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生物

國中生物説課稿集錦15篇

欄目: 生物 / 發佈於: / 人氣:3.67K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中生物説課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國中生物説課稿集錦15篇

國中生物説課稿1

一、教學目標

①説出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②明確“種”是最基本單位,同時生物的親緣關係是最密切的。

③説出對生物進行分類的依據,瞭解分類等級的意義。

在教學中融入保護動物的思想,形成保護動物遵循自然的思想。

中公教

二、教學重難點

説出生物分類的七個單位,概述生物分類的依據。

説出生物分類的七個單位,概述生物分類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們都有接收信件的經歷,那麼郵遞員是怎樣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你,並把信件遞在你手上的呢?(聯繫實際,説出郵遞員是依據信件上的地址找到收件人的)問題1:信件上的地址又包含着哪些信息呢?(學生積極思考,寫出地址的單位:省、市、區(縣)、街道、住宅、姓名等等)提出問題2:我們如何將大自然中的生物進行分類呢?

(使學生能初步地理解生物的發展,樹立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食物的觀點。)提出問題3:我們如何將大自然中的生物進行分類呢?(板書)

(二)新課展開

同學們思考並結合課本自主學習,找到相應答案。(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界、門、綱、目、科、屬、種。)在哪個分類裏面表示他們的親緣關係是最親密的?最小的分類單位是什麼?(種是最小的分類單位,同種生物的親緣關係是最親密的。)生物學家是怎樣把不同生物進行分類的呢?同學們一起觀看一個小資料《餓狼尋親記》,看一看狼是怎樣被分類的,他與狗、狐狸有什麼關係?所有的狼都屬於同一個物種嗎?觀看資料,同學們以生物小組進行討論6分鐘,時間到之後有各組的小組代表發表看法。

(每一隻狼是一個動物個體,但所有的狼都屬於同一個物種。郊狼的體型比狼小得多,但是這兩種動物都具有體型較長,眶間部為顯著隆起等特徵,因此它們被劃分到同一個屬犬屬。狐狸的眶間部平平緩,但他與狼、郊狼都具有顏面部較長,吻端突出,爪鈍而不能伸縮等共同特徵,因此被劃分到同一科犬科。虎的爪鋭利且能伸縮,不屬於犬科,但他和狼、郊狼、狐一樣,都具有尖鋭的犬齒,因此它們都屬於食肉目。馬、兔、蝙蝠等動物與狼、郊狼、狐之間的差別很大,但它們都具有胎生哺乳等特徵,都屬於哺乳綱。而這些所有的'動物都具有脊椎骨構成的脊椎,他們同屬於脊索動物門的脊椎動物亞門。)狼與郊狼、狐狸、老虎、兔子的情緣關係親疏排序?歸納狼在分類中的位置?(郊狼>狐狸>老虎>兔子,狼這個物種在分類關係上隸屬於犬屬、犬科、食肉目、哺乳動物綱、脊椎動物亞門。)總結得出生物學家對生物分類的依據: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劃分為種屬等不同的等級。

(三)鞏固提高

1、同學們進行角色扮演,分別演示狼、狗、郊狼、狐狸、老虎、兔子等生物,進行《餓狼尋親記》的表演,通過演示找出之間的區別,懂得生物分類的意義即弄清不同生物羣體之間的親緣關係和進化關係。

2、老師引導植物的每種物種也可以用同樣方法歸屬於相應的屬、科、目、綱、門、界當中。讓同學們根據所學知識得到桃,在分類上隸屬於什麼呢?(桃在分類上隸屬於梅屬、薔薇科、薔薇目、雙子葉植物綱、種子植物門的被子植物亞門、植物界。)

(四)小結作業

師生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佈置作業:看一看植物園當中植物的標牌,看看不同的植物在分類上的不同。

國中生物説課稿2

一、教材分析:

(一)説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本節的內容為北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上冊第6單元《生命的延續》中第20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的第4節《性別和性別決定》。性別是一種特殊的性狀,在學生中總是存在着一種神祕感,自然成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本節內容可以滿足學生對於性別決定和性別遺傳知識的需求。另外,社會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輕女思想,母親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員冷落和責備的現象並不少見。通過本節的學習,使學生科學地理解和正確地對待生男生女問題,同時,生男生女的原理的分析又是對上一節《性狀的遺傳有一定的規律性》中遺傳圖解的鞏固,因此,本節內容對確定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説三維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根據《生物課程標準》要求:解釋人的性別決定。並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以XY型為例理解性別決定的知識,説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應用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研究生物學問題的方法,解釋生男生女及機會均等;

3、情感目標: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及人口教育。並能用科學態度看待生男生女問題,同時樹立“生男生女一樣好”、“男女平等”的思想。

(三)教學重點、難點及確定依據

1、重點:人類性別決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性別和性別決定》屬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範疇,我確定教學重點的.依據是: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符合課改理念。在前面學習中,學生已經瞭解了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知道了遺傳的物質基礎,本節課重在從人類性染色體的水平分析人類性別遺傳的規律,另外基於社會上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傾向,把生男生女的責任推於女性,導致了許多悲劇的產生。這與人們生活關係密切,也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必要通過教學瞭解科學真相。

2、難點: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生理上,一對夫婦生男生女的機率如何,在知識聯繫上屬於斷層,突如其來,而且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因此確立為難點,教學中通過學生的遊戲活動來突破這個難點。

二、學法指導:

(一)學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徵:從年齡特徵來看,八年級學生平均年齡15歲,對什麼事情都很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不喜歡死記硬背枯燥的知識。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老師注重正確引導學生思維,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方法去分析問題、得出結論。

(2)知識現狀:本節是在八年級年上期快結束時學習的,學生對生物知識已經有所瞭解,學習積極性相對有所降低,為此,在教學中抓住這一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的、形式多樣的學習方法和學生廣泛的、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知識障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於認知水平的差異會產生不同層次的學習成果和不同的學習體會,在生男生女的原理中機率是相等的,對個別學生可能會造成認知上的困難,在綜合運用上需要老師進行適當的引導。

二)心理調節的方法指導:

調節學生的心理,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目的在於使學生願學、樂學、主動學、會學。我設計了激發學生參與的學習的情景,通過學生做遊戲的活動形式來激發學生渴求知識,真正體驗“在學習中游戲,在活動中學習”的新理念。

三)知識建構的方法指導:

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知識建構的方法的指導。根據學生的特點,我採用讀圖分析、遊戲等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男女性染色體對比圖,生男生女遺傳圖解分析,並通過讓學生參與遊戲加深生男生女原理的理解。掌握性別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生男生女取決於從父親中的生殖細胞中所提供的染色體,從而培養學生看圖、讀圖能力和生理空間概念。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

(一)教學方法的選擇及依據

基於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形象直觀地展現給學生。設計學生遊戲活動,激發學生的興奮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既有利於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又有利於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的提高。

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創設樂學情境,激發學習情趣教學方法。

(2)啟發式教學法。啟發學生極積思維、強化訓練,倡導合作共學的教學方法。

(3)遊戲法。學生在遊戲活動中學習。

(4)多媒體課件教學法。

(二)靈活教法及促進學生髮展的實效性

通過學生讀圖、觀察分析和學生遊戲互動,全面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以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教學方法又是根據教學的發展不斷調整,動態變化的。

(三)各種教學手段的合理選擇及有效運用

通過多媒體課件中的圖片、動畫生動形象結合學生遊戲讓學生動手、動腦,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共同完成教學目標。

國中生物説課稿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晚上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從種到界》首先,我對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進行分析。

一、説教材

《從種到界》是八年級生物學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章第二節內容。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種多樣的。依據一定的標準,各種生物可分成不同的類羣。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嘗試對動植物進行了分類,這為過渡到本節對生物進行科學分類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將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確定本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舉例説出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2、概述生物分類的依據和意義。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並對提出的問題,練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及與人溝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際關係的能力。 3.使學生初步具有怎樣給生物進行分類的能力。 4.通過對本節學習,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和實踐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對本節學習,繼續培養學生唯物辯證觀點。

2.通過對本節學習,學生對課本圖片的觀察及教師的介紹,培養同學們愛護生靈、愛護地球的情感,提升自我素質教學重點:

1.説出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2.概述生物分類的依據和意義。

教學難點:

1.説出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2.教學組織對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的闡述。

二、説教法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者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法上我主要體現“啟發式”的理念,並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增加教學的新穎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我還採取大量的圖片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針對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説學法

我們常説:“現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這節課我主要採取小組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學生參與整個課堂及課下活動,既發揮了集團軍的作用,學生也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人合作和交流。我還讓學生在課前運用互聯網準備各種圖片和相關問題,通過觀察、討論、分析、探究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和學法基礎上,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分四個環節:第一環節:複習提問,導入新課

提問導入:

1、在上一節課我們嘗試對動植物進行了分類,我們將動物分成有脊椎的和無脊椎的兩類,我們將植物分成有種子的和無種子的兩類。那麼我們能概括一下我們的分類依據是什麼嗎?(生物的形態特徵和生物方式)

2、展示幻燈片。太空人小明,他要給我們班同學寄一封信,誰來幫幫他如何填寫通訊地址?填寫通訊地址,其實就是按由大到小的順序尋找不同的等級。(學生幫助小明填寫通訊地址:銀河系、地球、中國、北京、海淀區、101中學,八年級一班。)

3、你覺得對生物進行科學分類有什麼意義?

今天,我們將來學習分類的不同等級的單位及生物是如何被列入到這些不同等級的分類單位的。

(利用兩個提問一個事例來導入新課,意在增加學生知識的銜接性和系統性)

第二環節:學習新知(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分類等級(以馬為例,結合教材圖片)

1、區別種與物種

展示不同顏色馬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斑馬和馬的相同和不同之處,教師總結。(它們雖然長的很像,卻屬於不同的物種,列為同一個屬)

2、區別奇蹄目和偶蹄目

展示圖片驢和犀牛,提出問題,哪個與馬、斑馬最像?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它們是同一個科,馬科。演示圖片羊,比較羊和犀牛,哪個與前面的幾種動物最相似呢?根據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判斷比較難,演示奇蹄目和偶蹄目的足部圖片。馬、犀牛、羊、鹿等動物的趾外有蹄,它就像我們的指甲一樣。這是馬的蹄,它僅第三趾發達,其他的都退化了,也就是説,馬有一個蹄。旁邊的這是犀牛的,它有三個蹄,它和馬的蹄的數目都是奇數,所以這兩種動物屬於奇蹄目。再看看羊,它有兩個蹄,長頸鹿也有兩個蹄,都是偶數,所以它們屬於偶蹄目。可見,犀牛和馬、斑馬、驢更為相象,同屬於奇蹄目。

3、區別哺乳綱、鳥綱、爬行綱、兩棲綱、魚綱

演示圖片:這些動物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它們和鳥、青蛙有什麼不同嗎?同學討論2分鐘,教師引導總結,它們都有毛,胎生,恆温,都能哺乳。分別總結鳥綱、爬行綱、兩棲綱、魚綱的共同特徵。

4、區別脊椎動物門和無脊椎動物門

利用摸摸自己的脊柱,區分魚和一些低等動物蚯蚓等的不同,引入脊索動物概念,區分脊索動物和脊椎動物。

5、區別植物界和動物界

雖然蚯蚓無脊椎,魚有脊椎,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不能進行光合作用。都屬於動物界,界是最大的分類單位。樹能進行光合作用屬於植物界。問題:植物界和動物界的生物有什麼區別?學生回答:植物能夠自己製造有機物,動物不能自己製造有機物,必須吃植物或其他動物。第三環節:課堂小結,強化認識

教師總結:剛才我們按照從種到界的分類等級,瞭解了馬是怎樣被列入不同的分類等級的。現在請從界到種來總結馬的不同分類等級。

學生總結:我們先從植物和動物中選定馬屬於動物界,根據馬有脊柱將它定在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中有鳥綱、兩棲綱、爬行綱和魚綱、哺乳綱,馬是胎生,哺乳,恆温的陸生動物,所以屬於哺乳綱;它有一個蹄,所以區別於有兩個蹄的羊等,和犀牛一起屬於奇蹄目;然後找到馬科,馬屬,最後到種,馬種。提問題:

1.哪個分類等級中動物的共同特徵最少,哪個最多?2.哪個分類等級中的動物的種類最多,哪個最少?

引導學生回答:

1.界的共同特徵最少,種的最多:2.界中的動物種類最多,種中的最少。

第四環節:練習鞏固

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設計練習時儘量地做到科學、合理,體現一不定期的層次性和針對性,難易適中。我安排了三個練習

1.幫助小明尋找他的親緣關係。

學生討論後給出答案:小明屬於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動物綱、偶蹄目、類人猿科、人屬、人種。

2.植物的分類等級

演示油松和毛白楊,打亂分類等級進行分類。

植物界、種子植物門、裸子植物亞門、松柏綱、松柏目、松科、油松。植物界、被子植物亞門、雙子葉植物綱、楊柳科、楊屬、毛白楊。

3.林奈和雙名法

演示植物標牌,展示生物的學名。學生自學,教師總結。

4.佈置課外作業給校園植物掛牌。板書設計

以上就是我對《從種到界》一課的設計過程,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國中生物説課稿4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繼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完成以後,人體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必須及時排出體外,人體廢物的排出途徑有三條,本節所講的為其中之一,故本章內容與前三章聯繫非常密切,互為因果。通過本節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對新陳代謝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課標》中對本節課的具體要求是:描述汗液形成和排出的途徑。本節內容包括“皮膚的結構”和“汗液的形成和排出”兩部分。

(二)教材處理

本節課中增加了一些圖片,視頻,動畫,準備了模型,從而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具體,在問題設計中聯繫了現實生活中的實例,拓展延伸中還介紹了生活小常識,因此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三)教學目標

學生對於皮膚很熟悉,但真正準確認識的並不多。他們對抽象的理解還存在困難,而對於形象的理解相對要容易一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通過直觀的圖片、模型、視頻、動畫的演示,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知識的基礎上,可以糾正、加強他們的認識和理解。新課標指出:人體結構域生理的知識對學生理解人體結構和功能適應的關係,理解人的各種生命活動,自覺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具有重要意義。本着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原則,結合本節課內容,根據學生實際和課標要求從以下三個方面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識別皮膚的各部分結構,推測皮膚的功能

2、瞭解汗液的形成和排出,以及它對人體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1、觀察圖片、模型、視頻瞭解皮膚的結構和功能

2、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樹立器官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衞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內容和具體目標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皮膚的結構與功能,難點是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由於皮膚在人體分佈的位置和結構特點,使它具有各種功能,汗液的行車和排出過程又是通過皮膚排出體外的,因此將皮膚的結構和功能確定為本節課的重點

汗液的`形成和排出是學生不能用肉眼觀察到的,是抽象的,微觀的,以至於學生難以想象和理解,故將其作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法學法

教法:

1、直觀演示法

2、問題探究式教學法

3、觀察法

學法指導

小組自主預習、合作探究、總結歸納的學習方法

三、教學手段

1、多媒體教學: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實現聲、像、圖、文相統一,真實、形象、生動的展示皮膚的結構及汗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獲得生動的感性知識,進而上升為理性知識。

2、皮膚的模型:直觀、形象、重複利用

四、教學過程

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約2分鐘)

師生共同認定目標(約1分鐘)

合作探究,學習新知(約20分鐘)

歸納總結,形成體系(約2分鐘)

達標測評,拓展延伸(約15分鐘)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多媒體出示圖片,炎熱的夏天,小明喝了大量的水,但他的排尿量卻沒有明顯增加。這是怎麼回事呢?從而引起學生思考,分析,提出猜測和假設,帶着問題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師生共同認定學習目標

出示目標,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三)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解汗液的形成,首先要了解一下我們皮膚的結構,指導學生對教材中皮膚結構的模式圖和相關文字介紹進行自主學習,完成學案上的相關題目。然後展示皮膚結構圖,讓學生辨認各部分結構,檢測學生自學效果,同時也注重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根據皮膚的結構圖,小組合作交流,討論下列六個問題,。充分討論後,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彙報交流,並嘗試着説明理由,要求學生回答時要有依據,表達思想時注意邏輯性,要條理清晰,運用生物學語言,體現生物學科的特點,本環節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語言組織的能力展示皮膚的結構視頻,對皮膚的結構再認識,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

2、除了具有表皮和真皮兩部分之外,還具有一些附屬結構,如:皮脂腺,毛髮,指甲,汗腺。汗腺分泌汗液,汗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是怎樣的呢?

要求學生自主閲讀教材內容,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巡視指導,通過各組學生的相互訂正和補充,學生就能初步構建關於汗液的形成和排出的知識框架。

通過動畫的形式展示汗液的形成和排出,讓學生體會其過程,從而有效的幫助學生理解汗腺的結構是如何與功能相適應的。

本環節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並結合事例,在分析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構建知識體系,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從而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3、汗液分泌可以帶走一部分熱量,從而説明皮膚具有調節體温的作用,除此之外,皮膚還具有哪些功能呢,在瞭解皮膚結構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推測皮膚的功能,然後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提供生活中的實例,學生分析討論對其功能進行分類總結,然後播放皮膚的功能視頻,加強學生的認識,從而培養了學生依據實例進行推測的能力,同時也樹立器官的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4、既然皮膚對我們人體這麼重要,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保持皮膚的清潔衞生呢,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教師則根據學生回答的實際情況進行點評和補充,從而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四)歸納總結,形成體系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通過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使形成條理清晰的知識體系,從而培養了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五)當堂測評,拓展延伸

重在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佈置作業:為什麼我們在夏天排出的汗液比冬天多呢?

(七)生活小常識:增加學生的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

國中生物説課稿5

一、説教材

如果把設計一堂課比作一次美味佳餚,那麼教材就是材料之源,因此我們一定要對它有深刻的理解,接下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選自冀少版國中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二章第一節第一課。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血液的組成和功能,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為後面學習血型和血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本節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説學情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有清晰明瞭的掌握,下面我來談談我所面對的學生情況。

我所面臨的是八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閲歷淺,但是他們好奇心強,求知慾強,喜歡新鮮的事物,喜歡直觀的教學方式。他們在生活中難免會有磕碰,對血液有初步的認識,但是對於具體的構成和功能知之甚少,因此本節課我會盡量多采用多媒體演示,多用直觀的方式展開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

三、説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以及學生情況,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識別血細胞的種類及其主要功能。

2.通過對紅細胞顏色和形狀的分析,總結並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3.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體會血液對生命的重要作用,形成珍愛生命的良好品質。

四、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血液的組成和主要功能。

難點:形成紅細胞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五、説教法學法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出本節課重難點。

本節課我將採用小組討論法、問答法、講授法展開教學。

六、説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首先我會利用多媒體播放這樣一個視頻:因為意外事故失血過多造成生命垂危的病人,通過及時輸血轉危為安。之後提問:為什麼通過輸血就能夠恢復?學生可能回答血液對人非常重要。我會繼續追問:為什麼血液對於人體這麼重要?血液有哪些重要的功能?引入課題——《血液》。

在導入環節我之所以這樣設計,是想通過生活中的現象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起生物與生活之間的.聯繫。

(二)新課教學

1.血液的成分

首先我會展示抗凝劑的血液分層圖片,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在血液分層示意圖中,大體可以分成哪幾個部分?在血細胞的顯微結構示意圖中,能找到幾種細胞?通過這樣一系列引導性提問幫助學生熟悉血液的組成成分。

之後由我總結血液的組成,並詳細介紹血細胞的構成和血漿的主要成分。

接着我會提問:血細胞各部分又會有哪些特殊的功能?由此過渡到第二個知識點:血細胞的功能。

2.血細胞的功能

對於這部分知識,我會在多媒體上播放電子顯微鏡下的人血塗片,提問:紅細胞的形態特點和數量?通過這樣的問題帶領學生總結出紅細胞的特點:數量最多,顏色紅、個頭小、兩面凹的圓餅狀。之後我會進一步的追問:紅細胞特殊的形態特點會與紅細胞的功能之間存在特殊的聯繫嗎?之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通過小組討論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並在交流討論之間也能加深對該部分知識的印象。之後結合學生的回答,得出紅細胞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之後出示白細胞消滅病原體的圖片和血小板發揮作用的視頻,由學生自主思考白細胞和血小板各自的形態特點與功能。有了之前紅細胞結構與功能活動的鋪墊,學生在該部分能夠獨立完成知識點的總結,並且在該部分也將課堂交還給了學生,符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

3.血漿的作用

考慮到課程的時間安排,血漿該部分的內容我將採取教師直接講解,這樣既節省了時間,也能全面的將血漿的作用闡述清楚,方便學生記憶。當然在最後也會解釋血液對於人體的重要性,首尾呼應,從而完成新課的講授。

(三)鞏固提升

提問:血漿的成分可能有哪些?這樣設計是為了開拓學生的思維,並進一步強調血液對於人體的重要性。

(四)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穫,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佈置作業

課下查閲資料,思考:血清和血漿的區別?下節課一起分享。這樣的設計可以勾起他們的好奇心,並將課堂交還給學生,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七、説板書設計

最後説説我的板書設計,本節課我採用了提綱式的板書,旨在清晰明瞭地幫助學生明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血液的組成和功能,便於理解和學習,這就是我的板書。

國中生物説課稿6

一、教材分析

“植物的無性生殖”是第一章第七節的內容,主要介紹了植物的營養繁殖與植物的組織培養。本節課所講授的主要部分是“植物的營養繁殖”,主要講解的內容有:讓學生理解營養繁殖(嫁接、扦插、壓條),該部分,最主要地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親自實驗操作學習嫁接技術。除此之外,讓學生了解組織培養,即無性生殖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

二、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和植物的有性生殖有了深入的瞭解,為學習本節內容奠定了知識基礎。生活中,學生雖聽説過“無心插柳柳成蔭”,也見過一些利用嫁接培育的植物,但大多數學生對此沒有實踐經歷。所以本節課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嘗試實驗操作,這樣既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又能提高實踐動手能力。

組織培養對於學生來説比較陌生,但現在許多高校都有組織培養實驗室,網絡上也有實驗視頻。可以讓學生通過視頻形象地感知組織培養技術,同時亦可開展生物興趣小組,讓學生參觀組織培養實驗室。從而讓學生在學會相關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列舉植物的無性生殖、區別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

2、理解嫁接、扦插、壓條實驗技術。

3、認識植物的組織培養技術。

【保底教學目標】其中1、2為保底教學目標,因其是本節的重點內容,考試所佔比重較高,因此將其確定為保底教學目標。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親自實驗操作嫁接、扦插與壓條技術的能力。

【保底能力目標】此處既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營養繁殖,同時亦能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對生物的興趣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

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列舉植物的無性生殖、區別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

2、理解嫁接、扦插、壓條實驗技術。

3、認識植物的組織培養技術。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親自實驗操作嫁接、扦插與壓條技術的能力。

五、教法教具材料的準備

(1)準備薔薇枝條、刀片、嫁接薄膜。

(2)準備天竺葵。

(3)提前錄製芽接與枝接的實驗視頻。

六、教學過程

[導入]:

1、複習式導入法:【保底教學】因此處內容已講過,因此提問時,着重提問班裏的後進生,擬採用兩大組PK形式進行提問。

(1)綠色開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按照功能分為兩大類:

根、莖、葉是營養器官;

花、果實、種子是生殖器官。

(2)種子的主要結構是胚,它是由受精卵發育來的,因此用種子繁殖屬於有性生殖。

【保底教學】:“卵”易錯字,找後進生到講台上書寫。

2、談話式導入法

[師]同學們,我想大家都聽過“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句話,那同學們想想這就話所描述的柳樹是由種子生長髮育而來的呢,還是由柳樹枝條發育而來的呢?

[生]柳樹枝條發育而來的。

[師]沒錯,植物的生長髮育不是必須依靠種子生長髮育這種有性生殖方式才可以,無性生殖同樣能長成岑天大樹。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植物的無性生殖”。

[新授]:

(一)植物的營養繁殖

<一>營養繁殖

[師]學生自學課本P39“植物的營養繁殖”內容,約1min。

利用多媒體形象展示甘薯、馬鈴薯、草莓、落地生根的繁殖。

同學們,這些植物是如何進行繁殖的呢?

[生]甘薯根;馬鈴薯、草莓莖;

落地生根葉。

[師]很好,那麼根、莖、葉又是植物的什麼器官呢?

[生]營養器官。

[師]沒錯,像這種用根、莖、葉等營養器官進行繁殖的方式叫做營養繁殖。【注】落實學生筆記。

<二>嫁接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閲讀課本P40-41頁中的“嫁接”,約2min。

1、讀圖識嫁接

利用多媒體,展示“嫁接”圖片,讓學生形象感知嫁接的概念,並且理解為什麼要嫁接。

[師]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這幅圖片有什麼特點?

[生]整棵樹由兩部分構成。

[師]同學們觀察很細緻,這就是“嫁接”的結果。

接上去的枝條或芽叫做接穗。

承接接穗的植物體叫做砧木。

(詳細介紹課本P41頁所展示的圖片中,接穗與砧木的特點。)

接穗(柿樹):產量高、營養價值豐富,但耐寒、耐寒性不強。

砧木(君遷子):耐寒、耐寒,但果實小、產量低。

[師]同學們,大家思考一下:為什麼要嫁接呢?

[生]獲得更好的遺傳性狀,生長速度快。

2、學生分組實驗:【能力教學】

【注】強調實驗安全,小心用刀。

學生四人一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薔薇的嫁接。

目的要求:嘗試進行薔薇的嫁接。

材料器具:薔薇枝條,刀片,嫁接薄膜和枝剪。

實驗過程:①學生觀看老師提前錄製的相關實驗視頻。

②學生實驗,四人一小組,左右兩大組進行PK。

【注】: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獎勵班級儲值金卡。

3、教師提問:

①嫁接成活的關鍵是?

接穗的形成層與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結合。

【保底教學】落實學生筆記。

②新生出的枝條開花結果後是水蜜桃還是毛桃呢?

<三>扦插

1、教師演示:

教師演示扦插天竺葵的實驗。

2、教師提問:

①扦插在剪取莖段時,為什麼上端的切口是水平的?而下端的切口是斜向的?

水平:減少傷口水分過多蒸發。

斜向: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積。

②扦插的概念。

【保底教學】落實學生筆記。

<四>壓條

1、教師講解

充分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形象地感知壓條的概念與過程。

2、教師提問

[師]為什麼要剝去半圈樹皮?

[生]在剝去樹皮的部位積蓄有機養料,促進生根。

<五>及時鞏固:

1、以圖區分嫁接、扦插與壓條。

2、營養繁殖與種子繁殖(有性繁殖)有什麼本質區別?

營養繁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

【能力教學】此處為重點內容,注意啟發學生,並落實學生筆記。

3、營養繁殖的優勢?

①保持了母體的遺傳性狀;

②比種子繁殖快。

<六>練一練

1、營養生殖與有性生殖的本質區別(D)

A、能否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

B、能否進行細胞

C、能否形成生殖細胞

D、有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

2、一枝原來開紅花的碧桃樹嫁接到開白花的碧桃樹上,新嫁接的

枝條開花的顏色是(A)

A紅色B白色

C粉紅色D紅色和白色

3、繁殖優良品種的果樹、花卉時,為了保持這些品種的優良性狀,

在下列繁殖方式中,不要採用(A)

A種子繁殖;B扦插繁殖;

C壓條繁殖;D嫁接繁殖。

(二)植物的組織培養

知識延伸——利用實驗視頻進行講解。

七、隨堂檢測

(一)、基礎達標

1、把馬鈴薯切成小塊種在土壤裏,這種繁殖方式叫做()

A.壓條B.嫁接C.扦插D.營養繁殖

2、水蜜桃味甜,毛桃味酸,現將水蜜桃(接穗)接到毛桃(砧木)上,成熟後接穗接出的果實味道是()

A.酸味的B.甜味的C.一半酸一半甜D.酸甜適中

3、下列各項不屬於營養繁殖的是()

A.利用根繁殖B.利用莖繁殖

C.利用葉繁殖D.用種子繁殖

4、營養繁殖在生產中的益處有()

①繁殖速度快②後代性狀一致③短期內可以獲得大量性狀一致的植株④引起品種的退化

A①③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④

(二)學考體驗

1、(20xx福州)“無心插柳柳成蔭”所描述的植物繁殖方式是()

A.扦插。B.嫁接。C.克隆。D.播種

2、(20xx濟南)下列哪一種繁殖方式不能保持果樹原有的優良性狀?

A扦插。B嫁接。C壓條。D用種子繁殖

3、(20xx東營)素有“水果”稱謂的草莓果肉多汁、酸甜可口。草莓生長良好時,會生出一種藤蔓,在藤蔓的端頭又會生出新的小植株。草莓的這種繁殖方式是()

A種子繁殖B有性生殖C植物嫁接D營養繁殖

八、板書設計

第七節植物的無性生殖

材料:根、莖、葉

營養繁殖

方法:扦插、嫁接、壓條

植物的無性生殖

組織培養

國中生物説課稿7

一、説教材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第三章第二節內容。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包括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和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要求學生理解(概述)。肺與外界氣體交換原理的內容比較抽象,教材先讓學生仔細體驗自己在吸氣和呼氣時胸廓的變化,使學生感覺到呼吸的存在。這只是一個粗略地認識。通過對胸圍差的測量和計算進入科學的認識。學生通過切實的測量和計算,完善學生的對呼吸運動使胸廓容積變化的認識。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胸廓的變化,而不是“聽”到胸廓容積的如何變化。對於呼吸運動的完成,通過演示肋間肌收縮與肋骨、胸骨位置變化的實驗、模擬膈肌運動的演示實驗,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對於氣體為什麼能進出肺,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知道了氣體交換後,是經過血液循環的運輸而到達組織細胞的,血液成分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可以加深對第四章中有關血液循環,以及動脈血和靜脈血概念的理解。

二、説學情

七年級學生求知慾強,記憶方式還是以形象記憶為主,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和一定的生活經驗,均可成為本節課設計的出發點。同時,由於七年級學生自我總結能力還不強,學習方法和知識體系還不是很完善,因此教師也要在課堂要多加引導。

三、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概述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測量胸圍差感知呼吸時胸廓容積的'變化;

2.通過演示實驗説明胸廓容積變化與氣體進出的關係。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觀察模型和演示實驗,提高觀察、判斷、推理以及科學實驗能力;

2.通過分析同學之間胸圍差的差異,認同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四、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

外界氣體如何進出肺,肺內的二氧化碳如何排出。

難點:

1.正確掌握測量胸圍差的方法。

2.通過模擬實驗,找出胸廓容積的變化與呼吸的關係。

五、説教學方法

自主閲讀法、合作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六、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採用問題導入的方式,師:“我們每個人一來到人世間就離不開空氣,需要不斷呼吸,外界的空氣經過呼吸道的處理後是如何進入肺部的?在肺中發生怎樣的變化?氣體又是如何達到全身各處的?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部分內容。”通過層層的問題,啟發學生思維,進行積極的思考。同時也很好的激起他們探究的慾望。

(二)新課教學

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1)初步感知:多媒體展示肺結構、親身體驗呼氣、吸氣胸廓變化

教師出示多媒體畫面,讓學生觀看肺的位置結構圖,説出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位於胸腔內,肺有節奏地呼氣和吸氣,每分鐘大約呼吸16次。

請同學們用手按在胸部兩側,深深地吸氣,細心地體會一下自己在吸氣和呼氣時胸廓的變化及肋骨如何運動,在此基礎上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得出結論:當深吸氣時,肋骨向上向外運動,胸廓擴大;當深呼氣時,肋骨向下向內運動,胸廓變小。

這樣通過多媒體的展示,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整體感知肺的結構,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結合自身,體驗胸部兩側呼吸的變化,一方面激發了學生探索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對此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

(過渡)剛才同學們僅憑感官感覺到的現象得出的結論是不是準確呢?是否與科學事實相符呢?我們可以採用什麼方法藉助什麼工具進行準確的測量呢?

(2)科學感知:測量胸圍差,探求呼氣、吸氣時胸廓容積的變化。

學生閲讀有關的課文後,一組同學上講台給全班同學進行科學的操作,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操作過程,然後組織每位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測量胸圍差,教師從旁提示、指導。通過示範,保證測量的科學、規範性。同時,作為教師也適時的進行引導,從旁協助,最終保證測量結果更加準確可靠。

學生實驗:測量胸圍差,用數據證明胸廓容積的變化

測量方法:三人一組(男女分開)、設計表格,做好記錄。為了數據準確,應測定三次,取平均值,然後計算胸圍差。

組織學生討論:

你的胸圍差明顯嗎?同年齡同性別的同學胸圍差有差別嗎?如果有差別,原因是什麼?

胸圍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積的變化嗎?

教師指導學生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討論後得出結論:

我們的胸圍差(不)明顯。同學間的胸圍有差異,這與年齡、性別以及是否經常鍛鍊有關。胸圍差並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積的變化。除胸廓前後徑、左右徑的變化外,隔肌的收縮和舒張也會影響胸廓的容積。

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探求新知,教師的組織引導,啟發思考等方式,幫助學生培養勤于思考,科學探求的習慣,從而為其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深入理解分析:演示實驗及多媒體展示

教師演示模擬膈肌的運動實驗,學生討論:小氣球代表什麼?(肺)橡皮膜代表什麼?(膈肌)氣球在什麼情況下漲大?在什麼情況下回縮?(當橡皮膜收縮時,氣球脹大;當橡皮膜舒張時,氣球回縮),通過教師的演示,學生的思考談論,進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了所學知識,藉助學生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讓學生更高的學習知識,理解知識。

然後播放多媒體,演示肋間肌的收縮和舒張,膈肌的收縮和舒張。讓學生仔細觀察它們的運動,並進行討論:

當吸入氣體和呼出氣體時肋間肌和膈肌是如何運動的?

胸廓容積是如何變化的?

學生邊觀察邊討論,互相補充後做答當呼氣時肋骨間的肌肉收縮,胸廓的前後徑、左右徑增大;同時膈肌收縮;膈頂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徑也增大,胸腔容積變大;呼氣時正好相反。通過觀看多媒體的演示,一方面鍛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後期學生的討論總結,可以很好的鍛鍊他們的合作意識以及歸納總結的能力。

(4)總結提升,課外運用

學生分析、歸納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原理和過程: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使胸廓擴大和縮小,引起肺被動地擴張和回縮,形成肺內氣壓與大氣壓之間的壓力差,才使氣體能夠進出肺泡。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吸氣時,肋骨間的肌肉收縮,胸廓的前後徑、左右徑增大;同時膈肌收縮,膈頂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徑也增大,胸腔容積變大,肺隨着擴張,肺內氣壓縮小,氣體入肺;呼氣時正好相反。通過學生的分析討論,師生的歸納概括,一方面將知識進行了一個很好的整合,形成系統性並融入學生已有認知,另一方面也鍛鍊了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

教師提問題,學生討論:古代有些女子將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緊,以保持苗條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響,體質下降。為什麼?(胸廓的擴張受到影響,吸氣受到影響,不能正常呼吸,體質下降。)以此,讓學生體會到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以及學以致用,進而提高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

(三)總結歸納

師生共同回憶一下肺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原理及過程。提高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和知識的系統化學習。

(四)拓展思考、佈置作業

學生思考:氣體到達肺部以後發生什麼變化?又是如何到達全身各處的呢?

長期端坐在辦公室的"白領階層",習慣於"短暫呼吸"。因為他們長期正襟危坐,胸腔受到壓迫,吸入的新鮮空氣尚未深入肺葉下端時,便匆匆地呼氣了,嚴重影響了其健康,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以及課下查閲資料,是否給他們以一定的建議。

一方面引導學生自主預習下節課內容,為下節課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通過提建議的方式,再次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慾望,讓他們感受到知識可以學以致用,給人類帶來的幫助。

國中生物説課稿8

一、説課程標準:

本節課是課程標準中一級主題: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下的二級主題:動物的生殖和發育中的內容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級《生物學》下冊“昆蟲的生殖和發育”一節是在學習植物的生殖和發育基礎上設置的,旨在讓學生在學習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等問題後,認識昆蟲的主要特點(生物習性、形態結構)、昆蟲與人類生存及整個生物圈的和諧發展的關係,從而瞭解在生活中如何利用有益昆蟲,控制、消滅有害昆蟲蟲,並學會自主探究、應用創新,形成生態觀念、和諧意識。

三. 教學的三維目標

在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圍繞學習目標,選出本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過程作為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根據學習主題創設適合目標達成的學習環境,從而有利於知識的建構。

教學的三維目標 ①以家蠶為例,通過觀察、調查、查閲資料等形式,理解變態發育的概念和過程。②聯繫生活實際,舉例説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的過程及特點,認識動物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培養和諧意識和生態觀念。舉例説出昆蟲在人類生活、生產中的作用,關注生物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物科學的情感。

四.教學的重、難點分析、

①重點:昆蟲的生殖發育過程及特點。

②難點:變態發育的概念、過程及分類。

五、説教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本着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思想。”我大膽改變課堂教學方式,利用觀察法、分析法、討論法、引導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積極探索設計一個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去主動探索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主動探究的教學理念。

六.豐富學習資源,創設學習情境

(一)故事導入,為新知識學習“拋錨”目的: (用多媒體手段創設一個研究昆蟲發育歷程與真實相似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和好奇心)

《毛毛蟲的靴子》:故事大概:森林裏有一個蜘蛛鞋匠,會用豆殼、樹葉等為動物們做各種好看的靴子,毛毛蟲也想做一雙,蜘蛛考慮到天氣快要變冷了,就給她做棉鞋,可是毛毛蟲的腳太多了, 等那麼多的鞋子做好之後,已經是冬天了,蜘蛛找不到毛毛蟲,就把他的靴子掛在樹枝上。第二年春天,在一個繭子裏出來一隻美麗的蝴蝶,她看見很多漂亮的用樹葉做的靴子掛在樹枝,就把剛生的“蛋”放在裏面,過了幾天,孵出了很多毛毛蟲寶寶。

(二)提出問題,突破難重點

達成:①分組自主探究:讓學生分成幾個組進行聯繫實際、閲讀課文、對觀察、思考進行分析、討論題。然後各組選一位代表發表組內的學習認識。教師在過程中引導、評價。

目的: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引導攻破重點、難點。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表達交流能力,合作參與、自主學習的能力。

過程:

(1)提出思考題:

① 靴子做好了,毛毛蟲去哪兒? (蛹)

② 春天,從繭殼裏出來的蝴蝶是誰? (成蟲)

③ 蝴蝶的寶寶是誰? (卵)

④ 蝴蝶為什麼不認識它定做的靴子?(完全變態發育)

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思考討論練習題

( 創設認知衝突,促進知識同化)

教師適時指導學生在看動畫的基礎上,參照課本內容,做觀察與思考中的圖片排序。

讓學生在找出圖片正確順序的基礎上,聯繫看到的童話故事,進行比較思維。

學生經過思考、比較後不難發現童話中毛毛蟲的經歷就是課本的插圖,也就自然歸納出昆蟲生活史

總結四個階段:卵(蝴蝶的孩子)—幼蟲(毛毛蟲)—蛹(渡過不良環境)—成蟲(蝴蝶)

(2)進一步思考:為什麼蝴蝶不認識她自己定製的靴子?

學生通過看書、討論和查閲相關資料理解是“形成結構和生活習性顯著不同”,由此理解昆蟲的“完全變態發育”的科學概念:,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的能力

在發育過程中有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幼蟲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的顯著不同,這樣的發育過程稱為完全變態發育

國中生物説課稿9

一、説教材

《物質的運輸路線》是河北少兒出版七年級下冊第二章《愛護心臟 確保運輸》的第三節,血液循環的途徑這部分知識是教學的重點。它既是對前面所學的血液,血管、心臟等知識的深化,又是後面學習呼吸、排泄等章節的前提和關鍵。這部分內容是《生物課程標準》中內容標準《第五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識,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需要經過循環系統運送到身體的各種組織、器官,人體所產產生的廢物也通過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等的協調活動排出體外,因此本章內容起到了聯繫各部分知識的作用,而第三節又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課程目標中》指出:獲得有關人體結構、功能及衞生保健的知識,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所以我把以下四個知識點作為本節課的知識目標:

1.分析血液循環的途徑;説明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關係。

2.概述血液循環的組成和路線。

3.描述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和血液循環的意義。

4.説出血液、組織液、淋巴之間的關係及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的關係。

●能力目標指出,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表達交流的科

學探究能力,發展合作能力。因此我把以下三點作為這節課的能力目標:

1.提高表達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2.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

3.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為了能始終貫穿情感態度教育,確立本課的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興趣,體驗探究知識的樂趣。

2.鼓勵學生通過分析找出答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本節課所確立的知識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能力,把血液循環的路線和循環的意義以及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確立為本課的重點。使學生能深刻正確的認識血液循環及其意義。

好學教育:

血液循環的知識比較抽象,理解血液循環的整體過程和體循環及肺循環環的關係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把二者作為本節的難點,希望能使學生理解體循環和肺循環是獨立進行的,匯合於心髒,組成完整的循環途徑。

四、説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的三個層面的教學目標和確立的重點、難點,分別採用了不同的教法、學法,如多媒體教學法能直觀的把一些抽象問題形象化、生動化,易於理解;討論法有利於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促進學生以及師生之間的交流,啟發式教學法可以發揮學生的探究的潛能,自主地進行學習。在教學中綜合運用這些教學方法可以實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興趣。

五、説教學準備:

1.老師的準備:製作的課件,把血液循環以動畫的方式呈現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增強形象生動性。給每位學生複印一張探究活動報告單,供學生上課自己畫出血液循環的途徑。

2.學生的準備:複習心臟的結構,和心臟相連的血管的名稱及血液流動的方向。為循環途徑的學習打下知識基礎,便於理解血液流動的方向。

六、説教學設計:

(一)複習:

(啟動課件,出示心臟的結構圖)

心臟的四腔中血液流動的方向,及和每個腔連通的'血管分別是什麼? 通過複習這一內容有利於學生順利的完成血液循環途徑的學習。

(二)引入:

通過身邊事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

(三)教學活動設計:

1. 提出問題(展示血液循環模式圖課件flash動畫):

假設有個紅細胞,隨着血流在人體內周遊,如果以左心室為出發點,那麼它旅行的路線是怎樣的?如果讓你對它的旅程進行劃分,你認為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多媒體課件內容,在學生活動報告單中標註血液循環的途徑。

設計這一活動,可以使同學積極去探究血液循環的途徑,通過已有知識,在小組同學的努力下共同完成血液循環途徑的認識,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為進一步突破血液循環途徑這一難點問題打下基礎。通過學生上台發佈結論,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髮布完結論,要給學生一種積極的評價,肯定他們的成果,同時指出存在的問題。

2.結合學生的結論,進一步鞏固血液循環途徑,結合課件,強化循環途徑的學習。

好學教育:

師:為了便於我們研究,我們把血液循環的途徑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

體循環是血液在心臟與全身各組織器官之間的循環。動脈血由左心室射入主動脈,經各級動脈,到毛細血管網處進行氣體交換變成靜脈血,再經各級靜脈,最後彙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

肺循環是血液在心臟和肺之間的循環。靜脈血由右心室射入肺動脈,在肺泡毛細血管處進行氣體交換變成動脈血,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

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完成了第一個教學重點的——血液循環的路線的學習,同時也突破了這一難點問題。

3.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這一種重點的學習:

師:通過剛才大家的研究和討論,我們瞭解了血液循環的途徑,我們提到了動脈血和靜脈血,學生必然會有疑問,通過自己查閲《小辭典》,就會明白這兩個概念,提高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進一步強調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在提出有關的問題(教材中“大家談”欄目的內容)

(1)“動脈中流的是動脈血,靜脈中流的是靜脈血”,這種説法對嗎?

回答:這種説法不對,從概念上看,動脈血、靜脈血的劃分是從含氧量的多少和血液的顏色來區分的,而不是以血液所在的血管名稱來劃分的。從循環途徑上可以看出,肺靜脈中流動的是動脈血,肺動脈中流動的是靜脈血。因此説“動脈中流動的是動脈血,經脈中流動的是靜脈血”這種説法是錯誤的。

通過前邊的學習,在討論這個問題學生會很有自信,容易做出結論,同時鞏固了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實現了第二個教學重點的學習。

(2)肺循環和體循環途徑分別有什麼意義?

學習了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結合課件,通過老師的啟發和學生的努力就能夠説出這個問題。

肺循環把體循環帶來的一部分代謝終產物運輸到肺部,進而排出體外,並把含氧多的動脈血運回心臟。體循環把含氧多的動脈血運輸到全身組織各處,並把全身組織處的靜脈血運回心臟。

演示課件:體循環和肺循環獨立進行,在心臟處連通在一起,構成了完整的血液循環途徑,保證了體內物質運輸和交換,使人體的各項生理活動得以正常的進行。

在此,實現了本節課的第三個教學重點,同時也使一個難點得到了突破。

4.血液、組織液、淋巴三者之間的關係。(課件演示淋巴的形成)

學生描述三者之間的關係。

明確三者關係後,進一步通過課件來説明,組織液一部分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流經各級淋巴管及大小不等淋巴結,最後匯入鎖骨下靜脈,進入血液循環,這個過程叫淋巴循環。淋巴循環不僅可以調節血漿和組織液之間的平衡,還有回收蛋白質和脂肪的作用。

好學教育:

使學生了解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的關係。實現了第四個知識目標。

5.進行小結:

總結循環系統的作用,同時強調應該加強循環系統的保健,才能有健康的身體。

6.思考題的設計:

首先呼應課題引入時的問題,通過學習,學生很容易回答,然後討論課本中想一想的問題,可以幫助理解循環系統和消化系統的關係,也體現了物質運輸這一內容的重要性。

7.説練習題的設計:

通過練習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第一題主要體現了血液循環過程中物質交換的過程;第二題複習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關係;第三題即是一個輸液的常識問題,輸液是通過靜脈輸入的;第四題是循環路線的實際應用,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七:説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應該有利於學生多主動發展,注意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重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積極引導學生真正改變學習方式,提高終身學習能力。在本課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定性評價,在活動中充分給與學生肯定的評價,同時指出努力的方向;而且在學習過程中給每個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

國中生物説課稿10

各位專家領導,大家好!

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 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 .

一、指導思想

生物科學不僅是眾多事實和理論,也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因此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走進新課程,運用探究性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病毒》是人教版幼師教材全一冊第二部分微生物中第三章。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前兩章細菌、真菌等有關微生物的知識,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及將來的幼教工作息息相關。因此,在教材中佔據重要的地位。

2、教學重點

(1) 病毒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的特點。

(2) 病毒與人類的關係。

3、教學難點

病毒的結構和繁殖。

三、學情分析

本 節的教學對象為學前二年級學生。通過第一部分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生物體的基本結構,植物的形態、結構、生命活動等知識;已學會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 等研究生物學的方法。具備了獨立學習本節部分內容的知識和能力基礎。她們對本節課涉及的有關病毒與人類關係,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對病毒的形態 結構、生命活動的知識,難以理解。

四、教學目標設計

1、基礎知識目標:

(1) 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病毒的形態結構特點。

(2) 通過學習讓學生識記病毒的生命活動特點

(3) 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病毒對植物、動物和人體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4) 通過學習讓學生識記細菌病毒——噬菌體的有關知識。

2、能力訓練目標:

(1) 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具有進一步獲取課本以外的生物學信息的能力。

(2)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3、思想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五、教法設計

1、直觀教學法

通過動畫課件等直觀教學手段,創設生物微觀世界,激起學生的感性認識,獲得生動的表象,使學生能比較全面地掌握知識,比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教學內容。

2、探究式教學

使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

六、學法指導

我們常説:"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本節課採用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讓學生在課前以組為單位,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通過多媒體網絡技術查找有關資料,進一步通過小組討論、協商,得出研究報告。最後在課堂交流。

七、 教學程序設計

1、教師設疑: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地沉思,期待尋找原由。

2、教學內容分為四部分內容:病毒的發現;病毒的形態、結構、生命活動;病毒與人類的關係(有害);病毒與人類的關係(有利)。

(1)學生的主體活動為:學生代表闡述本組的研究報告;做好聽課紀錄,思考並提出相關問題,討論得出結論;展示本組設計的《健康週報》。

(2)教師的主導作用:引領教學主線,創設問題情景,聆聽學生講解,歸納教學內容。完成學生的測評。

八、媒體的選擇

本 節課的知識較為抽象,難以理解。因此我們採用網絡、課件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集文字、聲音、圖像於一體,把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形象化、立體化、動態化;把 學生看不到、摸不着的病毒結構及生命活動的動態變化過程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使難點迎刃而解,重點得以突出,充分體現了計算機多 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

國中生物説課稿1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號選手,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細菌》,新課標提出了新的教學理念: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和落實這一理念,是我在教學過程中一直思考的問題。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五個方面展開我的説課。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它關係到教師的課程設計、組織與實施,更關係到教學目標的實現、教育目的的達成。

《細菌》一節選自人教版八年級生物學第五單元第四章第二節。

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對細菌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而本節課主要從細菌的發現、形態結構以及繁殖進行詳細講解,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發展與科技進步之間的密切關係,同時為學生之後學習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生物進化、傳染病以及預防等內容奠定基礎,因此本節課在國中生物的學習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根據生物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維度教學目標:

首先,我將本節課的知識目標定為: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描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辨別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不同之處;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

其次,在能力方面,通過生活實例,嘗試推測細菌的來源;討論交流,歸納總結細菌的營養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本節課不僅要讓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方面有所收穫,更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與價值觀。我將本節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定為:

1.通過了解顯微鏡在細菌的發現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同‘科學發展與科技進步之間有着密切關係’的觀點;

2.(並能夠)探討細菌與人類的關係;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結合課標,我將本節課的第一個重點定為“細菌的主要特徵”,考慮到學生之後學習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時可能遇到的困難,我將本節課的第二個重點設為“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主要區別”。鑑於細胞個體微小,難以觀察,因此我將本節課的難點定為“細菌來源的'探索歷程”。

二、學情分析

要把教學理念真正落實到教學行動上,教師還必須充分的瞭解學生。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為八年級學生,經過七年級的學習,學生對細菌已有了初步的瞭解和認識,具備相關的前概念。也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和實驗探究能力還有待提高。

同時八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對細菌這類生物既熟悉又陌生,這使學生有足夠的熱情來學習本節課

但由於細菌個體微小,難以觀察,這就為學生學習本節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難。

三、教法學法

“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結合教材以及學生的具體情況,本節課我將以情景驅動學習,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思維的起點;以引導、合作、探究,討論為主旋律,啟發學生自主思考,鼓勵學生大膽假設,引導學生將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結構進行對比,抓住本質特徵,以達到對細菌結構和營養性的準確認識;並藉助多媒體手段,化抽象為形象,最終突破重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四、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引導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前提下,提升自身能力,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與價值觀,成為學習發展的主體。

首先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本節課我將以“顯微鏡在人類探索微觀世界過程中的重要性”為起點,向學生講述顯微鏡的故事:“17世紀後葉以前,人們對於事物的瞭解還停留在用肉眼觀察到的層面,直到17世紀後葉列文虎克發明了能放大200—300倍的顯微鏡,人們看到了一個新的世界,科學家觀察到了人體以及植物組織的內部結構,還發現了許多‘新的’生物”。並提出問題:“17世紀後葉以後,人們利用顯微鏡發現了哪些生物呢?”學生能夠很容易説出“細菌、草履蟲、病毒等微生物,“那麼今天我們就走進顯微鏡下的一隅,來探索細菌世界的奧祕吧!”,從而導入新課。並進行教學過程中的第二個環節—引導探究,突破重難點。

【細菌的發現】

在導入的基礎上,我將結合圖片,聲情並茂的將列文虎克發現細菌的過程娓娓道來,使學生身臨其境的體驗細菌的發現過程,從而增強學生對科學發現的認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當學生處於細菌被發現的激情中時,我再拋出新的問題:“那麼細菌是從哪裏來的呢?”並舉例‘新鮮的肉湯就會因為細菌而變質’來引導學生作出假設,然後通過組織課堂討論,學生髮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思考分析自身假設的合理性,以及該如何驗證自己的假設,以此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隨後,我再播放巴斯德實驗來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細菌來源的認識,駁斥“自然發生説”的觀點,得出正確結論“細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最後向學生簡介‘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的事蹟以及成就。加強學生對‘科學,技術,社會之間有着密切關係’的認識。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

鑑於學生已經知道細菌個體微小的事實,因此我將通過數據對比“大約10億粒細菌才只有一顆小米粒那麼大”來強化學生認識。然後通過展示幾種不同細菌的圖片,引導學生總結細菌的形態大致可以分為球狀、桿狀、螺旋狀。

“細菌有很多種類,不同種類的細菌形態也可能不同,那麼它們的結構是否相同呢?”我將以此為過渡,引導學生探索細菌結構。

關於細菌的結構方面,我將設置三個對比環節。

首先圖片展示幾種不同種類的細菌,引導學生討論觀察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學生觀察過程中,我進行巡迴指導,及時恰到好處的解決他們的疑惑,使他們通過觀察交流,對比分析,最終得出結論:細菌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等基本結構。有的細菌有鞭毛,有些細菌細胞壁外有莢膜。

然後通過動畫演示“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來引導學生髮現細菌與動植物細胞基本結構的主要區別。首先帶領學生回顧動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並着重強調細胞核的結構包括核膜和遺傳物質,在此基礎上,我將核膜去掉,通過動畫使學生直觀瞭解細菌沒有核膜,最終得出結論:細菌只有遺傳物質,但卻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最後,圖片展示細菌與植物細胞的結構圖,通過提示:“植物有葉綠體,因此能夠自己製造有機物”,來引導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歸納總結細菌的營養性,並補充特例“硝化細菌”,幫助學生形成認識——大多數細菌為異養型。

【細菌的生殖】

“細菌是由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那麼細菌是如何孕育後代的呢?”我將以此為過渡,引導學生回顧動植物細胞的生殖,思考細菌的生殖方式。待學生思考之後我再播放視頻“細菌的生殖”,給學生以直觀的畫面感,這時候,學生將很容易得出結論:細菌靠分裂生殖,分裂速度非常迅速。當學生對細菌的分裂特定有了瞭解後,我再提出問題:“細菌快速繁殖是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那麼當條件比較惡劣時,細菌會不會因此而死亡呢?”然後播放“芽孢—細菌的休眠體”視頻,帶領學生總結:細菌有較強的抵抗能力,在不良環境中,細菌會形成芽孢,暫時休眠。因此它們分佈廣泛,無處不在。

【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在講授完本節內容之後,我將帶領學生回顧本節課的要點,並引導學生梳理各要點之間的聯繫,形成知識網絡,從而突破重難點。

為了讓學生更加理性的看待細菌與人類的關係,我將給學生提供素材實例,組織“給細菌的一封信”活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細菌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同時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

五、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將採用提綱式板書,按順序歸納要點,提綱挈領:

“嘗謂教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達到不復須教,而學生能自為研索,自求解決”,作為一名即將踏入教育行業的新人來説,我將以此為達到此境界而不懈努力。

我的説課完畢,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國中生物説課稿12

一、 説教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再來考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其實是從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辯證地分析生物與環境之間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為下一節“生態系統”的學習作好預設。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後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國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七年級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二、説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二)、能力目標:1、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説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數據的方法;

3、學習通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瞭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觀點;

3、利用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三、説重點和難點: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重點又是難點;

2、“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説教學方法:

1、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並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並不難,運用前一節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處理方法。讓知識的獲得滲透在過程的體驗中,讓成功的喜悦體現於精彩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五、説學習方法:

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課前的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並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導入新課:

啟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導入新課,這樣導入有兩個好處,1、既考驗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繫;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雲流水般引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步: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繫展開小組討論。然後讓學生選擇一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這可是思維發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課堂風格。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

第二步:啟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媒體呈現配有介説詞的圖片,如:烏賊的墨囊;含羞草的葉與多暴雨的環境相適應;尺蠖的擬態等等,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通過漫長的年代,不斷與環境摩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對於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後高中會學到。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這部分的知識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課上交流。這樣安排體現1、有做事的過程;2、有明確的目標;3、有明確的結果;4、使用語言傳達信息5、體現過程的真實性。這是任務型教學的五要素。交流時注意:對於國中學生來説,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但在這兒,由於結果涉及到對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

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濕度有影響,有利於認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第二步: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麼益處?

b、為什麼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着環境。

第三步: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並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動畫“屎克螂出國記”,以生動的畫面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對環境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在學生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再一次激起他們的興趣。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穫,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麼重要!

(三)、作業練習:(見教材)

1、 在一個繁殖季節裏,一條鯉魚能產幾十萬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鳥類只產幾個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嗎?這是不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2、 山羊絨又細又柔軟,組成的產品十分昂貴。山羊比綿羊好養,它連草根都啃食。於是一些牧區大量飼養山羊,這對環境會有什麼影響?

這是兩道開放性題,既能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又能煅煉思維,體現知識與社會、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使學有所用。

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就是這樣安排的。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優勢,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 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愉快地“享受”學習。

國中生物説課稿13

一、説教材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是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生物的生殖方式多種多樣,不同的生殖方式既體現了生物對不同環境的適應,又展現了不同生物類羣在連續性方面所表現的發展和進化。本節講述的是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也是學生比較熟悉和感興趣的一類動物,昆蟲的生殖和發育。並重點突出了與人類的關係,進一步體現了教材中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思路。

二、説學情

從知識角度分析,八年級的學生經過之前生物學的學習,已經掌握了比較豐富的生物知識,他們對宏觀生物學更感興趣。本節課主要以生活中常見的蝶、蛾、蝗蟲為例介紹了昆蟲的生殖和發育,學生對此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不繫統、不準確。從經驗認知角度分析,本年齡段的學生生活經驗比較豐富,接觸過不同種類的昆蟲,對此也很好奇,這就為本課內容的講授創造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三、説教學目標

1、舉例説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舉例説出完全變態與不完全變態的異同點;關注昆蟲在自然界及人類生活中的作用。

2、通過觀察活動,培養比較、分析的能力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3、認識動物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樹立愛護動物、保護生物的意識;通過家蠶、蝴蝶的生殖和發育過程滲透德育教育。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對知識目標的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本章的教學重點是描述家蠶、蝗蟲的生殖與發育過程。但是對於學生來説,昆蟲變態發育分為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對其特點要分類準確地描述,比較困難。所以昆蟲變態發育的特點是本課的難點。

五、説教法學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我將採用觀察法、分析法、討論法、引導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授課。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去主動探索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設疑導入,激發學習興趣。通過提問學生“春天花叢中飛舞的蝴蝶是從什麼變化而來的”這一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已經知道美麗的蝴蝶是由毛毛蟲發育來的。教師接着提出問題:醜陋的毛毛蟲是怎麼變成美麗的蝴蝶的?此時學生就會產生疑問,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和興趣。

2、新課展開

首先詢問學生有沒有養過家蠶,並在多媒體上展示養蠶繅絲以及絲綢之路的圖片,請學生思考小小的家蠶和我們國家有哪些密切的聯繫。學生在觀察圖片和很容易得出家蠶可以吐絲,我們的祖先利用家蠶吐的絲紡織出美麗的絲綢,並通過絲綢之路運往西亞、歐洲各國,不僅促進了貿易的發展,而且傳播了中國優秀的文化。

接下來繼續在大屏幕上展示家蠶生殖發育各階段的形態圖,並向學生提問:家蠶對我們的生產生活這麼重要,那麼家蠶的生殖方式是什麼?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邊觀察邊討論。學生可以從雌雄蠶蛾交尾的圖片得出家蠶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隨後小組內對家蠶各時期發育的圖片進行排序,嘗試總結家蠶的一生要經歷的時期。我會請幾位不同的學生回答,之後給出明確的答案:家蠶的一生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觀察描述一下家蠶不同時期的形態特點和生活習性特點。最後請學生閲讀課本上變態發育和完全變態發育的概念,明確哪些昆蟲和家蠶一樣屬於完全變態。

下面我會提出一個問題:是不是所有昆蟲的生殖、發育方式都和家蠶一樣?並在多媒體上展示蝗蟲生殖和發育各階段的圖片。要求學生根據剛才學習家蠶生殖、發育的方法,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弄明白下面幾個問題:蝗蟲通過什麼樣的方式生殖?蝗蟲的發育過程有什麼特點?不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還有哪些?學生結合多媒體上的,可以從課本上很容易地得出答案。

為了能夠更清晰地比較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我在多媒體上回播放一張家蠶和蝗蟲生殖、發育的對比表格,並請學生根據自己剛才所學內容填寫。

在上述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體,展示了家蠶、蝗蟲生殖、發育的圖片,學生在直觀、活躍的課堂當中學習知識、提升興趣。最後的表格比較,學生回憶課堂內容,分條填寫,知識要點清晰突出,便於掌握。

3、小結作業

下課之前請不同學生回顧總結本課所學內容,我在必要的時候做出糾正並給予補充。並告訴學生努力的重要性:即使你是毛毛蟲,只要努力,終有一天會破繭成蝶,走向成功。下課之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飼養家蠶,詳細記錄各個時期的特點。

七、板書設計

為了體現教材的知識點,我採用了提綱式的板書,直觀系統地展示了昆蟲生殖發育的不同方式,便於學生理解掌握。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國中生物説課稿14

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濟南版x年級x冊第x頁第x章第x節的《x》,現在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反思五個方面來説説本節課的教學。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1、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下冊開篇中的第一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以興趣和生活經驗為基礎,從人與生物圈的關係出發,去探討人類的食物來源,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本節中安排的活動有交流、演示、討論等,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加工和應用信息的能力,並體驗合作交流的快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還可使學生從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為以後的學

習奠定基礎。(本節的.前一節已學過,後面將學習內容,本節的內容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創設情景中提出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積極獲取知識,並從中獲得情感體驗,注重科學與社會、科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課程理念的理解,我認為國中生物課程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作為對學生基本生物學知識的構建,我設定以下三維目標,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教學重難點

(1)重點

(2)難點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 年級上冊的學習,對於生物學方面的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學生年齡雖小,但已具備了初步的觀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獨立思考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於動手,進一步培養學生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齡在十三四歲的七年級學生,喜歡錶現自己,樂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適時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教法、學法

1、教學方法:本節課的教學策略是通過學生觀察、體驗、合作等方式使學生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利用啟發性的語言和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探索人類食物的奧祕。通過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2、學法指導: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在民主、輕鬆、愉快的教學環境中仔細觀察、認真傾聽、積極發言、勤于思考。提高自身的分析、推理和歸納總結等科學思維能力,學會合作。

四、 教學流程

包括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約3分鐘,2、 10分鐘,3、 分鐘,

4、 分鐘,機動教學5分鐘。

1、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五、 反思

以上就是本人對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安排。

教學的關鍵不在於教師教了多少,而在於學生學了沒有。本節亮點在於抓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徵,以活動為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營造一個民主、和諧、輕鬆的課堂氛圍,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活動中積累經驗,在推理中領會知識,在思考中構建概念。讓學生們體驗到學習的愉悦。

國中生物説課稿15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同化作用的主要方面,是整個生物界最基本的有機物代謝和能量代謝。光合作用的發現歷經了科學家們二百多年的探索,滲透着科學研究的思想方法;光合作用與當今世界面臨的糧食、環境等問題關係十分密切。

(二)教學目標及確定目標的依據:

任何一節課教學目標的確立首先必需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即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啟發引導,喚起學生對品德、知識、能力、審美等內在教育的需求。所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在讓學生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理解科學實驗的基本思路及科學家對真理執着追求的精神;學會通過實驗驗證真理;通過光合作用過程學習激發學生更高層次的思維,懂得不同學科間的相互聯繫。

1、知識目標

(1)通過光合作用的發現史探究,瞭解科學家的科學思維方法;

(2)理解光合作用的物質和結構基礎;

(3)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

(4)掌握光合作用的意義及其原理的應用;

(5)通過驗證實驗學會色素的提取和分離方法;

2、能力目標

(1)通過設計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

(2)運用化學知識理解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變化

(3)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掌握知識的內涵和外延,培養分析綜合能力。

3、德育目標

(1)結合光合作用發現史的學習及實驗設計與分析,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及創新、合作精神,進行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科學思想教育。

(2)通過生物結構與功能統一,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相關聯對學生進行生物學基本觀點教育。

(3)明確光合作用意義,增強愛護植被、關心農林業發展的意識,充分體驗生命科學的價值。

(三)重、難點及確定依據:

重點:(1)光合作用過程,因為這是理解光合作用反應式和意義的基礎。

(2)光合作用的意義,因為它能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價值觀。

難點:(1)科學研究方法的理解和運用。因為科學研究能力是一種較高的技能,對學生進行科學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2)光合作用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因為光合作用是植物體內一系列理化反應組成的複雜過程,而學生所學的理化知識是有限的,因此高中內容只是過程梗概,這就造成部分學生學習困難。

二、教材處理:

光合作用這節課分三課時學習

學生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很少參與科學研究,不理解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法,圍繞“目的”設計實驗是一種科研能力,是培養創fg造能力的基礎,也是培養可持續發展人才的需要。所以第一課時光合作用的發現在處理上主要以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時

學生在國中已經學習過光合作用,又剛剛學完葉綠體的亞顯微結構這為第二課時的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所以這部分內容在處理上注重構建教學內容體系,將教學內容組合為:(1)光合作用的物質和結構基礎;(2)光合作用的全過程;(3)光合作用的意義;(4)光合作用在實踐中的應用。使知識系統化層次化。

第三課時學生自主實驗驗證光合作用色素種類和顏色。

三、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應該儘可能讓學生多動腦想、動手做、動眼看、動嘴説,讓學生親自去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參與課堂問題解決的過程,在“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由此確定以下教學方法:(1)教法:第一課時的“設計實驗”採用發現式教學方法(問題→假設→預期→實驗→結果→結論)。第二課時採用自學討論結合的.方法、直觀法。設計科學直觀的葉綠體中色素的吸收光譜圖解,幫助學生理解光合作用的物質基礎,理解葉綠體中的色素在光合作用過程中的作用;通過課件直觀展示光合作用的過程;設計光合作用的光反應與暗反應的比較表,幫助學生掌握光合作用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第三課時採用實驗法。(2)學法:通過光合作用發現簡史,學習探究研究實驗的基本思路:“問題→假設→實驗→結論”;通過光合作用過程學習,掌握光合作用光反應與暗反應兩階段的區別與聯繫;通過分析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體會光合作用的意義及光合作用與世界面臨的糧食、能源、環境污染等重大問題的密切關係;通過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實驗,瞭解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色素吸收光譜等基本知識。

四、教學手段:

(1) 多媒體課件將設計實驗以圖、文兩種形式再現出來。

(2) 多媒體課件展示色素吸收光譜。

(3) 多媒體課件展示光合作用的過程。變靜態為動態,變抽象為直觀,以突出重點,強化記憶,彌補了圖解靜止不動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