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通用)《活着》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9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活着》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通用)《活着》讀後感

《活着》讀後感 篇1

這個寒假,在作業的要求下,看完了《活着》,使我感觸很深。

許三觀,這個寬容、善良,但也無知的,生活在生活底層的老實的小市民,他用他的血換來一家人的温飽。第一次賣血是出於好奇、無知,也因為這樣,因為他賣血有了錢,他娶到了賣油條的許玉蘭;第二次賣血,為的是,不是他親生兒子的`一樂,他用他的寬容救了一個支離破碎的家;第三次賣血是自己出軌;第四次賣血是想改變兒子命運;接下來的二個月甚至幾天就賣幾次血是為了救患病住在醫院的一樂的命。

還好,他活得很健康。當一樂、二樂都回城了,三個兒子都成家了,家裏也不不再缺錢了,許三觀也成了滄桑的老人,他想起了自己一生的賣血經歷,為了像以前賣過血一樣,吃上一碟炒豬肝,喝酒。當他還想去賣血,聽到血頭説自己的血只能當豬血的時候,他崩潰的哭了,他覺得賣血已經成了自己的工作,當知道自己不能賣血了,生活就沒有了希望。雖然很荒謬但是也很真實。

當他的兒子們看到自己的爸爸在街上由於不能賣血而哭的時候,他們覺得丟臉而責備許三觀的時候,他們的媽媽許玉蘭出來説話了,挨個地罵了三個兒子。許三觀不為了誰,是為了這個家,為了這三個孩子,甚至為了救一樂連自己的命都不要,醫生都罵他是"亡命之徒",走一站賣一次血。

看到這,我哭了,為了一個普通的而又偉大的父親形象,一個負責的丈夫形象,一個經歷了一生風雨最終見到陽光,而這陽光即將消失的人物形象。我心裏複雜的情感浮現了出來。不知道為了什麼。

或者還為中國現在還有這樣的情況而難過吧。

我們該好好感謝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用心良苦。不要亂花父母的血汗錢。

是父母辛苦攢起的,我們長大後,要回報父母。

感謝父母,為我們所作的一切。

《活着》讀後感 篇2

讀著名作家餘華的《活着》就如同品嚐一杯生命的苦酒,於是,迎着春日和煦的陽光寫下了這些文字。

在灑滿陽光的綠油油的田野上,一位老人,生命佈滿了瘡痍,他牽着牛,眼睛裏閃着柔和的光,廣闊的土地就像他袒露的胸膛,他望着牛,夕陽和炊煙,沉浸在一片落日黃昏的.景象中,他年輕時曾擁有家財萬貫的闊紳子弟,卻在賭場上輸掉了他全部的家產,結束了他富裕的生活。戰火紛飛的年代,他被俘虜,在參軍和回家面前,他選擇了回家。他有一個外孫,由於疾病和種種事故將老人與他們分開。

這讓我感到了生命的滯重、人間的温情,在我們享有生命時,我們應盡努力去維護它,經營它。然而,當生命將要從我們身上剝離時,我們是否真正的瞭解它的含義呢?生活中的所有悲傷、喜悦、得失,都將老人的生命變得斑駁、沉靜和突兀。或許,生命是激情,是力量。可對更多的人而言,生命何嘗不是一種承受呢?戰爭、飢餓、病痛、孤獨……

有時候,我們享受給予卻不知如何回報;付出卻一無所獲;渴望訴説卻不知如何表達。但是我知道,我們要用全部的生命去愛父母;用全部的執着去愛戀人;用全部的責任去愛孩子;用全部的真誠去愛朋友;用全部的熱情去愛每一個生命。我們的生命大概就是如此,它充滿着矛盾又好似相互瓦解,一同奔跑相互扶持。在它淒涼的底片上,展示着生命永恆的温度,詮釋着熾熱的渴望,大概這就是活着。

生活中,也許活着比死亡更痛苦,但他卻選擇活着,活着就是一種責任,活着就是生命的重新獲得,它無任何理由,只是選擇另一種生活方式,完成自己的使命。這就是生命的價值,活着的價值。

《活着》讀後感 篇3

剛剛聽説的時候以為,是一本新出的爆紅愛情小説,我真的見識短淺,我現在自己想起來也羞愧難耐。

這本書是我從序中就很喜歡的一本書,我也夢想過做一名作家。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只有內心才會真實地告訴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麼突出。內心讓他真實地瞭解自己ー旦瞭解了自己也就瞭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這個原則,可是要捍衞這個原則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和長時期的痛苦,因為內心並非時時刻刻都是散開的,它更多的時候倒是封閉起來,於是只有寫作、不停地寫作才能使內心敞開,才能使自己置身於發現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靈感這時候才會突然來到。”

我自己創作的時候也會有這種感受,因為以前不愛讀書,所以現在眼高手低,痛恨些浪費的時間。

這本書剛剛開始看的時候,非常吸引我,我甚至自習課撇開一堆作業抱着書看,我發現它真的有強大的`吸引力,文筆不華麗但是很接地氣,比喻也恰到好處,行文舒服。不得不讚歎,經典就是經典。

再説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最後落得只有富貴活着,緩緩透出人生道理。

《活着》裏的福貴就讓我相信: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活着”兩個字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與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我沒有流淚,在我看來這只是一個悲慘的故事,給我的感覺就是逝去便是逝去,親人的離去也許會變成更大的力量讓自己活下去,坎坷的人生道路,依舊向前看,依舊前行。

書中讓我最深刻的就是有慶的死,讓我意難平,天真善良的有慶死於那個荒謬的官僚主義時代,醫生為了討好縣長而將他的血抽乾,我為這個荒謬的年代感到心酸。

這本書交給我很多,它所獲的獎項實至名歸,經典就是經典,難以超越。

《活着》讀後感 篇4

《活着》這本書的作者餘華,説實在話,因為讀書少的原因,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這個作者。説來慚愧,國小和國中總會有各種理由推辭,使得讀書經歷不多,但對於讀書,我還是很嚮往的。《活着》這本書我已經全部看完,之前也曾針對這本書寫過幾篇類似讀後感之類的篇幅。因為語文老師的介紹,我接觸了這本書,也是第一次對一本書分析得如此透徹,花費幾張紙的筆墨去介紹。

書已經讀完一個月多了,再回想其其中的情節,更多了一些奇特的感覺。今天,就讓我分析人物性格特點的方式來總結一下這本書——《活着》。首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主人公福貴,在我的眼中,從書中我見證了他的一生,從他的玩世不恭到後來的勤懇努力,一生的坎坷讓這位老人飽經滄桑,卻又懷着對過去的回憶,情感堅持地過着自己剩下的餘生,我感受到他的堅強和他對逝去親人深深的感情,令人動容。而另一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妻子家珍,當福貴家境敗落,一無所有的時候,家珍從遠處踏着堅定的步伐回到茅草屋中時,心中不免為之動容,一個如此放蕩不羈的男人卻仍讓他不離不棄,她的善良和對丈夫的愛令我深深牢記。説到這裏,便想到了可憐的風霞,從童年時的衣食無憂,再到少年時的失聰變啞,再到後來被父母狠心送人,風霞的一生充滿了變數,但一切的一切沒有改變她的本心一那份對父母的`愛和責任,她擔起來許多不屬於她的責任,而終於找到自己的歸宿時的那種喜悦讓我看到了她那份渴望愛情的少女心,只是結局太令人感傷,為何總會是這樣的結局,這令我不得不深深陷入對中國當時社會現狀的思考,當時的底層社會並沒有真正獲得自由、平等,當時社會昏暗到令人難過,還有那可愛的小有慶,腦海中總會浮現他與小羊親暱的嬉戲,卻因一場醫療事故被無情地奪去了生命,許多同學都在讀到這裏的時候留下了眼淚。

讀完《活着》對生活進行全新的思考,讓我們的正確對待自己的人生,實現價值,好好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5

當看完舍友對《活着》的評論後,就有一股想要看看這篇高尚作品的衝動,我不知道作者在寫時是懷着一種什麼樣的心情,但我知道作為一個讀者,在品味這篇敍説一代人歷程時的深切感受!

我總認為人世間最傷心的事莫過於親人對你的不理解,當看完《活着》你會知道,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邊一個個親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當身邊的人一個一個都離你而去的時候你才知道什麼叫痛苦。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着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剛開始我罵過福貴,因為他實在是太敗家啦,不過看到後面我又開始敬佩他,他是那麼堅強

當生活在80年代的我們還在為物質上的需求挑三撿四時,我們從來不知道上一代人為了生存而掙扎的情形;當我們還在抱怨命運的'不公時,是不是也應該想想這世上更苦難的人,與他們相比,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感到幸運呢!

人,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

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在我腦子裏,我仍然清晰的記得前幾天報道的那位為錢財而貪污受賄的官員,在法庭宣判前的那一番話:受賄鉅款,只是為了下一代過得更好,再説,我所貢獻的遠比我所得到的多得多。這就是他活着理由嗎?

當一次次邪惡的觀念充斥着我們的大腦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冷靜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義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第一件事,千萬別為自己找什麼藉口,因為“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6

每個人都有一點悲觀色彩,當我們發現有人比我們還慘還痛苦的時候,便會產生一種欣慰,甚至是慶幸的心理。

這就是悲劇存在的意義,讓人們沒有後顧之憂的挖掘心中的痛苦,然後釋然,以一種淡然的心態“活着”。對於美好與邪惡,善良與陰險,餘華曾經這樣寫道:“蜂擁而至的真實幾乎都在訴説着醜惡和陰險,怪就怪在這裏,為什麼醜惡的事物總是在身邊,而美好的事物卻遠在海角。”我覺得就是一種出發點和參照物的問題。如果我們開始就覺得一件事情是“壞”的,或許有一點點的“好”出現,我們就會格外珍惜,覺得格外幸運。

相反,如果我們開始就覺得一件事情是“好”的,可能出現一點瑕疵,就會讓人大跌眼境。另外,就是如何比較。如果我們把生活想的過於美好,可能一點點的磨難就可以戰勝我們脆弱的內心。但如果我們理智客觀的看待生活中的一切,我想沒有什麼可以讓我們的內心出現無法控制的觸動,也就不存在失去理智的問題。這樣就可以及時的權衡好與壞,做出一個相對正確的選擇,對自己的人生,對自己怎樣“活着”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把握。

福貴是一個被埋在墳墓裏的不倒翁,因為哪怕生活還有一絲希望,還有一個支撐他的點,他就沒有選擇倒下,而是堅強的活在當下。的確,既然能夠看到今天的太陽,就該珍惜此刻這來之不易的温暖,所以又何必過多思考過多強調明天的雷雨呢。他的悲劇是應該引起人們重視的,活着的意義確實值得我們去思考。沒有人能夠給活着一個準確的定義,也沒有人知道我們為什麼要活着,每個人應該都有自己的想法。

不管世事如何變幻,我們都要活着,好好活着。真實的活在當下。象一顆小草,卑微而又頑強的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7

《活着》這本書是我偶然從網上買回來看的。書不厚,但算是一部長篇小説。雖然讀過的書並沒有很多,但《活着》確實是最讓我震撼和感動的,並且印象深刻,以至於我很喜歡反覆地讀它。

這本書是餘華先生的代表作,講述了他喜歡收集民間歌謠,與田間的幾個男人説幾句廢話,正好碰見了書的主人公--“福貴”,福貴講述他既痛苦又堅韌的一生:因為吃喝嫖賭敗光了所有家產,從富家弟子淪落到社會最底層,但只有妻子家珍對他不離不棄。當福貴想要重新做人的時候,厄運卻接踵而至,破產後喪父,為母親抓藥結果被抓去當壯丁。九死一生回了家,母親早就不在了,而女兒鳳霞也因為生病變成了聾啞人。後來,人民公社成立,家裏的東西全部上交,妻子又得了軟骨病,兒子有慶在為縣長妻子獻血中因抽血過多死亡,女兒鳳霞在生產中死亡,只留下兒子苦根。四年後,女婿二喜因為工地事故也死了,只剩下福貴和外孫相依為命。最後,死神卻連苦根的生命也奪走了,福貴幾乎經歷了一切所能想象以及不能想象的不幸。不得不歎息,命運真的太殘忍了,在經歷了這麼多不幸和痛苦後,福貴好像看淡了人世間所有苦難,到最後連孫兒的死他都能從容淡定面對,命運似乎早已榨乾了他的眼淚……

“人活着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小説的題目叫《活着》真的`再合適不過。人的一生到底是為了生存還是活着?但即使是福貴,他的一生也在不停地追求,彷彿活着就是目標。餘華的文字很樸實,他簡單地寫出了那段艱苦時期中一個不幸的窮人家庭的故事,讓人感到了命運的殘酷和不公,也讓人發掘生活中的美好與快樂。書看起來又很殘酷,一個人的命運竟可以苦到這種地步,僅僅是活着就好……

我很佩服福貴,他也在時刻敲打這我,要坦然地去面對和接受生命所給予的苦難、幸福、無聊和平庸。因為,活着本身就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情!

《活着》讀後感 篇8

一個人,一場故事,一世遭遇,成就了《活着》。富貴的苦難,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從一個富家少爺,淪落到貧苦農民;他氣死他爹,輸光財產;他的兒女死了,妻子死了,女婿死了,外孫也死了,可他卻還活着,孤零零的活着。

當在黃昏的田野上,富貴和他那頭老牛耕耘在田地裏,富貴對牛叨絮的那席話差點讓我憐憫的掉下淚來。我覺到了餘華的殘忍,他為什麼要讓富貴活着?沒有了親人,沒有了愛,只有大半輩子數不盡的苦難,富貴活着的意義何在?人到底為什麼而活着?

當福貴看到賭的傾家蕩產的龍二被斃掉的那一刻,慶幸的是福貴,後怕的也是福貴。他慶幸,是因為被斃掉的人不是自己。他後怕,是因為被斃掉的人本該是自己。命運是未卜的,生命是脆弱的。敗家子的自己氣死了爹,他知道,自己害死了一個生命;當被抓去拉大炮的自己回來沒有看到孃的最後一眼,他明白,生命原來如此脆弱;當他的家人一個個死去的時候,他懂得,活着不易,活着有多好!

種地的艱辛,讓他體會到活着的不易;公社的磨難,讓他感受到活着的'美好。活着就幸福,再艱難,只要活着那也是幸福;死亡是痛苦的,再好的墓葬,那也是痛苦。當富貴的家人一個個離自己而去的時候,有痛苦,但更多的是珍惜,珍惜自己現在還具有的生命,他知道,活着有多好。

餘華《活着》的自序:“作為一個詞‘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攻擊,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這裏有一個關鍵詞時“忍受”。可見餘華筆下的富貴面對生命的苦難與絕望只是忍受,沒有反抗,更不用説蔑視。也許有人不怕死,但他一定不想死;也許有人想要死,但他一定不願意死。

《活着》讀後感 篇9

合上書本已是深夜,閉上眼睛,冥思、遐想。《活着》這部小説中的主人公福貴一生的命運在腦海深處層層湧現,撞擊着藏在深處的靈魂,《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他們相互感激,同時也相互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同時還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在講述主人公富貴如何承受生活巨大苦難時,也令我從中深受啟發。

福貴年輕時貪圖享樂,以致傾家蕩產,父親不久便被氣死,母親也相繼離世,原以為命運到這裏便會有一些的好轉,但往往事與願違,幾年平靜生活過後,接踵而來的是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的相繼死去。最後,只剩得福貴與一頭老牛在世上相依為命。中國過去六十年所發生的一切災難都一一發生在福貴與他的家庭身上,但當厄運來臨時,福貴並沒有自哀自憐,在稍許的麻木後,又開始迎接生活的挑戰,以一己之力承擔着照顧這個破敗家庭的重擔,他始終沒有放棄生命的想法,即使在這個世上他僅有一頭牛,幾畝田與破茅房。所以當這部沉重的小説結尾時,我沉沉的感受到活着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

我已經被這堅強的意志所打動,我明白了無論遇上多大的困難,只要有一顆堅強、樂觀的心,世上沒有邁不過的坎。每次深陷困境時,只要想起有一位老人在世上僅與一頭牛相依為命,但他那活着的意志超乎於常人,我們更會精神抖擻,充滿這鬥志。

《活着》以簡單的美麗和樸素的力量,召喚着我不斷前行。有人會認為福貴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但對於福貴自己,我相信他感受到了幸福。

《活着》體現了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人不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10

人為什麼活着?應該怎樣活着?其實在某些方面,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可以互通的,雖然,我還沒法準確地面面俱到地回答。但看完這本書,至少有一個原先就有的觀點被再次鞏固和強化,那就是:勤奮努力地工作,用樂觀積極、與人為善的心態好好活着。

首先一點,勤奮。按稻盛和夫書中的定義來説:勞動的目的不應僅取得糧食、免於飢餓,也是為了鍛鍊人類的心智,如果每個人都勤奮努力,就能夠培養出美好的心智,讓人變得更完美。

我認同這個觀點,我們都不完美,但都可以努力讓自己更完美,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想,努力勞動在給我們帶來物質回報的同時,確實帶來了精神上的收穫,雖然在勞動的過程中,我們不免抱怨、煩惱,心情鬱悶,但當事情過去後再回頭看,或許這其實也是一個修煉心智的過程,正是因為有好多好多這樣的.抱怨和煩惱,我們才逐漸變得成熟,變得穩重,變得能獨當一面了。

當然,努力工作的過程中,我們也該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與人為善。稻盛和夫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要保持謙虛真誠的態度,儘量少摻雜個人主觀意識,秉承他人之心看待所處的局面。

正如稻盛和夫所説,當一個人低落的情緒也會對一個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損害,樂觀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論結局如何,最起碼我們贏得了經驗和保持樂觀的心態,因而心懷感恩、欣然接受這個考驗。換句話來説,事已如此,生氣並無用處,又何必拿別人的錯懲罰自己?還不如一笑而過。我們也可以學習作者用這幾種方法1、如果有時間去煩惱,就比別人更加努力地工作;2、保持謙虛絕不驕傲;3、每天自我反省,反省並不是意味着每天煩惱一下;4、以知足、感恩之心而活;來避免煩惱的。

《活着》讀後感 篇11

我在望不到邊際的生活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現出餘華的《活着》,這正是生活的本質。如海的眼淚,如山的壓抑,如沅的熱血,充滿了力量。

那福貴的母親的白髮與撒手西去的愕然。這是面對的自己身邊第二位至親的離去。那福貴女兒的難產而死的痛,那福貴妻子的軟骨病,那福貴兒子失血過多而意外而來的喪子之痛,還有那福貴的老爹含淚逃離了支離破碎的徐家……隨着一支毒箭的打擊,又一支,再一支的刺痛福貴那早已野哭決然的心。死者的死對於他們自己來説更像是噩夢的一場解脱,而痛苦的枷鎖全部轉而拷向福貴一人之身,除了心在眼淚裏泡漬,還有生活的重擔,活着的堅持。

偉大的人格也許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福貴的一生寫滿了絕望的不存在,面對着眼前的絕望之境地一點點地長大,漸漸脱去徐家少爺的光榮放蕩,成就一個堅強樂觀的農民。這精神上的成長遠比身體上成長珍貴得多,珍貴的力量,這來自於對活着的亙古不變的態度與信仰: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人格強大。即心態與觀念造成了福貴自我與外界如此黑暗的隔膜與保護,如山的壓抑,如沅的熱血,還有偉大的毅志,活着的希望。

他們説,人生不過一場戲,各人有各人的角色與台本,可福貴就是那偏要不服命不認命的堅韌不聽上蒼的調度,那滿懷的倔強,那滿腹的荒唐,那滿懷發諡的期待,如若上蒼髮出死亡的調度也決不順從!只要熱血生命仍在骨頭裏嶙峋作響,就是要活着。拼死才能拼出活頭來,總有信仰會排空而來,而來與活着的福貴相遇,走在塵土飛揚的道上,活着自己的人生。充滿了力量,活着的色彩。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世上千千萬萬,老來風味,大抵都是在活着,誰都逃脱不了活着的慾望。生生燈火。明暗無輒。活着,哪怕只有一息尚存,也可千迴百轉抱有希望,真心不感到死之苦惱!

《活着》讀後感 篇12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災難、無聊和平庸。

——餘華《活着》自序

這是一個不同往日的假期,新型冠狀病毒肆意橫行的假期,我看到了生死穿行的病人和無畏逆行的白衣天使,這使我深深的觸動。我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帶着疑問我拜讀了餘華老師的作品《活着》。

活着是為了什麼,或許我們許多人一生都在刻苦的思考這個問題,但真正理解的也不過是寥寥幾個,餘華借福貴的經歷告訴我們活着就是一份信念,即使身處逆境,也要熱愛生活。

《活着》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向我們訴説富貴的悲慘經歷,年輕時他曾敗落家產,不思進取,他也曾在炮火下體驗生活的艱辛,才終於明白家的温暖。當身邊一位位親人的逝去,他才悔恨。只剩下最後的夕陽下那老人與老牛依偎的背影,最後老牛也走了。“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無奈或許是他對生命最好的詮釋。如果你用心感受,你會發現他的悲慘經歷中仍然有失而復得的喜悦與歡樂,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曾讓他欣喜萬分。在明白一切終究回不去了之後,他依然説”回去了,就得好好活着。“他的人生態度,令我敬佩,他永遠相信生活是屬於每一個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別人的看法。人是為自己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這是福貴的信念,也是《活着》最打動人心的一句話。

導演常凱一家四口染病去世,可他的妻子仍在堅強地與病毒抗爭,努力活着。29歲的彭銀華醫生殉職了,他懷孕六個月的妻子還活着,在不久的將來會產下他們的孩子。死者已以,生者如斯。在這一場浩劫面前,也許只有強迫自己接受事實,才能堅定性念好好活着。無論生活有多麼打擊,請不要忘記明天的太陽。

只有經歷了生死離別,才會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不畏將來,不念過往,活着真好。此為讀《活着》的現實意義。

《活着》讀後感 篇13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餘華在《活着》中寫到。

書中主人公福貴,年少時吃喝嫖賭,輸光所有家產,那一刻他醒悟了,但父親依然去了,他們一家住到了茅草屋裏。福貴為了給母親母親治病,進城去找醫生,不料被兵捉去,幾年後終於回來,家裏卻大變模樣。

女兒鳳霞因高燒變成了聾啞人,母親已因病去世。安定的生活沒過多久,兒子有慶在獻血時,血被抽乾離去了。妻子家珍又得了軟骨病。福貴一下病倒,頭髮全白。不久,鳳霞出嫁,女婿二喜是城裏人,福貴家終於享了一會兒福,可沒多久,鳳霞因難產而死,家珍病死,就連二喜也在工作中意外身亡,福貴只剩下他的孫子苦根,沒想到最後,苦根也因一次難得的飽飯給撐死了。福貴後來攢錢買了一頭牛,彼此相依為命。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看完《活着》的第一感受,不是難過,不是同情,而是慶幸。活着真好,“死人都還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可不能去死。”這是福貴對被誤會為走資派想自殺的春生説的一句話。活人可以笑,可以哭,可以玩耍,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可以在大熱天洗冷水澡,可以在冬天吃雪糕,可是死人不行,死人只能靜靜地躺在棺材裏,躺在地底下,不能説話,不能玩耍,不能想。

就算生活再艱難,幸好我們還活着,幸好我們還有去改變的機會,幸好我們還能看見天空,儘管沒有那麼湛藍。我們還肩負着責任,我們還有朋友,還有家人。人們想去死是因為什麼?大部分都是因為壓力,因為不想承擔一個承擔不下去的責任,因為好像沒有人能理解自己,因為好像沒有快樂,因為痛苦。因為不想承受痛苦,才會想去死。可是如果去死了,就沒有可能會擁有快樂,一切就都結束了。

活在當下,“一個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麼也活不了。”看天,看地,看花,看草,看太陽,看月亮,像福貴一樣,找到自己的牛,然後活下去。