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生物

生物教學設計集合15篇

欄目: 生物 / 發佈於: / 人氣:1.33W

作為一名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生物教學設計集合15篇

生物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概述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形態特徵與生活環境。

2、瞭解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對生物圈的作用及與人類的關係。

能力目標:

通過對圖片的觀看、實物的觀察,培養和訓練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大量的圖片、實物,體驗大自然的美麗,激發發奮學習、將來報效祖國的美好願望。

【學習過程】

一、情境引入

1、觀察課件上的植物,注意一下它們的形態生活環境。

2、列舉周圍見到的植物

3、拓展反思:觀看碟片:恐龍生活的年代。恐龍時代的森林中的樹木與現在森林中的樹木基本一樣嗎?它們現在還存在嗎?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習任務一:掌握藻類植物生存環境及基本特徵

1、自學教材P78-79,結合彩圖及課件,思考教材P79的討論題

2、小組討論,交流“觀察與思考”中討論題。

3、結合課件及彩圖,歸納藻類植物主要特徵。

4、拓展反思:“西湖春色歸,春水綠於染。”指的是哪類植物?

學習任務二:掌握苔蘚植物生存環境及基本特徵

1、自學教材P80-81,結合彩圖及課件,思考教材P81討論題。

2、小組討論,交流“觀察與思考”中討論題

3、結合課件及彩圖歸納苔蘚植物主要特徵。

4、拓展反思:為何根據苔蘚植物分辨方向和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學習任務三:掌握蕨類植物生存環境及基本特徵

1、自學教材P81-82,歸納蕨類植物基本特徵

2、展示自學成果小組代表複述蕨類植物基本特徵

3、拓展反思:腎蕨為何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長勢越來越差?

三、系統總結

四、診斷評價

1、與苔蘚植物相比,蕨類植物事應陸地生活的能力較強,原因是()

A、全身都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B、有莖、葉分化,能密集生長

C、根、莖、葉具有疏輸導組織D、葉片下面能產生大量孢子

2、紫菜是一種含有碘的藻類植物,生活環境是()

A、陸地B、森林C、江河D、海洋

3、將一定量的'二氧化硫通種植以下四種植物的密集環境中,那種植物最先死亡()

A、藻類植物B、苔蘚植物C、蕨類植物D、種子植物

4、在樹林中迷失了方向,看到樹幹的一面長滿了苔蘚,而對面沒有。據此可判斷生長苔蘚的一面是()

A、南B、北C、東D、西

5、在潮濕的樹林裏發現一株植物,有根、有莖、有葉,葉背面有小隆起,這一植物屬於()

A、蕨類植物B、藻類植物C、種子植物D、苔蘚植物

6、燃燒用煤主要由古代哪一類植物遺體埋在地下形成()

A、蕨類植物B、苔蘚植物C、藻類植物D、松柏類植物

7、“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出自抗金英雄岳飛的《滿江紅》。生長在水田、池塘中的滿江紅屬於植物,是一種優良的

8、腎蕨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結果腎蕨長勢越來越差,分析這種情況的原因?

9、某地區修建一座燃煤的火力發電廠,長時間後,生長在該地的鱗葉蘚和尖葉提燈蘚將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為什麼?

(五)課後反思(略)

生物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

初步瞭解分子與生物學之間的關係

瞭解中國合成牛胰島素事件。

技能】;

培養分析分析資料的能力。

【情感與態度】:

瞭解中國是首個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機物的國家,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瞭解分子生物學的成果,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目標;閲讀訪談,學習科學家們實事求是、艱苦鑽研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激發學生對高中生物的興趣是本課的重點。

三、教學用具:

ppt幻燈片

四、教學過程:

(一)以概述《細胞與分子》模塊作為引入。師:比較國中階段所學習的生物知識特點,大家拿到課本可能會想,國中的時候不是已經學過細胞了嗎?為什麼高中還要再學呢?國中的生物知識着重讓學生了解生物學的大概情況,而且因為學生沒有相關的化學知識和足夠的空間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識在國中階段是沒有辦法説明白的。就拿細胞結構來説吧,國中的時候,老師只能讓學生知道動物細胞是由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構成,至於細胞為什麼是有生命的,細胞是怎麼樣生活的,都沒有辦法説得清楚。只有在同學們在九年級、高一學習了化學的基礎知識後我們才可以對生命進一步的學習。學習科學就是這樣,當你掌握的知識越多時候,反而覺得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就更多。這個學期開設的《分子與細胞》模塊,將為我們在化學分子的層面上,解釋細胞的'結構以及生命活動。解答在國中階段沒有辦法解開的謎團,也為後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事件以及科學家訪談錄師:要了解分子與生物學之間的關係,我們先來看一個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的傑出成果。(展示出我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背景資料)。學生閲讀背景資料和閲讀課文中的訪談錄,以問題引導: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生物學上有什麼重大的意義?從訪談錄中,你認為造就了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麼?閲讀完了這些資料,你覺得對於你學習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麼啟發呢?

(三)簡單介紹高中生物的教材、學習方法和意義

1.教材分為必修3個模塊、選修3個模塊。

必修: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簡述三者之間知識結構上的關係;

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點:需要學生更多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增加了探究活動(什麼是探究活動、探究活動的流程:發現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作出結論)、模型製作等,這些都要求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

2.學習生物學的意義:生物學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和相關領域的成果,各個學科之間的邊界已經模糊,而出現了多學科的交叉;學習生物學不僅僅是知識的互動,更加是能力培養和思維方式不斷完善的過程。

生物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目前根據統計,人類因病死亡的總死亡率中,癌症居第二位,且日趨年青化,專家預測我國癌症死亡率將逐年上升。依據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的課程理念與課程標準制定的內容標準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本節課知識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

1、説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徵

2、講出致癌因子

3、預防和減少癌症發生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目標:本節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有密切聯繫,癌症的防治是社會關注的問題,因此,應突出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討論癌症防治等情感教育目標。

二、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關鍵,是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實施的辦法可以通過名種教學活動來達到,讓學生親自體驗和感悟,可通過評價的激勵機制和導向來實現。為實現以上目的,教學設計採取如下方法進行:在課前1-2星期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主要內容有:

1、危害人體健康的疾病有哪些

2、調查生活周圍人羣中癌症患者及癌症的種類及患者的生活習慣等

3、引起癌症的因素有哪些

4、調查不同生活環境中(如工廠、化工廠、農村、城市)人羣中癌症發病率的調查,

5、如何預防癌症

6、癌症是不治之症嗎

7、走訪抗癌英雄,瞭解抗癌事蹟。要求學生記錄並統計調查結果,上課時結合課文內容進行討論、交流,加深認識,掌握知識目標的同時,達到情感教育目標。

三、教學程序:

程序 教師組織與指導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言:目前威脅人類健康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有那些引導學生閲讀課文,瞭解什麼叫癌細胞。 學生根據調查到的情況討論發言:

1、心血管病

2、癌症

3、艾滋病

4、糖尿病

5、惡性的傳染病 等 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及對癌症的關注。

探討癌細胞的概念特 徵 組織學生對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的比較研究進行討論。 學生展示他們的調查成果。幻燈或投影展示癌細胞病理切片、圖片。分組討論得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徵:

1、無限增殖

2、形態結構發生顯著變化

3、容易在體內擴散 發揮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

討論致癌因子 組織學生分組彙報,引導學生從物理、化學、生物三方面對致癌因子分類。投影正常細胞和紫外線照射的色素細胞圖片,引導學生討論:

1 、曬太陽對體有什麼好處

2、如何正確處理日光浴與預防紫外線過度輻射之間的聯繫

3、為什麼臭氧層破壞會導致皮膚癌患者增多引導學生對日光浴的利弊進行辯證思考,並引發學生關注臭氧空洞這全球性環境問題,同時引導學生了解為什麼不提倡吸煙。

各小組調查代表展示他們的調查成果、閲讀閲讀材料1、2、3討論得出致癌因子有:

1、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輻射,如紫外線、x射線等。

2、化學致癌因子有數千種,主要有:無機物如石棉、砷化物、鉻化物、鎘化物等;有機物如黃麴黴毒素、亞硝胺、聯苯胺、烯環烴等。

3、病毒致癌因子:如rous肉瘤病毒。

4、引導學生討論環境污染是導致癌症的重要因素。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認識和關注身邊的致癌因素。

致癌因子為什麼會導致細胞癌變 讓學生閲讀課文、討論分析細胞癌變的原因,引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

指出原環境中的致癌因子會損傷細胞中的遺傳物質,使細胞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發生突變導致正常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失控而變成癌細胞。 學生閲讀課文、進行討論分析交流。

培養學生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

怎樣預防癌症 組織學生進行教材資料分析和討論:病從口入用於癌症是否合適自己和家人的日常生活中 , 那些做法會增加患癌的機會 那些做法有利於預防癌症 學生閲讀閲讀材料

4、討論、舉例課前調查到的不良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 讓學生通過活動討論,養成以健康的生活方式防癌的情感。

人類將徹底戰勝癌症 引導學生閲讀課文、討論、分析:確信人類將徹戰勝癌症。

學生閲讀、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落實科學、技術、社會相互關係的教育,進一步開闊學生的眼界。

課堂學習 引導學生討論拓展題 1和2。 學生討論分析、派代表發言。 用以評估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

高中生物細胞的癌變知識點歸納

細胞的癌變是指在生物體的發育中,有些細胞受到各種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細胞分化,變成了不受機體控制的、能夠連續不斷的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

癌細胞具有能夠無限增殖、形態結構發生了變化、癌細胞表面發生了變化的特徵。

能使細胞發生癌變的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學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輻射致癌;化學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細胞癌變的病毒叫腫瘤病毒或致癌病毒。

細胞癌變的機理是癌細胞是由於原癌基因激活,細胞發生轉化引起的。

預防細胞癌變的措施: 避免接觸致癌因子;增強體質,保持心態健康,養成良好習慣,從多方面積極採取預防措施。

生物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説出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人類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化來的。

(2)比較現代類人猿與人類的異同、黑猩猩骨骼和露西骨骼化石的異同,描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的過程中,在形態、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能力目標】通過視頻和圖片的觀察、比較,提升觀察、對比、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同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培養環境保護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重點】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人類起源和發展的過程。

【難點】採用對比的方法比較現代類人猿、人類起源和發展的示意圖,總結人類在起源和發展的過程中,在形態、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設疑導入。

教師多媒體展示黑猩猩的圖片,提出問題:

(1)人是從什麼動物變來的?(學生給出不同答案:猴子、大猩猩、猿猴等。)

(2)圖片上的黑猩猩能不能變成人呢?(不能。)

(二)新課展開

1.現代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1)教師多媒體展示達爾文及其進化論,介紹相關知識。提出問題:為什麼達爾文説人類和現代類人猿有共同的祖先?

(學生疑惑。)

(2)教師播放現代類人猿的紀錄片,提出問題:這些類人猿分佈在哪些地方?生活方式上有哪些相同點?

(現代類人猿主要分佈在亞洲、非洲等地的熱帶森林中,它們都是依靠從大自然中獲取食物來生存,沒有製造工具,改善生存環境的能力,沒有語言文字的交流。)

(3)類人猿和人類在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製造工具、語言交流等方面有哪些異同?

(類人猿與人的根本區別有以下幾點:運動方式不同,類人猿主要是臂行,人是直立行走;製造工具的`能力不同,類人猿可以使用自然工具,但是一般不會製造工具,人類可以製造並使用簡單和複雜的工具;腦發育程度不同,類人猿到腦量約為400毫升,無語言文字能力,人腦容量約為1200毫升,語言文字能力強。)

(4)教師展示森林古猿圖片,提出問題:人類和類人猿相比,誰與森林古猿更相似?

(類人猿。)

(5)為什麼森林古猿的一支會演化成人類,另一支演化成類人猿呢?

(引出“從猿到人的進化”。)

2.從猿到人的進化

(1)教師多媒體播放地球1000萬年前地殼變動的模擬視頻,提問:地殼地變動造就了哪些特殊的地形?

(高山、峽谷、大河,等。)

(2)教師提問:這些地形的變化對地表的植被有什麼影響?學生閲讀課本相關內容。

(地形的變化也導致氣候發生劇烈變化。在東非大裂谷地區,原先的熱帶叢林有一部分變成了稀樹草原。)

(3)教師展示稀樹草原景觀圖,提問:這對當地的森林古猿造成了哪些影響?

(熱帶雨林的消失迫使森林古猿從樹棲改變為下地生活。相比於樹棲,在地上生活,食物減少,敵害增加。)

(4)教師展示黑猩猩的骨骼和露西骨骼化石,提出問題:地上生活對森林古猿的身體造成了哪些影響?

(髖骨變得更加寬闊,上肢骨和下肢骨在形態上發生了明顯變化,下肢骨更加粗壯,有利於直立行走。)

(5)森林古猿最終是怎樣進化成人類的?

(下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前肢則解放出來,能夠使用樹枝、石塊等來獲取食物,防禦敵害,臂和手逐漸變得更加靈活。又經過若干萬年,古人類製造的工具越來越複雜,並且能夠使用火,大腦也越來越發達,在羣體生活中產生了語言。最終進化成人類。)

(6)類人猿與我們人類有着共同的祖先,但人類卻在威脅着類人猿的生存,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它們呢?

(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和森林資源的開發,嚴重威脅了類人猿的生存。所以為了保護他們,我們應該立即停止對環境的破壞,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類人猿的生存空間和環境。每個人都應該提高環保意識,規範自己的行為。)

(三)小結作業

1.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2.作業:閲讀課後“科學家的故事”,看一看我國科學家對人類進化研究做出了哪些貢獻?

四、板書設計

生物教學設計5

1教材及學情分析

1.1本節地位和重難點

本節是人教版高中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二章第一節“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內容。由於生物科學的許多問題都是在細胞層次上尋求解答的,要深入闡明細胞生命活動的規律,必須要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功能。要從系統的視角來認識細胞,首先要了解細胞這個系統的物質組成。因此,本章節內容是學習本模塊其它章節的基礎,也是學習高中生物課程其它模塊的基礎。教材從組成細胞中的最基本物質——元素,再深入到化合物,這樣層層深入,也符合學生學習的認知過程。同時,也使學生在微觀層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質性和生物界的物質統一性,為後續學習進一步打下基礎。教學重點難點一是闡明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二是解釋.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三是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

1.2學生特點

本節的知識相對簡單,學生需要牢固的掌握知識,並在此基礎上掌握好實驗技能。高中學生剛開始學習生物,動手能力比較差,在做實驗的時候闡述清楚實驗原理並且做好演示實驗對學生來説是很重要的,在學生的實驗過程中需要樹立學生不斷思考的能力,學會用探究性思維解決實際問題。

 2教學目的

2.1知識方面

1.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2.簡述核酸的結構和功能。

3.概述糖類的種類和作用。

4.舉例説出脂質的種類和作用。

5.説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

6.説出水和無機鹽的作用。

 2.2能力方面

1.嘗試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2.以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為材料,進行特定的染色,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佈。

2.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1.認同生命的物質性,探討組成細胞的分子的重要作用。

2.認同生物界在物質組成上的統一性。

3.崇尚生命物質和諧之美,珍愛生命。

4.為生命的奧祕所折服。

5.珍惜水、節約水的意識滲透。

6.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與原來的高中教材相比,本章的內容有所拓展。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沒有增加,補充的是課堂上即可完成的`學生活動,如“問題探討”,“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佈”,關於“氨基酸結構通式”、“脂肪的分佈和作用”、“無機鹽的重要生理功能”等內容的“思考與討論”;以及所學內容與現實生活、人體健康的聯繫,科學史話和科學前沿等。

3教學方法和手段

利用投影或掛圖,創設形象生動的直觀教學氛圍。同時,應用談話法、比較分析法、啟發式討論法等,引導學生思考一系列問題,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總結歸納的能力。

 4教學思路

1.思路設計

導入:地殼元素與細胞元素含量對比表格得出差異並引入細胞中元素的概念,具體介紹元素(包括元素的分類,佔細胞乾重鮮重的百分比,並重點講解C元素之所以是基本元素的原因)

由元素引出化合物概念,並介紹化合物(包括化合物的分類,主要化合物種類以及其含量的差異),讓學生思考和討論細胞中化合物應該如何提取並引出一下三個實驗

分別介紹糖類,脂肪,蛋白質檢測的具體原理方法並做演示實驗並進行學生實驗

5教學流程

(1)導入新課列出地殼與細胞中元素差異的表格,提出問題:“從表格中大家可以得出什麼結論。”學生回答:“硅元素在地殼含量比較高,但是在細胞中含量就比較低,但是地殼中所元素細胞中都有……”通過學生的回答可以總結得出結論如下:

1.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在自然界的無機環境中都能找到,沒有一種元素是生命特有的;

2.元素在細胞中和無機環境中的含量卻有區別.從而引入組成生物元素的概念。

(2)新課講授

組成細胞的元素分別在黑板上列出常見化學元素,通過畫圖來區分元素含量所劃分的元素種類,即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基本元素。、在講解過元素分類之後,着重講解C元素之所以成為基本元素的原因,在此之前,首先使用一組數據對比,即組成人體細胞的主要元素佔細胞乾重和細胞濕重的比例,並提出問題:“佔細胞鮮重最多的元素是什麼?佔乾重最多的元素又是什麼?怎麼來解釋這種現象。”這個時候學生回答:“分別是氧和碳……”作為學生可能不能直接説出這個現象出現的原因,所以就應該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提出問題:“鮮重和乾重最主要的區別是什麼?”學生回答:“水分。”這樣進一步提出問題:“那麼水是由什麼元素組成的呢?”學生回答:“氫和氧。”這樣的進一步引導,可以再問一次:“那麼鮮重乾重元素含量差異的因素究竟是什麼?”學生回答:“組成細胞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應該是C。”接着提問讓學生思考:“那麼為什麼最多的是C,C具備哪些特性才使得自己成為基本元素。”教師可以同樣採用引導的方法讓學生思考這個問題:“同學們可以回憶一下碳元素的相關化學知識。”通過這種引導使得學生回憶舊知,並在此基礎上分析出碳元素電子排布使得碳元素相對穩定,不易在普通條件下發生反應,故而是組成生命各種化合物的基本組成成分。所以説C是細胞中的基本元素。由此也可以引入細胞中化合物的概念。

細胞中的化合物在黑板列出表格,讓同學自己填空,表格設置如下:

組成細胞的化合物{

通過讓同學們自己回憶舊知,來完成填空,並牢固記憶六大類物質。列出六大類物質質量分數的表格,讓學生討論比較各個組分的比重並提出問題:“細胞中最多化合物最多的是什麼?推測一下其對於生命的意義。那麼這些物質該怎樣被鑑定呢?”學生不一定能夠答好以上提出的問題,但是可以由此引入接下來要做的三個實驗。

(3)實驗

藉助剛剛的問題引入實驗,直接闡述實驗目的原理以及方法,其中最應注意的是在雙縮脲試劑和菲林試劑的配置和使用方法上加以強調,並列出其配方,供學生區分清楚。在闡述過具體實驗步驟之後,教師做一遍演示實驗,接下來讓學生動手開始做實驗。實驗的流程主要如下:

還原糖的檢測和觀察

向試管內注入2mL待測組織樣液。向試管內注入1mL斐林試劑(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勻後再注入)。將試管放入盛有50~65°C温水的大燒杯中加熱約2min。觀察實驗現象。如果待測組織樣液中還原糖含量較高,可見溶液的變化為:淺藍色→綠色→棕黃色→磚紅色沉澱。

向待測組織樣液中滴加3滴蘇丹Ⅲ染液,觀察不同生物組織樣液被染色的情況。

製作花生子葉臨時切片,用顯微鏡觀察子葉細胞的着色情況。

取材取一粒浸泡過的花生種子,去掉種皮。

切片用刀片在花生子葉的橫斷面上平行切下若干薄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培養皿中待用。

製片

選材:從培養皿中選取最薄的切片,用毛筆蘸取放在載玻片中央。

染色:在花生子葉薄片上滴2~3滴蘇丹Ⅲ染液,染色3min(如果用蘇丹Ⅳ染液,染色1min)。

清洗:用吸水紙吸去染液,再滴加1~2滴體積分數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蓋片:用吸水紙吸去薄片周圍的酒精,滴一滴蒸餾水,蓋上蓋玻片,製成臨時裝片。

觀察在低倍鏡下尋找花生子葉薄片的最薄處,移到視野中央,將影像調節清楚後換高倍鏡觀察。在視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被染成橘黃色的脂肪顆粒。

蛋白質的檢測和觀察

向試管內注入待測組織樣液2mL。向試管內注入雙縮脲試劑A液1mL,搖勻;再注入雙縮脲試劑B液4滴,搖勻。觀察實驗現象。如果待測組織樣液中蛋白質含量較高,可以觀察到待測組織樣液變成紫色。

澱粉的檢測和觀察

向試管內注入2mL待測組織樣液。向試管內滴加2滴碘液,觀察顏色變化。

5.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實驗前安排學生做好預習,瞭解相關背景知識和實驗原理。

(2)課上教師利用演示實驗講解實驗原理後,學生要將實驗材料、用具和試劑按所檢測的物質的不同分別擺放成幾組。學生在給實驗材料、用具和試劑分組的過程中能加深對實驗原理的理解,進一步明確實驗的方法步驟,以利於在後續的操作過程中快速、準確地完成實驗操作。

6、板書設計

第2章組成細胞的分子

第1節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組成細胞的元素

組成細胞的基本元素:C

主要元素:C、H、O、N、P、S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B、Zn、Cu、Mo

二、組成細胞的化合物

1.實驗:檢測生物組織中的化合物種類

2組成細胞的化合物

生物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 動植物具有與環境相適應的一些特殊身體結構。

● 生物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所生活的環境相適應的。

過程與方法

● 根據動植物的特殊身體結構推斷它們可能生活的環境。

● 利用已有經驗及觀察到的現象作出推測。

情感、態度、價值觀

● 具有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推論的意識。

【教學重點】知道生物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所生活的環境相適應的.。

能夠根據動植物的特殊身體結構推斷它們可能生活的環境。

【教學難點】能夠利用自己的已有經驗及觀察到的現象作出推測。

【教學準備】具有特殊形態結構的動植物圖片(或多媒體課件),不同形狀的紙魚、水盆、水。

【教學過程】

一、引入:我們知道許多生物都有特殊的形態結構,如駱駝的駝峯,鳥類的翅膀,仙人掌退化的葉子,這些特殊結構,使得生命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是什麼使得它們與眾不同呢?

二、自主探究:1、不同環境中的植物1)觀察浮萍,小草,玉米的根,是怎樣的?它們為什麼會有這樣不同形態結構?(浮萍根系退化,只有一根較細的根;小草和玉米都有龐大的根系,與生活的環境有關)2)觀察仙人掌,松樹,香蕉樹的葉,它們是怎樣的?它們為什麼會有這樣不同形態結構?(觀察的結果:仙人掌葉子退化成刺狀,莖綠色、肥厚多汁;松樹的葉為針形,可以減少水分的蒸發,有利於保持身體温度;香蕉樹葉子寬大,更有利於蒸發體內水分,調節植物體的温度。

形成的認識:植物葉的形態與生活環境相適應。)

3)你還能説出哪些植物的特殊形態結構?説説它們為什麼會有這些不同的形態結構?2、不同環境中的動物1)觀察生活在水裏和在空中飛行的動物,比較它們的身體特徵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分別寫出金魚和鴿子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身體特徵。這些特徵對它們有什麼意義呢?

動物名稱生活環境身體特徵我猜想的功能金魚鴿子

2)設計實驗想辦法證明我們的推測是否正確

四、拓展性活動:觀察圖中的生物器官有什麼特點?它們分別有什麼作用?這些生物適宜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貓的腳有肉墊,在地上跑時發出的聲音較小,不易被捕食對象發現;帶鈎的鳥爪,容易抓住樹幹,適宜生活在森林中,並有利於捕抓小動物;鴨的腳有蹼,可以用來划水,適宜生活在水中;蒼耳種子上有刺,在陸地上生活容易被動物攜帶傳播種子;蓮子有較硬的外殼,可在水中漂流;蒲公英種子上有毛,容易隨風漂移,傳播種子。)

五、課外延伸:觀察生活中的動植物的外形特徵,想一想與什麼樣的環境有關聯?人為什麼分為黃人種、黑人種、白人種,它們與什麼環境條件有關?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生物教學設計7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一):高中生物蛋白質教學設計

高一生物第2節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教材分析及課時安排

高中生物必修1模塊讓學生從分子水平認識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其中蛋白質部分是個重點內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一節提到細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以後學到載體蛋白、酶等知識都與蛋白質緊密相關。蛋白質種類繁多,功能多樣,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學好這部分內容對學生從分子水平理解細胞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舉足輕重,同時也為學好必修2基因表達部分打基礎。蛋白質這一節內容分為氨基酸及其種類、蛋白質的結構及其多樣性、蛋白質的功能三部分。我們計劃用兩個課時完成這一節,其中第一課時完成氨基酸的結構及其種類以及氨基酸的結合方式的教學,第二課時完成剩下內容的教學同時通過練習加強鞏固。本教學設計是針對第一課時來進行的。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教學目標分為以下三個子目標來完成。

1、知識目標:(1)説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及氨基酸的結合方式。

2、能力目標:(1)通過氨基酸結構通式的推導,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2)通過探討氨基酸的縮合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氨基酸結構比拼活動,培養學生探究的意識以及合作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教學的重點難點是: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的結合方式;

四、學情分析及教法設計

生物必修1面向的是高一學生。他們學習化學才一年多的時間,有機化學的知識比較膚淺,沒有看過比較複雜的化學結構式、化學鍵,也沒有學過有機物反應的過程,因此對本節課重點內容難以把握,給課堂教學帶來比較大的障礙。本節內容如果按教材的編排,直接讓學生觀察氨基酸的結構,然後歸納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會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陌生的化學結構式讓學生很難領悟,更談不上

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習主體(學生)和客體(學習內容)發生交互作用的過程,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內化過程,要麼通過同化作用,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要麼通過順應作用,改組擴大原有的認知結構,把新知識包容進去。它並非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自主的、自動的'建構過程。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甲烷、乙酸、氨氣等化合物,具備了相應的知識基礎。因此,對本節教材的教學採用問題引探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並採用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本課設計情景讓學生回顧學過的化學知識,然後改組原有的知識結構,納入新知識,最後分析、總結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然後介紹氨基酸種類,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蛋白質食品的正確選擇上,聯繫到這些食物中的蛋白質組成,過渡到氨基酸的結合方式的學習。這裏並沒有按照教材通過看圖來引出氨基酸的縮合方式,而是通過上述來實現知識點的過渡。把這幅圖放在下一課時講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多樣性時才一起講解。

五、教學過程設計

基酸結構及結合方式

學習過程

教學過程

激發興趣積極思維

看圖激趣創設情景

變構感悟尋求思路

温故知新探究發現

靈活運用深入探究

變式演練激勵創新

整理知識構建網絡

自我小結融入體系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二):高二生物光合作用教學設計

光合作用教學案例

克州(師範)三中於建銀

【教材地位分析】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5章第4節《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第1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學習色素的種類和功能、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掌握提取、分離色素的實驗方法。光合作用在高中生物的整個教材中都是處於重要地位。本章節內容按照課標安排應2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學習“光合作用的發現”和通過實驗“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來學習有關光合色素的知識,第二課時具體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本節教學設計是該節的第一課時內容。第一課時我準備讓學生以經典的光合作用研究歷史中的重要事件為線索,結合自己所動手完成的實驗,遵循科學家的探索思路,總結出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瞭解科學家探究科學的艱辛歷程和學會探究的一般方法,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設計理念】

以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提高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研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的課程理念來設計教與學的過程。最想突出的.處理:1.還原科學研究的歷史面貌,突出生物學的“實驗學科”特點;2.以實驗探究貫穿整個教學。

【學情分析】

學生在國中生物課中學習過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而且生活實踐中也對光合作用有所瞭解。但是,對於光合作用的發現歷史卻很陌

生,關鍵對於我們這節課要達到的目標“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分析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對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並對探索科學的過程與方法及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儘量創設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指導和知識鋪墊。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⑴.瞭解光合作用的結構和物質基礎;

⑵.理解光合作用的發現、反應方程式、概念、過程、意義;⑶.掌握光合作用的過程、圖解和實質及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科學家發現光合作用的過程,嘗試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方案驗證假設。理解假設的提出要有實驗和觀察的依據,需要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象,並通過觀察和實驗進一步驗證和完善。同時,理解實驗技術的進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關注“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與人們生活的關係,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

②討論科學史上的經典人物和實驗,避免知識“去背景”和“簡單化”。

③明確科學的研究態度在實驗探究中的重要性

④認識到技術的發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學且用發展的觀點看待科學、樹立辨證的科學觀。

⑤學會參與、合作和交流

4、能力方面

①掌握科學實驗探究的一般原則,重點是對照實驗原則和單因子變量原則;

②培養觀察、分析綜合能力。

三、教學重點

①光合作用的發現及研究歷史;

②實驗設計的兩個基本原則——對照實驗原則,單因子變量原則

四、教學難點

單因子變量原則中實驗變量與無關變量的辨析

五、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

蒐集相關圖片和素材;製作Flash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播放綠色植物碩果累累的圖片;人和其他動物吃的各種食物的照片。

結合國中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瞭解?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設計意圖:激情引趣,引起學生對光合作用的重視

1、光合作用概念:教師在學生討論後歸納出: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儲存着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氧氣。

(問:光合作用是怎樣被人們發現的?)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和學習興趣

2、光合作用的發現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看書,要每個同學對幾個著名實驗的實驗年代、科學家人名、國籍、實驗過程、實驗結論逐一整理。

讓同學們根據自己體會講述如何自己設計實驗證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氣,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

為加深印象,教師通過Flash多媒體課件演示植物可以更新空氣,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並歸納實驗結果。

從光合作用發現過程我們看到科學工作者對科學事業執着追求,嚴謹的科學態度,巧妙的思維方法值得我們很好學習,我們更需要學

習科學家們科研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

設計意圖:感受科學發現過程,提高學生探索求實的科學素養。進一步培養學生科學實驗探究的原則和方法。

問:我們剛剛學習過了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1880年實驗證明光合作用場所是葉綠體。那麼同學們回憶第二章學習過葉綠體亞顯微結構,分析比較葉綠體中哪些結構與光合作用功能相適應?

學生活動:請一學生上台對着細胞掛圖講述細胞中葉綠體的結構設計意圖:鞏固已學知識。

3、葉綠體中色素:教師展示葉綠體亞顯微結構圖幫助同學回憶,用幾分鐘講述實驗六“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實驗原理、實驗結果。

學生活動:學生4人一組完成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設計意圖:認識實驗探究過程都必須依據一定的科學道理。體驗合作學習過程。

學生實驗結束後,教師可給學生演示葉綠體的色素吸收光譜的現象。方法是:用紅、橙黃、綠、藍紫色的薄膜,分別遮住同一光源。把盛有葉綠體的色素提取液的試管,分別放在紅、橙黃、綠、藍紫色光前、讓學生觀察這些光透過色素提取液的情況。可明顯地看到紅和藍紫色光透過的較少(暗),橙黃和綠色光透過的較多(亮)。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現象,得出葉綠體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在此基礎上,出示教材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譜曲線,引導學生分析曲線含義,總結光合色素吸收光波的不同特點。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進一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三):高一生物染色體變異教學設計

染色體變異(第1課時)教學設計與案例

1 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將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確定為:

1.1知識目標

⑴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四種類型(B.識記)。

⑵染色體組、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的概念(B.識記)。

⑶單倍體和多倍體的特點,形成原因及其在育種上的意義(B:識記)。1.2能力目標

⑴以貓叫綜合症產生原因為例,引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四種類型;以果蠅的染色體為例,講解染色體組的`概念,訓練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能力。

⑵通過對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的分類依據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比較、分類思維能力的訓練。

⑶通過單倍體和多倍體的概念、原理、應用的學習,訓練學生演繹思維能力。1.3情感目標

⑴通過了解在自然或人為條件下,染色體會發生結構或數目的改變進而改變生物的遺傳性狀,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繫的,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辯證唯物主義觀念。⑵通過單倍體和多倍體在育種上應用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2 教學重點和難點 2.1教學重點

染色體數目的變異。2.2教學難點

(1)染色體組的概念。

(2)二倍體、多倍體和單倍體的概念及其聯繫。

生物教學設計8

教學設計思路:

主要從兩方面着手來設計這節課。一方面是從我教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我所任教的高06級3個班為年級的中差班,學生的基礎知識普遍掌握不牢,自主學習的能力差,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有限,再加上這節內容概念性知識多,難度較大,所以整個課的複習內容以書本知識為線索,用網絡式的表、圖等對比,歸納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梳理知識,知識點內容羅列得較詳細,配合相關大學聯考題的鞏固練習,使學生能掌握基礎知識。另一方面,根據大學聯考考綱對這節課內容的要求及近幾年大學聯考題對這一內容的考查形式和層次的體現來設計了此課。

考點分析:

06年大學聯考大綱《免疫》的考試範圍是:(略)。分析近三年的大學聯考試題可發現免疫的內容是一個重要的考點,每年都有出現。如03年的理綜新課程卷、全國卷、江蘇卷、上海卷有考查;04年的全國卷Ⅰ全國卷Ⅲ、全國卷Ⅳ、天津卷、江蘇卷、廣東廣西卷都有考查;05年的全國卷Ⅱ、全國卷Ⅲ、上海卷、廣東卷、江蘇卷也有考查。

從歷年大學聯考試題及各類複習題中,常見的有關免疫的問題,從試題的形式上,多以選擇題、圖解形式出現,或與生活實際中的病例相結合,從多種角度命題,考查學生的審題、識圖、分析、綜合、文字及圖形的表達能力。此外,有關免疫的問題是生物學研究的熱點,與世隔絕類生活健康密切相關,這都是大學聯考命題的熱點,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重難點:

本部分複習的重點要點記淋巴細胞的起源和分化,理解抗原和抗體以及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全過程。仔細區分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異同點,結合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的有關知識理解抗體的產生和排出細胞外的過程。

知識目標:

1、認知目標:識記淋巴細胞的起源和分化,理解抗原和抗體的知識,理解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全過程以及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關係。知道免疫失調引起的'疫病。

2、能力目標:利用免疫特別是特異性免疫的有關原理來解釋與免疫有關疾病的特病機制、症狀及防治方法等問題。

教學方法:

對比、分析、歸納、綜合、總結。

教學反思:

我通過本堂課複習課的教學,收穫還是頗多的。

首先我感到多媒體教學的方便、快捷、容量大,使複習內容能及時、清晰地呈現給學生,並且通過課件中動畫及不同顏色字體的設計來突出相關重點知識。

其次,對這堂課在課前進行了充分的準備,認真學習並熟悉了大綱和考綱對這一內容的要求,認真分析了近三年的有關大學聯考題,有爭對性地選擇了幾個大學聯考題用於課堂上的鞏固練習。並且在設計的課件中將考綱對這節內容的要求首先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對這一節的複習目標更明確。

第三,複習中能準確把握重難點知識,通過圖形展示、圖解歸納,再配合大學聯考題的分析,練習強化,基本上突出並突破了重難點知識。通過練題及時反饋知識。

第四,複習中對前後知識有一定聯繫,

如通過抗體的合成和分泌過程的練習,將細胞的亞顯微結構和生物膜等知識聯繫起來。

第五,整堂課課堂氣氛較活躍,能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

但是,這節課也有一些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本堂課內容可不必設計這樣多,像“免疫類調引起的疫病”就可放在第二節課來複習。雖然複習內容設計細,但像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的比較內容可不必打在幻燈片上,直接讓學生回答,再配以實例練習能區別即可。由於將作息時間搞錯,使複習中時間安排不合理,教學速度太快,使學生回憶、思考的時間不足,對基礎較差的學生理解掌握知識肯定不足。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要多關注學生。在整個複習中,由於時間把握不準,練習多采用了集體回答的形式來檢查反饋知識,使學生的過手練習不足。如果能單獨讓學生回答問題,而且能讓不同基礎層次的學生來回答有關問題,就能更好地反映學生接受知識的情況。

精選出來的練習題最好註明是哪一年的大學聯考題,這樣更能引起學生重視,又能讓學生清楚大學聯考題的題型的呈現方式是怎樣的,對抗原、抗體、體液免疫、細胞免疫還可多舉實例幫助學生理解。由於這部分知識難度較大,而且與人類生活健康密切相關,又是大學聯考命題的熱點,所以在複習中最好設計出與此知識相聯繫的內容:如單克隆抗體、禽流感等。這樣使學生的綜合知識能力得到提高。<

生物教學設計9

一、教材説明

本課以學生玩葱葉的典型生活經驗為切入點,通過做葱葉模型,蒐集有關仿生學的信息資料,使學生了解什麼是仿生,怎麼進行仿生 ,知道人們在生物的啟示下進行的發明創造。培養學生親近自然的情感和勇於創新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對本課的探究和學習,使學生認識什麼是仿生,瞭解人們在生物的啟示下進行的發明創造。

2、瞭解仿生過程,嘗試仿生設計。

3、培養學生親近自然,熱愛科學,勇於創新的科學態度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在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保持強烈的探究慾望和積極嘗試和不斷反省的探究態度。

2、在小組學習過程中,學會自我評價尊重他人的想法的相互合作的科學態度。

3、通過對仿生學的認識,意識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推動作用。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準備:

1、課前佈置:你知道飛機和雷達是如何被髮明的嗎?讓學生進行課前調查和查閲資料為課堂探究做準備。

2、讓每個同學準備10條新鮮葱葉和部分已變得柔軟或枯黃的葱葉,觀察一下新鮮葱葉和已變得柔軟或枯黃的葱葉有什麼不同。

3、教師為每個實驗桌準備適量的木板、膠水、白紙(16開)2張、砝碼1盒等。

教學過程:

活動一、玩葱葉、找發現。

1、導入課題:葱是我們熟悉的一種植物,你知道葱葉有什麼性能嗎?拿出你準備好的葱葉,利用桌上給出的材料,參考課本插圖,玩一玩,看你有什麼發現。

2、學生分組玩葱葉,教師巡視指導,必要時可做一下點拔:我們試試一條葱葉可承受多大的壓力?剪成條形再試試,看能承受多大壓力,看哪種情況承受壓力大。

3、學生討論、交流玩中的發現。(學生的發現不一定相同,交流的內容也不一樣。)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研究結果認真分析、細緻比較。

4、小結:筒形葱葉比剪開的條形葱葉承壓能力強。

過渡:其它物體是不是也具有這種特性呢?

活動二、我們來做葱葉模型

2 你打算用什麼材料做葱葉模型?為什麼?教師也可以向學生推薦桌上預先準備的材料。

3 學生動手製作葱葉模型,教師巡視指導。

提示:你做的模型具有葱葉的特性嗎?比一比,看誰製作的最接近。

7 檢測模型性能。讓學生參照課本上的兩幅圖分組檢測,看紙筒和紙片分別承受多大壓力。

8 你的檢測結果是什麼呢?

9 我們如果把葱葉的'這種性能應用到日常生產和生活當中,你打算設計件什麼產品來為人類服務?

10 學生自由交流。

教師引導總結:同學們進行兩項探究,實際上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板書)發現生物(葱葉)性能->根據生物結構特點(葱葉筒形)->建立生物模型(紙筒)->檢測模型是否也具有生物性能->研製開發新產品。

教師明確:人們模仿生物的特性,研製產品,這就是仿生。(板書“仿生” )

課外拓展:

1、 你知道人們在生物的啟示下完成了哪些發明創造嗎?請你在課下做調查看誰蒐集到的資料多?提示學生可參考課本上列舉的幾種仿生產品。瞭解他們是根據生物的那些特性研製的。

2、 仔細觀察周圍的動植物,看你能否得到啟示,進行仿生設計。比一比,看哪些同學的發現多、設計的合理。下一節課我們在課堂上展示(可以把生物帶進課堂,但要注意保護生物)。

第二課時

教學準備:

1、 學生準備好蒐集到的關於仿生知識的資料、信息。

3、 上節課拓展活動2的觀察記錄。

教學過程:

活動一:瞭解人們在生物的啟示下進行的發明創造,探索其中的奧祕。

3 讓學生彙總資料,小組內討論交流,作好記錄。

4 提問:在生物的啟示下,人們完成了哪些發明創造?你知道它是受哪種生物的啟示嗎?你有什麼感受?

5 讓小組選代表彙報,教師可適時播放有關視頻資料。談感受時要鼓勵學生大膽設想、勇於創新。

6 對於“自我複製的機器人會不會失去控制?”這一學生極感興趣的問題,教師要告訴學生這是許多科學家都在研究的課題,沒有定論,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科學探究是永無止境的。

活動二:觀察不同的樹葉,我們會得到哪些啟示?

4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蒐集的樹葉,觀察他們的特點和性能並做好記錄,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和猜想記錄下來。

5 同學之間交流,這些形狀、大小各異的樹葉有哪些共同點?(都有葉脈,大都是綠色的等)這些共性有哪些作用呢?(支撐、保護等)

6 根據樹葉的這些性能 ,開動你的腦筋大膽設想,進行仿生設計。

自由活動:

一、説發現、談設想

1、上節課老師讓同學們仔細觀察周圍的動植物,看你能否得到啟示,進行仿生設計。那就請你們談談各自的發現和設想吧。

2、學生根據自己的發現,交流自己的設想。教師巡迴指導並加以評價。

3、剛才大家談得都挺好,現在就請同學們大膽設想、製作,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小組合作,讓學生根據觀察所得和設計製作,填寫表格。

生物教學設計10

一、教材分析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屬教材新增的內容,旨在通過調查,認識我們身邊的生物,進一步瞭解生物有別於非生物的共同特徵。在學習方法上,從宏觀到微觀,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於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程標準》倡導探究學習,而調查是科學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通過對身邊生物的調查,力求使學生認識並掌握調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學性、合理性,便於後續探究活動的進行。

七年級學生對生物的瞭解有一定基礎,但對生物種類的識別及科學的調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經驗,本節內容也是對學生掌握科學調查方法的一次指導與訓練。

二、教學目標

1、學生能説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並將你所知道的生物進行歸類。

2、學生嘗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培養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學生通過學習能關注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增強保護生物資源的意識,認識到保護環境要從保護我們身邊的生物開始。

三、教學重點

1、説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2、初步培養學生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四、教學難點

1、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存狀況。

2、如何引起學生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注意保護生物資源。

五、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調查表格,確定調查路線,筆(有條件的可帶照相機,放大鏡等)

教師:幫助學生分組,確定調查範圍,並查找相關資料,瞭解要調查的生物狀況。

六、課時分配

2課時

七、教學過程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一、調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項(如何進行調查)

活動建議:

1、學生根據經驗舉例,分析什麼是調查。以小組為單位拿出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的方案,最後通過對比總結、歸納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項

2、根據學生經驗,分析出我國在進行人口普查時,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説我國是如何進行人口普查的),從而歸納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項方案:

1、通過引導學生舉例,分析出什麼是調查,再以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為實例,以小組為單位拿出各自的方案,最後和書上對比,總結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項

2、以人口普查為切入點,引導同學們根據經驗説出我國在進行人口普查時都做了哪些比較詳細的工作,從而幫助學生歸納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項

明確什麼是調查及調查的一般方法

(通過實例)

二、實地調查

活動建議:

1、各組同學根據分工,認真收集材料(作調查記錄,拍照)

2、注意安全,愛護生物資源,遇到不會的問題向社區管理員請教

3、注意愛護農田,有問題向農民師傅請教

方案:

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選擇調查地點

1、進行校園生物調查。注意引導學生認識他們身邊的生物名稱,並注意發現問題及時引導,尤其是愛護生物資源

2、進行社區生物種類調查。調查中教師注意安全問題是第一的,並注意引導學生對生物資源的愛護

3、進行農田生物種類調查。注意引導學生愛護農田是我們每個人共同的責任

1、把握矚查方法的準確運用

2、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3、寓學生的情感教育於實踐之中

4、促進同學間的合作學習

三、整理統計

活動建議:

各組同學共同整

理,歸類,書寫調查報告方案:

教師巡迴觀察,發現問題及時指導要求學生對材料的整理要規範

四、展示、交流

調查報告

活動建議:

1、調查報告交流會。各組用實物投影儀展示,並敍述各自的調查報告,並與其他小組進行報告交流

2、調查報告展示會。各組將調查報告以板報的形式共同展出,同學互相觀察,並從中吸取經驗

老師在交流展示中起引導,幫助的作用

力求通過交流相互促進。完善本次調查活動

五、佈置課下內容

活動建議:

1、寫一份調查後的感受登

2、調查全班同學的身高、體重與全國七年級學生相比的健康及發育狀況

3、課後各組整理照片,進行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圖片展

1、提出要求:身高要求是淨高,以小組為單位,注意組員間的通力合作

2、以班為單位,請各小組互相協作

1、明確調查方法的制定要科學、合理

2、關注個人的健康狀況

生物教學設計1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解伴性遺傳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遺傳的特點;

(3)掌握伴性規律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

2能力目標

(1)通過提問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究伴性遺傳的概念、遺傳特點,培養學生探究的科學思維方法;(2)通過講解道爾頓發現紅綠色盲症的過程,培養學生要善於發現、把握生活中的小問題,並養成對發現的問題科學探究的意識。

(3)運用資料分析的方法,總結人類紅綠色盲症的遺傳規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揭示事物規律的能力;

(4)通過對遺傳圖解進行觀察、推理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綜合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應用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

(5)通過伴性遺傳規律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認同假説—演繹推理的方法在建立科學理論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通過對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對科學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人類紅綠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

伴性遺傳的規律。

2、難點: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和伴性遺傳的規律。

三、教學方法

運用多媒體課件、啟發式教學、循序漸進的'原則、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練習法、講授法。

四、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承接了上一堂課的內容,是上節課所學的內容---基因在染色體上的特殊情況,摩爾根在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實驗假設中就假設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位於性染色體上,從而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所以通過講解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特點,逐步引導學生理解伴性遺傳的概念,對學生來説做到這一點並不難,學生已經學習了孟德爾的兩大遺傳定律,又學習了該定律的細胞學基礎,對於學生來説,學習和分析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也是有基礎的,通過引導和講解也是可以有個很好的掌握,在學生現有知識面的情況下學習人類紅綠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總結出伴性遺傳的特點,並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應用所學的知識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

色覺的測試,讓學生觀察紅綠色盲檢查圖,問學生這幾張圖裏畫的是什麼?(色覺測試圖2張),問問學生有哪位分辨不出的。

然後再將一張道爾頓的圖片呈現給學生們看,問是否認識這個人,發生在他身上有個什麼樣的故事,然後由老師講解道爾頓發現紅綠色盲的故事,從而引出紅綠色盲病,這時可以問問學生,假如當時道爾頓看到了上述兩張紅綠色盲檢查圖,能否分辨的出來?並再次追問為什麼分辨不出來?紅綠色盲究竟是一種什麼病?當學生回答完上述的問題後,老師可以追講抗維生素D佝僂病,並問上述兩種病中男女比例為什麼不一致?為什麼上述兩種遺傳病在遺傳表現上總是和性別相聯繫?為什麼兩種遺傳病與性別關聯的表現又不相同呢?通過大概講解摩爾根在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實驗中

生物教學設計12

教學內容:

八年級(上)語文第19課《生物入侵者》

知識與技能目標:

閲讀課文,積累字詞,獲得一些生態知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

抓住關鍵語句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説明順序和説明方法培養收集、整理信息的自主學習能力

情感與態度目標:

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説明順序和説明方法

教學難點:

對“生物入侵”理解

教學手段:

廣安新聞;07年《少百科知識報》暑假版;彩色粉筆

教學安排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教師講述水葫蘆入侵廣安的新聞。(廣安新聞聯播12月9日報道)教師講完後,請學生用一句話概括這則消息的主要內容。

明確:科技高度發達的21世紀,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正面臨着越來越嚴峻的挑戰,環境問題已成了擺在人類面前的'亟待解決的問題,而生態問題則又是當今世界環境問題的中心議題。下面我們來共同學習《生物入侵者》,希望學習此文能促使我們提高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教師板書課題)

2、題解:要求學生合上書,用自己的話説一説“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義。然後要求學生從文中勾畫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義的語句。

二、自主閲讀、整體感知

1、教師展示以下問題,學生閲讀思考。

a.本文除了告訴我們什麼叫生物入侵者,它還講了哪些內容?

b.你覺得學習本文應從哪些方面人手?試擬出本文的學習目標。

◆學生在自主閲讀的基礎上通過交流弄清文章內容,並共同擬定學習目標。

◆班上交流:明確本文學習目標及主要內容。

明確學習目標(見前面的教學目標)

主要內容:本文還講了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採取的相應措施。

◆編寫提綱

教師用展示結構圖示,要求學生在空缺處填上相關內容。引出話題:

介紹什麼是生物入侵者(1段)

擺出現象:具體介紹什麼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2、3、4段)

探究原因:——(5段)

揭示態度:——(7段)

採取措施:——(8段)

三、寫法探究

1、探究學習本文所採用的説明順序a.常見的説明順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麼説明順序?b.探究本文這樣安排説明順序的好處。

明確:運用邏輯順序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且使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2、探究學習本文所採用的説明方法a.本文主要採用了哪些説明方法。學生討論後教師板書: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b.找出文中運用上述説明方法的相關語句。

(將學生分成三大組,每一組找一種説明方法的相關語句,看哪一組找得又快又好)C。説説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的説明方法的作用,並從文中各舉一例加以説明。D.教師出示一隻彩色粉筆,要求學生從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這三種説明方法中至少選兩種方法對其作簡要説明。

四、小結

要求學生從主要內容與寫作方法兩方面對全文作一個小結。

教師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總結全文。

明確:這是一篇關於生態問題的説明文。它向我們説明了什麼是生物入侵及其危害,促使我們對這一生態現象高度警覺。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獲得一定的生態知識,還能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責任感。另外,這篇課文結構嚴謹,層次分明,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等説明方法,為我們寫作説明文提供了借鑑。

五、延伸拓展

自然界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樣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現象?我們身邊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如果發現我們該怎麼做?

六、佈置作業

1、抄寫“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並從中任選五個詞語寫一段話。(不超過150字)

2、蒐集生物人侵的相關資料(至少一種),要求寫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稱、原產地、人侵地及危害。((教師提供07年《少百科知識報》暑假版)

3、選作題:查閲資料,瞭解達爾文的“物競天擇”和“適者生存”的理論。

生物教學設計13

摘要:新課程改革中倡導生物教學設計是對傳統生物教案備課的發展和變革,我們往常的教案已經不能適應新課程的教學,所以本文在根據傳統教案與現代教學設計的區別分析中,優化教學設計,討論生物學教學中從傳統教案像現代教學設計轉變的必要性。

關鍵詞:生物學 教案 教學設計

自從初高中生物新課程改革後,我們往常的教案已經不能適應新課程的教學,相對應的是生物教學設計已經成為生物課堂教學中提高生物教學效率的一個必要的手段。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在生物學教學的備課中,教師應該大力的彰顯這門學科的個性特徵,倡導教師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進行設計出特點不同,風格和個性多樣教學方案,促使教師的自身專業能力的發展,從而實現生物課堂的有效教學。而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教學前進行認真的備課,在教師的備課階段,有很多老師認為教學設計和教案在本質上根本沒有什麼區別,教案即是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只是教案的補充版本的概念和想法,這是明顯不正確的,所以樹立教師對教案和教學設計的正確認識,瞭解它們之間的的聯繫和區別,才能更好的備課,更好的完善課堂教學。

1.現代教學設計與傳統教案的區別

1.1 教學設計與教案的概念區別

教案是教學科學領域的一個基本概念,又叫課時計劃,是以課時為單位設計的具體教學實施方案,是教師實施教學的藍本,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教案的編寫是依據教學大綱,是教學大綱的具體體現。

心理學家加涅在《教學設計原理》(1998年)指出“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的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系統本身是對資源和程序作出有利的學習安排,任何組織機構,如果其目的宗旨在開發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學系統中。”教學設計也被稱作教學系統設計是以傳播理論、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運用系統科學理論的觀點和方法,調查、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確定目標,建立

解決問題的步驟,選擇相應的教學活動和教學資源,評價其結果,從而優化教學效果。[1]教學設計實質上是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一種事先籌劃,是對學生達成教學目標、表現出學業進步的條件和情境做出的精心安排。[2] 整個教學設計大體應當包括這樣三個基本程序:“我的教學目標是什麼”、“我怎麼實現教學

目標”、“我的教學目標實現了沒有”。其最大的特點是具有很強的理論性、科學性、再現性和操作性。

1.2教學設計與教案對應層次不同

教案就是教學的內容文本輔助老師自己上課用的。是教師把某一個課題或者課時作為研究對象兒編寫的,對應的範圍比較集中,從研究範圍上講教案只是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教學設計與教案的層次關係是不完全對等的。

教學設計是把學習者作為研究對象,教學設計包括宏觀設計和微觀設計,宏觀設計的範圍可以大到一個學科、一門課程,小到一堂課、一個問題的解決,課堂教學設計屬於其中的微觀教學設計。目前的教學組織是以課堂教學為主,所以教學設計中運用的最多的一個層次。雖然課堂教學設計在教學設計中使用最多,但是教學設計的對應範圍是遠遠大於教案的。

1.3教學設計與教案的學生、教師的地位不同

在教學過程中,生物教學設計強調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為學生怎樣學習去做設計和準備,生物教學設計秉持以人為本,基於學生學習和知識的創新的“學習者中心”的教學理念,學生是充滿生命意識、社會意識和獨立個性的人,教學是師生平等交往和積極互動的過程。因為“任何教學設計理論的基本前提都是為學習者的學習而設計教學”,“教學設計的生命力在於‘學習者中心’,這是現代教學設計最本質、也是最顯著的特徵。[3]所以,生物教學設計不僅重視教師的教,還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結合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力,給學生充分的空間,使學生學得更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為核心的目的。例如: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在講解八年級上冊“鳥”這一節的教學設計時候。多學生都喜歡鳥,通過了解我們發現有的學生甚至從小就一直保持着觀鳥的習慣,一到週末就會帶着鳥類圖譜外出觀鳥,積累了許多鳥的知識和實地考察的經驗,這就是非常好的教學資源,教師一定要利用起來。課前指導學生從鳥的起源、鳥的習性、鳥的形態結構特點、鳥的分類、鳥的趣事、觀鳥的收穫等方面查資料、準備PPT,給學生提供講鳥的機會和平台。不少同學做了準備,講得很精彩。

傳統教案秉持 “課堂、教師、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理念,其主要目的就是教師怎樣把教學內容講好。傳統教案則往往強調以教師為中心,為教師怎樣教做準備,教師大多時候只是在意知識傳授的系統性,而對學生的思考有無並不關心。學生只是教師課堂中的一個聽從者的角色。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生物教學設計中,教師是地理教學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引導者,並居於課堂的主體地位;而在傳統教案中,教師更多地體現為控制者、解疑者和傳遞者,教師居於課堂的主導地位,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學習,傳授教學方法。

1.4教學設計與教案構成不同

生物教學中教案一般包括教學目的、教學重點分析、教學難點分析、教學方法、教學工具、教學時間、教學內容和步驟(教學進程)以及教學後記等因素構成,還包含了組織教學、複習、新授、練習鞏固、佈置作業等五個大致環節。從而體現了課堂教學的計劃和安排。

而生物教學的教學設計可以包括教學目標的該分析和制定、學習者情況的有關分析、教學內容的分析與組織、教學策略與媒體的運用、教學的評價等構成元素。其中在日常教學中,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代表了教學設計的三個基本程序,也是人們討論最多的主要構成元素。

具體來分析下教學設計和教案構成的具體區別:

1.4.1教學目標與設計理念的區別

生物備課設計理念上,教學設計和教案存在着一定的區別。在知識觀方面,教案認為知識是客觀的,是可以傳遞給學生的,而教學設計認為知識不是純客觀的,是學生與外在環境交互過程中建構起來的。在學生觀上,教案認為學生只是接受知識的一個容器,而教學設計認為學生是有生命意識的.,有社會意識,有潛力和獨立人格的人。在教學觀念上,教案認為教學是課程的傳遞和執行,教導學生的過程,而教學設計認為教學觀應該是課程的創新和開發,師生的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教學目標既是課堂教學的起點,也是課堂教學的歸宿,而目標的的制定是教學設計應該重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教案中常稱為教學目的,多來源於大綱要求。在生物備課教學目標上,教案主要以教師為闡述為主體,使學生掌握雙基和培養能力,教學設計則以學生為闡述主體,在雙基、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都得到發展。

1.4.2教學重難點分析上的區別

生物教學教學設計在分析教學重難點上,一般會結合學習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對學生之前的學習和今後的學習的連貫性和系統性的分析後得到重點和難點,然後設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往往會具有針對性。而生物學教案,傳統教案對重難點很多時候只是參考教學大綱,大綱上的重點是什麼難點是什麼,就設定為什麼,對具體情況沒有做出具體分析,同時這些重難點也成為了教師教學上課時的主要內容,對其它的方面的生物學知識可能就忽略教學。

1.4.3對教學內容和學習者的分析上的區別

教學設計和教案之間兩者的構成元素在大致環節和基本程序不同以外,還要值得注意的是,對教學內容和學習者的有關分析是傳統教案所不具備的,而在教學設計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的生命力在於以學生為中心,在傳統的教案中,教師往往一廂情願地設計教學,缺少對學生現有知識儲備和能力的考慮,對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有助於教師對教材的充分理解和對學生的充分了解,這樣教師才能備好一節課。

1.4.4在教學手段上的區別

生物教學設計注重現代教學方法與媒體的選擇以及運用,而且在媒體的選擇上都比較先進,隨着技術在不斷的升級,同時教學利用媒體也在不斷的與時俱進和跟新,強調重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結合御用,注意使用時候的最佳作用和時機,以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師教學效果與學生學習效果。例如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演示實驗有時候可能在後面的同學觀察實驗並不是很清晰,但是教師利用投影儀技術,可以清晰的將實驗步驟和實驗現象展示給學生。而傳統教案需要的教學工具比較簡單,主要是黑板、粉筆、掛圖、標本、模型等,信息承載和傳遞功能比較有限。

1.4.5教學評價效果上的不同

教案一般在編寫的過程中體現的不明顯,常常有時候內容寬泛,沒有嚴格要求,並且在備課的過程中常常被忽略。而教學設計的教學評價是三個基本程序之一,是有不可缺的比重。教學設計依據教學目標對學生掌握的知識情況,能力的形成狀況,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做出準確及時的評價,教學設計的教學評價則要同時從三個側面看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強調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要顯示出對價值觀的充分注重。教學評價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是教學設計中的重要環節。

2.生物教學設計的優化

生物教學要求教學設計前,應該明確本節課的目的,對生物課程標準的解讀,是指教師對課表相關條目和內容的理解和説明,教學設計雖然有許多教案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是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不能一味的盲目使用,也需要特別注意一些問題。需要特別注意一下這幾點:(1)三維教學目標設計要具有準確性和可量性。少用課標中高水平要求的目標動詞,如確立、形成、養成,儘量不用課標中未列出的目標動詞,如培養、提高、發展等。注意目標的階段性。每一節課都是有限目標。如“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應改為科學探究的某一環節的能力目標。(2)教學過程設計應該更加銜接和完善,導入、展開(包括提問)、總結、等環節應各得其所並有機銜接。(3)教學策略設計應該更加開放和多選擇性。生物教學設計是對教學活動的一個預設,但是真正的生物教學課堂是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多樣性的,做到與實際相結合,與學生相結合。(4)教學媒體的選擇和使用更加凸顯先進性和組合性。(5)在生物教學設計中,應該彰顯個性特色,每個教師都不一樣,每個班級的學生也不同,所以生物教學設計的編寫,應該結合各個方面,設計出具有特色的課堂教學。通過這些對教學設計提出的見解和看法希望能夠有效的幫助到教師的發展,實現生物課堂的有效教學。

3.生物教學設計的優勢

通過對比分析,我們只有弄清了這兩者的區別,才能真正的理解並掌握現代教學設計的理念和技術,在進行備課教學的時候不會將二者混淆。傳統教案作為人們長期以來經驗性教學行為的產物,具有相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其實是現代教學設計賴以產生的必要基礎,但是面對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和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已經表現出顯見的理論性不足和教學理念滯後,必須加以改革。相信大家對於教學方案的編寫一定會有全新的認識,不再侷限於教學大綱和教材的束縛,不再只是把傳遞系統的知識作為方案設計的惟一目標,不再只是為了方便自己的“教”而設計,而是把學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把“問題”的設計(任務驅動)提上“日程”,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和媒體工具,為學生的學習創造真實的課堂情境,把所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起來,是真正的為了學生的“學”而進行設計,既教給了學生基本知識,又讓學生學會了如何學習。同樣,在新的理念的指導下,教師也在不斷地進步和發展。可以發現現代教學設計比傳統的生物教案設計更加完善、更加合理,在強調目標實現的同時兼顧教學過程,突出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內涵,更符合時代的需求,因而提議教師在教學中學習運用、改進提高、熟練完善現代教學技術,摒棄原來傳統生物教案的不足之處,使現代教學技術理念走進生物課堂,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南國農.信息化教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盛羣力.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3]裴新寧.現代教學設計的概念與特徵[J].開放教育研究,20xx (2).

生物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描述鳥類生殖和發育的過程;

2、識別鳥卵的結構,説明其各部分的功能;

3、培養學生熱愛鳥類,感受自然之美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⑴鳥類生殖和發育的特點。(重點)

⑵鳥卵的結構及功能。(重、難點)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及相關實驗。

教學方法:

引導閲讀、觀察、實驗、啟發、講解。

教學過程:

情景引入:由多媒體播放“小鳥天堂”入手,鳥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小鳥天堂”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鳥呢?這與鳥的生殖和發育有關,引出課題。

新知識學習:

一、鳥的生殖:

請同學們閲讀課本第50~51頁相應內容,認真觀察書中的圖片,並思考:

①鳥兒大多在什麼季節繁殖?

②鳥有哪些與繁殖後代有關的行為?這些行為有什麼意義?

③鳥巢有什麼作用?

④鳥的生殖方面有哪些特點?

教師在學生活動後,點評,講解並小結:

1、鳥的生殖有明顯的季節性;

2、鳥有佔區、築巢、求偶、產卵、孵卵和育雛等複雜的生殖行為;

3、有性生殖,體內受精,卵生。

生物教學設計15

一、教材分析

《捕獲光能的色素和結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第5章第4節《能量之源一光與光合作用》第1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學習葉綠體內色素的種類和功能、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掌握提取、分離色素的實驗方法。本節內容是對第3章細胞的基本結構知識的提升,又是後面學習光合作用原理和應用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説出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和作用

(2)説出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

2.能力目標:

(1)通過“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學會提取、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方法。

(2)通過小組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思維的嚴密性。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對“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的操作,培養學生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2)通過聯繫知識與生產實踐的關係,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熱愛,分析葉綠體結構與功能的聯繫,形成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和作用。

難點:對實驗原理的理解:色素的提取分離過程。

四、學情分析

我們的學生屬於平行分班,沒有實驗班,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實驗水平有差距。有些學生對於毛細吸管怎麼用都不清楚,所以講解時需要詳細。對於研磨和過濾等操作學生有一定的基礎,但紙層析法是首次接觸,需要教師指導並藉助動畫給予直觀的認識。

五、教學方法

1.實驗法:綠葉中色素的提取與分離學生進行分組實驗。

2.學案導學:見後面的學案。

3.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實驗“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初步把握實驗的原理和方法步驟。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製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後延伸拓展學案。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佈置:兩人一組,實驗室內教學。課前打開實驗室門窗通風,課前準備好綠葉、濾紙條、紗布等材料用具,配製好層析液。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並瞭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教師首先提問:

(1)萬物生長靠太陽,那麼,太陽能是怎麼轉變成生命活動可以利用的能量的呢? (光合作用或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又依靠什麼進行光合作用呢? (葉綠體)

教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捕獲光能的色素和結構。我們來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強調重難點。然後展示探究的第一個問題,綠葉中有哪些色素呢?已經佈置學生們課前預習了這部分,檢查學生預習情況並讓學生把預習過程中的疑惑説出來。

設計意圖:步步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明確學習目標。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綠葉中有哪些色素呢?

教師:大家提出的這些問題很好,看得出課前認真預習了。那麼我們今天主要來解決這些問題。多媒體展示實驗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的色素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重點講解實驗原理,強調提取色素和分離色素的不同,其中紙層析法學生第一次接觸,所以着重講解,通過fash動畫幫助學生理解。共3頁,當前第1頁123

學生明白原理後教師繼續和學生分析説明實驗步驟,強調實驗注意事項,提出思考問題,佈置學生進行探究實驗,兩人一組,分工合作。並讓學生在做實驗的過程中思考討論所提出的問題。

多媒體展示探究思考題。

(1)研磨時放入少量二氧化硅和碳酸鈣的目的分別是什麼?

(2)過濾時,用尼龍布而不用濾紙的原因是什麼?

(3)濾紙條為什麼要剪去兩個角?

(4)層析時燒杯要加蓋,為什麼?

(5)為什麼要重複畫濾液細線?如果只畫一次會怎麼樣呢?

(6)為什麼濾液細線不能觸及層析液?如果接觸了又會怎麼樣呢?

(7)濾紙條上出現了幾條色素帶,其排列順序怎樣?寬窄如何?這説明了什麼?

在學生分組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巡迴觀察指導。 (課堂實錄),

等學生分組實驗進行到濾紙條在小燒杯中進行層析時,組織學生在等待結果的過程中交流實驗前提出的思考題,進行師生交流。交流到第七個問題時,正好實驗結果也就出現了,這時找學生展示自己濾紙條上的實驗結果,並讓學生交流觀察自己濾紙條上的結果,教師展示結果比較好的色素帶,總結綠葉中色素的種類及顏色等知識。色素的種類及其作用

胡蘿蔔素(橙黃色)

類胡蘿蔔素

(含量1/4)葉黃素(黃色)

葉綠體中的色素

葉綠素a(藍綠色)

葉綠素(含量3/4)葉綠素b(黃綠色)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能深入領會實驗原理,有利於掌握操作要領;通過提出探究思考題,注重了試驗的探索性;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完成實驗操作過程,解決了課本中提出的“不能”、“注意”等的'原因,從中找到了成就感,對生物學的學習興趣大有提高。這時進一步提出問題:我們分離出了綠葉中的色素,那麼這四種色素對光的吸收有什麼差別嗎?

探究二:綠葉中四種色素對光的吸收有什麼差別嗎?

讓學生觀察多媒體白光通過三稜鏡和白光先通過色素濾液再通過三稜鏡的光譜情況,對比思考色素對光的吸收情況,從連續光譜中可以看到不同波長的光被吸收的情況,並給出葉綠素和類胡蘿蔔素的吸收光譜,學生很容易得出色素的功能:吸收光能,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

然後給出探究二的思考題:

(1)葉片呈現綠色的原因是什麼?

(2)為什麼許多植物到了秋天葉子就變黃了?紅葉是怎麼回事呢?

(3)温室的頂棚用紅色玻璃還是綠色玻璃好?

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最後師生總結。(課堂實錄)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的對比給了學生一個感性認識,通過看圖,提高了學生對圖表的分析能力。通過聯繫生產實踐進行拓展,使學生認識到知識的價值,提高了學習生物的興趣。

探究三:捕捉光能的色素存在於細胞中什麼部位呢?

簡單介紹前面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然後多媒體展示葉綠體的結構。這時提出問題:色素具體分佈在葉綠體的什麼部位呢? (類囊體)

設計意圖:本部分知識很簡單,引導學生結合前面所學的細胞器來掌握。

探究四:葉綠體的作用僅僅是吸收光能嗎?

多媒體flash動畫展示資料分析中恩吉爾曼的實驗。通過實驗分析得出葉綠體的功能,並討論恩吉爾曼實驗的巧妙之處。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科學家的實驗,讓學生明確實驗設計的原則,提高生物學的科學素養,通過對葉綠體結構和功能的學習,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共3頁,當前第2頁123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並進行當堂檢測。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並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

(五)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我們已經學習了捕獲光能的色素和結構,那麼,光合作用是如何進行的呢?在下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光合作用探索的歷史。這節課後大家可以先預習這一部分,着重分析科學家是如何設計實驗,如何得出恰當的結論的。並完成本節的課後練習及課後延伸拓展作業。

設計意圖:佈置下節課的預習作業,並對本節課鞏固提高。教師課後及時批閲本節的延伸拓展訓練。

九、板書設計

一、捕獲光能的色素和結構

(一)捕獲光能的色素

1.色素的種類

2.作用

(二)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

十、教學反思

本課的設計採用了課前下發預習學案,學生預習本節內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課堂上師生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探究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忘、易混點等,最後進行當堂檢測,課後進行延伸拓展,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本節課的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分離是課本上重要的學生必做的實驗,四種色素與後面要學的光合作用過程聯繫非常密切,所以在實驗室上這節課充分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雖然準備實驗很麻煩,但提高了課堂效率,不用再另找時間做實驗。學生分組實驗併合作探究,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教學重點內容——綠葉中色素的種類和作用,並通過親身實踐進一步領會了實驗原理紙層析法,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色素的提取分離過程,在探究實驗的過程中學生也提升了生物學的科學素養。整堂課學生求知旺盛,複雜的知識變得簡單化,親自動手操作,加深了印象,提高了能力。生物學科是一門自然科學,需要學生做的實驗必須做,時間長了不做實驗學生的動手能力明顯下降,同樣也會影響學生的分析拓展能力。在小組的合作實驗中,實驗能力強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好,實驗能力弱的學生就差一些。所以教師要着重強調實驗的規範性,特別是實驗儀器的使用。

Tags:教學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