肢的逐漸解放使“露西”時代的古人類有可能使用自然工具;隨着古人類生存能力的增強,“東非人”時代的古人類開始製造工具。第三段課文主要説明工具的製造和火的使用,與人腦功能的完善及語言的產生是相互促進發展的。該段課文還概述了人類在生物圈中地位的變化,提出人類應當怎樣更加理智地發展和運用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如何正確處理好人與生物圈的關係。總之,教師要在明確課文要點的基礎上,積極指導學生閲讀、思考和討論。

本節的技能訓練不是簡單地陳述一種技能,而是圍繞着本節資料分析中所需要的分析判斷能力進行設計的,並敍述了有關人類起源和發展的幾種觀點,使學生感受到科學研究中不同學術觀點的爭論以及先進的科學技術(如基因比較研究)促進了這些問題的深入探討。

課時安排:1課時。

知識與技能

1.説出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鬥爭中逐漸進化來的。

2.對比觀察四種現代類人猿和人類起源與發展的示意圖,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自身形態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3.參加資料分析和技能訓練等活動,與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4.認同人類起源與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人類應當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以及科學是不斷髮展的觀點。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比較人類與現代類人猿在形態、結構上的相似性,瞭解人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通過分析資料瞭解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瞭解人類是在與環境鬥爭中逐漸進化來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

2.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

1.運用比較的方法找出人類與類人猿的異同點。

2.認識古人類化石和遺物等對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認同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長期鬥爭中進化來的觀點。

課前準備

學生蒐集有關人類起源和進化的資料、現代類人猿的分佈以及生活狀態的圖片資料。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現代類人猿和人的圖片,指導學生分析下面的問題。

(1)你認識圖A中的動物嗎?它們與人有哪些相似之處?

(2)通過觀察上面的圖片,你想到了什麼?

學生觀察後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

(1)圖A中的動物是一種類人猿,它們與人在外部形態上具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它們的四肢具有五指(五趾),能夠用前肢抓握物體,面部表情與人相似,也具有喜、怒、哀、樂等表情。

(2)人類與現代類人猿可能有共同的祖先;人類的祖先可能與現代類人猿生活在相同的環境中等。(學生的想象力非常豐富,展示出許多不同的觀點)

教師對學生的積極態度給予充分的肯定,並鼓勵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對學生的觀點是否科學不作評價,使學生帶着疑問進入新課,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從學生的生活常識入手導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女媧造人”的神話故事。

盤古開闢了天地,用身軀造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那殘留在天地間的'濁氣慢慢化作蟲魚鳥獸,為這死寂的世界增添了生氣。這時,有一位女神——女媧,在這莽莽的原野上行走。她放眼四望,山嶺起伏,江河奔流,叢林茂密,草木爭輝,天上百鳥爭鳴,地上羣獸奔馳,水中魚兒嬉戲,草中蟲兒跳躍,這世界按説也點綴得相當美麗了,但是她總覺得有一種説不出的寂寞,越看越煩,孤寂感越來越強烈,連自己也弄不清楚這是為什麼。與山川草木訴説心中的煩躁,山川草木根本不懂她的話;對蟲魚鳥獸傾吐心事,蟲魚鳥獸哪能瞭解她的苦惱。她頹然坐在一個池塘旁邊,茫然對池塘中自己的影子。忽然一片樹葉飄落池中,靜止的池水泛起了小小的漣漪,使她的影子也微微晃動起來。她突然覺得心頭的死結解開了,是呀!為什麼她會有那種説不出的孤寂感?原來是世界上缺少一種像她一樣的生物。想到這兒,她馬上用手在池邊挖了些泥土,和上水,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起來。捏着捏着,捏成了一個小小的東西,模樣與女媧差不多,也有五官,雙手兩腳。捏好後往地上一放,居然活了起來。女媧一見,滿心歡喜,接着又捏了許多。她把這些小東西叫做“人”?

教師指導學生在欣賞故事的同時思考:人類真是女媧創造的嗎?如果不是,人類是怎樣起源與發展的呢?(使學生帶着疑問和極大的好奇心進入新課)

推進新課

學習目標一:現代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1.關於“人類起源”的幾種觀點

教師展示資料並指導學生分析。

資料1:神創論認為,地球及萬物是上帝在大約6 000年以前,即公元前4004年10月26日上午9:00創造出來的。自從被上帝創造出來以後,地球上的生命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神創論也叫特創論。神創論認為生物界的所有物種(包括人類)以及天體和大地,都是由上帝創造出來的。世界上的萬物一經形成,就不再發生任何變化,即使有變化,也只能在該物種的範圍內發生變化,是絕對不可能形成新的物種的。神創論還認為,各種生物之間都是孤立的,相互之間沒有任何親緣關係。

資料2:19世紀著名的進化論的建立者達爾文,在仔細比較了人和現代類人猿的相似之處後,提出人類和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通過分析上面兩則資料,你同意哪種觀點?

學生分析後回答:同意達爾文的觀點。

教師進一步強調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並引導學生認識到在科學發展的歷史中,存在着唯心和唯物觀點的鬥爭。

2.現代類人猿和人類的區別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資料,引導學生分析下面的問題。

資料1:下面是幾種類人猿的圖片。

圖1

圖2

圖3

資料2:類人猿是猩猩科和長臂猿科動物的總稱,也叫做猿類。包括大猩猩、黑猩猩、猩猩和長臂猿等。因其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與人相似,親緣關係與人最為接近,故稱類人猿,類人猿是靈長目中除了人以外最為高等的動物。如具有複雜的大腦,牙齒的數目與結構、眼的位置、外耳的形狀、盲腸、蚓突、胸廓、血型、懷孕期7~9個月,壽命可達幾十年等,均與人相近。而且,無尾、無頰囊和臀疣(長臂猿例外),其中,黑猩猩與人類99%的基因是相同的。但類人猿的前肢較後肢長,因此,只能半直立行走及臂行,這又與人類有顯著區別。現在生存的類人猿叫做現代類人猿,古猿則指化石類人猿。

1、你認識資料1中的類人猿嗎?

2、通過上面的兩則資料,你認為現代類人猿與人類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達成共識並在班級內展示。

(1)資料1中的類人猿是長臂猿和黑猩猩。

(2)現代類人猿與人類在形態結構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具有複雜的大腦和寬闊的胸廓,具有盲腸、蚓突以及扁平的胸骨。此外,類人猿在牙齒的數目與結構、眼的位置、外耳的形狀、血型以及懷孕時間和壽命長短等方面與人類也十分相近。但是,類人猿和人有着顯著的區別,主要表現在類人猿的前肢長於後肢,只能半直立行走以及臂行。而人則是直立行走。

教師指導學生對展示的觀點進行適當的補充並進一步強調:人類和現代類人猿在形態和結構上具有相似性是因為兩者共同的祖先是森林古猿,存在不同之處是因為在長期進化的過程中,為了適應環境,人類和類人猿的形態結構逐漸發生了變化。那麼,森林古猿在進化成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過程中,環境是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呢?下面我們繼續學習相關的知識。

學習目標二:從猿到人的進化

1.人猿相揖別的原因

教師引導:現代類人猿與其祖先一樣,過着以樹棲為主的熱帶叢林生活。森林古猿的一支,卻由於特殊的原因,走上了演化為人類的艱難歷程,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產生了與猿不同的特徵,並且創造了輝煌的文明。人猿相揖別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呢?請閲讀教材,並嘗試完成下面的思考題。

1、大量的森林變成稀樹草原,對那裏的森林古猿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2、在東非大裂谷地帶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早期人類化石?

3、從圖中可以看出,露西的骨骼具有哪些特點?她的運動方式可能是怎樣的?

4、從石器來看,他們已經具備了哪些能力?

學生分組討論,最後達成共識。

(1)東非地區大量的森林變成稀樹草原,大量的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為了適應地面生活,森林古猿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就有可能發生變化。

(2)下到地面上生活的古猿,由於環境的改變和自身形態結構的變化,一代一代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發展成早期的人類。所以,在東非大裂谷地帶會有那麼多的早期人類化石。

(3)從露西的化石圖可以看出露西的骨骼化石具有以下特點:上肢比較細,下肢比較粗長,骨盆的髖骨比較寬闊,和現代人類比較相似。説明她很可能採取直立行走的運動方式。

(4)圖中的石器明顯經過加工,分別呈斧狀和鑿狀,可以當作工具,用來砍砸和削刮物體。由此可以推測古人類在逐漸適應直立行走的過程中,手的解放使他們已經初步具有製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

學生代表對展示情況作補充和評價

小組內對以上四個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大量森林變成稀樹草原,東非大裂谷地帶的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上生活,為了適應陸地環境,這部分古猿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為了獲得食物和防禦敵害,他們利用前肢使用樹枝、石塊等簡單工具,這樣,臂和手逐漸變得靈巧;逐漸地他們不僅能夠使用工具,還能製造簡單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直立行走和製造工具標誌着人和猿有了本質的區別,所以,部分森林古猿能夠進化為人類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環境的改變。

2.人類的發展

教師指導學生分析教材“人類起源與發展示意圖”,學生通過閲讀和觀察生成有價值的問題。

1、人類起源和發展的過程是怎樣的?

2、人是生物圈中的重要一員,如何處理好人與生物圈之間的關係?

教師指導學生分組討論、交流,達成共識。

(1)環境發生變化,部分森林古猿下到地面上來生活,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前肢解放出來,由能夠使用簡單的工具,逐漸發展到能夠製造簡單的工具,又經過若干萬年,古人類製造的工具越來越複雜,在勞動的過程中,大腦也越來越複雜,在羣體生活中產生了語言,使他們相互之間能夠更好地進行信息交流,能夠想出更多的辦法解決困難,製造複雜而精巧的工具。工具越發達,人類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的能力越強,逐漸發展成生物圈中的最強者。

(2)目前,生物圈是人類和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在從猿到人的發展過程中,環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早期人類適應和改造環境的能力比較差,需要同環境進行激烈的鬥爭才能獲得生存的可能。在人類逐漸進化的過程中人腦的結構逐漸變得複雜,在羣體中產生了語言,能夠相互之間進行信息交流與合作,製造的工具也日漸複雜,提高了他們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人類的活動也使生物圈滿目瘡痍,例如河流污染、草原退化、環境惡化等。因此,我們應該合理開發利用生物圈中的資源,並保護好生物(包括人類)唯一的家園——生物圈。

教師、學生分組對本部分內容進行歸納,並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

環境的變化使森林古猿分成兩支,一支下到地面生活,為了適應陸地環境,能夠直立行走,並利用前肢使用和製造工具,以獲得食物和逃避敵害,逐漸進化成人類。另一支繼續生活在森林中,利用四肢在樹上攀緣獲得食物等,進行樹棲生活,逐漸進化成現代類人猿。

教師指導學生對展示結果進行補充和糾正,並進行適當的評價,對錶現突出的學生和小組給予及時的鼓勵。

學習目標三:區分事實和觀點

事實就是事情的真實情況,是客觀存在的事物,觀點是觀察事物時所處的位置或採取的態度,是根據事實進行的分析和推斷。科學家的觀點是根據事實提出的。請你分析教材中的資料,嘗試説明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觀點。

學生分析討論後達成共識:(1)和(3)是事實,(2)(4)和(5)是觀點。

教師強調:事實是確實存在的,觀點有正誤之分,因此,在科學探究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區分清楚事實和觀點。

課堂小結

本節課主要闡述了人類的起源和發展的相關問題,請運用所學知識完成下面的問題。

1、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什麼?

2、人類起源和發展的過程是怎樣的?

學生思考後回答。

(1)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上生活,由於環境的改變和自身形態結構的變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前肢解放出來,能夠使用樹枝、石塊等獲取食物、防禦敵害,臂和手逐漸變得靈巧。逐漸地他們不僅能夠使用工具,還能製造簡單的工具,又經過若干萬年,古人類製造的工具越來越複雜,並且能夠用火,大腦也越來越發達,在羣體生活中逐漸產生了語言。

教師強調:森林古猿是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但是人和現代類人猿有許多不同之處,這是由於他們的生活環境不同,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經過漫長的年代,森林古猿進化成人類和現代類人猿。

國中生物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一些生物與非生物,會比較它們的區別。

2、舉例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能力目標】

培養觀察能力、發散思維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難點

1、學生能夠舉例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3、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草原的美麗景色,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資料。師生一起欣賞圖片中碧藍的天空、流動的白雲、遍地開放的鮮花、綠草如茵的草原、悠閒取食的牛羊和精巧別緻的氈房。

教師提出問題:圖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學生觀察後,小組內交流展示觀察的結果,最後達成共識:花草、樹、牛羊是生物,白雲、氈房不是生物。由所有生物的特徵是否完全相同引入課題。

二、推進新課

板書課題:第一節生物的特徵

學習目標一: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認識不少的生物,如果你要了解這些生物的主要特徵就必然對不同的生物進行認真、細緻的觀察。那麼在觀察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請同學們閲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嘗試進行歸納和總結。

學生閲讀後,歸納、總結,並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展示,最後達成共識:

1、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能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音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

2、科學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時要全面、細緻和實事求是,並及時記錄下來。

3、如果進行較長時間的觀察,要有計劃、有耐心。

4、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在觀察的基礎上,還需要同別人交流看法,進行討論,熱烈的討論能讓你迸發思想的火花。

學習目標二:生物的特徵

多媒體展示圖片:

(在尼日爾南部城鎮馬拉迪的一個治療性給食中心,一位母親揹着她那因為營養不良而極度瘦弱的孩子。)

問:這2張圖片説明了生物的生存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取什麼?

答:説明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講: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食物”,肉食動物通過捕獲草食動物獲取食物,草食動物通過取食植物獲得食物,民以食為天,人要每天從食物中獲取身體所需的營養物質,一旦食物匱乏,就可能出現圖片中的狀況。總之,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獲得營養物質,維持生存。

多媒體出展示圖片:

(鯨呼氣時產生霧狀水柱)

引導學生觀察圖片是什麼動物?生活在哪裏?你們看到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景象?它為什麼要浮出水面呼氣?

(留足時間讓學生討論、交流)

講:生活中的人每時每刻也都要進行呼吸,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2、生物能進行呼吸

多媒體出示圖片:

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該圖片揭示了什麼生命特徵?

(教師提示:注意季節氣候、身體狀態)

講:人在運動過程中會排出大量的汗液,是因為在運動中人體內產生了比平時更多的廢物,這些廢物要及時排出體外,排泄的途徑除了排汗外,還可以通過排尿和呼氣的形式排出。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多媒體展示圖片:

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中的花朵,一朵花受到昆蟲的刺激作出什麼反應?

(花瓣收攏起來了)

我們把生物對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應,叫應激性。

4、應激性

問:同學們還能舉出哪些實例説明生物具有應激性?

(獅子發現獵物後迅速追擊;兔子發現天上的老鷹後向坡上猛竄;向日葵的花盤會隨着太陽轉動;含羞草的葉片受到觸動時會自然下垂;一滴糖水會招來許多螞蟻;我們吃飯時,會分泌許多唾液……)

多媒體展示圖片:

引導學生觀察上面圖片,討論交流生物具有什麼特徵?

講:一粒種子可以萌發生長形成幼苗,一株幼苗可以長成一棵大樹;一頭小象可以長成一頭大象……這些都是生長。當生物體長到一定時候,就開始繁殖下一代。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講: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種多樣,如蜻蜓點水等。

啟發學生思考生物還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動物、植物、細菌怎樣繁殖?

學生思考後回答:

除了雞、鴨可以產卵之外,貓、狗可以產仔。

有的植物用種子繁殖,有的用根繁殖,有的用莖繁殖,還有用葉繁殖的。

還有用細胞繁殖的。

講: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兩種: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高等的生物一般進行有性生殖,而低等的生物一般進行無性生殖。

補充説明細菌可以進行_生殖,酵母菌進行出芽生殖等。

講:以上都是生物具有的特徵,你還能舉出生物所具有的其他特徵嗎?

(讓學生積極思考,並大膽發言。)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身邊的生物現象,歸納出生物具有的其他特徵。

問:蚯蚓只能生活在陰暗、潮濕、疏鬆、富含有機物的土壤中,它能不能生活在沙漠中?蚯蚓在土壤中鑽來鑽去,會使土壤變得怎樣?這説明了什麼?

答:生物只能生活在一定環境中,生物都能適應環境並影響環境。

問:仔細觀察周圍的人,你會發現,孩子一般和他們的長輩相像,但又不完全相同,有着明顯的差異,這説明了什麼?

答:這説明了生物具有遺傳和變異。

問:生物都能生長、繁殖,具有應激性,這些生理活動的完成,需要一定的結構基礎,生物有沒有共同的結構基礎呢?

答:雖然各種生物形形色色,但它們都是由細胞構成的(除病毒外)。

三、鞏固練習

師:我們留意了這麼多生命現象,相信你們一定會利用這些生物的特徵去判斷一個物體是否是生物了吧。我們來練習一下。

多媒體展示圖片: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中的蘑菇、枯葉、鐘乳石、機器狗,指出哪些屬於生物?並説出理由。

學生討論後回答:蘑菇屬於生物,枯葉、鐘乳石和機器狗不具有生長、繁殖、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動,屬於非生物。

課後小結

學完這節課後,同學們知道了什麼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體都是生物。它們都具有共同的結構基礎,都要進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動:需要呼吸,需要營養,需要排泄廢物,能夠生長繁殖,具有應激性,可以適應環境,還可以影響環境……

今天我們接觸到這麼多的生命,觀察它們的生命現象,你還認為路旁的一棵樹,道邊的一朵花,都是那麼微不足道嗎?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體呢?(留給學生課後去思考)

板書

第一節生物的特徵

一、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二、生物的共同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得營養物質,維持生存。

2、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生物在生活過程中,體內會不斷產生多種廢物,並且能夠將廢物排出體外。

4、生物能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生物能夠對來自環境的各種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生物能夠由小長大。當生物長到一定大小的時候就開始繁殖下一代。

國中生物教學設計4

一、教學內容分析

北京版國中生物課程標準中將生物的生殖和發育按照人、動物和植物分成了三部分。本節以講解和比較昆蟲的生殖和發育為主。教材中分別以家蠶和蝗蟲為例,介紹了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的概念和過程。課堂上讓學生分析資料,對常見的其它昆蟲的生長髮育類型進行分類、總結。同時比較昆蟲、兩棲動物、人類和綠色開花植物的在生殖方面的共同點,課上通過啟發、觀察、比較、討論、探究等形式,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體驗到生物學知識與多學科的密切。

二、教學目標分析(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舉例説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2.描述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3、比較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觀察昆蟲的生殖發育過程,提高觀察能力。

2.通過觀察圖片、視頻等相關資料,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鍛鍊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嘗試在基於本學科基礎上,與其他學科相結合。

三、教學重點

能夠舉例説出昆蟲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

四、教學難點

嘗試運用所學,對常見昆蟲的生殖發育進行分類;並嘗試與多學科內容建立聯繫。

五、板書設計

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有性生殖無性生殖

七、課後小結

國中生物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前面學習了致同學們之後的第二節課,在第一節課中學生們認識了學習生物的重要性,接着學習生物的特徵是自然而貼切的,同時它是後面學習調查生物及生物分類的基礎。讓同學們在常見的生命現象層面上了解生物區別於非生物的特徵。

教學目標

①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②學生能夠舉例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④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和難點

①重點:學生能夠舉例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②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思路:

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開始提問,引導學生分析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在於是否具有生命。然後利用大量的圖片,讓學生觀察,討論分析,並對照教科書的描述內容歸納生物的共同特徵:①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②生物體都有新陳代謝作用;③生物體對外界刺激都能發生一定的反應;④生物體都有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現象;⑤生物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⑥生物都能適應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教師準備

①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準備實物、圖片。②教師準備與課程相關的掛圖。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朝氣蓬勃,熱愛大自然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奧妙他們學習生物的起點基本上是一致的,通過第一節的學習,學生對生物學知識有一些淺顯的認識,對生物本質的認識還不夠,應該認識到不同的學生認知水平也是不同的,盡最大努力讓所有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好的發展,

教學策略

通過預習學生從調查身邊事物開始,使學生認識到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引導學生觀察,討論,推理,歸納。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聯繫學生生活經驗和學習背景,將啟發引導與學生的觀察思考相結合,同時結合現代化多媒體輔助教學,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兩個物體,讓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從而獲得有關生命的基本知識,再通過學生容易混淆的知識達到對生命本質的認識,引入特徵的例子,讓學生根據已有得對生命的特徵認識的知識去判斷,從眾多的生物事例中歸納出生物的共同特徵,獲得系統的科學知識。

教學方法:

通過觀察、探究對生命特徵進行探討,主要是引入一些常見的例子進行集體討論,師生對話,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的.探索精神,突出學生的主動學習的地位。

學法:

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討論、探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能夠從特殊到一般,從普遍到特殊的認識規律。

教學設計:

(一)設計預習提綱,以問題的形式在課前發給同學們:

1 你家裏有哪些生物?

2 機器人和鐘乳石是生物嗎?

3 什麼是生物?

引導學生在家裏進行觀察,培養對本節課的興趣,對知識形成已知部分和未知部分,讓學生帶者問題聽課,逐步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真正認識到什麼是生物。

(二)上課

1 檢查預習題 通過提問的形式檢查預習題的效果,學生回答起來不是很全面,教師應做適時的評價,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2 觀察有山、水、蟲、鳥、樹、石頭的多媒體畫面,欣賞與畫面協調的音樂,請學生描繪所看到的大自然,並回答所看到的畫面中哪些物體是生物,哪些物體是非生物。使學生對生物的概念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注意鼓勵中差生參與)

3 因為學生對小動物較感興趣,通過學生較感興趣的小動物作切入點,創設情景。師敍述:我們見過電動玩具小狗,它會動、會叫,它是生物嗎?與家裏養的小狗相比,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嗎?學生回説出許多不同點。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啟發:“如果你打它一下,它會跑嗎?”“電動小狗會生小狗嗎?以此比較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

4 知道小狗的特徵後,如何使學生對關於生物的認識達到共識呢?接着指導學生按照課本第二頁觀察的基本要求,觀察課本第三頁圖1-10,分別讓學生説出各種生物正在進行的生命活動,並提出問題:①植物和動物對營養的獲得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②人類是否也是需要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③動物和人體排出體內廢物的方式有哪幾種?④獅子發現獵物後迅速追擊,斑馬發現敵害後迅速奔跑,含羞草受到碰觸時展開的葉片會合攏,這些事例説明了什麼?學生分組討論,選出代表,舉例説明。各組間可針對不同的觀點進行辯論,使大家認識到生物與非生物的不同。總結出生物的基本特徵。這一過程的設計使學生對生物概念的認識有更深一層的瞭解,是知識的拓展,延伸。

5 集思廣益,調動思維潛力,學生觀察某些生物圖片或多媒體課件,結合平時瞭解的生物知識,協作互補,從記憶中搜索信息,説出生物的其他特徵。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壽命等。

(三)複習

出示兩道題:

1 想想你(也就是人體)具有哪些生物特徵?

2 當你看到路邊的一棵草,一朵花時,是否認識到它們也有生命呢?

隨着這兩道題的解答,本節的重點內容生物的基本特徵,進行了及時的複習和鞏固,並與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地情感教育。

接着讓學生回憶剛才地預習題地回答對生物和非生物地判斷是否正確,加深學生地理解和記憶。

(四)作業

1 機器人是生物嗎?

2 參照課本第6頁的敍述,討論珊瑚,珊瑚蟲,哪個是生物?説明理由。

這兩道題的設計是把容易混淆的問題為切入點,起到突破難點,學以致用的作用。

(五)小結

先讓學生回答,教師進行糾正,解答問題。並進行板書生物的五個基本特徵,並強調這五點就是判斷是不是生物的標準。最後讓學生默寫生物的五個基本特徵,強化本節的重點和難點。使知識得到昇華。

國中生物教學設計6

一、教材分析

該內容是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一個探究活動,也是學生學習生物學以來接觸的第三個科學探究,是本章第一節“種子的萌發”的重點。學生對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有了一定的認識,而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在進一步綜合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的同時,對學生科學方法的訓練上側重訓練設置對照實驗。並且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活動,能夠描述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但對於學生而言,此探究活動有較大的難度,一是因為距前兩次探究活動的時間比較長,二是要探究的條件不止一個,要設置的對照組也不止一個,等一系列困難。根據教材和課程標準及學生的學習情況,我擬訂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説出影響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2、能力方面:

(1)通過參與實驗方案的設計,探究影響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掌握對照實驗這一方法,培養設計對照實驗方案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2)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探究,學會控制實驗條件,檢驗不同的環境因素對種子萌發的影響,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

3、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通過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使學生認識到生命的來之不易,激發學生樹立生態學的觀點,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二、)重點:

1.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是本課知識重點。

2.設計對照實驗是本課技能訓練重點。

(三、)難點:

對照實驗的設計訓練是本課難點。

二、教學策略

根據課程標準“將科學探究引入義務教育階段生物課程的內容標準,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使學生能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體驗科學過程與科學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創新精神”的要求,本堂課安排的研究活動的重點為“實驗方案的`設計”同時,按照學生能力發展的水平和需要,本堂課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先安排設計種子萌發必要條件的實驗方案,再引導學生髮散思維:探究影響種子萌發的其他條件。

另外,“種子的萌發的環境條件”的探究活動,需要若干天的時間才能完成,本堂課的做法是在課內完成探究活動的方案設計、交流、確定等,而在課後去完成管理、觀察、記錄、整理數據、得出結論等工作;再在另外的課上進行交流討論。既不加重學生課外負擔,也較合理地利用了課堂時間。

三、教學設想:

基於以上的教學策略,我的教學設想是這樣的:

第一環節:提出問題,利用課件1創設問題情境。

學生活動:(1)觀看課件1,欣賞奇花異草圖片---(奇花異草由種子萌發而來)(2)明確主題,明確學習主題: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利用課件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開啟學生思維,集中學生注意力,並能創設問題情境。

第二環節:作出假設

提問課前佈置的問題:如果給你一些種子你希望把它們播種到什麼樣的環境中呢?學生通過課前請教長輩、查找資料等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教師

引導點撥,作出假設:種子的萌發可能需要適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有的同學還提出陽光、土壤、肥料等)。

明確本課探究重點:種子的萌發需要水、空氣、温度。

第三環節:制定計劃

討論提綱,制定計劃:參照提綱(演示課件2)和課本的方案,以實驗小組為單位制定實驗計劃。

(一、)設計種子的萌發需要水、空氣、温度的探究方案。

(1)個人設計方案。

引導學生複習設計對照實驗的要點,分析課本的方案,複習設計對照實驗的要點:控制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時,實驗條件中除了要研究的問題外,其他的應該保持一致。

①出示討論提綱:提綱主要依據課本92頁討論題設計。

②演示課件3,課件展示教師提供的材料用具圖:

種子:大豆、菜豆、綠豆、小麥、水稻、芥菜子

器皿:罐頭瓶、培養皿、酒瓶、盤子、塑料桶

材料:、泥土、餐巾紙、粘土、棉花、濾紙。

全班分成3個大組,分別針對種子的萌發需要水、種子的萌發需要空氣、種子的萌發需要適宜的温度這三個假設開展探究,每名同學作為大組成員之一,針對本組研討主題,參照討論提綱,自主設計實驗方案。

③鼓勵學生不要侷限於課本、教師提供的材料用具,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材料用具進行實驗並用簡圖畫出實驗裝置。

(2)小組討論方案。每個大組內部分成若干小組(以4人為1小組),各成員在自己設計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修訂計劃,推出最佳方案,準備小組間交流,討論結果。(3)小組交流。小組之間進行交流,教師參與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設計出簡便易行的方案。組織學生間的交流與自評,參與互評。學生修訂、完善計劃。(4)小組再次討論方案。(5)再次小組交流,小組之間交流,進一步修訂、完善計劃。

在以上工作完成很好情況下,進行如下設計:

(二、)設計種子的萌發需要其他條件的探究方案。

演示課件4,課件展示教師提供的材料圖:

材料:泥土、餐巾紙、粘土、棉花、濾紙、清水,牛奶、洗滌劑、醋等。

提示學生:你還想知道哪些條件對種子萌發有影響嗎?

鼓勵學生針對自己感興趣的條件(種子萌發是否需要光照?糖、洗滌劑、牛奶對種子萌發有什麼影響?等)設計對照實驗。

對有創意的給與肯定,不科學的幫助分析原因,鼓勵改進或重新設計。

(4)總結全課,提出課後探究要點。評論中讓學生明白:

①控制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時,實驗條件中除了要研究的問題外,其他的應該保持一致。

②實驗材料的選擇要避免偶然性和減少誤差,實驗要有共性。

針對本堂課的難點是對照實驗的設計訓練,通過出示討論提綱、課件展示教師提供的材料用具圖等指導學生設計,突破難點,組織和引導同學設計方案;在協作性小組活動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工作,鼓勵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幫助,給予各個小組報告他們的工作及其成果平等的機會,所以多次組織小組內、小組之間的交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修訂、完善計劃。

第四環節實驗探究為課外活動,第五環節得出結論和第六環節表達和交流在下節課中完成。

設計這節課,我力求做到:通過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優化課堂結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切入口,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通過讓學生在“做科學”的過程中,學會生物學實驗的一般方法,體驗科學發現的過程,探索科學的樂趣。

在整個教與學的活動過程中,教師只是平等中的個體,不僅僅是單純的教,而且也通過與學生對話被教,而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整個教學過程是師生平等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雖然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在對學生科學方法的訓練上側重訓練設置對照實驗,但“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科學探究活動時不僅應讓學生參加科學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動,也應該讓學生有機會參與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所以設計以上環節的活動,提供機會讓學生親自嘗試和實踐,並進一步加以指導和鼓勵。

討論提綱:

1、你想探究的是什麼問題?

2、課後你將立即實施本計劃,在此前提下,你認為選擇什麼樣的種子比較好?

3、每一組應當有多少種子?每一組只有一粒種子可以嗎?

4、實驗探究時需要哪些材料工具?(請你思考如何使用)

5、你準備怎樣設置實驗對照組時,實驗對照組提供什麼樣的環境條件?對每一個實驗組的處理,除了所研究的環境外,其他環境是否應當與對照組相同?

6、實驗中應如何操作?實驗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7、明確分工組長:主持討論每一個問題,作好分工

討論內容記錄員:簡單記錄討論結果,準備大組交流

實驗主操作人:負責實驗的操作,其他人輔助

觀察記錄員:負責觀察、記錄實驗結果

2、請設計實驗方案,並用簡圖或文字書面表達出實驗設計思路。(比一比,看誰的方案最優秀,看誰的記錄最精彩!)

國中生物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學會科學觀察的一般方法,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瞭解生物的基本特徵。

2、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教學活動,逐漸培養學生觀察、口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學生成為既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又能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的人。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並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現象的分析和歸類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課前準備:

1、生物的錄像。

2、有關生物與非生物的圖片。

3、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放錄像,讓學生仔細觀察錄像中出現的.生物與非生物。

引導學生根據書上提供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和已有的生物學知識,説明生物的特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抽題討論(如果學生人多可兩組一題)小組選出組長、記錄員、發言人。小組研究討論結束後,可研究討論其他組的題。待各組完成後,各組派代表向全班彙報,最後可以安排本小組同學補充發言,而後其他小組同學再發言補充(教師除了組織學生的活動,可以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參與他們的討論和研究)。

總結:除了書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徵外,還有其他別的生物特徵嗎?(根據生物的特徵説)

補充:

8、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9、生物體能進行新陳代謝

10、生物體能遺傳變異

11、生物能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等

能力訓練:可用書上練習P6

(1)分析圖片彈鋼琴的機器人、慢慢生長着的鐘乳石為什麼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蟲都是生物嗎?詳細説明。

教學後記:

本節課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書本上舉出的生物的特徵之外,還有沒有別的特徵這一問題來讓學生討論,所以很多學生對生物的特徵包括哪幾方面瞭解得不夠深入。

教學反思:

這節課可以先安排課後練習鐘乳石是否生物來激起學生的興趣,同學們就書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徵進行討論和舉例(主要是舉例)讓學生更深入地瞭解生物的特徵。深入瞭解了書本的六個特徵後,再活躍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對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有一個總的認識,再引導他們舉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沒有的特徵。對於學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徵應該逐一分析,並讓學生舉出反例子來論證其觀點,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徵,真正分清楚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然後再由學生來解答鐘乳石是否生物,讓他們用剛學的知識解答一開始可以理解錯的問題。

國中生物教學設計8

一、教材分析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生物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一節,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對動物作用進行概括,正與前兩冊教材突出人與生物圈的思路一脈相承。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間接影響着人類的生活,併為第六單元中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奠定基礎。因此本節課對於加深學生對生物圈是一個統一整體的認識具有中重要意義。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舉例説明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等方面的作用。

(2)認同動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員的觀點。

2能力目標:辯證地認識動物與人類的利害關係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節的學習,使自己逐步樹立生態學觀點,樹立環保意識,培養學生愛護動物的情感,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建立:

1舉例説明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中的作用既是重點又是難點。2認同動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員的觀點,培養學生愛護動物,保護動物情感是重點。3學會用辯證的觀點來認識動物與人類的益害關係是難點。

四、教學方法

1本節課貫穿資料分析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發,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並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圖片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認知活動,逐漸認識到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運用新舊知識的遷移,突破難點。生態平衡和物質循環的概念比較抽象,在複習七年級上冊教材中有關食物鏈和食物網等知識的基礎上,聯繫資料分析,使學生理解動物在吃與被吃的關係中,生物體內的物質和能量沿着食物鏈和食物網從一種生物流向另一種生物,有利於理解物質循環的概念。

五、學習方法

通過資料分析、討論去發現知識,逐步培養自助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體會同學見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事也提高了分析問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六、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激活思維

通過展示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每個“福娃”所代表的動物,由此引出新課。

2、自主體驗,合作探究

(1)通過展示幾組日常所見的動物行為以及植物的形態結構特徵,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得出動物可以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與此同時,深入瞭解動物過多或過少都是不利的。

(2)讓學生閲讀資料,引導學生從食物鏈和事物往的角度思考,來認識某種動物數量的消長對其他動物的影響。分組討論,每組可以有選擇性的回答問題,創設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在這種分為下,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很容易認同動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員的觀點,從而學會用辯證的觀點來認識動物與人類的益害關係。通過以上活動的開展,結合舊知識的鋪墊,學生對難點即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中的作用的突出也就順理成章。

(3)複習七年級上冊生態系統的內容,通過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形成循環的圖片展示物質循環。在複習舊知識的基礎上進入深層次的理解。

3、引領知識,知情統一

動物在自然界中除了我們以上講的作用外,你還知道那些?小組以比賽方式進行,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從而延伸出我們愛護動物、保護動物。

4、總結提升,畫龍點睛

本節課通過對動物界中動物作用的分析,不難看出,生物圈是一個同意的補課分割的相互影響和制約的整體。對於生物圈的保護,人人有責。

5、練習

6、佈置作業:結合實際,辦一份保護動物的手抄報

國中生物教學設計9

教材分析:上節已講遺傳,本節講變異現象。

教學目標:

1.認識到變異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2、舉例説出引起生物變異的原因,舉例説出可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

3、舉例説出遺傳育種的幾種方法,以及在生產中的應用。

4、初步體驗調查生物變異的方法;

5、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釋調查結果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變異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2.科學探究生物變異的原因。

教學難點: 1.深刻認識生物變異在自然界普遍存在;

2.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及總結規律。

教學方法:觀察法、比較法、分析和討論法

教學用具:兩個品種的小麥若干,關於變異種類的掛圖,和變異現象有關的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二片葉子

(一)變異的現象與概念

在自然界中,與遺傳現象一樣,變異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問,討論:在我們周圍,可以看到哪些現象是變異現象?根據同學們的討論,什麼叫做變異?請做一個小結。

變異: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之間、子代與子代個體之間在性狀上的差異稱為變異。或生物在生殖過程中,在上下代之間、子代之間表現出的性狀差異。

提問:比較遺傳和變異兩個概念,兩個概念有什麼共同點,有什麼差異?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通過生物的生殖過程實現的。在生物的生殖過程中,上下代之間的相似性為遺傳。但是生物的後代不會也不可能完全與祖先一樣。後代在繼承親代特徵的主要特點時還會產生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稱為變異。所以,我們所説的變異是在遺傳的基礎上的變異,變異是在一定範圍內的變化。小貓與大貓的樣子有所不同,但是小貓仍舊是貓,並沒有變為其他生物。

提出問題:為什麼説變異是在遺傳的基礎上的變異?這種説法是否有根據?

(二)變異的原因

1.外界環境的影響: 播放有關的.資料,每個學生髮放2--3個花生。學生討論熱烈。

提問,討論:產生花生性狀變異的原因?

(可多讓幾個學生回答、討論,最後老師給予總結。)

在我們觀察到的變異中,有些是由於外界環境的影響產生的。在我們剛才提出的變異現象中,哪些是屬於這一類?

提問,討論:同一品種的小麥種在不同的田裏,小麥的麥穗有大穗、小穗,產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麼?你如何證明這些差異是由於環境影響造成的?將大穗和小穗上的種子收穫後分別種到田裏,它們的後代會如何?

小結:田中小麥的大穗和小穗的變異是由環境變化引起的,這種變異一般是不能遺傳的。

提問:什麼因素引起的變異可以傳遞給後代?我們再來看看另一種情況。

2.遺傳物質的變化:

提問,討論:一個孩子單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雙眼皮,這種變異是怎樣產生的?這種變異是否可以傳遞給後代呢?

我們從上一節的學習中已經知道,若這個孩子是單眼皮,他的雙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組成一定是Aa、Aa。孩子與父母的性狀不同,是因為在生殖過程中父母傳給了他決定單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説,他的遺傳物質組成與父母有了差異,因此產生了與父母不同的性狀。他的這種性狀可以是通過生殖過程傳遞給他的後代。

小結:這種變異是由遺傳物質變化引起的,這種變異是可以遺傳的。

根據以上變異的原因,我們將變異分為兩類:

遺傳的變異:變異由遺傳物質決定;

不遺傳的變異:變異由外界環境影響引起。

請同學們再分析兩個例子。(1)某對色覺正常的夫婦生了一個色盲的兒子。(2)某兄弟二人,哥哥長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長期在室內工作。哥哥與弟弟相比臉色較黑。哪一種變異可以遺傳?為什麼?

提出問題:是否由環境影響引起的變異都是不能遺傳的變異?

一些環境因素也可能使遺傳物質發生改變。若環境影響引起了遺傳物質的改變,這樣產生的變異是可以傳遞給後代的。根據這一原理,人類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環境因素使遺傳物質改變而製造出能遺傳的變異為人類所用。

所以,遺傳物質是遺傳和變異這一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提出問題:變異對生物個體、對生物界會產生什麼影響?

(三)變異對生物個體的影響

變異對生物個體有利、還是不利?這要看變異是否有利於生物的生存。我們看兩個例子。

小麥要獲得高產,人們採取的辦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澆水。肥多水多,小麥的莖稈會長高,莖稈高,小麥成熟時容易倒伏,又會造成糧食減產。在這種小麥中,出現矮稈小麥,可以抗倒伏,但不會影響小麥在肥多水多的情況下長大穗。

一些玉米植株發生變異會出現沒有葉綠素的白化苗。綠色植物生長要進行光合作用,這種白化苗就無法生存下去。

提問:高稈小麥變異為矮稈小麥,綠色玉米苗變異為白化苗,這都是變異,他們對生物個體的生存有什麼影響?

——前者有利於生存,後者不利於生存。

根據變異是否有利於生物的生存,我們可以把變異分為兩類:有利變異和不利變異。

(四)變異在生物進化上的意義

變異對進化有重要意義。

地球上環境複雜多樣,不斷變化。多種多樣的生物可以適應不同的環境。

此外,生物由簡單到複雜、低等到高等的進化,生物的變異為進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變異對進化的重要意義,我們在以後將繼續學習。

(五)變異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人類出於生存的需要,在遠古時就開始注意遺傳和變異現象,並對遺傳變異的現象加以利用,特別是在農牧業生產中。人類在農業上利用變異的方法主要有這樣幾種:

(1)在農作物、家禽、家畜中,有許多對人類有益的變異,人類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培育,獲得新的品種,如肉用牛和奶用牛的培育。

(2)用雜交的方法,將不同生物個體的性狀重新組合,形成新的性狀組合的新品種。如高產不抗倒伏的小麥與產量不高但抗倒伏的小麥雜交,讓兩種小麥的遺傳物質重新組合產生變異,可以培養出高產同時抗倒伏的新的小麥品種。

(3)為培養新的品種,也可以改變環境因素來影響遺傳物質,使生物產生變異並對變異進行選擇,培育出新品種。如用射線照射或用藥物處理植物的種子,種子產生變異後進行選擇,選出有利於生產的變異培育成新品種。

應用以上方法,人類曾經培育出許多品種。

板書設計: 第五節生物的變異

一、生物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

二、探究一種變異現象

生物性狀的變異決定於遺傳物質;同事、時也受環境的影響。

國中生物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描述鳥類生殖和發育的過程;

2、識別鳥卵的結構,説明其各部分的功能;

3、培養學生熱愛鳥類,感受自然之美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⑴鳥類生殖和發育的特點。(重點)

⑵鳥卵的結構及功能。(重、難點)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及相關實驗。

教學方法:

引導閲讀、觀察、實驗、啟發、講解。

教學過程:

情景引入:由多媒體播放“小鳥天堂”入手,鳥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小鳥天堂”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鳥呢?這與鳥的生殖和發育有關,引出課題。

新知識學習:

一、鳥的生殖:

請同學們閲讀課本第50~51頁相應內容,認真觀察書中的圖片,並思考:

①鳥兒大多在什麼季節繁殖?

②鳥有哪些與繁殖後代有關的行為?這些行為有什麼意義?

③鳥巢有什麼作用?

④鳥的生殖方面有哪些特點?

教師在學生活動後,點評,講解並小結:

1、鳥的生殖有明顯的季節性;

2、鳥有佔區、築巢、求偶、產卵、孵卵和育雛等複雜的生殖行為;

3、有性生殖,體內受精,卵生。

國中生物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學會科學觀察的一般方法,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瞭解生物的基本特徵。

2、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教學活動,逐漸培養學生觀察、口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學生成為既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又能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的人。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並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現象的分析和歸類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教學過程

假如你乘坐宇宙飛船從太空中遙望地球,映入你眼簾的將是一幅由藍色、綠色和白色等編織而成的美麗圖案。藍色是浩瀚的海洋,綠色是廣袤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飄動在海洋和陸地上空的雲彩。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生物都在這裏生活和繁衍。

地球表層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環境構成了生物圈

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

合作探究智慧碰撞

探究一:什麼是生物?

探究二:如何區分生物和非生物?

觀察

(1)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2)觀察可藉助哪些工具和儀器?

(3)科學觀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觀察的要求:

1、要有明確的目的;

2、觀察時要全面、細緻和實事求是

3、要及時作好記錄。

探究三: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徵呢?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鳥捕食魚

牛在草地上吃草

大熊貓吃竹葉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

(利用水、無機鹽、二氧碳製造有機物葡萄糖、澱粉等)

2、生物能進行呼吸

鯨呼吸時產生的霧狀水柱

野牛在晨光中呼吸

小鳥在呼吸-

魚用鰓呼吸

3、生物能排除生體內產生的廢物

動物可以通過出汗、呼出氣體和排尿將廢物排除

植物通過落葉將一部分廢物帶走

落葉是植物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向日葵總是向着有陽光的一方

含羞草

警覺的兔子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菜豆的生長

紅狐的生長

6、傳和變異的特性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龍生龍,鳳生鳳,

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

一母生九仔,連母十個樣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人胚胎初期細胞羣

一些單細胞生物

1、珊瑚是生物嗎?請説明理由。

答:珊瑚不是生物,因為它是由死去的珊瑚蟲分泌的外殼堆積而成的,不具有生物的特徵;珊瑚蟲才是生物。

2、珊瑚蟲一般生活在温暖的淺水區,這是為什麼?

答:因為淺水區可獲得較多的陽光,有適宜的温度,這些有利於藻類的生長,從而為珊瑚蟲提供更多的氧氣。因此,珊瑚蟲一般生長在温暖的淺水區。

課後小結

生物的七大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除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繁殖

6、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課後習題

1、下列各項屬於生物的是()

A、海葵B、恐龍蛋化石

C、電動狗D、珊瑚的骨骼

2、下列各項中屬於非生物的是()

A、引起人感冒的病毒

B、會彈鋼琴的'機器人

C、生長在橘子皮上的青黴

D、休眠的青蛙

3、牽牛花清晨開放,傍晚關閉,這種現象説明生物具有什麼的特徵·······()

A需要營養B進行呼吸

C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D生長和繁殖

4、下列不屬於生命現象的是()

A、母雞下蛋B、火山爆發時巖漿噴出

C、大汗淋漓D、饅頭上長“白毛”

5、一種雄性極樂鳥在繁殖季節,長出蓬鬆的長飾羽。決定這種性狀出現是由於()

A:應激性B:多樣性

C:變異性D:遺傳性

6、(20xx威海)下列屬於生物基本特徵的是()

A、生物都能自由運動

B、生物都需要從外界攝取有機物

C、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

教學反思

《認識生物》一課的實踐,導入新課用時一分鐘左右,然後進入自主學習閲讀文本階段。共計用時二十分鐘左右。通過我的觀察,大多數學生只能讀三遍,少數學生只能讀兩遍多一點。然後做練習題。做練習題這個過程兩班情況差不多。從學生做題的情況來看,學生對文本仍然很陌生。對訓練單中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迅速的找到相應的句子位置,更不能直接解答。仍然要慢慢的從文本尋找。

從而浪費了大量時間。在作訓練單的過程中有些問題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自己完成並且能夠有充分的理由來證明自己的結論。如:恐龍化石為什麼不是生物?學生能夠回答出它不具備任何一種生命現象,沒有一項生物的特徵。不能吸收營養物質,不能生長繁殖,不能呼吸,不能排出體內廢物。對外界刺激沒有任何反應。所以説恐龍化石不是生物。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能夠做到這一點已經充分證明了學生自己已經完全掌握了這個知識點。在回答課後問題鐘乳石在慢慢長大它是不是生物的問題時,班級產生了分歧:有的同學説是,有的同學説不是。

爭論的焦點就是“鐘乳石在慢慢長大”。針對這個問題我主要採取了“導”而不是講,讓學生看課本中的圖。引導學生明白“鐘乳石在慢慢長大”和動植物的長大區別是溶巖的堆積,不是靠吸收營養物質長大。整堂課絕大多數學生都動起來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自主學習中來。可以説效果遠勝於原來的課堂教學。

國中生物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一些生物與非生物,會比較它們的區別。

2、舉例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能力目標】

培養觀察能力、發散思維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難點

1、學生能夠舉例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3、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草原的美麗景色,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資料。師生一起欣賞圖片中碧藍的天空、流動的白雲、遍地開放的鮮花、綠草如茵的草原、悠閒取食的牛羊和精巧別緻的氈房。

教師提出問題:圖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學生觀察後,小組內交流展示觀察的結果,最後達成共識:花草、樹、牛羊是生物,白雲、氈房不是生物。由所有生物的特徵是否完全相同引入課題。

二、推進新課

板書課題:第一節生物的特徵

學習目標一: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認識不少的生物,如果你要了解這些生物的主要特徵就必然對不同的生物進行認真、細緻的觀察。那麼在觀察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請同學們閲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嘗試進行歸納和總結。

學生閲讀後,歸納、總結,並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展示,最後達成共識:

1、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能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音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

2、科學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時要全面、細緻和實事求是,並及時記錄下來。

3、如果進行較長時間的觀察,要有計劃、有耐心。

4、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在觀察的基礎上,還需要同別人交流看法,進行討論,熱烈的討論能讓你迸發思想的火花。

學習目標二:生物的特徵

多媒體展示圖片:

(在尼日爾南部城鎮馬拉迪的一個治療性給食中心,一位母親揹着她那因為營養不良而極度瘦弱的孩子。)

問:這2張圖片説明了生物的生存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取什麼?

答:説明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講: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食物”,肉食動物通過捕獲草食動物獲取食物,草食動物通過取食植物獲得食物,民以食為天,人要每天從食物中獲取身體所需的營養物質,一旦食物匱乏,就可能出現圖片中的狀況。總之,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獲得營養物質,維持生存。

多媒體出展示圖片:

(鯨呼氣時產生霧狀水柱)

引導學生觀察圖片是什麼動物?生活在哪裏?你們看到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景象?它為什麼要浮出水面呼氣?

(留足時間讓學生討論、交流)

講:生活中的人每時每刻也都要進行呼吸,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2、生物能進行呼吸

多媒體出示圖片:

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該圖片揭示了什麼生命特徵?

(教師提示:注意季節氣候、身體狀態)

講:人在運動過程中會排出大量的汗液,是因為在運動中人體內產生了比平時更多的廢物,這些廢物要及時排出體外,排泄的途徑除了排汗外,還可以通過排尿和呼氣的形式排出。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多媒體展示圖片:

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中的花朵,一朵花受到昆蟲的刺激作出什麼反應?

(花瓣收攏起來了)

我們把生物對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應,叫應激性。

4、應激性

問:同學們還能舉出哪些實例説明生物具有應激性?

(獅子發現獵物後迅速追擊;兔子發現天上的老鷹後向坡上猛竄;向日葵的花盤會隨着太陽轉動;含羞草的葉片受到觸動時會自然下垂;一滴糖水會招來許多螞蟻;我們吃飯時,會分泌許多唾液……)

多媒體展示圖片:

引導學生觀察上面圖片,討論交流生物具有什麼特徵?

講:一粒種子可以萌發生長形成幼苗,一株幼苗可以長成一棵大樹;一頭小象可以長成一頭大象……這些都是生長。當生物體長到一定時候,就開始繁殖下一代。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講: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種多樣,如蜻蜓點水等。

啟發學生思考生物還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動物、植物、細菌怎樣繁殖?

學生思考後回答:

除了雞、鴨可以產卵之外,貓、狗可以產仔。

有的植物用種子繁殖,有的用根繁殖,有的'用莖繁殖,還有用葉繁殖的。

還有用細胞繁殖的。

講: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兩種: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高等的生物一般進行有性生殖,而低等的生物一般進行無性生殖。

補充説明細菌可以進行-生殖,酵母菌進行出芽生殖等。

講:以上都是生物具有的特徵,你還能舉出生物所具有的其他特徵嗎?

(讓學生積極思考,並大膽發言。)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身邊的生物現象,歸納出生物具有的其他特徵。

問:蚯蚓只能生活在陰暗、潮濕、疏鬆、富含有機物的土壤中,它能不能生活在沙漠中?蚯蚓在土壤中鑽來鑽去,會使土壤變得怎樣?這説明了什麼?

答:生物只能生活在一定環境中,生物都能適應環境並影響環境。

問:仔細觀察周圍的人,你會發現,孩子一般和他們的長輩相像,但又不完全相同,有着明顯的差異,這説明了什麼?

答:這説明了生物具有遺傳和變異。

問:生物都能生長、繁殖,具有應激性,這些生理活動的完成,需要一定的結構基礎,生物有沒有共同的結構基礎呢?

答:雖然各種生物形形色色,但它們都是由細胞構成的(除病毒外)。

三、鞏固練習

師:我們留意了這麼多生命現象,相信你們一定會利用這些生物的特徵去判斷一個物體是否是生物了吧。我們來練習一下。

多媒體展示圖片: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中的蘑菇、枯葉、鐘乳石、機器狗,指出哪些屬於生物?並説出理由。

學生討論後回答:蘑菇屬於生物,枯葉、鐘乳石和機器狗不具有生長、繁殖、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動,屬於非生物。

課後小結

學完這節課後,同學們知道了什麼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體都是生物。它們都具有共同的結構基礎,都要進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動:需要呼吸,需要營養,需要排泄廢物,能夠生長繁殖,具有應激性,可以適應環境,還可以影響環境……

今天我們接觸到這麼多的生命,觀察它們的生命現象,你還認為路旁的一棵樹,道邊的一朵花,都是那麼微不足道嗎?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體呢?(留給學生課後去思考)

板書

第一節生物的特徵

一、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二、生物的共同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得營養物質,維持生存。

2、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生物在生活過程中,體內會不斷產生多種廢物,並且能夠將廢物排出體外。

4、生物能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生物能夠對來自環境的各種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生物能夠由小長大。當生物長到一定大小的時候就開始繁殖下一代。

國中生物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説出種子的主要結構,描述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識別當地常見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

重點和難點

1、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

2、識別當地常見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課前準備

教師:觀察種子的結構所需的各種材料用具:菜豆種子結構掛圖、玉米種子結構剪貼圖(自制);常見的-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圖片;

學生:不同植物的種子和果實,如花生、蘋果、桃、梨的果實,鬆的球果、種子等。

教學過程

一、觀察種子

①菜豆種子的結構;

③玉米種子的結構;

③菜豆、玉米種子結構的異同。

方案一、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法,4人小組合作實驗,通過觀察和討論,説出菜豆種子、王米種子的結構。

方案二:對照老師出示的菜豆種子結構掛圖、玉米種子結構剪貼圖(自制)看書,同學間討論交流知道兩種。種子結構。

二、產生種子的主要意義

方案一:觀察課前收集的種子、果實,感受種子植物能夠產生種子。然後在看書自學的基礎上就討論提綱,實驗小組討論、比較得出結論。

方案二:觀察藻類、苔蘚、蕨類三類植物(突出放大孢子)以及種子植物(突出放大果實、種子)的CAI課件,實驗小組就討論提綱討論、比較得、出結論。

出示討論提綱如下:

1、孢子和種子哪一個生命力更強?為什麼?

2、種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環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什麼?

三、-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二者異同

方案一:將蘋果、桃等果實切開,觀察其種子的着生位置。再觀察鬆的種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老師啟發下思考討論得出答案。

方案二:觀察“桃的`果實、種子”、“鬆的球果和種子”掛圖,在老師啟發下思考討論,得出答案。

1以-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共同點是“-”“被”為啟發點,啟發學生思考,討論得出答案。出示補充的圖片。

2、識別常見的-子植物、被子植物

一:觀察書上的圖以及老師補充的圖片,認識常見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方案二:觀察CAI課件,識別常見的-子植物、被子植物。

3、種子的傳播方式和途徑

方案一:在看書自學基礎上,與實際相聯繫,結合常見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蒼耳、柳、榆等,小組討論,得出答案。

方案二:觀察“當地幾種被子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和途徑”的CAI課件,小組討論,得出答案。

出示討論提綱:

1、在種子發育過程中和種子成熟後,果皮各起什麼作用?

2、種子的傳播與環境相適應,如借動物、風力、水力傳播等,請聯繫實際舉例説明。

國中生物教學設計1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人從生物圈中獲取食物和氧氣,並把體內產生的廢物排出到生物圈中,都必須通過循環系統的運輸。血液是循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循環系統的基礎。

2、教材內容:本課教學包括:血液的組成及功能;血漿的成分和功能;三種血細胞的特點及功能;有關人造血液、造血幹細胞的研究。

3、重點難點分析及確定的依據:分析教學內容,與老教材不同的是,降低了知識難度,減少了過多的專業術語,避免學生學習過細過難的生理學知識。所以我把重點難點放在以下幾方面:

教學重點: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臟和血管組成的密閉的管道系統裏循環流動,帶動着物質的運輸,保障各項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掌握這部分內容是為學習“血液循環”奠定基礎。

教學難點: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圖片,嘗試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血紅蛋白的特性

藉助顯微鏡來觀察人血的塗片,可以讓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血液,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加強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

4、學情分析:學生對血液既熟悉又陌生。雖有流血、驗血的經歷,但對血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麼作用,還知之甚少。

5、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B、使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塗片,嘗試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c、瞭解有關人造血液、造血幹細胞的知識。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運用顯微鏡觀察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科學的實驗態度;激勵學生將來從事醫學研究,解決醫學難題,造福人類。

二、教法學法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如果把掌握知識的過程比喻為建造一座大樓房,那麼教師應提供給學生的只是建築材料——磚頭、石灰等,把這一切堆砌的工作應當由學生去做。為了充分體現教師是引導着,學生是主體,我在這堂課的設計過程中運用先學後教、合作探究、問題探究等教學手段,運用啟發式,討論式,問題激趣式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整個課堂活動,即發揮了集體的作用,也能讓同學們在活動中學會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1.熱點問題引入法:

通過“白血病”這一熱點,引出什麼是血液?血液由哪些功能?如果出現異常會有什麼嚴重後果,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

2、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利用多媒體,真實形象的展示血液,並安排指導學生實驗,給與學生表現的空間,活動的空間,自由探究的空間,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學生操作能力,獲取及處理信息等各方面的能力。

3.讀圖分析小組合作學習:

通過讀圖析圖,獲取信息,讓學生認識顯微鏡下的血細胞,進一步提出問題,並嘗試解決來鞏固問題、深入問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學生參與整個課堂及課下活動,既發揮了集團軍的作用,同學們也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人合作和交流。

4、模擬轉換角色法:

通過角色的互換,進一步體驗血液及各種成分的功能,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並能加深鞏

固基礎知識,激發學生興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教學程序分六個步驟

1、熱點問題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有關白血病的有關報道,由學生説出對白血病的認識與看法,引出學生對血液的興趣。教師出示幾組圖片,明確血液在人體中的重要地位,激發學生進一步認識探究血液的積極性。

2、讀圖實驗自主探究

首先,教師出示血液分層圖,血常規化驗單,血漿成分示意圖提出下列問題:a、試管中的血液分為幾層?各層呈什麼顏色?各層的比例大致是多少?b、綜合上面的資料,你認為血液可能由那幾部分組成的?常規化驗單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別應在什麼層次?c、血漿的主要成分是什麼?d、為什麼把血液稱為“流動的組織”?

指導學生實驗: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塗片。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紅細胞和白細胞,並且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對照顯微鏡下的血細胞的圖片回答問題:a、你所觀察的人血永久塗片中數量最多的細胞具有什麼特點?這是什麼細胞?b、你是怎樣區別紅細胞和白細胞的?c、為什麼看不見血小板?利用你認識我嗎這個活動鞏固新知,激發學生興趣。

然後,教師播放一段有關血紅蛋白的影片,血紅蛋白的特性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把難點易化

3、角色互換知識再現

通過我是小醫生、角色互換等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與競爭意識,並能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使知識得以再現。

4、鞏固小結自我評價

通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網絡圖表,加深鞏固基礎知識,形成網絡體系,增加整體記憶。

5、前沿科技思想昇華

指導學生閲讀有關“人造血液”和“造血幹細胞和幹細胞研究”,激勵學生致力於科學研究,造福人類,實現學生思想的昇華。

國中生物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描述生態系統的類型及特點。

2、闡明生物圈是的生態系統。

3、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教學過程:

導入:

上節課我們説到了我們的生態系統是有自動調節能力的,好像我們的草地上鼠的數量多了,使到貓的數量也多,最後鼠就會減少從而維持我們的生態平衡。我們知道我們的生物圈中存在着許多的生態系統,這些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特點都是不一樣的。

介紹各大生態系統:

這節課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首先請同學們打開書本P29,小組討論一下各種生態系統的特點。首先森林生態系統和草原生態系統的區別在於哪裏?(森林生態系統動植物數量多,分佈在較濕潤的地區,有“綠色水庫”之稱。草原生態系統分佈在乾旱地區,降雨量少,動植物種類較少)。那為什麼要稱森林是“綠色水庫”呢?我們知道水庫最多的是水,那一個森林為什麼也能稱得上水庫?(因為動植物種類多,上節課我們做過實驗《植物對空氣的濕度有影響》,所以森林能稱上“綠色水庫”)。而我們再看看一條食物鏈在草原中,因為捕食者和被捕者的關係比較單一,所以如果其中一種生物減少了也會引起這條食物鏈被破壞,但森林生態系統中動植物種類很多,一種生物減少了,還可以用其它生物代替,一條食物鏈不那麼容易因為一種生物減少了而受到破壞,所以森林生物系統更容易維持。誰來説説海洋生態系統和淡水生態系統的區別?淡水中的生物能否到海洋中?從而複習生物必須適應它所在的.環境。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是沼澤,掉進沼澤地越掙扎就會越陷越深,那沼澤地對我們有那麼大的傷害,我們還要保護它嗎?(還要,因為沼澤地有淨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農田生態系統和城市生態系統的的特點是?(都是人工生態系統,需要人的監控才能正常地運作)。需要人在這裏面幹嘛呢?(除草,施肥,澆水…)如果沒有人的存在,這些人工生態系統都會被破壞了,像森林和草原那些生態系統我們叫自然生態系統,如果自然生態系統有人的參與會很容易被破壞,但人工生態系統沒有人也很容易被破壞,這就是人工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區別。

分析書本資料:

分析書本P30的例子,河流生態系統還與哪些生態系統有關聯呢?(淡水、海洋、森林、草原、農田、城市…)總結出任何生態系統都不是單獨存在的,都是互相關聯的,而生物圈又是這裏面的生態系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分析書本P31的DDT例子,也可以看出各生態系統是互相關聯的,影響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都對其他方面造成威脅。

關於保護環境的共識:

但是我們人類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人類的種種行為使到生態系統受到破壞,例如大量放牧使得草原沙漠化,引起沙塵暴……使得人類自己和其他生物也受到傷害。還有人類大量的砍伐樹林使得大地更容易沙漠化。(大量的圖片、事例引證)。所以為了我們這顆美麗的星球,我們應該怎樣做?哪些事情我們同學們自己能夠做到的?(不污染水源,不亂排放廢氣,不用一次性的用品,多種樹,少砍樹……)從而保護我們的美麗家園。

教學後記:

對於生態系統的介紹這節課可以略講,但關於保護生物圈的意識同學們還是很薄弱,在這方面多安排些事例,圖片,讓同學們的保護環境意識更加深刻。

教學反思:

這節課效果不錯,因為想到只單純地介紹各生態系統會比較沉悶,就把兩個相似的生態系統作比較,從它們的不同點而説明它們的特點,課本又介紹到沼澤,很多同學對沼澤對我們人類有害為什麼還要保護感到迷惑,這一生態系統的介紹我安排了同學作了一個短暫的表演,把掉進沼澤地的過程表演出來,既讓學生清楚遇到沼澤地時要如何自救,也進一步加深了關於濕地生態系的認識。最後因為這一課時內容比較簡單,也安排了一些關於我們和生態系統受到哪些傷害,我們應該如何保護生態系統的討論,同學們反應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