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豐子愷過年讀後感範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93W
  豐子愷過年讀後感範文

豐子愷好以哲理禪學入文,其文多有淡泊雅緻、寧靜致遠的韻味。抗戰期間,他輾轉流離,苦心經營的緣緣堂也毀於日寇的兵燹與戰火中,但豐子愷的文章依然呈現出童真天籟之氣,讀來回味綿長,品之而愈覺有味。

豐子愷過年讀後感範文

《漸》文以時間的生動敍寫為主體,展示了個體生命在流轉過程中的變遷和演進。寫作者首先抓住時間無形而不易為人所知、所感的特性,用形象生動的比喻來説明時間流逝的殘酷和境遇週轉對人性的暗中“腐蝕”。他説:“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漸’。”“變更”“猶如從斜坡極緩的長遠的山坡上走下來,使人不察其遞降的痕跡,不見其各階段的境界,而似乎覺得常在同樣的地位,恆久不變,又無時不有生的意趣與價值。”換而言之,“漸”的巧妙在於它能讓人不感知時間的前提下,或享受生命的樂趣,或逐漸淪為塵埃中的渣滓。這是一種多麼可怕的力量!

其次,豐子愷注意到了哲理的抒寫不可單純以説教來硬性灌輸,所以,他能夠用實例列舉來展示於冥冥中掌控人生遭際的時間流變。他説:“鉅富的紈絝子弟因屢次破產而‘漸漸’蕩盡其家產,變為貧者;貧者只得做傭工,傭工往往變為奴隸,奴隸容易變為無賴,無賴與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兒……”有如此驚人的敍寫和發現,我們真要驚異於寫作者敏鋭的觀察力,感慨於他對於社會人生的深刻見解了。

再次,豐文將時間與空間做對照,言時間之更加詭祕而微妙的玄幻色彩。空間因有其直觀性,可以在某一端、一點做整體或個體認定,但時間卻無可把握。所以,乘車者可以犧牲暫時的空間安樂而讓位於人,而乘“社會”或“世界”大車的人,卻少有明達之士。這樣,文章所藴含的道理自然彰顯出來:在時間流逝的長河裏,我們要享有“大人格”、“大人生”。在這樣一種境界裏,時間之“漸”便無法左右個體生命的呈現姿態,人也就“不為造物所欺,而收縮無限的時間並空間於方寸的心中”。為了説明此種哲理的深刻性,文章還引用白居易的詩説:“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詩歌將時間之短與空間之狹對比列説,從思維的兩度性上對人生的價值做了更深層解説。

文章的説理,層次井然有序,由易而難,由常人可感知的事例到抽象的社會人生,完全從閲讀者的認知規律上進行抒寫。然而,這樣明晰的寫作思路卻是始於娓娓道來的平易語言,絲毫沒有雕琢痕跡和顯露於外的人工匠氣,讓我們不得不欽佩、讚賞豐子愷超人的語言駕馭能力和深刻的思想內藴。人生的大話題是不容易進行個體性的單獨傳導的,因為人人都有一本人生的經書,倘使以己有之感悟強加他人,必然收到難以應驗的説理效果。也正是因為比喻和正反例證的巧妙使用,本文才呈現出如此綿厚悠長、讀之不厭的特性來。

  豐子愷過年讀後感範文

時值新春二月,天氣多變,乍暖還寒,正是最難將息的時候。

日前的天氣本還是好好的,想不到早上起牀之後抬眼望外,發覺整個天空都是灰濛濛的,更因氣温低下而感覺稍許寒冷之意。天空中烏雲密佈,顯得陰暗異常,絲絲的冷風中更傳遞着風雨欲來的訊息,這樣的天氣憑空讓人心態情緒上感到些壓抑和消沉。然而事實上,確是人心的多變更勝於天氣的。

傍晚時分天空陰暗得愈發厲害,直到淅淅瀝瀝的小雨漸次的滴落和濕潤了大地為止,這當算得上是立春之後的第一場春雨。但當暮色四合之後,窗外的景色漸漸的淹沒於夜色之中終於不見,只有遠方的霓虹燈的燈光透過層層的細雨而遙遠的傳過來。雨聲淅瀝,連綿不絕,暗合着這冬去春來的夜晚,心緒更加感到彷徨。剛剛從家裏出來有十天,難道又想家了嗎?雖是自己的心事,自己卻未必就説得清楚。正趕上今天還是我的生日,心情上更加是欲言又止。而對於我的生日,我想哪怕全天下的人都不記得,甚至連我自己都不記得的,但想家中的母親卻一定會記得的。而事實上我的`生日又何嘗不是老媽的受難日呢。但很遺憾的是日間一直都沒能來得及給家裏打個電話問安一下,感到有些慚愧。

滿懷無着無落的心緒或者感覺,翻開日前帶來的那本書《現代閒情小品》,讀到豐子愷的那篇散文《春》之後,移情於物來遣懷的竟有所感。而加之連日來我又感冒復發,持續服藥使得滿嘴終日感覺苦澀,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我以為借用別人的感受來排解自身的煩緒,那卻也是未為不可的事情。

“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實際而明確的。此外雖有春的美景,但都隱約模糊,要仔細探尋,才可依稀彷彿地見到,這就是所謂“尋春”罷?”但當看到這段文字之時,感覺有些微妙,因我日前還曾發短信給距近的好友説來日擇個好天氣一起去爬山遊玩呢,郊外踏青尋春卻也是潛在的目的。

“春所帶來的美,少而隱;春所帶來的不快,多而確。詩人詞客似乎也承認這一點,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詩詞中的常談麼?不但現在如此,就是再過個把月,到了清明時節,也不見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極樂。倘又是落雨,路上的行人將要“斷魂”呢。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實際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而這段對春的描述更讓人苟同,春風化雨竟多愁,且不説詩人詞客,單説凡夫俗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實際,一年中最愉快的時節,是從暮春開始的。就氣候上説,暮春以前雖然大體逐漸由寒向暖,但變化多端,始終是乍寒乍暖,最難將息的時候。到了暮春,方才冬天的影響完全消滅,而一路向暖。”豐子愷的這段文字的理性認知,更加讓我感到五體投地。想到乍暖還寒的初春,景象固然是一派生機勃發,但風雨不定氣温多變,卻也正是古人詞句裏説的是最難降息的時候。所以説暮春才是最美好最愉快的時節。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事實是的確如此。側耳傾聽着窗外的雨聲,依然淅淅瀝瀝的錯落有致的富於節奏。“小樓一夜聽春雨”的詩句意境是無比美妙的,然而實際上若拿到現實情境裏來映照,我們或都會感到失望的,因為現實生活中的遭逢際遇並不總是那麼富有“詩意”的。想及到日間午後因為天寒,而蜷縮到屋內一隅不願再動,再反觀詩人詞家那些淡雅恬靜的詩句,我們或也會感到啞然失笑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