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我與地壇》讀後感(彙編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42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與地壇》讀後感(彙編15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1

終於看完了,全書總基調還是很樂觀的,前面描寫母親的時候,感觸頗多,母親總是在無私奉獻着,為你操勞,為你好,等你明白一切,希望給她展望你的成就的時候,卻已經沒有這個機會了。一代代的輪迴,一代代的積澱,母親也在一步步的影響着史鐵生先生。

中間的好運設計頗是有趣,設想一個極為完美之人,最後發現一通假設之後,反而會讓人感覺生命毫無意義,然後再來為人生勾勒苦難,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性格,最終,也會形成不一樣的.我們。這也是一種做事的態度,切勿找一些沒有難度的事情去做,那樣的話,沒有挑戰,沒有意義,終會感覺無聊,正是因為其中的過程的紛繁複雜。才會讓我們能夠有成就感。

後來看到一段段的抒情描寫,開始還看不太懂,春天,肉體,靈魂,秋天,一系列的詞語,隱含的有些深奧,直到快至結尾,説起自己登門探訪,然而不受待見,才知道這是愛情的結束,不過後來進行了解,幸得希米能夠陪伴餘生,給他精神的慰藉,讓我感覺好受了許多。

小時候的那些事情,玩味十足,文革,帶來了太大的傷痕,不過也因此鑄就了一批深刻的文人。

而看到最後一部分,感覺心裏莫名的開心,大家都來幫助他,幫他全國各處跑,還出國參加會議。感覺史先生有這麼一羣朋友,足矣。

《我與地壇》讀後感2

我按照老師的的要求讀了我與地壇。

讓我難忘的是第五章的小女孩,那個美麗但智障的小女孩,誰又能把這世界想個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説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請多苦難給這人間,你也可以為消滅種種苦難而奮鬥,併為此享有崇高與驕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會墜人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麼?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呢?要是沒了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繫自己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將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我常夢想着在人間徹底消滅殘疾,但可以相信,那時將由患病者代替殘疾人去承擔同樣的苦難。如果能夠把疾病也全數消滅,那麼這份苦難又將由(比如説)像貌醜陋的人去承擔了。就算我們連醜陋,連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們所不喜歡的事物和行為,也都可以統統消滅掉,所有的人都一樣健康、漂亮、聰慧、高尚,結果會怎樣呢?怕是人間的劇目就全要收場了,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條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史鐵生説的不對嗎?

上帝不可能把把漂亮和智慧這兩樣東西都給了這個小姑娘的。

《我與地壇》讀後感3

今天,我懷着對石鐵生的深深敬佩,讀了他的散文名著<我與地壇。 石鐵生經歷了截肢和疾病,站在風雨中,但他有一把巨大的傘-他的母親。

對他來説,地壇是他的第二個家,他的精神家園,他的幸福之源。但對他來説,更重要的是一句話,感覺自己像個母親。

史鐵生面對挫折,心臟,惱怒不已,傷心不已,但神遇見了他的祭壇。此生,是個寶,給他一個安靜的世界,讓他明白了,還有一些優秀的謊言。

但這一切,都抵不過他的母親,母親進行面對各種病痛與兒子需要截肢的打擊,卻依然沒有堅強地在狂風暴雨中不斷跋涉,為兒子可以撐起自己一把傘,為他綻放,為他璀璨……她是中國最美的母親!

寫着寫着,我的眼睛模糊的世界,但在我心裏清楚,我認為我永遠不會忘記母親的身影,當她的精心烹飪的身影,洗衣身影彎腰她,她在寒風中站在圖.....我從小就這樣,我的母親為我付出太多了,但我只懂得享受,沒有慾望的回報。現在,我的母親是未來銀褪色,他的.臉上不再光滑,而且我已經成熟了。過去曾經,惟妙惟肖。事實上,我長大了每走一步都是在她的足跡印。我已經踏上了新的征程,接下來的路,我會努力前衝,用我的腳強,在他自己的腳印印。

《我與地壇》讀後感4

這是一本真正安靜的書:安靜的文字,安靜的敍述,安靜的歎息。史鐵生用那字裏行間細膩的筆調讓一幅幅畫面展現在大家眼前。就在《我與地壇》這篇文章中,我彷彿真的看到了朱漆斑駁的地壇大門,只是不知大門開關時是否也會似尋常老樓大門般尖鋭卻不刺耳地“吱”一聲;看到樹幹上留下的蟬蜕在風中搖搖欲墜,只是不知它還要負隅頑抗多久才會落下;看到在園中優雅穿行的女工程師、無奈而寂寞的長跑家,以及那落了一地的,顏色鮮豔卻已失去活力的小燈籠 ……

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這篇《我與地壇》,他告訴了我,生命還在繼續——你來了,來到這個世界並能夠擁有生命,你可以哀歎、可以憤懣、可以抗爭,生命還在繼續。正如文中所説:“先別去死,再試着活一活。”也許這一活,便活出了精彩也不一定。枯葉落下,到明年依舊能綠得閃亮;夕陽西下,到了明天依舊耀眼燦爛。生命就是這樣不斷輪迴,無窮無盡。萬物喧囂過後終歸於寂,然而在萬籟俱靜之時,又會突然的響起一陣驚雷,激起世界的再次喧囂 …… 周而復始,無窮無盡。我想,在史鐵生在漆黑之夜獨坐祭壇時兀自傳來的破響天際的嗩吶聲就應該是生命的迴響了吧,它是生命的召喚,也是史鐵生自己內心對生命的吶喊。

《我與地壇》讀後感5

還記得小時候上國中時就學過《我與地壇》這篇文章,那時候可能還小也不怎麼理解史老師。今天又再一次讀這篇文章,讓我看到了兩點:母愛與生命。

小時母親經常嘮叨,總是讓我們感到很是厭煩,我想這就是所謂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嘍,呵呵——人經常犯的錯誤,等到暫時失去或永遠失去時才明白過來,這也許是史老師寫這篇文章的其中的一個目的吧,上了大學,背井離鄉,才真正的體會到什麼是思念,為何母親無微不至的愛是所有人文學者都歌頌的`,確實,母愛的偉大豈止是三言兩語能表達的出來的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愧疚及主人公對母親的思念從文章中不難體會。

當身體的殘疾及難以跨越的心理障礙交集在一起時,我想我們確實難以體會主人公的痛楚,但母親的愛,母親的去世,當這一切都相繼發生並且發生後,明白就接着而來了,就如我開始説的那樣,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曾經多少人探索過這個問題?數不過來了,這個問題確實也難以説清,但我想不管生命以怎樣的姿態存在,我們都不應該輕視它的存在不是嗎?這也許就是主人公寫這篇文章的另一個目的所在了吧。

《我與地壇》讀後感6

《我與地壇》這本書是史鐵生先生的散文集,一共包含12個短篇,剛翻開時,文章的字裏行間都透露着淒涼,隨着進一步閲讀,這種感覺才消失,作者終於在挫折中獲得了重生,最終成為激勵他人的燈塔。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節,作者在最狂妄的年齡殘廢了雙腿,,失魂落魄的他撞入了那個宿命的古園,自此以後,迷茫的他便耗在了這裏,一年一年看着草木枯榮交替,客人也新舊輪換,尤其是那個漂亮而不幸的弱智小姑娘,上天給了她美貌,同時也剝奪了她的智慧。作者在這裏思索着關於死的事,從“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到“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是啊,世上很多事是不堪説的,你可以抱怨苦難也可以為消滅種種苦難而奮鬥。

生活確實如此,幸福是相同的',不幸卻各自不同。有些苦難是實實在在的,有些苦難卻是人為給自己強加的,脆弱的承受力於無形中放大了苦難,一旦沉於其中,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幫你,唯一的辦法便是自渡,世間,除了生死,其他皆為小事。

《我與地壇》讀後感7

這是一本真正安靜的書:安靜的文字,安靜的敍述,安靜的歎息。作者用那字裏行間細膩的筆調讓一幅幅畫面展現在大家眼前。就在《我與地壇》這篇文章中,我彷彿真的看到了朱漆斑駁的地壇大門,只是不知大門開關時是否也會似尋常老樓大門般尖鋭卻不刺耳地“吱”一聲;看到樹幹上留下的蟬蜕在風中搖搖欲墜,只是不知它還要負隅頑抗多久才會落下;看到在園中優雅穿行的女工程師、無奈而寂寞的長跑家,以及那落了一地的,顏色鮮豔卻已失去活力的小燈籠 ……

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這篇《我與地壇》,他告訴了我,生命還在繼續——你來了,來到這個世界並能夠擁有生命,你可以哀歎、可以憤懣、可以抗爭,生命還在繼續。正如文中所説:“先別去死,再試着活一活。”也許這一活,便活出了精彩也不一定。枯葉落下,到明年依舊能綠得閃亮;夕陽西下,到了明天依舊耀眼燦爛。生命就是這樣不斷輪迴,無窮無盡。萬物喧囂過後終歸於寂,然而在萬籟俱靜之時,又會突然的響起一陣驚雷,激起世界的.再次喧囂 …… 周而復始,無窮無盡。我想,在作者在漆黑之夜獨坐祭壇時兀自傳來的破響天際的嗩吶聲就應該是生命的迴響了吧,它是生命的召喚,也是作者自己內心對生命的吶喊。

《我與地壇》讀後感8

在高中時期我們就學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説來慚愧,我們當時在上這篇課文的時候,我沒怎麼用心看這篇文章,沒體會到母親對兒子那種深沉的愛。在後來重讀這一篇文章,文字很樸實,很平淡,簡潔,但卻深深打動了我。

在我看到史鐵生獨自搖着輪椅去地壇散散心,母親目送他出門,隨後又偷偷的跟着他,他發現了母親卻還是假裝沒看到時,我被打動了,忍不住流下了眼淚。母親其實很害怕他會想不開輕生,同時又不想讓兒子知道自己的害怕,只是用沉默的方式關愛着兒子;而史鐵生的內心是痛苦的,他難以接受雙腿殘廢的事實,那時候的他沒有感受到他的母親因他而承受着更大的痛苦與折磨。

據史鐵生回憶,當母親送他出門的時候,説:“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説這挺好。”許多年後他才漸漸明白,母親的話實際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禱告,是給他的提示,是懇求與囑咐。只是在母親猝然去世後,他才有餘暇設想。

《我與地壇》在書寫他與母親的`點點滴滴,沒有熱烈、哭嚎、哀勵、宣泄等所有激烈的表達方式,也沒有最常見的赤裸抒情,只是用一種內斂到近乎壓抑的語調,講述着母親看似平常的幾件小事自己母親過早離世帶給他無法挽回的損失與至痛。

在人生的得與失面前,我們的父母總是顯得比我們更緊張或是更喜悦,我們所表露出的痛苦遠不及我們加給父母的痛苦程度之深。

《我與地壇》讀後感9

為什麼在真正失去後才會懂的母親的辛勞?為什麼不抓住當時的美好?為什麼在無法挽回後才會嘗試思考?作者史鐵生已經告訴我們,他的痛悔,他的自責,難道我們要重蹈覆轍?我的答案是“不”。

剛開始,作者認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但事實相反,他很幸福,他有一個愛他、會照顧他、時時刻刻關心他的母親。而他的母親,是活的最苦的母親,兒子雙腿癱瘓,情緒低落,脾氣暴躁,自己心裏不好受,但是為了兒子,她撐起了整個家。可是,當時的作者全然不知。這裏讓我看的有些心酸,覺的作者實在是太不懂事了,一點也不理解母親,還跟她唱反調。但是仔細想想,現在的我們與當時的作者不都一樣嗎,一點也不瞭解母親的良苦用心。一次次的爭吵,一次次的傷害了母親的心,但母親還是與從前那樣對待你、愛護你、關心你。母親的無私、包容令人欽佩,那我們的自私、一意孤行呢?

母親永遠的.走了,再也不回來了,這才引發了作者的思考,漸漸懂的了母親的辛勞。可現在,一切都已經追悔莫及,只是痛悔,只是自責,留下的只是空空的牀,空空的房······

所以,我們一定要抓住現在的美好。我們要珍惜母愛,回報母愛!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

《我與地壇》讀後感10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極具哲思的散文集,一讀之下,給我帶來了深刻的人生反思,從史鐵生的身上可以看到一個殘疾人勵志後改變自己命運的歷程,其中也有對親情的思念和給我們帶來的啟發,那就是我們對親情的可貴往往並不是理解的很透徹,因為我們沒有經過一些人生中的磨難。

在史鐵生二十一歲那一年,他的雙腿因為病魔而成為了殘疾,這給一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帶來了沉重的打擊,讓他無法接受這個突如其來的現實。之後的史鐵生變得焦慮和頹廢,因為他找不到工作,生活無法自理,而母親始終在莫莫的照顧着他,鼓勵着他,但由於這種殘酷的現實讓他變得心志消沉,也無法理解母親的發自內心的關愛。在母親的長期陪伴和鼓勵下,他長期呆在地壇,逐漸的,他從地壇的風雨四百年曆史中看到了頑強,也對自己的人生有所思考,於是開始勵志,決定在文學領域做出點兒成績來,經過了許多年的勤奮努力,他功成名就,成為了一位知名的文學家,可他的母親已經不在人世,正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在就是這種情景,母親沒有能夠看到兒子成功的'一天,史鐵生表示遺憾。

讀了《我與地壇》這本書,從史鐵生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個人勵志的經歷,他雖然殘疾,但身殘志不殘,最後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個文化名人,這種勵志典範值得我們學習,因為我們都是身體健全和健康的人。

史鐵生對母親的回憶和後悔,讓我們看到了親情的可貴,希望人間不要在出現子欲養而親不在的窘境,為健在的父母盡一份孝心。

《我與地壇》讀後感11

從二十一歲開始,史鐵生,帶着腿上的殘疾,開始度過了他與地壇的生活,開始寫他的小説,開始了他的新生活。

剛剛殘疾的時候,史鐵生心情很煩悶,去地壇散心,從早到晚,再回去,這個時候是他的母親與他度過的最艱難的時刻,不過,當史鐵生的小説獲獎之後,母親卻早已離世,這是史鐵生的一生中最痛苦的事情之一,他沒有讓他的母親一起來分享這份榮譽。

後來,他成熟了,學會了觀察,學會了結交好友,遇到了每日必來的老夫婦,遇到了因為事業失利而每日長跑的工人,還有每天都在地壇的`角落中唱歌的青年。他在這裏學會了如何去生活,如何理解生活。

“要是有些事我沒説,地壇,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説,不能想,卻又不能忘……”

史鐵生對於地壇深深的感情,可以想象,但不只是地壇,地壇帶給他的人、事、情才是最讓他珍惜的。

在《我與地壇》這本書中,其實,不只這一篇,還有其他幾篇小説,但是都闡述了一個共同的道理。

好好活着,去發現生活的美。

《我與地壇》讀後感12

高一的時候在課本中學習了《我與地壇》的前倆段。利用課後的時間我看完了剩下的部分。讀完之後我感觸頗深。

文中的前兩段講的是作者和的心路歷程,以及重新對人生的'認識。通過對地壇的描寫也表達了作者母親的偉大母愛。

文章的前面就不寫了,談談我讀完後面的感想吧。後面主要是寫作者在地壇的見聞。比如地壇的四季和人物。其中使我感觸最深的是在第5段中的那個小女孩。這是一個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那是十五年前,她和她的哥哥一起去玩。她一個人在地上揀那種一簇簇細而稠密的黃花,她看起來是那樣的天真、可愛。然而另作者沒想到的是——這是一個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那個小女孩竟然是一個弱智。作者心中充滿了驚訝,事情竟然會是這樣。但此時的作者心裏也有很多感想,我的想法也很多。雖然這個小女孩是不幸的,很值得同情,但是又有誰想過,沒有了壞的一面,那些善良與崇高又從何體現。所以,在這一方面是沒有什麼公平與不公平的。

在最後一段,作者則寫了自己對地壇的情感以及對人生的看法。讀完了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作者豁達的心胸。也讓我覺得:我們現在一定要好好的珍惜母愛,不要等失去後才知道後悔。同時,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世間萬物都有一定的運行規律,是無法打破的,就像文中的那個小女孩。

《我與地壇》讀後感13

記得在上國中時就學過這篇文章,那時也不怎麼理解史老師,今天又再一次讀這篇文章,讓我看到了兩點:母愛與生命。

小時母親經常嘮叨,總是讓我們感到很是厭煩,我想這就是所謂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嘍,呵呵——人經常犯的錯誤,等到暫時失去或永遠失去時才明白過來,這也許是史老師寫這篇文章的其中的一個目的吧,上了大學,背井離鄉,才真正的體會到什麼是思念,為何母親無微不至的愛是所有人文學者都歌頌的`,確實,母愛的偉大豈止是三言兩語能表達的出來的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愧疚及主人公對母親的思念從文章中不難體會。

當身體的殘疾及難以跨越的心理障礙交集在一起時,我想我們確實難以體會主人公的痛楚,但母親的愛,母親的去世,當這一切都相繼發生並且發生後,明白就接着而來了,就如我開始説的那樣,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曾經多少人探索過這個問題?數不過來了,這個問題確實也難以説清,但我想不管生命以怎樣的姿態存在,我們都不應該輕視它的存在不是嗎?這也許就是主人公寫這篇文章的另一個目的所在了吧。

《我與地壇》讀後感14

很早以前就讀過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當時並不覺得有什麼意義,簡直像個歷史文獻,粗略地看過一遍後就置於書架裏了,未再撩起它的面紗。直到我也經歷了類似史先生的經歷,這本書才在我的腦海裏跳躍出來。再看一遍時,如數珍寶。

莫小米説:“讀書首先與生存有關,而讀書讓人成為勇士,與真理有關。”,看完《我與地壇》就想起這句話,而這些又讓我受益匪淺。平安遭遇挫折是一場無形而千般滋味的鬥爭,只有戰勝自我才能終結鬥爭。我不知道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害怕面對自己的缺點或缺陷,像個懦夫,其實越害怕越膨脹,戰勝不了自己就開始向嚴復先生説的那樣:“始作於偽,終於無恥。”,甚至有些人為此付出昂貴的代價。一個生活的`懦夫又怎會懂得“鴻鵠之志”?又怎能應對生活中各式各樣的挫折呢?挫折是力量的再造,既可以增長堅強的意志,又可以認清前進的方向。挫折也像個濾網,在得失之間,我們丟棄過往中的垃圾,珍惜眼前所擁有的。

我們就像樹林裏的毛毛蟲,在或大或小的挫折裏,有的蜕變成飛蛾,有的蜕變成蝴蝶,還有的自縛。天涯海角的每一個角落也有風雨,就像生活中必然存在挫折,躲也躲不開,唯有勇敢地面對。我很享受每一次風雨後的彩虹,回眸滄桑,歲月崢嶸,愈發從容安然,我知道再大的風雨我們都要往前走。

讀《我與地壇》讓我深覺,幸福快樂無需那麼複雜,也不需要太多道理,心靈的平和只需要損失一點睡眠、捨棄一點應酬、控制一點放縱而已。

《我與地壇》讀後感15

感動是什麼?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答案。但無論是誰,都無法用一個詞簡單地説出感動究竟是什麼。因為感動不是用嘴説出來的,而是用心品出來的。今天夜裏,我捧起了這本書——《我與地壇》,開始了心靈的洗禮......感動,如沁人心脾的甘泉;如燻人欲醉的海風;如令人心折的白雪。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更使我有想哭的觸動。這本書是史鐵生對自己二十歲時的回憶,二十歲的史鐵生總是無法感受到那一次次的母愛,母親的.付出並未換來他的感動、感恩。在他二十九歲人生的頂峯時,一次突如其來的車禍使他失去了雙腿,當時的他一下子被命運擊昏了頭,日益暴躁的脾氣給母親帶來了身心上的折磨。他一次又一次地跑上地壇,母親一次又一次地在背後為他流淚,可這一切他渾然不知......直到母親去世,史鐵生彷彿長大了,他的眼睛更加明亮,透視過去的一切,此時的他被以往的母愛所感動,可來不及了。他懷着悔恨的心情寫下了這本書,一句句意味深長的話語告戒我們要“把握生命裏的每一次感動”。“我們之所以會擦肩而過,不是因為無緣,而是我們的生活中少了兩個字——感動。”詩人説:“太陽每天都是新的,他總是光華燦爛。”我要説:“太陽就是太陽,如果你懂得感動,太陽便富有光華和温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